时间:2024-03-07 15:37: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Keywords】 petroleum; geophysical equipmen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storage;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P631,P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32-02
1 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1.1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
1.1.1 国外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①大型机和主机联网;②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联网;③手机等其他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④插入式的物联网发展。对于物联网的研究,美国提出了智能化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电网;智能互联的建筑取得了很大发展。欧洲则提出了微电子传感器技术。
1.1.2 国外物探设备管理现状
在国外,物联网在石油的开采上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市场中,物联网正不断在实践中开发,油田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物联网油田系统,国外的某些油气开采公司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石油开采设备实行了数字化的管理,淘汰了原有的人工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设备管理变得简单规范合理。
1.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及党和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支持和重视,物联网技术总体在我国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有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还有可满足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缘射频识别技术,等特殊应用的“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超市管理、农业的自动化管理、电子医院、图书馆的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收费设施等等。
1.2.2 国内物探设备管理现状
由于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尤其是在石油的生产环节提高了其极大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是油田的管理环节我国的物联网应用总体还是一片空白,不过随着物联网油田建设的发展,一些石油企业在管理环节也开始慢慢的引进互联网,如大庆油田利用物联网进行某些数字化管理,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仍进行着传统的人工登记,极大地影响着工作效率,所以我国目前急需要有一个可以实时更新与查询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
2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
2.1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作用
总结目前我国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不足,再在研究物联网的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能够适应油田仓储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具体任务如下:研究国内外物联网现状;研究国内外仓储管理的现状;了解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了解数字化油田的概念;了解物联网构架的基本组成方式、原理及如何应用;初步提出物联网构架在物探设备仓储管理应用的构想。
2.2 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对国内外物探设备资料和仓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时所采用的基本框架,进而为仓储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设计出相应的框架,一定要对物探设备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为仓储管理系统提供数字基础。其次,在针对需要识别的物探设备信息物联网要提供相应的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搭载感知层系统,使得仓储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并研究仓储信息数据的传输方案,实现最终的无线传输功能,再通过搭载能够对数据进行控制输入的软硬件设备,以便读取更改信息,在对仓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优选出数据库管理和仓储管理的编程较短的软件,以便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1]。
3 成功研究完的工作和创新方面
3.1 成功研究完的工作
研究了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和仓储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之后,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的组成框架,并对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数据进行详细地剖析,对完成数字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针对我国仓储数字化管理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发展的物联网框架体系,比如手持式写读器,高分辨率显示器提供硬件支持,设计相应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
3.2 创新方面
通过对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并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改,实时查询,提高了物探设备信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等等。
4 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架构设计
①首先要对石油设备进行编码,物联网的感知层方面要对编码进行相应的识别,对于编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根据黑白条的不同频率进行信息表达,射频技术则采用载波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存储与信息的表达。由于考虑到石油勘探地质环境的恶劣,通常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勘探设备进行编码识别。
②在物联网的传输层上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常用的无线传输技术有:移动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采用的技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有不同的用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因素。
③该石油管理系统的应用层上需要有能够让人与机器实现交流的软件,对于存在石油物探管理系统中的数能够实现管理,该开发工具可采用c语言,vb语言等,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满足三大要求:安全、实用、经济。
5 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设计
总系统运行框架可如图所示:
总系统运行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①射频识别技术;②数据库服务器;③客户机组成。射频识别系统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实现对信息的无线传输功能,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完成数据库中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无线传输是传输层,对各个部分发出的指令与收到的数据进行传输,使应用层与感知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客户机也是应用层能反映数据库信息,可以方便直观管理整个数据库,继而管理整个石油物探设备信息。整个系统中,通过控制无线收发器的微控制器,使射频读写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录入,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给上位机,进而调用数据库相应的信息,通过收发器把信息传送给微调控器并显示在液晶屏上,如果要更改信息,单片机驱动无线收发器发送到上位机继而更改更新数据库数据。
1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1.1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
1.1.1国外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物联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①大型机和主机联网;②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联网;③手机等其他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④插入式的物联网发展。对于物联网的研究,美国提出了智能化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电网;智能互联的建筑取得了很大发展。欧洲则提出了微电子传感器技术。1.1.2国外物探设备管理现状在国外,物联网在石油的开采上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市场中,物联网正不断在实践中开发,油田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物联网油田系统,国外的某些油气开采公司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石油开采设备实行了数字化的管理,淘汰了原有的人工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设备管理变得简单规范合理。
1.2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2.1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及党和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支持和重视,物联网技术总体在我国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有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还有可满足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缘射频识别技术,等特殊应用的“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超市管理、农业的自动化管理、电子医院、图书馆的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收费设施等等。1.2.2国内物探设备管理现状由于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尤其是在石油的生产环节提高了其极大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是油田的管理环节我国的物联网应用总体还是一片空白,不过随着物联网油田建设的发展,一些石油企业在管理环节也开始慢慢的引进互联网,如大庆油田利用物联网进行某些数字化管理,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仍进行着传统的人工登记,极大地影响着工作效率,所以我国目前急需要有一个可以实时更新与查询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
2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
2.1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作用
总结目前我国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不足,再在研究物联网的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能够适应油田仓储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具体任务如下:研究国内外物联网现状;研究国内外仓储管理的现状;了解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了解数字化油田的概念;了解物联网构架的基本组成方式、原理及如何应用;初步提出物联网构架在物探设备仓储管理应用的构想。
2.2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对国内外物探设备资料和仓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时所采用的基本框架,进而为仓储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设计出相应的框架,一定要对物探设备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为仓储管理系统提供数字基础。其次,在针对需要识别的物探设备信息物联网要提供相应的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搭载感知层系统,使得仓储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并研究仓储信息数据的传输方案,实现最终的无线传输功能,再通过搭载能够对数据进行控制输入的软硬件设备,以便读取更改信息,在对仓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优选出数据库管理和仓储管理的编程较短的软件,以便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1]。
3成功研究完的工作和创新方面
3.1成功研究完的工作
研究了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和仓储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之后,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的组成框架,并对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数据进行详细地剖析,对完成数字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针对我国仓储数字化管理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发展的物联网框架体系,比如手持式写读器,高分辨率显示器提供硬件支持,设计相应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
3.2创新方面
通过对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并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改,实时查询,提高了物探设备信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等等。
4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架构设计
①首先要对石油设备进行编码,物联网的感知层方面要对编码进行相应的识别,对于编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根据黑白条的不同频率进行信息表达,射频技术则采用载波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存储与信息的表达。由于考虑到石油勘探地质环境的恶劣,通常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勘探设备进行编码识别。②在物联网的传输层上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常用的无线传输技术有:移动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采用的技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有不同的用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因素。③该石油管理系统的应用层上需要有能够让人与机器实现交流的软件,对于存在石油物探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实现管理,该开发工具可采用c语言,vb语言等,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满足三大要求:安全、实用、经济。
5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设计
总系统运行框架可如图所示:总系统运行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①射频识别技术;②数据库服务器;③客户机组成。射频识别系统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实现对信息的无线传输功能,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完成数据库中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无线传输是传输层,对各个部分发出的指令与收到的数据进行传输,使应用层与感知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客户机也是应用层能反映数据库信息,可以方便直观管理整个数据库,继而管理整个石油物探设备信息。整个系统中,通过控制无线收发器的微控制器,使射频读写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录入,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给上位机,进而调用数据库相应的信息,通过收发器把信息传送给微调控器并显示在液晶屏上,如果要更改信息,单片机驱动无线收发器发送到上位机继而更改更新数据库数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在总结他人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之下提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一套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物联网构架、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和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是如何针对石油物探设备管理所需要的功能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实时更新,查询的功能,并最终在物联网的应用下实现了对石油物探设备进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4302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各种教学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和高效性的研究过程。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内容多、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势在必行。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仓储管理》中的《仓储入库作业》这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课程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分析
《物流仓储管理》是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建议,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结合企业调研报告,将教材按照项目教学法优化重新整合为7个教学项目,共计60学时。其中项目三由五个任务组成,本单元就选自任务二当中的内容。
本单元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接收入库申请、编制入库作业计划、入库准备等前导内容,为本单元内容做了铺垫和准备;后续还将学习入库作业完成后的在库作业管理、商品养护作业、出库操作实务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此外,本单元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是未来仓管员岗位必备的,也是三年级职业鉴定和技能大赛的考试范畴。
1.2 学生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对仓储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仓储作业的具体环节和操作要点还缺乏系统的认知;同时,学生排斥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渴望学习与工作岗位契合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此外,高职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对本节课所需要操作界面和操作环境比较熟悉。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任务要求本单元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托盘码放的方法、了解入库作业的基本环节、掌握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2)过程与方法:熟练绘制托盘码放示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堆码并安排货位、独立完成入库作业操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具备仓储管理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重点为托盘码放的方法,而难点为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
2 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经过反复推敲并最终确定本单元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提供物流方案设计软件和仓储管理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微信、邮箱、课程云盘、微课录像、仿真软件等多维度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问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练”的教学思路,推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3 教学活动设计
3.1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分组查询有关仓储入库作业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以参考微信课程资源完成任务,并将其作品上传至微信群;另外要求学生在课程云盘中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录像,并思考在仓库中如何摆放货物?
3.2 导入阶段
教师将课前准备中点赞率最高的两个视频进行展示,学生作品延伸出仓储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使新课的开始引发学生兴趣。
3.3 任务实施
(1)课内第一个子任务采取的是:教师提供榜样,通过物流方案设计软件辅助引导学生绘制托盘示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做中教”来突出教学重点,具体的时间分配如表1。
首先,教师回顾课前的微课内容,展示正确的托盘示意图画法,解释任务的主要内容并交代相关的入库作业准备材料,比如入库通知单,商品物动量表,货架存储信息等基本背景资料。其次,教师提出问题,质疑激思:如果入库商品的包装箱尺寸变化了,托盘示意图该如何调整?通过播放动画内容加深学生对组托方法的理解。然后,通过物流方案设计软件,师生共同探讨不同包装箱尺寸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托盘示意图,强调压缝堆垛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完成托盘示意图的绘制任务。最后,各组同学将作品上传至课程云盘,学生交流互评,评选出较为优秀的两个作品进行展示,并将错误的画法进行修正。
在子任务一结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托盘码放的方法,能够熟练绘制托盘示意图,从物流操作流程上考虑,下一步应该进行入库操作流程的学习,于是进行子任务二的实施。
(2)子任务二的实施采取的是:学生通过仓储管理系统WMS完成入库操作流程,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以“做中学”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利用系统后台红蜘蛛软件将学生电脑锁屏,给学生边操作演示边讲解具体的入库流程,3D仿真的操作流程界面为学生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在软件后台发放实验任务,解释实验任务的实施要点,同时教师播放动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并对细节问题加以强化。然后,各小组学生分角色扮演入库作业中的不同岗位,并分析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模拟入库作业操作流程,合理安排货位;软件中的关键信息都是通过手动录入的,需要小组协作认真完成,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责任心。最后,每组通过系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对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进行评分。
3.4 测试评价
任务结束后,通过学生登录职业技能测评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分组的形式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每组组长提交讨论后的答案,通过各组之间的评定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单一作答时遇到无法解决的题目,使教学进程停滞不前,造成学习的消极情绪,而采用分组讨论答题,可以通过“以优带差”的模式,使学生共同成长,最后教师再对提交的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5 拓展提升
当学生都扎实掌握了仓储入库作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后,进入拓展提升阶段。让学生观看物流企业真实的操作视频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两个视频,让学生从工作环境、工具使用方法、操作流程等多维度观察并“找相同”,力求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弥补了学生无法进入一线岗位进行学习的缺陷,以便零距离应对后续的顶岗实习。
3.6 课堂小结
首先,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然后向学生推介课程资源APP中的游戏环节,学生课后可以利用“货物连连看”闯关游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然后,布置分组查阅理货员的基本职责,制作PPT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后发送至教师邮箱,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最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理货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以此为下节课留下悬念。
4 教学效果反思
4.1 “双线并行”体现执教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明线,形成了“识――学――绘――练”的学习思路,以“教师的教”为辅线、暗线,形成了“导――讲――跟――评”的教学思路,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
4.2 运用多维度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搭配多种教学方法,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思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4.3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教学反馈良好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学生在职业鉴定和技能大赛中的优秀率提升了,在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实习中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毕业生调查中获得了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提升的反馈。
说“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那么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是让学生实现出彩人生的有效捷径。
参考文献
[1]霍小芳.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73177.
[2]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6):145146.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主要是图书日常流通、典藏管理及读者服务,一般是通过传统的条形码对图书资料和读者信息进行控制、识别与统计。条形码应用光电原理,具有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读取速度较慢且容易受损。因此RFID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条形码的缺陷,同时读取多种信息,使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流通与典藏方式上的应用。
1 RFID技术下的图书流通与典藏方式
图书的流通及典藏方式主要是依靠标签进行的,因此,RFID技术也应该运用到图书标签管理中。
(1)RFID技术的使用原则
标签信息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芯片数据的设置要和图书馆的管理目标紧密联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项目,提高图书流通及典藏工作的效率,实现图书馆智能化脱机管理。此外,标签信息的设置要考虑图书流通与典藏的实际情况,不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2)RFID技术的使用方法
RFID标签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光盘、磁带以及各种馆藏单件上,为这些信息媒介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提供很大的方便。
1)标签初始化加工
根据图书上面的RFID标签相关信息及数据,将图书的流通与典藏信息输入到RFID标签中,再将带有图书流通与典藏信息的RFID标签粘到图书上面。
2)架位信息的收集
当图书送到阅览室或者外借室后再上架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使用阅读器和天线设备收集图书架位信息。架位信息是通过RFID标签与对应图书的流通及典藏信息相连接,会产生日常的架位信息文件。
3)上传架位信息
根据每天产生的架位信息文件,将收集到的信息输入RFID系统及标签中,使图书馆管理者一目了然,掌握各种图书流通与典藏的信息。
4)架位信息的维护
图书管理员根据每天的架位变动,必须修改相关信息,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必要时重新收集架位信息。生成的架位信息文件也应及时输入RFID标签中,使读者通过OPAC系统找到所需图书的位置。合理的维护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图书的位置,也可以让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更加顺畅。
5)清点工作
假如读者在翻阅后未把图书放回原位,RFID技术就会利用无线感应,查找到不在原位架或归错架的图书,同时找到图书在正确架位的位置。这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容易,有利于提高图书流通与典藏工作的效率。虽然图书的清点工作费时费力,但是RFID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清点工作,提高了速度。
2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特点和作用
RFID技术具有读取速度快、扫描角度宽、使用寿命长、信息可擦写、小巧防盗等特点。读取速度快指的是可同时读取多个图书的标签;扫描角度宽指的是扫描标签的范围大,无需对准标签,任意性很强;使用寿命长是指它比传统的条形码更加耐用,不受灰尘、污迹的影响;信息可擦写是指管理人员将有用数据输入标签中,比如借还时间、流通权限、典藏区域、架位标识等等,也可以输入主题名、检索号、互借信息等;此外,RFID技术方便快捷,可以将防盗功能融入到识别功能中去,很好地服务于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工作。
RFID技术在图书的流通与典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作用:具有自动借书与还书设备,使读者熟悉借阅与归还过程,提高了借还效率;实现分拣还书的全自动化;实现剔除、盘库的半自动化作业;利用手动辅助读写器完成排架后的查架、顺架及馆藏的查找工作;利用点检仪快速查找架区馆藏,让所有图书的定位更加准确。此外,用RFID技术取代传统的条形码,可以省去充磁与消磁的步骤,减少麻烦。在这里举一些实例:新加坡是世界上首个应用RFID图书管理技术的国家,在图书流通及典藏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RFID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应用较少,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的重要因素。这些实例说明RFID系统自助服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受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欢迎,预示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总结
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是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的新出路。我们要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优点和作用,让图书馆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总之,作为图书流通与典藏管理系统的先进技术之一,RFID技术会使我国图书馆运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教育部印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发展。但是仍然有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理论演绎讲得多,实践实训学时偏少,职业技能培养落不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全国现代物流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和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推动和完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实现将来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通过参与技能大赛这个平台,选拔和考察物流一线人才,与学生提前签订人事合同,或是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也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所涉内容最多的一门课程,课程侧重实操性,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材内容偏理论,实践课时少
多数高职院校对“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采用“理论+ 实践”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先在教室进行理论学习后到实训基地实训”,其实并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的限制,使得教师授课时多数采取在教室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安排不足。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训设备或实训室的条件是无法满足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实训的。比如我院2014级物流管理班学生人数是62人,在实训室是不可能进行仓储出入库操作的,只能分组进行,除了不便于进行学生管理外,还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2.2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但我们也应看到,兼职教师数量少并且不稳定,有些兼职教师缺乏责任感;校内专任教师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都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2.3 成绩考核方法有待调整
“仓储管理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多数院校采取的考核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考勤和课程作业来进行评分的,期末成绩多数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的,这种考核结合平时的表现,虽然有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但是闭卷考试的比重仍然很高,并且闭卷考试的题型常是单选、多选、简答、计算和案例等,对于平时占30%比重的成绩每个教师的标准不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发展。当然也有些院校对“仓储管理实务”的考核采取完全开卷笔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3 物流技能大赛导向下“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
3.1 依托物流技能大赛,以任务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
物流技能大赛的主线是“以结合企业实际,以任务为导向”,首先,校企合作要真正落到实处,结合物流技能大赛与企业共同合作编写“仓储管理实务”教材;其次,借鉴新加坡专业授课模式分为“教室上理论课、实训室上辅导课和实训中心实践操作”三阶段,具体组织是:教学周以18周计,每周4个课时,前9周专业老师1人在教室分项目讲授仓储的理论知识,包括仓储的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在库保管、分拣作业、仓储商务管理、库存控制等,实训室辅导为期4周,是每位学生一台电脑,老师布置一项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制定出方案,分组对方案进行优化,实训中心实践操作为期5周,是3~5人一组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操作。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3.2 基于物流技能大赛,提高师资水平
“仓储管理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针对校内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一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三是招聘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变“重招聘、轻管理”的现状:一是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由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对该兼职教师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参加行业协会,聘请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到院校进行讲座,掌握最新的行业走向和政策风向;三是从本科院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了解物流领域最新的科技和前沿技术;四是从兄弟院校聘请物流专业教师,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自身的不足。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的兼职教师的管理,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精良、技术过硬、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
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企业仿真的环境,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团队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而实现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技能目标。
3.3 借鉴物流技能大赛,设置成绩考核方法
1.英国BTEC教学模式
英国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是一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集课程开发、课程运行、课程考核为一体,打破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隔离的局面,将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纳入课程进程的全过程。即BTEC考核以课业为主、以证据为依据、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多种形式并用,即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真正了解学生,公正、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
2.澳大利亚TAFE教学模式
TAFE的全称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TAFE直接与岗位工作能力挂钩,以为行业提供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其考核特点是:明确课程考核要求、制定标准测试方法和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与我国提倡素质教育是相符的。
二、进行仓储管理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提条件
课程考核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课程运行的意义和效果。对课程考核的改革就必须以正确地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等为前提条件。根据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功能,在结合国外先进理论与国内实践需要的基础上,首先定位仓储管理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大纲。
1.仓储管理课程理念
我院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物流技术和经济管理为基础,熟悉现代企业供应链和商贸流通理论,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现代物流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院系办学定位,仓储管理课程要树立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这里的能力是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跨行业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一言而概之:“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
2.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依照仓储管理课程理念,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要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地方物流企业需求,目标具体、成果明确、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为原则。具体教学目的及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仓储发展过程,掌握现代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明确仓储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现代仓储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通用能力的培养,灌输物流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目标
BTEC中,目标细化到每个学生必须学到和掌握的成果,成果含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等的培养。其中,知识和技能包括仓储设施设备的选择、仓库布局、仓储策略、货物入出库管理、货物保管和养护技术选择与管理、货物的装卸搬运、货物库存管理方法的应用、仓储安全管理、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能力包括仓库规划能力、仓储设备操作及使用能力、货物作业、养护及在库管理能力、仓库安全管理能力、仓储信息化管理能力;BTEC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把通用能力归纳为七个领域,在这门课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及科技的应用等。
三、借鉴BTEC及TAFE教学模式,改革仓储管理考核方法
高校的课程考核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在考核方法上必须力求全面、真实。通过借鉴BTEC及TAFE教学模式,对仓储管理考核方法进行了突破传统考试方法的设想,即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在具体的实施上,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确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的考核原则
考核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方式。既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用,更注重平时采分,以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2)教师要善于利用考核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
(3)开课之前向学生公开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等,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明确所学课程的内容范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制定能科学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体制
(1)考核目的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教、学的数量、质量及效果等)、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等)和态度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判断教师和学生与其各自的岗位要求是否相称,即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其目的是确认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就,认真进行总结、评价,查明教、学中的薄弱点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改进教师教学措施、调整学生学习方法,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使考核真正起到监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作用。它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为学校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就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
(2)考核内容及方法
制定考核标准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使考核的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即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等。而考核方式应该与考核的内容相协调。在TAFE教学模式中,建议了12种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估、考核的测试方法。包括观测、口试、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和其他。在BTEC中的课业可以看作是通过观测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第三者(社会、学校等)评价、案例分析报告、自我评价等组合构成的综合评价方式。
这些方法考核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也有各自更适合的评价内容。比如,对必须掌握的仓储管理基础知识可通过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法也更易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仓储专业技能的考核可通过现场操作或在电脑上操作来进行,进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考核可通过课业和口试等方式,此种考核方法可以检验出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和反映的快慢。就以叉车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叉车的特点、用途及分类,了解叉车装卸货物的基本操作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而像叉车装卸货物这样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又可以通过实际地使用叉车将货架上的托盘和货物装卸到指定地点等现场操作来考核;对叉车分类和用途等专业能力也可以通过课业来考核,即让学生几个人组成一组,实地考察某个仓库,通过对仓库处理货物的种类、仓库其他设施的使用情况等来分析判断仓库现在的叉车配置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该如何配置等。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协调等的通用能力。
因此,在选择考核方式时,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要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即,既要运用书面答卷、操作和口试等对基础知识的总结性评价方法,更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技能、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这种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合理使用书面答卷、操作和口试等总结性评价方式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仓储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利用仓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找出教和学的薄弱环节以改之。因此,总结性评价要避免过分强调记忆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尽量全面考察学生仓储管理素养的协调发展。当然,这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以避免一次总结性评价定终身的情况。而且,最好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总评定中的比重。
书面答卷、操作和口试各有所长,他们适合的评价内容和目标不同,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书面答卷适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通过与口试相结合,真正评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操作性非常强的仓储技能,现场操作或上机操作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察方式。这两种操作都可以有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单项任务,如在上机操作中,根据仓储作业任务进行派工、派车操作;另一种是综合任务,如为一实际仓库配置仓储管理软件的基本信息等。
②重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仓储素养的形成过程
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和培养都有一个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能更好地评价教和学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而且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逐步培养仓储管理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评价过程中,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理念,以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价学生对仓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而做好过程性评价,应遵循以下三点:
(1)评价标准要科学、明确。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的目的确定评价标准。标准应该包括:首先是背景介绍,交待清楚这项考核产生的原因、原始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等内容。其次是明确考核内容与要求,将考核内容细分为若干考核指标,详细描述每一个指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需要考核的内容有哪些,应从何处入手完成。同时,考核指标应尽量简洁,过多的指标极易导致考核工作量的增加,并且难以区分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最后是评价指标的量化,考核的指标应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可把成绩分成优、良、及格、重做和不及格5等,对应每一等级详细描述完成任务的状态、达到的指标和教师评价的标准。评价指标的详细程度要达到学生能根据评价指标自行评定成绩。
(2)搜集过程性评价资料,综合评定学生素养。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或设置的特定课业等来引发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这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发挥考核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3)评价要公开、透明、多元化。可以让教师、学生及第三者一同参与考核评价,增加考核的公平、合理及透明性,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良影响。同时,学生在评价别人成果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5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仓储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侧重于实务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基层仓储操作管理能力,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懂、会、做”仓储进出库作业、仓储单证制作、在库作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1 课程设计的思路
1.1 教学理念
坚持“以物流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使“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一体化,实现能力目标的培养和知识目标的传授,从而使课程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中被学生所掌握,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动手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1.2 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仓储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弱化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际、实用”为度,注重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采用班级集中授课与分组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物流仓储理论教学时,注重与仓储作业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模拟数据,使日常的单元教学通过课堂单元实训充分理解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任务及其具体操作,期末再通过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全面、系统熟悉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各环节作业流程,以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真正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操作管理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2.1 设计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仓储管理课程,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效完成仓储操作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仓库的基本作业流程及其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实践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提供准备,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的能力。注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求实创新精神,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2.2 设计具体目标
2.2.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的仓储发展情况和操作水平,以及仓储成本的控制;熟悉仓储规划、仓库布局基本理论及库存商品保管基本知识;掌握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的基本操作知识。侧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依据现有仓储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2.2.2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根据仓库实际利用率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设计;能熟练进行货物进出库作业及在库货物的保管、养护;会进行货物ABC分类、储位分配等技术操作;能根据实际货物及操作环境进行相关单证的填制。
2.2.3 职业素质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完成仓储作业过程中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完成货物保管、养护任务的同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 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3.1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仓储管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主要分为3个教学模块,即仓储基础知识、仓储作业、仓储成本管理。其中,仓储作业为教学重点,依据“必须、够用”“实际、实用”原则,着重介绍四个子模块,即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库作业管理、库存管理、仓储包装技术,为强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进出库及在库作业操作技能训练,增加一周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模块。
3.2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本文主要根据仓储管理核心工作环节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见表2),注重每个核心工作环节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优化训练,通过日常的课堂单元实训和期末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进行出入库各环节的能力训练,达到仓储操作管理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 仓储管理课程评价考核的设计
对于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考核,首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再关注他们的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评价考核的形式及手段可以多样化,做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与学习过程评价考核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考核与定量评价考核相结合,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考核体系。
仓储管理课程学习的评价考核,可将其分为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和终结评价考核部分。其中,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占60%,具体可包括平时成绩30%(平时作业、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各占10%)和实验实训30%(日常单元实训占10%,期末C合实训占20%);课程学习的终结评价考核占40%,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主要考核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仓储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货物出入库流程设计及仓储单证处理技能的掌握。整个评价考核体系改变了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全面、有效、科学地评价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其素质水平。
5 结 语
学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未来仓储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还应秉承用心教书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当今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懂、会、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探讨“理实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和物流师资格证能力要求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竞赛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32-03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既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又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务操作,应用与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多、理论与实践并重、实操性强是该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课程组织与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必须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遵循“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我院逐渐探索了一条“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结合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周边企业进行调研。近三年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先后组织教师十余人次到神威民爆集团、牧原养殖集团、中国石油第二机械制造厂、南阳防爆电机集团、中光学集团、豫鑫物流等多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前,我国仓储与配送行业的基本岗位有仓库管理员、业务员、理货员、商品检验员、库存控制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运输调度员等。考虑到毕业生到企业后往往从基层做起,我们对上述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了认真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还注意借鉴物流行业标准,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内容引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原则
针对传统“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课程理论内容琐碎、学生学习吃力的缺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院坚持以仓储配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完成教学。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体系,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梳理知识点,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物料流通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项目:仓储组织与设备布局、仓储运作管理、配送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每个项目学会相应技能。通过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组织,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突出实训环节的配合
根据仓储与配送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按照学员能力递进的原则,可以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能够准确说出仓储与配送管理各作业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顺利完成仓储与配送的基本作业;能够寻找出正确方法不断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对作业小组进行有效协调、管理以完成较复杂的仓储与配送任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培养均离不开实训环节的锻炼,因此必须重视实训环节,积极开发配套的实训项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尽管高职学生纪律观念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但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锻炼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渴求,有动手操作的愿望,有相对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等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抓住高职生的这些优点,更新教育观念,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教学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专项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工作情境设置、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原因,并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不断的总结,主动改进工作,提高操作技巧和任务完成质量,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
在教的环节,以岗位任务来引导和推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属于哪一个物流岗位?”搞清“这一岗位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来讲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这样,按照“岗位业务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介绍异常情况处理”思路进行启发与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岗位中,有利于增强岗位意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的环节,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每一业务内容时都要立即把自己置于一个恰当的工作岗位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岗位的员工一样。通过这种虚拟角色的设定,就能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生动有趣。
在做的环节,按工作岗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使学生“真实”体验并操作。“实际”业务发生后,对这一岗位的基本目标,基本运作方式、作业流程,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提供仿真模拟,使学生在“做”中学习、总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创新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探究性知识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等环节来组织教学。例如,在介绍“库存管理部分安全库存设置”内容时,可以设计“为什么设置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设置原则有哪些”、“安全库存是如何确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加深对安全库存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实际能力。
对于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虚拟角色设计法。按照情境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环节组织教学。即首先由教师示范,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扮演相关岗位角色进行初步的模仿,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接着由学生按角色分工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前两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后两个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整个过程按照“观、模、练、评”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场地要求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对于仓储商务管理部分仓储合同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而鲜活的仓储合同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对纠纷进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当学生明确讨论结果后,教师可以公布法院对合同纠纷的实际判决结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从而找出分析问题过程中的偏差,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加强对仓储法规的认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入“就案例说案例”的误区,而是要以案例为载体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的优势,将行业相关专家引入课堂,通过讲座和实训指导的形式,重点向学生传授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性和技巧性知识。例如,企业中仓储部门如何与其他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如何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内容,作为对课本书面知识的重要补充。当然,也可以搜集仓储配送行业相关人物访谈、企业培训讲座等视频、图片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证融通,竞赛引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双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除获取学历文凭以外,还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相关证书知识点的要求。以我院为例,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其考试内容涉及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仓储和配送知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培训教材,吸取精华,对相关考试内容加以强化,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国家技能大赛规定的技能和内容要求,开发出与学院实训条件相适应的比赛方案和实训方案,将赛项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中,组织校内技能竞赛。通过实训和竞赛,及时发现操作熟练、准确率高的学生作为省赛、国赛的备选选手,加以重点培养。同时,通过相应环节的实施也可提高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的。通过竞赛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固化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院的技能竞赛水平。
(四)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体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要突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必须改进现有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转而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即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实训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使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例达到80%。
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日常教学的各项记录,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实训、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注重平时采分环节。当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是成绩评定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引入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和成员对课程教学进行综合考核。应考虑将上述形式纳入成绩评定体系中。
在选择考核方式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要根据“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即既要运用书面答卷、操作和上机测试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对必须掌握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考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仓储专业技能的考核可通过现场操作或在计算机上操作等形式,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考核则可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以检验学生理实结合的综合能力和反应的快慢。
参考文献:
[1]张红娟.《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科技,2003(1):122-123.
[2]王婷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科技,2012(9):113-115.
[3]孙统超.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物流技术,2012(5):254-256.
[4]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01-202.
[5]钟苹.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7-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skills competition enhances model of curricu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y leading role of skills competition, it promot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 of“storage management”course, I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proposals to reform the skills competition.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storage management; reform
技能竞赛作为检查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的手段,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融入技能竞赛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接近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情景设置的任务和问题,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1 《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专业学习力不从心
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很精通才可以进行。比如在仓库选址问题的教学中,首先,学生要熟悉本区域和国内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其次,该部分内容还涉及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如果学生对运筹学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将很难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1.2 教材形式死板,内容缺乏职业性
在本课程的四个学期教学中,参考过近百本跟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材。在对这些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多数教材的内容都偏重于理论知识介绍,满足不了学生对职业操作的认知,而学生反映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用不上。另外在教材的形式上,多以文字描述为主,这样的教材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说了解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过程了[1]。
1.3 教师自身操作技能缺乏,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教师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实践教学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落实。为适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物流专业教师应该既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两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对于仓储业务的实际操作还不清晰,在平时授课时就很难面面俱到。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少,学生积极性不高。最终学生的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实训操作也没得到有效锻炼[1]。
1.4 课程考核方法灵活性差,学生实践操作少
虽然《仓储管理》是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但本课程主要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考试题型也比较固定。学生完成一段时间理论课程后,学习积极性马上下降,平时上课开小差的学生也多了。就算严格考勤制度,学生都到了教室,也只有少数同学认真听讲,其他同学到考前才突击复习,表面上看学生及格率很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教师是没法准确衡量出来的。
2 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物流技能竞赛
为了使学生具备“与岗位零距离”的能力,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对于《仓储管理》课的教学改革来说,应从物流技能竞赛入手去探索,提高学生的技能。即以技能竞赛为突破,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做”、“训”、“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动脑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动手学会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
2.1 基于物流技能竞赛,改革《仓储管理》教材
技能竞赛的特点就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物流技能大赛,而且要有丰富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前提是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进行组织,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按照仓储企业实际生产作业顺序把按照上述模式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很强的《仓储管理》课程教材。
2.2 培养岗位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解决学生学习实用技能,关键还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要会“做”,在“做”的过程,再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反之会产生什么后果”。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以“做”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去学习、去实践[2]。
2.3 以物流技能竞赛为依托,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在物流综合实训室内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物流企业作为《仓储管理》课程的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基地[2]。
2.4 以技能竞赛规则为标准,设置课程考核方法
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仓储管理》课程考核中,引入物流技能大赛的规则评分标准,从职业形象、岗位技能、案例分析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非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物流技能竞赛对《仓储管理》课程改革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因而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依照物流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接轨。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4-02
一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仓储配送现状
(一)技术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1.仓储配送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房仓库,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车辆。许多工作都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眼下临时用工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使得许多机械化设备并没有购置,许多作业依然采用手提肩扛的方式,不利于仓储配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的发展。
2.仓储配送设施和装备标准化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3.物流功能不健全。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完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配送中心达不到经济配送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配送中心规模较小,配送效率较低
配送中心的优越性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司的配送资源丰富,但各仓储单位之间配送资源相互独立而没有共享,仓储配送的运作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难以发挥配送规模化、集成化的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仓储配送发展的需要
仓储配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和系统功能不强。
1.一是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不够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紧密。
2.二是大型装备运输车辆明显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伴随着业务的拓展,广泛使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3.三是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尤为重要。
(四)仓储配送社会化程度低
到目前为止,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依然是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企业内部的仓储配送单位,在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朝着社会化迈进的今天,走出兰州石化应该是公司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仓储配送专业人才匮乏
从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仓储配送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管理者必须熟悉物流各个环节,还应掌握相关的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发展,这与现代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配送中心是不相称的。
二、仓储配送效率的概述
仓储和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而言,如何提高仓储配送工作效率,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物流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仓储和配送管理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经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仓储和仓储管理
仓储是利用仓库存放、储存不需要即时使用物品的行为。在现代意义上,仓储指的是商品在使用之前的保管,它是商品在到达客户之前,介于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仓储管理是指将物品存入仓库并对存放于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等管理活动,也就是对物品的入库、保管和出库等业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工作。仓储管理主要包括仓库的选址与建筑作业、仓库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采购管理、库存控制和仓库的业务管理等内容。
(二)配送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特点表现为,配送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的商品组配与送货活动。配送不同于送货,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物流运动,是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配送强调实效性。
配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配送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配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配送能够有效促进流通的高效运行;配送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
配送管理是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配送活动进行有效指挥、控制、协调、监控等工作的总称。它是实现配送合理化的保证,其目的是能够按客户要求,以最经济、快捷、安全的方法实现对物品的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配送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七个恰当(Right),即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提供给恰当的用户。
(三)仓储配送一体化
在概念和内涵上,仓储和配送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并不相同。在传统意义上,对仓储的理解主要与仓库相对应,并侧重于储存这一功能。配送则与送达相对应,侧重于末端运输这一功能。在仓储的基础上发展配送,是仓储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配送的内在含义包括储存的功能,因而配送和仓储的结合是必然的。
三、提高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
(一)做好仓储与配送的设施规划
在针对甘肃通达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应对选址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仓储配送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统筹原则、经济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前瞻性原则等。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程序与一般工程设施规划的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分为筹划准备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方案评估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五个阶段。
仓储配送设施和设备是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硬件”,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仓储配送领域。对建筑费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面负荷强度、天棚高度、立柱间隔距离等,设施内部配置的保管、装卸设备的多少也对建筑费用有很大的影响。
配送中心通常由按功能划分的作业区域构成,配送中心作业区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收货区、储存区、理货区、发货区、加工区、退货区、设备存放及维护区、废物区、管理区和辅助服务区等。
为使仓储配送设施的选址决策更加科学、准确和普遍使用,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影响仓储配送设施选址规划决策的定性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土地条件、基础设施、客户的分布、供应商的分布、竞争者状况、经济因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二)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在与兰州石化公司进行沟通协商的情况下,通过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进一步扬长避短和明确市场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仓储配送的技术标准化体系。执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技术标准化体系,使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2.使用先进适用的专业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使用先进适用的仓储和配送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应用智能化仓储配送系统,构筑区域性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四)组织物流专业教育培训
允许和鼓励公司职工报名学习各类高等院校设置的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基层操作服务人员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派具有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人员到相对成功的物流企业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要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仓储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公司仓储的竞争力,应当在仓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仓储配送效率的提高是在企业各个方面综合实力一起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提高,构建标准的库房,购置标准设施、设备、车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彦平.仓储和配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2]齐二石.物流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坦,王玲.基于SFA方法的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分析[J].现代物流,2010,(1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