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0 08:22: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由情景导入
例如在学习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通过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导入新课。如:6个月的琦琦,体重7kg,身高65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能辨别生人与熟人,可伸手取物,能独坐片刻。妈妈问:我的女儿发育是否正常?如何正确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此情景在学习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内容时可以延用。如:怎样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琦琦的生长发育?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实施合理的喂养。琦琦现在应该打什么预防针?预防什么病?请你指导琦琦的母亲进行正确的预防接种。
1.2由问题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例如在学习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特点及护理时,采用幻灯切入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3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例如学习惊厥患儿的护理时,利用癫痫患儿突然发病倒地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由案例导入
例如在学习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贫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患儿的护理时,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典型案例导学。教无定法,但导必有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导入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课堂应用
2.1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情景、问题、案例等方法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学生点评;最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且对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以PPT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学习腹泻患儿脱水的判断时,可以用视频、动画、CAI课件展示病例,使学生对脱水程度和脱水性质有感性认识。
2.2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并且可以把这些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如学习疾病的护理评估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讨论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让学生模拟接诊展示讨论结果;学习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整个学习过程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用临床表现反推病因及发病机制,根据临床表现推断出“患儿”的健康问题,拟定护理计划。学习健康教育时,讨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内容有哪些,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结果。
2.3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愉快又适度的紧张氛围中探究,最后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总结拓展
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3.1课堂总结的意义
总结在于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升华,深化概念,反馈信息,去粗存精,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点引入时指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将学习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也称为“导入”。导入的方式很多,也有专门对导入艺术的研究,但无论怎样导入都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扣。语文教师备课时比较重视这个环节,但往往只顾及学生兴趣,把导入的形式看的很重,又是讲故事又是多媒体等,忙的不亦乐乎,反而忘记了要导入的是什么,忘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好奇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上面,结果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另外,有的教师将导入的重心放在课文上,而没把重心放在课文所体现出的某种规律即知识点上。这是语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白,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本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注意和喜欢,引入方式应尽量生动新颖,以抓住现场气氛为最佳,引入时间要恰当,不宜太长,引入口语要有启发性且干净简练。
点揭示指显示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意义,操作关键词的过程。这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整堂课就成功大半,一旦失败则整堂课失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理解到位,落实到每个字词上,不能有半点疏忽,同时要认真研究典型材料,找准材料中最能体现知识点的地方,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选择讲解的方式,最后组织好讲解的主要语言,做到准确生动简练、深入浅出。
二、知识点的强化与点延伸
点强化指在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复强化知识点、定义及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再举实例、再剖析,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过程。严格说,强化并不只是一个专门的逻辑环节,而应该涉及到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重心始终集中在中心点上,让学生能记住且表述出中心点,特别是关键词。同时提供适当练习给学生,以训练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点延伸指沿着关键词,扩大或加深知识点的涉及和运用范围,牵连出若干相关知识点或相邻知识点,使知识点延展成线、成面、成体。延伸线的长度,或延伸面的宽度,或延伸体的大小等,根据知识本身的潜力、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点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的课堂实践。如果在课堂上缺少这个环节,那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教育”等,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反之,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创造性发展,这堂课上一般就具备“延伸”这个环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延伸的实质是建立知识结构,同时建立结构思维模式。一般说来,延伸的空间可以是相关材料,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延伸,还可以向其他学科延伸。
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学习,课前引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入新课。
第一,通过实验引出课题。物理学科离不开实验,学生甚至对于非常的小实验都会产会浓厚的兴趣,所以精心的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验来引入新课,会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建议教师多思考一些有新意的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电荷”内容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引课的,首先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象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 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或体验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工具,通过激活学生内心与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和见闻。这当中有许多是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反映。利用生活体验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书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其实可以解释身边许多物理现象,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增强物理的亲和力。
第三,设置问题情境,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课的引入。先讨论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它在不断的运动着。那么维持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的学生会说好是有力的作用)。这种说法跟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是相同的,可能也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对,究竟那种说法是对的?这节课以设疑引入。激发兴趣。对某一现象,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陷入事先设计好 的“圈套”中,是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浅出,明晰概念和规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应该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物理概念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因而概念教学的形成,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必须经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为以后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的教学语言,生动自然,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当教师始终板着脸讲课,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造成心理不舒畅,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活力。而在一些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往往不高,一些学生常常是考试及格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有效的板书设计,步步精心。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板书。不同的课程内容,板书设计也可能不同。
在板书设计时,应尽量将重点、难点、关键公式写在这些区域内。黑板的两端及下部由于光线的反射及学生座位、讲台等的遮拦而影响学生视看效果,这些部位可为教师流动板书的空间,还可以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书写区域。这样就做到了版面安排上的主次分明和充分利用了。如在讲授《电阻的串联》内容时,可在左上角板书初中知识回顾,在黑板的中间部位板书中电阻和各分电阻的关系,电压的分配和各电阻关系、电功率和各电阻的关系及推导过程等新内容,在黑板的左下方作为学生上讲台演练的区域,在黑板的右下角作为布置课外作业板书的部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较好。
五、有效的课堂练习, 提炼精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教师经常在交流教学经验时,常常会提到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这四个字,体现了在课堂上“练”的重要性。要想在“练” 的方面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由浅入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六、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能只在乎他们回答的问题对与错,或者一些概念、定律的结论,而更要关注他们是如何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即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态度要诚恳。
第四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每一个闪光点就是学生的一份成功、一份自信。努力寻找和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
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课堂的引入应突出趣味性同时又兼顾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乐意参与的同时体会到学习身边数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有效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增强表现欲,从而产生师生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进而建立合作、信任的空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走出“穿形式的外衣”,让课堂回归到有实效的轨道上来。
如在:苏科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第一节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物体引入:我校操场上国旗杆的高度为16米,比综合楼前雕塑的4倍少2米。请你结合题目提出一个问题并求出来,与同伴分享。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能求出雕塑的高度”、有的说“能求出旗杆与雕塑的高度之差”、还有的说“能求出雕塑与旗杆的高度之和”、甚至还有的说“能求出旗杆与雕塑高度的积和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数与数之间的计算关系瞬时被激活。当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趁机追问:“如果想要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认为先要求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必须求出雕塑的高度。教师又趁机质疑:“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会求吗?算算看!”学生迅速动笔计算起来,有的用算术方法计算,有的用方程计算,还有的借助线段图计算,然后请学生代表讲解每种方法的分析过程,待学生结果一致时,教师随机追问:你怎么知道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继续阐明检验的过程,课余时间我亲自带领学生对雕塑实地测量,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里教师并没有指出哪一个问题提得好(鼓励大胆发言、尊重和信任),也没有总结哪种计算方法优越(尊重学生思维的结果),只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问题,而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多个。这一点才是新课标中改革的重要任务,即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二、课堂例题环节的设计――师生思维碰撞、达成目标的关键
好的教学环节应体现教学的有序性、侧重性、分配性、链接性和评价性。其核心环节是侧重性,这是一节课重难点是否达成的关键。本环节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例题的精选与设计上,它既能呈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把握,又能训练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最终达到自觉和谐一致的主阵地。下面通过一个案例的片段加以分析:
片段:苏科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页练习题7: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钟走58米,小明每分钟走62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此题改为本节课的例题:“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钟走58米,小明每分钟走62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距60米?”设计此问题的意图有以下四点:其一,复习了有关相遇问题的知识,即相遇问题计算时间的方法;其二,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把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三,相距60米,可能发生在相遇之前或相遇之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其四,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向同伴虚心学习,发扬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例题设计不是单纯的解题活动,重要的是隐性的探索和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其实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对话的机会,只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钻研,师生与教材对话的育人功能便指日可待,落实课堂的实效就不是一句空话。
三、课堂习题环节的设计――师生携手并进、自我评价的平台
练习具有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效。为使练习的有效性得到落实,重要的是明确练习设计的要求,即设计的目的性。设计练习时,第一要明确练什么(即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即目的),也就是说通过练习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内容、懂得什么方法、悟出什么技巧或道理。
例如:教完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我设计了如下的4道练习题:
(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6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2)算一算:1+2+3+4+5+6=;
很明显,此练习既复习了本堂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复习了学生的运算和巧算能力。学生计算完后发现:两个不同的问题结果竟然相同!有想法的学生肯定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现象?看出了学生的疑惑后,我趁热打铁,再出两题。
(3)已知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11厘米,高是7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4)算一算:5+6+7+8+9+10+11=;
第一,定理6.3如何用图形、符号语言来描述?(设置目的:①考察学生对此定理的理解程度和把握效果。②为后面的学习及相关应用作好铺垫。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形、符号语言交流的能力。)
第二,定理6.3如何证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定理的证明教材上有,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以及反证法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在黑板上明确给出图形,让学生依照给出的图形进行描述、证明,而且,给出图形上标记的字母要不同于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此定理证明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
第三,对于例3,谈谈这个题目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并针对此种题目,总结一些简单常用的做题规律和方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能力。然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我这里。然后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充分肯定讨论结果,并指出不足和指导性意见。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针对小组内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解决。我解决疑难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引导和启发学生突破过程、思路、方法即可,更多的细节和过程自己完成。另外,还可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界定一些课堂上必须解答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环节构建的。教学环节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等,就某些知识点或解决学生某些问题的需要而设计的,为解决传授教学内容或学生实际问题的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学细节,可以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或教学形式作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它反映了教育者教育智慧、教育能力,也体现了教育者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能力。
教学环节虽然细微,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环节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的。
一、导入环节
心理学告诉我们,设悬念越新奇、多样、生动,越容易引起对象的注意。精彩的“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一)漫画导入。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的内容,我精心选了一幅漫画导入(如图)。阅读下面的漫画《蒸了一锅馍,费了三堆柴》,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上述漫画,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而且结合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的时政热点,把知识情境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火花迸发。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效果非常好。
(二)表格导入。在复习初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内容时,我引用了09年广东中考题第六道综合探究题的第3问的表格问题导入教学探究环节(具体内容略)。表格的内容是学生未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既结合时代的热点又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么想到,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比中考的参考答案更丰富、更有创造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漫画导入或表格导入探究,直观性强,符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导入”要注意:一是把准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增强其科学性和目的性;二是多样性的“导入”形式,要为探究的内容服务。
二、探究环节
“探究”环节是在“导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带着“导入”的问题,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去读书,获取新知识,解决“导入”环节所提出的问题。“探究”环节要注意:
(一)储备知识。储备知识,虽然靠平时积累,但探究“导入”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在上课过程中还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或复习课文的内容,储备探究必备的知识,而且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注意:
(1)时间分配。一堂课40分钟,应给学生多少时间自主学习、“阅读”的时间才适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阅读”的时间与“导入”的问题多少、难易程度成正比,但不应过长,以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落实。
(2)方法指导。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适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遍,“宋、黑、楷”字的内容都读,了解全貌,、理解全文,把握全局;第二遍,着重读“黑、宋”字体的内容,了解结构,分析层次,把握要点,解决“探究”的问题。虽然教材的编写可读性强,但老师也要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盲点“知识”的障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促进其能力发展。
(二)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小组讨论要注意:人数不要过多,小组成员4―5个同学比较适中;要选出小组长主持;要有记录员记录;统一了讨论的意见后,要选出代表发言或回答问题。
(2)民主平等。师生、生生参与学习探究,要体现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包含两层的内容:一是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二是同学之间民主平等,不能因成绩好坏、平时的表现不理想而超越了人格的平等,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差异,构建和谐平等的同学关系。
通过探究过程自学储备知识,小组自主探究问题,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开拓其思维能力。
三、提问环节
教师要根据探究小组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提问,分享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焕发青春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问不得法,则会堵塞学生的思维,窒息课堂气氛,影响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问学生要注意:
(一)要有代表性。选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代表性,既要问成绩“好”的,也要问成绩“中”和“差”的,做到“好”、“中”、“差”三者兼顾。
(二)要适度补充说明。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或错,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做适度的补充说明,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
(三)要点评阳光。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度点评,点评既不要夸大,夸大了,会让同学感觉老师的点评是应付式的、不真实的;也不要打击学生,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够理想或展示内容不够全面,也要及时捕捉、发现和欣赏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总结环节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精华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从简单的、零碎的知识理解发展到系统化、理论化和逻辑化的理性思维,“把书读薄”,使学生知识与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运用环节
知识的运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一些练习训练加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为能力和觉悟。练习既要注重课堂的练习,也要重视课外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练习,既可用“书面”练,也可用“口头”(讲故事、演讲或辩论等)练,但要注意:要突出重点;知识覆盖面广;题型灵活多样;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19-001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由于缺乏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呢?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如果能够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新知识的获取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一、图片导入法
在学习有关天气状况cloudy ,sunny, rainy时,老师与同学们进行简短的英语问候,然后指指外面的天空,问:How’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老师做出看天空的姿势,如果是晴天,就表现出阳光刺眼的感觉,如果是雨天,就用手做出下雨的姿势,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分别引入cloudy, sunny ,rainy。
二、情境导入法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疼的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和适当的情境,这需要教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设某些情境来进行情境教学。教师们都有经验——语言是练会的,根据这一实验性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练会所学内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在高一下册Unit 4 Festivals(节庆日)时,可选择性地创设某个节日情境。比如说创设“圣诞节”的情境,在门、窗或课桌边贴上五颜六色的圣诞卡片,在黑板上画一棵圣诞树,再做一个圣诞老人像挂在墙角,圣诞节的气氛一下子被烘托出来。此种情境下要求学生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相互祝福,把“节日”话题引出,要求学生以组来做情境对话。
三、提问式导入法
在学习一些学习用品pen, pencil-box,book时,可以将这些实物事先放入一个盒子里,然后老师很神秘的拿出来,并且提问:guess! what’s in the box?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活跃课堂气氛,直至有同学猜出这些物品为止,最后将实物一一展示出来。
四、谜语式导入法
在学习水果apple banana时, 老师可以用语言先描述它们的样子,It’s yellow, it’s like a moon, It’s sweet. Guess,what’s this?也可以用手势来表示形状和物品大小,帮助学生去理解。
五、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常用多媒体的演示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唤醒学生的意识,鼓舞学生的情绪,以达到完美的导入效果。例如,在上高一上册Unit 8 Sports(体育运动)这一课时,就可用多媒体先展示一段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短片,要求教师把短片内容编排得经典,音响也要求极具感染力,再以 “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的宣言而结束短片。这样的导入已让学生们对奥运体育精神感慨万千,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关于奥运体育精神的授课就十分自然了。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屡试见效的,因而这种方法也是教师中较受欢迎的一种导入法。
六、改造导入法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可以将教室的环境改造一下,比如:在窗户上贴上要学的单词,或者将教室里的一样实物进行小小的改造。让学生们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这些小小的动作都会大大地激发同学们的热情。
七、律动导入法
律动导入法借助身体动作和其它直观手段积极创设语言情境, 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 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 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如在教学Let’s do 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一边说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心之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律动导入法要求每个肢体语言, 包括动作、表情、声音的设计, 都要求科学并能恰到好处, 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习head, should, knees等一些身体部位时,可以用活泼的律动带入单词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愉快了学生的学习心情。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做得好,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的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时,我是先播放一曲《山不转水转》让学生感悟“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导入课堂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可以也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形式。
二、精心设置问题
每一堂教学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根据需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心探究其中的核心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在《》一课的教材里提到“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我就引导学生发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没有禁烟这个举动,英国人也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的。这是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问:发生战争的必然性是什么呢?战争的爆发有偶然性没有?学生从战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思辩中获得了历史知识、思维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三、精心组织素材
要能把书教活就必须组织好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旅游地区文化的开发》一课讲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摩梭人的神奇走婚习俗,这在已经进入21世纪十几年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仔细地了解摩梭人原始婚俗的发展史,体会到摩梭人古老爱情的状况以后,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情感和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收获,取得了“一石双鸟”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安排互动
“没有学生主动的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老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餐饮服务・中式摆台》一课的教学中的,通过示范演示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中式摆台所涉及到的礼仪规范从表到里都有了深刻的领会,提高了能力素质。
我日常的英语教学经常出现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过于复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看了鲁老师的课堂教学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达到逐层深入的目的,使学生能入耳、入心。设计时,我们可以首先简单地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使这一目标有所体现,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关键时刻找准时机直观展现。如果能做到这样,我想我们的英语课堂肯定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一大类是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其中效率最低的方式是“听讲”,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方式,教师讲、学生在下面听,两周以后记忆内容的保持率只能留下5%;“阅读”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记忆保持率大约在10%,;“视听”即通过“声音、图片或视频”的学习方式,两周后记忆的保持率在20%;“演示或者示范”两周后记忆的保持率在30%左右.
第二大类是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其中通过“小组讨论”,记忆的保持率在50%;“实践”即“做中学”或者“实际演练操作”,可以达到75%;而 “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该理论说明主动学习的记忆保持率远远高于被动学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让学生“做中学”,让学生能够“教别人”.笔者在“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使用六环节设计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学生主动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六环节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一要准备好导学案,教师要提前一周研究课标、教材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编制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有自学质疑、互动探究、展示交流、启迪引领、训练测评、拓展提升等环节.
第二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小组时,应遵循“成绩匹配、性别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性格特点组建.使得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优化组合.老师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一次编号,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成员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是流动的,小组内成员间的编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和对小组的贡献不同进行动态编号,小组内还要通过组内成员选举,选拔具有威信高、群众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当小组长.
做好了课前准备之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六环节来实现“学习金字塔”中的主动学习,提升课堂效率呢?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操作如下:
1 自学质疑
学生在阅读教材、自学导学案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并期待互动探究加以解决,这一过程发生在课前,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通过自学,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初步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尝试解决中等难度问题,整理出疑难不解问题,准备好质疑问题.
对教师的要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预学导学案,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在质疑探究过程中把问题引向深入,此外教师要将自学质疑问题的层次设计好,由浅入深,最后要设计一个难度稍大些的问题,将学生自学引导至更高层级,这一过程为上课开始后的互动探究做准备.
2 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特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助、探讨、研究.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主持.上课伊始,各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自学成果,提出本小组碰到的疑难问题,班级各小组集体讨论后,自主发言,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接下来由教师给予点拨、总结.整个过程要求一人汇报,其他人注意倾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见解.小组长的任务:一是组织组内成员互动、交流,开展“生教生”活动,解决组内成员面临的疑难问题;二是记录组内经过互动、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便于提交到下一个环节(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三,负责记录本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四,分配下一环节要汇报的任务.小组长要行使管理职能,确保组内互动的有序进行.
对老师的要求:不间断地巡视各组,要管好纪律,并协调小组长激发组员的参与热情;要调控课堂进度;要适时与各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要留心收集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思考点拨之法;要记录学生中的典型答案或对策,为后面的环节做好准备.要搞好及时性评价(从知识、习惯、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纪律意识和竞争意识.
3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组与组之间交流、展示,由老师主持,主讲同学到讲台前完成.这一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各小组出示本组自学质疑碰到的疑难问题,寻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自由发言,谈自己或本组同学的解答对策;第二、各小组推选一人或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创新性思维或创造性答案,与其他组同学共享.第三、教师在新课任务结束后,可以同时给出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到黑板前面板演,板演结束后让每个板演的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不仅仅学进去了,而且能够在自身消化后,讲给其他同学听,做到自主学,教别人.
对老师的要求:(1)设计好展示程序;(2)利用收集的典型习题及典型问题答案、对策进行引导,防止交流受阻;(3)在学生交流(辩论、辩解、质疑、反驳、补充、点评)过程中适时进行归纳、小结;(4)根据组间交流情况,变换交流合作方式(或演示、或表演、或评价);(5)弄清组际交流合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6)及时进行激励评价,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对学生的要求:积极发言,大胆展示,注意倾听,善意批判;畅谈心得,抒感,介绍新法,展示奇思,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4 启迪引领
从内容上讲,是传授方法,启迪思维,指点人生;从作用上讲,是铺路搭桥,扫除障碍,这各环节实际上一直融入在其他各个环节中,这个环节主要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需要拨动他们思维的堵塞之处,通过一言半语,引导他们的思路,让他们茅塞顿开.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启迪的过程不是灌输的过程,仍然要遵循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重在引导学生自我生成“三维目标”.
对老师的要求:一是未雨绸缪,在备课过程中抓准重点、难点,并尽可能想好点拨、引导之策,包括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二是用好“生教生”的方法;三是把握点拨的原则,即学生已掌握的部分(或环节)不讲,不能确定学生是否掌握的部分(或环节)也不讲,超课标的谨慎讲.四是把握好点拨的时机.这一一环节可单独进行,也可以在2、3两环节内穿行.
5 训练测评
发放训练题,当堂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课堂上的习题训练,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梯度性等原则.
每节课的练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A组习题考查的内容:全体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B组习题的设置,则由知识、方法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过渡.这组习题,在多数学生做完的时候就进行讲评.讲评力求言简意赅,少占时间,并展示个别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C组习题是富有技巧性、灵活性或思维难度大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尝试.让分层教学体现在课堂训练中.
对老师的要求:(1)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都能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分层教学.(2)巡视全班,察看进度,搜集问题以备点评.(3)点评要精当,多鼓励,多肯定,多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对学生的要求:独立完成,当堂巩固,及时矫正.
6 拓展提升
本环节主要是授课完成后的提炼总结,一是指时间、空间的拓展延伸,二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拔高提升.
由于我校学生在二年级开设有信息科技课程,我也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在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即使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环节。因此,考虑在孩子们二年级的阶段先给予他们对于文件和文件夹关系一定认知的铺垫,从而设计这样一节新授课程――《环游亚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内容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正好结合学校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活动――“走进亚洲”,我也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亚洲每个区域的分布、国家从属那个区域、每个国家有哪些特产进行分层级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归类,让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活动分别走进: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也在每个环节融合进四个知识点:查看文件、移动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游览亚洲各国风土人情,更能丰富这次文化节的知识面。
【环节一】
原设计:
一、了解西亚特产
1.通过引入的“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学生带着问题“这3个国家的特产分别是什么?”进行任务一:寻找“西亚”文件夹中的特产。
3.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设计:
一、东亚――我们的家园
1.通过引入“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任务一:找到家的位置(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
3.学生回答总结方法,提出“文件夹”按钮调出左侧“资源管理器”。
4.提问:老师为何不将“实验小学”文件夹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可以看出两次设计的最大不同体现为三点:
(1)是将任务从原来的直接让学生找“西亚”文件夹内的特产,变成找自己学校的位置。这一改变是考虑到了学生在原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文件夹层次结构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学进行中学生对于文件夹关系的混淆,而产生很多的误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将“实验小学”引入到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层层深入找到学校的所在地。
(2)单单地一层层地去找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资源管理器”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地将文件的层级以树形结构展示给大家,图形化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夹之间的管理和上下级关系。
(3)加入一个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件夹散乱摆法是不方便的,当我们去给他们分门别类地归类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寻找和管理。
【环节二】
原设计:
二、整理东亚特产
1.提问:知道东亚有哪些国家?特产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任务二:把特产归类到“东亚”每个国家的文件夹中(提供小帮主文件)。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的?
4.总结移动的方法并引入下个环节。
三、带回南亚特产
1.小组讨论查找并选择一种带回家的特产。
2.任务三:找“南亚”特产图片放入“实验小学”文件夹。
3.总结复制的方法,比较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4.引入下个环节。
新设计:
二、南亚――丰富的特产
1.提问:知道南亚有哪些国家和特产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二:选择喜欢的特产带回“实验小学”文件夹(提供小帮主文件)。
a.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带回家一种南亚特产;
b.一般学生:带回家三种南亚特产;
c.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带回三种非南亚特产;
3.问答总结移动文件的两种方法:复制和粘贴。
4.学生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的区别,并分享意见。
5.提问: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
6.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首先,可以看出本环节的新老设计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板块的缩减,原先的两个板块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正是发现学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一个个的任务进行中一直在尝试和操作,问题也一直在产生并不断积累,因此,学习遇到了障碍。所以,为何不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块就这样由两个化为了一个。
其次,同样是将特产带回家,在任务的设计上我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度的操作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W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尝试完成简单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则进行适合他们的任务,最终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喜悦。
再次,在板块结束前又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刚才所学本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本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去思考并学以致用。
【环节三】
原设计:
四、清理东南亚特产。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哪?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四: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3.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五、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新设计:
三、东南亚――缅甸大清查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并提问: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
3.学生查看、思考并回答,进行任务三: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4.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四、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并提炼价值观。
设计比较: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做的改动较小,是师生对话交流版块,我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前提是学生的“缅甸”文件夹内容是混乱摆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属于该国家的特产。之所以做这样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去了解文件夹的当前状况,让他们去发现文件夹现在是很不整齐的;同时切合他们在国际文化节对于这个国家的探究和了解,让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去分辨文件夹是否规整,产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动性,这样的设计更切合他们的需求和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多导向,多引发他们去想一想这节的要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使用?学了这些本领有什么用?在今后还能在其他地方也迁移类似的方法吗?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快乐地学习。
【启示】
一堂精彩的课,不缺少各种丰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种教学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思考的关注。因此,如何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挖掘他们思维深度,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之处。
一、结合生活,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学习单一任务,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经掌握了那些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孩子们渐行渐远,甚至于他们不再喜欢你的课堂。而如果仅仅以情境的带入去弥补,反而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毕竟学习知识和本领是为了他们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并利用更多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发生的新闻要点,身边的校园活动,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常识等。并且要联通这些知识与本领技巧的共同之处。比如,本节课就将文件的管理和学习中亚洲的分布有机结合,为课堂增添乐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多走一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课堂的每个环节必然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每个环节的知识要点总是点到为止,或跟着流程走的教案明显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发的。学生会逐渐形成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愿意去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改变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增加一个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步骤即可。这个步骤在我的课堂是通过师生提问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妙处所在,课堂因此才会迸发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在教学中就是指不要给孩子们太多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化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学习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给孩子们体验实践和思考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将知识技能掌握扎实了,才更能推进之后的课堂教学。所以,我在这新的设计中剔除了一个环节――整理东亚特产,就是让学生将杂乱的文件放入它们的文件夹中去。而选择将这个环节进行筛减也是综合考虑环节在实施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学生把控的能力、教学时间上的掌控而综合做出来的。我发现,对于文件需要归类的概念已经在“任务一”中理清,而后续的操作过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该环节的基础之上,所以简化了环节。这一下子就将紧凑的教学过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