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运维管理定义

运维管理定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1 14:39: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运维管理定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运维管理定义

篇1

丁琰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篇2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和团结人,把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对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工作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

我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了解一线职工、退休职工、困难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上疾苦,在工作上信任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福利待遇上倾斜他们,团结每一名职工,让他们不掉队不受歧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一、林场职工家属思想情况和基本现状的分析

(一)、新胜林场是三四百人的老场,至今仍然承担局主伐生产的三分之一产量,近年来生产任务都在四万多立方米。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尤其是一线工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43.3周岁,许多五十多岁的工人仍然坚持在一线,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又非常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非常劳累非常辛苦。许多工人都发自内心的都干不动了,但岗位又没有其它工作可以选择,为了养家为了培养下一代,为了完成林业局的生产任务,只能坚持工作,没有选择!

(二)、还有新胜林场也经受了01-03年的下岗减员和一次性安置工作,总计有298名工人下岗进行了一次性安置,许多家庭的双职工变成了单职工,这部分职工受家庭和培养孩子因素也都不能走出去,变成了洗衣做饭照顾丈夫和孩子的家属,偶而在多种经营和农忙时做一些临时工以添补家用,所以生活相对也不宽裕,遇有职工大病、两个孩子上学、孩子老人有病等情况,生活就很困难。

(三)、另外由于新胜林场是个经营了多少年的老场,多少年历史形成的工伤死亡遗属和死亡遗属较多。林场至今仍有工伤死亡遗属有8户;死亡遗属有74户。这些人的生活水平很低,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变化很快,原来的生活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生活水平的需要。这些年林业局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办社会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人的生活保障主要依靠地方民政来处理解决。而地方民政的财力有限,短期内也不能全力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只能维持生活。

(四)、新胜林场职工家属的思想观念还很陈旧,对企业办社会的依赖思想还非常严重。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和生活问题对企业的依赖还将长期存在。有什么问题都要靠企业靠林场来给解决,否则就有非常大的思想情绪问题不能自行化解。就业渠道单一,多种经营的思路狭窄,没有工作或放假期间除了靠林场来安排工作以外,几乎没有其它办法,自主就业能力极差。生活困难了主要渠道就是对林场的等靠要来解决,不能解决就产生偏激心理。对领导和单位不满意,有不正常的心态。

(五)由于林业已经剥离了办社会的功能,而地方政府对这一块的管理和关注,不能及时介入,势必造成了空白,职工群众的生活设施、基础设施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了,有的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职工四栋楼房的自来水、下水道、楼盖破损、便民桥年久失修、河水污染、垃圾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再加上职工群众依赖林业局和林场的这种传统思想还依然存在,就会把这笔帐算到了现任领导班子和林业局身上,产生不満情绪和仇视的心理。

(六)、由于职工房屋产权的改革后产权归个人,可以自由买卖,许多下岗分流的职工离开后,使的其他人员入住后,造成居民区居民情况复杂,再加上社会治安归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公安部门由于战线长人手少等原因,管理不能完全到位,社会治安问题也比较棘手,治案案件的频发,职工群众必然会有不安全感,会对社会产生不満情绪,而同样的道理职工群众又会把这笔帐算到林场和领导班子身上。

二、林场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效果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懂得“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自己的想法、愿望、目标相一致。

了解人是基础。人是每个领导者需要面对的对象,人的问题是每个领导者应当解决好的实际问题。

信任人是核心。信任人、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关心人是关键。关心人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基本素质。

团结人是目标。团结凝聚力量,团结提高效率。

新胜林场今年把“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职工群众,帮助和扶持困难群体,切实做好稳定工作”确定为我们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胜林场是林业局效益最好的单位之一,但也是困难户最多的单位之一,收入差别很大。一线工人收入每年两三万元,而82名死亡遗属和工伤死亡遗属每年的补助费却很低,,加上在职和退休的长病户每年都有一百多困难户。这是一个很大的弱势群体,部分困难户也成了老上访户,这确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去年开始我们就加强了对林业局在困难帮扶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接待来访的困难职工和群众,通过走访困难户的方式进行说服、解释、教育来宣传林业局困难帮扶的新规定,让他们也了解理解林场、林业局的难处,转变观念争取地方政府民政部门的帮扶和资助,为林业局卸包袱解忧困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另外我们在确定困难户补助方面采取了“多调查走访和班组推荐相结合,工会和班子集体研究把关相结合

,发放前和发放后公示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严格控制补助费的公平公正的发放,收到较好效果。今年党政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职工群众办了许多保稳定、解忧助困、活跃文化生活的好事,总结有以下几件:

(一)、今年我们完善了帮扶机制和包保制度,上半年我们走访困难户129户,补助了106户,发放了补助金18,800元,解决烧柴四车。其中春节补助了57户;五一节补助了34户;死亡遗属15户。补助人数和补助金较去年都成倍的削减,开展这项工作,今年面临困难很大,但我们由于走访和解释工作到位,采取了公开公示制度,做到了公正合理,群众反响很好。

(二)、今年由于粮油涨价等原因也给一部分职工生活带来了影响。林场班子研究决定拿出四万多元钱为每名职工购买了米面油,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安抚了人心,稳定了思想。

(三)、今年是奥运年,治安工作和保卫工作是合谐稳定工作的重要部分。

我们场围绕局场职代会、政工例会、安全保卫工作会议的精神,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具体工作,在人防、技防等项综合治理工作上下功夫。

这些年来林场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进入,场区治安状况变得很复杂,很不稳定,纵火犯罪、盗窃案件时有发生,虽然辖区的管理是移交地方公安局和派出所管理,但地区的治安工作好坏我们有着不可推缷的责任。

鉴于林场居民区房屋密集、陈旧,存在火灾隐患和纵火犯罪的问题,林场在去年居民区全部线路改造、制造一台消防专用车、成立专门救援队和治安巡逻队的基础上,林场再投资120__元,为全场住平房的职工每人投了40元的家财防火防盗保险,保额为40000元,解除了职工对纵火犯罪和盗窃犯罪的恐惧和后顾之忧。

(四)、在场区、家属区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上,林场舍得投入,采取一系列技防措施。

现已投入近2万元,对办公室,车库,中修场,油库等重点部位安装了5套红外线光栅报警装置,为炸药库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专门救援队利用自制的消防车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家属区所有巷道全部贯通,夜间巡逻队不间断巡逻,有效遏制了各种犯罪。

(五)、今年我场根据局党委的“五四三”规划的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正气,以多种方式来宣传林业局的深化改革的成果。

上半年开展了“保安全创高产降成本上质量劳动竟赛”、“森林管护行业的三增两创劳动竟赛”;在五一节期间为迎接局乒乓球比赛,我场组织了“奥运杯”乒乓球选拔赛。

下半年为迎接局参加集团运动会的选拔,我们利用放假期间,在全场范围内举办了一场有一百多人参加有近百名职工家属观看的趣味运动会,场面热烈,情绪高涨,这又是我场继去年职工文艺汇演的又一次较大型的文体活动,深受职工群众的喜爱。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参加集团运动会选出了许多运动员,今年参加集团运动会我场有八名队员参加,通过一个月的认真组织训练,在此次运动会上我场几名运动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六月份我们在放假期间正赶上四川发生地震灾害,林场领导都能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关注灾区,我们在局党委和工会的倡议下先后组织了三次捐款行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场长书记每人捐八百元、副场长每人六百元,党员机关干部带头的自愿捐款,场党总支、工会提出倡议并及早把捐款名单公布于众,带动了此次活动的开展,后来有些困难户都参加了捐款行动,总计捐款16,855.00元,很感动人。

三、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的了解和解决思路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下基层调研和征求意见,收集和整理了以下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意见,情况如下:

(一)、居民区河水污染和连带饮用水污染的问题。

自铁矿开采以来,河水污染严重,居民区饮用水等生活用水无法保证质量。

(二)、居民区有两处桥涵破损,需要林场给恢复修理。

(三)、居民区有一处钢丝绳木板桥已年久失修,已有多人次皮外伤,需要林场给予修复。

(四)、居民区两条排水沟已经阻塞不能用了,每逢讯期职工家中院子一片泥泞并且由此引发了多起邻里纠纷,林场也参与调节多次。这也是林场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五)、林场垃圾场都被有些退休职工种地侵占和阻塞,卫生工推垃圾要走出很远,不方便也造成清除不及时,老森铁路基变成了家属区的临时垃圾场,清除不及时不彻底使得环境卫生受影响。

(六)、自来水水塔已多年没清洗,水不干净,影响职工家属饮用,希望林场组织清洗一次。

(七)、居民楼的下水井盖丢失,希望林场能给配上。

(八)、居民楼年久失修,楼盖破损,希望林场能想办法给予修理。

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篇3

关键词:IT运维管理 自动化 路径

IT运维管理自动化是指通过将IT运维日常的、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自动化,把过去的手工执行转为自动化操作,使IT运维工作得到升华。IT运维自动化不单纯只是一个维护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一个能够主动诊断和维修终端系统并能快速简便更新补丁程序的自动化运维平台显然是IT工作雇员的愿望。因此,实现IT运维管理自动化是从传统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预防式服务,以完善的流程程序贯穿整个运维管理的过程,实现运维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当IT专业人员被问及他们在系统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时 ,近一半的受访者(46%)选择了“提供对终端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这个看似最为基本的要求反而成为IT专业人员最大的难题。显然,保持应用程序和系统启动并运行并不像听起来那般容易,这就更有理由让公司考虑自动化作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设置和维护最高级服务水平。

具体来说,一个企业往往拥有许多IT资源来维持其系统充分运转,通常有很多机位在管理,甚至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且IT工作人员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每天都在重复着做着同一件事以至于让IT运维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化“救火式”状态,从而造成IT运维管理人员往往要等到事情发生才会想起来去解救,没有流程设置,周而复始就形成了连锁的恶性循环反应。如果能通过有限的IT人员和预算保持这一切安全运行且效率最好,这便是自动化的效果。

一、 绪论

1、 IT运维管理自动化研究的背景

新世纪的到来,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数据量呈指数倍上升趋势。IT运维管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瓶颈。一方面数据中心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应用和系统,技术复杂度和关联度已经不能和以前相比;另一方面运维人员的高度集中和专业化也带来了IT运维管理的高度复杂性。

虽然这些年在安全设备的应用上越来越多,安全手段的采用也越来越多,但安全状况却不见好转。一些IT管理人员经常纳闷:我们已经在安全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努力,但为什么还会不时的出现安全问题?面对众多的设备与手段,IT运维人员有时候感到无所适从,其根源又是什么呢?IT运维自动化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接下来,我们将在本文中详细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我国当前IT运维管理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的IT运维管理大部分停留在IT运维管理软件的应用深化,管理流程的制定、梳理和优化,管理制度的完善阶段。但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决策时,忽视了对内部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

运维管理部门平常的工作就像是“救火队”。IT人员总是随时紧张的待命,以便应付计算机系统各种各样的需求,即使这样,运维部门的服务质量和维护成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些被动的管理转化为监控管理的主动改造。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接受了它的核心战略必须支持企业。IT部门在现在的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高管也慢慢的发现,IT不再是我们所谓的“支持者”而是一个“驱动程序”。与国外尤其是欧洲的发展比较,我国的IT服务管理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

欧洲众多成功企业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在实施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后,减少了重复和多余的工作,有效的利用了人文资源;增强了IT人员的素质,提高员工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得IT部门的服务水平规范,使工作流程规范,使得通过人动的风险变低;提高IT服务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IT部门的开支的有效控制,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使得在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能总体增长,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美国宝洁公司从1997年开始使用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的IT服务管理体系,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节省了超过约5亿美元的预算,其运行费用下降了6%-8%,同时减少技术人员的数量大约在15%-20%。大量的实施服务管理的成功实践案例,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的25.3%。

3、IT运维管理自动化的研究意义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而成熟的IT运维管理自动化体制,通过流程管理,不断提高IT运维质量,实现高效运维,提升组织内IT服务满意度。IT运维自动化是基于流程化的框架,将事件与IT流程相关联,—旦被监控系统发现性能超标,会触发相关事件以及事先定义好的流程,可自动启动故障响应和恢复机制。自动化工作平台还可帮助IT运维人员完成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如备份、杀毒等),提高IT运维效率。同时,IT运维的自动化还要求能够预测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能够报警,让IT运维人员把故障消除在发生前,将所产生损失减到最低。

4、IT运维管理自动化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IT运维已经实现从人工运维到计算机管理,但在交流中发现其中很多企业的IT运维管理还只是处在“半自动化”的状态。因为这种IT运维仍然是等到IT故障出现后再由运维人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传统的被动、孤立、半自动式的IT运维管理模式经常让IT部门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维人员被动、效率低

在IT运维过程中,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并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运维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处理一些简单重复的问题,而且由于故障预警机制不完善,往往是故障发生后或报警后才会进行处理,使到IT运维人员的工作经常是处于被动“救火”的状态,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常常会出现恶性连锁反应。

(2)缺乏一套高效的IT运维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自动化的运维管理模式不足,也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义和责任划分,使到问题出现后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根本原因,无法及时地找到相应的人员进行处理和修复,或者是在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缺乏发现故障的流程化,而在解决问题时不但缺乏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跟踪记录。

(3)缺乏高效的IT运维技术工具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IT系统日趋复杂,林林总总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中间件、业务系统等让IT运维人员难以从容应对,即使加班加点地维护、部署、管理也经常会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业务的中断,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出现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是企业缺乏事件的监控和诊断工具等IT运维技术工具,因为在没有高效的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故障事件很难得到主动、快速的处理。

二、IT运维管理自动化的系统总体设计

IT运维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数据展示和运维告警。本节我们将从这三个方向出发,来介绍这三种技术。

1.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在整个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软件的成功与否。其主要目的是:在综合分析用户对系统提出的一组需求(功能、性能、数据等方面)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模型表达软件将要实现的需求,为下一阶段的软件设计提供设计基础。

2. 系统功能需求

在这里我们分别介绍三种技术,而三种技术的运用是互不可分的。

3. 数据采集

数据的采集是IT运维工作的主要根本,只有完成了数据的采集,才可以通过数据来了解企业IT系统运行的状况,才能够进行分析、预防故障的发生、处理故障、以及进行系统的升级、优化工作。

数据采集的流程图如下:

4、数据展示

数据采集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介绍的是RRDTOOL。RRDTOOL是指Round Robin Database工具(环状数据库)。Round robin是一种处理定量数据、以及当前元素指针的技术。RRD的一个目的是在一个环型数据归档中存储数据。

为了大家能更直观、更方便的理解环形数据归档技术,我们给出RRDTOOL简单的数据流程图,如图2:

5、运维告警

随着IT运维管理自动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企业中,运维告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重要信息运行的过程中,能快速、及时、准确的反映问题信息,使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巨大的损失,把损失降到最小。通过运维告警管理能降低IT管理人员的管理被动性,将管理人员从企业内部的计算机面前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无人值守的运维管理,从而节省很多开支。

在接下里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介绍NAGIOS的运维告警服务。为了更直观的了解IT运维告警的运行,我们给出其流程图。

运维告警流程图如图3:

三、工作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壮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而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紧随企业的需求,随着信息量的加大,对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在以后的,能有一款更好的软件,包含各种功能,能处理更多的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为提高IT运维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IT运维呼叫中心也是很有必要的,实现语音呼叫和业务数据的对接,配合IT运维管理系统使用。使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发展的更完善!

参考文献:

[1]Jan van Bon,章斌译.基于工TIL的全球最佳实践.IT服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2]左天祖.中国IT服务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0.1.

[3]概念、理解与实施.IT服务管理, 2008:9~10.

[4]ITIL Glossary of Terms and Definitions,2007.5.

篇4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34-03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事故发生时快速切除故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变电站自动化二次系统的重要功能,现阶段变电站继电保护功能一般是由微机数字化保护装置来实现,不同于传统的孤立型继电器元器件搭建实现的实现模式,和通信技术、变电站监控系统等有着直接关联,继电保护事故的分析也比较抽象,往往和所依赖的通信系统、就地监控系统、甚至远方调度控制系统有关[1~2]。部分文献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及保护运行方式角度对几次保护跳闸事故进行了分析,探讨归纳了几类常见原因和分析思路[3~8],也有文献对远动通道的通信故障进行了问题分析[9]。笔者在长期的现场服务及技术支持工作实践中注意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出现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具备综合性特点,如表现为系统“死机”、保护跳闸等事故的重大事故问题的源头不一定只和保护或者监控系统有关,很可能和自动化系统一个貌似不相关的配置有关,因此需要综合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本文作者曾撰文对一次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死数”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10],并最终定位问题原因和监控系统网关软件版本配置有关。

本文围绕辽宁电网某220kV枢纽变电站监控系统出现的一次保护误动跳闸重大保护事故,剖析事故形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和验证手段,并对现阶段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

1 事件发生经过描述

2009年7月14日,辽宁电网某供电公司东部集控中心运行人员对某220kV枢纽变电站进行事故总信号远方复归后,该变电站运行出现异常,变电站一号站用变低压保护动作,开关跳闸,同时66kV母联、一号电容器保护出现异常(定值出错)。集控中心OPEN3000监控系统有相关信息上送,自动化专业人员到变电站现场检查当地监控系统中也有相应信息上送。检查现场保护设备发现:一号站用变保护WCB-821/R1保护软压板全部投入,定值区切换至7区(原来正常工作于1区);一号电容器WDR-821/R1/F保护软压板全部投入,定值区切换至7区(原来正常工作于1区);66kV母联WCH-821/R1/F保护软压板全部投入,定值区切换至6区(原来正常工作于1区)。

2009年7月17日,该站监控系统厂家工程师进行了现场分析,定位是上次工程服务人员现场服务的时间(2009年4月20日前后)对远动装置保护总复归的配置存在错误,修正配置错误(清空fginfo.cfg)后,重新启动了远动系统,后该工程师又建议将总复归由软方式改为硬方式,并商定于7月31日现场实施,后来由于其它原因,没有实施。

2009年8月9日,东部集控中心由于UPS检修,对集控中心监控系统进行了重新启动(2009年8月9日7时56分),在初始化总召对位时,发现该变电站上送部分保护信号(如“弓耿线断路器保护失灵启动”、“北弓线断路器保护失灵启动”等),自动化专业人员到变电站现场检查后发现当地后台监控系统无相关记录,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到现场后发现北弓线第二套、弓耿线第一套纵联保护定值区分别都被切换到非正常工作定值区(正常工作定值区为各CPU均为1区)。

2 事件原因分析

2009年8月9日,该继电保护事件发生后,监控系统厂家相关技术及工程人员进行了集体会诊和原因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经查询“电网公司工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下简称服务系统)后得知该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2007年12月投入运行,2008年12月接入东部集控OPEN3000监控系统。

图1所示为该变电站监控系统网络结构简单示意图。

该变电站内监控系统、远动RTU采用许继设备,为便于说明问题,图1中以单监控、单远动示意,许继800系列主要保护设备及南瑞RCS900系列保护设备以RS485/103方式接入保护管理机,保护管理机以XJ-104方式接入站内监控主网,同时以TCP103网络方式接入南瑞保信子站。

从变电站投运至2009年4月,服务系统显示厂家共有4次派工程服务人员来变电站进行工程服务,服务系统的备份资料显示前四次远动系统的远方总复归信号配置均正确(fginfo.cfg文件内容为空),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保护及监控各项功能运行正常。

2009年4月20日前后,厂家工程服务人员第5 次来该变电站现场服务,由于此次工程服务人员经验欠缺及疏忽大意,使用了低版本的数据库配置转换工具,该版本转换工具存在误导性缺陷,可以将远动数据库中所有的遥控点设置为复归点,如图2所示,导致远动配置工具将所有遥控点转换到远动总复归命令执行的批处理文件(fginfo.cfg)中。

在厂家的远动工程指导文件《远动工程应用指南》第6.4章节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明。但是工程人员由于经验欠缺,错误地生成了远动总复归定义文件(fginfo.cfg)。

2009年7月14日7时59分,东部集控主站系统下发该变电站保护总复归命令,变电站远动装置WYD-803收到该控制命令后,解析总复归定义文件(fginfo.cfg),该文件格式如图4所示,它是一个遥控量批处理定义,每一行代表一个遥控量。

远动装置每20ms发送一条直控方式的遥控命令到站内监控网,由于高压保护和低压保护分别基于不同的硬件平台,所以下面按照高压保护及低压保护来分别分析各自对上述批处理遥控令的执行情况。

2.1 低压保护

RS485组网后通过NWJ-801网关接收到保护压板投退、定值区切换、保护复归等命令,由于低压装置串口RS485通信接口速度较快,所以基本可以执行绝大部分命令。

以2009年7月14日实际动作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如图5所示:

因此,低压WCB-821收到远动下发的总复归令后,保护软压板全部投入,定值区最终处于定值区7。

2.2 高压保护

RS485组网后接入WTX-803通信管理机接收到保护压板投退、定值区切换、保护复归等命令,由于高压装置串口RS485通信接口速度较慢,所以仅执行每个CPU/扇区的第一条控制列表项。

以2009年8月9日发现的实际动作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北弓线第二套保护如图6所示:

CPU3,CPU4由于没有执行定值区切换命令,所以保持定值区初始状态在1区,因此,最终弓耿线第一套高压保护WXH-802/D定值区情况为:“CPU1:0|CPU2:0|CPU3:1|CPU4:1”。

2009年7月14日动作时的总复归列表基本是全站所有遥控量的集合。如果低压装置发生了定值区切换,那么相关的高压装置也必将发生定值区切换,两者为成对出现!所以,从技术层面分析,7月14日在低压出现定值区切换的同时,高压北弓线2套及弓耿线1套一定发生了定值区切换,也就是说8月9日看到的定值区切换发生在7月14日当天。

由于WXH-802/D为厂家前几年的产品,在记录远方操作信息方面存在功能的欠缺,只记录远方复归的操作命令,其它操作命令如保护软压板,定值区切换等无记录。厂家工程师在8月11日现场也看到了面板上有且仅有7月14日的保护复归远方操作记录。这些可以在下面要开展的验证实验中进行验证(只记录复归远方操作记录,不记录其它压板、定值等远方操作记录)。

3 验证方案

依据上述的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深入说明问题,厂家特开展了实际实验验证,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北弓线第2套、弓耿线第1套的仿真测试环境,如图8所示。

相关保护及监控、远动软件版本、配置采用现场备份,力争真实再现现场环境。弓耿一套及北弓二套初始定值区各CPU均为1区。从模拟调度主站发送总复归命令后,装置均和现场一样,分别切到了

“CPU1:2|CPU2:0|CPU3:2|CPU4:1”及“CPU1:0|CPU2:0|CPU3:1|CPU4:1”。样本验证实验进行了100次,正确验证率100%,每次均能正确完整复现现场情况,从而证明上述的分析是正确和客观的。

4 深入分析

4.1 为何南瑞保护定值区未进行切换

由于南瑞保护定值区切换在遥控列表中不存在。因此,使用工具倒出生成的fginfo.cfg文件中不存在该操作命令,最终结果为其定值区未发生变化。

4.2 为何装置上看不到远方操作记录

厂家低压保护基于低压软硬件平台,该平台下2.7以上版本有远方操作记录;在该变电站相关低压设备为:WCH821、WCB821为2.75版本,WDR821为2.66版本。WXH-802/D具有记录远方复归操作功能,且北弓二套中有7月14日远方复归操作的记录。

5 反措

为确保辽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事故处理及消缺小组检查了所有变电站遥控总复归定义文件(fginfo.cfg),并暂时停止采用在调度中心进行远方定值操作及远方总复归操作。敦促监控系统厂家对全国电网范围内运行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检查相应的配置定义,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现场升级更换。

6 结语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纵深应用,在方便系统运维的同时,也给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一起继电保护误动跳闸的分析,最终定位了问题原因是监控配置错误,即可中心调度员通过遥控操作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定值区切换,进而发生保护误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反措规程,为此类问题的分析和防范提供了实用参考。

现有的变电站综自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一般采用了继电保护及自动化、通信专业分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责任边界明晰、便于事故分析定位的作用,但随着电力系统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和自动化专业的融合显得愈发必要,“大二次”的运维管理模式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春峰.综自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分析及对策[J].装备制造技术,2010,2.

[2]黄波,顾艳.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事故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

[3]曲双燕.110 kV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事故分析[J].科技风,2009,12.

[4]陶世杰.基于一起断路器误跳闸的事故分析及对策[J].电工电气,2012,7.

[5]杨涛.一起500kV线路开关误动事故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8.

[6]张静伟.一起500 kV开关误跳闸事故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0.

[7]魏纲.一起保护跳线障碍导致保护拒动事故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09,增刊.

篇5

唤醒沉睡的意识

2002年7月23日,首都机场因电脑系统故障,6000多人滞留机场,150多架飞机延误。

2008年3月22日,招商银行北京地区因系统升级,停运两天,其自身业务及客户满意度均受极大影响。

2008年6月5日,大连某银行,由于个别插座未插,员工误认为硬件及网络出错,后经网络管理人员找到系统集成商终于解决,期间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IT问题所导致的业务中断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管理好企业的IT设备及网络,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业务服务,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也许正是由于企业自身IT建设的需求及企业IT的风险意识的加强才催生了IT服务管理既IT治理的概念。

1999年,英国BIS了InternalControl:GuidanceforDirectorsontheCombinedCode(TurnbullReport,1 999)报告,报告中指出:企业风险来自于许多活动,不只是财务风险,因为事实说明,在金融界所有过去的风险问题都是由内部控制疏忽、信息技术失败引起的,而且所有企业最终依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防范风险,新技术的脆弱性将关乎企业发展,并呼吁高层领导树立风险意识。

此后,IT治理概念应运而生,随即相关专家将IT治理定义为公司管理的一部分,它包含领导力、组织结构和流程等制度和机制,其确保IT维续和扩展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1999年下半年,随着研究机构对IT治理程度的加强,ISACA成立了IT治理研究院,专门研究IT治理的概念,并提供了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的管理体系模型和最佳实务,帮助企业领导层认识有效实施IT治理的必要性与益处。

尽管,在众多国际组织的参与下,IT治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的忧患意识,因此,在上世纪末,IT治理的概念并未得到众多企业的广泛重视,直到2001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提出怀疑,IT治理的企业级关注才开始逐渐蔓延。随后,安然公司在短短4个月内的迅速瓦解更加剧了IT治理的全球化关注,“也许正是由于安然事件中所出现的13045美元巨额亏空,才唤醒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公司管理及风险防范意识。随后,IT治理的理论被推向了发展的制高点。”采访中,某公司信息化主管如是说。

2003年,随着ITIL概念的逐渐引入,IT服务管理的概念也开始随着IT业务的深化在中国逐渐清晰。

认清发展的方向

“在企业实施IT治理之前与之后,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果。”中国网通河北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屈玉阁在采访中坦承,“在此之前,我们的业务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县城、乡镇,对公司整体的集团化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在IT治理实施后,企业的集中管理效力明显加强。我们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在推行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投资预算管理等八项管理控制中,实施IT治理建设后,共有效节约建设资金近7400万元,推行IT服务台管理、IT支撑管理后降低IT维护管理近600万元。”

诚然,企业要实现公司良好治理的目标,IT治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和方法,但在IT与业务融合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IT治理是企业实现管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IT治理的总体目标就是完善IT风险控制体系,降低IT成本,实现IT与企业战略、管理、业务、安全的深度融合,使IT为企业持续地创造价值,有效率并有效果地进行信息化。”IT治理与风险管理专家顾问陈伟如是说。

采访中,IT 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强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中,IT运维从2001年至2007年保持了高速增长,2006年同比增长只有10个百分点,2007年的同比增长则达到了20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预计将达到46个百分点,占整体IT的59%,相反,IT自身建设的比重则在逐渐下降。孙主任认为,这已充分说明,以IT服务为基础的IT运维将在我国整体信息化建设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以企业信息化规划为基点的IT统筹建设将对企业CIO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采访中陈伟告诉我们,作为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构建IT的时候,CIO首先要从组织目标和信息化战略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IT治理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保证信息技术跟上持续变化的业务目标。其次,目前信息化工程超期、IT平台难以全面支持业务应用等问题较为突出,通过IT治理可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投资的回收,并支持决策。

对此,IBM亚太NTivoli软件总经MicheH Young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一是怎么样能够制定迅速响应的能力,从而不断地适应高增长的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和挑战;二是怎么样进一步提升相应服务的质量,同时不断地控制和降低风险。三是降低相应的运营方面所产生的费用和成本。”

看清企业的“IT自我”

“所谓的IT服务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T治理,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只有企业的决策人意识到IT建设对于企业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与业务想结合的关键生产力之一,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所谓的IT治理,也才能够使企业的业务有更高的跳跃,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北京大学医院信息化负责人何雨生这样认为。

在记者采访中,包括北京大学医院、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名信息化负责人均认为企业文化在IT治理实现环节中占有绝对

的比重,而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应该如何看待IT服务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将是IT治理在中国落地的关键所在。

“只有在整体IT组织框架中找到控制点,才能够使企业有效防范风险,提升效率,实现IT与业务的完美融合。”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资讯咨询服务部门业务总经理李雅弼这样认为。

首先,从企业的组织视野来看,CIO应该了解企业中的决策人,找到决策汇报人,以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中的人为中心,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和决策。

其次,从流程视野来看治理,IT治理是将治理的目标涵盖到所有的IT活动上,在不同的架构上有不同的流程,所以流程要从底层做起,在公司的投资、公司的治理架构之下做出IT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做到不宕机,可以从比较结果来鉴定我们的治理做的好不好,并加以改善。

再次,从风险管理视野来看,IT治理是从规划、监控、运营层面来预防IT运营服务管理。可以从一个企业的规划方面看服务的水平以及容量计划。大部分的风险和灾难不是因为架构的原因,而是因为解决小事情的过程变成了一件大事情,企业要有监管环节,从治理的方面将风险点检测出来再修改。

最后,从流程的观点来看,IT治理是一个典型软件工程的治理,里面有需求设定、理念设计及开发的流程,客户通过内部的问答以及内部监管来落实这些功能是不是客户需要的。需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在治理方面不单是做好流程,企业要设定治理目标,一个好的治理目标是将业务需求转成系统规格。例如,一个零售商的应用,收银员收完钱将交易取消也没人知道,这是一个空缺点,所以IT治理就要重视由交易转移到内控的需求,如何在内控需求里面充分表现出IT的应用。对业界的挑战就是如何落实治理,企业在整个开发流程中有效地监控与审核,因此,可以从流程加以内控来使治理落地。

找到合适的入口

对于CIO而言,从哪里人手实施IT治理也许远比告诉他IT治理有多么重要更重要。北方信息技术公司的郭于军认为,企业实现IT治理要找到合适的入口,这样才能使整体的实施更有效。但对于IT治理年龄不到5岁的中国企业而言,IT治理的入口又在哪里?

“我们认为,企业应从IT运维、安全运维、存储运维、企业运维和运营商运维五个的角度全面切入IT治理的方方面面。”有着多年IT治理实施经验的李雅弼在采访中给了中国企业CIO以实际的参考。

其中,从IT运维角度,IT治理覆盖了服务和流程自动化、服务可用性和性能、SOA管理等几个方面;从安全运维的角度来看,能够覆盖到安全、风险和法规遵从性管理等几个方面;从存储运维角度来看,覆盖存储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从企业运维角度来看,覆盖资产和财务管理两方面;从运营商运维的角度来看,覆盖服务保障方面。

为了更进一步细化IT治理的实施,IBM又定义了34个IT流程、7个信息标准,分别覆盖了四大领域:监控和评估,计划和组织,交付和支持以及获得和实施,同时每个领域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总的来讲,就是以ITIL作为基础架构来描述和确定全面的IT管理服务,同时融合IBM在业界和自身的实践经验。

目前流行的IT实施6步骤

第一步,建立IT治理机制,使IT治理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在组织的最高决策层上对信息化进行监管与制衡:

第二步,对IT进行规划,确保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一致,信息化一定要为业务所想、为业务所用,IT与业务的分离是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风险:

第三部,采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的IT控制标准(例如:COBIT、ITlL、IsO27001)及行业最佳实践,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规范和标准;

第四步,识别组织中的重要IT过程,确定其目标,功能与职责。梳理出纵向上的技术管理过程和横向上的客户服务过程,推行过程管理的思想;

第五步,通过PDCD的过程,即计划、实施,调整、改进的循环,使信息化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阶段性地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以发现存在的偏离,及时调整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上来;

第六步,持续地评估IT绩效,可以从整体信息化绩效、IT项目绩效及IT人员绩效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了解当前IT状况,为即将进行的调整与改进提供依据。

而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IT治理的全景视图,首先是治理内容,它包括战略治理和战术治理,战略治理涉及到IT目标和IT角色,战术治理则包含信息安全、IT投资、IT架构和基础设施。

其次是治理机制,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治理组织、治理沟通和治理流程,其中每个方面都是一个微型的复杂系统,包含了很多事项。

最后是治理绩效,包括了信息化整体绩效考核、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和运维质量绩效考核。

实现“三化”的梦想

使企业的IT建设能够完全被掌握是CIO的夙愿,此观点毋庸质疑,但是作为企业IT建设的操盘手又将如何将IT建设与企业发展完美结合呢?也许您曾想过IT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用眼睛看到,也许您曾经认为如果IT能够完全在您的掌握范围之内会使您的工作更加完美,再或许您希望IT系统能够在有风险的时候自动规避掉。“现在,IBM可以帮助任何企业CIO实现他的夙愿!”Michell Young坚定地说。

作为IBM的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的吴经理,讲述了文中开头的银行插座事件经历,“其实,如果那家银行能够搭建IT治理框架的话,系统就会自动提示网管人员哪里出现了插座松动的问题,并且第一时间在屏幕上得以显示,也就省得我们再跑一遍了。通过那件事情之后,他们就实施了IT治理,也算吸取了一次教训吧!”

正如吴经理所述,改善企业IT应用状况是任何CIO都想实现的梦想,然而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真正实现IT治理呢?

“我们从中国企业的实际特点出发,将企业IT治理归结为所谓的‘三化’,并通过此‘三化’的集成实际解决用户的需求!”MichellYoung自信满满。

根据用户的应用角度出发,IBM的“三化”包含了“可视化”、“控制化”和“自动化”。

所谓可视化是指企业应当全面了解IT对其业务的影响力,同时,IT系统也应该让企业管理层、业务部门和运维部门及合作伙伴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时地“看到”同自己有关的企业IT和业务状况,从而为企业业务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避免业务风险和危机,确保企业业务连续性和业务目标的实现。IBM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的IT业务仪表板可以使企业业务透明化,还可提供适用于IT部门内外各

级用户的完整视图。

而可控化是指IT系统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的IT资产和非IT资产,进而帮助企业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降低IT风险。分析机构Gartner认为,有效的企业资产管理(EAM)在第一年中将为企业带来30%的成本降低,并在未来的5年内持续5%到10%的节省。

自动化则是指IT系统应当通过整合的IT流程和自动化的工具支持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根据IBM的一项调查显示,CIO的预算清单中约32%花费在人力成本上。也就是说,目前企业主要是由人力来完成IT的运营和维护。IBM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将从IT角度协助企业实现业务服务和流程的自动化,在改进服务质量的同时帮助企业提升IT生产力并减少人工花费。

仍然举吴经理谈到的例子,在Tivoli的帮助下,企业对整体系统的监控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员的操作界面来完成,哪里的服务器出了什么样的故障在其管理界面一目了然,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整体IT风险的可操控能力,换而言之,在完善的IT治理架构下通过可视的界面,可操控的IT风险防范,利用企业IT预案等辅助就可以完全实现企业IT运维的自动化,从而降低企业IT整体拥有成本,达到企业IT与业务的完美结合。

采访手记

制度不是问题,思想存在距离

在制作本专题的过程中,本报道组共采访了企业用户近10家,其中有8家的企业对IT治理理念表示认可,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固有的“IT为附”的思想作祟,致使IT治理在国内的深入实施受阻。

“我认为企业在向内看的同时,更应该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要向外看,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企业负责人应该首先考虑的!”对于国内企业CIO的担忧,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Tivoli软件总经理许伟利做了如此回应。

正如中国网通河北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屈玉阁所讲述的一样,企业在梳理、固化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的时候常常会触及很多深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IT治理当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为此,屈玉阁想出了多次外聘专家开会,内部人员讨论、公司人员深入学习等多种方法,消除同志们的疑虑从而使任务得意顺利实施,“当然,在我们的项目实施中,更多的是领导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屈玉阁对其领导支持的感谢溢于言表。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中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要领导一句话,信息化就成了面子工程,而并非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想脱离,久而久之,IT建设成了企业的表面工夫,其附属地位自然而然地形成。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必造成领导对IT的“弱视”现象。

篇6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是指设备运行期间的运行维修管理,从设备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具有为保障设备稳定可靠运行而进行的维修管理的相关内涵。包括设备资产的物资运动形态,即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拆换。

资产管理主要侧重整个设备相关价值运动状态,其涵盖购置投资、折旧、维修支出、报废等一系列资产寿命周期的概念,其出发点是整个企业运营的经济性,具有为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而管理的内涵,体现出的是资产的价值运动状态。

从现代的管理理念和角度认为设备管理是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应该称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更为合适,它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从采购运输、库存管理、安装使用、运行养护、维修技改、报废等一系列过程,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也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因此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出发,要综合考虑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一、采用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的

研究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其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

第一,追溯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变动记录,分析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关键成本环节,结合设备经济性分析,分析资产投资价值,为优化后续资本投入提供详实的数据;

第二,通过运行期的故障及维修记录,辅助检修策略的制定,挖掘设备潜力,使其可靠运行期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

第三,通过维修费用及故障曲线统计分析,及时做出设备技改、资产更换决策;

第四,削减资产管理中的盲区,使设备资产使用全过程可控、在控,规范库存管理及设备资产报废管理。

二、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阶段管理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采购期。在投资前期做好设备的能效分析,对设备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与寿命周期费用进行权衡分析、综合优化,以及对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进行严格控制,把费用作为与设备技术要求、保障能力及交货进度等同等重要的参数和设计目标。通过技术设计保证寿命周期费用规划指标的落实,为使用阶段降低维持费用创造良好的前提。在设备的购置阶段,可以用来对设置设备的不同方案或不同的供货厂商进行评估和选优,保证以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设备的必要功能确认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进而通过完善的采购方式,进行招标比价,在保证性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最低成本购置;

二是库存期。设备资产采购完成后,进入企业库存存放,属于库存管理的范畴。当生产人员领料后,在安装期前,将设备置于企业的库存管理之外,属于设备代保管范畴,应规范管理设备代保管库存管理,避免设备资产不在帐情况;

三是安装期。此期限比较短,属于过渡期,若此阶段没有规范管理,很可能造成库存期与运行期之间的管理真空,为具有基建安装队伍单位的安装及代保管库资产沉淀创造了条件,也不利于设备全过程的追踪,因此要补充对此期间的管理,使其成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一个设备资产的安装期往往是与另一设备资产的轮换期或报废期相对应,因此也需要同时进行另一设备资产周期转换的相应处理;

四是运行养护期。发挥设备寿命周期中的最大服役潜力,通过科学的运行及检修策略,尽量缩短其“磨合期”,延长其“稳定期”,及时发现其“衰退期”,并通过故障记录分析及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时做出更换决策;

五是维修技改期。对于部分可修复设备资产,设备资产定期进行轮换和离线修复和保养,然后继续更换服役。此期间的管理对于降低购置及维修成本,重复利用设备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六是报废期。设备整体已到使用寿命, 故障频发,影响到机组可靠性,其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购置费用,必须对设备进行更换,更换后的设备资产进行变卖或转让或处置,相应费用进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或支出,建立完善的报废流程,以使资产处置在帐管理,既有利于追溯设备使用历史,也利于资金回收。至此,设备寿命正式终结。

三、经济性分析

设备资产的维修经济性分析,是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点,要综合考虑设备资产的现值及投入的维修成本及其可靠性等因素。设备资产自购置转固后,要按照资产折旧规则计提折旧,进行技术改造后要对维修的设备资产进行增值,这些处理都要影响资产的现值,财务价值变化与设备真实健康状态是有出入的,因此要考虑设备可靠性因素,引入可靠性因子,综合维修费用支出,才能做出科学的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更换决策。

对设备资产现值的处理要求财务管理规范化,折旧年限符合其真实寿命周期,对设备的技术改造增值也要按照实际发生费用合理地分摊至资产。

四、闭环管理

设备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设备及财务的台帐和管理及维修记录,如设备可靠性管理及维修费用的历史数据,都可以作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分析依据,最终可以在设备报废之后,对设备整体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作出科学的分析,并可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可以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重新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也可以仍然使用原型号设备,并应用原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科学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策略,使其可靠性及维修经济性更加优化,从而使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五、建立时机及过程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的最佳时期是机组的基建期,可以从资产购置的源头上着手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明确资产价值分布,定位资产去向,建立完善的资产台帐。建立资产台帐时要统筹考虑,结合生产部门和财务的要求,建立双方均可接受的设备资产,因为生产部门在日常维修中会频繁涉及设备资产的使用,因此主要以生产部门的需求为主,这是进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前提。

建立起设备资产台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检修和日常维护中将设备资产的维护流程运转起来,在设备资产的生命周期内,运用有效的手段规范设备资产的库存、安装、维修、轮换、报废等一系列管理过程,使得设备资产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逐渐完善设备资产使用过程,直至设备报废。

在设备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管理作用,设备资产的管理人要充分树立设备管理的资产意识,科学合理地归集设备检修费用,完善设备检修记录,进行设备故障分析等可靠性管理工作。设备资产责任人在进行调换时,必须进行充分交接,使得新责任人了解自己所辖设备资产,承担相应责任,继续完善设备资产使用记录。

六、面临的问题

第一,基建期设备全寿命周期体系建立问题。基建期的工作往往受工期、人员、供求关系等问题的困扰,无法有效关注资产体系的建立问题,仅仅将大的生产系统视为固定资产处理,管理过于粗放。 因此,基建期应合理确定设备资产的管理范围,为设备资产定义创建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规则,将真正需要按照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设备纳入体系。在基建期间这是一项重要而琐细的工作,需生产与财务的人员共同完成,资产管理涉及日常繁多的管理决策工作(设备资产定义、设备资产更换决策、设备资产报废管理等),更需专人完成。

第二,生产期设备资产清查问题。由于生产方面的资产管理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存在设备资产帐物不符、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等情况,经过每年的清查工作,但仍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引进固定资产条码管理软件为固定资产全面盘点提供了一个契机,资产盘点在生产人员的配合下,对在册实盘资产张贴资产条形码,逐步清查减少资产帐物不符的情况,为推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做好公司生产期的设备资产的管理转型。

第三,资产管理人员问题。设备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不能把这项工作仅作为财务管理的范畴。真正关注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将设备资产管理的物资、生产、财务各环节相结合,形成闭环的资产管理体系。

财务方面的资产管理人员往往没有生产管理经验,按照财务习惯进行管理,资产定义与生产实际脱节,对设备资产的后期生产维护影响较大。而且要解决资产合理定义,各种编码(KKS编码、设备编号、资产编号)之问的关联问题,涉及设备管理的专业知识,不是单纯财

篇7

一般而言,在底层执行中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往往是由于高层设计中出现了问题。ISO/IEC27014:2013《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治理》将信息安全治理定义为“指导和控制组织信息安全活动的体系”,并明确地指出“在信息安全方面,治理者的关键聚焦点是确保组织的信息安全方法是有效率的、有效果的、可接受的,与业务目的和战略是一致的,并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1]。信息安全治理的主要目的有:1)使信息安全目的和战略与业务目的和战略一致(战略一致);2)为治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价值提供);3)确保信息风险得到充分解决(责任承担)。李维安等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但要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而且要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2]。对比公司治理的目标,可见信息安全治理实际就是公司治理在信息安全情境中的细化。

1关于信息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的设计是信息安全治理的基本问题之一[3]。在公司治理领域,一般认为治理结构包括了董事会及高层管理的相关设计,处于组织内外的交界处。在信息安全实践中,治理结构更多地体现为信息安全的分管结构。基于实践观察,我们按照信息安全与IT之间的关系,对常见的分管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分为3种:治理结构Ⅰ型(分开分管)、治理结构Ⅱ型(统一分管)和治理结构Ⅲ型(统一管理)。必须强调的是,这3种治理结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点在于治理结构与组织战略是否匹配。例如,某企业中,信息安全与信息化的分管领导不是同一个高管,导致的后果必然是信息安全部门公布的所有制度都“从严”,但是如果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典型的乙方性质,那么该企业在分管结构上与公司战略是否匹配则有待商榷。

1.1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Ⅰ型(分开分管)

越来越多的组织试图将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与首席安全官(ChiefSecurityOfficer,CSO)分离,设计成与审计类似的架构。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Ⅰ型(分开分管)指的是信息安全与IT分属不同的高层管理,如图1所示。图1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Ⅰ型(分开分管)这种结构强调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IT部门形成了制约,这是优点。但缺点是容易导致损失便利性考虑。分离之后的信息安全部门往往显得行动偏激,甚至会干扰正常业务运转。一个部门一旦独立,为了争取部门权益或存在合法性,必然最大化利用手中的权力,这在组织研究领域中已经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强调一件事的重要性,建立独立的组织并招募一批以此为生的员工,为争取生存,他们自然会最大化地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更通俗的例子是,城管队员可能会逐步表现出城市高层管理并不期望的偏激行为,例如,殴打小商小贩,这不是管理技巧的讨论范畴,而是一个治理层问题,因为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城管队员与小商小贩在生存权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几乎同样的逻辑也会发生在信息安全情境中。此外,根据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我们得知在个体认知层面讨论这种冲突亦无济于事,因为冲突中的每一方往往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否则就不会发生公开的冲突。个体认知只有在汇聚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形成合法性,并由此改变社会结构。如果缺乏足够的人群,个体认知不会改变整体组织架构,而是呈现了相反的影响路径。通俗地讲,在改变不了自身状态的情况下,个体一般会选择改变认知,因为改变认知结构比改变社会结构要容易得多。

1.2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Ⅱ型(统一分管)

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Ⅱ型(统一分管)指信息安全与IT是不同的独立部门,但是归属同一个高管分管。具体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的缺点很明显,由于信息安全和IT部门同属一个分管领导,信息安全对信息系统管理的监督作用有限,当然这种做法的优点同治理结构Ⅰ型(分开分管)一样,也会形成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更多地体现为对其他部门。但是在实践中,信息安全虽然是广义的,包括了各种形式存在信息,例如,存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打印在纸上的信息,直至员工大脑中的知识,即便如此,信息系统安全毫无疑问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治理结构Ⅱ型(统一分管)并不适合信息安全非常重要的组织。治理结构Ⅱ型(统一分管)更容易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达到平衡,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这种治理结构。

1.3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Ⅲ型(统一管理)

在信息安全治理结构Ⅲ型(统一管理)中,信息安全还是作为IT部门中的一个部门,如图3所示.治理结构Ⅲ型(统一管理)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由于信息安全只是IT部门的其中一个部门负责,也就是说,信息安全对IT运维等很难形成制约,更多的作用是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很难避免“监守自盗”的问题。信息安全在治理结构Ⅲ型(统一管理)中尚未上升到治理层次,仅仅在管理层中讨论。

篇8

我国烟草行业企业逐步在行业内推行“全因素、全过程、全员”的三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通过财务上的预算引导,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烟草行业提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倡导推行成本定额,以达到控本增效、控员增效、挖潜增效、节支增效,实现科学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目标。但是,单一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常常与实际生产环节脱节。因此,切实加强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各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对烟草生产行业进行预算定额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根据目前烟草生产预算管理的现状,结合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实现烟草生产过程中的预算定额管理,实现科学有效控制烟叶生产成本费用的目标,提出建立以最小作业环节法和资源配置原理为基础的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最后针对该体系构建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烟草生产行业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目前烟草预算与定额存在“两张皮”现象,一边在制定定额,另一边却不按照定额进行预算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对已制定的定额标准的合理性缺乏科学性的验证,烟草企业主要采用归口部门控制方法对预算进行控制,但归口部门在控制手段上单一,控制的标准与关键环节并未掌握导致定额管理意识不强,定额标准的制定与运用随意性较大,定额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第二,烟草生产预算定额管理缺乏完善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的指导。在定额的过程中,对定额的知识和功能的应用没有全过程的由浅入深的研究,所以在对定额管理及其指定的全过程中缺乏企业运行整体效率的考虑。传统的定额是定量、定时的综合,忽略了将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其人员在对定额的管理上存在对时代动态观察不够细腻,对定额管理的改进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第三,烟草公司以体系文件的形式下达了预算指标标准,如:差旅费标准、接待标准、生产投入补贴标准等,实际上就是公司管理的各种定额,在与生产定额标准相对应时,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归口。已有预算标准体系缺乏实用性、预算编制与评价缺乏科学依据、生产作业标准化流程得不到统一实现等问题。

第四,烟草生产预算定额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下级上报进行汇总得到的标准,缺乏实际应用性,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定额进行管理,部分标准已经过时,其准确性很难核实,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烟草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一)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有法律、法规、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烟草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首先,应认真学习烟草生产成本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了解烟草生产制定每项成本费用定额的要求及规定;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区分烟草生产各成本费用所涉及的预算指标事项,并将各个预算指标事项尽量分解为最详细的可操作对象,分别分析各个可操作对象的预算指标成本确切的金额、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等。然后,根据烟草生产过程中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编制方法,计算相应的定额标准和数学模型。最后,审查所制定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作适当的调整。

(二)建立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根据烟草企业对生产预算定额的实际应用,并结合定额相关理论和企业组织结构,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以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为基础中心,企业生产预算指标事项为指导,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为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做支撑;第二层级是业务环节定额和专用定额为项,将生产业务环节定额标准和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划分为各个子环节和各项职能活动,进行最小作业环节定额和资源配置定额;第三层级分为两项:一是按照最小作业环节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以人工消耗、材料消耗、机械消耗、其他消耗数据和模型为依托建立生产环节定额表;二是按照生产服务过程中各项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职能部门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结合资源配置原理出具生产服务资源配置定额表(如图1所示)。

三、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构建要点

根据对烟草生产流程的实际调研,结合预算指标事项,在执行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应该首先明确该体系中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作业的划分和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一)明确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的划分

1.育苗定额:育苗定额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烟叶幼苗,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直至能独立生存的这个阶段合理地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育苗关键环节由消毒清理、苗池垫膜放水、播种、苗期管理、苗棚清理五个环节。

2.移栽定额:移栽定额是指将烟叶幼苗根据一定的技术规范移至田地进行种植的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移栽关键环节由拔运烟杆、喷药除草、机耕、开沟、施肥、起垄、覆膜、烟苗购买、起苗运输、插苗、施定根水十一个环节。

3.大田管理定额:大田管理定额是指将针对烟地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技术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大田管理关键环节由查苗补苗、提苗、追肥、揭膜中耕培土、打顶抹芽、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八个环节。

4.采收定额:指对成熟烟叶进行采收、烘烤这一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采收关键环节由烤房检修、采收、装卸搬运、绑杆、上棚、烘烤出棚、下杆、分级扎把九个环节。

5.烘烤定额:烘烤定额是指针对采收的成熟烟叶进行科学烘烤的技术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

6.最小作业环节定额:将烟叶生产作业环节链上每一细分关键环节的人工、物料、机械消耗、其他消耗运用定额理论和相关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二)明确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1.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定义

烟叶生产环节非直接相关,并且辅助烟叶生产所必须的其他职能活动涉及的资源配置的单位消耗定额。包括烟叶生产服务各个职能活动所需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备。

2.编制生产服务定额的流程

首先细分烟叶生产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梳理烟叶生产活动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中涉及到资源配置的事项(资金、人员、技术、信息);其次,将涉及到的资源事项进行梳理,结合实际调研过程中资料记录和数据测量编制资源配置量进行科学地效度和信度检验;最后,确定资源事项的归口部门与公司财务的烟叶生产预算事项相对应,确立对应关系并编制生产服务定额(如图2所示)。

(三)检验调研收集资料和测量数据的科学性

用信度与效度分析的方法检验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合实际的程度,直接说明了统计调查的质量。其中,效度是指问卷设计或实地测量数据表的有效性或准确性(Accuracy),信度是指问卷设计或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或一致性(Consistency)。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研究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通常信度可以界定为真实数值与观测数值之间的方差之比,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主要是 Cronbach’s α系数。在编制生产定额表运用此方法对调研测量的数据进行检验,通常,

α=

1

其中,K 表示量表中题项的总数,σ表示该题得分的题内方差,σ为总题项得分的方差。如果概念有多维,则需要对每一维分别计算 Cronbach’s α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0,1],0 表示完全不可靠,1 表示完全可靠。对于α取值的接受范围,没有绝对的观点,Nunnally(1978)认为α系数值等于 0.70 是一个较低,但是可以接受的量表边界值,DeVellis(1991)提出以下观点:α系数值如果在 0.60-0.65 之间最好不要接受;α系数值界于 0.65-0.70 之间是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数值界于 0.70-0.80 之间相当好;α系数值界于 0.80-0.90 之间非常好。Santos(1999)提出0.70 的α系数值是信度可接受程度的分界线。

因此,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对搜集的资料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方面应充分考虑对其取得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定额标准的科学性,从而准确地反映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实用性。

四、完善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预算指标事项的设置

在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发现预算事项与烟叶生产环节之间的归口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增加预算事项的名称,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

(二)合理确定生产定额编制方法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需要对各个层级编制单位进行长期的历史数据分析和检验,然后根据实际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消耗不同采取相应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技术。

第一,对于生产环节定额,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测量和历史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对前期调研过程的调查表和测量数据进行验证,运用调研过程收集的资料和测量数据用最小作业环节思想编制烟叶生产标准定额表为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第二,对于生产服务定额,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本年业务量和目前实际情况设置综合考虑其资源配置,想要获得合理的配置方法,应更加深入的对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建立资源配置模型。

第三,针对突发事件和无法预先预料的事项,应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上报上级进行审批,并以此类事件建立参考定额。

(三)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

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指导,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用高科技的管理系统,将定额的系统知识和功能由浅入深的应用到烟草企业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高海霞.基于BSC的烟草商业企业全面预算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2.叶宁.阎玉秀.服装生产中动态工时定额的制定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9(11).

3.朱家波,浅谈地市级市烟草公司如何科学建立预算定额管理体系[J].经济师,2011(4).

4.程丽,黄承锋,基于定额思想的物流标准成本制定方法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2011(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5

1 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核心管理手段是品质管理。高校信息化管理一般都存在个性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相对复杂,通常一个系统的开发涉及众多部门管理和用户,如我校数字迎新系统的建设,涉及到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院系、后勤处、教务处、保卫处、以及全校师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模式,面对多个部门协同开发一个系统,系统用户类型繁多、权限分配复杂,从系统的需求调查至后期的用户培训都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如何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品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2 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4年面向我校党政机关、教辅单位和学院共56个单位,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信息系统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包括系统建设时间、系统开发建设模式、系统运行状况、系统维护状况、系统主要功能、系统的开发语言,运行环境、数据库容量、系统的数据交互等多项指标,从中抽取了我校各单位的76个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的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信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全校大部分核心业务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和网络化处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体而言,我校的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和信息系统的品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2.1 从系统开发模式方面分析

我校的系统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外包开发模式、部门自主开发模式、老师或学生个人开发模式[1]。各开发模式所在比例如下图分析:

图1

2.1.1 外包开发模式

外包模式也被称为供应商提供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方需要完成系统的需求功能规划,并通过校内信息化专家论证,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一家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提供商。校方提出系统建设需求和实施要求,由该提供商负责系统深入调查分析,提供实施方案和实施队伍,负责完成系统的开发测试和实施部署,系统建设完成后由学校进行工程验收,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系统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外包开发模式,通常企业具备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各阶段的设计文档书写比较规范完整,后期的系统运维有保障,通常我校的信息化项目要求3年的免费维护期,大多选择本地具有服务机构的供应商合作,这样避免了后期系统维护的风险,解决问题也比较迅速。

2.1.2 部门自主开发模式

通常由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或业务需求部门的老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施。先由系统负责的老师进行深入的需求调查和分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系统设计,经系统需求部门确认,形成系统建设方案。系统负责的老师组织项目组成员,通常是老师组织一些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这种建设模式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系统建设规划经验,开发团队有娴熟的系统开发技术支持,花费的成本比较少,但是由于学生毕业后,整个项目团队成员解散,通常也没有良好的项目管理规范,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升级比较困难。

2.1.3 老师或学生个人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项目成本极低或基本没有项目成本投入的前提下,由老师或个人出于对系统开发的热情,为业务部门开发实施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系统开发不规范,通常边做需求边进行开发,没有任何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代码编写比较随意不规范,整个系统的后期维护完全依赖于开发的个人。一旦老师出差或离职、学生毕业,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由于前期没有数据结构设计文档,多年的系统累积下来的数据也很难进行数据迁移。

2.2 从系统维护方面分析

经过信息系统建设调查显示如下图所示:

图2

全校信息系统中,21%的系统有专人负责,79% 系统由兼职人负责维护,系统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不高,有近9成单位没有明确的维护制度。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多采用老师或者学生个人开发,系统建设后期老师忙于科研和教学往往难以脱身,不能及时地维护系统;而学生毕业后忙于其他工作,基本不会再继续维护系统,就导致很多系统的维护工作无法进行,系统面临诸多使用的问题,系统地建设质量也远远不能达到业务部门的使用要求。我校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是当前的一个弱项。

统计显示,学校大部分信息系统处在没有专人监管和兼职维护的状态下,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缺乏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缺乏完备的项目文档和系统维护,提高系统的品质管理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3 影响项目品质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多变性,加之我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采用校企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校方和合作企业关注的焦点也出现了矛盾。校方关注的是如何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又要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实施,这样势必提高企业的项目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要追求项目的利润,就要降低投入成本,这样就大大影响了项目的品质。因此,在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的开发模式,关注系统开发的效率的同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品质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品质管理工作开展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每个环节(过程)的工作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项目品质。这就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品质保证的重要性所在。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对最终用户部门提出的建设需求做好整体把握,充分地、正确地理解用户需求是项目启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今后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对系统建设需求充分、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定义出合理、精确的开发过程,以满足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实际上项目启动前的这些工作(项目理解准备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往往决定了项目的80%的成功。

结合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项目实施过程的影响项目品质的多种因素,从以下几个过程阐述影响品质的因素。

3.1 开发体制的确定

项目管理过程的定义、执行,项目的管理都是由人来做的,因此人是项目开发当中的主体,也是影响项目品质的关键因素。在对项目开发过程做出合理定义的前提下,对每一个过程要明确它的技术要求和业务要求,并对它的规模要进行估算,结合项目指标值确定该过程所需的人员情况。基于项目品质保证考虑,体制的确定要考虑以下因素:

| 项目负责人的技能和经验是否与所分配作业相配

| 项目管理体制中是否设立了品质保证组

|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否明确

3.2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2]

对于各个开发过程是否制定与之对应的标准、规约。是否具有明确的项目指标值,比如实施过程、品质指标值。开发过程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流程。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开发过程的规范性。这些都是品质保证的前提条件,它们不仅要在项目计划中有详细、明确的描述,而且要团队全员周知,严格执行。

3.3 项目的进度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进度往往对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来说,在所分配的项目某一过程作业中,以什么样的进度计划来进行实施,是项目责任者所必需考虑的,并且要由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确定出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并严格进行项目进度控制。因为过度地大幅度提高实施进度,往往是以降低项目品质作为代价,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品质降低、用户抱怨、返工、成本大幅度上涨,使项目陷入恶性循环中。因此在制定项目进度之前,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定合理的项目进度。

3.4 项目的配置管理

信息化品质的好坏不仅受到项目开发实施层面的影响,同样也受到项目管理层面的影响,从项目的理解准备、开发计划的制定、品质保证计划的制定、严密详细的计划的制定执行、开发过程的跟踪控制等这些管理面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到过程的品质和产品的品质。比如在项目开发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因为提交的里程碑成果(设计方案、程序代码等)的版本错误,导致给最终系统使用单位的检收工作带来很大麻烦,甚至导致很多验收结果的失效,而产生这样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在于项目的管理层面上没有建立一个严密的配置管理系统,对所有的成果(系统的开发库、运行库、产品库)的有效合理的管理。

4 信息化项目品质管理的手段

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接口”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另外,信息中心人员还是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项目实施质量的重要角色。[3]

但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越位。在需求调查阶段,信息中心人员要避免大包大揽,全面充当企业需求的“百科全书”,否则会使学校其他部门人员产生惰性,需求调查停留在信息中心人员这个层面。需求调查一定要从最终使用者那里获得,信息中心人员应该做需求的“审查者”,而不是“提供者”。

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需要经历怎样的管理过程,通过以下的图解说明。

图4-1

5 总结与展望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工作量和工作技术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品质管理,尽可能的考虑到可能项目实施遇到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做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一定能将建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种模式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篇10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新晨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篇11

6月26日,在株洲基地第一工厂建成之际,北汽集团又启动了第二工厂的建设仪式。预计到2015年完成后,北汽集团株洲基地将具备年产50 万辆乘用车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因为时机契合,株洲基地成了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信息化建设的模板。李晓龙对此颇为满意,6月28日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他称株洲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北汽未来的一个导向。这将是其实现“保五进三”目标迈上的又一个新台阶。

整体改变当然不能止步于此。集团信息系统维护科科长陈禹龙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将整体提升北汽集团的信息化水平。这项工作一般是乙方才主推建设的ISO20000标准体系。中国汽车行业内部IT建立该项标准的尚属首创。

就服务提供(运营)过程而言,遵循相关的服务管理标准可以实现服务运营的输入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ISO20000正是其中一项管理标准系统。确切些说,只有将过程标准化了,才能保证最终的服务质量和成本符合预期要求,才能实现过程控制,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目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北汽集团要为进入企业社交网络化做好准备。这是李晓龙心中的一个长远梦想。

从2到40

梦想的实现本身就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他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员的招募。作为企业内部的IT部门,北汽集团信息技术部不能提供像软件公司那样的条件。首先便是待遇问题,相对于行业IT顾问年薪动则30多万元的竞争压力,北汽集团所能给的待遇相差甚远。

这种情况下,怎么去招聘优秀的人才?

按照IT投入占比年销售0.5%的比率算,北汽集团一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应该是10亿元。然而,北汽集团每年实际投入只有1亿多元。在此基础上,李晓龙硬是把最初只有2个人的队伍壮大到了今天的40来人。

生产支持科科长胥红丽即是李晓龙于2011年9月份招来的一个典型例子。胥红丽原本在一家外国软件企业工作,该企业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服务对象也是宝马、奔驰之类的高端车企。但胥红丽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尽管有这些吸引人的条件,但相比北汽集团,在那家外企已经没有了上升的发展空间。

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胥红丽不愿意长久地重复一项工作。从乙方跳槽到甲方,胥红丽再次重新认识了这个以前已经在心理定位好的“甲方”——业务在不停发展,信息化也在发展。

对李晓龙来说,选择胥红丽也正是看中了她曾经复杂多变,但却始终未能离开信息化的工作背景。“胥红丽以前做得比较杂,在发动机厂做过,在汽车企业也做过,甚至涉及过电视购物,接触过ERP、CRM等系统。所以让她负责生产支持科,可以算是人尽其用。”

在李晓龙的队伍里,像胥红丽这样被挖过来的人不少。信息化建设科科长张牧川又是一例。张牧川此前是在一家给手机做芯片的注册在境外的中国公司做SAP项目。

因为此前的工作经历,张牧川手头正在筹划北汽集团子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股份)北京分公司的ERP项目,该公司是今年5月11日上市的北汽中高端自主品牌绅宝的产地,这一项目被定义为“梦工厂。”

启动会

4月中旬的一天,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京分公司的会议室里,下至科长,上至主管信息技术的副总裁王敏等几十人正在开会。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做什么。

作为北汽集团和北汽股份“双跨”的信息技术部部长,李晓龙因为有更重要的集团公司活动而未能参加此次会议,但其团队却是为这个项目启动会做足了功课。第一个做介绍的,是北汽股份邀请来做咨询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虽然其被外人所熟知的是会计业务,但企业管理咨询业务是其五大主业之一,并在全球汽车界颇有影响力。

第二个做介绍的则是信息技术部。为了做好这份汇报PPT,项目负责人张牧川不仅要吃透汽车行业的信息化,还要备好做具体项目操作流程以及具体投入状况等功课。

有了项目实施商和信息技术部的汇报,理论上已经足够。但这次项目启动会还安排了北汽股份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陈磊来做信息化建设的动员介绍工作。而陈磊的介绍主题更是直截了当:《借力ERP,助推北分发展》。

这样的安排是有目的的。陈磊作为业务最高负责人,既非信息化系统内部人员,也不属于德勤公司,而是代表使用者的身份,无疑这会更有说服力。

此外,项目启动会上还有北汽股份财务副总裁王敏的总结点评:“我们做信息化项目,不仅要把项目本身做起来,更要把管理水平提上去,这样才算把信息化项目做起出来了。”张牧川对此还记忆犹新。

“梦工厂”ERP项目启动会过去已经两个月,SAP项目已经在张牧川的主持下做了不少工作。项目在今年9月份即将启用,正式为北京分公司的批量化生产提供服务。

建立体系

李晓龙眼下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做,那就是他去年拟定的ISO20000体系的建设。这项工作起源于2012年。去年下半年他开始对此项工作做预算,今年初就正式启动。

在陈禹龙的努力下,李晓龙现在已经把各部门的服务等级协议(SLA)拟好。按照预定计划,7月份就要去与各部门谈。“我们要告诉其他部门,对方未来会涉及到我们IT哪些系统,以及哪些业务,我们会提供哪些服务,对方认可与否都可以做个意见交流。”

李晓龙认为这将体现出IT部门的专业化。因为任何一家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企业对自己的定位就非常清晰了,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否则,桌子坏了去找后勤都可能没人给修,道理很简单,不是在其职责范围内的事自然不会做。

的确,随着I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基于IT技术构筑自己的价值链,需要IT来支持和支撑组织的运行,IT构架已经成为影响组织生存的关键要素。而且随着逐年IT的投入,公司建设了大量的软硬件系统,对客户要求的提高、对故障发生的担忧、对投入成本逐年增加的不安,都促使现在的组织要采取措施规范IT服务的管理。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而对于服务提供(运营)过程来说,遵循相关的服务管理标准则可以实现服务运营的输入(Inputs)和生产流程(Process)的标准化。

基于此,ISO20000便呼之欲出。

对于ISO20000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李晓龙为记者讲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前段时间,其他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公司领导群发了一封邮件,还抄送给了李,反映的情况就是他的电脑不能用了。具体表现就是这位工作人员每次没有退出应用系统就关闭电脑,再次登录系统时造成无法输入密码。而桌面运行维护工程师已经为其进行了10多次运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