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4:40: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卫生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免疫规划专业队伍不稳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以社会效益占主导地位的免疫规划工作受到明显的冲击。一是基层免疫规划人员工作很艰苦,下管辖地段挨家挨户搜索儿童做宣教,动员家长配合完成疫苗接种等;二是经常接受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考核,工作压力很大,而报酬很低,导致一些专业人员流失,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免疫规划人员经常更换,一些尚未掌握专业技能就上岗,不利于工作开展,容易造成疫苗接种事故发生,引来医患纠纷。
二、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素质偏低。免疫规划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我省免疫规划队伍90%以上是中专生,而且护理专业占大部分,专业医师不多,大部分社区疫苗接种门诊都没有专职的中级以上专业医师把质量关,甚至大医院具有高级职称的免疫规划医师也特少,技术力量薄弱,给疫苗接种安全带来隐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三、开展专业培训力度不够。尽管省、市、县、卫生、疾控主管部门都开展岗前培训,但时间短,次数少,一时难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上岗操作达不到熟练程度。
四、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防病治病工作的开展。如海口市社区免疫规划经费,除了主要来源于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极少部分和国家、地方免疫规划接种按针次3元补助经费外,再也没有专项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和技术相应工资投入,冷链设备、交通工具配备不齐全,直接影响免疫规划质量和效果。基层乡村卫生免疫规划经费、设备等方面更不尽人意。
以上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为促进我省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提升,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配置免疫规划人力资源,提高免疫规划专业人员从业标准。一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认清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免疫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卫生主管部门要修订制度,提高免疫规划执业人员标准,医、护配置要合理,多招录大专以上学历执业医师,尤其是儿科专业人员,充实到免疫规划队伍;二是标准化接种门诊必须有专职的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主管医师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社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等科学配置,岗位要明确,达到预防疾病目的。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增大,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来说,加强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不仅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成本支出,还能够提高专项工作成效。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现状与特点
1.预算管理工作现状整体来说,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财务统计的相关数据表明,“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审制度,促进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采购及资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强化了预算执行刚性力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细化,也进一步加强了预算控制的监管效果。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新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预算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存在困境。2.预算管理工作特点绝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有资金都来自财政拨款。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内容除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管理,还有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理,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突发性特点。这也导致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本身预算编制难度较大,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除了部分疾病的常态化防控,还要设立重大疾病应急处置项目资金,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因此,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准确性及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后期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和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质量不高第一,预算编制的时间较短,虽然新预算法调整了预算编制的时间,以保证预算编制经过了充足论证,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会做突击工作,压缩预算编制的时间,对预算“二上二下”的编审制度落实不到位,经过“一上”就结束编制工作,交由单位财务部门完成,预算编制时间太短,导致预算编制随意性偏大、科学性不足。第二,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编制科目支出预算明细表时,填列部门预算经济科目和政府预算经济科目考虑不周或者不够严谨,一些部门在编制测算依据时,制定过于宽松的预算计划,以规避预算超支风险,造成资金浪费。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支出预算与基本支出预算没有严格区别开来,经费的适用范围和支出标准也欠缺明细,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刚性约束第一,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紧密,导致预算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脱节。单位内部不同部门资金使用和需求存在差异,预算内容也存在差别。而预算人员不能与各个部门充分沟通,根据各部门具体需求来细化预算,导致预报编制的弹性不足,影响后期预算计划的顺利执行。第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重核算、轻预算”的观念,影响预算执行的力度。首先,预算编制没有将单位的发展实际与政府制度联系起来,实现有效衔接,增大预算执行的不确定性;其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没有制定周密的监管制度,对于执行效果欠缺考核与相应的奖惩条例,追加预算的数额标准和审计程序存在不规范操作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同时也影响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和良性发展。3.预算执行进度有较大偏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进度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年初开始就存在偏差。第一,“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原则性较强,经过多个流程的审查和批复,很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每年的3 ―4 月份才能按照正式的预算计划进行工作安排,导致实际的预算执行时间只有8 到9 个月。第二,由于预算编制的中长期规划不足,与政府长期规划脱节,再加上年初资金划拨速度较慢,影响到预算执行进度的稳定性。第三,每年正式预算批复下来后,为了缓解前几个月预算执行缓慢的问题,中期就开始突击补充各项预算,后期则不断缩小预算偏差,导致预算执行进度不平衡,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稳定运行。4.预算绩效评价模式单一目前关于预算的考核导向更倾向于对成本投入方面,而忽视了资金使用保值增值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成本控制与预算执行偏差等方面的指标考核,而关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投入成效尤其是社会综合效益的考核不够重视,指标内容较少。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更完善,加大了预算的规范性管理力度,但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忽视对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的考核与评价,将会极大影响预算管理考核的科学性。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加快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全过程、全方面以及全员参与。针对本单位整个业务流程及各个岗位,明确规定预算管理责任,提升预算工作严肃性。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做好权责划分,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按照“合法预算、以收定支、科学支出”的原则实施计划编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尽快发现、及时解决。要构建畅通的预算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预算协作配合机制和双向沟通机制,帮助预算工作人员了解实际,科学进行预算编制。2.做好预算基础管理工作为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首先是保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严格遵守“二上二下”的编制制度要求,加强部门间协作,保障优势预算项目资金有所侧重;其次是尽可能收集全面的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在参照以往数据的基础上,集合部门动态进行综合测算,为预算编制提供充足依据;最后是加强沟通和协商,保证基础经费,整合专项资金,加强“第二阶段”的预算调整与反馈,充分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具备科学性。3.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框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延伸单位预算控制范围,可以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融合起来,通过资源管理平台来共享预算信息,细化预算流程。另外,资产采购与政府集中采购政策结合起来,明确资产采购标准和流程,提升资产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细化预算资金支付进度安排,按照各个部门和科室的项目需求,制定预算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按照计划确保资金分配效率,确保预算开支的均衡性和有序性,减少由于突击使用或者进度迟缓造成的风险,同时促进预算执行顺利开展实施。4.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要综合利用滚动预算、零基预算以及比率预算等多种预算方法,减少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防止预算过度松弛。要对所编制的项目方案以及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可邀请专业权威人士参与到单位的项目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中,对资金预算进行充分论证,判断各项项目预算开支的合理性,同时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反而影响到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实际上,这种预算管理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对于一些能够通过科学的测算手段量化的预算指标数据,细化其预算科目,更有利于实施精准的预算控制措施。5.完善预算考核机制预算考核就是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除了考核成本支出、执行结果与编制的偏差,还要增设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相关的评价指标,对资金配置效率进行评价。首先,明确岗位权责,设置预算管理的目标,并将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科室及个人,提高全员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重视程度;其次,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可用性,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及执行的考核机制,执行严格的奖惩激励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将预算结果和预算编制的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偏差实施奖惩激励,以形成有效反馈;最后,提高预算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及预算管理水平,促进预算编制计划、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评价的有效衔接,形成预算编制有基础、预算过程有监管、预算结果有评价、预算评价有应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四、结语
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质量,也对国家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造成影响。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加强了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和指导。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来说,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一定要对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抓住制度改革机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102-02
黑龙江省卫生厅是黑龙江省政府下设的部门,负责黑龙江省的公共卫生预防管理工作。黑龙江省政府用于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财政资金由黑龙江省财政局划分,并由黑龙江省卫生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卫生资源的分配。但是,黑龙江省卫生厅对财政资金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一般是以户籍人口作为基数,很少将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费用算在财政支出内,开展卫生预防工作常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1]。黑龙江省卫生厅对公共卫生预防出台了较多法律法规,但是法律的落实还是不尽完善,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不正之风,缺乏细致的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见表1。
一、黑龙江省政府推进公共卫生预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部门对公共卫生人员的选用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卫生人力资源指从事卫生工作的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他们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选择和任用上,存在任用原则不合理现象,缺乏对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严格要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拥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不足,在医疗机构组织体系内没有设立独立的管理岗位或职称体系,管理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较多、结构不合理。通过黑龙江省与全国水平对比可以看出,市、区县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仍显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相对偏低,掌握信息技术又是公共卫生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2.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低
黑龙江省财政厅对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资金投入不充足,政府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全额和差额拨款,即使全额也是其中很少的部分,这就减少了资金投入量,影响了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项目费用不足,人员经费不足,财政局在公共卫生预防方面的投入比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仪器经费也存在不足[3]。黑龙江省政府的财政分配没有形成完善的财政支出的分配监督制度,在黑龙江省财政厅调节财政资金的同时缺少健全的监督体系。黑龙江省用于公共卫生的财政资金和下发到黑龙江省财政厅的财政资金总量都较少,并且财政资金多数被用于非公共卫生项目,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资金被首先用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重要性。
3.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卫生厅公共卫生预防系统不健全,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失去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缺乏明确的项目方案,没有整合资源,在应急能力上缺少方案制定,医护人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意识不全面,对基本的医疗知识和病情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医院缺乏对公共卫生预防的机制,致使在出现重大疾病的时候缺少应急措施,耽误疾病控制和处理的时间,产生更大的损失。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
黑龙江省卫生厅对疾控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还存在不足,目前各级疾控中心普遍存在外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思想认识欠缺,对公共卫生预防重视不够[4]。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发展落后,内部管理不规范,疾控中心没有形成科学的预防管理机制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内部缺乏法律规范,信息披露渠道不畅通,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职能没有达到落实。
二、黑龙江省政府推进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存在原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其他地区的经验,找到适合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对策,来完善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发展。
1.建立合理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体系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应加快对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对于部门不需要的人员进行精简处理,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公共卫生预防管理效率,同时加快年轻医护人员的选拨和培养,改善人员年龄结构,建立卫生人员需要的培训方式,加快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进程,通过职业化的教育进行培训,培养优秀医护人员,选拨适合公共卫生工作的优秀人员,选择专业的教材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从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的素质,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等基础建设。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大黑龙江省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力度,监督黑龙江省财政厅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黑龙江省财政厅应以身作则,发挥职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能够保障政府资金使用的有效,存在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的现象,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公共卫生的预防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充分的利用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公共卫生预防效率,资金的拨付和下达还不统一,资金的下达要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规划,并且财务业务和科室业务相配合,必须明确项目的实施主体,资金下拨后交由实施主体进行调配或使用。
3.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
公共卫生疾病的突然发生,需要公共卫生医护人员沉着冷静,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控制疾病的蔓延,减少对民众的伤害,黑龙江省卫生厅要求卫生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一套系统的应对措施,做好计划安排,形成良好的措施体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员,使用高质量的卫生药品,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危机管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需要社会社区民众自身和卫生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处理,针对黑龙江省公共卫生预防管理急救医疗诊断队伍有待加强的情况,缺乏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视和认识,应该强化认识,落实责任,预防为主,常备应急措施,形成民众的身体健康重于泰山的意识。
4.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黑龙江省卫生厅加强对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的重视程度,对疾控中心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管理的目标是使民众的公共健康状况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构建专业的技术队伍,提高疾病控制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能力,维护政府的形象,更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立法监督和行政监督,规范公共卫生预防管理资源的分配和应用,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完善疾病预防的监测和控制,做到病情发展前的监测到位,并适时控制病情的发展,掌握病情信息的发展,倡导全社会成员共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加强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平台,评估疾病预防控制的效率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疾病监测效率,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张宇.黑龙江省各级医院管理人员现状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115-11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8-02
实
>> 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现状及建议 迪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核算的现状及思考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 浅谈上海市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探讨 深刻认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 分析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及体会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的开展 建阳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问题探讨 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浅析基层医疗机构关于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宾阳县边远山区群众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产后访视的探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浅析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务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 7-10;http:///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2]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Z】.2009.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http:///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3] 《全科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材料,主编,杨秉辉。
一、前言
对农村的医学、保健和防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全方面做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农村的蔓延,降低其疾病传播及影响程度。而且是否能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搞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民思想比较传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广大农村人民认为,医疗卫生问题是个人看病打针吃药的问题,而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所在,与个人无关,从而曲解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预防流行疾病的意识有所不足,在面对传染性强甚至危及生命的流行疾病面前,造成恐慌,有些农村群众甚至在流行疾病发生时采取迷信等极端做法,在流行疾病治疗和控制方面加大了难度。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和对全方面发展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中大型城市的卫生资源充足,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正好相反,出现卫生资源供应不足的窘况,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卫生资源,这对管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起着不利影响。
3.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市场介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进入有着必要性,其表现在医疗卫生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医疗卫生产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混合和公众对卫生产品信息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还处于培育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市场,增加政府介入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介入力度的不足,出现一些医疗单位为牟取利润,私自提高药品价格等情况,使村民无力支付,病情得到恶化,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混乱,从而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实施的难度。
三、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
1.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看病有登记、收费有发票、开药有处方、转院有记录的“四有”模式,和对人员调配、行政管理、药品调拨、业务管理、基本装备及财务管理统一的特点,是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想完善乡村管理化的方案,逐渐改善医疗服务无序、失控、散乱的状况,就要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价格及其他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并保证以国营为主的进药渠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大开展提供帮助。
2.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招聘上,院长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并使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优良人才的选拔,并在其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及监督。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服务,把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
3.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可以组织统一的考核和考试,对原有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进行检测评定,选优劣汰,对多余和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流,并将获得农村义务人员执业证书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员积极吸纳,为乡村医生队伍的扩充提供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责教育,利用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执业道德,提高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如何加强乡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并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护,是我国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央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共同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14-1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扎实推进国家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市各族人民提供生命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目标任务
立足于全面完成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稳步推进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目标任务,制定以下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工作指标及项目绩效评价目标。
(一)居民健康档案: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0%,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
(二)健康教育: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为目标,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全民健康教育。全面完成市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健康教育项目指标任务。
(三)儿童保健:以加强儿童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的0-36个月龄儿童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按照服务规范进行随访,管理率达到85%。
(四)孕产妇保健:以加强妇女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管理率达到85%。
(五)老年人保健:以关爱老年人健康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实施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六)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目标,对有预防手段的各种传染病实施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在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常规疫苗接种任务的同时,积极完成省卫生厅规定的乙肝疫苗、脊灰糖丸疫苗的接种任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七)传染病报告和处理:以及时、准确掌握各种疾病发生、流行状况为目标,做好各种卫生应急工作。对辖区内发现的各种传染病要进行登记并及时报告,积极开展现场疫情处理;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加强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及处置能力;普及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素质。
(八)慢性病管理: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管理为重点,逐步开展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慢性病管理。对辖区内35岁以上居民进行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筛查,管理率达到90%以上。
(九)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为目标,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率达到95%以上。
(十)认真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7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181号文件的相关要求,按照《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对各县(区)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按时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配合市财政局负责完成市本级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并按上级要求及时上报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市卫生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办法基础上,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体,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对各县(区)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院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专业指导机构,负责对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技术服务指导,负责基层业务骨干培训,负责完成辖区内的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承办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工作。各县(区)要及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明确下放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城镇社区服务机构不健全的县(区),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可确定为服务机构。被确定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对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按服务包提供,服务项目不得缺项,服务区域和人群不得留空白,做到全面提供服务项目、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三)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1.项目管理。各县(区)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施项目,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督察,并及时征求城乡居民的意见建议,不断总结完善工作,直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统一、规范、有效。
2.资金管理。市、县(区)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包括资金使用范围、内容、各项目成本核算及要求和考评办法等。各县(区)要根据《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办法(试行)》,合理划分九项服务内容的服务成本,按照项目执行的质量、数量等情况兑现资金。资金使用按照先预拨、考核后结算的方式管理,预拨资金按80%的比例预拨,余下的20%经费待年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县(区)要相应扣减资金并责成落实。各县(区)、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项目资金。
3.监督管理。市、县(区)卫生、财政部门要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管理,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发现存在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要严肃追究项目执行单位责任人和上级主管领导的责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处理综合性和系统性[2]。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人群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应急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事件所采取的预防响应,恢复与计划[3]。其主要目标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有效预警,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此类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损害和社会经济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少其损害方面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 年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2007 年太湖水污染、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2009 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4]。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妥善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证。
本文通过对沂南县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应急指挥系统有待完善
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资源配置比较粗放,资源配置标准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也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
1.3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
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能力。
1.4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落实其作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总纲。
1.5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
对于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给予足够重视。
1.6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 因此,要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束缚。
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2.1 经费投入不足,应增加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积极建议政府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拨款,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及相关建设项目等方法,吸纳更多的资金用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
2.2 应急队伍素质不高,应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培养,增加培训力度
建立实用高效的应急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完整的培训方案,通过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应急队伍专业培训,邀请内地知名专家来我州举办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切实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相关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2.3 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
在原有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监测数据软件分析,建立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降低疫情损害。
2.4 积极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在现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沂南县地区传染病疫情爆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完善预案体系并编辑成册,同时建立预案动态管理机制。所制定的预案要求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照各类预案要求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模拟演练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以上方面的提高、改进和有益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高效,实力过硬,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必将建成;必将大大加强沂南县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必将显著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此类事件给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 .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2012:1-2
【Abstract】Toilet decoration design must be based on a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use as a design premise. The design of public health among hospital out-patients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to determin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sanitary ware, which is a consensus. The current 1988 edition of "General Hosp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of Article 3.2.9 reads: "Toilet daily attendance calc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is usually 6:4 urinals 2, The men's room for every 120 people is located stool device 1, 2 urinals, female toilets for every 75 people set up a stool devices. Proposed 6:4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I believe that this standard can be properly increased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Hospital renovation; public toilets; Design features
引言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并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询问,笔者得知医院门急诊病人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为5:5,但独自就诊的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也就是说,包括陪同人员在内,男女就厕人员比例高于5:5,约为6:4。另外一项对于病人小便时间的统计表明: 男性平均用时33秒,而女性平均用时63秒。这意味着如果要满足相同数量男女病人的需要,女厕所大便器应是男厕小便器数量的2倍,考虑到女厕大小便可以合用大便器,这个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但应不低于相同人数时男厕小便器的数量。如果男厕的计算标准不变(每人120人设大便器1个,小便器2个),那么女厕的标准应改为:每120人设大便器2个,即60人设大便器1 个。此外,现行规范未提出及洗手盆数量的设置依据。统计的数字表明: 男性洗手的时间平均为8秒,女性约15秒。 笔者建议按1个洗手盆/2个洁具的标准设置(小便斗按0.5个洁具计算)。
由此看来,在实际设计中,可参考如下标准:“厕所按日诊量计算,男女病人比例一般为5:5,但考虑陪同人员,则使用厕所人员男女比例一般为6:4,男厕所每120人设大便器1个,小便器2个,洗手盆1个;女厕每120人设大便器2个,洗手盆1个。”卫生间装饰设计首先应遵循《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第3.1.14条:
一.病人使用的厕所隔间的平面尺寸,不应小于1.10m1.40m,门朝外开,门闩应能里--外开启。
二.病人使用的坐式大便器坐圈宜采用“马蹄式”,蹲式大便器宜采用“下卧式”,大便器旁应装置“助立拉手”。
三.厕所装饰应设前室,并应设非手动开关的洗手盆。 -四.如果用室外厕所,宜用连廊与门诊病房楼相连接。
此外,医院公共卫生间的使用者中,病、残、弱人群为大多数.而其中以残障人士为最不利的使用群体,所以医院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也应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应当遵循2001年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公共厕所无障碍设计规范。如果有条件,应尽可能设置残疾人专用厕所。专用厕所更方便残疾人使用,对于异性亲友陪同的病人来说,可陪同进入专用厕所,防止意外发生。残疾人专用厕所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应考虑在没有无障碍厕位的厕所内解决乘轮椅者的转弯、转身的问题。
一.残疾人厕位前应有不小于1.35m1.35m的空间,以便900转弯进入厕位。
二.厕所内应至少有一处面积≥p1.50m的区域,以便乘轮椅3600转身。
三.残疾人应使用悬挂式台盆,台盆前应留有至少1.35m1.35m的净空间,以便转身。
除无障碍设计之外,医院公共卫生间的洁具选择也应予足够的重视。宜采用节水型挂厕(后入水、挂盆、挂式小便斗,而不宜采用传统的座厕,立式台盆、立式小便斗。这样能够减少洁具下部空间的卫生死角,利用清洁。 挂厕的坐垫宜采用马蹄型,不宜采用传统的环形垫圈,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接触感染的机会。由于传统的抽水坐厕的水箱易损坏,采用冲水阀式坐厕也将成为很好的选择 。
医院公共卫生间装饰设计应是人性化的设计,应当以人的行为作为设计之源。人的行为如果因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设计的发展。举个例子,如果有最小旋转360。直径为1.10m的新式轮椅(当前常见轮椅最小旋转360。直径为1.50m)出现,那么无障碍设计的规范必将有所改动。可以预见,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将会促使医院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将更加自由。
尚红委员在其提案《关于健全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补偿机制的建议》中指出,政府在赋予医疗机构大量的公共卫生任务的同时,没有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导致医疗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对医疗机构自身发展、继续承担任务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非典”过后,党和政府给予了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极高的荣誉,但在经济补偿方面没有给予相应力度的支持。在抗震救灾后续工作中,国家对医疗机构救治伤病员和提供车辆、器械、药品等方面如何补偿,没有明确规定。在“婴幼儿奶粉事件”中,国家虽然明确财政给予补偿,但补偿数额与医疗机构垫付数额普遍相差较大。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各级财政只提供抗病毒药品和部分监测试剂,在诊疗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则由医疗机构自行解决。
目前,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在费用补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基本是由国家全额拨款的部门来提供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医疗服务的提供部门――医疗机构,则是采取差额拨款的方式。长期以来,国家对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制度的缺失,直接造成了补偿缺乏依据、流程不畅、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问题。因为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到位,医疗机构为求生存、谋发展,只好设法增加医疗收入。随着医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医疗机构收入的重要部分――药品加成收入将被去除,而相应投入仍未到位,势必大幅减少医疗机构的合理收入。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势必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健康安全保障。
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越多,亏损就越大,运行就越困难,影响了自身发展和任务执行质量。补偿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积极性的发挥,也使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096-03
1 公共卫生的含义
传统的公共卫生主要是指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改善。而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是指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影响健康社会事件的防范(如车祸、中毒等),卫生管理(含立法、规制和监督)、食品卫生和营养、环境(空气、水等)卫生、职业和劳动卫生、妇幼和青少年卫生、放射防护卫生以及健康教育等门类。
由于受认识制约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各国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界定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时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各国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的政府管理部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应包括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地方病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及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卫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结构和多头管理的局面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相违背,导致中央和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纵向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横向之间矛盾重重。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它的指导原则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多方投资、分级负责,明确职能、分层装备。”[ZW(]卫生部卫办发[2003]212号文件《卫生部关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W)]而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的管理职能从原来由卫生部统一行使,改变为后来部分职能逐渐分离出来,形成多部门管理的局面,各种公共卫生行政机构、社区 、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协调和统一管理十分困难,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又要求必须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才能够实现最好效果。我们有没有能力协调好这种关系,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另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总的建设方针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方法建设,以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直报最为典型,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碰到了两难的问题,或者重复建设导致基层重复上报数据,并产生数据不一致的错误;或者将国家系统不覆盖的功能集成进去,但又难度极大。这与城市和地区信息系统与国家的系统之间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相同的,即国家的纵向系统与地区的横向系统结合,如何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如何结合是一个难点。在建设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这种超大型信息系统的时候,应该对结构性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以避免系统建设仓促上马导致一系列问题。
第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存在着标准化和数据共享的矛盾。卫生信息标准化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首要内容,也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不同业务领域运行着众多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虽然它们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依据,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信息孤岛现象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管理部门难以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数据表达的角度看信息孤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标准化体系的支撑,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必定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带来很大的困难。病人在一个医院的检查结果,在别的医院无法利用,一些专业子系统之间也难以共享信息,“以患者为中心” 自然也难以由点到面。因此,公共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必须考虑信息的标准化问题。
第三,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试行以来,政府投入不足是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财税包干体制使得地方对公共卫生信息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而依靠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又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是不能干,不愿干也干不好的。只有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成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一个全新的系统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其是需求分析和专业系统机构设计,需要大量的既有丰富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又通晓信息技术开发的人才,这都是软件开发企业十分缺乏的,这类问题应该由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先行进行大量独立的研究。我们国家长期在医学信息学方面没有研究和标准化的投入,表面上节约了经费,但导致系统建设方面的不合理,重复或失败造成的浪费数倍于研究的投入。美国在研究 NHII中,由政府投入巨资对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覆盖尚有缺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第五,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 政策性建议
3.1 建议采用美国HL7标准进行公共卫生信息化标准的建设
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协议(Health Level Seven,HL7)组织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国际性组织,主要从事卫生保健环境临床和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开发。HL7也是这个标准的名称。“Level Seven”的意思是ISO-OSI第七层(应用层),HL7组织参考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nazitions),采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通信模式,将HL7纳为最高一层,也就是应用层。如图1所示。
HL7标准包含256个事件,116个消息类型,139个段,55种数据类型,408个数据字典,涉及79种编码系统。但在应用HL7标准时,并不一定需要涉及标准的全部内容,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应用的相关事件、消息类型和段就可以了。而在数据字典和编码系统方面HL7标准并没有进行强制性规定,可以允许用户选择,标准的内容仅作推荐。
HL7标准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中进行接口的编址,这些系统可以发送或接收一些信息,包括就诊者住院或登记、出院或转院(ADT)数据、查询、资源和就诊者的计划安排表、医嘱、诊断结果临床观察、账单、主文件的更新信息、医学记录、安排就诊者的转诊以及就诊者的护理等。
HL7适用于医院内部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交换病历资料、临床检验结果、财务信息,同时也适用于医院之间、医院与保险公司、医院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大量的信息交换需求。
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中,除了日常的卫生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工作之外;还包含疫情或流行病的通报、疫苗的接种管理、公共实验室结果的报告、医疗保险人群的管理,甚至电子健康记录(EHR)的管理等公共卫生的方方面面。涉及多个部门机构,包括病人、医院、政府卫生部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公共实验室,甚至法律、社会保障部门。因此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对系统有着这样的要求:通过使用共同的接口技术和标准确保信息在多个部门的共享;确保信息在多次处理之后仍保留原有语义和语境。这就需要整个公共卫生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具有相同或者相通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HL7标准的数据接口引擎技术是,以最新的HL7 v3.0引入了一个公共卫生事例类。通过引入这个类,HL7可以更好地对公共卫生事例进行描述和表达。那么,结合正在流行的后关系型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基于HL7 v3.0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描述公共卫生信息,形成标准的HL7公共卫生信息如图2所示。
3.2 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持续有效的财政支持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不断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这是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有计划逐步展开。另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也是投资很大、投资期很长的项目。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主题投资。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主要包括一次性的投入和建成后每年运行维护的费用。最初建设时的硬件、软件、场地、人力等费用为一次性投入。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的网络通信费用,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费用,消耗品费用及其他经常开支费用等均需要在建设前考虑到。因此,在进行建设时要通盘考虑,充分考虑国家的政策,看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资金能否满足建设项目,确定好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建成的信息系统长久的运行下去。
3.3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素质的培训教育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要发挥作用,最终要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人才是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最大效用,一方面要引进卫生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在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素质,注意高素质卫生信息人才的引入,加强对现有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
3.4 专门的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要想使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满足实际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来配合计算机公司的工作。单纯放手让计算机公司来进行项目建设,很难把一个信息系统建设好,尤其是在公共卫生领域。由于软件公司人员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知识了解很少,在建设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这需要专业人员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沟通,使软件人员尽量清楚业务建设。同时,也能使业务人员了解系统建设情况,从而开发出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信息系统。
注释:
①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Bj~ crrofism PreparednessEfo~ sHave Improved Public Health Response Capacity,but GapsRemmn[J].GAO-o3―654T.Washington.D.C.:April 9.2003.
②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SemiannualRegulatoryAgenda[J].Federal Register,Vo1.67,No.236/Monday,December 9,2002 Unified Agenda.
③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Improvement in Local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Capacity―Kansas,2002―2003[J].MMWR―M orb―Mortal―W kly―Rep.2005,13,54(18):461―462.
④齐国隆,孔令人,邹宗. HL7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
参考文献:
[1]葛延风,贡森,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