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2 16:24: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篇1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篇2

中图分类号:F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89-01

一、前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各方面农机化的投入,使得农机培训工作成为农村农机化、科技化推广的基础性工程。农民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力军,是农机化推广的主要人群,也是农技培训的主要对象。但农民因为自小获得知识的途径少而知识储备差,对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局限;农机培训者也由于前途考虑等导致师资力量少,农技培训工作陷入尴尬境地。由于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农技培训工作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

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村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普及科技化的重要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下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综合性科技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便成了农机广泛使用的标志;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无论是下达专项科技导入的官方文件,还是督促下级有关部门农村工作的推进,都表示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在此项工作的推进中也采取了有用的措施:在当地开展农机培训的指导会,将农机的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公布于农民知晓;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给农民提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相关部门针对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利用各种农机工作会议机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活动;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指导人员进行相关的证件考取,促进安全意识等的提高;政府给的补贴也极大的激发了公众购买农机的热情,使得农民能真正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将知识吸纳使用。

三、农机培训工作的问题

通过对农机培训工作特点的研究分析,以及一些生活中经历的观察理解,笔者发现了现今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训对象的先天不足

农民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知识储备低的人群,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经历。文化程度和素质程度低变成了严重制约农机化工作推进的因素。农民通常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排斥性,也因基础薄弱而倍感艰难,学习的效率差。没有深入研究的热情,导致学习的成果半熟不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制约因素。

2,培训力量的后天不足

农机讲师为代表的专业人士较少,使得农机培训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师资力量的推动力。师资力量薄弱,培训便缺乏推进的动力。很多挂名农机培训师的技术人员还缺少从事教学技术素质和业务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甚少,掌握的知识也满足不了快速更新的新时期下的知识需求。有关部门也没能及时有效的组织沟通交流机会,教学水平缺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3,培训内容的有待提高

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农技培训工作中所依据的培训知识,大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农机培训业务基本停留在普通机械上,对农村建设各类新进先进的技术培训保留在技术指导性上,缺乏系统全面培训,时代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且部分教学组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缺乏办学的相关支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官方投入的资金支持有所差异,周而复始,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技培训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

对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领域的教学质量。有关教育机构要能对现有的教师力量进行考核培训,促使农机教师不仅要对现掌握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要尽可能应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学习新型农机知识。农机教师不仅应该懂得各种农机的熟练操作,还应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学员沟通,毕竟培训对象具有特殊性。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强化安全意识的培育,才能以身作则,以更好的方式感染学员,提高培训质量。也可以选择引进资深的农机培训师,把稳师资团队的先进性。

2,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技培训工作的成本高,想要高质量的培训的成本更高。国家在此方面的支持力度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加大经费的投入,使得有关部门能及时开展各项措施;扩大教学的培训规模和质量,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使得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上升;加大教育设施的改造,创新教学的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高质量推进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配置农机培训的工作岗位,将农机培训工作更加细化,更加质化,将学习更加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

3,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

农机培训知识复杂多样,实际操作性强,教育模式应该更加创新,运用媒体教学,实际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营造出强烈的学习氛围,让学员真正愿意去学,愿意去真正学深。优化农机培训的工作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支持,优化教学的思路,及时提供现今的新型农机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避免教育的空泛化,也避免教育的学院式,尽力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间取得平衡,真正培训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彰显出农技培训工作的高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新时期下的时展,农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提高质量便是其不断推进的内在动力。文章点明了时代对其高质量的需求,以及其在推进中做出的各方面的措施;也说明了培训对象及培训者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望农机培训工作能在质量推进的路上获得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莉.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

[2] 孙继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1):80-81.

[3] 黄启杰.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科技风,2015(16):265-265.

篇3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篇4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6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 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 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 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 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篇5

 

徐水县位于保定市北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总面积723平方公里,山区面积91.3平方公里。全县辖14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8万人。耕地总面积66.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1.9万亩,配套农用机电井10000眼。全县水资源总量1.1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210立方米和162立方米,属于极度频水地区。年社会用水总量为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4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80%,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在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中,我们围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节灌工程,扎扎实实地“贯彻一个宗旨,坚持两个模式,搞好三个服务”,建成了具有徐水特色的高标准、高质量节灌工程,取得累累硕果,为徐水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年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其中兴建低压管灌工程5万亩,微灌工程0.5万亩。

1.贯彻一个宗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节水工程,这是徐水水利人一直贯彻的宗旨。我县早在七十年代就搞节灌工程,当时国家补助直接发放给农村,由村组织购料施工,水利局非常轻松,但工程质量很差,有的使用一两年,有的一开始就出现裂管、漏水,常修常怀。花了钱费了力,节水浇地效果没有提高,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太多,立下决心,用同志们的话说:“要么不干,要么干好,绝不干劳民伤财的事,绝不搞劣质工程,一定要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节水工程,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结合本县水资源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节灌工程发展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全县节灌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从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皆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一丝不苟、环环紧扣,严格把关。

2.坚持两个模式,注重提高节灌工程建设运行效益

我县本着“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减少投资,科技兴水”的原则,工程建设坚持“三个面向”的政策模式和“井首下卧+管网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的技术模式,为节灌工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开篇定局作用。

2.1坚持“三个面向”的政策模式,推进节灌工程建设

节灌工程尤其是喷、微灌工程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以其节水、节地、增产、技术成熟被肯定和推广。。但是受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及农民节水意识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推广难度较大。我们经过科学分析与探索,“三个面向”的政策应运而生。一是面向经济发达的乡镇村。节灌工程建设投资较大,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很难解决自筹资金问题。因此,我县选择小寺各庄、西公村等铁路、公路沿线经济较发达的村兴建节灌工程。。二是面向土地承包大户。土地承包大户以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统一管理独具优势。如保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楚建峰,年生猪存栏万头以上,而其承包的1500多亩土地需大批劳力管理,节灌工程的兴建使其在节约劳力、节省土地及粮食增产方面收益显著。因此,专业承包大户搞节灌的积极性最高,效果最好。三是面向山丘缺水地区。我县山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没有水浇地或利用饮水井浇灌少量耕地。人畜饮水尚有困难,而且由于山区地下位深,能源消耗大,浇地费用高,农民浇不起也不合算。节灌工程是解决山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扩大水浇地面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效益最大。如瀑河乡兴达林果场兴建果园小管出流工程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000余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实践证明,“三个面向”政策模式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徐水节灌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2.2坚持“井首下卧+管网优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的技术模式,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一步到位

这一技术模式可使工程布局合理、投资经济、使用可靠、管理方便。无疑这一技术模式是最优秀的,也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节水工程的重要前提。所谓“井首下卧”就是将泵的出水口由地上改为地下,水流少拐2个90度弯直接进入地下管道。其优点有四个:一是取消了井首“象鼻子”,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能耗。二是由砖砌大井房改为混凝土预制小井房,施工简便快捷。三是节省了“象鼻子”、大井房等材料费用及井房占地。四是防水防盗,容易检修、方便管理。但坚持这一模式遇到了两个难点:其一是深井泵尚不能下卧的技术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深入农村,并走访深井泵生产长家,调查研究深井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经反复探索实践,深井泵井首下卧于1997年4月在留村节水示范区仪村一号井试验成功,结束了深井泵不能下卧的历史,为潜水泵、深井泵全部采用“井首下卧”的技术模式铺平了道路。难点之二是应用、推广问题。为使这一模式应用推广顺利、群众乐于接受,我们一方面研制了结构合理、经济耐用、安装简便、与井首相配套的混凝土预制井房。另一方面深入施工现场,宣传讲解下卧优点,指导农民施工安装。功夫不负有心人,“井首下卧”技术终于以其四大优点得到了农民认可和欢迎。至此,无论潜水泵、深井泵,无论管灌、喷、微灌,全部实现了“井首下卧+管网优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这一具有徐水特色的技术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坚持与推广,全县应用技术的机井有2530眼,控制节水工程面积20.87万亩,节省材料费417.5万元,机井寿命按20年计可节省运行费用754万元。该技术成果于2003年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被认定属国内首创,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搞好三个服务,为节灌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建设高标、高质量的节水工程,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我县围绕节灌工程建设搞好了三个服务。

3.1建前服务

其一,我县组织有关村进行节灌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编印宣传材料,设立技术培训课题。其二,水利局组织水利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按照全县统一技术模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逐村逐井,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其三,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攻克了深井泵“井首下卧”的难题,为建设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3.2建中服务

节灌工程的优劣成败,建设阶段非常关键,为了确保节灌工程高标准、高质量、达到设计效果,水利局成立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小组,从材料设备的购置、工程的放线开挖、施工安装到售后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公开向社会承诺:保证工程设计方案最优,材料设备质量最好,施工运行安全可靠,工程造价经济合理,售后服务快捷及时。从而确保了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处处是优质工程。

3.3建后服务

工程建设完成后,如疏于管理,会导致节水工程不节水,降低工程寿命,甚至闲置荒废,从而造成国家和农民资产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大田喷灌,在当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加强工程管理更为必要。为此,水利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多方听取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借鉴好的管理经验,针对不同节灌工程的类型和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了《徐水县喷灌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用以指导全县喷灌工程的科学管理。并把《山东营村浇地合作设章程》和《白塔铺村水利电力条例》编入水利简报作为管理典型向全县推广。帮助农民成立节水工程管护队伍,培训管理人员。使全县节灌工程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保证了全县节灌工程的良性运行。

4.突出徐水特色,推动节灌工程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徐水县节灌工程建设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1)节灌工程建设的政策特色,我县坚持“三个面向”搞节灌的政策模式,推动了节灌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2)节灌工程建设的服务特色,工程建设依托部门优势,从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购置、技术指导、施工安装到建后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保证了节灌工程的建设质量。

3)节灌工程的建设特色:大小不一的井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格的标准化混凝土井房;一井多闸多表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井一闸一表;井首“象鼻子”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井首下卧”,使我县节灌工程独具特色。

篇6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逐渐深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如今,为了让农村的区域建设得到更加良性的发展,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协调,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农村来说,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农业发展而展开,以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为核心目标,以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为最终目的,从地理、市场、生产科技以及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实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1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信息内容

只要对农业发展能够产生影响的信息,都是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所涵盖的服务内容。在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所涵盖的信息面非常广,涉及到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村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全面入手,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而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1 地理资源方面的信息内容

地理资源是决定当地农业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没有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需依赖地理资源的支持。地理资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最为常见的包括了当地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等等。这些地理资源信息每一项都会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农作物在生长时需要依靠土壤、养分,就需要地质条件适合;需要光照、温度以及水分,就需要气候条件适合;在确定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时,则需要考虑到农业资源方面的信息。另外,对地理资源信息的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旱灾、水灾、虫灾等农业灾害的发生提供预防依据,是实现农业生产机制顺利建立的基础。

1.2 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体,对农业生产所起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当今我国的农村背景条件下,农业科技信息包含了硬件科技以及软件科技两个方向。硬件科技主要是指当今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了播种机、灌溉设施以及收割机。另外,农作物品种的研发也是硬件科技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带来单位面积上产量的飞跃式提升。而软件科技则是指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当今我国的许多农民,都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但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知识却较为缺乏,对农民科技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重要内容。

1.3 农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内容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市场环境相比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才能够让农民对农业市场信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药以及农业生产器具的采购就需要考虑到农业市场环境,尽量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另外,农作物的外销也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市场信息,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作物质量较好,但却没有全面的市场信息,造成了农产品的滞销。

1.4 农业生态方面的信息内容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农业生态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态农业是当今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对农业生态信息的了解,也可以对当地农耕环境的恶化提供良好的改善基础,让当地地质、气候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转变。

2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的策略要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全面的农业信息系统。而要构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将这类信息内容涵盖到服务平台的同时,还要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这类信息,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需要注意以下的构建策略要点:

(1)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各类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多样,在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之间往往不能够完全兼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可靠性,使用能够稳定运行的信息服务软件,在确保了信息的可信度之后,再扩大信息量,这样可以提升服务平台的整体信息质量。

(2)完善公众信息服务。在确保了信息可信度的基础上,在构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农村相关公众信息的内容,让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体系。比如说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动态以及农村周边环境新闻等等,都是在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

(3)确保农业生产信息的规范性。历年来的农业生产信息,可以作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总结,同时也可以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让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对农业生产新的管理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县、乡、村为结构体系,将农业生产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这类信息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公布,方便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查询。

3 结语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信息的整理,建立在信息可靠性、完善性以及规范性的策略要点上,可以构建起高质量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篇7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时髦的词语之一,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考核评价体系纷纷被大学、科研机构用作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广泛应用于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价、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中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外流,从而导致本土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影响了国产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

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

以省级农业类科技学术期刊为例,主办单位大多是农业大学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创新的龙头和主导,也是高质量优秀论文生产的主力军。主办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与省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单位制定的一些内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评价、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奖励、职称评聘等,往往重视国家级学报以上论文,不重视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导着本单位科研人员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论文投到学报或国外期刊,导致自己单位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学术质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导因素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又是被评价的对象。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源,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1]。然而,这些核心期刊结果却成为了大家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大学甚至规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认可,这导致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在优质稿源上的两重天。目前大多数省级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尚无法与国家级学报期刊相比,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遥遥无期,也就得不到优质稿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难上加难。

服务质量是指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交流与反馈活动的质量,影响着期刊的信誉度。编辑部若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在与作者的问题解答与沟通中态度冷漠,不能给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满意的服务质量,就会使得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下降,作者群就会慢慢缩小,进一步导致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流走,最终期刊面对的只能是学术质量的不断下降。

2改进措施

编审队伍建设方面

(1)组建一流的编委审稿队伍。编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期刊编委在学术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既要当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学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论文推荐到期刊上发表,又要当好期刊的审稿专家,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2)加强编辑团队建设。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术期刊[2]。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业务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目标明确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专业学术会议和自我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编辑水平,让编辑人员熟知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和不足,掌握标准性修改意见蓝本,做到能够迅速发现稿件存在问题,为作者提供正确的修改意见。(3)加强制度管理。学术带头人是所在学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重大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课题和方向总是受到极大关注。期刊编辑要积极地与各学科团队带头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联系和约稿制度,以追踪其研究进展,并为其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部要明确专业编辑、责任编辑、编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及时修订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形成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人人争先、运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机制。

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

(1)主办单位支持与政策引导。主办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些期刊学术质量提升专家座谈会并参与交流,听取办刊建议曰同时在办刊经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自己单位科研人员将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从而为期刊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2)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先出版并举。期刊的科研传播功能重在时效性,只有快速刊发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为同行提供高价值的信息参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3]。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纸质期刊作为传统传播载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战,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纸质出版的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期刊网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较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经作者同意后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排版,实行网络优先数字出版,先于纸质印刷出版,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至目前已在中国知网平台优先出版论文150多篇。通过改进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叶山东农业科学曳的总被引频次和引用刊数两指标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要2015年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数分别为337、386、439、487、494。(3)组织优秀论文评选。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众多编辑部采用的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有效办法[4]。叶山东农业科学曳每期出版后组织2名知名专家对当期论文按学术性标准进行评选,每期按10%比例评选出优秀论文4~5篇,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

篇8

摘 要:对于国际贸易产品,注重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是提高产品水平的关键,但是,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资本市场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本文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分析,为解决外部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质量;风险;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1-02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国际贸易之间进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国际贸易产品质量。因此,资本市场支持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方式来分析国际贸易质量,通过对模型与变量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已向世界贸易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但是,国家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是受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大多数企业融资问题难以解决,自然而然国际贸易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状况是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2005年,某学者指出资本市场支持状况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地区,对外部融资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其可以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在2012年,某学者也对资本市场支持对进出口外部融资进行了分析,但是,都没有涉及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贸易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分析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用机理对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二、理论机制与经验分析推导

(一)针对资本市场支持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理论指导

由于资本市场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发生逆向选择现象,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带来严重的挑战,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另外,贸易高质量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风险不确定性也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现象,因此,为了生产贸易高质量产品,采用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推导方式,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例如以国内外贸易为例,将中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A,将外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B,以基本模型为基础,进而分析进出口贸易产品生产函数,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贸易条件自由的状态下,B资本市场主要参与出口贸易高质量的产品,而A资本市场则主要参与出口贸易低质量的产品,两者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相结合的资本市场假设为C资本市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0~λc范围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λc~1范围内,通过分析C资本市场的生产函数关系,即

通过计算信息对称部门和信息不对称部门的产品价格,进而得出最终产品加合,公式可以这样表达为:

若Pc(i)>0,则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第二,在信息对称大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若产品价格大于最终产品价格,由此可知,完善的资本市场国家主要参与贸易高质量的产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贸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在贸易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模型与变量分析

1、模型,建立资本市场支持影响国际贸易质量的模型,首先应确定国家(i)、年份(t)、国家特定效应(λi)、控制变量(X)、时间特定效应(γt)和随机干预项(ε),其设定模型公式可以定义为:

其中,etci,t表示产品的比较优势,采用静态模型的方式对其估计,虽然该设定模型可以对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但是,该设定模型没有对中间机制进行分析估计,为了更进一步验证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影响,并突出产品比较优势,可以采用这样的设定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如:

其中,CAi,k、φk、aextei×etck 、aextei 、etck分别为产品比较优势、产品特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国际贸易质量等,分析这两种设定模型,并比较两种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CAi,k,可以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的比较优势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高低值,并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差值,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高,比较优势呈现上身趋势,而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低,则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和国际贸易质量差值,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的差值,计算出比较优势的差值为正,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变量,分析式(1)中设定模型,其可以采用绝对指标计算和标准指标计算两种方式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贸易(下转70页)(上接61页)质量水平,第一,绝对指标计算方法,根据资本市场人均GDP、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所有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来计算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而计算出贸易质量层次水平;第二,标准指标计算,即通过计算资本市场的产品和贸易质量层次水水平的差值来得出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aextei,其是核心变量,可以采用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测度方法来测定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于式(2)中的因变量,变量是比价优势的主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国家产品的出口比值的方式来判断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从式(2)中分析,aextei×etck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也被称为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与国际贸易质量水平交叉项,针对aextei的取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度量方法,对于交叉项,近几年大量学者也对交叉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取对数的方式来获得交叉项。

3、实证分析,为了验证式(2)中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之间的关系,通对式(2)产品层面进行估计,最终得到回归结果,通过分析交叉项系数,若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的交叉项系数为正,则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提升了贸易高质量产品,交叉项以符号rl表示,若rl为正,则表明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分析计算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支撑程度高的国家,在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不同行业与国家的交叉项,如“国家人资资本与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度交叉项”、“国家人均物质资本与行业是否为密集型交叉项”,通过分析产品回归结果,表明这些交叉项均成立。

三、结论

通过理论指导和模型、变量分析,得出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越明显,贸易高质量产品就越显著,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采用理论机制和实验分析的指导方式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通过分析验证,表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不仅有利于扩大贸易产品数量,也有利于提高贸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 张海伟.制度和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 经大学,2012.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31-2

0 前言

近年来,达州地区人民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提高和蔬菜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蔬菜市场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所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达州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测进行蔬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实现达州市场蔬菜产品的秩序化,促进高质量食品的健康稳定发展,减少蔬菜交易中“绿色贸易壁垒”。

1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区位优越;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和达渝高速、G318、G210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加上便捷的水运和空运,达州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成为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重要的区域优势及交通位置使达州在四川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在达州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达州市印发了《达州市2009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保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年蔬菜产量达263.81万吨,比上年增长5.3%(达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重视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蔬菜质量体系建设,还分别规划了“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基地的建设,促进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随着达州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外地蔬菜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蔬菜质量问题的尖锐化,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有毒蔬菜”,所以亟需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有毒蔬菜”、“普通蔬菜”、“无公害农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有效区分,满足民众及社会的需求。

1.2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简介

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蔬菜产品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质量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体系,记录了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详细信息,通过该体系可实现对蔬菜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溯,明确产品生产及传递的详细信息。该体系的开发,不但明确了蔬菜质量信息,同时监控了蔬菜产运环节。所以进行在达州进行蔬菜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研究,可极大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及蔬菜贸易需求。

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结构与组建

2.1 系统构建目标

蔬菜一般以鲜食为主,所以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目标构建首先是要满足普通民众对鲜食食品的基本需求,即品名、商标、产地、生产日期,除此以外更为详细产前及产后信息还应该以文字说图表的形式进行反馈。

2.2 蔬菜可追溯系统结构及功能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针对蔬菜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生产销售中心、中央信息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图1)。在链条分析中采用HACCP、FMECA等技术方法,进而提出蔬菜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采用国家及行业的相关生产标准及编码,如番茄无公害生产采用《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NY/T5005-2008)。其中生产销售中心主要包括蔬菜产前和产后信息,包括蔬菜生产过程中厂家信息、品种信息、农药与肥料信息、贮运信息、包装信息、加工信息等。该信息会随着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运等逐一提交到中央信息中心,最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短信、电话、网络、手机)即可以获得蔬菜生产及后期处理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较为详细的了解蔬菜生产信息。

图1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图

2.3 追溯码设计方案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当中追溯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易懂、美观是其设计的主要原则(图2)。目前追溯码的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农产品产地编码导则》(NY/T 1430-2007)《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1431-2007)等进行设计,设计方案主要包括EAN编码、UCC条码、IC卡、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SS扩展条码及复合条码、二维码等。在众多编码技术当中,二维码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成本低、保密性好、形状大小可变、识别方便等,故建议在发展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当中直接以二维码进行追溯码的设计。如对常见的UCC码和二维码进行比较(图2),我们发现在追溯码表观上基本无很大差别,但进行信息扫描后我们发现二维码信息含量要超出UCC码几倍,同时也使蔬菜生产当中产地、贮运、加工等各种信息均得到显示。以鲜食番茄为例,根据达州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二维追溯码的设计(图2,B;图3)(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该追溯码上明确显示了商品的名称、产地和生产日期,可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明确商品的基本信息,如果该商品是无公害食品,亦应在追溯码当中添加该标志,以示商品的质量等级。该二维码的设计采用手机二维QR码电子表示进行设计,使用手机摄像头进行二维码的识别(或短信获得WEB联接),可以方便采用手机WEB技术联接互联网,实现对商品所以生产信息的查看(移动条码识别软件);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及短信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查询。

图2 蔬菜产品追溯码设计方案

注:B中二维码示例引自互联网

图3 二维追溯码构建示意图

注:二维码及联想手机图片引自互联网

虽然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技术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现在WEB网站的建设未能配套跟进,所以大多数获得WEB产品信息比较杂乱,未能一目了然显示该商品的基本信息,且短信回复也需进接才可以查看产品的相关信息,这些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同时由于蔬菜为鲜食商品,进行单个标示难度及成本过高,建议采用集装箱式标示。

3 蔬菜配套生产模式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配套的生产技术相配合,才可以更好体现追溯制度的意义。同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达州市农业仍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如何实现高质量产品的蔬菜是今后达州市蔬菜发展的重点。

3.1 产前生产技术

3.1.1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代表了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几率。同时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还为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1.2 配套耕作制度 品种的更新换代、生产条件的逐渐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耕作制度改革。如蔬菜的播种技术,条播、穴播等;大棚、旱地及水田浇水灌溉制度及技术等。

3.1.3 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前提是测土,该技术已经在达州市得到开展,所以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土壤成分进行配方施肥是高质量蔬菜生产的重中之重;同时蔬菜种类及品种的不同对肥效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些也是需要在进行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3.1.4 “绿色”防控病虫 农药残留是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如何降低有害农药的使用是今后蔬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建议达州在进行蔬菜生产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天敌、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物理防治为主,实现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

3.2 采后技术

对于需要贮运、加工的蔬菜,则需要配套的采后技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供应。以物理贮藏保鲜为主,减少工业防腐剂的使用;同时建立配套的蔬菜加工制度和检测制度,实现产品的绿色供应。

4 小结

综合来讲,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对于达州地区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以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体系为佳。同时该系统的建立需要相应的高质量的配套生产技术,以更好体现蔬菜产品的质量分级,实现蔬菜的现代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宁孝勇,贾炼,杨洪娟.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9,(7):53-55.

[2] Moe T. Perspectives on traceability in food manufacture[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9):211-214.

[3] Levi DS.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J].Boston,Irwin/McGraw-Hill.2003.

篇10

种子是保障农产品持续高产的基础,优良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单产具有高贡献率,比如发达国家优良种子的贡献率可达50%~60%,我国约为45%,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等手段垄断相关基因资源和生物育种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抢先占领了种业市场。可以说,全球种业市场的竞争是以种业知识产权的竞争为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1种业知识产权申请现状

知识产权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屏障,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征能够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进行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新品种权以及地理标志等[3]。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方面,2019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过5000件,超过了农业农村部开放新品种权以来申请数量的总和,并且我国连续3年的年度申请量居世界首位[4]。截至2020年10月,我国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总量高达3.9万件,总授权量已达1.5万件[5],并且相关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6]。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832个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中,已有60%以上的地方都拥有地理标志[7]。截至2020年底,我国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高达2391个,累计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高达6085件[8]。

1.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现状

我国种业不断向市场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高度重视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阶段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为主,以有关司法解释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植物新品种权通过《种子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得到有效保护;植物品种的相关功能基因和生产方法等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种子来源及商业声誉得到了地理标志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保护;为打击伪劣种子等农资制假售假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注册商标罪等多个罪名[9]。

1.3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现状

从实践方面看,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粮食增产丰收。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测试及标准体系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与最新修订版《种子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日益健全,推动了我国种业育种创新。当前我国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品种中,保护品种占七成以上,推广面积居前10位的品种中,保护品种占八成。郑单958、济麦22等大量自主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不断更新迭代,为国家粮食节本、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

近几年来,我国种业侵权事件显著增加,人们对仿冒仿制等乱象反响强烈。2016-2020年关于植物新品种纠纷的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的案件就超八成。目前,修饰性、模仿性为主的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品种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10]。这样下去必然会破坏我国种业创新环境,影响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2.2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现行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对新品种的定义较为狭窄,对知识产权种业原始创新品种缺乏保护,新品种审批效率较低,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有限,导致维权很难,再加上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不到位,存在多头管理、操作规范比较缺乏等问题,未能有效地激励种业原始育种投资。同时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我国种业的发展。

2.3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有待规范

目前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依然存在销售伪劣种子、销售伪劣农产品、侵权易、维权难等现实情况。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也需要加强和完善。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因其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种业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而我国涉及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少。

2.4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种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重论文不重专利的情况,只关注创新育种和销售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再加上较高的维权成本且侵权赔偿数额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很多优异种质资源被国外申请专利,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使我国种子企业蒙受损失,种业发展受制于人。

3促进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手段

面对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从信息诊断、申请与保护、转让与收益分配等环节对种业知识产权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加大违法行政处罚力度,加强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有效遏制恶意、群体、重复侵权;完善专利、商标侵权判断标准;通过对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积极引导种业企业对制种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和育种成果等进行保护,广泛使用知识产权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过程,培育种业品牌优势。

3.2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种业新品种的定义,加强对种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品种保护;提高种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新品种审批效率,有效衔接种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健全关于种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加快种业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与种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质量,把培育高附加值专利融入到种业创新的全过程,培育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种业专利,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3.3完善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

首先,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研究,通过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引进专业性人才逐步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法律;其次,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保护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司法保护体系,综合司法、行政和自我保护的手段,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篇11

“柠檬”市场的含义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问题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乔治・阿可洛夫(George A.Akerlof)1971年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时,即当产品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如何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过度竞争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通常用旧车市场作为“柠檬市场”的典型事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元。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柠檬”市场现象对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影响

信息不完备时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采用决策。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降低。因而加强与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柠檬”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表现为低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排挤高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根据柠檬市场理论,买方对产品的预期将会降低,结果使高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减少,而低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增加。低质量产品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曲线进一步下降和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的进一步上升,直到低质量产品全部售完为止。这时由于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产品完全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从现实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竞争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生产企业过多,垄断程度差,行业利润低,许多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退出壁垒高,企业和生产要素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使企业在较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长期持续,由此便诱导产生了“柠檬市场”。再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信息不对称对农牧民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农牧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另一方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的复杂性、异质性和选择性增强,农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提高。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市场组织程度底、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换中无法与交易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造成市场交易中的利益流失。

克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柠檬”市场的策略

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导致了市场失灵。在一个市场完全运转的理想世界里,消费者将能够在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与高质量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有些消费者会选择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支付较多的货币。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前不易确定一种产品的质量,因此导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价格下降,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由于大部分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即其固有的鲜活易腐、不耐储运的特点,当面临“柠檬”问题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突出,其利益损失也更加严重。解决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既有赖于变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赖于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正的”信号显示,以消除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培育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包括培育市场中间商和经纪人等。尽管这些中介组织本身并非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信号,但他们能够使市场信号得到强化和具体化。中间商和经纪人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鉴定和识别产品质量,通过以高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以低价格出售低质量产品建立信誉,他们的长期经营会使其获得鉴定与识别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专业知识以及守法经营的商誉,从而有助于改善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建立有效的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其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千千万万个小型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独闯市场,既无法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主体地位的获得,又加剧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发育和完善规模性农牧资源加工企业,从而减少农牧资源加工领域中分散过多的经营主体局面,以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壁垒。此外,尽快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对企业进行技术、经营方面的指导、帮助企业筹集转产资金等,这些都是降低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过度竞争态势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上来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及农牧民主要应强化其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方面。由信息经济学可知,要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导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低效问题,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号,这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有效纠正手段。

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资源及其加工品“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主要方式有:

推进产品品牌化策略。从广大农牧民来说,强化农牧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主要在于实施农牧产品品牌战略。品牌,简言之,是市场上消费者区分不同产品的标志。经由品牌战略所形成的农牧资源产品加工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一般为有营养、口感好、安全卫生、美观大方的农牧产品加工品。农牧资源产品品牌战略是农户、企业、政府的联合经济行动,它以高度的组织化为前提、信息化为基础,在“市场引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产品的产业优势,创出农业名牌产品。基地通过定单连接农户,分散的小农户不再单独面向广大的市场,把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换中解脱出来。在“定单农业”合同中农民在交换中达到法律保证,农民的收入也得以确保。因此,实施农牧资源产品品牌化策略,有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弱势地位。

对于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形成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都进行了高成本的投入。要保证投入的回报,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往往需要强化自身的信号显示,以区别于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品牌与注册商标有利于向消费者发出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正的”市场信息,使其与低劣“柠檬”产品相区别。我国传统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择商标时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应在商标中凸现出其高科技特征,以树立农牧资源加工产品的新形象。

产品策略。第一,产品包装。很多企业忽视产品包装的信息传递功能,只顾把包装做的漂亮或者新奇,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却忽略了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购买时,对于一些同质化的产品,关注的信息就转移到质量以外了,比如保质期,使用产品的注意事项等。所以要充分利用产品包装,把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标示其上,也许就是这样一点关键的信息,使消费者就能产生偏好。第二,产品售后服务承诺。高质量产品制造者可以通过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保修及假一赔二制度等)和注册商标制度来向消费者发出产品质量的正的市场信息,通过正的市场信息,使之与伪劣产品-“柠檬”产品相区别。

促销策略。第一,广告策略。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选择已知品牌的倾向性必然会大于无品牌产品,且一经使用,发现确实不错时,就会产生对该品牌的信任与依赖感,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因而,要破除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好也要常吆喝”的现代广告促销观,借助多种现代营销策划手段与媒体,使优质农牧资源加工品品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消费者的选择。第二,产品推介会、会。一种新产品上市时,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购买时就会有风险。企业应该利用新品推介会、会的机会,把新产品的特征介绍给消费者。其它如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都是“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有效方式。

标准化策略。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Robert S.Pindyck)曾说:“有时侯,一项生意要做出声誉是不可能的。例如,大多数公路旁餐车式饭店或汽车旅店的消费者只是在旅行时去一次或几次,因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做出声誉来。那么,这些饭店和旅馆如何对付‘柠檬’问题呢?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标准化。在你的家乡,你可能不愿意经常到麦当劳去吃饭。但是,当你在公路上行驶并想停下来吃午餐时,麦当劳看上去就更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麦当劳提供了一种标准化产品”。我国农牧资源加工品标准化工作极为滞后,这极大地制约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完善农牧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一种标准化产品,使有关产品的质量信息明确化、具体化是防止出现“柠檬”市场和制止企业间相互压价、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农牧资源加工品营养品质、体积重量、等级规格、卫生安全等标准化工作,使有关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成本,并制止过度竞争所致的假冒伪劣盛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屏,陆韶文.信息不对称下销售者信号传递的策略选择.企业经济,2002

2.吴恒.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商业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