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6:24: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语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则会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翻译的表象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1996)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开始一个译者的职责之前,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1999)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鳞片,头顶双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一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是传说中的怪兽,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一褒一贬、截然不同。
例如,“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言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恶龙,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所以有时开玩笑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虽然词汇相同,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毛荣贵,2001:250)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开花特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 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据句意翻译,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贾立伟,2008)。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因此,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5(10):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文化建设使文化理念正在影响世界
全球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关键词,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地拉近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如果你想关起门来把自己和世界隔开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世界一个小角落发生的一件事情都可能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全球化的浪潮应该说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竞争已经演化成以经济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单凭军事、经济这样的硬实力很难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而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受到普遍性的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主要是指通过软性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硬性的方式,或者国际交流中实力的概念。我们看到在当今的国际上,权力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对思想的争夺。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被其他国家所吸收或者融合到其他国家文化当中去,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敌意。我们看到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前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试着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着世界人口总量四分之一,再加上最近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他国家很容易会产生庞然大物的威胁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文化的交流来减少摩擦,来消除误解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行的方式。面对当前各种行行的“中国”,如果说我们要树立大国形象,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方面的内核,必须用文化的理念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十报告把目前的中国发展布局定位成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样一种新的架构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发展布局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理念,从原本的注重相对单一的经济效率转向社会的整体繁荣,文化在实现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不是以往的对文化的理解,认为它只是韵母,今天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其实我们党对文化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两大法宝”是笔杆子加枪杆子,这里的笔杆子其实指的就是文化宣传方式。最近的几次党代会当中对文化问题的强调可以看到党对文化认识的转变。十五大的时候,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十六大的时候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报告当中把文化单列一章,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有了很多新的提法,理论上的闪光点,比如说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谐文化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概念等,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看得出来,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也是在不断深化。我们看到,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如果说文化只是作为隐性的基因在起作用,现在已经成长为现行的力量。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会在新的世纪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陆长军 单位:通榆县文化馆)
一、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舞蹈艺术的健身作用。
舞蹈在生成初始,就与健身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阴康氏造舞的传说就是典型一例:阴康氏所带领的部落因所居之地水泄不通,道路拥堵,人们的身体虚弱、筋骨不适,于是阴康氏便自己发明了舞蹈并带领整个部落的人们跳,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现代社会,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许多人都选择用舞蹈来健身。如老人扭秧歌、跳迪斯科、十分流行的肚皮舞——能够锻炼腹部肌肉,保持优美的腹部曲线、还有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最大限度的释放人自身潜能的瑜伽因其悠久并且具有美容的功能所以倍受推崇。这样的现象从现代社会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也有许多舞蹈都有治病的作用,内蒙的民间歌舞“安代”就是其中的一种。锻炼,无论那一种舞蹈几乎都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舞蹈的趣味性使人的精神专注于舞蹈的美 ,而忽略运动疲劳 ,使人们精神愉悦地参与健身。
(二)舞蹈艺术的娱乐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地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工业化、都市化的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于是“以快乐为原则、以娱乐精神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活动便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舞蹈在民间传统的“达欢”本色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也进一步焕发出来。如2005年的舞蹈《千手观音》、2012年的舞蹈《雀之恋》更成为当年人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再如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举办,将大众娱乐和专业比赛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丰富与提高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舞蹈专业知识的有效普及与推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具有地方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旅游歌舞表演,这些娱乐歌舞一方面表达了当地的好客之情,另一方面也让游客在娱乐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它受到了中外游客的爱戴和欢迎。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娱乐、好看是游客对旅游舞蹈的第一需求,可以说这些舞蹈往往既不偏颇于纯艺术的追求,也不停顿于原汁原味的纯民俗展示。此外,自从“达人秀”等节目的开播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通过刻苦练习舞蹈而参加节目、展现自我,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舞蹈艺术的智力开发作用。
舞蹈艺术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状态,强化受教育者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
二、舞蹈艺术在现今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表现
首先,目前许多白领及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舞蹈的许多好处,纷纷开始学习如肚皮舞,摩登,拉丁等社交性舞蹈,并且时常举办一些自发性的派对活动,丰富了生活也学到了一种性的知识。
其次,随着嘻哈文化在中国的普及,街舞也迅速升温。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可是街舞爱好者的人数却在以惊人的数字激增,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练习街舞的青少年,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广场都可以他们扎堆训练的身影,他们还经常组织小型的比赛,功夫最好的舞者能够赢得众多青少年的推崇。除了民间的街头,街舞还走进了大中学校园中,成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新兴艺术,因其随意、自由、动感、酷炫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作为一种为青少年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街舞在全国各地已经广泛传播开来。通过这种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娱乐性的青春舞蹈,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比起虚拟的网络游戏,街舞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生命,积极迎接挑战。
再者,中年或以上的妇女,她们大多数已经处于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状态,没有太大的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逐渐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广场舞则是首选,其简单优美的动作、耳熟能详的音乐、场地的宽敞和方便、“零门槛”的加入方式及明显的健身效果等为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成为城市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舞蹈艺术如何更好地在大众文化生活中推广
在大众的生活中,积极地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辐射到整个社会的舞蹈环境, 从而促进舞蹈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丰富着百姓的文化生活,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如,广泛地开展广场舞蹈活动,目前这一建议已经在城镇的大小广场乃至农村的田野空地上逐步地实现着,它成为了中来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傍晚时的一道风景线;再如,组建大众舞蹈队,这一建议与前者相比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在部分的城镇社区也有实施。大众舞蹈队的组建,大多是热爱舞蹈的民众自发组建的,他们热爱舞蹈艺术,并且还吸引了周边朋友的加入,他们通常是自行排练舞蹈节目,参加社区、市区乃至省市及国家的各种演出或者比赛,我们熟知的春晚舞蹈节目《俏夕阳》,就是源自于一个类似这样的大众自发的舞蹈队。
四、结束语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因素缺少理解。例如:“我最近在准备新房。”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会马上问:“看来快要吃你的喜糖了?”可是留学生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新房?”“喜糖?”新的房子与糖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他们在谈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只停留于对词语表面意义的理解,而缺乏对于汉民族婚姻文化的了解。
一、语言与文化
上文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枚不胜举,看来,语言表现为言语不仅仅体现的是本身,还体现一种文化,即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为重要。
而在语言文化的渗透中,词汇因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而“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二、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例如;动词“打”,汉语中的主要意义是“敲击”和“殴打”,经过讲解外国人不难理解,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略加思考就会弄懂。但当遇到“打毛衣”这样的句子时,外国人就会出现疑问:“打”怎么会有“编织”义?这就必须从产生的背景义去加以阐释。《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玉篇》“捆,织也。”汉・赵岐注:“捆,犹叩也,织履欲使坚,故叩之也。”看来,“捆”是编草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即“敲打”,目的是使草密结,使草鞋耐穿。从中可以看出,“打”与“编”有关,“打”有“编织”义由此产生。如果我们在讲解中国服饰文化时不妨说说“打”的草鞋,他们对于“打毛衣”也会一目了然了。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妨把一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典型的词汇先作为教学重点。如: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有: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有: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有: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有: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反映中国独特风俗习惯的词语有: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有: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词汇附加义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仅注重汉语本身的词汇文化义是不够的,同时应该了解中西方词汇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性。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再如英国的east wind (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
有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在语言的教学中必定要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由于语言的文化首先是通过最为活跃的词语显示出来的。因而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导入的方式有对比法、情境法、阅读法、交际法等等。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利用各种导入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采用对比法用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 “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采用情境法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采用阅读法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用表演法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可以采用交际法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具备一定的词汇文化基础后,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文化特性是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尤其是体现在词汇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时应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要时时通过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言语技能的训练;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汉语词汇的文化义才能提高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苏宝荣.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2.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3.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三、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1.课堂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2)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在教授校本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引导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环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赞成或反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自己本国文化的精髓。
(4)开展情景配音演练。开展情景配音演练,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一段电影或电视剧,在消除原音后,尝试由学生们充当剧中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感受剧中角色所处的背景文化,使学生们真正把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外语的交流当中。
2.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1)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关键词:声乐艺术、文化修养、重要性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的认知、把握和运用。
一、声乐的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在它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是对人类最先听到、最先感受到的,是人类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难怪很多教器乐演奏的教师常向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像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也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赋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遐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其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都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的歌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英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养成“跨文化”意识。在实用英语过程中,要养成英语文化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一、文化意识
社会规则、社会价值观、信念等一起构成文化意识。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者能够对显著地文化元素进行了解;第二层次,经过文化的交往,发现文化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距;第三层次,经过对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够理解一些微妙又有意义的文化特性;第四层次,通过对文化多方面体验,能够从外语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外语文化的角度有所思所感。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的目标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此外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通过英语文化的学习,应能够对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有敏感性,同时在使用外语过程中能形成对语言文化调整的自觉性。
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指通过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养成使用目标语时的自觉调整语言规律和语言理解的习惯。“跨文化意识”可以看成是对个人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的个人独特文化对人的行为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跨文化意识培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好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跨文化意识会对语言的理解产生较大阻碍,对英语的学习不仅仅要对每一个单词进行正确的理解,也要对语法结构进行把握,还要对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英语文章的意思。比如,“Amy can be relied on; s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很容易翻译成埃米是可靠的,她既不吃鱼又玩游戏,这中翻译结果显然不正确,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埃米是忠实可靠的。” to eat no fish”是一个英国的典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徒以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星期五吃鱼的习俗来表示对政府的忠诚。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文化的障碍直接造成学生对英语理解的障碍。
三、高中英语学习中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一)教师缺乏对文化意识的重视
英文文化知识涉及到宗教、政治、礼仪、习俗、伦理等诸多社会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约定俗成的积淀而成。英语老师应通过自己扎实的自身素养,来适应跨文化交流。现在很大一部分老师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沿用过去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导致老师本本就缺少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
(二)课堂文化教学活动较少
课堂学习是在校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老师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直接影响着学生英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习惯的养成。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缺少文化教学。老师课堂的一举一动都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文化的对比,从而难以获得一种跨文化的敏感性。课堂的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方式,学生进行语言交流,锻炼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三)英语学习缺少文化环境
课堂时间短暂,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体会文化的异同。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引导过程中不重视对第二课堂的引导,观看英文节目和英文文化节目很少。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视对文化的渗透,用好教材
随着我国对文化因素的越来越重视,英语教材大都配有同步阅读理解和表达类书籍,涉及到英语国家各式各样的文化生活,历史、宗教、政治、日常生活、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完成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需要从教材入手,对文化要素进行解读,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英文词汇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大量文化,英语中很多词汇来自神话、传说、寓言等,比如the cat's paw意思是猫爪子,用来比与被别人利用却毫不知情的人。在英语语法中也可以了解文化,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示疑问,而是一种礼貌的请求。
(二)重视文化环境的营造
仅仅在课堂进行英语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收听英文电视节目等了解英文文化,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湖区时代人文、社会信息,通过学生进行英文交流来让学生体会英语文化。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宽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引导学生阅读英文书籍,多种题材文章的阅读,并督促学生认真做好P记,给学生提供交流心得体会的机会,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自觉性。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影视节目、学习英语教学网站、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英语报刊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校园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形式也可以营造非常好的语言氛围。
参考文献:
[1]展素贤,刘莹雪.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9-84.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8-01
一、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时展的需要
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一定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相应的社会烙印。不同时代生发的社会文化艺术,必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群众文化艺术作为一定社会精神产物的组成部分,同样要受到时代观念的影响,为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繁荣,在物质条件上为满足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全面拓展提供厂可靠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向群众文化艺术提出了更为多向性的要求。特别是社区、乡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兴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频繁投入综艺演出,便反映出综合艺术实践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展的需要与群众提高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的意愿相统一,是综合实践必要性的最基本表现。
(二)自身提高的需要
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推动这种递进式提高的关键,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自身的提高。即使是初期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参加活动的群众在获得一定满足后,便会自然产生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娱乐尝试。随着社会的演变,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会产生跟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同步的更高层次的活动需求,投入新层面上的实践活动,由此不断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已经由单向性选择往多元化选择拓展。与此相适应,必须提高组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个人必须获得更多综艺才能,也就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者自身向新层面提升的需求。这些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才能实现。
(三)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时展的影响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自身提高的需求,是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因素,而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更需要在文化艺术趋向、活动样式、培训骨干能力等方面的丰富和提高。在现代文化艺术潮流的影响下,群众文化艺术频繁参与各种综合艺术演出,跟专业文化艺术的学习交流更加密切,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整体水平。而且,由于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主流意识不断增强,使它越来越注重各个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发挥综合艺术优势,已经成为群众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社区、乡镇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兴起,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反映出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特点,正在成为艺术普及的新亮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整合才能的艺术辅导骨干队伍势在必行。群众文化艺术呈现的这些广泛性发展需求,把综合实践推向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综合实践
作为一门教学的课程,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具有十分鲜明的包容性和系统性特征。在整个课程中,不仅融合多种技艺才能于一身,包含各种知识理论于一体,而且从辅导知识、技能掌握、整合应用到策划组织、编排创新、综合体现等方面,形成了系列,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思想方法,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正确认识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规律的大门,引导人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综合艺术的实践。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一种是轻视理论指导的现象,认为实践本身就是行动,只要去做就行;一种是忽视实践体现的现象,觉得理论上都已经懂了,不用实践也可以。
(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积极掌握和充分运用知识技能,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贯彻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原则的主要途径,它贯穿于综合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全面,运用时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的能力也就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