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2 16:24: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1

项目管理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发展的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根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而市场对制造业企业要求的关键参数是成本、质量、实现能力,现代制造业需要识别需求和行程要求,然后按照标准进行制造和改善产品。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实现产业化活动,以及其在成本、质量、实现能力上进行优化的生产过程和管理体系都具有项目特征。现代市场的需求要求企业做到适应性制造,这导致了制造业企业的项目活动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加,从而带来制造业企业对项目管理的需求。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制造业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太适应。

以作者所在的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该企业主导产品包括隧道工程、电力装备、建材装备、冶金装备等大型设备,公司经过原有两个国企重组后,资源得到合理优化,企业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出口、大型项目的生产制造与组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的项目缺少详尽的概算和目标成本控制,合同文本、技术协议以及供货范围缺乏规范性,有几个较大项目出现执行困难甚至处于暂停状态。因此,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创新项目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管理的运营体系不完善。公司目前承揽的大型成套项目日渐增多,主要采用项目承包制的办法,由于总承包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司对项目管理难以控制。由于缺乏全盘性的统筹和客观性的预测,致使对项目的最终运行结果心中无数,例如对工程的质量、项目成本等,只能事后认账。

2.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项目的成本要量价分离、成本细分、对比控制、审核准确,然而公司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常常是:预算定额一套成本(并非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成本)和经验估算当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既无原则,又不规范合理,项目的成本控制自然也就无法到位。

3.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项目在合同管理上法律意识淡薄,项目管理人为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有没有通过规范的管理来保证合同管理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可靠性,项目出现违法分包、违约和索赔等问题时,项目很难得以解决,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

4.项目计划编制不科学。项目负责人编制的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等计划不匹配,使得某些资源出现空置、浪费,影响项目的进度与质量;项目负责人专业水平不够,工序安排不合理,遗漏了关键环节,拖延了项目进度。

5.项目团队建设不到位。由于生产项目的各个成员是以部门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具体参与项目实施的职工,并没有感到压力,也不关心自己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根本不关心最终的工作成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生产项目团队建设机制,缺少与产品生产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6.项目时间管理不严格。在项目合同签订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活动定义和工作活动先后排序,更没有经过科学的活动时间估计,只提交粗糙的进度计划,导致项目立项决策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从而使生产项目的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要长很多,没有专人人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考核,影响合同的正常履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新项目管理观念。对于实施项目管理的管理人员,树立管理创新的理念,把项目管理看成一种管理科学,而非看成依照行政指令推行的权宜之计,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

2.创新项目管理组织。公司项目管理的实施者是项目部,加强项目部的组织与建设,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和建立项目责任制度对项目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对项目部减压。明确项目部重点管理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和文明施工,使项目部腾出更大精力抓项目管理;规定各项目部只管理单个工程项目,配齐各专业管理人员;取消项目部按序列号排名,工程完工,项目部即撤销,并进行终结审计,人员进入培训中心待命。这样,项目部就建成了弹性、变动、一次性的经济管理组织,更有利行使项目管理职能。

(2)完善项目合同管理机制项目部做工程,要依法履行合同。项目经理要重视研究合同条款,在执行合同中,要对所有的变更以函件形式备案,不能带有随意性;要善于运用合同,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合同索赔,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3)项目考核多样化。对集团中标的项目管理实行百分制考核。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将项目管理的各项责任指标细化为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材料管理、技术、质量、成本、资金收支和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对每项指标制定了详细考核标准和百分制比例,然后对项目部进行考核,量化打分。

3.创新技术。项目管理要创新,离开技术创新,离开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工程的优质化,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要进行项目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4.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1)建立健全项目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公司项目管理应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对生产经营中一些特殊情况,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合理解决。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以目标性、合理性、完整性、稳健性和责任合理划分为原则,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的精细度,建立一种责任、控制和绩效考核并存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公司项目管理运行过程中对不确定因素的可预见性,有效控制企业项目管理运营成本。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为了公司各不断发展壮大,走高端成套的发展道路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项目管理,解决项目管理中中存在个各种问题,坚持管理创新,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创造。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创新;对策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19-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力,进而加速发展的关键。作为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资源。因此,要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新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鉴于此,关于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Song M(2005年)等人从计算机辅助的通讯技术的角度、站在企业的层次上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Song M(2007年)等人对在新产品开发中影响知识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产生存在较大的日益增加的影响[2]。李时椿(2007年)等人认为在知识创造、传播和使用机制方面,信息化将更有利于制造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3]。祝明伟[4](2008年)等人认为信息技术能力对研发合作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信息共享间接地对研发合作产生影响。张金标[5](2004年)以制造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了PLM对产品创新的作用。[6](2003年)发现在CAD/CAM/CAE/PDM(C3P)集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开发,使汽车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48个月,缩短到目前的24个月,并正在向12个月的目标进军。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要素、阶段模型、规划、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等方面。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

1.1 研究内容尚未集成 当前研究大多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战略、经营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这种研究的碎片化现象的结果是研究仅仅关注信息化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及相关的考虑,往往顾此失彼,失于片面。

1.2 研究角度尚未集成 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软件、信息化人员等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管理体制,以及决策者、管理者素质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缺少从这些角度的综合与集成研究。

1.3 研究层次不全面 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企业层次,忽略了行业环境、宏观环境及社会服务体系等。

1.4 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尽管众多学者都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并未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规律和特点。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上,仅仅指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未能进一步地探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内在机理及作用路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也导致了难以对政府和企业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1.5 实证研究不完整 国外学者能够在调研数据或案例基础上对实际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经常围绕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大量的调研活动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先进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技术创新在统计上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过程。同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所用的数据较少,数据处理方法落后,同时也缺少典型案例的支持,其研究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研究成果的合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篇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本控制的内容及相关知识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内预先建立的成本控制目标,由实际生产经营职权在生产消耗费用产生之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能够影响成本的因素和主客观条件而采取的系列预防措施;采取的这些预防措施和调节措施最终是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消耗进行计算、监管以及调节的过程,也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成本管理薄弱环节并及时与补救的过程。

(二)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成本控制主要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成本控制的外部因素主要涵盖宏观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因素两部分内容。宏观环境因素主要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条件、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产业环境因素是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直接参与市场作用的时候与其他同行业、同类产品以及类似产品之间开展竞争。产业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因素,行业竞争因素以及资源因素。

二是内部环境因素。成本控制的内部因素主要涵盖是否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能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战略、组织架构和职工素质等方面。

二、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面意识淡薄、控制模式落后。一些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或具体管理者在实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只是将视线单纯的放在追求项目的社会效益、施工过程管理以及各项项目具体指标方面,对成本管理上相对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有政府牵头实施的水利工程,甚至这些工程项主管方或项目目负责人总认为这些项目有着坚实的政府财政做坚强的后盾,只要按期完成项目、质量过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成本管理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一些由社会经济组织承包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有的管理者认为成本控制是在实现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是由企业财务部门算出来的,丝毫没有成本控制意识,没有节能减排减少消耗和增收节支的自觉性。

(二)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监督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一些水利工程尽管在前期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中标实施方对于成本控制服务于项目整体战略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高,主要是由当前在水利工程相关制度方面的监督力度贯彻不够彻底造成的。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氛围;对水利工程实施成本控制仅仅依靠相关的财务人员;水利工程承包方或主体方很少制定健全的成本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即使出现一些漏洞,也很难通过监督制度予以及时的弥补,甚至对一些人为干扰或影响成本方面的行为无法进行真实的监督,出现数据财务等。

(三)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体系有待于完善。当前水利工程在成本控制方面所采用的分析与控制体系相对比较落后,亟待与先进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相接轨。当前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体系不完善重点体现在

将成本控制局限在事后的成本分析上、对项目施工工艺记忆设计成本工艺成本、采购成本等分析还不完善;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对比没有完善的体系。

三、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路径分析

第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方面意识、增强成本控制观念。对于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而言,必须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成本控制视为对整个项目采取经济经济手段予以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强成本控制观念,例如,水利工程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制定严格的规则制度、确定规范细致的成本核算指标,并以各项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个部门予以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实施严格的帐务审核报销制度等。

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要努力构建起与项目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立与水利工程项目相适应的成本控制体制机制,必须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实施要素的优化提升,重点做好施工人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要素优化,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要素在水利工程实施中劳动效率;优化提升施工设备设施要素的优化提升,善于采用先进的水利施工管理观念、实施工艺和技术等,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的发挥和调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积极要素。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水利工程成本分析体系,要重点做好水利工程成本施工预算编制、方案优化和计划成本、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例如,具体到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预算编制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经理要努力形成一份可靠、具体、客观的编制,确保整个工程的每个具体环节都能体现出金额控制的合理性时间安排上的恰当性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有效避免经济效益的流失。再例如,“水利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管理水平、施工技术, 按照" 成本最小,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的原则, 制定物资消耗定额、劳动

定额, 设备利用定额和费用控制定额。”[1]

第四,要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监督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效果。监督管理在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强水利工成本控制方面的监督管理,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监督管理规范体系。例如,对于水利工程的资金利用效率方面,要对提高资金利用率予以有效的监督,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规避财务风险;项目完工交付后, 要进行经济责任制审计,通过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同时要对在控制成本方面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对超支的予以处罚。

四、结语

成本控制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对当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切实采取以下措施: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的思想理论,养成的科学思维;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直接体验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高标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引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光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理解体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投入。高校教学中只是片面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而没有注重理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和思想培养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中只是做一种形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高校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专业老师需要专业的实践经历,只有老师具有专业的实践经历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同时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目标、方式和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和因素的顺利进行和保障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良好手段,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整个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不能全面的开展,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意义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陈旧,不够完善、科学,忽视过程性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考核依据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实践报告质量,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课,只专注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忽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行事,实践报告抄袭了事,更有甚者是不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成绩反而比参与者的好。

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1.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1]教与学历来是互动的,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相应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技能,从而引导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流过程。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符合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才能最终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服务的有力措施。

2.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大学生沿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宏观上讲,科学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估,可以及时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正确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效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微观上说,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于切实掌握教师履行职责的状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改革。现在的教材内容越来越多,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构建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必须努力在教学内容改革上下功夫。其次,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不仅教师要教活,学生也要学活,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小组讨论、辩论,座谈等,分析国内外的热点、疑点和重点问题,提升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求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传统手段,要跟上现代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制作教学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块特殊阵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规范,主观印象影响较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多为全校统一的一个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这样的标准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单一会导致各学科各专业以评价的条框为导向,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则工作量加大,难度也大,评价过程会变得极为复杂,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比较。[2]因而,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又不抹杀其专业特点成为必须。

2.评价思路不同,评价结果难以界定。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正在于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评价机构不同、思路不同,评价结果也出现极大差异。传统教学质量评价过分强调其鉴定作用,过于看重数据,有些学校甚至用数字“算出”优秀教师,“算出”优质课程,“算出”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在实际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因素有许多,如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加以衡量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对学生评议,对于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学生通常给分低,反而对学生放松要求的教师分却很高,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认同,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既不客观也不真实。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我反思与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但教师面对自我评价的要求往往不是直接地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自我评价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效果缺乏科学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但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都只注重检查与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反映出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是通过充分调研、反复斟酌、广泛协商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有助于各级领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更加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但是,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忽略评估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改进等功能,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不能采用多形式的评价手段,将会严重制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应对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在面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1.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教机制。

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质量信息,以及学期结束后学生对教师教学各方面用量表打分的形式所进行的评价。前一种对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的反映一般比较宽泛,也比较模糊,其结果对教师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后一种评价则是对全体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各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评价结果和同期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一起,对教师的晋级、提职、津贴、评优等方面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虽然在评价中也不乏弊端,但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评价结果。

2.建立科学的同行听课机制。

同行听课一般是由系(部)或教研室组织领导及同事以随机听课的方式,评价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有利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有利于领导和一般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对于本单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易于集中解决。对于少数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学院先行做工作,同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寻求解决的方法。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知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员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

目前督导组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评价,意见定期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督导员许多都是聘请的退休老教师,他们在对教学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在学期初、中、末期,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和进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少数优秀教师提出表扬,对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提出改正意见。这项工作有利于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学各个环节,并因为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实施,在各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是做得比较完备的一种[4]。

4.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

广大教师主动接受评估,不断从中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部门领导全面了解本部门教师的整体水平及教学效果,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院领导及职能部门则可全面掌握全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从而做出相应的宏观决策,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秀军.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5-16.

篇6

1、观念滞后,缺乏时代性

新时期新阶段,理工院校大学生面对社会新变革,迫切需要确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不够及时;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高校大学生迫切需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适应这一需求;面对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调整,理工院校大学生迫切需要调节心理上的平衡,而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沿用一些不合时宜的说法,等等。总之,现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贴得不紧,与迎接世界新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形势不相适应,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距离较远。有些学生反映说,现在的教育在思想观念上与前几年的教育内容区别不大,也有的学生甚至说,现在老师讲的道理,与我们小时候父母亲给我们讲的道理差不多。

2、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单一,是目前政治教育问题中的突出表现。从查阅资料中统计,绝大数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都是教育者“教”与学生们“学”的模式,只注重教的科目数量,不重视学的质量,注重教的频率,不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了教育效果。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主次难辨、轻重难分,疲于应付,致使一些重要教育不能突显出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单一的教育方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冲淡了学校精心设置的重点教育,也冲击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暇从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得不少教育“只有播种,没有收获”,成了“不结果的花”。

3、情理脱离,缺乏感染力

多年来在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缺乏真挚浓厚的关爱之情。少许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们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不注重从实际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甚至有少部分教育者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成教条的校规校纪,一讲道理就是冷冰冰地板着面孔教育人;有的虽然也讲以情动人,但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技巧,而不是从根本态度上,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教育对象的感情,没有把感情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要素来看待,这样就在教育中形成了“无情也要装有情,看似有情实无情”,往往给人一种虚假做作的感觉,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打动人心,收到好效果。

4、行为怠惰,缺乏自主性

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状态不容乐观,主要是现阶段的理工科学生是95后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动手能力、独立动脑行为。信息化时代网络占据了学生们很多时间,在出现问题时他们时常不与教师或家长交流与沟通,自己慵懒怠慢地处理问题,对事物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挂起”。在思想上经常出现不独立思考问题;在生活上不能相互帮助、不团结友爱;在学习等方面经常出现不积极主动请教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纪律方面也经常不受时间、地点和限制,自由散漫的干一些违纪违规不负责的行为。

二、完善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1、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落实大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规范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工作,是用科学理论教育大学生、实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当今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给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理工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进行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就不能承担起它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加强。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科学性、广阔性、自主性上下功夫。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2、紧紧围绕科学理论,突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确保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现时代国外国内多种文化思潮不断泛起,有个别同学对的真理性和指导意义产生了怀疑,也有少部分同学因急功近利而降低了学习理论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的指导地位,结合时代要求走教育引导方式多元化的道路,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融合教育、重视“校园、家庭、社会与网络”四位一体相结合教育,重视以“榜样教育”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综合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就是把科学的理论成果具体运用到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增强教育实效的时代感和科学性。

3、把理与情统一起来,做到情理交融,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篇7

[8]刘松柏.第三方治理还需跨越多道坎[N].经济日报,2015-01-20.

[9]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7).

[10]王尔德.“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增速达40%左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4-10.

篇8

[7]王德祥,罗艺.近10年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5.

[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19-25.

[1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56-73.

[12]陈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从――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J].学术界,2009(1):42-50.

篇9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9-18.

[4] 安徽省和县人民政府.和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include/web_view.php?id=21586,2012-06-15.

[5] 王小映.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10.

[6] 张正河.农民工准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转困境研究[J].学术研究,2009(10):85-91.

[7] 徐元明.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44-48.

篇10

城市养老院老年人自杀意念初探

婚姻中的贱农主义与城市拜物教

特殊民族的贫困治理何以可能

农村老年人社会形象的自我认知

韩国社会福利法人的组织特性研究

社会工作本科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构建

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四大贡献

创新社会治理与实现和谐善治的“中山经验”

边疆多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社区治理视野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创新

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

统治治理自治: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

单位共同体变迁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建

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利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主导型殡葬改革与厝棺土葬传统的变迁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与慈善复兴

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困境的核心问题及其应对

体弱老人虚弱程度与其亲属照顾者精神健康的关系

时空社会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犯罪时空结构探析

贫困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民工培训政策:一个分析框架与顶层设计

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规范性变迁的影响因素

项目下乡与基层环境治理——桂西M镇个案研究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社会倡导视角下社区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经济特区社会组织发展创新:探索、问题与对策

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韩国跨国婚姻家庭生育及养育支援政策研究

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质内容及若干关键问题

福利体制研究中的二维视角——评艾斯平·安德森

我国城乡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及其综合影响机制分析

学贯中西,联系实际——对郑杭生老师的追思和悼念

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联动管理的定位、边界与模式

社区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对S市M社区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意识研究——基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

台湾社区型社会企业之资源连接与社会影响:兼论其可持续性发展

社会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怀念作为教育家的郑杭生先生

倡导理论自觉,研究中国问题——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郑杭生先生的精神遗产与人格风范

追求至善之境——郑杭生先生后期学术事业与基金会事业的二三事

从“一体化”向“良性互动”发展:治理结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

韩国社会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社会经济模式的理论背景和政策意义

篇11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风情等为旅游资源,以满足旅游者各种旅游需求的生态旅游形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就是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把全体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开发、管理、监督以及受益的主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近年来,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从论文的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意义和内容研究、模式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特定地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看,不断结合多学科进行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不断多样化。

一.国内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一)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意义内容方面研究

郑群明、钟林生(2004)分析了参与式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意义,认为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方文华,王力峰(2008)认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利,还可以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王琼英(2006)构建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型,提出以表演者、决策参与者、投资者、资源环境保护者身份参与乡村旅游[3]。于笑云(2007)阐述了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指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范围应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包括规划与决策过程、利益分配、环境保护、文化维护和教育培训[4]。周丽洁(2009)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能促进社区自身的良性发展,要让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利益分配和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5]。郭凌(2008)对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和目的进行了解析并以 “决策”与“分享”两大基本因素为核心,以参与决策的充分性、文化延续的稳定性、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当地居民生活改善的明显性为支撑框架来构建有效社区参与体系[6]。向富华(2012)认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本质是维护社区居民权利,并依据社区居民的3项基本权利,提出9种参与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支撑体系由政府、村委会、企业、社区居民等4方的行动体系构成[7]。

综上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延长农民的收益期;促进社区自身经济、文化、环境的良性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社区居民应该参与乡村旅游的全过程,包括经营决策、环境保护、利益分配等方面。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研究

郑群明、钟林生(2004)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1]。廖珍杰,张丽娟(2009)按开发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不同进行分类,认为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存在的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 农户”模式、“公司+ 农户”模式、“公司+ 社区+ 农户”的模式、“政府+ 公司+ 农户”模式、“政府+ 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行社”模式和股份制模式这七种模式[8]。邓阿岚、李庆雷、郭喜梅(2009)提出民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分阶段模式,分为发展初期的打工式参与、发展中期的自主经营式参与和发展成熟期的监控式参与,强调社区参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9]。徐燕(2011)依据社区参与模式理论资料总结中国乡村的社区参与模式有居民自发型,动员型和互动合作型,认为总体的趋向是以居民为主导,政府合作、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利益相关者支持配合的方向发展[10]。王敏娴(2010)在常见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基础上提出“政府+农户+NPO”模式和“政府+农户+企业+NPO”模式,其中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意为非营利组织,例如乡村旅游协会,主要起到自律、管理、监督和协调的功能,前者模式适用于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依托城镇客源的乡村社区,后者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11]。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不乏一些创新的模式,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社区参与模式,应当对当地社区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标准。

(三)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参与问题逐渐显露,学者们渐渐把目光集中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过程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上。

黎平(2005)认为传统观念的抑制和相关组织与个人对其的漠视是山区居民参与旅游的障碍,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思路,包括政府正确引导、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对居民进行教育培训[12]。彭敏,付华(2007)分析了国内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状况极不平衡和初级特征明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这几点建议[13]。方文华,王力峰(2008)指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不畅,提出对居民进行相关旅游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保护村民利益[2]。陈丽华、董恒年(2008)分析了贫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思路,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以及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14]。李玉新(2008)在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障碍基础上提出了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措施[15]。樊忠涛(2010)认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参与渠道单一、参与层次低以及不规范参与等问题,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创新机制[16]。张文磊(2012)认为经济利益分配是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最主要和最敏感的问题,选取了3个较为成功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案例,对它们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比较,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架构[17]。

(四)特定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证研究

保继刚、孙九霞(2003)对阳朔遇龙河风景区规划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要给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决策的机会、对居民进行教育培训等建议[18]。梁军、郑硕飞(2008)对井陉县于家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大多数村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有较全面和客观认识,愿意为当地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于家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环境系统维护措施[19]。何喜刚,高亚芳(2009)分析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并根据发展现状归纳出甘肃乡村旅游4大主要社区参与类型是城郊休憩型、新型城镇型、景区覆盖型、交通节点型[20]。明跃玲(2010)调查湘西德夯苗寨,了解到该地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高,参与程度低的现状,认为应通过更新传统观念、 发展民族教育、 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等方式培养社区成员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意识[21]。周杰、陈志永(2012)对贵州出现的三类典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朗德模式、天龙模式和西江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民族村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村民从单方治理、参与管理过渡到共同治理角色[22]。焦慧元(2012)分析秦皇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3]。陈岚雪,唐雪琼(2012)阐述了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的主体、内容以及模式,并提出从引导机制、决策机制、利益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构建彝族社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24]。

二.国内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不断引入相关理论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工具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汪芳、郝小斐(2008)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该地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了评价[25]。笪玲、张述林(2009)以重庆市近郊乡村的璧山县为例,运用PRS模型分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特点,并提出该类区域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26]。代则光,洪名勇(2009)认为旅游者、开发商、社区居民、政府是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社区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交易、协调、利益让渡和责任分担而进行社会建制的过程,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社区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的博弈[27]。徐福英(2010)运用产权理论的相关原,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产权主体不明确、 产权边界模糊、 价值衡量不准确、 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分,并提出相应对策[28]。杜宗斌、苏勤(201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以浙江安吉――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为例,运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29]。曹兴平(2012)将文化绘图工具应用于文化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和管理及社区文化资源管理,认为文化绘图有利于组织整合嵌入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可有效解决社区参与中社区本位的缺失问题[30]。时少华(2012)从“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3层权力结构分析工具出发,分析景区并购事件中主体权利运作策略,提出事件中矛盾冲突疏解的路径是经济分化程度与社区记忆的提升[31]。

三.结论与建议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从缺失到凸显的过程,并日渐成熟,最初研究大多集中在阐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意义,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内容等理论问题,近几年来,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并研究乡村旅游社区参与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并出现了许多实证研究,引入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增多。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不足,因此,仍应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促进方法和理论的进步,以科学地指导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践工作。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明确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社区居民应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管理的全过程中,而在实践中,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并不高,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知,利益分配问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2004,(4).

[2]方文华,王力峰.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3]王琼英.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 农村经济,2006,(11).

[4]于笑云.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探讨[J]. 贵林林业科技,2007,(2).

[5]周丽洁.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9,(21).

[6]郭凌.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概念辨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08,(4).

[7]向富华.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7).

[8]廖珍杰,张丽娟.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学理论,2009.

[9]邓阿岚,李庆雷,郭喜梅. 民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障碍及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旅游地为对象. 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问题研究 ――以云南旅游地为例”阶段性成果(2009ZC058M).

[10]徐燕.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1,(5).

[11]王敏娴.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0.

[12]黎平. 试论山区旅游的社区参与[J]. 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5,(3).

[13]彭敏,付华. 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7,(1).

[14] 陈丽华,董恒年. 可持续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5]李玉新. 基于和谐发展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08,(8).

[16]樊忠涛. 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2):194―196.

[17]张文磊.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与构建[J]. 特区经济,2012.

[18]保继刚,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J]. 规划师论坛,2003年,(7).

[19]梁军,郑硕飞.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环境系统维护的实证研究――以井陉县于家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232―9233,9281.

[20]何喜刚,高亚芳.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甘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 开发研究,2009,(6).

[21]明跃玲. 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的主体意识培养――以湘西德夯苗族村寨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2]周杰,陈志永. 从“单方治理”、“参与管理”到“共同治理”――对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典型模式的剖析与比较[J]. 广角,2012.

[23]焦慧元.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 2012年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201206219).

[24]陈岚雪,唐雪琼.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研究――以咪依噜风情谷为例[J]. 绿色科技,2012,(4).

[25]汪芳,郝小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08,(8).

[26]笪玲,张述林.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09,(6).

[27]代则光,洪名勇.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09,(11).

[28]徐福英. 产权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

[29]杜宗斌,苏勤.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 旅游学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