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6:25: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采购风险防控要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建立财务预警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不断促进学院财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实现廉政阳光财务,保障学院财务健康发展,我们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为建立健全长效防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
财务风险防控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包括学院全体教职工,重点是掌握审批权、审核权、经济业务相关人员及全体财务人员。不仅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学院教职工在财务核销过程中及财务管理涉及环节也要严格遵照执行,立足建立一个“全员化、全程化、全优化”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三、财务风险点产生的原因
1.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风险识别能力不高。2.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财务决策缺乏全面的论证、科学的分析。
四、财务预警防控的主要风险
点及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根据财务风险控制原则及效益优化原则,我们排查出的主要财务风险点有:核算管理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收入管理风险、支出管理风险、票据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针对以上风险点,我们总结了他们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制定了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一)核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会计人员未按支出审批程序和支出标准审核支出凭证。2.会计人员对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3.原始凭证不真实,从而套取现金。4.网络安全风险。核算管理风险点防控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强化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措施,全面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制度、规定上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我们要严格遵照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对发生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进行归集处理。排查核算中是否按学院财务管理规定核销,是否是有效票据,对于各类票据、印章不全或伪造变造的票据不予报销;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项目、金额、日期等事项是否属实,财务核销审批和经济业务审批的程序是否完整等,通过落实制度、规定,做到事事按规定办、事事有据可依,堵塞管理漏洞,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和信息部门的密切配合、能力协作,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网络财务信息安全。1.强化网络财务信息安全。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3.加强财务数据管理。4.加强财务信息化安全制度建设。5.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防范。6.加强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二)预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不真实,核定预算经费数据错误。2.隐瞒预算收入和支出,未按要求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反映不全面。3.预算编制不准确,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导致无预算、超预算支出。4.虚列预算项目、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5.预算安排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6.没有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支出不合理、不合法。预算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全面预算相关制度,详细规定预算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基础数据的审核,确保预算数据真实准确。强化预算收支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收支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实施条例。强化监督,加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力度。(三)收入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虚报收入,截留、挪用、隐瞒、挤占、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或相互转移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及各项收入。2.私设“小金库”。3.资产处置、出租等经营性收入不入帐。4.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收入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在收入管理程序中,我们应坚持“集体决策、层层负责、控制使用、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禁私设银行帐,完善程序制约和责任牵制制,应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资源。(四)支出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假公济私、虚报发票、伪造凭证。2.超支出预算列支。3.违反规定报销,擅自扩大开支、提高开支标准。4.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5.不执行采购规定,弄虚作假、违章购买。6.会议、招待、差旅和公车使用费等挤占项目支出。7.重大开支不经集体研究。支出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完善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执行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加大财务支出审核力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五)票据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违反规定印制财政票据。2.伪造、变造、买卖、擅自缴销财政票据。3.转借、串用、代开财政票据。4.票据保管不力,丢失票据。票据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落实《票据管理办法》,落实票据内部审计制度。1.不得使用自制票据收费和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收取法定收费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自立项目收费,不得向其他单位出借票据。2.票据领用登记手续齐全,票据领用登记与库存实际情况相符。3.开具票据规范、内容完备、项目齐全、字迹清楚,出票人必须签名,杜撰使用时加盖单位收费章或财务专用章。4.专设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六)资产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随意借支、非法挪用、“白条”抵库。2.固定资产处置不按规定办理。3.大额固定资产处置不经集体研究。4.应纳入资产管理范围的没有纳入资产管理范围。5.应收款和预付款长期结算不清。6.因车辆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7.车辆保险购置违规操作。8.车辆报废、拍卖违反程序。资产管理风险点防范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固定资产采购实行学院集中采购、统一采购的方式,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招标;在固定资产防控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固定资产实行专人管理,手续齐全,定期清查,做到帐物相符。控制管理风险,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类别和使用特点进行分门另类的管理,固定资产由各职能部门具体归口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固定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院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保证各项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流失、毁损。
关键词: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28-01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即风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风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对未来结果的不可知性。因此,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并制定出风向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航空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基于上述的认知来建立的。
2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前期预防是基石
如果仅仅只注重风险事件发生以后的有关补救工作的跟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鸡肋一般的效果,而且经常是在有关事件转坏、有关事项进入法律程序阶段,由法院和仲裁等第三方介入解决,比航空公司内部直接采取措施的成本高出许多,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航空公司在涉及经济合同或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时,有时从法律角度存在胜算,但因受法治环境、媒体舆论或宏观干预的影响而出现负面结果,或在胜诉后的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又如,一些投资活动往往因事先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失败。 而有效的事先防范,能促进航空公司加强自身免疫系统,防风险与未然,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航空公司正常、持续、健康的运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如果前期注意了预防,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控制跟进,万一风险事件发生并造成了无法挽回损失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也正所谓形同亡羊补牢,不仅使公司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多半于事无果。譬如某合约签订时对己公司非常有利,但在进入实施旅行阶段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种会议备忘录、谅解协议、补充协议等都会对原有的条款造成影响。又比如,让一些公司颇为头疼的欠款问题,多数也源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进和控制。因此,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事关风险管理的走向和成效,应将过程控制深深地融入于航空公司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职能部门,直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只有过程控制到位了,才能保障航空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切实发挥作用。
3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点
3.1 融合性
航空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公司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应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在建构成本和效益考量方面存在一致性。
3.2 整体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重各个细节、每项内容和内部各个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以紧密相连并密不可分的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前期预防和过程控制的目的。
3.3 实操性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一定注意能够与公司现有的运营模式、人员现状、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通过细化各项措施和强化对接模式,确保具有现实可操作。
4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架构
4.1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航空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决策层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负责组织领导航空公司风险防控工作,组织制定风险防控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4.2 组建合规审查委员会
由专业职能部门组成,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入。负责对航空公司经营管理的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对于发现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政策出现失误、失控的情形,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4.3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负责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航空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拟定有关风险评估报告,协调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协作事宜等。
5 航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5.1 确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架构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制的建构应基于航空公司管理的主要风险要素,具体有以下十九个:(1)资产管理;(2)采购业务;(3)工程项目;(4)资金活动;(5)合同管理;(6)销售业务;(7)人力资源;(8)生产运营;(9)信息系统;(10)组织机构;(11)内部信息沟通;(12)安全运行;(13)企业文化;(14)财务报告;(15)全面预算;(16)发展战略;(17)业务外包;(18)社会责任;(19)风险评估与应对。上述十九要素是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可根据公司具体的情况逐步完善。
5.2 风险管理评估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中长期运营战略的
不断调整,航空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与时俱变。此时就需要重新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变化,并及时对公司的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合理调整。譬如,在前些年国家对当时实行公司法进行大幅修改后,当时商务活动的很多规则发生变化,如公司章程的重要性被大幅提高,从而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需对航空公司资产管理、采购业务、合同管理、生产运营、业务外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调整。因此,要把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的风险评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管理。通过对航空公司日常运营各有关重要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拟订风险防控关键点,做好风险防控有效预案等各项工作。
6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建构顺序
6.1 尽职调查
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所基于的十九个风险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公司在建构自己的有关机制体系的时候都立足于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实际现实状况,各航空公司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日常管理中各主要风险要素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为确保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个风险要素与航空公司自身管理体系相匹配,以使各风险要素的构建具有实操性,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
6.2 体系建设
在周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航空公司逐步建设风险防控机制的各要素,包括各要素模板、运作指南、风险提示、流程管控等,并将航空公司现有的相关制度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6.3 系统培训
航空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每个员工都应在日常工作中对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各风险要素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内容,相关培训工作应该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应被充分考虑并与项目的开展同步实施。
6.4 具体实施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及相关培训宣贯工作完成后,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次阶段的要点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中自觉自然自愿并一丝不苟地贯彻实施有关内容。
6.5 后续修正
在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实行中,对于所呈现的有关问题,由特设机构的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修正,以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总之,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辅以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有力执行。航空公司风险防控机制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把公司日常所有运营活动统一纳入都纳入风险和法治化管理,以降低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日常运营效率,对航空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与支持。只有航空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各要素运行良好,才能确保航空公司风险整体可控,为航空公司可持续性的高效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8).
[2]王星.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引入风险管理之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3]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1水利工程技术革新方向
利用BIM系统,除了能够将施工基本的信息整合起来,同时能够将许多变动性的要素融合到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更强。其二是针对性原则,水利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要素,必须要符合水利工程的施工需求,符合当前的施工趋势,而不是范用于各个阶段、各类工程的技术,在针对员工开展培训时也要侧重于水利专门技术的培训,包括水闸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以及截流施工技术要点等,因为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是与其他工程不同的环境,因此技术要点也自然不同。其三是前瞻性原则,即是要尽可能排除技术风险,水利工程的施工工期长、工序复杂、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而当前的许多工程施工单位对于风险的防范依然侧重于事后防范,而非在事前做好对于潜在风险的防控,因此对于风险防控相关的技术必须要提起重视,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的风险要素,必须要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去进行分析并且进行排除,利用BIM技术所建立起的建筑信息模型便是有利的参考,包括无法预知的环境及其他安全要素,也需要体现在模型当中,这样才能在设计阶段尽可能完善方案,尽可能排除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可见技术改革是工程管理的重点,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
2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餐饮服务业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发生食物中毒最为集中的食品行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因这种即时加工、即时消费的方式,使餐饮食品无法做到经检验合格后再食用,这意味着餐饮食品中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比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要多。同时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正所谓“高校稳定看后勤,后勤稳定看食堂”。
二、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主要来源
根据近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统计数据显示,并对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情况分析总结,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交叉污染等。就当前高校食品安全现状来看,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主要来源有以下2个方面:
(一)食品源头受到污染。这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最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不良商家受利益诱惑,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种植业违规滥用农药,在蔬菜植过程中,违禁使用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导致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养殖业违规滥用兽药,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个别不法分子违禁使用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水产养殖过程中少数渔民违规滥用抗生素、磺胺药、性激素等,导致畜禽类或鱼类兽药残留。这些都是潜在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还有在食品生产环节和餐饮加工环节,违禁使用非食品原料或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在火锅中加入罂粟壳;在腐竹、竹笋或粉红中加入吊白块;在肉丸、凉粉、面条或饺子皮中加入硼砂;在目鱼卷、鱿鱼卷等水发制品中加入甲醛;银鱼、龙头鱼使用甲醛浸泡等等。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工环节操作不规范引入风险因素。通过近年对餐饮从业人员的调查了解,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频繁。因高校食堂为满足师生不同层次需求,食堂使用的原料和供应的品种繁多,加工手段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作时间长,正所谓从早上“鸡叫”做到晚上“鬼叫”,餐饮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大,往往一名员工要服务100名学生左右,这些因素,导致招工难,人员流动大,因此,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大多员工思想麻痹,凭经验凭习惯操作,真正能够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的少之又少。在餐饮服务活动过程中,如生熟容器不分,餐饮具使用前未洗净和消毒,消毒后未保洁以及烹调过程中未煮熟煮透等等环节未把控好,都引入危险因素。
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防控措施
从以上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来源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监督不力,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现结合高校食堂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控。
(一)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1.原料采购的防控措施
进一步把好食品原料采购关:大环境的食品卫生问题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如何把好校内的食品卫生安全关,从源头抓起是关键,因此要加强采购源头食品质量的把关,做好食品的二级验收,从源头上防控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首先做好台帐工作和索证,保证食品来源采购渠道正规。进一步发挥检验室的功能,以弥补食品感官检验的不足,同时加强快检仪器的使用,确保大众物资的食用安全,如米面的新鲜度、油的酸价、蔬菜的农药残留、肉类产品新鲜度等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2.加工环节关键节点防控措施
加强操作环节的把控,如食品一定要煮熟煮透,对食品中心温度进行检测;生熟食容器、餐具的规范使用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熟食品的保洁和保温,控制食品供应时间,减少细菌滋生的条件;高危食品的特殊控制,如马铃薯、西红柿等食品的加工,发芽、绿皮的马铃薯及未成熟的西红柿均不可使用。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风险教育进行控制
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从业人员对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开展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食品知识竞赛,厨艺技能比赛,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活动,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防患意识,规范操作行为。
(三)硬件环境条件进行控制
高校食堂应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设计食堂加工间,首先要满足食品加工流程和通道出入口的要求,食品加工从一般清洁区至高清洁区的单一流程,防止交叉污染;其次操作面积要达到《规范》规定的比例要求,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三是要增加足够的清洁保洁设施设备及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四是要有足够的水池,做到肉类、水产类、蔬菜类分开。
(四)导入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控制
高校食堂通过导入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制定《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手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书》、《检验室质量手册》等,形成在食品进货渠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形成责权明确,监管透明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高校食堂卫生监督部门对检查标准和要求更加明晰,严格按照认证体系要求展开工作,根据体系认证要求对相关餐厅进行监督检查和贯彻落实,并根据体系认证要求指导各餐厅规范填写好各类体系认证登记表单,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有效遏止一些重复出现的违反卫生质量的问题。
(五)建立学校四级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控制
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的监管方式,让高校内部至上而下不同级别的人员都参与到食堂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来,对食堂食品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一级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学工处、宣传部、团委、文明办等进行监督检查;二级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对食堂的监督检查;三级管理:校医院进行专业指导;四级管理:饮食服务中心及膳食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检查。并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整治小组,做到职责明确,确保高校食堂食品的安全与优质。并形成从校长—具体管理者—从业人员的三级管理体制,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明晰,层层落实到个人。
作者:雷小琴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卢蓉涛.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会计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人工处理时代忙于手工记账、编制手工报表,到信息化时代的由计算机进行记账、编制报表,再到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处理各类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资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形成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开发中形成的开发技术文档完整交付医院,形成事后审计的条件,必要时还应该移交源代码等。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者的监督和规范。在硬件防护上,财务网应该独立成网,如有与业务网交互的应该按照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加防火墙等边界管理设备。
(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不变的,如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所以,现代会计管理人员应当在坚守原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持知识更新,建立“互联网+”下的会计思维。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理解掌握风险防控要点,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关键分析,稳妥提出处理建议,真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梦珂,皮佳明.信息化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44.
[2]王霆.医院信息系统(HIS)内部会计控制刍议[J].现代商业,2011,(35):241-242.
[3]罗坚.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9):129-130.
[4]陈楠.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2013,(17):112-113.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
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Y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12-02
工程服务类包括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电网技术、金融、法律、后勤、财会、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运维修理、物流等综合服务。近年来,省级电力公司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规模逐年递增,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下,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不断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精益化水平,成为公司亟需思考的问题。
1 工程服务类招标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工程服务类招标现状
目前,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包括5个环节: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开标前、开标、评标、定标及资料归档。其中,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环节主要完成需求计划申报、划分标段、划分标包、需求计划审核定稿等工作;开标前环节包括任务接收、招标准备、公告、标前澄清、开标准备等工作;开标阶段主要完成开标准备、开标以及评标准备等工作;评标环节主要完成评标准备、初评、详评工作;定标环节主要完成定标、中标通知以及归档等工作。
1.2 问题分析
1.2.1 新型采购对象大量涌入,采购规模逐年增大
从2013年起,大量的运维修理、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等服务类项目纳入到省级电力公司招标采购范围,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规模快速增长。运维修理、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等新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采购金额、数量增速均在50%以上。
1.2.2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环节复杂,工作量大
一般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模式下,采购全流程包括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开标前、开标、评标、定标及资料归档五大环节,各环节又各包括约20项子环节,涉及人员、表单较多,办理流程复杂,耗时耗人,管理工作量大。
1.2.3 评标专家数量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评标工作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对象范围广、差异大,对评标专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评标过程中不免出现以下问题:专业专家资源不足,不能有效支撑评标工作需要;部分专家跨专业评标,专业知识欠缺,评标技能不熟练,导致评标质量不够稳定,影响项目建设有序展开。
2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该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维度,通过完善采购组织机制、推广应用一表两书三册、调整评标专家结构、开发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4项措施,形成系统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招标采购管理体系。
2.1 完善采购组织机制
2.1.1 明确组织体系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风险防控体系下,仍全面推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在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建立层级简化、链条清晰的统一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总结、明确各角色在招评标活动中的岗位职责,以达到规避流程风险、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的目标。
2.1.2 完善管理制度办法
围绕公司全面建成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管理制度以科学简约、全面覆盖、实用管用为原则,全面建成统一规范、一贯到底、操作性强的通用制度体系。基于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工作特点和省级电力公司自身业务情况,提出招标采购风险管控策略,编制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操作性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流程。
2.2 推广应用一表两书三手册
“一表”,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全流程各环节进一步细分,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和相关工作产物,同时将细分后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三册”包括《审查会工作手册》《开标工作手册》和《评标工作手册》,是针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相关环节编制的工作指导手册。通过将计划审查、开标和评标环节的工作内容细化至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各项流程的基本操作要点,同时进行任务分配、确定并落实工作责任人、时间节点以及工作规范等具体要素,为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工作指导。为提高省级电力公司招标采购质量,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对一表两书三手册进行修订和推广,在有效进行业务风险防控的同时,持续提升全流程管理水平。
2.3 调整评标专家结构
为完善评标专家库建设,公司引入人才扩充机制和强化培训机制,不断补充新力量。省级电力公司在维护专家库、新增专家时充分考虑项目单位需求与评标专家资质能力之间的匹配度,最大程度实现一人多能,有针对性地增加个别人员储备较少专业的评标专家,避免部分评标专家频繁出席审核会,确保评标专家的数量能够支撑评标工作需要。同时,定期组织专家集中进行专业技能与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以提高专家业务素质,进而减少乃至消除专家跨专业评标的现象,提升工程服务类采购评标质量。
2.4 开发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
省级电力公司从创新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开发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以期借助电子化手段来规范招标采购业务流程,规避流程风险,进而大幅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流程的管控水平,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任务集中管控与推送。从业务协同角度出发,将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标准化流程结果及关键节点时间进度进行线上集中管控,具备工作任务创建、任务分配与推送、任务过程管控、结果管理等功能。
(2)过程及结果信息的归档。基于流程梳理结果,针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各环节业务内容所输出的过程及结果文档进行集中存储、分类归档,为后期数据查询及工作总结分析提供来源。
(3)招标文件生成功能完善。完善招标文件自动生成功能,通过合理选择招标文件模板,同时对招标文件模板中的各插入点与来源文件模板进行手动配置,从而线上配置各节点数据来源,依托工具自动生成招标文件。
(4)数据查询与辅助统计分析。利用多种组合条件查询相关数据,采用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多维度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通过专业化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为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工作的高效和规范化开展提供支撑。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的应用对于规范招标采购业务流程,规避流程风险,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流程的管控水平,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过程中从计划申报开始,经过采购策略制定、招标文件编制、审标、发标、开标、评标、定标等环节,最终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全流程资源管控分散、协同运作不足、业务风险丛生。该文在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特点,分别从管理、技术两个维度重点研究,共同构建了完整立体的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体系,有效实现招标工作全流程集中管控,提升招标工作效率效益。
参考文献
(二)新形势下,内部会计控制面临新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钢铁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国际化要求并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许多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改造方案,如实行ERP、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等。与传统管理手段不同的是,ERP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它改变了钢铁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运行模式,将企业控制范畴扩大到人、财、物等全部资源,涵盖供、产、销整个价值链,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新的环境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电子凭证的自动录入加大了凭证控制风险,传统环境中有效的凭证控制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逐渐弱化甚至失效。首先,犯罪分子可能会通过伪造、修改客户凭证或银行凭证,达到编造虚假交易侵吞公款的目的,这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风险。其次,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会导致以传统的会计循环为控制方式的控制机制失效。ERP系统是从业务活动开始的程序化处理过程,在业务活动过程中同时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由整个系统的特性来保证。与手工操作相比,系统程序产生了使原有的复核牵制机制失效等新风险。再次,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电子信息的集中存储加大了内部控制的技术风险。此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大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风险,如系统外人员可能对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非法访问,不法分子非法拦截盗用财务数据信息等。
二、构建新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思路
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因而风险管理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基于风险的决策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风险。
(一)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钢铁企业可能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要有效化解和防范风险,首先必须对风险进行研究和辨识,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措施。经过对钢铁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判,并结合会计制度和历史经验教训及生产经营实际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和评估,确定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包括组织机构风险、职业道德风险、采购风险、生产经营风险、投资融资风险、实物资产风险、销售风险),确定财务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
(二)分析风险,进一步确定风险防范的控制关键点。确定了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后,要对每一项主要财务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将风险进行细分,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概率和风险值的大小,确定每项风险的控制关键点。在实践中可先分析业务弊端,提出内部控制关键点。判断业务常见弊端可通过总结归纳企业历史上该业务曾发生过的错弊教训,也可采用“合理怀疑”即假设不予控制可能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主观推测。这个过程实质是风险评估,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很有必要。针对常见弊端设置相关内部控制要点,是防错纠偏的关键所在。例如采购与付款环节的控制关键点有:采购申请、审批,执行的职务分离制度;货物请购制度;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控制;订货控制;货物验收控制;保管控制;退货和折让控制;应付账款控制;采购记录控制及付款控制等。
(三)实施风险防范,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即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业务流程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环节,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要求。在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将企业风险分为五类,即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防范法律风险的重点是合同管理,而合同管理风险防范又分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加强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是我们进行合同管理的事中防范风险的重要步骤,也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要求之一。它能总结法律审查中的工作经验,分析法律审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法律风险源和法律风险点,揭示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提炼出合理的管理建议,提早进行风险防范,减少事中风险、事后补救,降低合同纠纷发案率。
2.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新版《内控手册》增加了合同管理流程,正式把合同管理纳入到了内部控制制度中,并在合同关闭环节明确要求:“合同全部履行完毕后,相关责任部门对合同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合同主办单位向法律事务部门申请办理关闭手续,实行合同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是合同管理的重要控制环节,也是内控流程中重要的控制点,如果缺少了这一关键环节,那么再严密的合同条款都有可能形同虚设。加强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有利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防止纷争,促进公司依法经营,提高资金利用率,堵塞经营管理漏洞,规范公司经营行为的作用,以提升公司运营的效率。
3.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是法律事务工作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事务的基础性工作,合同管理在企业中经历了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也从无到有。集团公司领导曾谈到法律事务工作的定位,即管理是第一位的,服务是第二位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合同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在结算前法律审查过程中主动作为,加强与财务、工程造价、物资采购以及项目管理部门的沟通,在内控手册中一般合同管理流程的指引下,细化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明确职责边界,将审查内容和要点文本化、审查方式制度化。加强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不仅在这一阶段体现了法律事务工作职能的转变,而且为扎实推进法制工作三年目标计划奠定了基础。
二、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内容
我们按内控要求建立起了“标准化、一体化”的合同管理体系。各合同业务部门按照内控的《权限指引》、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查审批的流程有序地开展工作,权限指引、审核流程程序及合同管理制度互相支撑,形成一体,成为了公司合同管理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说明书”。
1.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审批的流程。我们公司合同结算审查审批流程如图:
在合同履行完毕,项目通过验收组验收后,达到付款条件时,进入《合同结算审查审批表》流程,首先由合同承办单位说明每笔结算与支付的事实依据,提出建议和意见;其次是合同履行情况验收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接着是法律部门对相应的支持文件审查并签署意见;最后才是主管领导审查并签署同意支付意见后,办理付款手续。每个项目根据合同的付款方式不同,进行结算审查审批流程的次数也不同,一个项目至少要进行两次。整个流程中法律审查是领导审批前的最后一关,是在各部门审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了从法律角度对付款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堵塞经营管理漏洞。
2.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的内容。审查审批流程中法律审查时,主要审查的内容包括:承办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意见、验收报告或进度报告等相关的控制要件。
承办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意见主要包括:合同履约情况说明,付款理由。如果是在质保金支付环节,主要审查经办人提交的项目运行、设备使用情况说明,及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关联部门、财务部门的意见等。要查看是否预留质保金或提前支付质保金,要查看付款金额是否与合同金额一致。变更、转让、解除合同不符合约定的,合同主办部门应当按原程序重新办理审查审批手续。
验收记录根据项目的不同可分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物资采购验收记录》、《设备验收报告》和《合同终结报告》等。《进度报告》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支付进度款时使用,重点审查工程形象进度与进度款以及合同条款的规定是否相一致。
在实际结算中,为了保证各个合同结算准确无误,我们建立了《合同结算(预付款)台帐》,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随时更新。针对大型施工合同,合同管理部门还与财务部门定期对帐,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已经审批同意的付款可能实际挂帐未付,有的可能未足额付款。如果两个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则会造成数据不一致。
在合同结算前的法律审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解决办法,我们将产生的问题用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及时汇报,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跟踪问题的进展情况,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三、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
1.合同的质保金条款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反内控规定和操作流程的事情,虽然合同约定了质保期和质保金,但结算时有的合同承办人却申请全额付款或提前支付。2012年底我们曾因工作急需购置了几台设备,金额不大。当时正当年底,各个部门的事情很多,这个项目经过谈判确定后对方就开始实施了。一边是合同正在线上走审批流程,一边是财务人员催着相关人员报账,于是经办人在合同未正式签订而项目实施且发票到位后就直接找财务付款了,而且是全额支付。不仅是合同的质保金条款形同虚设,更是合同都变成了摆设,没有起到约束双方的目的,严重违反了内控规定及操作流程,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后期的很多麻烦,而且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联系到卖方人员进行维修,给我方工作带来了不便。
2.付款金额与合同金额不符。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门将同一厂商的应付款项归集在一起,其数额是应付款项之和,虽然主体相同,但属于不同合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承办人员请求付款时,常常是一张申请单包含了若干份合同的应付款项,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这就需要合同管理人员在进行结算前的审查时,根据合同内容一一核对应付款项,要求承办人员分合同分项办理结算手续,否则拒绝付款。
3.合同主体相关资料变更未能及时变更。有的合同一方主体变更后需要及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否则会给结算带来麻烦,有的甚至造成法律纠纷。去年底曾签订一份合同,今年四月份对方公司名称变更,直至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时才发现。此时法律人员应立即停止付款流程的审批,要求合同双方签订合同主体的变更协议,或附上新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工商机关的公司变更证明,要求对方在复印件上加盖公司登记机关的印章。否则拒绝付款。
4.与付款相关的控制要件不全。合同管理部门在进行法律结算审查时,应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规定,在相关控制要件不全时,应拒绝付款。对外付款有很多相应的控制要件,比如设备采购应当有《验收报告》,建设工程应当有《竣工验收报告》,其他合同应当有《终结报告》。以设备采购为例,合同管理人员要求承办人按内控管理的要件格式填写《验收报告》,包括设备清单、测试结果,并有验收人、保管人和检验人等共同签名;对需要操作培训的设备,还需要有卖方技术人员对我方人员进行的操作培训记录。从而可以弥补由于管理上的脱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合同履行中的各种变更需要及时确认。合同的各要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变更,大的变更需要签变更协议,小的变更则需要双方及时确认,留下字据,给以后的结算带来结算依据,避免在结算时发生争议。
四、合同结算前法律审查的几点体会
1.认真贯彻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它的价值实际上等于零。要想推进法律风险防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与日常法律工作等有效结合,推进法律风险防控进制度、进职责、进流程、进岗位,确保法律工作源头介入、全程把关、闭环管理,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和结算管理,就必须按制度、按流程全程介入每个项目,认真对待结算前的法律审查,对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穿行测试”,及时发现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制度规定本身的不足,纠集修正,不断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实效性。在实践中要养成按制度办事,凡是制度规定的要坚决执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检查评价整改考核机制,努力加强制度建设的闭环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二是整章建制,以铁的制度规范从业人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比其他银行在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一些制度规定还是沿袭着老办法、老规定。建议省级联社统一系统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真正实现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有了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甚至比没有制度更具有危害性。少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有章不循、违者不究,贷款“三查”流于形式,甚至违规放贷,酿成信贷风险。执行制度的关键是银行内部的高管层和中层,如何及时、有效地监督高管层、中层行为,必须要有真正落实的法人治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来支撑。同时,他还建议,要强化教育培训,实现教育培训的常态化,有针对性地把合规文化、清正廉洁意识、争先创优观念、激励考核理念和举措源源不断地传导给员工,特别是干部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使其不想违规,视违规为可耻,促其努力奋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采购管理;内部审计;职校
三年来,仅从政府公开招标评审专家审查投标人财务状况真实性,由原来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告到现在审查投标人的财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职校内部审计要点之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采购—资金支付”循环审计,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笔者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就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购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期望给职校采购同仁一些参考。
一、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政府采购预算审批的特点要求学校提前一年准确而详尽地制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计划,这对职校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职校采购的品种多,很多技术更新发展非常快,很难提前一年提供技术参数、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经常出现资金的支出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等问题。职校对资金是否合理科学地使用关注度不高,对政府采购项目科学认证、市场调研较少,存在重复申报、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批复资金严重不足或者富余等两极分化现象。
2.对实训耗材采购程度不够重视
随着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各类项目的国赛、省赛层出不穷,职校参赛热度有增无减,耗材的采购份额在职校采购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训耗材采购的方式决定了耗材的品质,实训耗材供货时间的紧凑性影响了参赛选手的实操次数,间接影响参赛成绩,实训耗材采购所节约的资金可直接降低实训参赛成本。目前职校实训耗材采购还存在着耗材选购依据不充分、价格控制措施不到位、资质审验不严格、货物配送服务不满意等问题,成为降低实训耗材采购合理性、行业竞争不透明、资源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采购人员专业性不强
采购工作在职校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部门成立较晚,采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兼职或临时调用,对人员专业素质考虑甚少,拥有专业采购技术和能力、熟悉法律法规、了解职校管理模式而且熟悉市场各种产品性能和价格等的现代采购人才非常紧缺,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职校采购管理办法及监督工作的对策
1.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以广东省为例,2014~2016年,财政部、粤财厅等频繁下发了各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职校采购应切合政策导向,及时修订本单位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职校采购应以公开招标、网上竞价、电商直购等采购方式为主导;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询价采购;对于需求时间急、采购预算达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的要灵活处理,尝试使用竞争性谈判和竞争性磋商;严格把关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需求,组织专家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2.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
2016年,教学设备采购预算金额达到50万以上需选用政府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参数是投标人所投产品的参考依据,指向性的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投标人的质疑投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流标。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组织专业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设备技术参数,以使用部门实际使用需求为落脚点,以确保采购不超预算为前提,以公允性为目标,着重审查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无歧视性内容,招标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设备购买后的质保和维修情况等。通过严格的审核,使招标到的设备在购买价格、技术特点、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
3.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
依法依规合理采购,保证管理与服务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强化纪检监察审计贯彻采购流程、资金支付始终,从招标文件编写论证、采购结果公允性、合同条款的完整、公正性到资金支付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整个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如下图所示。招标文件论证审核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公开招标中标结果确认招标公示结果公示事中审计签订合同备案验收资金支付校内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后审计图要审计是否按照事前确定的标准进行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防止投标人提供虚假资料。监督开评、评标、定标的程序合法性,从专家人数合理性、专业对口性,过程是否全程记录,是否有专家发表具有导向性的言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功效,降低腐败滋生点。近年来,职校内部审计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实训耗材采购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实训耗材的监管将成为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点之一。
4.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职校采购管理工作要重视舆情导向,通过政府采购网站、学校网站做好采购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
建立职校供应商诚信体系,明确管理、准入、奖惩、淘汰等制度。严把供应商准入制度关,审查经营资质、年度审计报告、工作业绩、有无行贿记录证明等资料。与合格供应商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供应商诚信监控,提高供应商的廉洁、守法、自律意识,对刻意隐瞒不良记录、肆意妄为、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供应商,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校项目采购投标工作。
6.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职校应注重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采购技术和沟通协调能力。采购管理人员的能力影响着采购质量与效率、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可多走访同类院校,探讨采购管理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采购人员参与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增强谈判、沟通等能力,掌握新型采购方式。
三、小结
强化职校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切实做好职校采购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职校采购管理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增强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者:王增娣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
[2]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12).
[3]沈慎涵.新形势下的高校物资政府采购管理探讨[J].经贸实践,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