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3 14:4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篇1

1.1在学习英语前了解文化背景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掌握和了解课文内容。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就叙述了马克吐温和朋友购买火车票有意泄露身份但几次被拒,最后被邀请上火车受到贵宾待遇,最后得知误认为是纽约市长的幽默故事。在学习课本时可先向学生简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征,让他们清楚马克吐温这个人物生活时代的背景,作品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及当时社会风气等,然后逐渐深入探究,让学生可以把握住文章宗旨。

1.2在学习英语前掌握文化内容

在解释语法、生词、分析句型结构时要留意领导学生掌握和探究词句间体现的文化含义,让他们学会正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中英文化差别及词汇文化含义对正确理解课文非常重要,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如:西方国家中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必读的书就是《圣经》,英语中有很多习语与《圣经》、基督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有关。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简述文化背景认知。

篇2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11.市场调节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原因: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意义)

3.市场秩序

A、市场秩序、市场作用和市场规则的关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

(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遵守市场规则;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2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

(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能区分四种行为即可)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3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4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5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③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④.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及标准?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1)原因: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⑤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1)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党和政府:①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总量。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②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提供就业的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劳动者: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③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企业:①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9、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

篇3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5.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6.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8.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A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篇4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所要教学的词或词组的音、形、意、词性和词的联系用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强调每个词的读音、词形、词性、词义和与该词有关的词组的运用,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会有人能读出或拼写出所教的单词,也知道该词的确切的汉语意思,但是记不全该词的必要意项,甚至有时还容易与相近词形的词义混淆,更不知到怎样正确应用词汇。

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单词(词组)的学习来说,该词的音标、词性、词形、词义等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学词汇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要注意音、形、义和词性,联想和实践运用并举,在学生心目中就回有一个词的完整体系,这就要从思维上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经过感知——理解——实践运用形成类比思维——达到启发思维的能力训练等步骤。

其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和适时适地的教育要求和条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有的词汇基础、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方面,以及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灵活使用多种词汇教学法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会用所教词汇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简述如下。

Leadin(引入)——Introduction(介绍)——Presentation(解释)——Practice(l练习)——Consolidation(巩固)。学生在领会运用知识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即“认识概念——形成表象——分析理解——创新归类——交际应用”。

Leadin(引入)是引进学习词汇的情景,可以通过Review(复习)引入,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入。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的环节。学生通过词汇教学后,掌握词汇、拓展词汇量,进而达到理解和运用词汇,练习用词汇来造句、说话写短文。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两方面。

首先,部分教师片面孤立强调重点,忽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他们只注重词汇的读音,有些只注重词汇的意思,有些只注重词形,没有重视词的完整性。这样学生只知道词的一个方面,更不能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英语。有些学生虽然会说,也只是用汉语的语法结构顺序将英语单词落列出来,因此,就出现无谓语或者多谓语的语句。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思路上理解,只是嘴里说,形成了“白口书式的”读书法。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所要教学的词或词组的音、形、意、词性和词的联系用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强调每个词的读音、词形、词性、词义和与该词有关的词组的运用,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会有人能读出或拼写出所教的单词,也知道该词的确切的汉语意思,但是记不全该词的必要意项,甚至有时还容易与相近词形的词义混淆,更不知到怎样正确应用词汇。

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单词(词组)的学习来说,该词的音标、词性、词形、词义等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学词汇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要注意音、形、义和词性,联想和实践运用并举,在学生心目中就回有一个词的完整体系,这就要从思维上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经过感知——理解——实践运用形成类比思维——达到启发思维的能力训练等步骤。

其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和适时适地的教育要求和条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有的词汇基础、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方面,以及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灵活使用多种词汇教学法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会用所教词汇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简述如下。

Leadin(引入)——Introduction(介绍)——Presentation(解释)——Practice(l练习)——Consolidation(巩固)。学生在领会运用知识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即“认识概念——形成表象——分析理解——创新归类——交际应用”。

Leadin(引入)是引进学习词汇的情景,可以通过Review(复习)引入,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入。

Introduction(介绍),介绍所要教学词的音、形、意、词性和与它有关的已学词组。主要介绍方法有:

1、教师清晰地读出该词,并且同时把它写在黑板上或投到屏幕上,学生可以跟老师念出该词的读音。

2、要求学生读出所要教的词,学生试读两次后,教师再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利用语音知识来拼读单词的能力,又能起到正音的作用。

3、教师可以放录音,全班同学跟着录音读,老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该词的完整的构成要素。

4、用直观的方法介绍生词,包括实物、图片、动作演示等方法。如果学生基础好,可以用描述法或间接法来解释,猜谜也是好方法。

Presentation(解释),解释所教学的词的词义,包括同义、反义和相关的词组的意义及运用,常用的方法有:图片、实物演示法、动作演示、汉语释义、英语释义、英语举例、同义词释词法、英汉对比释词法、反义释词法、查词法、情景解释法或上下文意境暗示、描述特征法等。

Practice(练习),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

1、Drill(机械性操练)。它是指全控制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在这阶段练习中教师控制着练习内容,教学主体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灵活选择。Drill的目的是使学生主体熟悉语言结构和形式,直到学生能够脱口而出。主要方法有教师领读、跟录音重复。同时老师向学生传授音节记忆法,确保他们达到Drill的要求——记住所教词的要素。检查其效果的方法是听写、默写或单词的英汉互译。这种练习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前提,是寻找发散点或发散原的所在。

2、Practice(半控制性练习)。它是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实际意义,是在Drill的基础上集中训练语言的熟练和流利程度,是考查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效度、是培养学生逐步熟练而独立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启发创新的思维的阶段。

3、Production(自由练习)。该层面的练习比前两类练习更加自由,学生运用上述练习阶段的内容进行真实的对话。它与上述的两个练习步段不同,内容上包括以上两步中的内容和已有的语言材料的运用与激活。教师的控制程度不同,其控制程度比较松弛,但是课堂纪律是严格控制的,是对练习内容在广度、宽度和深度在教学步骤上的各步段的不同训练。其目的是运用前两个步段的练习材料促使学生把知识变成能力的转变,也是帮助学生把词汇当作英语思维的素材的一个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合作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是促进想象的发生和发展,加强知识转变成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的主要阶段。

总之,我们必须正视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的弊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智商的优势,完善词汇教学,促进学生的词汇量的扩大,推动英语创新教学的大发展,培养有与时俱进的、有创新思维的、有过硬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工作能力强和效益高的和谐社会的领导者、保卫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邵宗杰.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所要教学的词或词组的音、形、意、词性和词的联系用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强调每个词的读音、词形、词性、词义和与该词有关的词组的运用,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会有人能读出或拼写出所教的单词,也知道该词的确切的汉语意思,但是记不全该词的必要意项,甚至有时还容易与相近词形的词义混淆,更不知到怎样正确应用词汇。

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单词(词组)的学习来说,该词的音标、词性、词形、词义等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学词汇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要注意音、形、义和词性,联想和实践运用并举,在学生心目中就回有一个词的完整体系,这就要从思维上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经过感知——理解——实践运用形成类比思维——达到启发思维的能力训练等步骤。

其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和适时适地的教育要求和条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有的词汇基础、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方面,以及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灵活使用多种词汇教学法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会用所教词汇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简述如下。

Lead in(引入)——Introduction(介绍)——Presentation(解释)——Practice(l练习)——Consolidation(巩固)。学生在领会运用知识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即“认识概念——形成表象——分析理解——创新归类——交际应用”。

Lead in(引入)是引进学习词汇的情景,可以通过Review(复习)引入,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入。 x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的环节。学生通过词汇教学后,掌握词汇、拓展词汇量,进而达到理解和运用词汇,练习用词汇来造句、说话写短文。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两方面。 首先,部分教师片面孤立强调重点,忽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他们只注重词汇的读音,有些只注重词汇的意思,有些只注重词形,没有重视词的完整性。这样学生只知道词的一个方面,更不能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英语。有些学生虽然会说,也只是用汉语的语法结构顺序将英语单词落列出来,因此,就出现无谓语或者多谓语的语句。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思路上理解,只是嘴里说,形成了“白口书式的”读书法。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所要教学的词或词组的音、形、意、词性和词的联系用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强调每个词的读音、词形、词性、词义和与该词有关的词组的运用,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会有人能读出或拼写出所教的单词,也知道该词的确切的汉语意思,但是记不全该词的必要意项,甚至有时还容易与相近词形的词义混淆,更不知到怎样正确应用词汇。

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单词(词组)的学习来说,该词的音标、词性、词形、词义等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学词汇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要注意音、形、义和词性,联想和实践运用并举,在学生心目中就回有一个词的完整体系,这就要从思维上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经过感知——理解——实践运用形成类比思维——达到启发思维的能力训练等步骤。

其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和适时适地的教育要求和条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有的词汇基础、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方面,以及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灵活使用多种词汇教学法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会用所教词汇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简述如下。

Lead in(引入)——Introduction(介绍)——Presentation(解释)——Practice(l练习)——Consolidation(巩固)。学生在领会运用知识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即“认识概念——形成表象——分析理解——创新归类——交际应用”。

Lead in(引入)是引进学习词汇的情景,可以通过Review(复习)引入,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入。

Introduction(介绍),介绍所要教学词的音、形、意、词性和与它有关的已学词组。主要介绍方法有:

1、教师清晰地读出该词,并且同时把它写在黑板上或投到屏幕上,学生可以跟老师念出该词的读音。

2、要求学生读出所要教的词,学生试读两次后,教师再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利用语音知识来拼读单词的能力,又能起到正音的作用。

3、教师可以放录音,全班同学跟着录音读,老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该词的完整的构成要素。

4、用直观的方法介绍生词,包括实物、图片、动作演示等方法。如果学生基础好,可以用描述法或间接法来解释,猜谜也是好方法。

Presentation(解释),解释所教学的词的词义,包括同义、反义和相关的词组的意义及运用,常用的方法有:图片、实物演示法、动作演示、汉语释义、英语释义、英语举例、同义词释词法、英汉对比释词法、反义释词法、查词法、情景解释法或上下文意境暗示、描述特征法等。

Practice(练习),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

1、Drill(机械性操练)。它是指全控制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在这阶段练习中教师控制着练习内容,教学主体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灵活选择。Drill的目的是使学生主体熟悉语言结构和形式,直到学生能够脱口而出。主要方法有教师领读、跟录音重复。同时老师向学生传授音节记忆法,确保他们达到Drill的要求——记住所教词的要素。检查其效果的方法是听写、默写或单词的英汉互译。这种练习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前提,是寻找发散点或发散原的所在。

2、Practice(半控制性练习)。它是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实际意义,是在Drill的基础上集中训练语言的熟练和流利程度,是考查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效度、是培养学生逐步熟练而独立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启发创新的思维的阶段。

3、Production(自由练习)。该层面的练习比前两类练习更加自由,学生运用上述练习阶段的内容进行真实的对话。它与上述的两个练习步段不同,内容上包括以上两步中的内容和已有的语言材料的运用与激活。教师的控制程度不同,其控制程度比较松弛,但是课堂纪律是严格控制的,是对练习内容在广度、宽度和深度在教学步骤上的各步段的不同训练。其目的是运用前两个步段的练习材料促使学生把知识变成能力的转变,也是帮助学生把词汇当作英语思维的素材的一个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合作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是促进想象的发生和发展,加强知识转变成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的主要阶段。

总之,我们必须正视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的弊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智商的优势,完善词汇教学,促进学生的词汇量的扩大,推动英语创新教学的大发展,培养有与时俱进的、有创新思维的、有过硬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工作能力强和效益高的和谐社会的领导者、保卫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邵宗杰.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亿人讲法语,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全世界有超过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中国也和越来越多的法语区国家建立往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和非洲的一些使用法语的国家贸易往来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语言培养。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学就学习英语,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已开始学习。英语教育的普及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渐渐减少。所以,法语作为第二外语越来越得到重视。《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法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这说明大学的二外法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国内大学的二外法语课程一般从大三开始大四上半学期结束,学习法语的时间仅有一年半。学外法语的学生,一般可分为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有考研目标的学生,第二个群体是从兴趣角度出发而选择法语的学生。第一个类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认真。但这类同学有时学习过于功利化,仅对考研范围内的知识感兴趣,对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却兴趣缺缺。第二类学生出于兴趣选择二外法语,他们一开始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学习,觉得“法语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但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毕竟不是浪漫的,随着学习渐渐深入,由于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丧失热情,法语渐渐变成他们的负担。为了能提高这两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能够喜爱法语,打下扎实的法语基础,达到《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在二外法语教学中应用广泛。因为英语和法语同属印欧语系,二者在时态、词汇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英法两国紧邻,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就非常频繁。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成为英国国王,把法国式的生活品味带入英国的皇室。自此,在英国法语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语言,英国上流社会以能说法语为荣。这种情况到13世纪初才得以改变。所以,法语词汇是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有近三分之一的英语词汇来自法语。到了近现代,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通用语,很多英语词汇涌入法语。通过对比教学法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A)对比教学法在语音阶段的应用

在语音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将英语和法语中相似口型发音进行比较。法语和英语发音差异较大,英语有48个音素,法语35个。但也有相似发音的音素,如:[m]。在英语和法语中都有[b]-[p] [d]-[t] [g]-[k]这三组清浊辅音:浊音都要在发音时要振动声带,清音则不用。[b]、[d]、[t]是三个不送气辅音,法语的发音和英语相似。但是法语[p]、[t]、[k]除了在单词最后一个音节时是送气清音外,其他情况都为不送气清辅音,这和英语发音有所不同。有些法语音素写法和英语英素相仿,但是不相同,比如说[ ](法)和 [ :](英),在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以免造成错误。总体来说法语的读音规则相较于英语要更加规范,所以一般在法语教材单词表中除少数不规则发音的单词外都没有标出单词音素。只有熟练掌握音素及读音规则,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法语学习。

B)对比教学法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前文说过,英语中引入很多法语词汇,法语也同样的引入了很多的英文单词。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记忆单词时可以对比英法语中相似的单词。法语中有些单词拼写和词义与英文单词相同,只是发音略有不同。例如:excuse、point、service等。也有的法语单词拼写和英语略有差别,词义相近。比如说:香蕉banana(英)—banane(法)、飞行员pilot(英)—pilote(法)、正餐 dinner(英)—d?ner(法)等。还有一些法语单词的写法和英文相似,但是词义却不同。例:confidence一词英语上是信任、信心的意思,法语意思则是隐秘、隐私。教师不仅需要在上课时指导学生,提醒他们注意这些异同,也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总结,掌握记忆单词的技巧。

C)对比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教育功能及其发展历程简述

研究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亦可从教育功能的演化过程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教育功能简述

“功能”一词看似普通,但其含义十分丰富。《辞海》中认为“功能”一词有三意:1.是指事物的能力;2.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体而言,如肝功能和钢管的功能;3.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因此,我们认为,功能就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

(二)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

教育功能问题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助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循着生产力发展这一线索,对教育功能进行历史考察。从而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功能的实现和不断变化。

1. 古代教育功能:僵固单一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演进。社会物质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和科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方面的脑力劳动,也产生了专门传授社会伦理规范和部分文化知识的学校。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学在官府,教育的政治功能显而易见。教育的政治功能为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所推崇,教育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有力工具。如封建时代的官学,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封建官僚机构的附属物。

2. 近代教育功能:日益分化

近代以来,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英国工业革命突破了以灌输伦理规定为重心的功能系统,人的认知技能在生产中逐步取代原始本能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文化衰落,直到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才开始变革教育,废科举,兴学校,颁布新学制,设立新学堂,革新旧课程体系,引进一部分“西学”。但教育结构与功能在总体上无多大进展,教育结构仍处于离散状态,教育功能仍然是以偏重意识规定的政治功能为主。

3. 现代教育功能:逐渐完备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又一次促成了生产力的飞跃。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技术含量的提高,促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劳动者在劳动之前必须经过教育的训练,生产劳动对原始体能要素进行扬弃,吸收更多的认知技能。芝加哥大学舒尔茨教授说:“当代高收入的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因此,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种资本。它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技能的提高,从而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现代教育也注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对教育功能的再理解和思考

(一)教育的整合功能

社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社会的整合说到底是作为社会行为者的个体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另外,社会的整合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力量。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约束,是通过一定社会力量使人遵守社会规范,并借以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活动,其社会化影响又是长期、稳定,并且是首尾一致的。但是,教育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传统文化超越自身,不断融合,才能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需要与追求个性和创新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因此,文化的发展充满着分化与综合的现象,它追求终极的旨趣却没有终极的形式,缺少融合的文化必将走向衰微,实现文化的更新,进入教育传递的内容,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个体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的选择分配功能

社会阶层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社会里,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阶级安排来实现,先赋的条件特别是阶级、阶层出身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等级明确,越往上的社会阶层越封闭。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资本的论述同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对改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作用。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所拥有的三种最基本的资本。而这三种资本之间又是可以相互交换与转化的。作为文化资本最重要来源的教育,就有一种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三种资本的能力。这便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善,就必须帮助更多的弱势阶层进入中间阶层,而最有效的帮助莫过于向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帮助弱势阶层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帮助他们改善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拥有状况,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变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从而真正的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社会阶层结构朝更合理的方向改善。

(三)使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 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 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 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 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三、对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

对于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指导其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于环境保护,但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环境学的范畴,而是迅速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我国政府已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列为我国21世纪的两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起着推动作用。由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思想将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生态、社会与人对教育功能的需求。

(一)重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中,我国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促进和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平和公正,维护和平与团结,保障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另外,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排斥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强化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它具体表现为通过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为人民提供判断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标准。

(二)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

从教育的本体功能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实现生态、社会及人本身的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首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倡导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原则。其次,它将人们的不断发展乃至完善当做最终目标。其根本立意在于把人从与自然、社会、组织、人自身及他人的严重对立中解放出来,它是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的关键。再次,可持续发展主张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的资源。从人自身资源开发的无穷性看,人类的潜力和未来是乐观的。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人类生存的希望所在,它意在充分认可人在自然界、社会面前的能动性,把人作为真正的主体,寻求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教育必须把主体人的培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体系下的教育要发挥“塑造主体”“挖掘潜力”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本体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才能适应和推动整个人类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终端走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走出了封闭、隔离的世界,全人类由于计算机联网、信息的沟通而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转化为向全社会开放的、横向联系的、互为一体的联结体,整个教育系统由以学校为中心逐步向社会网络式转化。教育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教育化的态势已经出现,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的社会。此外,教育功能不断地细化。教育不仅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还具有娱乐、闲暇的功能(如老年大学的出现)。教育成了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活动。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这正预示着教育功能的未来将更加分化与细化,渗透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快,尤其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拙政园、园博园、清晖园等等,都以园林景观为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少,园林建筑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笔者看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外来文化进行创新,通过这种融合创新的方式设计园林景观,能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简述

1.1地域文化的简述

地域文化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上专指秦朝以前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另一种是指我国特定地区的独树一格、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简单来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经过时间的演变,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的特色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的简述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园林工艺和技术工程等方法,将区域地形、植物种类、局部建筑进行计划性的改造,在人为手段的参与下,使城市的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能保留其日常使用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通过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建设出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让人们能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受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园林景观的建筑是设计师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多方考虑,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思考。在建设园林景观时要符合生态地理环境的走势,同时还应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养料,有利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

2.1园林景观设计创作的来源是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方向。园林景观艺术的设计思想会随着地域的变化随着发生改变,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恰恰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特色性素材,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披上了不同的色彩,以期呈现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筛选与挖掘,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后结合地域的风土人情,在设计中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从组成区域文化的每一部分中寻找设计灵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中寻找设计素材,完整的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园林将景观建筑。

2.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是极富张力的,它能够展现出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的文化思想。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意义,不断地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将区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韵味的园林景观,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让游客能从园林景观建中体味历史的发展进程、体味前人的智慧结晶。

3园林景观设计中表现地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3.1地域环境的全局性原则

地理环境是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区域的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要从全局考虑地域环境的各个方面,在不破坏地域环境、遵守地域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建设园林景观,以保证园林景观和地域文化相统一。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它以自然的地理发展为中轴线,完美的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显现了世界上“最美中轴线”的园林景观设计。

3.2园林景观的奇特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加入地域文化色彩时,要考虑区域独有的人文理念、风土人情、建筑格调、历史景观等等,在设计时更要充分展现区域文化的奇特性,发展园林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园林建设呈现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争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出别出心裁,不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3.3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是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如果设计师不考虑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就会失去园林景观的特色,更严重的还会对设计全局造成影响,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仅指的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对区域中的现存资源进行详细分析,以保证原有景观可以长久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景观的设计其一,要合理利用历史古迹,保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科学计划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所以,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文化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先人精神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然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地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褪去了颜色。因此,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时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并通过园林景观的建设体现出来。另外,加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统一”,能够为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入新鲜活力,赋予园林景观更多的历史感与时代创新感。

5结束语

由本文可知,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灵感与创作素材,而另一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又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媒介。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要注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去粗取精”的态度来保留地域文化中的优点,通过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设计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带有时代感的园林景观,给予园林景观更加深沉的文化内涵,让园林景观设计在发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能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优秀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73-6675.

[2]周育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0):361.

[3]李婷.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现代园艺,2015(22):101.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88-01

1 何为异域文化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 艺术 、思想流派、、社会制度等。

2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27-01

一、中国油画发展史及现状

西方油画发端于14世纪末期到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油画材料具有极强的写实表现力,经过500多年的历史沉淀,西方写实油画硕果累累,成为西方绘画主流。写实油画不仅是以前东方绘画中所缺乏的,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也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绘画种类。中国通过深层的理论探讨及思考,寻觅其历史、社会乃至文化传统方面的根源,总结中国在吸收、消化、变革西方写实油画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吸收西方写实油画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于一个已经具有自己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而言,不可能完全被外来所谓强势文化所吞没,保护发扬民族美术传统借鉴西方美术精华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中国油画发展独特风格的道路的方向。

(一)简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纵观中国油画这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仅是中国油画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艺术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世界艺术相互交流和发展。在互相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形式与西方美术流派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形成了更加多彩的绘画语言与形态,也使艺术在未来走向与发展中增添综合性和多元性的新趋向。

中国的油画最早出现在棺椁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文献所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用“油”绘画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油画走完了一百余年的历程。

(二)概述中国油画现状

20世纪中国油画,千人一面,重复克隆出来的“伪艺术”层出不穷。我们很难看到有价值的视觉艺术,很多油画家们在其中迷失了本真,在艺术时尚中,在美术理论以及过分商业化的环境中,心性变得浮躁,无所适从。对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画什么和怎么画的基本问题,也变得盲然与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当代油画建构问题格外的关注。油画家们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油画到底怎样发展,怎样在中西融合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中,寻找新的突破点。怎样用这种外来艺术样式建构成一种真正中国特色的当代油画,这是我们每一位创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当然,部分有所成就的画家的绘画实践,自然的融进中国民族因素,使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最终使中国油画走向成功的发展道路。

21世纪以来,油画创作在中国已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画家们从学习、研究油画的传统技法和以前的风格流派,到理解油画的视觉规律和表现形式,逐步认识到油画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以及影响力和冲击力,已开始介入抽象、半抽象、实验表现、行为艺术等的语言探索,许多较为独立的个体风格也逐渐形成和建立。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普遍存在着有抽象意味的视觉传统,中国油画家在利用合适主题、意象、符号转换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加之时尚文化的影响、个性的张扬、经济的需要、社会的认可度,油画这门在中国以严谨写实、纯客观表现为基础的艺术,已经走向直觉表现和抽象表现。当然,表现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方式,探求其视觉世界的深层含义更为重要。

这里“视觉世界”是指画面呈现给人的感观和刺激,其中包括了形体、色彩、线条、笔触等一系列概念和由此产生的深度、层次、体量、质感、色调、氛围,更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因素,是自身经验、造型能力、表现技巧的融合,这属于画面深层次的内容,是可以引起视觉兴奋乃至产生思想共鸣的东西;印象派色彩为表现方法,比较接近“照片”效果的一种“真实”和“纯客观”的绘画方式;直觉表现可以说是现代油画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认为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方式,在此不作理论和技法上的深入探讨,只是借用这一形式的大概念而已。

二、油画都市化时代的视觉表达

中国当代油画发展到今天,多元化已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政治环境的宽松,艺术作品中一切关于人性、城市化、社会现状等领域的作品正逐渐占据艺术创作的主要层面。随着现代艺术市场的逐渐升温,现代艺术作品的成交量已十分活跃。当代艺术已被作为标杆定位都市化时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高度。中国当代艺术饱沁都市文化而得以生长,都市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无不再一次影响生活在其中艺术家的思维,艺术家作品倾心于对都市活力的时尚族群的心理与精神维度的状写,试图捕捉的是当代都市生活中流动和变化的心绪。如:钟飚经过二十多年对艺术的探索实践,经历了从社会观、历史观、到宇宙观的哲学进程,他的视点与时俱进,他的视野与趋势同行,而他的艺术超出某个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精神源头。如《日月彭辉》、《黄浦江》、《六个人的城市》等系列作品;沈娜的“崩溃边缘的女人”系列、《不要哭》、“右手”系列等,她通过绘画的方式诠释自己内心对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熊莉均《山里的媳妇》、《正月里的阳光》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对青春和生命充盈着饱满的情绪,对各种渠道的社会信息反映敏捷,强调自我感受、强调个性化和主观化。其作品总体追求一种微观叙事模式,画面视觉风格具有卡通化、平面化的特征。他们的作品都反应现当代都市时尚族群的生活与精神,在当下对生活质量高水平追求,在时尚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环境中,这些都市生活所需对我们现当代的绘画风格、表现形式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作品才是现代时尚都市文明的精神空间,也唯有这类艺术作品才能让人们直接触摸到当代都市文明的真实存在。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平庸、乏味、无聊、彼此之间的相互割裂,个人的孤独,个性的被淹没都必然成为都市生活发生的特征。那些曾经有过崇高与辉煌,作为一种理想的思想行为方式已随着都市的扩展而一去不复返。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追求生产效率和物质效益的回报,城市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疲于应对。城市几乎成了人们行色匆匆的场域和利益角逐的战场,真正可以供人们邂逅相遇并引发自然的交流的公共空间,已经十分缺乏。但由于艺术所具有的对现实的超越性、愉悦性及非利害关系的“中性”特质,它的介入,往往可以激起人们平时藏而不露的深层意识或引发个人美妙的情感。因此,艺术对城市空间的成功介入,则可能彰显艺术本身的精妙及其人文精神,使人们的情感暂且超越浮躁与凡俗;此外,可能在为我们油画创造出具有兴味的和乐于邂逅相聚的空间环境。

绘画―――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可能拥有最长久的生命。在中西文化相互吸收的今天,吸收西方绘画的精华,当下中国的油画中国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当然,艺术形式还有它自身演变的规律,即形式的自律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形式的变化和消长。

参考文献:

[1]陈加洛编著.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7-5621

篇11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趋同化日益扩大。全球化影响到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价值体系,从而使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被全球化强调均一化及同质化的设计模式所取代。本文以建筑和园林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代的建筑大师在传统的建筑文化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在这里也对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特征的重要性。

1 建筑设计地域性浅析

1.1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含义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指的是通过结合不同地域的实际,建筑能够体现出该地域的文化、 思想、 个性等。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更是一个地域的产物,建筑必须要符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和思想。

1.2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特点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上的特点,另一类是狭义上的特点。 广义上的特点一方面指空间范围跨度大的建筑所体现出的差异,另一方面指空间范围跨度小的建筑所体现的差异。 狭义上得特点就是指在相对较小的空间环境中,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差异。

2 环境艺术浅析

2.1 环境艺术含义

环境艺术也可以说成是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新兴的一门学问。 它包括建筑场所设计的艺术、 建筑与周围事物关系设计的艺术、 建筑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

2.2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环境艺术是在1981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大会上被正式提出的,我国建筑设计对于环境艺术的认识是从1985年开始的。 1987年由 《中国美术学报》 牵头,正式成立中国环境艺术学会,1992年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正轨。

3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影响

3.1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文化地域性,分为物质文化地域性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性。 首先,地域的文化内涵不一样,那么它表现在建筑设计的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 建筑设计中的尺度与建筑设计的风格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原因。 第二,在国家的内部之间,也存在着由于地方界限导致的各地间生活差异与社会习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一方面造成了很多方面的经济、 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反映给建筑设计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各地域间无论在哪个方面上,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往来关系,这种往来关系经过不断的沉淀与积累,各地域间的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建筑的设计上。 第三,由于不同地域间的不同礼制,也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差异性。 比如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度,那么它的建筑设计就会体现佛教的特征,我国封建礼制历史比较长,在建筑设计上多体现封建集权的庙宇式特征。

环境艺术在建筑文化地域性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是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环境艺术就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体现。 地域间的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 审美文化差异、 制度、 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放映在环境艺术中。 比如,宗教文化的不同,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不同,信奉基督教的地域,在建筑的环境设计上就会体现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在一些建筑壁画上的选择、建筑整体风格的设计、 建筑内饰的装修上,都会透漏着基督教的内容。 另外,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事环境艺术的主要推手,促进着环境艺术水平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文化有多深厚、 多丰富,相对应的环境艺术的发展潜力就会有多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且精深,环境艺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客观上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

3.2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生态地域性的影响

生态因素是近几年建筑设计的主流方向。 生态的和谐是建筑的重要追求,一个好得建筑设计,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参考。生态环境也存在地域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理条件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配套设施上,例如绿地、 树木、 水文等,如何在建筑设计上结合本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创造一个优美、 和谐、 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建筑设计者。生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人们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的条件下,生态因素足可以决定环境艺术设计的成败。环境艺术的设计者要在设计生态环境时,注重建筑的生态地域性,不能只途表面功夫,要在确保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着力塑造一个适合人居住得生态环境,在绿化、 水文等充分保证人们的休闲性和娱乐性。

3.3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景观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景观设计上。 景观设计是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差异的重要载体,任何建筑都离不开景观设计。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的门前,都会设计有左右两个石狮子,认为石狮子是一家院落的守护神。 在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 ,从这点上足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对于一座建筑的重要性。景观设计也是环境艺术的重要体现手法,环境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景观上的设计。 不同地域的景观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优点。 江南的建筑景观多为小桥流水式的,北方的建筑景观多为庄严肃穆式的,而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景观更是富有特色,藏族人民的建筑景观一般是和高山瑞雪联系在一起,蒙古族的建筑景观多体现的是草原气质,所以,建筑设计存在着较大的景观地域性,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

环境艺术在景观设计的体现上,要注重多角度、 全方位的设计,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目光短浅,要结合该地域的不同背景进行系统的艺术设计,使得建筑景观很好地展现建筑的特质,并且从侧面提升建筑的整体水平和观赏性。

3.4整体性:尊重文化传统的眼界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很丰富的建筑语言,中国人有传统的建造经验,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这种记忆。当然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学习,但绝不能抄袭。建筑师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对综合了的人性的、原始的过去进行延续。建筑是整个生活空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中得到不同的表现。我们在设计中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是相对于大的规划而言的,大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小到整个城市、整个村镇。

3.5创造性:弘扬文化传统的路径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是既要看到传统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传统的普遍性与超越性的一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大力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文化糟粕予以摒弃。“取其精华”决不能以当代功利主义观点来对待民族民间文化,而必须尊重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细分慎别,科学对待。

4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通常还会融入一定的艺术成分,同时使建筑更加符合其地域性的特征,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也即是寻找生态环境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