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能训练培训

体能训练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3 14:4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能训练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能训练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6-01

匈牙利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合唱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是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他给我们带来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有它自身的特点——“合”,没有合就无所谓合唱。它有别于其它演唱形式,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那么,如何在这样的一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呢?

一、声部间的平衡、和谐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合唱队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效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感情,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这就需要对合唱作品的横向(旋律)与纵向(声部)进行加工与处理,声部间的平衡在合唱的排练与演出中尤为重要。当然,平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与音色上的绝对均等,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决定。各声部的人数比例要适当,都要用相同的音量来演唱,而且各声部每一成员音色上都要减少个性,寻求共性,在发声方法和感受上尽量互相靠近。各声部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善于倾听,不仅能够监听自已的声音,还必须能听到另外声部、别人的声音及和声效果,借以不断调整自己的音准、音色,使自己的声音和集体的音响一致,要能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合唱的平衡和统一,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合唱作品是通过各声部在多维空间的不同层面上同步、交叉的演唱来塑造不同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这就必须要有艺术上的均衡,以得到既突出又统一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要在各声部的相互对比、彼此补充中达到平衡,以表现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为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还要处理合唱与领唱之间的平衡、合唱与伴奏之间的平衡,所以说,合唱的平衡是作品表现和刻画音乐形象的平衡,是合唱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音量上互相协调、错落有致

常见一些合唱团在演唱上情绪饱满,声音洪亮,也有激情,但由于缺乏层次上的变化和整体部署上的对比,听起来一般粗,一般响,导致一般化。这也是和指挥缺乏对作品处理和用声表现上的对比手段分不开的。正常情况下,每个合唱团必须掌握:刚、柔、弹、跳、起、伏、强、弱、快、慢等十种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现合唱内容,使每首作品既能正确表达思想感情,又能表现它的艺术性,给听众留下艺术上的享受。

合唱的总体音量是由各声部音量汇合而成,而各声部的歌唱音量在合唱中不应是完全平均的,也不应是简单的音量混合。在合唱中,各声部的歌唱音量应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得到调控,将各声部的歌唱音量编排成错落有致、互相协调的合唱总体音量。由于合唱各声部相互间的音量关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合唱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及时调整各声部的音量关系,随时保持合唱的均衡。在合唱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找出主旋律,告诉他们主旋律声部音量应相对控制一些。在合唱中,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用心听辨其它声部,随时对自己的音量进行控制,以保证各声部音量的协调均衡,保证整体效果。

在实际合唱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各声部之间的音量竞赛现象,他们以一个声部的音量高过另外一个声部的音量为荣,争先恐后,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合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并指导学生听辨并学会控制各声部音量比例,使之协调一致。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在合唱中,大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集体,必须以集体为范,只有个体和群体紧密、和谐的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三、音准谐和、音色统一

音准是合唱训练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是合唱艺术的基础,更是合唱艺术生命力所在。在学生刚接触合唱时常会出现声部间相互干扰,跑调、赶节奏的现象。要保证音准、节奏的绝对准确,必须进行严格、系统地训练。做到先分后合,培养合唱队员独立歌唱音准的能力,做到基础牢固,以确保合唱音准的精确可靠性。在合唱训练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一心二用”、“唱一听二”的习惯,即唱准自己声部同时,敢于倾听另外一个甚至多个声部,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辨水平。让学生明白,如果个人的音准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为了合唱的谐和,努力把音准练好,逐步体会到要多为集体着想,培养集体荣誉感。

音色在合唱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音色训练中,既要注意男、女、高、低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又要有多声部组成的整体效果。平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与音色上的绝对均等,而是根据作品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决定。

在独唱时,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歌唱习惯形成个人的歌唱音色。但是,在合唱中,每位合唱队员的歌唱音色必须首先服从其所在声部的音色特征,而不能各行其是。在合唱训练中应要求每位合唱队员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有音色,努力使自己的嗓音状态符合合唱声部对音色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合唱训练中逐渐体会到要做到音色统一,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保持整体一致。

四、合唱作品的处理与表现

篇2

通过“互联网+教育”,我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

首先,我要转变心态和思想。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应该以学生的视角,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

其次,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要善于主动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预见,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教师需要善于利于互联网技术,让自己重塑,使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教师的竞争力才会不可撼动,才会使教师的职业得到不可想像的发展空间,让互联网技术回归为教学辅助利器的本质,终归人的智慧是一切新事物的起源。

当下,“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拥有巨大的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实现教育的“五个任何”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书本开始、学习任何课程。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互联网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可结合线上移动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掌握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时间限制的问题。网络教育灵活方便、多样性的“五个任何”,在教学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成长中的现代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定。  

二、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交互模式

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在网上利用BBS、E-mail等网络工具或“速课网”移动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开展全面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形成交互式学习。通过学生与老师在线授课与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解答疑问、完成作业、考试等,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拉紧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师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供个性化教学和服务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测评结果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开展针对不一样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指导方案等。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方法和条件。

此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也不能都按照以往单个标准。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才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因此,注重在学生阶段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网络教育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可选资源充分丰富,为个人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件生动多样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能够将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通过网络多媒体形式来展示给学生观看和学习,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出一些数据或者各种各样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场景。利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教师可制作生动多样的教学课件来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传统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和枯燥感。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接收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更好的吸收知识和成长。

篇3

1、个别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急救援意识。个别领导的危机意识不强,未能严格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地方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有的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也比较分散,存在多头指挥、功能单一、缺乏统筹的弊端,应对重、特大事故能力差。

2、预案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单位或部门在应急救援问题上草率应付,责任心不强,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不规范、不完整或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虽然也制定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但只是挂在墙上或紧锁柜中,除了制定人知道内容之外,再也无人问津,更没有组织学习,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实际作用。

3、人员配备差,安全投入不足。有的虽然已经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但尚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虽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但应急救援人员素质低,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或救援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个体防护不足,难以适应应急救援特别是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4、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应急能力差。比较普遍的状况就是许多单位的从业人员应急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没有很好的对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宣传、教育和演练,其识灾、防灾和自救能力较差,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连自救能力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要配合专业救援人员共同抗灾。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8月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4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种问题,必须综合治理、辩证施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普及事故灾难预防救助知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编制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尤其是位于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群,要让他们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重庆开县2003年“12・23”井喷事故,由于没有事故预案,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同地方政府衔接,老百姓又不了解事故的危害性,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6年3月25日,井喷事故发生在同一地点、两口事故井相距不到10米、时间仅隔了两年多。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故,有了第一次教训,企业已制定并完善了井喷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安监总局和重庆市主要领导、中石油主要领导亲临指导,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7天的反复抢险施工,中石油“3・25”天然气井漏事故终于“堵漏压井”成功。4月1日,1万多名疏散的群众开始陆续回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对预案的宣传非常重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预案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搞,还要搞好对外宣传,应该让周边群众知道的一定要公开。

2、强化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应急救援能力。首先要重视对应急管理人员尤其是救援指挥人员的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根据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确定最佳的应急策略,慎密周全,翔实具体,将可预见的危险和漏洞都解决和处理好,使预案更加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这要求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预案编制者不仅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而且掌握预案的制定方法;让救援指挥人员对预案的掌握理解、现场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将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使其切实掌握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其次要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训练。应急管理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救援队伍训练,保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体能、战斗意志和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熟悉潜在危险的性质、救援的基本程序和要领,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通讯装备的使用,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提高现场救援应变能力和救援水平。再次要分级分类开展应急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与本单位相关的应急知识融入新员工的“三级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中,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知道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急人员能马上到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要强化对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让企业员工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学会自救和互救。

3、应急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各级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完善各专业性、地方性和区域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在规定范围内予以实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救援器械装备的配备,搞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加强日常隐患排查和事故预防,事故灾难发生时,依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里组织开展有效救援。生产经营单位也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同时,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救援建设,它也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关部门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人员统计表明,95%以上幸免于难的人不是靠专业队伍救援出来的,而是靠邻居施救或自救逃生的,由此看出,出现突发事故的第一时间,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社区居民。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ultivation of Port Count Ability from the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 Port Count Training Wrong Questions

Abstract Port count is regarded as the primary stage exercis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computing power, port operator the ability to exercise the primary school level mathematics learning plays a key role. Primary Mathematics port operator training, the wrong questions not only found that students oral calculation problem, correct the error,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able to help us to feedback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port operator port operator training. Starting from the wrong title, and strive to discover the elementary port operator training problem from the wrong title, which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evel of oral calculation.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port count; the wrong questions; management; analysis

1 口算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当前涉及口算能力培养的形式包括了课堂的教学、课后学生口算练习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课堂有关口算教学或是课前的就知温习,或是知识的迁移衔接,虽然课堂中不是专门针对口算的教学,但是其内容已经被渗透到数的计算内容中去,可以说口算内容是小学数学笔算、估算、简便计算的基础。然而,只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涉及口算的教学也只是教师陈述有关口算的方法和类型等。另一方面,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而形成的,所以说口算能力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练习就成为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2 口算训练中的错题分析的必要性

对于错题分析的必要性,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错题分析与管理实质上是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监控的过程。为的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成功、达到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上一个学习活动的反馈和调节,引起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做错了。让学生通过错题的分析和管理。

其次,错题的分析与管理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根据知识是否为显在的,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错题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这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在问题决过程中,由于某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会产生负迁移或者自我监控不力的现象,一些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错误的认知模式被激活,错误就出现了,借助于错题管理,学生在反思错题的基础上可以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挖掘出错误的认知模式。

3 口算训练册错题的类型与原因分析

当前有关口算训练册的多样化,该研究以宁波地区统一使用的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口算训练》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整理,大致把学生有关该册口算练习的错题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符号认识不清。这是低年段学生经常发生的问题,例如在6÷6=0等,但是这些情况在高年段出现的比例显著的下降。究其原因是低年段的学生的认识还处在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加上练习强度和数量相对比较少,学生在进行口算的时候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够,思维活跃度不强,所以导致错误出现,出现这类的错误不能直接定义为学生计算能力差,而是可以归咎为“粗心”导致的。

(2)混合运算顺序错乱。这类错误和上类基本相近,都是低年段容易出现的错误,例如6-6÷2=0等。这种口算其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要求学生首先得掌握相关的运算法则为前提。而错误的原因除却上述有关学生低年段的认识特点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基本知识要点掌握熟练程度不够,导致做题时候定向思维的出现,从而陷入到运算的误区中。

(3)口算过程的错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同样也会出错,在这样的出错过程中。例如计算加法时,学生会该进位的不进,或者就是把进位忘记加上去;计算减法时,往往把退位的“1”忘记减去,尤其是在计算隔位退位减时,出现退“1”没有退的错误很多;计算乘法时,背的口诀窜位,明明“三四十二”变成了三四十五;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经常会比除数大;计算几个多位数相加时,数位对齐问题等。

(4)文字解读错误。从1~6年级的错题整理中发现,其中错误率最高,错误数量最多的为有关文字题,如8是4的几倍,答案出现32。3的几倍是6,答案出现18。3除以6的倒数是多少等。答案相出现0.5……这些问题在难度上比较适中,也是口算题型之一,但是出错率最高,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没有读懂题意或是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在进行口算时简单地将出现的数字相乘和相除。

4 启示和建议

(1)课堂教学与口算练习要紧密结合。该册口算训练和课本知识形结合,这就使得数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是学生完成口算和锻炼口算能力的基础,所以无论是课堂的新知教学还是口算教学都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学生掌握了牢固的知识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学生能够在口算的能力上得到锻炼。

(2)加强口算能力早期锻炼。从1~6年级口算练习中发现,低年段的错误率要高于高年段的学生。这就表明了,低年段口算对于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做好低年段学生口算工作,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口算能力培养起到奠基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巩固。低年段的口算首先要注意题型要有多样性的呈现,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3)增加口算练习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小学的低年段和高年段学生,其认识特点、思维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程度都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在做题中难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所以在练习口算时要提前对口算的内容进行一个熟悉的过程。例如在口算之前通读口算内容,或是对相关的文字进行理解。一方面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通读时头脑中会初步呈现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这样注意力得到集中,思路容易打开。另外,还可以在口算之前进行简单的事先计算,这样也有利于正确率的提高,在口算之前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5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智力发展为主,但不忽视掌握知识,并反对发展与掌握知

技能的失调。他指出:“在课堂里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不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我们不要认为,既然学生掌握了知识,他们就会变得聪明,事情永完不是这样简单。”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要使学生变得聪明,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灵活地处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反映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方面。在现实的教学与人才的选拔机制中,有这样一个争的事实:学生教材同步训练的要求高于教材,而高考的要求的难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高于同步训练要求的难度。这是由高考的选拔性质决定的,进而客观上使教材习题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一些学校出现了本需要加强习题教学(而不是削弱)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思维锻炼,却因习题训练量不足或严重不足,数学教学质量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如何通过习题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人们探究的。

一、加强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的教学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地要求学生“眼睛一看、脑筋一转、手一勾”从而在时间上把握主动权的题型。我们是否宜在日常的教学中,注得指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并通过实际训练对一些问题摸索出解题模式,此种做法对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归结到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模式上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这一趋势:从升学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考察也成为大势所趋。我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时这种能力在考察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因此在重视指导学生概括解题模式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也应据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予以加强巩固和提高。所谓时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教学阶段(章节、单元、学期、学年等)结束之时,也往往是题型、解题模式为学生基本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培养之机,这时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一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更需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性地训练充分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或者说进放高三时的突出强化训练是有效但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以为这类做法宜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何况我们的教学阶段大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安排而不宜挪为他用(如因课时紧、任务重等),必要求时还需要增加上若干个课时用手此阶段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二、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值得借鉴: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现状,有意识地日积月累,精选一些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灵活性比教材稍高(相当于高考中的中档题的难度)又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习题,有较强针对性地来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使所进行思维训练的梯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涉及到思维灵活性的“稍纵即逝”和智慧火花,下意识地进行捕捉和积累,因为数学思维灵活性也常体现在新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认知结构的改善等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了提高,又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题海战术”之苦。那么如何寻求到教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及关系,这需要针对影响中学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因素(如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发展因素)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开发研究工作。

固然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下以及受高考的“竞争、选拔”性质的使然,教师和学生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对于教师和高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难以有理想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就难以取得升学深造的资格,这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是要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首先打牢基础,从中归结总结解答题目的思路和办法,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解答高考题目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6

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默读,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这样才能捕捉到题目中一些细小的障碍,并顺利进行化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比如,教学二年级数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7、9、16、63这4个数字组成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我先让学生默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把题目分解成三个部分:1.必须用7、9、16、63这4个数;2.组成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各两道。这样,学生理清题意后,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

又如,在学完简单统计的知识后,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先调查本班同学早餐喜欢吃的主食的情况,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成统计表,再制成统计图。让二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把题目的要求看明白,难度很大。我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看看这道题要求我们做多少件事,并一一说出来,这样把题目分成三个部分:1.调查;2.用画“正” 字的方法记录成统计表;3.制成统计图。然后让学生按步骤逐一解决,既简单又有条理,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掌握。

可见,学生在解题之前,一定要认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语,悟透题目的内涵,最后才列式解答。

二、重视言语,领会生活用语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必须对生活中的数学用语与专业的数学术语加以联系沟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语。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打折”“赚了”“亏了”“利润”等生活用语,那么让学生领会这些生活用语所表示的数学意义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百分数应用题:服装店卖出了两件衣服,每件60元,其中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服装店是赚了还是亏了?像这样的一道题,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赚了”“亏了”这些生活用语,而是简单地理解为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将两个20%相减,就会错误地认为结果是不赚也不亏。因此,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赚了”“亏了”其实是指“比进货价多20%”和“比进货价少20%”时,才能把该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随之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渐渐地,学生的阅读习惯便养成,审题能力自然提高了,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注重推敲,感悟数量关系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33-0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生时,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制叫他们去学习。事实上,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训练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更愿意去主动地参与训练,接受老师的指导。径赛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和枯燥,对小学生来说仅靠意志去完成枯燥的训练任务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训练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以兴趣激发他们对训练的追求,从而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意识和潜能,提高训练的效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以乐激趣

以乐为趣,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教学活动上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锻炼身体。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翁,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变得轻松、自然。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这种气氛。有些孩子牺牲玩乐时间来参加训练,就是冲着能和这么多小朋友一起训练、一起变相的玩乐,这种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忘记训练的疲劳,让孩子们在欢声和汗水中度过,达到训练的另一种效果。

二、以新激趣

小学生特别好奇,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新鲜感,对未知的东西都具有比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要牢牢地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体育训练当中善于对与一些素质练习要不断地变换花样或方法手段等来达到训练的效果,以满足孩子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孩子,使他们感到自己优越于别的孩子,学到好多东西也是其他孩子在体育课上学不到的。课后孩子们可以在一起展示,引来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和评价,从而提高孩子在训练中求知欲,培养了孩子的训练兴趣。

三、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对于体育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如在体育的跑步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有技巧地设置一些疑难问题,激起学生心底的求知欲望,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并合理运用于自己的训练中,解决了疑难,提高了自己的运动水平,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有用,他们的心情就会愉悦,从而对训练产生兴趣。当然,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动作,让其他同学思考和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等同学们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后说出来让老师进行分析和评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就有了满足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加强。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当然大多数的孩子是会自己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对于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要多加关注,发现这样的孩子要正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孩子从疑惑的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而不是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跑得快的学生的动作,结果会适得其反。

四、以情激趣

在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 情”动人。情感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可以不断地被教师放大,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喜欢,从而喜爱体育训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自己对体育研究很深入,自然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一旦学生认同了老师以及老师的教法和训练方式,他们就会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饶有兴趣地加入到体育训练中来。另外,教师也要通过一些活动方式来转移学生的疲劳,并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短跑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来挑战老师,还有在长跑的后程教师可以通过陪跑等方式来起到保持学生后程训练强度和转移学生的疲劳。

五、以境激趣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和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去指导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或者让田径队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多一些示范、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的满足感;偶尔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学生们到少体校去看望一些已经被送进体校的师兄们的训练,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训练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训练的项目有了新的看法。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了渲染,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兴趣盎然。

六、以美激趣

任何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对运动中的美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心理,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征,把一些跑步快的、动作优美的同学的跑步过程录下来或拍成照片供大家一同观摩,这样他们就会在跑步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对运动美的追求,组织他们观看一些比赛录像,领略一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飒爽英姿。这样,学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脑海里就会浮现这些画面,并产生良好的运动感觉。当然,在训练中教师要创设机会,让训练的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学会欣赏体育运动带来的美与快乐。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逐渐对田径训练产生兴趣,从而使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使他们对反复的练习不再厌烦,而是带着求知的兴趣去练习,提高自身能力。

篇8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却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顺利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这一课题,以期为提高我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水平

我们随机对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共67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76.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有13.6%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仅有9.6%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上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探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无疑为增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2)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技能水平。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体育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要想达到体育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进行职后教育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有助于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一种有效的职后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体育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型团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所谓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指以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为载体的一种职后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主要特点有: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相互交融。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培训过程中,既显示出动作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也彰显出智力技能的调节和完善作用,这两种教学训练技能始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行为习惯等,因此,即便他们在接受相同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时,每个体育教师将会感受到不同的体现,他们所获取的教学训练技能也将是有差异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⑧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在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中,一般会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效果;其二,是因为教学训练技能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情况,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对我国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基础上,认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六种:①教学训练目标设定的技能培训。教学训练目标设定技能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体育教师所设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易于观察和测量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一类行为方式。它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亦是评价体育教学的依据。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目标设定培训就显得必要迫切;②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特定的沟通与交流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合理地准备和组织沟通与交流信息来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交流与沟通技能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素质,也是组织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③讲解技能培训。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技战术等进行描述、解释、分析,以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所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它几乎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④直观演示技能培训。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运动技术动作的表象、过程、要领等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能,因此,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这类技能非常必要;⑤反馈强化技能培训。反馈强化技能是体育教师以学生的练习行为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来对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情况进行诊断或强化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反馈强化技能是改进学生动作技术技能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因此,也需要进行培训来加以提高;⑥变化技能培训。变化技能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量与练习方式的转换、改变对学生身心的刺激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变化技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了变化技能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进行变化技能培训无疑是必要的;⑦控制技能培训。控制技能是体育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训练规律和教学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控制技能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法手段、练习负荷等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控制技能培训可以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地实现;⑧结束技能培训。结束技能是指在体育课结束部分时,体育教师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上述教学训练技能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的必备技能,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这些教学与训练技能的培训,无疑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

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教学训练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传播学理论。

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行为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过程,第一步,要准备所要传授的信息;第二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把信息内容转换成可以传递的信号,如口头语言、动作示范等,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使其作用于学生;第三步,学生把所接受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内容,并通过加工处理理解内容,再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从上述体育教师教学训练行为的整个过程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学教学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相关模型对教学训练过程进行诠释,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训练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体育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譬如,哈罗德·拉斯韦尔(1984)认为,传播的过程就是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这种“5W”模式,说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2)行为学理论

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相应地提高了对小学数学语言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在小学阶段限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数学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语言是具有一定的形、音、义的符号系统,数学语言就是表达数学关系和形式的符号系统。在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过程中,数学语言充当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感性刺激物,起着其它信号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学生正是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的: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概括性的结论,形成概念;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判断性的结论,作出判断;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序列性的结论,进行推理。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四个方向的目标是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的需要。笔者普通话等级一级乙等,所担任学科成绩连续十多年位于全乡前两名,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些浅显的课题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启与严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读。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论让学生构建。

所谓严,就是严格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表达要准确,严谨,表述简明扼要,并合科逻辑。把启迪思维和严格训练结合起来是发展教学语言的首要一环。

第二、学生在动手、动口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从一年级起,笔者就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和训练,给学生多说的机会,鼓动学生动口说,通过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9+几时,出示:9+3=?不仅让学生动手作学具,而且让其口述操作过程。首先给操作小棒的过程表达“凑十”的思路,因为9根和1根凑成10根,所以把3根分成1根和2根,9根和1根凑成10根,再加上剩下的2根,共12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因为9和1凑成10根,所以把3分成1和2,9和1相加得10,10加2得12,所以9加3等于12。再如:“教学两位学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出示例题:34+2=,34+20=,让学生摆小棒找出它们的答案。然后比较这两首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娄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出示例题:34+2=,34+20=,让学生摆小棒找出它们的答案。然后比较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光将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语言训练应该突出在应用题教学中。

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说算理,说思路,更要训练学生数学语言准确性、有序性,以数学语言促其思维。可以开展:

1、式题表述训练根据每个式子题,译成文字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如(7+2.3)×5译成:①7加2.3的和乘以5,积是多少?②5乘7与2.3的和,积是多少?③把7和2.3的和扩大5倍,得多少?④5个7与2.3的和,积是多少?

2、编题激发思维训练创建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思路去组织语言进行说的训练。如某农场原有化肥5吨,,农场现在存化肥多少吨?学生补充:①现在又买来化肥7吨;②已用去化肥3吨;③现在买来3车化肥,每车5吨。

篇10

杨玲周琳莉李嘉仪程梅

EFFECT OF SCENARIO SIMULATION TRAINING ON IMPROVING RESCUE ABILITY OF NURSES IN COMMUNITY DISASTER SITE

YANG Ling, ZHOU Lingli, LI Jiayi, et al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情景模拟演练培训模式对提高护士参与社区灾害现场救援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60名护士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演练模式培训,评价培训后护士的灾害救援能力。结果

干预组护士的社区灾害救援能力,较对照组护士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士社区灾害救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职称和工作年限护士社区灾害救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情景模拟演练模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对提高护士的灾害救援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直观培训方法。

【关键词】情景模拟培训灾害护理社区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cenario simulation training to nurses in improving the rescue ability at community site. Methods

A total of 60 nurse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rain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scenario simulation mode train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disaster rescue abi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p>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evident in different sections,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working years (p<0.05). ConclusionScenario simulation model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rescue as an ideal and intuitive method.

【Key words】 Scenario simulation; Training; Disaster nursing; Community

【Author′s address】Nursing Department, Zhuhai People&acute;s Hospital, Zhuhai 51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62

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的灾难医学救援随之发展,与临床医学不同, 灾害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一般在院内实施救护,而灾害医学要到灾害现场, 临时组建医疗机构, 完成灾区伤病员的救护工作[1]。医院在灾害发生时会面临对医护人员临场应变能力、急救知识的挑战,做好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同时加强灾害救援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目前对灾害救援能力的培训方式主要是理论培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等方式,实际操作机会相对较少,为提高护理人员在面对真实灾害时救援能力,本研究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式演练,探讨其对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条件的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纳入标准:科室推荐、自愿参与培训;年龄35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具有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此次培训后纳入医院灾害救援后备人员库。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常规培训从全院吸收有丰富临床急救经验的急救专家,共10人组成灾害护理教育团队。灾害护理教育团队成员任务是采用授课形式,课程培训每月培训1次,每次培训时间为2学时,持续3个月。内容为灾害护理理论讲课,包括常用救援知识,通用技能,专科技能,高级生命支持、灾后创伤护理技术、灾后卫生防疫和灾后心理护理、高级灾难医学救援知识,同时强化救援中自我保护与生存能力的培训。护士基本操作能力培训,吸痰、吸氧、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外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约束、解毒等和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简易呼吸器、除颤仪、担架运送等。

1.2.2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演练培训,每月1次,每次2学时,持续3个月。护士首先要完成单项灾害救援护理技术操作,然后进入剧情角色练习。护士进行模拟练习,包括项目有第一现场预检分诊,第二现场急救气管插管,吸氧,吸痰、输液,止血包扎固定,转运伤者,疾病控制,卫生保障等,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熟练、迅速、准确。建立三级灾害护理救援团队,每个团队设立高级、中级、初级救援护士,原则是充分发挥高级救援护士的指挥协调能力,施展中级救援护士的配合救助能力,快速培养初级救援护士的灾害救援能力。设置ABCD制[3]护士配合分工流程,ABCD 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适用于灾害救援现场情况实施,即A 护士服从事件指挥系统(ICS)的指挥,安排小组内人员调配,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救援工作,提供急救物品,协助其他救援成员疾病控制,卫生保障。B护士在灾害救援现场负责捡伤分类,转运等等。C 、D护士负责第二现场伤员的快速救治,如维持呼吸系统功能,维持循环功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展开对症救护措施如止血、止痉、止吐、制动、外伤包扎等。

1.3评价方法

1.3.1由灾害护理教育团队成员担任评委在灾害结束后对受培训护士的灾害救援能力进行评分,评分表参照前人研究[4]从技术操作能力(20分)、批判性思维能力(20分)、预检分诊能力(20分)、配合协调能力(20分)、应急处理能力(20分)5个维度考评每名护士在灾害救援现场的救援能力,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灾害救援能力越强。

1.3.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 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灾害救援能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间护士灾害救援能力评价干预组护士的技术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预检分诊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对干预组护士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不同学历护士的灾害救援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职称、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一旦有事故灾害发生便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5]。社区是突发灾害的源头,是第一时间救治的现场,情景模拟演练以社区为依托,提高护士分析受灾地区的地形和布局,迅速找到所需人力物资,对受灾人员进行抢救的专业能力。我国护士对灾害护理基本知识、急救技能、心理援助以及备灾能力的需求较高, 而对恢复和重建期的灾害中远期护理培训需求最低[4]。社区灾害情景模拟演练同时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在灾害发生前,对群众人员需要健康教育为主,内容包括交通事故、水灾、风灾,泥石流突发,重大传染病等原因,伤情特点,进行灾前预防,实现以社区为主,保护自己,互相支持,共同安全的灾害救援策略。

3.2陈林[6]指出灾害护理不同于一般护理工作,亟需加强对灾害护理的知识与能力的理解,促进课程构建。灾害护理侧重在特殊环境下救护与管理,缺乏常规医院院内救护所需的大型设备和高级救护条件, 灾害护理救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其工作策略、方式和方法与急诊护理有不同的方面。灾害护理救援队伍成员是能战斗的现场急救队员,要求掌握救援常识、通用技能、专科技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各自为战的能力,强调救援护士完善救援预案,能配合医生的救灾工作,也能在单独面临灾害突发状况时实施救援工作。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模拟演练后,护士的技术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预检分诊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五个能力都得到提高,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合作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让护士感悟到灾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氛围,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取救援的实战经验。因此,灾害救援护士在现场的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在理论学习中不能获得的经验。

3.3对比两组人员,两种方法培训后得分发现,对于灾害护理救援知识掌握水平与学历无相关,这与灾害医学与护理救援知识专业特殊性、实践性强有关,说明目前临床科室的日常操作及普通的护理学教育未能有效提高护士对于灾害护理救援知识水平,而且为组建灾害救援队伍,所挑选人员为全院骨干护士,工作能力均较高,减少学历导致的差异性。本研究显示,急危重症科室护士得分最高,得分具有差异性,p<0.05,这与急危重症科室护士工作中涉及多系统知识,灾害护理救援工作具有相似性,刘庆秋等[7]提出灾害护理教育要促进全科知识储备。护士职称、工作年限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调查显示[8-9],职称与工作年限和学习能力成正相关。年资越高、职称越高护士,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经历完善,人生阅历增加,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越强,由此产生差异性。

总之,灾害现场救援情景模拟演练可以直观、有效现场记录灾后救援中存在问题,在后续灾害救援知识培训针对性解决。在灾害救援情景模拟现场发现救援护士具有较强的救灾技能,能保护自己的同时寻找伤员,使伤员脱离危险,能配合医生对伤员的伤情做出正确和快速的判断,分类即预检分诊能力,快速、正确完善伤员的救护卡,对危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尽最大努力防止感染和伤残,能顺利找到所需人力物资,对伤员进行快速转运。灾害现场救援模拟可控性强,可以设置小范围受灾现场抢救,也可以参与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日”综合救援演练,以有限的资金,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业的灾害救援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娄伟, 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护理研究,2010,24(12):3272-3273.

[2]赵光昱, 朱兴莲,刘梅瑶,等.灾害救援护理备灾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护理学报,2013,20(12A):19-21.

[3]严秀芳. 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4]王玉玲,刘钰,黎檀香.急诊护士掌握灾害救治知识的现状调查及相应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67-68.

[5]孙平,朱伟,王剑.基于灾害评估的社区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及模拟.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3):172-176.

[6]陈林,臧渝梨.灾害护理特征分析及发展展望.护理学报,2010,17(2B),1-4.

篇11

【Keywords】legalprofessionalability;legaldebat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9-02

1法律辩论训练计划提出的背景

1.1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职业能力现状

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具备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相比于20世纪的确有所进步,但专业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法律辩论训练与法律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见者围绕争议点所进行的寻找证据、阐述理由、进行推理、辩驳论证等活动[1]。在现代辩论学看来,辩论是以逻辑为命脉、以语言为艺术,是通过逻辑与语言的思想交锋活动。法律辩论是主要围绕法律上事实、规则、程序中出现的争议所展开的运用法律基本原理与规范进行辩驳的一种辩论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辩论训练是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普通辩论的规则为规则,以法律领域内出现的争议问题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定期训练。

2法律辩论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对法律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需要与我国现如今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以及法律辩论训练对法律职业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发了本文作者将具体的法律辩论训练计划应用于对法学生的教育中。

2.1制作训练计划

法律辩论赛在我国许多大学特别是法律专业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法律辩论赛的辩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辩论培养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毕竟法律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不同,其专业性、可操作性、时效性都是一般辩论赛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法学辩论是以法律能力为核心辩论能力为辅助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如减肥健身一样,短期内对受训者能力提升有限。这也造成法律辩论成为少部分人的活动,所以制定一个可以吸引受训者并能促使其长期坚持的训练计划尤为重要,也是本项目能付诸实践的最重要一环。

2.2入门阶段训练

对于法律辩论而言,兴趣是首位,本项目针对的对象为未来将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培养兴趣是初始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能够有意向参加法学辩论活动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对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物有着最基础的兴趣或者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在入门阶段中,采取模拟法庭和观看高水平辩论赛视频这两种方式最为有效。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可以让受训者提前了解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梦想,让受训者了解法律相关职业以及辩论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应用和了解所学及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在现实中使受训者产生兴趣。

2.3初级阶段训练

初级阶段中,受训人员在对法学辩论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受训者对于法学辩论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赛制、法律辩论的特点、辩论对法律的意义等。本阶段中采用模拟辩论的方式最为有效,根据一般法学赛制将受训人员分正反两组。一组四到六人,双方在场下组织讨论后进行模拟辩论。一般以一周一场的频率进行模拟辩论为宜,并保证受训人员在模拟辩论前有至少五次的组内讨论。采取一周一场,每场至少五次讨论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保证受训人员的压力不能超出其以其兴趣为基础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在受训人员适应这种频率后,可以缩短模拟辩论每个场次之间的时间差距,提高组内讨论频率,提高辩题难度并向法律专业辩题靠拢,逐渐使受训人员理解法律辩论,加深其对法律辩论的印象。2.4高级阶段训练

本阶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所以在受训人员已经有一定法学辩论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后,本阶段要在正规法律辩论比赛中着重提升受训人员的法律辩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打下基础。本阶段中,组内辩论已经对受训人员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参加正规法律辩论赛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专业的比赛对受训人员能力的提高也越显著。因我国各地比赛频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议多多益善,尽量为受训者提供机会参加法律辩论赛,如在黑龙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辩论赛、在江西省有“双惟杯”,在江苏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识产权杯”,在山东有“烟台众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乐山市公诉人、律师、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四川省大學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全国有“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受训人员必须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并在赛后认真做好总结,形成体系化的总结制度。本阶段中受训人员必须独立进行辩题的准备,不能依赖培训人员,否则将导致提高辩论能力的训练目的不能完成。

2.5辅助训练内容

将法律辩论设置为本科及以上法学社的一项常规课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辩论训练起到很大作用,建议最少有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场地需要固定和安静的环境,这对于受训人员对团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应当为法律辩论训练配置模拟法庭。为实现法律辩论训练及比赛的高效进行,辩论赛所需要的数字化设备,各高校也应为其配备。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个受训人员的性格特点会对团体中其他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避免部分人准备辩题,部分人无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观点应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所以团体中的成员要形成日常沟通的习惯,可以依照社团的组织方式管理日常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