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4 11:13: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发展分析

篇1

80年代,韩国的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的调整。70年代的经济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韩国政府要求大型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结构调整主要是集中在重机械制造,汽车,造船,冶炼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国产生了一批大的财阀,加深了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国开始银行业的私有化,降低民间的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业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时期韩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到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与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篇2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对环境保护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人类肆意破坏森林,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过量等等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我国早在200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了全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由此,在全球气侯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如干旱、热浪、洪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我们充分认识到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将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需要

我国拥有13.4亿人口,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能源消耗也十分巨大。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一。数据表明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只能满足11.3年的需求,天然气的储量也只有32.3年。但我国经济发展高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费的基础上的,其结果必然是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率,能源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每吨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洲的16.8%、日本的10.5%。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5%,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让我国经济发展能够逐步做到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长期处于“高碳”状态,这些“高碳”产业已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而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这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既有利于完善能源结构,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二、达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资源转化战略深入实施,循环产业得到发展。近年来,达州坚定不移地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项目投产达效、产业链条延伸、园区功能完善、开发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加速推进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目前,产业区已入驻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215亿元,一个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磷硫化工为支撑、精细化工为特色、物流配送为依托的新兴化工基地正在加速崛起。预计到2020年,基地建成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税利50亿元以上。达州确立“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涌现出了许多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现代化企业。达钢集团年产10万吨甲醇装置是达钢20万吨二甲醚项目的一部分,它通过充分利用达钢现有的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生产甲醇,每年可回收利用焦炉煤气4.48亿立方米、转炉煤气1.2亿立方米,可节约标煤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排量55万吨。通过处理,该企业每天产生的10吨污水,可用来灌溉,真正实现了废物循环利用,在产业链上做到“吃干榨尽”。这是达州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

2.重点培育产业集团,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近年来,达州重点培育了以达钢为重点的钢铁集团;以达竹煤电、恒成能源和国电华蓥山电厂为重点的煤电集团;发展了以中石油、中石化在达企业等为重点的天然气开发加工集团;培育了以川东水泥、利森建材、大巴山水泥等为重点的建材产业集团。同时,在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循环经济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面提升了煤-电-冶-化-建产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支撑地位。目前,万源市与武汉凯迪共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双方已签订生物质能源多项发展协议。凯迪万源生物质发电厂已选定在青花镇建青花工业园区,电厂设计图纸方案已编制完成。全国首家生物提取乙醇项目初步确定也落户青花工业园区。

3.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空气质量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达州市累计关停污染企业50多家,关停小火电机组43.3万千瓦、小水泥生产能力150万吨、苎麻生产能力3万吨。先后投资6.2亿元对工业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等158家污染源实施了限期治理,对20多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2010年,全市对100多个大气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全年中心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348天,达标率为95.3%,全市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6.9%。在同年全市开展了州河综合治理,城市水功能区达标100%。

4.企业技改不断创新,新技术运用效果明显。达州企业结合国际国内大环境和自身实际,走出了技术改革创新的路子,向环保节能方面发展。川煤达竹集团石板选煤发电厂,运用高新科技,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节能环保增效多赢的效果。汇鑫能源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制造安装的西南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能储备6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整个达州市每天民用天然气量的30倍。该项目生产技术先进、工艺节能环保,是近几年国内发展的新型产业,其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工艺和技术属世界一流,也是达州市打造“煤-电-冶-化-建”循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宜居达州逐渐形成。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达州市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治丑点、育亮点,扎实有效开展各项治理工作,城乡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全市新建城镇公(游)园16个、休闲广场149个,新增绿化面积3178万平方米。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这座昔日被称为“光灰城市“的川东小镇,如今已建成的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402.46公顷,绿地率达33.39%,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608.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3%,公园绿地面积达48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12.05平方米,新增三个景观带,增加绿地面积103.9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初步形成,新增市级园林式单位25个、小区25个,申报省级园林式单位17个、小区12个。2011年1月达州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并且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也已通过省上考核。发展中的达州将努力成为秦巴地区生态型、文化型、开放型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薄弱之处

1.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制约着达州低碳经济的发展。达州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达州工业的主体代表,如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80%的行业都是高耗能工业行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又加重了达州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对达州而言,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2.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达州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低碳经济相较于高碳经济,技术要求更高,对于达州这种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而言,要全面实现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投入比较大,显然是尚不富裕的达州的沉重负担。

3.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倡导低碳经济的口号被正式提出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达州人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形成共识,政府宣传不到位,部分基层单位和企业对低碳经济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清,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部分市民不知道低碳经济的含义,不懂得低碳生活的妙处。据调查,达州30%的市民因价格原因,不愿购买节能灯泡;80%的市民不愿购买太阳能热水器;而30%的市民愿意购买大功能烘干洗衣机。

三、加快达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科学制定城市区域规划

随着达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城市向西外、南外、北外、复兴等周边地区拓展,人口外迁和工业园区建设,造成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由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私家车出行迅速增加,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加重。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必须对城市进行恰当的区域规划。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健全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以及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制定了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和目标,达州也不能落后,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按照“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要求,搞好规划设计与建设。

(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虽然一系列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后,达州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还任重道远,需进一步强力推进。一是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城市建筑应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大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打造低碳环保新型住宅体及小区。三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客、货营运车辆可设置“绿色门槛”,限制高耗能车辆从事商业营运。四是要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五是要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六是提高工业废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水、供电及污水处理,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七是要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八是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鼓励全市人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努力降低能耗水平,促使节能减排工作上新台阶。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导向,要按照分步走的发展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要抓紧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引导。二是要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发挥服务业、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用等低碳、高效产业的作用。三是要狠抓大项目,加快“煤-电-冶-化-建”循环产业链的继续深入;大力振兴制造业,加快川东北汽配加工基地的发展进度;努力打造万源低碳产业园区、四川首座天然气发电厂;支持果、畜、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拳头产业,如万源富硒农产品的迅速发展。

(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融资、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努力改变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依靠科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根据达州自身特点,在积极推广目前已研发出的新型农机具的同时,还要注重太阳能、生物能等产品的研发。

(五)民意直通努力发展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没有碳分子结构的能源,是现代汽车的一种低碳“动力”,广义的说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并能重复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达州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如森林能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源发展前景和投资前景广阔。要重点推进农村沼气、垃圾直燃等固体废弃物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发展,适度发展非食用粮糖油类生物液体燃料,同时也可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生态建设之目的。

(六)继续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旅游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英国最早提出的,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具有污染小、耗费低的特点,但若是旅游经济超出其承载能力,除了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还会使人们对旅游景点的综合体验大幅度下降,进而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低碳旅游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颖的低碳方式,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目标,可有效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经济中运用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机制、倡导低碳消费,以最低的碳排放量换取最大的旅游经济价值。现代社会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环境日益恶劣,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1.1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低碳思想的传播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行业。低碳旅游的发展,既注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又注重旅游产业对游客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低碳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在游玩中体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更多人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来。

1.2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例如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个别游客在观光过程中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等。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与环境保护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旅游成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方式。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中来,旅游业从原有的粗放型向经济环保型转变,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低碳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的范畴,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关怀。

2低碳旅游发展中的不足

2.1低碳观念薄弱

低碳意识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游客普遍认为旅游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游玩过程中尤为注重个人享受,这种消费观念使得旅游资源的消耗巨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小觑,低碳观念淡薄,严重制约了低碳旅游的发展。

2.2开发过程不规范

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上,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旅游景点过度开发,不但使旅游景点缺乏特色,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2.3技术水平低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排放技术尚不成熟,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缓慢。

3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低碳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行为,通过整合政府、旅游企业、游客三方主体,培育出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

3.1新颖的旅游模式

低碳旅游从细微处入手,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新颖、独特的低碳体验,倡导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通过政府督促旅游企业转变旅游业单纯获利的方式,落实低碳理念的旅游方式,提高生态效益。旅游经济不单单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一项精神活动,将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低碳行动,才是低碳视角下旅游经济的核心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企业,边污染边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这与低碳旅游所提倡的保护环境、在自然生态承载能力之内发展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低碳旅游就是要扭转游客日常行为中的不当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方式上,游客可以选择自行车、徒步;在用餐方式上,可以选择绿色环保标签的食品,拒绝一次性餐具等等。

3.2评估制度、认证制度的引入

低碳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或人们发展性的消费活动,更是一项人类文明和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活动,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领域,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低碳经济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关于低碳标准在旅游经济范畴更是完全空白,只有建立旅游经济发展的低碳评价体系、等级认证制度和监测系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和制度,才能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确保低碳理念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落实,成为大众的生活指南。其次,低碳旅游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以经济利益为引导,辅以公益性的低碳实践活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因地制宜,对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协调游客数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时,应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结合旅游景区的区域特色,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严格控制景区规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过程的每个细节。例如,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引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引入,污水处理及净化技术的引入,生态垃圾桶、卫生态生间的引入等等。

3.4对旅游景点进行低碳改造

低碳旅游是借助对旅游环境的低碳改造实现的,通过配备低碳旅游设施服务于游客,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低碳旅游设施分为专门性低碳旅游设施和基础性旅游设施两种,景区的环卫设施、能源设施等都属于基础旅游设施;专为旅游提供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等属于专门性旅游设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景区中可以设置停车场,为景区游客提供新能源共享车辆,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和自行车等;其次,改造景区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应该以低碳环保为主,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最后,构建低碳建筑,低碳酒店、生态型购物娱乐场所等。此外,在景区中还可以配备环保式的休闲缆车,可以让游客体验独特的低碳观光。

4结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屡屡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沙尘暴、雾霾,都是大自然发出的求救信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得到大力倡导和推行,低碳旅游被视为长期的旅游发展模式,经过低碳思路的改进,旅游经济具有了新颖、环保、低碳的特点,低碳旅游虽然目前尚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带动旅游经济的总体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冬冬.浅议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2,(19).

[2]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叶资源科学,2015,(03).

篇4

一、低碳经济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的挑战。20世纪的经济是高碳经济,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灾难性问题。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地球将不堪重负。

现代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高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被称为高碳能源;与高碳能源相对,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这些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则属于“低碳”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称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的内容,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实现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向选择,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针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我国国情分析

中国经济正在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方向转变。就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从长远看有利于是实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中短期看则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水平低下,低碳技术尚未形成竞争力,低碳产业面临发展瓶颈。特别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这种挑战更大。一方面是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偏重工业,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大;另一方面是外需的长期低迷。如果此次再不抓住时机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则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存在很大隐患。而且越往后,人类对高碳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意识会越来越强,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越大,高碳经济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水平低下。能源利用中煤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而煤炭是碳排放最多的矿物能源,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低下,单位能源GDP产出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单位GDP碳排放远高于国际水平。

其次,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尚未形成竞争力,低碳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控,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转让技术;而且在低碳技术开发上尚没有明确发展规划。

第三,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不高。其原因:一是我国是碳排放大国,给全球环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二是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国家如果缺乏能源资源或能源相关产品,中国规模巨大的需求量无疑将对国际市场价格造成显著影响,经济增长也将更大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国际碳交易市场长期被欧盟和美国把持,这将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虽然我国特有的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利用能源;在本领域的技术水平还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但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如果加大投入,我国仍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开发和创新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社会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发展并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中国已把研发风电、核电、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作为能源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既要仰仗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升级,又需要依赖新能源产业;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也要从产业链的全过程中寻求低碳技术,最终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等多维低碳经济体系。

(一)制定低碳经济的制度和措施

国家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与国家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由国家到地方的统筹发展低碳经济的宏伟蓝图。

(二)形成低碳经济的良好的环境

大力宣传低碳经济,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环保生活观念,让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全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全力支持和推进低碳经济,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氛围。节约能源资源、注重生态环保以及切实采取行动的意识,这对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积极引导作用,同时还可以拉动内需,创造低碳消费品市场。

(三)完善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应将创新和技术研发做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标准。大力推广碳捕捉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完善低碳经济鉴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工作。特别是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对煤炭资源的使用难以改变,所以要加大对适用于煤炭资源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四)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预算制度和碳交易模式,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强化企业对执行低碳政策的积极性和责任。政府可以考虑采取奖惩并举的策略,对高效推进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税收奖励;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增收碳排放税以用做低碳政策的运作资金;对坚持高耗能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则要严厉关停。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强化约束力的同时,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五)支持为低碳产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无论是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革,还是新能源创新都需要投入大规模资金,完备的金融支持是企业保持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最重要保证,我国应对低碳产业开放资本市场提供全面的融资。

(六)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技术合作,尤其是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

在推动示范和标准规则制定阶段,我们应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参与权和主动权。并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篇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阜新市位于老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曾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被称为“煤电之城”。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阜新市的经济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尽管自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定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阜新市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不断清晰,方向不断明确,内容不断丰富。但是从阜新现如今的发展水平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将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对阜新当今的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找出妨碍阜新经济发展及转型的根本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促进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已开始进行优化使用,但是作为一些重工业基地却依然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从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未来发展也成为了我国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话题。

王世贤(2014)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必须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入手,使就业、创业与产业转型和承接互相促进,提升结构变动协同性,才有利于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和谐增长。李海超(2013)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宋喜斌(2014)认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种:政府主导、产业政策转变、经济转型。王茵(2010)、邱松(2011)、陈德敏(2012)也对资源型城市将如何发展与经济如何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究。苏楠楠(2014)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主要出现: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各个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具有多种方式,却也普遍存在较大问题。本文对阜新的经济发展及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相应的政策,使阜新在转型之路上少走些弯路。

二、阜新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产总值(GDP)基数过低,增长较为缓慢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建国伊始,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甚至即将枯竭,阜新经济也一落千丈,成为了辽宁省的最后一名。从阜新最近五年的GDP数据可以看出(表1),阜新GDP基数过低,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辽宁省的其他城市相比,阜新明显处于落后的地位。在2013年时,全省除阜新市和葫芦岛市以外,GDP均已过千亿元(虽只列举部分城市数据,但是对整个辽宁省均进行了调查),而最发达的沈阳和大连已超过七千亿元。而葫芦岛市建市不久,经济和文化底蕴皆没有阜新深厚,生产总值也超过阜新一百多亿元。由此完全可以看出阜新GDP基数过低,经济发展缓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比值呈下降的趋势,且依照阜新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这样的增长速度完全不能够支撑阜新的发展,阜新转型势在必行。

(二)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度,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阜新素来有“煤电之城”的称号,煤炭产业也一直占据着阜新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也正是由于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对其他产业的着重培养,使得阜新在煤炭资源枯竭之时,经济上也出现了极大的困境。甚至阜新经济转型至现在,其对煤炭产业依然有较大依赖。2010年,阜新被确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进行经济转型的第十个年头,阜新的原煤产量仍高达1828.31万吨、采矿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11.83亿元,足足占了当年全市总值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的数据显示,阜新的煤产量仍达到1517.01万吨、采矿业的生产总值达到71.38亿元,虽然所占比值有所下降,却依然占有较大比重。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五年之后的产量下降并不明显,而产值却下降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如今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像煤炭这种非清洁型能源,一旦生产过多便会超出大众的需求,价格便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如今煤炭行业的产量多、产值少的局面。

(三)教育发展存在缺陷,就业与失业问题较突出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因素又对就业与失业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阜新的教育发展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统计,至2014年底,阜新在校研究生293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378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94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629人、初中在校生32544人及普通小学在校生84698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阜新市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少、所占比重较低,这也就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数相对增加,使阜新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随之下降,这与政府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和对教育资源投资较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阜新培养出的人才还有可能会由于阜新经济增长缓慢、发展机会少而选择去其他城市发展,如此一来,阜新的人力资源则更加匮乏。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行业所需要的人数也就会随之减少,而阜新市截止2014年底矿业从业人员为35746人。倘若矿产资源枯竭、煤炭行业倒闭,则会出现大批失业者,且这些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就业可能性较小,这也成为阜新未来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阜新作为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解决。阜新市由于对煤炭产业依赖度过高,使得其经济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衰落,而阜新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当地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引领其进行高端产业的开发与研究。同样,由于其经济水平落后,更无法吸引大批的外来人力资源进入,这也是阜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且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从事于矿业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就会使这些低文化水平者的失业率逐渐增加,给阜新经济的发展带来负向的影响,也为其进行经济转型增大了难度。

(二)对策

第一,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煤炭作为非清洁能源,已经逐渐被清洁能源所替代,使用量已大大减少,若产量过高,只能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降低。而它又是不可再生能源,现在也正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若阜新市继续着重依赖于煤炭产业,将会经济持续低迷下去。所以,必须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

第二,着重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支柱型产业。阜新市由于一直以来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着重培养,使其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着重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支柱型产业。阜新旅游业一直都较为丰富,它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是“观沙缘奇丽特色,看煤城变幻今昔,感东藏宗教民俗,悟华夏文化源地。”阜新市可以通过加大宣传、优化景区等方式,将海棠山、瑞应寺等景区打造成一级风景区,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应加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弥补煤炭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对这些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也使阜新能够顺利地完成转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三,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完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并不断加大对教育项目的投资,才能为本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为未来经济快速的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不仅要对基础和高等教育进行着重培养,还要加强各单位和社会的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推动育才聚才的人才体系建设,才能为转型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甚至还会吸引外来的资源为本地进行建设,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重点解决就业、失业问题。一个地区就业、失业情况如何,既可以反映出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状况,也可以放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问题是困扰我们整个国家的一个长久性问题,但对于阜新这种资源枯竭型、欠发达城市而言,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阜新市应推动高质量的就业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切实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援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例如说,失业的煤炭工人,政府应出面给予帮助,否则如果大批的低水平失业人员不进行再就业,将会使阜新的经济发展陷入严重困境。同时,还应提高职业培训技能质量,以培训促进就业。这一方式可以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还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为其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使当地严重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

阜新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进,直至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顺利地完成经济转型,才能够使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世贤.阜新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3):234-238.

[2]李海超.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篇6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篇7

    二、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篇8

节会经济定义为包括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传统习俗活动、专业学术会议、各种形式展会、各类大型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形式,它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旅游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节会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

一、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优势

1、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咽喉部位,地处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区,它是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目前青岛市拥有完整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青岛港港口吞吐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三位。同时青岛市拥有胶济铁路、蓝烟铁路等铁路客运干线和G22、G20、G18、G15等高速公路路网,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中国最长海底隧道,陆路交通十分发达。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则为青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青岛市是我国著名旅游度假城市,也是我国著名休闲疗养城市

青岛市作为我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内外交融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旅游资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市的城市印迹,每每都让无数的游客流连忘返。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数千万游客前来青岛观光游玩,这必将极大的促进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

3、青岛市节会场馆优良,配套设施完善

山东省最大的会展场馆一一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座落于青岛市崂山区,会展总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山东省最大的节庆场馆一一青岛市国际啤酒城,同样座落于青岛市崂山区,园区总面积也超过了十万平方米。同时,青岛市配套有二百多家星级酒店,数十家五星级酒店。预计到2014年,星级酒店数量将达到三百余家。良好的节会场馆加上先进的配套设施,为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后勤保障。

4、青岛市品牌企业众多,品牌效应凸显

经过青岛市政府的正确引导,青岛市人民的不断努力,青岛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企业,其中青岛市家电企业代表海尔、海信、澳柯玛己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青岛市其它行业代表青啤、双星、青岛港也逐渐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依托品牌企业品牌效应,青岛市形成了环球帆船赛、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国际服装节、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环球小姐选拔赛等著名节会。

5、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青岛发展节会经济的关键因素

青岛市以1991年举办青岛市国际啤酒节为标志开始发展节会经济,2001年青岛市确定了节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以展会商、以展扬名、以展聚财、以展兴市”,随后现代化的多功能的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竣工并且投入使用。2004年青岛市提出了节会经济发展目标,要求 “立足山东、面向日韩、辐射环黄渤海地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节庆会展名城”,随后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三期完工,进一步扩大了节会商参与规模。

二、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不足

1、节会市场起点较低

青岛市虽然具有发展国际节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但与之相应的节会行业协会建设跟不上节会发展速度,组织开发定位偏低,组织宣传力度不够,近几年来青岛市举办或者承办的节会活动国际知名度较低,影响范围较小。

2、节会公司多而杂乱

节会经济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有高质量节会公司作为保证。青岛市的节会公司发展参差不齐。据2012年最新统计显示,青岛市虽然拥有几十家节会公司,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使得节会无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影响了各方参节和参展的积极性。

3、节会人才少而缺乏

节会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节会人才的竞争。随着节会层次的不断升级和节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节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我国新兴的节会发展城市,青岛市在旅游业的核心人才方面缺口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会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建议

1、发挥资源优势,争创品牌节会

品牌支持是节会经济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青岛市可以积极借鉴节会经济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具有青岛市特色的节会做好、做大、做强,采取各种营销策略,积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知名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节会商,为节会经济发展提供潜在客源市场,也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2、加大宣传力度

一个节会成功与否,除需要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之外,还需要大力进行宣传。这就如同商品售卖一样,只有质量好、消费者信得过的商品,加上正确的营销策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青岛市在节会经济市场拓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提高节会的知名度。

3、大力培养节会专业人才

节会经济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各类人才。因此,青岛市应该抓住2014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积极与驻青高校开展合作,培养节会经济所需的人才,或者对于引进优秀节会人才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措施,才能使得节会人才满足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成立专业节会协会,协调节会经济发展

节会协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可以作为联系政府和节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可以作为节会商参与节会的一个中介机构。因此青岛市应当尽快成立专业节会行业协会,促进节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5、与周边城市形成大节会联合群体

青岛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市可以与山东半岛其它城市相互联合,通过区域辐射效应,形成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联合群体,从而实现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双赢目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徐帆.《中国旅游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78

[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

篇9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当前,对经济发展业绩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J,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DEA方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两大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1)式中,X=(x,X2,,X),为原指标;F=(F,F,,F),为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为特殊因子。通常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衡量第i个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①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②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③解特征方程IR—AEl=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④对A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以贡献率为权重,对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2.1数据分析过程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间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的巴特利球度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输出分析结果知KMO值为0.5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KMO值偏小,但是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63.957,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着明显差异,各变量相关性大,综合考虑原有变量还是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样本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前4个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见。,前4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418%,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绝大部分信息,因而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可行的,达到了化简与降维的目的。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采用方差最大(VARMAX)正交旋转变换,使各变量在某些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2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第1个主因子在指标置、置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各地区在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比较,可概括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第2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第3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富裕水平因子;第4个主因子在、墨上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

2.3各市(地区)综合得分计算

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17个市(地区)的4个主因子得分F、、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再以4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分值,综合得分公式为:F=0.5498Fl+0.2088F2+0.1561F3+0.0853F4(2)运用该公式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分值,可以排序出2008年湖北省l7个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因子排序结果,只有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宜昌市和孝感市总得分F>0,其他10市(地区)得分在0分以下。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得分最高的荆州市与得分最低的黄石市分值相差2分左右。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传统的农业强市,其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作为湖北省省直管市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得分却都在10名开外,它们的农业生产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们的耕地面积等自然资源指标排名都很靠后(仅高于鄂州市和神农架林区)。总体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市(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都还处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下,这样的排名结果也和湖北省现实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2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排序对于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而言,总的排名和最终综合得分排名变化不大。荆州市、襄樊市、孝感市依靠自己较突出的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得分领先其他市(地区),而鄂州市、神农架林区、黄石市排名最后3位。其中荆州市的这4项指标值均排名湖北省第1,其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得分第1,与实际情况一致。

3.3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排序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在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得分方面表现突出,孝感市、天门市、仙桃市则表现不佳。武汉在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上名列前矛,这与武汉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呼应。宜昌作为水利之都,其在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黄石市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都领先其他市(地区)。

篇10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江苏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京位于我国黄金水道长江下游中部,横跨长江南北两岸,濒江近海,承东启西,横贯南北。南京地处沿海开发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紧邻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南京良好的区位,再加上悠久的历史发展,使南京称为长江三角洲除上海以外的最大经济中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境内河港密布,公路四通八达。横卧北侧的长江是通往外地的重要水运干道。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都是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太仓港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配套港苏州位于长三角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

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处在上海的紧密联系圈层内,是上海的强辐射区,经济发展受上海影响较为强烈。

二、交通条件

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在水运方面,南京港位于我国沿长江、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和水运、公路、铁路主要运输通道交汇点,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枢纽港。在公路方面,全南京市不仅建成了多条通往市外的高速和一级公路,而且实现了“城市成网、城外成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框架,南京现有国家级公路4条,省级公路9条,县、乡公路和专用公路近2000条,总里程达6800多公里,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城乡贯通的公路网络。沪宁高速公路为苏南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增加了一条便捷的陆上黄金通道。同时南京也拥有华东地区较大的客货两用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苏州紧邻上海,处于长三角的交通接点和沪宁杭、沪苏杭的中心位置,区位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捷。“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同江至三亚、上海至成都线在此相交,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312国道和长江横穿东西,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绕城高速公路环抱苏城,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型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

上海,正如一个巨大的热力源,向它的有效辐射半径,释放其经济带动的势能,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上海周边城市所认可,而接轨大上海无疑成了沪周边城市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提升本地经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毗邻上海的苏州已经成了这一策略的最先受惠者。也正是因为苏州在长三角各城市中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并能够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并转化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使得苏州在接轨上海经济圈这一过程中能成为最先受惠者。

三、支柱产业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苏州有六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冶金产业、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11%,装备制造产业年均增长233%,占全省比重达到182%,纺织产业年均增长159%,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6%,轻工产业年均增长164%,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91%,冶金产业年均增长203%,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01%,化工产业年均增长19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4%。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苏州承接上海的产业,同时负责外包。而南京主要是重工业城市,二者在支柱产业上有很大区别。

四、总结

苏州经济规模不断做大,2016年中国评选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之一,可见苏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已经渐成规模效应。进入新世纪来,渐次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区域之一、中国最大的 制造业城市之一、中国最大的外贸进出口地区之一。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迅猛的发展,都得益于上海的辐射。苏州借助自己的区位条件,与上海紧密的关系,学习上海、依托上海、接轨上海。经过多年的积聚,苏州已经具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些年苏州GDP发展迅猛,2015年苏州GDP全国排名第七。苏州作为江苏一个重要的城市,带动了江苏的发展,但还称不上是区域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中心,对周边地区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较弱,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和影响力并不强;因为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才,兼之良好的区位条件,苏州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在一些领域是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但生产业,尤其是通讯、信息、科教、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方面还不十分发达。而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都市,也作为江苏的省会,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与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衡量城市发展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的数据,更要考虑软实力,南京和苏州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都具有很大潜力。在未来,苏州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基础设施,发挥人才优势,加强自己软实力。(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11

1.1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茯苓、白术、丹参、板蓝根、太子参、勾藤、金银花、百合、天麻、灵芝为主的林药模式。通过在油茶林、果园内套种中药材,共涉及农户1500余户、种植面积3333.33hm2,产值达1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6500余人。如高屯镇绞便村徐绍勇等农户,利用20hm2油茶示范林基地,开展林药种植,在林地内套种白术、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2013年实现产值60万元,净收入40万元。蔬菜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蔬菜、香菇、木耳、竹荪等为主的林菜模式,该产业涉及农户1000余户,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333.33hm2,总产值4000万元。果品产业,主要发展以种植西瓜、草莓等为主的林果模式。林下种植面积6.67hm2,产值3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400余人。

1.2林下养殖禽类产业,主要发展以土鸡、鸭为主的林禽模式,目前,全县利用森林面积1000hm2,林下养鸡、鸭存栏4.5万余只,产值160万元,受益50多户,解决劳动力就业130余人。畜类产业,利用森林面积666.67hm2,主要发展以山羊、竹鼠为主的林畜模式,共涉及农户300余户,养殖2.6万头(只),产值15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900人。蜂蜜产业,在林地内放养蜜蜂,发展以养蜂为主的林蜂模式。全县有专业养蜂农户10余户,养蜂150余箱,产值3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40人。如岩洞镇竹坪村农户陈明胜2013年在林地内养蜂15箱,产值2万元,纯收入1.2万元。

1.3林下采集与加工竹笋采集:全县境内分布有楠竹、斑竹、水竹及实竹等各种竹类资源6666.67hm2,年产各类竹笋500万kg,产值达5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5万人。其中,年产楠竹笋400万kg,产值4000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同时带动竹筷、竹席等竹类加工产业的发展。如德顺乡楠竹林场太平山有楠竹基地666.67hm2,过去因经营较粗放,效益差。现引进福建一家大户黄世龙等人来承包经营,通过加强抚育管理,并采用竹腔施肥等技术,经近两年的管理,楠竹由原来的低产林逐渐恢复为高产林分,竹笋的产量由原来的450~750kg•hm-2提高到1500~3000kg•hm-2,年产值达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力季节性就业1000余人。辐射带动了周边500余户农户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公司下步将开发竹类产品深加工,提高林分的附加值。野生中药材采集,全县有近6.67万hm2森林中散生着各种野生中药材。如楠竹林场太平山景区森林中,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林下有种类繁多的野生药材,像羊霍、野三七、见杆风等珍贵药材。经调查,林农们在太平山采挖山药,每年能带来30万元的收入,惠及农户300余户。野生茶叶采集:太平山景区长有野生无污染、无病虫害原始生态有机甜茶6.67hm2,经加工可制成干茶,该茶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年创产值5万余元。蕨类采集:县境内林下野生蕨类资源近4万hm2,每年采集量达100余万kg,年销售近50万kg,产值达250余万元。全县林下产品加工主要有茯苓、松脂和竹笋粗加工,利用森林面积2333.33hm2,年生产2856t,产值达2088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0余人。

1.4森林景观利用目前,全县有规模较大的11个森林旅游景区,景区内共开设休闲山庄、农家乐30多家,涉及森林面积3733.33hm2。森林景观较大的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观、平甫森林景观、石龙山至八舟河森林景观、天生桥森林景观、飞龙洞森林景观等。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收入1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如高屯镇的八舟河-天生桥-飞龙洞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收入3500万元,辐射带动新建10余户农家乐,解决劳动力就业750余人。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种养殖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县林下种养殖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总量不大。我县作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30.92万hm2,目前开发利用面积不足1.5万hm2,森林利用率较低,林下种养殖经济总量不大。二是我县除了茶叶、油茶形成一定规模,建有龙头企业外,其他林下种养殖业基本上都是农户单打独斗,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三是缺乏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种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扶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缺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林农信息量少,存在盲目跟从现象,抗风险能力差。

3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规模就很难扩大。我县除了对茶叶、油茶加工企业扶持以外,还要扶持新建1~2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材、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进和培育林下种植、养殖专业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扶持鼓励种养户开展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也要创办本部门的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经济典型,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林下种养殖面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3.2做好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是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林改后有人无山经营或有山无人经营的问题,我县对森林资源流转这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一是建立流转制度。制定了《黎平县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初步明确了物权和债权的各自范围及其管理方式,规定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林权流转程序,为规范林权有序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流转服务。我县有专门的林权管理办公室,有专职的森林资产评估队伍。在2010—2012年期间我县组织具有工程师以上资格的人员,到武汉和贵阳参加国家林业局举办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训,取得评估资格的人员有15人,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林业综合交易服务中心。确保了森林资源公开、公平交易,林权流转不断走向规范化,促进了大户承包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延长林业贴息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积极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公益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和县财政共同解决,商品林保费由国家、省、州、县财政承担80%和个人承担20%。

3.3做好技术和信息平台服务,为林农提供质量保障一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整合林业、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种养殖户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要搞好市场信息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研究和分析,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做出产业发展决策调整,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