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39: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系统工程管理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3- 0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支持组织日常管理的工具,也是进行组织改革、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因此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就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 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 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2.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流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内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3]。例如通过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
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各个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克服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建筑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建筑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大学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迎接以高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浪潮中,负有极其重要的使命。探究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组织工程项目实施等这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呢?
从1999年开始,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开始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利用高校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高级工程建设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首先在学院完成六个学期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课堂理论学习,第七个学期到实习基地参加一个学期的顶岗实践,既将所学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项目管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归并到一个学期。在实习中,学生作为实习基地的一名临时雇员,认识和掌握建筑产品的各个施工环节,逐步理解、消化教学理论知识。实习期共20周,方式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第一周集中培训,进行安全教育,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来校讲学;第二周为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各组学生到实习现场进行参观实习,熟悉现场情况,第三周至第二十周由学生到自己选定的实习地点进行实习,第八学期开学后答辩,然后再回到学院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我们学院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之为“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
二、“三明治”专业实践管理过程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三明治”专业实践管理体系合理与否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分散实习期间,过程管理一旦放松,就会导致学生实习松散,无组织无纪律,最后收效甚微。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适合我院的321管理培养考核模式。即:三种管理方式(院系管理、校内指导教师管理、校外指导教师管理)、二种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统一考核办法[2]。
1.三种管理方式
(1)院系管理
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监控体系(图1),建立实习基地并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组织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校内指导教师管理
“三明治”实习开始之前,指导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按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实施计划并具体落实;“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应从德、智、体等多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安置学生实习,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由教师审核确认,要求学生顶岗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实习阶段,采取下现场、电话沟通及网络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与监控管理,了解学生实习状况;根据所在工程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完成哪些实习任务;学生按阶段提交实习阶段总结,便于校内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总之,指导教师负责本组学生实习过程控制与成绩考核。按阶段填写学生考核记录单。对于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除帮助教育外,还应与学院和实习单位联系,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3)校外教师实习指导
校外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习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校内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实习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学生们会有针对性地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习任务书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根据顶岗实习的内容,学生会跟随校外指导教师学习,不断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逐步进入工作角色。
2.二种能力培养
(1)专业能力培养与展示
由于专业实践实习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培养、训练及管理,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工程识图能力,学生们大有长进,为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生们很快适应工作,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综合能力培养与展示。
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要直接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实习结束回来,学生们成熟了许多,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工作后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很快融入社会[3]。
3.统一的考核办法
学院统一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考核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校内指导教师阶段性指导、检查情况;实践成果提交,包括日记、专题报告、阶段总结、参与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等;答辩。
三、“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明治”专业实践实习特点是时间长,实习基地难寻找,学生分散带来管理难度大,教学中的课程体系与实习内容有脱节,学习的内容因项目而异,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稍不到位学生就会“放羊”。为保证“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要始终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1.学生的实习态度及参与度
学生的实习态度是决定实习成败的关键。因此,学院在实习动员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如让即将毕业的上一届取得较好实习效果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与体会;介绍教学内容与实习的关系、实习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互动的方式介绍实习效果;在就业招聘会上,实习的学生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与巩固,竞争力大大提高。通过即将毕业学生谈切身体会,让准备实习的学生真正了解实习能带来的收获与成果,大大焕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学生们的实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实习动员,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愿意跟踪大的施工项目多学习、多受益,实习的态度与参与度大为提升。
2.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通过多年的专业实践积累,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顶岗实践一个学期。学生实习基地可以选择在咨询所做工程估价,招标与投标公司做施工项目的招标与投标;也可以选择建筑施工现场,做质量检查员、放线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还可以选择监理公司做监理员,选择开发公司工程部做现场管理。总之,实习的内容必须与“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相符合,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进行确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几年来,学院推荐学生实习的岗位多数是工程监理。因为在监理行业,学生可以作为公司的临时雇员,实实在在的参与公司业务,入门相对简单,学生能很快胜任,企业又愿意接受学生参与公司业务,这样既解决企业临时员工不足的问题,也为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解决了大问题,学生们非常适合在监理公司工作,他们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做了实习任务也顺利完成了。施工企业的岗位很受学生们喜欢,但这些岗位需求的人员较少,学生们较辛苦,学到知识也相对多一些。开发公司工程部的现场管理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承担,学生在这里实习待遇很好,但如果没人指导,学生就会“放羊”,达不到实习目的,因此建议学生自己联系开发公司实习,必须顶岗,遵守单位规章制度,自己找校外指导教师。总之,学生们首选的实习基地是到施工现场实习,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都可以,女同学一般都去造价所做预算实习。实习基地所涉及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几个方面选择实习基地,如建筑规模、结构形式、施工内容等。由于各基地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处的施工阶段不同,可能会导致学生实习效果的差异,因此指导教师应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让学生体验不同阶段的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当工程不适合学生实习时应及时予以调换。
3.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1-02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文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兴起。我国信管专业成立于1998年,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学科,包含计算机、网络、管理、自动化,经济和财务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知识面广,学科背景复杂等特点。[1]
软件工程通常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涉及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技术方法,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研发理念和良好的研发习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2]为了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信管专业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
由于信管专业学科跨度大,师资背景和生源结构复杂,教学思想差异较大的影响,软件工程在信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存在异议,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亦有诸多不足。文章结合信管专业和软件工程的特点,本着“理性用户培养”[3]的目标,从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分析软件工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二、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4.适用教材缺乏
一方面现有信管专业软件工程的教材大都沿用自计算机专业,着重从理论方面介绍各种经典分析和设计方法,所选案例也缺乏与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且很少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这种教材选择方式难以和信管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自身形成知识孤岛,无法体现信管专业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反映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
5.教学方法古板,实践不足
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多为以往研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多以各种概念、原则、规则和要点等形式出现,缺乏完整案例,内容抽象晦涩,教师多采用单向注入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无法为软件工程分配足够的实践课时。其他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或因项目过小而无需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或因课时限制而侧重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软件工程思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使学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训练。
6.学生评价机制不合理
成绩评定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指标。本校统一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的考核机制,比例为3:7。其中,平时表现包含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存在诸多问题:(1)期末考试比例过大,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表现。(2)闭卷理论笔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难以考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3)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应试教育的倾向。
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1.明晰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中图分类号】G712;F719-4
科研项目:本文系2014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ZY1217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以酒店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目前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一、评价体系现状和不足
1、目标和过程脱节
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名称和教学方法上,使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字样,但是教师在上课或者实践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这就导致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相脱节,同时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缺乏社会适应性。
2、偏重终极考核,忽视过程考核
目前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提出了过程考核这一概念,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把期末考核作为主要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虽然也提出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看上去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但实际上是为了“过程而过程”,并没有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评价考核模式化,无法全面体现职业技能要求
很多院校在期末技能考核的时候,通常拟定了好了考核内容,以餐饮服务员为例,往往考核内容就是:摆台、斟酒、上菜、点菜等模式化的考核内容,实际上餐厅服务员的服务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过程,每个服务环节都是对职业能力有相关要求的,如果简单的分解过程,简单的进行操作,就通过考试,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就明显的与社会对其所需的职业能力有较大偏差,所以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4、教师主导评价,学生被动接受。
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系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也因该是空间维度上的系统,评价维度上的系统,传统考核,老师主导了所有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学生个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没有发言权利,事实上,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考核评价有一个个人认识,同学对他也有一个客观评价,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才是一个系统评价。而且在评价上,我们不仅仅是把知识的掌握程度,动作的标准程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应该把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团队合作也加入到这个评价体系当中,较为客观公正的体现一个学生真正能力,但是很可惜,目前很多院校在这方面都是缺失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突出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评价
以餐饮服务人员为例:从工作准备开始,到客人进入酒店用餐,直至客人离开,后续工作完成,这才是一个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们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某个服务技能的水平高低,而重点衡量的是客人对整个服务工作的评价。因此,我们建立一个有效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分解评价,但是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维度上的评价体系,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有学生自评,有小组互评,有班级竞争性评价,有期末考核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独立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点,缺点,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3、将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参加竞赛获奖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来。
职业技能证书、竞赛获奖成绩是对某种职业能力的肯定和评价,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证书和成绩的取得,是代表着学生努力学习的见证,用这些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在未来选用人才的一个判定标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引入企业评价机制
学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根本和宗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通过阶段实习,真正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企业实践活动,由企业给出学生的能力评价也是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工作零距离接触,一方面,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模拟操作永远代替不了真实工作岗位的尴尬,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实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三方面,企业评价的也相对比较客观,企业看到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对某个特质的判断,也就将前面提到的团队合作,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综合素质都展现出来了,这样在今后学生就业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评价方法不止于上述几种,以上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验证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切的需要,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因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已是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于2006年,到现在已经经历7年的发展。在开设之初,我们主要是通过对部分酒店的调研,借鉴了其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并结合我系的师资力量,形成了现在的教学大纲。这几年随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职教师和酒店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发现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今年学院将开始实行学分制,重新调整教学大纲,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方法的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 课程改革的难点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实际等问题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完全实现。为实现用工作过程导向对专业进行整体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考评及评价体系,这是一项非常庞杂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师的教学不再是课堂+实验+实训+作业的方式,而是要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而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教学单元项目的设计必须是要完成真正的产品,而且每一任务的完成要能让学生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这必须是在全方位调查行业具体工作环境的情境下,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才能确定的,而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机制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改革,要求教学环境有足够的实训设备,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这就要求学院要建有仿真的实训室,实践教学投入比较大,对于资金短缺的院校难度很大。
3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确定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养成目标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遵循人的职业能力由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历程,因此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必须详细调研当地酒店人才需求状况,与酒店专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出发点的学习领域设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符合酒店业要求,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提出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建设一批“教学做一体”的职业课程。按照“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基于实际项目的训教内容的选择、基于行动导向的训教方法的实施、基于等级制度的过程考核方式的评价”五基流程进行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三化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课程的精细化操作。
3.3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学习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效果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创新的职业教学过程。教师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制定、实施、评估计划”这一做的实践,掌握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具体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作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例如在学习客房预订时,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解接待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接待的程序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运用视频、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前厅接待的程序和服务用语;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门童、行李员、接待员等,让学生真正掌握对客服务的技能。
3.4 基于多等级的评价体系
引言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初由清华大学试办,至今已有30余年时间。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管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统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应用范围较广,例如高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处理突发事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物流管理者及其它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等。虽然该门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显著,但是工科院校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特点,更加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工科型的文科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较为匮乏。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将工科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融会贯通,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1-2]。
1.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工科学生以实践应用为主、管理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关于管理类理论知识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不侧重理论的深入讲解。实验教学依托理论教学。学生结合个人在企业中的实习、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参加相关的竞赛项目的经验,开发一套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管理学、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以上课程,由于农工科学生并未选修数据库等部分课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研究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3]。
2.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探索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管理、数据库等方面基础薄弱,课程理论学时比重大,教学局限在知识传授阶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理论基础、系统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包括管理、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它们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相辅相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开发方法,掌握开发方法的步骤,其中包括系统分析中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模块化结构图的绘制,系统实施和运行中主要利用Access、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农工学科教学计划侧重工科教学,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知识的铺垫。学生以零基础的方式接触该课程,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得不增加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虽然课堂上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但是在综合设计性方面,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2) 实验学时少。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高校专门开设两周课程设计,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能力。前面已经提及,由于农工院校侧重工科教学,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也因此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3.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生农工科专业知识扎实、文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专业与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争取做到当开发农业工程领域中某管理信息系统,离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内行很难开发该产品时,我院学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独当一面,开发出产品。
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如下述所示:
(1) 增加课程总的教学学时,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即重点讲解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数据库等知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农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结合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避开难于理解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框架。
(2) 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理论教学学时。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取与处理数据,使客户及时地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客户带来较大收益。数据库、动态网页设计在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课程知识点较难。作为农工科学生,侧重实际应用、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如何建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本门课程的难点、重点。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结构的规范化处理、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及E-R图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动态网页设计涉及到静态网页设计、网页链接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分配给它们的理论学时少,仅讲解静态网页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可以顺利地完成简单静态网页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意犹未尽。因此需要合理地增加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理论学时,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的设计。
(3) 增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学时,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机的使用离不开农机维修,人们尚未将农机维修信息系统化,而汽车维修管理系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普大汽车维修管理系统等,若能开发出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机具故障,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以小组方式,以农业工程领域中某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发它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站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在农工院校中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侧重应用的一门学科。它采用将工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系统。为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院可以采用组织竞赛、与企业结合等方式,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兵,闫卫华. 加快交叉学科建设 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4-46。
[2]赵文华, 程莹.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 : 61-63。
[3]何继善,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 20 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 5 个等级,分别为 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问卷 295 份,有效问卷 285 份。其中男生占比为 55.43%,女生占比为 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 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 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 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 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 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 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 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 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 个调查题项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 3-4 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 20 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 3 个新因子作为 20 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3 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 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 个变量 72.931%的信息量。提取 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对 2 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 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3 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 系数值均大于 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关于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省劳动厅/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为更好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条例》、《实施细则》),现对执行中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1997年底之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1998年1月1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并按《实施细则》规定的补缴标准补足15年后,方可予以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金待遇。
二、《实施细则》下达之前已按原规定标准补缴的,可不做变动;《实施细则》下达之后,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和参保人员应严格统一按《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补缴,否则,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补缴工作在1999年12月31日终止。
1985年至1995年期间补缴年限缴费指数均统一按0.75计算。
三、参保人员1984年底前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统一按1计算。
四、1998年新纳入统筹企业已退休人员应按《实施细则》的规定补缴,补缴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每月255元的待遇标准计发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每超1年,其基本养老金在上述待遇标准基础上增发5.6元。企业原发放的待遇高于本标准的,高出部分由企业按原渠道开支。
1999年1月1日至6月底前新纳入统筹企业的已退休人员,可享受1999年7月1日基本养老金调整额。
1999年底前,新纳入统筹企业的已退休人员或在退休时办理补缴手续的职工,必须一次性补缴结束,在计发基本养老金待遇后,不再办理补缴手续,不得再重新计算基本养老金待遇。2000年后新纳入统筹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均不再办理补缴1997年前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工作年限不计算缴费年限。
五、从事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职工,其计算折增工龄的年限截止到1992年6月底,其增发待遇按《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执行。
六、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实需要办理延期退休的,应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其计发基本养老金待遇以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的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经批准延期退休的年限可以计算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
凡未经批准延期退休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办理退休手续的,超龄的年限不计算缴费年限,也不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超龄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退还。其基本养老金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以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的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可增发到达法定退休年龄至办理退休手续期间的历年7月1日基本养老金调整额。退休金从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开始领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in our country, building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lso become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building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ften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how to analyze these problem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system of personal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实施与如何实现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直是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够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智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其应有的投资效果,工程管理人员就必须将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 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质控制等方面。本文将对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管理及运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各项工作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进行。
1 目前智能建筑经常出现的问题
1.1在建筑工程中智能系统管理被轻视
管理是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实际管理中的优劣不但可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业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自身发展较快,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和问题,而这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施工单位对管理不够重视;业主投资过于盲目;智能化管理由于设计上原因而造成的功能缺陷以及不完善;智能建筑市场队伍中的竞争比较无序等。
1.2 设计方面
设计与需求不符, 在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业主和开发商对智能化施工的计划都做的比较全面,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在计划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到了实际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不根据投入或者是实际需求去选择智能系统方案,而是对先进设备盲目追求,最后完全没法实现计划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此外,由于智能化建筑设计本身发展较快,再加上技术一直都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被严格保密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运用也较为困难。
在设计过程中,智能化设计未能与其它接口专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不得不进行设计澄清和设计变更,而变完再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容易引发工程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再浪费。而这些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是可以避免的。
1.3 重“硬”轻“软”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还要重视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技术人员对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管理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往往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过于轻视的问题。
1.4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智能系统中各种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如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关系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将会导致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设置。比如室内分配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往往各自组网而不是互补协作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主干网和建筑物内部比比皆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国内很多新建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三网合一,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将是建筑智能化管理进程中的另一个课题。
1.5 相关管理跟不上
虽然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发展却十分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 且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已远远落后。由于国家管理标准的相对滞后, 全国各地方建设部门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有部分地区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还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另外由于智能化工程管理和实施体系和规范的不健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建筑智能化的进程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例如业主投资的盲目性;智能建筑市场队伍的无序竞争;由于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施工质量粗劣而导致性能不达标;忽视对建筑物竣工后(如物业)的管理等问题。
2. 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如要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指导与监管。
2.1 监控关键环节
(1) 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把握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的功能定位,从实际使用的需求出发,使其总体设计既能满足该工程使用单位的应用需求,又具有该建筑特有的功能特色。
(2) 承包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内通常由系统集成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集成商)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3) 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建筑的业绩与成果、投资回报是其最终目标,因此虽然工程通过了验收、评估,但建筑物智能化的最终实现却是靠系统维护和管理来保证的。
2.2 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的系统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具体实施与如何实现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直是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够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智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其应有的投资效果,工程管理人员就必须将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 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质控制等方面。本文将对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管理及运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各项工作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进行。
1 目前智能建筑经常出现的问题
1.1 在建筑工程中智能系统管理被轻视
管理是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实际管理中的优劣不但可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行业能否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业者的切身利益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自身发展较快,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漏洞和问题,而这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施工单位对管理不够重视;业主投资过于盲目;智能化管理由于设计上原因而造成的功能缺陷以及不完善;智能建筑市场队伍中的竞争比较无序等。
1.2 设计方面
设计与需求不符, 在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业主和开发商对智能化施工的计划都做的比较全面,同时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在计划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到了实际阶段就开始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不根据投入或者是实际需求去选择智能系统方案,而是对先进设备盲目追求,最后完全没法实现计划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此外,由于智能化建筑设计本身发展较快,再加上技术一直都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中被严格保密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运用也较为困难。
在设计过程中,智能化设计未能与其它接口专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不得不进行设计澄清和设计变更,而变完再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容易引发工程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再浪费。而这些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是可以避免的。
1.3 重“硬”轻“软”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由于智能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还要重视对多学科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技术人员对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管理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智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往往只是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过于轻视的问题。
1.4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智能系统中各种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如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关系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将会导致软硬件设备的重复设置。比如室内分配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往往各自组网而不是互补协作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主干网和建筑物内部比比皆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国内很多新建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三网合一,但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将是建筑智能化管理进程中的另一个课题。
1.5 相关管理跟不上
虽然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才在我国起步,但是发展却十分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 且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已远远落后。由于国家管理标准的相对滞后, 全国各地方建设部门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有部分地区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还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另外由于智能化工程管理和实施体系和规范的不健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建筑智能化的进程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例如业主投资的盲目性;智能建筑市场队伍的无序竞争;由于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功能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由于施工质量粗劣而导致性能不达标;忽视对建筑物竣工后(如物业)的管理等问题。
2. 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如要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工程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指导与监管。
2.1 监控关键环节
(1) 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把握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的功能定位,从实际使用的需求出发,使其总体设计既能满足该工程使用单位的应用需求,又具有该建筑特有的功能特色。
(2) 承包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内通常由系统集成商或者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集成商)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3) 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建筑的业绩与成果、投资回报是其最终目标,因此虽然工程通过了验收、评估,但建筑物智能化的最终实现却是靠系统维护和管理来保证的。
2.2 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的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