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39: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有效导学模式,能够丰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现代文阅读思维,对于高中生现代文阅读学习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1丰富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
有效导学模式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调乏味的教学氛围,在充分调动高中生语文现代文阅读热情的同时,使现代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形成系统化的现代文阅读思维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导学生阅读现代文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系统化的现代文阅读思维。有效导学模式对于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有效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结合文本类型、明确阅读理解的重点、结合文章结构、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方法,实施有效导学模式。
1结合文本类型,明确阅读理解的重点
素质教育对现代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现代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提升高中生对现代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和综合评价。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本类型,明确阅读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阅读现代文,分析主题思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通过揭示概念来表明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应该重点把握的中心为研究对象的特点、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富含逻辑性的思维将其进行串联。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在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内涵,并结合作者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深入思考。小说是用来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的,展现一定的客观生活实际,所以需要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并由此分析社会现状。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在明确文章体裁特点和阅读侧重点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的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结合文章结构,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文章的结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可以由标题开始,堪称经典的文章都有极具深意的标题。通过标题,能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通过标题能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结合标题,深入分析文章内容,能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可以通过概括和梳理各段内容来开展阅读活动,有意识地寻找各段中的中心词或者中心句,结合语句进行文章内涵的深入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找出一个自然段,然后组织学生快速寻找其中的中心词或者中心句,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分类号】G633.3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被称为国语,所以,学生研究学习语文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课堂时间总是非常有限,老师们必须研究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案,才能实现用时短、效率高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四大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要紧密围绕着这四大能力去研究。 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增加了知识储备量,读的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每个星期每个班都应该安排至少有两节阅读课,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阅读量,地点要视条件而定,有校图书馆的学校,老师可以将学生安排到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可能同一本书没有那么多册,所以可以想办法分批阅读,比如:三分之一的同学读《围城》,三分之一的学生读《简爱》,三分之一的学生读《红楼梦》,读完的进行相互交换,但是要保证最后每位同学都读完了被要求阅读的书目。没有校图书馆的学校,可以由学校购进一些图书,阅读课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各自的教室里,再由老师统一将书领回来,分发给同学们,这样阅读可以同步,方便管理,但是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上阅读课,都要保证每节阅读课都会有收获,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在每节阅读课过后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这样既是对阅读课的成果验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依然很重要,语文理解能力提高,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学生的情商着手。即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慢慢培养,逐渐提高,还可以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可以通过一些猜想作者主题思想的漫画题练习,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情感出发,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争取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理解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写作题的练习,容易抓住写作题的题眼,才不至于写作跑题,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从而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尚不算晚,只要勤加练习,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写作能力的锻炼又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水平,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和实践,只有阅读积累量达一定的水平,能够看出作者出题时要考察的知识点,轻松找出题眼,才能准确的定下写作方向,加上平常的阅读逐渐产生的影响,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是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实战专项练习,既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还可以借此机会拉近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方便今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创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也可以从组织活动开始,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因为只有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随之有所提高。
四、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相互联系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也会带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实践的过程中会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单纯地依靠几节课内口语交际课是没有很大作用的,要想办法让学生走出去,多多了解现在的社会,在社会当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当中,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比如说课堂上的问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言论,对于同学的回答给予补充说明或者大胆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评议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对于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任务,而写作能力是高效课堂实行结果的体现,是创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收获。口语交际能力的练习也很重要,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的任务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的练习,综合的应用,认真的态度都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任重而道远”,仅凭一己之力就想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将其实现!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点,拓展其视野,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好课堂阅读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忽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途径,但是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为节省课堂时间,直接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告知学生,导致他们受到教师的影响,自主阅读体验被限制。其次,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与作者能够顺利对话和沟通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教学境界往往难以实现。由于教学流程不规范,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有的教师则对课堂阅读教学干涉过多,忽视学生固有的阅读经验。再次,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不少高中语文教师虽然不再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材料仅仅局限于教师的筛选,学生的主动性难以激发,无法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阅读。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合理方法
1.明确学习内容,确立阅读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涵盖性,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他们的发展则是回归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应依据新课程教学的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明确学习内容,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提前阅读和预习,帮助他们确立阅读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高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与每个单元,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都应事先熟悉和理解内容,并根据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促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另外,教师应明确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减少教学活动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有效整合资源,创设阅读意境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应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设阅读意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引领他们自主探索,筛选有效信息。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搜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语文知识和信息,然后与他们一起相互切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并从宏观上把握语文课程,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创设出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或序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创设特定的课堂阅读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他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理、境、情、形相互融合,渲染氛围,陶冶情操,引发学生情绪与心理上的共鸣,使其悦乎心、动乎情。另外,教师应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语言应形象生动,带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
3.运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阅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包括学习态度、爱好习惯与阅读方法等,引导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探究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充分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其思维水平。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一起解决,或者由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或反驳,教师进行归纳和评价,促使师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与经验,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得以充分提升与发展,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另外,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杂志、报纸,以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性,全面发挥其教学优势和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索三部分组成。编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既能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事迹、风格流派、取得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又能深入一个点,明了其某一代表作的故事概貌、艺术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但是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古代作品还存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阅读障碍,而外国作品则于中国作品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情感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别。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目前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不会阅读名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之以相应的阅读技巧、有效提高阅读水平便是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我谈一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以抛砖引玉。
一、课堂精读与课余泛读相结合
高中新教材里选用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片段,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来为名著导读服务。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为例,课堂内,教师可以点拨学生阅读这一精彩片段,促使学生理解小说“逼上梁山”的社会主题和林冲由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掌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同时教给学生精读的阅读技巧,例如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泛读《水浒传》全文。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内提高阅读的质,在课堂外补充阅读的量。
二、文本阅读与影视作品阅读相结合
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一类的大部头,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又费脑筋的事情。为了解决“读不完”的问题,我会先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补充文本阅读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充分领悟和体会原著文字的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最后推荐学生欣赏剩余的影视作品,以便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例如,《红楼梦》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以上情况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片段,这种方法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阅读时突出重点篇目,兼顾全文情节。又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国》,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的汉末社会图景,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会喜闻乐学。
三、个人阅读与名家评论相结合
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着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而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力又不高,“读不懂”成了制约名著导读的瓶颈问题。因此,适时地补充与文本相关的名家评论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我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会推荐“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于丹说《论语》”“刘心武解析《红楼梦》”等讲解深入浅出的节目或一些评论性的书籍以供参考借鉴。
四、东西方经典对比阅读相结合
对比阅读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这种阅读方式我一般向学生推荐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例如同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王蒙的《春之声》,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产生于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诗经》《离骚》《荷马史诗》;也可以将鲁迅的《祝福》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进行主题思想方面的对比阅读。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的经典。学生在重点研读了课文的八九两节后,敏锐地发现“譬如”的比喻很好地诠释了鲁迅先生对待外来文化的主张:原来作者谈如何对待大宅子其实就是在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只是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方来阐述一个道理罢了。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它能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各种人对待大宅子态度的实质:孱头是一种逃避,昏蛋、废物对待外来文化的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都是极其荒谬的,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者才是正确的。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性?他们回答,孱头一把火烧光明显是很极端的做法,这和拿来主义者一对比就很明显。我顺势介绍:对比的方法能放大正确和错误的差别,能增强论证效果,把对比的方法用来论证论点叫对比论证。而后教学非常流畅,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一堂课,我把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作文指导课的思想内化在课文教学当中,把经典课文《拿来主义》当成作文指导的示范材料,没想到竟有如此收获。这使我思考:我们课本中的现代文难道只是理解能力的训练材料吗?我们是不是应换个角度,把这些优秀、经典的课文当成作文范文来解读?
我认为课文的作用无外乎两个:首先,它是训练学生理解能力的一个抓手,其次,它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第一个作用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传达了什么”的问题;第二个作用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如何传达”的问题。目前,课文作为训练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材料的作用应该说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我们很多时候上新课,其实就是单纯地在思考如何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内涵更充分地挖掘出来,课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为训练学生理解能力的材料。老师上课更注重作者在文中传达了什么,而忽视作者是如何传达的。这种构建新课的思维对小学、初中等低年级学生可能比较适合,但对已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高中生来说,这种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呢?课文是理解的材料,传达的思想固然重要,但对急需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高中生来说,如何表达似乎更为重要,而“如何传达”这种更高级的能力需求却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重视,以致经典课文作为学生写作范文的价值被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损失。因此,课文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课文作为学生写作范文的价值没有充分实现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充分重视其自身的范文价值。
除此之外,教情、学情、考情也都迫切需要充分实现经典课文的写作范文价值。从学生层面来说,高中生理解能力较强,可表达能力却急需提高,这不仅仅表现为“我理解了意思,可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更表现为学生高考作文水平多年的止步不前。江苏省近三年高考作文都在四十五六分,变化幅度不超过1分即为明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核心编委黄厚江老师曾明确提出我们应该重视课文的作用,我想这里就包含了课文的范文价值。从教学实情上来说,现在高中课本中的现代文基本不教,很多老师就是从上了也不考这种阅读角度出发的。上了也不考指的就是课本中现代文在考试中绝不可能原文出现,很多老师就片面地把课文看成是阅读材料,而完全忽略课文的范文价值。即使是课本中的经典古文,也只是从理解意思的角度出发(积累古文知识),却完全忽略了古文的作文范文价值(当然这种范文价值指的是写作技巧的范文价值,而不是要求学生学写古文)。如果这样,高中课本的价值何在,这是完全忽略课文范文价值再好不过的说明。从考试情况上来看就更为明显了,高中阶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中考作文一般是50分,而高考作文是70分,中考阅读是72分,而高考阅读一般是60分,导向异常明显: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得到重视。
再从教学现状来看,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基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无序作文教学,每次只是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布置的题目没有针对性,训练没有针对性,毫无疑问,这种方式的作文没有任何好处。第二种是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这种方式虽然针对性较强,但训练时间较集中,且教学多为单纯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有价值的范文,属突击式强化。作文水平不是靠突击能提高的。第三种形式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把作文训练内化在平常的教学行为当中。在注重阅读的同时,更多地从作文范文的角度解读课文,既克服了无积累突击提高的弊端,又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极为优秀的写作范例,抓作文在平常也符合学生实际,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譬如选修的《唐宋家散文》、《现代散文阅读》、《史记选读》,必修当中像《拿来主义》这样的经典课文,不仅是阅读材料,更是绝好的学生写作范文。课文本来就是各个时代最经典的作品的集合,具有无可比拟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效应客观地存在于学生当中却没有被老师充分发掘。另外,从写作角度来解读课文,在课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其实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阅读实践,是另一种阅读方式,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强化。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写促读,它也许不失为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有益尝试。
我们完全可以从写作的角度挖掘课文的范文价值,好的(指适合学生水平,对学生写作有直接指导作用的,譬如《拿来主义》)直接拿来,精华和“糟粕”(这里的糟粕不是说文章是糟粕,而是指从学生范文的角度来讲不适合做范文)互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是“糟粕”的(指更适合做阅读理解的训练材料的)去除摒弃,把作文训练内化在我们平常的每一节课当中,这或许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益尝试。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与思考
目前高中语文作业大致可分为基础知识训练,阅读理解训练,写作训练三种类型。
1.学校在高一上学期开学伊始,利用1-2周的时间,针对初中出现过的几个语法点,语音、成语,修辞和病句,进行集中的讲解,下发大量的练习,名曰:做好初中的衔接工作。之后一直到高三的考前总复习,在对上述几个语法点进行几个课时的反复讲解和大量训练。
2.阅读理解训练。在高一高二年级,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完成每篇课文后所附的“思考与训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主要表现为在教材课文基础上附加大量的课外文言文语段习题训练。在高三年级,阅读理解无非是大量的文体专项训练(如散文、小说等的专项练习)和综合试题训练。
3.写作训练。包括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两种。课内作文一学期6-8篇,由老师命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课外练笔一周一次或多次,学生信马由缰或老师严加规范。高三有专门的应试作文训练,方式和内容依据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猜测。
综合以上三点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高中语文作业的指导原则是: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脱离学科教材和学生实际,偏难、怪异、量大、重复。它势必造成种种不良的后果。第一,老师因批阅大量的作文苦不堪言,学生因作文的枯燥死板无病而苦不堪言。第二,错别字连篇及表述不通顺成了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通病,学生的语文素质低下。第三,学生普遍缺乏文学鉴赏能力,使整个社会的阅读趣味和文化追求越来越庸俗化。
(二)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内涵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高中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他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合格的。首先,他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具备起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其次,他应该培养较强的听书说读写能力。再次,他应该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丰富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特征等心理思维品质。
鉴于此,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兴趣性、形象性是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组织形式的本质所在。
有人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技能性)、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培养敏捷丰富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语文教学的三项重要目标,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弱项。我非常同意这种看法,并认为上述三项重要目标恰恰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体现兴趣性、形象性的“开放型作业”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以大量反复地做习题的方式企图使学生学好语文,实践证明那只能是一厢情愿或事半功倍的办法。“开放型作业”认为语文的每一个基础知识点都能在习题之外找到一种或多种掌握它的形象有趣的方式。如尽可能地用不同的语句去描绘同一对象和组建词句家族的作业形式可使学生轻松地积累词汇,学会遣词造句及掌握修辞技巧。如观看影视、表演名著、参观名胜、采访学者、组织辩论、开展调查、主持节目,举办讲座等作业形式,无疑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学常识,更可以让学生爱上阅读,自觉去阅读。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依照形象性、兴趣性的原则去构建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组织形式,那语文作业的形式一定会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2.兼顾语文传统的思想性外,美育性应成为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丰富内容的本质所在。
高中学生的心理介乎幼稚和成熟之间,对是非美丑有一定的判别能力,高中三年是其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人格特征能否得到良好培养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从整个社会看,市场经济及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技术艺术高度融合,要求实用和审美高度结合,从而要求社会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令人庆幸的是,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甚至优秀的科技应用文,无不具有形式上的语言美和内容上的人文美、自然美、意识美等,这使得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先天优势。因此,高中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内容应充分体现美育性这本质内涵,而不应停留在肤浅的工具性和泛政治的思想性上。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对课文碎尸万段式的讲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碎尸万段的作业,应该让学生在自然阅读的状态下去鉴赏去品味美的作品。我们既要推荐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名著名篇给学生,又要鼓励学生去判别去发现时文中的美文美诗。在作文训练中,应尽量让学生去描绘自然描绘生活,去抒发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后的真情实感,去设想自然和人类的未来。应力戒总让学生去阐发一些抽象的生活哲理,去发表一些假大空的“高见”,去无病式地“为赋新辞强说愁”。
3.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性是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目标的本质所在。
我们推行新课程,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利用各种途径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无疑是注重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精神产品,都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奇异光彩,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经受这些作品创造性的熏陶。因此,布置学生阅读、写作的各项作业,必须千方百计的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批判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本质目标,培养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技巧或思维方法,如横向思考法、逆向思维法、正反思维法、脑力激荡法、创造性解决问题法等等。
二.构建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策略
1.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道理,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突破,即不囿于课本,为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语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同样深知只有将语文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将语文能力运用到实践中,语文才会拥有鲜活的生命,不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观察的事实与过去掌握的知识的矛盾中产生问题,从学生的观念,掌握的知识的内部矛盾中引发问题,在知识的运用中发现矛盾形成问题。
2.突破孤立作业的限制,进行合作作业的尝试。
传统教学中提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基于“作业即习题训练”这一观念和现实的,它本质是提倡学生孤立作业。很显然,孤立作业的方式限制了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体验、品质等各方面的交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符合高中语文“开放型作业”的要求。现代教学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情感的交流更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这些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业,是实现学生情感交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环。同时,语文“开放型作业”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决定了其设计与布置应较充分的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如采访与调查,表演与辩论等形式必须是以合作作业的方式完成的。
当前,多数高中生认为自己学习文言文存在困难,不是搞不清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区别,就是难以理解各种特殊句型在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之后句子顺序应该如何调整。特别是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但是其语义和词性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非常琐碎的,很多都容易弄混,不好掌握。很多学生都被这些基本知识绕得晕头转向,逐渐失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打破这种现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其具体包含:设置有趣的导语,先声夺人,在讲课之初激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有兴趣探究下去。查阅和将要讲述内容有关的典故或者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比较高的兴趣等。
比如,在开始《烛之武退秦师》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上述的办法。“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其由来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说清楚。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将要讲述的内容中来。
2.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多读、细读,书中的含义自然而然就会领悟。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文言文来解读、品味隐含在这些文章中的古人智慧,以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境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词、句、段的分析上,而是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多读、多想,来仔细感知蕴含在文字表面深处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效果最为明显的方式。朱熹对于诵读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学者观书,必须要咬文嚼字,字字读得响亮;也不能误读,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死记硬背。只要多读,自然可以琅琅上口。”文言文是按照一定音律规律写成的,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这对诵读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逐渐积累,培养出一定的语感。其次,在多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只有边思边读,学生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多诵读文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思和理解,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广阔的胸怀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诵读全文,必将产生不一样的感触,对全文的印象必将更加深刻。
3.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当今社会,想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只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根本就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对经典名句、名篇的阅读和理解,甚至熟读成诵。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平话、杂记等经典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量的选择。这些课外阅读的作品,语文教师不用过于干涉,适当给学生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作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就可。这样,学生在获得了一定自由的同时,得到了知识量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出于名家之作,刻画了鲜明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形象分析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品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感染,升华情感。
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那一声狼嗥为入手点,分析狼嗥含义,其立足点就是探索对狼嗥的不同反应,比较中感受山的反应,发掘“客观听取”的思想内涵,联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处理时,由猎杀经历切入,再对1-3自然段进行重点解读。而后拓展延伸,让同学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再如《亡人逸事》一文,是悼念亡妻的叙事抒情散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坚忍耐劳、知书达理的妻子的人物形象,平凡却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由细节之美入手,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平凡中也能迸发美。比如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梳理文章片段与细节,想想这表现出妻子怎样的性格特点与美好品质?当学生总结回复后,继续诱导思索:文中所表现的美似乎与我们认为的美有所不同,只是选取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比如持家细节,两丈花布等,以此说明亡妻之美,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后教师总结升华:亡妻并非大家闺秀,是普通农妇,过着属于她的平凡的生活。但谁又能否认平凡生活就没有美呢?实际上,美的真正内涵并非外表光鲜亮丽、光彩照人,需要以生活来考量,平凡中所迸出的美才是褪去华丽外衣的最高层次的美――至美。而对于亡妻来说,平凡生活是其典型生活,如此平凡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才可以更好地突出其至美形象。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本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灵活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二.利用多样手段,加深理解,感悟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说道理,容易遭遇学生厌烦情绪,效率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手段与方法,灵活渗透,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首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若要渗透德育教育,则需要言传身教,做到以身作则。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融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榜样意识,如此学生才能信服,主动接受知识,形成良好品质。
其次,引入多样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作家生平故事、生活实例、名言警句等等,既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也让学生受到思想启发。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适当引入李白的生平事迹,讲述诗仙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李白的潇洒豪放的情怀,傲岸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心境,特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这与那些为获取名利而趋炎附势、抛却了人性的人相比,更是显得尤为可贵,正如后人对李白所称赞的那样“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1.“信息搜索”式阅读降低阅读成效
“信息搜索”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提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而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扫读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在苏教版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扫读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能够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势必造成阅读质量的下降,这种泛读式阅读对于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感脉络的发展以及环境描写的细节等是无法仔细体会和把握的,学生浅尝辄止的阅读没有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没有体会到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没有掌握。
例如在教授必修三《老王》一文时,部分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去寻找文章中写老王生活的几个片段,这样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要点,也分析了文章的线索,但是这仅仅是文字的表层含义,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品味语言,品味“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深刻内涵。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文章中“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情感则没有真正体会到。
2.依赖教参限制阅读思维
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于教师对于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一些专家、学者根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订的参考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案必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思维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按照教参内容进行传授,阅读教学的时空范围局限于教参,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相反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超出教参的阅读理解进行了否定;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老师提供的教参思路去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将自己思维局限于教参之中,没有独立的思考意识,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阅读兴趣难以形成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与诸多课堂类似的问题,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一言堂”与“满堂灌”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法传授有关阅读的知识与技巧,而学生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对阅读难以产生兴趣,往往学生被动按照教师的思路走进文本。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机械式的迎合教师,缺少独立的阅读思考的空间。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效果提升对策研究
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善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教学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担负着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的重任,因此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与质量,进而增进学生阅读教学的学习效果。首先,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通过进修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新颖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例如在阅读教学方面,在进修的过程中讲述诸多的教学方法例如扫读、精读、跳读、略读等,并且讲述不同方法的优劣之处以及适合教学场景,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让高中语文教师系统掌握相关阅读教学方法,进而完善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在提高现有语文教师素养的同时,学校要对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为语文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方面,高层次人才通常接触的理论知识多,能够将各种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教学。
2.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阅读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教参致使限制阅读思维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思想上鼓励以及制度上推动语文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避免盲目的依赖教参而导致的弊端凸显。其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大比拼,通过组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课观摩的形式,推动语文教师绞尽脑汁地创新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经过举行比赛的形式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拓展阅读思维的“比学赶超”新局面;其二是引导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阅读方面三板块“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与“活动体验”环环相扣,于层层递进中推动阅读水平的提升。在文本研习板块通过一些经典的范文,让学生在感悟名家大作的同时体会文字魅力。在问题探讨板块则是引导学生以发现问题的眼光去解读阅读内容,将自己独立的思考融入其中。活动体验板块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合理运用教材三板块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多样化的视角去看待阅读内容,拓展阅读的时空范围。
3.教师以鼓励式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1.阅读面狭窄。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职业压力愈来愈大,而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催生了“快餐文化”,报的是“速成班”、读的是“精简本”。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生更热衷于读娱乐类的书籍,关注体坛盛事、娱乐新闻,经典名著被束之高阁,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句空话。
2.阅读时间偏少。在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今天,学生会被变得愈来愈浮躁,为了追求高分,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恶补课本知识,甚至认为花时间阅读倒不如做一个数学题来得实惠,课外阅读的时间被挤压,能做到按要求阅读名著的竟然只有五分之一。即使花时间阅读,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那些名著也倍受师生的冷落,阅读作品变成了背诵作品梗概。
3.阅读方式随意性大。部分学生抱着消遣、好玩、打发剩余时间的心理,阅读时不专心,边听音乐边看书读报;部分学生对韩剧、青春文学、悬疑小说感兴趣,经典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漫不经心地“阅读”,缺少主动阅读的意识,使阅读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且应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涵义
自能阅读是基于高中生心智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而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形成独立阅读和辨别鉴赏的能力。自能阅读不仅在于能通过研读文本读懂文意,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能通过精彩语句感悟文本,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有效策略
1.培养阅读习惯。我国古代人很喜欢读书,在西晋有传抄《三都赋》而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盛况。今天的犹太民族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100多位犹太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与他们酷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4本,而我国人均每年读书只有4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自己修身养性、益智冶情,也有利于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有:(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根据不同文体向学生推荐不同预习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整理出预习的模式,学会运用学习符号预习课文,养成动笔墨和查工具书的习惯,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能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2)提供寻找问题的范围和方法。“自主”不是放任自流,部分教师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点拨,实施放羊式的管理,导致学生自主阅读流于形式。教师要提供预习时寻找问题的范围,如字词的理解、写作背景、思路结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预习中,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也看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并说说这些“笑”的内涵。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寻找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掌握从正反、明暗、上下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横向、纵向、逆向等不同方法思考问题,逐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等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2.指导提问方法。教师要打破“静听”的学习定势,让学生摆脱心理依赖,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爱提问、会提问、勤思考。提问的形式多样,主要有:(1)自读提问,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发现而提问;(2)讨论提问,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有所感悟而提问;(3)启发提问,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思维被引向深处而提问。自能阅读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