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39: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核算的主要手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前言
在酒店经营管理中,要想提高酒店的整体经营效益,就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酒店的政策法规和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会计核算措施,保证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酒店不但要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认真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二、酒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酒店会计核算工作来看,虽然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酒店规模和财务管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酒店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有些酒店由于规模较小,或者属于家族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或者干脆雇佣一个人,会计、内勤一肩挑,有的会计人员“半路出家”,专业基础不扎实,业务不精通,账务处理不规范,容易出现会计核算业务工作不协调、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不相容岗位、混岗现象也较为严重。鉴于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较强,酒店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酒店如果不从会计人员人手,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并选聘专业素质较强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受到较大的制约。
(2)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或者难以获得。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在当前经济社会中较为普遍,酒店中的餐饮、娱乐经营的成本费用项目的原始凭证不规范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业务发生而不能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另找发票冲抵不同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原始凭证既是重要的记账依据,同时也对后续的核算和报销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核算和报销的准确性。但是受到管理因素的限制,酒店在原始凭证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了会计核算中原始凭证不规范或者不合法,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3)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经常存在违规操作。账簿设立不规范,或者根本不设账,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规模小的酒店,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建账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财会人员,导致了建账不规范的现象屡屡发生,不但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酒店财务管理效能的提升。因此,不规范建账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4)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人为调节利润。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在会计核算中,面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问题时,往往需要依靠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某些酒店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反映披露企业利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无法准确把握税收及会计政策,同时还造成了职业判断滥用,对酒店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准确应用会计职业判断非常重要。
三、酒店会计核算问题的主要应对策略
基于会计核算对酒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酒店会计核算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会计核算的问题成因,并采取必要的管理策略,才能保证酒店会计核算取得实效。为此,酒店会计核算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强化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保证财务资料的齐全准确。对于目前酒店会计核算管理中人员素质偏低问题,以及酒店财务资料的遗漏和错误等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职业和继续教育培训及辅之定期考核上岗等手段,进而提高其素质等方面进行解决。同时,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强化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信用监督体系的建设。财务管理既是关系到酒店整体效益核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酒店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并加强对财务资料的审核,确保财务资料齐全准确,确保酒店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在整体效果上有较大提升。
(2)严肃财务管理纪律,保证原始凭证的准确性。从酒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原始凭证的缺失和不准确乃至合法性是导致酒店会计核算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酒店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强对原始凭证的核对,既要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要对原始凭证的获取过程进行监督,避免虚报或者违规报销的现象发生及严控税务违规风险。因此,严肃财务管理纪律,加强原始凭证的控制,重点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准确性,是解决酒店会计核算问题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酒店会计核算而言意义重大。
(3)确保账目建立过程的规范性,避免会计核算的违规操作。酒店财务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账目建立过程保证其规范性。但是从目前酒店的账目建立和管理来看,账目建立过程中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对会计核算的危害较大,不但不利于酒店财务管理的发展,同时也损害了酒店财务管理的整体利益。因此,酒店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账目建立的规范性,可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结合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或税务师事务所进行查账鉴证或指导,以此达到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
虽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但是财务活动抽象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财务管理也即是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管理活动。
而会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反映与监督。会计所反映的是价值,是价值的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会计监督的是价值的量,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管理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定义来看,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财务管理突出了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规律,也是以价值管理为主。其次,财务管理相对宏观一些,主要管理对象是若干管理过程,不具体。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这两项职能,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具体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达到提高资金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资金管理是主要内容,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成为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所以,会计核算更侧重于对资金的管控,管理对象比较明确,与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联系
1.财务管理必须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财务管理中,要想取得实效,就要以会计核算为主要手段,积极利用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和内外部信息,丰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财务管理过程需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财务管理必须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反映,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通过调节资金比例取得最佳管理效果。财务管理除了需要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以外,还要根据会计核算的记录来作为调节资金的依据,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效果与会计核算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的实行与会计核算具有必然联系。
3.会计核算必须以财务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为依据进行,管好、用好资金。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执行,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存在紧密联系。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1.1预算会计核算
1.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3]。
(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1.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
(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
(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1.2企业会计核算
1.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1.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4]。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二、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2.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2.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2.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64-02
从现阶段有关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作者都是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下来进行问题讨论了,而忽略了基于事业部型的集团公司会计核算问题探讨。从而,以集团公司为考察对象来进行主题讨论,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会计核算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在本文中主要涉及总公司财务在核算分公司经营绩效时所面临的挑战。不难理解,分公司作为承担特定生产经营任务的经济组织,必然内含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便能激励管理层实施隐藏关键会计信息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根据传统解决方案并无法完全应对诸多挑战。
本文首先对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现状反思。最后,在其引导下给出对策。为了使文章的讨论更为具体,本文所指的集团公司是以产品品项所建立起的分公司。
一、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挑战的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会计核算主体所面临的挑战
集团公司在财务上执行着统借统还的资金制度,这就要求总公司需要在一个经济年度内对分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核算,从而维护统借统还的安全性。然而,以产品品项为标准而设立的分公司,因其生产的专业性和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了总公司财务人员陷入到“有限理性”的局面中,从而无法全面真实的完成对各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解释来看,则在于总公司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分公司因利益使然而隐藏诸多关键会计信息,使得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了会计核算主体无法充分履职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核算手段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所关注的会计核算在于审核分公司的盈利水平,这就需要对分公司的经济信息进行逐一审核。然而从目前所执行的核算手段来看,其主要针对分公司的会计凭证和盈亏平衡表等形式要件进行审核,却无法完全获知这些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需要指出,当前集团公司在内部普遍引入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分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也将不断扩张,这样就可能在当前的网络化分工形态下增大分公司利润的隐蔽性(如在对外经营中与客户实施合谋)。从而,传统会计核算手段将无法核算出上述经营信息来。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切入点,毕竟解决方案的设计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为此,根据上文逻辑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
(一)针对会计核算主体的现状反思
随着我国集团公司市场扩张力度的增大,部分分公司已经涉足海外市场,诸如华为的部分移动业务已在海外设立的公司中进行着技术研发。这就意味着,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离心力也将逐渐增大,在现有产权安排下已经显著增大了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难度。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将长期存在,所以需要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会计核算主体所面临的挑战。
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存在于两大因素,即主观和客观因素。因此,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上述挑战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实施某种制度安排,来从分公司内部来促使当事人放弃隐蔽关键信息的动机。
(二)针对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反思
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手段构成了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但这种核算技术是否与现阶段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仍值得商榷。为此,面对集团公司管理幅度不断扩大的局面,需要在会计核算手段上进行优化甚至创新。在影响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因素中,会计信息失真或者不充分构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应增强互联网平台在增强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上的作用。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便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反思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深化对当前挑战的认识
在解决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工作模式创新。为此,需要深化对当前企业所面临挑战的认识。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许多文献所构建的应对策略似乎是在抽象的企业环境下来完成的。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并无法为我们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来。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人员在深化认识时,一定要理清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唯有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与助力企业发展相融合。另外,针对目前的网络化分工趋势,总公司还应重视分公司与协作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特征,从而增强会计核算的力度。
(二)适度对分公司实施授权
既然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离心力有加强的趋势,既然分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优势和详尽的财务信息,因此就不必在提升总公司核算绩效上过于用功,因为这不仅会增大集团公司的财务运营成本,而且也不会明显提升会计核算绩效。为此,应建立分公司与会计核算利益关联性。即,在审核通过分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后,并在企业财务资金监管机制的作用下,增大分公司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同时,配合制订出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来。
(三)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手段
笔者认为,优化乃至创新会计核算手段,一定要借助电子商务系统。从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出发,需要在总公司内部建立起ERP系统,并通过内部局域网与分公司的资金使用信息、产品销售信息、货款回笼信息间建立起传输通道。这样一来,就在物理平台的搭建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在完成这一平台的搭建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点:(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贯彻ERP系统搭建始终的问题,也是优化创新手段的价值判断;(2)人员培养。针对ERP系统未来的维护和优化,需要在公司内部培养专门人员。
以上三个方面,便从主要环节对优化集团化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思路。而且,本文所构建起的对策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企业。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的到来,总司内部应通过强化会计核算来提升自己的成本控制绩效。
四、今后在会计核算中还须重视的问题
在文章最后,笔者打算就影响会计核算结果真实性的其它影响再简要阐述一下,从而使得业界能给予重视。以下主要针对“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可从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两方面人手。两个因素的变化会通过影响每期分摊额而影响各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以及纳税额。对于折旧年限:在所得税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或有下降趋势时,缩短折旧年限可使后期折旧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会推迟纳税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享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折旧方法:应根据经济形势,适当选择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所得税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的,选择加速折旧法可把前期利润递延至后期延缓纳税;如果所得税税率有上升趋势应采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延缓纳税的利润与税率高低成正比,若未来税率升高则以后年度税负会加大。除此之外,新准则还允许当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进行调整,固定资产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一定空间。
由此可见,今后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结果研究时还应将纳税筹划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为全面的进行优化策略的选择。
六、小结
本文分别在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手段等两个方面进行了挑战分析。通过针对挑战的现状反思,对策可从:深化对当前挑战的认识、适度对分公司实施授权、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手段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人员在深化认识时,需要理清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应建立分公司与会计核算利益关联性;需要在总公司内部建立起ERP系统,从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因素所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书英.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变化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3).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切入点,毕竟解决方案的设计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为此,根据上文逻辑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一)针对会计核算主体的现状反思随着我国集团公司市场扩张力度的增大,部分分公司已经涉足海外市场,诸如华为的部分移动业务已在海外设立的公司中进行着技术研发。这就意味着,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离心力也将逐渐增大,在现有产权安排下已经显著增大了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难度。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将长期存在,所以需要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会计核算主体所面临的挑战。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存在于两大因素,即主观和客观因素。因此,从另一途径来解决上述挑战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实施某种制度安排,来从分公司内部来促使当事人放弃隐蔽关键信息的动机。(二)针对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反思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手段构成了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但这种核算技术是否与现阶段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仍值得商榷。为此,面对集团公司管理幅度不断扩大的局面,需要在会计核算手段上进行优化甚至创新。在影响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因素中,会计信息失真或者不充分构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应增强互联网平台在增强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上的作用。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便为下文的对策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反思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深化对当前挑战的认识在解决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工作模式创新。为此,需要深化对当前企业所面临挑战的认识。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许多文献所构建的应对策略似乎是在抽象的企业环境下来完成的。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并无法为我们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来。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人员在深化认识时,一定要理清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唯有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与助力企业发展相融合。另外,针对目前的网络化分工趋势,总公司还应重视分公司与协作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特征,从而增强会计核算的力度。(二)适度对分公司实施授权既然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离心力有加强的趋势,既然分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优势和详尽的财务信息,因此就不必在提升总公司核算绩效上过于用功,因为这不仅会增大集团公司的财务运营成本,而且也不会明显提升会计核算绩效。为此,应建立分公司与会计核算利益关联性。即,在审核通过分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后,并在企业财务资金监管机制的作用下,增大分公司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同时,配合制订出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来。(三)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手段笔者认为,优化乃至创新会计核算手段,一定要借助电子商务系统。从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出发,需要在总公司内部建立起ERP系统,并通过内部局域网与分公司的资金使用信息、产品销售信息、货款回笼信息间建立起传输通道。这样一来,就在物理平台的搭建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在完成这一平台的搭建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点:(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贯彻ERP系统搭建始终的问题,也是优化创新手段的价值判断;(2)人员培养。针对ERP系统未来的维护和优化,需要在公司内部培养专门人员。以上三个方面,便从主要环节对优化集团化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思路。而且,本文所构建起的对策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企业。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的到来,总司内部应通过强化会计核算来提升自己的成本控制绩效。
1.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拥有高级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人员极少,且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管理知识,使得会计核算管理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人员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在会计人员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而言,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精简人员,节约成本,往往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多是一些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能力;其二,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会计机构,但是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任用管理人员的亲属作为出纳,外聘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共组。一方面忽略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使得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3.存在违规行为。相对而言,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部分企业为了加快核算速度,往往无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核算流程进行简化,使得会计账目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对会计资料进行篡改,伪造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4.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财务清查制度、稽核制度、定额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相关职能存在严重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会计人员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职能错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深化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会计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死存亡,认识到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首先,要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并配置足够的会计人员;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确保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然后,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会计人员对于新的会计和税收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结合当前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培养会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和处理;最后,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化企业外部监管。强化外部监管是减少违规现象的有效措施,因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减少和消除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建设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从制度方面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应对策略
财务人员会计实务包括会计核算,所谓核算即事后对会计主体正在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构成会计循环的过程。高效准确的会计实务工作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开拓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为基础。而财务人员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其利润、固定资产及所得税核算均有影响,故本文将通过对这几方面影响的分析,探讨有效应对的策略。
一、电力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利润核算方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组成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部分,它主要包括非财务资产、正在建设中的工程等,而近年来,我国推出的新会计准则明显对其进行了调整,即一旦提取后决不允许再次转回,对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处理电力企业必须慎重,避免其影响企业利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借款费用及接受捐赠资产的核算也有一定影响。它促使专项借款向一般性借款扩充,其实所谓专项借款就是专款专项,即专门针对某个项目实施的借款。电力企业在传统会计核算中,通常是在建设电力工程成本中进行该款项核算,以此实现其的资本化。新会计准则却允许一般性借款资本化,促使借款利息费用化逐渐降低,其资本化范围得以扩大,进而促进企业当期利润增加,相对来说,这种调整对大规模投资企业影响巨大。而在接受捐赠资产核算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是,确认该资产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其归入当期损益中。
(二)固定资产方面所谓固定资产即企业有形资产,其包括企业所提供的劳务和产品等,新会计准则中还将企业已使用一个会计年度或以上的有形资产归位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以暂估核算法,对企业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但已经完工的电力建设工程进行核算,并将其核算结果计提折旧,待办理相关手续后,再进行原暂估价值调整,而不调整已计提折旧资产。
(三)所得税方面新会计准则通过计税基础概念的引入对所得税核算进行了补充,即企业无论负责或增产,均须根据计税基础计算并将其归入负责或资产所得税中,在会计核算中这项规定被要求严格执行,财务人员必须实时进行资产计算,这种全新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及时调整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给准确的会计核算有力保障。
二、应对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经营状态发生改变,对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管理阶层和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层是负责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对象,使其充分认识到新会计准则有效执行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进而加大优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力度。另外,电力企业还应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核算模式,通过集约式核算防范管理真空,提高核算质量及效率,避免经营管理风险。
(二)强化预核算实施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预核算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管理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对电力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电力企业的过程中,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可实现对电网运营维修成本的完善控制,促进资产运行效果及效率提升,进而避免现金流出,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只有加强成本预核算,才能保证财务人员认真贯彻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最终提高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
(三)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在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须积极修订会计核算制度及方法,以此来满足其提出的要求,此外,电力企业还应积极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按新会计准则开展。财务监督有效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的手段,其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确保电力企业准确有效的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给企业经营决策可靠的参考数据。财务监督管理效果要充分发挥,电力企业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度,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制度学习来增强财务监督管理意识,最终实现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贯彻落实。
(四)加强会计核算政策完善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属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涉及到电力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及业务活动。确定会计政策,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使财务指标和资产信息二者得到统一,会计核算是一家对自身经营成果检验的重要手段,而新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所以,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政策,是适应快速变更发展的新会计准则最重要的手段。电力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积极分析新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规定,充分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规定,对会计核算政策进行优化,改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相关政策的补充,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发现制度的缺口及时完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使其政策的更加完善。
(五)选择科学核算模式电力企业应积极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选择科学核算模式,对财务管理要素进行集中处理,加强会计信息记录。首先,一体化整合电力企业,保证财务核算数据的统一性;其次,梳理电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统一规定会计核算流程,包括核算成本、售电量和资金等流程,使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数据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核算,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要素的集中,是促进数据完整及时上报的重要手段,而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则是实现专业化会计核算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多层次会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用友或金蝶等会计软件,处理会计核算所需财务数据,促进会计核算质量及效率提升。通过会计软件的灵活运用,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误差率,提高核算效率,进而保证核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结束语
实施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以及所得税核算三方面,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故针对这一本质,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模式,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政策,健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成本预核算执行力度,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志干.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电力系统核算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177-178.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新晨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