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5 10:39: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17-02
艾滋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是新发疾病,临床症状复杂,祖国医学中未见该病的具体记载,其症状散见于“疫毒” “疫病”、“伏气温病”、“虚痨”等范畴中。
为探明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笔者于2007年4月~2009年6月对云南省600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调查,现对其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HIV初筛和实验室确认为HIV感染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根据感染途径分为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和性传播感染组。
1.1.2 一般资料 600例观察对象长期居住地为云南省文山州、大理州、红河州、德宏州和昆明市。其中静脉吸毒300例,性传播300例。静脉吸毒感染者中:男性229例,女性71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18~50岁,平均(33.78±8.2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58.6% ;职业:农民129例,占43%,无业109例,占36.3%,打工52例, 占17.3%,驾驶员7例,占2.3%。性感染途径: 男性151例,女性149例,男女之比为1.01:1;年龄18~60岁,平均(34.58±5.5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39.8% ;职业:农民91例,占30.3%,无业76例,占25.3%,打工80例, 占26.7%,驾驶员20例,占6.7%,个体15例,占5.0%,教师8例,占2.7%,干部4例,占1.3%,公务员3例,占1%,学生、医务、军人各1例,各占0.3%。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拟定。
1.2.2 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相关的证候诊断标准,按照主证、次证 及相应的选择条件,进行统一的辨证。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年龄在18~60岁,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严重外伤未痊愈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能配合医生调研,合作程度好。
1.3 调研方法 采用预先制定统一的临床症状及辨证观察表,对观察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均由预先进行培训的中医医生统一填写汇总、辨证。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调查表中症状、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在SPSS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证候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统计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症状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率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χ2检验,并与性传播组进行比较。
静脉吸毒感染组中盗汗、肌肉痛、关节痛、便秘、头痛、腹泻随着观察时间推移出现的频数升高,其中以肌肉痛、关节痛、便秘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证候统计 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进行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根据统计,中医证候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频数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比较,进行χ2检验,结果可知,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D组的证候分布特点为气阴两虚证居首位,其次为热毒内蕴,以下依次为湿热中阻、肝经郁热、心脾两虚、湿瘀内停、肝肾亏虚;实证为主的证型多见于肝、脾,以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湿热中阻、湿瘀内停和热毒内蕴;其次是肝脏证候,包括肝经郁热、气郁痰阻;虚证为主的证候多见于肾、脾、心,以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其次是脾和心脏证候,脾气虚、心气虚、心阴虚;其他还有肺气虚证。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以下演变规律:(1)正气耗损:随着病情由潜伏期向发病期的发展,其正气耗损加重表现为虚性证候增多,其气阴两虚证增加明显;至发病期时,肝脾肾俱虚证较为突出。由于肝脾肾功能受损,病理产物增多,在病性方面常是虚实夹杂;(2)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证候组合形式非常复杂,调查中现5 种组合类型。由于病变性质等因素不同,其组合特点以2证组合居首位, 3证次之,单一证候再次之,见表1。
根据统计数据2组比较,肝脾肾俱虚、湿瘀内停、热毒内蕴出现频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市政工程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工期要求比较紧张,由于这种情况质量上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边坡加固施工质量方面问题相对严重些。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对市政工程高边坡施工技术的实际使用展开相关探讨。其中锚索施工技术的最大优势便在于它既可以将结构物自身重量减轻,还能节省工程材料以及施工成本,从而确保整个市政工程高边坡的安全与稳定性,与此同时它还可以给施工单位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该技术在当前的市政工程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1 高边坡加固施工技术
(1)开挖原则。开挖边坡时需要坚持一级边坡开挖完就要立即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而多余的土方要及时运走;开挖边坡时一定要确保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平整度和坡率; 有些地段的岩体破碎程度比较严重,一些岩层甚至出现了倾斜现象,这时就需要隔断开挖。
(2)开挖的方式。为了确保边坡施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人员在对该工程开挖边坡时需要采取预裂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 对于土夹石等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段,施工人员还需采取小孔径的手风钻进行钻孔; 土质边坡则需人工辅助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挖。
(3)边坡排水。开挖边坡前需要在山坡一侧做好截水沟,以便施工时能将地面水引走。施工人员要沿着坡顶走向来修筑排水沟将雨水疏导走,并且还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滑坡事故的发生。
(4)验收工作。边坡开挖后还需对边坡设计的尺寸、坡度以及平整度等各项质量技术指标作详细的检查验收工作; 如果发现有欠挖或者超挖的边坡要及时修正处理,直到质量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为止。
2 锚索结构设计原理
锚索是指把滑动土体产生的拉力逐渐传递给稳定岩土层里面有关的结构体系中的一种高边坡结构。锚索一般由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部分组成。在这里面锚头为锚索外端用作固定或者开展锚索张拉固定施工作业的位置,锚头一般由锚具、垫板与保护帽三部分构成;而锚固段则是把远端拉力传递到比较稳定的岩土里面;所谓自由段通常指把锚头拉力逐步传递到锚固段中间位置,它通常包含注浆体育防腐结构两个部分。另外,锚索也还包含注浆塞与支架等多种配件结构。锚索则分为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个部分,为了确保锚索可以适当的承受一些外力,就能确保整个高边坡施工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进而将土体加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工艺
钻孔属于锚固工程中施工费用最高而且控制时间最长的施工作业,因而也成为整个锚固工程中影响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锚固钻孔必须达到施工设计所需孔径、长度以及倾角,只有采取合适的钻孔措施才能保证精度。为了确保后续锚体插入以及注浆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必须达到以下施工规范要求:
3.1 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
根据边坡防护设计图,按设计要求,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一旦遇到坡面不平顺或者由于特殊情况而造成施工困难时,就要在施工设计的监理单位同意后,以保证坡体稳定与结构为前提,适当的把定位精度放宽或者将锚孔定位调整好。
3.2 选择合适的钻孔机具
施工人员在选择钻孔机具时要结合锚固地层类别、锚孔的孔径、锚孔的深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选取合适的机具。
3.3 锚孔钻进施工作业
脚手架在搭设时一定要确保可以达到承载力以及稳固条件所需,之后结合坡面测放孔位,并将机座水平定位与立轴的倾角(也就是锚孔倾角)确定下来。需注意的是钻机立轴倾角要和钻孔倾角保持一致,对于锚孔开钻就位时存在的纵横误差通常需控制在50毫米左右,高程误差则需控制在100毫米左右,对于钻孔倾角与方向必须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一般其倾角误差需要控制1.0左右,而范围误差则需控制在2.0左右。
3.4 钻孔一定要干钻
根据钻孔的要求要进行干砖,且坚决不允许采用水钻,这样才可以保证锚索施工作业不会影响到边坡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而确保孔壁粘结性能达到施工规范要求。此外钻孔的速度要结合钻机性能以及锚固地层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钻孔时出现扭曲或者变形现象,从而导致下锚出现困难或者造成其它意外事故产生。
3.5 认真观察钻进过程
施工人员还需认真观察每个孔位所处地层的变化,对于钻进状态、地下水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记录。假如出现塌孔或者缩孔等不好的钻进现象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停止钻孔,并及时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等到水泥砂浆初凝结束后,施工人员还需重新扫孔钻进。
3.6 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
在钻孔施工中,保证孔径是非常关键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使用的钻头直径不能大于设计的孔径。为确保锚孔深度,要求实际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以上。
4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注意事项
(1)在施工期间,要对施工场地有特别的要求,要严格选用,要做好场地和场地之间的隔断工作,目的是防止边坡支护出现危险事故,以便保证下方的安全。另外,一定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地点,对边坡的局部应该做好检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2)在锚固段,锚索应该选用定位环或是铅丝对其定位,在锚固顶端不应该附带导向帽,在进行张拉时,锚索自由段应作防腐处理,钢铰线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包裹,且不小于三层,防腐处理后,将自由段装入波纹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缠工程胶布固定。
(3)进行张拉施工之前,要做好标高定位,对张拉设备进行检查,做好锚索的张拉试验。
(4)在进行张拉试验时,应该对张拉力过程中的损失量做好记录,在进行超张拉时,注意张拉的控制力不能大于钢绞线锚索的强度过多,大约是原有强度标准的2倍左右,对工程锁定以后,如果发现预应力出现了过多的损失,那么就要及时对确实拉力进行弥补。
(5)在施工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应及时对预应力预锚试验进行监测,通过试验能够对锚索的锁定值进行估算,并估测出时间的受力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其稳定。
(6)锚索在张拉锁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注浆体及砼腰梁抗压强度超过80%时才能进行,在锁定之后,如果发现其中出现了预应力损失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填补,这样才能将机械上多余的钢绞线切除,并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防腐,可以通过涂抹防腐油的方式对钢板上的锈进行清除,最后进行封锚。
5 结语
总之,锚索施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找市政工程高边坡工程中,并且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其优势特点在于不仅可以确保坡体的结构稳固,还能增强高边坡整体上的稳定性,诸多工程案例表明,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工程中的发展空间很大,加上其自身的潜在优势,在今后的市政工程工程建设中,其施工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并且可以给公路工程项目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华.浅谈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6).
一、器乐作品中有意识的速度变化类型
在器乐音乐作品中,速度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器乐作品作为音乐思想意识的行为具象,会因各个层次的创作者意识的变化发生实际速度的变化。有意识的速度变化除了作曲者本身外,演奏和演唱者或是指挥家的二度创作也对作品起到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情感控制速度
器乐作品是“人类情感张力的深层内驱力”对“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的审美追求”的艺术转化,在各个层次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中会受到原型思想意识的制约与引导。在器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实践中,能控制速度的情感有两种:其一,积累性情感。主要起源于各层次作者的人生阅历、学识与情感经历,通过器乐作品实现了情感的厚积薄发,尤其把自己较为难忘或刻骨的情感变化经过,以器乐作品旋律的速度变化抒发出来。其二,突发性状况引发的暂时性情感变化。即各个层次的作者在突遇重大人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他们造成的情感应急性刺激,为他们的创作催生了灵感,让他们在个人情感的控制中实现“一弹一十有八拍”有节律性的速度变化,把“儿女情长”和“志存高远”融合起来。
(二)乐思影响速度
在器乐作品中,所谓乐思就是以某个重音为核心的曲调的音高关系、节奏与和声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的音组。乐思在器乐作品中,影响速度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原乐思认识决定器乐作品的整体速度。即在不对原创作品改变的情况下,原来的乐思决定着作品的速度,尤其是在二次创作的演奏者与指挥者等,他们会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实现对速度的控制,以最大化地体现原作品的音乐表现力。第二,乐思再创作改变器乐作品的原速度。即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演奏者或指挥者在作品整体上对乐思做出新的创作或乐思整合,出现了新的乐思变化,由此导致了新的意识决定的新速度变化,达到“妙指徵幽契”的境界。
二、器乐作品中有意识速度变化的音乐表现特征
器乐作品音乐表现随着其主题、演奏者、指挥者以及不同层次创作者的心境变化而有不同的侧重呈现,追求每次的演奏都是一次“新声含尽古今情”再创作。
(一)完美与不断创新的演奏技巧
对器乐作品而言,演奏作品与演奏技巧处在同等重要的层面。整体上不断发展且灵感不断时代化的演奏技巧,会把同一首器乐作品演绎出“高楼不掩许声出”多元性突破之美。首先,意识控制速度完善技巧。 由于原创作品的相对稳定性,演奏者或指挥者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演奏的速度,为自己充分认识与表现乐思、作品主题和突出情感旋律预设足够的空间,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瑕疵。因此,在速度的控制上,既可以是《二泉印月》的舒缓控制,也可以是《赛马》的疾驰与飞扬。其次,意识控制速度创新技巧。主要表现为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演奏者或指挥者在作品基本主题和旋律基础上,通过有意识的速度控制,在把原来区部的强弱、调式进行速度调整实现技巧的创新,让每一次演出都成为一次作品的创作,有不同的情感抒发,有不同的哲理娓娓道来,到达“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创新效果。
(二)引人深思并催人奋进的音乐意境
器乐作品作为各层次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与个人理想的认识和感性抒发,其以行云流水的旋律,为作者与听众打造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音乐意境,每一个作品与每一次的表演,都将对不同的听众产生新的情感触动,推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继续努力。首先,速度变化引发人生反思。在表演者有意识地速度控制下,器乐作品的主题和旋律会在“大弦嘈嘈”或“小弦切切”中,引发听众对自己人生的回顾,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在内心深处重复与检查,实现与器乐作品同步性的反思。如《命运交响曲》对任何人都会产生个人反思推动。其次,速度变化引导情感变化。根据器乐作品的伤感、安静、疗伤与激情等风格分类,都直接地在抒感,无论是“转轴拨弦”还是“信手低眉”,甚至“未成曲调”时就已经“先有情”,引导听众在表演者有意识速度的变化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尽心中无限事”。
(三)情节再创作
根据器乐作品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原创基础性乐谱式作品与被以理想的乐器与方式演奏的作品两类,尤其是后者是在乐谱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从两方面实现了作品情节的再创作:其一,情节的演奏切实性整合。即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乐器的适应性以及乐器之间配合,对其中的情节做出适当地取舍,让器乐作品的主题突出或更具有积极意义。例如,针对相同的曲谱运用不同乐器去演绎,则会产生不同的韵律与情节侧重。其二,情节的调整和再创造。在器乐作品的欣赏中,其情节部分往往是最能触动听众情感的部分,表演者会根据自己的技巧、经验和人生情感阅历,对其作出有着自己特定个性的诠释。例如,奏鸣曲式的“非常规展开部”、“非常规再现部”与“非常规调性布局”等实际表演变化等。
三、器乐作品中演奏者意识控制原则初探
关键词 鼻内镜 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变应性鼻炎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Li Ying
The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City,Henan),450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8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were compared.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evaluated.Results:In 80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y of nasal cavity,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81.3%(63/80) were excellent,15.0%(12/80) were valid,6.3%(5/80) were invalid,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8%.The curative effect scores showed that the score was 11.34±2.17 before the treatment,and the score was 6.71±1.86 after 1 month of the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Nasal septum deviation;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Allergic rhinitis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关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变应性鼻炎的最新定义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0例患者是经多年、多种药物、脱敏等治疗效果不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符合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6~56岁,平均37岁;病程2~20年,平均6.5年。鼻内镜下见80例患者鼻腔黏膜苍白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双侧鼻腔通气欠佳。
治疗方法:8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以及筛前神经阻断术。鼻内镜下常规矫正偏曲的鼻中隔,祛除偏曲的棘突及嵴突,并切除部分肥大的下甲,切除双下甲部分肥厚的黏膜及咬除部分肥大的骨质,保持双下甲内侧壁的完整性及正常形态,双下甲均骨折外移,确保鼻腔通畅。而后黏膜刀在双侧鼻丘黏膜作“井”划痕深达骨面,术后双侧鼻腔填塞,48小时祛除鼻填塞物,并给以抗感染、促排药物静滴治疗。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评分结果用(x±s)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
结 果
术后,大部分患者鼻腔通气明显改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较前好转。术后随访1周,鼻腔黏膜肿胀逐渐好转。术后随访1个月,鼻腔干痂逐渐脱落,无一例嗅觉减退、萎缩性鼻炎、鼻中隔穿孔、鼻干、头痛等。
显效81.3%(63/80),有效15.0%(12/80),无效6.3%(5/80),总有效率93.8%。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11.34±2.17)分,治疗1个月后(6.71±1.86)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出一种炎入。多种因素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特异性变应原的侵入、T细胞的调控,IgE的介导,肥大细胞的启动,黏附分子的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并释放介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筛前神经是支配鼻腔的感觉神经,通过筛前孔进入鼻腔,分为鼻外支和鼻内支[3]。筛前神经含有丰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鼻内支主要分布在鼻黏膜内浆液腺高密度区和鼻腔的敏感部位,刺激该部位可导致喷嚏、流涕的发生,所有通过阻断鼻腔筛前神经,可降低敏感性,对腺体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药物治疗仍然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型变应性鼻炎无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但合并有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变应性鼻炎有季节性及全年性之分。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多与特殊季节的某些致敏物质有关,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生,鼻腔结构的异常引发鼻腔气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激发鼻黏膜的超敏反应等,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4~6]。本组研究中发现80例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筛前神经阻断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可见纠正鼻腔内的异常结构,恢复鼻内结构的正常形态,这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双下甲部分切除术,除了能有效的改善鼻腔的通气,从而引流减少抗原滞留及炎性介质的发生和存在,还能够破坏部分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及大部分胆碱能神经节细胞,阻断神经反射,使感觉功能减低,对外界的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分泌,可消除打嚏、流清涕症状,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鼻丘划痕则可保证最大限度地切断筛前神经纤维,阻断对异常刺激的感受,降低鼻黏膜敏感区的敏感性,阻断腺体的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组80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手术治疗给我们治疗变应性鼻炎带来了新视角。但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把握,避免手术扩大化,适合手术的变应性鼻炎患者:①变应性鼻炎伴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双下甲肥大、泡状中甲等,患者有鼻塞、头痛等症状。②变应性鼻炎伴鼻息肉或鼻窦炎的患者。③变应性鼻炎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生活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华斌,韩德民.对变应性鼻炎的再认识[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2):133-135.
2 中国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3 孙树岩,董震,卜国铉,等.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4):216-217.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13-03
在目前的中医发展问题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拒斥哲学的倾向,表现有三:(1)把中医理论中的哲学特质看成是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否认哲学在中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虽不明确否认哲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但对哲学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3)在中医发展研究中缺少哲学的指导和配合。这种倾向对于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中医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笔者认为,中医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1 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
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哲学为其理论的基础。中医在产生初期是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古代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医学知识都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知识的母体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医学知识贫乏,无法揭示人体的内部成分和组织结构以及致病的原因和机理,因而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也就不得不采取哲学思辨和猜测的方式。是中医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医能够树立大体正确的人体观、疾病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并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
随着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西方的古代医学把自己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完成了由朴素医学到科学医学的转变,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主流形态。中国的自然科学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国情而未能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中医没有象西医那样获得自然科学和实验的有力支持,没有走上医学发展的常规道路,造成“中医发展两千多年来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朴素医学阶段。
中医在当代如何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中医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中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学者对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颇有非议,甚至把它看成是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实际上,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中医能够有效地诊治疾病,除了它是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之外,也与它的理论基础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尽管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但它们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是大体正确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世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正确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是在宏观或一般层次上的反映,而自然科学则是在微观或具体层次上的反映。因此,以哲学为基础的中医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医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治疗疾病,这正是哲学作为中医理论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中医运用哲学建立的唯物主义的人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直到今天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医突出的疗效也充分证明了哲学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药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不断出现,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加和疾病谱的改变,西医对一些疑难病症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优势更加凸显,这里面理所当然地也包含着哲学的积极作用。
2 哲学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去掉了哲学特质中医理论也就解体了
如前所述,中医是借助哲学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天、象、气等等就是直接从哲学中移植过来的,这些哲学理论和概念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或者说,中医主要就是运用这些哲学理论和概念进行思维的。以阴阳学说为例。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理论的人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方剂与药物等方方面面。如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就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体的产生,中医认为是阴阳媾精而形成的。《内经》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也是如此,《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内外、上下、表里、腹背、脏腑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无不构成阴阳联系、对立统一,并由此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学术体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也要运用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生疾病,即《内经》所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诊断疾病也离不开阴阳学说,“八纲辨证”中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和阳为总纲,即表、热、实归属于阳证;里、寒、虚归属于阴证,这是中医诊断时分析病情的最基本的依据。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也离不开阴阳学说,即调治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即以“阴平阳秘”为目的。中药的性、味、功用也分为两大类,如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无处不在,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组方用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医的全部理论之中,也是贯穿于中医观察人体、诊治疾病、组方整个过程的根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自然科学的理论置换出中医的哲学特质,那么,就必然造成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中医的其它理论、方法的激烈排斥,导致“两张皮”的后果,或者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崩溃。因此,在中医的的创新过程中,中医理论的哲学特质应当保留。当然,作为未来的、新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哲学,应该是去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中的不合理的成分、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改造过的科学的哲学。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除了继承和保留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必须注意继承和保留它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的哲学理念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对它的继承和发扬。
3 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而辩证思维正是中医的天然优势
世界医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朴素医学(古代医学)阶段,正在经历科学医学(近现代医学)阶段。从它的发展趋
势来看,它将发展到“系统医学”(后现代医学)阶段。
朴素医学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辩证医学,它以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用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观察人体和治疗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朴素医学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它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理论没有严密的逻辑性,缺乏实验的证实和自然科学的根据,直观性、猜测性较为突出,在诊断治疗上也缺乏明确具体的技术规范,等等。
科学医学克服了朴素医学的直观性和猜测性,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之上,从而获得了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有力支撑,使自己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并能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此称之为“科学医学”。但科学医学由于受还原论的影响,对人体的研究只关心各个部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虽然对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它却不关心整体,忽略了人体疾病与人的心理、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它在许多复杂疾病的治疗方面很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科学医学否定了朴素医学,大大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它在整体观、辩证思维上与朴素医学相比,却产生了倒退,这也正是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是世界医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公认的新世纪医学。系统医学将否定科学医学,当然,系统医学对科学医学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它将保留科学医学的合理成分,即以自然科学和实验为基础的医学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诊疗手段。同时,抛弃了科学医学形而上学的人体观、疾病观。它强调医学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深入研究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建立系统分析和预测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理的新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见,医学的发展必然要“回归”到辩证医学形态。
中医虽然也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但它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医学,它需要向现代的、科学的辩证医学发展。但中医发展的未来形态并不是系统医学,系统医学只是西医发展的新形态。而中医必须在坚持其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所以,中医的未来形态只能是一种类似于系统医学的、与系统医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新中医学”。但无论如何,从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这一大趋势来看,哲学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医的发展不能拒斥哲学思维,中医的哲学特质是中医的天然优势。
4 中医发展研究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中医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进行合作
1.2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专业服务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稳、准、快、好地完成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提供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专业服务。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有艾灸、针刺、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穴位埋豆等,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小课堂的学习计划,并对中医护理操作进行考核,以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3中医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从患者入院建立护理文书之时起,到整理归档之前。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规范,使用中医术语,时间要求在4h内,由当班护士完成。填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情况,中医护理评估单书写也应规范,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中西医诊断要完整,24节气要准确,跌倒风险评估等内容。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由授课人讲解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并结合院中抽查的实际病例,教会大家判断正确写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4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在临床或社区推广。护士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在临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区护理时也可教会居民这些方法。因此,我院护理小课堂每年都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计划,并多次举办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能比赛,使此项技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1.5中医急症适宜技术:中医急救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中医在急救中也应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我院护理小课堂精心准备,组织学习晕厥、抽搐等中医急救护理技术,教会护士及时处理。晕厥的患者在急救时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温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医护理抢救水平。
1.6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息息相关,中医医院的护士更应掌握重要基础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用中药指导。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邀请药学部专家来授课,讲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知识、中药煎服的要点、药膳养生、特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护士掌握这些中药的基础知识,完善了用药护理,让患者更加安全。
1.7中医药文化:中医护理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我院护理小课堂专门修订了《中医之美》的文化读本,熏陶护士的文化氛围,提高护士的道德情操,让护士认识到中医是美的学问。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中医语言言而有文,神韵盎然;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中医的方剂祛病疗疾,疗效卓然……中医之美启迪着护士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体会
2.1为优质护理服务加分:应用护理小课堂,使护士学到了中医护理的内容,逐渐参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为正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浓浓的中草药香气中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再则,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强的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凸显中医护理灵活多样、简便有效的优势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是祖国医学中的精髓,其强调施治以辩证为基础,由四诊分析而得到疾病的证候性质,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但是,祖国医学强调的辩证论治,并非只辩证而不辨病,而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对疾病所处的阶段性质,进行分析、归纳,对证治疗,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之效。在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环境背景下,中医临证亦应与时俱进,在强调辨证的同时,更必须重视辨病。而辨病不应拘泥于中医的病名,更应该结合西医病名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通过辨证辨病结合,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将辨证与辨病巧妙运用。
一、 详悉概念,掌握原则。中医工作者应熟悉掌握相关中医理论知识及治疗原则。中医诊断包括疾病的诊断和症候诊断,即辨病和辩证。完整的诊断应是二者兼具,围绕病名展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整体审查的基础上,通过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治疗疾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关系,学会应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辨证和辨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辨证和辨病各有优势,应当是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一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表现于临床,“证”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另一方面,“病”又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能对辨脉、辨证和论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讨论和阐述。辨证论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最好体现,视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界为有机的整体,在诊断和治疗中很好地考虑到个体差异以及外界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治疗中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当然,辨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辨证是通过四诊收集症候,同样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诊病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有可能削弱辨证的优势。若病人没有任何不适,仅有现代检查异常,中医可能就会陷入无证可辨的尴尬境地。病证结合则可以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好的思路。
三、加强深层次基础研究,强化思维能力,准确运用辨病辨证论治指导临床。中医的很多病名主要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症状或体征而确定,特异性差,难脱以症状为主的窠臼。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对病的认识更细致、深入、具体,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1]。西医的先进诊疗技术又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一个咯血病人,不管是到中医院,还是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都会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其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吸虫病、血液病或鼻咽部、喉出血等疾病中的哪一种,尽管治疗时可以根据辨证得出相同的“证”,予以相同的方药,但不能仅以“阴虚火旺”、“木火刑金”、“风热犯肺”、“燥伤肺络”等为诊断,因为这些证候诊断难以把握其预后。如用西医的病名进行辨别,则可以做到相对准确,客观性强,可以精确判断病因病位,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在辨清“病”以后,下一步是辨证,辨证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还应将微观辨证作为一种辨证的方法。中医微观辨证就是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方法诊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功能代谢等微观变化,并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理变化,归纳辨别证候。开展微观诊断并不是单纯引进西医诊断学概念,而是借助其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其检查结果赋予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的意义,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相结合。
微观辨证与中医传统的仅靠直观感觉体察疾病的望、闻、问、切相比,无论从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及对治疗的指导和疗效判定等均有了质的飞跃。如用电子内窥镜、超声波、CT等可直接观察内脏组织的色泽、结构和功能变化;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疾病结构的变化;由于微观辨证直接了解体内的客观病理变化,还可防止或纠正单纯通过医生直观的片面性和过分的主观臆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乏力、纳差、面色萎黄、畏寒喜暖、胃脘灼热、舌质红、苔白、脉细数,辨证为脾胃虚寒。胃镜下见胃粘膜红白相间,局部充血、红肿糜烂、粘膜下血管网透见。分析其胃镜下表现,粘膜色白变薄属气血不足,粘膜失养;血管网显露则是气血运行不畅夹瘀的表现,这些与全身表现的证候相一致的,但局部粘膜红肿为夹瘀热。瘀热的产生从中医理论分析也是讲的通的,脾胃运化失常,中焦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血受热则淤,故见热壅遏气血的血瘀证。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5-0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我国医学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岐伯问?黄帝答。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和预防;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历代医学皆遵循以法,或奉以为法。
中医讲的“辨证论治”。――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辨病论治”。中西医都有各自的辩证体系,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对患者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疾病。所谓前者所言:“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己病。”两者是如何“辩证论治”呢?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近代中医强调的是“辩病”面对“辩证”方面尤其是对“症”字理解还不完全一致,因而对“辩证论治”以及如何“辨证论治”认识也就不统一。‘症’字在某些方面做“症候”或“症状”来理解,比如两人关系发生矛盾则这个‘症’字我认为必须做证据来理解。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如何懂得“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内经》。
后作者,渐侵,红紫色,郑卫音。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65―02
1 前言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是通过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做斗争而留下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一直以来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近些年来,由于诸多私立医院的加入,医院从以前的公益性逐步的走向商业化。西医凭借新技术高科技逐渐占领医学市场。中医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逐渐的从诊病、治病及吃中药的辩证论治模式,向使用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和输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的“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转变。这给中医一直以来在国内的基础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
2 中医“三素一汤”就医模式形成的原因
“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源自于中医本身。中医理论遵从望、闻、问、切的诊治方案,综合分析患者的诊断信息,并根据患者的疾病发展阶段、体质状况、生活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给以辩证论治,对不同病况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其过程的复杂性在于运用中医医药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相对于中医的传统诊治方法,“三素一汤”就医模式的方法和思维比较简单。
对于基层的中医临床医生而言,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比“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要复杂许多。因此,大多医生在尚未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诊断方法的情况下,更愿意接受“三素一汤”的治疗模式,而对于患者而言,由于“三素一汤”治疗方案免去了煎中药的麻烦,因此成了大众就医看病的首选。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逐渐的淡化。此外,如果患者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案,效果不是很理想,便会选择西医。整体而言,致使中医基础地位受到威胁的因素,虽然西医的进驻影响了中国民众的就医观念,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医尚未掌握传统的中医诊治模式精髓。
3 “三素一汤”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
“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对中医基础地位的影响,表现在其模式的功利性和传统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间存在的现实矛盾,以及此治疗方案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从而导致中医的基础市场受到威胁。
3.1医疗市场的功利性选择使得中医失利
中医的传统诊治模式主要存在于公立医院中,但近些年来的医疗市场逐步的商业化,公立医院也不再是单纯的在完成公益责任。商业化的过度泛滥,生存与发展成了公立医院的头等大事,盈利成了医院发展的目标,传统的中医诊治模式,耗时长盈利少,例如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耗时半小时,却只能有20元的收入,但如果使用静脉输液的话,便可收取200-300元的费用[1]。因此,大多的医院管理者不愿意发展中医,使得中医的发展显得更加困难。
此外,西医凭借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不仅赢得了现代人的信赖,获取广泛
的群众基础,其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也为西医收取高额医疗费用提供了依据。
虽然我国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提倡中西医并重,但中医的现实地位却大大的不如西医,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各大医院中均未如西医一般的受重视。中医的发展模式虽然在国内被冷落,但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医中药却慢慢的受到世界的欢迎,尤其是针灸。以往中医以诊治疾病的便、验、廉、简,以及不需要借助昂贵的医疗器械和特殊的场地,成为群众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2]。但如今这种中医的优势反而成为劣势,冲击着中医的生存空间和基础地位。
3.2 抗生素的滥用给患者带来潜在的危害
据有关资料报道,“三素一汤”的就医模式比例在大型医院中的就医模式中,高达80%以上。基层医院的该类就医模式也高达70%以上,儿童医院表现得相当严重,几乎达到100%。并且我国抗生素的人均消费是美国的10倍,但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患者仅有20%,也就说明我国80%的患者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3]。抗生素的使用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负担的增加,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给患者带来了潜在危害。例如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抗病能力下降、过敏性休克等。其副作用的存在,对中医的治疗模式是一大威胁,其信用度和医疗水平将会受到患者的质疑,使其逐渐的在医疗市场中失利。
4 结束语
保持有效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巩固基础地位的基本方法。中医之所以在基层和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上都有着明确的疗效。近年来,西医以其明显的优势进驻中国医疗市场,中医的基础地位逐渐被动摇。中医若想不被西医“三素一汤”的医疗模式取代,就得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
中医临床医生应以辩证论治为本,将西医的医疗方法做为在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以其疗效优势获取群众基础,同时政府应当适当的进行干预扶持,以期巩固和壮大中医在国内的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宗辽.西医“三素一汤”对中医“辨证论治”医疗模式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4(24):424.
[2] 夏惠文.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J].甘肃科技纵横,2011,24(6):247.
中医护理学具有绵延、悠久的历史传承,其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与完善,为我国各类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护理也属于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协助中医治疗,对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自古开始,便是秉承中医、中医护理、中药三者不分离的理念,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医病房的规范,使中医、护、药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视,但在大范围西医学的冲击下,给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带来的严重的影响。而在西医护理中所遵循的技术操作、无菌观念,也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全面性发展。但是多年来大量的中医护理实践资料也证明,西医护理理念与方法并不能完成地满足中医病房的要求,由于西医护理缺乏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察,使其在护理过程中无法系统、全面地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与护理。在这种现象下,唯有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突出中医特色,将中医护理知识与先进的护理技术相结合,才能促进中医护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加强祖国医学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2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突出中医特色的措施分析
2.1合理地转变中医护理模式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有效中医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还需尽量满足患者的不同要求,在这种形式下,就应该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传统护理模式朝着新型护理模式进行转变。中医护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遵循中医护理的“整体性”理念,在护理过程中重视对患者自身完整性、统一性的护理原则。②在针对患者患侧进行局部的护理时,还需考虑到四时气候会对患侧及病情造成的影响,并因季节、因地、因人进行护理,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③在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护的同时,还需对患者性别、年龄、工作特点、身体差异、文化程度、生活条件、个人需求等资料进行全方面考虑,尽量使中医护理工作做到最好,在提高护理有效性的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
2.2重视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当代的中医病房护理工作难免会用到西医理念与技术,但西医护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护理人员在掌握西医护理技巧的同时,还需重视对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的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包括有:①加强护理查房。规范、严格地进行护理查房,且查房记录必须要保证全面、完整,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②实时了解病情。充分地应用中医四诊方法,实时、动态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与了解,以便于预测疾病的发展态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护理;③重视情态与饮食。患者的精神情态对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应重视对患者情态的护理。此外,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养,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恢复;④强化煎药与服药护理。煎药的火候和时间对药效有一定程度地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种药不同的特征,熟悉并掌握煎药技巧。在患者服药时,也需规范服药时间和方法,并在服药后加强对病情的观察;⑤加强生活起居护理。在中医护理中,需根据患者的疾病性质、个体差异及恢复情况,合理地督导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
2.3加强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从我国目前的中医护理现状来看,很多的中医护理人员都出自于西医院校,这些护理人员普遍对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不熟悉,对中医辩证施护原则更是不能全面掌握,这给中医护理管理的有效性也带来的难点。针对中医护理人员不专业的现象,加强对其专业中医知识的掌握很有必要。
首先,需加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念知识的了解,例如,应该对临床上常用中药的品名、性味、功效、主治、归经、服用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并熟知中医的治疗原则。其次,熟练掌握中医护理的各种护理技术,例如针灸、按摩、敷贴、穴位封闭、刮砂、拔火罐等。再次,学会中医辩证施护的原则,包括对同一疾病和不同疾病的不同证型,展开中药辩证,在辩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2-3]。
一、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论规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论框架。历代中医学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践内容;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领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大量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前人理论的实践依据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论往往为后世医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观点和方法,但与后世医家相比,其实践内容又是显得相对的贫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一样,历代中医学家就在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扩大规范所能够加以说明的事实的知识,加强这些事实同规范预测之间的配合,进一步详细表达规范的本身”。这种以规范说明事实的过程,必然的结局是使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依据局限的事实材料得到的种种抽象,与日益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验证、丰富着理论原则本身。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一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痹论》专篇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理、分证等。其言病因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言分证:”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显然,这对痹证的认识仍是较为粗疏的。后世张从正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湿气胜者为着搏,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劳力无制、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他还提出了”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观点;这无疑对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作了重要补充。后世医家就这样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事实,积累新的经验,根据规范加以理论的说明。这些事实和经验也就源源不断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客观依据,扩大新的应用范围,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致病学说;钱乙、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论病机、辩证等等;后世诸家无疑地在具体内容并进而在理论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使中医学理论在某些具体领域里率先发展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思维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一系列规范制约下的新理论原则。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弥补了规范理论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简单的联系的缺陷。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事实材料和规范理论互相沟通的逻辑中介。
如果说《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进行了一般规律的研究;《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则大量收集、整理了临床用的方剂。那么,与现今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相比,对治法的研究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薄弱的。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温补学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逻辑原因。他们虽然在学术渊源上无不宗旨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但是不同的实践基础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这表明,中医学和西医学一样,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三)积累对反常现象的认识,使中医学理论在突破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部外部均存在着互相区别、排斥、对立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与自身相互对立、统一的物质势力。这种自然观使得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与自然界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来认识人体。当人们试图认识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时,他们就以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已有理论中的种种规定,往往只能先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认识到另一些方面,日积月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包含的差异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理论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复杂规律。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它是前两种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最富有变革性创新性的一种形态。要使得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人体复杂多样化的生理病理现象作出理论阐述,直接地推动了理论变革和进步。
中医学的外感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和温病学说,经历了从同一到两歧的发展。虽然《内经》还没有分别阐述伤寒、温病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伤寒论》又使中医学能够在伤寒这个特殊领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发生传变及辩证施治基本规律。这是《内经》的外感病学说所不具备的。虽然曾经也有过将之作为整个外感辩证论治的理论尝试,但并没有如愿以尝。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使得人们逐渐从更多的”反常“规象中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的特殊性,导致了温病学说的建立。中医学关于外感病的学说由此实现了自我的辩证否定。《伤寒论》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更确切、具体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新的理论使《伤寒论》,温病学说互相区别的理论原则得到统一的阐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构成为新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情形,从而使理论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二、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学与诡辨论的干扰,这种干扰违背了辩证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阻碍着理论的深入发展。
(―)形而上学的”道守如一“
两千年来,中医学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它却始终没有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其具体的理论原则,都只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结构的一一映射,表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理论同构现象,以习惯的语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中,认识对象虽然是运动变化、复杂多样的,而按阴阳五行制作的理论框架又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理论内部,实际上存在一种难以导致创新和质变的惰性结构,任何运动调节,都难以超脱出阴阳五行结构界限的范围。
(二)臆想矛盾的诡辨干扰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局限,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测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各种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无法象西医学那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事物的功能行为发生变化时,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何?其功能形态变化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及其条件如何?可能的条件与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理论困难使中医学难以把握人体形态结构上的运动规律,也难以在直观领域以外确切地把握功能变化的具体条件和规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论预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形,理论可能对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作出种种合乎规范的解释,却难以对将来的现象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理论。何年何月出现何种气候,取决于运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确定的。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各年各月多种气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它规定了每年的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胜气、复气等,却没有规定何年岁运太过,何年岁运不及,何年岁胜气不足,何年岁复气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厌于物“,即根据已发生的事实来选择理论说明的方式。以实践第一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理论预测来说,却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和谐。这样的理论说明并没有把握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能是脱离了条件来谈论变化,将臆想的矛盾强加于事物本身,终究陷入了诡辨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