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6 08:11: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1-02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教学改革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不断先进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进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而先进的思想品质和理论素养的施教方,应该重点加以重视,首先要从政策成给予比较大力度的支撑、经济上加大支持,增加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激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团队的潜能,从而迸发出大量的热情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中去。

教师团队的不断的先进和专业化的更新授课方式方法,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兴趣,由不明觉厉到心悦诚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展而根据社会总体主流人文、政治、教育、思想,总结出来的核心精髓,主旨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更能具备适应现代先进社会文明思想的综合性人才,课本的理论知识只是“传道授业”的第一步,是教育的基础,而真正能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授课素质的是在最后的“解惑”部分,只有教师能将课程与现实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现实事例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能具备融会贯通的理解,真正将先进正确的思想政治的观念融入到个人自我认知之中。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创新

国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前的教材目前还跟不上整个社会进步的步伐,中国整体思想政治提高的节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飞跃式进展,这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育人的根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其他几大主要科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授课的时候要贯彻对学生的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因材施教,鼓励不同性格不同观点的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和意见,多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以讨论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而不是强制性的死记硬背,避免学生产生过度的学习压力和叛逆心理。多与学生互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的转变,多给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

三、从就业实用性的角度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各大用人单位正是紧缺人才的时局,步伐迈的太快一定会造成一部分的缺失没有跟上,专业类实用性人才固然很抢手,但是却有很多单位发出了“道德比实力更重要”的感慨,这一现象表明当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落实性和实效性不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感染力不够,学生并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

针对高职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缺少上进心、对自我要求较低、并未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的这一情况,高职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接受并喜欢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融入到课程之中,授课前要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做到简化、活化,融入现实、贴近生活,不能天马行空的凭空传授刻板的书本知识,要让知识活用,要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们将知识实质性的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未来工作当中。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们清晰的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这一重大特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的途径

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当下,在经过教育学家和教授们对于教育方法的多方突破和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有效方式,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激发,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里特此提示一下,尤其是平日个性较为内向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应该加大鼓励和参与的力度,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题讨论的习惯和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参与课题讨论,勇于提出自我观点,甚至与不同观点相辩论的行为习惯和胆量,在不断的突破和讨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心灵的建设是一切的基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是肩负了建设高职学生们灵魂基石的重任课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的完善,将理论渗透到现实当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一批思想品质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韦怀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内容与方法[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08)

[2]屈维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01)

篇2

一、应用渗透式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渗透式教育缺乏主导性

必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加强渗透式教育的应用,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式教育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们主要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在课程中的主导性,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渗透,而在当下的课程体系中,恰恰缺少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重视渗透式教育在这方面的主导性。

(二)渗透式教育得不到重视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是填鸭式教育,并非渗透式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它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渗透式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就叫学生去背诵,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背书,完全没有理解。而教师如果应用渗透式教育,学生则会更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知识点熟练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应用渗透式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则会大大降低。

(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以前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程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主体性的发挥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远不及教师。课堂上,教师主动地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利于渗透式教育的应用。此外,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用渗透式教育

(一)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应积极利用有用资源进行渗透式教育。

首先,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单单用灌输式教育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渗透式教育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案例,使教W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学目标任务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需要渗透式教育来完成并取得最优的效果。渗透式教育符合了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正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任务之间的要求,才使得渗透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主导地位。只有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教师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

教师必须提高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首先,教师可以寓教于境。在向学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育环境,来向学生渗透知识点。这里的教育环境可以是自然景点、文化景点,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氛围和班级人际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寓教于情。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孝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渗透传统美德,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在渗透式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参与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的首要特点的原则。这是因为主体参与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你教我学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要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双方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渗透式教育必须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就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篇3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转变高校思想政治传统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微课设计和实现探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相关概述

1.1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微课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与各个环节进行展示,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微课针对零碎知识点进行精细化设计,能够将理论性质的思想政治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次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新颖,呈现形式多样化,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另外,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已经将手机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

1.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微课设计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遵循四大原则,首先为创新性原则,微课设计重在教学,一切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注重课件制作与教学视频录制环节。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微课课件制作难度较小,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还可以根据需要亲自拍摄录制,具有较强的系统功能。其次微课设计要满足开放性,微课设计要关注不同人群、不同角色的需求,尽可能使每位同学、不同学习者均能够参与其中,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编辑,为更多学习者提供服务与帮助。另外要遵循发展型原则,微课设计要考虑单元整体性,能够围绕某一单元、话题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微型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设计的实现策略

2.1课程主题内容的确定

基于思想政治教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这不仅有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原因,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所致。而微课与压缩课、普及课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对重难点知识的专题解析与探讨,因此,微课主题内容一般选择具有一定讲授难度、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微课主题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应用性原则,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2.2课程表现形式的甄选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信息的同时,能够明确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关注,在这种模式下,主动权从教师的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进而完成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其中存在大量的关于马克思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些抽象知识可以通过图表、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表现[3],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学的严谨性。

2.3微课教学设计的细化

微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微课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可以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为多个微课,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细的制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般微课视频为15分钟左右。微课教学设计要能够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以融入自身的教学思想与设计思路,对于复杂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先对教学背景进行相应介绍,然而再逐一呈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前可以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并反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效率。

3结束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效体现,因此,要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实施微课教学,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微课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53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TANG Hongwei

(Zhanyi No.4 Middle School, Qujing, Yunnan 65533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very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text and audio, human,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quality, change the teaching wa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Key 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自然是其改革的对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那么课程改革将是空谈,改革也不可能达到实际的教育效果。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就是指在课程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课程进行编制、设计、实施、评价,并利用一切人力、物力对一门课程进行资源的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融理论与德育为一体的课程,除了要传授学生政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理论、经济基础理论等知识外,还承担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因此,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课程特点体现德育性、国家意志性和实践性。

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现状

2004年3月2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文件,这一文件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分为了四大类:即文本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在这资源分类中,包括了思想品德教科书,以及与时事政治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了课堂讨论、课外参观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等;还包括信息网络上的课件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等。该文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印发的,其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符合了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不仅注重非生命性资源,更注重生命性资源、地域资源等来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事业服务,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更有明确目的的开发与利用。

基础教育新n程改革自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试验到2008年全国基本覆盖,迄今已有10多个年头了。在这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被广为关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局限。随着新课程改革目标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发的领域和层次也在一步步拓宽和加深,把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将课内外进行相衔接、创设新情境、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机制。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而是案例分析,时而又是角色扮演,时而又是观点陈述……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大部分学生仍然像棋盘里的棋子,受教师操纵,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安排被动地学习。因此,要想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2.1 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教科书等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树立新的教材观,该观点认为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的其中一种,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否定“教科书中心”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学要依据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更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调整教科书的结构、顺序,从而使其更合情合理。教科书是学术专家精心编排的,其内容虽然有科学逻辑性,但不排除有些地方编者也没有考虑周全,这就容易导致知识的设计出现漏洞,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需根据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这两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分析和优化重组,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编排顺序,使其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展现教材内容,以拓展学生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教育家叶澜也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只知道记下老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知识,却没有得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还要调查各个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掌握编者的意图,同时也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再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删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在修改再版这一过程中,社会也在发生不可预计的变化,从而导致教材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影响了其教育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滞后社会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比如,要求学生利用n余时间来搜集时政新闻等材料,以此补充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而如何利用好例子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其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和巩固。

2.2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加强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人力资源,决定着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范围,其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资源。因此,要更好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资源,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人力资源的价值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其贡献率。

首先,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师资源。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多重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开发者等。在多重身份的前提下,对教师要求也更为严格了。从思想政治教师本身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牢固的专业基础,不断地学习、实践,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根据时代要求完善自身。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可对教师实施岗前岗后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的教学资源观念更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其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践行着。

其次,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作用。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学习而服务的。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兴趣以及思维差异等方面出发,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举的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对于学生之间产生的分歧要善于捕捉,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差异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探讨。此外,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阶段,思维异常活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三,开发利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资源。不论是学习主体,还是学习的协助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互相帮助。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开发利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比如法国就是通过成立理事会这一方式来发挥学生家长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家长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关的社会人士请进课堂,让他们也成为“老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学生所没有的优势,让他们走进教室扮演教师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可以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学习并从中获得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3 从信息和实践的角度加强课课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5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篇6

两者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两门学科教学安排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交叉的内容,并且要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两者整合的基础是充分挖掘两门学科的优势,心育的优势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以逻辑理论说服人。两者相得益彰。

两者整合的关键是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心育与思想政治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心育与思想政治课程价值观念应是确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两者整合必须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必须从心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内容入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有整合意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模式是分科性的,这种模式来源于五十年代的全盘苏化,即达尼洛夫、叶希波夫的《教学论》,而如今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形势,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再遵循以前的“固守本分,各自为政”的分科教学,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也要“串串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整合是一个大趋势,整合亦应追求整体性而非局部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科性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结合点。这是实施整合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呈多元化。开展整合教育,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必须建设与整合课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改善和优化在职教师的素养结构,本课题中,就要求教师既具有心理学知识,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学理论。那么,教师本人应有这种需要,通过“加油充恕的方式丰富y己的学术素养,使知识结构多戚而不是单一化,同时社会环境应提供相应的支撑。

教师的教学应回归生活,落脚在实际。不管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好,还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定位于“社会十生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果从社会出发从生活出发,那是生动活泼的,与学生距离相近的,也是学生可望亦可及的东西,他就感兴趣,他就乐于接受,反之,距离学生太远,与生活实际反差太大,学生则不易接受,不愿接受,甚至消极对抗,因此,关于心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应寻求一个共同的载体、一个连结点,这个载体应来自学生自身的真情实感,来自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学生对周围环境必观察思考与总结。来自于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与多元性的尊重,即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凸现整合的主要对象

3.1.整合的基本点一一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科教学的基点不是在学科本身而是在人的发展。因此学科整合的基点也不是在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在立体式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要构建成一个整体,凸现整体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底蕴、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能够彰显出来,而不是将其中之一看成另一方的附属品,即既不能认为心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也不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附产品,在思想政治课与心育的整合中,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绝不能认为整合的结果是增加了某种因素,只能理解为对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2整合的结合点一一内容融通

各门教材不是死板钉钉的,而是一种材料,可以通过大脑加工制作,重新组合,以使单科教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对学生形成亲和力、吸引力,增强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毕竟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整合过程并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两者之间有真实的联系,信息是相互沟通的,而问题在于,相互沟通的信息提取是否准确和恰当。

四、坚持整合的基本原则

心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还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件行。

4.1自然性原则

两者的整合,主要是内容的整合,内容相近,内容相通,内容相似,才能整合,要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既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生拉硬扯,两者的整合应是水到渠成,自然天成,整合应是不露痕迹的,让学生觉得确实如此。

4.2主体性原则

现行的学科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也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忽视了主体本身的能动性,也就是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机会,而有关健康心理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体验和感悟。

4.3开放性原则

心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开放性,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而这正体现了内容的开放,从教学思想上看,心育目标在于发展良好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落脚于发展,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使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从两者整合的过程看,师生关系应是开放的,师生彼此尊重、平等、民主、和谐、合作,才能达到优化学生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目的。

4.4互动性原则

篇7

G641

现在谈论起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我们自从上学起已经接受过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必要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然而,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在这么多年的受学生涯中,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完善的,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很大漏洞,而我们又如何去填补这些漏洞。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想大部分人和我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到太多东西。而我们学到更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专业课的知识。如今我们的一思一想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专业课知识的恩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有必要在专业课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受到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R悼沃薪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规律的内在必然要求

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中讲究全面结合、统筹兼顾,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更何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做人教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需要在不同实践中应用思想理论,让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与价值观时,可以立刻想到这些理论,成为学生面对问题和处事的方法。教育中不同的要素之间都是存在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的关联。那么,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将思想政治缴入渗透到专业课中。在相互结合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不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授课教师仅需要传授自身专业的内容,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中。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者只是共同目标下的具体的分工不同而已,仍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很低的学生,很难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进而可能产生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职业行为。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美文化的进军,韩流文化的传入,使现代人,尤其是还不具备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产生了一次次思想大大碰撞。如今各国都在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和丰富自己。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寻找,各种文化、价值观自动出现在我们的可接触、可视范围内。而我们能吸收、利用这些文化之前,是不是要先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呢?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来逐步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些少得可怜的课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关联最为密切且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就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伸出援手,在课程教授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深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周围教学环境中的存在。专业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可以更明确的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同时查阅有关资料,积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联想,从而划分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地域性、专业性以及教师自身的授课特点,灵活合理的采用思想教育,这种变通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毫无关联的生搬硬拉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在面对多种文化不同面貌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天然教育优势

每位教师在成为教师前都进行过教师培训,在任课过程中也会接受定期培训,还会有学期性的各种教师评价,教师进修等。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相当完善的产生,再教育体制。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具备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格的,也是具备相应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这个不用担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专业课都有一定量的学生粉丝群。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格外认真,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可观的。所以这时候,如果专业课教师在自己课程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理论类,比较枯燥。那么教师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以老师为标杆,来督促自己。所以各个专业课教师需首选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经意地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标准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方式,无形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将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96\99.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篇8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施加某种教育影响而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的文明进步。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大学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创新,追求独立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的理论灌输上,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覆盖生活空间,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原因

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习成绩这个中心而展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无形之中将显性课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学校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周期长、结果具有非预期性的教育形式,从而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且滞后。

2.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随着“终身学习”口号的提出,教师的任务明显加重,不仅要完成好当下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进修、继续学习等,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本末倒置,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职称评比,许多老师埋头苦读只为更上一层楼,这本无可厚非,但忽视了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就显得不是太合格了,甚至有些自私。

三、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的策略分析

1.从学校角度看

(1)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

这里的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内外在的、可观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布局以及教学设施等,它们是物化的教育理念,涵盖着教育精神,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

①观念上的重视

校园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这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比显性课程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高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体现本校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倡导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培养热烈求知的学习氛围,用精心策划的活动和寓意深刻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制度上的规范

第一,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讲,要加强行政规范,建设民主公正的和谐校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校务公开,发挥学生会、教代会等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此启示师生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从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要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三,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包括教师品行规范、教室设计管理等,要将隐性的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保障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3)校园活动文化的构建

大众传媒的建设。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舆论价值,使大众传媒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要求,丰富网站内容,既有精品课程、校园新闻等文化板块,又有勤工俭学、问题反映等服务板块。其次,校园广播站也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径,利用好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实现学生需求与内容的“红”的统一,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2.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上

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显性的课程方式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着广泛的德育因素,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门类众多的课程没有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显性课程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强调灌输而忽视师生的主动参与和接受。

(2)素质上

师德师风的建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爱岗敬业、民主公正、为人师表等工作态度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人际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课程强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纳和内化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深入学生中间,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多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从学生角度看

(1)校园内

①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力量。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成员的政治觉悟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性增强,实践精神加深,他们排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显性课程现成的观点,因此,创新隐性课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篇9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培育同时进行,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要求。我院的2017年《学院工作报告》也提出“构建由思政n、人文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程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内涵建设和品牌铸造,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

本文试从《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

1.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时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方案比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1.2《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实现:

(1)知识目标。掌握建设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估和房地产投资分析等经济分析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报告、投资咨询)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3)素质目标。提供课程教学过程,同时让同学们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与培养正确“三观”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

(1)思政理论教育。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教学任务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和价值行为引导的思想观念系统,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日常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或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和各种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其他实践锻炼中达到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素质和价值期望。

3《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实践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它饱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三思而后行,市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无处不在;

(3)调查预测与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现金流量的方向的确定――先有付出、再有回报,先有CO、再有CI;

(4)现金流量表中的“年份”含义――不唯书,“年份”实为“年末”;

(5)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当金钱遇到时间呢?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买的没有卖的精,调整计息周期变化大;

(7)不确定性分析的原因――风险来自变化;

(8)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分析为基础;

(9)问题树分析――原因表明方向,后果决定态度;

(10)期望值法与决策树分析――馅饼的后面有陷阱,期望值后有风险;

(11)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失败怎样成了成功之母。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同时展开、除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素养培育无疑也非常有利。

4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思

(1)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大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传授专业知识的“本职工作”上,以便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不少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但他们的思政水平以及解决思政问题的能力不一定就高,又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起来?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2)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建设与修养培育。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又怎么培养出有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形象气质、教学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

(3)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要与专业课程对接,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参加课外活动比较积极,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各种各样的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才进教室,下课就远离学生的状况。如《建设工程经济》专业课程就可以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中的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与《建设工程经济》课程中的方案创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财务评价、调查与预测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缩小与学生的距离,用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点,她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篇10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在1968年他的一本书《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来的。这里的“课程”并非传统的“课程”,他只是借用了“课程”一词来说明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课程外,还存在着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产生重大影响的,并非显而易见的,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因为它与“显性课程”相对而存在于教育的过程,他把它命名为(hidden curriculum),我们可以翻译成“隐蔽性课程”或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动机、正确价值导向。其作用是“显性课程”不能比拟的。

隐性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学校开设的学科及其内容等“显性课程”,还可以学到许多其他的经验,如:学校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给予学生的经验和感觉;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念等都对学生的“课业及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正是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整体性的教育经验。

“显性课程”主要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隐性课程”却是将隐含的教育内容通过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缓慢渗透,这种课程虽然没有“显性课程”集中、及时,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动机、态度、价值、心理,收到滴水穿石的效果,“隐性课程”避免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产生的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正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①因此,“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②这正是“隐性课程”的优点所在。

“隐性课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者等虽是隐蔽性的,却是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只是教育对象并未明察,而在无意之间受到“感化”而已。隐性课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感染、情感教育、启发式教学、社区活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迂回”、“渗透”,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影响

20世纪后期,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并将隐性课程理论引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出现了大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说和理论,如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威尔逊的以分析哲学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论”,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里可纳在他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提出要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营造情境化的教育环境的观点,此外还有英国人麦克菲尔等人创建的“体谅德育模式”等,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功能。这些研究无不为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受这些理论的指导和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由以往的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这种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已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场景、活动、文化、管理、传媒等各种形式之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引导教育对象自己去感知和体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西方国家的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其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大学普遍开设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等课程,还开设宗教学、艺术和社会、亚洲政治思想史等社科类课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营造隐性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如美国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在学校历史、校园风气、校园环境等方面所体现和渗透的大学精神、美国价值理念等。除此之外,还通过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成长。这使得西方国家学校表面看起来“无德育”,实际上是处处渗透德育的“泛德育”。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更好更显著更长久。

总之,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系统深入,实践较早,效果较好。为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借鉴。

二、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递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载体,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分类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对应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而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联系教育的主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内容、为教育主体所掌控操作并能使教育的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显性形式与手段。这种形式与手段具有直接性、强制性、正面性的特点。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二是教育主客体能够借助其发生双向互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比较常见的有教学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联系教育的主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内容,为教育主体所掌控操作,教育客体无意识接受,并能使教育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隐性形式与手段。这种形式与手段对于教育主体来说是明确的、有目的的,但对于教育客体来说则是间接的、隐蔽的,如:活动、场景、网络等。

2.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都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它们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之下的两种并存的教育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显性课程”的研究更重视和深入,而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关注则要少得多。在此,笔者从对这两种课程的对比中谈一谈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1)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是教育主体事先按一定的教育目标设定的知识形态和理念形态,一般采用直接课堂讲授方式对教育客体进行一种强制的灌输。因此,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的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则是间接的,教育内容隐藏并寓于一定的载体之中,是教育主体事先按一定的教育目标设定的方法论形态和情意形态。它通过创设教育情境、保持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具有间接性、隐蔽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主张、行为习惯,这种教育内容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公开的、明确的。对于处于思想叛逆期的受教育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抗心理,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隐性的,教育对象并没有直接地感知到,这使得教育对象消除了思想戒备,在无意识的形态下接受了教育内容,教育效果更好。

(2)教育范围

在教育范围上,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范围比较狭小,一般有其特定的群体、固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范围是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所能接触的所有环境和氛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隐含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其他的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作用,呈现出无所不在的全天候的状态。所以“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教育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其基本上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3)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的能动性因素。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在“显性课程”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当然的处于主体地位,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实施有针对、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教育对象无疑是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教育。而在“隐性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情境来进行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从而调动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愿地接受教育,能动地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我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使教育对象由单纯的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4)教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对教育对象进行传授的教育途径,采用强制说教等“灌输”的教育方式,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隐性课程”则是通过间接地把教育者所要传授的内容赋予一定的载体并通过特定的载体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途径,采用“渗透”、“迂回”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对象自然习得品德和行为,追求的是一种持久的效果,这种教育效果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也许是一生的。

不难看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更多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使教育对象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为其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以“显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而“隐性课程”更多的作用教育对象的内心体验,通过一定的载体把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品质、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因此“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今天,努力开发隐性课程势在必行,它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注释:

①②[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5.

③杨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参考文献:

[1]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龚翠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刘军卫.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安徽大学,2011.

[4]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5]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篇11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部分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20 份(其中男生80 名,女生 40 名),回收116份,回收率为96.67%,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此外,笔者还和每位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修正和弥补了单纯依靠一手资料的不足,力求达到全面、准确。在调查过程中,笔者看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所取得的众多成效,同时也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陈旧,课程建设缺乏准确定位

这是高职教育的通病,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沿袭着中专或普通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没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起步较晚,发展的历程不长,缺乏对学校和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机械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不能机械套用其他课程的建设模式。

在和部分思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有46.8%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陈旧;有79.2%的老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观念、职业信念的教育。在学生问卷“您希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一题中,具有不同于中职和本科院校的特色占 52.6%,与技能教育同样重要占 21.65%,与技能教育要兼顾占21.4 %,可有可无占 4.35%,说明大部分学生期望建立由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对教法研究不够,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调查中,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时,有46.8%的同学选择看视频节目;选择课堂讨论的占43.6%,选择教师单纯教授的占9.6%。调查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喜欢直观方式的教学,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而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的逻辑完整性,造成了把理论束之高阁,让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学分离的现象。思政课教学在很多学校一直沿袭一种灌输式的旧模式,教师往往处于布道者的优越地位,使得学生要么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要么就根本听不进去。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鲜明反差,这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没什么大用。在培训晋升或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存在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多。长期得不到重视,培训考察机会有限,势必影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过多,由于兼职教师大多肩负行政岗位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很难投入足够精力来从事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

二、改进措施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新的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核心。“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道德意识的强弱。”[1]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选择那些社会热点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突出职业道德、法制、创业等教育内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突破口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习或兼职中,您认为企业对员工哪一方面的素质更重视”问题,选专业技能占 34%,职业道德占 31%,理论知识占 13%,学历占6%,个人品行占 16%。这说明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按照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感受和认同,引导和发展学生对职业道德中两难问题的辨别及处理能力。

(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其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长期的与短期的,正规的与业余的,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2]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3]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作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自身行动的信念和指南;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最后,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三)贴近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