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8:2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乡镇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乡镇规划

篇1

【Abstract】The eco-city is a par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 of Eco-city is with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ecosystem, u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ecology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also seize the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regional ecologic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o enhance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t the same time, ecological footprint can show the land area support and resources of the certain population. So,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an support the reliable analysis and basi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Key word】 the Eco-cit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mpact fact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马上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一些城市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①

生态城市的概念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第1层为自然地理层,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第2 层是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第3层即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二、生态城市衡量指标

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的衡量指标:一是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物质能量的流畅程度;二是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的组织合理程度;三是自我调节能力系数,测度城市的生态成熟度。我国学者考虑经济环境与社会等诸多因素提出以下几方面主要指: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即从自然物质到经济物质到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该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深度为基础的。②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流转的有序运动过程中,减少损耗和污染。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即由城市生产和生活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点予以防治和及时处理、处置。

4、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生态城市通过其结构,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和谐。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1、生态工业工程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工业系统以及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流和能源流 ,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③

2、生态农业就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组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设计生态农业工程,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生态林业工程主要有流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镇绿化及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实施水源函养林及自然景观工程、生态林业基地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工程。

4、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开源节流并重、 防洪抗旱并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的活动,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坚持综合治理,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在用水方面,强调生态用水,防止水资源枯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建立供水、节水、中水回用和污水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因水环境恶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调水等综合措施加以预防和修复,使各水系能保持和恢复生态景象。

5、清洁能源工程主要是通过能源替代,开发使用新型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生态旅游、景观工程主要开展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营造健康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加强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工作,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点、区。

7、生态文化工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发展生态文化,承继历史文化和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生态社区、改善人居环境,引导绿色消费,完善文化管理组织机构和普及生态文化等。

篇2

(一)城乡一体化理念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为基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以城市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城乡间的各种要素可以互相流动,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镇生态规划

所谓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在小城镇的开发过程中实行生态规划。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划的制度与规则,而且绝对不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要设法改善城镇环境与居民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理念基础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能够将城乡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其统一规划到小城镇中的一种规划形式。其不仅充分重视城乡间的彼此协调、均衡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利益的均衡,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则。这种规划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最终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这一发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美的盲目追求

当前,我国的很多乡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致力于美丽乡镇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对其独有特色的保护,这样就会破坏城镇的生态平衡,破坏其独有的特色以及魅力,进而使得城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二)对城乡一体化的盲目推崇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城镇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现实状况,而是盲目地将大城市作为模版,开展小城镇的建设。而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过快发展,造成了对业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超规模建设[2]。而且这耗用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小城镇周边的一些乡村区域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对一些在医疗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而造成了这部分设施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相应需求,最终导致了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

(一)统筹生态建设一体化

(1)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实实,与时俱进,要努力实现城乡间在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资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将归属于城镇体系的一些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地规划,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环境保护,要将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示出来,将特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要建设出一种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镇等比较有特点的城乡空间新布局,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特点显著的和谐新局面。(2)强化生态平衡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于破坏天然林的行为要及时地制止,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重点发展林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等。可以在乡镇一些废弃的土地上种植一些树木,使得这部分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对产量较低的天然林进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两侧种植一些绿化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3)加强环境保护。环保是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地开展绿色乡镇以及生态村庄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地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以及实施制度,要鼓励企业寻找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绿化面积。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公共卫生的一体化战略。在公共卫生方面,首先要积极地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要逐渐建立可以覆盖全部城乡居民的医疗体系,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医疗服务,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与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而使得农村卫生医疗能够具备充足的基础性设施。要加强乡镇卫生服务制度,努力提升乡镇卫生服务水平。(2)教育一体化战略。在教育方面,要做乡镇以及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好统一筹备,努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进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从实际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要在城乡之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要保证机制的充分贯彻与落实,从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乡教育的总体水平。(3)公共财政一体化战略。在公共财政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个倾斜”:第一,要倾斜于基础产业。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第二,要倾斜于公共事业。其中包括体育以及卫生建设等;第三,要倾斜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电建设等;第四,要倾斜于福利事业,其中包括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3]。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引领更多的民资以及外资前往乡镇进行投资,进而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为其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保障,从而努力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公共财政一体化。

篇3

一、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光福镇委、镇政府确定了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基本建设目标的整体框架,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镇领导经常深入乡村、部门调研生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与此同时,镇生态办还将年度生态建设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下发到全镇7个村和3个街道。

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光福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传统农业,大棚面积已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白色、蓝色等各色梅花,面积约300余亩,成就了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香雪海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此外,还着力引导农民采用塑料大棚方式种植生态草莓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一定规模。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为光福镇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强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光福镇工业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具有光福特色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园,通过抓投入、抓环境、抓招商,全力加快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加强对镇域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2012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均为100%,有效地确保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品牌产品奖励机制,促进镇域内企业的升级换代。2013年,镇域企业获得的专项资金达200余万元,企业专利专项奖励资金达100余万元。此外,对于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也分别给予了20万及5万元的奖励。

4.强化宣教手段,大幅提升镇域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光福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宣传报道为抓手,利用“四・二二”地球日、“五月第三周”科普宣传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环保知识咨询、生态知识有奖竞猜、发放环保知识普及读本等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大力实施“绿色环保下乡活动”,每年还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太湖岛行”活动,通过他们在社会中起到好的宣传引导和带头示范的作用,全面提高了周边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此外,光福镇还在下辖的7个村、3个街道中继续开展系列“创绿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使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向全镇覆盖。

二、光福镇生态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些不到位,群众热情不是很高,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说,农民应该成为生态乡镇建设的主体,而不是附庸。但经过问卷调查,54.1%的群众认为生态乡镇建设要靠“上级拨款”,17.8%的人认为需要“主要靠自己行动”,21%的人认为需要“两方面共同努力”,7.1%的人认为“不清楚”。这表明,许多群众对于生态乡镇的建设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点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2.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生态乡镇建设的需要。生态乡镇建设将使试点乡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面貌的彻底更新。但目前的情况是,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少,有些农民的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还没有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一些村的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3.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乡镇的建设,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一个目标,前期规划引导有些缺乏,各村、社区的群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思想意识中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问卷调查中,有31.6%的群众认为建设生态乡镇“意义重大”,21.5%的居民认为“环境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有33.1%的群众说“不清楚,只要收入高些就行”,13.8%的人认为“无所谓”。

4.乡镇生态建设经费有限。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当前生态建设的资金主要靠上级拨款。如在2013年的“美丽乡村”环境整治中,省财政拨付资金为102万余元,市财政拨款为34万余元,两者合计约140万元,财力有限。因此,仅靠上级财力支援,环境整治时间将被拉长。

5.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在镇各级部门中,没有配置专门的负责该项任务的人员,专业人员尤其是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员比较缺乏;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各方力量,部门之间的联动、上下信息传递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协调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力量,强化协调和指导功能。

三、生态乡镇建设的建议

1.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营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乡镇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光福镇应在加强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只有广大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乡镇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而推动生态乡镇建设。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化新乡镇。要积极导入科学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等内涵,使生态文化尽快实现自觉化、理念化等。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重点整治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光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做好古生态、环太湖两篇文章。充分利用镇域内环太湖生态优势,打造苏州西部环太湖高端休闲地,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园区。

3.抓宣传,创浓厚生态型乡镇建设新氛围。要致力于抓好干群“生态发展”、“绿色观念”的理论学习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宣传、论坛等活动,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加深对创建新型生态乡镇的认识,引导社会力量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环太湖光福生态乡镇、探索科学发展的思路、办法和举措,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内在追求,使“绿色政绩观”自觉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在一杆秤,“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发展方向,“绿色消费观”成为广大基层民众的自觉消费模式。

篇4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身心和身体健康,是一项真正的德政和民心工程。我们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制作永久性宣传牌三幅,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书写山标、岩标30余幅,悬挂布标10余幅,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并在学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使生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促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全镇上下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三、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我镇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上,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一)实施大气环境整治工程。一是投资750万元,完成全镇道路硬化10公里,改扩建机耕道20公里;二是投资60万元,硬化城乡结合部路面街面2000m2;三是投资900万元,新安装天然气用户1200户。切实改善了镇内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功能规划区要求。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投资900万元,在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片,打造为新农村示范村;投资300万元,在村打造600亩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投资300万元,实施坊村、竹洞、、龙华等村文明新村建设和农房风貌改造工程。投资48万元,在全镇大力开展环卫宣传活动,新增标准化垃圾池25个。在村(社区)公开栏办国家级生态乡镇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人人参与共创美好家园活动,使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满意度高。积极开展生态细胞创建,投资100万元,全镇13个村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村,占全部农村村的93%。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78.5%,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7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6%。开展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投入150万元,积极推进现有基地的认证工作,并加大科技宣传,积极争取对镇域内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认证,确保无公害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2%。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近几年来坚持每年植树造林2000亩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9.5%。

(三)实施城镇环境整治工程。投资450万元,加大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在场镇修建500m3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约400m3,并配套建设场镇排污管网约2km;加大场镇绿化建设,投资430万元,修建场镇小游园,设置景观绿化小品等配套设施。在场镇内中心区沿街道两侧设置街头绿地,在新建过境道路两侧新建防绿地、在场镇与周边的生产设施用地处布置防护绿地。增加场镇绿化面积18020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m2/人。加大场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40万元,购置长安环卫车2辆、垃圾转动车12辆,新建垃圾转动站1个,新增生活垃圾收集点10个、垃圾桶(果皮箱)30个,生活垃圾转运到县竹海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极大改善了场镇环境卫生状况。

(四)实施工业企业、矿山非煤矿山污染整治工程。强化对矿山非煤矿山污染的整治,关停了镇内原有的3家矿山和1家煤矿,另外2家煤矿全部进行技改,采用封闭式煤仓,建设净化池对井下抽出的水强化治污,确保达标排放,到目前为止,全镇已经没有矿山开采。同时对开采过的矿山进行绿化覆盖。关停了环境污染大的万盛水泥,星星盐业、佳美玻璃已搬迁至县工业集中区。同时,我镇进一步强化监管,严格杜绝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本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旅游工艺品加工业。

(五)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程。通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每公顷210公斤,农药使用强度为每公顷1.8公斤。推广生猪零排放、水泡粪技术,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

(六)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我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水源保护,重点抓好门水库等饮用水源库区环境污染源防治。按照规定在水库水平面距离1公里内设定畜禽禁养区,并对原有养殖户完成搬迁。对近距离水源的居民驻地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库区水产养殖采用自然养殖方式,禁止使用化肥、畜禽粪便,确保水源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达100%。

四、取得的成效

(一)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以农产品开发加工、生态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成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发展势态良好。201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58元,比上年增加14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56元,比上年增加3476元。

(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通过强化生态恢复,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区域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9.5%,既保护了我镇的自然环境,又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三)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以改厨、改厕、改水、改圈等为主的“四建五改”,大力推广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有明显的提升,城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有序,整体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功能区和规划的要求。

(四)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集镇区通过美化、亮化、洁化、硬化、绿化等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了集镇居民的人居环境,也树立了镇的新形象。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力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环境。

五、下一步计划

一是继续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镇的面貌。

二是继续强化污染源整治。继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各村整体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乡村休闲经济。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确保已治理的污染不反弹。

三是继续强化环境意识宣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乡镇机关及各村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真正形成组织到位,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良好局面。

篇5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做好生态乡创建工作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乡充分认识开展好生态乡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全乡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抓实抓好。针对生态乡乡创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际,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认组长,常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认真干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建立起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生态乡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

为确保各项指标符合生态示范乡建设要求,自创建生态乡以来,我乡结合上级要求和山区实际,委托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县溪港乡生态建设规划(2006-2020》,明确职责建设任务,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引导全民参与生态乡建设

在创建生态乡活动中,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做”到“我要做”,把乡党委政府的意图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氛围。首先是会议发动。2008年创建了省级生态乡镇后,在2009年4月,我乡下发了《溪港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乡建设。同时,调动各方力量,保障生态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是舆论引导。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致全乡人民的公开信》,在永溪、岭脚、麻车坑和仁庄等村的主道路悬挂横幅、标语,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四)立足实际,深掘资源,做强特色产业。

利用溪港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响品牌战略。做大茶叶和蕃薯两个基地。结合我乡实际,在发展原有茶叶的基础上,与**茶叶有限实业公司对接,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发挥栗树、百花和曹山等村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建设万亩茶园基地。在岭脚、百花等村形成蕃薯示范基地,并逐步向全乡拓展,成为全乡主导产品。做精山羊、黑木耳、高山蔬菜三大特产。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乡农户发展养羊业,对规模养羊户将给予资金补助。强化技术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技术推广队伍体系,开展下村专业服务,及时解决农户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建立现代服务网络体系,技术讲座、宣传、培训、示范多管齐下,为各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以曹山黑木耳基地为基础,在全乡推广黑木耳种植,在产供销上提供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主动引导农户种植高山蔬菜,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社员创建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提升产品层次,创建品牌,提供销服务,为乡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使百姓致富。促进旅游业发展。重点抓天顶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建设。

二、各项考核指标现状

我乡自开展国家级“生态乡乡”创建工作来,始终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全乡实际, 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建设规划,以生态建设规划为统领,精心组织和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目标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生态乡乡”建设呈现出强势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经国家级专家评审,并被命名为“生态乡乡”。至2013年7月31日,我乡国家级“生态乡”创建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我乡地处**溪源头,经县环保局监测站对我乡的饮用水源进行取样监测,经检查水源地水质达标。我乡属山区,水资源丰富,水质清冽,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2539户,8365人,近年来,我乡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提升现有供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源和供水工程监督管理。保证全乡所有村民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经检测,合格率为100%。

2、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

溪港乡水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主要河流为**溪干流,流入下岸水库。我乡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强化对流域内的卫生管理,向全乡人民发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溪的倡议,确定了水资源保护区,与各行政村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水源不受污染,经县环保局监测站监测,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二类水质。

**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我乡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我乡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溪港乡自然环境幽静,境内工业基本没有,工业噪声少。经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我乡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我乡建成区内人口580人,按70升/人日的污水产生系数,则生活污水量为1.482万吨/年。我乡投入资金30万元,对乡政府所在地麻车坑村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净化池配合建造生态公厕,同时合理规划铺设污水管网,并建成大型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一处,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建成区内无工业、企业等产业,从而处理水量主要为建成区生活污水,则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我乡17个行政村中其中10个村已通过了市级生态村建设考核,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已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公厕建造及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另有大园、安山等村已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我乡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共有12个村,所占比例为70.6%。

4、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积极响应市、县“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近年来,我乡建立了全乡垃圾处理系统,在17个行政村中每个行政村设立垃圾收集点,每村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和保洁员奖惩考核制度,各村均确定1-2名保洁员,配备垃圾清扫器具和垃圾运装车,每天对村庄进行日常保洁,清理垃圾。其中建成区即乡政府所在村麻车坑村配备2名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清扫,将垃圾及时运转至乡垃圾中转站后转运至县填埋场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其他行政村均建有垃圾处理设施,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运乡垃圾中转站,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全乡所有行政村都开展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100%。各行政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5%。

5、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目前我乡党委政府坚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地域内暂无工业企业,故无工业污染源排放之说。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该考核指标仅考核街道,我乡属山区乡镇,不做考核。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我乡目前尚还没有规模达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我乡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管理,加强教育引导,无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乡辖区内的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过腹还田,如秸秆经饲喂牛、猪后变为粪肥还田;垫圈作肥还田,如猪圈、牛圈垫圈化肥后还田做肥料;及部分粉碎还田。2012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971亩,产生秸秆总量1433吨,秸秆综合利用量136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建的房屋内均设有自己的化粪池,有属于自己的卫生厕所。随着我乡改厕工作的不断推进,各村村民都相继自觉地清理露天粪坑,改建卫生厕所。目前,我乡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为95.03%。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

2012年,我乡粮食种植面积为198公顷,当年使用化肥总量约48吨,即化肥施用强度约243公斤/公顷。

2012年,我乡粮食种植面积为198公顷,当年使用农药总量约541公斤,即农药施用强度约2.73公斤/公顷。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近年来,随着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乡范围内使用电能为主要的清洁能源,同时使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我乡2539户居民中,共有1483户使用沼气、太阳能和液化气,清洁能源普及率已达58%。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成区常住人口580人,主要公共绿地为7865平方米,人均13.56平方米。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我乡的主要道路有麻车坑桥头至丁埠头长约2000米,其中1850米两边种有石榴、桂花;乡政府至医院长约200米,两边种有桂花;大会堂至丁埠头长约1000米,两边种有桂花、柏。绿化普及率达95.31%。

14、森林覆盖率(根据我乡属性为山区)

我乡土地总面积为101277亩,森林覆盖率为89.5%,植被类型较多且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树种有松、杉、柏、柳、刺楸、石栎、木荷、香樟等等。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近年来,溪港乡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乡、项目扶乡、品牌促乡、素质强乡”四大战略,围绕生态农业谋发展,创建和谐溪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加强基地建设,扶持专业合作社,培训现代农民,推广定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乡主要农产品种类有茶叶、紫薯、杭白菊、杨梅等,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共种植23000亩,其中高山蔬菜3000亩、紫薯100亩、杭白菊180亩、板栗5000亩、杨梅2100亩、茶叶4000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为62.52%,。

三、环境整治以及乡镇管理状况

(一)环境治理状况

1.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保持现有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新大气污染源的产生,溪港乡属于偏远山区,无任何大型工业企业,自创建生态乡以来,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禁止有污染企业及加工点进入溪港。另外,寻找发展契机,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的硬化率,减少扬尘污染。

2、水体污染控制

溪港乡原先无工业企业,自创建生态乡以来更加严格按照环保准入制度禁止有污染企业及加工点进入,故溪港乡水体不存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方面,近两年来,我乡修建了塘弄村氧化塘,仁庄村、麻车坑村人工生态湿地,永溪村、岭脚村、金竹叶村、车辽村、上**村、牛湖坑村、栗树村、大园村的沼气工程,加上其他村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使全乡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0.6%,有效控制了生活污水的污染。

3.环境噪声控制

溪港乡属边远山区乡,交通噪声源仅有两条公路,交通噪音污染较小。社会生活噪音,由于溪港乡无较大的娱乐场所,因此无社会噪音源。工业噪声,溪港乡基本无工业企业,无工业噪声源。根据溪港乡实际,凡进入溪港的噪声源,一律按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从源头控制噪声的产生。

4.固体废弃物处理

我投入42万元,开展“清洁优美家园、文明和谐溪港”活动,积极推进环卫一体化建设,建成乡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车20辆,配置垃圾桶400只,建成村垃圾处理设施17个,对于各村的垃圾采取生态垃圾房加速分解、堆肥、积肥等手段综合利用。针对垃圾中有“可再生利用资源”,在垃圾装运过程中,对垃圾采取分类处理,对“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全乡各村配备保洁员,乡里按大村6000元/年,中村5000元/年,小村3000元/年的配备标准对各村的保洁员年报酬予以补助。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

1.投资主体单一,投入机制不灵活,资金投入增长缓慢。在村庄公共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主要靠政府承担。且投入资金数额巨大、无经济收益,各村的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管理资金等仍靠政府投入。乡党委、政府虽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乡”的创建巩固工作。但由于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环保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建巩固工作。

2、生态产业发展不快。我乡虽然制定了长远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山区乡镇条件所限,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没有做到真正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业更是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没有形成规模,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谋划,打算借抽水蓄能电站旅游项目东风,加速溪港乡生态旅游业发展。

3.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缓慢。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处理等设施都是政府投资,由于资金问题,设施建设增长缓慢。

4.重建轻管,管理滞后。目前,村庄环境和环保设施管理多数是由村委会干部代管,管理处于无管固定理人员、无有效管理制度、无管充足管理经费的状态,环保设施运行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农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公共环境意识淡薄,有待提高。由于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不少生活习惯或陋习,一时难以改变。虽然广泛开展了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和宣传。但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致使环境污染现象还时有存在,治理工作难度大。而农民是环境整治和管理的主体,引导农民克服陋习,增强公共环境意识仍是长期的任务和难点。

四、下阶段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做好“生态乡”的创建巩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组织领导。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抓好创建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

篇6

一年来,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发展战略,按照年初计划,扎实开展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生态县建设的年度工作任务。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乡镇创建有了良好的开端。今年我县已有尖山、九和、方前、大盘、新渥等5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预验收,这是我县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一大成效,也是我县历史上省级生态乡镇创建零的突破。省级生态乡镇预验收组充分肯定了我县的创建工作,认为我县生态创建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较大。此外,今年我县还有5个乡镇开展市级创建、2个乡镇开展县级创建。到目前为止,5个开展市级创建的乡镇已完成材料申报,其中大盘镇已通过验收。

二是生态项目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今年我县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项目建设的重点,全县共确定了34个重点项目,目前已有27项基本完成,1项中止实施(冷水镇垃圾中转站),另外如垃圾中转站、尖山垃圾填埋场等项目还在实施之[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中。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立无动力厌氧处理、湿地处理、阿科曼技术处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多种污水处理模式和20个污水处理示范点。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和肯定,义乌、武义等县市也多次来我县参观学习。应该说,我县方前镇前王村的养殖场污水资源化处理、九和乡的污水湿地处理、新渥镇宅口村的阿科曼技术处理、尖山镇的污水集中处理工作都很有特色,有关乡镇花了很大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是职能部门工作配合得力。第三次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结束后,县水务局马上着手饮用水源建设的研究,出台了有关的政策及验收办法。县农业局积极做好方前镇前王养殖场污水资源化处理项目的指导工作。县卫生局为了做好农村卫生改厕工作,局领导亲自带队下村落实,局里还专门确定了两名技术人员到有关村蹲点,指导卫生改厕工作的实施。县建设局编制了全县垃圾处理专项规划,配合有关乡镇做好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建设的选址和业务指导等有关工作。县生态办加强了生态县建设工作督查,坚持每月督查2次,督查结果在简报和县政府公开栏公开。县财政局千方百计做好生态项目资金筹集拨付工作,基本及时到位。县民政、国土、经贸、旅游、林业、教育等部门也都能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公墓、采石场绿化和绿色单位创建等工作。

四是生态宣传有了新的载体。各大媒体集中了一段时间,开辟专栏进行生态宣传。《今日磐安》、县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加大了生态县建设宣传密度。县妇联和环保局、各乡镇联合开展了生态建设系列宣传活动,生态行、组建巾帼环保队、环境大整治等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团县委、县环保局联合举办了“保护母亲河、建设生态县”系列主题活动,全县20__多名青少年在城区及全县各乡镇开展洁净母亲河、监护母亲河、建设母亲河等活动。县生态办和县委宣传部联合设立了生态县建设宣传栏。县环保局编制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及政策选编》小册子,并分发到各乡镇。

总之,我感到我县的生态县建设工作,从来没有象今年这样重视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曾经多次亲自参加会议,领导小组的规格也很高;从来没有象今年这样安排实施过这么多的项目,我们总共安排了33个项目;也从来没有象今年这样实实在在地投入资金过,除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外,我们用于兑现补助奖励政策的资金达到270多万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乡镇在思想认识上还欠到位,对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应付现象。二是少数项目进展缓慢。如垃圾中转站建设和填埋场整改,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还停留在土建基础阶段。三是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台风过后,各大溪流中到处是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各乡镇却视而不见,没有采取相应措施。11月上旬,省里要来我县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希望各乡镇一定要对溪流和集镇的环境卫生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大清理行动,彻底改变面貌。

二、明年生态县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在这里,先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及早部署明年生态县建设工作?这是因为,20__年是生态县建设的关键一年,又逢换届之年,县里计划要在换届之前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预验收。由于生态县项目建设任

务重、项目建设工期长,象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工期一般要半年以上,而现在离明年乡镇班子调整仅有10个月左右时间,因此有必要及早部署明年工作。明年生态县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加快以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生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

明年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八个主要目标:一是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尚湖、玉山、冷水、双溪、安文5个乡镇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争取3个以上乡镇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垃圾中转站建设。争取新建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三是污水处理。台口污水处理厂要在20__年完成土建基础工程和双溪口至处理厂管网埋设,全县新建10个农村污水处理示范点。四是饮用水源建设。县城完成饮用水源改建工程,30个村新开展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并争取达标。五是卫生改厕。省级创建乡镇示范村的卫生厕所比例要达到100。六是畜禽养殖场治理。主要是要完成云山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七是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重点工业污染源要达标排放,工业企业环评率达到90以上,“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0以上。八是绿色创建。新创建省级绿色家庭4个、省级绿色企业1家、省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医院1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ISO14000认证的企业各1家,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所。这八个目标将分解体现在与各部门、乡镇签订的责任书中。

三、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县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县的核心。我县的生态建设工作要始终贯穿循环经济这一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首先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推动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由单纯的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和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其次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在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方面做文章,提高林产品、中药材等的附加值。第三要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尖山工业园区和各县级工业功能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逐步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要科学定位、严格管理、整合资源,实现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2、加大投入,以生态项目支撑生态县建设。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分别达到60以上和100,而且这两个指标是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必查内容。从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和我县的现状对比来看,除了经济指标,我县的薄弱环节主要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相关指标达标率低。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难点,也是在近几年必须继续抓好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加大生态项目资金支持和建设力度。

20__年的生态项目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如下:

一是新建尚湖、玉山、双溪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这项工作由县建设局负责。在这次会议结束后,中转站建设要马上着手选址、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动工建设。

二是继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设。这项工作由县环保局负责。要结合村庄示范整治和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在20__年内争取新建10个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点。

三是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这项工作由县建设局负责。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争取在20__年内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

四是饮用水源建设。这项工作由县水务局负责。力争明年枯水期前完成城区饮用水源改建工程,彻底改善饮用水源水质。同时,要加快农村合格饮用水源建设步伐,争取30个以上村新开展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并达标。

五是卫生改厕示范村建设。这项工作由县卫生局负责。卫生改厕主要在省级创建乡镇开展,要求每个省级创建乡镇建设1个以上卫生改厕示范村,要坚决清除露天粪缸。

篇7

大坦乡古时商贸集市,在古徽州对外商贸中曾雄踞数百年。境内的大洪岭依山临河,百步九折,上下绵延数十里,是古徽州通往省府安庆的必经之路。当年大坦鼎盛时期,沿途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路旁商铺、茶座、饭庄鳞次栉比,闻名遐迩的枫林街就是当时徽商西出通道上的著名驿站,跨街拱门楼上曾有官府题额“省会通衢”四个大字。如今大洪古道已人迹罕至,枫林街也遗存殆尽,不过却成了近几年户外旅行者和徽学迷们考察古徽商行旅的绝佳去处。

大坦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在动植物资源上,已知植物有1200余种,动物有1000余种;其中珍稀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揪、香果树、永瓣藤、银杏、红豆衫、罗汉松等;珍稀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黑鹿、豆雁、祁蛇、眼镜蛇、王锦蛇等。在林业资源上,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953亩,有林地6727亩,其中用材林4898亩,防护林1785亩,竹林423亩,经济林337亩,木材蓄积量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9.65%。在茶叶资源上,有茶园6498亩,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生产红茶、黄山毛峰等优质名茶。

近年来,我乡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整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与2009年相比,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3496万元,增长到4575万元,年均增长13.4%,财政收入由20万元,增长到100万元,年均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931元,上升到7010元,年均增长14%。

取得成效

通过生态乡创建工作开展,我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产业有了较快发展,“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逐步显现,生态创建取得较好的成效,乡域各项事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2011年被评为黄山市环境优美乡镇。

(一)生态林业

近年来,我乡在林业生态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态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林业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全乡在阊江河源头封山2000亩,区划国家公益林35291亩,对2处古树群中的42株和散生的55株古树名木,进行了逐项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进行挂牌保护管理。二是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三年共完成植树造林绿化0.05万亩,实施项目造林672亩,油茶造林300亩,森林抚育1014亩,一般社会化造林528亩,义务植树5万株,林木幼苗培育0.03万亩;实施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4个,绿化面积450亩。三是林政管理工作力度加大。三年共下达木材生产计划0.7万立方米,年年把计划严格控制在县下达的林木限额范围之内;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积极落实“森防”工作责任制,使我乡森林火灾发生率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率,均控制在县规定的标准以内。三年来没有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的重大案件,没有出现较大的森林火灾,没有发生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森林覆盖率达89.65%。

(二)生态农业

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乡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入户、阳光培训,茶叶富民,测土配方施肥,一池三改”四大工程建设;累计培训农民2000人次;全乡0.6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发放茶叶生产补助资金14.2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00多亩。配方施肥量近40吨;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余口。二是开展农村生态综合治理。共完成生态综合治理面积达1000亩,投入治理资金达150.09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90%,推广普及清洁能源率达81.3%以上。三是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如油茶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高产毛竹基地等。

(三)生态人居

坚持“生态优先”的环境保护战略,加快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乡公共服务能力,改善集镇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集乡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在集乡建设发展中,我们优先留足生态建设用地,规划好集镇建筑用地、公共道路建设用地、绿化美化建设用地,严格执行“3:3:3”标准。目前,我乡已规划出2个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使我乡绿化美化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7平方米。

二是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惠及我乡百姓生活。投资120万元建成日处理量达5吨的大坦乡垃圾中转站。随着清洁工程垃圾中转站的运营,我乡4100人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已全部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逐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了集镇和各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乡农民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改造后的集镇街道

三是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集镇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认真规划集镇建设,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建好一排楼、修好一条路、打造大洪古道”的总体思路,建成了大坦乡集镇开发一期工程,即建好乡政府综合大楼、集镇人行道、排供水管网、路灯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注重环境保护的公共设施建设,定点修建了垃圾房、池,规范建设了生活污水收集排污处理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卫生厕所,使城乡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达到了国家标准。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和环保建筑材料,居民普遍安装使用太阳能,有效提高了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使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1.3%。

(四)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一是狠抓建设项目审批关。对凡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予引进;对一般的入驻企业,我们认真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几年来,我乡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100%,为保护阊江河水源和阊江上游生态环境,我乡杜绝一切污染企业入驻,彻底切断污染源。

二是加大集中式水源地的保护管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我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省城乡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规定,建立了规范的水源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设立了醒目的碑牌和保护宣传标语,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级饮用水标准。同时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和大洪水系治理工程建设,积极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河道清理。

(五)生态旅游

包装大洪古道、打造阊江源头、构建低碳生活第一乡。以大坦乡独有的近郊区位和生态优势,主动接受县城经济和人气辐射,大力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率先填补县城近郊乡村旅游空白。主要以大坦乡丰厚的人文遗存(大洪古道、安阜桥、省会通衢枫林街等)和优美富硕的阊江源乡村生态资源(拥有县当前保护最完好的阊江源头山水林茶和清静空气资源)为依托,规划、建设、宣传好大洪古道、阊江源峡谷、阊江源地标、古道怀古、户外运动、乡村体验、休闲养生等旅游节点,在县域内乃至面向整个阊江流域客源市场,展开绿色行动,倡导绿色文明,吸引下游各类游客饮水思源,让所有来客惠顾大坦不仅有“说头”、还有“看头”,更有“玩头”,以“无门票乡村旅游景区”的运营模式,逐步构建并叫响“低碳生活第一乡”。

主要做法

自决定开展生态乡镇创建以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来抓,进一步动员全乡上下,团结一心,负重拼搏,认真扎实做好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生态乡创建工作的领导,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党委办、政府办、财政所、土管所、林业站、农业站、统计站、企办室、文化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组,设立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并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负责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创建日常工作。同时认真编制了《大坦乡环境保护规划》,制定了《大坦乡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分解落实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创建工作领导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回顾总结创建各个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上确保生态乡镇的创建。

(二)加大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

为营造生态乡镇“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我乡全方位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发动。

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乡电视、广播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干群收看环保电视讲座,悬挂生态环保固定宣传标语3条,不定期刊出环保知识宣传专栏12期,张贴宣传标语150条,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折页1000余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群众的行动。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文娱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全乡开展了“平安清明、文明祭祀”环保我先行活动,举办“母亲节走母亲河,生态文明我先行”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行动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让广大群众明白“保护好今天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明天的生存环境”的道理,激发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中来。

三是开展了多形势、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创建伊始,我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进一步动员全乡上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以“三个结合”开展了环保宣传,结合乡文明创建、森林防火等工作开展,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千家万户,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结合科技入户、茶叶富民、配方施肥、“一池三改”等工程实施,教育群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控农业面源污染;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我乡的经济建设、群众生产、生活中去。通过生态环境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创建生态基地,狠抓示范带动。

我乡高度重视生态基地建设,通过加大宣传活动,统筹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建成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基地。

在农业上,我乡0.6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黄山野基地5亩。在林业上,我乡划定了国家、省级公益林3.5921万亩,完成油茶造林垦复300亩,建成了高产毛竹基地694亩。

在旅游上,我们实施了“百村千幢”工程,加强了对大坦、燕窝、湘源、小岭下等四个古村落的保护,加大了对安抚廊桥、程氏宗祠、枫林古街、大洪古道、荣阳桥的保护修缮力度。新建了大坦文化广场、新区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开发了大洪古道、阊江正源旅游景点。努力打造“新名片、梅城后花园”低碳生活第一乡——大坦,为此申请将大洪古道、阊江源景区1427亩山场划归公益林进行保护,并特别增设大洪岭护林员1名,结合第七届黄山红茶节打造徽州杜鹃花会,2012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首届徽州大洪古道、阊江正源杜鹃花会,在大坦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上取得良好成效。

(四)加新区开发和集镇整治,建设生态乡村。

大坦乡集镇建设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大坦对外形象。为此,我乡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工作,印发了《大坦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集镇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集镇建设工作领导组,加快了集镇新区工程建设;并结合农村四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突出狠抓了祁大、大光公路沿线的环境治理、道路绿化。

不断完善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母亲河保护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定期清理大洪河的生活垃圾、飘浮物等,加强对乡容乡貌的综合整治。

同时,在新区拓展与建设中,我们严格遵循生态自然规律要求,依山形顺水势,新建了一个以“山”、“水”、“绿”为背景的农民新区,集镇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大坦新区1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开发,基本建成宜业、宜居、宜游的“阊源乐活小镇”,计划投资3200万元。目前新区开发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准备施工阶段。

一个树成林、花连片的“山水生态大坦新区”建成在望。新区的建成将全面提高我乡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突出创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

为有效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森林防火宣传

一是生态林业。结合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发展经济林、果木林,引导培育林下经济,进一步优化调整林种结构。全面加强对境内阊江河流域生态林的保护和建设;狠抓国家、省级公益林的封禁管理,健全和完善公益林保护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责任,加大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收购行为,依法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林业资源,扶持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企业,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8

绿色创建实打实

党的十以来,克什克腾旗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环境准入,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创建国家生态旗被写进旗政府工作报告,定为全旗“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克什克腾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2010年,克什克腾旗对创建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成立了国家生态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形成旗、乡、村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制定了《克什克腾旗建设国家生态旗实施方案》《克什克腾旗国家生态旗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国家生态旗创建考核、奖惩机制,将生态保护指标任务按各职能部门进行分解,与各苏木乡镇、旗直相关部门签订生态旗建设目标责任状,将生态旗、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纳入全旗苏木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生态保护和生态创建任务完成情况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描山绘水

满园春色关不住

“十二五”期间,克什克腾旗建立完善了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相继完成了兴安银铅冶炼公司烟气提标改造、大唐国际煤制气动力锅炉脱硝等工程项目,实施水源地项目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等,推动镇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旗政府先后颁布5个禁牧令,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草畜平衡、封育禁牧、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53.3万亩,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总建设面积74.9万亩,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687.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 8.97万亩。在修复治理的同时,克什克腾旗更加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保护,现已成为内蒙古拥有自然保护区最多的旗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占全旗总面积 25% 以上,受保护地区占48.02%。

此外,克什克腾旗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农村牧区环境为目标,重点推动了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以实施改水、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目前,全旗 14 个苏木乡镇(开发区)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

篇9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为切实抓好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政府镇长及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镇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领导带头、干部示范、全镇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意义,并调整充实镇环保所组织机构,增强人员配置,落实人、财、物等保障措施,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任务分解,落实创建工作总体目标。结合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围绕创建工作总体目标,对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的5个基本条件和15个具体考核指标要求,我镇迅速落实任务分解,将创建任务分解下达到具体承办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员,实行定期交帐、时间倒排的方式,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开展定期督促落实、分管领导根据职责分工分片负责、环保所对照创建目标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将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兑现奖惩。实现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奖惩人人落实”,有效确保整个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注重协调沟通,强化全程跟踪指导、督查。镇、村(社区)两级和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推进会,定期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交流研判,及时了解和掌握创建工作各项软硬件指标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定期交账会、推进协调会60余次,制发各类工作通报、简报、专报50余期,切实增强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创建工作落实

(一)全力打造“生态细胞”。镇以“建设省级生态镇、打造宜居新”为口号,先后完成全镇3564户农户县级生态家园和林园村等9个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实施,打造了林园村为321示范新村。加强动态监管,全力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坚持不懈投入,累计完成荒山造竹2500亩,验收荒山造林10000余亩,完成退耕还林管护2万余亩,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验收。

(二)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投入100余万,对江兴路两侧和场镇近9公里范围内的风貌进行了集中整治,统一了店招,配套完善路灯、人行道硬化地砖、建成供排水系统以及污水管网管线等基础设施;新建成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个,53口垃圾池和55个垃圾箱,配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立一支64人的城乡保洁员队伍,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和维护。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近年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累计投资达2个亿,完成了城镇一期新街项目和集镇二期“水木莲庭”商住小区项目、中学迁建等城镇建设项目。按照城镇规划和功能分区布局要求,着力突出抓好城镇绿化、硬化、亮化和供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客运站1个,日处理能力500立方污水处理设施1座,污水网5600米,旅游公厕3个,农贸市场2个。

(三)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一是狠抓传统农业经济,全年播种粮食面积40539亩;渔业年产量2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新栽桑2000余亩,蚕业发展产茧4496担,实现总产值850万元;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今年以来成立龙凤生猪专业养殖合作社1个,建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5个,新发展养殖大户50余户,年出栏生猪41800头,产值可达8000余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新发展茵红李1200亩,已投产枇杷、桂圆基地达1600亩,竹种基地1个,完成荒山造竹2500亩,验收荒山造林10000余亩。

(四)积极改善人居设施环境。一是全面完成县道玉(屏)莲(花)路硬化工程,累计完成全镇农村通畅工程道路硬化达40余公里,实现全镇村村通水泥路;二是推进天然气安装工程,实现全镇村村通天然气,使老百姓用上了节能、清洁能源。三是投入1000余万元升级改造城镇农贸市并通过农村三级农贸市场验收。四是改造镇卫生院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全镇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五是新建30立方米的水窖10口,大兴村饮水应急工程1个(其中建设2口50立方米的水池,铺设输水管2500米)、新建长岭村提灌站1个,新建集镇供水站,安装饮水管道延伸1500米;整治3口堰塘,维修渠道2500米,缓解了近千户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六是启动省级扶贫新村林园村建设,改善村主干道5.1公里、新建30立方米的水窖2口、修建田间生产便道6公里。七是依托国家农村用户沼气池建设工程,对农村住房进行“一建三改”,全镇累计共建沼气池3956口,6455户使用卫生厕所;改炉降氟2000户、太阳能用户556户、天然气及液化气用户956户,全镇使用清洁能源户达6158户,占到了全镇总户数的73.1%。

三、加强后期管理服务,确保创建成果“长治久安”

(一)畅通环保信息沟通渠道,健全环保投诉机制。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置投诉信箱,明确环保信息人员等方式,使全镇环保信息渠道进一步畅通,各类环保投诉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全全镇环保投诉处理率达到100%,满意率达99%。

(二)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镇内所有建设项目凡未取得环评手续的一律不予落户和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大环保监监督执法检查力度。广泛开展环保动态巡查,重点加强对城镇建成区、农户集中居住区、相关企业、重点河流流域、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监督检查和生态保护,积极开展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绿化、亮化、交通及市场管理等的日常监管、整治,确保全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篇10

2016上半年,我局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环保部门大力支持下,以生态创建为抓手,以污染防治、总量减排、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为目标,为优化发展、控制总量、降低风险、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较大贡献,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市政府表彰。单项工作受到县委政府表彰六次,两人被市政府表彰,五人被县委政府表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态创建全省领先。目前,全省已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验收15个,其中已命名7个(双流、温江、蒲江、郫县、青白江、新都、新津),去年完成验收、公示3个(锦江、崇州、龙泉驿),今年完成验收5个(彭州、邛崃、大邑、都江堰、洪雅)。全省现已创建省级生态县(市、区)48个,完成省级生态县(市、区)技术评估待验收17个,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5个(、长宁、九寨沟、西昌、沐川)。按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要求,我县的基本条件、22项指标、58个生态项目按时间进度、目标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实施,2016年可通过环保部国家级生态县验收,2017年将获得命名。因国家已明确不再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已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的区县转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截止2016上半年,全省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50个,其中已命名297个(含我县河坝子镇),今年通过技术核查并报环保部53个,含我县瑞峰镇、青城镇、南城镇、西龙镇、黑龙镇、高台乡、汉阳镇,我县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率达80%,白果乡、罗波乡通过了省级生态乡镇验收,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做到全覆盖。同时研判政策、广开言路、充分调研,形成了我县十三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制定了十三五全县环境保护工作规划。

(二)总量减排扎实推进。今年,我县面临GDP、城镇化率、畜禽养殖数量、机动车保有量、发电量、煤炭消耗量等增长带来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同时面临工业无空间、农业难认可、项目进度慢、基础工作差的情况,我局按照市政府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以管理减排、项目减排、结构减排为抓手,控增量、拓空间、强力推进工业、农业、畜禽养殖减排,圆满完成了总量减排任务。全县主要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较2010年削减1175吨、42吨、1000吨、226吨,削减率分别为8.91%、7.1%、33.2%、11.9%。

(三)助推发展有力有为。根据我县的产业定位,环境承载力,严格把好环保前置审批关。大力引进以机械产业为主的企业,着重打造机械产业园区。在审批过程中,科学环评、依法审批、严格程序、严把准入条件、排放标准、能源要求、总量前置,对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提前参与,全年共审批项目35个,保障了赞宇科技5万吨表面活性剂项目、泰禾机械新建铁路电气化接触网零配件项目、牯牛山220千伏变电站配套工程等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污染防治稳步实施。一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立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县级相关部门,每季度召开推进会,投入78万元新增PM2.5、臭氧、一氧化碳三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站,PM10年均浓度比目标值下降13%,空气质量名列全市前列。深度治理德恩铸造粉尘,西龙生科、裕华纺织除尘和脱硫,淘汰彩虹制药、民威林产制品等5家10蒸吨以下小锅炉5台。综合施策,治理道路扬尘、交通扬尘、城市扬尘、建筑扬尘,经济处罚3家,停业整顿4家。开展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行为、利益驱动、刚性约束机制,推广杆—槽—肥治理模式,秸秆禁烧工作得到了省厅、市政府高度赞扬和肯定。二是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立两河一堰治理办公室,重点整治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裕华纺织投入1500万元对蜡染、印染水进行深度处理,正在争取实现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青城机械、德恩精工已建成污水处理站,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进入调试阶段。整合环保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和重建9个乡村污水处理站,新建垃圾地库5座,购买垃圾转运车25台,分类垃圾箱1200个,修建垃圾池560口,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12个。开展岷江河、思蒙河、金牛河(段)水质预监测,监测结果为我县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取缔和关闭非法生产小作坊6家,停产限生产5家,处理环境违法案件5件,受理涉水、涉气、涉噪投诉65起,征收排污费211万元。

篇11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辖腾冲、昌宁、龙陵、施甸、隆阳四县一区,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神奇秀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渐深入,保山市市政府开始将其发展眼光提升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施了“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文化旅游名市、改革开放活市”6大战略,进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

一、保山生态市建设概述

(一)十精神下的发展纲要

国家环保部为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倡导建设生态市。自党的十胜利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能够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并且繁荣地区经济、扩大城市建设并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十之中,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同样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重要思想。因此,生态市的建设,不仅仅要关注生态市建设之中的城市规划与创建,更多的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与城市创建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市建设的第一要义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协调。通过向这个目标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我们城市的绿色发展,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建设生态市的最初目的就是繁荣地区经济,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受惠于民,做到经济发展,稳固保山市的安定团结,因此需要进行城市创建,并且进行城市边缘扩建,大力开发土地资源,建立新式开发区。据保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保山生产总值(GDP)突破319.6亿元。但是,看似飞速发展的保山究竟是否达到了真的“发展”?

诚然,在保山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城镇化的高速迈进,可是渐渐将生态含义模糊。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并没有做到协调环境资源友好与能源节约。由此观之,保山生态市创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更是可持续发展。2008年11月,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要求滇西北五州市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建设。

(三)城市建设背景资料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从 1978年17.4%增长到2009年的46.6%,未来10到20年,我国城镇人口都会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这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创造了供给,城市化创造了需求。但是,上个世纪末以来经济过快地增长,人们陶醉在一派物质文明的景象里,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由此,国家环保局开始倡导一种既能发展经济又能维持生态的活动。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同时也为了保护保山大美山川,繁荣保山经济,团结各族人民,于2009年开始在隆阳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拉开了生态市创建的序幕。

二、保山城市建设发展近况

(一)发展现状

“十五”、“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电力等“瓶颈”制约已基本缓解,城镇建设迅猛推进,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形成了以保山城市、腾冲城市为市域中心,保山以保山坝区、腾冲以腾越镇为核心的空间发展结构。市域各县城,包括昌宁县、龙陵县、施甸县发展速度加快,辛街、汉庄、勐糯、固东、猴桥、由旺、姚关、蒲缥、柯街、卡斯等建制镇镇区体现出一定规模的城镇形态。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污水集中处理率得到很大提高,其中隆阳区达74%,腾冲县预计达60%,昌宁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城市主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城镇化率从16.7%增加到23.3%,其中腾冲县最高达到32.06%,猴桥、勐糯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保山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km2,其他各县区建成区面积30.3 km2,城市绿化面积3.77 km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 m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6.3 m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6 m2。城镇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就,施甸县姚关镇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腾冲县和顺镇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山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发挥出城市应有的聚集作用,同时周围缺乏大城市的辐射拉动,严重制约了城镇功能的发挥与城镇的健康发展;城市特色不明显,城镇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城市规划的建设品位及民族文化内涵突出不够,人居环境无地方特色;城市主城区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区的人居环境缺乏美感,未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景观风貌。如隆阳区,城市过于偏向山体布局,城市形态较为封闭。城区内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相互干扰。城市建设密度过大,绿地和开敞空间缺乏,公共绿地数量少,规模小,且档次和水平较低。对老城保护不力,多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破坏了传统的城市格局,山水城市的特色不明显。

(三)发展目标

保山市辖一区四县,全市有72个乡镇,其中30个镇、42个乡、2个办事处。保山生态市创建的总体目标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更加完善;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住宅与城镇结构,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历史与民族文化;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强化自然和谐的景观结构,创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山青水秀的生态人居环境,至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m2,创建环境优美乡镇56个。到2020年,相应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全市建立起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城市建设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三、保山生态城市创建过程的隐患与建议

2012年保山生态市初步完成创建,隆阳区16个乡镇中已有9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生态乡镇,腾冲县18个乡镇中已有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正在申报省级生态乡镇4个,其它各县也都创建起了相应的省级生态乡镇。可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生态城市创建依然隐藏着一些危机。上文之中,我们关注到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成就与优势,可是我们更需要看到发展的代价。首先,市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将农田改成街道,将森林变成平地。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之中受到了改变,环境污染、水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占用,同时由于人们的发展深入到了森林,由此造成本土生物与外来生物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雷同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会展中心、超高层建筑,生态城却找不到生态的感觉。保山四县一区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因此,保山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之中,更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此需要坚持三点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只是创造财富价值而没有资源的减少。但是,资源如何使用与开采就成了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以近几年来保山城市的大量扩张为例,无数的农田变成了一条条的街道一排排的楼房。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量,空气质量等各种环境指数严重超标。由此观之,一种没有规划性的资源开采利用就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这样的发展只能繁华一时,不能昌盛一世。要想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保山市更需要关注到从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变,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渡。最重要的是对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将“不矛盾”发展作为思想

首先,何为“不矛盾”发展?其意义在于优势发展永远作为优势而不会最后发展成为劣势。不矛盾在于不和初衷矛盾,不和优势矛盾以及不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矛盾。同时,“不矛盾”也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矛盾,不能够在发展完成之后形成差距。

优势项目作为发展的动力,最应该将其“不矛盾”发展列入规划纲要,将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突破口,而不是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才想到进行保护,这样一来,已经破坏掉的生态环境就难以复原。

同样,不矛盾还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矛盾,不应该使生态市建设之后形成城乡较大差距,造成一个城市,两种模样的情形。而且若农村人们居住环境太差,不能够体现保山生态市建设的含义。因此保山还要更加关注农村建设情况,使城乡之间和谐存在。

(三)在城市建设中学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兼顾

一个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城市功能定位,其次是城市规划,紧接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规划则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又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所以保山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功能定位还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兼顾,做到统筹发展。比如产业资源的引进,龙头企业的引进。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起步的城市,保山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而引进龙头企业成为发展的开始。保山市需要借鉴历史,不能够将一些污染程度高的重工业引入,这样经济发展过快,生态环境无法跟进,只能会成为下一个“雾都孤儿”,然后滞留不前,最后成为下一个教训。由此可见,一个城市在创建之前的功能定位,规划到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的,外部的资源必须统筹加以考虑,这样城市才能朝着建康的方向发展。内部资源的繁荣发展结合外部资源的推动辅助才能造就保山生态文明的景象。

作为一个地处云南边锤的小城镇,保山市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路上。做到了统筹兼顾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十胜利闭幕之际,保山市将会进一步调整发展方向,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国家需求、适合经济强大、适合生态保护的复兴之路,处理好“矛盾”的方向,将保山生态市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生态自然。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绿色GDP,才能让城市充满灵动,永远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2009(12).

[2] 孔繁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世魁,冯怀钦,李丽娜.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