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8:28: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篇1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能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这直接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性。

从本县几个农村普通高中调查来看,在集体荣誉感方面,41.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在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作为连云港市的高中学生,竟有89%的学生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在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方面,68.5%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在学习目的方面,78.5%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将来找个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

这些价值观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是令人担忧,“完全不了解自己”占69%,近7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无所知,“考虑并初步实行的”占17.5%,高中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父母、亲戚影响的占22.3%,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数量很少”的占71.1%。

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的落实和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创新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说明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可见,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

3.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能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为现实,切实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中以德育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当前,学生选择职业存在着许多误区、偏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成熟时期,父母的言行和经验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父母满意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农村高中学生更明显,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挣钱回报父母的种子,直接限制了他们职业理想的选择空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引导他们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教材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现成教材,有选择地使用,主要应围绕生活技能、社交礼仪、职业指导和规划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因思维的误区导致职业选择走进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孟照彬.新基本功: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篇2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这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开展。但很多考生及家长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主要考虑名校因素、升学因素、就业因素和成本因素等,没有和自身兴趣、社会发展及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因素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专业情绪、职业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因此,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应及早让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瓶颈

笔者曾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选择专业时多关注收入、声望和热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仅仅以升学为目的,一切以考上大学为中心,缺乏对自我的规划。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时,83%的中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小学里有“职业日”,由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为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让他们对各种职业形成初步的印象;孩子长大一些,学校又会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如办模拟公司,让每个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岗位的认知;进入中学、大学后,学校会帮助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个性、价值观、优劣势等。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意义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94年9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明确了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方向等。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关注人的自我发展,而我国是以就业为出发点,缺少对个人发展的关注。二、 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升学为价值导向,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三、 缺少各方面的投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加之开展时间晚,在人力、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及系统的指导课程。

二、 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中学生缺少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的基本认知,导致了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的消极情绪和职业的困惑。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减少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

新浪教育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中,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目前一般高中阶段都要经历一次文理分科,但相当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很多时候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选择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等。一般的中学老师和班主任也只能根据学生的考分给学生推荐几个学校,很少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选择时是盲目的。高中阶段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大大减少这种盲目性。

2. 有利于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动力。

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以考上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忽略了自身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他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真正达到提升自身内驱力的目的。

3.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将职业与普通课程紧密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内涵之一。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地接受,主动进行自我设计和自主选择,从而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实现自我。

4. 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不当,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专业学习要求,出现了学业不良、就业迷茫等这样那样的问题。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有利于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保证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高中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设想

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社会、职业的探索,帮助学生思考未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这与国家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地结合,这不仅有利于高中阶段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方向,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 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辅助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尽管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但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

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教育起着引领的方向,对于个体的需求要通过专门的咨询机构来完成,通过一对一谈话、借助职业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消除疑惑和迷茫。普通高中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3. 在低年级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减少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盲目性,通过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上的行业、职业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需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受益匪浅的。

总之,高中阶段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社会需求来进行志愿填报,减少了进入大学后的迷茫和困惑,有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从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议.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 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

篇3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职业高中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职业高中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职业高中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 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职业高中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众化中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职业高中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职业高中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职业高中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职业高中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职业高中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高中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高中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九零后的职业高中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篇4

任何一名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然后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只关注于教学,对学生将来做什么却没有给学生进行仔细的规划,而学生自己也没有进行细致的规划,所以很多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出现茫然的情况,不知道前路如何继续下去,针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未来来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职业高中来说,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有:

1.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指明前行的方向

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会选择就业,而职业是有选择性的,如果在毕业之后才开始进行选择,那么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事先将想要做的职业选择好,并且在学习中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那么当学生毕业之后就会以充足的准备朝规划好的职业前进,并在这个职业上努力奋斗。

2.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中学生都是对什么有兴趣就学习什么,对于学习属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学生学习仿佛在黑夜里行进一样,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就明确了将来的职业目标,有了目标学生自然就会朝着目标进行努力,由此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就业率对于职业高中和升学率对于普通高中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选择上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为了更快地进入社会,而职业高中的就业率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制订好了将来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来说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制订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1.在入学时将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

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专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学生选择什么专业,那么相对来说,学生将来就会朝着什么职业去发展,而学生是否对这个专业存在极大的兴趣,对于将来的职业热爱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并热爱的专业,那么将来学生也会热爱相应的职业,而热爱职业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所以在入学之前,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的选择专业,为制订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2.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最好还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制订,其他人对自己职业生涯制订肯定无法做到全面有效。而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学校不应只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行为,更要作为一种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学习期间正确为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到学校的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充分学习,并制订出合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错误规划给予指正和指导

在学生开始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很多错误规划,过高或者过低的定位。由于职业高中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而尽早地进入社会,所以很多学生在为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经常会好高骛远,将起点定得很高,认为将来的职业道路会一帆风顺,但实际的情况肯定不会如此,所以,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极大的打击。所以,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要让学生明白任何职业都要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打好基础,才能不断高飞。

篇5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大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校扩张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是众人挤独木桥,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大学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大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学生大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创造、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具有超强的创新冲动、创新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形成就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创业”变为“主动创业”。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阶段重,学校的管理相对于高中阶段较宽松。会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作为九零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率,是伴承受学生在职场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只是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技巧、职业意识的培养等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学期两学期能够完成的。往往忽略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到毕业前夕才想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缺少规划导致学生就业时艰难险阻。

4.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化工作,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关就业知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是辅导员和其他岗位教师兼任,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就业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其他岗位教师拥有本专业夯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兵”,面对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力不从心,只是介绍身边的故事、甚至是照本宣科,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是突出“职业”二字,教育核心是“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要比理论要求高。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职业主要是蓝领,如何成为蓝领,成为什么样的蓝领学生比较茫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认知,才能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才能进一步的制度全速的职业生涯路线,并对职业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职业探索和准备阶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主要的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问题,正确地合理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并有目标的制定学习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在职场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充分的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成功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全校内进行职业生涯普及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西方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生涯教育,我国由于扩招以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下才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任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社会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职业素质准备等。并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即有“就业难”的压力。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必须及早对自己进行规划,准确定位。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学业规划,有针对性的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阶段性目标。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会计,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并考取会计证;想要毕业生创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以保证毕业后有针对性的就业。

3.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隶属就业指导部门,教学任务直接受教务处指导监督。就业指导教研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做得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研室每周设置固定老师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政策,将自己准确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就业观。并将逐步将职业指导的重点由求职心理、求职技巧等转向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走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等。让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以便制定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研室应下设两个组,一个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是讲授就业指导。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性。

不少高职院校原来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师政老师讲授,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缺失。就业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将教师在就业工作遇到的案例引入教学,实景演练,注重实效。

4.以赛促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自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应每年举办一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大赛促进教学的方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帮助我院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并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缜密的计划。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是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通过讲授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及时解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求就业教师随时进行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应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全省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年第4期

篇6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从1999年扩招以来,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是非常显著的,从原来不到700万人的规模,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979万人,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与此相反的则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持续走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更迫切需要系统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明确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大学教育主要的任务之一在于其能否为学生的求职择业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生涯。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成因分析

1.缺乏自主的职业规划

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很少主动出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在做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目标时往往随大流地就把自己定位在考研、考公务员、进外企拿高薪等社会认同度比较高的职业上,并没有从自身能力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都是缺乏自主意识的表现。

2.不够全面的自我认知

首先,自我认知的途径单一。90%的学生都是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实际上除了按部就班地通过测评外,还有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对你的评价,这些了解你的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真实。其次,自我认知的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已有的套路,只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人生观、价值观、优缺点及个人的身体状况,没有谈到自己的情商,而唯独这个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过于理想的职业目标

有些同学在列自己的职业目标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具备的技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转而从事别的职业,如学的是化学却想成为经济学家,学的是计算机却想成为心理咨询师,9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上10%的职业(这些职业都属于社会上的精英和上层)。过于理想的职业目标,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4.欠缺调整的生涯规划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通过职业测评,在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就坚决按部就班执行,从来没有考虑过外部情况、自身情况有没有变化,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已经不适用了。其实,无论何种完善的职业规划,如果缺乏反馈调整的话,也是一个不成功的规划;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随着设计者自我发展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灵活调整。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职业选择是人生价值的初步定位,能够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的误导,往往片面追求如公务员、政府机关、外企等高薪热门职业,就业地点也局限在沿海发达地区,殊不知,有些工作并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职业兴趣,有些单位并不适合学生本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自然,一个人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肯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潜能;相反,如果一进学校就能合理计划和安排时间学习,选择适合的课程,提高职业技能,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树立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指自我认知全面化、环境分析个性化、职业定位国际化、计划执行渐进化、反馈修订灵活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从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根据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历程,将大学全程职业生涯辅导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传统的大班化教育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面上统一的通识教育。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从学生一入校开始,职业规划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相关职业测评工具、心理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征,正确评价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不同职业的性格和能力取向,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并作出职业抉择,点面结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和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与理论教育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长期与企业保持联系,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参观、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机会,尽量在校内外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训培训,利用学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友等资源开展模拟招聘、职场论坛、传授个人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经验的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与理论教育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

4.建设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建设一支愿意长期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同时,高校一方面要提供职业规划教师所需知识系统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如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专业化辅导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可以聘任校外相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做兼职老师,优秀成功校友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5.完善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我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长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才会更容易成功。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它使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据可依。完善的家庭教育同时还需要家长具有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思想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从而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家庭教育有效促进孩子职业成功的目的。

篇7

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制造型企业缺少基础岗位的技术性工人,一方面又是大量的高职生找不到工作,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身以及确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能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近几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也受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和关注。学生的需求左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其独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增强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生源质量却有所下降,部分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1)理想信念模糊。“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少数学生中存在。这部分学生文化素质低、缺乏上进心、学习意识淡薄。(2)法规法纪意识淡薄。不遵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履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校规校纪现象严重。(3)价值取向扭曲。追求享乐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淡化。(4)是非荣辱不分。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见物起心;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中已不同程度的存在。(5)心理素质差。少数学生心情郁闷、自卑自弃、性格脆弱、狭隘独尊、排他心理强、很难与人相睦相处。少数学生以我为中心,封闭自己,不参加集体活动,对校园生活不满意。此外,学生思想行为还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和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二、 思想政治状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1、定位缺乏正确性,致使就业期望值过高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有高人一等的心理,不能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往往在择业过程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就业范围限制在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岗位,过分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的境地,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2、诚信品质不足,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的全面实施与逐步完善,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有些毕业生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在众多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编造了许多的有关证书,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敬业及忠诚态度,把所选岗位做为跳板,遇到更好的单位便立即违约,完全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处境,让单位措手不及,严重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继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只片面强调就业率,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负面效应。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1、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就业观

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观有两层涵义:一是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日益深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再加上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就业观的有效途径。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要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2、充分了解目前的形势政策

形势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根据就业形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使其能够全面把握就业形势、正确理解就业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目标,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实事求是地进行就业定位。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都需要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身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从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四、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操作

高职生三年思想特点不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1、大一

通过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我分析,了解学生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要,并从中掌握他们共性与个性需要的差别,帮助解决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合理定位,确立学习目标。如帮助家庭贫困生解决助学贷款、建立档案、寻找助学岗位等,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只有更好的学习,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沟通。大一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及逐步稳定的时期,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一些有影响的时代人物,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成功与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人生才更加完美。

1、大二

大二学生在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无论是思想、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有较大的转变。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生涯规划目标主要是考取相关的证书等,指导教师应及时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和督促,如提供信息及资料与教务、学工等部门及专业教师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实践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认知自身、认知他人、认识社会。如通过组织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到企业认识实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完善自我,了解社会需要,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根本。

篇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教会他们掌握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求职的相关技能,以及教会他们珍爱生命、生活和周围的人和物,让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与情操。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这不只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面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一、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在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科学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对在宁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调查。调查发现,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学校教育原因。

1.教育意识薄弱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宁高校当中,真正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在宁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距离教育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个别学校已经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意识不够强。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认识不到位,也没有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学生就业指导及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这样,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学校除了第一课堂学习和参加学校相关活动外,对于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将来如何发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缺乏真正思考,特别是对于即将面临新形势下的就业方面,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处于十分迷茫的阶段。

2.未纳入教学体系

目前,在宁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在内)大都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教学体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讲,课程教育是核心,应该从第一课堂开始抓起,并且和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不断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氛围,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构建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建立职业在线测评网站、成立职业发展协会开展活动等形式不断地推动此项教育的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从目前在宁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看,第一,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的高校不是特别多;第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起步晚;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有待提高。从三个方面来看,严重地制约了在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在调研中发现,从事这门学科教育的师资高校的师资力量十分少,目前授课的教师都是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团干、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中选拔的,经过一段短时间的培训后参与该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目前在宁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4.指导方法单一

经调查显示,目前在宁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指导方法,综合概括起来有职业测评、课堂教学、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存在授课模式生硬单一、指导方法单一、结果不尽如人意等方面问题;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在宁高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也不同,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了其能动性,由于缺乏服务的个性化,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

二、改进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对策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全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具备的适宜职业需要的综合素质,是大学阶段所接受的各种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系统教育,靠短期行为、“季节性套餐”是万万不行的。学生一入校,从起步教育开始,就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使学生有好的行为规范、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危机感、紧迫感,有自我完善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毕业教育阶段构成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建立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又要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与长期的最终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2.设置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需要高瞻远瞩,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尽可能把一些最近的成果、经验教训、案例、教育管理理念写入教材或者编入各个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中,不断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教学的普及性,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从事职业研究或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兼职的教师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使科学的、高质量的生涯辅导伴随学生成长成才。

4.加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匹配能力和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较充分,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启发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辅导。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个性化职业教育、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个性化就业心理指导和个性化创业指导四个方面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特性

根据诺斯威尔职业生涯规划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当下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已成为高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要与企业需求相挂钩。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部分学生入校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对前途不抱希望。缺乏自我约束力,制定学业规划也会放任不管,但对参于活动比较感兴趣。就业时,学生感到自卑,还有学生过多强调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而未考虑到自身能力,就业情况不理想。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不了解学生情况,生涯规划成效不高。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单纯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未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需要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纠正学生错误的自我认识,激发潜能,树立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减少自己能力和目标职业的差距。

2.缺乏全程化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学生自我约束力差,部分学生即使制订了学习计划,未能有效地实施。作为教育者需要严格做好过程性监督,督促学生实施规划。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大,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能力特长,在不同的时期应分别对待,加强个体管理与咨询服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3.缺乏专业性与实践性。高职教育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育。目前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缺乏与企业、实习基地的合作,缺少企业人士指导,与企业所重视的员工生涯发展不衔接。

4.生涯规划教育体制不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机构设置、专业人员还是活动经费、设备和场地投入、课程大纲与教材等各个方面无明确的规范。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基本的教学任务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对于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对教师的培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政策倾斜。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育。

三、针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变灌输教育为自觉学习。通过课程强化学生规划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迷茫,提高学生规划自我、掌握未来的主动性。通过讲座、大赛、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加强对生涯规划的宣传,强化学生意识,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

2.全程性指导。大一期间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注重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大二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检查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同时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认识职业和社会。大三期间,对求职技巧进行培训,同时对职场适应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学生毕业后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岗位调整、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情况,了解企业需求,更好地提高职业辅导能力。

3.个性化服务。学生个体差异大,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将学生参与职业辅导、走访企业、参加职业活动,以及能够反映个体职业发展的资料都记录进来,辅导要因人而宜,人尽其才。

加强职业生涯咨询宣传,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个体辅导,明确自身兴趣、特长、能力、价值观、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单一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

4.提高实践性,与职业对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时专业匹配度。在暑假见习、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等各阶段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参与度。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根据职业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考取相应附合职业发展的职业资格证书。

5.加强资金投入。加强资金、场地和设备投入。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团队,组织校内、校外学习,定期开展教学比赛、研讨会、调研、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并对从事此项工作的老师提供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

总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特色,根据学生特点,立足地方人才需求,完善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帮助学生规划自我,提高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频率;低目标、高质量。

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篇11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的,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