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0:44: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向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转变,为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地理学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育中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就成为其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环境与条件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该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能合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推动学生理解、掌握地理学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分类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构建方法和手段,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述
具体来说,“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进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类功用做充分的互动交流,令二者均能发挥出各自最大功能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在对学识的探究进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双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指引辅导,由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收获地理知识技能的教学手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涵盖教师所用的教案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案两大部分,其中教案是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后,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与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并编制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法、教授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而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依照班级学生的学识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主导设计的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求知、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方案。学案即是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观看与使用的教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经由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案与学案的双重辅导下,带动学生地理学识的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具体构建方法分析
(一)学案与教案的编写设计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为课程教学编写、设计适宜的学案与教案,作为“双动两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学案的编写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案的编写应把握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学案在设计上应沿袭“双动”教学的思路方向,遵循课堂教学作为主导,而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准则,在学案编制中为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思考与练习的契机与方式。令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求知,加深对地理学识的认知理解深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启发性的特点,即在学案中积极指引学生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努力独立追寻知识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自主求知进程中不仅收获学识,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今后素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而教案的编写则是为了配合学生对学案的应用,便于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活动方案。其教案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为其编制各类学案预习、课堂自学、练习巩固等学习流程,以强化学生对学案的使用与学习成果,进而在教案与学案的协作整合中,确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动两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流程与步骤
1.课前预习。
如在教学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设计好本堂课学案与教案后,应在课前将学案发放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内容,展开对本堂课的课本知识内容的独立预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中找出对洋流知识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参与该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引下解疑释惑并继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发展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得出的疑问与收获,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令课堂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掌握。课前预习阶段是实施“双动两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效发挥学案导学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功用的重要环节。
2.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一些地理基础性知识时,可由教师向学生设问,或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师生交流、教师释疑中实现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认知理解。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问题,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由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得出初步的判断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探讨结论可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点拨其结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向。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还应尽可能给出带有诱导性或指引性的提问,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地理知识与学案预习结果解决教师设问,并从中有效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能力。
3.课堂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在学案中所设计的练习题应交由学生做自主求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学习训练,巩固其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的独立做题结果,获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为其在课后的指导教学与未来学案编写改进,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教案与学案的设计运用中,经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实施,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涛.如何打造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30.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地理教师都关心和改进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应有具体的对策,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见,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第一步。
1.1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大多数学校课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输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大气、季风、洋流、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知识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加强互动
高效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跃的课堂,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教学,从而做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空间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时代新人。
1.3重视解答疑问
一个爱问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学生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会发出疑问,所以课堂上老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态度谨慎、语言清晰,不要不懂装懂误导学生。
2.优化教学方法
2.1开设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选择课题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的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课两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知识脱离实践是不行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课。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其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进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规范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和操作。[2]
2.2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二类是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类是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四类是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气氛随机应变,结合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创新意识。通过高中地理案例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实现创新性学习。
2.3开设地理小课堂
小课堂即由十到二十个人组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充分接触的空间,使师生加强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效果的最优化,努力提高课堂的“质”的水平。教师要更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以便更好地对探究问题或任务进行设计,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鼓励,营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地理小课堂的开设比较耗费资源,所以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它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能够带动校园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
3.注重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会限制学生进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要一味地就题论题,这样同样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课上,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熟悉知识大纲,认真地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如在对地图的分析上,要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地在课后给他们辅导,适当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真正地做到创新性学习。
4.结语
提高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的能力。[3]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法。总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如今对于这个课题的探究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探索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中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模式为广义的教学模式,也称为一般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但随着目前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教学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因此,不断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活动和教学理念及理论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的“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站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一般科学而且完整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主要指的是教学思想,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总指导,是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于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色,构建出符合教师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效果,是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最终的目标就是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流程,教学程序既是教学模式的体现,也是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程序是以教学模式作为指导的,只有教学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模式的建立才是成功的。
4.师生互动
地理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地理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地理课程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需要学生勤动手动脑,在脑海里构建地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
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究
1.“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
随着目前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教学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先自学教材,对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解决,最后进行知识的练习和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老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授课,学生也不仅仅听课。例如,对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先结合书本和生活经验进行自学讨论,然后对于该文的疑难问题“冥王星是否属于太阳系?”“太阳系的行星运动有什么特点?”展开讲解,解决学生的难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2.“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重心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般的掌握知识为目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老师的教学策略要相当高,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虽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看课本,找出问题,如“洋流是怎样形成的?”提出问题后,学生做出假设,假设洋流是海洋运动造成的,然后收集资料。如果洋流是海洋运动造成的,势必会受到海洋运动的影响。为什么有的时候海洋运动又没有引起洋流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3.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模式
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现在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得到了更新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实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七种活动构成,其教学模式图如下所示: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老师将作业程序编制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业的完成情况是主要的教学评估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讨论的环节,训练贯穿于这个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完善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的进行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容量和进度。例如,对于北极圈环流形成的方式这课的学习中,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画出地图上两个点的热力环流简图,画完后,思考如果甲地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为赤道,那么北半球的环流形成有什么变化?”通过这种递进式的问题可以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把握,然后针对不同掌握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内容。
4.传统的讲解――接受型的地理教学模式
老师的讲解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在特定的时间里,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对于知识结构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在课后稍加复习,就能充分掌握地理知识。“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较简约高效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一般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流程一般如下图所示。这种教学模式几乎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所有课程,只是教学的效果各异,应该结合具体的课程合理采用。
高中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高的教学工程,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实现和人们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当今的地理教学模式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趣味、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
一、正确认识地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源整合含义
(一)地理教学资源。地理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日常地理课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对完成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有利的意识和物质。其中意识形态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行为、师生间关系等等。教学物质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物质,如:课本、地图、模型、黑板、测量工具。同时也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参与课程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因素和条件,都囊括在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内。
(二)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指重组、调整、协调并优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使每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具体来讲,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物质和意识部分进行创新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转化。
二、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自习课和辅导课等。但是,每一节课程大多有一个主题,所以为了贴近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整合运用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重点突出。例如,教师在讲授水库这一课程时,应在遵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所用能够利用的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有关水库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多角度的将水库的历史、形成、构造、地形逐一的展示。
(二)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科学性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工作观念面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在新出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目的准则,因此科学性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科学性的原则,要对教学资源客观深入的掌握,以及进行严谨的研究。杜绝一味迷信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要用于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以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去选择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联系性原则。在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需要遵守的联系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联系。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课上知识点的讲解,要相互联系,让学生记住其中一点就能联想到另外一出知识点。2.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寻找与老知识点的共同之处。3.在讲授国外地理内容时,可以以国内相似的地理内容为例,加快学生的理解。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既满足当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不能削弱后代需要的发展资源。这里强调的是持久性的发展,是满足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平平台。在地理教学资源上来讲,其是一直存在一种消耗的状态,无论是物质、人力还是意识形态。因此,为了不使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持续的枯竭,相关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剖析教学资源的潜在力量,适时的对教学资源补充。
三、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几乎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最大限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以下几点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措施: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伴随着新的知识和理念的发现,以及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教育活动。2.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因地理学科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在地理研究范畴内要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潜心的研究专业知识。
(二)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首先要在地区间做到合理的分配,然后在本校内做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合理化的教学资源还要做到将现代的教学资源融入到传统教学资源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16-02
探究式教学,就是利用列举某些实例或问题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自学的能力,以实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原理的目的。经实践证明,应用该方法教学,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延续的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多为听,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情况,而且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授课质量。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数地理学科的教师所认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此方法在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面的效果都非常显著,特别是当老师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问题时,更能激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这在无形中使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非常有利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这正是由于探究式方法与高中生的成长规律的适应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自身也必须对地理知识精通,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到炉火纯青,进行合理的利用,并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加以引导。
二、改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多年执教高中地理课程,我发现一旦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就会使知识传授大打折扣,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作为地理教师,当务之急就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身边情境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融于课堂,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知识运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施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它的作用包括:能有效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更为全面综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之所以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努力,主要考虑到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内心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甚至会回避去求助他人,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生活中,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突出。所以,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来促成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其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激励效果,巩固知识印象
在教师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教学实践中,激励性原则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实践表明,该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方面的优势是最突出的。举例来说,我在讲述“地理圈层结构”课程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在实验操作中,我先选择了两个不透明的塑胶空瓶,并把巧克力放入了其中一个瓶子内,另一个瓶子内放入了橡皮擦,经过学生对瓶子进行亲自摇晃之后,让学生猜测瓶子里变放置的是什么东西,在猜测的同时还必须给出相应的猜测依据。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则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能急于肯定或否定。课后,学生普遍反映非常喜欢这种参与感,这种方法对问题的理解不但深入且全面,而且更愿意去主动探究知识点和发生原理。
五、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课堂施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学校班级、所处的地理环境状况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定。施行中应注意:(1)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生活经历。(2)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学习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3)结合学校的地位优势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综上,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是在对高中生心理特点及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能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维,还能培养其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的一种方法。经实践,我发现长期应用此方法,将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是确定的: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造成了教学的机械化,教师也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对广大的教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几次高考改革,我校报考文科的学生人数较理科多,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地理感兴趣才报读地理,而是各科成绩不理想,没有什么特长,寄希望于相对“冷门”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对地理科前途忧虑重重。而且他们在初二时已通过地理中考,初三停开地理课一年,对地理是既熟悉又陌生。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在第一节地理课,我没有急于赶时间讲课,而是先从地理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地理科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引导学生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如当前报纸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产等的广告,指出当今社会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接着,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了校内小山岗上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红壤)、岩层(基建时削开的山体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不同部位颗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下一节课发言。第二节课,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他们的题目很多,如“现有了青山,但还没有绿水”、“我家后山坡为什么会滑下来”等,很多同学还分析了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明确提出“只求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的要求。事实上,经过这二节课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常拿一些植物或拣到的奇石等与老师共同探讨、质疑问难,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更是积极大胆地思考、想象和探索。此后,据有关的课题,多次带学生外出观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双向交往。这几年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目标明确,这给了我很大信心。怎样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学好地理,我的做法是:
作为辅导者、协调者,我采用多种启发式的教学。过去教师提问,虽然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去问不同的学生,但所问内容、难易度均掌握在教师手中。有时提问甚至只是为了提醒个别学生集中精神、对学生加以约束。教师的提问,只是了解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多采用了学导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读图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生问教师,是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发问,主动权在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1.精心设计绪论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使学生了解高中地理的内容和地理学的特点、学习方法。(2)以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高中地理的学习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3)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及思维方面的联系,说明学习地理既需要理科思维,又需要文科思维。
2.适当复习初中内容,理清初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在进行高一地理教学时,应先组织学生适当复习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理清初高中的知识体系,可降低教学难度。
3.调整进度,落实训练,稳扎稳打,突破难点。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当调整教材,分解难点,放慢进度,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并加入习题课和训练课,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讲解,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对于较简单的、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可进行提纲式教学和学生自学,加快进度。这样详略得当, 课时才够用。
4.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校本课程,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收集与课程联系紧密的、贴近学生的鲜活事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运用具体事例教学,可以使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降低教学难度,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既可提高教学进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5.贯彻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开放地理课程,创造机会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使高一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二、关注学生心理,开发学习潜能
1.建立学习信心。许多高一新生可以说是坐在高中教室的初中生,心理上并未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面对突然增大的学习难度,他们会出现惊恐、畏惧等不良情绪,意志力较弱的学生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主观上会夸大地理学习的难度,潜意识里躲避、甚至逃避地理学习,影响地理学习中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加大地理学习的难度,容易产生恶性循环。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对此首先要有预见性,尽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设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建立和增强学习信心。
2.培养积极心态。学习心态与学习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大致分为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应付性学习和放弃性学习等四种。高一学生的心理还不怎么成熟,心理可塑性大,抓紧时间、抓住时机进行心理辅导是可以转换的。对于主动学习的要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坚持下去,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同伴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对于对地理学习有间接兴趣的学生,应设法将其转化为直接兴趣。而对于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设法提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水平,转化他们的学习情感,培养其意志品质。如果他对考试分数比较在意,则应先培养他对地理学习的间接兴趣,然后再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如果他对考试分数不在意,则应抓准时机培养他对地理学习的直接兴趣。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
许多高一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用学习语文、政治、历史的方法来学地理,认为考前突击背书就可得高分,对地理这门介于文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认识非常肤浅,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等常规学习方法基本沿用学初中地理的方式,所以地理学习效果较差。
1.给学生指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原则: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用理科的思维方法学习自然地理,用文科的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能说出“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培养读图绘图和文字逻辑表达、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等能力。自然地理与数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多的联系,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数理知识,然后再运用于地理学习。例如,学习天文和大气这两个单元时,先复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热量与温度、密度与气压等相关的物理知识。人文地理与政治、历史联系较多,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政治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地理学习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种人类活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环境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人类各种活动的合理性、科学性,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2.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有的教师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可事实证明许多高中生不会预习。指导学生根据教师事先给的学习提纲或教参上的提纲,读懂教材、配套地图册和教参,有重点地抓住基本概念去理解,抓住基本原理去思考,然后尝试做课后练习,最后将所遇到的问题、困惑记在笔记本上带进课堂。这样坚持下去,听课效果会大大提高,大量减少课后作业时间,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使学习在探索中进行,变得更有趣,更有意思。
3.学会听课和记笔记。带着预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听课,课堂上学生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他所带来的问题,参与同学讨论他所困惑的问题,听课效率必然大大提高。上课做笔记,连许多高二、高三的学生也只会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式的字句。
一、反思之一:培训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寥寥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新学期担任高一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经过正式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在对新课程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热切期望能够获得完整、系统的培训。但无论是省教厅统一组织的全省教师培训还是各地级市自行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都只是场面热闹,并没有达到教师们意想的效果。省教厅组织全省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的集中培训整体上略显仓促、准备欠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培训教材不足昀情况。拿到几本书、听了几天冗长的报告,合格证书就发到了各位教师的手上,培训算是告一段落了。新课程的精髓各个老师领会程度如何就只有各人心里明白了。
短期的集中培训并不能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新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各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利用继续教育的时间组织新课程培训活动并组织开展学校内部的新课程学习活动。学习活动除了安排学术报告这一类型的活动外,更应适当增加高一教师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通过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把各自的经验与看法进行交流融会,共同探究,相信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反思之二:新教材、教辅资料本身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新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包括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等四个版本。由于教育部教材审批的结果出来比较迟,教材交付印刷的时间与新学期开始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在各个版本中都存在课本文字错误的情况。说明各个出版社用于审核、校对的时间比较少而没有把好质量关。另外学生辅导资料、教师用书没有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同步使用。新教材配套的学生地理填充图册是开学一个多月后才发到学生手中;教师用书更是接近半个学期之后才送到,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应该体现“新”字,但足在学生的练习册上,我们却见不到多少能够体现新课程的题目,练习册似乎就只是与以前的版本换了一套封面而已。并且练习中掺杂了旧教材有但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这种换汤不换药,没有跟进新课程改革脚步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三、反思之三:课本活动可操作性不强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各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相当多的探究、思考、实践活动供师生们选择使用。从一个学期的教学来看,这些活动的设置都非常有创意,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进行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纠正的过程、形成正确结论的过程,受制于课时紧张大多数的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也有老师将活动移到谋外进行,但是如果各个学科都不能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而将活动转移到课后进行的话,那么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活动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已是当务之急。其次学校配套教学设施紧缺,课本上列举的某些活动教具在短时间内无法配备,进行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反思之四:旧观念,老教法
旧观念主要表现在广大的教师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控制。新教材在维系旧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加上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完整的讲授,进行“草木皆兵”式教学一一以为教材上的字字句句都应滴水不漏地让学生全面掌握,就连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但是过去高考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在课堂中补充给学生。按照新课程的安排,地理的课时数在总课时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要多学习一本教材。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在新课程之下课时安排特别紧张,但是为了提高成绩,在教法上,大家基本上是沿用了老路子保证学生的成绩,鲜有创新。这是观念陈旧所造成的。设施等硬力量建设。只有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篮球运动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沟此,各地区高中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篮球场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孔德谦.调控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高考族),2009.12.
[2]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J ].新课程(中学),2010.3.
[3]国艳菊.将身边的地理融入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1.
[4]郭硕.新课程理念与地理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1.
一、研读课标,深领精髓
网络视频辅导课,既不能是新授课,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课;既不能是简单的复习讲座,又不能是纯粹的习题讲练课。它应该是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必修)兼顾照应的一种辅导课;是在新授课一个阶段时,针对学生某个板块或专题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疑惑而进行适时(与专题或单元教学同步)辅导的课。辅导的定位不仅在知识层面,更追求能力(学科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备课前重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做到“以课标要点为准绳,锁定辅导重点;以考点问题为抓手,突破关键难点;以常见问题为切入,解析典型疑点”,设计网络视频辅导的总体思路。研读课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轻其所轻,重其所重。通过比较,注意哪些降低了要求,哪些淡化了要求,哪些提高了要求。
2、克服所有知识都想讲“透”的思想。地理知识有些是很明显的,不过分追求完美,能“混”的就“混”过去,只要学生能明白就可以了。何况有些知识我们老师也讲不清楚。
3、不随意增加内容,也不刻意一次到位。不在基础知识不到位的情况下而急于提高,不在能力没有达到时而急于求成,因为掌握知识要循序渐进。
4、加强集体备课。辅导课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再发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研究,对课标、教材、教辅再处理,灵活地用教材教,巧妙地编练习题。
5、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传统的双基终极目标是知识和技巧,而新课标下双基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要通过辅导,使学生将课堂获得的双基转化为学生课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也要适当回归课本,注重通性通法,抓住基础,促成转化。
6、建立和谐、融洽、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和教师是平等意义上的“人”,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这就要求设计课案时要“胸有学生、情系学生”。如教学起点与问题预设,都要紧贴学情。教学语言设计,多以学生的口吻设问、发问,再模拟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程度来思考、答问,最后以老师辅导的口吻表达较为规范的思路,辅导正确、智慧的方法,力促学生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这样的设计,形成了拍摄现场教师镜头前虽然没有学生,但学生观看“视频辅导课”时老师就在跟前的效果,觉得老师就是在与他们进行辅导交流。
二、借助媒体,设计课件
1、设计课件的脚本
一名出色的导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就无法拍摄出优秀的影片。同样,一个精美的课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脚本,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能拍摄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频,一个好的课件往往取决于其脚本制作的质量。因此,精心设计课件脚本则成为精彩视频的关键之一。
(1)设计课件脚本要做到三备。
①备教材:就是将一课时辅导内容备出,并二备、三备,集众家之所长,力争该教案中有很多的闪光点,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因为是新课后的辅导课,所以有可能将课的内容打乱重新整合,并且这一课时的容量大,大约比平时课堂教学多三分之二左右的内容。因此,写脚本时应在传统教学中做不到、做不好和做起来繁杂的地方下功夫。将教材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用何种方式表现将是脚本制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风格和创意及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掌握。
②备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网络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以培养和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及生存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因此,要充分地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因为课件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要让学生能从课件中分析、探究、总结,获取地理知识。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力争将学生的反应在设计脚本时考虑出来。比如,若你的学生比较聪颖、活泼,你设计的课件就应该具有探究性、发现性;若你的学生比较内向、稳重,你设计的课件就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也就是说必须始终做到胸中装着学生。
③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集多种教法于一体的,但也并不是什么方法都能应用。以地理课堂教学来说,比较适合于用“图导文法”、“图文结合法”、“影像展示”等方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多媒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件脚本的书写。
①课件脚本的书写尽量做到详细,因为制作课件是一项很繁琐、耗时很长的工作,在任务紧、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一时的疏忽,你的美好设想就不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而产生很大的遗憾。所以课件中适当加注提示,有利于授课的顺利进行。
②课件的脚本应该附带有说明,如果是自己制作,此处可以简略,若不是,应说明在课件中制作每一项的目的、要求、达到的效果、链接的素材等,力争让课件制作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样会大大缩短制作时间和减轻彼此的工作量。
2、准备课件的素材
可以说一个好的课件如果选用的素材得当,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件中的素材达到互动,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1)素材的种类。素材包括影音、动画、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资料。特别是适当的运用图片和动画,不仅能增强课件的美感,还能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习者接受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地理教学,将教师从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2)素材的收集。素材的收集主要靠老师平时的点滴积累,也可用软件制作所需要的地理素材。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收集到各种素材,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
(3)素材的整理和加工。收集、制作的素材总是杂乱无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尽管平时收集的素材很多,但用的时候可能会为不能找到相关的材料而苦恼。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要养成收集、及时存储、做好标记、及时分类管理的习惯。把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某些地图要进行图形处理,突出重点;某些图片要进行修改、整饰;某些声音、视频需要重新剪接、编辑等等。然后,把加工后的素材根据章节分类,把与某一章节有关的各种素材内容编辑在一起。在每一节里再把各种素材分为文字资料、地图、景观图、动画、视频、声音等目录。这样,一个实用的素材库就建立起来了,备课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
3、尝试课件的制作
课件最后合成工作是最关键的环节,有的老师由于没有胆量,或者是信心不足而不敢自己制作。其实这项工作并不难,只要你能大胆地尝试,你在脚本和素材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讲究一些技巧,就能够制作出比较另人满意的课件。
如设计文本字幕时,首先尽量选择丰满的字体;其次根据字幕字数的多少、选择的字号,设定合适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再次字幕的色彩要与背景形成对比。实践证明,在深度和中度背景色上用白色或黄色等浅色调的字,在浅色背景上用黑色或蓝色等深色调的字可以突出字幕的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
但在课件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对课件理解的偏差,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1)备课误区。在制作课件之前没有仔细认真的研究教材,没有认真的准备素材,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拼凑素材,在课件制作后,再根据课件来备课,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制作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就是必须脚本先行。
(2)制作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件的宗旨是“课件是师生间知识联结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而并不是教师展示课件制作水平的机会。课件制作精美固然使人赏心悦目,但不能刻意追求课件制作的精美而忽略了整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3)应用误区。
①多媒体电脑是万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达不达到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有些可以用传统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要为用而用,这样反而有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②忽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第一位,而将怎样操作课件放在了首位,在授课过程中头脑中始终想着课件的操作,这种为了课件而授课的现象会导致知识的传授误差,课件和授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课件有画蛇添足之感,更会影响视频拍摄效果。
③授课老师充当放映员,无法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控,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原因还是课件设计老套,重点放在教上,在学生如何学上调控不够,只适用于教不太适用于学。
三、知能互转,教研相长
“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打造“高效课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经过这次省“高中地理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活动,我们对建设高效课堂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我们觉得,课堂教学中在以下三方面有切实的转变和行动。
1、教学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
教学,尤其是辅导性的教学,以往常常是以知识的识记、再现、再认、模仿为主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辅导教学,应该与新课程理念接轨。辅导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获取与掌握。以“四基”为教师教学起点与落点的教学,就是能力立意的教学。
2、学习由勤奋学习转为智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的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构建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课程,面临着任务重、课时少的双重压力,这就为我们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就是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精心设计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学案导学”是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学案导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以导学定位教师角色,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为此,学案导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环节:学案环节要齐全,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学习小结、达标检测等七个环节
2.学案设计内容应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实践性、层次性的特点
学案在设计时应以课时为单位,在熟读课标的基础上,了解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个地将问题解决,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而设计的探究内容如下。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然后在坐标系中画出芬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2)根据绘制好的的曲线图,分析可以将芬兰的人口增长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在上图中用竖线标出,并说明理由。
(3)读图分析各阶段出生率、死亡率有何变化,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
3.学案中的合作探究内容应以某一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案例、情节或感兴趣的话题为发展主线来设计合作、探究题目。如地理学习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可以联系身边的事例,以“济宁市1950年和2000年城区图,通比较来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同时让学生收集济宁城区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图片,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合作探究”为主线来调动学生进行探究。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很愿意参与其中,并且都能有所发现,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可喜的见解,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和保证,也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复习导入法、时事导入法、图片资料导入、视频导入等。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对于高中地理,内容丰富,体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充分挖掘热点时政、相关视频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以截取美国著名的电影《后天》。必修二中《人口迁移》可以以我国的热点春节前后的民工潮的视频为导入,都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对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阶段和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科学地加以组合和运用,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复杂性、间接性、广阔性等特点,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图表法、实验法、讲述法、体验法、提问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等。其中图表法、多媒体教学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规律性较强,很多规律可以通过图表和实验来进行体现和总结。如绘制气压带与风带图,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实验法如用挤压书本来演示褶皱,用茶叶、水盆、电吹风,来演示风海的形成。
人文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和体验法进行教学。如:济宁市1950年和2000年城区图,通比较来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同时让学生收集济宁城区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图片,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对策。
四、加强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平台,其核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如果教师能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改革教法,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提高课堂艺术,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时刻集中,让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地理教师要充分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语言水平,做好课后反思等工作。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因而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高超的课堂驾驶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再加之师生间的默契互动,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教师都为之头疼的事情。一般来说,学困生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等,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而且,他们的行为还严重影响了班级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为了使这些学生提高成绩、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和努力是义不容辞的。
一、学困生地理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我根据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得知,学困生地理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基础太差,底子薄弱
由于此前陕西初中阶段地理并不纳入中考,所以好多初中生就没下工夫去学地理,基本的知识体系、解题能力都比较欠缺。如很多初中毕业生搞不清经线、纬线,不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和几大洋。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知识难度陡然加大,他们学起来就很费力,课堂上听不懂,自然就不会做题,成绩如何能考好?
(二)学习习惯不好
有些学生很聪明,课堂上思维也很活跃,但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不积极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不佳。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必然也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或者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地理时劲头不足,成绩很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教学方法简单,不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用处不大等。
(四)学习方法单一,只重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上高一的新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一记、背一背。其实不然,很多地理问题必须先理解了才能解答,如计算某一点的地方时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五)忽视了地图的作用,读图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忽视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不注意读图、析图,导致很多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再者,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差,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能获取图中蕴含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原因,我经过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通过复习导课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困生往往课堂听讲时不够专心,对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的重点就很必要了。这有利于他们及时补上上节课的漏洞。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得采用复习导课法去导课。
高中地理有些知识紧密联系初中,所以我们在开讲每个与初中有联系的新知识之前,也应有意地去复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串联知识,使后续的学习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帮他们查漏补缺。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一节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就应先复习初中的经线、纬线等知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略此项,否则一些学生会越学越吃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
在平时的上课和作业批改中,我们也能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这时,要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如课堂上某个学困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时,我们可以一步步提示,推动他的思维向前,直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再配合几道题目让他练习,考查他是否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通过耐心教育和严加管理,使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是巴金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坏的习惯会让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急需摒弃,而这就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引导。
我们可以首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分析现状,总之,让其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正能量,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其次,应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如罚背课文、罚重做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总之要让他们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快乐地去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有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经常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探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问题。其次,教师上课要精心设计,导入材料新颖,自学问题清晰,合作探究有力,课堂练习充分,课后作业典型。同时教师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或适时展示某一方面的才能,如偶尔在课堂上说句英语,唱几句反映地理问题的歌词如《黄土高坡》等,让学生认可,让学生喜欢。爱屋及乌,那么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延伸到知识的学习上去。
(四)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很多,有记忆法、联系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作图法、查阅资料法等,我们应让学困生掌握多种学法,并灵活运用。如讲完“地球自转与公转”后,可设计作业,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和公转,还可让他们手绘地球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让其查阅资料,书写地理小论文等。通过有意引导,可以让学困生学会驾驭这些方法。
(五)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特殊图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读图,如可以上专题读图课,提前找到很多典型地图并归类,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类图的读法,并配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六)课堂内外多关心鼓励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给学困生设置较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很好地回答完时,一定要及时表扬;即使回答得不够完美,也应该从中找到闪光点进行表扬。课后,更要关心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