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0:44: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
3.3培育耐心功能
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
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怡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摄影教研室
参考文献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3.3培育耐心功能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总结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
我国是“茶”的国度,茶文化发展至今,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古代出现了很多传统茶典籍。事实上,茶典籍是古人对茶文化的记载和总结,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记载了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制茶工艺和饮茶风俗等内容,使我国茶文化正式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传。我国传统茶典籍是对华夏大地茶文化的再现,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学是有关“美”的学科,美学与翻译有着较大的渊源,要想真正使译文被国外读者接受,译者在翻译茶典籍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美学思想考虑在内,确保文字表述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英文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本文仅从我国传统茶典籍的英译文本出发对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
1美学与翻译
1.1美学概念
西方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8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美学的概念,在其看来,美学的研究面向为“人类情感规律及感觉”。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理解,美学是围绕“美”所展开的学科,由于美学是对人情感规律的研究,因而其在某种意义上发端于哲学领域。美学思想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哲学界引起了激烈讨论,随后包括伊曼努尔•康德在内的哲学家对美学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使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美学有着多种形态,比如语言论美学就是其中一种具体美学形态。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美学思想在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运动传入国内,并对当时人们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西方美学以及自身对于美学的态度和看法。
1.2美学与翻译的联系
古人曾就翻译发表过诸多观点,比如学者严复曾将翻译要点概述为“信”(客观明确、忠于原文)、“达”(自然流畅、通顺明了)、“雅”(文字优雅)三点。事实上,“信达雅”这三字真经既体现了古人对于翻译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自身对于“美”的一种追求,这其中事实上就蕴含着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国际知名学者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就提到了“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的观点。翻译时两种文字的合理转换,是译者的脑力劳动过程,因而翻译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翻译不仅应该遵循原文(源语)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对文字进行处理,从而使译文更能够被受众所认可。除此之外,人们需要注意不同的文体,比如文学类文章(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科技说明类文章(科技著述)等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译文风格,确保译文能够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基于现代美学视角,译者在翻译文章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主体,从而使之符合美学理念,更好地深入到每一个受众的心中。
2传统茶典籍翻译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传统茶典籍(隋唐到清代)不下100本,比如《茶经》([唐]陆羽)、《煎茶水记》([唐]张又新)、《采茶录》([唐]温庭筠)、《大观茶论》([宋]宋徽宗赵佶)、《茶录》([宋]蔡襄)、《茶疏》([明]许次纾)、《续茶经》([清]陆廷灿)等著述就颇具代表性。这些传统茶典籍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反映,透过茶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并自觉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根据近年来国内茶典籍的对应译文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2.1译文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
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在撰写茶典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这主要体现在“用词考究”、“句式工整”、“韵律和谐”、“修辞准确生动”等方面。比如,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这句话对比鲜明,句式对仗工整,隔行交互押韵,给人一种形式和音律的美感;“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这句则注重排比和押韵,朗朗上口。我国茶典籍乃古代文人雅士撰写而成,茶典籍的语言几乎到达了古代文学语言用词的程度,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充分理解,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句式、修辞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但是纵观时下一些译者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译者在翻译茶典籍时并未对原文的语言美、句式美、音律美等加以考虑,他们只是运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将其译出,导致原文的美感大打折扣。
2.2忽视茶文化的比重,使外国受众不明就里
中外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每一种语言背后都对应着特定的文化。因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受众来讲,理解我国茶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正是由于茶文化的存在,茶典籍才洋溢着美的气息,浸润着美的氛围。可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很多茶典籍译本都未对茶文化加以考虑,译者只是简单将原文译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词汇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比如说,很多译者将茶典籍中的“五行”译为“fivephases”或者“fiveelements”,事实上这种译法会让外国受众一头雾水。五行是我国古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用以指代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要是简单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翻译,那么外国受众就无法深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再比如说,对于诸如“水方”、“漉水囊”、“鹾簋”、“熟盂”等在内的茶名、茶具名的翻译,译者要么采用音译(汉语拼音),要么用外国物品对应的某一词汇进行直接替换,这种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使原文中的文化美感大大流失。
3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美感,当然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在发音、字形和含义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美感。译者在对我国传统茶典籍进行翻译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确保译文能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并最终上升到艺术范畴。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对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3.1把握译文“音律美”
音律美是文字的“声韵规律”,通过文字发音的改变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国古体诗就十分讲究音律美,诗人在诗句末尾运用相同的声韵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传统茶典籍也不例外。大部分古代茶典籍都由文人雅士撰写而成,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字功底,在行文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音律美的把握。比如说,“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茶经》)押尾韵“uan”;“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茶疏》)押尾韵“ang”;“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大观茶论》)押尾韵“i”。在翻译此类具有音律美的句子时,译者同样应该对译文的音律加以考虑,灵活运用英文中的头韵和尾韵进行翻译,确保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和谐通达。3.2注重译文“形式美”
就传统茶典籍来看,其中很多句子对仗十分工整,比如运用四言短句进行列举和说明;还有一些通过长短句式的变换,使原文读来更加明快有力。举例来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茶经》)就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排列,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白不同地区的茶叶在色泽上的区别。“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茶疏》)按照四字小短句进行排列说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当然,译者也可以按照原文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将句式的对比、对仗和变化展现在外国读者眼前,使他们同样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但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而应该在不破坏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对译文句式特点进行处理。
3.3表现译文“意境美”
古人在饮茶过程中十分讲究饮茶环境,他们试图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饮茶环境事实上与饮茶意境是相挂钩的,自然的饮茶环境会使人沐浴在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中,给人的内心带来美的享受。我国古代茶典籍除了记录制茶工艺和茶具茶名发展历史之外,还对饮茶活动和饮茶意境等进行了描写。事实上,饮茶意境不仅与饮茶环境(茶室布置)相关,同时还与茶自身的色香味等因素相关。古人通过观茶色、嗅茶香、品茶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由衷地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要想将茶典籍中的意境美展现在外国受众面前,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茶意境源自我国饮茶文化,而外国受众处于其他文化背景中,这就给他们理解茶文化和感受茶意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为了确保外国受众真正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魅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加入注释说明。
参考文献
[1]赵素娟,董国栋.略论茶典籍的对外翻译与文化传播[J].福建茶叶,2016(8):313-314.
[2]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3]王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43.
本文受到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校开放实验项目资助:杭州大学生茶文化调研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茶”饮品日益受到其他饮品冲击的今天,茶文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有以前那么深刻甚至不可少吗?作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代表,大学生又是对茶文化的了解如何以及持怎样态度?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共获得500问卷,试图寻求答案。
一、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现状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表1)从表1看出,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4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有限,能认识到饮茶对于身体有益的比例仅为33%。可见,茶文化在大学生中并不普及,真正了解茶文化的人还很少。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所见广告,只有极少数人能主动领略中国的茶文化。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好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对喝茶好处的看法。(表2)茶饮品对于人体有诸多益处,然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喝茶益处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喝茶有利于提神醒脑,但是对它的其他作用并不了解。全面宣传喝茶的益处,让茶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杭州很多知名茶馆,均在茶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调查大家对茶馆的消费认可度时却发现如下问题:44%的同学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去茶馆消费,仅有13%的同学有消费意向。通过访谈及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同学潜意识中认为茶馆就是老辈人的消费去处,茶馆活动就是曲艺、弦歌、博弈,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有很大误区,改变消费认知势在必行。
调查还发现,男生中有17%的选择去茶馆消费,有40%认为不会去消费的,43%的同学是不明确是否会去消费。在女生中,选择茶馆消费的不到10%,不去消费的占48%。前后对比可见,虽然女生喝茶比例多于男生,但是去茶馆消费的意愿不强。部分女生喜欢自己泡茶,而不喜欢茶馆的氛围。如何改善茶馆一贯的宁静养生而相对缺乏活力的氛围进而增强吸引力,是当下茶馆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3、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茶文化。(图1)为了研究在校大学生对茶叶的兴趣所在,在问卷中设计了“最有兴趣了解的茶叶知识”。通过调查得知,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茶道茶艺最有兴趣,其次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占27%;再次为名茶分类,占17%,接下来分别为茶具茶器和茶史渊源,分别为13%和10%。我们认为与受调查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对茶叶的认识有关。认为熟悉茶道茶艺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们普遍对其感到很有兴趣;对茶叶本身感到有兴趣的同学则对茶叶的冲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愿意了解名茶分类的同学,则希望通过辨别名茶及其分类,能彰显其较高的品味;而对茶具茶器的了解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有益于泡出更好的茶叶;了解茶史渊源则能对茶叶本身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是否知道茶叶分类的问题,51%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45%的同学认为知道一点点,剩下4%的同学则都知道。可见,茶叶的分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依然是一个盲点,茶知识的普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不外乎茉莉茶、茶等花茶,还有铁观音等绿茶以及普洱茶等红茶。因此,鲜有大学生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茶叶的分类等更为详细的茶叶知识。茶叶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深谙其道更能体现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因此,大学生们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茶叶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领略其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饮茶者中有89%的对泡茶工具有要求,对器具的选择:龙井、碧螺春一般用玻璃杯较好,瓷器器具最好用来泡绿茶,陶土器具的用来泡台湾乌龙茶。选择绿茶的有140人,与使用瓷器的数量差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茶具的正确选用。此外,用金属器具泡茶会损坏茶里的微量元素,不利身体健康,而有21人没有这种观念,说明部分大学生完全不懂茶具,对茶具没有要求的也有48人,他们都是不常喝茶的人。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茶具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如何使茶的微量元素发挥到最高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从茶叶消费的角度上,可以在销售茶叶的同时进行茶具科普,为他们讲解茶具的重要性,增进与同学们的亲近感,同时实现双重营销的效果。(图2、图3)
4、大学生认为普及茶文化的必要性。(图4)当问到普及中国茶文化是否有必要时,2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56%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只有约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广茶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及中国茶文化时,都认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茶文化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茶文化中的淡然、超脱,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普及中国茶文化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建议
针对目前杭州发展结合茶文化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话活动。茶话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曾作为各种达官贵人家中结交朋友,显示自身修养的主要方式。现在开展这样类似的活动,花样可以更多,既符合茶文化的传统,也满足了人们推陈出新的需求。
第二,每年新茶出产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制茶、品茶活动。杭州产茶基地众多,已有不少农家乐在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活动,让人们在采茶的乐趣中了解了茶文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类似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吸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合理选择宣传主体,达到宣传效果。杭州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浙江省内,对于茶的了解相对较多,对于各种茶文化活动也更有认同感。选择他们作为茶文化活动宣传的主体,进行针对性营销,能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2茶文化促进相关消费的实现
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还在于给现代高速和忙碌的社会提供一个停留的地点,一方宁静的天地。在我国古代,茶馆酒肆布满城市的大小街道,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聊天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与优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与劳碌,茶馆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脚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停下来,休息下,正视自己的生活。这就给了茶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我国重庆,茶馆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处,而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找一方安静的天地,细细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馆的数量逐渐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一同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茶艺。茶艺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在我国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视,因此,茶馆的复兴也给茶艺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茶馆都有相关的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传递着我国传统、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中国人爱茶,不仅与传统的茶文化有关,也与当代社会对茶的精心包装有关。茶本是作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商业经济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名人渲染,茶就被赋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价值,所象征的对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商人在对茶进行包装与生产时,重视茶的品牌,通过有效的品牌效应,使得茶被人们所熟知。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茶水的色泽、口感、茶叶的新鲜、烘焙时间等,对茶进行了品种和等级的分类。如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叶,而黄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不得不承认品牌的效应使得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还有些爱茶者偏爱去具有文化底蕴的特殊地点进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前是许多爱茶者进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达到几千万元。这也是商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地点进行的品牌宣传与品牌效应,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收益。
1引言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生根萌芽,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历史上也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显著的贡献,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就直接带动了川、藏、滇地区乃至印度、西亚、西非红海岸的文化经济发展。茶马古道三条之一的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河南雅安,西至拉萨。由此可见四川茶文化发展同样历史悠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中就有记载巴蜀人日常通过煎茶饮食来抵御疾病,巴蜀人由于地域自然条件而饮食偏辛辣,饮茶则可以除瘴气,解热毒。四川茶文化的底蕴如此深厚,茶文化旅游的潜力也就非常巨大,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CC)曾做过一项统计,在商务旅游、度假休闲、购物消费、探险观光以及文化观赏等五种旅游体验中,文化观赏已经排在了第一位,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旅游行业的看法,也对传统旅游体验做出了挑战,专家学者围绕茶文化旅游做了很多研究。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2008)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归类,分别有名茶大规模种植区、茶文化历史名胜区、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茶艺表演、茶馆茶楼茶社等人文历史古迹、茶艺术品生产关联产业厂店及经济区等6类;同时也归纳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三大特性:大众化、区域集中性、丰富多样性,并据此对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王小丹(2009)在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并借助多样化的旅游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等措施,来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董捷、沈国斐等通过对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研究,提出了将杭州建设为“中国茶都”的设想,打造茶文化遗存观赏游、茶文化徒步旅行、茶馆茶楼休闲游、茶工艺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上研究针对的是福建、杭州等中国主要茶叶产地,四川同样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可以借鉴其他主要茶文化地区的发展经验,结合巴蜀自身茶文化资源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身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道路。
2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2.1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现状
四川茶业是四川省的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截止到2015年,全省已经达到茶园总面积400万亩,年产茶叶超18万吨的规模,并形成了以成都、乐山、雅安、眉山为核心的川西名茶产业带,以宜宾、泸州为核心的川南早茶产业带,以广元、巴中、达州、绵阳为核心的川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除此之外,还有非常著名的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以及成都的茶馆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旅游经过不断开发,已经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茶叶经济圈,并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雅安和成都等,首先看雅安市,雅安市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可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片的茶叶种植地及种植园,为雅安乃至四川省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然后看四川成都,成都的茶馆更是四川独特的地域特色,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另外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工艺品和“茶家乐”等茶文化符号已经开发得初显成效。这两个地市代表性反映了四川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2.2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文化资源特色开发不足,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尽管四川茶企众多,茶馆茶楼遍地,茶产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真正品牌知名的茶企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企业都在争夺中低端市场,且各自经营并恶性竞争,缺乏整体交流联动,造成四川茶叶行业品牌群龙无首的现状,昔日辉煌的贡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中、自古就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称的“蒙顶茶”已经逐渐被杭州、福建等茶叶产地的知名品牌、名茶所超越、取而代之。不仅如此,2011年雅安市评选出的十大茶企,在国内排名都不高,加上各茶企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很难形成茶文化的大规模推广。第二、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活动。目前为止,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四类,即茶庄茶园茶山观光、茶家乐、茶事体验以及一些茶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会举办诸如茶艺表演、茶园采摘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很有地方特色,但是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和互动性不高,且持续时间短,影响力有限,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带动显得不足。第三、人才的缺乏。不论是什么文化活动,它的载体除了特殊的习俗和事物外,最主要的就是人。茶文化不仅涉及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品茶艺术、茶画茶诗茶艺术品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与民俗、烹饪、歌舞戏曲、工艺美术等紧密联系,所有这些无论是传承还是发扬光大都离不开相应的人才。可惜,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具有茶文化知识的人才却在不断凋零,这一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3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3.1准确定位市场,打造知名品牌
四川茶文化旅游要想在茶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就要定位好四川的茶文化旅游在整个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有的放矢地确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四川茶文化尽管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影响力明显不如福建、广东、杭州、安徽等地,这制约了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市场中仅处于中下游的位置。通过对福建、杭州等茶区的调研发现,四川茶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被其超越,主要原因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做依托。品牌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品牌的最佳效果就是将形象深入人心,使消费者、旅游者能清晰地记得某个城市、某个景区特殊的符号标志,而打造知名品牌就是创造出这种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来让购买方、游客去记忆。世界著名的品牌形象大师博比•卡尔德曾经说过“营销战略包含两点:一个是运营优势,一个是差异化。而品牌就是实现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茶文化旅游地区的知名度,而且也能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要想打造出知名品牌,首先得要有规范的市场为依托,各个企业相互联动,相互沟通交流,使产品规范、企业文化中渗透着茶文化,然后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成功的品牌离不开精准的市场定位,而要准确的定位市场则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清楚地了解到茶文化旅游市场构成,并细分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特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竞争者相关状况,然后再对市场进行细分,企业在对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结合自身的能力情况,占领目标市场,并最大限度满足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
3.2创新茶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提高知名度
首先是加强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四川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被世人所了解和认可,这也象征着城市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宣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最近几年兴起的微信等聊天软件也同样可以作为宣传的工具,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用图片的形式分享在个人主页上,通过不断地转载与分享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了解。其次是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优质的旅游线路。四川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各种茶楼、茶社、茶艺馆多不胜数;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茶楼、观赏戏曲、品茗的同时品尝到各种特色的小吃;四川悠久灿烂、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与茶文化相关的表演活动可让人耳目一新,把这些具特色和魅力的要素组合起来,打造成更精细、优质的旅游路线,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最后是规范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秩序,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状况,导致服务水平下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出现,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线路的形象。因此,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对企业的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3.3大力培养人才战略
四川茶文化旅游走出去的关键在于茶文化这个主题,而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发扬光大则需要大量了解茶文化的人才,这个人才包含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茶文化发展传承有帮助有贡献的人才,如了解茶建筑构造的,了解茶戏曲演唱的,了解茶制造工艺的,了解茶艺的,了解茶器皿制造的等等。政府要大力培养这些人才,不让这些人才凋零,因为旅游者想体验的是原汁原味的茶文化。第二、是旅游市场的从业者。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的这些旅游从业者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网络和电视上也常常能看到欺骗辱骂旅客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需要政府来规范整顿,要想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则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行业从业者来带动。第三、是名人效应,通过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推广茶文化,挖掘出具有知名度又有茶文化特色的人来做代言人,提高认知度。
4结语
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旅游者也更希望能体验到富有内涵的旅游体验,茶文化旅游作为既有特色又有内涵的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四川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旅游竞争力需要不断的开拓营销思路,转变营销方式,才能保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2]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4).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
眼下国内外经济发展日益加速,文化的多元性和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高校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具备理性的自我判断意识和较强的约束力,如此一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这种情况。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充分融合了儒道佛三派的精髓和哲理,体现出鲜明的教育与文化功效[1]。它的教育、德育功能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验证。所以可以将茶文化运用到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领域中,以独特的茶道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该领域带来较多的裨益和启迪。这样一来,茶文化能够被运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其感染力,以其精神内涵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修养。高校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端正人生态度,稳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较强的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1茶文化内涵的解读
1.1茶艺
一般来看,茶艺在茶文化居于核心位置。茶文化通常情况下分成四步,即食茶、饮茶、喝茶与品茶。品茶让食茶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性,乃是真正的茶艺。品茶成为了艺术行为,蜕去其本意,影响到品茶者的心理层面和精神,演变为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如茶馆、茶道、茶艺等,凸显了茶艺存在的价值。
1.2茶道
它指的是品茗之道,是在研习和操作茶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它是茶艺之魂,是我国茶文化之核心。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茶文化体现出厚德载物的秉性,道与器二者紧密融为一体,茶之内涵同时升华了茶与道。品茶者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冲击。茶道追求对现实生活和对人生的超越,为人们持续寻求摆脱身心与超越现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行路径,进而解放身心与释放情感。雅与静是它的关键特征,它吻合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契合品茶艺术的文化特性。茶圣陆羽首创茶道精神,在茶文化中融入诸家思想,糅合唐代文化的特质,此乃茶文化之雏形[2]。
1.3茶德
如前文所述,茶道之基础在于茶德,茶道乃茶艺之魂,茶德乃茶道之魂。在传统茶文化持续演变的过程中,茶德早已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并对其推崇备至。“精行俭德”一词反映出,茶德的具体标准是将茶本身的优良品质和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相互匹配,此乃茶道之核心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茶德[3]。因此茶文化重在培育人们的健全和高尚品德、持续实现自我奋斗目标。茶品意味着人品,茶品是象征性的一种品貌,它不激扬、不喧嚣。茶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由此浮现出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茶本身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除垢防疾、缓解心理压力的功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茶道与茶德让我们欣赏茶艺与茶道的文化情趣,陶冶思想和情操。在此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端正的品行、平稳的心态,促使身心健康,做到勤俭朴素、善于自制、宁静致远、和衷共济、清正廉明。人们可以在此过程中品味深厚的茶文化,进而修身养性,遵循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在饮茶时将自我、大自然和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在品茗中体味到世间的真。理解和感受佛教关注道德、思想和人类心灵层面的觉悟和进步。提倡在参禅礼佛时感受世间道理,在品茗时释放心灵[4]。以身心强烈的直观性感受,参透和品味生命的真谛,领悟茶道与茶德的精神追求,追求“怡”和“真”。
2茶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2.1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为了呈现出茶文化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丰富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专题讲桌与茶艺表演等。也可以录制相应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自主掌握和学习这些资源。配以必要的茶德茶道教育阐述和讲解,提升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力度。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茶文化教育的内容,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他们的思想、疏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育茶文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茶艺实践活动的热忱。学生主动参与泡茶、辨茶、泡茶、品茶与敬茶的过程,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专题辅助中积极融入茶文化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追求。
2.2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茶文化得以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包含了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在这其中,人们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诸多行为和价值观念,都蕴含于其中。茶文化涵盖了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平淡地对待生活状态的精神,恰恰是当代社会成员迫切需要的。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不少学生非常看重名利,这会对其形成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得到这些东西。引入茶文化,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文化,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让他们平淡地看待这些事物,以积极乐观、合法正面的方式和渠道,追求这些事物,这也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
2.3启迪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奉献坚韧精神
茶固有的本性能够有效地启迪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茶生长于各种环境中,体现出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特性。它发散出不可抵御的独特香气,然而却不会因此而妖娆。茶的用途和功能较多,却能够自甘低调。这些都可以启迪高校的德育教育,让高校学生获得下列启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背景下,自己应该为家庭、为社会、为学校做出应有的努力和奉献。绝不可将自己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可只关注所得到的回报。可以宣扬茶固有的属性:奉献而不浮夸、低调而不在乎索取,这些高贵的茶性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茶叶可以生长在极为贫瘠、崎岖之地,本身具备了坚忍不拔的特性和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茶性,它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启迪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4“茶人”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性
“茶人”指的是以贩卖和种植茶叶为生的群体。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茶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开来,它包括茶叶生产、销售、茶文化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人员。他们的身上展示出了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茶人”精神[5]。它的精神内涵涵盖了下列方面:首先是以茶喻人。通过褒扬茶树的优良品质,颂赞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甘于寂寞的精神。其次是以茶言志。通过茶叶的品质和茶道,表明志向,传达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要义。第三,以茶喻理。借助这种“茶人”精神,培育人们的茶德,揭示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比如先苦后甘、奉献精神、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等。
2.5培育高校正确健全理性的观念
眼下我国不少教育机构中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偏差,乃至于部分不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鲜明的现实主义导向和趋利导向等。如果过分关注这些内容,就会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它还会越来越淡化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正确而充足的价值观念引领。在此过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讲解和宣扬其蕴藏的知书达理、修身养性等多种价值内涵。有效地弥补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的错误做法。这样一来,可以让广大高校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和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念,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未来发展路径和人生价值选择。因此引入茶文化,可以更加鲜明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
2.6在对比中掌握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网络化趋势不可逆转,不少学生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很多学生既接触到传统文化又了解了不少外国文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西方文化好像更先进,将传统文化给比下去了。但是“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让学生充分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适用性,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看待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地产生兴趣,并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它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对茶的偏好极大地超越了对普通饮品的喜欢程度。将茶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兼顾理论性和现实性,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继承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227-228.
[2]安建良,边宇璇.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175.
[3]周庆,罗孝友,李菊顺.论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2):166-167.
作为外语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目标驱动下,需要突出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过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现实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来呈现出来,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增强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实力。在这样的教学目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生态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具体反映在:重视词汇、阅读、写作训练,并借助单向度的听说训练模式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事实证明,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茶文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入手来展开主题讨论。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发挥茶文化交流影响力之前,需要对茶文化交流的功能进行认识和定位。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需要拥有共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交互中产生共鸣,进而驱动主体之间不断去强化交流的意愿。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出产国,在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中也积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显性和隐性等两个部分;并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国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这将帮助大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动。
1.2搭建交互平台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构成了大学生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但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这种交流活动。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点,或许有同行会指出应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若是这样,仍将促使英语教学陷入到封闭循环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为大学生进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闲、愉悦的事件,而这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体验。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向,将茶文化交流从常规英语教学中拓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将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为大学生建构起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2定位驱动下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驱动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力分析:
2.1形成趋同心理素质的影响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对于个体融入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信息交互时也不会出现排斥现象。这样一来,将能使大学生在围绕着茶文化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的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再者,由于国人与英语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不同,以及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传统那种基于国外视角下的信息交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就直接弱化了他们在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绩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趋同心理素质下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语开放教学的影响力
打破现有的英语教学封闭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语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减少“哑巴英语”对教学的干扰。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影响力呢。第一,以品茗为载体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具有开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为形成英语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可见,无论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现,还是在茶文化的内容显现等多个方面,都将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形成英语生活教学的影响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必然需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活动,还是利用这一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都需要拥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应用问题思考
这里就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来。为此,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3.1课程内容的导入方面
显而易见,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属于课程创新范畴。那么在确保课程创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决课程的导入问题。或者说,茶文化交流应主要针对英语教学的那个和那些版块,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受困于“哑巴英语”的制约,所以在课程创新中应突出破解这一短板。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3.2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需要着手解决茶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前面已经指出,课堂环境无法支撑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围和物质载体。但若是满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会打破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在平衡。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单一依靠英语教学来完成,而需要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怎样的文化信息,来与英语听说训练进行对接。首先,听说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再者还需要控制它的难度进而来适应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问题,则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为下文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课程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还需要充分依靠一线教师和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
笔者面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创新工作时,存有这样的看法:即课程创新的目的应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为了完成创新任务而不顾所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诸如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分层教学而言,其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却因对学生的分层缺乏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层还有待商榷,所以就导致了这种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应是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4.2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出,需要改观现有的听说训练图景,毕竟以国外元素为主线的听说训练,只能是邯郸学步的效果。而将听说训练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则需要开辟出英语听说训练的新图景。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视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识共性。第二,茶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将能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
将茶文化交流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应超越课堂教学的束缚。因此,这里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实训教学的平台功能。那么这也就需要一点,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物流实训范畴内建立起品茗项目,并严格设计项目的实施方式和主题内容。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必然需要在进行茶文化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实施前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4.4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用英语来进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外,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茶文化信息提炼和梳理。为了与大学生现有的英语一般能力结构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从“茶文化与内心感受”、“中外茶文化异同”等环节来进行提炼。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依赖集体备课来实现。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合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门的协同作业模式十分关键,所以在开展英语教学创新时,教务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另外,在实施课程创新时还应充分承认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结
本文认为,为了改观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一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一大文化产业,而且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一、何谓茶文化
要了解茶文化,就得先了解茶叶发展的现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国与国间隔绝状态的打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茶叶传到了世界各地,各国人民竞相饮茶,虽然饮茶方式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茶叶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茶叶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土耳其等国,这几个国家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面积80%以上,而每年世界产茶量的80%又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
事实上,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有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史上第一个兴盛期,茶业经济兴旺繁荣,茶文化迅速形成、发展、成熟,唐宋时期茶文化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基础。近些年来,中国重新掀起了茶文化热。人们认识到,中国茶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具有精神熏陶、礼仪社交、艺术欣赏等价值,而且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是两千年来中国茶业发展的积淀。当今中国,对茶文化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各地也都在纷纷挖掘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产茶区将本地茶业发展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产品文化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王玲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因此,中国茶文化,可以界定为以茶业经济活动为基础,又与美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纯精神领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特殊文化。中国茶文化包括茶专著、茶诗、茶词、茶歌、茶赋、茶字画、茶文学、茶艺、茶道、茶礼、茶俗、茶业(包括茶经济与文化)与社会不同阶层经济文化生活相碰撞而出现的茶馆文化等内容,除此之外,风靡当今现代社会的各种各样新式茶饮品也为传统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茶文化自身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充与完善的体现,而且是茶经济活动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不断推广,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相结合,不断促进茶经济发展的过程。
二、现代茶文化的功能
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在很多方面己经表现出和传统社会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一点在茶的领域也不难找到。我们有理由认为影响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特征,即使观念层面也在与新的价值取向冲撞的过程中出现自我改造,这一时期的茶文化应该和以往社会征相对稳定的茶文化有所区别。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能提高茶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是产品实体之外的附加因素,它利用大众的某种文化心理,借助与之契合的人、事、物,给自己的产品定性定位,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加产品的文化色彩。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茶虽然是一种饮料,但由于文化底蕴的存在,其产品附加值要大于其他同类产品,如在福建举行的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茶王”拍卖时,100克茶叶可卖到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价钱。茶是一种物质产品,但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感觉是在消费一种文化,得到心灵的满足、美感的享受,因而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购买。其次表现在其促销功能。茶叶是一种消费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可依次排列为五个等级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尚未得到满足时,是不会注意消费的文化品位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人们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格,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茶文化的存在使茶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了心理功能,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或者能体现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和地位,因而能促进茶叶的消费。
2.社会功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教养训练常强调内在修养与自我抑制,以减少与他人或外物的冲突。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相当强调“虚静”(收敛内聚)。因此在农业社会的茶文化中,饮茶的过程又被赋予完善内在人格,修身养性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精神体现的是茶“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特征。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重视外在的行动与作为,尤胜于内在的沉思与冥想。他们讲求快速行动,以把握时机和追求效率。现代都市的茶艺馆接待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商务人员,他们选择茶艺馆也主要是作为商务洽谈的场所。与以往相比,人们喝茶而进行冥想思考的频率降低了,即使喝茶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外在行动。再有,在传统社会中,强调维护家族内部和谐和与他人维持和谐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应用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表现为民众生活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不少流传下来的茶俗就是将茶作为和睦亲友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取向相对弱化,个人取向逐步增强,家族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降低,人们喝茶用以亲睦亲友的目的让位于喝茶以保健、益智、休闲,参与茶文化活动以放松娱乐。
3.审美功能。中国的审美观点认为,味觉具有审美感知功能,甚至美感能够源于味觉。中国人的味觉发达,酒文化、茶文化、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人对美的认知总是同生活必然联系起来,美的把握离不开人的“知觉”、“顿悟”、“神会”,认识美、领略美不独依靠个别器官,更重要的是依赖五官的协调整合和通感。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不仅促成茶叶的自然口味演化为文化口味,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对茶的评价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多重因素综合的习惯。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的养成有其生物基础,也有数千年历史延续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茶叶也仍会从潜意识里服从感官直觉、想象,会不自然地接受古代关于茶的品质、茶与人生、茶与宇宙观念的很多看法,而且这一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如果一体两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它的好处就在于为现代人自然地继承传统茶文化的优秀部分提供了可能,而不在于它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人们接受用理性、客观、实践检验的方式认识茶叶和茶文化。
三、结语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功能。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不仅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而且跨越国界,广交天下宾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