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经济的特征

传统经济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4:49: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经济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经济的特征

篇1

纵观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无论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庄子的“大道为美”说,还是钟嵘《诗品》中的“诗唯性情”论、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以及后来的“妙悟”说、“意境”说等,都是围绕着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进行的。其中的“意境”说、“神韵”说、“风骨”说、“妙悟”说等,都属于我国民族传统的美学范畴,体现了我国古典美学中自然主义与人格主义的两大品格。在这种美学思想引导下的文艺创作,充满了对人的情感精神的关注和人之生命价值的肯定。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的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激发人的情绪,体察民情民意,抒发其怨愤之情。其诗论始终围绕着人的情绪,所以他编定的《诗三百》将人的感情的抒发放在了首位,这种情感也构成了该诗集的精华部分,充分体现了其艺术价值。此外,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孟子的“冲实之谓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乐”说等范畴和命题对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深远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文艺审美教化作用的审美原则。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和命题,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齐物我”等思想在我国美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为例,他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以人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庄子论美也是以人为核心,其“重生”、“养生”、“保身”等思想影响下的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突出的人本精神。庄子把“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乐”的美论主张,即美是从“道”的范畴中衍生出来的,因而“道”与美密切相关。在庄子看来“道”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应效仿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胜物而不伤”、“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累,不应为物所奴役,而应成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贵贱、穷达、祸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对的东西,从而追求一种心灵精神的绝对无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获得“美”。

在《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人”的形象:在形体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着绝对的自由和广大无边的神力,而这种“神人”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人格化。同时,在庄子的审美思想中也论及了审美主体的自由心态。在《田方子》中,庄子描绘了一个“真画者”在画图时的独特的自由行动和神态:“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敌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在这里旨在说明真正的画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创作,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个性。庄子的这种审美态度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鲜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学思想中,真与美密切相关,提出了“法天贵真”的审美命题。此“真”乃一种出于主体心灵的纯真之情,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天然感性的东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作用。在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中强调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庄子对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仅体现了其对人之生命的热切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的《诗品》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莫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诗品》以诗人个人的风格为品评对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诗为一品,“为建安之杰”。在艺术手法上.进一步解释了“兴”为言已尽而意无穷,把审美范畴扩展到诗文以外。用诗的风格立品,是自觉的美学追求的开始。(诗品)所体现出的美学观的核心便是“诗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影响,使人的性情发生波动,便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表现。正如《诗品·序》所写:“嘉汇寄诗以亲,离群托时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践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歌的创作无不与社会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关。

唐代.禅宗兴盛.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禅宗是从印度佛学发展起来而又能充分表现中华民族思想与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心灵绝对自由的境界。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否定个体生命价值,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达到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禅宗重视主体的内心体验.尊重其内心思考的权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条的束缚.开拓了个性解放的天地。这种思想理论围绕着人、人的生活.让人看到生命的本质.且将主体心灵的体验放在首位.强调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灵的实在性.从人的某种人生境界的体验中去追求美、寻找美,在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中去获得审美满足。这种思想无意中激发了当时的诗人及理论家们的思维方式,促使禅思转化为艺术思维、艺术机趣,禅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诗歌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作之中。特别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社会由盛转衰.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当时的士大夫们的审美兴趣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创作理论上.皎然独标性情,引发哲理思考。他在诗论专著《诗式》中说道:“级者尝与诸公论康乐(谢灵运号)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又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与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可见其仍不脱离性情说。所谓“性情”指人类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乐。他强调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引发人性的率直真情,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顾词彩,从而达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这种诗学观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禅宗“离言”的发挥。司空图则综合儒释道三家学说,撰《二十四诗品),论述诗歌的风格美.分为雄浑、冲淡、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韵语形象地描述了每种风格的特征.从而表达了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审美观,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确,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独有的一种民族审美风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诗之“韵味”说。这种“韵味美”的营构.不仅需要创作主体的“妙造”,还需通过作品审美主体—鉴赏者的阅读、接受、想象和认同。从这时候的诗歌创作来看,士大夫们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使其审美情趣趋向清幽、平淡、宁静。其中自然适宜、浑然天成乃是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对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们抒发着内心淡淡的情思,领略着人生的哲理.并把这些融化在心灵深处。其中王维的诗歌创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旧(《鸟鸣涧))诗很短,但禅意充盈。王维深得禅意、禅趣,故营造了独特的淡远含蓄、玲珑澄澈之意蕴。他说:“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这便是其禅悟心态的表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粤。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芙蓉花自开自落,物态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乱”使许多士大夫都经历了一段惨痛的生活,对王维的心灵也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从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门”。“独坐悲双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无生”.在这里指代佛门“真谛”。涅架境界无生无灭,简称“无生”。可见,由于社会的变动以及禅宗思想的影响渗透,使文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审美个体心灵的宁静旷达与超然适意上,使其逐渐悟得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途径。

宋代是文字禅的时代。由于时局的动荡.禅与文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禅宗那种“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宜的人生态度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内向封闭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禅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文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心态.促进了文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禅家“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思想.使宋代文人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使宋代词风多以冷清、平淡为美.追求空灵、疏淡的意境。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静初。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鸿、人互见,语语相关,营造了一种幽缈、清冷、安谧的意境。苏轼吸收庄子齐物论的哲学观而形成旷达的人生态度.反映在其文艺创作中是一种通达不执的审美理想。而且,由于苏轼一生中的坎坷经历,使其在创作中,在思维方式上常常融进禅思佛理,形成一种清幽空灵的艺术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赋》中,由个体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时空的无极之壮,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暗含着佛禅思想,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表达了他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忘怀得失、处之坦然的人生态度,启迪人们要在体悟人与宇宙冥合的境界中获得一种宁静、淡泊的乐趣。其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中浸透着禅思理趣,暗含着人生哲理、人生的价值意义,融会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在文艺创作理论中,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其见解更丰富,更有启发性,创立了“妙悟”说、“兴趣”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揭示了古典诗歌的含蓄之美。

篇2

>> 互联网下的传统制造业 浅析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市场部门的差别 浅议互联网思维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前景 互联网+智能制造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价值视角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当传统制造遇见互联网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思维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企业 基于传统生意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传统制造企业的新征程 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理念下新疆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互联网+”制造与无锡路径 互联网思维: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传统发行模式 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万达、顺丰等传统行业大佬互联网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财富中文网:《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矣》,资料来源: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等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根基,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对“互联网+”的反应迟缓,与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的预期相距甚远。这里面有心理上的因素(对互联网置若罔闻等),更多的是认知和行动上的原因,包括对“互联网+”新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深陷于传统模式的惯性而难以打破等等。因此,开展深入研究刻不容缓。

理论上讲,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文献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阐述和典型案例佐证,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驱动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尚未揭示清楚,也无法给出行之有效的“互联网+”行动指南和管理策略。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运用商业模式理论和网络经济学,在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剖析“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产生的多重作用,识别制造企业实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与方式,研究结论对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

互联网发展至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历经曲折,发展日益完善,成为当前信息资源最为丰富、覆盖面最为广泛、应用功能最为强大、成本最为低廉的信息网络。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突破的新型信息传输管道,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类似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滕斌圣:《“互联网+”到底连接什么》,资料来源:http://.cn/zl/management/20150522/073922241074.shtml.,能够惠及各行各业,对现实世界带来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显著提高生产、消费和供需对接的效率,增强全社会资源利用水平。

互联网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引发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驱动力、应用的覆盖范围、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等多视角来分析,互联网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代互联网阶段:早期计算机互联网络,其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供给创造需求,建立起全新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开辟出门户、搜索、社交、游戏等新的产业,但互联网产业链条较短,主要限于线上,参与者较少,对传统产业和人们生活的冲击较弱,大家对互联网持怀疑和谨慎态度。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变现”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载《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即通过免费或低成本提品服务来汇聚用户访问流量,然后导入广告或第三方来获得收入。

第二代互联网阶段:2012年后,互联网进入万物、移动互联网络的新时代,也被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各行各业渗透和融合,互联网产业链条拉长,从线上向线下延伸,参与者日益增多,新应用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和升级产生深刻影响。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创新大魔方”,围绕传统产业中的用户痛点,利用互联网开发新应用或解决方案,重构供需关系,扩大需求和供给;二是“效率金箍棒”,利用互联网大幅提高传统产业链条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随着互联网发展步入新时代,源动力出现升级换档:从技术供给向技术应用转变,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升级,从新产业向传统产业拓展。由此,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放大。(第一代与第二代互联网的区别详见下表)

第一代互联网第二代互联网时期1993~2012年2013年至今总体性质计算机互联的网络万物移动互联的网络互联的本质人与人(通过计算机)的联接物与物、人与物的联接支撑技术TCP/IP、WWW技术、不对称加密技术、SNS等RFID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覆盖的范围计算机、固定化(基于固定的IP地址)终端多元化(手机、pad等)、移动化(基于变动的位置)发展驱动力技术创新,供给创造需求商业模式创新,应用引领需求互联网产业链条链条较短,主要限于基础设施及线上信息提供和交易环节链条拉长,从线上向线下延伸,从产业下游向上游拓展互联网的参与方参与方少,主要是新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商和服务商(硬件、软件、通信等)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领先用户参与方增加而且多样化,包括各行各业的经济主体和数以亿计的普通网民互联网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打造出全新的互联网产业并部分提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效率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纵深的渗透与融合,扩大了需求和供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冲击较少,充其量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在保持\营和商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作为一个额外的信息、交流沟通、营销和采购渠道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大范围、纵深入的渗透和融合,导致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的性质和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创造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门户、搜索、安全、交流、社交、电子商务、微博等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各种新应用和新解决方案,例如:研发众包、网络精准营销、大规模个性化定制、P2P金融、全生命周期在线支持服务等等核心的价值创造逻辑流量变现:通过免费或低价提品和服务汇集网络流量,然后将流量导入广告或推荐给其他互补性产品和服务来变现开创蓝海:围绕用户痛点开发应用,重构供需关系,创造顾客价值,开发增量市场,颠覆游戏规则价值的主要源泉“眼球经济”:低成本地聚合较大规模的网络用户群和关注力,提高供需双方达成交易的效率“创新大魔方”:通过互联网调整产业供需链中的信息链接方式来重构供求关系,增加需求和供给,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大幅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效率金箍棒”:通过优化信息流大幅提高产业供需链中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和交易成本社会民众对互联网的态度“互联网是冒险游戏”,对互联网持怀疑、戒备和谨慎态度,甚至是置若罔闻和防范躲避认可、理性和积极,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的潜力为己所用典型互联网(“互联网+”)企业案例BAT、Sina、Google、facebook、ebay、Amazon等

(一) 功能层面:不仅是“效率金箍棒”,更是“创新大魔方”

衡量一家企业或一项行动是否具有真正的“互联网+”内涵,关键的标准是看功能和效果,评价原有的业务活动与互联网结合之后是否产生了质变,是否创造出新的增量。在实体经济领域,互联网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创造价值:(1)“效率金箍棒”,互联网驱使商业世界变得日益扁平和紧密,企业能够打破原有业务运营和管理中的种种约束,如信息不对称、营业时空限制等,大幅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这一功能被称之为“+互联网”,推动企业实现在线化(24小时全天候营业)、去中介化(供需双方直接互动)和全球化(去地域化、一点接入、全球覆盖)。但是,“效率金箍棒”是物理反应,提高效率,改善存量。(2)“创新大魔方”,原有业务与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不只是提高效率,而是发生了质变,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供需流程,重构了供需关系,产生了增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闲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碎片整合,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但是顾客重视的新消费场景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载《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创新大魔方”是化学反应,重构供需,创造增量。两者比较,“创新大魔方”相对于“效率金箍棒”而言更能体现“互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二)结构层面:不仅是改善优化,更是颠覆重塑企业价值链

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工商企业的本质是活动的集合体,企业通过履行一组不同的活动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履行相同的活动为目标顾客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与服务,价值链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的载体。“互联网+”加速和丰富了信息流动,对传统的线性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因为活动环节的运作需要信息的描述和支撑,一旦活动环节数据化和互联网化,信息就会映射到各个活动环节,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传统线性价值链就会坍塌,从而引发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形成各式各样的非线性、动态自适应的价值网络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的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第 95-107页.。

(三)文化层面:不是主导控制,而是连接分享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劳动分工与协作,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和销售标准化的产品来创造价值。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中心”的角色,是指挥者和主导者,也是财富的主要获得者。企业与顾客之间有着明显的区隔,供需分离。顾客是产品的购买者和接受者,位于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之外,是价值的消费者和毁灭者Vargo S, Lusch R.,“Service 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36,No.1,2008,pp.1-10.。为了更有效地创造价值,企业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管理层级,追求分工明确、稳定有序、运行高效。这是一种强调“分工、效率、控制、竞争”的工业文化。相反,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去中心化”,企业不再扮演主导的角色,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主体都变成价值网络中地位平等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在跨界中完成有效的P2P连接;每个节点又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整合者,跨界整合利用自身的资源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资源来共创价值。价值网络中跨界资源的整合为价值创造提供更大的空间。顾客不再是价值的毁灭者,而是价值的共创者。在价值网络中,企业、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相互连接、协同工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强调“连接、分享、创新、合作”的互联网文化段永朝:《互联网思想十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三、“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的业务逻辑和整体性的运营与财务架构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Long Range PlanningNo.7,2010.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Long Range Planning, No.7,2010.,包括紧密联系、相互增强的三大构成:顾客价值主张、业务活动系统和盈利方式,每个构成又包含不同的要素。顾客价值主张阐明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提供给顾客的利益集合以及承载利益的提供物品,回答“谁是企业的目标顾客,为目标顾客创造什么样的利益,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业务活动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结构、缔结的外部伙伴网络和关键资源能力,回答“企业如何创造和传达价值给目标顾客,如何确保这一任务高效率地得以完成”的问题。盈利方式则描述企业如何获取收入、降低成本和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大程度地获取财务回报,回答“企业如何最大程度、持续性地获取经济回报”的问题。王翔:《新技术市场化商业模式设计:基于结构与情境视角》,d《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30期,第15页。

在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大多遵循“大规模生产”的价值逻辑: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大众顾客的主流需求、生产主导、产销分离。但是,进入新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再有效、可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丰富了信息流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流、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效率,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得原本依托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线性、单向价值链出现崩塌和重塑。同时,商业数据的井喷式增长(如Zetta级数据的出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顾客、产品、运营、管理和员工的数据,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徐习明等:《中国制造走向2025: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6年。 。总之,“互联网+”发展正促使传统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商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目标顾客、价值主张、伙伴关系网络、收入来源等等。

第三,网络化合作。传统制造企业价值创造不依赖于其他类型市场主体。企业负责生产,顾客负责消费,产销分离,市场交易。网络经济时代,原有企业转型为网络型企业,其价值创造和获取依赖于其他网络成员的通力合作李海舰等:《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载《中国工业经济》, 2008年第5期,第87-98页.。企业、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等多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地连接和交互,共同组成一个松散耦合的服务网络或商业生态。每个成员整合自己的资源和其他网络成员的资源协同工作,共同创造价值。这时,产销分离变成产销合一,市场交易变成多方交互;消费者可能变成生产者,生产者也可能变成消费者;员工可能变成合伙人,企业可能变成平台提供商。

第四,从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分布是异质性的。传统制造企业开发和拥有一些核心、特异的资源和能力(具有VRIN属性),将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例如专利、技术诀窍等等。但是,不管企业有多么强大,内部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核心能力很可能变成核心刚性。网络经济时代,市场需求日益多样性、个性化而且变幻莫测,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源难以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发展导致的信息加速流动使得企业的边界打开并扩展,企业运筹帷幄的资源版图也从单个企业拓展到更广阔的价值网络。为了持续创新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企业需要动态地开发、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与能力Teece D. J, et al.,“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8,2007, pp.1319-1350.。站到价值网络的层面上,现代制造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成员组合和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价值网络中角色与关系的重塑,经由新的角色和新的协同关系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再创价值。动态能力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三)财务盈利方式

站在财务的视角,赚到钱能活下去的商业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许小年:《面对现实,回归常识》,资料来源:http:///20151012/n423027654.shtml.。因此,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同时创造顾客价值和创造企业利润。只有首先创造出顾客价值,企业盈利才有基础,企业发展才有持续性。即使有些互联网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本融通能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补贴来获取海量用户和流量,如果找不到适当的盈利方式,则撑不长、活不久。

第一,“免费”方式或“多元化补贴收入”方式日益普遍。互联网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免费(freemium)”模式。“免M”的本质不是说企业不收费,而是相反,企业的收费对象、收费标的、收费形式和定价单位变得日益多元化。制造企业可以销售使用权、引入广告或者第三方来获得收入。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成本特性和不同客户细分群体的需求差异来灵活地采用免费和收费的策略(例如线上免费线下收费),从而更自如地在吸引客户和获取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孙虹、徐永华等:《智慧e时代的业务模式创新》,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0年.。通常情况下,企业将基础产品服务免费提供给一个庞大的客户细分群体,但是对高级或定制的产品服务溢价收费或者存在其他的客户细分群体愿意付费进行交叉补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相较于单一的收入源,长期可持续的收入流相较于短期一次易的收入流,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健性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第二,成本结构大大降低。“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线性价值链是一种革命性的重塑,催生出一个“去中心”和“去中介”的动态价值网络,网络中每个成员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连接和双向互动,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大幅减少企业与网络成员间的交易和协作成本Berman S. J.和Bell R:《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与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2年。。重要的是,企业使用互联网打破传统门店和分销渠道的限制,建立起直接双向沟通和互动渠道,一方面可以省去中间环节,节省中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实时的客户信息,有利于获得关于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洞察,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生产,减少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各种浪费和成本。当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合数字化、标准化的程度较高时,互联网化对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影响将更为显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边际成本将大大下降,甚至有些经济活动的成本将接近于零。

第三,资产结构轻型化。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在厂房设备、分销渠道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专用性资产投入,而且主要是自我的资本投入,这样的资产结构呈现出重型化、低流动性。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转变为网络型企业。一方面,企业通过与网络伙伴的高速连接和双向互动,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整合外部资源为自身所使用,从而降低自身固定资产的投入,实现轻资产运作,用较小的资产投入支撑同等规模的业务运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加速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周转,在同样的业务运营周期中利用较少的流动资产来产生出更多的收益。

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路径

传统制造企业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业务融合,将引发商业模式的聚变创新,打破难以为继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逻辑,建立网络经济时代新的价值创造和获取的运行机制。

综合众多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一些先行先试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发现传统制造企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顾客价值主张,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来提高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增强、扩展或者创造新的客户价值主张;二是业务活动系统,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来改进、重构甚至创造新的企业和行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两个方向的发展最终向智能O2O平台汇合,制造企业的价值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以及如何创造、送达和获取价值的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路径二:活动网络化,改造和重塑价值链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加速对传统制造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和改造,不仅仅是对现有的活动增加一些新的互联网手段,更重要的是会引发传统工业化要素与互联网新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化学聚变反应。制造企业价值活动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将催生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

产出智能化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更多的是局限于产品结构层面的变革,对企业价值链及其组织方式的冲击较小。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讲,顾客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与服务本身,而是产品与服务能否完美地解决他们自身面对的问题或者帮助他们更高效、更便利、更低成本地完成他们希望完成的工作任务。因此,制造企业必须深入挖掘顾客自身的工作任务需求,对传统的销为主的单一产业价值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增加新的活动、调整活动间的链接关系以及改变活动的治理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跨产业价值网络和商业生态,来更系统地解决顾客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型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6, No.4, 1988, pp.314-324.。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发动机公司开发“按时收费”的服务模式,爱立信和华为通讯超过50%的收入来自交钥匙通讯解决方案、远大空调提供“供热供冷”服务等等,这些企业从产品主导的商业模式向服务主导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传统制造企业可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物理化和虚拟化融合和跨界合作,将自己的硬件与软件、内容和服务进行打包整合,并且跨边界地连接和协调更多的合作伙伴及其活动,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为顾客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运营维护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客户流程外包服务、咨询服务、融资服务等等,给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也同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Velamuri V. K. et al.,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as a driver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7, No. 1, 2013, pp.1-25.。传统制造企业价值活动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将导致线性、单向流动的单一产业价值链发生坍塌,逐步重构形成非线性、双向互动的跨产业价值网络。这往往意味企业的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原子型企业向网络型企业转变,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将更多地依赖于跨产业的价值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协同合作。对伙伴网络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制造企业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是利用互联网跨界合作重塑手机价值链取得成功的现象级案例。小米的手机本质上与其他厂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小米开创性地利用互联网颠覆改变传统手机行业的价值链,建立了全新的手机研发方式、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丁辰灵:《产品、电商都要依托社群经济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资料来源: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小米手机以“让消费者发烧和尖叫”为导向对产品精雕细刻,基于极致的产品来创建米粉社群。同时,小米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在社群中聚合了大量的手机发烧友群体,并且促进企业与客户以及客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持续地扩大社群并提高社群的粘性,建立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紧密的良好关系。米粉们通过这个实时交互的关系网络源源不断地给小米手机产品的迭代创新提供建议与反馈,同时也在不断地帮助小米做口碑传播。基于开放的网络社群,小米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和升级做到汇集众智,同时有10万人参与开发,每周能够迭代一次。另外,小米完全绕开传统的多级手机经销渠道,建立手机互联网直销平台,大幅降低企业前台运营成本,渠道成本、库存成本和广告成本都接近于零。

路径三:打造O2O供需平台和大数据系统

一个O是线上(Online),线上是比特的虚拟世界;一个O是线下(Offline),线下是原子的物理世界。过去两个世界是平行的,现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成榇蛲ㄎ锢硎澜绾托槟馐澜绲那帕海实现万物互联、无缝对接。由于移动比特比移动原子更快速、便捷和经济,所以企业通过增强移动比特来辅助移动原子,可以优化或者变革移动原子的方向和方式,驱使原子世界中物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提升JP叶开:《O2O实践:互联网+战略落地的O2O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O2O结合,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产品服务和价值链深度融合,聚变形成各式各样的新商业模式,将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在传统产业中,实现物理资源的碎片整合和供需关系的重构是O2O结合创造价值的核心。传统企业可以使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产业中分散的买方/卖方、信息、物品(产品、设备等)和活动环节虚拟化并连接起来,对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分散资源进行统一集中管理、统筹调配使用,包括车辆、加工设备、餐馆桌位等,扩大了传统产业的需求和供给,并提高供需匹配和市场交易的效率。一方面,供给侧是将原本闲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充分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供给;另一方面,需求侧是创造出原本不存在但顾客重视的新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最终创造新的增量市场,从而颠覆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Uber是O2O平台的典型案例,大大提高了物理资源的利用率。

O2O一旦结合,就会形成供需平台。进一步,当平台汇聚的碎片资源形成巨大的规模,平台上各个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相互链接不断产生数据,可以积累起海量的大数据。此时,供需平台就能升级为大数据系统,人们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更加系统全面、新颖的数据洞察,从而更好地优化决策和行动,驱使系统整体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果不断提升,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阿里巴巴能够推出“蚂蚁小贷”“外贸贷”等无抵押无担保的金融贷款服务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是因为阿里巴巴平台已经积累出客户历史交易的大数据。凭此,阿里巴巴可以判断出客户信用,辨别出哪些是好客户、哪些是坏客户,从而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同样道理,京东商城利用平台积累的大数据开展供应链金融(为供应商申请商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等)、消费金融(如京东“白条”“白拿”)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京东金融:《京东金融推出企业理财服务,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务布局》,资料来源: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消费能力和频次,结合京东供应商及开放平台商家的供货能力,给京东商城营运规模的上升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注入了强大的刺激。

总的来说,增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将线下的资源和活动与线上数据和连接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围绕特定产业或者跨产业的供需平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其成为大数据系统,这种商业模式创新蕴含着广阔的商业机会,并能够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五、结论与启示

当前,互联网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由最初的计算机互联的网络转向万物互联、移动互联、高速互联的网络。互联网在支撑技术、发展驱动力、产业链条、参与主体等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正加速对传统各行各业进行渗透与融合,从而对传统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逻辑引发显著的变革。“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功能层面,“互联网+”创造价值不仅是“效率金箍棒”,而且是“创新大魔方”;二是结构层面,“互联网+”不仅是改善优化,更是重塑颠覆价值链;三是文化层面,“互联网+”的文化基因不是主导控制,而是连接分享。

“互联网+”新时代,传统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打破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逻辑: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服务大众顾客的主流需求、流水线生产、产销分离、厂商主导。一个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加速形成:一是顾客价值主张方面,制造企业从关注市场长尾头部的主流顾客群转向发掘市场长尾末端的边缘顾客群,从关注交换价值转向注重使用价值以及顾客感知,从产品向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二是业务活动系统方面,制造企业日益强调顾客参与和体验、去中介化、网络协作和动态能力开发;三是财务盈利方式上,制造企业日益推崇免费方式和多元化收入来源、显著降低甚至母本上消除成本以及资产结构轻型化。

“互联网+”新时代,传统制造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产出智能化,增强、拓展和创新顾客价值主张;二是活动网络化,改进、重构甚至创造新的企业和行业价值链或跨产业的价值网络;三是打造供需O2O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制造企业应当针对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组织特征来设计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创新路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

总之,“互联网+”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微观企业经营管理造成诸多影响,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现有文献较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阐述和典型案例佐证,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对“互联网+”发展的新特征、“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造成的多重影响、制造企业如何开展“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解释,对推动我国“互联网+”行动和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互联网+”新时代产生的企业管理新理念(如分享经济、跨界融合)、新战略或模式(如服务型制造、云服务模式等)、新机理(如服务网络价值共创机制等)和新手段(如大数据营销、智能工厂等),并且努力推动理论研究从概念的逻辑推演阶段朝着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的科学方向加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报告 [R]. 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3月.

[2]财富中文网. 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烧钱加快离泡沫破裂不远矣 [EB/OL]. (2016-01-24)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

[3]丁辰灵. 产品、电商都要依托社群经济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EB/OL]. (2014-11-21)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

[4]段永朝. 互联网思想十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

[5]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推出企业理财服务,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务布局 [EB/OL]. (2016-05-05) 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

[6]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

[7] 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2-12.

[8] 李海舰等.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从经营社会的视角经营企业[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87-98.

[9]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10]罗珉,李亮宇.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的视角 [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 95-107.

[11]迈克尔・波特, 詹姆斯・贺普曼. 物联网时代来临!公司必须做出的十大战略选择[J]. 哈佛商业评论,2014, (10).

[12]迈克尔・波特, 詹姆斯・贺普曼. 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J]. 哈佛商业评论,2014, (11).

篇3

①“使用权”为核心。共享经济有时也称为“协同消费”“协作经济”或“分享经济”,“使用而非拥有”是其鲜明的基本特征,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使用”在法制社会中对应的权利就是“使用权”,与传统商品交易中发生“所有权转移”形成强烈对比。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社会闲置资源,共享经济对其有效整合是一种帕累托改进;②“陌生人使用”为重要特征。共享经济是以取酬为目的,基于向陌生人提供暂时的物品使用权而发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区别于传统的熟人关系型共享;③互联网驱动是技术性特征。共享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解决了信息和信用的问题,互联网作为技术保障居功至伟。其一,互联网出现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可以不依附于传统商业性组织,实现P2P的模式,这一阶段是去中介化的过程;其二,互联网共享平台的出现实现了共享经济的再中介化,但这一次是更高的飞跃:互联网配合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显著降低,个人信息的广泛联网也较好地解决了个人征信难题;④信任是必要条件。共享经济为消费者带来的便捷、舒适、节约和绿色等体验皆来自信任。信任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社会、技术和人文条件。综上所述,“共享经济”涉及:“闲置资源”“使用权”“信息”“信任”和“互联网”等核心要素,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 “共享经济”对传统教学范式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传统经济学的教学范式。首先,传统经济学教学采用的第一个参照系就是供求分析的框架:消费者问题、生产者问题、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利率、汇率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的纳什均衡发展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分析上也提出了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其次,第二个参照系就是科斯定理,解决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问题。使得我们对政府、公共企业、私人企业和市场的范围和边界有了深刻认识;最后,第三个参照系就是帕累托最优,一切资源配置的最终问题都是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实现,帕累托改进是实现两大目标特别是效率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比较基准。显然,在传统经济学教育中明确区分供给和需求,采用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古典两分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讨论均衡和实现帕累托改进是主要内容。但在“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出现后,传统范式如何适应新情况还缺乏研究和探讨。

(2)“共享经济”对传统范式的一系列挑战。①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作为“共享”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满足“萨缪尔森提供规则”,却又与私人最优的“戈森定律”相冲突,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私人不会提供“共享产品”。共享经济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既不会发生,也不存在帕累托改进;②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陌生人之间存在私人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在非重复型博弈模型下陷入“囚徒困境”,引发信用风险,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严重问题。传统经济学范式要解释“共享经济”需要克服信息成本和合约激励等难题;③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中,解决信息不对称主要靠合约激励和重复博弈,较少涉及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④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中,“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陌生人信任在一次性静态博弈中无从谈起;⑤“共享经济”的资金模式与互联网金融高度融合,金融学问题存在“买空”“卖空”机制,供求曲线完全水平重合,难以采用供求分析框架。通常认为,金融学问题需要在“无套利均衡”的基准框架下分析。显然,上述挑战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经济为经济学教育带来的机遇。①高校学生对“共享经济”持乐观态度,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好奇心,在“创业和创新”的实践中乐于探索。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是最为活跃的青年人的生活群体,具有群居和集体的特征,天然具有“共享”的雏形和自然发展的土壤,共享经济必然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他们的行为、道德、机遇和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都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②共享经济带来了全新的“物权”观念,为学生的经济学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③共享经济培育了学生的诚信品质,提升了课堂育人的效果。

3经济学教学应对“共享经济”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加强对“共享经济”的研究,深化对“共享经济”的课堂解释。首先,传统经济学缺乏对新兴业态的解释,实践则远远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其次,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很高,回避教学或不当解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共享经济”是在“互联网+”时代中产生的,作为高校教育领域,教师应当顺应时展,积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在教学中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也有利于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在实践中进行广泛调查。“共享经济”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和观念上的错位,比如:在笔者主持的一项大学生“挑战杯”关于共享经济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仍然看重对物品的所有权,比例是58%,其中男生选择的比重高达66%,显示出更强的占有欲;另外,有20%的同学不了解Uber和“滴滴出行”等典型“共享经济”的企业;同时,有43%的同学会在两年内更换手机等电子产品,但36%的同学对闲置资源的处置是直接扔掉或其他不再利用的方式。显然,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和引导课堂讨论,不经过调查不会发现问题。

篇4

一、传统经济思想的概述

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地理位置较特殊,这也是我国成为以农业经济大国的原因之一。不论何朝何代,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经济组织多以亲缘和家族为主,这也影响我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一直贯彻中国的古代经济思想之中,从春秋战国亦或是其他朝代都有明显的表现,并且不论在之后的百家争鸣时期还是后期的墨家思想、法家思想或成为主流的儒家思想,重农轻商都是其思想建设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虽然墨家思想在后期逐渐在转变为“均贫富”,即使这种思想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运转模式,但是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与经济的自我调节规律不相符,所以并不能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启示

在现阶段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但是这改变不了我国是农业大国的事实,农业经济对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为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理念仍然是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在近几年的农业管理与发展之中,国家的政策也在不断倾向于解决切实的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和农业三大主流问题成为国家固定社会底层基础的重要组成结构。我国在农业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方式,因此在处理相关事情中依然有小农意识,并且成为大部分农民心中的主要思想,虽然较为中庸,但是从现今农业社会的多样性看,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依然有许多可借鉴的部分。在新时代中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小农意识和较为中庸的思想很明显缺乏新时代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前景,所以如果一味地的遵循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发展,会阻碍现今农业的发展效率。所以在当代的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创新,以便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时俱进,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企业经济的启示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会相应进行调整,并且在原来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上进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在信息化发展加快的今天,企业管理中会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应对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质量,还可以加快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新时期,企业经济的管理工作依然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只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就新社会、新环境的融合提升,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思想体制。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与时俱进,不过需要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没有所谓完美,只有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在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依靠传统经济管理的经验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实际环境,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经济体制,融合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以便促使企业经济平稳发展,提升应对企业内部经济风险的能力,进而获得长足发展。传统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内容,不能脱离传统,但也要精准追随市场发展,不断谋求创新,把握机遇。

(三)对社会供求关系的启示

市场经济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较为基础的内容是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供”与“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以只有科学的制定“供”与“求”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达到稳定市场经济,促进产品相互流通,进而更精准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总的来说,经济管理过程也就是科学分析“供”与“求”关系的过程,通过分析结果进行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管理供求活动时要立足于社会以及国家的整体形势,考虑到各个产业环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各个产业的“供”与“求”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就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较为僵化,需要及时打破这种传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化的发展,维持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秩序。

(四)对社会金融经济的启示

在国家金融经济管理之中,货币使用、货币需求、货币管理三者结合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金融经济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价格问题,所以对于金融经济的管理重要的一环是农业产品价格的选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社会金融经济的变化也多种多样,随即出现了许多额外的金融风险,所以国家在对待现代社会的金融经济的问题时,需要灵活使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方法,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价格,优化流通体制,增加应对金融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社会金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结论:

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内部体制均有实质性的创新,经济管理是国家经济发展好坏的直接因素,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社会供求关系以及社会金融经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经济管理思想需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以便保证国家的经济实力持续发展。

篇5

对于明清时期封建传统经济到资本主义近代经济转型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学术界对于其经济自主转型困难的原因探究,也是众说纷纭。对于明清自主转型困难的既有分析:

 

一、外部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各种洋货抢占中国市场,各手工业自作限制的藩篱一一崩溃,只有出口大宗的丝、茶尚能维持一段时期的兴盛。因而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在丝、茶业中还可找到萌芽的信息。

 

二、主要原因

 

此处谈及的主要原因,指的是封建主义的沉重阻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涵盖颇广:

 

1、强有力的地主经济的阻碍

 

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但由中国的历史可知,中国的商品生产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不言而喻,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更是异常之艰难。

 

历史上一切形式的地主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农民或农奴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上讲,地主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佃农、农奴的剩余劳动全部为地主阶级所占取。从根本上被限制在生产者(农民家庭)、地主家庭、皇朝统治者及其附庸参与的不同品种商品的交换。

 

2、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专制掠夺

 

封建政权严重干预和限制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官营式商业或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或重大限制,地主阶级对官营商业收益进行残酷的掠取。在封建制度下,山林川泽之利尽归国家所有,铸山煮海的盐铁收益一向由国家采取专卖手段归人国库。对民间指定矿山开采的产品实行“召买”,实际是低值的勒索。封建政权在运销方面采取种种限制,以致工商业裹足不前以致最终衰败。

 

3、封建政权对商业实行重税政策

 

明清政府对商业课征各种商税,有的课于商店(如铺捐),有的课于商品(如酒税),各地税目不同,征课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使营业者深感重负。例如,商品流通税以苛扰勒索加害于商民。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既然商人如此厄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也到了摧残。

 

4、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严重阻碍

 

封建主义的牢固根基在于地租剥削制度。富商大贾一面投资于商业经营以获取商业利润:同时又通过放高利贷以取得暴利,通过购买土地以收取地租。三者可分可合,而土地购买则是三者的轴心。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更自由,且广泛而频繁,出现了争购土地的热潮。但商人购买土地后,并不是成为“资本主义农场主”,而是成为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按照经济学经典理论,商业资本本来是可以削弱封建经济结构的武器,在这里反而成为加强封建地主经济的武器。

 

5、意识形态的负作用

 

历史的阴影尚未从明清商人的心理完全退去,旧的观念尚在左右他们的行为。他们经营商业积累起来的资金,很少投资手工业,除了少部分用于商业再扩大外,大部分为传统体制所吸收。投资土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大多数商人资本的归宿。农本商末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顽固存在。

 

三、对于“明清时期经济自主转型困难”这一问题的原因探究

 

1、传统经济的复合包容特征

 

传统经济的复合包容,即指的是传统经济的吸纳性。作为资本主义、近代经济的萌芽,本该是冲破传统经济的压制,却因为封建经济内生的吸纳性,“被较好的包裹在旧经济的躯体内”。由于传统封建经济自身体系完整,所以任何新生或外生的冲击都可以被削弱甚至同化。

 

传统文化缺乏形式逻辑,渐趋保守封闭。经验主义在明清达到鼎盛,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形式逻辑极其匮乏,从而排挤了本就弱小的实验主义;文化上的“政治高压”也使得自古以来就有的开放局面渐成封闭,保守气息极其浓重,极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传播和发展。

 

2、传统制度管束性

 

每一种制度都有着管束性,即约束作用。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其实是封建传统制度里面过于强大的约束,集中表现为大政府化、泛政策化、严监管化。为巩固皇权专制所采取的大政府化,对待所有事物一以贯之毫不区分的泛政策化、监管经济严酷不留余地的严监管化,说到底是专制对于经济的“不放心”,害怕过度膨胀的经济势力最终成长为威胁统治的政治势力,所以全方面监督,其具体表现在前面都已经罗列,在此就不再赘述。

 

3、一以贯之的封闭环境

 

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是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明清封建经济的桎梏之下,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市场显得尤其狭小。主要体现在国际市场、区域市场、行业市场的封闭上,由于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国际市场狭小,并失去了向国外先进经济学习的机会;交通的落后,限制了地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贸易的可能,使得区际之间的市场被阻断,国内区域市场狭小;另一方面,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少数的几个行业进行,且行业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产业化,使得资本主义的规模一直很小,无法形成能与传统经济相竞争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各种的封闭因素在制约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经济在传统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出来,但终究没能于其中发展起来,最终归于寂灭。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31

经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在世界上被公认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国。但我国传统的经济时代中经济增长方式是凭借能源的消耗为支撑的,这样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生产,因此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传统经济时代中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进行改革转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格局发生较大动荡的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压力都迫使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要进行改革转型,同时也要考虑新经济时代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与转型问题,以便实现新经济时代中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有较大的区别,新经济是一种以网络经济作为核心内容的,以知识要素作为有效驱动力的,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的新型经济,新型经济简单地可以总结为“新经济是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综合”。新经济含义中所提到的知识经济则是指建立在时代科学技术核心基础之上进行生产、储备、使用以及消费的经济形式,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当代新经济迅猛的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新经济的核心构成要素,正因为新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所以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大量知识储备的知识型人才在新经济的发展中必将成为核心供给者。关于网络经济可以做如下简要概述,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现代化经济,其中消费、信息资源、现代通信、生产交换和电子计算机等在网络经济中相互交织渗透,网络经济除具有传统经济所具备的全球化的性质外,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网络经济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强大优势在全球的各个国家受到广泛的青睐。

2新经济的本质特征分析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将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充分运用网络的有利途径和知识的创造性等两者的优势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物质需求。新经济的本质特征具备正反馈性、适者生存性和追求市场垄断等特性,同时新经济注重经济竞争中时间价值的主导地位。

21新经济的正反馈性分析

传统的旧经济是一种负反馈性质的经济,价格与生产产品的数量正相关,消费者与价格的高低和产品生产的数量负相关,这种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负反馈机制对市场的均衡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对新经济而言因为其正反馈的特性不存在均衡市场的性能,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更高报酬和更高效率的创造依赖于需求量的增加,使得供给方进一步下调价格,促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供给和需求在新经济中表现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是正反馈机制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效应。

22新经济的适者生存性分析

由于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均较高的缘故,传统的旧经济市场处于一种被分割的状态,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能够保持不被淘汰,但在新经济形势中经济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有所差异。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市场的竞争是一种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经济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类似于达尔文式的竞争规则,这种新经济的适者生存的特征属性是新经济本质属性的体现,新经济下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与传统经济相比降低很多,使得经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有效,在新经济下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必将把处于经济竞争市场劣势的企业淘汰,从而实现新经济市场下优势企业的市场垄断,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

23新经济的追求市场垄断分析

新经济下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具有很低的边际成本和很高的固定成本,这一新经济的内在属性就直接决定了新经济是一种追求市场垄断的经济形式,新经济只有通过这种垄断市场的力量才能够在经济市场上获得利益,若新经济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不能形成有力的市场垄断力量,那么其产品的价格存在被压制到边际成本的风险,难以与极高的固定成本相适应,新经济的这种垄断是某些产品生存的客观需要,这种新经济下垄断的打破需要借助新的经济创新。

24新经济的时间价值性分析

在传统的旧经济中,生产某种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高低,但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新经济产品的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已不是在社会劳动中花费时间的长短,其价格的高低受到新经济产品在生产出来的短时期的排他性。新经济在时间方面的价值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经济下的时间价值在新经济产品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产品价格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分析

31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分析

传统旧经济的增长由社会分工、资本积累以及国民技术的动态技术进步和储蓄等因素决定,而新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所变化,企业的创新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决定要素。新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因素的转变,说明企业微观方面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要比传统经济形式中资本储蓄与社会分工贡献大,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考虑传统经济中资本积累、社会分工等宏观因素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新经济时代中经济增长转型具有重要贡献的创新性等微观因素的考虑,在微观的基础上对新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和建立一套符合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型所需要的新增长理论。

32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所需社会经济条件

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基础,以为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有利条件,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提供良性的发展所有权,在新经济中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知识是一种可供多人同时使用、拥有的非竞争性知识,因此知识的配置与生产就不能由市场的竞争力量进行决定,否则新经济所带来的价值大大降低或难以受益,因此必须创造知识所有权;二是发展风险融资,新经济时代存在结构性的资金短缺和极大的投资风险问题,风险金融的发展是新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三是发展企业创新,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经济方面创新的有力支持,任何经济体都离不开创新能力l展这一微观基础的支持。

4结论

在新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依据新经济下时展的需求进行不断探索。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要对“新经济”的含义深入理解,要对新经济的正反馈性、适者生存性、追求市场垄断性的特性进行科学把握,要对时间价值在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进行合理掌控,深刻理解新经济与传统旧经济在增长方面的区别,积极创造新经济发展所需的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实现新经济时代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伟杰浅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可持续性探究[J].现代商业,2014(24):75-76

篇7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8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篇9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篇10

一、探讨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意义

经济价值发展取向与社会经济进步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是我国人民经济智慧的具体表现,是构建系统相对完整的经济价值理念,其中涉及的许多经济发展思路内涵,对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从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基本内涵的角度分析,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观念维护了我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适用性,就应该明确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要求,吸取其中宝贵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传统经济价值取向观与现代经济价值取向观的完美融合,达到中华特色经济价值取向的有效利用,以及传承我国经济文化伦理的目标,继而发扬中华经济智慧文化精神,提高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保证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二、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与现代经济价值取向的区别简述

(一)传统经济价值取向

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不受自然经济的约束,受当时社会发展状态与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们的价值,主张劳动价值是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应用实践过程中,以调节社会劳动关系,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为基本,注重社会实践价值,以提高当下社会经济,改善现有经济发展问题为重点内容,包含了经济价值取向思想和调节人际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建立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上,中心内容偏向于维护权力者的利益,所以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劳动经济价值关系体系,从伦理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缺少一定的公正性,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公平公正的要求。

(二)现代经济价值取向

现代经济价值取向聚集了,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观和西方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广大劳动者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提高社会整体性效益为主要的目标。现代经济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现代化特征,围绕传统经济道德观念,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为依托,不定期进行相关策略内容的调整。除此之外现代经济价值取向非常重视伦理观念,尊重个人社会地位,推崇独立个体的社会经济发展主导权,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规范了独立个体的经济价值实现行为,制定了合理的个体价值欲望标准,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改变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固有体系,构建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在满足人们个人利益愿望的同时,突出了社会效益化属性,实现了个人利益融入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性标。

三、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利益价值,满足个人经济发展的欲望,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容易受到利益价值的诱惑和唆使,进而做出违反道德原则的事。而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核心思想的合理利用,为当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准则,监督了个人经济活动行为,调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维持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健康。除此之外以经济与道德之间关联为主要突破口,强调了道德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快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转型速度,并且与现代化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焕发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维持了我国经济交易市场的秩序

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向观念主张互利交换原则,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阐述了社会经济建立在物质交换上的实质性内涵,从根本上提高了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应用有效性。同时采用分层的技术手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代经济交易个体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利益价值不能依靠独立个体实现的规律,进而培养了现代人们礼尚往来的交易意识。在这种既定规则要求下,人们会自觉履行商业交易的原则性义务,在进行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保证交易项目的公正性,确保双方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实现双赢的利益目标,进而维持双方的依存关系,保证社会商业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经济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制约条件,尽管社会经济交易发展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市场仍旧能够维持固有的发展秩序,继而为我国社会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保证自然系统领域的完整

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重社会义务,受儒家文化的冶炼熏陶,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重社会自然义务,并在最大限度上对自然领域表现出了尊重,以农耕为例,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提倡在农耕范围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停止农耕范围的继续扩大,进而保证自然领域的完整,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利互生的目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没有任何规范要求的情况下,过分生产容易造成社会经济动力的萎缩,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吸取我国传统经济价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内容,规范市场经济发展行为,与此同时引导独立的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生产发展观念,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效益,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处于良性的运作关系。

(四)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交易风气

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取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崇道德礼义文化,并将道德礼义文化作为把握经济市场发展,以及调节经济市场各环节关系的外在作用力。传统经济价值取向以诚信为核心内容,诚信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提出的,而是以所有人为对象,从道德信誉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交易提出了标准的行为信条。纵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状态,要想在现代社会经济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应该肯定诚信交易的重要性,明确谋求个人利益的荣辱观念,继而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诚信原则的有效应用,为独立个体进行商业交易安全公正提供了保证,诚信作为商业交易的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状态,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交易风气。除此之外诚信并不是形式上的东西,诚信作为个人或者企业谋求利益的前提标准,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功利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逐渐变成了人们建立契约的依据。

(五)构建了新型的消费方式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转型的特点,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过渡的过程中,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盲目提高消费量相比,更加注重消费形式的多样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经济市场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需求供应的市场化水平,进而踏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构建了新型的消费方式。当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主要以节俭为主,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等级式的消费观念,主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标,有效的避免了过度消费现象的发生,保持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平衡,不仅提升了消费的高度,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文推动力。但是节俭消费具有一定的相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持续消费目标的实现,容易造成过剩危机现象。

篇11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