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0 10:16: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言
从自然法理论角度来看,自然法高于实证法并决定了实证法的性质要从属于并体现出自然法,如果没体现出自然法要求的实证法必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恶法。因此以自然法理论为视角来审视平等理念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法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
1.自然法的基本理论简述
关于自然法的定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过很多种不同的认识,但通常意义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原则的集合。自然法萌发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文化中经久不衰的体系之一。自然法主张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发挥了最高程度的人文主义,自然法的理论基础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在如今,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求诚实信用原则等很多理念都是自然法要求的体现。
2.自然法的发展脉络
最早的是古代自然主义自然法,追溯到荷马时代,从古希腊自然法的萌芽由来。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都普遍认为的观点是,任何事与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规则和秩序,不仅仅是自然界有自然生长的规则,个人、民族、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自然法的整个程序大体系之中。希腊人固执顽强的“城邦主义”是自然法观点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集中表现。
后来衍生出中世纪神学自然法,是自然法观念的另一种发展形态。在中世纪神学自然法阶段下,基督教神学占领了统治地位,不仅教会与国家执行二元统治,神权和王权也实行二元统治是其根本特征。在此之下由于基督教势力庞大,因而使当时的自然法观念被蒙上了神学色彩的面纱,而自然法也被看做是神的意志的代名词。
接着自然法迎来了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峰,即近性主义自然法。在中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和各种改革浪潮的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这种发展力的推动下,古典自然法学说因此出现。古典自然法学说是一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法学世界观,讲求以人为本的唯物观点,它是在继承了古代自然法的传统和在批判中世纪神学自然法的基础上,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正式形成的系统的自然法理论。
随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自由主义自然法出现。在此时的思想学派上,虽然有些许不同不过普遍都认为固有的人性是自然法的本质来源,自然法确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力,人人平等,并赋予了“正义原则”,使人们不断反思恶法,并再次意识到国际法应该融入自然法的精神,才能推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二、平等理念在国际经法各阶段的发展
国际经济法的各个主体之间进行经济活动往来的同时,不仅仅发生了互利的合作,有时也会有利益冲突、摩擦和隔阂。在通过不断的协商、沟通、竞争、调解和放弃,逐渐构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每个阶段过程中自然人对平等的追求都有不同的体现。
1.萌芽阶段
国际之间的经济来往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为国际经济法的出现奠定了环境基础,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区及亚洲、非洲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尤为明显。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日趋繁多,就会对一定的依据准则有需求,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各国的商人在经验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中,渐渐通过双方的约定构成了许多交易习惯和规范,以此来处理今后的国际贸易往来,因此形成了国际经济法的前身。商人们在制定这些制度的时候,会不约而同的重视对国家平等、地区平等、人民平等的观点,所以这些习惯制度的产生是基于了约定各方平等来往的前提下进行的。
2.发展阶段
在发展到十七世纪以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伴随着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也随之形成。由于各个国家的规章制度不同、经济手段不同和习惯也不尽相同,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国际经济法来约束各国的活动方式,因此从十七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叶的数百年间,关于国际经济法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习惯都大量涌现并逐步完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平等理念的发展史曲折又蜿蜒的。由于历史时期的发展,西方强国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众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相比起来落后、弱小,在此时签订的平等条约也是基于维护了大国利益的前提下签订的,而平等理念的大观念遭到了践踏和破坏,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断被激化。由此可见,国经济经法基本理念的发展是一个逐步争取、不断斗争的过程。
3.转折阶段
在二战结束之后,国际经济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过了多年战争的洗礼,各国都对和谐互助发生了强大的愿望渴求,对平等的追去更为强烈,因此使得旧的不平等国际现状被全全打乱。世界上的各种力量以结盟的方式形成新的国际力量,很多饱受多年摧残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为了寻求平等对待逐渐摆脱了残酷的殖民统治,组成了第三世界,共同为实现实质意义的平等努力,进而使得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平等理念被再次重视起来,向新的台阶发展。
4.更新阶段
随着世界发展越来越趋于区域化和联盟化,世界发展态势呈现和平发展的状态。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追去平等的努力下,联合国召开了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并一致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平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如今,国际经济法的各个基本原则中都渗透着平等理念,其基本原则一直被各国倡导,在实质平等的基础上,各国在国际社会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三、平等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从自然法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法在实际发展中必然受到其基本理念的影响,并必须体现基本理念的要求。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中最为重要、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就是平等理念,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能经受住时间、历史、国家与社会实践的考验。
1.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的关系
国际法的制定区别于国内法,其制定主体和法律效力都是由两个以上主体或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来进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区别在于其规定不是一种任意而是制约,是受到各国意念的一种协调,然而在这种协调关系中会往往出现以大国或发达国家的意志比较突出,因此在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把握好基本理念的贯彻、防止大国独权是重要任务,避免将国际经济法的良性规定带入恶性边缘。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是指国际经济法制定的法理基础,也是国际经济法在发挥效力时遵循的客观规律,更是国际经济法进行法律活动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具有自然法的性质,其占据了国际经济法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国际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国际经济法会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实际发展,能为每个国家的切实利益做根本保障,不伤害每个个体的利益发挥国际经济法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国际经济法在世界范围内的法治进程。
2.平等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在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中,最具有人文主义和理性观点的就是平等理念。平等,是自然法的精髓,讲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体现。平等作为一切法律实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平等,那么其他权利都只是摆设和形式而已,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严谨,更加失去了法律的公正。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念的设定是基于指导国际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平等理念作为指导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基本理念,有利于国际经济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法制化进程,更是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依据和前提,以平等基础建立起来的法律规范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更具有信服力,使各国能更好的遵守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当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利益关系发生了处理意见的矛盾、冲突时,基于平等理念的协调决定也更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法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国际经济法在各个国家的威信。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8-03
一、引言
担保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据点、翘板和桥梁。担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中国拥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全国民营经济单位总数1000多万个,近年来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生产总值占大多数省份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但是,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据调查,全国中小企业每年资金缺口达50多万亿元,而全国所有的专业担保机构年担保总规模也不足1万亿元,相差非常悬殊。银行对企业间的贷款互保变得越来越谨慎,这就为专业担保机构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国内担保机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根据广东担保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担保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但是,国内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担保机构当前发展的“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二、担保机构目前发展“瓶颈”
近几年来,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虽然实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制度,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依旧存在。
1.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民营担保机构生存的整体环境。我国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不健全、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担保行业整体良好形象和行业应有作用的正常发挥。如担保公司在设定反担保措施时,对债务人的房地产、车辆、股权等作抵押登记时,发现债务人已经重复抵押了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重复抵押做了禁止性规定,但对一些债务人和担保机构明知故犯的行为,却没有明文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权的实现,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使担保机构在操作上遇到困难,担保风险相应增大,担保成本随之提高。
虽然2010年3月8日国家七部委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如资金条件、人员素质以及资本金运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各级政府部门操作和加强管理,也有助于杜绝个别担保机构的不规范现象,但担保机构存在的关联交易、地下金融等问题依然没能杜绝;管理部门不专一,有的省是由金融办管理、有的省是银监局或中小企业局管理,导致政策把握程度不一致,管控力度也不一致,对担保机构是管还是促的问题上看法也不一致。
2.银行的强势地位挤压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对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和担保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采取风险按照2:8比例承担,担保费率按规定可以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5%。但在国内,担保机构要承担全部担保风险,而实际上担保机构却只能收取2%-3%的担保费。这使得担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而利润大大降低。这种高风险低利润的经营模式,迫使一些担保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保证金的非正常运作获取高额回报,以弥补经营中的低利润。这种做法不仅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带来了高风险,同时阻碍了担保机构的正常和健康的发展。
3.担保机构实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担保机构较小的规模限制了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个别担保机构一旦出现担保企业贷款逾期和代偿等情况,立即形成担保风险,加上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放大倍数不高,导致资金成本过高,影响到担保公司职能的正常发挥,制约了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现在一般担保资金只放大5倍,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协议中5-10倍的底线,这也导致了担保资金过多闲置,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各省担保协会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总体盈利能力弱,一半以上处于亏损边缘,总体运行相对困难。
担保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担保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较大风险性,需要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担保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具备较强的金融、法律、管理、担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
三、担保机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在国会演说中讲到“金融缺口”,他指出,当企业需要的外援性资金少于25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0万英镑)时,很难获得融资。麦克米伦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问题遂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一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为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多建树。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其合理的融资要求亦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融资环境基本上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尽快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欧美各国普遍加强了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各国普遍采取的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以财政资金弥补社会存款保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公司财力和公信力之不足,以此减少储户、银行风险,保障社会安定,扩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鼓励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担保机构不可以吸收存款,财政支持资金有限。在担保管理办法没有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各家银行普遍认可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办法是现实可行的,是快速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捷径。
2.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德国目前拥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60%以上是总资产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银行,它们与中小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在拥有数家全世界最大银行的同时,还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小银行。本世纪初,总资产少于5亿美元的银行有80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2%;总资产少于一亿美元的53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61%。此外,美国还有一万多家信用社。美国数量庞大的小银行、信用社促进了所在地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可以提供贷款的银行(含信用社)600家。与美国银行(含信用社)近20000家、德国银行3400多家相比较,数量远远低于应有的正常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几年政府一直重视中小企业信贷难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村镇银行等措施。据调查全国截至2011年末,已组建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但贷款余额仅3914.74亿元;新组建的村镇银行726家,由于设立条件“必须有金融机构参股”限制,不能大范围设立,而且已经设立的也是由参股的金融机构(银行)管控,但由于不允许吸收存款、由政府掌控等弊端,导致资金抽血现象越演越烈。
借鉴外国经验,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大力支持担保行业内的整合力度,培育龙头企业,选取已经经营多年、具有一定经验和经营记录的优秀担保企业,使其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是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加快担保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经验教训看,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民营化或股份制是一种必然选择,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允许设立民营或股份制中小型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
3.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若让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向中小型银行方向发展,必须有一定政策和法律支持,最为重要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当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国家货币当局或有关政府部门在金融体系内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对存款人给予偿付。存款保险制度可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完全由一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的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指以专门从事存款保险的机构为主、以中央银行为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保护银行及整个经济体系,使它们不致遭受现实的、和可能发生的因银行体系崩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改进对银行监督的质量。
从国外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在本质上来说非常适合独立经营的、自负盈亏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担保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谌勇.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及其融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3),p28-30
2.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5),p129-133
3.高凌云,程敏,徐海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p94-97
4.王宛秋,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p37-40
5.Altman,E.I.,Marco,G.,Varetto,F..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 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p505-529
6.YUK2SHEE CHAN, A. V. THAKOR. 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ith Moral Hazard and Private In2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 No.4 , 1987, p345 - 363
7.A.W. A. BOOT, A. V. THAKOR, G. F. UDELL. Secured Lending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1, No. 4 , 1991, p458 - 471
8.ALLEN N.BERGER, G. F.UDELL.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8, No. 3, 1995, p351 -381
平面媒体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平面媒体的改革显得较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平面媒体发展的创新性出发,以提高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方向,增强平面媒体的社会责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一、创新在平面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媒体承载着社会公众文化生活以及营造社会文化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面媒体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奉献了重要的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对平面媒体文化审美、内涵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使得平面媒体的发展必须从创新创意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来提升平面媒体的品质,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来科学定位现代文化生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推动多媒体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化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在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推动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在推动平面媒体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渠道更多、选择更多,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书、信息网站等新兴多媒体都对平面媒体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面对新的时展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平面媒体必须从时代的特征出发,在平面媒体中加入创新的元素,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用创新的思路来武装平面媒体,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更多需求。
二、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创新策略
(一)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平面媒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平面媒体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承受着更多的生存压力,而新兴的多媒体和数字媒体则希望通过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数字媒体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优势,在声音和色彩上能够带给受众群体更好的阅读体验。数字技术变革了平面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影响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环保型,因此数字化的平面媒体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我们在其网站上看到《新周刊》、《汽车族》的电子杂志,就和纸质杂志的内容完全一致且同步。虽然是电子化了,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容的完整获取,因此,纸质杂志培养的忠实读者会在第一时间认可这种刊物。研究发现,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本质并非是因为其电子化形式,而在于其原本具备的刊物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追求形式创新而缩水内容的电子杂志无法为其聚拢更多的受众,反而是忠实传统媒体内容的电子化方法更容易受到新受众的垂青。
(二)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平面媒体要在现代化媒体中生存,就需要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数字网络基础来丰富现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首先需要对平面媒体的市场经济角色和价值进行定位,将传统平面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方式相结合,通过关注用户的真实体验,以提高平面媒体阅读的舒适度,力争在美学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用户反馈、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来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完善平面媒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设计。其次,传统平面媒体需要从发展的长远性,重视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工作,通过引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来提高其文化传媒中的创意,在内容和展现形式上实现突破,从而为传统平面媒体资源的现代化发展排除技术上的障碍,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比如,当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需要6元,纸质杂志的零售8元。区区2元的差异,也许很难刺激用户订阅电子版的兴趣,然而当受众看到8.99元可以购买4期(当期+3期过刊)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是一个大便宜。平均到每期2元多的价格与纸质杂志的差距足够大,也足够刺激用户一次购买多期杂志。这种"当期打包过刊"的销售方式不啻为一种电子杂志营销的创新。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平面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它包括了新技术、创新管理的方式以及品牌战略等。平面媒体在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下,需要从其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角度出发,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将品牌发展的战略融入到平面媒体产业的发展思维中去,增强工作人员的团队归属感以及责任心,为实现核心竞争力构建目标。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创新管理,用高效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灵活和动态。
(四)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平面媒体数字化是重要的创新,这个进程会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提速,而发展技术和提升品质需要资金支撑,因此收费乃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媒业不仅在产业形态和和世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式逐渐趋同,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合作与互动程度也明显加深。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的平面媒体行业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勇气,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市场环境的同时,借鉴海外市场的资源创新开拓国市场,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平面媒体形象。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因为其自身的特征具有物质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进行现代化平面媒体的创新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要实现平面媒体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平面媒体更好的发展,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成昆.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J].岷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黄本斌.新经济形势下出版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3] 王伟.网络出版时代传统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年,第(3)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91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占其77%的销售额。从1975年创立至今,它成功变革了快速服装行业的经济模式,被认为是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是深受全世界青年喜爱的时尚服装品牌。2004年全球销售额46亿欧元,销售数236亿件,净利44亿欧元;2005年全球销售额6741亿欧元,销售数429亿件,净利803亿欧元;2006年ZARA的排名已仅次于Adidas,品牌价值3052亿欧元;2010年全球销售额1379亿欧元,净利19亿欧元;2011年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近5000家门店……2013年,Inditex集团毛利率下降50个基点至593%。
ZARA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终于坐上“快时尚一哥”的位置,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第一代创始人的渐渐隐去,ZARA面临许多问题。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ZARA的负面新闻,引起ZARA的重视和理论界的反思。虽然ZARA 快时尚界的巨擘的地位短期很难改变,但不可否认如今的ZARA确实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
1ZARA四个发展瓶颈
11扩张过猛影响盈利
ZARA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由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自2011年开始,几乎以每天新增1家门店的速度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拓展业务。集团在2015年一季度新开63家店,店铺总数上升至6746家,其中在中国有超过500家店铺。除了实体店店铺的扩张外,Inditex集团还扩展其在线足迹,分别在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在线销售网站。众多的门店使ZARA变成了一个“虚胖者”,在市场的跑道上大汗淋漓。二三线城市的门店基本上都在亏损的边缘,库存增加和毛利率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
12投资地产牵制大量资金
过去10年,ZARA的创始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将大量资金进行不动产等投资,在欧美耗巨资购置物业,其“地产帝国”价值达100亿美元(据彭博社统计)。2011年奥特加以全现金556亿美元拿下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地标建筑毕加索大厦。奥特加重金投资房地产,牵制ZARA大量现金流。
13提价导致客流流失
由于代工工厂用工成本上涨,制造成本节节攀升,ZARA进入全新的价格调整期。凭借着价格低、花样多、款式新、折扣大的诸多优势,ZARA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目前服装业供大于求,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就是服装终端价格而并非成本。服装价格极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动力,消费者会做出转战网络卖场进行淘货的选择,ZARA的提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流的流失。
14控制成本降低质量
为控制成本,ZARA早在设计阶段就已将高质量、使用期长的面料排除在外,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频繁更换成本更低的原材料和代加工厂已经成为常态。近年来,ZARA频频爆出质量问题,频登质量黑榜。ZARA的质量主要问题是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纤维成分不合格。作为全球“快时尚”风向标的国际巨头,ZARA却在中国屡陷质量门,两年时间7次“上榜”。面对每次质量事件,ZARA基本选择了沉默,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也从未给出任何处理意见。有时尽管其口头承认了产品存在问题,但对于产生问题的原因,ZARA方面表示,“可能有些供应商没有理解服装质量的标准”。
2ZARA发展瓶颈的破解启示
21扩张有道
虽然企业扩张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企业发展过程也是一种自然新陈代谢过程,只进不出不符合市场规律。船大难掉头,应当有进有出,剔除业绩差的门面,淘汰落后的部门。
(1)前瞻性分析市场有饱和度。市场有饱和度是指某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量与市场潜量(指某产品需求的极限值)之比。市场需求是有极限的,永远旺盛的市场需求只是资本家单方面的无穷欲望。明智的企业必须掌握这个极限值,在恰当的时候通过多种渠道改变这个极限值。
(2)充分考虑扩张的风险。扩张后遗症享受着追求规模带来的极速,背后却是多产品驱动、过于追求物流速度、恶性价格战、人事地震带来的种种隐忧……跑得最快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如何控制企业扩展的节奏和速度,这得根据企业本身实际经营情况而定,统筹经营理念、经营者、人才储备等内因,全球经济环境、国家方针政策、行业现状等外因。
22留住核心资金
政治经济学认为对于资本家来说利润是唯一的目标。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使这个部门生产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反之,被抽走资本的部门就会造成求过于供,价格上涨。
ZARA母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目前全球地产投资过热,市场过大于求,房地产价格下跌将给ZARA带来强烈冲击。作为服装行业代表,ZAE大数据时代,所有企业都面临着数据存储、快捷与安全的检验。ZARA应将资金用于门店软硬件更新和人才培养等。
3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ZARA虽然提倡“平民”亲和力,但不会把自己做成一个低端、低价品牌。Zara服装的目标消费群是收入较高并有着较高学历的年轻人。
(1)人口结构在变化。在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客户的定位,继而影响产品定价。第一,应该明了普通消费者是更大的市场。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8~35岁青年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27%。第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经济持续发展,潜力市场更加广阔。第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年轻人口迅速萎缩,中年人口比例上升。第四,从2012年是90后的就业元年,他们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消费力量出现在市场上。80后已经或正在进入而立之年,成为时尚消费的主体。市场已经悄然改变,固有的定价方案显然需要调整。
(2)人口分布有差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ZARA的价格相对于本土的休闲服装品牌来说还是比较贵的,它们通常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比较具有竞争优势,在三线城市经营并不乐观。包括大量中西部城市在内的三四线市场是一片利益空间,所以本土品牌可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优先发展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潜力和顾客喜好,通过局部扩张占领区域性市场,依托积累力量发展一线市场和二线市场。
4对质量要精益求精
服装除了比拼时尚元素之外,还要比拼质量。快时尚追求快、多,但质量控制不一,屡屡出现质量问题。在时尚、价格方面差异不大时,有相对精良的品质和更加优化的客户体验的产品可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服装资源消耗也较高,质量好的旧衣服更容易妥善处理可二次利用,这对节约资源大有裨益。
在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重大起伏和波折的行业里,都无法期待它能迅速诞生出真正伟大的公司。概况而言,ZARA应该破解发展瓶颈打造一个更为健康的商业模式,ZARA遇到的问题也具有共性,它的破解经验可以供中国企业做良好借鉴。作为世界服装大国,中国的服装产业要想更好地生存,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无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都已成为过去,唯有紧跟潮流,突破瓶颈,从而使自己更强大,甚至使传统服装行业焕发新的生机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陈宇凡客:扩张后遗症[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2(4):52-55
[2]吴伯凡致陷入寒冬的服装企业:向ZARA学习吧[J].21世纪商业评论,2013
二、河南省区域社会发展指标分析和评价
社会发展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建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让全体公民都有机会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该系统选取了7个指标,即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元),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人),H4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亿元),H5科技人员数,H6每千人口医生数(人),H7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张)。对人口发展的7个具体指标数据运用Eviews6.5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果:第一个成分H1占总方差的61.67%,第二个成分H2占总方差的18.64%,第三个主成分H3占总方差的11.52%,前三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1.83%。因此从原有的7个指标中选出3个主成分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接下来继续对已经选出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直接用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指数E3。社会发展比较好的是郑州市、洛阳市,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周口市,和实际发展现状基本相符。
三、综合指数分析和评价
本文在对18个地市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分析结果基础之上,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综合评价指数E。我们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三方面都很重要,综合评价指数E可以建立如下公式:可以看出,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发展最好的是郑州市,其次是洛阳市;发展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鹤壁市,和目前我省区域发展的现状基本相符。由于指标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分析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河南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四、启示与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发展存在差距,呈现出不协调现状,应根据具体省情,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差距。现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目前,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还要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融入了“经济区域”的体系之中。要对我省进行适宜的区域规划,有利于减少盲目短期思想,实现长期全省的协调发展。要学习国外、省外先进的规划思想和思路,根据河南省具置、环境和发展现状,建立相应的城市群、城市联盟,制订区域协调法,协调职能和法律的规范化。制订适宜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区域财政政策、区域人口政策、区域环境政策等等,缩小差距,不能让差距日益增大。制订区域型空间规划,根据当地经济、人口、社会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发展地区特产和产业。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还要积极培养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景区,使我省各地市第三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
2.整合全球资源以利于河南区域发展河南是全国的粮仓之一,农业发展有基础,工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发达,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基础,从农业切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可以从黄河文化切入,发展创意产业。既可以分城市发展,也可以分南北两个方向发展,整合各地市特色,引入省外甚至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结合国家政策合理有效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趋势,体现各地市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42-01
时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快捷的信息时代,继承传统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开拓创新更是不可缺的。就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4年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成立,我校的家校互动有了新的途径。我校49个在校班,家校路路通的平均开通率为95.3%。通过家校路路通,使得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使得我们的学校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效果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我校的网络家校互动发展进入瓶颈期,要想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需要认真思考,努力实践。
1 我校网络家校互动发展的现状
1.1网络家校互动的硬件设施投入不够
学校早在2006年就给我校所有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的网络也能顺利开通,可这只是具备了网络家校互动的一方条件。要想实现家校互动,还需要学生家长配备电脑,但是,据统计我校拥有电脑的家庭却并不多。以我班为例,我班52位同学,家里没有电脑的还有18位,占到34.6%,有电脑没开通网络的只有6位,占12%。这些家长不购买电脑、不开通网络的主要原因有:(1)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家庭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2)普遍认为电脑和网络会影响孩子学习;(3)家长的文化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种种原因导致网络家校互动的硬件投入难以实现。
1.2现有网络家校互动方式仍然单一
尽管网络家校互动推行已有多年,我校家长家校路路通的开通率在95%以上,但网络家校互动的方式却仍然局限于最初的家校路路通,家长还只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信息是单向的,而且内容也比较单一。班主任通常是将学校的活动、考试、学生离校或放假等通知通过家校路路通以群发的形式统一发送给家长,联系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回复老师短信的家长很少。我班只有一位家长经常回复我的短信,但内容也仅仅是“知道了”,“谢谢老师”之类的话,缺乏真正的交流。
1.3网络家校互动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家长可以在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向专家咨询家庭教育,学习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但是经过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校很少有家长利用过。按照设想,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利用网络,直接面对面交流,比如:用摄像头,发邮件,QQ交流或者家长浏览孩子班级网页后在家长留言板中留言……可是这些美好的设想很难变成现实。家校互动的使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家长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是主要的,以我班52名学生为例,家长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四位,其中本科学历的只有一位,初中学历的占到78%,因此家长使用网络的能力较低,这就极大程度的限制了网络家校互动的可行性,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1.4各方面积极性未得到调动
家校互动不能仅仅是学校和老师剃头挑子一头热,它需要得到来自家长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由于舆论导向还不够,家长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没有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是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轻,一旦任课老师要请家长到校,那该学生一定是在任课老师的课堂上违纪了,这时任课老师一般通过班主任请家长来校面谈。所以任课老师一般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这就使得家长不能获得孩子在校的全面信息,只能通过班主任的信息了解孩子的情况。
2 解决家校互动发展瓶颈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校网络家校互动面临的瓶颈,我觉得需要我们学校德育条线工作的同志们如德育干部、班主任等共同思考网络家校互动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2.1降低网络家校互动的条件和费用
一件事情难以实行,一般来说是因为它的门槛太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否寻找一条简化网络家校互动的方法,能够随时随地直接通过手机上网,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阅读教育方面的信息,实现和老师的网络互动。而这种更为便捷的方式却只要花少量的费用就可以实现,这必定会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2.2积极宣传网络家校互动的优势和操作办法
要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或者发动社区力量,还可以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发送短信向全社会宣传利用网络进行家校互动的优势,收集相关资料和案例,向家长介绍,让家长了解网络家校互动对教育子女的实际价值,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特别还要向家长介绍网络互动的操作方法,让家长学会简单的操作,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合力。只有当全社会都认识到网络家校互动的优势,所有家长都能积极登陆网络家校互动平台,都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网络家校互动给教育孩子带来的好处,才能发挥网络家校互动对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成效。
2.3学校和社会应主动承担起责任,提高家长的网络互动水平
针对家长使用网络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埋怨家长,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家校互动的大发展,需要自身承担起重要责任。对于广大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家长来说,让广大家长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教会家长利用网络实现家校互动应为当务之急。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可以请求社会有关部门出资,由学校出教师,三方合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一、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概述
如果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在新企业外部环境中继续应用,将无法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国外相关专业学者适时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通过新的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准确地计算出相关数据,而且其准确度和简洁性较传统的成本会计算法要优秀很多。新的方法带来的是会计理论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所有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的得到优化,进一步帮助企业节省了资源,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相关的新算法和新技术不断产生。
二、在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
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会计理论的极大发展。但是,新的背景下,成本会计面临着新的瓶颈。
首先,根据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可以知道,历史成本才是会计成本所反映的。不能将会计成本等同于重置成本,甚至将会计成本视为价值损耗的补偿。这样通常会造成企业资产在保值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原始价值来计算现行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补偿智能保证价值符号在账面价值上的补偿,无法实现物品在实物规模上的再生产。
其次,新企业外部环境下的成本会计理论往往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淆,这样既无法达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也无法显现出成本会计的核心。因此会造成各个部门职责混淆。
最后,成本会计理论仍旧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企业的会计成本计算只注重生产领域的成本,很少去考虑到其他环节和领域的成本计算。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本信息失准,经济决策和成本无法控制。
三、在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路径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应该在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以找出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理论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和措施。
(一)完善相关成本会计制度,加强研究,促进成本会计专业人员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成本意识。在制定和实施成本会计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全方位的全员管理成本。通过此来提高所有人和所有部门对于成本的重视。就成本会计人员个人来说,了解和懂得会计、财务管理只是基础,还需要懂得经营管理,熟悉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了更好地解决会计理论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加强学习,通过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会计电算化方式,是成本会计个人所必须做到的。
(二)相关会计成本专业组织要注意总结和推广我国研究出的成本会计计算方法。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我国成本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成本会计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总结,以便实现经验向理论的转化。
(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突破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就必须不断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会计行业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快电算化发展。成本会计电算化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有效提高了成本会计的业务受理能力。推动成本会计电算化发展,有利于从技术手段上不断突破成本会计的发展瓶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会计电算化依旧停留在单纯的代替手工核算工作。没有很好地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与会计电算化结合起来推动成本会计工作的开展。而且,很多电算化会计信息只是提供了一般的财务信息,无法有效地提供给成本会计所需要的信息。为此,必须转变会计成本电算化模式从计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必须不断提高电算化应用为成本会计和会计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持。
(四)成本会计工作者应该加强学习,以此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成本会计的职能并非是单纯的成本核算和分析,应该真正认识到成本会计的职能在于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以及核算和考核等。其中,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中的核心职能。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决策而工作。可以清晰预计的是,企业通过会计成本职能的贯彻执行,能够创造出合适的激励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实现整体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我们要针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新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有效结合,加强对成本理论的研究,更新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传统理念,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与素质,充分发挥出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建忠.新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狭义上讲,即社区的一线人员,好的全科医生,有经验的护士。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全科医生应具备综合性的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使您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上的准确度,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全科医生对社区人群可以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体弱多病的群体(如:老人,小孩)的护理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的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那么担负以上重任的社区医院医师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学历构成[1],见表1。
而在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卫生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我们可以看到[2]:25~34岁的执业医师占26.1%,35~44岁的占22.1%,45~54岁的占42.4%,按工作年限来分10~19年的执业医师占17.4%,20~29年的占40.4%,从学历上来分占40.4%的为大专毕业,中专毕业的仍可占到36.9%,按专业技术资格分初级职称占55.6%。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中,低学历,低职称,老年医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显然跟不上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尽管由省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对社区医师的免费培训紧锣密鼓的开展,但要想把一批年富力强,经验充足的医师放到社区就不像培训工作那样简单了。
硬件、设备问题:①硬件设施:它包括社区卫生机构的用房,一般检查设备。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254.76m2>/sup>;按照一级医院的基本设备设置标准所列出的19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6.24种设备;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所列出的14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9.66种设备。有31.6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编制床位;设置观察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个机构有观察床位4.64张。②在基本设备方面: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关的设备配置情况较为理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问题尚未解决[3],笔者调查了济南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为租赁用房,为了避免高额租金许多社区选在偏僻的位置,而位置较好的社区医院则被高昂的房屋租金弄得不堪重负。
资金投入:政府决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社区机构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社区卫生的医疗收入中治疗费占很小的比例,所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以来,社区机构的自营收入就非常少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非盈利机构,无论从房租,水电,特别是人员工资都只能靠政府财政支持。然而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现行的财政体制无法准确对初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贴。在市场力量主宰医疗服务的同时,政府投入医疗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虽然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绝对数上增长,但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从1993年6.07%下降到2002年的4.12%,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达到了4.53%。
讨 论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员学历低,专业水平低,可以派高学历,水平高的医学人员到社区,各方面资金不足就尽量加大投入,然而真正搞好社区卫生建设,做到让百姓“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却远远不能仅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决。在美国,学生经过4年大学教育,毕业后再报考医学院校。完成4年本科医学学业拿到医学学士学位后,选择家庭医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医学毕业生,要向举办家庭医生(即其他国家的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提出申请,经过竞争和遴选,进入家庭医学住院医生培训项目。训练时间为3年,前两年主要在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培训,但每周至少2~3个半天到社区诊所实习;第3年主要在社区诊所培训。住院医生每年必须参加由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命题、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进入下一阶段培训。3年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由该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家庭医生资格证书。此外,美国家庭医生每6年必须参加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组织的家庭医生资格再认证,这种再认证与全科医学的继续教育相联系,要求医生每6年必须获得CME(继续医学教育)300学分,合格者方能再注册执业。如此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才能真正提高社区医生的整体水平,任何流于形式的短期学习或培训在社区工作中是无法应付各科疾病诊断处理的。显然,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航,陈琦,李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4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11-02
引言
企业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运用依法获得的资源从事经济活动,在生产总值、生产规模、生产总量与效益、技术含量、营销手段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情况。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考虑到中国经济还未真正经历出清和去杠杆,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分子企业盈利可能会比2015年差,很多传统行业企业耗了这么多年可能熬不过去了。供给侧出清的压力越来越大,体制的刚性约束所能兜住的时间是有限的,政策的弹药也是有限的,“僵尸企业”把地方财力和多年积累的企业家底已经拖垮。受益于消费升级和创新创业,新兴行业继续快速成长,但尚不足以填补传统行业衰退留下来的巨大的国民经济核算缺口。2016年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趋稳向好。收入自6月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以来,增幅持续扩大;利润同比降幅逐月收窄,本月首次实现同比增长;煤炭、钢铁等行业利润大幅增长;有色等行业继续亏损。
一、我国企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企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质量管理不明确
即使在目前科技生产与发展的大环境下,还是存在很多企业其现代化生产的程度不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思维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企业对于质量的管理与运行缺乏认识,甚至在ISO标准化的过程中,都是要求第三方的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缺乏自身的主动管理意识,对于质量管理持续改变的认识更是无从谈起。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不重视质量与服务的企业,并将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所淹没,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无从谈起。
(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量和度的把握不到位
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定预判风险的能力。很多企业在看到同类型的企业在开展某个项目的研究与生产,自己便会组织企业的力量进行相同或者相类似产品的生产,意图抢占先机。然后当推出产品后,l现市场上同类或者相类似的产品很多,厂家也是鱼龙混杂。这种盲目跟风的生产方式不仅仅存在于制造来的企业。农产品企业中也是一样,近年来大蒜、大葱等农产品价格被炒得离谱,农户或者企业看到这个暂时的商机后,盲目地扩大种植面积。然而事与愿违,第二年的农产品价格暴跌。这似乎形成了一个规律式的发展模式,很多企业看穿了这个规律后,却不能正确地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生产产品的过剩和产品质量的不达标、不合格,都严重地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量和度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探讨。
(三)部分企业缺乏一定的现代管理能力
部分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其现代化的管理能力也相对较低。存在很多改革开放时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家族企业,其发展规模还算不错,但是其内部的管理能力却相对较弱。任人唯亲、吃回扣、拿供应商的红包,这类乱象似乎成为了这些企业在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动力与潜力。
(四)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未能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及竞争力
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小微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往往自己开发出来的商品,在市场流通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其他厂商复制、销售。国内最出名的某强北,就是国内出名的OEM基地。据说在这里,只要能有外形和销售的许可,复制过程简单容易,而且甚至有些OEM的产品比原产品质量还要好。在某强北,靠OEM生产和发展的厂商很多,这也在“故意”地侵犯着那些产品设计、研发的企业,比如在某手机概念机之后,产品还未开始售卖,某强北就已经有了仿制后的样机了。
二、提高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企业运行模式
(一)“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指企业的领导或者管理层,积极地走出企业,走到市场,去考察和研究企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含量,以及市场对于企业产品的诉求和反应。这样的过程,可以避免很多企业管理者“坐井观天”式的生产,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请进来”就是聘请一些专业技术的人才,协助企业生产和发展。比如质量控制方面的人才,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或者损失,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质量度,推动企业ISO的过程,为企业在市场过程中提高份额和比例。又比如企业生产方面的人才,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协调生产行为。现如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产品能够有更多的价格空间赢得市场有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线上的销售
在2016年的天猫平台上,11月11日当天在线交易成交额达到了1 200多亿,这还仅仅是天猫这一家的成交额。据此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线交易不论是从量还是金额来看,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的契机和机遇。所以,不论是制造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可以通过电商的平台构建自己的在线店铺,让企业的商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订单转向了电子商务,比如格力、小米、联想等都在天猫等形式的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旗舰店或者专卖店,其成交额比任何一家线下的店铺都要强,作用可见一斑。相信在未来,电子商务必将为更多的企业赢得发展的红利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全面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强化供应链管理
我国的供应链思维是近年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企业在生产中,往往把更多的原材料或者配套产品通过采购部门去落实,这样的供应弊端是给了采购人员更多的权力和滋生腐败的机会。而现在,通过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供应厂商,通过透明的价格和一流的服务能够杜绝这一类现象,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避免过多的原材料或者配套产品占用了企业过多的资金流。所以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到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和发展,用现代化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四)强化科技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和调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能够带动企业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条的高效率发展。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赢得发展的机遇和份额,必须重视到科技发展在企业中的应用,摒弃传统发展思维中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案,把更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行业或者产业向优质、高效、排放少、污染轻的产业过度,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的进一步协调和引导,对于一些过度发展的企业要予以关停和限制生产规模;对于一些新兴产业或者朝阳产业,要给予更多的发展扶持。比如在内蒙古,国家进一步关停了很多产量低、污染中的煤炭企业;而在中东部,对于光伏、石墨烯等产业,政府给与了更多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这些都说明了,科技和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企业不重视科技的应用、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必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五)优化融资渠道,紧密联系政府
目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银行贷款难,成为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合作的多样化。比如一些需要资金购买设备的企业,可以联合银行或者设备生产商进行融资租赁的融资形式,确保企业生产不会停滞。比如一些企业在发展中,融资额度巨大,可以协调政府和投资企业,让出一部分股份,让更多额度资金流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融Y渠道的优化和丰富,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气息,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结语
总之,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会越来越白热化,企业只有重视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机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调整,转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思维,把产品质量与服务突出在产品出库之前,未来才能赢得更多的订单和客户的青睐。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与知识的时代,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深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塑造,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企业经济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明小波,彭岚.电子商务服务业类型及其在西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地位――基于成都市电子商务服务业调查研究[J].电子商务,
2010,(12).
[2]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技术,2011,(9).
[3]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陈德慧.模糊随机环境下B2C电子商务自营配送系统CLRIP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5]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赵亚鹏.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的完善与创新―计算机软件、域名的确认与计量[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4.
[8] 葛家澍,胡振超,林浩.会计作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害――美国证交会对上市公司玩弄数字的关注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关键词 通信行业 3G业务 评价
一、3G业务的定义、标准、特点
(一)3G业务的定义
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一种将无线通讯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相结合,支持传输不同高速数据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处理图像、音乐及信息等多种媒体形式,并且还能浏览网页,支持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分为通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娱乐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及位置定位搜索业务。
(二)3G业务的三项技术标准
1、WCDMA:英文全称叫Wideband CDMA,中文翻译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2、CDMA2000,也可称CDMA Multi一Carrier。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升级把用户由2G平滑过渡到3G网络,下行速率在3.1Mbps以上。3、TD―SCDMA,该标准是中国独有的3G标准,对于WCDMA和CDMA2000给予90MHZ频段,对于TD―SCDMA给予的却是150MHZ频段的支持。
(三)3G业务的特点
3G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一部超大触摸式彩色显示屏的手3G手机,用户可以体验到现有的移动语音、短消息业务、WAP浏览,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以收看3G手机电视节目,听音乐,享受网络游戏、手机购物带给你的快乐。
二、发展3G业务的必要性
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对我国来说,是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在固话业务发展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移动业务的发展渐渐活跃起来,在保证基本语音通话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增值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提高业务收入的重中之重,因此3G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3G业务财务与经济性评价
(一)乐观性经济评价
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语音通信业务的同时,还提供了人与机器的通信(数据领域业务),对于数据领域业务的应用,宽带是远远不够的,3G业务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技术。经过3G业务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技术市场的成熟,投资成本已大幅下降,使得3G投资的回报率风险降低,运营商想要提高利润率也就不在话下了。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几率,刺激消费,甚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悲观性经济评价
3G业务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3G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无线局域网在性能价格上与3G不相上下,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对无线宽带的需求。另外“微蜂窝”的WLAN,也已被商铺、机关、企业乃至家庭广泛使用,大量的“热点”在社会上出现。回顾通信行业历史,我国跨越纵横制进入程控交换,跨越微波、同轴电缆进入光通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客户需要的是业务,而不是网络,仅仅是改变网络,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对3G业务需求不足的事实,这必将给运营商带来亏损。因此,在耗资巨大的3G业务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直接跨越3G进入全PI无线时代。
(三)谨慎性经济评价
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3G业务的条件已具备,真正能务实地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市场培育、业务开发、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通信保障和优质服务。另外,通信行业是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其经济属性是大者恒大,赢者通吃。要是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客户就不会买单,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3G业务不能单单依靠行业内部的力量,它还关乎到产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开展了3G业务,且发展较为乐观,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开展我们的3G时代。
我们要以“积极对待,谨慎推进”的态度看待3G业务的发展,根据资费价格、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三大因素,联想到如何利用、把握和促进这个平台的发展来提升经济价值。
四、未来3G业务发展的规划
为了更好的发展3G业务,要对未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一)要预测需求。
按照行业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通信行业资费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二)要考虑业务成本。
高达总成本52%的终端补贴成本与3G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成本效益时,尽量不出台相关的终端补贴政策。电路成本、基站维护费、折旧费等是基本固定的成本,人工成本、业务宣传费、广告费等为日常运营成本,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定额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法来增加3G业务的利润。
(三)积极开展品牌发展策略。
服务品牌,是区别于以往固话、小灵通、IT网络而是通过运营3G网络,给客户提供3G服务的综合品牌;客户品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行为、习惯对市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而建立的品牌;业务品牌则是根据业务的核心功能与特点而建立的,绿色品牌,毋庸置疑,主要是针对手机垃圾信息而提出的,因为这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绿色程度。
面对3G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全面慎重的考虑3G业务的经济效益,避免过于巨大的投资成本费用。相对于乐观评价,还需有效的应用作为支撑;悲观评价则是在跨越技术的发展上,缺乏需求同时浪费了宽带资源;谨慎评价,就是要把握机会,不要贻误好时机。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
(一)出口基地理论
出口基地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最先提出,后来经过蒂博特、罗曼斯、博尔顿等人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基地理论的基础在于在静态比较分析中提出了外贸乘数的概念,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区域的输出产生的增长情况,而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则是内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依照这一理论,倘若不同区域都能够集中其力量发挥自身优势,那么自由贸易就会逐步平衡区域间要素和价格的差异,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将不断缩小。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提出的。纳克斯通过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个不同的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来讲,低收入意味着较低的储蓄能力,同时也会引起资本形成的不足,而资本形成不足又会使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这样一来,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也就形成了。从需求方面讲,低收入等价于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不足,进一步的,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恶性循环也将产生。此外,这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陷入这一循环的区域经济是很难得到增长机会的。
(三)大推进理论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者与集大成者。大推进理论的论据与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和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之上的。这一理论形成了以下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要以一定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并将其持续作用在众多的产业之上,以此完成对现实发展瓶颈的突破,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将在全面上得到推动,获得高速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变
(一)金融危机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几何重心就开始移动,移动方向为向南偏西,这个方向即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区域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区域经济的几何重心继续快速向南移动,与此同时,移动方向也由以前的向南偏西转向向南偏东,这个方向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都得到了迅速提高。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至此,该类地区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在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走入了世界经济的轨道,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同时,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各种要素投入成本全面上涨,经济增速也在诸多压力下逐步放缓,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却后来居上,经济增幅逐渐加快。从20世纪末开始,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异军突起,其经济增速跃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之上;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居于四大主流区域的首位。由此一来,在一快一慢的交错步伐下,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开始放缓。进一步的,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在逐年缩小,而近几年西部地区崛起的鄂尔多斯的多项经济指标都已经在全国领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从宏观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其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受到冲击的幅度最大,经济增长也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面向欧美市场进行商品出口且相对依存度较高的地区,经济的下滑趋势更是明显。
2.在政策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受到中央政策的倾斜,大区域战略的部署和实施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区域经济的优先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将进一步加快该类区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产业组织方面,金融危机使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和规模明显增强,大量企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正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这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加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关联分析
(一)经济政策的滥用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通常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速其经济增长的冲动,这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创造了积极条件。同时,这种干预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而所有的政策指向中,由政府发起的投资行为又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果单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忌市场和社会的反应,试图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应维持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增长,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最后连最初的经济状态也无法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的匮乏和政府调控经济能力的制约,这一风险将最终演化成现实,危机的出现将无法避免。在我国目前,真实的情况恰恰如此—经济发展越是落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越明显,而这正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引向深入。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降低了市场机制的效用,从而使信息缺陷得到加强,而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主体非理的发生,由此一来,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在所难免。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上,东部地区渴望继续保持其领先的经济地位,而以往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从一段时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在金融深化与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理论的支撑下,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都渴望并最终采取了相关行动,而这极有可能导致多方面的金融风险甚至经济风险。
(三)区域格局失衡致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增加国内的需求,即有效增加内需的数量,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滞胀将难以避免。而这样的危险局面是一触即发的,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异样波动,政府就极有可能因鞭长莫及而无能为力,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便有可能陷入经营困境。因此,这些企业大多存在创新能力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倾向,尤其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大多要向资金找原因,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不愿过问,这又加重了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破坏力。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适时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政策倾斜,加大对该类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同时要逐步建立起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垄断等现象要进行严厉查处,维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从区域之间的关系来讲,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抓大不放小,发展较快的省份要积极协助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且在区域和流域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长效的经济补偿机制,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和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区域本身的发展可以考虑将原本独立,但社会影响相对突出的邻近地区纳入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
(二)加快外来资本的培植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上,国内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明显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域政府应该适时转变战略方向,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自主创新型产业进行转变等。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以往独立、松散的区域关联状态应该被相互之间的合作取代,使合作的可能多于竞争。区域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但要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还要因地制宜,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发展趋势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味地抵制外来资本、单纯地扶持本地企业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对待外来资本的问题上,要在一开始就将外来资本进行根植化和本土化,将其与区域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那些金融性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又一良方。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区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以最高的经济效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各区域政府之间要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以此来保证区域合作的矛盾和冲突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而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选择方面,项目合作和市场机制是两种主要的运作形式,此外还可选择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形式等;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行政干预和市场化手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两者可以分开进行,只选取其中一种,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合并使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主体是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党恩,张丞.以我国为例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危机的联系[J].集体经济,2009(12)
2.王淑萍.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J].科学之友,2010(5)
3.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戚本超,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报告2008- 2009[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陈建华.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0(7)
6.何福荣,田欢.浅谈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