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学专业现状

药学专业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0 14:40: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学专业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药学专业现状

篇1

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山大学药学院在全体药学专业本科生中正式实施全程导师制。实施对象为学院大一至大三全体本科生。导师聘用对象为学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各专业教师。按6至8名学生配1名导师的标准进行配置。为方便导师指导和交流,学院还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分为若干导师组,由导师组组长负责跟组内导师联系沟通。为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规范化,学院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包括《药学院导师制管理规定》、《药学院导师制联系手册》、《药学院本科生导师评优实施办法》、《药学院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表》、《药学院导师制全程导师制工作指引》等。根据规定,每位导师聘期为三年,负责指导学生从大一至大三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要求导师每学期参加学生活动或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2次。此外,导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选课、专业课程学习,并关心其思想状况。聘期结束后,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师生按10%的比例对全体本科生导师进行评优考核,其中学生评分占70%,导师自评占30%。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多次召开导师组会议及导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并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

二、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0年11月进行,调查对象为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2010级共422名本科生。调查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图表制作采用Sigmaplot软件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1.交流方式

(1)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是以见面聊天为主,而在学生希望的交流方式中,选择面谈、出游、电话邮件和QQ以及文体活动的学生比例差异不明显。由此看来,学生所期待的师生交流方式呈现多样性,师生交流方式需要不断丰富。

(2)导师之间交流导师组是导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调查情况看,89.1%的导师组与导师每学期的交流不超过2次,每月联系1-2次或更多的导师组只占10.9%。而希望导师组和导师每月联系1-2次或更多的学生占80.9%,二者差异明显。由此看来,导师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

调查表明,76.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与学生都不够重视”和“导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图1)。从此看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从主观上调动师生交流的积极性,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图1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3.师生搭配

调查表明,赞成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学生占61.9%,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4.7%。关于更换导师的问题,67%的学生赞成在第二学年有申请更换导师的机会。可见学生在导师选择上期待更多的自主空间。关于同一导师所指导学生的年级搭配方式,学生的首选方案是“组员是不同级的,有一个研究生或博士生师兄师姐当副导师”,占40.1%,而认可目前的学生搭配方式“学生都是同级,不设副导师”的学生只占6.4%,显然不受学生欢迎。4.整体评价结果表明,33.5%的学生对学院导师制实施3年来的整体评价较为满意,而49.6%的学生认为有待进一步完善,16.9%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从年级差异看,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情况缺乏了解,51.5%的大一学生表示对于导师制的整体评价不清楚,而其他年级的这一比例均在6%以下(图2)。

四、存在问题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学生和导师、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主动性转变思想关念是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前提。目前师生之间交流缺乏主动性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师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不够,以为是耽误时间,或者学生成长和辅导是学生辅导员的事。其实,本科生导师在某些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专业学习指引方面是辅导员无法替代的。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造成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思想观念亟待转变的问题。就导师而言,部分导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就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新的精神。

2.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保障。由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各高校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导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等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属于空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评估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但对导师制工作的监管和激励比较松懈,执行过程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与承担教学和科研相比,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师的业绩得不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议

篇2

我国社会经济和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医药界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我国已有数百所院校设置了药学专业,面向新药研发、生产、营销、合理用药等领域培养药学人才,但还远不能满足新药研发和临床服务方面的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药学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仍较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备,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实践教学对提高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校药学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药学本科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我国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药学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药学本科起点教育和实践教学现状

1. 美国和日本

美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学制6年,授予Pharm. D.学位,Pharm. D.后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成为科研人员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进行了药学教育的改革,从2006起,将药学的本科教育设置为“新4年制”和“6年制”2种。“新4年制”旨在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一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年制”的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培养目标是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在医院和药局等处的长期实习课程,使学生成为医疗现场的实战型人才[1,2]。

2. 欧洲

英国的本科起点高等药学教育提供的学位有药学及相关的科研型学士学位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药学硕士学位[3]。德国的高等药学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药房的药师,药学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而且一半时间是在社会药房进行的[4]。

3. 中国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高等院校472所,居世界第一[5]。医药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的药学教育被众多院校所看好,以致我国药学院校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盲目扩招,出现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现象。传统的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患者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药师,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的药学人才。高等药学教育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临床药师的重任。然而由于国内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处在探讨阶段,《执业药师法》也还在立法进程中,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尚无法可依,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艰难、进展缓慢。

二、我国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中联系实践不够。在药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院校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教师队伍均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不了解工厂生产与企业应用实践,学生也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只知应付考试。

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院校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偏短,一般仅为20周左右,且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考研、求职、学校的各类考试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的时间严重不足[6]。

三是实践基地较少且高校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基地被动地接收高校的实习生,与高校缺乏互动。实习基地觉得未从带教中获得收益,纯粹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这导致实习基地应付式地接收实习生,缺乏对高校的融入感。

四是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以及对带教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实践考核的主要形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有些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上,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不够,评语和打分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接触不够,也影响了其带教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是将实践教学提前并加大比重。四年制药学本科生往往在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到实践基地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设置在前期课程中,以加深学生对药学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在药学专业实习中,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课程提前上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充分保障学生在医院和社区药房的实习实践。

二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实践教学的示范基地,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其它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制药企业、药监部门、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国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三是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在学院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可利用开放基金、设立子课题、设立产业化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等载体,使教学基地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来[6]。对学术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联系。总之,学院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带来活力。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双向考核和激励模式。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实习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量化,未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考核的导向,提高师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基地和带教教师也引入考核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带教教师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科研合作机会、输出优秀本科实习生等。

三、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 实验室教学改革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实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可将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压缩、淘汰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多门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药物研发链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药学实验。同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接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科研创新意识[7]。

第二,扩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平台。各院校除了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还可开放各科研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所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充分利用实验中心设备购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并鼓励利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加快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初步建立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使优秀者脱颖而出[8]。

2. 药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第一,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药学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接触科研,然后鼓励、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导师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和实验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系统科研能力。

第二,通过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药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药学院校可通过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安排在暑期进行。通过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符合条件的申报专利,形成一种人人争创科技创新的局面[8]。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实践基地向国外拓展,如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学院签订了本科生暑期实习协议,先后输送三批十几名本科生到美国的药房、实验室进行实践。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向社会输出药学通科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除了本校实践基地外,还可与国内外药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共建毕业实习基地,如我院近年来输送优秀本科生赴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工作,感受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 临床实践教学

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鉴于国内临床药师需求和国际药学教育形势,近年又掀起一股专业申报热潮。然而由于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未形成,执业药师法尚未颁布,临床药师的专业培养一时还难以与国际接轨。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环节,一般学制为六年,至少保证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药学院校应加大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此外,综合性大学的药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在药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内容,改革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应考虑打破传统医学和药学教育模式,构建以疾病药物治疗为线索的模块式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将来胜任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3]。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实习基地,为我国高端临床药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药学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型药学人才,教育基本上仍是化学模式,而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缺乏。药学本科教育学制多数还是四年,实习时间偏短,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无临床轮转实习安排,无法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未来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药学实践教育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欣.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 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43,1153.

[2] 林以宁,瞿融,马世平. 日本药学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略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51-52.

[3] 梁海珊,张新平. 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4] 杨丽英. 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 中国药事,2007,21(1):63-64.

[5]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6] 蔡琳,张翼,叶发青等. 构建“大药学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 药学教育,2012,28(3):54-57.

篇3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1-01

国家教育部于1984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004号文件,第二年,教育部随之下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65号文件,进入1992年,教育部又下发《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44号文件,文件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对于中医药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医学专业院校,是以传播创新性的知识为基础,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既可以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又为社会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因此,医学信息素养的加强的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工科制药工程专业对于文献信息的检索更是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制药工程是一个集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是以培养未来可能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方法、新设备研制、新品种开发、放大和设计的人才为目标。而其中的制药工程专业《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制药专业学生的获得信息的意识,掌握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所需专业信息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程,也是制药专业学生开展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信息教育的重要课程。[2]

1 《化学信息学》课程与《文献检索》课程

1.1 《化学信息学》课程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集化学化工与信息、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它采用信息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近年来,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中使用大量的新仪器和新方法,从而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样使得大量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很大的矛盾,所以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编译和再加利用,因而对于化学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今天,化学信息学已经成为化学、药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

1.2 《文献检索》课程

文献检索是指将需要的相关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对于《文献检索》课程则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和技能课,时代性强,特点突出。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搜集情报意识,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使之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获取和运用文献的能力,继承前人的经验,创造科研成果。

1.3 《化学信息学》与《文献检索》之间的关系

《化学信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化学化工文献学,化学知识体系的计算机表示和图形处理、实验数据管理与网络传输,信息处理及模拟运算,化学教育与教学的现代技术与远程信息资源等等。从上面可以看出,《化学信息学》其实包含了《文献检索》的绝大部分内容。

2 目前中医药院校开设《化学信息学》课程的情况

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找到他们自己的专业医学文献,而且还要在各种各样的医学档案库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信息。通过调研,结合本校的教学情况,不要说开设《化学信息学》课程,就是我们发现在中医药院校《文献检索》课程都存在着以下问题。[3]

2.1 教材内容陈旧且更新周期较长

目前,通过调研发现我国现已出版文献检索课教材多达上百种,但教材内容普遍简单,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侧重点不能与所学相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文检课教材改版速度过慢,更新周期一般在数年以上。

2.2 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在图书馆的开放使用,因此,要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设施等。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但是教学的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不仅老师讲授起来很费劲,学生听完之后也是不明所以。

2.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许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各自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中部分除教学任务外,其他还担任着图书馆内的其他业务工作。这样使得相关专业的检索就变得不是很得心应手,而且教学的知识也仅限于本图书馆的相关内容,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教学的发展。

2.4 课程开设时间欠合理

部分高校将《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较后面的学年进行,而此时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忙于搞毕业设计,急于找工作单位,种种因素对该课程的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3 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在制药工程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仅仅是一个前提。只有学会了这种基本的技能,才能在利用信息创造性地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灵活运用这项技能配合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学习制药工程的专业课程以及进行大学生的创新科研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制药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1-01

1 前言

幼儿体操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融姿态操、礼仪操、艺术性体操、素质操、轻器械体操为一体,以全面协调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原则,并在音乐伴奏下进行,以达到增进健康、培养端正体态、塑造完美形体为目的的一种锻炼方式。它全面锻炼幼儿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等意识品质,促进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良好手段。

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操课程实施意义

2.1 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不只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同时对孩子的身体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只具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音乐、体育、舞蹈、绘画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幼儿体操课程能够融音乐、舞蹈、体育包括美术等综合能力于一身,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对现代幼儿教师的要求。

2.2 适应幼儿园改革的需要

一直以来,幼儿园教学都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却对身体素质的发展重视不够。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幼儿体操作为一种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幼儿健身、健心、健美的最佳运动方式。在此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较复杂的动作和生活技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选用高密度、低强度、时间短、节奏快的体操练习,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体操课,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科学地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操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适应幼儿园的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幼儿体操的现状与思考

3.1 专业专职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现在,全国幼儿体操教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幼儿园没有专职教师,缺乏教学训练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有职工体操、学生体操、却少有幼儿体操,我国幼儿体操的发展是在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有些学校没有专业教师,很多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些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有些是舞蹈教师,甚至有些是在幼儿园聘请的幼儿教师等。

3.2 教学设备简陋,物质条件差

大部分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好一些的高校可以在室内上课,条件不好的高校只能在操场上上课,这对一些技巧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有一定影响。另外,幼儿体操还需要一定的辅助器材,如哑铃、扇子、小球等,但很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

3.3 学生基础知识差,教师和学生对幼儿体操认识不够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以前从未接触过体操和舞蹈等知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较差,对老师所教的内容不能及时掌握,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体操的任课教师对角色的认识不够,一方面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缺少交流,很多学生在完成基本动作时,觉得动作太幼稚,过于简单,太单调而不认真完成老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表情、神态、动作质量和综合创编能力等方面要求不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3.4 幼儿体操类教材较少,内容形式单一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儿体操促进会编写的《中国幼儿体操》和《中国3-6岁儿童健身方法100例》两本教材涵盖了柔韧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协调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勇敢素质七大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总体上说,关于幼儿体操的各种音响资料、专业指导书籍等都非常匮乏,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

4 对策与建议

4.1 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操课程现状及不足,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体操课程必要性的认识与研究,将幼儿体操课程的设置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的方向与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究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体系。

4.2 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两级教学机构对接,通过教育实习与实训,培训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体操专业教师,不断提高幼儿园体操教学水平,使幼儿体操课程设置与教学更加专业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3 提高社会对幼儿体操的重视程度,从场地、器材、师资、财政等各方面为这项运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保障机制,使其得到良好的开展。

4.4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广泛开展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培训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4.5 加强幼儿体操的科研工作。科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给这项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应鼓励广大教师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我国学前教育提供不断的动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幼儿体操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良好手段,它的学习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可以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适应幼儿园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社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日常英语交流能力等,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某一职业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

1 企业会计岗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友谊、爱情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2 企业会计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2.1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到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约束的,因为法律法规无法穷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无法对人性做出种种硬性的规定,会计工作亦是如此。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这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障公众利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与投资者、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的关系,与其他企业和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需要会计与之沟通与协调。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取得他人的支持,更要以良好的心态去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要求会计人员对内要具有协调、沟通的能力,对外要具有谈判、联络、交际的能力,能为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会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才能了解对方并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新时期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沟通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很好地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

2.3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经济行为已成为法制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会计如何面临逐步健全的法制化社会,已成为会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时期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务、法律、市场营销和外语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2.4超前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今时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科学、谨慎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并能熟练地运用规避风险和利用机遇的理论与方法为企业出谋划策。

2.5敏锐的职业判断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2.6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冲击,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变化和新问题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即会计人员要具有创新能力。

3 企业最注重的毕业生能力要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品格、从业经验、综合素质、学历、基本技能等几个方面比较重视。

3.1良好的会计品格。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被调查的企业中均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遵纪守法,忠于职守。

一定的从业经验,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98%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从业经验。

3.2较高的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特别是在招聘会计高级管理人员时,明确强调应聘人员要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要求将更加突出,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基本技能。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1-02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发展极为迅速,不仅学科门类多,知识更新快,而且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是一门辐射和结合能力非常强的学科,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是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推进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情况

生物通识教育课程不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在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物学课程是可行的,学生普遍对生命科学课程求知欲望高,学习热情大[1,2]。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对非生物类专业开设了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美国是最早在非生物学专业中开设生物学课程的国家之一,哈佛大学对全校理科开设的25门自然科学公选课中,生物学基础课有10门,占40%,包括《进化生物学》《生命史》《人类有机体》《分子生物学与生命结构》《从DNA到大脑》《生殖生物学》《人类适应能力生理学》等,而美国其他大学和欧洲许多大学开设生物学课程的比重与哈佛大学基本相同[3]。在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及农业院校等高校也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或数门生物学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丰富,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受到理、工、文科学生极大的欢迎。根据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了解,很多学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生态学》《生物技术概论》《生物伦理学》《人类遗传学》《疾病与健康》《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生物学课程。我们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非生物类专业不同学科的需要和不同的知识基础,也开设了不同层次水平的生物学选修课程,既有《生命科学导论》《植物组织培养》《人体常见病发病机理与防治》等通识性生物学教育课程,又有侧重提高身心素质的生物学教育课程,如《人类遗传学》《食品与营养》《插花艺术》等,同时还开设了适合交叉学科特殊需要的课程,如《生物伦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这些生物学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经常有学生选不上课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充分体现学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教学的特色,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非生物专业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主要领域、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意识。

二、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需关注的问题

1.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的生物学课程具有教学对象多、课程内容广、课时有限等特点,因此教学目标是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命科学的新成果、新进展,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我们学校,选修生物学课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非生物类各个专业一起上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理工类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好,教学内容应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重点介绍生命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和新进展的前沿知识,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文史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较差,教学内容应侧重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自身,分析现代生命科学可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身心素质。艺体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更差,教学内容应侧重生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和谐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观察更加细致、动作更加规范、演唱更有感情[4]。

2.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生命科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自然学科,有些内容仅通过课堂介绍,学生会感觉枯燥,且不容易理解,而实践课程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有利于加深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世界的了解[5]。比如在讲到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时,让学生到校园内认真观察自己所能看到的植物,总结植物的形态、特征、作用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再发现”知识中得到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虽然教学实践活动在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实验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选课的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动手做实验。但是,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未接触过实验,且选课的学生较多,一般在200人左右。这些问题给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实验课的开设带来了不便,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实践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普及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生物学类课程作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物通识教育课程正在很多高校开设。但是,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量大面广、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如何使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日趋完善,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不断地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万海.高师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72-74.

[2]朱振元.现代生物学导论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56-57.

[3]黄诗笺,寿天德,田清涞,等.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教改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0,(2):41-44.

[4]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21.

[5]向波,龙德清,王锋尖.关于我校《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7-68.

篇7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近些年来,紧跟国家的政策步伐,药学类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学类专业的人才。然而,相伴随而来的也是就业率下降及就业形势困难,尤其是这一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遭遇了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拓宽其就业途径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性质较强,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前一个历史阶段时期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往往也能比较顺利地就业。然而在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打了一定的折扣,就业难成为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难题,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读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就业时难以满足专业对口需求,而现状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但学校招生却还在继续膨胀,这就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力以及就业上的压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这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比较现实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扎堆挤进条件好的城市求职,一些稍微偏远和落后的小地方却鲜有人问津,而大城市其实相关岗位基本饱和,能容纳的数量较少,小地方需求大去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就整体的就业状况来说,存在一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学生资源得不到合理调配和安排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并且是一个难点。

(二)造成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窄,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途径是当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与社会所需不成比例,造成供给失调,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社会上对药学类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渐趋向于饱和,每年能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不多,而高校的扩招仍在继续,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

其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观不合理,没有对理想与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毕业生一心向往大城市,一开始就雄心勃勃想要进入最好最顶尖的单位。这样的期待不是不合理,但是如果对现实就业情况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很有可能连就业的机会都得不到。

再者,药学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质还不过关,就难以形成竞争力,能选择的就业途径自然也就受到很大限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无视就业压力,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不认真完成专业课学习,导致自身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就造成难以得到自己心仪工作的窘境。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

(一)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往往是毕业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容易对学生最终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并且在综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在不能满足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促进多元化发展。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工作,落实国家的基本政策,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在当前的就业趋势中明显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却宁愿在大城市里打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在基层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现下城市拥挤竞争大、基层地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也能促使每个药学类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可以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和发展其落后医疗卫生环境,吸引药学类毕业生前来就业。除开基本保障问题之外,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地区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条件差,工作环境及医疗条件不如城市好。因此,要推动药学类专业学生前来基层就业就一定要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采取优惠措施,经济上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创造出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进而使每一条就业渠道尽量都得到均衡发展。

(四)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要从思想宣传上着手,营造一种多元化就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现实就业情况中,很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选择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有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一定要对口或者一定要到大城市发展,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制造了选择压力。因此,还要加强正确就业观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一种鼓励多元化和到基层工作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有助于药学类专业学生更加自主和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药学类专业学生现在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及相关部门务必要对学生就业问题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这样才有利于缓解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提高该类专业的就业率。

篇9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师生对双创教育理念认识不准确,双创教育理论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只停留在创业操作和技能层面,双创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只是简单开设双创教育选修课或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部分双创教育内容,系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与药学专业教育融合更是微乎其微,导致在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只是专业知识的枯燥输入,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机制层面上,双创教育主要依附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没有有效整合包括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部门的资源,人财物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形成最大合力。在以往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目标定位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讲授基础性知识,没有融入创新素养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双创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有限的创业活动也只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性创业。教师和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和理解总体上还是狭义的创业概念,对双创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力并未深刻理解,而在药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本人缺乏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培养,虽然偶有创新点子,但受限于经验不足和专业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且得不到团队的有效帮助和指导,最终使双创教学和实践活动不太理想。学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总体上是薄弱的。因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存在,必须在创新创业理念下,整体优化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融入药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重新优化建构,在药学专业课程中广泛地种下“双创种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1优化设计思路

秉承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专业所涉医药行业核心岗位进行调研,获取核心岗位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制定带有创新素养特征的核心岗位标准,经能力与知识转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转变为学习实践形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现创新创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建构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及素养现状调研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双创教育现状[3],从药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结构及现状、创业影响因素、双创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4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提出构建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体系有效融合,重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及素质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等培养策略,为学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医药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4],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开况、人才需求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医药公司的用人标准、员工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方案,从而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依据调研数据,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渗透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将双创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实现双创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创新创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药学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要求,对药学职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含双创意识)要求进行梳理,对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药学专业基础模块、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可持续发展模块)、综合实训学习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分别为后续的教学模块服务。其中,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素质拓展模块为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素质保障,分为公共选修课,增加食品营养与安全、职场人格分析、形象设计与管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增加志愿服务(如加入记者团、国旗队、护卫队)、竞赛活动、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节、技能活动周、心理健康月、科研训练、)等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膳技术等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活动、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2)制订核心课程标准。根据药学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种下创新创业种子”的需求、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科学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增加双创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内容(包含实践项目)渗透融入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形成双创理念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并依此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3)优化课程内容。在创新创业导向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将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有机融合,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凸现创新创业素养在专业教育过程的活跃和带动作用,有效地衔接药学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训练和社会服务等多项活动,从而实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药学服务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设计“模拟用药实训”,在模拟药房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药师角色和患者角色,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常见疾病辨证思维的方法,锻炼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了问病鉴药的技能,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进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又如在《药物分析》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预先将未学习的部分药物检验内容分配到各小组,要求以团队形式设计药物检验方案并PPT汇报。在前期调研阶段,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让团队成员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汇报时,学生普遍采用PPT进行口述,增强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的药物检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将课堂活动与科研活动素养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期就业、进一步提升学历打下基础。(4)建构创新创业理念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教师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创新乐趣和成就感。如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运用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开展《药品管理法》的授课。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相应的知识准备,如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推荐学生在网络(如SFDA网站)、电视等媒体查找资料,熟悉相关案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法庭审案的工作情境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的内在联系,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学习,教师随时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素养训练,如药学类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体现了专业特点,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在素质教育方面,学生借助各种社团开展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辨药大赛、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标本制作大赛以及充满浓郁中医药气息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深度渗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实现了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3结语

基于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体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新创业实训环节、创新创业实战环节融为一体。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社会创新,有助于解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教师将科研素养训练、社会调查实践、竞赛实践、职业创意活动等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进一步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4-02临床药学是将医药充分结合,对药品的临床规律进行探讨,以患者为对象,进行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药品的临床疗效发挥,让患者的用药合理与安全得以确保,是临床药学的核心问题。此外,临床药学也是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用药为核心,已成为药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此举关乎患者的用药合理和安全[1],也在经济压力上有所减轻。本文通过对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国内的大多数医院已经得到普遍开展。然而,临床药学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目前的医院大环境中,仍有抵触临床药师的现象存在,人才的极度缺乏,轻药重医的观念根深蒂固,都使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发展步伐非常缓慢,基本还停滞在初级阶段。鉴于此,国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临床药学教材的发行,临床药学课程的开设。同时,还组建了学习班以及培训班,让临床药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新的技能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临床药师补充了专业知识,受到极大的鼓舞,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条件以及广阔的空间。

2我国临床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的极度缺乏近年来,虽然在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已经有临床药学专业开始,但对于庞大的人才需求量来说,却是杯水车薪,使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此外,在一些已经开始临床药学服务的医院中,药师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大多医院多药师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让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制度的不完善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始都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撑,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虽然在2002年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但内容极度不详细和完善,使得临床药学工作开始的即为不顺利,出现问题不知道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没有对临床药学工作形成法律上的保护与监督。

2.3观念守旧的制约由于旧有观念的保守,轻药重医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许多医院领导对临川药学工作不够重视,不能积极有效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甚至有的医院开设临床药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领导的守旧,不重视,不信任,分工不明确等都使得临床药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3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改革对策

3.1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缓慢、不平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而人才的培养就与我国的医学教育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只有不多的几家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药学的专科和本科,而药学研究生专业的设置更是少之又少,使得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水平得不到快速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改革和增加先有的专业设置,做人才培养的长远计划,制定符合我国的药学教育制度和模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才能使我国的临床药学稳步发展。

3.2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临床药学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保障,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在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制定一套符合我国情况、可行的制度,并严格地贯彻下去,让各医院领导都重视起来,这样就能使广大药学工作者有法可依,有规可循[2],让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把药学与临床密切结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3转变观念,加强培训医院的相关领导必须抛弃旧有的观念,把国家的临床药学相关制度落实下来,把临床药学工作重视起来,积极支持,加大人才的吸收以及经费投入,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杜绝只为了形式而设立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药学机构。同时,医院还要对现有的临床药师进行专业培训,开始知识交流等,通过此类途径让药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时的学习新知识,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此外,医院还要制定一些奖罚机制,提起药师的工作热情,让临床药学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3.4加大宣传力度一直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都是轻药重医,患者认为治病是医生的工作,而药师只是发发药,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与疾病的治疗更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人都能从事的工作。当临床药师参加会诊、病案讨论以及查房等工作时,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都会觉得有些别扭,从而不配合临床药学的工作。因此,要加大临床药学的宣传力度,让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认识到临川药学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报刊、网络以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宣传,改变旧有的医生长期扎根临床一线的观念,让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工作中,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进行良好的接触以及交流,以切实有效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让临床药师的形象树立起来。只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临床药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

4结语

随着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药品的原料、成份、制作流程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药物的品种也不断增加,成千上万种药物被临床采纳和使用,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药物的选用以及使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新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错误用药等导致的后果不仅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也使得医患纠纷大大增加。因此,医院迫切需要在临床合理用药服务方面建立一个独立的制度,防止药物滥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3],提高药物治疗的水平,减少药疗的失误,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临床药学也成了提高医院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虽然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具有开展起点低,发展速度慢的诟病,但只要经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领导的重视、观念的改变以及教育的改革,我国的临川药学工作就会进入稳步快速的发展轨道,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参考文献

篇11

药学是医院之医、护、药三大支柱之一,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发挥药学支柱的功能,与药师的关系十分密切。伴随着药学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药物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药学服务逐渐成为基层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与重点,药学服务理念正逐步渗透在整个医疗卫生保健市场的过程之中。医院药师负责患者的药品调配和用药指导,确保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经济[1]。在当今社会,基层医院药师主要工作包括药品供应、发放、管理、调剂以及制剂等相关专业工作。在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建立基础下,已难以适应时下的临床需求。卫生部已于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不但突出了临床药学工作,而且重点强调培养临床药师转变工作性质,深入临床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进一步指导协助临床合理用药。由此可见,倘若要转变药师的职能,将必须透彻分析当前基层医院药师的工作现状,以正确合理的使用药师资源,以充分发挥其特长,要求药师由保证治疗到参与治疗,突出其重要地位,由指导患者用药到指导医生用药,实现合理使用药物之目的笔者将就基层医院药师的工作现状与其发展趋势方向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

1.基层医院药师的现状

1.1专业水平及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教育

就我国基层医院药师现状而言,专业素质普遍较差,普遍为高中、中专水平,学历普遍较低。由于长期不开展业务学习,极少参加大型学术会议,缺乏相关规范的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进而导致业务荒废,调剂人员逐渐形成只是照单发药的习惯,制剂重点是几种大输液和少量外用制剂,品种十分单一。

1.2缺乏重视

目前基层医院药师的职能还停留在管药、配药、发药等简单重复性工作上,“重医轻药”的现象仍然存在[2],基层医院药师普遍未能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基层医药单位的领导多数较重视诊疗科室的发展与规划,对药剂科的相关投入则显得相对不足,认为只要会数药、发药,就行胜任药剂岗位,所以很多基层医院药房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转岗来的,面非专业的药师。长久以来,一般情况则是药剂科的培训人员相对最少,设备更新最迟,工作环境较差,员工福利待遇较低,以上种种均造成基层医院药师工作人员的热情减低,难以调动起积极性。近年来,有些药房发生了购进伪劣药品以及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引起了医疗事故。这些都是长期重医轻药的必然结果,将直接严重影响到医药之间同步协调发展。

1.3基层医院药师制度尚不健全

我国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曾言:“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与此同时,在当前基层医院尚处于宣传阶段,仍然未曾落实完善规定的具体措施,更加缺少一套科学、客观、合理的能够为医生和患者都接受的评价标准。再加上在传统的服务性收费中,药学服务属于无偿劳动的,缺乏对医院药师工作的激励机制。

2.基层医院药师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1加强基层医院药师的规范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水平

基层医院应当加强对医院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规范培训与继续教育,对于已参加工作的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人员,年轻的要求在特定时间内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对于年龄偏大的则实施岗位在职继续教育,以更新期知识层面,定期参加学习班或各类药学专业的学术活动会议,鼓励并要求报考执业药师和从业药师,并要求药师每年必须撰写专业论文,以督促药师的业务学习。举办有关领导、有关人员参加的学习班,灌输《药品管理法》基本知识,加强执法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廉政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作,不定期开展打假活动,取缔游医药贩,严格把握药品生产、经营、个体开业等审查、审批关,确保《药品管理法》的有效实施。

2.2重视药师工作,提升药房服务,立药师新形象

基层医院的领导应重视药师工作,药房作为医院直接面对患者的窗口,代表的是医院的形象,也是医院药品供应和用药安全的关键。改变当前现状除了提升药师自身业务水平外,院方也应结合当前医学模式对药房模式实施相应改变。对员工进行现代服务理念的培训,药房作为服务窗口应具有服务行业性质。现代服务理念核心便是交流与沟通。由此可见,药房药师需改进以往机械、被动的工作态度,为患者提供药学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药师与患者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药师的认知度,进而提高药师的社会影响力。

2.3基层药师要转变观念,要走出医院,深入社区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对健康的要求从以前的治病型逐步向预防型、保健型转变,基层医院的药师的职能也应该随之转变,要从以前单纯的“数片机”、“发药机”“药品混合器”中解脱出来,要走出医院,深入到社区,进入家庭,把药事服务融入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全过程中,要做健康专家。要从服务于治疗性用药,扩大到服务于预防性用药、保健性用药,要建立规范化、人性化、全程化、社会化的服务模式。

3.结束语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基层医院药师的状况不容乐观,前景模糊,但从长远来看,药学服务特别是基层社区药学服务,正在被社会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不能就此沉沦,要有远见和接受挑战的自信心,克服自馁和惰性,观念转变天地宽,我们要用我们全方位的服务、深厚的专业水平、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为基层医院药师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