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0:2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电影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6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LIU Rui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n th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media educ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 to overcom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hus, a universal and open electronic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irst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to elaborate, namely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eer relationships of influence on the pros and c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 on pro-social behavi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 develop their social nature of electronic media intrinsic value. The conclusion that, to be classified electronic media resources from screening, routine guide and train the right value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se children'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ree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rational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to play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lectronic media;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1 问题提出
媒介,《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媒介是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而在英语中,媒介“medium”大概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含义是使事物间发生联系的工具或中介体。在本文中,笔者所用的“媒介”一词,是从狭义层面界定的,借用浙江大学邵教授的论点,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①而媒介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指的是电视普及后的现代传播时代和网络出现后所谓的“后传播时代”。②现代社会中,儿童在生活、学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受到电子媒介的深刻影响,身心渐趋成人化。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儿童与电子媒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造成的。
Neil Postman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作的《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促使儿童提前社会化。他认为电视是一种视觉性的媒介,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由此使得成人对儿童的控制与权利随之变弱。波兹曼对此非常焦虑,并公布了他的担心:童年正在消逝。约书亚・梅罗维茨在他的论文《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也将印刷品与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含义作了清楚的区分,他认为印刷品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而电视倾向于将他们再融合。③戴安娜・克兰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中指出:“电视给孩子提供的成人交往方式的知识比他们通常从印刷媒介中获得的这方面的知识更老道,从而瓦解了父母支配孩子的权威”。④国内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和青少年问题学者都在研究早熟的儿童(扮酷的幼儿)和迟迟长不大的成人(装嫩的成年人),但对现代电子媒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近几年来,在社会和学术界萌发了一种关于电子媒介和儿童间关系更为积极的建构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新的电子媒介解放了儿童和青少年,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利,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但研究尚停留在表面,因此深入探究电子媒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探索有益于儿童合理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1 电子媒介对亲子关系的利弊影响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广播、电视中植入些许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无时无刻的宣传着尊老爱幼、关心父母等的教育。儿童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不自觉地便关心父母及长辈,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与科技革命促使电视、互联网等日益普及化,并已成为现代儿童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媒介,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正在逐渐改变。大多数父母会毫不吝啬地为孩子购买高端手机,曾有报道除夕之夜某一家庭吃团圆饭时,孩子均沉迷于玩手机而丝毫不与家长交流,终于家长无法忍受而生气离席,团圆饭不欢而散。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放学后回到家就看电视,到了吃饭时间不肯吃饭,到了睡觉时间不肯睡觉,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这大大缩减了与父母交流谈心的时间,淡化了与父母的感情。有些家长便用强制手段阻止儿童接触电子媒介,孩子由此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不利于亲子感情向积极方向发展。
2.2 电子媒介对同伴关系的利弊影响
儿童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儿童相互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认同感,建立深厚的友谊。通常情况下,儿童喜欢接触电子媒介,是因为这些电子媒介不仅能提供同伴间的谈话资源,也能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地位。但是过度地接触电子媒介,不仅会减少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也使得儿童逐渐疏远了与同伴的交往。
2.3 电子媒介对亲社会行为的利弊影响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与他们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一致。而社会传播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电子媒介,其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适合儿童年龄特征且深受儿童喜爱的电视、电影等,能够为儿童提供直观生动的榜样,帮助儿童强化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生活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发展亲社会行为。
然而幼儿在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的内容,例如电视打破了不同群体的信息系统分离状态,使得儿童可透过影视等媒介来窥视他人的生活,判别能力较低的儿童就会在模仿过程中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
3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价值
3.1 电子媒介对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是儿童获取知识、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一些媒介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电视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的确相当重要,尤其是电视作为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调节者,以及在儿童观测现实的行动中,电视是一个“决定性的源泉”。⑤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的儿童,关注的往往是自己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脑海中出现的全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因此电视画面能够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影响儿童的对社会的认知及情感体验,促进儿童感知社会、积累经验和拓展视野。
3.2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有助于其思维的拓展
在现今社会中,新奇的事物在日益增长,儿童在探索学习中,往往喜欢去了解那些新奇的事物,而能让新奇事物真实重现的电子媒介正是带给他们一个了解与发现的机会,使知识的传播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电视所塑造的各种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祖国等形象能够从正面起到榜样模范作用;电视所渗透的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形成。⑥
3.3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使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电子媒介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对于丰富灵活的电子媒介来说,不仅在无时无刻地充盈着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也在更加富有成效地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完善。例如,能够满足儿童个性需求的电子媒介之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提供交互参与的平台,给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儿童带来了机遇,因此赢得了广大儿童的喜爱与追逐。同时利用网络学习会有诸多要求,例如要求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主动吸收所学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丰富多样的电子媒介使儿童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4 合理利用电子媒介,进行正确引导
4.1 电子媒介资源的分类筛选
儿童往往辨析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去分辨应该接触哪些电子媒介,这说明在他们接触电子媒介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辅助,让幼儿兴趣盎然而不误入歧途。因此对传输给孩子的电子媒介资源需要进行分类筛选。指导儿童选取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网站去找寻有趣的学习资源,指导他们在看电视、浏览图片时尽量选取一些能丰富已有生活经验的内容,这些优质的电子媒介资源会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同时提高了儿童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4.2 家长老师的日常引导
在对电子媒介的使用上,有的成人不禁会走入一个极端,他们把电视、网络等当作儿童的保姆,非常放心地将孩子交与它,以便寻求更多的工作时间。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教师等成人应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帮助儿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优秀动画片、电视节目等。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恐龙特别感兴趣,由于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会导致他们心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及教师等成人便可抓住时机,指导孩子去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电子内容,教他们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浏览有关恐龙的图片,从而大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等成人应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帮助儿童巧妙地利用电子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
4.3 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一般来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开始于家庭,父母将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及其各种社会性发展目标教授给儿童。随着儿童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理论思维的不断开拓,他们开始用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来衡量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时,家长及老师应时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心中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不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还可以预防儿童出现认知偏差,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不良电子资源的识别和抵抗能力,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如果他们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解决电子媒介双面影响的好办法。
注释
①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 谭旭东.语境、文化实践与问题缘起――电子媒介对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影响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3.
③ [美]约书亚・梅罗茨杰.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7.
首先,电视广告对儿童健康发展有正面影响:
1、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面,启迪思维,激发智力。有的电视广告在推销商品时进行科学说理,以说服受众,这就带有些科普性的功能,无形中增加了受众特别是儿童的知识面。如“感康”感冒药的广告,告诉人们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要治疗感冒就要杀死病毒。这就进行了简单的病理宣传,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感冒。还有各个卫星电视台的片头宣传广告及旅游广告片等,儿童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让他们了解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特别是家人在旁讲解更好),增长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电视广告的反复播放,也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比如很多优秀的广告语,在小孩子嘴里可以信口念出,甚至用于平时的交流之中。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那些糟糕的广告语在儿童们的嘴里流出,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2、可以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尚,培养奉献爱心、尊重人、理解人、助人为乐的美德。思想健康的电视广告常宣扬一些好的行为,赞美符合大众行为的规范。一则关于纳爱斯公司雕牌洗衣粉的广告作品,小女孩给下岗在外奔波找工作的妈妈用心懂事地洗衣服,此情此景,引起多少家庭的共鸣,画面中很好地表现了母女亲情和下一代体贴孝顺长辈的爱心,儿童看后,也必然深受影响。
又如一则动画公益广告一“乌鸦喝水”。这是一个小朋友都熟悉的老故事,只不过是新说法。乌鸦因没水喝,就用石子填杯子,让水升高,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石子填满了杯子也没水喝。寓意告诉人们要珍惜水资源,儿童受到这种广告影响,从小就会有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确实,一个创意优秀健康的广告会获得直接、鲜明的教育好下一代的效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广告注重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广告人应该想到我国上亿的儿童在看广告,所以要认真地创作设计,使儿童吸吮营养,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熏陶环境。一则优秀的广告,应该“兼具销售效果与社会责任。”如“圣得西”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为避雨,躲入一屋檐下,风透着凉意,他蜷缩着。一位极尽绅士风度的男子也急促地躲进来,当他试图抖落西服上的雨滴时,瞧见了身边的小男孩。他从容脱下西服披在男孩那弱小的身上。刹时,小男孩露出纯真的笑容,幸福地伸展双臂,舞动西服,高大的男士望着小男孩也笑了:同时一支曼妙的抒情曲子,悠悠扬扬地弥散在每个角落……这温情的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不正是强调了人间真情,推崇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吗?不正是“善待他人,关爱自己”的流露吗?这样广告不仅赢得了经济效益也引发了社会效应,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儿童直观接受能力很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感染强度又很大,而许多广告偏偏不顾及培养和教育儿童的需要,污染了儿童成长的环境。要知道,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浸透往往会冲毁家长和教师的教养启导,电视广告也给儿童健康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可引起儿童盲目模仿,损害儿童身心健康。
这也许不是广告制作者的初衷。但有的广告特别是儿童广告里有一些飞翔、跳跃或其他高难度动作的画面,这些动作看起来轻松自然,实际上却是通过特技或电脑制作出来的,小孩无法辨认,而儿童又是一个极善于模仿的群体,模仿广告中的人物行为是儿童所热衷的行为,于是盲目模仿就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惨剧。
还有许多儿童食品、饮料、服饰类的广告,诱导性很强,也引起儿童盲目仿效。小小年纪,便以穿名牌,吃名牌为荣,同龄之间相互攀比,注重消费享受,讲究虚荣:并且仿效广告里的儿童,吃零食,不吃饭,且偏食等。这对其身体、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很不利。
2、可引起儿童从小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养成娇纵、任性的性格,甚至不良品德,造成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冲突或隔阂,影响其思想的健康成长。
儿童接受力强,但无法辨认好坏,如果没有大人正确引导,只要是电视中播出的,他们照单接受。如某电视广告中的小朋友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时”,现实中的许多小朋友也知道对家里来访的大人说这句话。几岁的儿童也许对收礼的意义并不清楚,但这将在他们潜意识中留下不良的痕迹,并可能影响身心成长。广告内容的不负责,会直接使儿童形成不良品德。
有些电视广告中,使用恋情、暴力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如“×××”3+2苏打饼干广告系列之一,把吃饼干比喻成亲吻的画面,广告似乎有新意,但对儿童来说却有负面影响,甚至还有这样的广告,画面上直接采用小男孩与小女孩接吻,更使人看过觉得十分别扭。可以想象这样的广告对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电视广告上的父母为孩子买这买那,引起了儿童的购买欲望,由此可引发与父母的冲突。小孩吵着要买某件商品,而父母基于一些原因却不愿意买。儿童一旦欲望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失望、哭闹,最后,父母拗不过,满足了其愿望,久而久之,儿童知道该怎样做到“有求必应”。这样,娇纵、任性等不良性格就慢慢形成了;甚至,有些儿童也模仿某些广告里的儿童“命令”大人的口吻,慢慢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坏脾气。在同龄人中间,有钱家的孩子便会自傲、炫耀、讲虚荣;没钱家的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自卑、孤僻,或者羡慕虚荣。这些均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
1 项目内容及目标
目前,创新工作室仅占地约30平方米,包括设备区、工作区、讨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其中设备区内只有2个屏柜可安装二次设备,能够安装的二次装置数量和类型较少,受限于此,一次模拟实验仅能实现一个工作间隔或部分重要信息仿真,已不能满足调控培训模拟的业务需要,更无法实现不同厂站、不同设备、不同信号间的信息差异化的全模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以经济、实用为导向,以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为基础,采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作为离线调控系统的信息来源,实现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的模拟,并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进行系统的各类模拟实验,使离线调控系统模拟真实调控系统的运行环境成为可能。
2 设备选型原则
2.1 生产上适用
该设备可替代变电站二次装置,为创新工作室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信号来源,实现在离线调度控制系统环境下对学员进行培训。
2.2 技术上先进
该设备可实现调控系统在离线环境下应用,通过模拟二次设备技术实现调控系统与变电站控制系统的不停电联调。同时,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可对设备软件进行升级。
2.3 经济上合理
设备价格合理,在改造、使用过程中人力损耗小、维护费用低,并且回收期较短。
3 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3.1 预期成果
利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二次信号采集,为仿真离线调控系统应用提供可靠的信号来源。
3.2 创新性
利用该设备在仿真离线调控系统中实现变电站遥信、遥测及遥控功能,实现不停电联调和不与运行中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是对调度控制系统稳定安全性的前提保证。
4 技术解决方案
4.1 项目整体技术架构
(1)利用变电站后台数据库模板,实现物理点与逻辑点的一一对应,保证信息来源的正确性、完整性,完成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建立。
(2)将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按照联调或者培训需求进行筛选,导入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完成信号发生器数据库的建立。
(3)最后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进行设备参数及网络参数配置,与监控网络进行连接,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启动规约进程,在离线环境下模拟测控等二次装置,成为离线调度自动化系统信号的来源。
4.2 系统部署方案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处于变电站的的间隔层,能够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接收间隔层信息处理后上传至离线主站系统。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
4.3 系统功能设计和实现方式说明
4.3.1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功能设计
(1)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开关、刀闸动作事项、保护动作事件信息及SOE信息。
(2)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母线电压,线路有功、线路无功、线路电流、变压器温度、档位等模拟量信息。
(3)接收主站遥控命令,并向主站返回返校报文。
4.3.2 实现方式说明
(1)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安装、调试:二次信号发生器与监控交换机相连,处于间隔层,其IP地址必须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处于同一网段,子网掩码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子网掩码设置一致。
(2)数据库来源:二次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数据完全继承了变电站的后台数据库数据,仅需要将变电站后台数据库导出,进行适当地编辑,满足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格式后即可导入。
(3)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导入:将根据数据模型编辑好的数据库导出文件放至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固定目录下,使用数据库导入工具即可将变电站数据库导入至二次信号发生器中。
(4)遥信、遥测功能的实现:数据库导入后,启动人机界面,按照培训或者模拟断面需求,发送遥测和遥信报文。遥信通过“顺序置1”或者手动选择置入方式实现开关量的置入,遥测亦可通过手动置入实现模拟量的置入。
5 应用的技术类型和亮点
利用变电站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和后台监控接收到信息处理后上传、显示, 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信号发生器装置为离线调控系统提供了信息来源,既满足了创新工作室场地、资金要求,又缩短了工作室的建设和调试周期,为自动化、调度、监控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与真实运行环境更为相似离线培训平台。
6 应用的技术规范
GB/T 14429-1993 远动设备和系统术语。
GB/T 17463-1998 远动设备和系统性能要求。
DLT 516-2006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Q/GDW 679-201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7 社会效益分析
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是针对“大运行”体系中调控技术支持系统专门定制的应用设备,具有针对性和高效可行性,对自动化专业及调控专业人员提高自身业务员技能水平有显著效果。可离线仿真实现变电站“四遥”功能,在确保调控系统可靠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查验,为大运行体系夯实基础。
8 结论和建议
儿童电影的制约因素
许多专家一致表示,“好剧本少”是儿童电影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当年专注于一部儿童电影剧本而常年蹲守学校,七下江南,四年打磨,心无旁骛。”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林阿绵指出,儿童电影生产由“计划”转“市场”之后,对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整合能力反倒下降了――现在很少人或公司愿意创作儿童电影剧本,就算有意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当前孩子生活的深入了解和艺术把握,以成人心态揣度儿童心理,直接导致剧本的创作水平持续走低。另外,他指出当前的剧本内容同化、题材单一、空间狭窄,缺乏对广大儿童生活和心灵的关注,不接地气;而且孩子年龄不一样.需求也有差异,需要做好剧本定位。
阻碍儿童电影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市场“看不到”。我国每年大概拍摄40至50部儿童电影,其中1/10质量比较好,但缺少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就谈不上院线支持,更谈不上让中小学生知晓,所以能够上映的儿童电影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儿童电影都在“压仓库”,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在儿童节期间被拿出来放了一两场,票房也很惨淡。这也是儿童电影还不适应市场化的表现。另外,儿童电影票价较低,儿童观影时间又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因此即便走进了市场,放映公司还是不愿放,也放不起。总之,在出品人缺乏宣传推广、放映人又顾虑利润的状况下,儿童电影很难“到达”市场,“到达”观众。
动画电影是儿童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因为动画电影具有的特殊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动画电影始终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情感,始终追求着真善美,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所讨论的动画电影主要是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电影动画的英文为‘animation’,是当今世界上对于与真人饰演的电影相对应的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统称,是英文中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电影动画的形象和背景是用绘画、雕塑等美术手段创造出来的,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摄制的。”①动画电影是把动画艺术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展示给观众的,与动画电视相比较,动画电影具有主题单一而明确、时效短而紧凑以及影院特有的视听效果等特点。动画电影的观众主要是儿童,这里所讨论的儿童泛指整个身心尚未成熟阶段的个体,包括幼儿期、童年期和少年期三个年龄段的人群,动画电影的道德教育主要作用于他们。儿童道德教育内容的选取必须是基于儿童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必须是儿童世界里的东西,并非指用成人具体而复杂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儿童的思想和行为。
动画电影以形象的夸张、丰富的想象、情节的趣味以及简单表象下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吸引着儿童观众。其中动画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契合了儿童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以儿童的视角和认识习惯进行表述,是儿童喜爱动画电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首先通过丰富的图式和美妙的声音来感受世界的神奇,动画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诉诸人的视觉与听觉,能产生比单纯的文字或故事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动画电影中人物或动物造型生动,语言幽默、动作诙谐、个性突出,背景音乐欢快活泼,充分彰显电影艺术的魅力,便可以为儿童带来独特的视听审美效果和无穷的乐趣,极大地激发儿童对动画电影的兴趣。利用儿童喜爱的这种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因为“道德内容的传递不宜用强制灌输的方法,而要借助生动的教育活动,在传递社会规范时发展道德水平,在发展道德水平时又传递给儿童新鲜的道德内容。”②除了动画电影中的美术、音乐元素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也是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形式之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最突出的特点是“泛灵论”倾向,“儿童时期的泛灵论乃是把万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③。儿童在欣赏动画电影时他们不会认为动物说人类的语言是不能接受的,不会认为神仙的法力是荒诞的,相反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情感和想象的能力。动画电影的这种道德教育功能比起成人威严刻板的说教方式更受儿童的欢迎。
除了动画电影活泼可爱的表现形式外,优秀的动画电影的核心永远是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诚实、勇敢、自信、拼搏、坚强等都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是儿童喜爱动画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儿童的心灵是纯真善良的,他们向往善良、和平、正义、胜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提出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他的回答是:“感动他们的应该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④。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对于儿童道德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追求真善美的品质的人(动)物形象,动画电影就会缺乏生命的张力,更不能打动儿童幼小的心灵,人性中这些最美好的品质,也是最能激发儿童积极进取、勇于拼搏、敢于挑战、不畏艰难、乐观面对生活的动机。因此,动画电影要紧紧扣住真善美的人文关怀和幽默风趣的动画特点,这是优秀动画电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儿童是用爱的心灵和好奇的眼睛来观照他周围的世界,“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的与自己类似的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主体获得审美愉悦”⑤,儿童在接受真善美的事物时是一种审美情感的经历,亦是道德教育。优秀的动画电影,正是以其反映的人文关怀精神如春雨般滋润着儿童的心灵。如果动画电影不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不论其外在表现形式有多么的丰富精致,都不能算是好的动画电影。可见,动画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饱含的人文精神是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
既然动画电影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那么动画电影又是如何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我们从动画电影的创作角度和儿童作为道德受众者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动画电影的创作角度来研究。首先,全社会都应关心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动画电影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从事动画电影创作的专业人士更需要有热爱儿童、善于洞察儿童心灵世界的情感,应该以自己童真般的生命动力为儿童创作真善美的美好世界,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感悟真情,从教育理性的高度实践对儿童的深爱和对社会的责任,将自己的理性和情感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去,努力创作出儿童喜欢的好作品。而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在我们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特别是具有动画综合素养的人才更是稀缺,很多创作人员是学绘画或动画专业出身,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从未接触过,缺乏一定的儿童观指导,在创作时难免成人化,不能很好把握儿童心理特征,这样即使动画视觉效果做得再好,也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道德认知的需要。因此,只有具备了综合素养的专业的优秀创作队伍,动画电影的创作才可能形成规模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其次,动画电影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必须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选取素材和立意,如果选取内容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段、不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主题的确立不考虑人文性和时代性,儿童是很难从中获益的。选取内容时还应注意不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素材,只要有利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都可以尝试去创作,从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发现素材,使其内容和思想可作为宝贵的资源与动画艺术融合,创作出儿童喜爱的作品。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神话、民间传说等许多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大量挖掘适合儿童动画电影创作的素材。再则,角色的创作上应体现优秀的人格形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思想的仁义与道家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即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在创作动画电影文本时,要对传统文化中陈腐的清规戒律给予舍弃,结合时代精神,与儿童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示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开放的文化理念,道德教育自然渗透到儿童的潜意识里。我们过去创作了许多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电影,如国产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都具有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表现形式。最后,要善于向动画电影发达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创作理念,不墨守成规,大胆吸收,但不是完全模仿与照搬,创作出适合儿童审美需求的动画电影。
当下有人提出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选取题材时,主要是按照“文以载道”和“寓教于乐”的要求来考虑,他们认为这样中国动画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娱乐形式,“乐”是手段,“教”才是目的。笔者认为,一味强调动画电影的趣味性、娱乐性而忽视思想性、教育性或者反过来仅仅强调教育性而忽视影视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可取的。那种认为只有像国外动画那样重娱乐轻教育才是正确的发展模式,一谈动画电影教育功能就是有意识形态问题,显然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动画电影是否需要发挥教育功能,而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目的只要是引导儿童道德认知的正确发展,完善个体的人格,有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选内容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又为何不可“寓教于乐”呢?只有将动画电影的娱乐性与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有利于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繁荣。
从儿童接受动画电影道德教育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道德教育来说动画电影属于社会性外在刺激,社会的外在刺激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作为一个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就表现为道德品质,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⑥儿童在动画电影的作用下,同样会发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⑦。从心理学分析,人的认识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时就是对动画电影所展示的内容和思想的一种认识。“ 一部动画片与少年儿童的关系可以归纳为这样一条线索:动画片的形式美――刺激――儿童的审美器官――儿童的审美器官通路――儿童产生审美体验――儿童感受动画片的内在美。”⑧通过外在的感官刺激,促使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电影传输给自己的信息进行感知,通过表象、概况,分析不同的动画形象的性格特征,然后判断出哪些人和事是需要认同的,哪些是需要反对的。儿童的心灵都是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我们和儿童交流时常常会听到他们说电影中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到电影中出现“好人”时就兴奋激动,看到“坏人”时就紧张气愤,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待不同形象持不同的态度。这样他们就逐渐认识到倚强凌弱、损人利己等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表现,而乐于助人、不畏艰险等是正确的,是道德的表现。不难发现,儿童会从动画电影中概括抽象出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逐渐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规范。
如今,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儿童在有意无意间接受了太多的成人化信息,童真似乎过早地消逝。当孩子的世界常常被并不适合自己的影视内容占据时,作为儿童喜爱的动画电影是不是应该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目前学界不乏关于动画理论的研究,但缺少实实在在的动画电影创作。只要留意一下我们近几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就不难发现,当下国内动画电影出品数量很少,优秀的动画电影更是很难一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努力做好做强动画电影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动画电影创作不要被“中国风格”已过时或我们的技术落后等议论所干扰,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地吸收他国动画的成功经验,大胆地从我们传统文化中和经典动画中汲取营养,丝毫不用担心用了外国的技术就没中国特色,也不用担心有了中国文化和表现形式(水墨、木偶、剪纸、皮影、汉像砖等)就是落后和保守。谁能说用传统水墨制作的动画电影就一定没有三维的动画电影好呢?就过时呢?
我们勇敢地承认当下动画电影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我们的动画电影正在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创作,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动画电影产生,以期让优秀得动画电影不断发挥儿童道德教育功能,这也是动画电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之一。
注释:
① 薛锋、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页。
②⑦ 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第230页。
③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④ 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⑤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6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儿童电影现在所处局势
我国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儿童电影,处在难以改变却必须改变的状态下。据了解2012年动画电影总票房13.5亿,市场份额不足8%,其中国产动画电影20部,票房是4亿左右,进口动画电影12部,票房达到9.6亿。我国现拥有3.67亿少年儿童,却没有儿童电影市场,可见儿童电影被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中国儿童电影问题,无论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处在尴尬的境地中,人们虽然希望可以发行更多的儿童电影,但是也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儿童电影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回报。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儿童电影发展这一世纪性难题中,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尤其必要的。之所以特别强调理论研究,是因为在面对市场经济的严酷,中国儿童电影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在观念上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人们没有认清儿童电影的定义,以及没有把握好本国风格。总是认为动画片就是适合儿童看的电影,但并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是专为儿童服务的。这就要求制作者了解以及反思儿童电影的意义何在。
2.中美儿童电影的定义不同
我国对儿童电影的定义为“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养教育儿童的目的出发,也是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拍摄的适合他们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这种影片的创作,一般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特点。从选材、构思到艺术表现的整个过程,都考虑了作品有益儿童的理解度和接受力。儿童片的儿童不是指题材范围,而是指服务对象。儿童片的题材范围很广阔,它可以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也可以以成人生活为题材。”①就中国对儿童电影本身的定义而言,过于强调了教育性,而忽视了儿童电影中的娱乐性。相反美国在《电影术语词汇》中把儿童电影定义为“具有专为吸引儿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方法的故事片”没有载入太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内容,他们往往以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为主题。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对于儿童电影这一看法侧重点的不同性。
3.为什么西方巨头获得中国儿童市场
西方动画巨头频频开拍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题材,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写意不写实,具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其次中国风在世界时尚界很是流行,西方设计界也有“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的说法。再次,异域风情的动画可以让观众产生神秘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最后,中国相对与别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加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而且家长对孩子的重视越来越高,这是影响票房的很大的因素。更加是吸引西方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4.西方电影的普遍模式
其一,用流行的方式讲述传统的故事。“据 Enter Brain;游戏杂志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由于美国与日本各自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两国各自开发出的游戏软件都很难打入对方的市场。”②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文化差异造成交流的不畅。这个事例也解释了前面所提到的,为什么西方动画巨头频频开拍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题材,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二,美国的另一种策略是杂混――以中国的视觉特征混加上美国的价值观的故事叙述方法,赢得中国的票房。美国人皮埃特斯(Jan N pieteise)就用“全球混合体(Global melange)”来描述这一景观。“摩洛哥姑娘们在阿姆斯特丹打泰拳,伦敦的亚洲说唱乐,中国的墨西哥玉米卷……和邓肯风格舞蹈的墨西哥女学生。”③其三,通过弱化国家,民族、地域、阶层等文化差异,从而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正如迪斯尼所说“由于对象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观点的不同,任何时代的故事讲述者都会在核心材料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改编。”④
5.中美动画的比较
5.1价值观导向。中国提倡集体主义,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青青草原上的羊都是一个群体,他们一起玩一起做很多的事。每当有一只羊离开了集体的范围就会遇到危险,充分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动画片都比较喜欢赞扬个人主义,在个人英雄主义方面十分的侧重。例如动画片《猫和老鼠》猫和老鼠都是一个独立体,影片中的老鼠总是十分的聪明、机智老是在作弄猫。明显的体现出了老鼠的英勇特质。
5.2,文明方式导向的差异。美国动画中 “工业文明的变化性”进攻性。《猫和老鼠》中老鼠总是不怕猫,当猫懒散的时候老鼠总是跳出来挑衅猫,不断激怒它。反之猫也会在无聊的时候和老鼠斗。处在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国民求稳心态,防御性偏重。《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羊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攻击狼的,而且在羊村设了很高的篱笆。
5.3,民族精神导向的差异。美国人提倡的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中国人则侧重勤奋、节俭。《喜洋洋与灰太狼》就灰太狼的形象来说,它总是带着一个有补丁的帽子,它总是很勤奋的去抓羊。都体现出来中国的勤劳与节俭的美德。而在《猫和老鼠》中每次猫捉到老鼠的时候,都不是急于想把它给吃掉,而是不段的玩,捉弄老鼠。
基于中美儿童电影的比较,中国应该着重于儿童电影创作和现实理论研究,这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国家政策在阻挡儿童电影的颓势上给予的特别的创作要求和搭配性的指令,的确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儿童电影,但在市场反响上却效果不佳,这就证明了市场选择的苛刻对于儿童电影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看,儿童电影也是新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双重困境的放大镜,儿童电影作为个体确实难以赢得市场,没有多少优势可以吸引儿童蜂拥而至,而在整体上又似乎没有生存空间,其最终命运只能是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票房追逐排挤到角落。
结语
笔者认为,儿童电影需认真探讨其在观念形态、政策要求、创作机制、市场把握等方面的问题。现有的儿童电影创作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单纯为儿童却失去儿童的常态的存在是现有儿童电影的通病。所以,尽管有一些好的儿童电影,却离儿童的真实世界太远,处境尴尬的儿童电影不仅没有调和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矛盾,更没有被儿童接受的可能。上述这些误区在创作观念上显得格外突出。笔者以为,在创作观念上是需要划分清楚表现对象的特点,定位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从而让所有的观众接受。如果在创作上划分对象,变成功利的成人臆断,主观臆测,不能真正了解儿童却故作姿态,那就是失败。
参考文献
[1]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2]《文化差异使美日游戏无法打入对方市场》《新浪科技》2006年5月16日
[3]何谨然;《文化逻辑混杂性》,《合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6卷第3期
[4]Joseph Bryce McIntyre[Ede];In search of Boundaries;Communication,Nation Stabe and Ciltural Identities,NJ;Greenwood 2001年版
注解:
①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以动画为基础多条产业链发展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源于动画改编,且不懈探索适合本土市场的成功之路,发展出多种相关衍生品,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根据投资方介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利润有40%靠出售播映权,图书音像制品约占10%,衍生产品授权约占20%。对于这种充分利用品牌形象优势的营销策略,似乎开辟了新一代动画电影市场发展的模式,但面对国内日新月异的众多动画电影竞相上映,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洛克王国2之圣龙的心愿》:依靠游戏平台作为背景
基于腾讯推出的网络游戏《洛克王国》衍生出来的《洛克王国2之圣龙的心愿》, 是腾讯和优扬传媒合作投资的一大影作。该片显然是一部根基扎实的片子,电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戏玩家,同时又反哺了网络游戏的宣传。
《巴啦啦小魔仙》:国内唯一的真人魔法电影
《巴啦啦小魔仙》曾经在200多个电视台播出,积累了不少口碑和人气,以“真人+动画”形式演出的《巴啦啦小魔仙》看重实体互动营销手段:如让粉丝cos主角进场推介、大型花车惊现、走进校园推广宣传等等。
《绿林大冒险》:绿色科幻题材、3D技术
《绿林大冒险》是河马动画又一部动画电影作品,主题是“环保”和“亲情”,打出了好画面、好声音、好故事的旗号,并配有2D和3D两个版本。然而在上映后票房平淡,故事主题并未深入人心,还有部分观众觉得剧中部分场景和角色造型与《阿凡达》相似而引起不少话题。
《波鲁鲁冰雪大冒险》:中韩联手打造
《波鲁鲁冰雪大冒险》是2013寒假档上映的动画电影中唯一外国电影,背后过亿的总投资资金汇聚了强大的阵容,还有来自内地和韩国的制作人才做出充分支持。虽然其票房在国产动画林立的背景下受到很大冲击,不过,也成功地把“波鲁鲁”的形象打入市场。
综合本年度春节假期的上述影片特色卖点,通过抽丝剥茧的结合与对比,记者分析,将来的儿童动画电影或将呈现以下趋势:
相比往年同期,今年春节寒假的儿童动画电影可谓是井喷式增长,“领头羊”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内外挑战,紧跟其后的对手包括《洛克王国2:圣龙的心愿》、《巴啦啦小魔仙》等,昔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不过有对手才有进步,良性竞争将会推动国内动画电影的发展;同时,精益求精的电影大大滋润了小朋友的生活,爸妈也多了一种亲子方式,为各大相关产业包括玩具业增添了大量商机。
国内儿童动画电影总体上票房惨淡,多年来都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仅仅依靠进口动画片来支持票房。直到今年春节寒假,内地动画电影实施了一次华丽的“逆袭”。以上文提及的电影为例,以在人气基础上发展的产物,如《洛克王国2之圣龙的心愿》依托游戏平台,《巴啦啦小魔仙》、《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依靠电视卡通片积累的人气后突围而出,加上生活中衍生产品的宣传和实体互动,结果票房和口碑均能“锦上添花”。比如,《巴啦啦小魔仙》影片上映之前已经在全国20个城市进行详细的推介活动,并联合了10多家当地儿童电视频道一起宣传,各种活动配合电影上映一起举行。
(一)儿童电影中的童趣化表现
首先看儿童电影中的童趣化表现。美国出版的《电影术语词汇》中对儿童电影有这样的解释:具有专为吸引儿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手法的故事片。在好莱坞,儿童电影一向是电影大工厂里最得意的产品类型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工业大萧条时期,童星秀兰邓波尔便以她天真无邪的微笑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无尽的欢乐。好莱坞片商们深知:孩子们的钱最好挣了。况且,孩子们看电影总有大人作陪,如此捆绑销售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从《绿野仙踪》、《爱丽斯漫游奇境》到《小飞侠彼得-潘》,一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儿童电影发展以其多样的类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全世界孩子乃至大人们的喜爱。
(二)非儿童电影中童趣化元素的体现
非儿童电影中也不乏童趣化的身影。比如《超人》、《蜘蛛狭》、《剪刀手爱德华》、《阿凡达》等。在蜘蛛狭飞檐走壁的时候;在超人振臂一飞,冲向危难中心的一瞬;在爱德华抬起剪刀手轻抚女主角脸颊,清澈双眸闪动的时刻;在阿凡达的奇幻世界中徜徉过后;所有人的心都振动了,不因为精彩的打斗,不因为宏大的特级场面,也不因为惊艳的女主角,而是一种这样的心情:刚破壳的小鸡顶着它黄色的小绒毛冲你眨了眨眼,那一刻,心被融化了,不由自主地想用尽全身的力量去保护它。这样的电影和有着这样细节的电影不胜枚举,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闭上眼睛浮现的电影情节一定有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骑着扫帚满天飞,或者以奇异的力量与法术与种种魔怪拼杀搏斗的场景。众多的实例证明,现今好莱坞电影童趣化倾向愈发明显。
二、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的传播效果
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电影一方面拷问历史、直面现实,有哲学的思辨、人性的挖掘、想象的飞扬;另一方面,又通过到位的表演、精湛的后期制作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视觉化地传达出来,让受众在享受高科技的视听艺术带来的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创作者的思想。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传播效果如下:
(一)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丰富活跃了大众生活
有人说电影是最好减压方式之一,用不着专业的欣赏水平,只需把自己投入进去,尽情享受。看看一群动物之间的搞笑故事《战鸽总动员》,一只让人笑破肚皮的聪明懒猫《加菲猫》,亦或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宝贝计划》。童趣化电影给快节奏的生活增添了一味调味剂,所有的道理都在捧腹的情节中,以一种平易而不造作的方式讲述出来。童趣化的儿童电影得到的不仅仅是消费层面的感官满足,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的自身发展都饱含深远的意义。
(二)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使受众找到共鸣
回想我们的童年,那时我们不谙世事,没有什么大的欲望,也不会有什么巨大的失望。从受众心理上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趣化让我们找到了共鸣,渴望回归童真的共鸣,现在已经或多或少沾染了尘世浮尘的我们都保有一份渴望回归童真的心。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迎合了受众的这一心理,使受众找到了共鸣。
(三)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净化了你我的心灵
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给我们带来了由衷的欢乐,留下了恬淡的美好。一眼清泉洗刷了我们的心灵,太纯净的它让我们这些被复杂世界驯化的人感到温暖、纯净、高尚、悲悯。在一个没有工作学习的闲适午后,看完一部《剪刀手爱德华》这样的电影,手捧一杯清茶,轻声自问,这是生活的本貌吗?人的本色是纯净的,生活的本色是简单快乐的不是吗?我们从心底期盼自由、无畏、快乐、纯净、希望也许我们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能做的是放飞心灵,享受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把对真善美永不停歇的追求放在心底深处。
(四)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拉近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通过人物和观众身份、生活范围的统一,创造电影叙事的现实感和逼真感,来增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拉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可以在童趣化电影中找到欢乐,大人们也可以在童趣化电影中找到自己以前的影子。无论你是什么职业身份,身处何种年龄阶段,都可以陶醉其中,在童趣的长廊里尽情徜徉。更重要的是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使我们感受到了爱,家庭成员之间,爱人朋友之间的人间真爱。《哈利波特》中的小哈利虽然父母早逝,但父母的爱却一直伴他左右,在哈利将要开始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学习时收到了父母留给他的包裹,在他与伏地魔决战的危急时刻,是母亲给予他力量,哈利得以最终战胜恶魔,赢得生命和胜利。童趣化电影架起了一座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三、好莱坞电影童趣化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文化传播上,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趣元素一向被市场看好,犹如一眼取之不尽的甘泉,甘甜入心,延绵流长。当年的《小鬼当家》一问世便产生轰动效应,赢得了全球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喜爱,至今仍广为流传,而且仅《小鬼当家》一部影片就获得了2.8 亿美元的票房。同为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的《狮子王》累计票房达到 7.5 亿美元,另外 VCD 还有 5800 万美元的销售成绩中国的同类型电影与之相较,文化传播范围小,影响力弱,票房收入微薄,各方面差距巨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
(一)中国儿童电影在创作资源上要扬长避短
中国儿童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相较,创作资源上的差异突出而明显。创作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资金,第二是市场。
儿童电影资金短缺问题明显,《爱-在路上》全部投资才两百万元,没有一分钱去做宣传,资金投入上的差距直接导致儿童电影越来越少,有些电影导演甚至把拍儿童电影比作搞慈善事业。
再谈市场,儿童电影还有没有市场?如果仔细地算一笔账,会有惊人的发现。我国有 23450 万少年儿童,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票房就能达到 30亿元,除去制片方的分成,还有近 10 亿元,分摊到每部影片,就意味着 7000多万元的利润。如此说来,儿童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只是还未被完全开掘出来,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生产的儿童电影大都投资少,低成本的直接结果是创作队伍的流失,比如冯小宁、尹力这些以儿童电影起家的导演,成名后的创作中儿童电影却是空白。而在儿童电影中本来就是一片绿叶的成人角色,更是难以找到熟悉的明星加盟。一直为儿童电影奔走呼喊的艺术家于兰在积极呼吁能够像刚建立的校园院线一样,建立儿童电影院线,让儿童电影能够有规模放映的阵地。如果市场能够走出接纳儿童电影的第一步,儿童电影以市场的需要为目标,以市场的接纳为动力,做出孩子和家长都喜欢的电影,真正赢得市场效益,再以市场效益为继续儿童电影坚实的资金基础,再继续好的儿童影片。进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才是儿童电影的一条出路。
(二)中国儿童电影要注重儿童视角的表现手法
现在的中国儿童电影似乎走向两个极端,要不是只有 3 岁小孩看的幼稚幼儿片,要不就是小大人片。好莱坞童趣化电影就很好地把儿童本位意识与成人化趋势统一起来,中国儿童电影要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儿童视角,努力使儿童自我本位意识和儿童随年龄增长逐渐成人化趋势统一。以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做到儿童世界和成人空间的统一交融才是出路。什么样的儿童电影才是成功的呢?拥有《小鞋子》等一大批蜚声国际的儿童电影作品、善拍儿童电影的伊朗导演给出了最简单的答案:用最朴素最单纯的电影语言表达最深刻人生突出童趣,突出天真,重在表现孩子们的天性,完完全全采用儿童视角。
(三)中国非儿童电影中应适当加入童趣元素
中国的非儿童电影中缺少童趣元素,使电影看上去冷冰冰,提不起观众的兴趣。拿国产影片《情人结》和经典的《罗马假日》作个比较,赫本清纯简单,自由快乐的人物形象和她孩童般的纯真笑脸永远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间,而前者老套深沉的人物面孔加上重心机讲谋略的看似复杂其实已经模式化的情节,丝毫不见单纯的快乐。国产非儿童影片中也有童趣化元素运用得当,取得成功的,如《孔雀》、《花腰新娘》。在女主角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硕大的降落伞向前飞驰时,我们看见了她娃娃脸上漾起了灿烂的微笑。在花腰新娘甩了甩头发,纵身跃入湖中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中国电影童趣化元素的能量。
在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电影中的童趣化元素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自己的角落里,等待绽开的机会。因为弱小,它常常被人忽视;因为清淡,它常常留不住目光。然而,如果给它更多的关爱,它也会迎来绚丽多彩的春天。
(四)中国电影要摆正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首先得承认差距。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较,在不少方面存在着差距,有投入上的差距,受众存在差别。但是,摆正电影的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我们最迫切需要做的。
总第652期/2016年/第7期英美经典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王菲(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06).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儿童电影便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占据着世界儿童电影市场的头把交椅。而中国的儿童电影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已不复如六七十年代《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影片那般光辉,不但不能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就连一直引以为傲的“教育意义”也因影片观赏性不高、观众流失等问题而达不到预期的结果,从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当代儿童电影该如何面对来势凶猛的美国儿童影片。我们是应该被它同化,制作越来越好莱坞化的儿童影片;还是固守自我,继续坚持我国儿童电影的制作模式,以期与之分庭抗礼?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找到更为健康的出路。
一、儿童电影的界定
关于儿童电影的界定,从世界范围来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西方国家是根据分级制来划分哪些电影适合儿童观看(如美国的G级、PG级),哪些需要在父母指导下观看(PG-13级),哪些禁止儿童观看的(R级、NC-17级)。在美国,儿童片具有多样的类型,除了像《小鬼当家》《哈利・波特》这样以儿童为表现主体的影片和大量的卡通片外,其他类型的儿童电影也广受欢迎。例如以小动物为表现主体的影片《精灵鼠小弟》、《猫狗大战》《加菲猫》等。
在中国,儿童电影也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电影类别,而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性习惯用语”。当代儿童电影,可以划分为“关于”儿童的电影和“给予”儿童的电影。“关于”儿童的电影,是“用成人的眼睛看孩子”。即以儿童的生存状况为表现内容,从一个社会关怀的角度反映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中国的《城南旧事》、《一个都不能少》、《看上去很美》等。但实际上由于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和范围有限,这些“关于”儿童的电影并不是适合儿童,而是适合成人观看的。“给予”儿童的电影,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电影。如早期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当代的《赖宁》、《我的九月》、《草房子》等。
因此,从中美儿童电影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将儿童电影定位在“由儿童主演、并适合儿童观看”的范围之内。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一种研究方法――五种文化维度理论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全球大文化环境下,又会分为不同的亚文化区域。20世纪之初,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后又经过了赫斯科维茨、露丝、米德等文化人类学家的发展。该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立自存的有机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所以,应依照每一个体文化自身的结构和价值体系来考察其特点,应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般来说都在传达着本土的文化理念。因此,中国儿童电影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向美国儿童电影靠拢,而是应该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内制作出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影片。合理的定位,就必须要考察中美儿童电影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助霍夫斯泰德与庞德提出的“五种价值观维度”理论。
五种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culturaldimensions)是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Hofstede)于1980年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差异可用四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avoidance)、阳性主义,阴性主义(masculinity/femininity)。十年后,霍夫斯泰德再次进行了同样的研究,覆盖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个。这次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先前提出的四个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还通过马歇尔・庞德(Michael H・Bond)对中国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归纳出了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维度:即长期观/短期观。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文化维度理论。同时,他也对中国(主要是大陆地区)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然,在霍夫斯泰德的指标中,西方和非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很明显的。
三、中美儿童电影的文化差异浅析
第一,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分析。个人主义指的是“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和其他所有个体是截然不同,是‘自然的基本单位”’。这是最早由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它的主要表现为:1、个体社会唯一的、最重要的单位;2、强调独立性而非依赖性;3、个人成就获得奖励;4、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性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在美国儿童电影,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小主角哈利・波特是绝对的表现中心,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着他如何克服种种困难与敌人斗争的经历展开。如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哈利被抽中参加比赛,但并不是代表他的学校,而是代表他自己。他通过自己的力量赢得了比赛,得到肯定、获得荣誉。虽然中间或多或少得到了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但他的朋友也是作为个体而非集体的形象出现的。在影片中,集体的形象被弱化,每个人都是松散的个体存在。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直接面对面的,而不需要通过集体这个中介。与之相反,中国的儿童电影则非常强调集体的概念。如在《我的九月》中,小主人公所在的学校班级就是整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影片一开始,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小主人公安建军受到嘲弄和欺负,甚至被驱逐出这个集体(被取消参加亚运会开幕式武术团体操表演的资格)。在这个过程中,他希望得到集体的眷顾而不得,这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这也是整个影片故事发展的基石。为了得到集体的承认,他积极练习,并做出各种努力。影片的最后也是以他重回集体的怀抱作为大圆满的结局。因此,可以说,主人公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集体”这个存在而展开。毫无疑问,它传达出了“集体对于个人是异常重要的”的这么一种概念。
第二,从“权力差距”维度分析。在社会中,总是存在着权利的不均衡分配。有一部分人,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来讲,拥有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支配能力。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着较高的权利距离和较低的权利距离两种文化模式。在高权利距离文化中,拥有权力的人和受权力影响的人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低权力距离距离文化中,这两类人之间的关系却相当紧密。在霍夫斯泰的研究中,美国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国家。在那里,上级与下属、老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如在《哈利・波特》中,主人公与霍格沃茨学校的老师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并非停留在尊敬与被尊敬的关系上。哈利・波特对校长邓布利多有救命之恩,也曾与斯内普教授为敌,与海格是至交好友,揭穿了吉德罗・洛哈特教授欺世盗名的真面目,更是戏弄学校董事卢修斯・马尔福,迫使他释放了小精灵。2004年好莱坞梦工场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2》中,主人公是不名一文、出身沼泽的、相貌丑陋的怪物史莱克,体面的、高贵的王子却是表里不一、昏愦无能,优雅的神仙教母也是诡计多端、野心勃勃;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最后甚至被变成了一只青蛙。所有这些都表达出一种蔑视权利力差距的文化态度。而在中国的儿童电影中,权力距离是被表达地很清楚的。例如,在《草房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因为主人公桑桑犯错而不敢回家,并被取消了参加全区小学校会操的资格;他的同学秃鹤因为秃头也被排除在会操队伍之外;秃鹤通过激烈的反抗终于可以加入会操,但他却在比赛中故意发泄不满导致学校会操没有取得第一名。在这段情节中,桑桑因惧怕父亲而躲避不归、并被身为校长的父亲取消会操资格以作惩罚、校长因惧怕上级视察而诚惶诚恐、秃鹤因发泄不满而导致学校丢掉第一名,这些都体现出“权力”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处于权力下层的社会成员,对于权力上层的社会成员必然地采取仰望的视角,否则就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裁。
第三,从“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分析。不确定性规避是衡量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与疑问的容忍程度。一个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环境通常是规则导向性的通过建立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限制来减少不确定因素。一个低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环境则对于不确定情况具有高的容忍度。在美国电影《小鬼当家》系列中,突破常规,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竟然可以将两个成年男子耍地团团转。在影片中出乎意料的惊险场面比比皆是,却又能再次出人意料地化险为夷。在2001年《猫狗大战》中,小猎犬洛作为一名临时招募的特工,并不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却误打误撞成为了拯救人类的英雄。同样在2001年的影片《怪物公司》中,处处充满了奇思妙想和不确定性。怪物们靠惊吓孩子得到他们的尖叫为动力能源,但随着孩子们对怪物们的恐吓把戏越来越习以为常,想得到他们的尖叫也成了一件异常困难的事,于是怪物公司中的一员苏利文,带着朋友麦克来到人类世界准备大干一场,却没想到竟然把一个人类小女孩阿布无意中带回了怪物世界,这史无前例的情况给怪物世界带来了轩然大波,最后苏利文竟然又与小女孩成为了朋友。对于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观众却能欣然接受,说明美国文化中对于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的容忍性,属于低不确定性文化。而在1983年的中国动画片《天书奇谭》中,则充满了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意味。首先,袁公作为天廷的执事人员,却私取天书,刻于石壁上,后又传于人间。这种违背天条的举动,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因素。经过一系列波折,虽然正义战胜了邪恶,但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得到扼杀,于是玉帝下达圣旨,将袁公擒归天庭问罪。在2005年的动画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中,虽然故事的主角是红孩儿,但并没有因为这样就颠覆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规则。红孩儿的出现,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最终唐僧师徒还是化险为夷、感化顽劣,并让大地重现绿意和生机。游离出规则之外的,还必须要把它拉回来,就是中国儿童电影中表现出的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特征。
第四,从“阳性主义,阴性主义”维度分析。阳性主义/阴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分类可以理解为这个社会的文化是与男性,女性气质相类似或者联系在一起的。在阳性主义文化环境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男性气质,诸如逻辑性、理性、动感、外向、注重金钱、成就等是社会中的主导文化特征;而在阴性主义文化环境中,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感性、同情、母性、安静、内敛、注重生活品质等特质弥漫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霍夫斯泰的研究表明,美国属于阳性主义文化的国家,而中国属于阴性主义文化的国家。例如在美国的儿童电影中,很大一部分有激烈的动作场面,情节惊险跌宕、画面艳丽夸张。《小鬼当家》以惊险刺激人、《哈利・波特》以场面感染人、《超人总动员》以动作打动人。《埃及王子》、《狮子王》、《虫虫总动员》、《精灵鼠小弟》、《猫狗大战》、《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无不在宣扬成为真正男子汉的真谛,就连以女性为主角的《花木兰》也是充满了阳刚的味道,而不是女性的温柔情怀。与之相比较,中国的儿童电影,却都是以“情”取胜。例如2003年曾经荣获14个国内外大奖的儿童影片《暖春》就是一部充满着温情的影片。小主人公小花是被抛弃的孩子,年迈的宝柱爹不顾贫穷和家人的不理解收养了她。小花可爱懂事,与爷爷相依为命,她不但不记恨多次企图送走她的宝柱夫妇,还用真情感化了他们。最后小花成为一名女教师回到了小村庄。1998年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为了回家探病的高老师临行时候的一句嘱托,千方百计看住仅有的二十八个学生,甚至为了寻找辍学打工的学生,只身一人在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寻找的故事。还有如《背起爸爸上学》、《我的小学》、《上学路上》、《妈妈没有走远》、《楠溪江》等讲述儿童成长的影片,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用如涓涓细流般的情感滋润人心,细细品味之下,方觉其中韵味,这与美国儿童电影中的阳性气质是完全不同的。
二、新时期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对中国元素运用不足
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体现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国产动画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更要注重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与创新。对于国产动画电影而言,如果缺乏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其产品的质量就没有了精神和灵魂。从1998年由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到2008年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都是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与创新,而且在全世界取得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双赢。而“花木兰”、“熊猫”这两个极具中国元素的动画形象更是受到世界影迷的喜爱。但是,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上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却少之又少,在动画电影市场上难得一见具有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动画电影。对于国产动画而言,在今后的动画电影创作上要着重运用中国元素。这决不是简单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复制或改编,而是要将其加以创新。在《花木兰》、《功夫熊猫》中虽大量运用中国元素,但就其内容而言却是以表现美国式的价值观为核心而进行故事编写和创意设计的,是对中国元素的内涵再创新。因此,国产动画在基于中国元素的创作时,必须要将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价值观的东西融入到动画电影作品中。
(二)动漫教育依然落后
皮克斯为了能够得到优秀的动漫人才,制作出精品动画电影而专门设立了皮克斯大学,为的是能招收大量热爱动漫的人才并加以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为了培养高素质、精尖动漫人才,皮克斯大学开设了创意设计、动漫绘画、故事编写等学科的专业课程。我国自2004年开始,为振兴动漫产业,培养动漫人才,先后在全国170多所高校中开设了有关动漫的专业和学科。但是由于我国动漫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更缺乏系统、专业的动漫理论研究,导致我国动漫教育依然落后。这样就使得我国在动漫技术、人才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动漫产业的从业人员仅1万人左右,不足韩国的三十分之一。三维动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有数年,但在我国的动画制作应用却仍以二维动画为主,以“喜羊羊”系列取得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仍以二维动画技术为主。
(三)观众定位偏向低幼化
在我国,动画艺术即儿童艺术的观念普遍存在。新时期以来,国产动画电影依然以儿童题材为主,观众定位更是以儿童为主要观影对象。在每年的全球动画电影市场,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票房大都高于国产动画电影,除了其动画电影技术、创意高于国产动画电影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影片的观影对象包含了各个年龄段,而不是单一的儿童群体。这也是《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冰河世纪》等国外动画电影取得全球高票的原因。在国内,无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还是《熊出没》系列等都是以走儿童路线为主。其实,动画片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影视艺术,是在于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不是以观众群体为根本区别。新时期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大都以儿童为观众定位,鲜有全年龄的动画电影。虽然我国的很多动画企业都一直在尝试改变这一局面,但是要改变国人对动画艺术即儿童艺术这一观念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四)缺乏知名动画品牌
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成为小孩子耳熟能详的动画企业,但众人皆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其创作公司广东原创动力文化有限公司却鲜为人知。这是中国动画企业对树立动画品牌的意识不足:一是缺乏知名的动画电影企业,二是没有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形象。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等动画电影公司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他们推出的动画形象更是深受全球动画爱好者的喜爱,米老鼠、蓝精灵、汤姆猫、白雪公主、功夫熊猫等动画形象给一代甚至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些知名动画企业从动画电影到游乐园、服装、图书等一系列衍生品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了其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而中国动画企业,自1995年开始,我国取消了对动画的统购包销的政策,开始将国产动画企业推向市场之后,中国动画产业链几乎断层,难以有从动画电影及动画品牌中而衍生出的显著经济效益产生。总体来说,中国动画电影尚缺少著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情节平淡,动画形象不够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重的说教意味。这使得国内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信心不足。在动画原创方面,也一直存在盲目跟风、创新不足、模仿等问题。2006年上映的《魔比斯环》内容老套,缺乏创意,结果使得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的商业片几乎血本无归。在2008年《功夫熊猫》上映取得巨大成功后,接着2011年由北京电影学院和天津北方集团联合制作的《兔侠传奇》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兔侠传奇》无论是在故事题材、创意设计上几乎是《功夫熊猫》的复制与模仿,所不同的是主人公由熊猫变成了兔子。观众指责声一片,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失望之情也随之而生。在观众的眼中,国产动画电影的总体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国动画企业创新不足,盲目跟风,不能正确把握动漫的核心精神是坚持原始创新理念,幻化、形象、动感地传递优秀传统价值观及时代价值观。
三、大力发展国产动画电影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以“中国元素”为基础进行动画电影创作
动画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或是满足受众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情诉求;或是表达出成长、坚强、勇气等自我发展的诉求;或是用幽默、风趣、调侃的方式。[2]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有数不胜数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丰富的民间传说、海量的文学巨著,这些都是国产动画值得去挖掘、创新的素材,都可以运用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之中。此外,民间手工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以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剪纸、年画、戏剧脸谱、水墨画等形式为主诞生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猪八戒吃西瓜》,以民间剪纸来设计猪八戒这一动画形象,使他的形象看起来生动活泼、滑稽可笑,与他的性格也相得益彰。《小蝌蚪找妈妈》是以水墨画为基础设计的,其特点单纯、简洁,极具美感。水墨动画片的出现是我国动画片民族化道路一次飞跃,更是中国动画对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3]国产动画电影在对高科技应用的同时在题材选择上应大力挖掘我国民间艺术,让国产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这不仅可以拓宽国产动画电影的表现范围,更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更符合国内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的心理。民族精神、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得以发展和传承,正是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作用。同样,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中要融入具有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价值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希望能够借着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4]国产动画电影更需要这种具有深度的作品即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于助人、忠孝友爱为主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国产动画电影之中,不仅能提高动画电影的精神内涵,更可以向观众、社会传递正能量。实现中国动画电影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中国动画电影才能自立于世界动画电影之林。
(二)牢固树立动画品牌意识
一个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宗旨、品牌,才能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皮克斯的企业文化是为有梦想、有追求的动画人才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所以才会有高质量的动画电影产生。而迪士尼的企业宗旨是“带给所有人欢笑”,所以它的每一部动画电影在全球市场都大受欢迎。对于缺乏品牌意识的国产动画企业来说,树立品牌意识、建立企业文化和企业宗旨尤为重要。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商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迪士尼、梦工厂推出的每一部动画电影,其票房基本都是业界之首。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所创作的每部动画作品都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这就是品牌的效应。国产动画电影企业在今后要着力打造有影响、有知名度的动画电影、动画形象品牌。以动画电影、动画形象品牌为旗帜,带动动画产业链的发展。“喜羊羊”系列电影中塑造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等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儿童的喜爱和追捧,以这些动画形象而生产的玩具、文具服装更是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统计显示,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收益中,播出权仅占30%,衍生品的形象授权占到40%,其余30%来自于其他收入。[5]但是,我国更多的动画企业依然没能在企业、动画形象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国产动画电影要发展自己的品牌,以品牌带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
(三)打造全年龄动画电影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人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增加,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越加广阔。国产动画电影一直以儿童路线为主,很少有符合全年龄观众观看的动画电影。使得国外动画电影占据了国内动画电影市场。所以国产动画电影要改变现阶段以儿童定位发展路线及动画电影题材低幼化现象,打造全年龄动画电影。从2002年起,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冰河世纪》系列动画电影在国内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是动画制作人在动画设计、题材选取上始终以打造全年龄动画电影为宗旨而取得的成功。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多彩,观众既可以看到性格稳重、心地善良、一副好丈夫、好父亲形象的公猛犸象曼尼,也可以看到优雅、智慧且充满母爱的母猛犸象艾丽。更有像剑齿虎迪亚哥这样改变自己,由一个暴躁、爱发脾气而逐渐变成一个重感情、善良的形象。当然,也还有长相滑稽、笨手笨脚却充满爱心的巨爪地懒希德这一活宝形象。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这些动画形象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观影需求。总之,国产动画电影要在动画题材、故事内容上开拓创新,打造全年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