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1 14:44: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空间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空间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landscape, landscape analysis perform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planning design requirements, plan ways to find the body needs, the urban landscape,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a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 present "landscape, culture and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

Keywords: requirements subje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anmenxia; landscape planning

引言

建设宜居城市是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宜居城市不仅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注重居住在城市里人们的满意度,是一种从客观环境、经济数据评价向需求主体感受评价的转变。

借鉴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于文化景观的探讨,对于景观的认识从客观的存在转向关注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景观的理解。在三门峡城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中,笔者尝试从需求主体的角度进行规划分析,探寻主体需求、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结合方式,以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指导景观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河南明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依靠资源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起到承东启西的承载作用。位于陇海经济带和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凭借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同时,三门峡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作为产业调整的示范效应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三门峡山川秀丽,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每年三门峡库区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在此过冬,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项目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与新区的交界处,项目所在地与文体中心、天鹅湖景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规划总面积约141公顷。

2需求主体分析

2.1需求主体之一:人

人们需要开敞的和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来舒缓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希望从人口密集地区走向非密集的生态景观地区,亲近自然、找寻愉悦身心的场所──一个宜“游”宜“思”的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连接人与自然,实现陆地与水体的连接、人工与自然地连接,通过交通流线设计、岸线设计、高差设计、场所连接将人的行为从城市导向滨水区。

2.2需求主体之二:迁徙的鸟类

迁徙的白天鹅作为三门峡库区的“主人翁”在规划中被重点关注;以白天鹅为主体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存在着特殊的生命象征意义,规划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湿地、创造安全静谧的自然环境──一个宜“栖”宜“生”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我们提出构筑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保护原生物种并修复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保证地区生态安全。

2.3需求主体之三: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生活的容器、人们精神面貌的载体,对文化中心建设有所冀望和要求。城市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等方面一一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展示区域文化精神,表达城市与自然和睦的关系。并且不断出现增加市民荣誉和自豪感的公共空间,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和文化新焦点。对于拥有河流资源的三门峡,引入缤纷的文化活动能够建立起特征鲜活的城市滨水活动区。通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重塑、活动策划等手段创造强烈的场所吸引力,通过制造建筑文化、雕塑文化、湿地文化和城市休闲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充实人们的休闲活动并展现城市特色。

3规划构思与理念

3.1主题构思

3.1.1主题设计之一:标志

充分认识文化中心与三门峡市、三门峡人、三门峡历史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中心在城市、区域中的地位。将文化中心作为新区通向城市中心的门户空间提升城市形象,成为三门峡市新区发展的前沿窗口,形成三门峡市新地标。

3.1.2主题设计之二:水

以“水”为主题,注重水上活动与岸上活动的结合,设计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景观区域:如水上音乐喷泉、亲水栈道及亲水平台等,使其作为规划区的景观核心和活力因素,营造独具特色的滨水公共活动场所。

3.1.3主题设计之三:仰韶文化

以仰韶文化为主题,充分体现三门峡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元素中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 的中心思想。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布局与小品还原仰韶时期的布局模式和文化特色,将仰韶文化实现由无形到有形的转化。

3.1.4主题设计之四:连接

实现“连接”是滨水规划重要的设计意图之一,“连接”是通过对城市与自然接壤的边缘地带,有目的地进行适宜性设计、缝合散乱的城市功能区、形成以滨水公共活动系统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城市特征。本规划对“连接”的设计涉及到功能性连接(城市与滨水休闲带、城市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及景观性连接(城市与文化、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3.1.5主题设计之五:生态的自然尺度

良好的空间尺度与视线设计是形成景观中人们感受自然魅力、保持自然尺度感的重要理念。项目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展现生态特征的多样性,塑造宜人的活动场所。

3.2规划理念

“颂赞文化与自然之源泉 塑造豫西天鹅城之风采”

规划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景观建设为主体,以创造符合生态标准的滨水环境为目的。项目把握三门峡的空间格局特征,建设自然生态的滨水空间,再展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图1)。

4规划特色

4.1景观——“拥抱自然”的设计理念

设计遵从自然,依据土地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强调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功能。景观规划的构思是把握“山—水—城—人”的自然架构,景观塑造与传统的历史文脉结合,突出仰韶文化的粗犷之美与自然环境的婉约之美。景观规划将活动场地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基本设计主题,在整体景观印象上注重景观和观景的双重性,追求良好而实效的环境综合效应(图2)。

项目通过横向的自然滨水景观发展轴线和纵向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轴线,结合地形、植物、构筑物的变化,充分利用环境地貌,展示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景观组织秩序。景观设计以改善地形环境中的景观要素和链接“城市——文体中心——文化中心——天鹅湖景区——新区起步区”一体化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在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环境。

4.2文化——“虹烟阑梦芦鸿情”的片区设计

规划充分利用三门峡湖滨区青龙涧河及周围沟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虹波夕照、鸿飞落影、芦花暮雪、情归仰韶、梦回龙山、烟霞静壑、阑庭迷径”七大主题分区。“虹烟阑梦芦鸿情”构成三门峡滨水公共活动区“人文—生态—发展—共荣”的多元理念,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文化传承载体,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创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滨水空间。

4.2.1虹波夕照分区设计

规划运用简洁、自然的造园手法,充分发挥宽阔的视线优势,设置水上广场、跃动广场、叠水瀑布、小型商业街、市民休闲广场、霓虹广场、情景雕塑广场、休息平台、青龙涧河步行桥、亲水步道等节点,充分借由水景进行景观延展与延续。

4.2.2鸿飞落影分区设计

该区域是滨水文化广场的核心。规划以华夏龙脉和天鹅栖息为主要设计思路,通过“龙之脉”串接晨钟广场、希望之心、仕女广场、暮鼓广场,以迎接天鹅归来为主题规划天鹅坛、希望之心广场等滨水公共空间。

4.2.3芦花暮雪分区设计

规划结合花神广场、芦苇花街、曲径游步道、商业酒吧街等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芦花清似雪”的强大视觉冲击和浪漫幽静震撼。同时利用休闲活动设施,塑造视线通透、空间舒适的观景平台,体现生动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氛围。

4.2.4梦回龙山分区设计

该片区位于庙底沟遗址主入口处。主入口大门设计选取历史要素,强调其历史的文脉,以龙山时期文化的主题岩石景观带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规划充分结合当地龙山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龙山园、地和广场、仙游广场、至善广场等景观节点,将龙山文化化无形为有形,传承应彰显其文化内涵。

4.2.5情归仰韶分区设计

充分结合当地仰韶文化的色历史底蕴,通过仰韶文化馆、求神台、通天广场、母系广场等节点,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的中心思想。以反映仰韶时期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的“仰韶文化广场”和“仰韶文化馆”是贯穿全园的设计主线。

4.2.6烟霞静壑分区设计

规划利用庙底沟的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对地形地貌边缘区域变化丰富的线性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冲沟两岸的岸线区、坡地断坎边缘区、地形制高点、视线通廊区域等进行人工景观建设。同时,利用周围场地高差进行植物造景,修建俯壑台、幽亭广场。

4.2.7阑庭迷径分区设计

结合龙沟的地形变化,以植物组景为主,利用植物自然流畅的曲线造型及其色相、季相上的变化,结合植物高低错落的变化规律,使景观相互融合,保证了景观组织的完整性及特殊性。结合仰韶文化小品和植物种植,建设幽游迷宫,营造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所。

4.3人——满足行为主体需求的设计

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规划修复生态环境、塑造自然景观为白天鹅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为滨水公共空间需求主体之一——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

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提倡人性化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本次规划分析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及文化需求,通过景观塑造、植物造景、流线组织、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设计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规划以车行尺度确定整体城市中心的场地骨架和道路格局,以步行尺度确定局部空间活动尺度和细节感受,使城市中心既有整体的场地尺度,又有亲切的人性尺度空间。通过绿化种植、开阔的草坪与自然的曲线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通过植物造景划分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满足各类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在交通组织上,规划着眼于提供尽量多的近距离停车及到达各个活动区的最短步行距离,建立与城市功能区连接紧密的步行交通模式。在整个环境设计中,无论是与城市纵深地区进行联系的步行桥或观光天桥还是广场内部的行为动线均满足人行的舒适度、安全度和方便度。各类公共设施,如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引导标识、卫生设施等依据行为流线在不同主题分区进行合理布局。

5结语

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新客厅”,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与景观观赏的核心区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本规划仅从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塑造的角度借鉴景观研究从使用者出发提出景观规划的切入点与规划方法,从需求主体出发进行景观设计,以创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面对各地对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性、文化性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品质越来越高的追求,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设计,将对景观规划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不断充实和完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当代西方" 新文化地理学" 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 2005,20(2):77-83.

[2]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6:7-13.

[3]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主编,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4]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汤玉雯: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张薇: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景观规划师;

王琏: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联系人信息

姓名:汤玉雯

篇2

构筑公共空间景观整体性

如今,各种各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被建成,达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到小城镇小村落,都慢慢将脚步放至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我们共同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空间里也需要别致的景观规划来达到层次的丰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人文关怀的缺失,历史上不管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崛起还是到当今社会的外国国民大选,无不代表用闲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人为物之根本,物位世界的本源,很好的运转这个微妙生物链会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有别样的色彩,而放眼望去,现阶段建成的一切公共空间景观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城市这个人类构建的生活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的集居开始到如今全球化的地球村,不仅其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其含义的变化。

而何谓城市公共空间?又为何要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改进?

这个项目是我们一直在分析探索却成效微小的一项根本性事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含义的,乃至多功能的公共系统,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于其中,它是我们饮食,居住,娱乐,休闲等其他众多社会交往生活的舞台,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这就造就了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体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具有人性化的主旨,完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根据对西方众多的历史名城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学习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里需要感性战胜理性

理性思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怀抱理性思维也可以使一些大框架和数据上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各异,用同样的眼光和理念来进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得发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或者说过于死板毫无创新可言,也让广大民众得不到更丰富层次的感知,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如何使这一系统更好地强化其城市功能,首先应该考虑将其整体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在建筑实体定位定型后随意用其填补空白的。感性思维是什么概念上的胜利?感性思维它不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设计感知,而是一种讲设计生动化充盈化的设计手法,暂且不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规划,哪怕是一部电影一场歌剧也是一个感性思维冲破理性定式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物以及观众都被内容中感性的塑造打动,也就是被感性创作的活灵活现出动一根根敏感的神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含有冲动含有灵气的景观才让置身其中的民众感到身心放松和灵与景的交融。

拒绝同一追求历史差异性

西方国家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设计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它是历史名城抑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世界中心城市,尤其是欧洲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水平之高以至于界各地的人们都把这些城市当做旅游的首选之地。因为一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出色的城市必定是独特韵味的城市,而一座可以让世人向往的城市必定是用着无比出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其二者皆为因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古罗马在公元前开始建设城镇,维罗那在公元―世纪开始建设.很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经历了兵器时代的古罗马、漫长的中世纪、闪耀的文艺复兴等多个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街道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均有所体现,历史建筑的延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罗马的街道空间有由古罗马时期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围合形成的自由街道和封闭式广场的遗迹,有中世纪形成的自由式布局的街巷,也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形成的轴线街道景观;威尼斯城市则以其中世纪形成的不规则街巷和水街一体的形象而著称于世;巴黎既有中世纪的自由式街巷,也有19世纪中叶欧斯曼城市改造后所形成的轴线街景,而真正成为巴黎城市风格的则是欧斯曼时期形成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壮观的城市轴线景观及沿街建筑整齐划一的特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体现的体型环境特征与其内涵始终是统一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些城市的街道景观控制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相比较之下,我国大多数城市严重缺少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差异性,每座城市发展进程相似,大力投资建造的城市只是粗略的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没有吸取各地的历史风味,而我国地域辽阔,对我国的许多城市而言,缺少的不是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及风景园林之间的有机衔接,即缺少系统化处理,景点过于分散。系统整体大于要素之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有助于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城市公共空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因此了解地域历史特色,将其融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质的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之功效

篇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篇4

关键词: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5-01

停车空间是城市商业区整体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方便和保证业主和顾客高效商业活动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停车空间的优劣对现代城市商业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城市商业区的路网结构

路网结构就是由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所形成的网络组织,一般可分为团状结构路网和经纬结构路网两类。

“团状结构路网一般是指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若干条主干道,然后以多条环形路把主干道连接起来的路网。从城市郊区流向中心区的交通流使路网中心区车流和人行流高度集中,导致其停车位的需求量增加,需求区域也就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内。”{1}

经纬结构路网一般是指城市中南北、东西走向的道路所形成的路网。经纬结构路网一般不会形成人行流和车行流的高度集中,所以就这样的路网结构而言,有合理布局规划的停车空间,一般就可以满足该区域内相应的停车需求。

二、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的交通环境

(一)泉城路的路网结构现状

泉城路商业区的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次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省府前街、舜井街等可通行机动车的城市支路;3、步行街巷。商业区过大的道路交通压力主要来源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在交通拥挤的问题上,近几年来部分街道进行了拓宽处理,但并没有有效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泺源大街等多条道路经常发生拥堵,高峰期由于车辆过多占用非机动车道,行人被迫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一起,使行人和车辆的交通相互干扰严重,交通秩序混乱,交通环境恶化。

(二)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停车空间的现状

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内的停车位严重不足,机动车的停放主要是路外停车空间和路内停车空间的类型。部分车辆在整个商业区内侵占室外步行空间等非停车空间乱停乱放,部分车辆在路边长时间停放,影响了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挤占人行道停车现象比较严重,现有的各种类型停车空间也表现出单调简陋无设计的特点。

通过对商业区的实地调研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的规划及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停车空间用地缺乏,商务空间与停车空间的空间比例不匹配;

2、配建停车设施不到位,商业区内很多建筑的配建停车空间被挪作他用;多数停车设施与管理无秩序,交通线路设计不合理,造成存取车不方便及影响使用效率等问题;

3、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以路边停放和广场式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的引进。

三、泉城路商业区停车空间规划布局方式

(一)公共停车空间规划

济南泉城路商业区位于市商业中心,土地利用强度大,建筑密度高,所以应该在进入泉城路商业区的两端规划新型方式的停车空间,使停车者在进入商业区之前选择好合适的位置进行停放,以缓解商业区内道路交通的运行压力。

(二)配建停车建筑空间

由于泉城路商业区内缺少公共停车空间,因此商业区内的停车需求就要靠商业区内公共建筑提供的配建停车场或者单位专用停车场来解决,采取分散布局、就近供应的规划方法。

(三)路边停车空间设计

泉城路商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的设置路边停车空间将会导致行人被挤到机动车道,使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因此为了不让路边停车占用过多的道路面积,规划设计未来的商业区停车空间时应该在商业区内合理布置或者少设置路边停车空间。

四、城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设计

(一)停车空间中的路外停车空间

1、道路交通条件:规划设计路边停车车位的道路,其通行能力应能够承受停车后所产生的叠加交通量。同时不同的道路等级、不同的交通运行量对路外停车空间的设计要具体对待,停车空间的出入口应尽量避开交通主干道和交通量大的次干道上。

2、停车空间的可达性:停车空间的布局应使停车者从停车空间到目的地的距离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商务区规模不同,停车空间的步行距离会有所差别。

3、停车空间的规模:停车空间的规划布局首先应考虑近期的需求,还应考虑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和交通状况,保持区域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相对平衡。

(二)停车空间中的地下停车空间

在施工前要考察明确地理特征和用地条件,考虑到所有可能涉及的因素,避开危险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段。从实用的角度看,以现在的条件对待地下停车空间的组建,应主要考虑停车区域车位的合理设置、服务及管理;收费控制系统以及汽车修理充电等设施的配套服务;保安部门、调度系统、卫生间和防灾设施等的建立。路内停车空间设置要遵守以下原则:符合交通发展战略要求;与道路交通能力相协调;考虑交通走廊布局;交通管理可控。

(三)停车空间中的立体机械停车空间

1、立体停车空间的基本概念

立体停车空间是机械自动控制的,也可称为自动机械停车空间,因为停车空间内无车道且无人员停留,汽车的停放和取出都是机械自动控制。立体停车空间一般是使用机械设备运送车辆,而且通过多层设计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

2、立体停车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可以按两种分类形式对立体停车空间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一是按停放形式划分,包括机械立体停车空间和复式停车空间。二是按机械设备运转方式划分,包括电梯升降式,垂直循环式、水平循环式、高架仓储式。立体停车空间的特点是可以节省空间,缩减建造和使用成本;节能环保和取车便捷。

五、停车空间类型的选择

(一) 停车空间类型选择的依据

停车空间的开发价值和综合效益是选择的基本依据,不同停车空间类型的建设所需造价差别很大,地上立体多层停车库和地下多层停车库的造价高是确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土地价值费用的因素和建成后产生的综合效益,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类型再投资建设。

(二) 适合在商业区建设的停车空间类型

通过对商业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土地利用价值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总结得出主要的两种适合城市商业区建设的停车空间类型:一种是多高层机械式车库;一种是多层自走式车库(包括地上或地下的)。

在道路交通日益拥挤的今天,持续不断的改建停车空间对于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短期内暂时缓解停车需求。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发展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逐渐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鼓励积极的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从而可以控制商业区的汽车数量,有效的缓解交通拥挤,提升城市品质。

篇5

Abstract: city traffic movement and stillnes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arking space static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many public parking situation of our city, this topic in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for issues related to public parking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solve our country city land tense circumstances of city public parking problem,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Keywords: public parking space in the city; Wuhan city; city center;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大城市中均存在停车空间规划滞后、投资不足、用地控制不力等问题。加上缺乏完整的停车法规和停车管理措施,造成乱停乱放、占道现象愈演愈烈,而停车空间布局建设的不合理也进一步造成交通拥挤,降低了道路上车辆的行驶速度,形成了停放与动态交通流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因此,如何合理解决城市公共停车问题,对促进城市交通、美化城市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武汉的繁荣发展,城市交通承载力也越来越大,而城市公共停车问题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严重复杂。通过对武汉市的停车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市公共停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缺乏统一规划

近年来尽管武汉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量有较大的增加,但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武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快速,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开车出行的市民来说,出行交通拥堵、特别是停车难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由于停车空间缺乏,停车需求大大超过停车位的供给,所以导致了大量占道停车和违章停车的现象,使原本拥挤的武汉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以武汉市来说,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缺乏对公共停车空间的总体布局规划,也没有很好地从城市交通系统战略的角度来看停车问题,缺乏对城市公共停车问题的总体把握,以至于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公共停车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停车供应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研究分析,我国城市各类停车设施合理的结构比重应为:配建停车位应占城市各类停车位总数的77%~83%,公共停车位应占17%~23%,路内停车位应占3%~5%。而武汉市目前的停车供应结构并非如此,市内公共停车空间不多,配建停车空间不足,因此诱发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停车状况比较乱,也难以管理,特别是路内停车比例相对于合理的百分比来说偏高,停车随意性强,大量占用了城市支路,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武汉市的停车规划较落后,没有跟紧城市规划的进程,早先城市规划中又没有预留足够的可建停车空间,加上武汉中心老城区繁闹地段人口比较聚集,又有新改建大型商业办公类建筑,导致了在这些繁闹区有各种类型的车辆占用道路,乱停乱放,人车混行。例如汉正街、江汉路周边、司门口等地区,这些地区每天人流量非常大,特别是周末假日,可周围却没有或者很少有一个正规的大型公共停车场,所以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非常差,并且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缺乏相关政策,管理手段落后,停车设施技术水平较低

武汉市目前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可实施性法规来对公共停车设施进行调控,对城市中乱停乱放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处罚措施。另一方面缺乏建设保障,没有很好的政策支持,以至于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参与建设停车空间的积极性也不高。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没有做到从严要求,也是导致公共停车场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之一。

武汉市路内停车大都是5~10元,并且一般没有计时限制,而路外停车收费是实行计时累进和限时管理,收费一般为3~5元/小时。这种收费管理机制很明显没有受到综合调控,造成路外停车富余而路内停车拥挤并且影响了交通的畅通和安全性。

目前国内城市的停车方式多为地面上停车和地下停车库形式,这样的停车空间所占的土地价值并没有充分的被利用。而国内目前对新型的智能机械式停车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少,武汉目前也很少涉及,而且对停车的管理基本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也没有先进的停车信息系统和停车诱导信息系统。

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面对武汉市公共停车这一方面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重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下对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的规划设计方面提出四点建议措施。

把公共停车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借鉴发达国家大中型城市停车空间规划设计的成熟经验,制定并完善与武汉市城市规划相统一的停车空间规划方案。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合理的调控,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政策和措施。

武汉市内有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城区,土地利用形态十分复杂,交通任务繁重,而交通分布的各个区域都会遇到大量的停车问题。所以停车空间的建设要与城市的规划,特别是土地开发强度,相适应。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长远去看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土地比较昂贵,开发商一般开发都追求短期的高利润回报,而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开放商在开发使用土地时,多考虑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政府对开发商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促使开发商建造公共停车场,这样从长远看来,是双赢,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篇6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国提出了多种促进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的方案。其中,在城市地区的低碳规划探究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工业区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及实现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方式。但是鉴于工业区污染的严重性,工业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更加重要。城市工业区控规层面下,低碳规划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城市工业区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

一、城市工业区控规空间面临的普遍问题分析

城市工业区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区的城市规划问题主要围绕着工厂区建设、城市空间规划、交通布置、环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工业区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影响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城市各部分的正常运转。当前我国的许多工业化城市以及城市的工业区都面临着严重的居住环境布局、交通规划、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工业区的土地分配比例不适当,工厂大面积占有土地,工业区内居住环境不合理,商业分区和居住分区距离较远,不利于人们出行,也没有实现土地的合理使用。另外,工业区的配套设置不完善,每个居住区内的建设服务中心和社区管理服务缺失,其他卫生、体育等设施十分少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另外,城市的低碳规划问题受到了城市工业区原先布局的限制,重新规划的成本过高,也不利于开展城市经济活动,因此,针对城市工业区的低碳规划建设最好按照分区低碳控制原则,以合理的小面积分区为基础,实施低碳空间规划、土地规划、街区规划等方案,以更好的控制城市工业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问题。

二、城市工业区整体层面的低碳规划研究

(一)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解决土地与交通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需要根据城市的整体面积、形态、人口密度、土地规划和交通网络分配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当前针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其中部分学者提出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区域性的规划和详细的规划等三个部门对城市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的结构规划,部分学者则主张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利用功能区的混合配制实现土地与交通的合理规划。针对城市空间的低碳规划主要是对紧凑型城市建设、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公共交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析。控规层面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首先要分析城市的密度问题,通过控制空间密度的大小,减少居民出行的必要性,缩短出行距离,从而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低碳规划。另外,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城市工业区的发展问题,需要首先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中转化过来,以生态发展的思路指导工业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以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针对工业区的城市空间扩张问题,墨尔本提出了“绿楔规划”方式,其通过绿楔对城市的交通进行控制,以构建走廊式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公共交通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说,城市的空间布局问题中,公共交通和土地的合理使用问题是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思路是要通过设计良好的步行环境以控制人们出行的路线,减少长途出行的必要性,构建以自行车为主要工具的城市空间,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二)规范土地使用规划,提高土地综合功能

根据城市工业区的空间结构划分研究结论,针对工业区内部居住区的土地使用问题可以确定为混合使用的土地使用规划方式。要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就应当构建一个相互交错同时又极富条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土地混合使用最中心的问题是要实现短路径出行,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土地综合有效混合利用。在城市工业区内部的居住分区内,要构建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低碳生活区。通过合理布置居住、商业以及办公等,减少人们出行距离,控制出行范围,以减少人们因为日常生活需要而进行的重复通。同时针对其他类型的用地来说,要实行合理混合、控制比例、完善兼容的原则。针对城市道路的地块尺寸布局设置合理的步行道路,同时更需要合理设计小汽车为主导的街区。在工业区的周边要适当设计适合大型交通工具通过的通道,以满足工业区的发展需要。

(三)合理规划城市街区,提高居住低碳程度

街区的结构控制是构建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基础,因此城市街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的低碳程度,控制碳的排放量。城市工业区一般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因此,街区的规模增大,街区绕行的距离也会相应的增加。在工业区设置密集的交通路线网和公交线路网没有实用价值,也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可以在街区设置时考虑到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的换乘问题,街区的长度设置一般以400米到600米之间。为了防止功能单一的巨型街区出现,城市工业区要在进行街区布局设置时,尽可能的考虑街区半径范围内的功能分区规划,增加步行出行的可能性,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街区内部应当配置通达的步行和自行车同行空间,而在街区区域要适当设置小汽车、自行车停车场;同时在周边区域设置公交车站,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另外,为了实现低碳规划的目的,最好能够保证小汽车停车场的距离大于公交车站的距离,以增加乘坐公交车的机会。

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基于控规层面考虑的城市工业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城市环境保护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布局设置、土地混合使用规划、街区空间布置实现城市形态、空间的合理布置,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张博,林丽.控规层面的城市新区低碳规划探索与实践――以淮安市生态新城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5(01)

[2] 廖威,唐静.低碳视角下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城国际商贸区为例[J].规划师.2010(12)

篇7

轨道交通能耗低、污染少,地铁对能源是一种更有效的利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能源需求速增,城市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轨道交通运力大、运行快,相比汽车,一次性运送量要大得多。据统计,每百公里人均能耗,公交是小汽车的8.4%,轨道交通是小汽车的5%,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30千焦,比小汽车节约2131千焦。从人均CO2排放量来说,轨道交通是小汽车的21.7%。

城市轨道交通将作为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其发展重点是: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轨道交通新技术的应用,在大城市逐步实现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的过渡。

目前,我国只有11个城市建成有地铁,25个城市通过了国务院审批,33个城市完成了地铁建设规划。从2009年开始,地铁建设加速进行,2010年将达到最快增长47%,2011-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1%,此后35年,地铁建设将始终较快增长。目前,大量的符合要求的城市尚未进行规划。

地铁建设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各城市地铁建设规划,2010年地铁建设达480公里,2011-2015年达2411公里,2016-2020年达3053公里。2011-2015年地铁新增线路长度复合增速为21%。2010年预计的投资额为1600多亿元,2010-2015年的轨道交通建设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总投资额约为11568亿元。地铁建设总投资额中,与地铁施工相关的比重为45%。

33个地铁规划城市根据地区划分,2010年新增地铁长度最多的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分别新增252公里、130公里。2011-2015年新增地铁长度最多的是环渤海地区563公里,占全部33个城市的23%,第二为长三角新增509公里,第三为珠三角新增491公里。

地铁施工行业在技术、资金、经验、投标等方面有严格要求,进入壁垒高,因此呈区域寡头竞争态势。由于其招标为分标段进行,维持了这一竞争格局,地铁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地铁建设市场。

2009年1月份,粤水电(002060SZ)获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2008年新签订合同25亿元,2009年新签订合同90亿元左右,其中地铁项目15亿元。2011-2015年珠三角地铁投资规模2120亿元,轨道交通里程复合增长率21%,2016-2020年地铁投资规划1750亿元。我们保守测算,“粤水电”2009-2011年EPS为0.3元、0.5元和0.7元,同比增29%、66%、41%。该公司自2010年开始步入快速增长期,仅根据目前已签合同,其地铁建设收入增长率将达60%,为地铁行业首配,建议增持。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安全问题分析

1.1规划设计不合理

由于设计时欠缺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考虑,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步行空间由于出入口及相应交通设施设置不当,易与城市交通产生较大的交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另外,景观区域由于单一道路设计的不合理,也常造成拥挤、踩踏事故。水景元素引入公共空间本来是令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愈加充满活力,但如果水景深度设计不当,防护措施设置不周,就可能引起溺水事故。造景植被的选择也是同样的,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游客就有可能被植物刺伤、刮伤,或者被植物遗落的果实砸伤,甚至误食有毒果实。除此之外,空间与建筑高低差距太大或无序,使空间界定感不强或凌乱,也会给游客带来排斥感和恐惧感。

1.2设施安全隐患

人们在公共空间除了享受设计师为其营造的空间之外,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公共设施的安全就变得十分重要。设施隐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光面铺装在雨雪天气非常容易使居民摔倒;易攀爬的雕塑上缺乏防护设施,易发生儿童坠落、摔伤事故,有时游人会被雕塑尖锐部位刮伤,甚至被不稳定、易损的雕塑砸伤;地形有高差处踏步设置没有考虑防滑措施,雨天易滑倒;水景元素设计时电线漏电,造成触电事故;排污系统排水沟设置不当、设施不全,造成游人跌落排水沟事件等等。

1.3管理维护不足

在公共空间中由于管理维护不足导致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污水没有及时排除,造成游人跌倒;下水井盖丢失,或者下陷,造成游人绊倒,跌落;公共设施损坏没有及时维修造成的游人受伤;在具有安全隐患的位置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等等。

1.4犯罪防控

公共空间是为市民创造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所,一旦设计不当就会滋生出犯罪。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常存在以下状况会埋下犯罪隐患:景观死角的形成;景观视线轴不够通透;冬季公共空间活动不景气、空间冷清;公共空间夜晚无充足的照明等。

2.安全规划策略分析

2.1完善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完善方案,减少公共空间的安全隐患。当广场被车行道路围合,或有车行道路与之相邻时,应避免穿越车流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广场周围应限制车辆交通,当无法避免时,步行流线应严格执行人车分流的原则。

人流密度大的公共空间,宜设计成多方位的人流分散通道、或者,减少人流的交叉,避免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在引入水景时,根据深度不同宜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戏水区域注意防滑处理,如选用防滑的铺装材料等;水景边缘或驳岸设计避免造型新奇独特或存在尖锐棱角而引起摔倒、落水、擦伤、碰撞类事故。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从安全角度出发。植物种植尽量不要选用带刺或尖锐枝叶或容易引起过敏的种类。另外选择植被时,不宜选择易招致病虫害的植物,防止病虫伤害观赏者,并且不宜布置易落浆果的植物,防止砸伤游客。

为获得舒适、宜人的、能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空间,空间的围合宜符合人的视域规律,按照最佳视域要求确定空间的组织。围合空间的建筑群高低差距不易过大,色彩避免“消极、抑郁”,并具备可识别的空间标志物,并能形成空间的标志性特色。

2.2保证设施安全

公共空间设施的安全直接决定了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的安全,因此必须保证公共空间设施能够满足人们正常安全的使用。

设施的安全,首先必须注重儿童活动空间的设施。儿童活动设施要具备相应的防护设施,避免儿童攀爬可能造成的坠落、摔伤类事故。儿童用设施不应出现棱角等尖锐凸出部分,造成擦伤、碰撞类事故。

当地形出现高差需要设置踏步时,踏步考虑雨雪季防滑问题,材料应选用强度大、质地粗糙、透水性好、易于施工、维护的砌块类材料。踏步的尺寸设计应参照建筑类标准, 防止踢面过高造成人误判而出现绊倒、碰撞类事故。踏面的尺寸应适当增大,防止因快速运动造成的踏空、滑倒。踏步踢面高度应保持统一,距离长的坡道,一定距离内,踏步的变化应有提示。踏步材料出现损坏、破裂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维护修理。

排水沟不宜选用明沟排水,以免造成儿童老人的跌倒等危险。下水井盖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公共空间特色的井盖,并且具有绝对的安全系数,既保证井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又添加了公共空间的丰富性。

2.3犯罪行为的规避

为了避免在公共空间的犯罪行为发生,在设计时尽量减少公园与周边街道分隔的围墙、篱笆、灌木及地形变化,保证公共空间的视线开敞。组织公共空间内部交通时,尽可能设计出显性的视线轴和畅通的交通方式以实现视线的通达性和交通的通畅性,同时园内还应提供多种出入口与可选择的多条路线,以缓解单一出入的危险,还可以减少犯罪者藏匿的机会,并可以增加受害人逃脱的可能性。另外整个区域要提供清晰的标识系统,帮助空间使用者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将要去的区域,使得整个区域处于一个被控制的状态,对于公园的边远地区,尽可能地设计新颖的景致和醒目的入口。公共空间的管理者,为了避免公共空间由于使用者稀少造成自然监视不足,要尽可能举办有组织的活动吸引人气,还要保证夜间要有充足的照明系统,提高维护水平,提供安全巡逻和报警途径。

结语: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有意识的判断,同时也需要政府、社区及居民的广泛参与,使城市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市民趋向的积极的室外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维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篇9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集约化

针对当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来说,由于整体的设计水平和质量不高,导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公共空间工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上、地下以及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整合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功能

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提高城市发展的复合化和集约化程度,加强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提高公共空间的复合化、集约化、公共化以及开放化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城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且就公共空间自身来说,也具有建筑单位空间性质,这也就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

1.1整合建筑单元空间

在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中,能够有效的整合轨道交通功能空间和周边相应的建筑功能空间,进而两者之间就能够直接形成一个关联整体。这样一来,其中任何一个局部的功能都会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两者之间整合的方式是怎样的,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之间都需要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组成城市空间体系。而且在其属性上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这也就表示需要承担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进而对其弹性要求比较大。

1.2转换和缓冲人流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主要是交通,而且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实现整合的,对人流进行汇聚和输送,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交换性。因此,在这种特性的驱使下,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刺激着周边的各个公共空间。另外在公共空间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会汇聚不同的人流,因此在空间上面需要具备必要的缓冲人流的能力。1.3建筑单元活力催化如果建筑空间系统的自我独立封闭性比较强的话,就表示其功能也处于封闭的状态当中。在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中,各个彼此独立的系统之间增加了相互联系的新元素,而且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也相互渗透、复合,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的便利。通过这种形式,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显著增加,整个空间活力被充分的带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2.1空间组织和布局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有效的组织和联合起各个独立的建筑功能单位,有效的满足城市生活高效的运转方式。在空间形态布局方面,需要加强对空间组织需求的充分考虑,不仅需要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满足各种交通组织需求。(1)整体式。整合公共空间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个建筑单位之间的同化和功能渗透作用,提高整个城市复合化、密集化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时候,其复合媒介主要就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需要具备多重属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建筑空间的内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当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之后,自然就能够有效的延伸建筑功能,增加周边空间的活力,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比如香港朗豪坊城市综合体,就是集商业设施、酒店、办公、汽车客运、地铁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建筑物,这属于代表性的整体式空间结构。其中三层的中庭整体地就是联合各种功能的主体,在中庭中同时具备活动场所、商业以及交通的功能,实现彼此之间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2)叠层式。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这也是提高城市复合化、集约化程度的必要途径。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实质上指的是在竖向角度实现各种功能的层叠交互,这对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和加强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叠层式空间组织模式中,公共空间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布是十分分明的,在利用地上空间的同时,还加强对地下和空中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空间容量得到了充分拓展,进而城市交通问题、人口拥挤问题以及绿化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香港FC国际金融中心,是集地面交通、轮渡交通、轨道交通、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其空间组合形式就是典型的叠层式。在地下一层主要是轨道交通人流,地面层主要是公共汽车换乘枢纽,二层主要是轮渡码头和中环人流,三层交通的人流汇聚在共享中庭位置,属于更高一级的交通转换中心。(3)综合式。将上述两种模式有机整合,既解决了轨道交通与周边建筑空间的复合化与密集化的问题,又解决了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高层建筑之间的垂直沟通问题。将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北京丽泽商务区,在平面上有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枢纽、商务中心、居民住宅等,在垂直方向上从下向上依次有轨道交通、地下机动停车、商业中心、地面交通、住宅等。这个方案最大化的聚合了城市空间,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中较前沿且成功的方案,为今后一体化设计导明了一个更合理的方向。

2.2交通流线组织

在交通流线组织方面,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组织布局方式方面,为了充分的发挥出交通流线组织的有效作用,提高公共空间建筑的运行效率,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城市设计与规范标准。(1)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交通流线立体分层指的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中,分别针对轨道交通、车流以及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做出差异化设计组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对城市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考虑,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中分别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然后再利用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将其统一在一起,在保证相互之间独立性的同时,各个系统也能协调运转。(2)交通流线三维交叠。交通流线三维交叠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组织的立体分层,其原则主要是相互之间彼此独立,然后对各个空间系统进行重叠和交叉。通过三维交叠,每层都能够实现水平转换,同时在垂直方向也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转换,而实现相互转换的途径主要是步行系统,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实现融合,有效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结束语

为了满足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求,各个城市都逐渐开展轨道交通建设,但与此同时,逐渐凸显出整体功能不协调、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这对提高城市发展的复合化和集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敏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6,(4):120-121.

[2]高天慕.基于城市基面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公共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3]丁园园.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乔宏.轨道交通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赵晟宇,阮如舫.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景观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3):25-29.

篇10

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建城、配套先行、产业互动”的总体要求,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深化县城各类规划编制,加强对产业园区、集镇规划编制指导调控,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一是做好全县总规修编准备工作,运用县城航拍地形图测绘成果,重点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热点问题、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用地布局研究,全面做好总规修编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加快民生保障性规划的编制深化工作,认真做好廉租房、经适房、产权调换房等保障性用房选址,落实社区用房、幼儿园布点规划内容;2月底前完成停车、绿地、环卫专项规划修编和深化工作,5月底前完成抗震防灾专规编制;加快县城农贸市场改造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景观设计工作,继续深化“双湖、双河”滨水地区景观设计,开展生态湿地、空间利用和文化元素研究,4月底前完成1个200亩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示范小区规划编制,进一步引领住宅建设潮流,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四是推进城南新区建设规划,深化财富广场、110指挥中心和城南医院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加快城市规划展览馆、人武部建筑方案编制进度,3月底前初步完成方案,为城市空间的拓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做好老城区改造规划设计工作,按照“一年拆迁零过渡、二年小区不进水、三年雨污全分流、四年整治全到位”的要求,深化西塘河东侧原公安局周边地块规划编制,科学规划明星路、汇文中路两侧地块建设改造范围,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六是加快集镇规划建设,3月份完成试点镇村规划编制和东乔村修建性详规、梅苏村农家酒店的深化设计,4月底前完成24个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指导各镇上半年完成总规修编、年底前完成控规及重点地段规划编制,6月底前完成上冈镇总规和新镇区城市设计、庆丰镇北部城市设计修编、评审和报批工作,确保村镇规划全覆盖。

二、强化规划监管,全力打造阳光规划。

一是积极推行技术要素审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等规划审查制度,建立健全专家、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升规划编制水平。二是在2月底前完成规划公示制度修订,认真组织开展重要规划编制项目公示,坚持做好建设项目批前公示和批后告示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意见,不断完善规划设计,提高规划工作透明度。三是优化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建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依法理顺职能部门和镇区职责,充分发挥城乡规划职能;贯彻全县村镇规划管理规定,加大全县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和规划指导协调力度,建立派驻各镇规划联络员制度,加强“一书三证”制度在全县范围的实施管理,实行并联式的管理流程,进一步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四是加强规划监察执法,规范城乡建设行为。加强规划批后全程监管,重视容积率管理,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改变规划用途等违法行为,确保规划意图得到真正体现。按照“干部参与或操控的问责拆、企业违建的强制拆、群众违建的协助拆、一切违法建设坚决拆”的工作要求,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和行政处罚力度,建立群众举报、村居监督和归口处理防控机制,实现违建治理有预案、报告处理有程序、执法查处有效率的目标,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三、加强城市管理,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以打造“省级优秀管理城市”为目标,以深化和巩固“三城同创”工作成果为主线,加大力度,严格标准,全面推进市容环境管理上水平。一是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提升市容管理水平。以强化城区全时段、全区域执法为抓手,加强市容长效管理,强行入轨,逐路推进,每季度对马路市场、出店经营、乱停乱放等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治理,强行入轨,逐路推进;年底前增设2处便民疏导点,引导摊主入市规范经营,促进市场和市容协调发展。二是规范广告设置,进一步美化城市视觉形象。按照“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设计要求,3月底前完成户外广告、店招店牌设置技术规范修改,7月底完成户外广告详规编制工作,每季度开展户外广告、店招店牌集中整治,推进广告使用权拍卖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塑造美观、有序的户外广告形象。三是加强环卫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力争在6月前完成对县城厕卫、8月前完成对县城后街民办保洁进行新一轮改革,建立环卫管理运作新机制;加大环卫执法力度,规范渣土运输管理,提高机械清扫率,提升城区保洁作业标准和质量;进一步理顺城市河道、城中村、农民新村、无物管小区的卫生保洁管理体制,消除县城环境卫生盲区。加大环卫设施配套力度,年内完成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粪便处理场建设,10月份前完成小型移动式中转站、公厕、果壳箱及环卫作业车辆等环卫设施配套升级,进一步提升垃圾处理无害化和减量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导各镇加强镇容卫生管理,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力争年底前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四是加大建管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亮化水平。围绕县城道路建设改造进度,加快推进县城路灯新建改造工程,确保路通灯亮、配套到位。根据我县“双河”景观规划设计要求,年内完成西塘河风光带亮化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和滨河路景观街改造工程,精心设计、倾力建设,打造水乡特色景观。加强路灯亮化集控管理,实现无线监控、智能维护,进一步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高巡查维护效率,提升路灯亮化效果。

四、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城管工作效能。

篇11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