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50: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
1.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是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以大环境为依托,可充分利用河流、河涌、农业经济园、园林苗圃、自然山地等自然条件,把自然引入城市,营造“自然中有城市,城市里有自然”的生态景观和风貌。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雕塑和园林小品的设置,并且要根据园林绿地环境和功能的需求而设置,体量和尺度也要与立地环境想协调,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
1.2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现有园林绿化用地
按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切实控制好城市园林绿化用地,防止园林绿化用地被挪作他用。要大力提倡和推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对于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自然资源,如丘陵山地、城市河道和河涌,自然林带和植被、园林绿化生产苗圃等,创造出低成本投入、高性价比的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保护和尽量减少在原有绿地上对植物的迁移,避免重复建设。
1.3生态优先保护现有绿化成果
在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城市中现有的公共绿地、林地、河流、河涌、湿地等城市所依托的大环境。实施对城市中的大树、古树、防护林带等进行保护,坚持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生态性、统一性和文化性等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尽量保持城市的地域和地貌特色,要保护好原有树木,反对过分人工化的城市园林绿化改造和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或改造时,合理选择树种,提倡多用本地树种,切忌重复建设。
1.4因地制宜提倡使用乡土植物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兼容已长期驯化的外来植物。根据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环境要求,做到“适地适树”。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好乡土植物品种的选优和节水耐旱型新优植物材料的引进,以及野生植被的开发利用。乡土植物无论是乔木、灌木,还是地被植物,由于其地域性的原因,在长势、耐旱节水、降低成本等诸方面都是很好的选择。充分挖掘城市绿地资源的生态景观效益,对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态型的城市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5科学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在绿化植物配植方面,既要注重园林绿化与环境的协调,又考虑降低绿化种植的养护成本;既要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又要提高抗污、净污能力以及生态效益,有效地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用材消耗。要以绿为主,造型为辅,对于城市门户绿地、滨河绿地、大型休闲绿地、近郊绿地等植物配置要以“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地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要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尽量少做植物人工化的修剪和造型,要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结合立体绿化、天台绿化等。对于城市道路绿化,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特点,营造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倡以乔木为主,配合高、中、低多层次立体绿化,既可提高绿化率,又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滞尘、减噪、制氧等绿化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
1.6财政经费的保障和合理使用
各级政府每年在财政年度预算中,都必须把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每年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园林绿化的建设;并使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把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
2.1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园林绿化行业水费开支约占维护费的30%。因此,要降低园林绿化维护费用,就要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如喷灌、滴灌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靠近江边、湖边的绿地可直接利用江水、湖水浇灌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中水浇灌技术。
草坪尽量使用自动喷淋进行浇灌,反对采用浸灌草坪的淋水方法和措施。其次,要根据园林植物的不同生理特性,观察其生长特性和状况,及时了解旱情,合理安排好绿化浇水时间并控制好浇水量。浇水时,要避开蒸发量大的高温时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使浇灌量既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2提倡和推广园林绿化修剪物回收处理的循环利用
要提倡节能减排,推行环保、创新型的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园林植物所产生的植物垃圾处理所需费用,已占园林绿化维护费用的20%。因此,通过采用园林绿化修剪物的回收处理方法,既可节约对修剪物的处理费用,又可对修剪物进行堆沤技术处理后变成有机肥直接施入园林绿地植物中,形成变废为宝,资源生态再利用的科学方法。
2.3其它节约型措施
2.3.1科学养护,扩大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各项计划和预案,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从而提高效率,使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尽量减少资源的无谓浪费。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节约型技术措施和发展模式,创造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3.2抓好安全生产和各项预防措施
机械安全操作。园林绿化机械的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按照工作的程序、步骤、性质和要求作业,切勿违章操作,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安全标志服。在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求穿上安全标志服。特别是在道路上从事园林绿化作业的人员,要求在工作范围内设置好路障和标识,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4植物选择要坚持三原则
一是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植物对原产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于其他植物材料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也低,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城市自然和谐的风貌特征。二是贯彻生物多样性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节水耐旱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三是探索利用野生植物,野生植物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合理的利用野生植物可以大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2.5选择节约型园林材料
在城市中,建筑、道路、广场等硬化面积过大,严重阻碍了城市中降水的收集,使自然循环形成的地下水量大大减少,雨水等白白流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建议在城市的广场、人行道及公共绿地里的游人步道的铺装材料,采用透气渗水材料,以利于雨水渗入地下,留住城市雨水。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气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有利于环保的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或是再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的混凝土作成的“假山石”,建筑用剩余的石块、砾石可以做为园林铺地,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可以形成园林景观等等。
3加大对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更好地贯彻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各项目标得到实施,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起来。尤其是主管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节约搞绿化的意识,明确分工和目标责任。要加强对本系统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宣传教育,在全系统、全社会形成倡导节约型园林的氛围。对各级干部和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制订有关园林绿化的节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将节约要求具体化,确保其可操作性。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认真落实节约的要求,从规划设计的源头上就应树立节约型园林的意识和思想,通过的方案应该是主题突出、自然庄重、建设成本养护费用低、生态效益高的方案。
4结束语
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从而获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 [2]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中国园林,2009,25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9
[中图分类号] F299.24;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21- 03
0 引言
随着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信息化和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极大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出现和智慧城市新常态的发展,促使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实质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互联网+”、工业4.0等新技术理念的出现以及在社会上的渗透,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智慧城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在对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以及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困境等问题进行适当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希望能够在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变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中国城镇建设逐渐开始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开始对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步,城镇化和信息化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社会发展趋势,正在“智慧城市”的作用下发生交际并实现深度融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是一个国家城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中,全球智慧城市思想之父倪会民曾针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准确而完整的阐述,即各个城市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建设条件以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目标等基本情况,充分应用人类社会现有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模式等最优质的资源,全面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如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安全、方便和舒适特点的追求以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在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那么智慧城市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是城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表现。早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积极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思想,并且将其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工程中,先后在400多个城市开设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阶段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已经存在部分城市取得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城镇化建设工作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城镇化建设为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并且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城镇化建设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能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出正确的指引。
2.1 智慧型城市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主线
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智慧型城市的构建是城市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的高水平发展态势,因此必然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甚至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基本发展主线。如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基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2.2 智慧城市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建设资源会在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应用,并且不同技术和资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推动城市运行的“智慧性”得到相应的凸显,促使城市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2.3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新出现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并且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以城市主体为标准,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是对城市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善。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智慧城市在现阶段内表现出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高度融合,因此也可以说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在较高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3 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困境
受到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效果的凸显。
3.1 没有综合分析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建设措施流于形式
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盲目的追求建设效果、随意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没有对本城市建设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导致所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设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部分措施流于形式,对城市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无法得到顺利推进。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以地区实际情况为依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更为科学的建设措施,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3.2 统筹管理效果较差,顶层设计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统筹管理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工作,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总体规划不够清晰的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对部分地方的智慧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直接导致部分地方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哄而上,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限制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3.3 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乏建设主动性
受到经济条件和不良管理理念的限制,我国部分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独立自主性相对较差,无法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实施综合管理,资源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往往更加倾向于借助政府投资推进建设工作。这一问题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该地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力量也不能真正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对智慧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城市建设本身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城市化建设工作相对较为缓慢,因此无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强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4 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
作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创新和投资驱动力,尽管智慧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智慧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以及各地区试点工程的开展、阶段性成果的获取,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新时期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城市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应该积极探索更为系统完善的建设措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4.1 以信息技术作为建设依托,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信息化特征。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系统、科学的管理系统,进而保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对各项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城市建设资源,实现对有限建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同时,逐步完善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产业经济、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和技术支持等多种管理模块,实现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以及市政问题的综合管理,增强城市管理的智慧性,有效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4.2 以城市实际建设情况为基础,探索科学化管理
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智慧城市的本身发展情况为依托,结合城市建设背景、经济情况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对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实施优化配置,进而有效发挥出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价值,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兼顾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现代管理理念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思想,进而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统筹安排,以更为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实施动态、全过程管理,促使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效用得到充分激发,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借助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凸显,整体社会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3 将落实民生作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相对科学的城市化建设工程,即将智慧、幸福、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的城市化建设工作,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关注公民的幸福指数,关注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民生属性。所以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以民生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进而有效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新形态城市,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唯有如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5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建设措施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湛泳,李珊.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6(2):4-15.
[2]程小燕,张所地.信息价值链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4):190-19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座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整体规划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关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相关规划最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与城市总体规划重合或者有明显的分歧。此时,做好相关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多规融合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1.城市规划的内容
1.1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主要指城市主要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发展的情况,结合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城市的建设发展的方向以及城市布局进行综合布局和安排。城市规划的对象有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以及城市发展目标。任何一座城市的城市规划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
城市规划又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一般来说,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区的布局,城市发展方向都属于城市长期规划。而,城市交通布局,道路建设土地使用等都属于城市短期规划。城市长期规划的年限一般都超过20年,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而城市短期规划的年限一般为10年以下,通过会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
1.2三规合一的主要内容
城市建设规划又分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大规划虽然涉及和涵盖的范围不同,但都同属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又称城市整体规划。而城市相关规划则包括了上述三大规划。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多规融合具体来说就是促进三规融合的实现。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步伐与缓慢的城市规划形成来看严重的矛盾。规划编制与管理相互 脱节,规划多而无序、体系结构繁杂、各类专项规划彼此孤立的现象普遍存在,三规合一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
2.多规融合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效率
多规融合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而城市规划的完善则使得城市建设效率得以提高。众所周知,在与时间赛跑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始终是投资者看重的目标之一。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的运行秩序必然被打乱,那么对于整个城市化进程效率将是不利的。而通过多规融合这一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调节,使得城市化发展的秩序井然有序。有利于城市建设效率的提高。
2.2提高了城市建设的稳定性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交通建设,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使得城市交通建设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城市建设混乱无序。没有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对于一项工程的进程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多规融合,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组织的建设,使得城市建设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
2.3有利于缩短城市建设的周期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期越短,城市建设的速度越快,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够较早的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捷,城市建设周期不宜过长。多规融合能够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反之城市建设的周期越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就越多,越不利于城市的建设。而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从而缩短了工期,无形中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3.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下存在的问题
3.1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问题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问题明显,很多单位的任务过重,而有些单位的任务则过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出现难以协调的问题。
3.2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思想问题突出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的思想问题也十分突出,不少规划者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放松了自己,对于城市建设的安排不能做好,导致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形同虚设,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建设。
3.3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由于手续的复杂以及更部门之间的不了解,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更好的节约资源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4.如何更好地开展多规融合
4.1提高资源利用率
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规划。一座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怎样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成为城市规划者深思的问题。在以往城市建设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城市在对城市资源的规划工作并没有十分重视,导致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一直偏低,这也是造成城市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体现城市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对城市资源实行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
4.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由于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都不相同,在一些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规划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效果差,每个部门往往只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建设的全局。这一情况对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实际规划中,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必要的时候可以召开座谈会,分析城市规划的利弊。适时组织和开展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各部门之间活动,通过会议和活动的形式提高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意识。当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做好后,在今后整体规划中,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安排与调度就轻松了很多。
4.3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不仅需要规划者具有专业的素质,还需要规划者保持廉洁的思想。能够做到不为私利为公利,廉洁自爱。这就需要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能够进一步促进规划者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规划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城市规划者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位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因此,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十分有必要,更能促进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的开展。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相关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多规融合”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分析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对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上,得出了目前城市多规融合中主要出现了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问题,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思想问题突出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更部门之间的协调的对策,并指出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希望此次的研究对今后我国城市规划中多规融合的实施起到借鉴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
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又一次飞跃。它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深刻的“城市革命”。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显著而广泛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更高的境界[2]。因此,加强城市宜居水平的建设,营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设部于2007年5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这一成果使我国打造宜居城市有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根据标准,宜居城市的评价是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考量。
(1)社会文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社会文明度有两种分析研究方法。一种是宏观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微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的研究方法就是看整个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在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时期全部城市来说应是基本相同的,微观的分析研究是研究具体的城市社会文明度,即在宏观的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找出微观的个体差异,这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1)政治文明,2)社会和谐,3)社区文明,4)公众参与。
(2)经济富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绝对不是贫困的城市。我们从5个评价指标来判定一个城市真正的富裕程度和经济质量。1)人均GDP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人均财政收入;4)就业率;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国家的正式统计数据,是硬性指标,所以相对来说是最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3)环境优美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被列为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评分比例中,环境优美度占据了30%的重要分量,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4个方面 [2]。
(4)资源承载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4)食品供应安全性。
(5)生活便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1)城市交通;2)商业服务;3)市政设施;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5)绿色开敞空间;6)城市住房;7)公共卫生。
(6)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1)生命线工程完好率;2)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3)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4)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
(7)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5分的城市,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3]。
3、小结
“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让大家都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是为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快捷等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应当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合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多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2]。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开始向生态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智慧城市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提高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好的改善目前城市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我国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更加注重的是环保问题,并以此建立新时代的智慧生态城市。
1建立智慧生态城市的准则
智慧生态城市是集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数字城市、园林城市等特点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状态。所以智慧生态城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准则。
1.1符合公共利益
建立智慧城市就需要满足公共利益,关于个体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需求、个体与外部之间的联系等都进行相互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公共利益主要是指通过协调资源,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实现人和城市之间的和谐,达到人文、科技产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1.2提高自律
想要保护城市的生态问题,主要还是靠行为的自觉性。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中,要发挥自觉维护的优势,对行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对城市的人口、居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自律性,从而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思想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从而实现城市和人的和谐共处。
1.3符合智慧生态
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体现智慧和生态的建设,通过生态思想和智慧理论,实现关于人们的地理、人文、气候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对生态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智慧生态城市体现在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城市服务的效率和优势的最大化。
2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分析
2.1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
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建立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根据这些试点的城市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建立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全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城市服务、环保、交通、工商业活动、公共安全等方面实现智能反应。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情况。建立智慧城市同时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城市的资源,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将近20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传统城市存在的问题,各种污染现象和交通资源等问题的破坏。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实现信息化,将农业的发展、工业化技术、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等,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必然,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提高城市的智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变城市的功能和发展面貌,提高城市的便捷性、高效性、宜居性等。
2.2智慧产业建立分析
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提高智慧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减少工业化发展制造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智慧产业链的建设,融合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比如: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城乡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清洁技术的研发,减少工业污染;发展高新技术型的产业,实现高的附加值等。
2.3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当然也要以人为本。首先在建设生态城市时,要充分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整体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其次就是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再则,就是加强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
3积极应对政策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向生态化、智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环境建设不断进行机制探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改善,为了使其更加规范,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加快构建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智慧生态发展模式。同时吸引各种各样的资本,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大量的支持。
4结语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智慧生态城市,也将开辟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现象,现在为了做好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就要强化智慧生态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且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推动我国智慧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屈振辉 单位:邹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参考文献:
[1]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02):213.
[2]徐振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03):6-10.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活环境历来被各部门重视,尤其是市政园林的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建设被更多的运用在城市建设中。而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因为环保部门、建设部门、林业、旅游几个部门都涉及此项工作,种种原因导致各部门从自己管辖的局域范围来认识这项高度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的。市政园林建设旨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其建设目标中并没有明确“市政生态园林”的标准。而环保部门则强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绿化成为热门,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时,也暴露诸多问题。
一、城市园林建设出现的问题
1. 城市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施工队伍五花八门,至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在施工中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许多人就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机构的照搬图纸,忘掉了“三分设计,七分施工“这一道理。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2.市政园林施工缺乏专门的绿化监理,现阶段大多城市的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至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绿化工程品位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因此加强绿化施工管理,规范绿化市场势在必行。
3.市政园林建设的造价管理松散,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是个工程经济问题,它还综合了技术与管理方面为一体。市政工程中造价控制人员除要有市政工程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到测量方面和计算机制图的问题。
由于市政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预、结算审核方面的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项目的成本会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变化,如材料价格变动、设计变更、工期变化等,都会影响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
二、针对市政园林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措施
1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和准入制,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全市的的宏观调控。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绿化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明确相关法规是必要的基础,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新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旧的规定与上位法调整范围不一致,加之,近年来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调整,使执法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对规定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3.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
4.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5.采用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方法,首先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是必须遵循的管理制度,市政项目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和深度;其次就是以降低成本计划和各项生产消耗为目标进行控制,正确记录支出和核算实际成本,不断扩大节约效果;最后在成本反馈控制上利用反馈控制原理及经济工作的特点,建立在完整的计划控制和连续反映的信息系统之上的控制。
综述 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随着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市政园林建设将会不断出现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确保市政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40-01
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入电网规划,这样既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角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可以使电网规划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规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电网专项规划与电网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城市规划部门和供电部门编制。这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划很难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本文对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城市电网规划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由于两者的侧重点和工作范围不同。因此,两者的性质特点、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城市电网它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它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1]。
(2)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是彼此支持的关系。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和重要内容,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反过来城市电网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2]。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给城市电网产生巨大电力需求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电网不断的发展,同时城市电网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因此,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
2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
2.1 电力负荷高速增长,城市电网规划用地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负荷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电力负荷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竟达到20%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电力负荷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某些城市其电网已经形成规模,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再进行新的规划,势必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在我国往往出现城市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
2.2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时有冲突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电网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电网建设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目前,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改扩建)与电力企业线路走廊建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常常是城市进行新建或者改扩建道路往往会在己有的线路走廊上进行,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要电力部门负责所有的线路迁改费用,而电力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因此,两者常常出现矛盾。
2.3 城市电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没有相结合,因此在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之中往往对环境有着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市区内架空线频繁穿越,架空线在居民楼前屡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2)在电网建设过程之中,输电线路往往会有电磁辐射,会对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网建设设备和营运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常常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
3 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措施分析
3.1 收集材料,综合分析,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若想做好整个城市电网规划,就必须做好电网的规划的基础工作,坚实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的基础和基石。电网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输电线路方面和电源点等原始资料进行前期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还包括:最大负荷、规划基础年的电量、经济发展指标、分区负荷、电网及设备现状、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迸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3.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由于电力的需求量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区建设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而由于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不畅,使得这些工业园区内的用电负荷往往和预测负荷差距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要做好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对于各地区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收集,引入不同的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应该将规划角度设定在统筹整个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它主要侧重:在城市空间内部,使得城市电网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合理性进行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更强。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更强,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注重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电网规划的编制,以往的电网规划仅仅是将自身的一部分,即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城网规划应从市政规划入手,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具体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业、分区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年份、具置的负荷,使线路、变电站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3]。
参考文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世界各个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厘清。也就是说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二)可靠传递
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三)智能处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四)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一)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
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如图1所示)。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
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三)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五、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汇报,2011,12
[2]张毅,唐红.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8
[3]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6]本.物联网综述(1)[J].有线电视技术,2011,1
[7]胡宝钢.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国脉互联:中国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本质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44-02
0 引言
当前,数字城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作为新一代大规模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起来,其中数字城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于数字城市而言,想要建立更真实的虚拟空间,就要不断加入真实城市的复杂相关数据,模拟表达形式越精细,越庞大的数据量需要计算运行处理,占用系统的资源越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严重减缓。“云计算”的到来为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技术支撑。
1 数字城市简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的概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1.2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2 探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向成熟期、智能化过渡。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导致与国外成效程度相对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缺乏科学、统一、规范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标准体系和运行模式;(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未能满足现实公众需求;(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参差不齐,在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更新、挖掘、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4)大多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补偿机制;(5)高层次的技术和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3 云计算的认识
3.1 云计算的概念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2]。通俗地理解,云计算可比喻为储存在电脑里的所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只要有移动的通信设备(如手机),到任何一个地方或角落,能够连接互联网,通过身份验证,用户的资料或者用户想要的资料随时都可以搜索到。好比钱存到银行里,到任何地区的ATM机上都能取出来一样!这也意味着计算能力被当做一种流通商品,类比水电和煤气资源,用之便捷,费之低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3.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当前云提供者提供对相关云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S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和IaaS提供商[3]。
(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
(2)PaaS(平台即服务)
PaaS是指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的云计算,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
(3)SaaS(软件即服务)
SaaS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 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
3.4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最为关键[3]。
(1)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为海量用户服务,因此,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其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
(2)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高效的管理海量的数据源。
(3)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协同大量的服务器工作,系统故障能够及时地快速发现和恢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庞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4)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分裂模式,也可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
4 云计算解决我国数字城市中存在若干问题的策略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计算观念和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4.1 云计算突破信息获取、更新、管理等一系列瓶颈
基于云计算平台对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利用其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采用分布式方式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数据)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4.2 云计算消除“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
“信息孤岛”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关联性差,难于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造成数据共享性差,,无法实现业务协作,导致系统效率低,而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现象[4]。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关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状[5]。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都是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涉及到不同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结果的互通和信息共享问题,云计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云计算是一个大的资源池,集成计算机资源,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合理统一灵活调配。基于云计算的廉价服务可以为各个阶层的用户使用,特别是降低了农民利用网络的技术门槛。这将不仅大大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使用沟”;实现信息资料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知识沟”。不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计算机资源还是数字信息资源,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后再重新配置,这样就可以让新的整合信息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对原有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边际效益最大化。所以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日渐地缓和和消除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
4.3 云计算完善和统一总体规划设计与信息规范标准化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基本的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导致目前数字城市的建设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在管理组织体系上也是各行其是。目前己经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在我国CCSA、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SOA标准工作组等组织也已开展了云计算标准的研究工作。这一措施进一步说明,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专委会将做好总体规划。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化,可以使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这也将意味着引入云计算标准化更加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的总体规划和信息规范标准化体系。
4.4 云计算加速“天地图”建设的步伐
“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也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已经上线。“天地图”由于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各类专题信息共享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平台,若将其技术运用到天地图技术架构升级、云搜索和云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动“天地图”在地理空间信息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能加速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扩大了“天地图”的服务能力,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力度。同时,也可以早日完成“数字城市”与“天地图”省市节点的连接工作。“天地图”作为“数字中国”的一部分,基于云计算的天地图服务平台的应用将为 “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其的迅速发展最终也将加速我国数字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5 结语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突出优点会对整个互联网和城市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促使数字城市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解决了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见的若干难题。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已经向着“动态建设”的目标前进,希望在可见的未来,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蓝景图早日呈现。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数字城市建设[J].科协论坛,2009,(07).
[2]Perter Mell,Tim Grance.[J/OL]. http///zamber/archive.2010-07-06.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