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5 14:3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篇1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义务劳动、文艺下乡、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考察实践、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揉合了社会热点问题并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在学校和各界的密切组织配合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但实际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甚至没有端正态度,参与社会实践便浪费时间和加大了学校教育支出;部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多专业,学校不应该主打某一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多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因此,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应明确目的,参与专业实习,提升专业技能,且学校应多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高校应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对实践活动中的学校组织能力和学生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此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确保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推行“订单”实践,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

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在校大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和外界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影响、价值冲突导致心理失衡、生活事件增加使得心理负荷加重、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加深心理危机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和自我陶醉、失望感、松懈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应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力、意志力、新时代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纠正心理健康误区,树立科学心理健康知识观,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补救性教育;心理健康是一劳永逸的、立竿见影的教育;不能正确区分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么认为心理健康是万能的,要么将大学生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浅层目标和深层目标,浅层目标为人们说所熟悉,而深层目标则不为人们熟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幸福。其次,学校应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邀请心理老师坐班,有困惑的同学可以及时的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做到心理垃圾及时清除;心理健康调查应是全面的,学校应加大调查力度和经费支出,不定期开展各年级心理健康调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引导;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注重学习更得重视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现在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过度注重学习成绩,高分为王,忽视自身心理健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与同学盲目竞争攀比的心理;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学生全面地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强化心理健康意识等。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关键时期,应加强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殿堂的同时,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理解、融入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推进中国梦,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总结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市场经济重视物质利益,加剧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被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迷惑,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动摇。

3.高校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

4.认识不到位,大多数把重点放在教学规模、设备更新等方面,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工作。

5.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思想更加开放,精神文化复杂多样,观念不断更新。大学生就业困难依然突出,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产生懈怠。

总之,这方面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公共管理理念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是一种“命令式的教育”,通过榜样、训练、惩罚等方法,强化灌输效果。在这种模式下,采用“保姆式”的管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的状况,还要掌握了解这种状态的背景因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监督学生的发展。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思想教育工作陷入单方面的僵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开放的世界,信息量急剧扩大,接触的事物广泛,视野开阔,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对于社会意识形态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当前的教育模式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尽早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思想教育新模式是当务之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在急剧膨胀,使得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严重缺乏。大多数的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很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严重不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不明显。根据这个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按照德育的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做好造就人、培养人的本职工作。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以专职为主、素质高、功能互补、业务精湛、信念坚定的队伍,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对策分析

新阶段,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几次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在各学科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探索新模式、树立新观念、形成新机制,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良性发展,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点:

1.结合系统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系统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和艺术并为管理决策服务,系统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和系统工程、经济和公共领域的研究。因此,借鉴系统性原理树立系统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系统,各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完整的体系。构建服务、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德育体系,要建立各级管理人员为骨干、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加强社会实践、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也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现代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而围绕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管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工作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认识和觉悟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师生互动、明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机制

篇3

本文作者:毛良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由表1、表2可知,认为临床进修学习对提高业务水平更有帮助的占39.5%,认为短期培训更有帮助的占34.3%;98.4%、93.8%的学员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临床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学习时间合理性的调查情况由表3可知,66.9%的学员认为每次集中学习10~15天最合理。

工学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强烈需要学习的背景下,学员认为每次集中学习10~15天最合理。据了解,乡村医生由于经济收入不高,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工学矛盾需要从组织形式、教学技术改革等方面入手。获取进修和短期学习信息不畅通调查表明乡村医生对临床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参与进修和短期学习的乡村医生并不多。我们调查的情况是,很多医院可以免费进修学习;国家财政投入举办的短期培训也存在选派学员困难的现象。这说明获取信息不畅或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模式,造成其得不到培训进修学习的信息和机会。要切实落实国家对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2],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3]的规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积极推进乡村医生专科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请报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执行情况总结的函》中指出,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项目,拟在全国遴选5万名农村在职在岗、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和执业医师(助理)或乡村医生资格的中医人员实施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4]。因此要积极推进专科学历教育项目的实施,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创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体系[3]。实施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从宏观层面上对校企合作进行规划、调控和引导[5],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实施“送教上门”。加强专科课程建设,注重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全科医生方向的人才[3]。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2],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实用技能。制定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政策政府要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完善村级卫生人员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3],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2];采取积极的激励机制,对乡村医生参加继续学历教育给予补偿和奖励;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对乡村医生进修和短期学习进行统一安排。

篇4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成为令人瞻目的朝阳产业。然而,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其人才匮乏状况却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有着良好的契合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本文以潍坊市为例,试对乡村旅游业人才状况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篇5

目前,虽然河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是,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存在等问题,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公平程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势必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为实现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需对学前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和教育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2017-2026年河北省城乡学前三年教育适龄人口(3-6岁)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可能带来的城乡学前教育教育资源需求的变化。

一、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本文采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软件对河北省学前教育适龄人口进行预测。采用统计局划分城、镇、乡的规定,由于基础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所以,本文中的城指的是城镇,乡是乡村。

在进行适龄人口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对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模式、城市化规模和城市化模式6个参数进行设定,以确定预测方案。由于河北省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于2014年5月,全面二孩政策为2016年1月。此外,参考相关人口学专家研究和统计局调查数据结果,在设定总和生育率时,假定2010-2014年保持不变,而2015-2026年分高、中、低方案分别设定城乡总和生育率。高方案,农村和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分别设定为2.1和1.8;中方案,农村和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和1.5;低方案,农村和城镇保持六普水平的1.49和1.11。其余几个指标基本不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假定保持不变。

由于总和生育率设定为2010-2014年保持不变,所以2017年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数高、中、低三个方案保持一致。低方案中,城镇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2017-2019年小幅增长0.5万人后就呈现下降趋势,到2026年的适龄人口仅为2019年的79.3%,减少27.5万人;乡村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下降速度高于城镇,这是由于乡村本身总和生育率高于城镇,受二孩政策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乡村来说,由于育龄妇女基数在2017-2026年期间逐步减少,对于中方案1.5的总和生育率和2010年人口普查的1.49相差不大,所以,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增大。从高方案来看,乡村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先缓增后速减,2021年达到峰值197.95万人,比2017年多2.84万人。

对于城镇来说,由于二孩政策放开前总和生育率较低,所以,受二孩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无论中、高方案,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先增后减,增的速度大于减的速度。根据中方案,则峰值时间点为2021年,为136.88万人;根据高方案,则峰值时间点相对延迟为2023年,为146.93万人。比2017年129.31万人分别增加7.57万人和17.62万人。

无论哪种方案,乡村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未来几年都高于城镇。

二、学前教育适龄人口预测结果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河北省2017-2026年城乡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情况,从在园幼儿数、幼儿园需求数,以及教师需求数三方面就人口政策变动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在园幼儿数预测

201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末,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70%。”《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人园率达到75%。”因此,我们假定2015年毛入园率为70%,2020年毛入园率达到75%,2026年毛入园率为81%,年提高1个百分点。

如果人口政策不发生变动(低方案),在园幼儿数2017-2019年三年小幅上涨,之后大幅回落。

对于乡村来说,中方案的在园幼儿数变动趋势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拐点为2021年。究其原因,入园率的l%的增加要求导致在园幼儿数变动在2017-2021年呈现上涨趋势,另一方面2021年后3-6岁适龄儿童数下降的速度较大,虽然有人园率增加的要求,但是不足以抵消下降的速度,因此,2021-2026年在园幼儿数呈现下降趋势,且趋势明显。高方案来说,乡村的在园幼儿数呈现递增趋势,这是由于适龄人口基数大,且每年适龄人口较上一年差别不大,导致年提高1%的入园率效果明@所致。

对于城镇来说,中方案的在园幼儿数2017-2021年增长趋势明显,2021-2025年基本持平,2026年回落。这是因为2017-2022年城镇适龄人口数持续增加,人园率也每年递增,导致城镇在园幼儿数在2017-2022年逐年增加;之后2021-2025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小幅回落,和入园率提高的效应正好相抵。高方案的城镇在园幼儿数2017-2025年逐年增加2027年降低。

根据预测结果,2017-2026年中,中方案和高方案的乡村在园幼儿数最高值分别达到144.72万人(2021年)和153.43万人(2026年),较2017年的140.48万人分别增加4.24万人和12.95万人。2020年之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年增长中、高方案分别为1.4万人和2.5万人。2020年乡村的在园幼儿数中、高方案分别为144.64万人和148.12万人。

2017-2026年中,中方案和高方案的城镇在园幼儿数最高值分别达到105.62万人(2025年)和116.82万人(2025年),较2017年的931 l万人分别增加12.51万人和27.31万人。2020年城镇的在园幼儿数中、高方案分别为101.86万人和105.12万人。

(二)幼儿园数预测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将每所幼儿园规模定为6个班,每班30人。基于在园幼儿数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出2017-2026年完成纲要制定目标所需的幼儿园数。

幼儿园需求量预测变化趋势和在园幼儿数变化趋势相同。根据预测结果,完成纲要目标,就乡村来说,中方案2017年的预测幼儿园数为7804所,2021年预测幼儿园数达到最高8040所,增加235所;高方案2020年预测幼儿园数为8229所,2026年达到峰值8524所。对城镇来说,中方案2017年的预测幼儿园数为5173所,2025年预测幼儿园数达到最高5868所,增加695所;高方案2020年预测幼儿园数为5406所,2025年达到峰值6490所。

(三)幼儿园教师需求数量预测

本研究在预测时,按照每班30人,每班配两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进行计算。

2017-2026年完成纲要制定目标所需的专任教师人数为:

保育员数为专任教师数的一半。这里不再给出具体预测结果。

就乡村来说,中方案2017年的专任教师需求量为9.37万人,2021年专任教师需求量达到最高9.65万人,增加0.28万人;高方案2020年专任教师需求量为9.87万人,2026年达到峰值10.21万人。对城镇来说,中方案2017年的专任教师需求量为6.21万人,2025年专任教师需求量达到最高7.04万人,增加0.73万人;高方案2020年专任教师需求量为7.01万人,2025年达到峰值7.79万人。

三、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规划的建议

基于上述预测,就河北省进一步科学合理解决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需求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

预测数据结果表明,2017-2026年期间,农村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数远高于城镇。2017年,乡村的学前教育适龄人口数为195.11万人,比城镇高出65.8万人。虽然城镇受二孩政策影响较大,和乡村的适龄人口差距在缩小,但是差距也保持在45万人以上。因此,农村是学前教育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河北省要完成纲要目标,普及学前教育,一定要大力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和尽快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二)强化政府职责,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乡村学前教育,缩小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差异

篇6

(二)知识老化,专职医生少乡村医生大多接受的是20世纪的医学知识,由于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更新;大多乡村医生是农民身份,农忙时还要打理农活,村卫生室专门配备的专职医生很少,一些诸如检验、影像等辅助卫生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三)角色不清,社保机制缺失大多数乡村医生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又行医又务农。乡村医生这种半医半农的社会地位,导致了乡村医生的角色不清的现状,既不能按国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按工作性质又区别于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实际问题在乡村医生中还没有妥善解决。相比市区,这14个乡镇办事处的卫生医疗事业仍比较薄弱,除了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外,从业的乡村医生队伍现状也是制约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梁园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除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给与政策、财政支持外,通过大力推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生业务能力,是目前解决梁园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二、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的意义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需要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的网底,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卫生服务,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根系。

(二)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乡村医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对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健康教育的宣传、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均衡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城市“高、精、尖”人才聚集,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立足于我国国情现状,只有大力推动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为广大农村疾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缓解城市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三、提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效果的思路

笔者这些年一直在我校从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作一些经验之谈,共同探讨一下提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效果的思路。

(一)确立适宜的培训形式乡村医生有着半医半农的双重身份,是一种以医疗收入为主,务农为辅的职业,自负盈亏。因此,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时间不宜太长,短期培训最好不超过10天,半脱产函授可以适当延长,但集中学习时间应合理安排,应避开乡村医生农忙和疾病高发时间段。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政策安排,以每年轮流培训1-2次为宜。基础医学知识可以采取同普通学生一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临床常见病、合理用药最好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因为乡村医生已经是掌握了一定治疗技能的临床医生,再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课本上的知识讲一遍,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二)培训内容要突出乡村医生一专多能根据目前每个村卫生室只配备1-2个乡村医生的建设现状,乡村医生集医、药、针、护多角色特点于一身,培训内容要涉及多个医学学科,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乡村医生虽然不是专业意义上全科医生,但他们提供的服务却是全科医疗模式,也可以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根据农村医疗卫生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不易太深,但必须精炼、实用,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为主的四新培训。

(三)开发远程教育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由政府出资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统一建立适宜乡村医生的培训课件、视频网站和规划教材供乡村医生免费使用,每位乡村医生以会员的身份注册,在网上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并由培训机构定期考核并颁发学分。通过这种方式给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事实上这些手段已在梁园区乡医培训中初步应用,很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年19期

2、刘德忠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 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 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 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 吕卫东 朱宏斌 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 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

2、刘德忠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篇9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篇10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生有4000多万,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不断成长的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工作岗位既包括乡镇中心学校,也有大量偏远的村小、教学点。但是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收入少、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是这个职业的群体特征。

近些年关于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文件也下发了许多,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农村撤点并校,以促进城镇化发展以来,农村教育的衰落和优秀农村教师的流失、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可以说加剧的趋势一直没能被扼制。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有些农村也出现少子化现象。孩子少了,农民对教育自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师师资水平的整体下降,反过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在一些地区,农村缺少教师,而在一些地方,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都是这一职业群体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教育部2010年教师节前公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数,其中农村教师472.95万人。而今年春节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则是280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这其中当然有农村学校减少的客观因素,但是由于职业吸引力不强,教师流失也是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选择离开,对乡村教育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打击。

其实,在大量乡村教师中,有许多有教育理想和理念的好教师,他们根植于土地,希望用知识和墨香点燃农家子弟的梦想,但是他们囿于现实的困境中。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干得好”与“无发展”的矛盾。研究者发现,以村小教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限比城市教师晚五六年,“干得好”却“无发展”,不能坚守就会离开,而无法离开的那批人,在农村心态消极。有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业余或者部分工作时间从事其他体力劳动。

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被叫停,小规模学校在各地保留下来或者被恢复,近两年各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甚至是复试教学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大国,在经济高速奔跑多年之后,重新深思乡村教育的价值意义重大,此时,农村教师在乡村实现教育理想恰逢其时。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为了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得以制定推出。

目标,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教师来源得到扩充,资源配置改善,教育能力水平稳步提升,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计划》明确,要抓好8方面举措:

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

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各地要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

篇11

魏卓还介绍了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增设了正高级职称。二是完善了评价的标准,设置了新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改变了原来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的倾向,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三是创新了评价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突出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四是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书

《中国青年报》消息 近日,在二十国集团(G20)劳工部长会议闭幕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书。

尹蔚民说,职业资格制度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对人才的评估、使用、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是过多、过细、过乱,本届政府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为了降低就业门槛,激发创业和创新的活力。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要求,人社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大力气整顿职业资格,国务院已先后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52%。在此基础上,将再精简合并撤销一批职业资格,取消的数量将达到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70%以上。

山东明年起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