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一地理知识总结

初一地理知识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9 19:22: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一地理知识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一地理知识总结

篇1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篇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上册地理知识点(二)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上册地理知识点(三)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篇3

合理利用地理新教材的图像,培养学生总结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图像的习惯扫清障碍。新教材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规律没有作特别说明,而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像、分析、探索、思考、总结其规律。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关于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课文在“活动”板块中设置了四个启发性问题,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纬度及其度数的划分,从中发现规律,并进行分析总结出经纬线的基本概念等知识。再如,关于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的基本概念问题,则是应让学生观察第32页图3.3,并分析、总结得出概念。这样,可为学生日后学习和运用图像准备基础知识。

二、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地图技能的前提条件。初一地理新教材(上册)的内容,可谓令人耳目一新!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图像多而精美,具有以图代文的功能,课本文字少且精练。全书有标明序号的图等共132幅,加上无标序号的图表竟达220多幅,从而看出新教材的内容以图像作为“骨架”。它不仅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又是地理知识的说明和补充。新教材的图像精美流畅,色彩斑斓,它主要由地形图、示意图、景观图、素描图、漫画等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漫画多,符合初一学生心理的认知特点,极富有吸引力,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漫画等图像,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地图册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看校园中“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的政区图,多观察校园地理生态中的中国、世界地形和地质构造及地形立体模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图像,有利于学生熟记地理名称,弄清地理概念、原理及其规律。可见,这样学生由观察图像获得的感性认识,经思维联想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第三章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教学中,本人带学生到地理生态园,指导学生观察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立体模型,要求学生找出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和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并对陡坡和缓坡,山脊和山谷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讨论并说出两者的区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填图,构建地理空间概念

多让学生训练填图,可以说是检查学生读图、析图落实知识的有效方法。把某些地理事象填绘在地图上,这是图像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考试最常碰到的方式。课堂上进行填图练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手脑并用,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第三章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师先准备好地图,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对照地图册或教学挂图,把六大板块的名称逐个填在示意图上,并提问:哪个板块完全由洋底组成?印度洋板块有哪三块陆地?用红色笔填画出世界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用同样方法,还可让学生在底图上填写世界主要气候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

篇4

近年来,我积极尝试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生本化五步课堂教学流程:学案导学----学生展示----质疑探究----建构知网----当堂训练,提炼为“学―展―疑―建―练”五步教学法。现就教于方家。

1.学

(1)独学。课上把自学案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按自学案进行独立自主学习。自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擎,是方向盘,它引领学生走向地理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课时目标,并把目标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和辅导资料独立学习。

(2)对学。学生把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同桌小组中讨论解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地理学科学习特点是“任务驱动活动化”学习,需要学生在对子中进行互学,对学环节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3)群学。每个对子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中解决,并且要找出群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视各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展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展示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示,既有利于新知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自编歌诀展。学生针对新学内容,采用歌诀展示。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总结的澳大利亚歌谣,“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特有动物大袋鼠,广袤草原闲溜达;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货;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画图讲解展。学生在学中国地形时,在黑板上画板图,勾勒中国的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边填边讲,把四大高、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给同学们讲出来,讲解准确清楚。

模拟实物展。学生在学地球自转、公转时,几个学生进行演示,体验到地球运动的特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能够根据课本模型,用橡皮泥表示山脉、山脊、山谷、鞍部、盆地等地形。学习地球仪时,用乒乓球或废篮球制作地球仪,标注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主题分解展。在学习中东时,主持人说道: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为油而战,因水而争,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还没有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请各组从“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是什么?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中东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中东为什么一直为水而战?”四个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展示讲解。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适时追问,搭桥引路,迷途自返。

3.疑

在展示完重点知识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理问题,然后教师围绕本课目标进行筛选1―2个问题再次通过投影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班级展示。

如学习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气温的分布”时,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气温的垂直变化”素描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等值线图,从垂直和水平角度分别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学生在阅读等值线图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而北半球等温线比较弯曲?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图,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南半球以海洋为主体,北半球陆地地面积较比南半球面积大,由于海洋陆地热性质不同而导致的。接着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气温分布图”,进一步观察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等温线弯曲情况,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4.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是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本节课知识网,绘制地理知识树,并把本节课知识树纳入到上一目中去,同时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分三课时完成,其中纬线和经线是第二课完成的内容,此时组织学生绘制知识树,纬线和经线是一层次,其次是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是第二层次,然后继续画第第三次知识,分别是定义、特点、划分、表示符号和特殊线。画完本节课知识树后,然后引导学生在把上节内容再补充出来,这样在画知识树过程中,做到上挂下联,复习上节知识,突出本节课重点,又开启下节内容,从而使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断消化、融化、内化。

篇5

我校地理组一共两名教师,分别任教初一初二地理。

其中新老师负责初一地理,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很足,和学生年龄差距小可以更有效的交流,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对课标和教材不熟悉,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对学生不熟悉,课堂掌控能力有限。

负责初二的曲丽凤老师,最近三年一直从事初二地理会考教学,相对而言对课标、会考和教材很熟悉,也基本能够预估出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迅速的展开教学。但是,课堂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基本与新老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共三个班,每班接近50名学生,数量相比以前较多。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一地理,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根据批阅初一期末考试卷子的情况和开学两个周的了解,多数学生对地理兴趣不大,感觉地理很难,同时也欠缺基本的地理常识,对出初一知识遗忘较多,地理思维较差。同时,本届学生多才多艺,音体美特长生非常多,而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有部分较好,但更多处于中游水平,甚至个别是较差。

针对此情况,结合初二知识点,在开学一个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由背地理转向思考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音体美的特长生中地理基础较差的,争取全体B率过57%,特长生中除去个别成绩差的,争取都能达到B,D严格控制在10%以内,特长生不留D。

3.    教研配档安排

根据史地政教研组的安排,按时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评课,学习各家之所长。

地理组内共同研讨课标,让地理课表真正指导教学。每周共同研讨一节课,包括教研组的听课,和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课程资源,研讨学习共同进步,每周都能有收获有进步。

4.    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

时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备注

完成情况

1

9.3-9.7

1.1.1

1.1.2

1.1.3

2

9.10-9.14

1.2

1.3

1探究

3

9.17-9.21

2.1.1

2.1.2

复习

4

9.25-9.30

拓展

5

10.1-10.5

十一

6

10.8-10.12

2.2.1

2.2.2

2.2.3

月考

7

10.15-10.19

2.2.4

2.3.12

2.3.2

8

10.22-10.26

2.3.3

2.4

2探究

9

10.29-11.2

3.1

3.2

3.3  3探究

10

11.5-11.9

4.1.1

4.1.2

4.2.1

11

11.12-11.16

4.2.1

期中考试

12

11.19-11.23

4.3.1

4.3.2  4探究

总结上册

13

11.16-11.30

5

6.1

6.2.1

14

12.3-12.7

6.2.2

6.3.1

6.3.2

15

12.10-12.14

6.4

7.1

7.2.1

月考

16

12.17-12.21

7.2.1

7.3.

7.4.1

17

12.24-12.28

7.4.2

8.1

8.2

18

12.31-1.4

9.1

9.2

10

元旦

19

1.7-1.11

复习周

20

1.14-1.18

复习周

21

1.21-1.25

考试周

说明:1.每节课前五到十分钟是对上节课的检测,背诵知识以默写的形式进行,理解知识做《伴你学》精选的题目。当堂或者课后及时反馈结果,让孩子也做到地理学习效果的心中有数。

2. 每章有检测,题目参考网络及辅导书精心选择,题目选择有梯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近阶段的地理学习。考试时间自行安排。

篇6

随着新课标“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有地理素养公民”要求的提出,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首先应从呼唤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兴趣出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一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呼唤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

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主体作用的彰显,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能够自主的表达这无疑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新教材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预习性增强,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放开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惊喜不断。

例如我在讲 “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公转”时,我试着让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其中一个学生伸开双臂代表太阳,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仪开始围绕着“太阳”“公转”,这时有的同学提出:“不对,不对,地球是倾斜的!”“地轴永远是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以及我的纠正下最终取得了相对正确的演示方法,接下来是同桌一组练习巩固。这个教学难点就在不断地纠错中紧张而又有序的完成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参与,而且收获很大。

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老师的指引,老师的赞许或认可,在推动学生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课堂的进程。这样,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呼唤学生的地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开始。对地理本身感兴趣了,那么在课堂上也必然活跃了。

(一)古诗词

词中承载了大量的地理知识,把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会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可用“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用“羌笛胡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文犹如和煦的春风,让我们的地理课堂充满春意的盎然。

(二)讲故事

孩子们多半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无疑会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请同学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当学生将他的“满腹经纶”娓娓道出的时候,也是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中的时候。最后,稍微一点拨,并不是诸葛亮能呼风唤雨,而是了解天气的变化,并能够充分的利用天气。于是,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也随之而出。

(三)顺口溜

简洁好记的顺口溜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孩子们很乐于在课上展示他们课下自己总结的顺口溜,我们可以稍作修改推荐给其他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极大的推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呼唤学生的学习信心:我学习我快乐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障碍无非就是读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又是不可逾越的,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应从读图开始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

(一)读图意识

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例如在讲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先将名称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在经过稍微的点拨,比如非洲和南美洲就比较相似,但非洲旁边有马达加斯加岛,南美洲没有。认准确后,然后进行拼图练习。这样,经过循序渐进的一系列措施之后,学生也就将大洲大洋放在心中了。基础地图有了,学生学习也就有底了,在天天的练习过程中,图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

(二)提取信息地理读图方法的训练很重要

比如板块运动时,首先读清图名,再看清图例,然后读图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对板块的名称和运动方向要仔细看清;最后,看到的内容说出来。例如地中海将来要缩小啊,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要扩大啊,因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读图的过程熟悉了,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动手画图

地理简图的绘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简图要尽量的准确,尤其像纬线的度数这样经常出错的地方。经常性的自己画简图,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四)学会用图

初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最得意的就是能看懂天气预报图了,因此,可从卫星云图出发,让学生能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卫星云图上,山东上方是绿色,由此可分析出山东大部分地区是晴朗的天气。

初一上中有很多图是初中地理的基本地图,先从图开始,读图的意识读图的习惯有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也就逐渐增强了。

四、呼唤学生的成就感:让赏识常在

篇7

初中地理课的基础部分无疑在初一,如何提高并激发他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关系到初二乃至高中地理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关注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尤为重要。学好地理学科,小学是引子,中学是基础,高中则是提高,这几个环节中,初中地理的学习更是关键,只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喜欢该科,对此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从内心深处产生不可估量的学习冲动。怎样才能培养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从生活事例入手,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为例,我在讲授前言和与同学们谈地理时,首先不让学生打开课本,而请他们先加快一下,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学到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到了初中,地理一词内容扩大了,我们不但要知道“地”,还要研究其之间的联系,即“理”。例如,我们生活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发生地震?同样在中国,为何这地方经常下雨,另一地方很少下雨?诸如此类问题讲过以后,所有学生都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很显然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了。这是我趁热打铁,总结说: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每个人的将来大有好处。

二、课前精心准备,上好第一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课堂上好动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要关于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这一习惯,将其有机地恰到好处地融于地理教学之中。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时,课前应先准备以下教学用具和设备。1.从网上下载“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神州五号遨游太空”一图,并将照片放大;2.按班上人数准备每两人一个乒乓球;3.一个上面着上蓝色或褐色等形似地球表面颜色的大气球。在上《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时,趁着同学们的深厚兴趣被激活之时,立即呈现航天英雄杨利传的神州五号照片,接着提高我们住在哪里?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再趁此契机将准备好的大气球系在讲桌上,与图结合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这个大气球,我们看这个大气球就好像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看地球一样!地球是一个形似球体的巨物。大家长大要想进一步研究地球,想做一名像杨利伟一样的航天英雄就必须学好地理!”

三、课堂上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多说多参与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老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陈旧模式已无立足之地。我地讲授“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时,先拿上地球仪,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到地球仪的概念,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一一解释后指出:中国大概是在什么位置,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代表什么等,并将重要的板书上用红色笔划上标号。为巩固消化掌握刚才所讲的内容,分发准备好的乒乓球,参照课本上的有关图,用笔在乒乓球上标明:“中国”字样,“长江”等代表地点,以熟悉这个地球球体上有哪些东西。下课前几分钟我让学生总结,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2.地球到底是什么样?从学生的总结中,确实感觉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给学习地理带来事半功倍之效果。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建立学习地理兴趣小组,做到将已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国家教委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是:无论用怎样的手段方法,其宗旨是让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初中地理第一节课的编排目的来看,无外乎要实现让学生从过去厌烦地理,从思想上转为想上地理。让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感受,原来地理是这样的有意思!如果在教学中地理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提高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哪星期不上地下课就好像有父母不让看动画片一样。让每堂地理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让学生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中得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五、不断给自己充电,反复研究授课艺术

教师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给初一新生上每一节地理课的经验表明,不是学生不好教,而是我们不会教。教书是一门艺术,如果上课时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谁想学?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不断探索授课艺术,不断学习,深造。给自己充电,也只有这样课堂上才有东西讲,才会。学生才想听,才会盼你来上课。其实教师“充电”的方法很多,可以互相听课,学习对方的长处,还可以上网学习,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获得国外先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可以抽假期到野外实地考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现代教育潮流,为国家培养出新型,跨世纪的尖端人才。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只有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解读高中新课程编委会编著:《解读高中新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24.

篇8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篇9

一、以空间为主线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在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四个温度带。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了横向知识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节为主线使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想办法使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

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以逻辑为主线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中,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篇10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篇11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大量生动的声形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更富有真实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运动过程和组成结构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对重点进行闪动等技术操作,使地理运动过程和组成结构重复出现,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教和学都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注入式转为启发式,强化了形声的教学效果,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使一个教师可以教无数的学生,使一个学生可向无数的教师学习,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数量,为开拓地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可能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真可谓是地理教学中的“催化剂”。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调控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地理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乏味。特别是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尤其是动画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学生非常兴奋,集中注意力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学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探求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一地理上册“人口问题”一节时,只需要播放一段视频,世界及中国人口问题的种种情景就会一览无余,无需教师多作解释,学生就已经全明白了,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兴趣是指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在充满兴趣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初二地理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对于中国铁路建设成就的知识,学生知道的很少.为了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了解,我开始就放了一段关于解放后铁路建设成就的视频,在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修铁路凿山洞的情景,看到了隆隆的火车穿过隧道快速的行驶在铁路上,看到了铁路有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片中的形、声、色吸引了学生,当让同学们说一说我国铁路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时,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对于铁路成就的取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分别出示了铁路营业里程增长投影片、1949年到目前我国铁路分布的复合片、各种机车时速投影片,一步一步地、一方面一方面地启发学生说出铁路建设在营业里程、干线分布、机车时速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样把学生从广泛的兴趣中引向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的求知欲。于是学生很快的把铁路建设成就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不仅没有因新知识抽象难以接受的感觉,而且从接受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运用这些知识的全过程都是在主动自发中进行,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及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智力发展机会,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典型鲜明、动画造型逼真,使地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易懂、极富表现力。它既可提供大量文字材料所无法达到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地理事实的科学信息,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观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掌握地理知识,发展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观察更细,更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有多少条?是怎样分布的?同学们有的答15条,有的答10条……,争执不休。于是让学生细心观察我演示的我国主要铁路分布复合投影片。我先出示南北铁路干线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出干线的起止点、名称,并观察所经过的省区,再复合上着色与南北不同的东西铁路干线片子。让学生继续说出它们的起止点、名称、所经省区。学生由观察复合片人手经过头脑的归纳总结过程,对铁路干线5纵3横的分布格局形成了科学的空间概念,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集中到研究问题的关键上,指出思维的线索和方向。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将某一地理问题的“文字信息”变成直观的“形象信息”,可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