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8: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科技的创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7-0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当今时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以产业革命为后果的空前大变革,它涉及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学科、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的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图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1]。
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2]。应该指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与高校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起以往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联系的其它领域中的革命有如下几个特征[3]: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和,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理论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对自然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质结构和影响自然过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响生命的过程。体现了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者转变为监督者、调节者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
5.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它被用之以代替或增强人的体力,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信息科学技术,是普及以自动化系统为结果的智能化。
6.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的现代生产力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面,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学和技术创新又要靠人才来完成,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拥有大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发展才有巨大潜力。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型人才,则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依靠教育培养和造就的。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呈现出加速化、整体化、物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顺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谋求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自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的培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4]。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5]。
三、高校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成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成功关键所在,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高校既是知识传播传承,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结合到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则是我们高等教育成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人觉得在我国高校内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改变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创新的精神理念,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着眼于将创新的理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各种基础性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否定某些事物或理念,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法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的做学问精神,通过怀疑,自己提出发现问题,最后自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料研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首先,教学内容是培育人才的物质载体,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其次,要使用最新、最适用的教材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增加应用性内容[6]。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如何科学正确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将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中。
3. 加大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创新理念渗透于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要进入相关科研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中,到生产车间中认识了解掌握最新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和形成新的科研课题,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加大推广校企合作,建议重视程度应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支持配合。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容易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学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到生产实习,科技预研活动和实际科研项目中。开放校内更多的各种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所等实践教育研究场所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创新活动。
5. 近年来国家和部分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理论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大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中。
6. 要倡导高校内部建立院系独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可以依托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吸收更多的行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相关行业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心,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行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掌握到行业内的最近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持续时间更长,对新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更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
7. 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而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他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实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被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可能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因此,从优势互补考虑,在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以合作的联结方式组成更大的教育系统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就具有更完备的结构,也就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小俐.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制改革[J].机械高教研究,2002(4):1-3.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3):1-4.
[3] 蒋恕,王华.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S1):168-169.
在现代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会计核算只有进行创新改革的道理可走,一定要从根本上变革会计财务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同时在为企业负责。会计核算的工作核心就是将最为真实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同时为企业在各方面精确地算出真实的成本。目前企业会计环境也在不断地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成本会计的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越来越多的会计成本工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电算方式,电算化已经逐渐取代了手记账的方式,在企业的应用中也使用越来越广泛,实时报告即将成为未来会计系统实施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成本计算范围越来越大,企业对于成本核算要求越来越精细,由于外部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产品供过于求,新技术不断更新,导致企业的压力也不断攀升,这就更加要求会计师的能力。
一、科技发展对于成本会计的巨大冲击
现在科技发展快速已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冲击,对于成本会计也同样如此,现在知识经济化已经逐渐普遍适用于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中,同时企业的制造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制造系统。使用机器人或者电脑灯机械化的工具来代替人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工作时间,有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成本,企业使用这种制造系统,可以较为弹性的调配制造系统的流程,完成制造工作。
2.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的辅助制造系统。现在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辅助工具,人们可以将繁琐的工作通过一定的程序指派给计算机,让计算机代为操作,这样即可少减少成本的投入,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利益。这样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会在未来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翻来越频繁。
3.制造资源规划系统。这个系统是指计算机对制造资源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制定一定的计划,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秩序的完成工作,使工作中的每一项花费都清楚明了,有一定的目标,员工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计划,进行的有的放矢的工作。
4.电脑整合计算系统。这项系统实施起来比较庞大,这项系统主要指的就是全部都为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前期输入一定的程序,将工作全权交付给电脑去执行,实现自动化操作流程,达到工厂无人化管理模式。
那么面对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如果沿袭旧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和理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不准确。由于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导致成本核算面临了重大的问题,计算机或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对于人工的投入的确减少了很多,但是对于机器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制造材料的投入都是我们所无法用准确数字估计的,更加难以计算,这些项目的成本核算肯定不能用分担小时制去计算,这样就加大了成本合算的难度。
(2)成本控制报告有可能产生多种不良现象。对于传统的会计成本系统,都活将成本标准计算域实际成本花销做成成本的差异报告,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比自身项目中的多种问题,这样可以促进企业高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新的制造环境,这个报告就会导致很多不良现象的,例如有些为了忙么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疯狂的加大生产量,加大工作时间,赚取暴利,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购一些成本十分低的劣质制造原材料,这样会导致项目整体质量下降。
为了降低以上新的问题的发生,在新的成本会计中我们一定要把质检,机器维修,客户服务等工作的成本也添加进去,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成本环境。
二、会计成本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核算的飞速发展,国际会计成本领域也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重整我们的会计成本管理系统,具体都应该做些什么措施呢,我简单列举一下几点:
1.成本会计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成本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统的成本会计观念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成本的高低与升降,以此来评价企业的效益,这样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我们评估一个企业的绩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整体查看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潜力,首先如果投入成本大,产品产出也同样十分可观,这样的企业我们并不能否认他的企业效益。有些企业虽然成本非常低,但是与此同时,他的产品产出也十分低,带来的企业效益也是少的可怜,这样的企业我们不但不鼓励,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否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他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容恭维。
2.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的素质和思想。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一个领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这项工作的整体组织规划,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尤其对于会计成本这项工作,企业一定要做到企业的领导层和企业会计管理部门透明是工作,将每一项收入与支出让每一个领导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的进行解决,调控,不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出现。
综上所述,面临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个成本会计师都应该更新观念,适应新的企业制造给环境,制定新的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完善成本会计组织,做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及文献评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难以从根本破除,这给农业增产增收加大了难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及增加产品产量。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开发并应用科技科研方法,同时完善农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过程的成功实现,事实上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的过程。科技创新作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科技创新及农业现代化相关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张充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因素有助于农业生产率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陈林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农业方面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新技术在不断地开发,加速拓宽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高布权阐述了地域环境、组织管理以及风险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业风险等途径来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宿桂红、傅新红通过对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指出科技创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关于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大多停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增收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本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进行评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科技创新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需求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引导农业生活现代化;科技创新促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催生科学工艺,降低农业污染与灾害发生频率,达到农业生态现代化。通过对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本文还发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本文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个层次上,利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学术界并未对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作出统一的指标规定,根据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选取指标如下:选取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X)反映农业科技创新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Y1)反映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Y2)反映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农作物受灾面积(Y3)反映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
(二)计量模型
本文以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使用了1995~2012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可能会存在的异方差,这里选择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对我国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作实证分析。建立以下模型
LNY1=β0+β1 LNX +u
LNY2=β2+β3 LNX +u
LNY3=β4+β5 LNX +u
Y1——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Y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Y3——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
X——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项)
β0,β1,β2,β3,β4,β5是回归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
(三)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LNY1、LNY2、LNY3(农业现代化指标)与LNX(科技创新指标)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得,LNY2、LNY3、LNX是非平稳序列,但是LNY1、LNY2(1)、LNY3(1)、LNX(1)是平稳序列。
(四)协整检验
在对序列LNY1、LNY2、LNY3和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建立其OLS估计方程。
LNY1=8.1188+0.3639LNX+u
LNY2=3.7665+0.5353LNX+u
LNY3=12.1200-0.1783LNX+u
由于,LNY2(1)、LNY3(1)、LNX(1)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序列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以检验水平0.05判断,由于检验迹统计量检验有29.75>15.49,9.56>3.84;9.56<15.49,1.81<3.84,可见序列LNY2(1)与LNX(1)、LNY3(1)与LNX(1)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软件Eviews6对序列LNY1与LNX、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见表3。
由表3可见,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得出结果。
1. 农作物受灾面积是一个负向的指标,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科技创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灾害频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态现代化发展。
2. 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大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有利于科技创新,由此得到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增加。说明了科技创新也源于良好的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
3. LNX 不是LNY1和 LNY2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目前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4. LNY3 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目前农业生态现代化的提高,不足以大幅度带动科技创新的。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我国应当加大政府科技创新 投入,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与创新效率。促使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加速发展。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扩大农产品需求,完善农民社保体系建设,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外,农业生活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重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以农业生活的提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建立创新驱动型社会,加快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
(三)催生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
大力推行低碳、环保以及循环经济,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重视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降低污染与能源消耗,减少灾害发生频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助推农业现代化绿色、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耀发.浅析农民增收的科技创新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04).
谢家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07).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10.
陈林.科技创新服务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高布权.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9).
宿桂红,傅新红.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1(08).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69-02
现代烟草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为基础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1]。其中,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面临着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借助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将烟草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烟叶生产中,以满足卷烟工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并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构思、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艺方法、新农具设备、新资源配置、新技术手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不断探索新的烟草体制,不断开拓新的烟草市场,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烟草农业,才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2 我国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改革和完善科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了整个烟草农业的科技水平。烟草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缓解了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品种单一匮乏的矛盾,优质品种的推广为提高烟叶品质奠定了生产基础;漂浮育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我国的烟草育苗技术向集约化、工厂化迈进了一大步;“三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实现了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烟叶品质;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烟草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然而,我国烟草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上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实现烟叶生产超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烤烟的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不高;科学研究实力不强,科技成果少,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
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依靠科技创新的做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引导,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当前我国烟叶生产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种烟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制约了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3.1 完善创新机制
要推进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创新观念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烟草效率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每位员工心中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做到“人人要创新”。其次,要让烟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上大显身手,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最后,要建立完善而科学的科技奖励制度、评审办法。特别要奖励那些在烟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人员。
3.2 明确创新重点
现代烟草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烟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
3.2.1 品种选育优质化。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掘优异资源,创造新型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库。要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各种育种技术对烟草品种进行改良和选育,注重新品种系统的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要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如:利用生物技术对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提高优质品种抗性;利用常规技术培育不同香型风格的优质品种;选育低焦油品种或高蛋白品种等。加大从津巴布韦等优质烤烟生产国的引种试种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育种方面的技术合作。
3.2.2 操作环节机械化。国外在烟叶生产上,注重作业机具的创新、研发和推广。目前,在耕作、管理、烘烤等生产操作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通过推行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烤房上安装的温湿度自动报警器和恒温自动控制装置等,能准确调整和控制炕房内的温湿度,保证了烘烤质量。目前,我国烟区大多为山区、缓岗丘陵区,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因此,应重点开发多种适合山区操作的小型农机具,如起垄施肥机、移栽机、绑烟上竿缝纫机、简易的托盘剪叶器、剪叶机、加湿器、播种机等。
3.2.3 生产成本节约化。巴西等国家非常重视烟叶生产的节能创新研究。巴西用种植生长较快的桉树作为烟叶烘烤的燃料,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3]。当前烘烤能源价格日益上涨,我国应根据烟区的实际情况,研制高效节能技术,充分利用不同能源为热源。充分利用资源,可研制太阳能烤房,种植生长较快的树木,试用生物废料咖啡壳的取代煤做为烟叶烘烤燃料等,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在田间作业方面,研制田间的起垄、施肥、地膜覆盖、喷洒农药等一机多用机械。
3.2.4 烟草利用综合化。烟草的综合利用是烟草行业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烟草农业与卷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研究发现,烟草中提取出的烟碱可以制成人类用药品和农药,提取出的胡萝卜素和柠檬酸可以制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并作为工业原料等,特别是烟碱在治疗和辅助治疗许多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烟草可提取食用蛋白质,法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已从大田生长的烟草中提取出了大量的可以制成食品的蛋白质。从烟草中提取高纯度烟草蛋白质、烟草糖,也可能成为解决人类21 世纪粮食问题的一种途径[4]。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烟草不仅作为卷烟工业原料,而且要成为化工、食品以及医药的重要原料,整个烟草的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5 烟叶产业配套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各烟区在稳步发展烟叶产业为主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发展烟叶生产附属配套产业,利用烟草产业的资源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烟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烟叶生产经济产业链,促进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可探索利用种烟间歇时间发展生态养殖,实行“种草歇地养牛、牛粪秸秆制沼气、沼液还田肥土”,初步形成“烟―草―畜”循环农业模式,以增强烟叶生产的循环功能,提升烟叶生产附加值,拓宽当地烟农的增收渠道。可尝试利用闲置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发展烤烟育苗大棚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实现“以棚养棚”,烤房闲置时间种植双孢蘑菇等,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6 生产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烟叶生产水平。首先,研制开发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某一区域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烟叶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烟叶信息分析系统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地块实施不同的生产作业。其次,建立烟叶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5-7]。
4 参考文献
[1] 李发新.从现代农业看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 23(11):431-434.
[2] 陈建国.关于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J].工作研究,2008(10):58-59.
[3] 许美玲,周义和,王元英,等.巴西烟叶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J].种子,2001(6):48-50.
[4] 苏贤坤,张晓海,廖德智.烟草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120-122.
二、有线电视使学生走到创新前沿
1999年,在镇广播电视站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各班各办公室既可以收看外部输入的电视节目,又可以收看学校自办的节目。学校科技办以此为载体,把历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放到自办节目栏目,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与此同时,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针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作品的创新思路,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班辅导员承接总辅导员的思路,联系学生实际,组织讨论,或一个作品的创新点,或一个作品的发明思路,或如何改进一个作品……把观看与讨论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普及了科技知识,更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三、多媒体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火花
有线电视使全校师生同时受益,形成全面开花的氛围,这是不够的。各班科技辅导员组织的多种活动,培养了许多活动积极分子。多媒体教室成了积极分子创新的天堂,他们齐聚到多媒体教室,参加科技创新专题培训。辅导教师把精典的发明创新作品一件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产生的起因、加工的经过、创新点、成功的秘诀以及如何改进。剖析中,辅导员特别强调创新发明的背景和方法,更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辅导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言谈,一旦有人发表“奇谈怪论”,创新发明辅导就成功了一大步。教师立即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表演者尽情地说,甚至在计算机上演示,让“听众”不断地批评、建议、争论,一场哄吵背后就孕育着一个作品的诞生。辅导教师还特意把搜集到的学生创新设计用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演示文稿或动画片,组织学生直观感受。
四、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个性
物流作为现代货物流通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运用支持,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及质量,俨然成为相关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其有关方面的研究也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本文作出了如下研究。
一、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运用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通过国家、行业以及高校的协同努力,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成就不断扩大,但其有效性亟待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基础条件较差
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物流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市场竞争实力,物流企业运用科技创新进行管理改革志在必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条件虽已有较大改善,但运转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表现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管理周转效率。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加之物流配送中心或设施较少,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服务效率,制约了其管理发展。现阶段而言,基础条件差与现代物理管理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对创新科技的运用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服务体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二)人才支持不力
自人才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行业领域对其相关培育支持越发繁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有力基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日渐成为物流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唯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搭建优秀人才能力发展空间,继而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如研发、营销等。简单来讲,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所需人才,不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谈,人才可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嫁接桥梁。但事实上,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多环节科技创新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发展科技人才,并无限挖掘其潜力意义非凡。
(三)体制因素制约
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关涉到多个方面,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主管,如基础投资、产业政策、税收标准等。以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策略指导,对现代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甚至部分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直接干扰了经济市场有序竞争,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发展,进而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此外,我国物流管理法制建设不尽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缘于规章制度缺失,在管理模式发展上尚未完成规模化、系统化,对专业人才应用不合理,相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自身潜力开发不足,从本质上造成了管理效益低,继而制约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
二、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
新时期,科技创新运用俨然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对相关企业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态势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毋庸置疑。笔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改善基础条件
纵观时下的市场经济格局,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兴物流企业,其自身综合实力十分强悍,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自动化装备,资金来源也相当充裕。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物流量相当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下所欠缺的是舞台和环境,其中首要因素体现为密集而畅通的道路网络,以确保现代物流管理“及时、精准、高效”配送。交通网络状况是衡量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条件的关键因素,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至关重要,应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予以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持节俭务实精神及原则,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道路建设,并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利用既有数据分析,科学规划车道数,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同时精心设计转弯道,保证行车安全。基于科技创新运用的道路建设,还需注重以人为本,设置安全护栏、绿化隔离等,以减免远光伤害,给司机朋友带来良好的驾驶体验,保证运输货物高效、快速、安全送达。
(二)加大政府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管理建设可谓紧系民生发展的重大工程,各级政府应统一认知,并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加大相关支持,调动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积极性。事实上,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如澳大利亚的物流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与降低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相关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基于此经验借鉴,我国政府可结合市场经济实情,制定一系列惠利政策,激励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与运用。例如,在一定限期内,对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及运用意识的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免征任何税收,抑或分配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捐赠,减少其所面临的风险,创立龙头企业,发挥榜样作用。此外,还可组织多样化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科技创新等活动,大力宣传既有成果,促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审视,政府支持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其实践路径有待探索丰富。
(三)修整内控制度
市场经济竞争自由而有序,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完成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修整内控制度,包括领导制度、责任制度等,兼顾效率与质量,并落实到各环节、各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现代物流管理行业要坚持合理化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规则,并充分利用创新科技,积极打造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立足国际竞争舞台,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现代物流管理单位及企业而言,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认识到科技创新有效运用的实际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形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精准掌控市场动态信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处置能力。网络互联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现代物流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扎实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基础。此外,现代物流管理还应将科技创新有效运用发展成为一种常态,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培训等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并提高其相应能力。
(四)重视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持下的系统工程,理应纳入工作重点予以开展。在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中,要树立培养优秀专业人才观念,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运用意识,并量化能力素质要求,鼓励高校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开创物流产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既有综合实力,适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基于此,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细化、量化科技创新有效运用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有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教学工作,实现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此外,依托高校理论支持,组织多样化技术培训工作,及时传递科技创新成果,强化员工有效运用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向共同发展。总而言之,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有效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未来发展中,随着科技创新愈演愈盛,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价值将越发显著,并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动态,综合剖析现代物流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运用实况,及时发现其中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爱香.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12.
中图分类号:Y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194-01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林业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林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林业技术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使我国林业建设更为科学合理,构建和谐的林业环境。本文将对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概述,探究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完善林业建设,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林业也不例外,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林业的长久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向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值。就目前而言,针对我国林业产品来说,基本还停留在以往林业产品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往林业产品逐渐显现出弊端,如繁衍期较长、生命强度低、病虫害侵蚀严重等问题,要想发展现代林业,就必须投入新的品种,实施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林业产品质量。从另一角度分析,如果想要获得林业产品产出值的提升,就必须研发新品种,继而推动林业发展,为其提供经济增长点,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改善林业产业结构。
第二,促进林业绿色进程,实现林业长久发展。就现状而言,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如病虫破坏较为严重、产品成活率不高、授粉率低、花期受损等,以往的林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业产品如下方面未能做到准确预估:如作物温度、水分以及养料,还有日照。创新林业技术,将有效改善林业发展现状,形成新的林业管理模式,即集约型管理,促进林业管理迈向数字化,逐步实现科学化。就新型林业管理模式而言,其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管理设备:数字化、自动化以及精密化,对林园实施整体监控,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水分、温度、阳光等,并且直观在线测量,能够充分了解这一时期林业产品的具体情况,如外部环境、化肥供应等,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使林业产品生长获得最优的生长环境以及养料供给,这也为林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对环境的处理更为科学。另一方面,利用林业数控管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长久经营与发展。
二、林业技术创新中的弊端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林业经营理念中,基本上是以“林业靠天吃饭”,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理念,但是仍有很多林业从业人员具有这样的意识,长期以来,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林业科技投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效并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长远发展。
(二)林业成果存在严重不足,成果转换率较低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科研机构为主,同时辅以高等院校,而且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并不科学,林业技术创新脚步较慢,且不能以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因而影响了林业经济的高收益。就林业科技创新而言,必须要以林业企业为主,将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紧密联系企业生产,投入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技术产业模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我国农业科技而言,其成果转换率较低,仅有50%左右,而欧美国家成果转换率为70%,我国在这一方面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对于我国林业科技来说,其成果转换率为34%,低于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从另一方面分析,我国林业发展存在严重弊端,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下两类人才缺失非常严重:其一是高新技术研究人员,其二是高层次管理人员,上述人才的缺失对我国林业创新影响较大,使林业科技成果转换速度难以得到提升,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三、林业技术创新问题解决措施
(一)完善创新机制
现代林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林业企业经济收益难以提升等困难,林业产业发展现亟待解决,摒弃粗放管理模式,促使经济增长模式得以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高科技产品,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从应问题原因入手分析,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主要针对林业技术而言,其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推进林业产业技术向前发展。要想实现林业产业的跨越式进步,增强林业生产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制度,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注重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它的支撑,其在此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准确把握科技活动方向,促使科技力量服务于林业产业。与此同时,针对林业科技布局,要做到合理安排,对于林业科学、技术实力两者而言,它们应形成科学的发展关系,即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总体与局部,在总体上,增强林业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在局部上,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相对专业的院校,主要研究林业科学。
就目前而言,对于我国林业企业而言,其在科技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比例相对而言也很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致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针对林业企业而言,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有效实施各项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重视科研成果转换,加快中间体制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换速度,最终提升科技成果转换质量。
(二)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热情
林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林业工作人员的鼎立配合,因此加快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相关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从业素质,促使其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针对林业科技推广人员而言,需落实相应的措施推进队伍建设,对林业人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重其开发与培训。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后援支撑,即高素质人才,以此才能推动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综合人才形成的前提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现代林业发展而言,必须深刻意识到林业教育的关键性,并确立其战略地位,加快林业教育改革,强化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完善林业创新机制。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实施还需依靠管理人员,因此在对其进行选择时,需要完善技术团队建设,而他们之中的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对口,职称机构合理,继而形成一个文化素养较高,且专业技术较强的团队,推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林业产业的不断优化,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化以及科学化经营,推动林业企业的发展。文章简要论述了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现代林业科技推广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锡辉,陈世清,王本洋.南方集体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0).
[2]卢春玉.浅谈龙岩市林业科技的创新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文学术语的形式出现,到80年代作为一个批评术语被广泛应用,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确定性、和总体性,强调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就从这一点而言,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宣扬自由创造精神和彻底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吸取和赞赏的并恰当运用到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去。这对于改革我们当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博学的教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突破解析思维、强调创新思维、多元思维、方法多样化、注重实际应用,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教育发展,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者,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分析各种情景和正确应对,换句话说我们首先应该先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2 解构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体系,重构以后现代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在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后现代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是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走进浩瀚的心海,包括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与人格三部分,模块二青春的探索;模块三、生命的绽放,包括直面挫折、情绪管理、走出困境。模块四主要内容是团队合作。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通过各种活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讲述与自己有关的生命故事,注重分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语言的重构改变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还用体验教学法,心理测评、情景模拟、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通过活动触动学生心灵,情感态度发生转变。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冥想、绘画等各种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深入自我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案例分析教学法,选用典型案例激励学生课堂讨论,通过登台阐述观点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此外还有头脑风暴、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题参与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3 运用故事绘本
后现代主义从文化历史和整体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通过阅读分享故事绘本的,比如从唐传奇、聊斋志异、等女性在形象塑造方面许多共性,将她们在各自社会制度下或曲折,或悲或喜的命运遭遇真实地描绘出来,她们共同的人格特征是面对生活挫折从不逆来顺受,通过各种途径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坚忍、善良,明辨是非,求真向善,守义重情的美好品德是广大女性都需具备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生命故事讲述、分享,从而提炼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4 纸笔练习
自由书写,是一种很随兴的纸笔练习,这个练习不仅适合每个人而且非常随意,不用去思考中心思想,在心灵的指引下写到哪里是哪里,只要具有写的勇气,比如写下自己的最喜欢和最烦恼的十件事,写完后学生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通过分享交流,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通过交流、分享通过同伴教育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最终了解自己的心理现实是如何被环境建构从而找寻到自身重建的动力和能量。
另外一种纸笔练习比如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人际关系中的我,分别写出父母严重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恋人严重的我、现实中的我及理想中的我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不是社会中孤零零的个体,我们时刻被生命中爱我们的重要他人包围着。
5 主题绘画
在压力管理中通过压力圈圈的练习,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通过交流分享找到压力管理的方法。
6 团体心理辅导
团队合作,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展现,通过热身、游戏互动比如突围与闯关,来体验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心有千千结来了解团体中每个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现代技术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各学科凭借着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开发了许多有助于本学科教学的特色课件,提高了教学水平。体育教师要借鉴其他学科经验,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营造一个氛围活跃、形式新颖、有较强创新性的体育课堂,让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形式单调,内容简单,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各学科的教学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体育落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体育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体育就是跑、跳,攀、投等运动。随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对体育认识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地融入了体育课堂,充分地发挥了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以生动形象、多彩丰富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现行的体育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与规则,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讲解能力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应的课件和视频让同学观摩学习,反复播放。如在学习短跑技术时,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难度较大的动作可以通过慢动作回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规范动作,掌握动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男女生在体育方面的优势也各不相同,比如男生在篮球和长跑等力量型项目上占绝对优势,而女生在体操和舞蹈等考查柔软性的项目上有较大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在舞蹈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视频的播放,让协调能力差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最终达到教学要求;而天资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通过观看更高层次的教学视频,更加出色地完成舞蹈动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高效体育课堂
利用计算机制作体育的教学课件。制作关于体育示范动作的课件,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体育教学中的标准示范动作,通过反复播放、慢速回放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每一个动作要领。通过课件中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直观的形象和教师详细地讲解指导,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体育理论,掌握动作要领,经过反复练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把学生的成绩单、出勤状况、体育教材的发放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处理。这样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主实践”式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实践”式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电子网络平台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个别化、自主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互联网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自主实践学习。它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先从兴趣的激发到方法的指导,然后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最后大面积地汇报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实践和交流中得到提升。
如在《电子表格的制作》这节课上首先请同学们帮老师到网上查找珠海市一周的天气情况,用Excel来制作一张气温分析表。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网络平台下的自主实践活动,然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上网搜索有关珠海市一周的天气情况的资料,下载到自已的电脑里,然后经过适当整理,推选代表展示给大家。部分学生分别从网上获取天气资料,部分学生记录数据,集中搜集资料并进行制作气温分析表,整节课自始至终以学生作为学习、探索和操作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操作)、学习机会的创设者(创设学习情景和任务)、辅助者(提供必要学习课件、提供必要的巡视和指导),但课堂教学效果却相当不错,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从各方面了解了珠海市的天气情况,也可以了解到Excel除了能制作表格外,它还能对数据进行各种复杂的统计。
二、“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这种价值取向的课堂载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的要求。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概念的合作探究有不同的概念,它是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打破地域、时间和对象的限制,带着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难问题走进学习群体,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分享。通过网络之间的互交、发送共享等多种功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学习交流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英语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时,作为学生的我们,通常都会很好奇这节日里的来由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吃什么?或是会不会有什么主题歌曲等一系列问题?问题就是学习目标。老师通常都会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分组上网进行搜索,如在搜索过程中同伴互教、小组讨论,一边认真倾听介绍,一边欣赏图像资料、文字资料,同时还可以借助网上搜索符合自学要求的其他声像资料,为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做准备。然后将搜索结果通过广播功能展示给大家,在交流中同一组内的组员不断地补充,加入自己的思考,使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了。
三、“情境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具体情境所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联想。所以,创设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被看成实现意义建构的关键。再者,课堂教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体验”式课堂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展示,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学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体验”的课堂教学可由四个部分组成:情境、活动、交流与评价。即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给学生搭建如临其境的虚拟情境,而后引导学生在这虚拟情境中开展相关活动,交流活动情况,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评价。例如,讲授WINDOWS的创建新文件夹时可设置如下情境:先在D盘下放有音频,视频,文档等多个文件。(1)叫学生找出D盘中某个音频文件播放。再叫学生找出D盘中的某个视频文件播放。(2)创建三个新文件夹,分别把音频,视频,文档文件分类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3)再找某个音频和视频文件播放。交流创建新文件夹的作用。(4)讨论文件夹重命在命名的作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总结发言,题目是:“创建新文件夹的方法和作用”。
四、“实验演示”式课堂教学模式
理科类学科教学,以前都是以实物实验教学为主。现在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能够解决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课堂演示非常重要,而教室后面的学生因距离的原因,无法精确地观察。如果使用液晶投影仪及视频展示台,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对实验细节的观察效果。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声、光、电磁波等多种实验转换为计算机视频图象,并对之进行数据分析,实验观察结果与理论认识相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更容易得到提高和升华。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新奇的东西最感兴趣,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可以通过选择设计一些有趣、新奇的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网络平台,实验演示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或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些操作难度大、危险性较强的实验,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现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作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又可以作为学生交流、表达的工具。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来进行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把自己的经验、困难等在平台上表达、交流。教育信息化了以后,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促使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还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了合作、质疑、交流、成功和喜悦等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总之,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们应有一个共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创造教育是其灵魂。将来,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总结,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达到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21世纪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含义;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3
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广泛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办法施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农业技术以植物学、遗传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利用农业理论经验解决农业的栽种、培育、饲养等实际问题。现代化大农业还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等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着农业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农业生产要与加工、销售的制造的联系势必日益紧密。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 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