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8: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36-03
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忽略对中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使一些学生家长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漠不关心。有鉴于此,我们通过调研,诊断和发现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诊断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纪律观念不强,行动过于自由;目标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持恒精神;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抱怨家庭不幸福,和父母之间有代沟,缺少交流。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或者关心不够。这些状况的形成,除了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家庭环境不和谐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家庭,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占18.27%,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具有明显的不和谐特征。
1.由于家庭中父母不和、关系失调,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形成孤僻冷漠、自私偏执、玩世不恭等不良性格特征。
2.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感到自卑,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形成倾向。
3.由于中职学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人、个体户和办事员,有些父母有喝酒、赌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的素质,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
(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1.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忽略孩子的沟通诉求,有的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协调。
2.期望值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把中职教育视为是一种低层次教育,不认可中职生的发展前途,读职业学校只是混时间,拿个文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就是交钱,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更有些家长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家校联系不密切
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中职校家校关系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家校合作肤浅表面、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问卷统计48.72%的学生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出现学生有家无教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与信任。
2.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许多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很少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一个学期开一、二次家长会,都成了学校的工作报告会、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的通报会,缺乏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家校之间存在挑剔多、合作少的现象。学校埋怨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孩子。家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教育不到位。
建设策略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点和发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家长策略
1.代沟≠鸿沟
由于时代和生存背景的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于是往往形成一道沟。要使“代沟”变浅、变窄、直至填平,就要建设民主型家庭。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和交流,要留出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听孩子讲话要专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父母要带头学习,解答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引路人。
2.成才≠成人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指出: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家长培养孩子的理念应是先成人后成才。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使孩子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做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身教>言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孩子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是孩子获取认知的一个途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是非标准、道德观念等时时刻刻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鼓励>惩罚
家长应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孩子在智力、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多理解、多关心、多引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用责备或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彼此的隔阂。
(二)家校教育的整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开展活动,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可以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教研组或年级组内总结和积累家庭教育的做法与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探索家访新思路,提高家校整合效应
要发挥家访在加强家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家访中班主任要主动预约,由家长确定拜访时间,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教师的热情真诚、认真负责,这是班主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感基础。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考虑如何与家长相互协作。同时,要留心观察,捕捉家访的最佳时机,而不能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家访,以致降低教育效果。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形成双向互动。
3.创新家长会形式,提高会议实效性
创新家长会的形式,要从一人唱“独角戏”到老师、家长、学生同唱一台戏。开会时不再是班主任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能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会议可以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或就一、两个突出问题对话交流,或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请专家做报告并现场答疑,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4.创建沟通立交桥,拓宽家校联系渠道
学期开始,班主任可给每个家长印发一个信息单,让家长知晓学校的基本信息,便于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要建立“家校教育互联网”实现全息交流,家长可以从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的政策、规划、活动等等,家长也可以在学校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或班集体的QQ群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可以通过创办家教沙龙、家校小报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使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多方位的时空对话与交流。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家校形成合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的有用人才。
Intermediate Vocational Student's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 and Strategy
ZHANG Ling-xiu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02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1什么是家风?我理解家风是每个家庭祖祖辈辈总结积淀的生存、生活经验。在农耕社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让为安等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好学上进;在经营商业流通的家庭把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作为家训。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风。当然,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坑蒙拐骗等,这是坏家风。
在一个家族、一条血脉、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中,家风和遗传因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为战争、灾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这条血脉还会延续、崛起,繁衍生息、以至兴旺发达。而有的家庭富可敌国,富贵一时却很快轰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不在财产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风。我们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却能够帮助子孙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风靠家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继承先祖遗风,把自己这一环抓好,并且从幼小的孩子抓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的根本。
家风是变化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亲姑。看什么?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探讨,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学习、观摩的过程,就是充实、调整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人做事的体验变成准则,变成思想观念,变成自觉,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自觉,就是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认知的家风内容,就是村风;一个社会共同认知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民风。民风也是一种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现。民风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包含了无数家庭优秀的家风,先哲们经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优秀家风形成的《弟子规》,把优秀家风具体化,条规化,称之为“圣人训”,作为自己家庭和全社会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经过历史的横流不断冲击锤炼,至今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严格的说,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
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经衰落,而中华文明其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以儒释道文化为根本,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每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软实力。
202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2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202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3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202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4人生需要良好的家风来照亮指引,家风的内涵很丰富,但这三点不可少。
第一个是“善良”。
有了善良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有一颗关怀体恤之心,才会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生命。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过是向人世借几十年光阴而已,要在有限的时光里成己达人,才对得起自己的一生。善良可以说是我家的第一个家风。爷爷奶奶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曾这样谆谆告诫子女:“做人千万不要去做恶事,作恶多端,会有报应。”这样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无论在哪里无论和谁打交道,我都与人为善,不做违背良心之事。
第二个是“勤俭”。
父亲教育我,端正勤俭,是居身良法。“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铺张浪费。父亲在当地农行工作,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不贪不占,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为了养育我们6个孩子,母亲起早贪黑干着生产队里的重活累活苦活。
第三个是“学习”。
学习无止境,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父亲常对我们兄弟姐妹说:“知识从哪里来,就是从学习中来。”父亲只读了两年私塾,后来他能够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是因为刻苦学习,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现在老父已经80多岁了,还天天坚持读书看报,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
心灵的家风也是生命的家风,心灵的家风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长,生活的道路越平坦。为此,我要不断为家风加油加薪一代一代相传,千万不能让它们熄灭了。
202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心得5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随着社会化学习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习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校园中,家庭、社区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共同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具有统一规划、同步发展、融合沟通、共享繁荣的共同体。
我国现阶段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相互联系较少,沟通不畅。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较好,开展了一些活动,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样的沟通交流形式较少,效果不佳。特别是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学校、家庭间的沟通基本脱节,学校与社区更是处于隔离状态,学校独立于家庭、社区之外。并且现阶段也没有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造成共同体建设的一些困难。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对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
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由家族开办的学堂与现代教育共同体有着一定的联系。学堂一般由家族出资兴办,学生多为本族子弟,校址多在本家族的地域范围,教师也多是本族或本地有声望、有影响力的人物。这就形成了学生不仅在学堂里面学到知识,在各自的家庭中和整个的家族中一样可以接受教育,形成了以学堂、家庭、家族为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而当前的教育环境,致使我们的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比较疏远,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甚至对学校教育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还需要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
第一,要在观念上树立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观念。社区和家长要转变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职责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是独立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外的观念,要正确意识到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之间是互相并存、互相补充的共同体关系,三者彼此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只有建立教育共同体,才能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可以成立学校、社区 、家庭协作委员会,以社区为平台,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主要教育者,教师起辅助协调作用,制定出相应的协作委员会章程,育思想,确保教育统筹。
第二,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有可实现的确切领导,有与本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方针、政策,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成为实体性单位。但目前我国这种社区学校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各地具体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第三,要明确教育共同体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教育共同体后,对其监督、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主管部门或机构,就会导致共同体工作一盘散沙。因此,明确对共同体的监督、管理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监督、管理机构中,要求有学校教育的参与,还要有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力量,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与考核机制。如在美国,通常监督机构会制定社区关系目标来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及社区的管理人员还要接受考核。我国有一些地区也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工作作为对相关人员的考评内容,但往往不注重成效,流于形式。
第四,可以实行双向开放活动。开展以学校为主,家庭、社区为辅的合作活动,如教师志愿活动、亲子活动、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开展以家庭为主,学校、社区为辅的合作活动,如家长进课堂、家长义务服务、家长沙龙、家教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以社区为主,学校、家庭为辅的合作活动,如社区卫生评比、文明社区创建、慈善义卖等活动。
第五,建立与完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相关政策、法规。应在具体的政策、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这样,才能使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得到法律保障。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如美国规定公立学校需要对社区的不同机构提供一定服务。台湾规定了学校有参与和推展社区教育的职责。但从整体来看,我们针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相关法律、政策较少,而且很多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具体地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之中。相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推动和谐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社区、家庭之间融合互动,利用各种家庭、社区资源,可以强化学校自身建设,扩大教育空间,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更新了社会的教育观念。家长们通过参与学校、社区的活动,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开发拓展了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活动,拓展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促进了课程开发。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促进了学生社会的发展。家长和教师普遍反映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孩子在认知、情感、合作和性格等方面都普遍表现优秀。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已经成为社会化学习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立,徐玉珍.为智障儿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如教育家所说的,“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生态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个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生态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倡行“绿色奥运”始,我国对“生态绿色教育”更是重视。我校进一步加强开展“生态绿色教育”,并切实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
一、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形成生态绿色阵地
1)绿色教育与学校常规相结合――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环保和节约意识。校园各重要部位张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校园标语,教师们自觉按“绿色”学校创建要求,节约用纸、双面印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各类环保与节能设施建设,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内涵。
教室、办公室干净整洁,师生定期清洁环境,班级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校园实行垃圾集中存放,并有专人定时清理,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绿化率达45%。有展示南方特色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园;有生动有趣的金鱼池……这里的一墙一廊、一草一木、一阶一楼,都充满灵性。黄花校园就是和谐绿色生态园。
2)绿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绿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各种环保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不断渗透资源节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学校要求各学科结合学校提出的“绿色”教育要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组合,制订了各年级、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教学的目标。例如:将科学课中有关水、电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开展了“低碳生活 你我能行”的实践学习活动。
3)绿色教育与少先队德育活动相结合,让绿色育人蕴涵在活动之中
① 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绿化、美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绿化意识,提高了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学校通过优美的环境建设,营造了一个宜于生活、宜于读书、宜于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②利用环境类各种重大节日,组织学习环保与节能知识,开展系列活动,如节能环保手抄报、绘画、童谣、班级节约公约的制定。
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意识,例如:在六一节开展环保科技游园会,引导孩子们用各种废旧饮料瓶、报纸、纸箱为原材料来设计游园活动游戏;用废旧纸盒做中秋小灯笼。
二、构建家校网络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绿色家长学校
我校家长座谈会采用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形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做好绿色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生态教育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教育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例如: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课余在社区内做宣传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丰富绿色教育活动
我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或“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生活,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而更好地与学校携手对孩子进行生态教育。黄花小学有不少家长在科学院、地震局工作,学生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家长开展“地震逃生小知识”“酸雨小知识”等讲座,还请家长组织“黄花小科学家”做科学小实验研究,如“椰子壳对重金属的吸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报告,这项实验研究还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成果一等奖。学生在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环保生态素养。
三、开辟生态实践基地 促使绿色文化延伸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影响着学生。由于信息的高度社会化,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道德的形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上少年儿童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判别能力,有时这些负面影响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单靠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全社会人们一起来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优化社区环境,开辟绿色生态实践基地。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态行为模式,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教育的重点。黄花小学附近有黄花岗公园、广州市动物园。学校与公园积极共建,充分分享教育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项目。如:在公园绿地内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际参与的场所,让孩子来参加实践、观看实物、动手操作,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触摸和感知动植物;鼓励学生做生态教育志愿者,创造一些学生能承担的生态宣传或生态保护活动;向高年级学生介绍生态建设原则及原理,组织他们参与一些风景园林绿地的建设或改造方案的讨论工作;公园也派人到学校,帮助学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并自己动手去改进它,等等。近三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各种物种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的研究,如“蝇蛆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福寿螺对池塘物种的影响”,这些小研究分别获得省、国家科技小论文的一等奖。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素养。
“三结合”大教育机制的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绿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绿色学校建设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决心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让“绿色教育生态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黄花小学成为一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校,为孩子们的绿色生活和美好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极其启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日趋明显。一直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足够重视,却对社区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重视不够。事实上,社区文化一直影响着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在特色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在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时,能充分利用,引领家长关心、支持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学生与家长都有爱好、都有特长,并能通过这些爱好、特长搭建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家长在共同的爱好和特长中增加默契和交流,应该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捷径之一。因此,我们文化站积极与学校协同,以便能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本文是我对"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促进教育相互之间的协调"进行的探索。
1.社区积极配合学校特色活动,营造文化交流氛围
我县很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文化站可以配套开展"亲子诵读"活动。文化站应积极与学校联系,按照教师要求给学生诵读书目,将参考书目配足、配齐图书,向家长和学生开放。让家长了解孩子的阅读内容,增加与子女沟通的机会,营造文化交流氛围。文化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与子女同读一本书"活动,动员本社区的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认真读完一本子女读完的书,然后与子女谈谈心得体会,在平等地交流和对话中,去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亲子读书活动,既促进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沟通,又提高了子女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与子女同看一部影视剧"等活动,动员本社区的家长调查摸底,了解孩子们喜欢的影视剧,并与学校联系,号召学生看一部家长喜爱的影视剧,然后,共谈观后感,以消除代沟,增进理解和浓郁文化氛围。
中小学上手工课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材料无法配备或难以配备。而剪刀、刻刀、红纸等一些材料却容易配置,因此,中小学开展剪纸活动是非常受教师欢迎和家长支持的。有部分老年人还具有这种"剪纸"的能力,比如剪红双喜字、剪窗花、剪鞋样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社会资源,既能开发好校本课程,又能在学习中增加学生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果将人物或生活即景等剪纸作品,放到学校橱窗里展出,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修养能力。有些学校开展了制作的手工课,但是每周一两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有些材料和手工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并且学生能和家长坐在家里一起制作,既能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得到言传身教,又能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2.社区和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丰富文化内涵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对一些知识教科书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就得靠其他渠道来补充,而课外读物就是它最好的帮手。暑假、寒假或星期日时,学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在家往往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不能自拔;也有不少学生只读教科书,造成知识面狭窄,每到写作时便感到手足无措。如果家长能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图书馆,看看各式各类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去读书,去感受,则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除了开放社区图书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放纪念馆、展览馆等,让孩子与家长共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社区的种植园、养殖园等,也可以向学校开放,让学生参观、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校呢,则可选派生物科的老师进入社区,给家长们讲解动植物生长习性及培育技术;选派信息技术员给家长讲解电脑操作技术等。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学校和社区还可以开展结对仪式,如开展读书月、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等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评出社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爱心天使",引导学生争做"文明小公民"等。学校在寒、暑假里可以要求社区干群共同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安全,做到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是有人在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2-0040-03
【作者简介】曹玉兰(1969-),女,江苏兴化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幼教工作者已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教育资源观,并致力于开发利用家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就“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情况”,对扬州市不同区域、类型、级别的40所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整体来看,扬州拥有丰富和广泛的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
1.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情况
调查发现,幼儿园已经充分考虑到对家长资源的使用,内容涉及家庭资源的人力、物力、社会关系、信息资源等,形式包括家长供物、家长助教、参与管理、协助保育、活动设计、活动评价、活动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家庭互动等方面,如图一所示。
由图一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最主要的三种形式为:家长供物、家长参与管理和信息资源运用。其中,家长主动供物的幼儿园有23所,占调查总数的57.5%;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有14所,占35%;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资源有14所,占35%。
通过访谈幼儿园“如何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发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已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开发者与执教者,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在家长群体中有不少人热衷于幼儿教育,他们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因此,有的幼儿园会请家长来园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或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在调研的40所幼儿园中,有75%的园所每学期都会结合课程内容,请家长来园做“编外教师”,这不仅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2.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运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较典型的有公园、医院、超市、公安消防、图书馆、邮电局、书报亭、交通管理、银行、餐厅、加油站和车站等12种,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知,幼儿园利用较多的社区资源是超市、医院和书报亭,其中利用超市资源的有35所,占87.5%;医院为27所,占67.5%;书报亭有23所,占57.5%。
在就“幼儿园附近1公里左右有哪些社区资源可以利用”问题对园长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园长们提及的社区资源中,频率出现最多的资源是公园和学校,其次是超市和医院,还有邮电局和服装店等。当谈及资源的拥有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有50%的访谈对象认为,虽然幼儿园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却没能完全开发和利用;在利用资源时,也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并没有挖掘出这些资源真正的教育价值。
(二)教育资源利用呈现整合性
1.教育资源与家长职业及特长相结合
幼儿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幼儿园邀请那些职业具有明显特点的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往往能在知识结构、职业经验与技能方面弥补教师的专业欠缺。在我们调查的40所幼儿园中,有24所幼儿园每学期会安排2~3次 “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如邀请做牙科医生的家长给大班幼儿讲解“换牙”的知识,请做交通警察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示范交通指挥手势,请在艺术学院当教师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乐器知识,请在市气象台工作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简单的气象常识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但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实效,还增进了家园间的联系。
2.教育资源与家庭环境资源相融合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转贴于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一是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志愿者、热爱社区公益事业、有特长的社会爱心人士任成员的社区家长学校、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确定2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聘请了热爱社区公益事业的退休老党员、老教师、有特长爱好的老同志、在校教师等20人组成的社区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师资力量,做到分工明,职责清,确保了社区未成年人工作开展有序有效。
二是设置了40平方米的家长学校培训室、制作了黑板1副,配置了桌椅40套、投影仪1套、电视机1台。每月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家长学校会议,了解社区未成年人思想动态,适时开展帮扶。设置了爱心阅览室,兵乓球室、多功能活动室、配置了图书2600多册、书桌4张、课桌20套、电脑3台、跳绳、篮球、跳棋、象棋等活动设施,建立健全了社区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工作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规定了每周六、周日正常开放时间,确保了社区未成年人周末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学习有资料。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生活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对事物问题认识不够准确,容易遭受挫折,心理难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中学时期又是心理障碍的初期和易发期,若能正确认识其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对症下药,科学的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育,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使其健康的成长,这样对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成因
在对宽城县城四所初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目前在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逃学、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困难等;二是情绪方面:浮躁、嫉妒、抑郁、自卑、自恋等;三是人际交往方面: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社交困难等;四是行为方面:自私、任性、品行障碍、对抗父母、叛逆、网络成瘾、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犯罪等等。 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乏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更多的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起居冷暖,很少有结合孩子的各个时期的身体、心理特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被爱,缺少挫折和磨难,缺少与他人沟通、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愉悦感,这些孩子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发生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缺位
从调研情况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四所学校没有一所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二所学校没有设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二所学校虽有心理素质教材,但以学生自学为主。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校目前重点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人格的培养方面等就显得薄弱。
(三)社会不良现象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冲击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和流行的负面意识形态,如社会公德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理想信仰的淡化、物质攀比的风气、浮躁肤浅的时尚,以及“一切向钱看”的观念等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直接而全方位的,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私和没有责任感。
二、应对措施
(一)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造就一代新人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个别教育可通过细致的日常生活来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其形成良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1)家长要转变分数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望子成龙”天经地义,但“龙”的内海并非专指读大学当“白领”,学习成绩并非不是唯一的标准,因此,家长应该懂得“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
(2)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其次,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培养好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家长除了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外,还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刻苦、守时、诚信、节俭、宽容、坚强,做事有责任心等,这些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对待荣誉、生活和友谊。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正规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在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获得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迫性,采取积极的态度,成立“三位一体”模式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1)加强宣传。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和满腔热情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团体咨询,在科学教学,各项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辅导等途径,广泛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疏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在家长学校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学校可以开通多种以人际交流为特点的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实现三方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