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8: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卫生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大病户家庭则占30%左右。药品销售收入是农村医疗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村级诊所药费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乡镇卫生院60%的收入来自药品销售。药品加价可以达到购入价格的40%到80%。调查表明,农村中在较大范围内存在药品质次价高的问题。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推进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
此次调查的村庄,近70%的门诊服务消费是由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提供的,仅1/5是由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当前农民的医疗服务消费行为基本表现为“小病不出村,大病到县及县以上医院”。调查表明,低收入人口、妇女、儿童和老龄人口最常利用的医疗服务是村级服务。乡镇卫生院的价格和态度都很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也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县及县以上医院有较大的距离,仅略好于私人诊所和卫生室。在现有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职能定位界定不清,客观上需要“以医养防”;另一方面,由于人员负担重、设备老化等问题,需要“以药养医”。实行药品的集中配送,使乡镇卫生院失去了药品采购的主动权,减少了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来源。实行“差率管理”,进一步压缩了乡镇卫生院药品定价的空间,减少了“以药养医”的可能性。许多乡镇卫生院陷入了困境。如何对乡卫生院重新定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韩俊说,关于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建议可以将现有的乡镇卫生院职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政府根据其所提供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和规模,提供经费的保障;另一部分是乡镇卫生院的一般医疗服务职能,逐步走向市场。在落实“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的基础上,要整合资源集中办好几个区域性中心卫生院。
三是促进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制度,由于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它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作用,但合作医疗在试点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障碍。由于资金有限,大多数大病医疗费的补偿比例在20%到60%之间。如此之低的补偿比例意味着病人自付费比例依然很高,依然会为病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每年仅有3%至4%的农村人口接受住院治疗。由于患大病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参加者从这一制度中的受益是非常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包括补偿部分门诊费用和免费预防及卫生教育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
合作医疗制度不可以搞一刀切,实行统一标准。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有能力执行更高的标准,就不需要规定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农民缴费能力较低,总体缴费水平不高,而且地方财力薄弱,即使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捉襟见肘,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从2004年开始,民政部门开始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实行医疗救助。从此次调查情况看,目前各级财政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吉林省蛟河市,2004年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只有1.8万元,目前仅救助14户,这点资金很难保证农村困难家庭有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近期内,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为重点,对于确实贫困的农民,政府应减免他们每年上缴的大病统筹费,使这部分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版权所有
五是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均等化
公共卫生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新“医改”着力要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施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控制了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了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公共卫生资源不均衡,农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即便在城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样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亟待提高。2010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和初级以下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35.2%和56.1%;执业(助理)医师中,中专以下学历和初级以下职称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占32.2%和47.4%[1]。为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必要在扎实开展现有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相应增加服务项目,如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开辟专门的健康教育频道等;要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层次,实行垂直管理和省级统筹;要打破部门分割,统筹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由医疗与公共卫生分置转向二位一体(除卫生监督外),将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促进等资源整合,提高效率;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开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员素质;要以受众感受和实际受益为主导,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与方法,通过科学考核引导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公立医疗机构运行公益化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矛盾有二。一是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医疗服务供给呈现“倒三角”,与医疗服务需求“正三角”不匹配,城乡之间及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畸轻畸重,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城市大医院。2010年卫生费用筹资总额农村与城市为0.26:1,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9.5:1[2]。二是公立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模糊,在药品加成等政策诱导下,公立医疗机构有悖政府举办宗旨,过度市场化,推动着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偏离了公益性轨道。一般商品和服务市场,“无形的手”能够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使供求关系从不匹配走向匹配。在医疗市场中,医生居于垄断地位,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医生诱导需求问题,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实现供求平衡,而且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解决医疗市场供求结构错位问题不能靠市场,主要靠政府干预。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2009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7.46%,占财政支出的6.31%,占GDP的1.41%[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加大政府直接投入无疑是缓解乃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同时,通过政府投入带动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以优化资源配置。
2.政府为社区购买“名医”[3]。研究表明,现有三级医院80%以上的门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实现大病首诊、康复及小病在社区的关键,是医生质量(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和市场声誉)。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医生素质低下、声望不高,患者诱导需求(患者要求什么药医生就开什么药),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普遍,门诊病人的输液率在80%以上。现有社区医生培训和应届医科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提高社区医生质量的必要路径,但是短期难以改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不信任。鉴于公立三级医院事实存在的优质医生过剩,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促使剩余“名医”即公立三级医院50岁以上、副高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进社区,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感和吸引力,以改变病人流向不合理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三级医院“名医”剩余率约为30%,如果政府将其“购买”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体上每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拥有2个“名医”。
3.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促使其回归公益性。政府是保障公益性的主体,医院只是载体。近年来医患关系扭曲的主要诱因并非医疗技术而是医疗收费(看病贵)。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公立医院的基本目的是弥补市场不足、抑制医疗市场价格、攻克疑难杂症、培养医学人才、承担医学研究等。单从医疗服务价格而言,衡量公立医院具有多大程度公益性的核心指标,就是其价格和实际收费水平多大程度低于同等次的民营医院。医疗市场普遍存在供方诱导需求问题,有多少病床就会有多少住院病人。因此,只有进一步明晰公立医院功能,有效抑制其过度外延式增长,促使其转向内涵式发展,才能促使其回归公益性。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高效化
制度很重要,但是制度的高效率更重要。医疗保险发展方式与医疗卫生发展方式是相向而行的。医疗保险的设立及其扩面的过程,也是释放医疗需求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医疗卫生往往呈现外延式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参保(合)率达95%以上,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参保人受益率均有所提高。但是,制度分设、管理体制分治、经办资源分散,以致碎片化制度难以衔接、制度漏洞难以修补、多重参保难以避免、逆向选择难以克服、道德风险难以规避、管理效率难以提高。为适应和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率,亟需三管齐下。一是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重庆、珠海、神木、长沙等地在探索城乡医保资源统筹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效果,有必要总结提升并择机推广。要以省为统筹层次,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保合并运行,然后逐步实现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均等化供给、一体化运行。二是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向门诊免费提供过渡。这样,既可以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有效防止小病转向大病,又可以促使劣质卫生资源自觉退出医疗市场。2010年全国门急诊人次199178万次,次均医药费167.3元,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48451.5万次和87420.1万次,次均医药费是82.8元和47.5元[1]。即使现有财政投入格局不变,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免费医疗,只需增加投入816.42亿元,所有门诊免费则需增加投入3332.25亿元。如果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先行实行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医疗是完全可能的。三是总结、完善、推广“患者限额付费”的湖南模式。湖南省蓝山县和桑植县先后实行了参合患者付费改革。蓝山的做法是“10+100”模式,即参合农民在县内乡镇卫生院看病,门诊只需交10元,住院只要出100元,其余费用由新农合基金依规补偿。桑植的做法是只管乡镇卫生院住院环节,参合农民住院只需交150元,剩下的由新农合基金全报销。从实践看,人们担心的门诊或住院病人“井喷”现象和新农合基金难以承载问题都没有发生。限额付费的意义在于引导医生和医院主动去控制费用,参合病人看病缴费心中有数。当然,患者限额付费后,医院和医生可能出现医疗不足、小病大医(无需住院的诱导其住院)等道德风险,必须在制度设计、运行尤其是监管等环节未雨绸缪,有效规避。#p#分页标题#e#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57-02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作为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在它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渐开放,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不足及局限性,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存在着对许多新生事物无法反映,出现的矛盾无法解决。很多时候找不到记账依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制度的性质模糊不清。会计制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会计制度(2007年1月1目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一种是预算会计制度。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既不像企业会计制度,也不像预算会计制度。一方面,医院会计采用的记账方法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记账方法都是借贷记账法,而不是预算会计制度规定的资金收付记账法;另一方面,医院会计的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会计的经营单位,反映的也不是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经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而是收支结余。
2.对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处理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设备、房屋、固定资产改良、大型设备维修等只能从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列支,或者从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中直接支出。在这个会计分录中,固定基金并不是从其它基金转化而来,会造成净资产的虚增,从而使净资产出现不实,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的净资产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所有者权益,会影响该医疗卫生机构当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际收益情况,也就不利于考核责任人的业绩和单位的经济信息。
3.资产分类不明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只设置“对外投资”一个科目核算,没有将属于流动资产的短期投资列出来。这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2)对外投资采用期末计价成本法,没有遵守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3)对外投资收益没有单独设置“投资收益”科目核算,将投资收益与其它收入混为一谈,不利于考核医疗卫生机构营业利润和对外投资效果。
4,核算方法分得过细过死,加大了会计人员工作量。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设置43个总账科目,与原来的制度相比,只是科目的级别有所调整,将原来的总账科目调整为大类,根据收入的性质和形式不同,划分出5个总账科目。支出类由一个业务支出划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四个一级科目。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和管理费用又所辖基本相同的约十多个二级科目。三条核算线和管理费用的划分,使得会计工作量成倍增加。专项资金类的一二级科目按收支两方分别设置,也大可不必。
二、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为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加快医院会计制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步伐,必须在肯定和保留原制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根据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精神,从根本上改革医院会计制度。
1.建立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把医院会计彻底从预算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根据医疗卫生机构资金运行规律,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特殊的服务行业会计制度。医疗卫生机构资金构成具有复合性,既有预算资金的投入和支出,也有经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与单纯经营性的单位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所不同的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一经结合就融为一体,几乎不能确定二者的分界点。另外,预算内资金在医院资金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地区,财政大大降低了对各医院的财政补助,预算资金对医院经营活动的补偿和控制作用已经大幅度地降低。显然、预算资金占医院资金的份额和对医院总资金运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因此,医院资金运动已经完全转变为以经营资金为主体,会计核算对象也应该以经营资金为主体,用预算会计的方法来反映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的运动显然是不恰当的,建立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刻不容缓。
2.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科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主要依靠自由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解决,而不是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人,再进行固定资产基金的核算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更新的资金来源而实行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也有明显的不妥。笔者建议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做会计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同时做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借记专用基金,贷记固定基金的分录。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人“事业基金”,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计人“累计折旧”科目。
3.增设“财务费用”和“投资收益”科目。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财务费用”中核算,存款利息则在“其他收入”科目总核算。为适应新形势下医院成本核算和负债经营的现状,规范核算借款(负债)的费用支出,合理反映借入资金的利息负担情况和合理评价资金(负债)的利用效益,建议把原来在“管理费用”下“财务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 ”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规划到设立的“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全省人民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河南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提出改进意见,为稳定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分布结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地区共有卫生人员4390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3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06624人,注册护士76415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26所,卫生人员105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3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094人。乡镇卫生院共2069所,卫生人员969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27933人。
近年来,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工程、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行动计划、县妇幼保健院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措施,共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专科生18182人,5万余名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中专学历,培训县级专业技术骨干3600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次。同时, 为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环境。通过努力,为基层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实用卫生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据统计,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和中部农村地区。我省农村地区床、护比为1:0.34,床、医比为1:0.45,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3.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来执业环境恶化、执业风险加大,个别乡镇卫生院为规避医疗风险,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不注重临床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随着能力倍增计划的实施,县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缺乏。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有关规定,“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省2014年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262万人,照此计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约需全科医生24000名。我省农村地区目前具有全科医生资格人员8695人,缺口约为15300人。
5.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省卫生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医学类占36.7%,而全省的相应需求为75.1%,供需反差明显。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11年我省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招生万人口拥有医学生数”排名中倒数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80%为专科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急需的本科以上临床、影像、超声、麻醉、儿科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做好“51111工程”后续工作,持续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加大县(市)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中医药实用人才和技术骨干医师培养力度。
2.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职称晋升方面按实际人数核定总额,调高中、高级职称比例,降低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励农村卫生人员安心留在农村工作,积极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服务。
3.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7号),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责任,建立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严格执行“城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前,分别要到县医院连续服务满半年;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
4.合理调整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医学生培养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地区急需专业进行招生。招生时设置专项计划,专门用于招收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学生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5.强化医疗风险防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抗击力差,发现、自纠、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风险防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仪器设备状况、急诊急救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医疗安全隐患和执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基金,分散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是指村卫生室、乡镇卫生员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改革在不断进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1.1医疗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不能够满足我国基层人民医疗的需求。这些人员在进行医疗时,服务态度相对较差,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关心不足,没有做好自己相应的医护工作,最终可能会导致医患纠纷。除此之外,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大部分为公益性的,但是我国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医护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样就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外人才的引进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他们一般年龄偏大,许多人都不具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在为患者看病时没有对患者进行检查,而是直接开方抓药,在治疗上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效率。
1.2医疗设备简陋
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较晚,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我国基础医疗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少,设施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设标准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医疗结构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设施状况更差,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医疗设施。有的医疗服务机构没有标准的房屋和基础医疗设备,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医疗需求。同时这些医疗过程也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消毒状况,卫生条件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基础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基础医疗服务环境,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1.3机构管理不科学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质量会影响到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今后发展中,需要重视其管理质量,最终实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医疗结构的管理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管理质量以及医护质量都难以和医院相比,许多服务机构都是空有医疗服务的名称。各地的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医院的退休人员,或者是学校刚毕业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中坚力量相对较少,这样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管理质量。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建议
2.1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的医疗水平,进而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基层医疗服务机可以指定培训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保证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质量。其次,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引进合作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掌握更多医疗知识,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树立他们的自助学习意识,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我国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医疗设备不够充足,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今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要为其建设提供更多的自资金支持,鼓励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建设的治疗水平。同时国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社会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方案,促进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医疗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认识,能够在今后医疗服务中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在资金到位后,管理人员应该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基层医疗结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分级负责、激励先进”等原则,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质量,合理配置设备资源,最终达到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目标。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保证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2.3提高基层医疗管理质量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的定编定岗机制,从而保证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要严格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按照机构的实际需求,适当调配机构人员数量,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服务要求。同时还要做好基层医疗单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可以公开招聘相应的管理负责人,竞争上岗,扩大人事管理,增加基层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基层医疗问题。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服务制度,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转变原有的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减轻医院的工作压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保证这些机构的发展质量。同时它也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作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之一,以“简、便、廉”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便了农民“小病不出村”,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卫生服务力量。但就工作组了解到的44个村卫生室的现状来看,却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不容乐观。
1.1基层村卫生室建设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现有人口9万人,47个村配置村卫生室44个,按照省里的四室一房(诊断、治疗、观察、信息室、药房)基本标准衡量,村卫生室90%不达标。在软件上,龙王镇44个村卫生室配置乡村医生97人,总体上年龄偏大,70岁以上2人,60~70岁以上18人,40~59岁39人,39岁以下38人;乡村医生的素质偏低,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出身,初中学历56人,中专40人,大专1人,没有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经历;医生的待遇较差,村医人均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下,大多在4000元,低于农民收入;村医养老保险不能保证,大家很担心。
1.2新农合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农民在新农合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村卫生室增加了一定的病源和收入,但有些村级卫生室存在着借机造假,个人获取利益的行为。
1.3留守人员(老、妇、幼)保健村医担当着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包括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幼儿预防接种等12项任务。其中,村级每年一次的妇检,由于区、镇、村协调落实工作有些不力,造成妇女不再相信,也不愿参与妇检,给妇女保健带来不良影响。
1.4健康教育普及村级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单调、形式单一,村医自己宣教意识不够强,宣教知识掌握的不够熟悉且更新得较慢,造成了健康教育普及率较低。
1.5村卫生室医生的接班人问题村医工作辛苦,风险大、收入低、待遇差,年轻的新鲜血液既不想,更不愿进来。
1.6村卫生室医生补贴每年一人是1200元,其条件是每村只确定1个名额,且必须具备医师资质。97名村医,能够享受补贴的不到一半;而且60岁以上不参加享受,村医认为不合理,希望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2村级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难点
2.1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新医改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小财政办大卫生”的理念,对镇级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村级卫生室的发展没有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村卫生室基础建设资金上的扶持存在不足,龙王镇现有47个村仅有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至今还有3个村没有卫生室。
2.2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低通过调研,工作组了解到整个襄州区的村卫生室建设普遍达标率低,龙王镇47个村44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达标率仅占10%。硬件跟不上,直接影响到软件的配套与卫生室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待完善龙王镇“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学历低、年龄大、新知识掌握严重不足、后继无人的情况。44个村现有村医97人,大多是“赤脚医生”出身,学历基本上是初中学历,职称全都是初级。年龄60岁以上占到20.6%,40~59岁占到40.2%,39岁以下占到39.1%。其次,由于村医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电脑知识掌握不了,给村卫生室推行数字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得已只能选择暂时放弃。其三,村医梯队建设后继无人。镇卫生院免费培养,报名参加人员廖廖无几,令人担忧村医队伍难以持久。
2.4村卫生室考核机制与待遇不配套近年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关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但每位村医每月享受到的100元补贴,与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相比,与现在物价上涨速度相比,村医感到职责与待遇不配套,极大地挫伤了村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实及卫生室服务质量。
3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村级卫生室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充分发挥“乡村一体化、院建院管”的作用,镇卫生院要加强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提高村医业务素质,健全完善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实施村医医疗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出一批村医队伍,努力改善村医的生活、工作环境等。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两个办公室,医疗保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卫生监督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二、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内容
(一)重大活动前卫生监督工作内容
1、接到任务后,迅速掌握接待任务具体安排,包括时间、餐次、人数、用餐方式、宴会、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使用、供水方式等具体内容。
2、依据接待任务具体要求及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方案,卫生监督员对接待单位供应的食品及食品生产经营场所、饮水及供水系统和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全面的卫生监督、指导,并做好现场监督检查笔录。
卫生监督员对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卫生问题要记录在案,责令接待单位立即整改;问题严重的,及时向上级领导和重大活动主(承)办单位报告;对于存在问题特别严重的、不予整改的或者整改后仍难以保障重大活动卫生安全的,建议重大活动主(承)办单位取消其承担接待重大活动资格,并依法查处。
3、食品卫生审查
(1)对接待用酒、饮料、糕点、食品原料等的进货渠道、供货者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及食品检验合格证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抽样检验。
(2)督促接待单位在活动前对厨房及其卫生设施进行全面清洁,对地面、墙角、台面、蒸箱、冰箱、食品盛器及工用具等进行一次全面清洗、消毒。必要时,可抽查消毒效果。
(3)督促接待单位配足食品留样器具、设施及食具消毒用品,按要求做好食品留样。
4、公共场所卫生审查
(1)对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的用品用具和微小气候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整改。必要时可以抽样检测。
(2)督促接待单位做好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公共用品更换、消毒工作并做好书面登记。
(3)检查空调系统卫生情况,保证有足够的新风供给,各类滤网应全面清洗一遍。检查各专用功能间及其卫生状况。检查卫生间排气系统和其它卫生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5、饮用水卫生审查
(1)检查接待单位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以及二次供水(水箱、蓄水池)的清洗消毒情况和安全防范措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复查,确保供水系统及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保证饮水卫生安全。必要时采样检验。
(2)督促接待单位做好二次供水水池的清洗、涉水产品的保养、更换等工作并做好书面登记。
(3)对二次供水所使用的各种净水、除垢材料必须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的要求,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持有有效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所使用的水质处理器必须持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
6、从业人员卫生管理
(1)对全体参与接待的从业人员进行一次食品卫生、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并进行抽查考核。
(2)了解食品从业人员近期健康状况,对近期患有各种传染病、重感冒、腹泻、手指破损化脓等从业人员进行密切观察、登记。凡患有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禁忌病的从业人员须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7、审查菜单:做好赛事举办期间供餐食谱的审查工作,提出审查意见。不得供应禁止生产经营和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菜单审查卫生要求:
(1)餐单中供应菜的品种数量应与加工制作工艺、加工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监督员应详细了解每个菜(点心)制作原料、制作过程(工艺)、制作时间、制作责任人、制作地点、暂存位置、出菜时间、供餐方式、措施。
(2)不得供应违禁生食水产品和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3)不宜供应外购熟食等风险性较高的食品。
(4)操作工艺应保证成品制作完成至食用间隔时间在2-3小时以内。
(二)重大活动期间卫生监督工作内容
1、现场监督
(1)保障人员应提前进入接待单位,对接待单位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包括餐饮、制冰等用水、宾客饮水、二次供水)、接待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各项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卫生清扫、通风及消毒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复查。
(2)对每餐次的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客房、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公共用品清洗消毒进行现场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3)督促做好食品留样工作。
(4)及时掌握从业人员和活动参与者健康状况。
(5)进驻人员必须按照要求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同时要保证通讯24小时畅通。
2、报告: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向活动主(承)办单位报告。
3、卫生监督的主要环节:原料采购及食品质量、储存卫生、操作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餐具卫生。
4、关键控制点:菜谱、熟食品存放时间、熟食品温度、消毒、交叉污染、个人卫生等。
(三)重大活动后工作内容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结束3天内,卫生监督保障人员对保障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小结,相关资料及时归档保存。
三、医疗保障工作内容
(一)在重大活动现场派驻医护人员和救护车,提供现场医疗救援及伤病员转运服务。具体按《温泉节期间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执行。
(二)在指定酒店设立临时医务室,为入住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四、人员分工
(一)卫生监督
第一组:*,负责监督检查*、*、*等酒店,熟溪街道农家乐。
关键词 卫生 人才 基层 培养
一、目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本科生仅占7%;医学中专学历比例达到46%;仍有9%的人员无医学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1%,中级职称仅为12%,仍有18%的卫技人员无职称。
(二)卫生人才下不去。现在医学毕业生大多不选择到基层就业,主要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艰苦、待遇差、事业发展空间小。大多医学毕业生都存在“宁愿坐在小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心理。
(三)卫生人才留不住。即使通过努力,少量卫生人才进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难以留住。编制偏紧、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都是卫生人才留不住的主要原因。2012年,安乡县某基层卫生院一次性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引进本科毕业生6名,待相继考取资质或研究生后全部辞职。该县2012年-2015年共从湘西龙山卫校引进护理毕业生近100名,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寥寥无几。
(四)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医学院校把培养高端人才、考研量作为其主要追求目标,忽视了基层需求;二是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三是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欠缺,医学生极少有献身基层卫生事业的精神。
(五)基层卫生机构信息闭锁,很多医学生甚至医学院校教师了解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少,科学评估其发展前景的更少。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偏听偏信,没有到基层工作的动机。
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3+1模式。目前,国家已经实施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各医学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基层卫生发展实际,采取3+1模式为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即在医学大专生毕业后,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培养合同,对其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培训期间,由各级财政共同解决其工资、培训经费、社会保障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二)加强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关键要加强现有人员培养。建议以省为单位设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教育,适当降低成人高考分线数,采取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这部分人员到有资质的医学院校接受教育。学习期间,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三)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为基层培养更多适宜人才。建议医学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适当调整教学课程,面向基层合理开设相关医学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加大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和实践的力度,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卫生状况,树立更加牢固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指导、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卫生人才流向基层。一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根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职工公租房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施设备,并列入医改“十三五”规划,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也同步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在基层能“安居乐业”。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增加编制。建议按服务人口0.8-3‰比例安排医务人员编制,并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招考比例3:1的限制,以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于核定的编制,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实行全额工资待遇保障。同时建议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标准,使其体现其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下降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人才,建议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基层卫生人才,建议给予必要补助。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卫生服务数十年的医务人员(如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以及志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的医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使更多的卫生人才乐意到基层服务,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7-02
引言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福祉,也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1]。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不断进行着改革,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延伸,保证所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是重要议题。
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群众最关心的一项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自身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对于推进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文山州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医疗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文山州卫生计生机构总数达1 390个、病床总数达4 523张。不断增强医院的创等升级工作,2015年已经有8个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建立完善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得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加强了信息化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加大了对医疗卫生设备的配置,目前全州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达22台。重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医院对口帮助指导工作,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强化重点专科建设,目前文山州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建成和在建的重点专科达16个,中医院重点专科达19个。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不断理顺医疗卫生的服务价格、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政策、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政府政策资金不够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与发展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文山州共有卫生计生机构1 390个、病床总数4 523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4.02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城乡间的差距较大,虽然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费用都在增加,但两者增加幅度不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严重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发展进程。资金短缺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设备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突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病人外流现象突出[2]。近年来,文山州的部分医院进行了整体迁建,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政策资金投入较少,医院的建设、设备的购置主要依靠医院业务收入和银行贷款,医疗卫生机构债务逐年增加。目前,全州累计负债达57 718.16万元,由于负债较多,医院还要维持日常运转,导致医院负担过重、运行困难。
(二)医疗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随着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量的逐渐增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5年,文山州卫生服务人员共15 76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计生人员4.13人,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的供给严重失衡,其中乡村医生仅有2 805人,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压力大,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短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难度大。由于受地理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众多因素影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愿到边疆贫困地区工作,人才大量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实施新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医院的病员人数剧增,由于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量不足,使得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现象突出。医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医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虽然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医疗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要高于农村。城乡医疗报销比例差异较大,尤其是在大病医疗救助方面,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要大于农村。近期,文山州对城镇医疗保险进行了调整,将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现行的16万元提高到20万元,调整城镇居民住院起付线与新农合起付线一致。城乡医疗补偿机制存在着差距,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城乡间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发展进程。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下新的致贫因素。
(四)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弱
文山州境内中药资源丰富,但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政府虽然加强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但文山州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目前,文山州8县(市)中仍有3个县(市)没有中医院,现有5所县中医院中,1所在建,其余中医院虽有一定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弱。目前全州仅有24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不能达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基本要求,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没有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项目,中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不能发挥中医药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优势[3]。
三、促进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向农村投入扶持的倾斜力度,不断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支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的进程。增加医疗卫生设备的配置,解决医疗设备老化、综合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使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增强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好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促进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财政对医院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解决文山州医院长期存在的历史债务问题,减轻医院债务负担,在保证医院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改善和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从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医务工作人员总量不足,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现象突出。对此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留学和省内外高层次卫生计生人才,加快重点学科发展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使得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同时,应当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待遇和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防止人才外流问题的产生[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其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农村医疗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卫生计生监督人才、妇幼保健人才、疾病预防人才等队伍建设,充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量,不断协调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人才问题,满足文山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对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扶持力度,帮助困难群体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把部分最贫困群体承担的个人缴费改由政府承担,适当提高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使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以保障,缩小城乡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的差距。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地方病防治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强中医药综合能力建设
加强中医药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保护和合理开发中药材资源。加强中医药科研项目建设,加快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民族药方的开发和新民族药的申报,为中医药的综合发展夯实基础。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整合文山州中医药文化宣传资源,发挥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文化宣传中的作用,依托砚山县中医医院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推动文山州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中医院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室等中医药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丽娜,亢林贵,刘琼莲.拉近城乡医疗差距实现公平医保[J].邢台学院学报,2012,(2):28-32.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越来越高。积极优化档案管理新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能全面强化医院服务职能。
一、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一)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能力与技能,或是“身兼数职”,或是从其他岗位上转行而来,真正档案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医疗卫生部门领导阶层不重视,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进修培训,导致其专业水平偏低。
(二)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沿用人工管理方式,轻编研、轻整理、轻统计,档案资源利用率偏低,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目前来说,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管理准则与协调制度,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档案结构简单、资料标准不一,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支持,导致档案信息化工作“无章可循”。
三、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通过专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与科技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结构,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第一,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处理能力、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以及电子档案管理技能。第二,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学习,加深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与认识程度。第三,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判断能力与风险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第四,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资源的泄露。第五,完善档案部门工作考评机制。直接将档案工作人员考评结果与其薪酬、职业晋升相挂钩,通过多种激励性措施,建立一支高效、全能、优质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二)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思维,更好地顺应时展变化。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医疗档案管理积极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通过各种制度、资金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建设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管理规章的建设力度,使得信息化建设在标准、规范框架下进行。应积极加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通过完善的档案共享网络,进一步实现医院档案规范化运作,及时、迅速发挥各类档案应有价值。加强档案的集中管理,统一病历档案与治疗档案,建立合理、科学的医疗服务平台,保证医患之间的正常交流,加快诊疗进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具体行为,在相关法律政策与内部管理规范的共同配合下,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顺利、健康、高效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支持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医疗机构管理阶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与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档案管理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软件系统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多种载体、多种途径丰富档案资源,以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步伐。另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不同科室之间的内网连接,有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进而提高档案利用率。
(五)整体统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任务,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整体规划中来,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步实施,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分步目标,预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随着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多媒体文件、文本文件、影像文件以及图像文件等。因此,必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电子文件资源属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资料来源,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编辑、整理。纸质档案一式三份,一份供查阅使用,一份供异地保存使用,一份用来封存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加大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力度,是档案部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医疗卫生单位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立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全面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边俊士,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02).
[2]生国栋,丁八一.浅议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4(06).
1、根据卫生部相关要求,对监督所全体监督员进行网络教育教学相关知识、操作的培训工作。按照规定完成了各项在线培训工作,并获得了2012年天津市监督员网络培训推动工作先进个人。
在国家信息化平台2012版升级推广、应用的工作中身兼数职,无视任务的艰巨,及时、完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年内组织信息化相关全员培训6次,相关答疑、技术指导、操作演示不计其数。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信息化工作动向,结合所内实际工作状况,向所领导提供有依据的参考意见,起到了及时调整工作重点的作用。
二、踏实工作,完美完成各项工作的交割任务。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各项日常工作。不急躁、无怨言,一切以工作为基本出发点。
从办公室调出,完成了收入统计、日常消耗备品、行政值班表制作等工作的交接。从业务办调出,完成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及生活饮用水的日常监督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系统管理员,协助新老质控员进行工作交割,并对新质控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必要的帮助,使我所信息化工作平稳过渡。
完成各项工作的交接工作的同时,并协助相关领导对信息化业务成功按专业进行划分,简化审批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按分管工作的类别分化信息业务工作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所网格化综合执法与上级单位按专业划分科室的冲突。
对华苑医院卫生监督协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一次,对卫生协管的任务、工作职责进行了讲解,并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给予卫生协管员一些实际的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