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运营体系

网络运营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6 14:48:59

网络运营体系

网络运营体系例1

【摘要】文章对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环境下承载网络的发展趋势、技术体系及组网架构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构建融合、高效、可靠的融合业务承载网络,实现综合业务端到端开放与统一承载的网络体系架构与演进策略。

【关键词】FMC IMS 综合承载 IPv6 视频应用

1 前言

在当前三网融合、FMC等新形势下,固定、移动通信及增值业务、高带宽视频业务、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等融合业务的快速发展使电信运营商的承载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首先,移动互联网新型业务需求和商业模式,必然推进移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的IP化及宽带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其次,高清、标清等视频通信、视频监控、IPTV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承载网络的带宽、质量、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移动、固定业务的融合发展,使承载网络朝着融合化的方向演进。

2 承载网络现状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网络是一个纵向的、相对独立的网络体系架构,分别承载语音通信业务、互联网应用及基础数据网络业务。随着语音业务往IP化发展,以TDM为基础的PSTN固定通信网络已经逐步演进到以IP为基础的软交换通信网络,但是由于现有IP承载网络尚不能满足语音业务的实时性和高业务保障的要求,因此,固定语音业务通常采用传统的传输网络如SDH/MSTP等环型组网进行承载;同样地,早期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与软交换网络相似的独立的承载网络;而当前宽带互联网业务、视频业务则共同承载在宽带网络上,其骨干层设备由路由器、宽带接入服务器组成,接入层则正从“铜缆+DSL”为主的接入方式逐步向“光纤+PON”的接入方式演进。此外,以ATM为主的基础数据网络也演进到为以MSTP/IP为主的承载网络。

这种不同业务的承载网络各自独立组网、而同时承载在宽带网络的多种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的差异化策略部署而互相影响的网络承载现状显然不能很好适应三网融合、FMC的发展要求。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的、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的承载网络,在具备统一承载固定移动语音、视频及互联网应用等多种业务能力的同时,能满足各业务的带宽、质量及可靠性要求,是电信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全业务运营形势下的承载网络发展趋势

全业务运营形势下的承载网络应该适应业务IP化、多样化、融合化及高带宽化的发展需求,同时顺应技术发展及网络演进趋势,一方面实现多种业务的高效、高质量承载,另一方面满足网络灵活组网、综合运维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需求。为此,承载网络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IP化:随着3G的到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移动业务正朝着IP化、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而3GPP/3GPP2/IEEE等国际标准组织也提出了全IP化的无线接入网(IP RAN)和与固网融合的IP核心网的演进方向。Everything over IP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方向。

(2)融合化:固移业务的融合对承载网络的融合提出了新的需求,IMS的引入为固移业务的融合创造了契机;而新的承载网技术如IAN、PTN以及新型以太网等使得固定、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融合承载成为可能。

(3)光纤化:高清等大带宽视频应用的快速发展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也使得“光纤+PON”成为承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光接入技术如PON已经在现网规模商用部署,新兴光通信技术如OTN、ASON也逐步成熟,这为承载网络的宽带提速奠定了基础。

(4)网络扁平化:从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出发,运营商采用大容量、高性能的设备建设其承载网络,减少了网络的层次与设备规模。

(5)端到端的业务承载能力:网络实现对多业务综合、高效承载的前提,必然是具备端到端的QoS能力、对业务的可管可控能力、高度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业务间互相影响,达到业务的带宽、质量、可靠性要求。

(6)支持向新功能特性平滑演进的能力:各类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新功能、新特性的要求,可预见的包括IPv6、IPv6 VPN、组播等,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选型时会注重这些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4基于全业务运营的承载网络体系及演进策略

从整个网络演进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纵向网络体系正朝着分层、水平、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体系演进,并循序引入IPv6,实现网络平滑演进。整个网络架构层次明晰,如图1所示。

(1)业务终端:多样化的终端,有线、无线终端,如移动终端、WiFi终端、家庭网关、AG及政企CPE设备等,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2)接入网层面:有线接入宽带提速,有线、无线协同发展;接入线路光纤化;针对各种业务特点引入部署各种接入技术与组网方式,如PON等接入技术。

(3)骨干网层面:采用统一的MPLS/IP技术进行组网承载,具备高带宽、高质量、高可靠性、可管可控制及业务差异化承载的网络承载能力;在省/省际网络逐步引入ASON和OTN技术,在光层面实现对大颗粒流量的灵活调度和高效传送。

(4)承载控制层:引入NASS、RACS/PCC、网络流量控制等承载控制系统,加强对IP网络的可控可管能力,增强网络安全。

(5)核心网:引入IMS,推进固定SS与移动CS域在网络层面的融合;部署WAG设备,实现移动PS域C+W的统一认证与融合。

(6)业务网络:承载各种业务平台

从组网架构上看,承载网络由宽带接入网、骨干网组成,而骨干网分为城域骨干网及省/省际骨干网两个层面。城域骨干网通常以城市或地市为单位,是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再通过省/省际骨干网络实现城域网间互联。

就目前的业务发展形势而言,承载网络需要综合考虑固移业务融合承载,以及支撑政企、家庭及个人客户的发展需求。从承载网络的演进方向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骨干网络采用面来实现多业务的统一承载,部署相应的策略实现业务的差异化运营,如图2所示。

在这种方式下,对于电信运营商固移、政企VPN等自营业务,通常划分不同的VPN实现业务的逻辑隔离;对于移动CS、固定SS及IMS域业务,在省骨干网络层面实现VPN互通到最终实现融合。通过采用FRR技术提高设备或链路保护倒换能力,并部署高优先等级的QoS策略来保证其业务的实时质量要求;同时,为适应移动基站的时间与时钟同步要求,要求网络设备支持1588V2协议,实现时钟信号的高效网络透传;此外,骨干网络的路由功能更能适应未来LTE环境下的基站灵活归属要求。对于宽带互联网及视频应用,则采用IP方式承载,通过不同的QoS策略保障视频业务的优先转发。其中,对于IPTV业务,需要引入基于Session的IPOE接入认证体系规范增强可控可管能力,并通过部署组播技术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二是针对宽带互联网业务相对开放的特性以及电信运营商自营业务的封闭性及高质量承载需求特性,骨干网络采用双平面架构实现多业务的差异化承载,如图3所示。

在这种方式下,第一平面通常定位于宽带互联网业务的承载,采用尽力而为的承载方式,并部署流量监控或清洗系统增强网络安全性能;第二平面则用于实现电信运营商固移通信及增值业务、视频应用等自营业务的高效可靠承载,注重于网络端到端的业务开放、保障及运维能力。

在接入网部分,针对不同业务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及组网方式实现接入。“铜缆+DSL”与“光纤+PON”技术适用于接入公众客户固定语音、IPTV及宽带互联网业务,而对于移动IP化基站、AG及政企VPN等高等级业务,需要端到端的业务承载与保障能力,在接入网引入部署分组传送网技术如PTN、新型以太网或路由器等环型组网,作为多融合业务的统一接入。这些设备结合了传输与路由设备的优点,能够实现语音与数据业务的统一接入承载,具备高质量、高可靠性、灵活OAM控制、时间同步与时钟同步及可视化的网管等能力,满足移动接入网络IP化的发展要求,也满足FMC及政企客户的接入承载需求。

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接入网在骨干网络采用面时统一接入骨干网络;在骨干网络采用双平面时,公众客户互联网业务通过接入网上连到城域网第一平面;而固定语音及IPTV等业务在汇聚交换机或OLT分流到城域网第二平面。分组传送接入网仅仅作为骨干网络第二平面的延伸,以实现业务的端到端保障能力。

5 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面临三网融合、固移融合等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语音、视频及数据等融合业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构建融合、高效、可靠的全业务承载网络架构,提升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及端到端的业务保障,并逐步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对实现全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及差异化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朝阳. 固定与移动融合(FMC)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龚倩,徐荣. 分组传送网[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网络运营体系例2

素材的删除管理

记者或编辑对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一级删除,可以手动删除素材,自动删除软件。系统管理员对一级删除的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二级删除。在删除素材时对所删素材进行引用性自动判断,自动提示有引用关系的节目素材,避免有用节目素材被误操作,进而确保素材的安全。

素材的访问权限管理

通过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管理员逐一就每个用户对素材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置和管理,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能处置节目素材。

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的备份

采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相互支持的方案。冷备份可使用在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不同的终端。冷备份可以将数据安全恢复,保证数据安全,热备份对在使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使用数据的安全。

安全管理

(1)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结构,是确保非编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网络结构的安全就是尽量消除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的单点。长春电视台的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为双网络结构:即基于SAN结构存储千兆光纤网和基于IP技术的千兆以太网。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冷备份冗余设计,所有备份交换机的配置文件提前设置,用以保证当交换机出现故障,可以短时间内启动备用设备。而所有服务器全部采用主备方式和冗余设计,有效避免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单点故障。

(2)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开发设计自动保存功能。数据库文件,包括制作素材文件及相应的时间线信息应定期自动备份,防止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突然瘫痪。

(3)设置了各类操作权限以防止网络系统遭受破坏,同时还隐藏了共享目录,防止用户误操作或恶意破坏删除重要的共享素材。

网络运营体系例3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06-01

随着网络融合的深入推进,中国电信未来将拥有庞大复杂的IMS融合网络。当前IMS网络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鉴于IMS与传统网络的巨大差异性,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充分认清当前IMS网络运营问题和挑战,以便有的放矢地加以应对,更好地促进IMS网络运维能力、运营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中国电信IMS网络运营面临的问题

1.IMS技术层面问题

从IMS技术层面来看,IMS网络彻底IP化内核的技术特征,会增加网络和业务的运营风险与维护难度,给网络运营带来更大挑战。IMS技术对运营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IMS网络架构较软交换而言更复杂,运营难度增加。IMS网络涉及多个专业设备,且设备种类更多、网元间接口更复杂,如增加了IMS-SIP Diameter等协议,为故障定位、服务质量保障带来挑战。第二,IMS是基于全IP网内核的网络技术,带来新挑战。IMS网络实现了端到端信令与媒体全面扁平化,即除了媒体流实现扁平化外, 网元间通过域名查找DNS做到端到端无连接状态的信令路由寻址,这种动念寻址链路较传统静态链而言, 更完美, 但也带来互通、安全、维护等风险,对网络方案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第三,IMS网元容量大,接入客户类更多,设备故障对业务影响更大,这就要求故障发现更快,切换更快,但技术、设备代价也更大,因此对网络容灾安仝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第四,智能终端风暴的挑战。终端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加快,各类软硬终端、智能手机层出不穷,由于IMS支持终端漫游,接入方式多样化,如 EV-DO、Wi-Fi、ADSL及PON等,网络接入互通兼容性问题比较突出,故障定位难度加大,若终端通过非信任域IP接入也给核心网络引入一定风险,因此,对网络安全、运维能力提出新要求。第五,端到端的QoS服务能力不足。目前虽有规范,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端到端QoS保证体系不完善,宽带业务和窄带业务在资费模式、业务模式,甚至商业模式上都有所不同,为新型宽带业务的运营带来挑战。

2.IMS网络层面问题

IMS网络运营时,在IMS应用模式、网络业务实现方案、技术规范方面尚待研究和优化; 在运行质量指标、网络互通、业务实现、可靠性、接入维护、 管理能力、支撑系统、维护队伍建设方面带来挑战。日前影响IMS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IMS技术在网络组织、应用方案、运维功能上还需要通过运营不断验证、优化完善;网络运行质量指标体系有待研究建立与试验,目前部分统计能力还不具备,尤其是端对端的业务质量评估指标,为网络质革优化带来挑战;统一接入及新型智能终端带来新的维护能力需求、方式的挑战。二是网络跨网络、跨机型、跨域、跨平台的互通能力与稳定性有待提升,对网络服务质量带来影响;跨网络体制的融合业务实现方案有待研究优化,对业务开放带来挑战;设备网管系统能力有待规范统一,维护能力有待提升。三是配套支撑系统有待升级改造支持与IMS网络衔接,可能会影响业务受理、开放;维护队伍IMS维护技能与维护经验不足的挑战。

3.IMS安全运营层面问题

IMS安全运营是网络运营的重要基础。目前IMS组网方式、安全机制还不完善,例如,存在较多薄弱安全风险,S-CSCF间缺少容灾倒回能力,S-CSCF负荷均衡机制欠缺,网络中断SIP用户恢复耗时长,且依赖终端重注册,IMS还不具备对业务平台、DNS或关键网元的Bypass功能,用户账号密码存系统没加密,维护手段不足等。因此,需要提出IMS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和运维管理手段措施,形成相关规范和指导方案,这就对运维监控、防瘫、应急维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中国电信IMS网络运维综合能力提升对策

1.IMS网络集约化运营能力的提升策略

目前中国电信IMS网络运营刚开始,急需尽早建立合理、规范的集约化运营体制,提升高效运营能力。具体包括:

(1)加强集约化运维体制的建设。通过有序推进IMS集约化运营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维护制度、维护方式,明确维护职责和分界面,研究形成测试规范、运行质量指标、日常维护计划、数据配置规范、应急预案等满足常规运营需要。

(2)强化集约化维护管理。对厂商统一网管能力提升,针对设备种类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网管规范,将配套数通设备、IT设备纳入厂商网管统一管理,同时实现标准化北向接口与综合网管系统的对接;系统性推进配套支撑系统与IMS衔接的改造升级,包括综合网管系统、信令监测系统、10000申诉处理系统、计费系统、业务受理支撑系统等。

(3) 实现IMS网络与业务的统一。针对融合业务实现复杂的问题,要形成统一解决方案、配置方案;鉴于网络互通的复杂性,研究制定规范和指导原则,加强网络联调、业务互通、贯穿测试,在上线前尽量消除主要问题隐患。

(4)增强网络运维技术手段。如针对终端的深度分析管理平台、IP网业务流监测系统、业务质量自动拨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控制影响范同,及早消除故障。

(5)规范集约化故障处理流程。对跨专业、跨网络、跨域、漫游时故障要及时发现、快速定位和应急疏通要求更高,应重视做好日常定时拨测、安全防护、例行维护、应急预案等。

(6)加强维护专家队伍建设,除了熟练掌握IMS等融合核心网络维护技术和经验技巧外,还应提升在IP网络、综合接入、新流程和融合网络业务等方面维护技能和经验。

2.IMS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提升策略

IMS网络安全性及可靠性的提升,可从组网建设、网络技术、维护管理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 IMS容灾组网技术方案。组网时应根据IMS安全的薄弱环节,对核心网元的安全等级进行划分,对HSS、S/I/P-CSCF、DNS等重要性最高的A类网元选择Pool或1+1互备等组网方式,支持容灾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同步;对MGCF、AGCF和大型BAC等B类网元采用双归属或负荷分担方式组网;域内采用有心跳检测的静态链路,当域内网元出现故障时,可快速告警和路由切换;域间通过软交换网、传统长途网做好动态链路失效的迂回保护。

(2)IMS快速旁路Bypass应急恢复技术。针对A类网元瘫痪,研究试验DNS Bypass、 AS Bypass、HSS Bypass、CCF Bypass机制和维护规范,使得网元瘫痪后业务不受影响或影响最小,另外还应提升维护人员网络防瘫、应急恢复能力和维护水平。

(3)IP安全防护与漏洞封堵。针对业务开放与IP化系统的安全漏洞问题,应通过安全扫描等手段,发现和封堵系统漏洞,服务端口最小化;在网络边缘层配置防火墙功能阻隔非信任区域的风险。

(4)用户信息安全加密技术。账号密码等用户关键信息录入、传送、存储、维护全流程采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

总之,IMS网络作为未来统一核心网络,其运营质量问题将关系整个电信网络、业务运营的质量,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充分研究IMS网络运营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实现IMS网络规范、高效、安全的运营目标。

网络运营体系例4

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成功的方案,其原理是利用室内天线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一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有效改善建筑物内的通信服务质量,同时,通过建设室内分布系统可以扩大网络容量,从整体上提高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

室内分布涉及到CDMA800、GSM900、GSM1800、WCDMA、TD-SCDMA、CDMA2000、WLAN等系统,因此室内分布的天馈系统共建应尽量采用支持800MHz~2500MHz的宽频段器件,从而避免未来在加入其他系统时再对天馈系统进行改造。

2 共建共享工程管理总体原则

2.1 规范性

共建共享的实施应符合工信部及相关管理单位的通知及要求,合理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工程的实施应符合工信部(包括原邮电部、信产部)及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

2.2 科学性

工程的实施应符合电信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三家通信企业管理模式和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策略,合理布置站点,确保工程实施符合实际需求和信息化发展需要。

2.3 前瞻性

各通信企业在WLAN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山西省热点区域的自身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建设,在满足当前覆盖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WLAN网络发展重点。

2.4 公平性

合理论证各通信企业的近期及远期需求,本着节约资源,控制成本的基本原则,确保公平合理的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可操作性

认真分析WLAN热点区域条件,包括机房、设备、布线、供电等情况,合理规划,新建与共建共享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3 WLAN技术要求

在设计目标覆盖区域内95%以上位置,接收信号强度大于-75dBm;在设计目标覆盖区域内95%以上位置,用户终端无线网卡接收到的信噪比(SNR)大于20dB;用户接入认证失败次数≤1次;认证接入时延不大于5秒;Ping包时延不大于10ms;Ping包的丢包率不大于3%;用户下线认证失败次数≤1次;同AP下用户隔离要求,两个终端Ping不通;AP间切换成功率不小于90%;要求在下载过程中没有明显中断;要求单用户接入时,在信号强度大于-70dBm的区域,802.11a和802.11g模式终端平均速率不低于18Mbps。

4 WLAN共建方案

4.1 方案一:多SSID方案

现网中多SSID在WLAN中是可行的。多SSID一般用于多运营商共建共享模式中。多个逻辑AP具有不同的SSID和能力集,即多个SSID用户接入点,运营商可以设置不同的SSID,支持不同的业务、计费、安全策略。热点的 AP 采用多SSID,并通过不同的 VLAN 隔离数据,在热点驻地网(如接入交换机)实现接入分离,分别连接各自的运营网络。

承建运营商通过分配给其它运营商不同的SSID,每个运营商通过共同的AP连到各自的认证计费和网管平台。在这种共享方式下,即使运营商在WLAN认证、安全、计费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运营商的网管平台和计费认证系统也不需要改动,只需升级和添加承建运营商的网关、AP及业务的网间结算功能,而不需要改变各运营商的用户体验和使用习惯。

网络分离点的位置建议:热点区域的出换机。AC及网管:网络建设运营商所有,根据协议可开发受限的管理权限。场点网络设备:网络建设运营商所以,其他运营商共享。

多SSID方案优缺点

(1)优点

各运营商之间上网速率相同,可以保持一致的体验。网络交互简单,不涉及复杂的系统间对接。

(2)缺点

网络管理和维护由建设运营商负责,网络故障时,建设运营商需要与其他运营商协商处理。费用结算精确度差。无法精确的根据运营商占用网络资源的比例进行费用结算。网络质量管控难。统一一个AP下,多个SSID的用户并发数较大时,QoS保障机制非建设运营商不可控。

4.2 方案二:共SSID方案

多个逻辑AP具有相同的SSID、不同的能力集,用户使用同一个SSID,通过 Portal的方式接入各个运营商的鉴权、认证、计费系统。各运营商共享一个SSID,通过共WEBPortal的方式接入各自的承载网络,承建运营商在网关处进行业务分流。

在这种共享方式下,即使运营商在WLAN认证、安全、计费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运营商的网管平台和计费认证系统也不需要改动,只需升级和添加承建运营商的网关、AP及业务的网间结算功能,但运营商需要改动Portal服务器,用户登陆的方式将改变,影响运营商的品牌和用户的业务体验。

网络由一家运营商全权所有;共SSID,多个运营商公用1个SSID;其他运营商用户通过“跨运营商漫游”的认证方式使用网络;运营商通过网络互补方式共赢。

共SSID方案优缺点

(1)优点

网络间费用结算精确网络维护和所有权清晰,用户故障感知明确。

(2)缺点

用户需选择自己的归属运营商,感知较差网络质量管控难,统一一个AP下,多个SSID的用户并发数较大时,QoS保障机制非建设运营商不可控。网络间设备交互对接流程复杂。

4.3 方案比较

从两种方案比较可以看出多SSID 方案虽然网络故障处理不方便,费用结算精度差,但可以通过运营商之间共同协商解决。而共SSID方案存在网络设备交互对接流程复杂,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建议采用多SSID方案来实现WLAN网络建设的共建共享。

5 分布系统共建共享方式

共建共享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5.1 收发合缆的方式

当运营商接入的系统较少时,可以采用此方式。主要技术是采用POI或合路器根据信号的特性,采用一级、二级、三级合路的方式。将信号合路后由一路分布系统进行覆盖。特点是投资小,抗干扰能力弱。

5.2 收发分缆方式

多运营商系统在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时,若采用收发合缆方式,不同的频率组合可能会产生互调干扰,因此,在存在互调干扰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收发分缆方式组网。收发分缆方式是将各制式系统的上、下信号分为两套分布系统建设,有效减少系统间产生的杂散和阻塞干扰问题。对于时分双工系统选择其中一套进行合路。特点是投资较大,抗干扰能力强。

网络运营体系例5

滁州学院校园网络始建于1998年,是安徽省第三个建成校园网的高校,也是安徽省最早接入CERNET的高校之一。滁州学院校园网络(有线与无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覆盖两个校区(会峰校区和琅琊校区)的所有教学办公楼宇及学生公寓,基本建成了能够很好地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信息化的大型综合校园网络。

一、运营商合作历程

在整个校园网络建设中,办公教学区域与学生公寓区域的网络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建设模式。办公教学区域完全由学校自行建设;而在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面,滁州学院一直本着“运营商建网,学校管网”的原则,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网络,不断地探索校园网建设的模式。2006年,滁州学院与滁州电信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有线网络,学校学生公寓全部实现Internet接入;2008年,与滁州移动签订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协议,并于2009年建成校园无线网络投入使用;从2012年开始,在两个校区的部分楼宇引入移动有线网络,实现此部分楼栋的电信和移动网络同时覆盖;为进一步加大与各运营商的合作力度,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以及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的网络改造过程中,引入三家运营商(电信、移动和联通)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在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学生公寓网络的过程中,运营商只投入与建设学生公寓终端的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及附属线缆,并提供相应的出口链路、带宽和公网IP地址,而核心设备、用户管理系统等均由校方建设,学生公寓网络作为校园网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与维护。各运营商则在校内设立营业点,由滁州学院为其开设有限权限的用户管理系统的管理员账号,并在学校的监督下为学生办理开户、缴费等业务。通过此种方式,既引入了运营商的建设资金,校方也有效地掌握了学生公寓网络管理的主动权。

二、多运营商共建模式

根据学校对学生公寓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与要求,滁州学院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运营商合作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引入了滁州电信、滁州移动和滁州联通三家运营商,供学生用户自由选择。根据《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和工信部国资委[2014]586号文件的精神,减少基础网络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滁州学院创新性地采用了“多合一”共建共享的新型学生公寓建设方案。[1]即在新建学生公寓楼中采用一套物理线路和设备进行终端接入,三家运营商共享此套物理线路和设备,出口为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网络出口和服务。新建公寓楼基础网络的物理线路和设备等均由学校组织建设,建设费用由三家运营商共同分担。建设方案首先由学校拟定,并经三家运营商相关部门确认完善后,交由学校资产部门组织招标采购,且各运营商全程参与采购过程。为了保证用户可以选择使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三家运营商分别提供了单独的学生出口链路。网络建成投入运行后,各学生用户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运营商营业厅开户,即可使用相应运营商的网络。学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网络的体验,在下一个计费周期自由缴费并使用其网络服务。学生公寓网络出口带宽的大小将由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即当出口不能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时,运营商需要动态地增加相应的带宽以保证其服务质量。目前,三家运营商为学生公寓网络提供的出口带宽分别为电信8G,移动2G,联通1G。鉴于在新建学生公寓中引入三家运营商后的良好运行效果,滁州学院又于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进行了网络改造。通过改造,将由某一运营商建设并运营的模式,变为三家运营商共同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在网络改造过程中,所有物理线路和交换机等设备均不需要更新,仅对交换机的配置进行调整即可。学校计划于2016年对全校的所有学生公寓网络进行改造,以全部实现“多合一”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案。

三、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技术实现

随着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模式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校园网三层网络结构及用户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多运营商业务的承载和有线、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接入等要求。为了更好地在学生公寓网络中实现多运营商的合作共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网络架构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引入了运营商的网络技术架构———扁平化网络。所谓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即将网络由核心、汇聚和接入合并划分为业务控制层和宽带接入层。宽带接入层由汇聚和接入层设备构成,仅提供基本的用户高带宽接入功能和相互之间的VLAN二层隔离功能;业务控制层则由核心层设备构成,提供用户接入控制、业务功能实现等复杂功能。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将原有各层的功能在逻辑上面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使校园网络的各层次之间模糊的功能区分清晰化,不同层次各司其职,网络管理趋向于简单化和精细化,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和维护;由能力最强、功能最丰富的核心设备提供集中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而汇聚/接入设备,则提供其力所能及的基本功能;校园网的功能划分清晰后,整个网络更有利于扩展与管理,提高了校园网络运行和效率。[2]

2.用户管理与控制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有线与无线网络用户的管理与控制均采用同一套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简称BRAS)设备与Radius服务器,通过IPoE+WebPortal的认证方式接入,实现了有线无线的一体化管理。学生用户入网时,自由选择任意一家运营商营业厅开户,选择使用此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学生用户采用IPoE认证模式,通过Web页面登录,并且使用同一账号,便可以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接入。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说,BRAS设备作为全校学生公寓网的核心,负责用户管理和业务控制,配合Radius系统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接入控制以及策略下发等;在楼层汇聚和接入交换机的不同端口配置不同的vlan,实现用户的接入与隔离;在楼栋汇聚交换机的不同楼层接入口配置QinQ,从而实现vlan隔离。在无线网络中,各运营商的用户均通过同一个SSID即chzu-wlan进行网络接入并认证。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Radius系统相应地下发不同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学生用户在出口处自动选择不同运营商的出口并接入Internet。

3.运行与管理

学校与运营商合作下的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网络架构、网络管理和用户管理等模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即有线与无线最终整合成一张物理网络,仅逻辑上相互隔离;该模式采用相同的平台和系统,对网络和用户进行统一监控、维护与管理即学生用户使用同一账号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获得相同的网络服务。用户均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营业厅开户,使用的计费系统为校方的Radius系统。用户在某一家运营商开户后,相应的账号将有权限使用此套网络。同时,在下个计费周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并开户缴费使用其网络。学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由校方来进行,具体由学校信息中心教师带领一批学生网络管理员来完成。通过让学生参与维护管理网络,既完成了网络的维护工作,又给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

4.运行效果

通过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校园网络的运行与管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包括:第一,用户选择自由。一套网络承载三家运营商的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模式,使用户可以在多家网络运营商中自由选择。在用户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好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建设。第二,网络性能可靠。该网络方案有利于发挥核心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并且接入和汇聚设备仅实现用户的接入和隔离,功能较简单,有利于这部分设备稳定与可靠地运行。因此,在设备层面较好地保障了网络运行性能的可靠性。第三,网络故障率较低。多运营商合作的学生公寓网络采用扁平化架构,绝大部分业务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均由核心路由器来完成,而对接入和汇聚设备的功能要求较少。有线和无线均采用的是DHCP+Web的IPoE认证方式,学生用户使用Web页面进行登录,用户接入终端基本不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的参与性,降低了因用户设置而出现网络故障的风险。由于使用的是Web方式认证,也大大减少因使用客户端而造成的大量用户故障。通过对日常用户报修数据的统计,此种模式下的网络故障报修率明显比其他楼栋的少,而且此部分故障主要为用户密码错误、用户没有正常下线等人为操作原因。第四,网络管理简单。此模式下的学生公寓网络结构简单,功能划分清晰,设备的管理与配置相比之前基于802.1X论证的接入方式更简单。同时,接入和汇聚设备仅提供基本的二层vlan隔离功能,新增加的设备要求较低,扩充更加容易。另外,网络采用的QinQ技术在用户层面很好地将用户进行隔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影响,如ARP攻击等,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管理也相对较简单。第五,用户管理灵活。此模式下的用户带宽控制是基于用户身份实现的。每个用户在核心设备上对应一个逻辑接口,当用户进行认证时计费系统动态下发控制属性,对用户的访问速率进行控制。在计费系统下发的控制属性中,不仅包括速率控制,还包括用户组、计费套餐、访问权限、所属运营商等属性,通过对这些属性的改变,即可实现对用户的控制。例如,根据需求可以制定并实现灵活的用户策略问题,不同用户可以选择不同速率、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等,即不同带宽套餐业务的实现。

四、结束语

通过与多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模式的实践,滁州学院在节省经费开支的同时,在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网络性能、降低网络故障、简单网络管理和有线无线一体化等方面相比之前的用户认证方式,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户使用网络,还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管理效率,为建设高性能、精细化和易管理的校园网络提供了发展方向,也为兄弟院校的网络建设与改造提供了参考。

作者:祁辉 于春燕 郭守超 单位:滁州学院

网络运营体系例6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50-03

滁州学院校园网络始建于1998年,是安徽省第三个建成校园网的高校,也是安徽省最早接入CERNET的高校之一。滁州学院校园网络(有线与无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覆盖两个校区(会峰校区和琅琊校区)的所有教学办公楼宇及学生公寓,基本建成了能够很好地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信息化的大型综合校园网络。

一、运营商合作历程

在整个校园网络建设中,办公教学区域与学生公寓区域的网络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建设模式。办公教学区域完全由学校自行建设;而在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面,滁州学院一直本着“运营商建网,学校管网”的原则,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网络,不断地探索校园网建设的模式。

2006年,滁州学院与滁州电信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有线网络,学校学生公寓全部实现Internet接入;2008年,与滁州移动签订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协议,并于2009年建成校园无线网络投入使用;从2012年开始,在两个校区的部分楼宇引入移动有线网络,实现此部分楼栋的电信和移动网络同时覆盖;为进一步加大与各运营商的合作力度,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以及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的网络改造过程中,引入三家运营商(电信、移动和联通)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

在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学生公寓网络的过程中,运营商只投入与建设学生公寓终端的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及附属线缆,并提供相应的出口链路、带宽和公网IP地址,而核心设备、用户管理系统等均由校方建设,学生公寓网络作为校园网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与维护。各运营商则在校内设立营业点,由滁州学院为其开设有限权限的用户管理系统的管理员账号,并在学校的监督下为学生办理开户、缴费等业务。通过此种方式,既引入了运营商的建设资金,校方也有效地掌握了学生公寓网络管理的主动权。

二、多运营商共建模式

根据学校对学生公寓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与要求,滁州学院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运营商合作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引入了滁州电信、滁州移动和滁州联通三家运营商,供学生用户自由选择。

根据《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和工信部国资委[2014]586号文件的精神,减少基础网络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滁州学院创新性地采用了“多合一”共建共享的新型学生公寓建设方案。[1]即在新建学生公寓楼中采用一套物理线路和设备进行终端接入,三家运营商共享此套物理线路和设备,出口为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网络出口和服务。

新建公寓楼基础网络的物理线路和设备等均由学校组织建设,建设费用由三家运营商共同分担。建设方案首先由学校拟定,并经三家运营商相关部门确认完善后,交由学校资产部门组织招标采购,且各运营商全程参与采购过程。为了保证用户可以选择使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三家运营商分别提供了单独的学生出口链路。网络建成投入运行后,各学生用户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运营商营业厅开户,即可使用相应运营商的网络。学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网络的体验,在下一个计费周期自由缴费并使用其网络服务。学生公寓网络出口带宽的大小将由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即当出口不能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时,运营商需要动态地增加相应的带宽以保证其服务质量。目前,三家运营商为学生公寓网络提供的出口带宽分别为电信8G,移动2G,联通1G。

鉴于在新建学生公寓中引入三家运营商后的良好运行效果,滁州学院又于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进行了网络改造。通过改造,将由某一运营商建设并运营的模式,变为三家运营商共同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在网络改造过程中,所有物理线路和交换机等设备均不需要更新,仅对交换机的配置进行调整即可。学校计划于2016年对全校的所有学生公寓网络进行改造,以全部实现“多合一”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案。

三、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技术实现

随着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模式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校园网三层网络结构及用户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多运营商业务的承载和有线、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接入等要求。为了更好地在学生公寓网络中实现多运营商的合作共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网络架构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引入了运营商的网络技术架构――扁平化网络。所谓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即将网络由核心、汇聚和接入合并划分为业务控制层和宽带接入层。宽带接入层由汇聚和接入层设备构成,仅提供基本的用户高带宽接入功能和相互之间的VLAN二层隔离功能;业务控制层则由核心层设备构成,提供用户接入控制、业务功能实现等复杂功能。

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将原有各层的功能在逻辑上面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使校园网络的各层次之间模糊的功能区分清晰化,不同层次各司其职,网络管理趋向于简单化和精细化,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和维护;由能力最强、功能最丰富的核心设备提供集中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而汇聚/接入设备,则提供其力所能及的基本功能;校园网的功能划分清晰后,整个网络更有利于扩展与管理,提高了校园网络运行和效率。[2]

2.用户管理与控制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有线与无线网络用户的管理与控制均采用同一套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简称BRAS)设备与Radius服务器,通过IPoE+Web Portal 的认证方式接入,实现了有线无线的一体化管理。学生用户入网时,自由选择任意一家运营商营业厅开户,选择使用此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学生用户采用IPoE认证模式,通过Web页面登录,并且使用同一账号,便可以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接入。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说,BRAS设备作为全校学生公寓网的核心,负责用户管理和业务控制,配合Radius系统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接入控制以及策略下发等;在楼层汇聚和接入交换机的不同端口配置不同的vlan,实现用户的接入与隔离;在楼栋汇聚交换机的不同楼层接入口配置QinQ,从而实现vlan隔离。在无线网络中,各运营商的用户均通过同一个SSID即chzu-wlan进行网络接入并认证。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Radius系统相应地下发不同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学生用户在出口处自动选择不同运营商的出口并接入Internet。

3.运行与管理

学校与运营商合作下的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网络架构、网络管理和用户管理等模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即有线与无线最终整合成一张物理网络,仅逻辑上相互隔离;该模式采用相同的平台和系统,对网络和用户进行统一监控、维护与管理即学生用户使用同一账号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获得相同的网络服务。

用户均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营业厅开户,使用的计费系统为校方的Radius系统。用户在某一家运营商开户后,相应的账号将有权限使用此套网络。同时,在下个计费周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并开户缴费使用其网络。

学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由校方来进行,具体由学校信息中心教师带领一批学生网络管理员来完成。通过让学生参与维护管理网络,既完成了网络的维护工作,又给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

4.运行效果

通过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校园网络的运行与管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包括:

第一,用户选择自由。一套网络承载三家运营商的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模式,使用户可以在多家网络运营商中自由选择。在用户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好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建设。

第二,网络性能可靠。该网络方案有利于发挥核心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并且接入和汇聚设备仅实现用户的接入和隔离,功能较简单,有利于这部分设备稳定与可靠地运行。因此,在设备层面较好地保障了网络运行性能的可靠性。

第三,网络故障率较低。多运营商合作的学生公寓网络采用扁平化架构,绝大部分业务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均由核心路由器来完成,而对接入和汇聚设备的功能要求较少。有线和无线均采用的是DHCP+Web的IPoE认证方式,学生用户使用Web页面进行登录,用户接入终端基本不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的参与性,降低了因用户设置而出现网络故障的风险。由于使用的是Web方式认证,也大大减少因使用客户端而造成的大量用户故障。通过对日常用户报修数据的统计,此种模式下的网络故障报修率明显比其他楼栋的少,而且此部分故障主要为用户密码错误、用户没有正常下线等人为操作原因。

第四,网络管理简单。此模式下的学生公寓网络结构简单,功能划分清晰,设备的管理与配置相比之前基于802.1X论证的接入方式更简单。同时,接入和汇聚设备仅提供基本的二层vlan隔离功能,新增加的设备要求较低,扩充更加容易。另外,网络采用的QinQ技术在用户层面很好地将用户进行隔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影响,如ARP攻击等,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管理也相对较简单。

第五,用户管理灵活。此模式下的用户带宽控制是基于用户身份实现的。每个用户在核心设备上对应一个逻辑接口,当用户进行认证时计费系统动态下发控制属性,对用户的访问速率进行控制。在计费系统下发的控制属性中,不仅包括速率控制,还包括用户组、计费套餐、访问权限、所属运营商等属性,通过对这些属性的改变,即可实现对用户的控制。例如,根据需求可以制定并实现灵活的用户策略问题,不同用户可以选择不同速率、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等,即不同带宽套餐业务的实现。

结束语

通过与多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模式的实践,滁州学院在节省经费开支的同时,在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网络性能、降低网络故障、简单网络管理和有线无线一体化等方面相比之前的用户认证方式,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户使用网络,还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管理效率,为建设高性能、精细化和易管理的校园网络提供了发展方向,也为兄弟院校的网络建设与改造提供了参考。

网络运营体系例7

近年来,sms业务在移动数据领域保持持续高速发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进步,人们期望能够在2.5g和3g时代找到类似于sms的“杀手应用”,多媒体短消息(mms)业务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这种角色定位。

据emc和gsm协会统计,截至2003年3月,全球共有超过100家运营商在提供mms业务,覆盖了六大洲40多个国家。尽管数量众多,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运营商之间的mms业务尚未互通,这相当于形成了多个mms业务孤岛,无法充分发挥mms业务的全网优势。因此,实现mms业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展mms国际业务将会成为mms网络提供商2003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mms系统简介

见图1所示,mms系统包括以下网元:mms终端、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mms用户数据库、外部应用服务器、增值应用服务器以及非mms终端处理系统。此外,为配合mms平台提供mms服务,需要wap网关、gsm/gprs网络资源等设备的支持,还应与现网中的计费系统、网管系统互联。这些网元的具体功能为:

(1)mms终端/mms用户:mms 终端通过 mms 用户提供多媒体消息服务。mms用户是多媒体消息终端上的一种应用,提供用户浏览、编辑、处理多媒体消息等功能,以及发送、接收、删除等操作。

(2)mms中继服务器/mmsc:mmsc对多媒体消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包括消息的输入、输出、地址解析、通知、报告等;同时负责多媒体消息在不同mmsc之间的传递等操作。mmsc还产生原始服务使用记录。

(3)mms重定向器(ms redirector):在全网用户设置mmsc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的条件下,该设备负责用户归属mmsc的路由的查询。该设备根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包中的msisdn号码确定发送方用户归属的mmsc,并向wap网关返回重定向消息,使wap网关将该http请求转发给该mmsc。

(4)mms用户数据库:存储用户服务信息,例如服务类型、个性化服务信息等。

(5)外部应用服务器:多媒体消息中心支持与多种外部应用的接口,可以将一些已存在的消息系统扩展到多媒体消息应用上,这些消息应用包括e-mail系统、语音信箱系统等。

(6)mms增值应用平台:基于多媒体消息平台的增值应用平台。

(7)非mms终端支撑应用:提供对非mms终端手机用户使用多媒体消息服务的支持;该设备与mmsc通过mm7接口进行通信。

(8)wap网关:技术上遵循wap论坛定义的mms规范。

(9)域名服务器(dns)/电话号码映射(enum):发送方归属的mmsc通过查询dns/enum获得接收方归属mmsc的域名。

(10)计费系统:mmsc可作为计费信息采集点,将计费信息传递给计费系统。

mms国际漫游方案分析

运营商之间的mms业务网络互联主要是要求实现mmsc之间的mm4接口,该接口采用基于ip的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另外,gsma制定了prd ir.52标准,用于定义mmsc之间的mm4接口,目前已有众多的mms运营商遵循该标准实现互联。

对于采用gprs承载mms业务的运营商而言,实现mms业务网间互联的关键就是通过ip网络连接,遵循mm4接口协议规定将双方的mmsc互联,其间要考虑诸多mms网络本身的相关因素。

mms运营商之间互联可以采用直连和通过grx(gprs roaming exchange)网络建立连接等两种方案。

1.直连方案

直连方案见图2所示。mms运营商之间通过直连方案实现互联可以采用3种方式:

·通过在公共ip网上建立隧道的方式,如采用ipsec技术;

·通过专线直连的方式,如采用fr和atm等;

·通过在专线上构建vpn的方式。

采用以上3种直连方式实现mms运营商系统间的互联最直接的优点就是使两个运营商之间的互联实现起来简单快捷,有利于业务的快速互通。但是,直连方案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公共ip网上建立隧道连接的方式能够最快速、简单地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但是,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尽力而为”的网络,其qos很难得到保证,这对于mms运营商而言是很难忍受的。因此,运营商一般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对于采用fr和atm等专线直连或基于这些专网构建vpn的方式,尽管qos和安全问题较容易得到解决,但是成本费用问题将会凸显。尤其是当要求互联的境外运营商数量很大时,实现点对点国际直连专线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类专线直连的方式主要用于短期内少数的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作为特定区域之间的解决方案或过渡方案。

2.grx方案

(1)grx简介

grx网络用于连接不同运营商的gprs骨干网络和其他grx网络,实现gprs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与直连方式不同,grx网络是一个由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管理的ip网络,负责不同运营商gprs网络间的互联。由于grx网络作为gprs漫游网络的核心节点,与之连接的gprs网络可以通过该grx网络与整个gprs漫游网络所覆盖的gprs网互联。因此,gprs运营商可以通过与一个或少数几个grx运营商实现互联,便可在网络层面实现与众多gprs运营商的互联互通。

目前,全球共有20多家grx网络运营商,连接了全球绝大部分的gprs网络。2002年2月,芬兰运营商sonera和爱沙尼亚运营商emt通过sonera的grx网络实现了世界第一个mms国际漫游与互联。2002年6月,sonera和中国香港csl通过sonera 和aicent的grx网络实现了亚欧之间第一个mms国际漫游和互联。随着mms业务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mms运营商采用grx网络实现mms的国际漫游。

图3是gprs漫游网络的示意图,其中,gprs运营商通过bg与一个或多个grx运营商连接,从而实现与整个gprs漫游网络上所有的gprs网络互联。

(2)组网方案

与直连方案相比,通过采用grx网络实现mms业务国际漫游,提供mms业务的gprs运营商可以避免与所有的漫游伙伴建立大量的直接连接,而只需与grx运营商之间建立少量的连接即可满足漫游需求。因此,mms业务运营商实现漫游的关键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grx运营商作为合作伙伴,并根据业务需求采用恰当的方案互联。

基于gprs运营商与grx运营商的bg之间可以采用3种方式连接:

·基于第一层的连接,如专线或光纤直连;

·基于第二层的连接,如atm或帧中继连接;

·基于第三层的ip vpn连接,如通过ip公用网构建ip/mpls vpn网络连接。

grx运营商一般都能够提供这3种方式的连接服务,mms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漫游业务的需求选择联网方案。例如,在初期mms国际漫游业务量不大的情况下,mms运营商可以选择费用较低、带宽较小的连接方案;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则可以选择提供更大的带宽以保证服务质量。

另外,承载于gprs的mms业务网络,可以将mmsc和ggsn分别划归mmsc子网和gn子网。对于已经采用grx方案实现了gprs国际漫游业务的运营商而言,gn子网通过gn接口与bg相连。当运营商提供新的mms业务时,可以将由mmsc等设备构成的mmsc子网通过mm4接口与原bg相连,再通过同一grx网络实现mms业务的漫游。当然,这需要该grx运营商提供mmsc路由的功能。图4是mms业务网络通过统一bg出口连接grx网络的示意图。

(3)互联条件

以上介绍了mms运营商通过grx网络实现互联的方案,表1简要分析了mms运营商与grx运营商互联对双方网络服务上的要求。

漫游方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现将mms国际漫游的部分方案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漫游伙伴较多的情况下,grx方案较其他两种方案具有优势。当然,考虑到一些商业和业务因素,当漫游用户的去向相对集中(如漫游用户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专线与对方运营商网络直接相连的方式。

mms国际漫游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采用grx方案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dns/enum、计费和结算以及qos等。

1.dns/enum

mms业务要求能够支持 e.164地址和e-mail地址的相互解析,因此,dns/enum系统对于mms运营商和提供mms漫游的grx运营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目前enum规范尚未正式出台,部分移动运营商在初期推出mms业务时,采用的是静态地址映射表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enum是mms业务和未来更丰富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地址方案。因此,运营商在部署mms业务网络、发展国际漫游业务时,应将grx运营商能否提供完善的dns/enum解决方案作为一个重点考虑因素。

2.计费和结算

与sms业务一样,mms业务一般也采用主叫计费模式。为此,对于mms国际漫游业务,发送方的运营商应当向接收方的运营商支付多媒体消息存储、通知和转发等费用。

尽管现有的mms业务一般都是承载于gprs网络,但是mms与一般gprs网络国际漫游业务计费方式不同。gprs国际漫游业务需要计费系统支持tap3格式的计费文件(tap1,tap2,tap2+都不包含gprs计费信息,只有tap3格式的计费文件才能对gprs进行完整计费)以及tap3计费。而mms业务一般采用类似于sms的按条数计费的方式,因此,即使不支持tap3的计费系统也可满足要求。

对于连接mms漫游双方的grx运营商而言,应当能够提供支持大量计费数据传输的安全通道。该通道不仅能提供与grx网络直连的mms运营商之间的计费信息传递,还应能支持跨越多个grx网络的mms运营商之间的计费信息传递。

3.qos

网络运营体系例8

    近年来,sms业务在移动数据领域保持持续高速发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进步,人们期望能够在2.5g和3g时代找到类似于sms的“杀手应用”,多媒体短消息(mms)业务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这种角色定位。

    据emc和gsm协会统计,截至2003年3月,全球共有超过100家运营商在提供mms业务,覆盖了六大洲40多个国家。尽管数量众多,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运营商之间的mms业务尚未互通,这相当于形成了多个mms业务孤岛,无法充分发挥mms业务的全网优势。因此,实现mms业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展mms国际业务将会成为mms网络提供商2003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mms系统简介

    见图1所示,mms系统包括以下网元:mms终端、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mms用户数据库、外部应用服务器、增值应用服务器以及非mms终端处理系统。此外,为配合mms平台提供mms服务,需要wap网关、gsm/gprs网络资源等设备的支持,还应与现网中的计费系统、网管系统互联。这些网元的具体功能为:

    (1)mms终端/mms用户:mms 终端通过 mms 用户提供多媒体消息服务。mms用户是多媒体消息终端上的一种应用,提供用户浏览、编辑、处理多媒体消息等功能,以及发送、接收、删除等操作。

    (2)mms中继服务器/mmsc:mmsc对多媒体消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包括消息的输入、输出、地址解析、通知、报告等;同时负责多媒体消息在不同mmsc之间的传递等操作。mmsc还产生原始服务使用记录。

    (3)mms重定向器(ms redirector):在全网用户设置mmsc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的条件下,该设备负责用户归属mmsc的路由的查询。该设备根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包中的msisdn号码确定发送方用户归属的mmsc,并向wap网关返回重定向消息,使wap网关将该http请求转发给该mmsc。

    (4)mms用户数据库:存储用户服务信息,例如服务类型、个性化服务信息等。

    (5)外部应用服务器:多媒体消息中心支持与多种外部应用的接口,可以将一些已存在的消息系统扩展到多媒体消息应用上,这些消息应用包括e-mail系统、语音信箱系统等。

    (6)mms增值应用平台:基于多媒体消息平台的增值应用平台。

    (7)非mms终端支撑应用:提供对非mms终端手机用户使用多媒体消息服务的支持;该设备与mmsc通过mm7接口进行通信。

    (8)wap网关:技术上遵循wap论坛定义的mms规范。

    (9)域名服务器(dns)/电话号码映射(enum):发送方归属的mmsc通过查询dns/enum获得接收方归属mmsc的域名。

    (10)计费系统:mmsc可作为计费信息采集点,将计费信息传递给计费系统。

mms国际漫游方案分析

    运营商之间的mms业务网络互联主要是要求实现mmsc之间的mm4接口,该接口采用基于ip的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另外,gsma制定了prd ir.52标准,用于定义mmsc之间的mm4接口,目前已有众多的mms运营商遵循该标准实现互联。

    对于采用gprs承载mms业务的运营商而言,实现mms业务网间互联的关键就是通过ip网络连接,遵循mm4接口协议规定将双方的mmsc互联,其间要考虑诸多mms网络本身的相关因素。

    mms运营商之间互联可以采用直连和通过grx(gprs roaming exchange)网络建立连接等两种方案。

1.直连方案

    直连方案见图2所示。mms运营商之间通过直连方案实现互联可以采用3种方式:

    ·通过在公共ip网上建立隧道的方式,如采用ipsec技术;

    ·通过专线直连的方式,如采用fr和atm等;

    ·通过在专线上构建vpn的方式。

    采用以上3种直连方式实现mms运营商系统间的互联最直接的优点就是使两个运营商之间的互联实现起来简单快捷,有利于业务的快速互通。但是,直连方案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公共ip网上建立隧道连接的方式能够最快速、简单地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但是,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尽力而为”的网络,其qos很难得到保证,这对于mms运营商而言是很难忍受的。因此,运营商一般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对于采用fr和atm等专线直连或基于这些专网构建vpn的方式,尽管qos和安全问题较容易得到解决,但是成本费用问题将会凸显。尤其是当要求互联的境外运营商数量很大时,实现点对点国际直连专线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类专线直连的方式主要用于短期内少数的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作为特定区域之间的解决方案或过渡方案。

2.grx方案

    (1)grx简介

    grx网络用于连接不同运营商的gprs骨干网络和其他grx网络,实现gprs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与直连方式不同,grx网络是一个由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管理的ip网络,负责不同运营商gprs网络间的互联。由于grx网络作为gprs漫游网络的核心节点,与之连接的gprs网络可以通过该grx网络与整个gprs漫游网络所覆盖的gprs网互联。因此,gprs运营商可以通过与一个或少数几个grx运营商实现互联,便可在网络层面实现与众多gprs运营商的互联互通。

    目前,全球共有20多家grx网络运营商,连接了全球绝大部分的gprs网络。2002年2月,芬兰运营商sonera和爱沙尼亚运营商emt通过sonera的grx网络实现了世界第一个mms国际漫游与互联。2002年6月,sonera和中国香港csl通过sonera 和aicent的grx网络实现了亚欧之间第一个mms国际漫游和互联。随着mms业务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mms运营商采用grx网络实现mms的国际漫游。

    图3是gprs漫游网络的示意图,其中,gprs运营商通过bg与一个或多个grx运营商连接,从而实现与整个gprs漫游网络上所有的gprs网络互联。

    (2)组网方案

    与直连方案相比,通过采用grx网络实现mms业务国际漫游,提供mms业务的gprs运营商可以避免与所有的漫游伙伴建立大量的直接连接,而只需与grx运营商之间建立少量的连接即可满足漫游需求。因此,mms业务运营商实现漫游的关键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grx运营商作为合作伙伴,并根据业务需求采用恰当的方案互联。

    基于gprs运营商与grx运营商的bg之间可以采用3种方式连接:

    ·基于第一层的连接,如专线或光纤直连;

    ·基于第二层的连接,如atm或帧中继连接;

    ·基于第三层的ip vpn连接,如通过ip公用网构建ip/mpls vpn网络连接。

    grx运营商一般都能够提供这3种方式的连接服务,mms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漫游业务的需求选择联网方案。例如,在初期mms国际漫游业务量不大的情况下,mms运营商可以选择费用较低、带宽较小的连接方案;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则可以选择提供更大的带宽以保证服务质量。

    另外,承载于gprs的mms业务网络,可以将mmsc和ggsn分别划归mmsc子网和gn子网。对于已经采用grx方案实现了gprs国际漫游业务的运营商而言,gn子网通过gn接口与bg相连。当运营商提供新的mms业务时,可以将由mmsc等设备构成的mmsc子网通过mm4接口与原bg相连,再通过同一grx网络实现mms业务的漫游。当然,这需要该grx运营商提供mmsc路由的功能。图4是mms业务网络通过统一bg出口连接grx网络的示意图。

    (3)互联条件

    以上介绍了mms运营商通过grx网络实现互联的方案,表1简要分析了mms运营商与grx运营商互联对双方网络服务上的要求。

漫游方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现将mms国际漫游的部分方案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在漫游伙伴较多的情况下,grx方案较其他两种方案具有优势。当然,考虑到一些商业和业务因素,当漫游用户的去向相对集中(如漫游用户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专线与对方运营商网络直接相连的方式。

mms国际漫游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采用grx方案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dns/enum、计费和结算以及qos等。

1.dns/enum

    mms业务要求能够支持    e.164地址和e-mail地址的相互解析,因此,dns/enum系统对于mms运营商和提供mms漫游的grx运营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目前enum规范尚未正式出台,部分移动运营商在初期推出mms业务时,采用的是静态地址映射表的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enum是mms业务和未来更丰富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地址方案。因此,运营商在部署mms业务网络、发展国际漫游业务时,应将grx运营商能否提供完善的dns/enum解决方案作为一个重点考虑因素。

2.计费和结算

    与sms业务一样,mms业务一般也采用主叫计费模式。为此,对于mms国际漫游业务,发送方的运营商应当向接收方的运营商支付多媒体消息存储、通知和转发等费用。

    尽管现有的mms业务一般都是承载于gprs网络,但是mms与一般gprs网络国际漫游业务计费方式不同。gprs国际漫游业务需要计费系统支持tap3格式的计费文件(tap1,tap2,tap2+都不包含gprs计费信息,只有tap3格式的计费文件才能对gprs进行完整计费)以及tap3计费。而mms业务一般采用类似于sms的按条数计费的方式,因此,即使不支持tap3的计费系统也可满足要求。

    对于连接mms漫游双方的grx运营商而言,应当能够提供支持大量计费数据传输的安全通道。该通道不仅能提供与grx网络直连的mms运营商之间的计费信息传递,还应能支持跨越多个grx网络的mms运营商之间的计费信息传递。

3.qos

网络运营体系例9

一、关于网络营销的概念剖析:

百度百科对网络营销的定义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简言之,网络营销=网络+营销。菜根谭认为网络营销应包含:网络营销策略规划、网站平台建设、网络推广、客服销售、数据分析、团队组建、运营管理这几大模块。网络营销工作必须以营销为导向,以销售为最终目的。

从项目管理运营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运营的基本过程和环节。

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不能将做个企业网站、开展一些如论坛、博客、微博推广等具体的网络推广工作片面的理解为网络营销的全部!

二、网络营销工作的七大核心版块:

1、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通过对市场、竞争对手、目标受众、自身企业品牌产品的360度洞察分析,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出公司网络营销模式、提炼出独特销售主张(USP)、明确发展阶段步骤、合理的规划团队、清晰投入和预期收益等。也只有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方能“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实现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增长。彻底解决企业网络营销难题,获得突破性增长,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2、营销型网站策划建设

“网站打天下,转化率是核心”!

企业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的基础,若要使网站溢价增值,脱离同质化,实现销售力、公信力、传播力于一体,有效提升转化率,成为真正的营销利器,须以客户体验为核心。

关于企业营销型网站,菜根谭的观点是:技术永远是为思想、为营销所服务的!我们必须先从营销角度来看待规划网站,然后利用技术来实现。综合营销战略、客户体验、建站功能技术、SEO等范畴,在分析行业、企业、客户、竞争对手的基础上,从网站定位、网站结构、视觉表现、销售力、传播力、公信力、技术功能这七大优秀网站(网店)必备因素入手,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转化率高的营销型网站。

而当前网站建设服务行业的现状是无营销、无策划,技术取向,功能至上。关于营销型网站话题,菜根谭有发表过《营销型网站规划建设的七大要素》、《营销型网站建设策划的八大步骤》两篇粗文,大家有兴趣可去了解下!

3、网站销售力策划执行

要想自己的产品服务信息在网络上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产品和品牌的策划运作,扩大同竞品的差异化,突出产品品牌核心价值。

提升网站销售力,该做什么?怎么做?

菜根谭认为,网站销售力具体工作上一般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整体策略、网站品牌背书文案、网站服务产品销售文案、资讯内容、网站广告文案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网站产品服务文案。

商品展示是网站规划的核心要素,能不能打动用户,主要就是商品页面是否具备强有力的销售力。商品展示的销售力其核心关键就在于提炼产品的核心卖点——USP,然后利用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围绕和强化核心卖点。

另外就是网站关于公司和品牌或者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信力,千万不要随意夸张,让客户不信任。

4、网络推广传播

网络推广更应该理解为网络传播,即利用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递有效信息。菜根谭网络营销策划机构认为可以从下面三点来全面的理解网络推广:

(1)从过程来说,网络推广要经过三个步骤: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即向谁说?再次,要策划传播内容信息,即说什么?第三,采取什么方式推广,即怎么说?只有经过这三个有机组合的策划,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传播案,达到传播的目的。

(2)从方式来说,网络传播推广可分为:活动创意(这方式可细分太多了)、话题事件病毒、信息、互动游戏、创意软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等。

(3)从传播管道来说,网络推广可分为:SEM、SEO、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新闻软文推广、B2B平台推广、QQ(IM)推广、电子书推广、邮件推广、广告投放、广告联盟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管道形式。

21世纪,眼球已成为稀缺资源!传播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最大难题!只有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互动、草根、娱乐、扎圈等文化特性和网络技术手段形成病毒传播的倍乘效果,才能彻底解决企业传播难题!

5、网络营销数据分析

网络营销这个系统性工程的核心就是销售转化,而数据统计分析是将网络营销系统各环节有机整合的重要环节,数据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调整策略、解决问题,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建立涵盖搜索引擎排名监测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网站咨询统计分析、网站销售统计分析等一整套科学数据分析,提升企业网络营销运营策略和效率。

重视并用好数据监测统计分析,是提高网络营销效率、优化网络营销效果的重要一环。毫不夸张的说,数据分析是网络营销的支点,利用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6、网络营销团队

很多中小企业开展做网络营销工作的就一两个人,没有太多预算雇请组建一个完整的团队。其实,网络营销项目运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策略来统筹全局。如果预算充足可以组建专业团队来做,如果预算少,一两个人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思路清晰、策略目标明确,日常执行形成规范化,这也是项目运营规划。

至于团队运营管理。需要多少岗位?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怎么规划?岗位招聘、培训、薪酬、考核、激励怎么弄?团队日常管理又怎么管?等等。这也需要依托总体战略来配置组建和管理,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模式,需要的人员是完全不同的。

网络运营体系例10

当前,随着3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全业务竞争的逐步展开,中国的运营商相继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出了形式不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互联网与移动宽带网络融合的进程中。研究和分析互联网业务模式发展历史和趋势,对于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业务体系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1.1互联网业务发展进入“三维关系”的业务体系的重构时期

互联网的发展从以海量信息单向传递的Web1.0业务模式,向以用户生成内容的Web2.0业务模式的转变,并正在融合移动性向Web3.0模式转变。

Web1.0时代,互联网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以门户和搜索为代表的资讯信息获取,以邮件、IM为代表的信息沟通,以网络游戏、视频点播为代表的娱乐,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砖瓦结构的市场交易向电子化的转移四类业务模式为主。在Web1.0时代,互联网业务模式具有信息的海量单向传递、无中心、匿名以及无安全性为主要的特征。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去中心化”趋势加剧,以博客、社区为代表的用户生成内容的业务、在身份控制和认证为基础上的以安全电子交易为代表的新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出现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互联网的业务发展模式。从Web2.0时代开始,互联网业务与个人属性的关联强度得到极大的增加。

互联网业务在Web2.0下,进入一个以“个体的社会关系”为中轴的业务发展阶段:以社区论坛、分类网站为代表的具有地域属性的业务;以SNS交友网站为代表的社交属性的业务;以B2C/C2C网站为代表的社会交易性的业务,在进入Web2.0时代之后,在迅速发展的技术支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看到,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返地进入一个围绕“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个体与系统”的三维社会性网络关系,满足个体社会性存在所需要的交流(C)、娱乐(E)、交易(E)、发展(D)四维需求的重组和构建的时期。

1.2移动性成为以三维关系为核心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自然需求

在个体与个体的社会性关系中,一方面,个体在社会活动中需要自然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流动以及从一项活动到另一项活动自然状态迁移;另一方面。个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对个体之间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的需求。使移动性成为互联网业务的必然要求。

在个体与团体的社会性关系中,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交易为例。快速、便捷、安全的交易过程中,既需要随时随地对交易数据的交互,也需要交易过程中对有关订单、物流信息的及时交换。

在个体与系统的关系中,比如个人与团体(例如雇主单位)的关系中,由于竞争加剧,一方面个体在代表团体参与经济活动中需要随时随地地获取团体提供的业务和交易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团体也需要从分散的位置不固定的个体获取现场的信息。

因此,在以个体与个体为主的三维社会性互联网业务重构的过程中,移动性需求将自然的成为驱动移动互联网业务融合的第一动力。

1.3信任缺失成为阻碍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阻力

互联网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可隐匿性的存在使得整个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场所,病毒、木马、黑客、网络攻击、欺骗、信息滥用使得网络世界成为一个信用和信任严重缺失的虚拟世界。

这种信任与信用的缺失,在构建将现实社会性网络关系特征虚拟投射的互联网业务体系时,由于人们对信息滥用和交易风险的担忧,成为了由免费模式向可盈利的收费模式转变的最大阻力。

我们看到,互联网业务在应对信任和信用缺失的挑战时,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在SNS网站注册中采取邮件帐号关联的方式,再比如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中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信用担保商的出现。这些都是为了消除由于互联网的可隐匿性所带来的信任和信用的缺失的不良影响。

1.4技术和需求的进步加速驱动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业务转型

互联网的发展是从单向信息传递的Web1.0时代到以三维关系构建互动的、有限可信任Web2.0时代,正是技术的进步在驱动网络融合的基础上驱动着业务的融合。泛IP化、宽带化和计算技术成为驱动电信网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网络融合的核心技术要素。

首先,以IP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是以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的出现,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信息的制造、传播、消费的模式。另一方也成为驱动互联网自身和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以2G/3G/4G为代表的无线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然后,在摩尔定律之下。计算和存储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得以无线宽带技术为主的通信网和以IP为主的互联网在实现网络融合之后。所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也为移动与互联网的业务融合奠定了终端技术的基础。

最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由于技术和经济进步造成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原先割裂的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综合的、创新的需求。

2 电信运营商构建基于社会性关系的业务系统的驱动力

2.1电信运营商融合业务的移动互联重定义

互联网的移动化已经成为互联网与电信网融合趋势,并正在成为驱动以3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业务和网络发展的需求驱动力。因此。笔者认为,电信运营商开展融合业务,必然是基于互联网业务的移动化,向移动互联业务的融合。

传统上,电信运营商之对于融合业务的定义,狭义解释为电信业务之间的业务融合,比如移动与固定的融合。移动与互联网融合中,广义的运营商融合业务,可以界定为电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媒体业务、金融业务以及其他传统产业业务的融合。广义的融合业务的概念,其实质就是由泛IP技术和无线宽带技术驱动的,电信网与互联网在网络上的融合所带来的,承载在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业务。

2.2稳定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和创新利润新增市场成为运营商开展融合业务的战略目标

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由于市场渗透率的提高、替代IP语音技术的出现,以及3G牌照造成的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以语音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其收入增长趋势必定呈现下滑趋势。电信运营商在守住终端用户之后,必须创新业务和服务,创造新的用户需求市场,从而以创造新的增长点的方式,实现运营收入的增长。

因此,捆绑稳定现有传统电信业务市场,和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利润和和收入增长点成为运营商开展融合业务的终极价值目标。

2.3三维关系型的互联网业务有助于运营商融合业务战略目标的达成

全业务运营后,产品的同质化趋势使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趋于价格战的红海,这迫使传统电信运营商在产品和业务层面采取更多的关联,并借助互联网移动化过程中对终端用户掌控的规模优势,构建具有分组域思维模式的移动互联业务体系。

而这种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的构建,从业务模式到商务模式,必须迎合互联网业务对移动性的需求以及三维关系模式的业务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助于运营商融合业务目标的实现:

从稳定传统电信业务收入上看,社会性网络关系业务系统是一个比条块分割的业务更稳定的竞争性业务系统。从稳定的目标看,运营商的核心战术选择指向应该是如何构建个人退出本运营商网络时的强大壁垒,提高运营商自身面的竞争时议价能力和利润保持能力。

互联网的业务发展趋势,已经进入了以关系为核心的业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个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进入一个综合化、深度关联化的、系统性的需求体系,人们渴求以更统一的入口和接入方式,满流、交易、娱乐的全方位的需求。

因此,按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单位/组织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生产/管理/销售/商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构建的关系业务网络系统,所形成的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某一个环节的断裂,并不影响这个网络的稳定。这种稳定的以三维关系为核心的关系业务网络系统,使得个体在退出运营商的网络时,将面临巨大的退出壁垒。

从创造新增利润市场的战略需求来看,社会性网络关系业务是运营商从管道运营商向信息服务运营商转型中工具性的战略选择。从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目标看,运营商的核心战术选择指向应该是成为信息内容的整合和分发者,作为信息中介,从增加三维社会性网络关系中信息传播的效率以及减少交易成本的双边价值中增值,以获取利润和收入的持续增长。

这就需要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围绕三维社会性关系网络,为更多的关系性的需求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不同的关系之间建立系统性的关系,一是创造关系,另一个是打破关系之间的信息鸿沟,提高在整个社会性关系网中信息沟通的效率。

社会化性网络关系业务系统在竞争中的稳定性和围绕关系构建业务系统所能创造的新增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开展融合业务的必然选择。

3 基于社会性关系的运营商业务体系构建思路探索

3.1可信性是运营商构建可盈利的社会性网络业务系统的前提

互联网业务在向社会性网络的发展和演进中,娱乐和商务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但是由于互联网最初的可隐匿性,使得最初的娱乐和交易规模和营利性都由于存在风险而受到严重制约,我们看到,在中国正是由于支付宝等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的出现,才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社会性网络业务系统的发展,其根基就是以个人身份真实的可验证性,这是由于社会性网络业务系统是以现实的三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在网络世界的影响性的投射,失去了个人真实身份的真实性,社会性网络业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因此,基于身份认证的可信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是运营商开展融合业务,获取可盈利性的首要选择。

3.2运营商社会性网络业务系统体系的构建路径

目前中国的运营商都已经组建了面向个人、家庭、集团客户三个市场的组织、品牌和产品。但是,这三个市场所带给客户的都是割裂的原子化、分散化的业务。个人在使用这些业务的时候,由于业务之间关联的缺乏,而造成不必要的以个人关系为主要模式的社会活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障碍,个人在社会性活动中被人为的割裂。这种状态既增加了竞争的不稳定性,也给运营商滑向纯管道运营商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这种缺陷就在于现有产品体系的非社会性网络的关联性。因此,运营商在以互联网业务为标杆,开展融合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在盈利模式选择、市场选择方式、产品体系规划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重构。

首先,从盈利模式选择上,需要认识到,基础电信业务的价值有趋于零或甚至免费的趋势。运营商在构建社会性网络业务体系时,首要需考虑的问题应该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性关系的沟通、娱乐、交易、发展的需求,按照基础关系型需求业务和增值关系型业务进行分类,并以基础关系型业务的低资费甚至免费和增值关系型业务高资费的原则,重构资费体系,以确保收入和利润可持续增长。

其次,在市场选择方式上,需要认识到,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以社会性关系作为主要区隔维度的定位和细分的阶段。传统的按照区域、功能需求、文化等特性划分客户、选择目标市场的方式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不合时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市场选择方式必须是以个人为中心,按照三维关系的层次化需求,在深度和广度的展开之后,按照社会性关系的属性分类,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

最后,在移动互联网融合业务的产品体系规划上,运营商必须以“个人”为中心,按照个人在社会的三维关系中的交流、交易、娱乐、发展四方面的社会性活动需求,在重构现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产品体系。而重新规划的核心在于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系统三维关系的重新价值发现和定位。

因此,运营商在开展移动互联网融合业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按照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性活动网络,进行产品体系的重构;另一方面,需要在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以及各个业务平台之间,按照社会性业务网络的关系性构建需求,打破原来分割的、垂直的原子化的状态,实现系统性的关联。对此,运营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4 结束语

以个人为中心的基于社会性关系业务系统的融合业务的开展和运营是运营商在向信息服务运营商转型、互联网移动化趋势下,应对竞争、创造新增市场、实现利润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我们看到,以中国移动的139社区、飞信、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网融合业务的实践。表明运营商的融合业务之路已进入新时期。

参考文献:

[1]陈禹,信息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和产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运营体系例11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及运营也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据相关资料表明,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有二十八个大中城市申报了轨道交通规划,计划近期要建设大约2700千米的规模,每年平均需建设的里程则超过了250千米。当前,我国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早已先后实现了网络运营,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某些城市过于追求一些高标准,其设备配置及系统一味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对整个网络层面相关的问题重视度不够,从长远来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一、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式运营的特征

通过对伦敦、纽约等西方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城市轨道交通虽各具特点,但却又有相对的共性存在,现归纳如下:

首先,网络结构具有复杂特性。这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环线同其它的放射线或者直径线相交,且在环形上形成了许多的换乘式车站。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其超长线路与郊区、市中心、市区、副中心相连接,主要用来服务相关的通勤交通。第三,许多的轨道交通是在既有的铁路线上演化而来,但与铁路的功能定位又不尽相同,但二者资源可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运营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质。由轻轨、地铁及其它的系统所构成的城市轨道体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客流特点和技术条件,因而其网络系统的制式、功能及中线路形式也必将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此外,由于当前网络化所致的系统互通管理及乘客换乘等要求,其运营管理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最后,换乘具有相对的便捷特性。一般而言,成熟的交通网络体系都将乘客换乘看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型客流其集散点换乘车站的布置。其大型的换乘枢纽其运营与设计都是重中之重,从其选址到设施设备与站型设计的换乘衔接,以及费区布置、乘客导向的系统以及票制等,都将人性化作为其首要的考虑原则。

二、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网络化运营所面临的挑战

2.1网络信息与行车调度

与单线运营不同,网络运营它所面对的行车调度是针对于全网络的。尤其对于某条线路在紧急情况或者运营故障出现之时,涉及到相关的线路问题如何采用其它措施之类的问题。因而必须建立起一套在全网通行的行车调度系统,与此同时,也必须建立起一套全网统一的客流信息平台。而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审批程序,虽说相关的网络规则都由国家进行统一审批,但其每条线路都是独立进行的自行建设,其可行性报告同样也是单独进行审批的。由于其招标投程序都是分别实行的,因而也必然同全网络系统的各类技术标准不相一致。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同技术兼容及接口问题,会给网络运营的信息与调度系统的统一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如果不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建设,那么就必然会将其使用功能牺牲一部分。同理,支持网络统一调度的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传输的系统也必须纳入全网统一体系。

2.2关于网络运营相关的管理及维护工程

如果在交通网络体系当中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技术标准与设备,那么不仅会致使其系统备品的种数和数量管理困难,而且还会给相关的运营单位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与困难。此外,由于设备技术标准的不尽相同,其功能呈现也必定所有差异,这样就给管理者在网络运营的过程当中的操作和使用带来麻烦,因而必须运用同一管理者使用不同的操作设备与方式,对网络运营体系进行管理及维护,这也就在无形当中对相关的管理者提出了更艰难的挑战,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之下,如果设备出现问题,那么也将对操作而来无法预料的难度[1]。

三、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实行网络化运营的过程当中所必须关注的相关问题

3.1关于标准化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运营管理、建设、运营需求三个方面的标准化。而如果说运营需求实现标准化是网络运营的前提,而其建设的标准化就是网络运营的基础,其运营管理实现标准化就是实现网络运营的保证。因而要想网络运营的标准化就必须首先建立起标准化的网络运营需求,而根据标准化的运营需求,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就要进行相关的标准化的设计与规划,在投入运营之后,也要投入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方能保障交通网络运行的可靠及安全,确保运营的高效。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化,就必须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在交通网络系统中的制式要进行协调统一。第二,各专业的交通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标准也应统一。但从具体的运营及建设的过程来看,要想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标准化,首先就必须将运营需求的固化和统一,依照统一的标准化运营需求,形成标准化的技术接口与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建议包括维修规程、调度管理规程以及验收规程等一系列的标准运营管理模式。

再者,由于不同路线其同一系统与一条线当中的各个系统都是单独建设的,因此就会导致交通运营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标准的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出现。这不但致使交通维护和运营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且也会加大备品备件的数量及种类,从而增加网络运营成本。因而在第一条轨道建设之时,就应从全局的角度,依照专业的需求标准,且据此确立网络建设的专业间接口与技术标准,在交通运营的阶段就建立起一套全网络的维护及运营标准[2]。

3.2网络系统的专业匹配与集成化问题

一般来说,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过程当中,其专业间的系统及功能设计的不相兼容以及系统本身功能的不完善性的根本就在于系统集成化原因。在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由于本身各自的专业分工不尽相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强调的是各自专业方面的重要性,各自为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交通网络的集成管理及专业接口的管理也相对较为薄弱,由此类似专业功能的不兼容现象也常会产生。因此,必须要使用集成化的系统,以此来打破的壁垒与界限。

3.3关于国产化的替代模式

国家规定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的国产化率必须超过70%,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有些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仍没有完全被掌握,这也对轨道交通的运营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直接构成了影响。加之当前各项设备系统的发展也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各类产品其更新换代的周期也随之缩短,许多具有先进性质的产品不断运用到当前轨道交通建设之中来。因此,我们更应在交通设备的维修及替代方面下足力气,多花功夫。只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改变由于传统技术更新换代而带来的备件缺失的情况。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实现,为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者在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关注的同时也必须将目光投入到网络轨道运营的质量层面之上。而从当前网络运营的层面上看,轨道交通发展必须关注信息化、集成化、国产化替代及标准化等问题,从而真正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为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可靠及安全问题提供强硬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