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理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6 14:48:59

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理念例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anzhou city the current traffic state analysis,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proceed from the reality to introduced" green traffic" idea,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optimization of walking and bicycle traffic, adapted to form cit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traffic system, improving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improve the city operational efficiency,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traffic;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城市大兴修建道路、高架桥、立交桥等“畅通工程”,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阻塞仅仅通过新建和拓建道路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汽车尾气、噪声、拥挤、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从实际出发引入“绿色交通”的理念,采用低污染,适合城市交通的运输工具,建立起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1兰州市交通现状

兰州市地处黄河河谷盆地,东西狭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图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市机动车急剧大幅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7万多辆。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之区域经济的相对欠发达,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车多路少,且基本上是平面混合交通,冲突点过多过密,路口较多且间距短,经常是一个路口拥堵立即引起相邻路段、路口的连锁反应,因此市区一直处于“东西拥堵、南北不畅”的状态。

图1

此外,由于机动车数量剧增,车流密度增大,降低了行车速度,增加了机动车停车及低速、怠速运行时间,导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加大。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目前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占总体大气污染的17%左右,并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

2兰州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问题

2.1道路用地指标偏低,道路设施建设滞后

兰州市目前已建成的道路总长度541.68km,道路网密度2.77km/k㎡,路网密度不均衡。道路用地面积仅占建成区用地面积的7.77%,人均道路面积6.23㎡,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规定的“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的规定。与此同时,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蚕食、侵吞道路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再加上部分道路配套设施不到位,交通组织欠合理,使用效率降低,使得本来就有限的道路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

2.2 道路分工不明确,路网分布不均、系统不完善

现有市区主干道分工模糊,道路网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如西津东路不仅担负着相邻两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的直接交通,不相邻区之间的间接交通,还担负着城市过境交通,黄河南北两岸交通,购物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等,在这一路段,混合交通由来已久,分流在此显得困难重重 。兰州市区沿黄河呈带状分布,由于主城区运量大而集中的东西向交通仅有东岗路、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西固路这几条主干道承担,蜂腰路段多,成为市区整个路网的交通瓶颈,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此外,道路系统不完善,高低级别道路之间缺少中间等级道路的过渡,鱼骨状的交通模式道路交叉口较多,使得可供绕行的道路很少,且南北断头路较多,一旦主干道上发生交通拥堵,无法形成交通流的回路,于是就形成了一堵皆堵的局面。

2.3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单一、线路设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足

兰州市交通以地面交通为主,虽有少量的水上交通,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体系。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交通需求,道路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平面空间,而地上、地下和水上的立体空间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单一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统难以支撑高强度的交通需求。公交运行线路过于集中在市区中部和主干道上,线路重复系数大,运营速度较低,缺少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设施简陋,位置布局也不尽合理。

2.4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建设滞后,与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相比,兰州市停车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全市仅有停车场1075处,停车泊位48391个,路面临时停车场点125个,泊位3673个,平均每十辆机动车仅拥有1个公共停车位。大量无处可停的小汽车沿路随意停放,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导致道路交通更加拥挤,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又一大弊病。

2.5交通管理水平滞后

近年来,兰州市机动车持续增加,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滞后。兰州市目前交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仍比较单一,科技含量低,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道路的标志线以及隔离设施不全 等都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绿色交通”理念对兰州交通发展的启示

绿色交通理念例2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is inevitable result of sustained high speed growth of economy, city traffic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every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ffic is the city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formation of solving city traffic problem of consensus. Therefore, I think, our city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Keywords: green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绿色交通

1.1 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其主要特征是安全、畅通、舒适、环保、节能、高效率。绿色交通的概念包含了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促进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模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等[1]。

由此可见,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2]。

1.2 绿色交通的特征

1.2.1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交通方式:在交通方式上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

②交通系统:拥有方便、快捷、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③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共生[3]。

④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步行。

1.2.2 与土地使用协调

绿色交通理念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的目标[4]。

1.3 绿色交通规划原则及要点

绿色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人的舒适性,不仅要考虑交通出行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考虑道路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尾气污染、噪声、振动等危害。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上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效率、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等进行考虑,才能实现绿色交通。

1.4 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框架

①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②建立适合人和公共交通的城市布局和开发模式。

③鼓励和推广轨道交通、地面交通。

④促进非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⑥合理分配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

⑦确立交通管理政策。

1.5 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

①环境友好;②资源节约;③服务高效;④出行距离合理;⑤交通结构绿色。

二公共交通系统

2.1 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行政辖区内,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形式的客运服务,实现人员高效、安全、舒适和方便的、移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5]。公共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市民遵守客运规则并支付相应的交通费用,就可以自由选择交通方式出行。

2.2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在中小城市中一般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为主要客运工具;在现代大城市中,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公共交通工具载量大,高运送效率,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较小和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2.3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能源指标小,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道路公共交通由于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

2.3.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不配套。目前我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政策主要在于财政补贴政策和在少数城市实行的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政策[6]。

2.3.2 公交优先通行政策并没有实际落实,公交专用道设置也不合理。公交车辆专用道名存实亡,大多被占用或混用。

2.3.3 交通路网规划设计欠缺且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共交通线路网稀疏;对居民出行的需求量研究不足等。

2.3.4 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车辆发车频率太小且不准点。

2.3.5 停靠站设施简陋。公交线路沿线站台的设施简陋,不能挡风避雨,站台地面坑凹不平,雨天车辆靠站时,污水四溅,若车辆靠不了边,乘客还要淌水上下车。

三 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对策

3.1 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7]。

3.2 把交通纳入城市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之列。

3.3 以人为本,城市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街道要适应步行需要,贴近生活,给市民提供更多样的出行选择,更加注重出行的安全和环境。

3.4 建立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供空间;引导私人小汽车适度、合理使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

3.5 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轻交通路网的负担,减少机动车总量,以实现减少交通有害气体排放总量的目的。

3.6 规划建立合理的交通道路网络结构,并通过严格科学的交通管理,使交通保持畅通有序的良好运行状态。

3.7 通过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

3.8 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城市居民利用公交、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出行。

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四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7]。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目前人均用地和能源资源少、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同时,科学严谨的进行公交道路规划,提高公交线路网覆盖率和线路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布置公交站点,为乘客提供便捷出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公共交通才能得以优先发展,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才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理念例3

1 绿色交通和生态公路设计的概念

1.1绿色交通的概念

绿色交通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一个系统,它要依附于城市发展这一要素之中,既然没有独立性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再者可持续发展交通强调的是交通未来的发展,这与绿色交通倡导的从现在就开始转变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也是不科学的。而第三种学说点明了绿色交通与城市发展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本质和要求,这一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思想、生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由此形成的旨在减少城市交通发展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城市交通污染、实现城市交通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目标,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和谐交通运输系统。

1.2生态公路设计概念

生态公路主要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上公路发展理念,当然这里公路的生态性,并不是要求公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净化,还是要求公路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在遵守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建设与周围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要强调公路的生态性,主要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而所谓的生态公路设计制止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公路的建设体系当中,使公路这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生态系统。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公路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内容,科学设计公路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侵扰,降低公路建设中的碳排放。

2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分析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必须将公路设计与生态设计、绿色交通理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在借鉴生态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公路设计一个重要目标,达到公路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目前,我国在公路设计上应该遵循的主要规范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这一规范虽然对公路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公路项目的总体设计当中,而是提出了一个环保总体设计要求。虽然也强调了公路设计的环保性,但却把公路设计与环保设计割裂开来。

而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在实际勘测的基础上,以掌握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设计路线方案以及其总体布局,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重要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载能力,以及保护和恢复的能力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公路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中的环保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的三同时原则。

2.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公路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应该详细分析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生态调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和生态环境情况,了解项目路线可能穿越的居民区、农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属性和生物种群特点。(2)根据已有的建设经验和前述调查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活动的反应。(3)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建设方案的综艺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科学的选定路线,确定路线方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割裂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空间的联系,如果在设计上不能完全避免则应该在确定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4)在工程造价计算和路线方案比选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到建设成本当中,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选择路线方案的重要依据。

2.3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地形图资料为基础,移醐不清的或矛盾的地方应该以实际勘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在初步设计中要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要求,以减少设计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主要目标,通过减少设计填挖方量,尊重地形、地貌条件基础上,以纵向桥或者隧道的方式避免隔裂原有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然的连接和过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总体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设计过程中要采用一些自然资源消耗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的过程充分考虑到路线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等情况,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植被恢复设计等工作,在设计上在满足环境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工程量。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舒适、美观的高原生态公路,由于该项目区海拔高,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达到与

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原则并贯彻于设计和施工中,川九公路路域内植被恢复率达到90%o以上,已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绿色交通理念例4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

绿色交通是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思路与目标模式。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土地使用紧张、交通堵塞等不良状况,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作用,而且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从某种程度来说,绿色交通理念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相伴而生的。城市绿色交通理念内容涵盖较广,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交通工具先进多样、交通功能安全经济、交通载体以公交为主、交通污染问题得到缓解、城市交通缓解良好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也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为交通规划的协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如果深圳市盐田区在对交通规划上缺乏对交通系统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考虑的话,无法形成一个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统一,不仅如此,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得到完善。因此,深圳市盐田区的交通规划对交通的政策和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势必难以解决城市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和绿色交通的实现。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深圳市盐田区进行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规划实际上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中公共汽车、有无轨道电车、轻轨地铁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的规划,可以达到城市交通规划通达有序、安全舒适的目的,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绿色交通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般而言,深圳市绿色交通的规划一般是为了缓解城区交通堵塞、降低交通污染、控制交通维护费用而提出的一个建设性意见。一般来看,绿色交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环保型和协调性。协调性在于绿色交通理念包含了城市交通中生态环境的协调、交通发展未来的连续性、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以及城市交通与社会的协调性。另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也可以通过绿色交通规划来实现,但是在特征的表现上也是以规划经济能力为前提、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持、社会发展可持续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体现出了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局面,迎来公共交通大发展的,不仅如此,还可以高效的缓解由于汽车排放尾气而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深圳市盐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的社会经济进步。

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的方法

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原则

首先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必须在结合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规划科学性及合理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可以准确的把握绿色交通理念,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其次根据绿色交通的理念,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的方案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和延续性原则这五个主要方面。深圳盐田区的绿色交通规划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城区基础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上,不能仅仅限于当前盐田区发展的需要。协调性则主要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因为盐田区随着社会发展,土地空间明显不足,因此必须要提高绿色交通规划中土地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协调还应该注重交通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切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绿色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在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这一点上要尽可能的做出卓有成效的考虑和具有建设性的规划。有序性和平衡性主要是要在交通规划中尽可能的合理布局,通过减少居民和车辆用量的方式来实现交通设施使用的有序平衡。延续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对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时应该满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具有长远的目光,真正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良好效果,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成本。

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究

交通系统的规划

1.1公共交通系统为主

由于盐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应该在规划中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减少私家车量的数量,合理的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加大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型汽车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到了的通行能力,而且还可以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同时要加强路网的规划,注重公共交通车辆的换乘系统并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1.2控制小汽车适量

我国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堵塞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小汽车数量过多问题导致的,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小汽车数量也急剧增加,但是这种局面严重的影响了盐田区的道路通行,而且由于尾气排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小汽车的通行采取抑制措施或者鼓励人们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1.3增加慢行系统

其次增加慢行交通系统,并使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出行有机结合,有效的缓解盐田区交通压力。另外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提高城区人民的积极性,短途可以利用步行的方式来减少城市拥堵问题,并能锻炼身体,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绿色交通的效果。

绿色交通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

绿色交通的理念下的交通规划必定要达到绿色的效果,因此在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上,应该研究和采取先进的绿色交通技术。比如在与交通有关的车辆和燃料上,应该予以适当的检验,检验的标准也应该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规划工作中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因此绿色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基于政府、公众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准,政府在盐田区进行绿色交通规划师可以建立一个对于今后交通体系发展的一系列法规,从而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工作。另外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也十分重要,通过在社会上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对绿色交通规划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提高了公众对于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

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的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并不是一种新的交通理念,而是更深一层的研究和革新,不仅如此,通过对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能力,并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另外在探索和实践中,提高了盐田区公众对绿色交通的认识,提高了人们绿色出行和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这对于盐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盐田区在实际的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规划中必须要注重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在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市间经济、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优化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理念例5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10-01

前言

目前,对于城市郊区不断加大的开发力度,而且城市也加速了机动化进程,这就将交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因此,便捷的交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一方面来讲,交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来看,交通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占用很大面积的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车辆,因此必须通过扩建道路,并且增大停车场面积来适应这一现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牺牲掉大量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就使得机动车的数量急剧上升,远远超越了城市道路的建设进度,这种不相适应性就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如果交通比较拥挤,那么就必然会压低车辆的行驶速度,这不会造成能源的利用不合理,而且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此外,如果行车的速度太慢还会造成汽车的排污量增大,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上述问题的出现,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及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绿色交通的涵义

所谓绿色交通主要是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环保交通的一种。为了避免交通堵塞现象的出现,同时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对交通进行合理管制。此外,还可以通过采取大量交通措施来对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和谐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决具备很多优势,例如井然有序的交通、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及能源损耗少、环境污染小。

绿色交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交通通畅、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如果加大公共交通的利用力度,就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机动车,而且还可以用清洁燃料代替原有的高污染燃料;大力提倡使用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交通现状作出妥善的管理和改善。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还要采取先进技术以及合理的方案,争取实现人和车的井然有序的流动。相对而言,绿色交通的协调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交通与环境、资源、社会以及发展至今的协调。

二、绿色生态道路设计应用

基于上述合理设计思路的指引,制定相关措施来切实保障节约地、水、能、材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方面的实施。于是,一条全新的、先进的“绿色生态道路”诞生了,也就是西安市西咸新区市政道路的出现。

1.调整车道宽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车行道、人行道以及分隔带共同构成了道路的横断面。就目前的道路现状而言,车行道一般比较宽,这就增大了车辆挤占车道的几率。驾驶员如果不按照交通规则来行车,那么就极易导致交通阻塞,这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甚至是影响了交通安全。

汽车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而且其行驶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此时,车辆行使的横向安全距离已经跟不上交通发展的步伐。目前,行驶车的种类日渐增多,货车已经不再白天行驶,而是逐渐转向夜间行驶,而且出现了很多集装箱车型,逐渐取代了自行车。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步行,这就更加凸显出了道路的休闲功能。可见,车道宽度必须不断发生变化,逐渐适应交通变化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对道路的横断面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

近来,这股绿色道路建设的热潮已经席卷北京和上海等各大城市。例如,北京西路由原来的4m压缩为2.7m。上海共和新路由原来的3. 75 m压缩为2.75m。对于深圳市的滨河大道而言,由原来的3. 75 m压缩为2.75m。

西安市的西咸新区是一个示范园区,严格秉承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设计理念。该地区主要用于办公与研发,并且发挥其商业用途。西咸新区不允许过多大型车自由出入,而且需要通过运用窄化机动车道宽度的有关技术,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慢行交通用地面积,对城市的步行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全面贯彻实施低碳出行的基本策略。

2.实施路口渠化处理技术,提高交义口通行能力

如果在平交路口加上一定的渠化要素,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交义口的通行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于路口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车辆与行人的合理分配,这将使得交通组织产生质的飞越,大大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时切实保障了其安全性。通过在道路两侧运用小转弯半径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大减小了用地面积。

3.采用绿波设计,实现区域信号灯联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通过采用绿波设计,来将区域信号灯连接起来实现联动。此时,如果车流行驶在主要道路上面,那么各信号灯就会彼此协调,实现绿灯控制,这样车流就会井然有序地通过路口,不耽误彼此的车行时间。此外,通过运用绿波设计还可以减少大气与噪声污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为人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

4.运用人行二次过街技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采用人行二次过街技术,可以使得路口的安全性增强,更加便利而且提高了行人的过街效率,可见这是一种提高路口利用率的有效方式。在人行道上面,如果加上安全岛就可以将人行道分开,供两相位的人通过人行道。

这种人行二次过街技术的运用,刚好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节本理念。再加上一体化过街设计的实施,可以同时满足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双重需要,减少了彼此之间的干扰。

5.交通稳静化措施,创造安全、宁静的道路空间

在道路设计中,减速设计被统称为交通稳静化。,也就是说通过综合运用硬设施和软设施来进行环境保护,尽可能地减少机动车对居民造成的环境危害,对其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可以改变不规范驾驶行为,而且可以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安全性。

6.设置连续非机动车道路,提升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对于很多老城区来讲,道路资源并不十分宽裕,是非常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合并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来增强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因此,各种车辆与人一起混行,极有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隔离开,那么就划定了各自的空间,这样不仅行车安全而且安全方便。此外,还可以为自行车的停放设置专门的区域。

总结

将绿色技术应用到道路的实际设计之中,这将有利于打造一个丰富多彩、实用性高、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交通运输网络,这就可以实现低碳出行,方便行人、公共交通等环保出行设备的出行,这是人们适应日渐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潮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探讨与分析,为日后进行绿色生态道路建设提高指南。

参考文献

[1]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绿色交通理念例6

1 月河生态区的概况

为了促进安康城市中心北移、西进、东延的建设,政府部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限制无序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的整体规划,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速度,以推进月河川道核心建设区域,早日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

总规指出,月河口片区处于安康的西部旅游度假区,是安康市的生态环境的屏障,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严格保证生态环境,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开发。

1.1空间特征

规划片区属月河口川道与汉江川道交汇区域,地块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开发建设。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场地高差最大100多米,给规划区内道路布局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市政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为特色空间创作的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月河口片区属于汉滨区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主要有新胜村,目前片区内分布有8个行政村,分别为忠心村、新胜村、七里沟村、红莲村、忠诚村、佘家窑村、长铺村、陈家山村等。《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片区总人口约为10000人。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与家禽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村庄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各村庄零散的小型商店。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特征,拆迁安置工作量较小,是生态城建设的优势条件。对于就地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非常有利。

2 月河生态区道路交通规划总则

以原有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以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指导,提倡“公交先导、通达有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与区域交通系统合理衔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骨干路网,优化网络结构和级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的骨干道路系统,支持城市空间拓展目标的实现。

3 月河生态区道路网规划策略

所谓的“绿色交通”即指步行、非机动交通以及各种可供搭乘的公共交通方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20%以上,中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15%以上。为将月河口片区打造成月河生态区,其道路发展策略有:①将月河生态区核心片区路网密度提高,积极引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②将城市土地开发使用和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的需求;③打造全方位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的高畅达度及衔接的合理性;④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提供直达核心区的高效交通枢纽,确保提供所有必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减少生态区内不必要的机动出行;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引入最前沿的绿色技术,使用清洁型的“绿色”车辆;⑥出台一系列能够有效抑制个人机动交通出行的政策和办法,包括相关的停车管理措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针对月河口片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本次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月河生态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而建,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因此,自行车出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适合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仅限于健身项目,其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机动交通和步行范围内。在高差较大的垂直方向以步行为主,充分利用有高差的地形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垂直交通的优化,大幅缩短步行的交通距离,并与休闲设施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并对人们的心里感受进行强化,使地形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在水平方向的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交通与步行是“共生”的,这种“共生”的意思是在空间层面上能够共融和共享的。也就是说步行区不代表就是机动车的禁地。“共生”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两种出行方式的结合。一般而言,步行的距离越长,人们步行的意愿就越弱,反之亦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变长,地形又限制了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自行车),最有可能代替小汽车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3.2 构筑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

上位规划中对地貌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组团式布局可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适宜建设用地,这为尽端式支路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另外,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是最利于公共交通组织的形式,采用短距离的步行系统衔接公交站点,可以有效降低私人机动交通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低碳出行的目的。

3.3 鼓励使用电动自行车

在安康慢行交通还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按照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性能看其续航能力、动力单元配置一般都能满足爬坡(坡度i

3.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也是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的教育设施能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保证孩子的就近入学,使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效率低于步行效率,以此来引导家长选择步行方式接送子女上下学。《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范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在月河口片区内设置中学2所,小学4所,幼托14所。其中,中学占地面积6.6公顷,服务半径1200-1500米,一处布置在南环西路与新月路的交汇处,一处位于南环西路与长陈路的交汇处;小学占地面积7.3公顷,服务半径700-1000米,其中休闲疗养度假区1处,生态居住区2处,山地运动区1处,分别结合居住用地设置;幼儿园属于居住小区内部配建,每处占地0.3-0.5公顷,服务半径250-450米。

4 小结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本文就安康月河生态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作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绿色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在研究生态城市的时候不能忽视生态城市中的交通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两者相结合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生态城市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贻强,等.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83-87.

[2]杨晓光.构筑绿色交通系统[J].城乡建设,2005(11).

[3]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全永染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绿色交通理念例7

关键词:

市政道路,绿色人文理念,设计方案

1当前市政道路设计在落实绿色人文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1.1交通压力大国内绝大部分的城市,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间,以及周末出游期间,城市交通常常会拥堵不堪,城市交通压力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状况下,市政道路设计往往会对绿色人文理念进行简单的、小范围的运用,把大部分的道路空间来进行路面铺设规划,其设计重心是放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上的。因此,市政道路设计必然会受到本市交通压力情况的影响,在落实绿色人文理念中存在土地问题。

1.2改建难度大每个城市的市政道路交通网,是通过几十年来不断施工建设和设计修改才形成的,不可随意对某一路段进行改造变线。所以说,市政道路设计要想更多更好的融入绿色人文理念,必须要面对道路改建难度大这一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有限的路段上,对市政道路进行绿化人文改建是一件非常繁琐且细致的工程,相关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与高效施工。

1.3绿色空间少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市政道路穿插其中,所以城市中所拥有的绿化空间其实是很少的,可供市政道路绿色植被种植的土地面积自然是非常的小,这导致了每个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对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只能是想想而已,能够真正落实绿色人文理念的道路工程十分有限。从绿色空间少这一问题来看,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基本运用,是一件需要多方面思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设计工作,而有些设计者对施工路段没有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在设计方案上就会给出错误的建议,导致市政道路建设在施工后期不得不再次修改。

1.4投入费用多市政道路的设计和施工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有关绿化人文理念的落实上,一是需要大量的绿色植被和花卉,二是需要专业的园林工人进行维护保养,三是围绕绿色人文点所布置的设备器材需要购买、修理。因此,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而政府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上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相比较而言,在道路附属的绿色人文理念设计上的投入资金就非常有限,这也是限制绿色人文理念更多融入市政道路设计的原因之一。

2绿色人文理念融入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案

1)绿色人文道路设计图。图1是某城市的两种绿色人文道路设计图。2)绿色人文道路设计图分析。如图1a)所示,是城市中心某干道道路设计图,通过市政道路设计部门的前期考察与规划设计,将该路段分为双向单通八车道,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和花卉种植布局,让市政道路的绿色景观非常的美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同时能给城市更多的绿色气息,有利于市民的身体健康。如图1b)所示,是城市沿河道路的设计图,每间隔一段距离,在道路旁边就设计建造供行人休息的公共设施设备,使道路、建筑、植被、河流融为一体,突出体现了市政道路对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形成了良好的绿色人文氛围,这是非常好的设计方案。

3市政道路设计更好运用绿色人文理念的合理性策略

3.1提高市政道路设计者的绿色人文理念运用水平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者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关键人物,其个人能力和设计方案决定了市政道路在绿色人文理念方面的实际运用比率,所以从设计者的角度来思考,要想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更好更多的运用绿色人文理念,就必须要坚持提高相关设计者的绿色人文理念运用水平。比如,市政道路设计者,可以通过各类道路设计图书,或是参加道路设计研讨会、学习会等,对自身道路设计绿色人文知识进行积累和专业提高,还可以借鉴学习国外市政道路的经验,进一步丰富自身对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水平。

3.2加大市政道路设计对绿色人文理念运用的比例市政府在决定市政道路修建、改造的时候,应当加大对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比例,在可控的投入资金和设计空间内让道路设计部门更多的融入绿色人文理念,摆脱单一的道路设计模式,让市政道路不再是只为满足车辆行驶而设计建设。因此,作为市政道路设计、建造的最终拍板决策者,市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绿色人文理念在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设计之初,就要有针对性的向设计部门提出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要求,并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落实好监督管理工作。

3.3合理化布局,打造绿色人文城市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上的充分体现,可以从城市道路、绿化布局当中清晰看到,合理化的布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市政道路中的绿色人文气息,可以使城市上升为绿色人文城市。所以,市政道路设计对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科学化的方案设计,对绿色人文道路进行合理化布局,使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上充分体现,从而形成绿色人文氛围浓郁的美好城市。

3.4构建并不断完善市政道路绿色人文设计体系随着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市政道路设计部门应当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构建并完善市政道路绿色人文设计体系来提高相关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绿色人文道路设计与规划工作、施工建设与道路维护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市政道路设计在绿色人文理念方面的运用水平。

4结语

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已经成为我国市政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相关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绿色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在设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与问题,通过提高市政道路设计者的绿色人文理念运用水平,加大市政道路设计对绿色人文理念运用的比例,构建并不断完善市政道路绿色人文设计体系,形成合理化布局,实现绿色人文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以北京二环城市快速路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绿色交通理念例8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应对生态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必须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紧密相连。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化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需顺应新生活方式、新能源、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也要满足中国城市化当代特征。故此,绿色低碳城市设计和规划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绿色低碳城市是城市空间为载体,根据绿色低碳理念构建城市经济发展新方向和新模式。绿色低碳社会属于城市社会发展蓝图,是绿色低碳生活导向的城市。事实上,在现代城市规划综合应用中,常见的有绿色低碳社会理念、经济理念和生活理念。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和气候变暖。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原本城市形态、建筑群体、发展模式出发,合理布置好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综合解决世界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为了达到绿色低碳城市模式。

1.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城市设计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环境问题,更多的考虑到了人和自然环境的问题。由此探索整体发展和环境优先的新型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绿色城市设计,是在城市经济允许的条件下,重视人类居所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性。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要提倡公共交通,尽量避免大量私家车的出行,加强城市功能的混合性。城市设计宏观层面上,一些占地不均匀或规划不合理的路段适当拆迁,尽量减少大型拆建的资源浪费。城市设计微观层面上,积极倡导绿色建筑,采用一些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使用节能材料,实现绿色城市规划。

1.2低碳城市规划理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城市最初形态、建筑布局、发展模式出发,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低碳城市。通过规划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基础设施,从而构建成低碳排放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低碳城市规划理念的意义是,用低碳理念引导城市的合理规划,达到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可完善低碳城市几何空间结构,并替代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以低碳理念和特征可以转变城市生活方式,而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自然整体便会互惠互生,形成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的城市形态。

2.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师要改变现有城市规划理论、理念和方法,把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实际生活内。从重视城市用地平衡转变为重视城市发展碳氧平衡。在城市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上,重视低碳规划策略和模式引入,更新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是空间规划,规划师要了解城市空间使用模式的优化方式,减少城市建筑和交通的碳排放量。并构建城市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群。

2.1城市规划布局

2.1.1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要重点解决城市人口密度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矛盾。一方面要制止城区的摊饼式膨胀,对高密度人口进行疏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要实施控制型的紧凑疏解,推动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区的空间方式扩展,新的规划布置于公共交通纽带。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走廊方向开展分时序和分段的规划发展,满足人口增长中的不确定需要。城市整体结构形态方面,要对比、评估和分析各种空间布局的碳排放量,获得不一样的绿色低碳建设理论,并对比选择最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如,城市中的居民区、功能区、CBD新区、产业园区规划和设计,建设布局有较大差异。具体实施应当注意具体可行性。积极向居民区人们宣传低碳生活与消费理念,并构建高效节能的居民区基础设施;CBD新区规划中,组织不同功能的建筑和用地布局,对规划布局的绿色碳汇、能源集中供给进行优化;产业园区规划要分析不同的产业布局能源损耗,提升废物能源再生利用率。

2.1.2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

城市交通是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活动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城市功能,促进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规划,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原则,实现交通系统内部效益性和协调性。

2.1.2.1内部优化

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内部优化中,要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规划好公共交通系统。比如,根据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发展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的快速公交系统,从而牵引绿色低碳的交通格局。此外,要积极发展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开发研制小排量、新能源的公交。解决能源浪费、占据过多城市用路、尾气污染问题。

2.1.2.2外部协调

城市规划要协调好交通容量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关系,以交通系统规划来支撑城区的土地规划。重点研究交通规划外部的规划模式和需求,道路规划建设注重环境的影响。考虑和城市规划相关的要素,以此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倡导全民参与,以绿色低碳宣传提高全民的交通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全民的绿色交通消费意识,构建有节制的交通理念。

2.1.3城市土地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方面,需探索不同的组合形式,制定出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和用地性质。根据紧凑型城市的空间规划理念,应当以小混合、大分区的原则构建多功能混合土地使用模式,尽量减少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为了减少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致使的功能区资源浪费和用途单一现象,应当按照原则规划土地,改变传统的功能分区僵化布局。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城市中心用地价格较高,且建造完毕,故此需要征用适量的耕地。规划师要处理好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化用地关系,并提出节地的目标。城市高层住宅要保证前后建筑间距大于30m、侧向间距大于13m,满足日照时数。规划师在城市土地规划时,要对高层建筑进行日照验算。城市高层住宅小区应构建较多的地下车库、商场、餐饮,实现节地。城市中有些复杂的山地、坡地要合理处置填方,保证土石方的平衡,确保场地规划用地的经济合理。

2.1.4绿地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系统,不但能够塑造一人的城市形象,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可吸收二氧化碳。减缓热岛效应来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碳排放量是随意性的,没有进行总体把握。构建低碳城市,不仅要保证绿地的数量,而且要保证绿地的质量。在城市绿地布局中实现面、线、点的绿地结合,构成均匀分布的绿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绿地环境,降低碳排放量。

2.2绿色低碳技术

2.2.1节能型建筑的设计

随着城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风环境问题逐渐受社会大众重视。建筑高度增加,高层建筑室内外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建筑风环境关系到了行人的舒适度和安全,许多城市制定了专门法规去监督和管理住宅小区建筑风环境的问题。大型工程项目要开展风环境强制性评估,以司法和行政手段控制城市中的不良建筑风环境。住宅小区的室外风环境较差,夏季可能会影响到室内外通风顺畅,加大了室内空调负荷。在冬季会因为建筑结构的渗透要进行能耗采暖。设计出良好建筑风环境,能够降低建筑能耗。城市广场、街道,规划师可改变建筑物外形和布局情况,杜绝不良风环境根源。或者可以增加格栅、挡墙,种植一些乔木,改变建筑风环境的风向,保证高楼后花园和广场洁净度。

除了建筑风环境问题,还有建筑朝向问题。建筑物朝向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空气渗透热量、冬季太阳辐射和夏季通风降温。其他朝向相同时,东西向板多层住宅建筑传热耗热比南北要高出5%,这就会增加室内空调损耗与遮阳成本。以节能角度出发,建筑物总平面的设计和布置便于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朝向应当采取南北或者偏近南北,房间东西向易被夏季日晒。

2.2.2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能源

要对原有能源结构进行更新,开发和利用城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国城市中使用的石化能源主要是煤,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煤炭的含碳量最高。我国城市应当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无碳能源,并规划好山谷地块的能源系统试点。以冷、电、热三联供技术完成能源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以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分析,支持无碳能源和绿色低碳,能够促进城市能源供应多样化,积极处理好无碳能源和高热值碳密集能源协调的关系。这也是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技术是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形式。清洁生产是在开采资源、产品生产、废料使用过程中,尽量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保护湿地、植树造林、集约利用土地和提升城市绿化的方式,构建绿化低碳型城市。

3.绿色低碳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

3.1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建筑建造的全程监管

需在绿色低碳城市的规划、审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管,使用城市当地材料,并划定建筑材料运输范围,减少材料运输能源消耗。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风能、太阳能、沼气或地热能,最大效率的利用当地能源和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城市是发展要求。

3.2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城市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基础差、起步晚、工程实践较少,还属于生态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程度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和标准处在研究阶段,在制定标准时要重视中国实际情况。绿色低碳建筑,需开发和研究控制碳含量的措施和计量碳含量的技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设施,构建新型的绿色低碳建筑。例如,我国杭州市在规划绿色低碳城市时,推行“六位一体”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活。而厦门市低碳城市规划重视空间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节能降碳,并发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

3.3加强材料开发和技术研究

城市的碳排放主要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国绿色建筑的建造设备和技术较为缺乏,需组织科技力量研究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同时,要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绿色低碳的交通工具。将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最低成本加快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进程。

3.4探索有效化的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模式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以能耗部门进行划分,有建筑、工业、农林、能源和交通部门。我国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质量,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绿色低碳城市管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种因素的共同管理。开发商申报绿色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再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和备案。由具备资质的监督机构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中的情况综合评价项目绿色低碳性能。同时,评价结果是市场选择的依据,开发商需通过对应信息下市场和政府优惠政策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结束语:

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土地规划时,要求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积极配合和通力协调。以城市绿色低碳理论、经验支持,可实现合理的城市规划。绿色低碳城市规划要改变传统规划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低碳城市是充满生机的个体,它和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相互作用,产生联系,既是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鼓励,也是城市规划在新环境条件中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富华.论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2,(35).

[2]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3]刘秀华,陶丽霞.浅谈“时尚”的绿色•低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4]曾伟东.现代城市化下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4).

绿色交通理念例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29-02

1 绿色交通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绿色交通,是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它能最大化地承担运输职能同时又减轻对环境破坏作用,追求城市交通的通达、有序、快速、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运输模式。绿色交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实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和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满足人们的最大交通需求。绿色交通是与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的,它所强调的是交通的“绿色性”,即减少环境污染、减轻交通拥堵,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和谐。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决策之中,使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两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交通工具上来看,主要包括各种低污染车辆,如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太阳能汽车、混合能源汽车等;从交通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2 长株潭交通现状及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并且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多核心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三个核心城市相对集中,两两相距不足45km,城市间距离不超过半小时车程,所以长株潭城市群在中国城市群内属于少见的多中心相对集中的呈面状发展的城市群。长株潭三市的交通,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

尽管长株潭政府已经从政策、经济上都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网扩容和新型交通方式等各方面建设,但城际之间的交通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从长株潭交通现状分析,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两个问题:一是城际交通通行能力不足。目前长株潭城际交通网络主要是铁路和公路,但由于三市的距离并不远,铁路得不到充分利用。三市之间的市级公路运行速度慢,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是承载不均。二是城际交通结构发展单一。目前公共型城际客运交通主要由短途客车承担。城际公共交通结构单一造成出行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只要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时,就会优先考虑购买小汽车。

由此可见,长株潭城际交通现状是交通发展层次低,交通运输效率不高,对居民的日常出行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社会的构建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是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

3 长株潭绿色交通发展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交通资源,建立多样化交通模式。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行程多为中短途,这就决定了城市群城际交通应该是以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铁路、水运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模式。首先,应重点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快速轨道交通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能耗低、安全、准点、环保、节省用地等特点,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之一。用轨道交通代替传统交通方式,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此外还可以缩短换乘距离,节约居民出行时间,给居民带来实际的便利。其次,在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交通骨干的同时,应该与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相结合,形成综合的交通网络模式。另外,水运虽不适合中短距离的城际交通,但水运成本低廉,且长株潭城市群以湘江相连,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把水运作为客、货运的补充形式。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各种公共交通资源,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这是对于城际交通的最基本要求。

(2)推动绿色交通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交通模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永远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手段,如今两型社会的建设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成为绿色交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环保能源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更环保、节能的绿色能源汽车。2004年,株洲公交已经开通了全国第二条、湖南省第一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线,未来3年,株洲公交车将全部变身为混合电动公交车,成为国内首个“全混合电动公交城”。这种由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环保混合电动公交车能有效地回收制动能源,与传统的公交车相比,混合电动公交车节油超过15%,排放减少60%。由此可见,长株潭政府在加大对绿色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今后的绿色交通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株潭城市群智能交通技术的构建,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以实现交通管理的绿色化。

(3)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绿色出行就是出行选择环保低碳绿色的交通方式。首先可以积极发挥长株潭地区传媒优势,大力宣传低碳出行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引导居民主动选择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通过个人实际行动减少废气排放。其次,对既有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一体化整合,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和准点率,并构建多元化无缝接驳换乘环境。诚然,长株潭城际出行时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并不实际,但是可以选择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应该加强对小汽车交通环境的管理,如减少中心区的停车配置、提高停车收费、划分拥挤收费区域等措施。不过,这些措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当居民能真正体会到公共交通方式的便利时,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小汽车出行而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的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绿色交通理念的落实不仅要加强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配合与支撑。也就是说,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规划、运输、交通管理等各个部门的齐心合作。

绿色交通理念例10

桥梁是整个交通和城市的核心设施和基础构筑物,对经济发展、生活提升、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保证与支持作用,传统桥梁设计和建设中由于没有进行桥梁――环境的双方面考量,导致桥梁设计出现不适应环境,桥梁建设破坏环境,桥梁使用受到环境影响等实际问题。新时期,应该将绿色和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实际中,尊重绿色桥梁设计的原理,遵守绿色桥梁设计的原则,从结构、设备、体系等重点方面入手,形成绿色桥梁设计的新模式,使桥梁设计更加符合节能、环保、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更能适应在复杂环境中的各类问题,做到对桥梁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面保障。

1 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原理

绿色桥梁设计思想来源于绿色设计,是指通过全周期、全生态的观点,对设计工作进行模块化和系统化分解,最终追求桥梁设计具有先进性、协调性和经济性的目标,这样的设计体系在交通建设领域被成为绿色桥梁设计。绿色桥梁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将设计看做桥梁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将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功能目标综合地考虑在一起,在提升桥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控制环境对桥梁的影响。

2 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绿色桥梁设计的全寿命周期原则

进行绿色桥梁设计中要求以桥梁的全寿命周期作为考量过程,使每个环节落在桥梁的功能、安全、寿命上,通过对环境、桥梁的全面研究,确定桥梁寿命周期各部分的不同特点,考虑到环境对桥梁的重要影响,以此来实现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目标。

2.2 绿色桥梁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创新性应用,要在绿色桥梁设计过程中大胆使用先进技术、新型结构,真正将绿色理念作为基础融入到桥梁设计的实际过程中,使桥梁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新结构、新科技的支持,做到对绿色桥梁建设部门的保证。

2.3 绿色桥梁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进行绿色桥梁设计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要将桥梁的功能实用化作为绿色桥梁设计的主要方向,要在绿色桥梁设计中考虑到未来桥梁面临的交通压力和行车实际,努力提升绿色桥梁的实用性和通行能力,为桥梁和公路网络建设提供全面、系统、绿色的保证。

2.4 绿色桥梁设计的环保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中必去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努力实现建设和运行中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提升资源最佳的效果与利用效率,应用最小的资金投入和环境影响,做到对大的社会与环境效益产出。要在桥梁设计中大量应用绿色理念,使用低污染、环保型材料,降低绿色桥梁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做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公职,为绿色桥梁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环保型和节约型平台。

2.5 绿色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中必须强调桥梁对安全行车和安全运输目标的保证,不能在绿色桥梁设计中使用对人体有危害的材料,更不能使用不稳定、不连续的结构,真正为绿色桥梁提供经济性、安全性的设计前提,实现对桥梁全寿命周期安全目标实现的支撑。

3 绿色桥梁设计理念应用的方法与要点

3.1 做好绿色桥梁的体系选择

绿色桥梁设计中在体系选择上尽量选优简单的梁式桥,并且在设计时统一结构尺寸,不仅减少设计工作量.在施工中也能减少材料使用,实现节能减排;为追求景观效应设计适量复杂体系结构;在上跨桥设计中要预留桥梁扩展空间,为日后桥梁的扩建提供可能和便利,保证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3.2 做好绿色桥梁的结构设计

绿色桥梁结构设计要考虑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要承担的各种载荷、各种不利工作环境以及功能退化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再对桥梁结构进行计算,保证桥梁结构长时间的安全和稳定。另外在桥梁达到使用年限进行拆除时也更加容易,并且桥梁拆卸后的部分零部件可以重新使用,零部件的重新利用降低了资源消耗,实现资源重新安排与分配,达到最佳使用目的。

3.3 做好绿色桥梁的附件设备设计

照明系统、排水系统、支座是绿色桥梁重要的附件设备,如果设计过程中对附件设备没有绿色理念的指导,将会直接污染环境和结构破坏。在附件设备设计中第一步是选用绿色的材料,使附件设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3.4 做好绿色桥梁的后期处理设计

桥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达到使用年限后要对桥梁质量和功能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确认,对于能够继续使用的桥梁重新确定其承载能力,并对其使用年限进行再设计。对于承载能力以及弱化的桥梁,可以降低桥梁承载等级,以保证其继续使用。对于质量和功能遭到严重损坏无法继续使用的桥梁,要对其可再用零部件进行回收使用,减少浪费,真正实现节能降耗。

4 结语

绿色设计是当前交通建设的主要意图和方向,实现桥梁绿色设计是新时期交通网络设计的核心与主题。特别在生态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紧张、交通发展快速的今天,如何在桥梁设计工作中体现绿色理念,践行绿色思想成为决定桥梁建设和交通发展的关键。要形成绿色理念应用于桥梁设计的潮流,在桥梁设计中突出体系选择、附件设备、后期处理等环节,使绿色设计成为桥梁设计的主旨和要点,建立起绿色桥梁设计的体系和模式,为交通事业、经济与生活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益晨.浅谈我国桥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2] 彭华军,李念.绿色设计在桥梁工程中应用之探讨[J].四川建筑, 2012(03).

绿色交通理念例11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链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是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国内运输业目前资源浪费惊人,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有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绿色物流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原来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认为交通运输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短时期内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饮鸩止渴式的发展观日益显出弊端。国内科学界人士不仅仅讨论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一个新的名词“环境资源”日益出现在各个领域及科学理论中,直至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交通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与资源,要考虑与其协调发展,即运输业要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并保证与自然环境同步发展。这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及运输内部寻找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研究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实现商品场所、空间的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而实现商品增值,是物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同时,运输过程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能耗过大、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交通运输各部门分割,管理政策不当,运输网规划不合理,运输系统不完善等。

国内物流业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尤其是在一些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仍受计划经济“小而全”、“大而全”的旧观念束缚,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运输资源闲置浪费惊人,严重背离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理念。

(2)存在问题

①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环境污染中,交通运输污染占很大比重,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环保的一大难题,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会增加车辆燃油消耗;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大气造成污染。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排放物不仅对空气质量有影响,也影响到全球气候,据有关资料显示:空气中有67%的一氧化碳,30%能产生臭氧的碳氢化合物。42%的氮氢化合物和44%的悬浮物质都是由运输产生的。

第二,噪声的污染。汽车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声、船舶振动产生的噪声、飞机起降时的噪声、火车进出站的噪声等,这些运输工具鸣笛产生的噪声,对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噪声的污染危及人的健康,造成人头晕、视力不清等症状。

第三,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运输过程中废弃物、油料泄漏的污染,废弃的油料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质污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水上运输船舶排放的垃圾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鸟和海洋生物等易受这种污染的影响,据资料统计大约每年有100万只鸟死于这个原因,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

②安全隐患方面

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因保管或运输不当发生泄漏,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油类、放射性物品和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等,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金黔报道, 320国道(晴隆县往光照镇方向14公里花保田处),一辆载有14.5吨液化氨气的大型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造成车上3人当场惨死,高腐蚀性氨气弥漫在空中,由于氨气的泄漏使空气的质量大大下降,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运输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集中库存虽然能有效地降低运输企业的物流费用,但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也增加了燃油消耗和道路占用的需求;即时配送强调无库存经营,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适合于近距离企业间的输送,如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距离较远,要实施即时配送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这样又增加了燃油消耗。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不仅增加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还会造成交通拥堵;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如,原油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与国际绿色物流的差距

国内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有确立,并且,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观念认识模糊,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第二,在政策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引导下,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可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虽然也制定、颁布了不少,但针对运输行业的还不是很多。

第三,在技术上,发展绿色物流关键在于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国内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机械化方面运输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有一定距离,运输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显欠缺。

由此可见,国内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物流绿色化对国内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加强运输业的物流绿色化,建立完善的政策和理论体系,对运输业的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运输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这将有利于国内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面对运输业在绿色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和差距应加快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步伐。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策略

绿色物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保护环境,搞好清洁生产,通过设备改进,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措施降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运输绿色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为此,构建出国内运输业绿色物流发展的相应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

各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控制运输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制订运输工具废气排放标准,禁止排放超标的运输工具上路;对运输工具的噪声进行规制,制定噪音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运输工具排污,淘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旧运输工具等。还可以考虑采用法律规定改进运输工具的设计以减少运输工具运行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发动机设计的改进能降低燃料需求,减少噪音及污染,较好的悬浮设计能减轻震动。另外,通过有关法规控制交通流,如制订道路停车规则,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运输效率。同时,制定有关法规控制交通量,如推动企业从自备车辆向社会化运输体系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以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运输效率。

2.运输策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施绿色运输策略。绿色运输首先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减少交通阻塞、节能减排的目标,如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实施绿色运输可降低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3.改进运输设备

运输工具的尾气严重超标,给净化处理技术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术,提高燃油的燃烧率,安装防污染处理设备和采取开发新型发动机;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报废更新,淘汰旧运输工具,开发新型的运输工具(即无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从控制燃料使用标准入手。将尾气超标严重的运输工具进行改进并研制使用更清洁能源、更节能的运输工具。而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也应广泛使用电能,充分发挥电能的高效性和清洁性,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及配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4.优化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应向高效节能型转变,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耗比重不同,且不同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在效率和终端利用率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可持续运输结构不仅要保证综合运输网中各种运输方式是综合资源消耗量最低的,而且还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运输工具的组合是综合资源节约的结构。这将是未来运输结构的可能优化结构。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要求运输企业经营者足够重视起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绿色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绿色物流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已势在必行。具体途径:(1)运输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绿色物流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2)运输企业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绿色物流培训,提升物流人员素质和能力。例如,在运输企业中广泛组织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组织物流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考促学,逐步提高运输业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3)运输企业应与设有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实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绿色物流管理人才。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前景展望

1.实现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是伴随着运输手段、运输工具、新能源变革,以及运输理念的更新而进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业态结构急需调整,发展绿色物流,将成为实现这一调整的有力推动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外国企业的进入,势必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步伐会逐步加快。

2.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业业态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适应未来经济变革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大胆更新观念,以树立大交通理念、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注重发展绿色物流,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