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7 15:06:44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1

(Petroleum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Northeast University Petroleum,Daqing 163318,China)

摘要:针对石油企业环境问题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石油企业实行环境保护战略的所面临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从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原则、各阶段目标及战略重点方面进行了规划,研究结果有利于国家石油资源的战略安全、油田所在地的经济振兴和城市的稳定发展及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oil compan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 when the oil companies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y by SWOT analysis, plans the basic principles, objectives in each stage and strategic focu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are conducive to national strategic security of oil resources,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the area where the oilfield located, the city's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companies.

关键词:石油企业 环境保护 战略规划

Key words: oil compani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ategic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01-02

0引言

处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虽然能源需求仍在不断加大,但是石油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不断寻求高产稳产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环境保护问题,目前国外对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日本小林光等学者集中在企业和环境保护关系研究、环境保护战略应用研究;国内则主要是由王大卫及张玉国等学者围绕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一下的问题,首先缺乏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综合理论研究比较,并且研究角度单一;其次,对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环境保护战略保障措施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等等。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影响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并根据目标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

1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内涵

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战略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达成环境保护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环境保护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石油企业采用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方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至于在石油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对地层和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006年2月至7月,由于受渤海油轮事故和海上油田盗油的原油泄漏影响,山东长岛和河北秦皇岛附近海域相继发生原油污染。2008年11月22日晚,哈尔滨市政府发出公告,称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等。二是缺乏对污染的控制防御机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陕北地区石油开采和炼制产生的含油污水、落地原油、废弃的泥浆,突发事件造成的井喷、输油管线泄露等都会对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石油类污染作为陕西省内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平均污染分摊率达43.29%,陕北油田有62%的井场环境保护设施不全,有56%的井场未执行排污申报登记,有31%的井场未进行生态恢复,有10%的井场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是含油污水不能全部达标排放。大庆油田草原面积退化、盐碱化及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田沙漠化对冬牧场的破坏等均是含油污说排放不达标。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油田目前尚不能做到全部含油污水达标排放,或是将含油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标准后回注油田,形成地表水和沼泽,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部分原油和污水渗入土地,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石油企业在开发时造成的环境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定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无论是由于过度开采导致的地质结构破坏引发的石油产量下降,还是环境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等天气异常现象,都在警示着石油企业要重视环境保护。

3中国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SWOT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明确影响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战略的客观外部因素,以利用机会避免威胁,为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指明方向。

3.1.1 机会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应首先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并加以利用,在此基础制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①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工业企业大量排放废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行业格局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从英日加等国签署的《东京议定书》开始,石油企业等高排放企业陆续制定了本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在全球加大减排力度的同时,也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机会。②国际能源需求增大。目前能源市场仍然属于卖方市场,石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纵观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现状,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对石油储量的要求也会随之增高的结论,然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递减性是客观规律,作为资源开采型企业,石油企业传统的抢夺资源的竞争就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竞争,对石油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战略延长开采能力是难得的机会。③国家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中国能源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基本构想为节能效率优先,环境发展协调,内外开发并举。第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使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工作开始走向法制的轨道;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与此同时国家对用于环境保护和节能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给石油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1.2 威胁石油企业需要接受挑战,对不利因素进行合理规避,以消除或减少其对制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的限制作用。①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石油企业的生产和建设越来越受到制约,包括法律、法规和自然环境本身的约束。国家进行环境整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检验或验收等严格标准,对石油企业实施环境保护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②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石油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大户,必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承担社会责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发生了转变,对生存环境越发关注,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发展越发困难。③环境保护投入带来成本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或引进的同时,新引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有可能造成石油产量的下降或是开采成本的增加,又由于一些非公有石油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科技的开发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低,容易给石油市场发出错误的成本与价格信号,给参与竞争的国有大企业带来潜在威胁,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打消了准备开展及正在开展环境保护战略的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环境保护战略的发展。

3.2 内部环境分析除了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外,石油企业在开展环境保护战略的过程中,还要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3.2.1 优势优势又称为积极因素,石油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便利。①具有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思想基础。中国石油企业作为资源型大企业,知名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烈,并经过了多年困难条件下工作的磨练,在为适应市场要求进行内部改革过程中,员工有了改变原有环境保护理念的思想基础。随着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定会成为贯彻和实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思想保障。②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石油企业在油气生产领域具有厚重积累,无论是在勘探开发、管道运输以及石油炼制和化工方面,都具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成熟技术优势,在此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开展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③具备管理创新基础。中国石油企业拥有较高素质的员工以及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长期积累的大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大量的国内外管理经验培训,为顺利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管理创新基础。④拥有大量资金资源。作为国有垄断资源型企业,并且在国家大力扶植下,中国石油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购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和现代化车间设备,可以支持高投资的成本、较长的建设支付期和投资回收期,为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3.2.2 劣势劣势又称消极因素,石油企业应该尽量克服这些因素,为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扫清障碍。①传统观念不易转变。中国石油企业在传统思想指导下,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又由于再利用资源的含量较低,收集再处理成本较高,防污治理费用远高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使得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变周期很长,使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带有较强被动性。②缺乏系统全面观点。中国石油企业在生产中对污染产生的来源和过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一味关注末端治理而忽略源头防御,对整体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没有系统的规划,尤其在工程施工后忽略厂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限制了环境保护战略的全面开展。③现有管理机制不够规范。中国石油企业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程序,再加上企业机构庞大,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相对困难,对新标准新方法的适应周期较长,以至于环境保护责任分工不明确,管理上各部门职能分割,与环境管理部门欠缺协调。忽视环境计划的落实和考核;监管力度不够,没有确实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生产组织协调机制。

4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4.1 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基本原则为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方针政策要求,中国石油企业要按照以下基本原则来制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4.1.1 战略总目标系统化制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应从系统管理思想出发,依据油田开发生命周期的特点,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等方面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优化结合起来,对其进行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对油藏进行经济、科学、高效的开发,系统地制定满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战略目标,实现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完整科学。

4.1.2 战略阶段目标动态化通过上下协商,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并逐级展开,制定出企业各部门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并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进行,调整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标准,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不断滚动发展,从而动态地局部调整战略目标,实现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积极有效。

4.1.3 战略重点突出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标准,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突出强调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重要地位,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4.2 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制定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目标,不仅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同时,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其层层分解,规定保证性的分战略目标。

4.2.1 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总体目标依靠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式,把资源节约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有机结合,将环境因素作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新优势,占领绿色发展的制高点,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对油田的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环境保护模式的转变,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减少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进而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协调。

4.2.2 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分阶段目标对传统石油企业生产方式进行环境保护型改造,打造百年石油企业,将现有油田寿命再延长数十年,是中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中国石油企业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安排和分阶段目标设定,有序地实现环境保护目的,最终实现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总目标。①“十二五”期间,随着废物再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生产立体化循环就成为环境保护战略的中期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减少能耗消耗和污染排放,对废水废物循环再利用,利用再生资源取代能源投入,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②到2016年,在生产环节实现零污染,达到清洁生产,这是中国石油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环境无害化等高新技术进行环境保护生产,将油气污染和废品污染降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能够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有效还原,建立绿色生态基地,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改造和提升,扩大原有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从而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和最佳管理模式实现最合理的经济增长。

4.3 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重点为实现中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战略的目标,应明确战略的重点。

4.3.1 转变传统环境保护治理思路打破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石油企业从污染治理型向清洁生产型转变。

4.3.2 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力度以钻井过程、井下作业过程、生产运输过程的流程优化为手段,着重对泥浆池防渗、地层保护、钻井液处理、泥浆固化处理等重点环节进行防污染治理再利用,针对回收抽吸油水、集中处理后进行回注,实现注水方式循环优化,在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3.3 规范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党政领导为首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现一把手亲自管、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管,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考核的全方位环境管理新机制;设立奖惩管理机制,将环境保护各项考核指标明确写进业绩考核体系中以便定期考查,及时对存在污染问题的单位实施相应惩罚,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并且推广环境保护经验;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加大对新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力度。

4.3.4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研发力度加大环境保护科研攻关力度,增加污水外排综合合格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采油污水回注率;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提高驱油率、降低开采成本,实现增产不增污。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2

中图分类号: F2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48-01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 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 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展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 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 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

4. 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作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最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

2. 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一般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

1. 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周边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总体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整个规划的始终。

2. 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和有效实施作出的约束性子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对企业战略进行分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所进行的,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战略分解。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

1.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

2. 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均工作时间、人均日工作量、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部门可利用和流动人员、劳动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形成规划报告。

3. 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

4. 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3

1.单一品牌与多品牌战略

在概念上,所谓的单一品牌战略就是将所有的资源、所有的目标都依附在一个品牌上,聚焦在这一指定的品牌的战略类型。在特征上,最典型就是将所有的产品都共享同一品牌名称、同一品牌识别,同一核心定位。比如,“飞利浦”在小家电和工业电器上,“佳能”在影像设备和办公设备上,等等,都是采取单一品牌战略的成功范例。由此可见,这类战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品牌的所有力量都在一个品牌,优势高度集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管理压力,壮大企业实力感与声势,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及减少顾客的认知不协调,并且还能促进规模经济和减少推广费用等。但是,局限性在于仅适用于各产品和业务单元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产品之间,而毫无关联性可言的领域,又或者是无法共享核心定位和品牌识别的产品,就都不宜适用这类战略,比如,丰田汽车在汽车业使用的“TOYOTA丰田”,在银行上使用就并不合时宜了;又如三九制药与烟草产品,就无法达成基本识别一致。从目前大环境背景和整体发展方向上来看,单一品牌战略比较适合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拥有一个知名度高的品牌胜过旗下十几个不入流的品牌。国际品牌中,“吉列”剃须护理品牌是品牌战略的杰出代表,不论是手动还是电动剃具,甚至是女性专用系列,“吉列”都采取了严格统一的单一品牌战略,对广告及研发的投入费用占比更是同行业公司无法企及,这种高度集中的品牌资产将任何竞争对象包括“飞利浦”在内都远抛身后,长期保持在欧美、亚拉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而国内将这一战略运用的相当成功的典范当属“青岛海尔集团”,不论在手机、电脑、热水器,还是冰箱、空调、彩电等各类电器产品都使用“海尔”品牌,成功塑造了一个相当壮观的品牌大家族。

多品牌战略,则是将资源分别加载在不同的产品、将目标分别投放在不同品牌上的战略类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每个产品或是每个产品体系都冠以不同的战略定位、不同的品牌名称、不同品牌识别等。采用这类战略的企业中,最有名的首推瑞士制表集团,其旗下分设“天梭”、“浪琴”、“斯沃琪”、“欧米伽”、“雷达”等多元化产品群,这种战略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深度挖掘,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能够有与之匹配的定位与个性,最大程度地降低单个产品的失利对于企业总体的影响。但也是无法照搬复制的,因为每一品牌都需要有独立的推广方案,由此产生的费用自然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再,对于品牌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分销与推广管理都要求相当高。比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旗下上百个品牌,除“三枪”等两、三个稍有知名度之外,其他品牌多数有名无实。又如多元品牌战略鼻祖“P&G―宝洁公司”,自1931年推行以品牌经理制,将品牌多样化原则沿袭至今,在洗发水的开发就有海飞丝、潘婷、沙宣、飘柔等,分别对应去屑、柔顺、滋润、专业的领域,在日用品行业无人匹敌,近年来也通过在各品牌增设品类经理、削减促销活动等方式来降低管理的压力。

2.一品多牌与一牌一品战略

一品多牌,概念上看就是多种产品或全部产品共同使用同一个品牌,通常是对该品牌进行延伸,把已经获得成功推广的品牌投放在新的产品上使用。比如,“雨润集团”旗下的“雨润”、“旺润”、“雪润”、“福润”四品牌,各自名下都有专属品类的产品销售。采用这类战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新产品无偿使用成功品牌的知名影响与口碑,从而降低营销成本,完成“搭便车”销售。但同样具有风险性,即如果某一产品出现信誉危机,那么肯定影响旗下所有产品,出现危机的产品影响力越大,危险也越大,形成营销体系上的“火烧连环船”局面。

一牌一品,则是指一个品牌下只有一种产品的情形,比如松下公司旗下影音类就以“Panasonic”为品牌,家用电器就以“National”为品牌,高端HIFI音响类则以“Technics”为品牌。此类战略的优点即在于产品广告宣传时对外传播的信息都是有关这一产品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久而久之便能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建立起品牌与产品特点、个性、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品牌树立专业化形象。

二、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的选择现状概述

在对企业失败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每一失败的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的实践过程都相当马虎或漏洞百出,甚至有企业领导认为制定战略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的前景难测,朝不保夕,无需进行品牌战略管理。

1.无品牌战略

即企业生产、销售无商标或无品牌的商品,是中小企业成立初始和发展早期常用的策略。因为中小型企业受综合实力影响,短期内无法自创品牌,也不适宜选用其他品牌战略,无品牌战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比如,美国沃尔玛推出的无品牌商品销售,要求消费者成打、成箱或按一定的散装量来购物,价格相当低廉,商品十分畅销。

2.贴牌生产战略

基本含义是定牌加工,具体说是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并贴上对方的商标。委托一方拥有自己的品牌技术或拥有自己的市场,而被委托方则具备生产规模和成本低廉的优势,不用自行研究开发,不用开拓市场。但利润微薄、企业发展受制于人,而且会使本土品牌逐渐弱化。

3.虚拟营销战略

即拥有自身品牌和品牌整合的概念,再依此基础,通过完整的思路去驾驭每一环节,促使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可以不需要生产场地、不配备生产线、不聘请生产工人,更不用支付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更新费用,只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匹配产品,并把图纸和样品交给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接包方,等待验收后再在产品上贴企业商标,最后经由企业行销网络进行销售。

4.品牌共享战略

即多间企业基于产品或服务的某种相关性,共同使用同一品牌,形成整体优势,联合抢占大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或再行开辟新市场。因为单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与联合体内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交叉,品牌定位相冲突,导致共享品牌联合体内单个企业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的扩展可能受到限制。

5.自创品牌战略

是最常见的品牌成长模式,靠自己的力量使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分析当前局势,创建品牌是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不能以生存为理由而忽视品牌建设。但自创品牌费用高,容易造成企业流转资金紧缺,风险较大,应事先做好详尽策略。

三、国内知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分析

本文以笔者就职企业――北京广利核公司为例,公司是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与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05年注册成立。主要为核电站提供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仪控解决方案和服务,范围涵盖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定制开发及外包等多方面。公司现已完成四十余项国内外核电仪控系统项目,业绩覆盖国内所有在役核电站。同时也是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能源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研究中心(国内首个)项目承担单位,产品可利用率高达99.99%,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为保持公司稳固发展的态势,在品牌战略方面,可采取适当的延伸与推广,即在已形成的自主产品的基础上,将核心品牌FirmSys投放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以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潜在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利用公司已有品牌,破除新产品上市的壁垒,可以实现品牌资产的转移,提高延伸产品的成功率,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四、中小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的规划路径

查阅以往的研究课题,关于品牌战略管理的理论或实践研究,基本上都以大型企业为背景的。然而制定和采取品牌战略对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同样是必要的。

1.在经营时间上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选择对应的每一阶段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品牌战略,具体选择规律可分为:初期常用无品牌战略;成长期多用贴牌战略;巩固期实施共享品牌战略;发展期选择自创品牌战略。

2.在经营空间上

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受实力不强、资金有限的约束,在空间上应该选择本地市场品牌战略,先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后谋发展。经过创业初期的积累,随后进入发展中期具备了一定实力和市场,可选择区域市场战略。直至企业在区域市场已经站稳脚跟,步入发展的顶峰期,拥有雄厚实力时,开始进攻全国市场或全球市场的名牌战略。

3.在经营价值上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75-06

Review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and Methods

CHEN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52,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method has always been the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traightens ou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through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anwhile it analyzes and illustrates corpo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 Finally, the author comments on some relate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planning pattern; planning method

1 引言

通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斯图亚特和美国泰罗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企业管理开始思考,他们关注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企业战略思想开始萌芽。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管理和战略是与导人相关的工作,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并首次提出组织和环境“匹配”的概念[1]。1962年,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组织:工业企业史的考证》,第一次将企业和战略及组织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适应[2]。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企业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论》,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和标志。与安索夫同期的安德鲁斯在1971年发表了《经营战略论》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同时期较有影响的战略管理理论[3]。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出现战略进化论观点、企业家战略,战略的伦理、动态竞争分析新概念等等,形成了战略思想创新的浪潮。管理界开始积极探索知识信息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199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7]成为知识经济理论的开篇之作,“制定战略:边干边学”[8],“战略作为一种哲学”[9],“走向战略的动态理论”[10], “不确立条件下的战略”[11],“战略网络”[12],等等。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着系统思考和战略转变。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其次,关于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战略规划模式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贡献,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对战略规划提升企业绩效的量化科学研究,有利于改进战略规划方法和企业绩效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法,但由于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需要考虑综合集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具有“及时反馈”、“动态”、“集成”等特征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Prahala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 125-128.

[2]Chandle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3]Ansoff I. Stragegic management[M]. London:Macmillan, 1965.

[4]Floyd S W, Wooldridge B. Managing strategic consensus: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4): 27-39.

[5]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6]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1.

[7]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7):59-63.

[8]Christense. Making strategy: learning by do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1): 22-26.

[9]Singer A E. Strategy as moral philosoph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191-213.

[10]Porter M.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2): 112-117.

[11]Courtney, KirKland, Viguerie. 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6): 37-43.

[12]Chen M J.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1): 100-134.

[13]张阳,邓华北,罗进.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J].学海,2000,(2):61-64.

[14]梁江,刘冀生.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2,(6):63-66.

[15],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86-89.

[16]陈小平.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01,(16):19-24.

[17]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J].经济管理,2001,(16):4-11.

[18]施炜.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5,(7):137-140.

[19]武亚军,吴剑峰.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

论,2006,(2):58-63.

[20]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等.《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J].南开管理评论,2001,(2):44-47.

[21]Bryson J 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 Wiley & Sons, Inc. CA, 1995. 4-5.

[22]武亚军.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09,(8):57-63.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5

中图分类号:F272;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8-02

1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背景研究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两层主要含义,

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

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和国家信息产业化的战略发展保持一致性。

1.1 外部背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工业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战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能力。

1.2 内部背景

生产和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的核心系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用于决策和生产企业相关的信息支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以确保正常,有序运行稳定和安全运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合同。

企业标准是桥,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生产质量。

从工业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来看,以产销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战略,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工业企业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功能分析

以某厂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功能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2.1.1 统一布局,规范管理功能

一个健全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支撑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往返渠道,还能保障各生产单位子系统的信息通畅,信息资源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产销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的共享。

2.1.2 全面收集,精准反馈功能

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应该能全面收集各种内外部信息,最终使管理层面能够、全面地了解及时反馈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生产的问题,尤其是突发应急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2.1.3 系统设计,减少成本功能

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的成本。

2.1.4 提前预知,优化库存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在保证必要供给保障的前提下,能够给出库存的合理范围,最大化减少资金的占用率。

2.1.5 系列优化,合理生产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销售合同,可以制定出较为清晰合理、完整精准的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时间和生产计划中,更是交货期由按月提升到按周,使得企业的服务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2 企业产销信息化需求分析

销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企业中的一切生产和管理都要围绕合同执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材料是合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时,按照客户需求,将销售订单具体要求分解成生产任务,最终形成项目管理。

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中,按照质量规范,发出产品信息要求,跟踪监督产品形成,并最终在生产任务完成。

在整个生产项目管理环节中,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精准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为下一个生产任务的及时交付做好准备。

技术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对信息不正常的物料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处理时间根据检验项目有一定的要求,对超过要求时间未及时处理的提出警告,并要求说明原因。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料周转,从而加快工序间的物料周转。上工序产出的表面判定合格的产品,可以在不入下工序的原料库的情况下,通过预排计划,直接进入下工序机组进行生产,缩短生产库存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机组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执行,对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完全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信息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管理人员能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减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影响合同的执行兑现。

2.3 企业信息化优劣分析

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跨越式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基础环境入手,打好根基,才能做到与企业战略融合共进,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铺好路、领好路。

根据企业跨地区的特点,认真从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的内部网络建设入手,做好设备配备,网络优化等工作,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一举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模式的进化。

3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保障

3.1 人才保障

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还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工业企业拥有强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队伍。

3.2 评级考核保障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和考核模型,但是在企业内部,应该有意识地对信息化建设前后的一些可比数据进行采集,结合实际做一些评估,并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实施绩效、业务绩效等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考评,以进一步激发集团高层和员工对信息化的信心。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以及评估,首先要分析大型工业企业当前业务能力,其次要分析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分析就是指要对工业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业务特征和工业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作的模式,探索通过产销系统信息化改进生产问题的方法。

3.3 组织管理保障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对行业业务规范进行主导,使其可以面向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改革。

4 结 语

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企业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并不意味着工业企业简单地提升和改进技术手段,工业企业必须用自己的管理和行业特点,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与信息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造相结合,只有做好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健全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明确企业自身每一个核心部门实施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因素,实现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利,张俊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6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7

一、引言

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物流也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物流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点。企业物流信息化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极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因而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确定一套可靠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各个战略期的具体目标、任务,以避免工程盲目实施。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实行过程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宏观外部因素,因此规划的执行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反复比较,筛选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进行影响程度分析,为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概念

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进行长远性总体谋划。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可分为三个步骤: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和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1.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

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即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价值以及发挥的总体效用。可采用五个层次来反映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服务满意度提高;物流信息化治理和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业务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物流信息化业务简化,流程更加便捷,信息快速获得;为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2.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许多业务,而战略决策会对这些业务产生影响,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各个业务的战略目标,从而达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3.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再确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描述,从而进行衡量。而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因素成为需要描述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从而促进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成效,必须对重要的影响指标进行衡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1)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既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和着眼点,也是企业对战略计划实施所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

企业的物流活动对物流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在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便于物流活动各个流程相互协调。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

精确的物流信息分析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物流需求,直接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编制、实施及取得成效。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

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资产利用,强化物流业务组织与信息组织的交流,促进企业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合理配置。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致力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企业物流业务系统框架向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转变。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在物流信息系统模型基础上确定实施策略和计划的。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6)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开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服务平台,是企业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提出假设:

H6:物流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7)高素质物流人才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拥有高素质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7:高素质物流人才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8)其他内部因素

除了以上内部影响因素之外,企业领导着的能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和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向或实施进度。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8:企业领导着的能力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9: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0: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1: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外部因素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生的宏观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物流建设环境、行业发展动态等。本文选取主要外部因素指标,并提出以下假设:

H1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3: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4:物流建设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5:行业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四、基于粗糙集分析的实证检验

1.样本说明

下面采用粗糙集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实证数据,根据前面提出的15个假设以及包含的影响因子设计量表,并通过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量表问项采用李斯特五分法进行设计,从1至5分分别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选取浙江省浙北地区120家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07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98分。

2.实证分析

(1)约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特征值,并根据以下公式:

H(Rd/Rc)= (1)

计算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依赖程度H(Rd/Rc)。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

wj=H(Rd/Rcj)-H(Rd/Rc),(j=1,2,…,15) (2)

其中,H(Rd/Rcj)= (3)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权重值。并根据标准化处理公式:

w*j=, (j=1,2,…,15) (4)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归一化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这里,若w*j越大,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越重要。若w*j趋向于零,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不显著,于是该因子可从原条件属性集合C中删除。

表1 各个影响因素的归一化权重及排序

(2)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关系规则

根据前面约简以后的样本数据,我们可根据公式:

L={r:c(x)d(y)|[x]∈U/Rc, [y]∈U/Rd} (5)

得到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关规则集合。这里,每一条规则都含有一定的置信度,具体可有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P(r)=P(c(x)d(y))=card([y]∩[x])/card([x]) (6)

根据上述规则可知:

①当P(r)=P(c(x)d(y))=1时,表明规则c(x)d(y)属于确定性规则,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即为d(y)。

②当P(r)=P(c(x)d(y))=0时,表明规则c(x)d(y)是不成立的,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不为d(y)。

③当0

对约简条件属性集合进行规则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与否,与12个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其中,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三种因素对应的规则即为确定性规则;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高,它们的置信度在80%以上;企业已定位战略目标、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已对物流信息的需求进行严谨分析、行业发展动态良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它们的置信度在50%左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物流建设的环境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低,它们的置信度在40%以下。

表2 各类主要规则及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重要程度

五、结语

通过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筛选了15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粗糙集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同时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也较高。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粗糙集理论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得到不同因素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程度。但是,影响因素的筛选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从而探寻更内在的因素,这也是本文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岑磊.物流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J].物流技术,2013(21):438-440.

[2]杨波,吴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子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8):82-87.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8

一、电子商务

社会大众广泛地认为不同于传统的现金和刷卡支付,在网上完成购买支付商品流程的这种交易方式就是电子商务。然而电子商务所涉及到的层面和内容范围很广泛,目前大众所认识到的电子商务模式仅仅局限于最表面意义上的一种形式。区别于其他传统型商务贸易模式,电子商务主要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媒介来进行贸易的开展,其范围广泛,不限任何的地区和国家。在这个时间超越金钱的时代中,电子商务的优点开始显现,它采取了一种简单便捷的交易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需要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确认才能完成交易,电子商务不限时间不限地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完成企业的商务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降低了企业的费用成本,为贸易合作的双方提高了合作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这种新型的贸易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不仅需要买家和卖家双方的参与,通常还需要网上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的参与,这样使得交易的安全更加具有保障。电子商务将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根据时代特性进行发展演变,利用电子流程代替一系列繁琐的实际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等成本的输出,电子商务的全球性使得贸易的范围十分广阔,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发展市场和机遇。电子商务的发展流行,意味着新型的商务贸易模式发展方向的出现。电子商务给社会大众带来的便捷和经济效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目前,许多新型企业从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运营流程中。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科技通讯时代贸易占主导的新时代的出现成为可能。

电子商务的发展包括尝试发展、整合发展和战略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个发展的阶段又有其不同的出发点和所呈现的价值和意义。电子商务的尝试发展就是一个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商务活动的开端和起步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进行商务活动所主动和被动方式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在这个时段的企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提供不同的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但由于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刚刚起步,并不太成熟,信息的更新性和时效性并不理想。在第二阶段的整合发展中,一部分企业开始尝到了电子商务初见成效所带来的小成果时,开始对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改善和整理,开始将将电子商务运用到通过平台交换信息以外的各个环节中,使电子商务的整体功能开始显现出来。在前两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电子商务开始慢慢成熟起来,在最后的战略发展的阶段中,一般企业将电子商务与企业的运营模式相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规模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将电子商务模式运用到传统的商务活动经营模式中,使得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社会竞争力大大提高。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电子商务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中。根据下图美国提供的市场分析数据:

在21世纪初始阶段,美国的社会大众利用电子商务在网上消费交易的数量节节攀高,运用电子支付的人们越来越多,市场发展出现一种繁荣的景象,旅游业和通用商品的网上成交率保持着飞速发展状态,电子交易模式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一种主要形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买卖的在线支付业务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将近百分之三百,相比其他行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前景十分广大。相比传统繁琐的传统支付方式,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大众更青睐于一种简单便捷的消费方式。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由于规模小,没有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策略,大部分企业竞争力低下,不能应对市场经济的浮动,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市场波动幅度大,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讯科技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慢慢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价值,许多企业为了应对全球化经济,为了在全球化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纷纷开始效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模式,将电子商务引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中。打破传统的商务贸易模式,网络商城开始兴起,大大小小的网上商城不断出现,比如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网上支付的交易金额逐年不断猛增。

根据我国市场对2012年到2015年电子商务的发展数据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网民总数量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社会群体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并运用这种新时期的电子通讯设备,互联网普及程度增长了将近20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额也随之不断增加,交易的猛增,带给经济的不断前行发展,近年来,电子商务占我我国GDP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的运用和流通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中小型企业由于起步晚,在企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方面和成熟的大型企业不能相提并论。在信息占主导的市场条件下,他们缺少对信息资源的敏感性和收集性,缺少专业人员的对市场前景的判断。中小型企业获取资源的方式和传统的获取方式不同,中小型企业由于对信息的滞后以及不敏感性使得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少,能力弱,只能通过企业对信息的不断积累,但在积累的过程中又保证不了信息的时效性。由于各方面的不足,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在波澜起伏的经济市场中很难站稳脚步,它们为了求得更快的发展,急于求成,通常将有限的成本不断地扩大,实行高投资高回报的模式,更容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最后,由于人力物力的匮乏,中小型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中所设立的部门组织一般都很简单,没有很明确的分类,没有制定明确合理可行的发展战略。

三、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已经慢慢走上轨道发展,但面对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仍然很大,这种新兴的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传统商务模式的挑战

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以互联网等通讯设备为媒介的一种商务模式。传统的商务模式历史悠久,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虽然电子商务慢慢在社会普及,它的便捷高效率的特点已经逐渐被大众认可,但在一时间不能与传统的商务模式抗衡,大多数企业进行商务活动时大多以传统商务模式为主,电子商务模式为辅的方式来完成作业。由于电子商务是依靠互联网等通讯设备来实现,虚拟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与人们传统的消费模式不同,电子商务模式看不见摸不着,使得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增加,仍然习惯用传统模式进行消费。

(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不足

中小型企业领导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许多消费者一样仅限于上网购物、网上银行支付、收发邮件、企业间的传真交流等,这是一个管理思想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将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发展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他们并不希望企业改变原有的传统发展贸易模式。正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新型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发展思想,缺乏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更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很容易使中小型企业发展走入误区,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这种企业内部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观念缺乏,以及对时展预测和市场需求的不敏感程度,会导致企业管理监测层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预见性产生误差,影响决策的判断性,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电子商务意识严重不足,许多企业管理者一味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生产经营所获取的利润成果,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没有将眼光更加放长放远,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中去,将利润最大化,而不愿投入到发展电子商务中去,利用资金来完成企业内部管理建设。这种投入的不平衡,导致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发展缓慢,缺乏信息化建设和专业人员的有效运用,电子商务将无法体现出它将给企业所带来的成效。

四、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全球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许多企业为了在这个新潮流中突破自我取得发展,正在努力改变原本的经营管理观念和模式,中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发展群体,更应该在这次新时展潮流中找寻机会,增强企业整体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赢得更好的发展。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有下列几点建议:一是增强企业对信息的敏感性。在这个信息科技时代的前提下,信息资源的获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收集一直处于劣势状态,要想取得发展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畅通能够使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机会大大增加。二是制定发展计划,把握发展机遇。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不仅先要制定正确可行的发展计划,其次要找准市场,确定企业在市场的定位和消费群体,不能盲目地发展。有了相应的目标人群之后,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来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再根据其需求生产销售相应的商品。三是不能急于求成,要稳中取胜。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企业发展过程也是如此,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取利润而增加企业运营的风险,收益越大风险越大,企业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加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取得平稳高效的发展。四是加强对电子商务模式的认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思想要随时展潮流进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层,更应该看到电子商务的优点以及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加强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重视信息资源的获取,建立合理的发展战略。

五、总结

电子商务是企业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时代所提供的资源的最好的一种形式。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能够以一种方便快捷的沟通模式与合作方进行会谈、能够提供整个企业的效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市场条件下,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中小型企业加快适应经济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二十一世纪开始的以科技技术和网络发展为主导的世界时代潮流给许多以传统商务模式发展生产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一个不小的打击,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如何转变企业发展模式转变商务活动模式是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应着重思考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9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2901

一、财务规划的战略视角研究

财务管理和战略概念的提出是财务战略研究直接的成果。为适应企业竞争总战略,财务战略的目的在于对资金进行筹集和管理。即财务战略为谋求资金的有效流动以及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使企业战略得以实现,在对企业资金流动受内外环境影响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长期性、全局性的来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进行谋划,同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就财务控制而言,某些学者将预算控制和战略加以结合,从而提出战略导向预算管理。财务规划而言,某些研究对财务规划创新提出新思路,其中就包含财务规划的柔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然而这些研究仅仅提出了问题,却并未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这些研究受财务规划框架的影响太深,它的创新仅在于发展财务计划。

二、财务规划的增长视角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可持续增长时常常把财务政策研究包含在内,并且研究所用模型大多是对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引申。徐春立通过希金斯可持续的增长模型得出财务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企业资产的收益留存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决定的。他在对财务政策的杠杆作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把财务政策划分成三类,也就是保守型、适中型、激进型三种。

对于财务政策和可持续增长率的研究尽管已经对可持续增长予以了重视,然而此类研究依旧围绕传统的财务规划目标来展开的,并且此类可持续增长率同样是在非常严格的假设下展开分析的,很难变成具备拥有实际作用的研究方法。

三、财务规划的价值观视角研究

我国某些学者对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陈晓等人站在资本结构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公司价值展开研究得知,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机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因为债务融资成本非常低,公司价值和债务融资比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由价值立场出发,杜菲和汤谷良提出的盈利、增长、风险控制构成的三维模式具备现代财务规划含义,同时也是对财务规划特征价值导向的一种体现。然而这些研究仍旧未形成有效财务规划定量的模型,从而使企业不容易对战略性的财务组合决策予以确定。

假如对计量模型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予以考虑,便可采取价值管理模型。尽管此模型不仅对企业价值目标要求最大化有所体现,同时还可展开包含增长期、财务杠杆和增长的定量分析,然而目前极少有人对此模型加以运用。

四、财务规划的均衡视角研究

传统财务规划通过对直线预测模型的利用来预测和分析企业的利润。此种财务规划是单向进行的,但财务战略矩阵却把单向的财务规划转变为了均衡式多维的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最终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企业价值提升最主要是由价值驱动因素来决定的,其中企业成长的途径和动力无疑便是增长,如果没有增长,那么企业也就无法长期存在。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角度出发,于是便产生了增长战略问题,通过对增长战略予以有效和恰当的实施,才能使企业得到健康的成长。实际上,扩大企业规模同样也是使企业增长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便是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不断追求。

当然,增长同样会给企业造成风险,作为一把双刃剑,增长能使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增加,但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被消耗。为使企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对有效盈利计划予以建立,并用其对企业决策控制管理提供帮助。假如增长规划无效,便会导致企业由于过度增长而变得举步维艰。所以,通过对价值受增长的影响以及财务政策予以研究,能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如此一来,便可成为财务研究最为关键性的内容。除此之外,全球战略价值管理让动态财务规划必须对企业盈利的增长潜力、持久性予以重视,并且它还要求通过价值计量来对企业战略长期的价值增长性进行分析,同时将之作为支持战略决策的方式。杜菲和汤谷良从风险平衡、盈利、增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三维管理的战略思路,强调进行财务规划的基础便是规模持续增长,所以财务规划和公司战略的任务便包含控制风险、追求盈利、战略思路。管理增长站在战略角度出发对企业增长速度进行规划,不仅保证了战略增长的速度,同时也能对速度陷阱加以防范,从而使公司耐力和速度得到平衡;追求盈利立足于股东,目的在于保证规模增长、公司运营能对股东盈利进行持续支撑。此论点使传统财务规划目标被改变,它的内涵也就是财务规划的目标,即持续支撑股东盈利;财务规划中心内容便是风险、收益和增长的均衡。这便使得当代价值管理理念和财务规划概念可以彼此一致。

五、财务规划的动态视角研究

财务规划动态含义就包括财务规划的环境柔性和适应性,也就是财务规划战略性、决策调整适应性、财务规划时间特征。

由财务规划的研究史可知,因为控制理论的方法和理论与动态规划的研究维度有多个,如此便使得企业规划动态研究的视角可以不同,例如依据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数据运算和数学方式的运用对动态系统展开最优控制。

上述研究方式并未得到运用和推广。因此,人们选择系统动力学来对财务规划展开动态研究,也就是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来对动态控制模型加以建立,通过计算机技术来仿真和模拟企业活动。吴中春采用系统动力学对动态财务规划模型予以建立,同时提出狭义和广义的动态规划概念。由狭义动态规划来看,财务规划主要对制定过程予以强调,它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并以持续创造企业价值作为目标,从而使财务政策和增长彼此协调的价值、风险、增长财务规划得以建立。

六、结语

总而言之,首先,传统财务规划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需求;其次,现代化的财务规划研究对财务规划目标价值性、动态性和长期性予以强调;最后,尽管学者对财务规划展开了探索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局限在传统财务规划研究的方法和目标上。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10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 金融 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 科学 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 分析 、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 企业 发展 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 社会 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 研究 、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 目前 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 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 方法 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 中国 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 影响 ,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 问题 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 科学 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 内容 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 企业 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 研究 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 历史 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 发展 。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 学习 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 影响 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 中国 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 问题 。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 分析 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 内容 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 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 经济 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例11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