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7 15:06:46

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1

一个国家农村金融体系是否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使农村的资本要素得到最优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成功的国家在农村金融市场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情制定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

一、国外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且独立性强

(一)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

针对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业投资数额大、期限长、见效慢的特性,由此决定了农村金融运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于1945年和1947年分别通过了创建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相关法律,在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政府财政对合作金融组织运行及农村中的贷款提供各种补贴。在印度,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都为农民提供创业资本。通过对农民提出的创业要求由政府无偿提供25%的原始资本,商业银行提供75%的配套贷款,对农户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对创业贷款形成的损失,政府还给予一定补偿来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二)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独立性强

国外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而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农信社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组织,在实际经营中官办性质依然存在,其经营难免受到官方行政干预,难以履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业农民服务的宗旨,往往恶化农信社资产质量。而且农信社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

二、国外农村金融贷款模式微型化

发源于孟加拉国的Grameen bank的微额信贷被世界公认是扶贫到户的最有效模式。所谓微额信贷(microfinance),一般指通过想低收入客户、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借以帮助贫困者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活动,具有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双重含义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扶贫计划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微额信贷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最近十几年,互助合作团体法案的颁布促进了互助合作团体的发展,微额信贷正通过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在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

三、国外农村金融环境安全

(一)技术环境

国外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成功支持主要表现在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支持的重点,对大型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等的支持,增加支农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等保险和风险担保。

(二)金融风险防范

日本农村金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是政府直接参与建立了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对农协经营损失和债务进行补偿;农协之间还协议建立了相互援助制度,即农协组织每年须将吸收存款的10%作为专项储备,由农林中央金库统一运用和管理,来提高农协组织的流动性;对于农协会员的存款方式实行强制保险,农协会员存款后不用支付任何保险费用,其储蓄存款就自动成为被保险对象。

(三)监管环境

农村金融的监管由政府的金融监管厅负责,它监管金融组织的资金运用情况,确保其合规经营。而印度的农业保险却比较健全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国家设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专为农作物生产、经营、加工等提供保险,农民无论是否拥有土地或是否负债,都可以申请加入农业保险。

四、结语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解决金融抑制的难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赵维清.日本认定农业者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02):65-72.

[2]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66.

[3]焦海英.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杭州:浙江大学,2002: 13.

[4]马忠富.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 11) : 72-78.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2

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差,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就更加落后,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也不全面,普及率不高,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尤其是普惠金融的提出,更是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都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各项政策以及做好各项利民措施,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以及农村资金流动比率,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为农村经济提供有力的助力支持。自普惠金融的提出与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也将基于普惠金融下对于农村金融发展进行思考。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主要是农村人口密度低,家庭储蓄少,贷款不多。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需要抵押品,而农民缺乏这样的抵押品,并且农村交通相对来说并不便利,使得金融市场分割,信息不能共享,增大了风险系数。一般的商业贷款都没有涉及农村金融业务,除了没有抵押品外,主要是风险高,这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农村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产品的价格及农产品的收成都不可控,都是融资风险高的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借贷就存在,而且一直是农村金融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传统农村借贷用于生产性用途的非常少,因此农村金融贷款分为两种,一是无息借贷,二是高息借贷;无息借贷一般都是亲戚或者朋友之间借贷,或者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农村不管是经济交易还是社会交往都非常具有人格化,相当于就是熟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金融的市场失灵,而政府很难在这一块进行扶持,例如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财务不可能一直补贴,政府也就面临着失灵。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发展农村金融,一方面应注重普惠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到目前为止,普惠金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是指给社会所有阶层及群体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能快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往往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也跟不上,普惠金融的提出给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了信贷的投入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商业金融排除的客户能正确的获得金融服务,尤其是广大农民客户,而且普惠金融理念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有很多共同点,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

二、基于普惠金融下农村金融发展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对城镇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利,金融服务于金融基础设施都不足等,农村金融改革也逐渐被重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农村金融改革才刚开始,之后的发展道路还很长,虽然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但还需要不断探索,据此笔者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一)农村金融发展应融合普惠金融理念

农村金融改革初期采取的改革方法还是传统的农村金融方法,没有真正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只是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投资。这样的改革并不能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导致政府失灵。农村金融发展只有真正融合普惠金融理念,普及人人平等的融资权理念,让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得到更多的关注,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加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普惠金融理念下,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首先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应健全,其次是经营理念应紧跟时代,正确的评估农村金融风险并有效的预防,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不仅是促激农民的储蓄能力,还应该从商业银行方面引入资金,或者从企业以及其他个人融入。其次,降低金融成本,让发放的贷款能有效收回,减少呆账、死账,降低风险。第三,农村金融应进行创新,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应该符合农民的需求。最后,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深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机构根据成本来覆盖风险,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更加合理,这样金融发展才能持续。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使得贷款利率市场化,但是却不深入,还是受政府调控影响大,只有推进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逐步放开。在普惠金融理念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获取自身的利润,寻求可持续发展,又要支持“三农”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贷款利率市场化能让金融机构正确的风险定价,预期的成本与风险能让贷款利息来弥补,金融机构在财务上可持续性才能成为可能,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型农村机构在服务“三农”时,应追求自身的根本利润,这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系统性,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调控干预,但调控需要一个度,过分的干预使得农村金融风险增加,因此,政府调控应做到金融分权与监管分开。农村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机制,制约政府的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灵现象,而将一部分金融权给予地方政府,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为农村金融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应稳定,通货膨胀会使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收不回,增加风险。其次是农村金融市场应统一高效,农村金融虽然经济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等扶持,但应大致与整体金融市场分不开,这样才能发挥金融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深化改革,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还应对金融自由化加大支持,使得金融风险分散。

结束语

虽然农村经济近几年发展快速,但相对还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就更加比不上城市,加快深入农村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由于各方面原因,商业金融很多都排除农村业务,随着普惠金融的提出,农村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应从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融合普惠金融理念,加深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可观的成绩的,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清星.普惠金融视野下农村金融教育发展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4(04)

[2]马义玲.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教育发展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4(12)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3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对缺乏以及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缺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间金融发挥了替代作用,从而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目前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呈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对于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而这种需求往往在正规金融体系的不到满足。与此同时,民间金融供给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1.2%,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10年的5800元,增幅达到61.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使得城乡居民的储蓄水平也相应提高。但自1998年之后,较低的利率政策导致了城乡居民储蓄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仍然高达40%以上的情况下,银行的利率已逐渐丧失了吸引力,资金不断流向了高利率的民间金融领域。据目前比较权威的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结果显示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重就越低,西部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取得的借贷规模指数最高,超过六成。

(二)民间金融相对正规金融具有比较优势

首先,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优势,从而使得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降低。民间借贷多数发生在亲戚、朋友、乡亲和邻里等熟人之间,贷款人容易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对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也非常清楚,贷款监督成本低。贷款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设置利率,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所以,民间金融尽管缺乏来自政府的监管和规范,但多数情况下资产质量反而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好,据对张家口地区的调查,大多不良贷款很低,乡土气息浓厚反而能提高履约率。[8]其次,民间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优势。民间借贷的手续简便,形式灵活,合同内容实用性强。例如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所面对的复杂手续往往使农户错失了农业生产的最佳时期,而民间借贷却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进行创新和变通。最后,民间金融具有灵活的抵押担保优势。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没有合适的财产作为抵押又找不到有实力的担保人做担保,很难达到正规金融的贷款要求,而农村民间金融关于抵押担保的安排则非常灵活。同时,民间社会关系的约束这种无形的担保机制给双方都带来便利。

(三)民间金融能够满足资金需求主体多样化需求

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多样化的信贷需求。正规金融的贷款不仅手续复杂,而且不能满足农户生产性贷款的季节性和紧迫性的需求。并且修缮房屋、看病买药、婚丧嫁娶之类的生活需求,还有买种买肥、承包经营等生产需求。总之,在正规金融不愿意到达但又有合理需求的领域,民间金融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的作用。民间金融还可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多样化,与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

二、制约农村民间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民间金融缺少有效法律保护

法律认可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都具有官办金融的性质,而民营机构却一直得不到国家法律层面的认可。农村合作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得到农业部的鼓励发展,但90年代后由于农村金融改革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发展,非正式金融组织反而受到了越来越严厉的管制。[1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温州地区民间金融风波,促使国家此后于1998年颁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运行十多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彻底解散并清算,同时部分“合会”还被定性为违法犯罪活动而遭到严厉打击。从此,民间金融组织和借贷活动进入非正规的“地下”层面。2003年我国又进一步出台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做出了严格规定,这样,金融法规的严厉管控使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民间借贷利率的容易失控

利率市场化是民间金融的主要特点和优点,但是同时也有负面效应。目前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平均利率大约是18%—25%,是国有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3到4倍。我国当前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大量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个体户将借贷需求转向了民间金融。在资金供不应求的农村借贷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自然居高不下,有时远远超过有关法律法规设置的利率上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间借贷利率常因无管制容易失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三)农村民间金融潜在风险大

民间金融独特的运营模式使得各种金融风险潜伏其中,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借贷引发的债务纠纷。民间金融多口头约定且履约简单,大都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当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时,就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由于民间借贷利率不受政府机构的直接监管,民间借贷行为没有合法地位,所以农村民间金融受损方只能通过私人来追讨,黑社会等非法组织往往会成为债权人的选择。二是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本身所蕴含的风险。高利率意味着债务负担重,金融风险因此被放大。三是民间金融组织结构松散带来的风险。以合会为例,随着会员数目的增加,相互了解程度反而减少,安全性大大降低。近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和温州等多地都发生了民间金融资金链条断裂的事件,上亿元的民间标会崩盘,对社会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民间金融法规,推出有效管理办法

正确定位民间金融,通过立法的形成对其进行界定,是促进其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赋予民间金融合法的法律地位,明确界定其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金融活动的界限。在具体实践中,要对民间融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对民间融资的利率做出指导,以便于民间贷款者能将规定和指导运用于金融产品设计中。同时,学习美国和香港的经验,推出类似香港地区的《放债人条例》,允许企业和私人放债,但对放债行为通过法规加以约束。其次,在有法规规范的情况下,执法部门应对民间金融的合法行为加强保护。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配套服务的建设,比如成立金融咨询公司,构建数据库和征信体系以及为民间金融业务开展提供人员保障与业绩激励等。最后,依照法律处置民间金融纠纷,防范未纳入合法渠道的民间金融风险。

(二)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

建立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是引导民间金融结构从“地下”转向“地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引导民间金融结构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转变。首先,政府可以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部分私人钱庄以及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伙制的形式进行登记和注册,转变为正规的金融组织。其次,还可以组建民营银行,以此实现制度创新,在市场机制下进行企业化管理。最后,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户自己拥有的金融机构也是一个可考虑的方案和选择,即在全国推广商业性质的小额贷款组织。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因此可被填补,有效吸纳的资金因而也得以用于农村本地市场。总之,通过合法和多种金融机构的创建和改革,将原本流向地下钱庄的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

(三)引导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进行合作

首先,鼓励民间金融利用信息与履约机制的优势与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使后者也能分享客户信息,并利用其资金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把民间金融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相结合起来,小规模的私人钱庄以及民间资金可尝试参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制。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参与正规金融具体的方式可以包括: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并允许和吸收农村有实力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入股;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企业、个人委托等业务,引导民间资本流向规范借贷行为;鼓励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一定改制,通过发展典当业等方式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总之,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将地下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4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悖论

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始于1988年。第一个案例是四川广汉的农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当时希望在县级银行内部建立企业化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希望金融机构在贯彻国家政策的情况下,探索是否可能实行企业化管理。从实质上看,这个改革应该属于国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机制改革。20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大体延续了这个思路,今天的农村金融改革仍然局限在农业银行和农信社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作为最早期参与金融改革的成员之一,温铁军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沿革及选择方式如数家珍。

温铁军认为,银行的商业化改制,是中国在21世纪加入国际金融资本主导全球竞争的必要制度改进。如果从农村金融部门自身改革的角度看,其目标――企业化管理、商业化经营,应该说已经实现。目前,农业银行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很多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也成功改制,转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从这方面看,金融部门自身的改革是成功的,但其“离农”也是必然的。因为农业是与自然性状高度合一的经济过程,不可能超越一年四季的自然规律,比如不可能种下冬小麦加快流动性,因此金融资本一旦成为追逐商业利润的资本,就会异化于产业资本,尤其异化于没有流动性可言的农业产业资本,这是一个规律。商业化的银行撤出农村,追逐高额回报的金融资本远离农业是其改革目标下不二的选择。

而从中央提出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看,是构建服务“三农”的普惠制金融体系。从本质上说,这和农村金融部门的改革是两个领域的事。建立普惠制金融体系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力图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积极探索。温铁军分析,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为弱势农业、分散小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先例还没有。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但建立普惠制金融体系不是商业化金融部门的责任,不能让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与服务“三农”的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相重合,因为这两个目标是对立的,不可能一致起来。

金融排异三类新机构

2006年底,银监会出台政策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在农村地区开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政策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建立广覆盖、多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目前已挂牌成立的30多家新型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仍没有走出商业化目标与支农目标相背离的怪圈,甚至已经显示出农村地区原有的金融排斥发展到金融排异的迹象。

温铁军说,金融排异的理论假说是他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提出的,并且正在做与此相关的论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一个正向的制度改进是在原有的体制框架内,居主导地位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提出制度改进的要求。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制度改进是使相关的利益群体都获得收益,从而不反对制度改进。现在三种小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村内的互助合作组织,他们要求的制度改进能否给现有的金融机构带来收益呢?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收益太低了,甚至不足以支付商业化正规金融所要求的制度成本。如果其连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更遑论能生产收益增量来推进现有金融体制改革。所以,三种小的金融机构如果仍然按照商业化运作,必然引起金融排异,不可能健康存活。

要建立普惠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有特定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解决分散的小农金融服务。不管新建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重振农村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如何使资金这个最具组织作用的龙头要素回流农村。为此,迫切需要对农村金融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其重点仍然在于如何以农村基层的组织、制度创新为基础推进配套改革。并且,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在于金融部门的指标,而在于是否解决了农村金融普遍服务“三农”、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

日韩台模式值得借鉴

实践证明,正规的、商业化的金融不可能应对高度分散的、兼业化的农户的信用需求,惟一可能形成服务于农业信用需求的金融是非正规、非商业化的金融,因为只有它能降低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温铁军在对农村做了大量比较研究后提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农民形成合作组织。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让农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够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到位。因此,开展以农村基层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为基础的改革,大力发展与农民的合作金融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或许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出路所在。

三类新机构中,资金互助组织是较好的选择。一方面,农户要按一定的杠杆率向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增加互助资金,形成承担经营风险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将财政和政策银行资金转贷给农户。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国家财政和政策银行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的建立。只有以此为基础,商业银行和保险才能按照企业方式,开展向农户资金互助组织批发贷款或保险的业务,实现规模经营。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由资金互助组织承担内部市场交易成本,实现信息对称和组织对称。

事实上,正是由于为小农经济提供普遍服务是世界性的难题,才尤其需要中国政府和农民以“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指导来开展农村组织和制度方面的自主创新。目前,能提供这种金融服务的只有日韩台模式。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5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6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作为我国基层组成部分的农村区域,其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民的消费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力。农民受到收入水平的局限而抑制了其原有的消费欲望,因此农村区域的内需调动需要从经济方面着手。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优化整体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当下农村居民消费基本状况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是相比城镇居民来说,其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结构也缺乏丰富多样性,消费意愿存在较大程度的抑制。农民家庭生活中所需的消费品数量与品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一般的家用电器、家居用品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配备,但是在品质需求上相对较低,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的要求,比城镇居民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消费水平低主要与其居民平均收入较低有密切关系,收入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意识没有得到优化提升,在思想观念上仍旧存在一定滞后性。消费欲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极大的抑制,这也说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可以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农村地区一般集聚着大量的老弱妇孺,青壮年群体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居民,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异。

(二)农村居民消费渠道狭窄

除了收入受限这个主要情况外,农村区域消费渠道狭窄也是重要原因。在农村区域,缺乏大型商贸娱乐场所,一般提供基本的日常用品,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甚至购买贵重物品需要驱车到较远的城镇购买,购买便捷性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常的购买行为。而城镇居民可以便捷的享受居住区附近的购物商城服务,获取购物信息更为便捷,同时有便捷的网络购物途径,因此购买行为更为便捷。在农村区域,由于人口稀少,快递点少,大型商贸购物城少,因此无法配备与城镇一致的便捷购物城密集分布,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欲求得到抑制。

(三)农村居民出行不便利

农村居民交通出行不便捷,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较少,更多是农民子女在城镇拥有私家车,但是并不能每日服务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因此农村居民出行受到公共交通的制约,出行购物存在更大的困难性,不如城镇居民购物出行便捷,因此,交通不便捷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受到抑制的关键之一。如果想调动农民的消费能力,需要从各方面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提升方面入手,相关工作的投入成本较大,操作难度高。总体来说,要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收入水平提升后才能有效地让农民自行的改善其出行条件,从而优化其消费能力。

(四)不同区域农村基层情况差异显著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也与各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部分农村区域发展势头良好,有自己的基层工厂与产业发展特色,从而促使基层农村居民经济能力较强,这样可以促使农民拥有完善的家庭出行配备,私家车与拥有驾照的人员较为普遍,因此,可以有效地规避农村远离城镇的地域问题,农民出行便捷,可以随时方便的到城区进行日常采购,有效地激发了其内在的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但是对于发展不良的农村基层,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农村居民消费情况需要依据实际地域情况而定,并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二、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一)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发展相较于城镇金融体系而言,具有不健全不完善性的特点,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可以划分为正规性与非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构成,在农业发展中可以依赖农业发展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但是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实际分布与延展性较弱,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农村区域的发展需求,银行的支持能力较为狭窄。农业发展银行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会将投资集中在非农业产业方面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没有做强有力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区域更多的处于垄断性发展角色,因此没有承担应有的农业建设职责,导致农业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农村金融体系还缺乏更为健康完善的发展,对农村收入提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二)金融环境不良

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区域的金融信誉不佳,因此也导致金融体系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农村区域的金融贷款存在多种制度疏漏,导致还款与贷款运用有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空间;农村经济之后导致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低,资金储备量缺乏,因此如果经济周转不灵,则容易影响正常还款能力;大部分农民也没有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不足,导致信用意识缺乏,恶意不还款的情况相对较多。

(三)金融服务缺乏

在农村区域的金融服务相对于城镇区域而言,丰富性较低,同时提供的金融服务数量、频次也相对较低,更多的将业务集中在储蓄、汇款与信用贷款,其他方面没有多样性的开发。同时基层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低,也无法有效地开展其他业务,开展多样的风险性、成本更高,进而也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有效提升。

(四)民间金融较为繁荣

对于相对先进的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得到了发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乡镇企业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经济能力也不断提升。随着企业与个人的不断发展,信用贷款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正规渠道的金融机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情况所需,因此促使民间金融机构的繁荣。民间金融机构融资相对更为快速便捷,门槛低,操作方式灵活多样,对农村基层情况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构成缺乏的问题。但是其贷款利息相对更高,同时缺乏金融风险的应对实力。

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有助于让农民储蓄转为投资

传统农村金融服务集中在储蓄方面,由于金融服务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将储蓄转为投资,需要进一步减少金融中资源吸收,降低金融机构的中介成本,有助于储蓄资金更好地向投资方向发展,提升资金形式的转化率。

(二)拉动收入增长,优化农民消费能力

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达到拉动收入提升的下沟,从而有效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金融由于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生产,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创新起到推动作用,让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村生产效率,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金融可以有效地加大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有效的提升农村基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有助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村基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的拉动农村就业率,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

(三)注重信贷支持

来为居民消费提供保障要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支持,为农民消费行为作经济保障。通过农村信贷的支持发展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民消费对收入方面的依赖度,有效的改善农民由于短时间资金缺乏导致的消费行为遏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助长消费行为提升。注重对农村信贷的宣传,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调动农村信贷参与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示范效益来让农民看到真正的实惠便捷。要注重农村基层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优化各方面设施设备,推动网络支付、信用卡支付等多种便捷的方式普及,吸引商家到农村投资发展,丰富农村基层的消费配备。完善农民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升农民对个人信用度的关注,完善征信体系,做好信贷情况的跟踪监测管控,遏制不良信贷行为。此外,扩展多样性的信贷服务,匹配实际的农民需求,包括助学、医疗、农业机械、房屋装修等各方面的贷款服务,让信贷服务更广泛化。

(四)注重农村保险体系构建

来提供农民保障感通过农村保险体系的完善构建,让农民对生活有更强的安全感,让医保、社保能够落实到实处,让农民敢于消费,注重基层新农合工作的落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与保障。甚至可以开展多种保险产品的宣传推广,让农民对于个人生活有更强的保障能力。结束语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收入,提供更强的经济、社会、政治保障,让农村更好地得到消费环境,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刘宁宁.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47-48.

[2]陈治国,李成友,辛冲冲等.基于OPLS回归模型的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02):91-97.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7

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对“三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在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的过程中,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壮大,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村经济运营的稳健性,改变农村企业的金融状况和财务状况,提升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范围,进而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农村的金融发展就比较脆弱。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农村金融发展也十分强健,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方保护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十分明显,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流动性,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相同。

二、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并在不同的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与演化,进而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也是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效率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效益变化将会对农村金融的绩效产生影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影响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企业,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农村产业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实体提高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这样就会实现实体经济部门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增强,也能有效的改变农村企业的财务状况,优化农村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经济景气程度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表明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是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与环境最为直接的反映,也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越高,农村经济发展就越好,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农村经济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活跃的农村经济就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村金融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农村经济越活跃,农村产业的发展就越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进而也会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比较活跃,也要求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管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正在减弱,意味着市场配置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有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农村诚信文化的发展,进而也能够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经济体系,这对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合理有效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培育农村金融的内在生长机制,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12(07)

[2]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3(08)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4(05)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8

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对“三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在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的过程中,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壮大,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村经济运营的稳健性,改变农村企业的金融状况和财务状况,提升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范围,进而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农村的金融发展就比较脆弱。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农村金融发展也十分强健,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方保护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十分明显,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流动性,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相同。

 

二、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并在不同的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与演化,进而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也是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效率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效益变化将会对农村金融的绩效产生影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影响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企业,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农村产业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实体提高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这样就会实现实体经济部门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增强,也能有效的改变农村企业的财务状况,优化农村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经济景气程度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表明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是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与环境最为直接的反映,也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越高,农村经济发展就越好,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农村经济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活跃的农村经济就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农村金融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农村经济越活跃,农村产业的发展就越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进而也会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比较活跃,也要求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管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正在减弱,意味着市场配置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有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农村诚信文化的发展,进而也能够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经济体系,这对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合理有效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培育农村金融的内在生长机制,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9

1.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基础,在与工业相比,我国农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农村金融发展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农业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

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内涵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由之前的包括农村信贷补贴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为一种新的信贷形式,且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新的农村金融理论可以在利率波动情况下,避免金融环境的恶化,防止通货膨胀等市场危险。新的农村金融理论是立足市场,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将通货膨胀合理控制以达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3.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国家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主导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出台后,虽然对农村金融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只停留在表面层面。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在农村无法取得利益,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限制农村金融的发展。

3.2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金融对资金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农村是主要发展力量,他们需要生产用的资金,而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生产及子女教育,这部分资金相对较少。而实际上目前农村信贷还不是特别规范,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有投资却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开发。信贷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3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在发展中,但是还是无法达到资本融入农民生活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金融的概念还是不完全了解的,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更是谈不上。长期以来,现代的金融利益在农村农民那是享受不到的,融资单一,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4.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4.1金融规模的影响

农村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是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金融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反之农业经济增长使得农村金融的用处增多。目前的农村金融还达不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及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规模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信贷要求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4.2金融结构的影响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经济增长,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投资者以在投资时以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多的利益资金,以生产提升生产。优化金融结构后,就可以满足更多的农民的需求,再之后可以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资金流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3金融效率的影响

金融效率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高储蓄能力、提高投资转化率和提高投资投向率。科学的利用金融手段,可以使资金利用更合理。在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下,投资是会先选择收效较高成本较低的项目的,这符合资金合理调配的原则,为资金向更好的渠道流动创造了条件。

5.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究

5.1建立模型

通过建立VAR模型,可以探讨模型系数的经济分析。模型是以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可以将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作为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建立出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方法更可靠。

5.2指标挑选

我们挑选人均GDP总值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因为它更精确。由于农村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村金融工具就是存款和贷款,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作为农村金融的总资产,是相对准确的。农村金融投资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国际间农产品的流动量,我国加入世贸后对外开放程度在扩大,农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10

农村金融基于自身的优势与客观形势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革新,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让农村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多元化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然是高度产业化的农业,而产业化农业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农业产业化下的融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新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都需要资金才能进一步实施,而这些都必须要借助于农村金融的优势与推动力才能进一步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才能让农村经济复苏。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大,尤其是周期性闲置出来的资金比较多,而且农村地区还存在很多的“游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吸引、整合、运用。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能够推动农业经济不断的成长,农村经济环境越来越成熟,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因此,要让农村金融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融资的目标,推动资金的运转,更加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农村经济的能力。另外,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户及企业降低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指数,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农业经济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需得到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结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通常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中的示范性单位来实施金融服务,力求将金融服务遍布到广大农村群众用户。发展并完善农村金融,能够在尽可能发挥农村金融职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改善农村资金匮乏情况,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就目前农村信用联社情况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信用联合体制问题进行健全,明确产权关系,进而提高农村信用贷款对外发放质量。明确农村信用联合产权关系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与完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不断拓展贷款等与之相关的业务,必须创建合理信贷规则,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2.农村金融结构改进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改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结构调解改进后,能够实现对实体经济的优化调整,对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客?^角度来说,开发农村金融,并非一定要全面满足农业经济体系的多元化需求特点,但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仔细考察,了解农业经济结构,在契合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进与健全。另外,在农村金融结构改建上还要努力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完善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等内容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国农村融资市场主要有外援融资、间接融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对金融结构进行改进和扩宽,尽可能在降低贷款率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实现农村金融结构调整。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

3.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已经大力开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对于农业经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没有办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需求。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之间一直不能处于稳定发展的状况,只有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1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农村资金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要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农民并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农业机器,促进农村经济融合,可以将整个乡村的资金进行整合,每次购买一台先进的机器,全村农民都可以利用这台机器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引进外来资金

农村的经济基础水平比较差,很多农民的收入比较低,甚至有些村子的整体收入加起来都不能够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完善农村金融系统以后,可以吸引其他大公司来对农业经济进行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还能帮助建设其他基础设施。

1.3减少农村不正规的融资现象

对于农村金融管理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有很多不正规的融资公司利用农村现阶段的资金缺乏,对农民进行放高利贷,严重危害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建立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以后,严厉打击融资公司,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的认知度,帮助农民提高对高利贷的认识,从而达到净化农村金融环境的目的。

2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最早的农村金融就是农村信用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型金融机构完全是由市场来进行自愿参股,政府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逐渐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这也让农村信用社感到了压力,促使农村信用社进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经济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讲,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并且有待提高,即使这些年金融机构一直不断在进行改革,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不是特别好。另外,我国的贷款主要用于工业和服务行业,在农业中的用途比较小。这些情况的出现,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并且国家在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够显著,导致农业金融改革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努力建设金融体系,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同时,如果农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和结构的发展水平就会越高。所以只有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已经逐渐对农村金融体系开始进行建设,但是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是特别充分,同时由于在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差,而且待遇也不够高,导致很多专业人士不愿意去农村发展。由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不是特别好,一些商业银行不重视农村金融的投入,认为农村金融并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借贷时的通过率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农民对金融的理解不充分

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很多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理解不充分,造成在进行农村金融建设中出现阻碍,农民对农村金融建设认同,认为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在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没有办法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

3.3存在大量的非法融资机构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一直得不到发展,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都已经接触到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年轻一辈的农村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对高科技产物十分重视,并且想要利用这些高科技产物来改善农业方面的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购买资金,这就为一些非法融资机构提供了市场,一些非法机构向农民提供高利贷,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导致在发展农业经济水平过程中出现困难。

4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

4.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对农村金融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通过不同角度的发展来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第二,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的作用,不断完善银行内部的激励制度,向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学习成功经验,努力拓展农村经济业务,并且对农村业务的扶持力度要增大。第三,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专项业务,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专项业务,从多角度来进行盈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2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想要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地政府组织专业的金融人才对农村居民进行讲解农村金融的优点,让农民知道农村金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还能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利用互联网渠道或者电视平台,定期播放关于农纯金融方面的知识,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农村金融的优点,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增加农民对金融的了解。

4.3严厉打击非法犯罪的融资组织

对于一些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的非法融资组织进行清除,并且情节严重的要加以惩罚,另外对于一些在农村金融中信誉较好的金融组织,当地政府应该给予鼓励,并且对这些良好的金融组织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多数商业银行在这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不高,只有发展良好的民间信贷功能,才能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但是农民在选择信贷机构时,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盲目进行选择,要选择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切身利益。

4.4提高金融体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