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0:05: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创设德育环境,陶冶幼儿道德情操
首先,应着重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教师做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起到榜样作用,可以在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园长和教师都应站在大门口迎接小朋友并问好;教师之间也应该做到互帮互助,并在同事有困难时能够伸出援手;带头做一些公益活动;对于小朋友生病不能来园时要打电话进行问候;在平时幼儿园举办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小朋友搬椅子,扶着上下楼梯等。通过在幼儿园内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幼儿带来直接的影响,使其能够主动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应创设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幼儿德育教育除了需要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外,还需要具有一个积极参、健康的物质环境。所以幼儿园可以利用门口、过道墙面及操场等一些空间来进行精心布置,将各种品德行为规范借助实物或是形象化的标志来将其融入其中,从而时刻提醒小朋友要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废物入箱、爱护草坪、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人分离、关心小动物及乐于助人等,用道德行为规范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在教学中渗透,在游戏中巩固,在家庭中延伸
首先,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如社会活动“龙的传人”可以让幼儿深切体会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语言活动“我是合格小公民”可以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与文明礼貌;艺术活动如学唱歌曲《泼水歌》可以让幼儿懂得不小心做了错事,要说“对不起”,请求别人的原谅等。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依托“关爱教育”“礼仪教育”“国学启蒙教育”等形式,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应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如果把德育只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从“知”到“情”,再“行”的转化过程,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剩饭,要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对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应多利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如通过在“交通公园”游戏中,扮演交警、司机、行人等角色,幼儿可以很快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在“超市乐乐购”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等待、谦让与分享;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最后,应与家庭合作,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行为规范;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能够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3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道德品质
在中班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但不很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的正确想法需要成人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制止。比如:我班曾有一名幼儿带着火机来到班里,我提出暂时由我为他保管,离园时交给他妈妈,可他拒不接受。针对一件事情,我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对他的选择给予谁对谁错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评,直接告诉他对的原因,错误的后果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其稚嫩的心灵中确立一种是非的标准,从而自己做出简单的对错判断,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
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件事情已能自己去判断,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又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在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更要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了。在因人施教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幼儿能力较强,已基本具备较好行为习惯。在教育时,应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激发幼儿荣誉感,促其更加进步。
第二种是: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表现出聪明、灵活、能力发展水平均衡的幼儿。可采用正面引导的办法,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其幼稚、顽皮的一面,如能正面引导,效果***,但引导不当,就比其他幼儿的教育困难得多。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聪明、活泼,各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一次,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的小手枪,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步冲过去一把抢过手枪,不顾小女孩号啕大哭,就带着胜利的微笑心安理得玩了起来。我当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我说:"你这样做很不对!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你今天这样做老师很不高兴。"他看我非常认真严肃,只见聪明的他,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今后不这样做了,我现在就把手枪还给她。"于是,他马上把小手枪还给了小女孩并向她赔礼道歉。然后回过头来说:"老师,我做错了,今后改正,你还生我的气吗?"我想了想说:"我想信你,一定能改正错误,如果你真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我就不生气了,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是好朋友,好吗?"他听了高兴极了,伸出小手和我拉拉勾,后来,他果然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正面教育的方法,一是因为榜样示范法用在他的身上是不切合实际的,二是他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能力较强,使他有一种逆反心理,如用评价,讨论的方法就更不行,所以我采用了正面引导法,教育效果良好。
第三种是幼儿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没有主见,总是符合别人的意思,听从别人指使,基本上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对待这种幼儿我认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记得,我班曾有一名幼儿,把上厕所的几个小朋友堵在了厕所里,经调查,是受另一名小朋友指使的。于是,在集体活动时,我讲了一个主人公非常热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且自己也很有主见的一个故事给幼儿听,讲完后,我有意请这两名小朋友,有针对性的回答了几个问题,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好像明白了老师请他回答问题的意思。回答中他们说到:"应该向主人公那样关心别人,别人说的话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对还是错,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像我刚才就做得不对。"对此事,全班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强化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一、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积极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我就有意识的调动幼儿积极参与,以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自信自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例如设计一些?“给弟弟妹妹送礼物”“给老师或者妈妈送贺卡”“做孝敬老人的好宝宝”等有意义的活动,就可以自然的渗透一些保护环境,团结友爱,尊敬长辈等教育。在各科教学中,巧妙的将教材中的闪光点,如: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我时刻注意用自己的言行、体态去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妇女”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 , “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给孩子们讲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四、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杭州各处有名的景点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19-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爱游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不仅仅是幼儿去玩,同时也是幼儿接受学习的有效手段。只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游戏活动纳入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游戏环境,放飞孩子们的天性,才能让幼儿们健康成长。
游戏是强健幼儿身体,培养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幼儿在进行“丢手绢”、“跳皮筋”等游戏中要跑、跳、投,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身体协调性,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痛恨坏人、对集体负责等道德品质。如教师组织一个吃苹果的游戏活动,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篮子中,先让每位幼儿吃上一个,吃完后进行调查,吃苹果前洗手的人举手,吃完后洗手的人举手,表扬他们讲卫生,号召其他同伴向这些讲卫生的小朋友学习。同时组织幼儿围绕“剩一个苹果该谁吃?”。有的会说“给吃小苹果的人吃”,有的会说“给挑坏苹果的人吃”,还有的会说“给有病的小朋友吃”,让幼儿受到优良品德熏陶。
同时,游戏又是对幼儿进行常识性教育的有效手段。最常见的游戏莫过于一种“过家家”游戏,由幼儿模仿扮演家庭中的成员,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哥哥”,有的扮演“妹妹”等。在游戏中大家分工合作各有不同的职能,营造出了不同的场景。比如“爸爸”上班送小朋友去上幼儿园;“妈妈”在家做饭、洗衣、照顾“爷爷”和“奶奶”……幼儿们在这个游戏中的角色与实际生活中的大人无二。通过这个游戏,每位成员的职责,父母对孩子的深爱之情,子女需要孝敬父母,正确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等家庭常识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
幼师如何合理地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游戏呢?
首先,巧妙导入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要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入具有吸引力的游戏,让孩子们能够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关于数字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播放《数鸭子》这首儿歌,一边游戏,一边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将教学内容导入其中,另外一个方面还有效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在游戏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增加幼儿的成功体验。孩子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主体,幼师只是整个活动过程当中的引导者。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时,要努力使幼儿“身临其境”,如自制酸奶、自制果酱等真实的活动让他们感到他们是游戏的主人。幼师在设计游戏时除了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外,还应注意挑战难度要层层递进。一旦幼儿失败次数多了,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当幼儿完成任务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高难度,使幼儿能够有机会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们不仅会对活动产生新的激情,使得活动能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而且孩子在活动中还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最后我认为要将传统游融入幼儿教育戏。一些“丢手绢”、“跳皮筋”、“扔沙包”等曾经伴随着几代儿童成长的传统游戏融入幼儿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传统游戏富有浓郁的生活趣味,易学易懂,游戏材料随处可取,如旧布、烟壳、小石子等,每一个孩子都能自己动手制作,且没有人数、对象、时间、空间、地点上的限制,孩子学会以后,在家里还可以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玩。传统游戏大多采用自然材料自制玩具,自然界中的沙石、贝壳、冰雪、麦秆、花鸟树虫等都会带给幼儿无限的灵感和欢乐,他们会深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从而产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游戏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本着为了幼儿们快乐、健康成长的理念,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要更新幼教观念,从而探索出新的、富有活力的,又适合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娟华.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教育.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12期.
[2]王立婷.活动,幼儿教育的助推器.快乐阅读,2011年02期.
[3]殷珊珊.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chq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为幼儿准备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教师可在校园带学生们观察花草树木让他们对花草树木的认识,提高了兴趣。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让我们意识到,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生活中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此,我们竭尽所能让周围环境都“会说话”,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周围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发其中的教育能量。
在我们幼儿园的长廊里,挂着许多图片,一面是我们达州和渠县有名的风景物,另一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楼上的长廊里,同样也挂满了图片,一面是中国文化名城,另一面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利用午餐后的散步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去长廊。一看到这些图片,孩子们就象小鸟一样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张佳指着一张图片上的城市对我说,“孙老师,这里老龙潭,”我故作惊讶的回答。“是呀,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当然知道了,爸爸、妈妈带我去过了,那个是五彩池,我和爸爸、妈妈还去划了呢……”她自豪地介绍着,引来了很多孩子。“孙老师,这儿是什么地方?还有这儿呢?”我带这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边看边说,体验着交流的乐趣。在各班的走道旁,贴了画有《磨杆成针》《小马过河》《大灰狼的新娘》《猴子捞月亮》《孔融让梨》等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图画,让孩子们欣赏、讲述。早上来园时、晚上放学后,总有一些小朋友在走廊里逗留,有的指着画上的人物正在向同伴询问;有的则看着图片在创编想象中的故事;还有的干脆拉了爸爸或妈妈过来,请大人们讲述故事,自己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在倾听中学习语言,正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家园互动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教育语言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礼貌教育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使用普通话和训练幼儿口齿伶俐。幼儿的礼貌教育要从小做起,教师教幼儿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懂得礼貌待客,这对幼儿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家园互动,让家长一起来参与幼儿园教育,启发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育成长。如:教师经常指导幼儿说“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家长也配合指导,这样能使幼儿在各种场合,情况下经常说话,大胆说话,既礼貌待人,又发展了语言。
四、把语言教育渗透各科教学。
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各科教师的责任。在各科教学中,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把语言教育渗透到各科领域的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四)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五)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2.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但是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是这样的: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象孩子们见过的都是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培养幼儿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需要的,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幼儿进入探索期,让幼儿带着模仿中依稀记得的动作、声音,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
3.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忽略音乐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偏重学科知识性教学,注重语言、计算、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而把音乐教学简单的认为只是唱歌跳舞。即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只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更忽视了节奏感的培养;即使开展节奏教学,也只重视尖子培养和纯技巧性训练,而忽略了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幼儿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母亲。家庭是幼儿最早的启蒙学校,家庭成员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家长在对待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和偏激行为。强压、逼迫幼儿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盲目地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或是用粗暴、命令的态度对待孩子练习乐器,这样不仅学不好乐器,甚至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盲目地攀比,扼杀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多数家长都喜欢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能力强的孩子赢了,会变得骄傲自满;可输的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回到家可能会再遭到父母的训斥,而这些孩子也许从此不会再学习乐器。这样的盲目攀比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3.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创作数量越来越少,能够在孩子中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几乎难以寻觅。反而孩子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令人吃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为流行歌曲的发烧友,成为天王、天后的粉丝。第一,不适宜的歌曲,可能会对幼儿的发声器官造成影响。幼儿的发声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流行音乐节奏复杂,音域过高过低,幼儿长期学唱会使之声带变厚、张力减退、声门闭合不严、声音变粗,严重的会造成弥漫性流血、水肿、失去演唱能力甚至会失声。第二,不适宜的歌曲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部分流行音乐的低俗和恶俗会导致幼儿对音乐的艺术性认识及品味降低。第三,优秀儿童歌曲的缺乏,不利于幼儿良好意识品质和乐观性格的养成,还有大部分流行音乐缺乏优秀儿童歌曲应有的教育性及指导性,误导了幼儿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三、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1.重视幼儿整体发展
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个性、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以参与求体验,以创造求发展,应该明确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艺术,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艺术,真正艺术教育的含义不是培养什么家,而应该是育人。在音乐活动中,作为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并能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方式、速度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该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
2.注重幼儿主动活动
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幼儿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幼儿的终身着想,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幼儿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在演唱、演奏、表达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强调幼儿学习过程
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新课程中提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要备教又备学,要看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是否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在观察了解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为了幼儿的发展而教。在幼儿学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情境教育法情景教育法指既运用了音乐又并不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活动。教师有意识设置音乐情境,诱导幼儿按照特有的设计去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早晨可以给他们选择轻松愉悦的抒乐曲;游戏玩耍的时候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睡觉的时候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使幼儿能进入甜蜜的梦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美、生活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且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仅仅靠一些专门音乐活动的有限时间,幼儿不可能有效的掌握音乐,如果音乐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则不可能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益、生活质量的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的音乐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音乐游戏法。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好创造、好参与、好探索、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及感知音乐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接受音乐的熏陶。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其思维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引导鼓励法。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教师可以在收听音乐和唱歌的同时,随着节奏在他面前挥舞手帕或彩带,也可以帮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动作。另外,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耐心地启发诱导孩子。在孩子完成某个音乐活动时,教师依据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决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幼儿园中教学器材缺乏,教师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改造成为音乐器材,如在一个矿泉水瓶里放进沙子、石头之类的东西;用蛋糕盘子合在一起中间放几粒豆子等等,把这些东西按节奏摇动就可以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对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组织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优化家庭音乐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选择一些经典而优秀的音乐素材,或让孩子注意倾听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在倾听中帮助提高辨别的能力。从小灌输音乐知识,懂得倾听,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选取优秀曲目熏陶幼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正确对待幼儿学习乐器:强迫幼儿学习音乐只会扼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家长们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乐器。对艺术形式喜爱不同,家长给予尊重。幼儿喜欢什么艺术形式父母就尊重他,让他在音乐天地中自由飞翔,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压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盲目攀比,遇到困难家长要多给予幼儿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意识到乐器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当前优秀儿童歌曲较少的问题,应该鼓励作曲家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多创作一些适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避免成人歌曲侵占幼儿歌曲的领地。在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下,让幼儿音乐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为传唱。音乐通过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幼儿从小对周围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心,培养其责任感,让其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为此社会、幼儿园和家长要鼓励与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给幼儿一块自由的音乐天地。
五、音乐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影响
1.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看,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基本素质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音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一种状态。音乐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会,因此音乐对人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从儿童的角度来说,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活跃幼儿的生活,而且可以使幼儿情绪愉快,机体得到锻炼,动作更加协调、灵活自如。不同的音乐活动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学前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关研究着曾经做过对成年专业音乐家的调查,发现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感;在4~6岁接受音乐教育得人中,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可见,及早地、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人人皆备的一种普遍能力,这是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许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的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幼儿的音乐教育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觉的敏锐、准确程度、节奏感觉的准确、灵活、反应的敏捷程度和发声器官的音质、音色特点等。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的综合。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倾听声音、歌唱活动、节奏活动、演奏乐器等活动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所期望获得的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载体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学生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质量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较强、便于体现幼儿想法的材料
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试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求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
3.变废为宝,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
新材料本身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的给幼儿增添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挑战性,促使幼儿在其中尽情的创造、发挥。在这方面,我注意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变废为宝。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帮助
幼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及时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1.爱的情感的培养要从幼儿爱周围的人开始,让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渐渐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如和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当小朋友遇到困难要主动帮助,有小朋友不慎摔倒了要扶起来;不争抢玩具等。让幼儿的美德教育沿着知—行—做,逐步培养。
2.培养幼儿对父母、教师、周围成人的爱,从尊重成人劳动开始。在幼儿园,组织幼儿观看伙房炊事员叔叔、阿姨为自己精心制作饭菜的情景,开展“叔叔阿姨真能干”的主题活动,使幼儿明白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他们的工作是为了让小朋友身体更加强壮,使幼儿懂得尊重成人、尊重他们的劳动。
3.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组织幼儿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进行升旗仪式,教唱《国旗多美丽》,让幼儿通过电视录像观赏美丽的长城、长江、黄河、天安门……使幼儿真切地看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当孩子们唱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的大中国是好大一个家,我们永远爱着她”时,爱祖国的情感溢于言表,中国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4.幼儿热爱大自然。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是美德教育的重要一点。“爱鸟周”、“节水日“、“植树节”等节日主题活动是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有句格言为: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这就要求家园携手,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比如,学会礼貌用语、卫生习惯、合作意识等良好品德。这些行为习惯不是一时的说教,而需要承认循序渐进的培养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