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4:40: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戏剧教育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很多外语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戏剧教学应用到外语课堂的教学价值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益不大,与课文外语点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然而,课堂戏剧表演再现的是一个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有着夯实的理论基础。
一、戏剧表演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强调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彼此相对独立的8种智能,其中的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具有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智能,具体表现为用身体表现思想和情感,适合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因此,在笔者所从事教学的艺术院校,外语教师要充分考察学生的智能发展差异,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戏剧教学法在艺术院校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就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乐观区别学生学习特性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关注学生在哪个方面聪明,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及专业领域等方面了解学生的特长或优势,并采取适合学生特长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元智能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而“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留下来的珍贵的教育遗产。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特点,他们想象力丰富、创新能力强,所以利用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戏剧教学法,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2.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对人脑半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人脑右半球主要是美术、音乐、空间的辨别系统,具有具体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控制中枢。然而,戏剧表演教学法属于综合的艺术教育方法之一,集表演、音乐、外语等艺术于一身,有利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右脑潜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种外语戏剧教育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外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发展和完善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为学习者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这也是教育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理想状态,利用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观点,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特点,采用戏剧教学法,激发学生潜能,有助于学生增强外语学习兴趣。此外,发挥学习者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既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也需要建立在师生之间真诚和信任的和谐关系中。
3.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在外语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习者要想真正运用外语进行交际,除了具备必要的外语运用能力之外,还需具有在何种场合、跟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说什么的能力,这叫做交际能力。戏剧应用于外语教学,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的Richard A.Via在此方面做的研究尝试较多,Richard A.Via认为,戏剧表演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每一句话都是一种交际——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际。
二、戏剧表演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戏剧表演教学设计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这一过程的学习效果超出了单一的传统型教师授课,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了师生、学生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将长篇小说片段改变成短剧,并给出英语台词(学生也可以根据原文改写台词),为学生留作业,同时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外语和戏剧表演有效结合。作业大体要求为:学生舞台姿态要得体、大方,语音语调要准确、流畅,表演要注重贴近人物特点。将班级54个学生分成6组,每组9人,每一组表演时间为8分钟左右,要求每组成员通力合作,从舞台设计、前期筹划、道具服装到舞台表演有效发挥每组成员的能力,发挥所长,积极配合,最后完成作业作品。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一段经典台词
Romeo:My love! My wife! Death,that hath sucked the honey of thy breath,Hath
had no power yet upon thy beauty. Thou are not conquered. Beauty's ensign yet. Is crimson in thy lips and in thy cheeks,and death's pale flag is not advanced there.(罗密欧: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神虽然吸干了你甜蜜的气息,却没有力量摧毁你的美丽。你没有被征服,美丽的红旗仍然轻拂着你的嘴唇和面 颊,死神的白旗还未插到那里。)
罗密欧是莎士比亚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要领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了解罗密欧的英勇无畏、热情爽朗、大胆追求爱情的性格特征。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既能学习hath、thy这些古英语的表达方法,也能习得suck、crimson等陌生单词的造句用法,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并吸收莎翁戏剧文化。
在外语教学中,教室被当做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新力,并获得美感体验,增进了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利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进行语言教学正符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戏剧表演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改编能力、创新思想、表演天赋及外语运用能力。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被积极调动到外语学习中,学生既发挥了专业之长,又促进了外语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从学习的过程中积聚了积极团结合作的凝聚力。此外,通过了解戏剧背后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有助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戏剧表演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生通过使用肢体外语和声音表演,充分运用台词,达到了有效的交流互动的作用。此外,戏剧表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舞台表演艺术的含义,同时更能促进学生的外语意识,通过戏剧表演,口语水平和对书面语的理解领悟能力共同提高,发音更标准、更清晰。
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曾经举办首期“英语表演剧”,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寓教于乐的比赛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导也是导演,学生是学习者也是演员、参与者,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让学生大胆尝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戏剧表演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协同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通过合作式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提高外语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学习者利用戏剧表演外文经典片段,在外语课堂上展示外国文化,推广戏剧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外语教学输入西方文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戏剧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过程产生有成效的影响,有助于学习者促进学习动机,在外语学习中有着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另外,教师要在专业学习上进行自我学习。表演学、戏剧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应与语言教学法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外语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周海燕.以里贾纳大学为例看加拿大高等艺术教育.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4).
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外语教师心理学初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玩家越来越多。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游戏很不看好,认为孩子们迷恋于网络游戏,导致荒废青春和学业。他们千方百计禁止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然而,笔者认为:是否可以换种视角去审视网络游戏,是不是能够将网络游戏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呢?还得从网络游戏的基本内容开始说起。
一、网络游戏的定位及其特征理解
1.游戏以及网络游戏的界定
根据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网络游戏则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一种游戏形式,是传统游戏的一种新形态和发展趋势。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目的的新型游戏项目。
2.网络游戏的特征表现
(1)数字化让网络游戏突破时空的限制
网络游戏基本都是由“数字”组成,归根到底都是通过“0”和“l”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玩家在进入游戏后,他所面临和经历的就是从等级l升到等级N、游戏中的金钱从l到N、经验值从l到N等完完全全的数字变化。这一特性保证了网络游戏可以轻松实现跨地域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处在不同地域的多个玩家从各自的游戏场景中抽离出来交织在一起。
(2)良好的隐蔽性和技术领先性使之成为时尚的前沿
网络游戏给玩家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游戏中可重塑自我,可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网络游戏又可以让玩家摆脱孤独、获得自尊、获得成功。正因为这些特性,网络游戏吸引了无数玩家,特别是青少年玩家夜以继日的沉迷其中。如果把这种痴迷的劲头合理利用,对于这种自由活动加以引导,网络游戏就能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辅助于教育教学必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教育”和“网络游戏”的平衡点
1.抉择“教”与“乐”的平衡,使之更好相结合
基于网络游戏存在的负面影响,人们总在试图寻找一条网络游戏与教育完美结合的途径。网络游戏与教育之间的结合似乎是种极大的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难抉择游戏性和知识性的平衡点。因此,网络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只有定位于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方能使游戏性与教育性达到最佳平衡。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于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开发利用合适的网络游戏,可将“特定的教学内容+适宜活动=活动课程”升华为“特定的教学内容+网络游戏=寓教于乐的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
2.网络游戏发展的新领域—“教育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其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其反对的呼声亦愈强。当然,社会大众也在不断反思现今教育存在的缺点。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钟爱和对现今教育方式的反感形成显明的反差。这一问题给网络游戏制造商来带了新的灵感--教育网络游戏。
一则关于“网络游戏能否进教材?”的消息报道:“2009年4月,一款网络游戏(编者注:摩尔庄园)获得了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肯定,被纳入了武汉小学教材范围,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有网友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也有人认为小学生自制力不强,推荐游戏给孩子们可能有负面影响(《光明日报》,2009年5月11日)。”新闻中可看出:虽然只有部分小学引入网络游戏,这也充分说明政府部门越加重视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教育游戏写进教材,引入课堂是一种科学的尝试,值得推广。
3.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和各种教材版本样式呈现多样化,教学方法也不再是灌输式,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形成共识。,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学生在网络游戏式活动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单纯从教材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三、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网络游戏的原则
1.根据需要,合理选用网络游戏。在选用的网络游戏时,既要考虑当前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考虑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根据学习者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课程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参与,所有游戏要能激发动机,提高自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选用的网络游戏要易于操作,且实用经济。
二、体育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体育教学训练、竞技、管理数据剧增。体育数据如同矿藏一样,只有通过挖掘和提炼才能变成可用的财富。数据挖掘正是挖掘和提炼数据中财富和价值的技术,下面就体育教学领域中使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做简要阐述。
(一)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体育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范围最广的数据挖掘技术之一,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决策分析中。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可以判定哪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某类学生或某门课程,从而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得分层次教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和实施。
(二)分类:分类算法中应用得最多的是决策树算法。决策树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决策树主要用于对离散数据进行分类,在教学方面则能够用来对学生课程的选修、毕业课题的选择、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
(三)聚类分析:所有物体彼此之间都是相类似的,但又和其他分组里的物体是不同的。在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已经被用于根据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聚类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在非活跃的学生中表现较活跃的学生。
(四)预测:预测是应用于模型的连续价值函数,也就是预测未知数据和缺失的值。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组合数据的其他一些方面的数据。基于教育的数据挖掘预测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的行为,预测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Web数据挖掘:利用 Web 日志挖掘技术进行实例分析,找出访问频度较高的知识点网页,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点中的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帮助教育者调整教学策略,改善网络教学效果。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本文详细从体育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材的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特征挖掘和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预测等。
1.体育教材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教学教材由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体育教材开始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欢迎进入lunwen.1KEJIAN.com化的图形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体育学习者面前,不仅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多媒体教材具有的易于存储、方便传输和处理的特点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成为了可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材的合理归类、检索、处理,建立知识体系结构,为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材的选择提供参考。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等。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不同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成绩,从而寻找课程与教学方法之间内在的关系,判定课程或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用聚类,分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对体育教学分组方法进行分析,实现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组,适应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3.学生特征的挖掘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初始知识体系、当前知识体系、和目标知识体系,深刻提交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以便帮助学习修正个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价、课程考核及教学管理评价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之一,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上,还应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奖惩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而且是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
2.课程考核评价
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学习能力的好坏,也是知道学生学习和培养终身体育观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收集和整理学生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等各项成绩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和抽取隐藏在数据额背后的知识和规律,针对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试方法的公平程度和考试标准的合理程度等进行预测和及时调整,以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学考试在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管理评价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DEA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对体育教学的决策单元做出评价,评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决策单元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和训练管理的有效性等,从而指导教学管理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及训练管理工作水平。
(三)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辅助考试
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将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对学习者而言往往是片面的、不公平的,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如采用综合学生体育学习平时成绩、点播课欢迎进入lunwen.1KEJIAN.com件次数和时长、课程答疑论坛发帖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的考核办法,通过减少体育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自主学习考核比例,对产生的海量数据使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处理;并将数据挖掘应用于体育理论知识试卷分析数据库中,对体育试卷每道题目的难易度、区分度、相关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教师就能够对体育试卷试题质量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2.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广大体育教学和研究者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研究认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纯数据间的关联性挖掘出潜在、容易被忽视的规则作为潜在的课题研究题项。如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在研究学生体质的数据,挖掘出发掘出握力与平衡能力的关系、肺活量与握力间的关系后作为科研选题加以研究验证。
四、结语
总之,数据挖掘的兴起,为体育统计学与体育信息技术的结合带来良好的契机,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继数学、计算机科学之后,又一推动体育统计学发展的强大工具。但相比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程度而言,数据挖掘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支架”(scaffolding)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柱子等设施,俗称“脚手架”。运用于教育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演绎而来的,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支架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特别是教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所能获取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环境所发出的刺激常常需要通过“中介者”(通常是父母或其他教养者、教师及同伴等)改变和选择后再与儿童发生交互关系和互动交往。因此,幼儿大多数经验都属于中介学习经验。即S-O-H-R,其中,H代表“人的中介”(human mediator)。
由此而言,在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困难,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在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的过程中,除了对玩具和游戏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概念的理解问题以外,幼儿往往还容易出现目的性、坚持性较差,行动的冲动性和缺乏计划性、自信心和工作意识等问题。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为教师支架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就是支架式教学的“中介点”。因此,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就支架的时机、支架的过程以及支架的方法等问题做出适宜的决策,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就支架的时机而言,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的细致观察基础之上。教师为幼儿搭设支架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操作任务和学习机会。在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后逐渐撤去支架,最终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当前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教”与“学”双方围绕教育性玩具发生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幼儿内部建构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取决于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和交互影响,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产物。社会环境是必要的支架或支持体系。它为幼儿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及建构新的能力提供了土壤。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没有评价人类认知的动态发展的能力,其功能很有限,真正需要评价的,不是幼儿自己已能做的或已具备的能力,而是幼儿在其他人帮助下的表现及学习的潜力。维果茨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一段介于幼儿独自解决问题,也即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曾在论述儿童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即都是被中介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符号或者象征物)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由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幼儿园支架式教学可以充分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创造最近发展区,促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而不是消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互动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石,儿童通过与比自己更有知识和能力的他人发生的社会互动,以及儿童所处的互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维果茨基认为幼儿与教养者、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幼儿发展的社会源泉,学习发生在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社会互动中,成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是很重要的。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种中介在知识的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正是通过这种中介,人才实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对于成人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他指出,教学应该基于儿童心理某些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把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存在的动力状态,从而激发和造就新的心理发展。
三、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和物质支柱。在幼儿园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幼儿和同伴通过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实现“教师――玩具――幼儿”“幼儿――玩具”“幼儿――玩具――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由此可见,教育性玩具业已成为现代幼儿园教学中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为此,教师应通过对幼儿围绕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情景的具体观察。根据幼儿在支架式学习情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支架的时机和适宜的中介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支架策略。
(一)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
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2 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 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 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 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归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类。言语性的一类主要包括提问、描述、建议、聚焦、降低任务难度、反思等;非言语的一类主要有聆听和观察、示范、动作提示,以面部表情反馈等。其中言语性策略是支架式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问: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幼儿提出与操作任务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发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和材料的变化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其目的在于质疑、追问和反问。
(2)描述:教师客观地叙述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与结果,或者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表现与情感反应等。其目的在于重述、解释和澄清以及鼓励。
(3)建议:为了拓展、引发比较和提出假设性问题,教师针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反映出的问题,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
(4)聚焦:当幼儿面临操作任务比较复杂,出现多个问题或幼儿之间就其某一问题提出多种看法时,教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关键问题上,以帮助幼儿寻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关键性线索。
小学数学是将理论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利用教学具操作,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抽象概念,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加强数学学具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与教学具的操作和实践密不可分,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学习新知的历程,还能运用教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中几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来对图形进行认识。对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训练中多观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各个感受器官的协调与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全面反映,通过建立表象促进想象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体积概念”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选择橡皮泥作为教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塞满底部有洞的空盒,将一长方体的柱体插入橡皮泥中将其从洞中挤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观察,启发学生认识到物体占有相对的空间。基于此,再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观察身边的教学具(文具盒),提问:“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最大?”最后给出数学知识概念,物体占空间大小即物体的体积。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初步空间思维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学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以语言教学为辅,学具教学为主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动画来直观形象地呈现课堂教学知识要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个新奇的玩意儿,几张充满动画的图片,都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还能激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潜能,转变传统的学习,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从课堂效果来看,灵活地运用教学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自由学习,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技能。如:在授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A4纸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将纸对折叠一次,明白折叠后的纸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在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自己设想并实际操作还有哪几种折法可以得到原来的一半,即二分之一。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探究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创意地思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注重学具教学时机,发挥教学具启迪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具最为重要的是操作过程,它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并简化难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有利于学习与掌握。基于此,学生对操作方法加以归纳与总结提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各种计算方法,掌握数学学习中的运算法则,达到质的飞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合理运用各种学具自主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的操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研究知识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时机,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还应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具的启迪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直观的教学具与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概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是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教学型教育,承担着为中高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能否实现职业教育技术培养目标。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院校实际的实训实践条件,经过多年摸索所积累的经验而形成;与院校长期合作的企业的具体要求;但是,很少有高职院校明确提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来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职业学院全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是坚持双证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也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一次考核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工作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是各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的依据。而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四个部分。事实上,国家职业标准本身就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最好的依据之一。依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群”的需求,也有利于企业规范生产技术行为。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图 1 所示。
一、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不够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领域中对国家的职业标准认识不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一般做法,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没有反映出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学特点,实训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严重脱离,也没有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脱离现代制造的发展。近年来,一部分职业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增大了技能方面训练的力度和强度,但这些改革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与规范渗透到教学体系中去,没有把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当作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来要求,而且每个阶段的实训教学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因此,当学生需要进行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相关知识重新进行系统培训,加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考评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就是考评员,鉴定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考评员队伍素质高低。以职业技能资格为要求的实践教学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本身的技能水平不够,无法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就要打折扣,难以承担考评任务,严重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的建设。
(三)不求鉴定质量,只求鉴定数量
部分职业院校把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创收的途径之一,过于强调鉴定数量,把学生申报环节当作工作的重点,对其他监管环节如考核内容、标准、师资等疏于管理和建设,鉴定质量大为缩水,使学生毫不费力就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毕业生所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根本达不到技能等级,导致企业不认同学校鉴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实操技能考核环节时间长
实践教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而实践考核是学生进行模具装配及调试,考生需操作多种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的加工,实施过程中实践考核时间较长,一个工种需要较长工时,给考核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加上实训设备的不足,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到模具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
二、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切入点
(一)实践性的教学必须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即以相应职业资格考核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
(二)实践性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
职业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在“理论够用,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创造条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能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唯一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以鉴定结果衡量,但不是唯一依据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否符合相关岗位的要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是客观公正的,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效果的评定。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等,以求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
三、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策略
(一)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以模具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根据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确定教学对象及内容、技能要求、实训作用和实践场所,按知识积累与技能要求衔接,形成阶段实践教学序列。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和行业职业的技能鉴定站,从2008级学生开始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规范,使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学生在“教、学、做”中达到了模具行业相应的职业标准。实践证明,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突出职业标准,适应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首先,开展企业调研,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比较分析与论证后,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专业岗位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典型冷冲模的制作与装配项目所覆盖的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完整,具备了模具生产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包含了模具钳工、机加工、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技能,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确定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项目作为载体,以典型冷冲模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生产全过程三个阶段技术应用出发,参照模具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职业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以基础技能实训、模具专项技能实训、冷冲模(塑料模)制造与装配实训、模具综合技能实训为主干的教学体系,把模具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考试大纲分解贯彻到各实训的教学项目中,在质量考核上,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作为实践教学考核,以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作为考核目标。
在每个实训阶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分别设立不同的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最终达到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要求。基础技能实训:将零件机加工技术,测绘技术与模具钳工技能通过教与练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模具专项技能实训:模具结构,数控技术,特种加工,主要学会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模具核心技能实训:主要训练装模、试模和调模;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包括成型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的分析等,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操部分以考核装模、调模、修模技能为主。通过以上系列、阶段性实训锻炼,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成熟的“职业人”。
2.以国家职业标准规范实训基地建设
在不增加大的投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功能,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实训基地,根据职业的需要,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的配套设施,如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工量具和机床部件,使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围绕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项目,同时扩大职业资格鉴定站(点)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3.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职业资格鉴定是对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评价,是职业教育与企业沟通的必然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突出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规范要求学生,因而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如果只是纯粹的实训,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得过且过,学生发挥不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正因如此,我国职业院校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使学生一毕业就有能力上岗,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生在校通过系列的、阶段性实操强化训练,全面地掌握各种加工技能,实训结束后即可开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学生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保险,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胜任工作。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能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准入为基础,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满足人才市场、企业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行业职业技能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实训体系。职业技术院校在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制定技能鉴定标准的同时还可获得大量的来自生产、管理等第一线的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和职业规范,加快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零对接”。
一、宏观居民消费波动的“阶段性消费”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不是以一生为时间跨度来寻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所经历的几个消费阶段,可以看出“1980年左右、1988年左右、1994年左右、2004年左右”,这些时期是国内居民消费的高峰期,而在这些时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居民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倾向,从而整个的宏观居民消费曲线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集中释放的现象(见图1)。
余永定和李军(2000)把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描述为转轨经济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叶海云(2000)则根据存在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现象,提出了中国居民的“短视消费模型”。沈悦(2001)则进一步测算出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规模存在周期波动现象,其平均的波长为8.10年。但是,这些研究对于“阶段性消费”现象,给出的解释都是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大多是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进行讨论,缺乏把居民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来展开的微观行为分析。本文下面所进行的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呈现出的这种“阶段性消费”特征给出具体分析。
二、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
根据余永定和李军(2000)描绘出的中国居民“阶段性消费”模式图,可以把国内居民“阶段性消费”特征概括为两点:(1)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2)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第一点,阶段高峰表现出“居民消费集中释放”,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
“从众消费”行为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指“消费者接受到他人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的信息后,改变了自己对产品的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努力使得自己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消费行为在中国消费者身上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大范围且显著化”,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逊、内敛、谦让、低调”。儒家认为“谦逊、内敛”是为人的内在品质,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谦让、低调”则是外化的待人做事的基本态度;谦是道德之心的把持者,是任何德行的入德之门。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操作上也体现出鲜明的“内敛”取向,倡导“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在这样的文化长期熏陶下,中国人的性格普遍有一种潜在的“内敛性”,不喜欢个性的自我张扬,以及行为的超前尝试。
但是,同时中国人最看重的一样东西是“面子”。“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Yau(1988)提出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关系导向方面主要由4个价值构成,而“面子”则是其中首要的一个构成内容。Qian,Razzaque和Keng(2007)认为,中国文化规范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国文化中突出方面主要包括了:家庭导向、关系、缘分、面子、人情和互惠。根据Li(1999)的研究,中国文化重要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长生命与同化”;多做“得面子”的事情,避免“丢面子”事情的发生,维持自己的“面子”成为中国人行为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中国人不喜欢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和周围群体。
这样,一方面注重恪守为人“谦逊、内敛”的品德,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自己“面子”的维护,在这两方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中庸”的行为方式,即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既不发生行为的超前尝试,也不让自己的行为落后于大众。根据Hofstede(1993)的研究,“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群体意识较强,重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愿意服从群体的利益和群体规范”。李东进等(2009)也把中国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总结为:注重面子和群体导向,中国人为了规避不确定性和产生归属感愿意让自己的行为服从群体规范¨儿;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不同道德规范是“群体导向”产生的根源。
于是,以“群体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微观个体的消费行为上那就是:个体消费行为的随大流、从众化,很少发生超前消费尝试,也不愿落后于大众消费潮流,形成了鲜明的“从众消费”特征。根据Pool(1998)提出的人们服从群体规范,进行从众消费,有三种动机:准确动机、自身相关动机和他人相关动机。准确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合适的、成功的行为提示;自身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个体采取从众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人相关动机下进行从众消费是因为他人和他人可能带来的结果(包括奖励和惩罚)。所以,消费者个体的“从众消费”行为最容易发生在购买那些“产品或品牌的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产品身上;当购买的产品是体现一定身份或地位的商品而不是必需品,或者当产品是在公共场合消费而不是在私下消费的时候,参照群体对购买者的影响更大,从众消费行为更为显著。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宏观消费的几个典型高峰期,可以看出每一个消费高峰期的出现正是伴随着在发生整个社会流行的一些消费。诸如:1980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的添置;1988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老三件”向“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双缸洗衣机)”的转变;199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当时全社会正流行家庭高档耐用品(彩电、双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空调、摩托车、电话、录像机、组合音响等)的添置;2004年左右的消费高峰期,整个社会由温饱迈向小康,出现了购房热、购车热、旅游热、电脑热。从罗列的这些购买商品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商品正是“社会可见度高、品牌差异可感知度高”的商品,引发了整个社会鲜明的“从众消费”热潮,从而出现了这些典型的宏观消费高峰期。
三、微观行为分析: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
对于“阶段性消费”特征的第二点:阶段周期内呈现出长期的“居民高储蓄倾向、低消费倾向”,可以从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的“保守消费”行为来进行分析。所谓“保守消费”是指“居民的当期消费支出常态性的低于其当期的收入水平,在消费支出安排上持有一种保守、谨慎的心态”。这一消费行为也是中国现实市场中消费者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根据文化差异理论,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低语境文化,两种不同语境的文化下,在思维方式、社会取向、风险感知和风险承担、责任、冲突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化、规避不确定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这5个文化价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有着很严重的“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倾向”,小农经济下人们追求的是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不喜欢追求冒险或者刺激,在观念中重视整体、集体主义,并不注重个性化需要的追求。中国人容易产生对自己现在生活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对后代生活的不安全感,从而寻求保障、建立保障的心理特别强烈;而当前国内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失加剧了居民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知压力,促使人们依靠个人的储蓄努力来为自己建立一个长久的保障。
另一方面,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节用而爱人”明确地把节用爱人作为治国的重要内容;墨家则把“节俭”与“兼爱、非攻”一起视为其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更有无数的格言:如“俭,德之共也”(《左传》)、“俭开福源”(《魏书》)、“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资治通鉴》)等,强调居家节俭,把节俭视为持家的主要标准和生活美德。
电视传媒的作用下,体育走进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不仅丰富其生活内容,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居民。电视体育传播对农村居民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电视体育节目对农村居民有着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电视体育对不同的农村居民群体有不同的影响。同时,在新媒体不断普及的今天,以及当前申奥成功的契机下,当地高校体育的文化优势对于城乡居民的影响与带动是不可忽视的,要培养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重要的,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
1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和需求
1.1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情况
随着电视传媒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成为电视传媒的特有受众群体,他们对电视体育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和行为。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就性别差异而言,男性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高于女性;其次,就农村居民的年龄段而言,青壮年的关注度高于其它年龄段居民;最后,就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而言,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关注度更高。
1.2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需求情况
农村居民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体育,但是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却不一。农村居民对电视体育的需求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即: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制度方面、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许多体育活动,与当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而农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既能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希望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却不知如何开展,因而需要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2电视体育传播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2.1电视体育类型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影响
2.1.1电视体育新闻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新闻节目的播放,对体育发展和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体育新闻是对国内外体育事件的真实传播,其形式庄重,内容较为客观,具有说服力,能够给予受众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其次,体育新闻能够向受众传递我国运动员的比赛佳绩,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最后,体育新闻增加了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有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电视体育新闻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2.1.2电视体育赛事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电视体育赛事节目的播放次数相对较多,且体育赛事更易吸引受众眼球。首先,体育赛事进行过程中,其情节跌宕起伏,给受众以惊心动魄的刺激之感,既能帮助农村居民缓解生活压力,又能打发无聊的时间。其次,通过电视体育赛事,农村居民能够学习到体育比赛中的胜利策略和技巧,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体育实力。最后,通过体育赛事,向居民传递公平的竞技理念,有利于居民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养成。
2.1.3电视体育专题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在电视媒介下,体育专题报道、访谈等形式的节目,能够为农村居民讲述体育活动背后的故事,增强居民的体育见识,影响居民的体育价值观。首先,专题节目具有轰动效应,其收视率高,教育目的比较突出,有利于居民体育素质的提升。其次,通过对体育冠军的访谈、报道,可以深入挖掘成功人士的艰辛历程,使农村居民能够从中感悟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最后,农村居民倾听运动员背后的故事,能够增强受众对运动员的认同感,不仅影响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1.4电视体育娱乐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娱乐节目以其轻松的、通俗的形式存在,给予农村居民受众以欢乐、清新、自然,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娱乐是体育本质的真实反映,既为满足受众需求,又为受众创造无尽的快乐。电视体育娱乐主要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方面、娱乐方面和消费,故而影响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2.2电视体育对农村不同居民群体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2.2.1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观
通过电视体育,许多农村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因而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观。首先,农村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较差,电视体育的传播,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健身理念,使农村居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健身的意义;其次,通过电视体育,能够向农村居民传递一系列有关体育健身的方法,既能够给予居民以启迪,又能为居民合理开展体育运动提供指导;最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居民体质状况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其健康观念不够深入,然而在电视体育节目的影响下,能够为居民提供正确的体育健身指导,增强居民的体质。
2.2.2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道德观
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体育道德观,对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有着有利影响。体育道德既能够规范体育活动行为,又是体育赛事顺利进行的准则,发挥着教化人的作用。在竞争时代下,体育行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电视体育受经济、利润等条件的制约,使电视体育面临着较大挑战。然而,电视体育兼顾利润和价值的传播,能够端正农村居民的体育道德观。
2.2.3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娱乐观
体育娱乐节目对缓解农村居民生活压力发挥着较大作用,既能调节居民的压力,又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电视体育娱乐节目,农村居民能够端正娱乐观,深切体会着体育娱乐的趣味和魅力。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娱乐有着更多的需求,而电视体育节目更多的为满足农村居民娱乐需求进行,尽可能适应农村居民的娱乐需求。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积极寻找和接受电视体育娱乐节目的频率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娱乐观。
2.2.4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竞技观
电视体育赛事节目总是能够给人以紧张、刺激之感,其激烈对抗更能吸引受众眼球,使人沉醉于其中。所以,电视体育能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竞技观,其体育竞争策略、比赛规则等更能体现出公平理念。电视体育中传递的正确的竞争价值观,既能使农村居民明确体育规则,又能激发居民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此外,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观,有利于推动我国道德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
2.2.5电视体育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
消费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消费使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有利于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电视体育节目的传播,为体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受众,促进居民的体育消费,影响其消费观。
2.3奥运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对农村居民体育意识的提升作用
在我国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加强农村人员的体育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因为我国人民的比重大多数都是以农民为主,因此,只有提升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才能提升全国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然而提升农村体育文化意识,不能只单单的从内部进行改良,以电视等媒体为平台是必要手段,还要充分地吸取外界的体育文化,譬如说通过大学体育文化对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提升,从提升农村体育文化的众多方面来讲,学校的大学体育文化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可以短时间的有效的提升当地农村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增强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的措施
3.1加大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传播力度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其体育文化传播力度也相对较小,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较低。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传播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具体措施为:
3.2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以合理开展电视体育。首先,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完善体育设施。其次,加大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既能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又能促进农村居民的健身行动。由此可见,政府拓展电视体育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居民开展体育健身运动,以强身健体。
3.3完善农村地区的电视体育传播制度
首先,制定合理的体育传播制度,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有效的体育宣传活动,将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至农村地区,加大体育活动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范围和力度。其次,积极借助电视等媒介,以扩大体育在农村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构建和谐的、健康的体育文化产业。为此,政府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农村地区的电视体育传播制度,促进电视体育循序渐进的深入开展。
3.4,积极开展送高校体育文化进乡村活动。
当前,农村人员对体育文化开展的认识程度以及主动程度还不够,农村人民的体育意识是导致其锻炼身体的内在条件,因此只有改善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才能使农村人员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自主的体育运动。要想改善农村人员的体育文化意识,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使当地学校的大学体育文化走进农村,通过多种形式送体育文化下乡、组建农村人民体育文化组织等方式来帮助当地农村居民更好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让农村人民意识到体育文化发展的好处,从而提升农村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
3.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为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为重要。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富农之路;其次,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结语:
电视体育不仅提高农民自身体育文化意识,对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也有重要影响;另外,当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农村居民的体育开展起着帮助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借电视等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当地高校体育影响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以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和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素质,在当前要办好冬奥会的前提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高虹.体育与媒体互动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3)
[2] 辛少英.全民健身视域下的体育电视娱乐节目研究与开发[D].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3] 肖文娟.电视体育节目对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2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我局曾通知仅就某些批号的“银屑敌胶囊”予以查处,对其余批号予以控制。鉴于该案在调查中“无法判定其余批次中是否含有‘松香酸’”和社会上多次举报和反映其余批次中的“银屑敌胶囊”服用后的不适,及陕西省药监局“对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过去生产的所有‘银屑敌胶囊’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地销毁”的建议等情况。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标识为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生产的“银屑敌胶囊”监督销毁。
特此通知
现代社会日益精细化的专业分工带来日益提前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忽视和弱化。欧美学者在19世纪已对学术分科过于专业、知识割裂而不成系统的问题提出质疑,并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现已成为欧美大学普遍接受和实现其大学精神的课程方式,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教育,为现代多样化的社会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受教育者。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富有责任感并且有教养的人。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有效思考、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想象力、清晰沟通、适切判断、价值识别选择等。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社会职业的变化,教育专业化越精细,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个体、群体的差异性乃至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融合,都考验着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选择。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教育价值的实现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门化的师范教育。因此,倡导通识教育下的师范教育,首先是致力于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社会公民,其次才是培养有综合知识素养、具有教学实施能力的教师。师范院校长期以来遵循的2+1.5+0.5(两年基础课+一年半专业课+半年岗位实习)培养模式,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融合机制。从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重点高校陆续招收3+1(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模式的师范生,以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素养的教师人才。当前,教师资格社会化改革、社会对优秀教育师资的强烈期待,都使师资培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倘若师范院校沿袭旧有传统观念和培养模式不变,则必然在竞争中丧失其师范教育优势地位。
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驱动下,高等院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探索开发能够真正挖掘学生潜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创新型课程。戏剧教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首先,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戏剧是集中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比其他单科艺术教育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更应强调的是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背景及其人文学科属性。戏剧教育帮助学生在创造中启发想象力和增进思考能力;在表现中表达自己,满足精神需要,促进身心的健康;在审美中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在体验中培养同理心,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戏剧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层面上。
正因如此,戏剧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最有潜能的教育形式,教育发达国家陆续将戏剧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制之中。美国于1987年颁布《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建立戏剧教育系统;1994年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独立开设戏剧课程。英国于1992年通过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列入国家语言课程标准。法国于2000年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计划》,着重强调戏剧等艺术教育的独立地位。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将戏剧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
事实上,我国已经看到了戏剧教育的微光。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艺术课程标准》正式将戏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规划中,明确在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利用戏剧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一课程标准的明确定位,对戏剧教育在学校范围内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未来教师的戏剧教育素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将戏剧教育融入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课程探索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是首都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院校。学院发挥学院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开发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教育课程,培养领会戏剧教育理念、熟悉活动方法、自如应用于实践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12年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陆续开发了教育戏剧、儿童戏剧、儿童戏剧表演三门课程,逐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
在教育戏剧课程中,以戏剧活动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戏剧方法与元素的能力。在儿童戏剧课程中,将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方法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儿童戏剧活动的创造能力。在儿童戏剧表演课程中,着重培养戏剧教育活动组织者的综合引导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戏剧教育课程不以培养学生的戏剧艺术表演技能,而以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目标,增强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文化、情感、经验的认识与思考,学习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使用戏剧元素与技巧释放儿童的肢体、想象、语言、情感与思想,实现一种与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儿童教育形式。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