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4:40: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方政府的“不好做”体现在很难从需求出发,而是选择利益平衡
在我国,由于PPP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刚刚起步,经验欠缺、单位成本较高,会存在“不会做、做不好”这两个问题。但是,随着治理模式成熟,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不好做”的问题,则对政府、参与企业以及水环境治理行业十分不利,这种情况在现阶段十分普遍,挑战更大。
政府层面的“不好做”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PPP模式缺乏专门的立法,只有部委和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对其进行规范,效力层级不高,系统性不强。这就使得PPP项目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二是诸多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尤其是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从酝酿识别阶段开始,就有很多环保/非环保公司、建筑公司等参与者介入进行角力。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很难从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当地需要什么样的供给才能使项目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摇摆不定、比权量力的过程中,政府最终的选择大多是利益平衡,而非真正满足项目需求。
比如,一个大项目一般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在运作,地方政府选择参与企业的出发点往往是看哪家企业商务关系好、得罪谁的负面影响最小、谁承诺的条件优厚,而不是谁能把项目做优。
参与企业业务同质化严重,舍本逐末
企业层面的“不好做”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同质化和舍本逐末两个方面。
细数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主流和非主流的企业,其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乃至推介话语体系基本相同,几乎全部以“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环境综合服务商”作为定位;几乎全部具有“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全覆盖等优势;几乎全部都有几个“全国/全球第一”的项目或设备。
且不论真实的水平和美好的愿景之间有多大差距,当自身和竞争对手同时具备上述属性时,水环境治理企业其实并没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而同质化的企业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正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加速进入没有技术和模式创新基础的“伪成熟期”。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似乎完全不适用于我国水环境治理企业,至少笔者从没接触过选择并一贯执行三种战略之一的企业。
如果企业要做强保持竞争优势,就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战略,而不能既想有成本优势又具有差异化服务,这样的企业是做不大的,这就是“夹层企业”。目前笔者了解的情况是业内没有一贯坚持一种战略的企业,都想做、都做,但不精深。
当水环境治理行业从快速发展转向成熟和衰退阶段时,当企业由盲从到理性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是错误的。那时,多数处于“夹层”的企业将会更加艰难。
同时,水环境治理行业区域垄断性较强,当行业快速发展时,竞争对手都在跑马圈地,不抢占意味着失去市场,无差异化的跟风导致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现阶段,收益率超过7%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已经难觅踪迹,大多数项目收益率在2%~5%的水平。水环境治理项目和房屋装修类似,投入和选材的弹性很大,在项目收益难以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利润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企业的“本”是价值,“末”是利润,有价值才能创造利润,有效供给才能创造需求。遗憾的是,多数水环境治理企业并没有“有效供给”的基础,而是通过股东背景、政商关系和同质化产品满足需求。
应加强招投标、工程建设监管,制定绩效考核办法
政府和企I囿于自身的“难处”,使得水环境项目落入“不好做”的境遇。那么要克服这些“难处”,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笔者认为,政府层面应该重点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倒逼企业升级。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国入库PPP项目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PPP热潮来袭是不争的事实,推广PPP需要完善政府监管体制建设才能保证PPP的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完善招投标监管,尤其是招标条件的合理性、歧视性和排他性。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环节监管,杜绝工程分包、转包等现场,防止中标企业为节约建设成本导致的劣质工程。三是科学制定项目运营绩效考核办法和内容,使地方水环境实现长治久清,而非“假运营”坐等投资回款。
市场主体应优化战略、修炼内功
对于PPP项目参与企业,应该主要从战略执行、修炼内功与合理利润三个方面克服项目“不好做”的问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长期战略规划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善变”,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紧随市场而动。
制定战略相对容易,难点在于执行以及执行如何适应战略的不断调整。从战略制定到执行可概况为“定目标、找路径、配资源”,事实上,多数水环境治理企业仅停留在第一步,忽略了更重要的后两步。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11-04
期的水环境治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推进,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使得政府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建设投资不足制约着温州水利建设的发展。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典范,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融资模式,近年在国内风生水起。PPP 项目融资模式,可以使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吸收私营部门在投资和建设中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方针。PPP 融资模式公私双方形成互利合作的长期目标,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据温州市发改委统计,截至2016年8月,温州共推出3批104个PPP项目,总投资达到2 300亿元。其中签约落地19个,范围涵盖市政、交通、水利、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与民生关联较强的领域。目前温州市列入国家、省PPP项目库数量居前位,2015年全市分别有8个、17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第二批PPP项目库,入库项目数位列浙江省第一。有27个PPP项目列入省发改委第一批PPP项目库,总投资1 2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3.3%和30.5%,项目数和总投资均居全省首位。有8个项目列入省财政厅第二批PPP项目库,数量居全省第三。同时,已建立一批PPP咨询服务机构库,助力PPP项目实施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
一、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应用优势分析
作为公共产品的水资源原则上是由政府买单,是一项公共建设服务。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水环境治理遇到资金瓶颈,而大量的社会资本又找不到投资方向。通过水环境治理建设PPP项目模式,将社会资本与水环境治理进行有效对接,显现以下优势:
1.有效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水环境治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回报慢,加之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治理投入。水环境治理公共需求强烈,为解决公共需求与资金之间的矛盾,公共部门需要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适当环节引入多元化的PPP模式,以加快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满足公共需求。通过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到水环境治理领域,将私人资本天生的竞争属性带入到垄断领域,利用竞争机制给项目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等环节带去创新的动力。利用私人资本专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提供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又能提供许多创造性的增值服务,给项目带来了更多增值收入的机会。
2.降低项目建设运营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资本而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资本的天性。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本逐利性这一特性,将建设、运营管理的某些环节交由私人资本,赋予其极大的自主性,激励私人资本制定最有效率的建设方案、运营管理制度,降低一般建设费用,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在PPP模式下,在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私人部门为了实现投资的最大收益,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私人部门必定会具有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的内在动力。同时,私人资本所具有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能够为其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风险分担比较优势分析
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引入 PPP 模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达成协议合约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水环境治理项目,各自发挥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够解决水环境治理项目投资不足、风险各自承担、项目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公私合作双方能够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形成互利的共同目标,参与各方虽然不能达到自身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总收益却是最大的,在总收入最大的前提下,参与各方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比,这符合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宗旨。水环境治理项目引入PPP公私合作建设运营模式,公私双方实现协同管理,项目总风险水平比公私双方单独投资有所降低。事实上,公共部门在政策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私人部门则在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建设成本、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公私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各风险在公私部门间实现最优对应后,整个 PPP 项目就达到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模式的运用
(一)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运作形式
将PPP模式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其典型模式有:托管运营、BOT(建设-运营-移交)和 TOT(转让-运营-移交)三种。
1.托管运营模式。在保证水环境治理项目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合同和服务合同形式委托私人部门参与设施的运营。管理合同可以减少政府对项目日常管理中的干预,民营企业在设施管理中更加具有自,完全把水环境治理项目运营中的权利和责任委托交给私人部门。服务合同主要是从社会资本方吸取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在管理合同模式和市场机制的保障下,民营企业是纯粹的运营主体,使得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管理合同模式中,政府在运营期间的支出和服务费相对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管理合同模式因为只是将项目运营管理外包给专业部门,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2.BOT 模式。BOT,是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自行筹集项目资金,按照政府意愿及要求建设合同中规定的项目。合同存续期内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由投资者负责,可以通过一定的费用收取,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水环境治理运用BOT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通过将“特许经营权”出让给企业,让企业取得特许经营权带来的收益,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内以污水处理费或者财政补贴来分期支付资金,减少了财政支出。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政府污水处理费或财政补贴做担保,降低了BOT项目的风险而且投资回报稳定,也为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增加了可靠性。表面上,BOT 项目由于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民营企业成本的收回及利润的取得来源于对居民和政府的收费,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总成本会增加。但由于民营企业固有的优势,能提高项目建设、运营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所以说 BOT 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两个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与其他几个模式相比,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运营成本,私I企业都要比公共部门低。
3.TOT 模式。TOT模式,指的是由政府建设水环境治理设施后,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然后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出让特许经营权及相关资产,社会投资者在得到相关设施所有权和获得特许经营权之后,成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在合同期内,该公司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的权力和责任,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的利润则是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来实现。在合同期届满后,投资公司将水环境治理设施无偿地转交给政府部门,结束双方合作。从根本来讲,TOT 模式是民营企业承租水环境治理设施,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再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向政府和公众收取费用,在租赁期满,将设施移交给政府的一种形式。TOT 模式下,政府不仅可以全部回收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营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经营公司而言,中标接手的是已经全部建设好并且能够正常经营的项目,不存在建设期面临的风险,虽然 TOT 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会比 BOT 模式要低,但仍具有较大吸引力。TOT 模式的关键在于设施出让前的资产评估,计算出恰当的投资回报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暗地里向社会资本输送利益。
(二)水环境治理中PPP项目实施过程
一个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自立项到合作期满往往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需经历立项、招投标、谈判、履约四个阶段。
1.立项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根据水环境治理需求计划列出拟建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私人资本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兴趣,向政府提出以PPP方式建设某项目的建议,并申请投标或表明承担该项目的意向。政府则依靠咨询机构进行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2.招、投标阶段。如果项目确定为采用PPP方式建设,则首先由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招标广告,然后对报名的私人机构进行资格预审,从中选择数家私人机构作为投标人并向其发售招标文件。投标人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前向招标人呈交投标书。招标人开标、评标、排序后,选择前2―3家进行谈判。
3.谈判阶段。选定几个备选的投标人后,政府委托的招标人要依次同他们进行谈判。商讨政府和PPP项目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决定双方的风险和回报。成功则签订合同,不成功则转向下一个投标人。有时谈判需要循环进行。
4.履约阶段。这一阶段涵盖整个合同期,又可以分为建设阶段、经营A段和移交阶段。PPP项目公司是这一阶段的主角,承担履行合同的大量工作。良好的特许合约可以激励PPP项目公司认真负责地监督建设、经营的参与者,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水环境治理项目PPP模式风险分担和规避
PPP项目投资金额大,时间长,不同项目间的差异较大,常常无先例可循,所以PPP的风险也较大。风险的把控有两种途径:规避或分担。规避指通过一定的防护措施降低不利情况发生的概率;分担指事先约定不利情况发生下损失的分配方案。PPP项目中对风险的把控,是合同的重要内容,通行做法是:谁最能控制的风险,其风险便由谁承担。
(一)风险分担
风险类型及分担比例见表1。
(二)风险规避
1.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提高项目的针对性,采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化解技术和资金风险。加强和完善项目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工作,选好施工单位,化解工程风险和外部协作条件风险。实施工程监理制度,化解技术、资金和工程风险;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2.利用保险等措施规避风险。社会资本方应当充分妥善利用保险应对措施分解风险。建设灵活的调价机制解决边界经营条件风险、最低需求及其他非社会资本经营可控风险。最低需求量的风险不是按预测数量直接加以考虑的,应当考虑社会资本方应当化解一定的需求下降风险,故最低需求量按预测量的70%加以计算。
四、PPP模式下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考核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中,严谨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政府方维护公众利益、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对应职责和义务的必要手段。
(一)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要点
1.明确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水环境治理绩效合同服务一般应同时对项目合作范围内的水质、水量、防洪标准、设施设备维养、水体视觉卫生,以及水域岸线管理等常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可结合项目特征和特殊需求设置其他考核项。其中,水质和水量标准应充分结合地域、时间和地方需求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每个考核项应设置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得分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应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考核方法上,可将常规考核与临时考核相结合,以及将技术考核与公众反馈相结合是两条应坚持的基本考核方式。此外,对于流域治理,还应考虑设置监控点与监控断面相结合以及干流考核与支流考核相结合。
3.要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依据和手段。一来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与按效付费相关联,是按效付费的依据。二来关联比例确定应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原则,是实现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有效手段。需注意的是:考核周期内的政府付费既可全部也可部分与绩效考核结果关联,具体应视治理客观难度确定,而不是“一刀切”。绩效指标评价将影响政府补助金额。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见表2。
PPP是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能够将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也使政府转变角色,从重投资、重建设转变为重购买服务、重过程监管,不仅是“招商”,更是“招智”。尽管PPP受到了广泛的推祟,但PPP模式能否在推动环保企业去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社会的投资中发挥作用,仍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X
参考文献:
[1]周正祥.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09).
[2]郑巧凤.温州市瓯江口新区土地开发PPP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8).
[3]张蓓佳.新常态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向:与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6).
[4]赵宝庆.水污染防治项目PPP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按照“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统一管理标准、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全镇全面推行“河长制”。辖区各水环境功能区达到标准要求,河道两侧无入河的企业排污口和生活排污口。辖区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河岸无生活及建筑垃圾。河道两侧800米范围内无畜禽养殖企业,范围外的畜禽养殖企业规范整治,无生活污水及垃圾排入河道。
二、工作重点
(一)控污治污。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排污口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减少入河污染源;非汛期雨污合流口门要完全关闭,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建立河道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制定水污染应急管理预案,实现河道水体清洁无黑臭。
(二)河流管养。按照“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切实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河道水域的管理。坚持河道巡查和“蓝线”管理制度,适时掌握河道岸线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占用水域与岸线资源及设置河道障碍物等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使水域得以持续利用。
(三)河道疏浚。定期组织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确保河道水域面积不减少、蓄水能力不减弱、排涝功能不减退。
(四)清障拆违。加强河道执法力度,依法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其它危害河道行洪安全的物体。
三、职责分工
境内河道及支流全面落实“河长制”,镇党委书记、镇长为“总河长”,各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河道流经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担任河长。
各村应管理好辖区内渠道的卫生并保障畅通,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物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
河长是各村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1)协调执法部门对河道污染进行调查处理;
(2)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开展河道管理日常巡查;
(3)河道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处理;
(4)河道生态绿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长效保洁管理制度的建立;
(5)对河道内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及时报告;
(6)服从镇统一安排和调度,配合做好突击性保洁工作;
(7)确保河道整治无事故,安全设施齐全;
(8)收集管理资料,建立相应保洁台账,及时上报信息;
(9)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并及时汇报;
(10)做好河道保洁宣传工作,引导群众自觉保持河道清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河道所在村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本辖区的河道河段全程踏勘,摸清辖区内各河道河段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按期推进实施。同时,要加强与河长之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切实把每条河流河段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镇河长办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大致分四个方面进行:
1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3月底,市、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例会后,我们就分别与区建管委、区环保局、区市容局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水环境监督检查工作方案,4月份,向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上报书面计划。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我们围绕三个内容进行:到涉及重点检查内容的单位区水务署、市政署、申新保洁公司等逐个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到正在进行重点整治的被列入年内消除黑臭的河道进行实地检查,了解进度和效果。到龙华、长桥水质净化厂了解污水处理能力、质量与我区截污纳管、改善水质的关系。
3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我们重点检查三个方面:年内要达到的14条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的整治情况,区域内企业废水治理达标情况和推进塘整治黑臭情况。同时,对水体保洁、河岸绿化也进行了检查。6月9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领导也参加了我区的视察检查,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4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经主任会议专题讨论并作修改后形成报告。
二、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评价
我们认为,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水体保洁基本实现了长效管理。我区现有河道59条,总长90公里,水面率2.89%(不包括黄浦江和淀浦河)。从年起,我区以实施“万人就业”为契机,拨出专款,扩招100名保洁工,对整治后的每条河道配齐专职作业人员,对水面、陆域两侧实施全覆盖保洁。同时,强化整治与保洁工作的有机衔接,不留管理盲区。经过明查暗访,我区已基本实现了水体保洁长效管理。
2水利工程设施实施专业养护管理。今年,区财政落实资金,加强河道整治后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工作,运用市场机制,引进水利设施专业养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对河道护坡、绿化和泵闸等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水环境整治成果。同时,从年开始,区水务署与区城管大队建立联防机制,加大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案件。据统计,共查处19起,罚款24170元。
3工业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本区域内有63家企业排放工业污水,其中,市级重点监管企业8家,区级重点监管企业7家,总量约3.2万吨/天,企业有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另0.8万吨/天进入污水厂处理。据区环保局年全年监察情况看,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率.2%,基本做到达标排放。
4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19年以来,我区不断致力于水环境的改善,在河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陆续完成了龙华港、张家塘港、漕河泾港、西上澳塘、塘等骨干河道的整治工作,整治岸线长度57公里。同时,河道治理和河岸绿化同步进行,全区河道两侧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部分河道还增添了水景,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5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前几年,我区主要抓水体保洁、河底清淤、河岸拆违种绿、驳岸建设等河道整治工作。2003-年,我区狠抓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投资4528万元,新建截污管道35公里,截掉污染源393个,实现截污29.7万吨。经过多年的努力,产生了比较好的环境效益,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据统计,19年,我区河道水质综合指数约2.4,年下降到1.5。今年,我区投资5700万元,治理重点是继续截污纳管和年内实现中心城区14条中小河道消除黑臭。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水质总体不达标。目前,我区的河道水质总体上仍超标50%,属劣V类水体,这与我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是不相称的。治理河道水质的任务十分艰巨。
(2)雨水泵站晴天“放江”排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雨污水混接,使部分泵站在晴天也必须“放江”排污,估计污水总量约在2万吨/天(90%是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解决历史欠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排水系统建设进度不快。我区吴中、排水系统建设预计要到年下半年建成,再过两三年,才能解决这部分污染源的“放江”排污问题。田林市政泵站旱流截污和辅助设施也需要进行改造。
(4)水环境的保护、利用缺少综合规划。有些代表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巨资治理“断头浜”的做法很不理解,提问:哪些河道要疏通?哪些可填掉?水环境治理如何纳入水系治理?河道两岸怎样开发利用?认为市、区都缺少水环境保护、利用和分步实施的规划。
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1抓紧做好水系综合规划。水环境治理要表本兼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依靠科学指导我们的治理工作。区要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区政府要加快区水系综合规划和水环境整治“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全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区域水系的总体控制,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整治工作,做到水环境治理与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有机结合,水环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市、区之间联动、条块协作的整体合力。
2继续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区地处河道下游,水质容易受上游来水的影响。要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当前,就要进一步提高污水纳管率,积极治理部分雨水泵站由于雨污水混接造成“放江”排污问题。而截污纳管的关键是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区政府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化大力气做好污水接管入网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源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主要化在水质的改善上。
东莞,地处岭南水乡,依水而居,因水而兴。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水资源,助力东莞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与此同时,也给当地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03年以来,东莞以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东莞运河整治为重点,掀起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大幕,先后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258.5万吨/日)和1500公里的截污管网,取得了初步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的阶段成效。但全市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涉及东莞市的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与水环境有关,包括因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污水处理效益。
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建设相比,埋入地下、穿街过巷的截污管网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堪称水环境治理的“硬骨头”,既是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痛定思痛,迎难而上。东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明确表示,首战要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全力打好东莞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翻身仗,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目标,到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争取新建管网达到2500公里;到2020年再新建500公里以上管网,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人民期盼,发展要求,全力治水
2016年11月11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2017年1月16日,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召开。
2月17日,市委召开东莞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约谈会。
3月3日上午,东莞市召开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大会,水环境治理工作被列入十大行动计划。
3月16日上午,专题调研水污染治理有关情况,听取市环保局工作汇报。
4月13日上午,赴大岭山镇现场督导水污染治理工作。
4月24日上午,东莞市召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大会;下午,召开东莞市“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现场会。
……
短短半年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亲自出席和参加的环保会议或活动,就达8次之多,而且逢会就提水污染治理,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这项工作在市委书记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绿色’是一切发展的底色。当前,水污染问题是东莞市环保工作的突出短板,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方面,坚决打赢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对东莞人民负责,对东莞发展历史负责,对东莞投资环境负责。”
在市委书记心中,水污染治理不仅是攻坚战,也应是歼灭战。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勇于担当,正面问题,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全力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
“水环境治理是民生大事,要从截污、清淤、活源、修复等方面系统推进。重点难点是截污,截不了污,其他工作无从谈起。而突出问题就在于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展缓慢,必须分解项目包、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人,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对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市委书记了然于胸、态度坚决。
对东莞人民负责,对东莞发展历史负责,对东莞投资环境负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成为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调研基础上推出的首个系统性重点工作,也被纳入东莞市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其中,2017年新建成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被确定为今年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2017年1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共有19个代表团的代表分别以十人以上联名向本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做好污水治理方面的议案。
如此众多代表团对一项工作提出相同议案,这在东莞人大工作史上十分鲜见。最后,19件议案合并为1件议案――《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我市水生态环境的议案》,通过大会审议,并由市人大常委将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5月16日,一场名为“水――生命之源”的环保征文大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展开。大赛得到热烈响应,人们结合当前东莞治水行动纷纷撰文投稿,或直抒胸臆,或建言献策,表达对美好水乡的期盼、对治污治水的支持,兴起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和支持治水的热潮。
顺应时展潮流,满足人民群众期盼,东莞背水一战!
挂镇督导,定时约谈,落实责任
2月17日下午,东莞市委小会议室,一场特殊的约谈会正在进行。
约谈人是市委书记,被约谈对象则是来自道颉⑸程铩⒊ぐ病⒒平、石龙、横沥、东坑等七个镇的镇委书记(镇长),约谈的主题就是各地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问题。
副市通报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情况及被约谈镇存在的问题,七个镇街作了书面检讨发言后,市委书记讲话。
“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被约谈的镇,千万不可低估市委、市政府治理水污染的决心。”
“镇街不论有多少客观理由,都必须认识到,时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但结果却有不同,归根到底还是重视不够、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靠前指挥、统筹推进;分管领导要明晰责任,协调推动;直接负责的同志要集中精力、高度负责,扎实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
言者情真意切、有的放矢,闻者痛定思痛、立行立改。这场约谈,既是对七个被约谈镇的鞭策,也是对所有镇街的警示。
按照要求,各镇街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每十天一次内部通报,每月一次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排名末尾镇区,进行不同级别的约谈。
“要牢牢扭住跨镇街河流治理这个牛鼻子,做好截污和治污工作。”4月13日上午,市委书记的身影出现常平镇石马河畔。在肯定当地治水工作成效的同时,他指出常平镇在水污染治理上要快速推进截污次支管网等重点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强化协同治理。市治水指挥部要优化流程,强化服务,特事特办,确保不因程序问题耽误工作进度。
“截污管网设计一定要科学,不能因为设计不合理,建成后产生新的问题。”4月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赴大岭山镇开展水污染治理督导工作。在现场听取大岭山镇截污管网规划建设关键细节工作汇报后,他强调要坚持高水平科学引领、高质量工程建设,部门、镇街要用心研究、抓好落实,努力提升城市内涵。
“要进一步增强打赢治水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做、提前做。” 3月30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潘新潮来到横沥镇督导水污染治理工作,并在横沥镇管网穿越广深铁路段等地现场研究解决问题。
“要倒排建设时间表,做好跟踪落实;要坚持上下联动,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5月9日,市政协主席姚康在麻涌镇现场督导中心大道污水管网施工进展情况。
……
为强化治水责任落实,东莞市建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常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挂钩督导镇(街道、园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制度。按照每月一督的工作要求,采取实地调研和座谈协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督导。
上下同欲者胜。市领导挂镇督导制度的实施,营造了上下共治、全民治水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利于高效解决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此外,市环保局安排6个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分片、定期对各镇街开展督导,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为加强跨区域河流管理保护合作,建立完善沱江、涪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我县与…签订了《……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书》,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管理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河长制工作合作备忘录》,加强了对接合作,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工作,形成“河长推动、区域联动、上下互动、部门协作”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同时全面加强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动协作,共商解决重大问题,把“分头治水”转变为“联合治水”,切实形成河流管理保护合力。
二、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情况
(一)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围绕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监管的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县内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同时与…、…、…等县区多次切实开展好联合巡查,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机制。我县与…、…、…等地河长制办公室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互通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雨情监测信息,定期或不定期会商雨情、水情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探索建立流域治理方法和模式、环境管理与监督、流域水文信息、技术人员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情报共享。
1纵观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
1.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涵。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水环境的监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它将现代科技融入监测工作,对水环境监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加以突破,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增强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监测分析环节出现的误差,使监测数据在小范围内波动,从而保证水环境监测的精准度,真实反映出水环境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为水环境的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作用。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了解水环境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有效治理水环境发挥关键的作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监测水平,将水质量监测的价值具体化。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水环境的状况,为水环境的保护及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同时通过监测信息分析出突出重点问题,提高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加强水环境治理的重大举措,对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改善水环境,为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提高保障,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3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不足。
目前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完成有效的质量控制。现行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缺乏统一的体系,制度不够完善,控制工作的运行秩序较为混乱,效率低下。由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的工作,其作用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这使得有关部门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下降,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懈怠,导致大部分监测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意义。而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偏低,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化教育,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限,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失误无法得到避免,监测数据的准确降低,监测效率得不到提高,阻碍着水环境监测的进程。
2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2.1提高样品采集水平。提高样品采
集水平是有效控制水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积极促进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采集点的布局,使得采集样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保证采集样本的多样性,样本的数量也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多或过少。水环境样本的采集还应该把握好深度,避免受漂浮物、杂乱物的影响,导致样品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同时,针对在不同地区采集的不同种类的样品,应该注意合理区分,将其置于各自的容器内,进行相关的分类,保证检测的数据项目不会互相影响。在野外采集样本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实施样品采集,避免因操作不当污染样本而使其失去参考价值的情况。
2.2保证实验室测试水平。为了提高
水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需要保证实验室测试水平。水环境监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实验工具、实验环境、实验技术的控制上。在实验工具方面,应该重点控制实验过程中所需的测量仪器、有关器皿、试剂。在进行样本实验前,应该检查测量仪器的清洁度,并对其进行反复试验,保证仪器测量的精准度,及时做好实验中将用到的器皿的清洗工作。实验室的试剂调配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使其具有可行性,使用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污染物的侵入,严格遵循“量用为出、只进不出”的原则,保持试剂的纯度,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换,保证试剂的有效性。同时,还应该注重实验室的环境控制,进行相关的消毒清洁工作,抑制细菌的滋生,减少室内污染。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大幅度的气流波动,稳定实验室内的气压因素,减小其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保证水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在对水环境的监测试验中严格规范操作秩序,将样本监测分析的步骤具体化,减少每一个环节的误差,确保水环境监测的准确度。
2.3健全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体系。
健全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体系是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有效控制的关键举措。积极建立完整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规范运行秩序,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健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形成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持信息的流通,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提高水环境监测效率。努力使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集监测、监督、分析、调整、评价等环节为一体,将监测工作系统化,在水环境监测的基础部分、发展部分加以严格的控制,及时发现监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保证水环境监测的准确度。积极完成水环境监测的评价工作,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双向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并总结经验规律,为后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行正确的引导。
3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前景
尽管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存在较多的不足,发展尚未成熟,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水环境监测质量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深刻的反思,积极解决水环境监测的缺陷,不断创新,及时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关举措,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一定会实现,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结语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水环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水环境监测作为保护水环境与治理水环境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而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监测工作的有力保障,对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有着关键性的意义。然而现行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还有较多的问题,亟待完善。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健全质量控制管理机制,保证监测水平,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将我国的水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近年来,通过堵疏结合、治转并举和机制创新、示范引领,我省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面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生态环境“紧箍咒”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立农发展理念逐步确立。新世纪以来,因传统农业粗放式发展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趋凸显,局部地区逼近甚至超出了生态环境容量,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削弱了农业再生产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与品质。因此逐渐成为城乡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日益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和检查视察的重点选题,也时常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在问题倒逼下,从各级农业干部到农业生产者、从社会共众到农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并不断强化,尤其是经过“五水共治”下全面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一年多来实践的洗礼,“发展不讲生态,我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会归零,讲了并有了好生态,发展没有天花板”,已日渐成为发展农业的共识。
农业治水“组合拳”全面开打,农业面源污染势头有效遏制。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从个体分散化的排泄物处理提升到整体区域性的过载调减和生态化治理,2014年全省共关停或搬迁养殖场户7?郾46万个,调减生猪存栏565?郾88万头,整治提升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8089个。41个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全部动工建设、已建成运行34个。二是肥药双控减量治理,通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应用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氮肥使用量减5?郾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3?郾7%。三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消纳试点,推动种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互促共进,共落实沼液生态消纳地661?郾5万亩,新增沼液利用513?郾8万吨。
治水倒逼“推进器”效应日渐显现,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提速。一是加快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两区”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441个、面积571?郾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42个、面积360万亩,“两区”已成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主阵地、主抓手和主平台。二是加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投入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出高效的“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模式不断涌现,累计推广面积204万亩;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积极推进,设施化栽培、喂料、灌溉蓬勃兴起;“三品一标”农产品的产地面积达到1560?郾87万亩。三是加快促进经营方式转变。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8%,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了污染治理的外部监管要求内化为主体的自律行为和自觉追求。
转型发展“大平台”得以新兴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再启新征程。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已建成省级示范县17个、示范区88个、示范主体101个,创建了一批示范乡镇和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示范带动格局。在此基础上,2014年以“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成功争取农业部将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试点省,省政府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在更高、更大平台上拉开了我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序幕。
深化推进之急――农业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省农业治水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定成效,但只是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生态风险依然突出,新形势下持续推进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
认识上有松劲畏难情绪。少数地方和干部对治理存有临时性的上级行政任务的观念,认为经过大力度的关停搬迁养殖场户,治理的“重头戏”已落幕,可以歇歇气、缓缓劲了,没有充分认识到后续治理和依法监管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个别干部对农业水环境治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同向一致性认识不足,认为治理就是关停,就是做“减法”,机械地将其与保供给、促增收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治理的生态化提升更需要做“加法”。部分干部觉得生态化治理提升财政投入大、监管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存在简单化的重关停思想。
治污上任务还十分艰巨。保留下来养殖场的生态化治理刚起步,其中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1?郾1万余家,治理的任务较前期更为艰巨;年存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生态治理也需加快推进。我省耕地资源短缺、复种指数高、经济作物和高产作物多,加上农业劳动力成本高、对化肥农药依赖性强、社会化服务培育不足,制约了肥药减量使用技术覆盖率。尽管开展了在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利用试点,但可复制推广的回收处置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随意丢弃问题还较为突出。
保障上资金技术投入显不足。资金投入上,畜禽养殖禁养区关停搬迁及生态化治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所需资金投入大。据估算,到2017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投入资金118?郾5亿元。但省级未设专项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大,加上当前畜禽养殖业处于盈亏临界点,养殖主体治污投入积极性不高。技术支撑上,沼液资源化大循环利用或工业化治理投入及运行成本较高,适宜各种规模、先进适用、成本可行的治理技术模式缺乏。养殖场生态化治理技术标准、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增效核算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地方缺乏政策引导和服务,退养户转产转业就业不够充分,存在走老路、重新养殖的可能。
转型上倒逼态势进一步强化。当前农业发展受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这两个“天花板”的挤压,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受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这两道“紧箍咒”的制约,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加;受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本加速流失的影响,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都是对包括农业治水在内的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硬约束、新常态,亟需在治水促转型中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深化推进之要――农业治水促转型的实践要旨
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围绕加快绿色农业强省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坚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不动摇,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主引擎,建立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力争到2017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继续减少,畜禽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全面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四个统一”:
正确处理好“行政推”与“依法治”的关系,把行政强势推动与全面依法治理有机统一起来。打好农业治水攻坚战和转型发展持久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离不开法治的规范与保障。要切实摒弃临时性、命令式的治理思维,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依法明确治水相关各方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加快建立健全形成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正确处理好“转方式”与“调结构”的关系,把转变生产方式与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统一起来。农业治水促转型涉及农业各区域各产业,既需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需要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以产业区域布局生态化为先导,进一步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依托优势农产品、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布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生产全程清洁化,依法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与方式,强化排泄物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
正确处理好“保生态”与“促发展”的关系,把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有机统一起来。要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前景,全力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鲜明、集聚集群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要以农产品质量放心县建设为抓手,加快提高“三品一标”和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和到位率,全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保障有力的绿色生产体系;要加快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构建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绿色经营体系,促进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正确处理好“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要立足和加强县域统筹,科学布局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体系建设,合理配置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液配送利用、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实现综合配套、区域多级大循环;要谱好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的协奏曲,科学促进主体增收、产业提质、区域协调一体发展,实现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坚持写好农业全产业链和多功能性开发融合的大文章,由单纯地在田间生产上想办法转到面向整个产业链拓路子,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大循环。
深化推进之举――农业治水促转型的对策建议
“五水共治”是保生态、促转型、惠民生的总抓手,加强农业水环境治理对于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切实建好、用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这个大平台,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把农业治水促转型工作引向深入。
注重强化规划引领,提升战略地位。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规划是先导。要在积极推进农业治水的同时,认真对接并谋划制定好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进一步增强治水促转型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要把农业治水的任务编入全省农业“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立农、生态优先的理念作为规划编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遵循贯穿始终,各专项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该规划,确保治水促转型在战略上有地位、任务上有安排、行为有遵循、绩效上有评估。要把优化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纳入规划,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
注重强化治污攻坚,解决突出问题。围绕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这个突出问题,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全面完成存栏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提升和达标验收,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户)关停搬迁扫尾工作,全面完成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并正常运营,有序组织做好散养农户污染治理,确保污染存量大幅度减少。高度重视和关心退养农户生产生活,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社保保障为重点,统筹抓好服务工作。围绕推进肥药减量使用这两个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通过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和推广大配方,推进配方肥落地和减量施肥技术到位,加快有机肥料应用,扩大以缓控释肥为主的新型肥料试验推广,提升肥效;通过高效环保农药替代、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措施,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围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这项新任务,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加强监测预警,严防河泥、工业污染等外来污染源对耕地的污染,实施一批重点区域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力争到2017年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扭转农田污染加重的趋势。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包装物及农膜的回收处理工作,深入实施田园清洁化行动,深化回收处理机制建设试点,加快推广成熟经验,力争到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省基本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
注重强化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能效。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推动发展是目的。坚定不移地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项重要基础任务,大力创新和推广稻经轮作、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坚定不移地以农业两区为主阵地,以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制定实施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把两区建设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主平台和示范区。坚定不移地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生态畜牧业,深入实施湖羊、“两头乌”猪、蜜蜂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深化茶叶、水果等转型升级,启动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深入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力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效应和组织化优势,着力将污染治理的外部监管要求内化为防治污染的组织化自律行为,内化为清洁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的内生性自觉追求。
注重强化技术服务,促进生态循环。深化农业治水促转型,技术服务是支撑。一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针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瓶颈和主体需求,依托省“三农六方”科技合作平台,定向研发成本较低、适用性强的科研项目,如畜禽规模养殖排泄物工程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秸秆、废弃包装物及农膜资源化处理技术,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等。二是加快集成推广步伐。深入总结和集成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积极开展农业节水行动,实施百万亩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合理安排耕作栽培制度。三是加强服务设施和组织建设。科学布局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开展培训、实地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加快培育组织规范化、服务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二、抓投入,出台政策意见,夯实保障基础。黄岩区通过认真梳理,出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类政策意见。2011年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中,全区投入环卫作业运行费用5730万元,河道疏浚800万元,截污工程建设投入6610万元,村庄绿化投资2800万元,交通整治15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黄岩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在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保护环境卫生的宣传力度,建立宣传组、志愿者队伍,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运用农民信箱、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对环境整治进行广泛宣传,开辟了“环境整治”专题专栏,加大对环境死角和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
三、抓管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黄岩区专门成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清洁家园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设立环卫所,负责和落实村级环卫保洁的实施。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保洁队伍,招聘专职保洁员1091名。在环境整治工程设施建设方面,从设计到施工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公开招标,择优方案和施工单位,最后组织各部门及专家进行综合验收,做到严格、规范、质量保证。
根据黄岩区农村的特点,突出整治重点,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始终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近8000万元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铺设一、二级污水管网。推进“清水河道”工程,今年疏浚河道48.8公里,对32条主要河道进行重点督查,建立上下游联动实施河面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河长制试点工作,全流域开展企业、学校、畜禽养殖场、村居小区、餐饮店等的排污治理。全区在农村集中居住区建成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350多座,并积极探索农村分散式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加强和完善水系规划,大力指导村级实施畅流工程,让有条件的村级建设成“村中河”、“围村河”等生态景观水系。突破整治难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对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制定了限期治理方案,建设沼气治理工程。
下阶段,对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资金投入多元化。资金问题是解决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关键,当前,政府投入是环卫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应当逐年增加农村环卫投资,确保农村公益环卫事业财政先行。与此同时,积极推行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建立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投资新体系。鼓励企业与所在农村实施对口帮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与落后村居开展城村互助,帮助村居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或兴办一些环卫基础设施;大力吸引和动员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农村环卫建设,积极提倡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形式支持农村环卫事业的发展。
化工行业有发展但必须寻找出路
谈到化工行业,毕惠川说起了金源集团初期的组建和发展。1993 年底,金源集团就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等领域入手,着力打造研发、生产、销售、工程和技术服务一体的专业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产品技术含量精细度要求高的化学行业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外的大企业,金源集团的产品因此遇到了国内市场品牌竞争力的软肋和技术成本高、出口困难的局面。国内的地方小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低,排放也没有严格按照达标要求来做,成本自然也降低了很多,但金源集团没有放下道德的底线,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国际接轨的生产排放控制技术为出发点,从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入手开始了转型之路。
金源集团从2009年开始关注能源、环保和安全生产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尝试研发与化学企业生产环保排放控制相关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如今他们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标准。他们坚信节能环保产业才是发展的方向,才是可持续的。随着国家对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技术和标准也被多家地方政府看好。
现在的金源集团在北京光机电产业基地建有1500平方米的工程技术中心,中心以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科研主体,并配以先进仪器,研究开发有关煤环境、水环境和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相关的产品、技术和装备。金源集团在节能环保领域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和技术,已拥有近四十项发明专利,多项技术已实现工业化应用。能源与环境事业有关产品、技术和装备等研究开发、生产、市场推广、工程技术服务以及工程总承包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以及昊华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协议,并聘请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姜标博士为金源集团首席化学科学家,聘请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徐炎华博士为金源集团首席环境科学家。
自2010年底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及南京工业大学合作以来,业已基本形成煤环境事业节煤减排、水环境事业节水减排与膜材料和分离工程等节能环保业务。现正集中力量研发与生态环境事业有关的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相关的产品、技术和装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综合解决方案。
提到企业的文化时,毕惠川说,金源集团的口号是:能源与环境事业专业服务商。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们是有信心做到的。专业支撑、技术整合、资源保障、服务意识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四大元素,本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宗旨,以“废物资源化、资源功能化”为目标,金源集团为化学工业企业提供了专业的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和相关的工程技术服务。
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2012年2月中旬,金源集团参加了由临淄区环保局组织的临淄区齐鲁化工区环境专项治理工程公司座谈会。这次会议双方就临淄区齐鲁化工区环境专项治理有关技术、存在的问题、双方分工等进行了详细交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目标,坚持发展战略,从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整治城市容貌,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彻底消除“脏乱差”,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治水平,为全市城乡环境实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增光添彩。
三、工作重点
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狠抓重点难点,打造特色风貌,提升居民素质,建立长效机制,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
(一)完善规划体系,坚持科学施治。
按照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制定8项分类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治理工作开展。
(二)深化“七乱”治理,清理盲点死角。
继续加大“七乱”治理力度,切实做到出现一处治理一处,彻底清除盲点死角。
(三)全面整治“三烂”,提升市容秩序。
⒈集中整治“三烂”现象。
⒉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以“干干净净”为环卫作业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第三方测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专业公司的监管指导,对招标作业期内综合测评成绩(按市级测评成绩60%,区级测评成绩40%的标准)排在最后两位的环卫公司严格实行淘汰制,禁止其参加下一轮招标。
⒊切实加大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道路、城市公园及城镇休闲场所等人流量大和人群聚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工作力度;启动垃圾分类收运试点工作,提升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争创“全国最洁净城市”。
⒋深入开展临街立面整治。以“清清爽爽”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容貌管理水平,落实商招店招设置管理标准,打造规范化、景观化、特色化、现代化的都市店招;进一步健全商招店招、霓虹灯管理机制,强化应急处理办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手段,加大管理力度;继续加大力度清除“牛皮癣”,整治不规范遮阳挡雨设施和违规户外广告,争创“立面最清爽城市”。
⒌继续加强市容秩序监管。以“整整齐齐”为工作目标,拓展数字化管理手段,加强对主次干道、过街天桥、商业集聚区、卖场、旅游景点、城郊结合部市容秩序的监管;坚决取缔违章占道烧烤摊点,查处违规焚烧垃圾行为,加大对出摊占道、游动摊贩、“鬼饮食”、乱牵乱挂等现象的执法力度;实施占道经营疏堵结合整治试点,先行在建设路街道、双水碾街道实施便民夜市试点;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争创“市容秩序最规范城市”。
⒍进一步强化城市道桥设施管理。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积极制定行业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信息化管理及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维护专业水平,进一步深化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测、日常巡查和养护维修,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加强建管对接,规范移交接收工作。加大对主次干道、快速通道和主干道骨架路网的病害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道路平整,设施齐全,排水通畅。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承载力。
(五)深入开展风貌塑造,提升城乡形象。
⒈打造特色街区。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特色示范街区打造工作,对建设北路一、二、三段、双林路、双龙路、建设南路、建设巷、建业路、一环路(新鸿路口至建设北路路口段)、蜀都大道成华段、二环路成华段进行立面改造。
⒉整治违法建设。进一步强化主要出入城通道周边违法建设整治,拆除影响城市景观的违法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发现报告机制,对新增违法建设应及时发现报告,做到涉农区域违法建设自开始修(搭)建到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48小时;背街小巷占道装修现象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24小时;主街干道违法建设现象发现报告最迟不超过12小时。
(六)着力深化大气环境治理。
⒈切实加强扬尘整治。强化扬尘污染各环节的监管,大力实施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三大工程”;积极推进运渣车监管;加快入城通道洗车场建设;严格各类建筑工地和已征待供土地的管理;大力推行科技治尘措施,有效防治扬尘污染。
⒉拓展燃煤污染整治和油烟控制。采取严格措施,加大对燃煤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深入落实责任,加强对绕城高速环线以内禁煤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控制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强化执法和巡查工作,防止问题反弹。
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行“走道式”秸秆还田、田边地角就近堆沤还田做法,同时开展秸秆禁烧区域联防联控,降低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
(七)切实开展水环境治理。
⒈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省、市饮用水源保护要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自来水二厂、五厂取水口上移工作。饮用水源地启动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作。
⒉加强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一是继续开展河道乱污治理、下河排污口治理和雨污分流工作,加大管网纠错工程和排水管网建设力度。二是依法加强企业排污监督管理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日常监管,严格做到达标排放,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达到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直接排入河渠的达到地表水排放标准;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网,逐步清除现有污染源并杜绝出现新污染源。
⒊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乡水域环境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河道“水清、岸绿、景美”。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领导,履职到位。
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强化执行力,做到提高目标、再加力度、再鼓劲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充分重视治理工作,主动出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协同配合,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二)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一手抓专项治理,一手抓长效机制的建设,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并能够长期保持;要紧密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积极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强化检查督导工作;要着力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行政和事业经费及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宣传,注重引导。
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要继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开拓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舆论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每年至少举办1次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规范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严格督查,奖惩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