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开发培训

旅游开发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9 14:41: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开发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开发培训

篇1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有效开展思路探讨 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新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构思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调整初探 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蚌埠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研究 江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模式探析 基于社区参与的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只有通过对社区和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才能保证参与式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关键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33―05

篇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80-02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分析

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以开发旅游为目的的可持续性发展示,伴随着民众对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地了解,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从概念上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区别混淆,造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错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原有的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以主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旅游人员对优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者得到更深层次方面的生态人文体验,从心出发回归自然,全身心得到净化,提升旅游者的心理水平以及调整更加平衡健康的心态。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概念理解的泛化

当今生态文明旅游产业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现在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内容,各个传统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规划、设计中都添加了自认为的“原生态自然开发”的旅游概念,打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幌子,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意义是贴近人与大自然,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旅游者与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与教育的宗旨,旅游业的开发只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有重要意义,失去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内在强调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内涵。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人才的断层和规划的落后

我国旅游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划分不清,其特征与性质理解不全面细致,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工作不深入,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进度缓慢,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是必要的,如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自然保护区人文生态保护的培训等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流程,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科学为依据,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的规划与建设的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避免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随意粗暴的开发,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资源上遭到不可修复的、严重的破坏,开发相关产品不全面深入,宣传力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者社区有效参与度低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文生态环境造福于当地社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保持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及各相关机构参于的积极性与相关的利益,尤其是偏远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对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的不足,一心想思变求富的及个人政绩利益下对开发商不正当开发不断地做出让步,而疏忽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开发及建设。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3.1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线路

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制定应利用实际考察与相关部门对保护区的航拍影像相结合,利用立体镜观察自然景点与实际考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确定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

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对于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区的环境各自拥有不同的特殊状况,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章制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保护自然的相关立法现在有虽然有许多,但一旦出现问题各相关部分没发明确的分工责任之间的相互推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以上政府应对相关单位建立起分工明确细致划分,相互监督举报等良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全方面的有效管理。

3.3 对游客开展宣传教育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首先在旅游者住宿餐饮区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该旅游区内国家保护动植物及有害植物及害虫标本照片资料的展览馆,并标注其名称及所属科目、特征等信息,并重点标注有害植物与害虫有生活习性及危害并说明防治方法,并针对防治害虫采用以物治物的思想,利用害虫的天敌鸟类,来控制其数量与危害程度。通过专门宣传展览,提高旅游者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及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的加强,了解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4 进行杂灌改造

对自然保护意识的缺乏,林区采伐基本上都是皆伐的方式,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应在采伐地植树造林,防止下层的小乔木和灌木及杂草疯狂生长,使高乔木生长缓慢稀少,逐渐演变成了典型的灌木林在冬季增加易燃危害,在雨季增加因水土流失行成山洪泥石流的安全隐患,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栽种生长速度快树冠较大的高于灌木的乔木苗,栽植密度以3~5年能将整个灌木林地覆盖为宜,还有就是旅游线路远离灌木林,防止对消防工作带来的潜在危险。

3.5 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筹资,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应的管理规划人员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而言单方面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或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现实的,应动员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及各方面组织共同开发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相关人员技术的开发建设,所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所有人员提供的大量研发资金的推动。

4 结语

此文中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定义,症结及对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并可以同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旅游经济及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篇3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合理的途径,保证青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青海省海东地区分布着汉、回、土、撒拉等民族,多民族、特有民族的聚集,使得该地区拥有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青海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展示窗口。

一、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一)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单体类别

青海海东地区包括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统计,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7大类16项,如表1所示:

(二)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所建立的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为了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本文向省内专家学者发出征询问卷。各评价因子按照“差”、“一般”、“好”、“较好”、“极好”分别赋予l、3、5、7、9的分值,问卷一共发放72份,回收有效问卷69份,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得出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权重值表,如表2所示:

为了做到评分公众化,本文设计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表和评分标准,在对该地区的实地调研中,对游客、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及企业、高校师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获得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指标得分,如表3所示:

由表2-3可见,青海海东地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相对较大,此类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有优势,且资源价值高,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性、体验性、求知性、观赏性等个性需求,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其次为民间音乐类,相对其他资源,其资源评价价值较较高,吸引力和可参与性有待开发,由于受季节的限制,旅游开发条件评价较低;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类资源得分较低,虽然此类资源具有较高的读条完型和珍稀性,但受到可参与性、感染力的限制,使得资源的文化含义的停留在表层,不够立体和细致,游客仅仅能看到舞蹈或技艺的表面现象,而对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能理解,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青海海东地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随着青海省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客源市场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之下,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开发模式:

(一)节庆模式

民俗旅游是青海旅游的一大品牌,举办民俗旅游活动现已成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社火及海东地区的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等各种民俗旅游活动成为了展示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二)民俗村落建设模式

青海省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动态保护,在全省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的评选活动,其中,该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土族盘绣、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乡等地区均入选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育了一批具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构想

通过对青海海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结合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本文的观点为对民间音乐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资源在旅游开发时,要利用该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搭建展示平台,以延长适游期;民间美术、民俗类资源要注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类资源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结合上述内容做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想,如表4所示:

(一)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由政府出面组织,联合出旅游工艺品生产与设计公司,以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开发,选择青海各旅行社或书店、超市专门设置青海民间文学图书及音像制品专柜进行出售。具体的开发设计内容如表5所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发模式

在旅游旺季时举办的分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将可以通过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不同年份展示的重点非物质文化形式不断更新,具体开发如下(表6):

(三)休闲演艺模式

茶园与藏餐馆为青海当地居民聚会、休闲、社会交往的场地,消费低廉、环境闲逸,把民族歌舞和民族餐饮有机结合,可以让游客边品尝美酒佳肴,边欣赏歌舞曲艺,更能对本土文化氛围进行体验。具体开发如下(表7):

(四)传承人培训基地展示模式

传承人培训基地展示模式是由政府出面,利用青海会展中心和博物馆,定期举行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的传承人培训,并将培训过程让游客参观的开发模式,具体开发项目如下(表8):

篇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 公共 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 环境 和维护传统 社会 文化 ,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 经济 活动、环境保护以及 社会文化 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 管理 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

(三)乡村 旅游 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 经济 收入的分配。但由于 农村 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 管理 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 环境 利益和 社会 文化 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 心理 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 指导 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 行政 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 税收 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 教育 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 社会文化 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 地理 ,2002.4

篇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73-02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宝赠村概况

宝赠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西北面,地处湘桂边缘,距离龙胜县城约65公里,有“八百里侗乡南大门”之称。这里山清水秀、古树悠悠、民风淳朴、侗族文化十分丰富、宝赠祭萨节享誉中外,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宝赠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宝赠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相对温和,年日照时间为1 244小时,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4.8℃,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湿度为83%,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700毫米。全村山清水秀,峰峦叠翠,林木丰茂,空气清新,水质优良,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70%,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优良。

侗族文化特色突出:宝赠村为特色侗寨典型,民族风情浓郁。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族大歌、芦笙舞、多耶舞等享有很高的声誉;村寨独有的祭萨节、合拢宴、传歌节等节庆地方特色突显;村寨建筑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廊椽毗连、青瓦若鳞、鳞次栉比、美如画。“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1]

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调查发现宝赠村的旅游资源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共5个主类,10亚类,19基本类型。宝赠村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侗族文化资源、休闲度假资源、健康养生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

(二)劣势(weaknesses)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教育和卫生等是农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财致富的前提和基础。宝赠村目前没有大型停车场,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安全信息系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市场营销力度不足:宝赠村除依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祭萨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外界对其的认识几乎为零。红糯、生姜、百合、茶叶、红薯和养殖的禾花鱼等农产品绿色、生态、无污染,为健康饮食之佳品;其独有的侗族特色文化丰富较具吸引力,但因为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宝赠村旅游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旅游开发人才匮乏:经过对宝赠村贫困户调查发现,2015年宝赠村共577户,初中以上学历户主占总户数的65%,全村人口质量不高,相关技能培训力度不够,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学历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宝赠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旅游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旅游的政策的颁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旅游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而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支持桂林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宝赠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龙胜县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5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16亿元。随着健康养生旅游市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休闲观光农业市场、营地休闲度假市场、山地户外运动市场等备受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品牌影响力较大、宣传促销力度大的龙胜将会迎来越来越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宝赠村也将会依托自身侗族文化及特色村寨打造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和世界农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宝赠村拥有特色的红糯、茶叶、生姜、百合、红薯、禾花鱼等特色资源,依托龙胜旅游大循坏公路建设,创意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四)威胁(threats)

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激烈:与周边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皇都侗文化古村和龙胜平等镇广南村等侗族文化相比,宝赠村侗族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知名度,但资源等级不高、优势不明显、政府支持力度与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产品宣传等方面与周边同类景区也相距较远,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宝赠村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将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潜在危险,对侗族古建筑群的保护也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淳朴浓郁的侗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将越来越偏离和改变其本质核心成分,宝赠村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一定威胁。

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矛盾。政府、企业和村民三者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好坏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着村寨旅游开发的长远健康发展。如果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居于主体开发地位的村民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久而久之就会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严重时可能会采取抵制旅游开发的措施,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三、宝赠村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结合宝赠村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大方面分析,为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宝赠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把握机遇,回避威胁,减少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提出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四大旅游开发策略。

SO策略是在对宝赠村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政策、旅游客源市场前景、特色产业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重在充分利用宝赠村旅游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与优势,对宝赠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串珠成线”形式多层次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品牌,并通过食、游、养、娱等相结合渠道,为游客提供深度领略侗族古寨风情的途径。

WO策略是在充分分析宝赠村旅游开发外部机遇和深度挖掘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度挖掘、市场营销力度和旅游开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之后提出的,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多渠道进行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原有侗族文化、农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

ST策略是在充分挖掘宝赠村旅游开发内部优势和分析其与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的前提下提出的,注重于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回避存在的威胁,要求启动区域间旅游合作模式,加强互利互赢合作,避免单打独斗而无法有效开拓市场、限制自身开发的局面出现。

WT策略是为能减少旅游开发劣势和回避存在的威胁而提出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旅游市场的体制管理,加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监管力度,做好旅游形象宣传、环保宣传等工作;要加大力度引进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平台;尽量规避与周边同类产品的竞争,争取化竞争为合作,共同实现共赢共进目标。

四、宝赠村旅游开发建议

科学合理规划指导建设:加强科学的规划管理,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规划可以旅游共享经济、全域旅游等理念依托宝赠村现有侗族文化、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等,以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为目标,以“天赠宝地 风情侗寨”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体验产品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产品为辅,建设集参观、学习、游玩、美食、摄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村民有效参与得到保障:村民既是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也是旅游资源的产权所有者之一,村民的广泛参与是村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证,建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如开办家庭旅馆、经营农家乐、制作和销售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歌舞表演、节庆活动等。

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政府要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和领导机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政策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旅游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继续加大广西第一书记扶持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各类培训和教育。

营销新理念引领新突破:结合宝赠村实际充分使用营销新理念进行市场开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游客感兴趣点,并设计相应的创意图片、软文或者视频、微电影,在微博、微信、旅游网、手机APP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营销、推广,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知名度,扩大旅游影响力。

共享经济理念引领发展: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2]。宝赠村旅游开发可充分借助众筹模式、O2O电商模式和美食、空间、交通、服务、物流、媒体、人才共享市场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建共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推互进。

篇6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2009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治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9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害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治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治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伍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治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治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朴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治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治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治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假如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调解、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导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导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治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9.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9.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9.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9.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1

篇7

1 引言

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是指,旅游地居民将其对本地旅游开发的期望与实际感受相比较所产生的愉悦或者失望的心理状态。当前,研究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我国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期望值、积极性、参与性和依存度更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由于贫困地区较为封闭,在大量旅游者涌入而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冲击下,当地居民容易产生经济、社会与文化利益的失衡感,从而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消极情绪以致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高低对于地方旅游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国内外已有的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满意度测评(Smith,Krannich,1998;唐晓云,吴忠军,2006)、模型构建(陈晓艳,2008;杨凯凯,2008;汪侠,等,2010)、以及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满意度与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之间的关系(Allen,et al,t988;Perdue,et al,1990;Ko,Stewart,2002;刘静艳,等,2006)等方面,而对于引起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化的一些因素却少有系统的探讨,专门针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更是缺乏。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择取了10个引起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的因素――旅游地生命周期、居民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客接触程度、使用旅游设施的频率、在旅游地居住时间、居住地距核心景区的远近、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然后以桂林市5个贫困村落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别考察这10个因素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旨在为旅游地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通过文献回顾,对引起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的因素进行探测性研究。被择取的因素及理论依据如下:

(1)旅游地生命周期。Butler(1980)、Hemandez等(1996)的研究表明,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态度同旅游地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存在差异,因而影响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程度。

(2)居民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Smith和Krannich(1998)对美国落基山脉西部的4个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不同的乡村社区进行比较分析,从总体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基础设施和服务满意度、社会环境满意度4个方面对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研究表明,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出现明显分异。

(3)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归属感会影响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但研究的结论不一:Jurowski等(1997)认为,社区归属感强的居民倾向于对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积极评价,而对环境影响进行消极评价;Um和Crompton(1987)、Ap(1992)、Lankford和Howard(1994)则认为,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越长,社区归属感越强,对社区旅游发展越持消极态度。

(4)主客接触频率。Weaver和Lawton(2001)对城乡结合地带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研究,发现居民与游客的接触频率会影响其对旅游开发的满意程度。在更早的研究中,Sheldon和Var(1984)、Pigram(1987)的结论也是如此。

(5)居民使用旅游设施的频率。Keogh(1990)、Perdue等(1990)研究了居民对游憩资源的利用程度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之间的关系,认为常利用游憩资源的居民可以感知到旅游发展改善了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因而对他们的支持态度会产生积极影响。

(6)居民在旅游地的居住时间。Mansfeld(1992)、Ryan和Montgomery(1994)发现,长期居住的居民比新来者对当地旅游业的态度更为消极。Weaver和Lawton(2001)也指出,对旅游开发持反对态度的居民可能在当地居住了更长的时间。

(7)居住地距旅游核心区的远近。Mansfield(1992)、Madrigal(1995)以及Pizam(1978)的研究认为,居住地距旅游核心区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继而会影响其对旅游开发的满意程度。

(8)除了以上7个因素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特征因素也是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满意度的重要方面(Weaver,Lawton,2001;Martin,1995:Fredline,Faulkner,2000)。

在确定了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问卷并实施调查,然后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处理数据,考察上述各因素所引致的贫困地区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2研究区域

我们选择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的龙尾村、兴坪镇的西塘村、杨堤乡的水岩头村和浪石村、龙胜镇的金车村这5个贫困村落为案例地。这5个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的地处偏远地区,有的为少数民族村寨,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热情高涨,以这5个贫困村为例进行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3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以下3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测居民的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客接触频率、使用旅游设施频率等。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的度量根据Ko和Stewart(2002)、Lee和Back(2006)以及汪侠(2007)的研究,设计2个问题: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性。借鉴Goudy(1990)、Gursoy和Rutherford(2004)、McCool和Martin(1994)的研究结论,社区归属感从“以社区为家的程度”、“对社区的关注程度”、“对于搬离此地的感受”3个方面来考察。主客接触频率和使用旅游设施频率的度量均设计1个问项,提供“高”和“低”两种选择。

问卷的第二部分探测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情况。根据“期望一差异” 模型(Oliver,1980)和公平理论(Huppertz,et al,1978),设计了3个问题,分别为:对于旅游开发的总体满意度、与期望中的旅游开发相比的满意度、同其它旅游地相比的满意度。这部分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计量,分值越高表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评价越高。

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等,共设计了7个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出生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在本地的居住时间以及居住地。

2.4数据采集

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09年10月。考虑到案例地村落的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数据。对于能够读懂问卷的居民,请其在问卷上直接作答;对于无法单独完成问卷者则通过访谈协助其完成填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回收率为94.22%。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缺失的数值采用列表删除法进行了处理。

3 研究结果

3.1旅游地生命周期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根据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的发展演进可划分为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者复兴6个阶段。借鉴杨振之(2003)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判断指标,从旅游开发的时间、游客年增长率、外来投资者投资规模的变化、旅游接待设施供求关系的变化这4个指标来进行分析,本次调查的5个案例地中,龙尾村处于初步的探查期,浪石村进入了参与期,西塘村、金车村则为发展期,而水岩头村已经步人巩固期。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村落的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值为2.945,大于F0.995(3,420),见表1)。总体而言,随着旅游地由探查期向参与期和发展期转变,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到了发展期,居民满意度均值高达4.74;而进入巩固期后,居民满意度又有所降低,均值为3.87。

(2)成因分析

在贫困地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查阶段,游客多依靠地方居民提供接待服务,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就业和投资的机会,因而对之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旅游地进人参与期和发展期,旅游地各种设施逐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满意度也随之提高。而当旅游地进入巩固阶段,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易很多被外来旅游开发商所取代,居民获得旅游收益的比例减少,利益分配失衡;此外,居民还要承担旅游开发带来的物价上涨、过度商业化、交通拥挤、传统民风改变、环境污染等问题。此时,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会由当初的欢迎变为不满。如果居民满意度持续下降,则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导致旅游地走向停滞和衰落。

3.2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通过“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性”2个指标,对被访居民的旅游经济依赖程度进行度量,其中:“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划分为70%三个区间,分别赋值为l、2、3;“家庭成员职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性”划分为“低”、“一般”、“高”三个级别,分别赋值为1、2、3。以这2个指标的均值作为度量居民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的最终评价值,并进而将被访居民划分为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高”(得分>2.5)、“中”(得分为1.7~2.5)、“低”(得分

(2)成因分析

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高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高,这与Murphy和Andressen(1988)、Sheldon和Var(1984)、以及Mansfeld(1992)的研究结果相符。旅游业已经成为福利镇、兴坪镇、杨堤乡以及龙胜镇等地的主要产业之一,为这些落后地区居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机会,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高的居民从中获得的收益较多,他们对旅游发展负面影响的感知往往被经济利益所冲淡。而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低的居民获得的收益低,一方面他们要承担旅游发展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衡,从而满意度低。

3.3社区归属感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通过“以社区为家的程度”、“对社区的关注程度”、“对于搬离此地的感受”这3个指标,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行计量。其中:前两个指标设置从“非常低”到“非常高”5个选项,分别赋值1―5;“对于搬离此地的感受”指标设置从“非常难过”到“非常高兴”5个选项,分别赋值1~5。以这3个指标的均值作为计量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最终得分,并进而将其划分为“强”(得分>2.5)、“弱”(得分≤2.5)两组。对两组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F值大于F0.95(1,422),表明社区归属感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社区归属感“强”、“弱”两组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4.62和3.63。

(2)成因分析

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与其社区归属感成正比,这与Jurowski等(1997)的研究结果相符。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社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会不断改善,社区归属感强的居民主人翁意识强,对社区的关注程度高,他们能够深切地感知这些变化,而且会由此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对旅游开发进行积极评价。3.4主客接触频率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根据被访居民与游客接触频率的“高”、“低”分组,对两组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F值大于F0.95(1,422),表明与游客接触频率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与游客接触频率“高”和“低”两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4.79和3.81。

(2)成因分析

与游客接触频率高的居民的满意度较高,这与Weaver和Lawton(2001)、Sheldon和Var(1984)以及Pigram(1987)的研究结果一致。旅游开发提高了原本比较封闭的贫困地区的开放度,使得旅游核心区以及重要交通节点的居民有较多与游客接触的机会。他们或是旅游从业人员,或是旅游经营者,通过与游客的交往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收益,因而对旅游开发持满意态度。

3.5使用旅游设施的频率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根据被访居民使用旅游设施频率的“高”、“低”分组,对两组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F值大于F0.95(1,422)。可见,居民使用 旅游设施的频率不同,其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异。经常使用旅游设施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为4,46,使用频率较低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为3.71。

(2)成因分析

经常使用旅游设施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高,这与Jurowski和Gursoy(2004)、Keogh(1990)以及Perdue等(1990)的结论一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旅游设施为当地居民就地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虽然游客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居民对游憩设施的使用,但居民可以避开旅游高峰时段利用这些设施。因此,经常使用旅游设施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持更加满意的态度。

3.6在当地居住的时间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根据被访居民在当地的居住时间将他们分为4个组,对4组居民的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6),结果显示F值大于F0.95(3,420)。可见,在旅游地居住的时间不同,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在旅游地居住时间为1~5年的居民满意度均值最高,为4.55;其次是1年以下的居民,满意度均值为4.13;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的居民,其满意度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2)成因分析

在旅游地居住5年以下的居民,其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随着居住时间增加而提高;居住5年以上的居民的满意度却随其居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原因在于,居住时间短的多为因旅游投资或就业迁入旅游地的外来者,当地旅游业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投资、就业机会,因而满意度较高。而居住时间长的多为本地人,对旅游业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敏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往往滞后于旅游发展实际,各种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利益分配失衡往往使得居民之间、居民与集体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削弱了当地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而本地原住民可能更加珍视这种社会关系,并因旅游开发扰乱了这些关系而有所不满。

3.7居住地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将被访居民按照其居住地距核心景区的距离分为近、中、远3个组,方差分析表明(见表7),F值大于F0.95(2,421),3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邻近核心景区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高达4.58,过渡地带的居民的满意度均值为4.39,而地区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只有3.21。

(2)成因分析

总体而言,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随着其居住地与旅游核心区的距离而变化,距离越近,满意度越高。靠近旅游核心区的居民与游客接触多,参与程度高;通过开办家庭旅馆、销售商品、提供餐饮和交通服务、参加文艺表演等获取收益,有助于他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因而他们的满意度较高。居住在景区和较远地区的居民,虽然具有一定的参与热情和利益诉求,但进入旅游经营领域的机会少,与核心区的贫富差距还会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加大,因而其满意度低。

3.8年龄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8),结果表明,F值大于F0.95(4,419),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满意度存在差异。从均值来看,31~50年龄段居民满意度最高,其次依次是21~30、≤20、51-60和I>60年龄段的居民。

(2)成因分析

总体而言,青壮年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要高于老年居民,这与Weaver和Lawton(2001)、Fredline和Faulkner(2000)以及Haralambopoulos和Pizam(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老年居民在当地的居住时间长,对于旅游发展对当地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环境污染、物价上涨、交通堵塞等)有更深的感受。其次,老年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比例相对较小,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低,导致其对负面影响的容忍性较低。相比而言,贫困地区青壮年居民在旅游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对于改变地方经济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同时,当地旅游休闲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好动爱玩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享用这些设施,因而其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较高。

3.9性别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以性别分组进行旅游开发满意度的方差分析(见表9),结果显示F值大于F0.950.95(1,422),表明男性和女性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满意度均值为4.31,男性的满意度均值为3.69。

(2)成因分析

女性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比男性高,这与Martin(1995)的研究结果一致。旅游业中许多岗位的就业门槛较低,能够为贫困地区女性在餐饮、导游、住宿、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等许多领域提供就业机会,使更多女性通过就业提升自已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因此女性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男性。

3.10叉化程度与居民满意度

(1)研究结果

对文化程度不同的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0),结果显示F值大于F.95(4,419),表明文化程度不同的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最高,均值为4.53;其次是大专(4.32)、高中(4.09)、初中(3.76)和小学及以下(3.21)。

(2)成因分析

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满意度较高,这与Lankford和Howard(1994)、Haralambopoulos和Pizam(1996)以及Teye等(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贫困地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具有较高学历的多为旅游开发后来此定居的投资商,或是当地居民的毕业后回乡的子女。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参与能力强,倾向于同外来游客交流,能够认识到旅游业对于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理性地看待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他们的满意度较高。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桂林市5个贫困村落为例,对引致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差异的多种因素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成因。研究发现:

(1)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着旅游地由其生命周期中的探查期向参与期和发展期的转变,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而进入巩固期后,居民满意度又会降低,这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成熟度密切相关。因此,要理性审视地方旅游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策划和管理,设法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发展期,减少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居民满意度。

(2)对旅游经济依赖程度高的居民的旅游开发满意度高。因此,贫困地区旅游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将旅游地的主人――居民纳入到利益分配的链条中来,通过提供就业、鼓励投资、进行经济利益补偿、免费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地方旅游业的驱动力,帮助居民通过旅游业脱贫致富。

(3)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与居民社区归属感成正比。因此,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社区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和加强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要鼓励居民加入到社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中来,既优化了家乡的人居环境,又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地形象。

(4)与游客接触频率高的居民的满意度较高。在景区和社区一体化以及景区和社区紧密相连的旅游地,居民和游客接触较多,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的机会也较多。在景区和社区分离的旅游地,居民与游客打交道的机会少,从旅游业中分享的利益少。因此,要重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就业岗位以及投资机会在居民中的公平分配,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地整体环境。

(5)经常使用旅游设施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高。贫困地区旅游设施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在不断配套和完善,给居民的休闲娱乐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尽量降低居民的旅游设施使用费用,如减免门票,提供免费公交车等。鼓励居民避开旺季使用旅游设施,提高体验质量。

(6)在旅游地居住时间在5年以下的居民,其旅游开发满意度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的居民,其满意度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在旅游开发资金缺乏的贫困地区,居住时间短的多为外来投资者,他们在旅游开发、规划、决策等方面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而居住时间长的本地居民在参与当地旅游业方面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吸引外来旅游投资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旅游地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平等协调各利益方的关系。

(7)贫困地区居民对于旅游开发的满意度随着其居住地与旅游核心区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距离核心区较近的居民,其职业和收入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对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认同度高。而距离旅游区较远的居民对旅游收益的分享比例低,且由于旅游负面影响的“溢出效应”,他们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成本和精神成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这部分居民获得相应的经济、精神或物质补偿,提高其旅游开发满意度。

篇8

1.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的概念核心是"社区"。由于社区旅游概念的特殊性,不同学者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上各有不同,关于社区旅游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解释。社区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只关注旅游发展,无心关照社区居民的缺点,将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作为衡量社区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优化、最大化的基础上,从社区互动、进化和结构优化的角度指导旅游开发,居民参与是核心。

2. 诸葛八卦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诸葛八卦村客源市场在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周边,扩展到更大的三级市场。游览形式也从简单的观光到休学、度假等方式,呈现出多样化。1994年门票收入2.2万元;经过十年发展,2005年门票收入突破500万元。然而,依然存在人均旅游消费低,典型的门票经济,餐饮、娱乐、住宿、购物所占比重小的特征。

3.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现状调查

从参与形式,参与意识、参与经营活动情况三个方面分析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情况。

3.1参与形式

首先,参与热情高涨化。有近90%的居民殷切希望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

其次,参与方式多样化。主要有家庭酒店、旅馆、商铺、交通运输、零售小摊、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等。

最后,参与制度明朗化。政府支持居民参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为繁荣社区旅游多做贡献。

3.2参与意识

经过调查,60.4%的居民愿意参与旅游发展规划,55% 的居民认为能参与到旅游开发与规划当中,近40%的居民认为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村民无任何关系。近60%的人愿意到旅游行业工作,多是在家待业或者年纪大的男性居民。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开发的意识不成熟。分析如下:一,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旅游开发与规划不甚了解;二是全职性从事旅游工作工资少,待遇差。

3.3参与经营活动

调查显示,近90%的居民表明愿意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主要形式有家庭旅店、饭店、旅游纪念品制作、旅游交通等;74%的居民直接或者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由于年龄、资金等原因,26%的居民无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40%的居民表示旅游经营活动收益占家庭年收入的25%左右,20%的居民表示旅游经营活动收益占家庭年收入的26%-50%,10%的居民表示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收益占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

分析原因,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意识相当强烈,已有部分具名从中受益,且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受资金短缺、无心经营、地理位置差等客观因素影响,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涉及面窄,获利面有限。

5.结论

5.1存在问题

诸葛八卦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参与现状表现为:1.形式单一。多是经济性参与--经营饭店、旅馆、商铺等。2.目标直指经济利益。居民参与旅游的目的多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少考虑景区文化环境的塑造。3.参与能力弱。大多数居民受受文化素质与经济来源不足的影响不能参与到旅游行业当中。4.收入不均衡。在少数参与者当中,由于地理位置、人员性质等原因,使得利益分配产生不均衡现象。5.机制不完善。居民缺乏参与旅游正确的引导,缺少参与平台,相关政策制定不能与村民积极的参与意识相配套。

5.2建议

如何改善居民参与旅游的现状及提高参与能力,结合现状提出以下机制。

5.2.1建立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机制

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有权参与到旅游规划和决策当中。让更多懂旅游、想干旅游的居民参与到旅游整体规划当中,能更好的反应居民心声。

5.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过程的利益相关者,有权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可以采取直接分配与间接分配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模式。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对于地理位置偏僻、无力经营等居民则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

5.2.3 落实业务培训,提高参与能力

建立旅游教育培训组织。定期邀请景区、酒店等相关行业培训师,组织开展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旅游服务标准,为树立旅游良好形象做好保障。

居民作为旅游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是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的参与者,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程度越深、社区旅游发展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篇9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旅游,本文调查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调研牵涉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对许多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文以其中的一个区域为例,以调查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目标。考虑到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如社区的广泛参与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责任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1责任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freeman[1]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1.2传统旅游与责任旅游开发方法比较

国外许多学者提出,责任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个框架和一套实践行动,是一种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2-5]。责任旅游是在无规划、无管制的传统大众旅游的消极客观性之间描绘出一条明智的道路,是一种在相关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资商之间优化利益分配的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表1)。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单纯鼓励的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或者小型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责任旅游,而只是旅游开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考虑旅游开发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大规模的破坏。实施责任旅游不仅能支持开发精心策划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也能吸取以往的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角度深谋远虑地采用新兴技术、消除大众旅游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之最小化。实际上,由于责任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施责任旅游时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并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跨学科性,必须采纳旅游开发和规划的“6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协议(compromise)和守信(commitment)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政策冲突,防止政府机构和各部门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争夺资源上,从而最终实现责任旅游的目标——使各社区获得的利益最优化。

2责任旅游开发的原理

2.1是连续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性的、整体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把旅游开发放到范围更广的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去考虑,在制定决策时要全方位地考虑和分析它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影响,把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作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计划才能不断调整,以适应和面对全球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责任旅游开发是连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创造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连续的规划过程,每进一步的执行或者退一步的决定都是经过评估和检验的,是在已经采用的政策和策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2.2是围绕社区定位的,侧重点在它是可更新上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授权本地居民使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一方面,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他们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将影响旅游开发的结果,并最终影响他们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开发者和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交流,邀请当地居民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中,并给予机会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促使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业作为可更新的产业来管理,鼓励开发那些能表现和提高本地资源完整性的旅游产品,保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以便将来继续使用。

2.3是目标明确的,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当地居民和政府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其次,确定目标后,就能制定政策、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该目标。另外,根据当地的市场份额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作为游客花销所创造纯利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权衡利弊和公平交易的必要性,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确保做出明智的决定,鼓励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制定适宜的计划并采取相关的行动。

3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应用

3.1开发背景

商丘市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河南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相传“三皇”之一的燧人氏曾在这里钻木取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率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墨家鼻祖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至圣先师孔子等先贤的故里。璀璨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商丘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

商丘市是商族的发祥地,是商族起源和商先公活动的主要地区。《诗经·商颂·玄鸟》对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商丘市即“居住在丘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市还是商业贸易的发源地。契的孙子相土继契封于商,他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商氏部落的人民便驾着马车赶着牛羊到各国交换货物。因为是商族人率先进行商品交换的,于是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行业称为“商业”,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

商丘市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商丘市是墨、道、名3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汉代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揽天下名士在商丘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闻名全国。明清之际,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近400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些历史名人和不朽著作,更进一步丰富了商丘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商丘市旅游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3.2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开发思路

责任旅游开发涉及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来说,要通过与其交流,邀请他们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对政府部门来说,作为整个旅游规划和开发强有力的领导,涉及到管理旅游资源,并使各社区获得利益最优化、负面效应最小化等工作;对投资商来说,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采用新兴技术,使各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3.2.1多元化社区点的建立

基于商丘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建立多元化社区点实现利益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5点。

1)商贸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人”发源于商丘,选择基础较好的街道确立为商贸区,进行商贸社区建设,展示商丘“商人”、“商文化”的内涵。社区居民以南北中山大街上的经营者为主,但整个社区体现“商人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强调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认知和认同度。

2)文化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市现存有仓颉墓和商丘古城张巡祠对面的八关斋现存有颜真卿真迹,考虑在商丘古城建立书法社区,以体现商丘市古老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社区居民的书法作品展览、书法创作的过程展示,引导全民书法创作和学习活动,在早晚时分,开辟专门的书法练习、交流的活动,地点不一定局限在室内,创作形式也不一定在纸张上,强调游客的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融合。

3)生态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各种经济林、用材林,水产品和各种优质水果相间连片的生态背景,建设生态主题旅游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消费心理需求。通过社区居民的生态农业展示,提供果品采摘、品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

4)农家体验社区的开发:基于已有居民开展与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饮食经营,整合居民的自发行为,增加其经济收入。社区居民白天提供干净、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小吃;夜间举行高跷、盘鼓、舞龙、舞狮、杂技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5)农耕社区的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模式,建立农耕观光休闲旅游社区,改善当地单一的经济结构现状。社区居民提供大面积的梨花观赏游览,酥梨的采摘,枣、花生、石榴等的品尝,生态庭院经济参观,中原农家生活体验等。

3.2.2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

责任旅游开发必须从当地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旅游开发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旅游规划活动的共同参与,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业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社区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政府协调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在投票表决时采取加权制组成:①社区代表:居民、商铺经营者、餐饮经营者、果园承包人、旅游投资者;②政府协调代表:街道办事处、各区旅游局、村委会。

2)社区管理职责: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社区大会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决议,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常设机构人员可以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社区代表由全体居民推选,代表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政府协调代表处的作用在于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协调代表处只是行业监管者,主要从外围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不需过多干预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的合理选择,尤其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减少“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避免与居民直接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最优化:依据责任旅游开发的原则将商丘市旅游相关利益来源定位于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利益:如书法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开办书法培训班、出售书法作品、出售文具等获得经济收益;导游优先选用经过培训合格的市内居民;鼓励古城内原有的几家特色餐馆继续经营,每年进行特色餐馆评定,导游有义务向游客推荐古城内的优秀餐馆。

第二,政府利益:如古城内商铺缴纳的各种税费;增加商丘古城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的部分返还;古城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游览区农家客栈、餐饮经营者缴纳的各种税费。

第三,社会利益:向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的实时监控(包括资源开发、规划、服务和市场营销);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不压制当地社区的同时保护和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保持商丘古城原有布局风格);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时,提倡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庭院构建上,农舍宜坐北朝南,屋后宜增加植被保护(如种植小竹林等),屋前植物宜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遮阴,冬季落叶以利阳光照射,吸收热能。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ballinger, 1984.46.

[2] 张帆. “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 20(6):9-13.

篇10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旅游,本文调查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调研牵涉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对许多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文以其中的一个区域为例,以调查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目标。考虑到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如社区的广泛参与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责任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1责任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Freeman[1]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1.2传统旅游与责任旅游开发方法比较

国外许多学者提出,责任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个框架和一套实践行动,是一种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2-5]。责任旅游是在无规划、无管制的传统大众旅游的消极客观性之间描绘出一条明智的道路,是一种在相关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资商之间优化利益分配的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表1)。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单纯鼓励的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或者小型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责任旅游,而只是旅游开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考虑旅游开发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大规模的破坏。实施责任旅游不仅能支持开发精心策划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也能吸取以往的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角度深谋远虑地采用新兴技术、消除大众旅游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之最小化。实际上,由于责任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施责任旅游时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并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跨学科性,必须采纳旅游开发和规划的“6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协议(Compromise)和守信(Commitment)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政策冲突,防止政府机构和各部门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争夺资源上,从而最终实现责任旅游的目标——使各社区获得的利益最优化。

2责任旅游开发的原理

2.1是连续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性的、整体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把旅游开发放到范围更广的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去考虑,在制定决策时要全方位地考虑和分析它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影响,把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作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计划才能不断调整,以适应和面对全球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责任旅游开发是连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创造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连续的规划过程,每进一步的执行或者退一步的决定都是经过评估和检验的,是在已经采用的政策和策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2.2是围绕社区定位的,侧重点在它是可更新上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授权本地居民使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一方面,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他们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将影响旅游开发的结果,并最终影响他们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开发者和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交流,邀请当地居民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中,并给予机会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促使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业作为可更新的产业来管理,鼓励开发那些能表现和提高本地资源完整性的旅游产品,保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以便将来继续使用。

2.3是目标明确的,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当地居民和政府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其次,确定目标后,就能制定政策、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该目标。另外,根据当地的市场份额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作为游客花销所创造纯利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权衡利弊和公平交易的必要性,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确保做出明智的决定,鼓励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制定适宜的计划并采取相关的行动。

3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应用

3.1开发背景

商丘市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河南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相传“三皇”之一的燧人氏曾在这里钻木取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率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墨家鼻祖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至圣先师孔子等先贤的故里。璀璨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商丘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

商丘市是商族的发祥地,是商族起源和商先公活动的主要地区。《诗经·商颂·玄鸟》对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商丘市即“居住在丘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市还是商业贸易的发源地。契的孙子相土继契封于商,他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商氏部落的人民便驾着马车赶着牛羊到各国交换货物。因为是商族人率先进行商品交换的,于是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行业称为“商业”,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

转贴于

商丘市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商丘市是墨、道、名3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汉代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揽天下名士在商丘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闻名全国。明清之际,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近400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些历史名人和不朽著作,更进一步丰富了商丘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商丘市旅游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3.2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开发思路

责任旅游开发涉及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来说,要通过与其交流,邀请他们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对政府部门来说,作为整个旅游规划和开发强有力的领导,涉及到管理旅游资源,并使各社区获得利益最优化、负面效应最小化等工作;对投资商来说,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采用新兴技术,使各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3.2.1多元化社区点的建立

基于商丘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建立多元化社区点实现利益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5点。

1)商贸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人”发源于商丘,选择基础较好的街道确立为商贸区,进行商贸社区建设,展示商丘“商人”、“商文化”的内涵。社区居民以南北中山大街上的经营者为主,但整个社区体现“商人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强调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认知和认同度。

2)文化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市现存有仓颉墓和商丘古城张巡祠对面的八关斋现存有颜真卿真迹,考虑在商丘古城建立书法社区,以体现商丘市古老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社区居民的书法作品展览、书法创作的过程展示,引导全民书法创作和学习活动,在早晚时分,开辟专门的书法练习、交流的活动,地点不一定局限在室内,创作形式也不一定在纸张上,强调游客的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融合。

3)生态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各种经济林、用材林,水产品和各种优质水果相间连片的生态背景,建设生态主题旅游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消费心理需求。通过社区居民的生态农业展示,提供果品采摘、品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

4)农家体验社区的开发:基于已有居民开展与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饮食经营,整合居民的自发行为,增加其经济收入。社区居民白天提供干净、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小吃;夜间举行高跷、盘鼓、舞龙、舞狮、杂技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5)农耕社区的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模式,建立农耕观光休闲旅游社区,改善当地单一的经济结构现状。社区居民提供大面积的梨花观赏游览,酥梨的采摘,枣、花生、石榴等的品尝,生态庭院经济参观,中原农家生活体验等。

3.2.2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

责任旅游开发必须从当地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旅游开发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旅游规划活动的共同参与,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业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社区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政府协调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在投票表决时采取加权制组成:①社区代表:居民、商铺经营者、餐饮经营者、果园承包人、旅游投资者;②政府协调代表:街道办事处、各区旅游局、村委会。

2)社区管理职责: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社区大会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决议,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常设机构人员可以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社区代表由全体居民推选,代表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政府协调代表处的作用在于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协调代表处只是行业监管者,主要从外围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不需过多干预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的合理选择,尤其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减少“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避免与居民直接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最优化:依据责任旅游开发的原则将商丘市旅游相关利益来源定位于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利益:如书法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开办书法培训班、出售书法作品、出售文具等获得经济收益;导游优先选用经过培训合格的市内居民;鼓励古城内原有的几家特色餐馆继续经营,每年进行特色餐馆评定,导游有义务向游客推荐古城内的优秀餐馆。

第二,政府利益:如古城内商铺缴纳的各种税费;增加商丘古城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的部分返还;古城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游览区农家客栈、餐饮经营者缴纳的各种税费。

第三,社会利益:向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的实时监控(包括资源开发、规划、服务和市场营销);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不压制当地社区的同时保护和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保持商丘古城原有布局风格);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时,提倡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庭院构建上,农舍宜坐北朝南,屋后宜增加植被保护(如种植小竹林等),屋前植物宜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遮阴,冬季落叶以利阳光照射,吸收热能。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Ballinger, 1984.46.

[2] 张帆. “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 20(6):9-13.

篇11

一、合作开发范围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增加财税,甲方提供所辖乡内_________平方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域)的山场、土地、河流、水库与乙方合作进行综合旅游开发;

二、开发经营期限

旅游合作开放经营年限为_________年(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

三、旅游开发投资规模

旅游开发总投资为_________万元,三年内资金投入不少于_________万元(包括:规划费用、广告投入、人员培训、旅游促销等);

四、旅游收入分配

1、从开业开始,前_________年按门票收入的_________%支付甲方(乡政府占_________%,村委会占_________%,),第_________年到第_________年按门票收入的_________%支付甲方(乡政府占_________%,村委会占_________%);第_________年以后按门票收入的_________%支付甲方(乡政府占_________%,村委会占_________%);

2、景区门票收入之外的旅游经营收入,甲方不参与利益分配,属投资商所有;

五、双方义务

甲方义务:

1、负责向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申报金川乡旅游开发项目有关事宜和相关手续;

2、保证乙方的经营性用地(停车场、游步道、游客中心、公厕等)、旅游开发所需建设用地免费征用木材甲方应负责支持乙方落实,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规费外,乡政府及村委会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村民的青苗补偿费由乙方按最优惠价格负责补偿;

3、负责与村委会签订旅游开发委托书(并作为本合同附件);

4、负责景区公路的建设、维修,徽派民宅的维修保护;

5、负责旅游区内的林政管理;

6、协助处理社会治安;

7、负责协调处理好与当地村民关系;

8、负责动员村民配合旅游开发种植所需的农作物;

9、协助乙方落实该景区旅游规划的具体执行;

10、保证景区内的“三通”问题,即路通、电通、水通;

乙方的义务:

1、负责景区开发的所有投入;

2、负责提供景区整体规划,并报甲方及旅游管理部门审批、备案;

3、有按期缴交甲方门票收入分成的义务;

4、有按开发项目和开发时间完成旅游开发的义务;

5、负责建设景区内的旅游步道;

6、有保护当地资源的义务;

7、有照章缴交税费的义务;

8、有引导当地村民发展旅游经济的义务;

9、负责落实“四统一”标准即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营销;

六、违约处理

1、甲方不履行本合同规定,导致乙方无法开发、经营,除负责赔偿乙方所投入的全部资金费用外,另补偿乙方所投资同等金额的违约金;

2、乙方不履行合同规定,乙方所有投资的全部设施无偿归甲方所有;

七、其他事项:

1、甲方必须确保在开发范围内,不准他人在景区公路沿线、游步道和景点兴建任何建筑;

2、旅游开发合作经营期内,甲方不得再与任何单位和个人签订本合同规定范围内的合作内容;

3、在景区内如甲方新增其他行业开发项目,不得影响旅游景区的规划与经营开发并征得乙方同意方可执行;

4、经营期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乙方续包,如乙方未能继续承包,其投资经营的基础设施(门楼、停车场、游步道、)无偿交给甲方,投资景区配套的服务设施, 乙方全权处置,收益也归乙方所有;

5、乙方在开发中涉及有关林木问题,需事先报告甲方,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6、如遇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乙方经济严重损失,以致无力缴纳规费和门票收入,双方可协商解决或提请仲裁机关解决。

八、合同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上报旅游局一份,景区所在村委会各一份,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九、合同未尽事宜可另行协补签协议,并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备注:_________。

甲方代表:_________(签字)乙方代表:_________(签字)

甲方名称:_________乙方名称: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