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08:31: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校园景观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概述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也为学习和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大学校园创造了一个传授知识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供人们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师生们可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较少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1.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要素

从广义上来说,大学校园也属于“园林”的范畴,也是由建筑、园路、植物、山水这四大要素构成。

麦克哈格曾经说过,校园环境景观是由建筑、广场、树木、小品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环境景观是通过这些物质构成要素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校园形象就是这些部分形象外化的有机构成,并且综合了校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完整的校园环境景观环境系统。它们是校园内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1]。

锣伯特·鲍威尔说过,校园景观的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体因素、植物因素等;人工因素包括校园内的道路、广场、小品等构筑物:动态因素包括人的活动、人与景观间相互作用等[2]。

1.2 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当今的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半开放的公共空间,社会上的人群也可以进入校园,当然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校园里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场所。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使广大师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景观应当体现历史文脉的传承,虽然其在构成形式上采用的是现代式的,但其中应当有历史文脉元素的体现。

大学校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其功能分区也比较明显,所以结合其功能分区,在总体风格统一的情况下,其环境景观的建设也应当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从而体现校园环境景观的多样性。

从景观声学的角度考虑,通过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设计师应当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美国芝加哥建筑派的领军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总结设计原则时所过“形式服从功能”。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要满足这个主要功能,其校园环境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无能其环境景观的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个前提是必须满足的。

2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马家沟河相毗邻,占地面积约100hm2。全校以主楼为中心,大致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场区、宿舍区、产业园区。校园作为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载体,良好的环境规划将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有助于文化的体验。

2.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

2.1.1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南侧绿地概述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1952年建校而建成的,主楼及其南侧绿地是当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主楼南侧绿地东西长约118m,南北宽约54m,占地0.64hm2,因为当时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其空间的规模是能够满足当时的功能需求的。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主楼南侧这块绿地已经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好的建筑外环境之一。这块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北、东、西三侧有建筑环绕,阻挡了冬季的寒风,其南侧没有建筑物遮挡,能够接受充足的日照(如图1和图2)。

此块绿地是由主楼围合而成的庭院式的景观,其主要作用是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土木学院、林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是建筑空间的延伸。此空间主要以软质景观为主,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坪。结合着道路系统,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形式采用了规则式,乔木种类以杜松为主,灌木种类以榆叶梅和修剪的水腊为主,林下地被以玉簪为主,植物景观的层次较复杂(如图3)。道路系统的规划采用了几何规则式,因为整个绿地空间规模不大,几何规则式的路网能够更加合理便捷地联系主楼的各个出入口以及与南侧春华路的联系。虽然主楼南侧绿地从总体上来说其建筑外环境景观的营建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通过笔者对这块绿地5年来的观察以及实地的测绘,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1)。

2.1.2 围合绿地的建筑外立面过于单调

此绿地空间是由东北林业大学的主楼围合而成。主楼由南斯拉夫建筑师设计,其北侧为机电学院,东侧为土木学院,西侧为林学院。主楼立面的开窗形式均采用长条形,有重复但是缺乏变化,有节奏但是缺乏韵律,不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如图2)。处在这个空间当中的人们,除去植物景观,其北、东、西三面的主要景观是主楼的建筑外立面,这样看来,建筑外立面的景观显得就有些单调了。此绿地空间只有南面的景观层次比较丰富,以大型的乔木樟子松和杜松形成近景,并且构成了一个景框,在乔木后面是春华路上的主题雕塑及其附属的喷泉,此为中景,再有就是掩映在树丛中的文管楼,构成远景(如图3)。

2.1.3 缺乏可供长时间停留的交流空间

由于主楼南侧绿地空间尺度较小,大空间的边界效应得到了减弱,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活动从而从空间的边缘发展到了空间的中心地带。作为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心理学的这一效应。主楼南侧绿地却恰恰相反,在空间的边缘地带设置了较多的座椅以及相应的小空间,而在中心草坪却没有这样的交流空间的创造,人们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创造这样的空间(如图4)。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笔者发现,在较大规模的交流活动中,人们比较喜欢通过搭建简易的帐篷来创造所需的空间,如果是三两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会直接选择有树荫的地方席地而坐,来开展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如图4)。

整个主楼南侧绿地除了座椅,没有其它的园林构筑物或者园林小品。在相对较宽敞的围合空间中,设置花坛、主体雕塑或者是小型的水景,有助于交流活动的开展,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1.4 主楼南侧绿地植物配置杂乱、色彩单一并且缺少立体绿化

简约,追求整体的统一性与局部的个性体现,是围合的庭院空间植物配置的原则。由于建筑与地形的原因,冬季主楼南侧空间的风速较大,其主要乔木杜松受风害影响较严重,绝大多数杜松的树冠均偏向一侧,这就从视觉上给人造成了一种凌乱的感觉,但是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较为良好。灌木种类较繁杂,以圆锥八仙花、水腊、东北连翘和连翘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感,在植物种植设计上也缺乏美感和层次性(如图4)。林下地被植物种类单一,主要为玉簪,没有变化,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且草坪的面积较大,在绿地总面积中占的比例过大。

主楼南侧绿地以深色叶树种为主,几乎没有彩色叶树种,四季植物景观色彩十分单一,没有能充分体现北国冰城——哈尔滨的特色,地域植物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主楼南侧绿地几乎没有立体绿化。园冶中说“园墙隐约于萝间”,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加坡的各个大学,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它们校园的立体绿化就做得比较成功,这当然也与新加坡的当地气候因素有关。良好的立体绿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增加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还可以软化建筑外立面给人们带来的生硬的感觉。立体绿化有着良好的生态效应,增加空气的湿度等,而主楼南侧绿地恰恰缺少这一点。

2.2 丹青楼前广场

2.2.1 丹青楼前广场概述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村庄或小城镇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每一座校园都需要有一个朋友聚会、乐队表演、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人们来这里观看他人表演或只是在课余放松一下。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3]。

东北林业大学丹青楼前广场建于2002年,其北侧为科学会堂和锅炉房,西侧为丹青楼,东侧为东北林业大学综合办公楼,南侧为研究生院。广场空间及其周围的建筑是伴随着东北林业大学自筹经费建设“211”工程大学的进程而应运而生的(如图5)。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教学空间,并且伴随着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这两座主要教学楼的建成,东北林业大学的教学中心也由主楼转移到了此处,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扩充教学空间及其相应的功能需求。丹青楼前广场平面构图形式优美,并且在上下课的人流高峰期能够很好地疏散人群,满足了广场的基本功能要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2.2 丹青楼、研究生楼主要出入口与广场之间缺少一个缓冲空间

丹青楼和研究生楼自从建成之后,就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场地,在上下课期间其人流量是相当大的,而丹青楼和研究生楼的主要出入口直接与外侧的环行的车行道相接,其间缺少一个供缓冲的功能空间,这样上下课的学生的人行流线与部分教师的车行流线直接相交织。从丹青楼或者研究生楼走出来的人们,没有空间可以提供给他们,可以让他们有机会互相交流或者是在此等候其他人,他们只能随着人流走向广场空间(如图6)。

2.2.3 丹青楼前广场缺少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毫无疑问,丹青楼前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空间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继主楼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的空间,应当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丹青楼前广场采用几何式的平面构图形式,列植黑皮油松和白桦,运用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坪,而没有将能够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运用于其间,这样的广场空间是不具有可识别性的,置身其间的人们会觉得这与其他大学的广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图5)。

在2012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两块景观石,并且建了一个大型的电子屏幕在广场中央。两块景观石的材质、颜色、形态、大小完全不协调,并且没能体现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图7)。电子屏幕显得十分突兀,与原有的广场环境格格不入。

2.2.4 缺少舒适宜人的休息空间

丹青楼前广场东西长约123m,南北宽约96m,占地1.2hm2,是主楼南侧绿地面积的2倍。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只设置了少量的座椅,并且绝大多数座椅的周围缺少高大乔木的遮阴(如图8),只是在南侧综合办公楼和研究生楼之间,有一片白桦林,并且有玉簪作为地被植物,白桦林下的座椅较舒适,因而其利用率也较高,并且到了秋季,白桦树叶变成了橘黄色,在建筑白色立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动人,这也已经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著名的景点之一。

2.3 文博楼前广场

2.3.1 文博楼前广场概述

文博楼及其所在的新校区是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60周年校庆时建成的,文博楼现在主要作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楼,未来规划为全校所有设计类专业提供专业教室(如图9)。

2.3.2 文博楼前广场空间缺少停车空间

文博楼作为新的教学楼,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又一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一个广场空间中,没有设计固定的停车位,设计师们是欠考虑的。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现在的车辆都是随意地停靠在广场前(如图10)。随意停靠的车辆,无疑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增加了混乱感,也给过往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3.3 广场周边植物配置过于简单、缺乏层次

在紧靠广场的条状绿地上只铺设了一层草坪地被,距广场有一定距离的绿地上稀稀疏疏地种植了几棵水曲柳(如图11和图12)。这样的广场景观,在夏季将会是十分炎热的,没有阴凉的可供片刻休息的地方,在冬季,广场上的寒风将会十分刺骨,人们没有可以躲避的场所空间。

3 关于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意见与建议

3.1 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做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上海意格(Ager)国际总裁马晓暐先生曾经说过,景观设计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出发。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里需要有一个同他人交流的交往空间、他们在校园里走累了,需要在林荫下有一个供他们片刻休息的空间。这些使用者们的需求,都是设计师在做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2 校园环境景观应当注重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的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园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作为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有利条件,设计师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地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以乡土植物为主,构建整个校园的基调植物景观,并且适当地应用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设置在关键的景观节点。大学校园里,植物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这为多层次植物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3.3 注重历史文脉在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景观中的塑造

任何一个大学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与历史渊源,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应当在各个造园要素中体现自己大学的独特之处,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具有可识别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们有归属感。

作者简介:

张磊,1989年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邮箱:,电话:15146616802,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许大为,1962年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38-04

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在传统风景美学理论领域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但是科学、系统的风景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二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唐东芹等(2001)园林植物景观使用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张智宏(2004)利用语义评价量表法对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绿地空间进行主观感受评价研究;侯惠(2007)用AHP法对住宅小区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姚雪艳(2007)对我国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进行初探;郑文俊等(2009)对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校园景观满意度进行测评研究。

对已有文献研究总结发现,对于高校景观的研究偏重设计,对整个校园景观在设计和使用后的评价关注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且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造建议。

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校园景观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景观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的侧重及研究者的主观意愿有不同的选取结果,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规定,但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原则。本文依据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及专家意见,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建设实际情况,通过预调研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验证与修订,最终选取了21项评价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对该校区一期建成景观进行准确评价,在选取21项评价指标基础之上,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期景观评价U;第二层为准则层,下设五个一级指标U1~U5,分为总体景观、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第三层为指标层,分为21个二级指标(见下图)。

3 校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概况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内,南邻云南民族大学,西邻规划的教工住宅区,北接云南师范大学,东靠龙潭山。从2003年云南省政府同意学校在昆明呈贡建设新校区,到2008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住新校区,再到如今校区的全面启用,呈贡新校区正处于陆续的建设与使用中,一期规划用地1991.04亩,最高海拔点1978.9米,可鸟瞰滇池远景。

3.2 调研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本次论文调研问卷分为问卷一、问卷二和问卷三,问卷一是针对各类使用者(包括专家)的景观使用总体情况调研;问卷二根据被调查者主观感受对21项评价指标打分,指标的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利用语义学标度分成五个测量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予5分 、4分 、3分 、2分 、1分);问卷三是只针对专家进行的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表,重要性量化依据1~9标度法(表1)。

(2)问卷发放

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来源于2011年3月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在校学生、教师、校园管理者及建设者等的调查。包括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网络问卷40份,纸质问卷160份(其中专家1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3.3 校园景观评价值的计算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建立是以评价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为基础的。首先将问卷中重要性的比较根据表1的描述转化为得分,以一级指标的个数5为例,可以得到一级指标中5个元素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令之为:a、b、c、d和e;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行和列分别为指标U1,U2,U3,U4,U5,判断矩阵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我们令之为aij,i,j=1,2,…,n,这里的n为5,i和j分别代表矩阵中行元素和列元素的行数和列数。而aij=[SX(]ai[]aj[SX)],其中ai为指标Ui的得分,aj为指标Uj的得分见表2。

同理,可以写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矩阵维数为n×n,其中n为二级指标的因素个数。

(2)权重的确定

设判断矩阵An×n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ω,解判断矩阵An×n的特征根。Aω=λmaxω,所得ω经归一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这里采用方根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几何平均值

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JB((][HL(4]m1[]m2[]…[]mn[HL)][JB))]T,其中,mi=n[KF(][DD(]n[]j=1[DD)]aij[KF)],i,j=1,2,…,n;

②归一化处理

对列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对权重向量ω=([HL(4]ω1[]ω2[]…[]ωn[HL)])T,其中ωi=[SX(]mi[][DD(]n[]j=1[DD)]mj[SX)],j=1,2,…,n,我们令一级指标的表达式为:S=([HL(4]S1[]S2[]…[]Sn[HL)])T,二级指标的表达式为ωi=([HL(4]ωi1[]ωi2[]…[]ωini[HL)])T,其中i为第i个二级指标,n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个数。

③计算最大特征值

计算An×n的最大特征值λmax,其近似计算公式如下:λmax=[SX(]1[]n[SX)][DD(]n[]n=1[DD)]mj[SX(](Aω)i[]ωi[SX)],式中(Aω)i是权重向量ω左乘An×n得到的列向量Aω中的第i个分量。

(3)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必要步骤,只有判断矩阵通过了检验,算出的权重才有意义,否则得到的权重不是指标真实的权重;如果一致性检验通不过,就要重新处理数据,调整判断矩阵,得到新的一组权重,直至一致性检验通过为止,否则上述过程将重复。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SX(]λmax-n[]n-1[SX)],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若随机一次性比率R.I.=1.12,C.R.=[SX(]C.I.[]R.I.[SX)]

(4)计算最终得分

最终得分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Score=[DD(]n[]i=1[DD)]Si•Ci,其中S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Ci为第i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4 评价结果分析与景观改进对策

4.1 评价结果分析

(1)校园景观评价综合得分“S”分析

由表4评价结果可知,该校园景观评价总体得分值约为2.89,对照表5,处于“一般”状态。在分项景观评价中,以校园建筑景观U2和总体景观U1评价值较高,得分分别为3.13和2.89,都处于“一般”状态。而校园植物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和水体景观评价值分别为2.85、2.83和2.56,虽然也处于“一般”状态,但得分偏低,处于“一般”标度的得分值边缘。由于呈贡校区处于逐步建设之中,校园各项设施,特别是绿化、公共设施小品和水景等还处于建设阶段,景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故评价值比较低。总的说来,呈贡校区一期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景观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总体景观U1评价值分析

在总体景观分项调查中,景观优美度评价值最高(3.28),其次是景观舒适度(2.99)、景观生态性(2.87)、景观特色(2.78),而景观的文化性得分最低(2.53)。数据显示,校园景观总体上给人感觉优美,使人感到舒适,并体现了景观的生态性与校园景观的特色,但是文化性比较差,不能充分反映校园文化。

(3)建筑景观U2评价值分析

在建筑景观分项调查中,建筑特色与风格得分最高(3.21),其次是建筑群空间分布(3.18)、建筑与环境协调度(3.08),最低的是建筑外立面与色彩(3.06)。总体来看,师生对建筑的评价较高,尤其对建筑的风格比较认可,对不同功能建筑在校园中的布置位置感到满意,宿舍、食堂、教学楼、图书馆位置布置合理。建筑与环境协调度、建筑外立面与色彩评价值相对较低,因为校区投入使用不到三年,建筑周围的植物绿化还没达到绿树成荫的效果,所以感到建筑与环境协调度不够。

(4)植物景观U3评价值分析

在校园植物景观分项调查中,植物四季景色变化评价得分最高(3.15),其次是植物种类多样性(3.10)、植物高低错落(2.80),植物遮阴效果仅有2.35,为最低。由此可见,校园绿化植物景观总体较美观,与其他景观搭配也较协调。校园绿化树种比较丰富,且考虑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色彩,形成了丰富的四季景色。但是在配置植物时未充分考虑高低搭配,致使某些区域形成的植物天际轮廓线过于平直,缺少起伏变化。由于绿化植物大都是一些新栽植的树木,密度较低,以致校园遮阴面积少,所以师生对植物遮阴效果评价值较低。

(5)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U4评价值分析

在调查中获知,受访师生对校园小品设施景观的整体评价值为2.83,在五大指标中比较低。其中,尺度恰当评价值(3.06)为最高,其次是制作材料(2.88)及外形美观(2.83),设施数量得分最低(2.57)。景观使用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尺度大小和外观基本接受,但对制作材料和数量较不满意。其中,学生对座凳的数量太少提出的抱怨最多,对已有座凳的材料也感到很不满意。现有大都是石凳,让秋冬季节很不适应,且破坏相当严重。校园环卫小品数量及摆放设置密度较合理,满意值尚可。

(6)水体景观U5评价值分析

据调研计算结果分析,水体景观的得分仅为2.56,是五大指标中最低的。分项得分比较高的是岸线形态美观度(2.76),其次是水边植物景观优美度(2.69)和水景驳岸生态适宜性(2.57),最低的是水质清洁度(2.19)。人工水景的设计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2 景观改进对策

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校园景观评价的因素,寻找原因,作出如下改进对策。

(1)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

结合“人文景观项目建设”改善校园标识系统和标识性景观建设,选取“石鼓”作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形式;完善校园文化广场建设,明确文化广场内涵;建设社区院落文化景观;建造主题雕塑,展示大学精神;修缮凤鸣寺,继承文化遗产。修缮严重破损的公共设施;为师生等待校车增设遮阳避雨设施;新增能提供聊天、户外学习、会晤、情感交流的私密性小品设施;改造尺度失当、外观设计差的道路标识设施。

(2)加强水景设计生态性,强化管理与维护

从驳岸、自然水底、水生植物等角度综合考虑生态性设计。以缓坡、草坪等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生态环境。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把水景的维护与管理纳入校园绿地管理系统,建立长效机制,由学校后勤保障处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应提高意识,加强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养护方案,坚持做好日常养护工作,做好记录与备案,使水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3)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一种协商与合作,决策者与公众应保持对话,共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决策者提出决策目标和相关信息,陈述自己的观点,公众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贡献他们的经验与想法。呈贡校区建设指挥部、设计方与师生因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校园景观的需求及要求会产生差异,为保证校园景观真正为使用者考虑,被使用者接受,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师生参与方案决策的机制,使师生能有表达自己想法、参与设计的途径,设计方应重视师生的有益意见并融入到设计中,经过反复论证、修改,使景观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5 结 论

本文的研究只是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做了一些探索,虽然通过预调研不断作了调整,但还是有很多因素未曾考虑到,建立的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各个校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删除部分指标;高校校园景观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理论的贡献,它的实际应用对于之后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所用到的层次分析法是在景观评价方面应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24-02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一文中首次提出的。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下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主观判断。Bandura此后在其巨著《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中进一步指出,自我效能感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能力能否完成工作的自信。

自20世纪90年代始,自我效能感被学者引入创业研究领域之后,被重新定义为一个新名词――创业自我效能感。Scherer等人(1989)将创业效能感定义为一个人能够成功的扮演和完成创业者角色任务的信念的强度。Luthans和Ibrayeva(2006)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的一种信念和自信,具体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且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目前,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学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应参照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再结合创业行为的特点来界定,无论是把创业自我效能定义为创业者关于自己能够有效完成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信念,还是把它定义为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都着重强调个体对自己从事创业活动的信心。

一、测试

(一)研究工具、施测对象。本研究采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创业意向调查表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警察院校(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7个系部3个年级(大一、大二、大三)的125名本、专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二)施测过程。选取警察院校(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7个系部3个年级的125名本、专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分散施测,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剔除无效问卷,共统一收回118份有效问卷。

(三)测试结果。在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结果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上的差异比较

对警察院校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生在创业意向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学历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创新效能、机会识别、组织承诺、创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协调方面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大学生在父母是否有企业的关系协调方面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5)。大学生自己是否曾有企业在创新效能、风险承担、机会识别、关系协调、组织承诺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

(二)警察院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的相关比较

篇4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篇5

[2]

[3] 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4] /newsshow.asp?id=194

[5] 司小军,《标志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6] 李巍,《设计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7] 纪向宏,《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篇6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精神品格与素养的酿造园。故而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可以使得学生在精神上获得熏陶,这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如何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设计,就成为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形象设计

对于大学形象而言,很多时候也是凭借口碑相传才得以传播的。所以大学校园若能凭借良好的校园环境,则可以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进而体现出该校园的整体价值以及人文精神。好的校园环境还可以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其每年都会接待众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发展旅游经济是小,但宣传重要的大学人文精神以及价值理念才是大。所以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际上也有利于大学形象的彰显。

(二)有利于实现人文熏陶

大学生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精神文化氛围的大学是缺失文化积淀的大学,不利于大学的长久发展,其培养的学生往往也会丧失青春气息。所以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实际上更能体现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人才特点、培养目标与方向,从而建立起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用以对学生的价值熏陶与感化。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大学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与技能培养,而是开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带来帮助。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让大学生的心怀得到开阔。当其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时可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从而隐性的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四)为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休闲和娱乐。良好的校园环境确实可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公共空间,让学生在合理的设施上进行放松娱乐。例如学生可以在草坪上晒太阳,可以在林荫道漫步等,这些都会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聚集地,更有利于学生在校园氛围内完成自身的娱乐活动。

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在未来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切实注重这些因素,才能确保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更符合实际要求,同时也更加遵循自然规律。

首先需要注重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因素,所谓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大学校园所在的地域以及地理环境,地势、地质条件、植被、湖泊、水文、气候等,均属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只有结合该地区实际特点,才能开发出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景观。

其次还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城市空间。这主要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面貌特点以及城市的级别划分。当地政府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起着方针政策指导作用,只有考虑到校园所处地区的城市空间构成以及周围交通环境,才能确保高校环境景观设计更符合实际建设要求。

(二)人文因素

所谓人文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就是校园文化发展。校园在发展过程中,其历史、校规校纪校训、杰出人才、名人以及主要的办学特色等,都应该体现在该校园的景观设计当中。

另一方面则包括城市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现代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演变。甚至包括园林遗址、建筑遗址等,均可以作为积极保留和开发的元素,并且将其最大化地应用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

(三)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因素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设计原则与方向,尤其近些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特点与要求,这就需要大学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旧秉承同样的原则。积极响应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的长久发展。

三、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生态性校园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绿色生态性发展趋势与要求。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注重绿色、生态、平衡、环保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国际上也成立了许多相关的环境保护组织,就是为了致力于人类的绿色、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的同时,必须要响应国际的号召,响应生态保护的政策,同时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绿色生态性要求。例如可以在景观设计的时候,引进移植技术。这样的校园环境更加适合景观化设计理念,同时这种设计方式与原生态森林布局有所差距,常见的人工设计手法较多,植物的相关配比也比较合理,美观合理的同时使得校园植物植被建设更为工整。

(二)地域人文性校园

地域人文性校园打造实际上实在绿色生态性校园基础之上的,所以这实际上也是绿色生态的进一步发展。校园建设在保证绿化效果、生态保护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可以注重挖掘校园所在城市所具备的独特文化特色、人文风情元素,并且将这些元素合理地应用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当中。一般而言影响校园景观设计的地域人文性因素包括人文历史、建筑特点、园林特色。比如武汉大学就坐落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中部,而其则是以珞珈山为重要景观进行修建的。珞珈山海拔118.5米,站在山顶可以远眺整个东湖全景以及武汉全景。武汉大学的修建能够以珞珈山为景观,实际上也促进了武汉大学独特的地域人文性彰显。珞珈山名副其实作为名胜,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也因为建有故居、别墅等为其人文历史性增添了更多的内容。

(三)知识研究性校园

高校建设必然离不开高校最本质的目的,那就是教学。所以高校除了要满足绿色生态性、地域人文性,其自身的知识研究性也绝不能忽视。故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也应该侧重配合大学学科知识体系,为教师研讨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在我国国内,目前知识研究性校园的数量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校都为综合类大学,所以在知识研究方面的培养力度也相对不够。但这并不影响知识研究性校园的建设,其应该与其余两趋势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研究特点。

结束语: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在未来的进行过程中,无论遵循哪一发展趋势,都应该尽可能的彼此兼顾。同时在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因素,不仅实现格局的趋于合理,也应该使得景观设计具有前瞻性,进而为高校校园环境打造做出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利飞.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7:9380-9382+9447.

篇7

1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文化景观设计

1.1 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人群所具有,是人们秉持得较为悠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是人或群体的学识与精神的修养,这些保留下来的文化特征都是有渊源的,是长期积累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每所大学校园都有其文化底蕴,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校园文化的不一样,导致其每个校园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为例,论述大学校园文化在景观中的运用。

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的文化建设中,校园景观被充分地注入了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营造,弘扬传统、维系文脉和提神格调,体现云南师范大学应有的品性和个性。

1.1.1 校址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4月西迁至昆明,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6年5月4日停止办学,期间共存了8年零11个月,就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期间极其重要的科研力量,并且栽培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杨振宁、李振道、邓嫁先、宋平、彭佩云等,毕业生达到3343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享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1.1.2 联大精神

抗战期间,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枪林弹雨的日子里依旧是激情不减,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诞生了“爱国、明主、科学”精神和“刚毅坚卓”的校训。而这样的精神也一直延传至今,诞生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因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也是传承者西南联大的历史。

“刚毅坚卓”就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一切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是要求师生都能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激励人坚忍不拔,勤奋刻苦,创造丰功伟业;人心坚定,能够待人诚恳,谦卑和蔼。这样的联大精神满足了在当时所需要的价值,也使联大精神与联大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因此,在秉承联大精神时,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镌刻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正大门的校名石背后,字体的立体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大气磅礴、厚重敦实,符合联大精神。

1.2 校园历史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主要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个学术交流的地方,更是文化积淀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同样是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所以,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校园历史文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影响在校园生活的每个师生,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校园,更应该要继续保护和秉承其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在景观设计方面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将校园的景观与其文化融合协调,展现出大学校园所独有的时代风范,延续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

1.2.1 校园纪念性雕塑

校园雕塑能表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能够更加清楚地传达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语言特性,拥有“可观性、感知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完整性与知觉性”好的校园雕塑形象可以激起师生的许多感知,能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的一面转换为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1)红烛广场。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启园显著的历史文化景观的红烛广场,就是以雕塑景墙为中心围绕着广场以环形分布的,雕塑为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高3.2米,是紫铜做成的,屹立在红墙上,塑像的左下角是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右下方的墙体正反面分别用小篆和魏碑镌刻闻一多先生著名的《红烛》诗文,整个广场是由红砂石的墙体半包围组成,通过红色和半包围的布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秉持真理、追求民主、爱国图强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每当走进这广场,就有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看着闻一多先生的塑像,不免想到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来坚持真理,追求民主的,以及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这种在景观中显示出的强烈历史文化气息,使广场浓厚的人文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恰当地表达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范,将联大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续至今,并转为可看、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激起师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这种文化气息能够不断推动我们求知的渴望,发奋图强,奉献的精神。

(2)民主墙。民主墙是建于西南联大校门的两侧,是用天然的青石以浮雕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其背景是在抗战时期,在最艰难的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求知学习的欲望依旧不减,不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艰苦奋斗,追求真理,还创办了报社、杂志社,在这两面青石板墙上,可以看到当时创办报纸、杂志所遗留下的历史痕迹,体现了西南联大在当时背景下所散发出的独有的气质。左右两面墙体分别镌刻着“人民”“民主”的字样,反映出在的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追求真理、自由,向往民主的精神。

1.2.2 校园历史场所的留存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历史文化浓厚的场所,当它成为物质的形式,又经过岁月的积累与历史的沉淀,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记录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幕幕历史场景,更承载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精髓,影响了莘莘学子,在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没有什么能比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场所更能直观地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并传承下去。

(1)西南联大大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启园就有一处在校园建设中被保留下的历史文化场所――西南联大校门。它是根据一二一大街老校区里的西南联大校门的原样所建造的,并且结合了呈贡校区在视觉方面的需求,将其从原来的尺寸略微放大,放在了新校区,拥有跨越历史的豪迈感。西南联大校门也代表了学校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当在其面前驻足观望时,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历史中,不禁由心中发起感慨,深深感受到了联大精神,被激励、被鞭策,一种沉重又激昂的历史感油然而生,瞬间被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所包围。

(2)三校纪念亭。三校纪念亭也是根据老校区的原样,加以优化建成的,它们分别是清华亭、北大亭、南开亭。三座纪念亭是处于一个同心圆上,各倚一角,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状,又彼此相连,互为相同,展同心协力之势,小径道路呈圆形,连接三座纪念亭,颇有曲径通幽之意,三座纪念亭显得庄严肃穆;小径旁又摆放有休憩石凳,周围树木林立,加上几棵樱花树的点缀,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三座纪念亭如一组丰碑屹立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谱写着联大的历史,承载着师大的梦想和希望。

1.2.3 校园教育精神的保留

大学校园在历史和时间的推动下,都具其特有的教育精神,在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途径中,我们不单单只是借助校园景观建筑的传承,而忽略了其他途径,传承大学校园文化历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教风、校训、命名内涵、校徽的含义等,都蕴含着校园历史文化精神,是继承高校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1)校训。1938年,西南联大在滇南成立,同年,也将西南联大的校训定为“刚毅坚卓”,一直延传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它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结合了三校校训的文化精神,也是联大师生在当时的精神面貌的总结提炼,蕴藏的意义极其丰富。“刚毅”,则是坚忍不拔,刻苦自励的高尚品质;“坚卓”,则是概括人的精神修养境界。西南联大所处的时期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候,因此“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成了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制定下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它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的结晶。

(2)校徽。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徽也蕴含历史文化精髓,在平面几何标识中,直线连接形成的锐角三角形很好地表现出了校训“刚毅坚卓”的历史文化内涵,倒过来的三角形更是形象地表现出“卓尔不凡”的个性;倒三角形又类似沙漏,有厚积薄发的寓意,而“厚积”方能“学高”,“薄发”需要“睿智”,形似沙漏的倒三角形正好体现了校风“学高”“睿智”的含义;而正中垂直的倒三角形,蕴含“学高身正”方可“为范”的师范精神。底层三个浅灰色的倒三角表征西南联大三校与西南联大那段辉煌不可磨灭的历史,顶层的一个倒三角暗示联大精神,上下两层三角形上的颜色以及外实内虚的线框图形,体现了治学、办学中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容气质。

2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2.1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与内涵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就更加显明了,就是有更加深层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景观设计与云南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文化的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树立了独特的校园历史文化形象。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注重历史文化精神的注入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景观的人关怀,让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对校园都有归属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通过文化景观对师生的长期熏陶,也能让师生通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形态与内在含义的整体把握,更深刻地了解其蕴意,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最后是满足在校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因为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内心精神上的需求远超物质需求,所以校园文化景观也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一定的历史文化精神。

2.2 历史文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能从人文环境中体现出校园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自然而然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当你身处在图书馆时,你会不自觉地受到师大图书馆氛围的影响,你会觉得不得不看些书,认真学习。因为师大校园的人文精神会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是具有导向性的,同时这样的导向性也能巩固学生的团结,使其具有凝聚力,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3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3.1 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在未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融合建筑与环境,它需要赋予历史文化以时代精神,提倡在景观物质的形态中,注入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使校园景观不只是单一好看的建筑空壳,更是有其丰富的内涵,能够将每个校园独特且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通过物质形态的展现,传达给在校的师生。这一方面,能够让在校生活的师生想起过去先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所保留下的遗产;另一面,也能让师生不忘校史,缅怀过去,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当历史建筑具有价值后,人们就开始了解历史建筑,知道历史建筑不只是个拥有历史性的空间或古迹,也不是只能用来观赏和纪念,它是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和历史的沉淀,才积累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精神,这些是不可磨灭也不可取代的,只有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在注重保留传统历史文化时,也应该提倡创新精神,但创新也必须在原有历史文化的根基上发展。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生态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大学校园建设要更多地与自然因素相结合,营造令人舒适的生态校园环境;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各个高校必不可少的,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大学校园的发展路线,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结语

随着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居高不下的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大学校园也在不断扩建,高校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都市,许多高校往往为了满足需求而盲目地建造校园,因而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校园历史文化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属于各自的文化内涵,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风貌,反映时代的文化精神,将高校建设成为一所蕴含丰富意义的大学校园。

篇8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篇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而科技发展依赖人才的求是创新、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是关键。武汉大学具有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的典型特点,其生态化代表特征使其在探索高校建设上具有较强借鉴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校园城市化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大学校园城市化将高等教育从原有城市相对分散的地域中剥离并重新集聚,迅速改变了原有城市郊区的生态面貌,并引发城市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1.1 武汉大学城市化的生态表象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拥珞珈山。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这与现代生态建筑不谋而合。武汉大学不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而且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是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综合性的武汉大学在功能和空间上表现出当代大学的城市化,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原有的如后勤、居住及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等功能向社会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校园向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由为国家培养干部转向为社会培养人才,形成城市的教育中心。

1.2 迅速改变原有城市结构,引发新一轮扩张

当前大学校园城市化进程的内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从19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迅速增加,大学无法在城市中满足扩招对增加土地的要求,因而转向近郊区、远郊区。大学校园城市化是城镇生态空间发展过程中离散性的表现,城市的教育功能从城市中离散出去,形成新的城市生态区域核心。

城镇生态空间理论认为,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受到干扰的程度成反比,同时生态空间是时间和空间耦合的结果。大学校园城市化使得原有市郊迅速成为城市的一个区域(教育)中心。由于这种城市化过程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大规模项目迅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面貌,大学园区的生态空间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大学城带动园区房地产、科研、中小学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集聚,从而可能形成城市新的教育中心。如各大高校在新建的分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等,引发城市新一轮扩张。这些迅速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同时也给原有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

2 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子系统应考虑以下功能:

2.1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市郊边缘地带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当前应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和城市居民进行生态教育;为大学这个文化社区提供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2 教育——建设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生态发展就是要让现在的资源足够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设立大学校园生态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因此,探索建设生态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生态公园的小型化使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成为可能。武汉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是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珞珈校园就是国家级重点名胜东湖风景区范围。以往大学校园公园强调的是可游、可赏以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大学校园生态公园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但更强调的是看者的生态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教化作用。2.3 景观生态——嵌合体、块区、廊道、基质

生物学者认为:“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形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等的巧妙布置来保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规划不但应考虑环境优美和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境稳定性为目的。

各种嵌合体都由块区、廊道和基质三种要素 结合而成。在大学校园中,海星状的形态是比较合适的,其中心是一个具有自然植被的大块区,其作用是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相应的地下水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大多数需要广阔空间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逃逸掩护,同时它还能够保留各种自然的景观,让校园更加近似自然。海星的触角端部是小块区,这些小块区形成群体,具有“脚踏石”的功能,有利于物种之间的活动。同时小块区还能够容纳某些不适合在大型块区生存的物种,并产生许多生态效益。大块区和小块区之间用廊道连接,以利于物种的传播。

武汉大学校园内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校园内形成各有特色和情趣的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尤其是樱园,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2.4 管理——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生态校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交通、资源利用(水利能源等)、垃圾、校园小气候环境质量、大学社区参与、生态课程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师生健康与安全。具体如下:

2.4.1 步行 +自行车——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武汉大学鼓励在校园里使用自行车和步行,限制机动交通。欧美自行车运动已经在大学校园取得成功:如剑桥大学园区、牛津大学园区(人口为15万)和诺丁汉大学园区(人口为25万)等大学园区。牛津大学校园区专门设有自行车道,在次要交叉口自行车道是连续的。在我国,大学校园内自行车使用已经很普及,在大学校园规划中针对自行车的停放、交通、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将有助于改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

2.4.2 纸——回收和无纸化办公

在武汉大学校园中,最普通的资源可能就是纸了,相应的在大学校园中纸的浪费也很普遍。学校普及网络技术以降低纸的使用量,此外设立专门的纸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纸的重复使用、双面使用等有效办法以减少纸消耗。

2.4.3 可重复利用资源及垃圾减量、分类和回收

武汉大学鼓励选用可回收或可重新利用的物品,鼓励办公中尽量使用大头针以替代一次性的订书钉,鼓励大学生使用二手教材和生活用品。设立二手交易市场,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生活学习用品摆成地摊,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大家都神清气爽地进行交易。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老建筑进行内部功能改造,外部修旧如新,而非简单的拆建,既保护了艺术文化价值,又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

对垃圾进行分类,有害垃圾独立处理。

2.4.4 水资源

大学校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系统的生态保护。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其生态校园建设中提出,应保持水文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在向城市补充地下水的工作中,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中采用了渗水性混凝土和沥青道路,以及利用中水灌溉花木等。向城市补充地下水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北京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无地下水区域已形成漏斗状,地表局部下陷。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是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整个城市持续下陷,不得已又往地下注水阻止下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训。

(2)德国的科洛利纳大学校园的雨水系统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该校投资1 000万美元建设雨水设施,她没有象以往那样加大排水管来排走雨水,而是设法将雨水留在校园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同时还恢复了校园的—个河谷生态。具体做法是:沿着校园道路两旁设渗水壕沟并植树涵水、以植物覆盖代替草地、在宜林地造林、建造雨水花园和溪流、屋顶绿化等。

(3)污水生物处理是迄今为止去除污废水中有机物质最有效、最经济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从我国目前来看,高校建设一定的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既能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担,又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新能源(太阳能、电能)和膜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装置化、小型化、分散化,就地回收、分散处理、经济节约。武汉大学化学系有两个污水处理厂,能将化学污水净化成清水,同时得到可作木地板、木门窗防腐的焦油。

篇10

大学校园设计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兴起的城市设计类型之一,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校园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保证学生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功能、流线等内容的设计均以其为出发点加以布置。在强调物质空间设计的同时,良好的校园场所感的塑造是更高层次的设计要求,各种生态要素与设施小品都可利用。大学校园的设计,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元素入手。

1.功能分区

大学校园的传统功能布局主要由教学区、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以及教师生活区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形式与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与课堂,而扩展至整个校园乃至社会之中,现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分区呈现出区域互动的特点,主要有:

(1)与校园外部空间的互动

现代大学校园设计普遍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如将体育运动区、图书咨资讯中心等设置在校园周围邻近城市的道路上,并开设单独的出入口,以利于临近社区群众共享文化资源。再如科技产业是社会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同时大学理论又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因而校园的实践教学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位置便于社会交流,同时在面积和规模上还应留出一定的预留用地,以便于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校园内部区域的互动

在形成一定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局部分区内部也提倡进行适度的功能混杂处理,如生活区中配置融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教学区内设置咖啡馆、快餐店等生活服务设施等等,从而构成更加人性化的校园功能空间,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

2.交通组织

现代校园设计中“步行优先,人车分离”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引用,通常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自行车流作限制通行,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则安排在核心区外围,从而形成一个安静、安全、充满校园学术氛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景观视觉效果也逐步成为道路设计关注的焦点,为此,现代大学校园的路网结构常常突破传统校园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局,而通过道路类型上的点(广场)线(道路)结合,线型上的曲直变化,避免路网架构单纯的交通功能,形成丰富的景观体验。

3.景观与生态设计

这是当代大学校园设计最为核心的要素,在科学确定校园生态建设宏观策略的前提之下,可以着手于校园内部生态与系统的维系与创造,即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河流、湿地、林木、广场、人工绿化等多种生态景观的保护改造与新建,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外围环境压力。通过对土地水文、地质地貌、生物等特征地分析,通常选取的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河流、地表水、植被等,大学校园参照我国著名高校规划设计专家何静堂院士的分析,校园内部的生态设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校园中央生态区

这是校园中规模相对较大且最具有自然环境代表性的生态区域,通常以保护局部改造的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穿插以广场、步道等人工景点,构成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场所。目前,中央生态区正由低层、高密向着低密、高容、立体化等方向发展,而中央生态区还可根据人们环境行为的需要,通过植物、小品、台阶、铺地等多种手法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进一步放大这一区域的生态性和使用性的结合。

(2)群体组团生态区

这主要指建筑物(群)之间的庭院空间,应在保留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围合方式加以布局,增设草坪、花坛、座凳、楼阁等景观元素,形成校园中相对静谧的生态次空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便是充分利用校园地势造景的代表,其山地建筑通过利用舒缓斜坡和台阶将步行空间内的人流自然导入一个下沉的广场,这个广场是由邵逸夫楼与历树熊科学馆底层架空的空间向外延伸形成的,非常安静。而从小广场向西南一转,便是港大的中心,中山阶、中心花园和中山广场以及周围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的台地空间。(图一)

(3)建筑内部生态空间

该部分隶属于建筑内部与表面,几乎全部由人工景观构成,旨在通过室内环境的室外化,使师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舒适,如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都是属于该范畴。而校园的各种环境小品也可以成为不错的文化传递者,将学校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与出现的人物浓缩成纪念碑与雕塑,通过他们来传达校园的历史与传统。

大学校园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在积极总结传统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善于从建筑、道路、生态等多个层次进行构想,相信我们的设计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旭、魏乐,大学设计场相关研究[J]社区,2008.25(2).7-13

篇11

1 公共设施对于大学校园形象的重要性

如果说建筑、道路、景观等是大学校园形象整体水平的体现,那么公共设施就是大学校园形象细节的传达。当人们置身于校园之中各种建筑或道路等大型工程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敬畏之感犹然而生,但也因为其高大宽广拉远了与人的距离,缺少亲切感。虽然公共设施的视觉感受不及大型工程,但是它的功能与尺度却能给人更多的亲切感,其体验感受却远远强于大型工程。校园形象是人对校园认知的印象总和,因此应该从提高人的感受出发,使视觉感受与体验感受并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公共设施正是从“细节”的角度提高大学校园的形象。

2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要素

2.1 尺寸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设施的服务主体是大学生,在尺寸的设计上要考虑适合年轻人。而尺寸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方便性和舒适度上,校园公共设施在尺寸上的舒适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一系列的休息座椅,因此应在座椅设计中要用合适的坐面、坐高等尺寸,同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量注意公共设施摆放的相间尺寸,使之设置的尺寸符合心理安全感,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区分开来。笔者调查得出,成都地区大学校园中的公共座椅大多尺寸设计合理,坐面宽度为40~45cm,坐面高度38~40cm。

2.2 色彩

“色彩是会说话的”这句话正表明了色彩是带有感情的,人们通过的色彩的识别,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联想;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识别中的第一要素,是最迅捷的信息符号。冷色给人感觉空旷、素雅,暖色给人感觉温馨、有归宿感。不同的色彩又有不同的感受,如绿色让人放松、感觉平和;红色让人感到热情喜悦;蓝色给人宁静悠远的感受。在校园公共设施的中,需要十分注重色彩的设计,让公共设施首先在视觉和感官上表现校园的色彩文化,并使之与师生的情感心理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色彩氛围,发挥其在情感心理上的导向作用。

2.3 造型

造型设计首先应该遵循和谐原则,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公共设施造型之间相和谐,与校园文化相和谐。其次造型上要注意对比统一,形状的大小、长短、高矮、曲直、厚薄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表现矛盾统一的互补关系。

2.4 材质表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不同材质表现不同的设计主题。材质给人的感受是从表面的肌理体现的,一方面是视觉感,另一方面是触觉。材质往往是人们在参与公共设施体验中较尺寸产生的第二感受,在具备舒适的尺寸条件下,材质的舒适度往往决定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

3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要点

3.1 公共设施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设施也要与校园环境和谐统一。公共设施服务主体是人,大学校园公共设施服务主体是大学生。因此,从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出发,既要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校园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以人为本。

3.2 公共设施表现校园文化历史

大学的地域性、历史性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历史的传承,蕴含在大学的发展中。校园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大学的历史,传承了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才能充分设计出符合大学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设施,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3.3 公共设施的个性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专业侧重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大学校园的个性,决定了专业和学生气质的不同以及审美观的差异,放在艺术学院的设计不一定适合工科院校,反之亦然。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人的话,如果有自己的特色和气质,很容易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忘记。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的风格定位就很明确,艺术性和创意性贯穿了整个校园,雕塑、小品、各种形式和材质等要素塑造了这个独一无二的空间感受,让人很清楚就能识别和记忆。

3.4 安全性与环保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