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学和中药学

药学和中药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17:39: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学和中药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药学和中药学

篇1

中药的配伍,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通过阐释“七情”概念,让学生理解中药配伍的规律及其作用,对教师讲授清,学生学习好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分论部分的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有着很大的帮助。具体探讨如下

1 通过对药物“七情”具体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中药配伍的理解

药物“七情”, 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往往把它答错,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药物配伍关系。为了进一步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以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出发点,配合一些简单病案的讲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药的配伍。比如:在讲药物“七情”内容的时候,以“独参汤”导出“单行”的定义;以“麻黄—桂枝”药物的配伍,引出“相须”定义;以“黄芪—茯苓”药物的使用引出“相使”定义;以“半夏畏生姜”导出“相畏”的定义;以“绿豆杀巴豆毒”导出“相杀”的定义;以“人参恶莱菔子”导出“相恶”定义;以“甘草反甘遂”引出药物相反的定义。然后把这些定义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药物“七情”的概念。从而,药物“七情”就非常形象具体的定位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更加深刻。

2 中药配伍可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各论部分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

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是中药学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中药学内容繁多,临床应用又涉及临床各科各科,因此学生都明显感觉学习难度大,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笔者认为,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学中应以药物配伍为主线,以药物所治病证归类为依据,将各论部分的药物进行总结,形成“单味药功效—药物配伍功效—主治证(症)”的中药学习线索,从而使各论部分繁多的中药内容简化、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使中药学知识得以系统的整理编排,从而能够方便学生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记忆和应用。例如,在讲述麻黄、桂枝药物功效的时候,可重点讲授下麻黄—桂枝的配伍规律、临床作用及临床所治疗的病证,重点让学生掌握四部分要点:①麻黄、桂枝常相须为用;②二者合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③主要用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证;④最能体现该药物配伍的代表方剂是麻黄汤。这样讲授的话,能使方便学生以后把麻黄、桂枝二药联系起来作为“对药”进行学习、记忆,遇到相似病证时便可以将这两味药相须使用。为了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将“麻黄—桂枝”两药的用药规律进行拓展,可以概括为“同章者同类,同类者相须,相须者增效”的理论上来。与此同时,仍可选一些简单易懂、顺口溜、好记的歌诀及历代医家应用药物配伍的经验总结教授给学生,例如“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寒”等。

3 中药配伍重点是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用药

中药的价值重点在于临床疗效的体现,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大部分还是以复方药物配伍形式出现。药物配伍是人们在长期临床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出一部分临床用药的基本规律。如:①有些药物在一起使用产生了协同作用从而加强了临床疗效,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多加使用的:比如“相须”、“相使”的配伍。②有些药物在一起使用可能会产生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这是临床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的,尽量避免:如“相恶”。③有些药物在一起使用由于相互作用,从而减轻了或消除了药物原有的毒性或者副作用,所以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这样选用:如“相畏”“相杀”能够保证其安全用药;正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中心叶祖光教授提出,我国中医药业界应重视中药复方配伍的减毒作用 据叶祖光介绍,中医临床很少用单味药治病,而是采用中药复方配伍。中药复方配伍的目的之 便是减毒。例如,生姜杀厚朴之毒,生姜杀半夏之毒。中药方剂三生饮中有三 有毒中药,单配伍后,毒副作用锐减。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或增强其毒副作用,属于配伍中的禁忌:如“相反”原则上应避免这样配伍使用。从上述内容,可知从单味药到药物之间的配伍应用,是通过临床很长时间的实践与认识才逐渐积累概括起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对药物配伍的内容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4 学习中药配伍中的“相恶”“相反”,可增强学生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篇2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0-01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所需的不同点来进行药物分配的,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应用?通过诠释“七情”含义,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理解中药配伍的规律以及自身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好中药的基本理论时,其中药自身的味道和疗效的应用,对学生们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下是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的具体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中药配伍的理解

通过中药里的药物“七情”这中单味性的药以及配伍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从字面上来对中药里的药物上理解,对于学生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在考试答题时这些基础性的题目都会有些错误,以此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上去理解中药的配伍关系?为了使这个难题解决掉,在课堂上教学就要有规律性的进行阐述,简单的配上一些临床的经验,协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加深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七情”时,以自身的定义疗效从而引出药物的配伍,然后药物的疗效结合起来,就是上述所说的中药中的“七情”的定义?在教学中多拿出一些实践的例子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二、中药的配伍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药性的疗效以及应用

作为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作用中药的疗效以及药性的应用,但基于中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中有触及到各个科室,因此,这对学生们的记忆力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以中药为主要线路,分别的介绍中药的医疗疗效,将各种药物进行分类总结,从而使诸多比较复杂的地方都整理成简单容易懂的知识,使学生们减少负担,从而不断完善中药学中的知识,并且进行整理编排,以便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要采取逐渐引导学生思想的理念,重点是要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在加上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课堂上的好奇心理,并在讲解时对强调一下中药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相关的病情如何进行操作处理,加深学生们对病情和疗效的应用,最好是编制一些比较顺口的语言或者是喜欢听的歌等,对学生背记中药的疗效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日后使用中药学在临床上应用也做好的前提,以至于不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就能使学生们对中药学的了解更加深刻难忘?

三、中药配伍重点是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用药

中药的应用价值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表现,所以在大多数临床应用的部分还是以复方药物配伍的形式出现,中药的配伍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药方核心的基础,通过以上的描述内容,可以明显的利用临床药物的基本规律?例如:①联合中药的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加强临床的治疗效果?②然而有些药物的使用会使双方的医治效果相互抵消,这是在临床中最忌讳的问题,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事情发生?③同理,有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会增大了药物的毒素性,从而导致是病人的病情加重,所以在选用毒性较烈的药物时应考虑清楚怎样使用?④一些药物在相互食用时会发生副作用,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这样副作用发生的,就是要多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使用是否正确?经上述的分析内容,可以从单味的中药之间进行配伍使用,是可以通用临床验证后的实践经验所累积的?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们对药物配伍的规律性以及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达到熟练的掌握,对中药配伍的应用价值要懂得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接受其中隐藏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对临床用药进行控制?

四、学习中药的配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

在临床中出现副作用和药效相反的现象是中药的配伍中最大的禁忌,为了能保证安全用药,避免一些副作用产生的作用,就要严格注重用药时的剂量,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与中药产生的副作用两个之间相互的,也是在临床上应该深刻来牢记的内容以及自我反省?上述指的禁忌,也是指某些使用药物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或者是使中药本身的药性产生下降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们多看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进一步的对中药进行了解,里面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对于所产生的副作用现象在书中都会有详细的记载?尽可能的在教学课堂中把中药的名称编制成顺口溜,以便于学生们能牢固掌握,作为中药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不仅要让学生们完全的了解熟悉,还必须要清楚具体的要去所医治的病情,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目前在中医教学中,对学生们在临床验证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能完全的掌握?

总结:经过上述分析,中药的配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也可以说是在现代化中药研究内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中药学教学中的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中药的配伍成分理论以及应用来进行指导,从而突出中药在临床验证的特点,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掌控好中药药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炙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核心,是其他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中药基本内容包括中药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是在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方面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如从物质基础方面阐明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具有寒性,那些化合物结构类型具有热性,分别会影响那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如中药利水渗湿的功效,是哪些化学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中药若能达到上述程度的科学阐述,就可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要求。质量控制也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新型药物学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同时又具体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点。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西药的中药化

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表述的。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的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到结合和统一。有人认为可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脾肺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他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四环素为苦寒之品,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做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如给西药,再按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这条途径,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现有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较难,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仅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就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此条途径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仅用西药学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彻底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只有充分利用包括西药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代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取中西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方可处进中药学现代科学化,早日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和统一。

篇4

1.2古籍释药名增加直观认识在讲解每味功效之前,先有古代典籍给药物释名,通过释名,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中药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其记忆。如讲解佩兰之前,引用如下释名:《离骚》“纫秋兰兮以为佩”,佩兰《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腻,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学生除了知道书本上佩兰的功效应用外,还了解了佩兰在古代可以治疗头发油脂过多。如讲述款冬花时,引用如下:《本草纲目》:款冬花,款者,至也,冬到而花也。《外台》引《崔氏方》:治久咳不差,款冬花一味,每旦取如鸡子许,用少许蜜拌花使润,内铁铛中,描一小竹筒,铛下著炭火,款冬烟从筒中出,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学生可以学习到款冬花的特点是在冬天开花,古代人用法是制成烟剂来治疗咳嗽。也使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

1.3多种教学媒体的结合比如中药学教材上每味中药均没有附图,学生对于各种各样药物的学习就觉得很抽象,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讲授中药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该药物的植物形态图片和中药材饮片图像等内容,部分药物如五灵脂,可以播放鼯鼠饲养的录像。学生一方面了解鼯鼠的生长环境,古代药农采药的艰辛;另一方面,还知道鼯鼠粪便五灵脂之所以可以入药,是因为其食物来源为侧柏叶,可有效将上下章节结合,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将不同药物的共性和个性加以比较。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2考核方法探讨

将期末成绩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

2.1平时考核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在每次课后布置预习内容,在下次上课之前,老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课堂提问,随机按照名单抽取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将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后学习有效结合,提高到课率,学生只有走进了中药学的教学课堂,才会获得相关的中药学知识,所以将学生的出勤情况纳入多元化考核内容。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逐渐熟悉每位学生,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篇5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传统中医药产业领域与中药医药产业链延伸领域,包含九种行业,其常见企事业单位。见表1。

    1.2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具体工作实习岗位的名称多样,按岗位工作内容的相似度可分为七种类型。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如表2。

    1.3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同类型但名称不同的实习岗位在主要技能要求的偏重上有所不同,但同一类型的岗位,其主要技能要求基本相同。七种不同类型实习岗位与其对应的主要岗位技能要求如下。

    (1)药品生产工艺类:①了解药品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②熟悉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的常用检验方法及分析技术;③正确进行制剂操作和设计;④熟悉药品生产工艺、制备方法及其主要特点;⑤熟悉制药设备,了解生产设备选型与维修;⑥熟悉GMP的相关法规与技术要求;⑦了解原材料的选购途径与处理方法;⑧熟悉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⑨熟悉所产药品的功效与适用范围。

    (2)中药质量检测与分析类:①掌握常见药品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规范;②熟悉常用药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③掌握常用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常用方法;④正确使用检验与分析测量仪器;⑤正确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控制性管理;⑥了解药品质量档案与收集质量标准建立。

    (3)药品研究与开发类:①掌握常用药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②掌握药品研究常用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技术;③了解新药申报过程中申报、实施、注册、跟踪程序;④独立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科研实验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⑤掌握常用分析、检测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⑥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要求;⑦掌握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试验、生物药剂学等技术。

    (4)中药鉴定、炮制与养护类:①了解常用中药材资源的形成、分布及保护;②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品种,能对其进行真、伪、优、劣鉴定;③熟悉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及疗效的影响;④掌握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⑤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仓贮养护的常用方法;⑥熟悉GSP对药品仓储与配送的相关法规及验收标准。

    (5)药品调剂类:①掌握GSP实施要求及药品分类管理办法;②掌握中成药(西药)的调配及中药饮片斗谱设计的规定;③熟悉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等,能判断处方的组成与应用是否合理;④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及国家医药相关政策法规;⑤熟悉贵重药、毒性药、麻醉药等特殊药物的管理与调剂规定;⑥熟悉药房工作规律、医院药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6)药品市场营销类:①掌握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及GSP规范实施要求;②掌握医院购销药品(材)的规定;③熟悉药品的批发、零售、市场拓展、终端开发等业务知识;④熟悉药品流通渠道及商业常规;⑤熟悉产品的区域推广与反馈客户产品使用信息工作;⑥掌握药品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的方法。

    (7)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类:①掌握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等知识和技能;②掌握道地药材的形成,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③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药用动植物的生产过程进行文件管理;④掌握药用植物的采收、贮藏运输和保存方法;⑤熟悉中药材栽培与养殖技术;⑥了解环境对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遗传特性等的影响;⑦熟悉GAP基本条例,掌握中药材的规范化种养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1.4实习的考核内容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对毕业生在实习岗位实践过程中所掌握岗位技能的水平与实习生个人品质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岗位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已如上述,个人品质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教老师管理、关心他人与集体、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能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合作、工作效率与质量等方面。

篇6

    经过了不断的临床探究,我们认为这个共同基础是存在的。主要的表现如下:①物质基础: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着天然的产物以及人工合成产物的分别;也有着单体以及混合物的区别。在本质上来说,它们的组成部分都是化合物分子,这也就是说药物的在机体上面发挥作用,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最小物质单元,都是化合物分子,而这些化合物分子能够是单一的种类,也能够是多种化合物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②生物活性基础: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临床上它们最为主要的作用对象就是人的身体,通过对患者的机体消化代谢进行发生影响,进而在对患者的生理以及病例等多方面的状况进行改变,最终达到治疗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中西药学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以及使用规律其实能够通过共同的术语来进行表达,通过临床的经验来让两者能够达到完美的结合统一。虽然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看起来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其实在临床上面已经发生了很长的时间,那就是两个种类的药物同时用在一个患者的身上。在临床上面,有一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然后给患者进行治疗;有的是在中医还有西医两个医师那里分别得到处方然后一同使用。对于中西用药的合理性要进行判断的话,除了依靠医生本身的经验,更要有中西医药学结合之后的相关标准来作为衡量。

    二、中西药学结合需要医学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篇7

1.功效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教学法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篇8

关键词:

泰国留学生;中药学;综合考核评价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的传统医学知识,更是以其独特于西医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专业合作办学已经7年有余,我们教研室的教师每年承担泰国留学生的中药学课程讲授工作。中药学是中医专业泰国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们采用的考核方式大多还是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一次定成绩,没有采用综合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泰国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中药学中药物功效等需要熟读、背诵,往往要下很大功夫“死记硬背”,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习惯享受网络带来便捷效果的大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和坚持。尤其是中文基础比较薄弱更使留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影响学习效果和信心的重要因素[1]。

1.2一次考试定成绩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之前的中药学教学我们采用期末一次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短时间记忆大量内容,往往成绩不理想。而且一次期末考试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进行的课程改革情况

2.1课程建设目标在泰国留学生中药学课程考核中,紧紧围绕留学生学习特点,充分考虑留学生语言基础较差,一次闭卷考试定成绩对学生造成较大压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考核上,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价覆盖整个学习过程。

2.2课程建设的思路中药学是泰国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较多,涉及中药的药性理论和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等内容。掌握内容以记忆性成分为主,在12周120学时的授课时间内,如果采用通篇课堂授课,最终一次期终考试定成绩,就与国内本科教育完全一致,很难照顾到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中文授课时,由于留学生语言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较大的考验。单纯地强调记忆使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往往成绩不理想。一次期末考试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多年来我们对留学生的授课情况,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课下练习等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3课程改革的措施

2.3.1考核体系的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2,3],我们基本确定了以下综合评定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70%,在课程教学进行到第二周、第四周、第五周和结束时分别给予一次课(4学时)的课堂练习时间,4次课上练习各占总成绩的20%,期间还有2次课堂小测验,占总成绩的5%。老师布置的练习题,涉及到1/4、1/2、3/4及全部的授课内容,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顺便对前面所学的内容作一次回顾和复习,学生将完成的练习交给老师,老师通过分析习题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及时修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变一次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在具体的评价手段上,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课程学习成绩根据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作业和理论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有效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题、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出具有自觉创造性思维、有学习自主性的学生大有裨益。

2.3.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中药学是中医专业泰国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较多,涉及中药的药性理论和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等内容。掌握内容以记忆性成分为主,本身就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适当地增加讨论课,让学生挑选感兴趣的主题,如“毒性中药的探究”,“中药与养生”,“中药与美容”,“道地药材”,“常见疾病与中药的使用”,启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质疑、辨析,塑造批判性思维。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5]。

2.3.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药对外教育教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的中药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有专门的网络平台,为开展中药学网络教学,并开展中药学网上考核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让留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习题自测,并通过我们在网络平台构建的BBS与老师进行交流,检验其学习效果和课堂掌握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课堂时间限制内无法详细讲解的内容,并在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继承、挖掘传统中药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3课程改革完成情况

通过这次针对2013级中医专业泰国留学生进行的考核体系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本期留学生112名,经过综合体系评定学习成绩,中药学的平均成绩由79.28上升为84.21,不及格率由14.53%下降为3.6%,有了较大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本次的考核体系涵盖了整个的学习过程,本次考试成绩较往届留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也较往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后续课程如方剂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上一层楼。本次学习过程对留学生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一次是在课程开始前,一次是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反馈,他们对于课程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85%的同学认同),并且认为通过平时的练习和小测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的主动性,巩固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95%的同学认同)。

中医药的学习需要讲究相当的方法与技巧。按照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依靠学生自发、被动地适应,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很可能使学习者长期徘徊于中医殿堂之外,产生厌学情绪,动摇专业思想,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6]。对于留学生而言,困难更是不言而喻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元考核方法的使用以及网络教学的辅助,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使泰国学生尽快适应中药学学习,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都趋于最大,是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我们在中药学教学实践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网络的辅助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实施,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对于掌握后续课程大有裨益,学生的交流对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也大有提高[7]。

参考文献

[1]王海颖.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在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7):63-64.

[2]王海颖,何世民,朱国福.在成人教育《中药学》课程中进行考核评价改革的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6-7.

[3]王海颖,杨柏灿,袁颖《.方药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探析及刍议[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4,12(5):75-77.

[4]袁颖,金素安,何世民,等.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4,12(16):82-83.

[5]袁颖,金素安,何世民,等.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学习的教学成果及分析[J].中医教育,201433(3):42-43.

篇9

1. 1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品种呈逐年下降, 其原因归纳有如下:中药注射剂很多是由地方转国药的, 质量标准偏低、成分复杂、杂质多, 其不良反应报告逐年增多;临床未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使其发挥最好效果以致无法体现其确切疗效;部分未列入医保报销的药物品种被淘汰;广东省新的药品采购平台月月招标的模式无法保证某些品种能够连续中标使用。

1. 2 药学监护的缺失 ①本院所处的县是广东省的特困县之一, 医院的各方面发展都属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特别是医改后取消了公费医疗, 中医中药便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②药学人才严重缺乏。

1. 3 中医中药在医院发展滞后 中医中药近10 年来在医院的发展与其他科室相比均处于落后状态, 中药注射剂这种处于西药和中药之间的新剂型, 有一种奇怪的使用模式:中医科医生不太敢用, 西医过于滥用。

2 中药药学监护的逐步发展

从2013 年12 月起, 本院开始把和西医联系比较密切的中药注射剂纳入了临床药学监护的范畴, 展开了本院中药临床药学的第一步。由于这是一项涉及到医院多个部门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求每个科室紧密配合。

2. 1 严格的药品准入机制 中药注射剂的遴选, 通过医院药事委员会专家决议, 其中有资质的中医中药专家必须占总人数20%。尽量选择有良好使用记录, 质量稳定的品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药品采购模式, 中药注射剂尽量选用独家中标的品种, 以保证该品种使用的连续性。对于经常变更中标厂家, 无法保证供应的品种选择放弃或者更换同样的非基药品种, 在源头上把握进入医院的中药注射剂是有比较良好的质量和使用记录的品种。

2. 2 建立完善的电子说明书 本院是2012 年7 月开始使用新的电子管理系统, 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为中药注射剂创建了与实际药品说明书一致的电子说明书, 在医生开具医嘱和处方时可以即时查阅该药的说明书, 对于有更换厂家而导致说明书内容有变更时即时发出警示, 这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药注射剂一般含多组分物质, 不同企业从原料到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管理体系不可能完全一致, 故产品符合市场准入标准, 但内含物质却不可能完全一致, 相应安全性也会有不同。加上企业在不良反应跟踪和上市后安全性研究、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是否及时补充修改说明书上都存在差异, 所有这些最后会导致同种产品不同厂家说明书有所差异。医疗机构必须按现使用的产品说明书用药, 这就要求医疗机构须有完善的电子说明书, 且在更换生产企业说明书有改变时能准确及时更新, 并在医生开药时发出警示。

2. 3 使用过程全程监护

2. 3. 1 药师把好处方关 药师通过审核处方( 包括住院病历医嘱) 发现有不对症使用、超适应证、超剂量、选择不合适溶媒和不合理联合用药时及时发出警示、并请示医生修改处方后才进行调剂;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提出对特殊人群( 过敏性体质、老年、孕妇、儿童) 的用药指引, 建议医生这部分患者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中止用药, 同时对患者症状记录在案, 最终形成相应的数据库, 方便日后的工作。

篇10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超级秘书网

篇11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和中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颁布,中药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因而对中药人才的需求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中药学人才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培养中药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2.中药学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近几年,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市场的扩大,形成了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去向主要分为中药材生产、中药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等几类。其中矛盾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生产人员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而本科院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又不愿从事生产岗位;②中药新药研发人才较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专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③在药品流通领域人才需求量增长迅速,从事市场调研分析、产品销售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④药品使用专业人才培养不全面,缺少人际和社会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基于上述情况,全面推进中药学的教育模式改进,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富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重要问题。

    二、中药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分析

    1.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扩招虽然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但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增长过快,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中药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专业,也遇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从之前的面向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系统为主,转变为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为主的就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