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1 15:01: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

篇1

块链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充当存储和管理事务的“开放式分类账”。它可以创建数字化的交易块,而无须集中控制。区块链有三个关键部分: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和共识机制。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会记录分类账的副本,并且所做的任何更改都必须通过算法检查以确保建议的更改显示有效。通过网络节点授权批准后,新交易块将添加到数据链中。区块链技术相对现有的市场商业体系,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首先,区块链消除了对第三方交易清算的需求,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其次,增加了网络的责任性和安全性,因为所有参与者都是已知和可信的。区块链不仅仅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宠儿,现在已经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保健系统需要处理有关个人的私密数据,区块链可帮助确保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准确性。

1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安全性

2019年是区块链诞生10周年,以物联网(IoT)、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等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将极大地拓展智能商业的边界,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推动力。区块链带来的最大价值则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用技术重构信任机制。这将对未来的金融和商业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区块链上文件系统中固有的加密技术,区块链上的数据本质上是高度安全的。这意味着区块链非常适合存储高度敏感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精心处理后,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的价值和便利。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淘宝或亚马逊网站搜索引擎,它们会推荐我们想要购买的东西。当然,输入这些系统的数据是私密的。通常处理这些私人数据的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满足数据安全方面的标准。即便如此,大规模的个人数据泄露事件越来越常见。区块链数据库以加密状态保存,这意味着只要私钥安全,链上的所有数据就安全。AI在安全方面也有很多可以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领域。众所周知,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暴露了未加密数据,就意味着安全风险的存在。AI的发展使其网络算法能够在数据仍处于加密状态时进行处理或操作。

2医疗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医疗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得各个国家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健康医疗健康大数据和AI发展。组织专家认证数据融合安全计算的技术可行性。各地政府明确机制,支持地方医院促进医疗AI发展。这些都为医疗AI数据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在互联网后时代,互联网价值的显著体现就是区块链技术。有了区块链技术,人们可以定义所有的资产,并且创建各式各样的去中心化应用,其中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保险以及银行等。由于区块链具有每个单个事务的数据库记录,因此它为机构提供了一种数据实时挖掘模式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区块链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分析的透明度。与以前的算法不同,区块链的设计拒绝任何无法验证且被认为可疑的输入。因此,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大数据分析算法只需处理完全透明的数据。这样意味着数据质量的优化,提高了AI分析计算的效率。

3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

自互联网技术出现以来,医疗行业一直在大量涌入数据。随着临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医疗健康领域的区块链商业智能已成为巨大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AI技术简化某些过程,而无须人为干预来实现预期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医疗保健领域,AI技术可以融入广泛的治疗保健流程中,从而减少管理工作量,消除资金浪费,增强信息交换,并能提供实时数据分析以及患者监控。医疗健康数据AI技术,除了能减少医疗保健组织必须处理的大量数据处理工作外,还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人员成本。区块链技术与AI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医疗健康机构获得巨大的效益。具体分析如下。

3.1改善医疗机构治疗水平

医疗保健组织依靠数字工具和技术来支持他们的日常运营,最终目标是改善医疗水平。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区块链技术,提供完善的区块链商业智能服务,与医疗保健数据AI相结合。通过使用AI工具引入预测分析元素,确定患者生命安全、检查等待时间、满意度评估、疾病和复发风险、潜在治疗成本、再入院可能性等参数,从而系统自动给出患者护理方案,计算平均住院时间,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患者诊断做出明智的决定。

3.2更好分配资源

目前医疗机构以电子方式存储患者记录几乎已成为常态。医疗工作者可以从集中存储的患者数据库中精准挑选出相关的信息,以促进更好地预测和可操作的诊断方案。将医疗保健数据AI与区块链商业智能相结合的另一个关键优势是,通过跨部门分配基于需求的精确数据来更好地管理资源,从而减少浪费。例如,由于预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患者何时准备好出院,因此它还有助于更好地分配病床、药品和员工等资源,以帮助减少浪费。区块链商业智能工具能够从健康应用程序以及可穿戴设备(如计步器和健身带)访问可下载数据。这使医疗保健专家能够利用互联网准确跟踪健康指标和信息。这些数据对于医疗保健从业者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病史非常有用。

3.3促进数据挖掘技术广泛使用

大数据技术工具变得越来越便宜,不断增长的吸引力促使各种医疗健康机构有足够的驱动力去购买相应的技术。区块链商业智能非常适合这种模式,它提供经济而全面的解决方案,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运营质量。通过与AI技术的融合,区块链技术能够分析实验室结果和测试报告等临床数据,它可以协助护理人员,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患者护理计划,更多地关注需要额外关注和护理的患者。区块链商业智能工具的数据挖掘能力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从业者更精确地评估治疗计划,确定选择的治疗方案。这些工具还可用于预测任何给定治疗程序的确切结果,通过帮助组织了解医疗方案的缺陷并采取纠正措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4区块链技术在医疗健康机构的应用

篇2

一、区块链金融概述

2009 年,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中,以比特币为基础,提出区块链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分布式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我国理论界对区块链技术也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区块链是一种依赖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有的学者认为区块链是分布式的数据库,有的学者认为区块链是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的账本。而学者们对区块链的本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安全可信、去中心化、记载所有交易记录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区块链技术的根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因为区块链是一个采取点对点传输方式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在同一个交易中,节点与节点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中心化的系统控制者,使得交易之间更加便捷与自由。区块链金融就是区块链技术与金融行为相结合,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1.证券交易。在证券发行和募集时,通过分布式的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智能合约完成证券交易。该智能合约是由处于节点的证券发行机构与客户之间自动匹配达成,而无需传统的证券经纪人、资金托管人、登记结算机构等环节的介入,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同时,由于区块链内的数据不可篡改,每个节点之间数据更加安全透明。区块链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同时还增添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性。2.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相对于实体货币而言的,是一种能够实现实体货币功能的以数字形态表示的网络代币。数字货币交易主要依赖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共识机制,让位于节点双方直接达成交易,无需银行等机构的介入,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交易更加灵活;同时因为数据不能随意被篡改,交易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2015 年厄瓜多尔央行“电子货币系统”正式运营,并发行“厄瓜多尔币”;同年,突尼斯发行国家数字货币eDinar;2017 年,委内瑞拉发行以石油为价值支持的“石油币”。我国央行也在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研究,于2016 年便开始组织了数字货币相关研讨会,随后又成立了研究所,目前正在研发的数字货币叫DC/EP,DC即数字货币,EP指电子支付。

二、区块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交易信息更加透明,交易数据更加安全,其能够给金融行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带来许多创新发展。在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不能忽略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风险问题。1.技术风险。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带来变革的科学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攻坚克难。对于一个区块链结构来说,其安全性在于使用非对称性加密技术且节点较多,破解难度大;其稳定性在于安全技术让数据不易被篡改或者毁损。目前,区块链整体技术与网络研发还处在建设阶段,因此,区块链与金融领域结合的条件并不完备。区块链金融服务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这些优点受制于技术发展,倘若技术基础薄弱,则其安全性会相对低一些。随着加入区块链进行交易的节点的增加,数据库所需要的运算能力也相应增加,当运算能力达不到要求时,区块链则无法进行有效维护,保存在区块链数据库的账本则有丢失的风险。2.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负责区块链交易或者管理的操作人员因错误的操作而导致区块链出现问题,进而给金融服务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管理人员有时无法对区块链进行全面的审查,难以解决技术漏洞以及技术升级带来的隐患。在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区块链结构安全性比较薄弱,倘若数据库中51%的节点被不法行为人掌握,数据库中的交易数据和个人信息将可能会被随意篡改和伪造,违法犯罪行为接踵而至,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行为。与此同时,由于数据与信息被篡改,金融安全监管机构在应对这些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便无法通过区块链系统中的信息对其进行定位、追踪与查处。区块链数据库的可控性将降低,金融安全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保障。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块链金融的监管方面。区块链应用到金融行业的主要功能是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以及其加密特性,此前的监管仍旧是中心化的分业监管模式,而没有很好关注到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并提出针对性的监管。采用传统的监管缺陷是只能进行基础层面的调查而无法介入技术层面对交易信息进行监测,缺乏技术性监管,使得监管不到位。同时,区块链金融的点对点传输与共识机制中,用户主要关注的是以数字代码形式传输的数据,对于参与节点或者持有该串代码的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可能予以忽略而无法查实。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如非法集资、洗钱等刑事犯罪,从而导致案件的侦破难度增加,嫌疑人身份难以确定,让区块链金融的司法监管变得困难重重。

三、完善区块链金融监管的路径思考

1.监管策略的选择。为了规范区块链金融的监管,解决好上述监管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监管路径,提出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给金融领域可能带来新的变化―――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革新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区块链金融监管也需要“对症下药”,这是弥补传统监管模式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区块链金融这一短板的最佳方式。中心化分业监管模式的弊端已经展现,针对区块链金融应当采用创新的监管模式,如采取更多的技术监管,实现技术端的突破,防止技术风险所带来的金融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专门化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防止出现监管缺位的现象。其次,建立合理的监管体系,实现法律监管和技术监管的有效融合,让区块链金融能够在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内接受监管,有效地解决好监管对象、监管主体以及监管方式之间的问题。例如,监管对象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实行专业监管,明确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根据业务占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2.传统金融监管需要创新。传统金融监管需要进行创新,转变分业监管思路,增强针对区块链的功能性、技术化智慧监管。一方面,需实现中心化分业监管模式向多中心功能性监管的转变。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与区块链金融不适应,监管不能协调。区块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监管,区块链金融使得各金融业务之间出现交叉融合,其混业经营情况导致难以确定监管机构,进而出现监管缺位现象。现有的中心化分业监管模式向多中心功能性监管转变,能够解决好监管缺位的问题。监管不再过于关注依据业务对金融服务分门别类,而应关注可能形成的多中心现象,依照该业务基本功能实施监管,避免监管混乱或者监管缺失。另一方面,增加技术性监管制度与措施。单纯地进行制度监管无法避免技术风险,应以技术性监管应对技术性风险,解决好人为风险给区块链金融系统带来的安全问题。因此,应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对区块链金融系统添加技术指令,对其实施智能化监管。3.建立专门化区块链金融监管。专门化的监管是规避区块链金融风险问题的有效方式。专门化区块链金融监管应该根据区块链金融的特性,采取技术性与法律性相结合的监管手段。区块链金融缺乏中心化的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弱化了区域管理,加上极强的匿名性,使得区块链上的交易难以被监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监管沙盒”模式对我国区块链进行监管测试,如在未经过监管测试得到法律监管部门认可的情况下,不得向公众推行技术创新。这一模式能够让区块链金融服务提供者预先进行风险模拟,也能让监管者实施对服务内容以及相关主体的监测,根据“沙盒模型”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要实现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的相互配合,需要从基础立法、监管执法、行业守法与金融司法等方面,使法律监管与技术监管深度融合。首先,确立区块链金融的法律地位,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规则。其次,设立专门的区块链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提升队伍素质与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明确监管职权界限,解决监管主体混乱或者缺位的情况。再者,要加强区块链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以专门的法律监管促进行业自律的形成,促进行业进行技术监管创新。最后,金融司法监管要注重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提高司法监管的效率和终局性效力。

四、结语区块链技术应用

在金融领域,凭借其分布式记账、点对点传输和共识机制等技术,给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革新的路径。但是,在区块链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藏风险。变革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专门的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是防范区块链金融问题的可行路径。区块链金融的监管,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国家金融发展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于进一步发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价值造成阻碍。但是,我们应该尽快对传统金融监管做出创新性变革,转变监管思路,以功能性技术化监管为主要变革方向,提高对区块链技术风险的防范与应对。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建立专门的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重要性,保障区块链金融技术监管与法律监管相协调,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规避区块链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区块链如何监管:应用场景与技术标准[J].中国法律评论,2018 (06 ):177-185.

[2]袁康.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市场应用的监管问题研究[J].证券法苑,2017 ,23 (05 ):315-338.

篇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数字货币都在大力推崇,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已是必然趋势。由各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具革命性,将会对未来的各国及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货币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带来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由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还保证了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对货币交易安全也有保障。

数字货币的“留痕”和“可追踪性”能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透明度。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税。

英格兰银行模式

英国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BDC)与比特币不同,作为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其模式是有中心化的分布式体系。

中央银行作为BDC体系的核心,控制货币发行以及搭建区块链清算体系。基于英国传统中的小政府概念,BDC采用“l银行体系”(narrow bank)。以前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打交道,商业银行与企业和个人打交道,现在央行与全民打交道,商业银行作为并列的一级。央行使用区块链技术,设计一个云存储式的分布式账本,作为所有资金转账的清算,全民在央行开户,所有个人、企业以及商业银行间的转账全部使用区块链清算。

央行间接控制区块链,摆脱了很多传统业务,只负责调整货币供应量和系统维护,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得到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将负责区块链系统的写入交易信息的任务,同时商业银行取消清算功能,业务收缩,仅限于提供其他金融类服务,例如理财、保险、贷款等。

BDC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央行为全民开设账户,资金永远是安全的。商业银行有倒闭的风险,央行不会。

由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负责区块链系统的写入任务,可以避免计算力的浪费,大大提高系统清算速度。相对于比特币的每秒7笔交易,BDC可以达到2000笔以上,并且随着写入节点(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的增加而增长。

英格兰银行的BDC体系在设计之初就避免了比特币系统货币发行上限值的问题,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求增发或减少货币。

由于央行实时掌握全国资金的流动细节,通过数据挖掘,可以精确计算出货币流通速度,制定实时的货币政策。以往由于统计工作复杂,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落后于经济状况的变化。

由于全国所有的交易都会被记录,由此便可完全杜绝金融类犯罪,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极大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中国可能采用的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体系(CDC)与BDC有很大的不同。CDC模式仍然采用传统银行的二元结构,由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工作,区块链只负责存储清算结果。由最底层的清算中心(市县级)先进行清算,然后将清算结果提交到上一级清算中心(省级),再由省级清算中心提交到央行进行总清算,随后将清算结果写入区块链。各商业银行作为节点,需得到央行的授权。央行直接控制区块链及省级清算中心,间接控制省级以下清算中心。央行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中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相关工作,例如反洗钱、反贪污,制定经济政策等等。

CDC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多的是基于传统货币的电子化,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现金的货币文件模式,此文件会记录此货币从诞生到消失的所有交易信息。与BDC不同,CDC模式中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货币的流动,而不是解锁货币的钥匙在流动。

例如,一个100元的CDC货币,当前持有人A将此100元货币交给B,用户A储蓄该100元的商业银行会进行资金清算,在货币中记录从“用户A”转账给“用户B”,然后将此文件发送到用户B的账户上。同时该商业银行将此清算信息提交到上一级清算中心,依次直到省级清算中心将此交易记录写入央行的区块链。

CDC的优势在于:

与现行的传统银行模式兼容,也适用于目前的网络支付手段(网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与之前的模式相比,改变幅度较小,系统性风险较低(BDC使用区块链作为全部交易的清算中心,系统性风险较大,尚有待完善)。

相对于中国的国情,CDC模式有助于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可以直接征收消费税。

与BDC相同,由于全国所有的交易都会被记录,由此便可完全杜绝金融类犯罪,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极大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与BDC的不同之处在于,CDC模式由于采用了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共同清算体系,监管能力更强,并可以对资金进行追缴。更大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人为控制资本流向,让资本去政府想让去的地方。

智能化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数字货币中的交易信息又是一切济数据的核心,重要性以及全面性远远超过电商、搜索引擎(阿里、百度等)等积累的数据。

BDC模式下,央行并不控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却可以访问央行的区块链。如果某一授权节点拥有强大的运算力,在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下,会造成数据资源损失,用户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等问题。

英国的商业银行多为私人控股,通过对央行的区块链进行数据挖掘,可以攫取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其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或者转售给他人,将公共利益转变成私人利益。CDC模式下,由于商业银行只负责清算,没有记录或读取区块链的权利,可以有效避免此问题。

两种模式的利弊

对于BDC模式与CDC模式,目前都存在一定的不足。BDC由于采用区块链清算,监管能力不强,并且目前还没有一种较好的资金追缴机制;CDC的二元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清算模式,相对于BDC的“l银行”模式,机构过于臃肿。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两种模式优势,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当前两种模式不足的数字货币体系。

由中央银行设计两个系统,一是用于存储交易信息的区块链;另一个是清算系统,两个系统由央行直接控制。央行给全民开户,所有商业银行的清算权收归央行,所有的交易都要通过央行的清算系统进行实时资金清算,央行也不再需要商业银行负责区块链的写入工作,由清算系统在清算任务完成后直接将交易记录存储于区块链。

即,每当一笔交易发生时,都要向央行的清算系统进行通信,清算系统完成清算后,将交易信息反馈给用户,则交易完成,清算系统将信息写入区块链。央行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中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央行也可以由此来制定实时的金融政策,或者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更高效地进行实时管理。

货币设计上综合BDC与CDC,即在每一个单位货币上加锁与解锁,实现资金流转。例如,用户A向用户B转账101.2元,这笔钱由一个100元、一个1元和一个2角钱组成,在A与B发生交易时向中央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通信,清算系统将A加到这三个货币上的锁(由A的ID经过哈希运算生成)解除,然后将B的锁(由B的ID经过哈希运算生成)加到这三个货币上。当用户B要使用这三个货币时,通过对B的锁进行反哈希运算,得到B的ID,进行验证之后用户B便获得三个货币的使用权。当交易完成后,清算系统将交易信息写入央行的区块链。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取消了二元体系以及商业银行记录区块链的功能,所有的交易清算和记录都要经过中央银行,对于中国规模巨大的人口数量,系统的交易处理速度需要按照10万的数量级进行设计(支付宝在“双11”的交易处理速度为每秒4.75万笔),同时还会带来海量的交易信息。

这对于网络传输、信息安全、海量存储技术以及系统的算力等等提出了诸多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传输能力提升(5G和千兆宽带),保密技术的进步(量子通信),存储技术和计算力的突破(量子计算机),这种模式最终会得到应用。

篇4

当今,在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以数字驱动为基础,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等的交融,由此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及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同时实现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良性、高效发展。

1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36.4万户,而小型企业数量为32.1万户。全国65%以上的GDP、85%以上的就业人口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给侧、产业端的优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其中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活力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与激活。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管理概念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发展基础,为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环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为研究内容,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的信用审计,从而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

2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问题,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关系,将存货、购货单等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授信,并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合作关系,融资风险也相应减少。所以对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而言,形成了“1+N”的融资模式,其中,1表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该种融资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确保供应链上资金的稳定性,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及效率,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在融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核心企业的意愿性并不强。因此,核心企业更倾向于构建自有融资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资金方、金融机构搭建桥梁,通过自有融资平台连接各方,从中赚取息差,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核心企业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该种操作方式由于存在息差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问题。有效管理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能从根本上加快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运转,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由此不断呈现出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中,自身发挥着强大的优势,物流企业掌握着处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物流信息,以及其业务交易情况,可通过交易信息判断抵押物的真实价值,如采购单、存货等信息,而围绕物流企业这个核心所建立的供应链模式因此诞生,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掌握着物流链条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所以能够很好地把控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由此降低供应链上的融资风险。通过引入物流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成本风险降低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物流企业是担保的一方,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物流企业的风险,对于其能否成为核心企业的意愿也明显减退。如果其转为提供服务方,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融资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

2.2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问题背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资金量少、经营风险高、抵押物少或者无抵押物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愿意贷款,也不敢尝试贷款或提供低额高价的金融服务。

2.3金融机构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由于其为高风险行业,在交易中必须能够掌握现金流、风险及交易信息。但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供应链中对链上产品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取信息,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中小企业给出的信息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也导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积极性不高,金融活水难以精准滴灌到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

3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供应链中大量的信息数据被收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偿贷能力,以确定风险程度,从而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实现了去除中间链条的目的,环节越少,效率越高,而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另外,随着金融资产交易所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当下,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4.0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数字智能金融时代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而在传统手工操作计算中,无法判断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并对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体现中小企业的实际价值,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数据的剖析,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清晰注释,提高企业报表的分析效果和编制质量。另外,在金融科技不断自我优化成长和加速迭代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交易信息,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追溯和还原,使交易变得有迹可循,从而有效避免企业骗贷风险,将风险指数降到最低,同时优化整个供应链信用体系。区块链中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能够很好地去除中介化,大幅增加信用指数,由此形成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推动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构建供应链自身发展的物联网体系,并使其与互联网体系进行融合,对供应链上各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清晰的记录,以便于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更有助于对企业资质进行评价,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与此同时,从物联网技术层面而言,其使用范围较广,在供应链仓储管理及实际运输方面通过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定位技术,可实现对货物的控制,提高交易的真实度。从人工智能技术层面而言,通过利用该技术并加载传感器,可积极更新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为其匹配相应的额度。通过应用区块链自身的特性,各个节点业务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最大的保障,而且信用变得可溯源,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可操作性也更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更为稳固,由此中小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融资。(2)积极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体系,数据库体系中应包含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构建企业资质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另外,要一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由此实现企业融资中降成本的目的。(3)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数据,构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知识图谱、链上企业的知识图谱,清晰明确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合作关系等,以各企业自身建立的数据征信为出发点,通过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对供应链各企业的精准画像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相关服务。(4)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晰记录。在此过程中,在供应链内部建立区块链体系是先决条件,接着要将区块链体系融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由此来记录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事项,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激发供应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引入外部资源,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5)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测评,对其还贷能力进行评估,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平衡供应链内部风险。综上所述,在数字智能时代下,供应链从以往的对核心企业进行关注,逐渐对链上各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等进行关注转变,这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态势,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新的尝试。总之,对供应链中关键信息内容掌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中,协同合作、实现共赢是其内在关系,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时期,企业之间只有联合协作、共同进退、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以数字为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更应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高速运转,由此实现数字化链条的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共生、互利、共赢、和谐、良性的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彦琳.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探索[J].现代金融导刊,2022(3):47-52.

[2]孙国茂,邢之光.普惠金融框架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基于微商零售生态圈理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8-89.

[3]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182-200.

[4]徐志鹏,张锐,张歆彦.物资一体化管理赋能数字供应链经济创新应用:中建五局安装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的实践探索[J].施工企业管理,2022(3):100-103.

[5]王伟姣,陈姗姗.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2(1):67-80.

[6]高明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4):180-182.

[7]史浩,戴小红,郁国培.数字贸易产业链、生态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从供应链金融到区块链金融[J].时代经贸,2021(12):36-41.

[8]窦彦红.普洛斯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J].中国储运,2021(12):38.

[9]张晓慧.探析以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37-39.

[10]李孟军,乔静静,安志勇.数字经济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20):145-147.

[11]金晓龙.从1+N到1+N~(2):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时代[N].经济观察报,2021-10-18(15).

[12]林仁志.科创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以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为例[J].黑龙江金融,2021(9):78-80.

[13]袁闽川,官伟民.高效+智能:抓好数字供应链金融,破解金融普惠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2021(15):40-43.

篇5

一、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2014年9月,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成立和发展,中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截止2015年7月,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7000万,而这7000万企业中大部分还处于一种小散乱弱的状态,没有进入应有的发展轨道。同时,随着中国供o侧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对于供给侧、产业端的优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其中作为中国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活力以及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激活。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财务、法务、税务、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很难满足银行发放贷款的硬性要求,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融资体系、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于回款不及时,而出现资金缺口,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未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利用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关系,通过存货、应收账款、购货单等作为抵押,并依靠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之授信和提供担保,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实质交易和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降低融资风险。由此,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中心的“1+N”融资模式成为不同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模式,也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形式。然而,此种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加快整个供应链上的资金流转速度、提高整个链条的经营效率,但是核心企业为此往往需要承担很大担保和信用风险,因而对此并没有太大意愿。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融资平台,一端对接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另一端对接资金方、或者利用自有资金,并从中赚取息差,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为核心企业带来一定收入。然而这种模式由于息差的引入,又一定程度的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从整体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看成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载体,资金、货物和信息在这样一个链条当中不断的高速流转,而每一项流动中都包含了链条中企业的经营信息,形成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刻画。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随之产生。与此同时,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物流成为了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积累了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流信息,一定程度反应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以此来判断被用作贷款抵押物的货物、应收账款、购货单的真实性,由此产生了“物流+N”的模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被大型的物流公司所替代,因其拥有的整个物流链条的信息,从而从一个侧面完成了对中小企业的征信和风险把控。虽然以物流数据为基础的风险定价的引入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风险成本。但同样的问题,物流企业如果作为征信的一方或者担保的一方,势必会加大物流企业的风险,降低核心企业参与意愿,如果作为融资中介和服务的提供方,势必会加大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三、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随着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被采集和积累,并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贷款的偿还能力,从而综合判断融资的风险程度,实现风险的合理定价。以制造业为例,将从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入库、出库运输、以及下游企业的验货查收的全部数据作为企业征信的依据,可以有效减少利用虚构的存货、应收账款、购货单等交易凭证进行骗贷的风险,一定程度减小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的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减少了资金端和融资端的中间链条,从而一定程度降低中间成本,同时随着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互联网化,很大程度提高了非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加快了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有效流通,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相应金融资产流动性的提高,融资过程流动性问题所带来的溢价随之减少,从实质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目前随着金融科技进入2.0时代,互联网金融也进入到了智能金融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原先大量需要人工处理的数据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并且人工计算很难完成的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解构工作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有效完成,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深度,通过深度解读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还原中小企业的真实价值,尤其是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小的企业,通过企业经营数据的解构和分析,对财务报表进行更加详尽的注释,让企业的报表更加具有信服力。金融科技2.0时代,供应链金融另一个重大突破应当是区块链技术的使用,通过区块链技术让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所有公司之间的交易有迹可循,完整追溯和还原。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骗贷的风险,完善整个供应链的信用体系,并且区块链的多中心分布式的体系,可以真正的做到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实现资金和资产端直接对接,增强信用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让广大的中小企业真正能够换发出对于经济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的发展建议如下:

(1)建立供应链自身的物联网体系,并充分发挥不同的智能硬件设备对于数据的采集能力,并将之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体系相融合,收集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每个节点的详细数据,记录完整的供应链运行情况,形成供应链金融企业资质评价基础,并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应用的基础。

(2)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体系,以此形成有效的的企业资质评价体系。将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技术数据、以及人力数据等录入数据库,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形成全面的征信和嗜菲兰郏充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征信确实所带来的风险溢价,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3)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数据积累的基础之上,建立供应链所有公司的知识图谱,解构整个供应链内公司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交易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在企业自身数据征信的基础之上,通过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对于公司的精准画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根据企业的特征,实现个性化的金融、法律、财务以及其他周边服务。

(4)运用区块链技术,初步建立针对整个供应链内部的区块链体系,并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的功能,将之与区块链体系相结合,完整记录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供应链企业与外部企业的价值交换和债权、股权等金融资产的交易记录,在降低供应链金融本身风险的基础上,充分激活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激活供应链自身活力的同时,充分引入外部有效资源,补强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郝振超.关于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简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2):147-148.

[2]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V33(4):80-86.

[3]何丹,陈茵.我国供应链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J].中国市场,2016(32):51-52.

[4]周立群,李智华.工业4.0时代的供应链金融[J].中国物价,2016(5):137-139.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缩短了不同地域间优质教育资源调配差异,实现了教育公平。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互联网+”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平台,探索教学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方法灵活、交流互动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信息化获奖作品的质量和参赛数量来看,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给予极大的热情。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惜重金打造比赛作品,从VR、AR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视频的拍摄等各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投影等,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对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促进作用

(1)创新了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创设和营造情境,使授课、学习、评价等与教学流程相关的各个环节全部信息化,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2)创设教学环境。获奖作品越来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影视鉴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借助蓝墨云班课,自主微课,使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头脑风暴区上传喜爱的电影人物图片、在讨论版推荐影片,教师汇总后针对性地挑选并制成数字电影库,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3)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综览近几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大赛越来越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必备的教学平台,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部分职业院校从2016年开启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历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开展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从政策、制度、评优等方面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倾斜力度。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层面

1.以提质培优为契机,全方位提升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双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对职业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工厂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水平。2.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广泛共享。国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视,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的申报环节中,把信息化国赛获奖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国家应出台转化大赛成果的制度,推动比赛成果转化。

(二)学校层面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上海布局的新思维与新举措”;2019年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安全原理”进阶课程建设。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把握信息成为各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注点。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数量不足,而社会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对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

高校信息安全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面对实际网络安全问题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信息发展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学生会面临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差距过大的问题;针对课堂上的教育模式,普遍还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因此,针对已经开设的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更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结合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混合型教学互动方式,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它利用了现代的信息安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整合了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慕课自从美国起源后,全球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慕课的學习浪潮中。现在,慕课已经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慕课这样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尤为重要的。

慕课具有学习灵活、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程序命令或者实验操作融入视频中,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另外,慕课的课程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不会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在课余的任何时间,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更好的巩固知识。

基于这些优势,结合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自己,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加深理解。课程不光要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还要面向实际问题,进行课堂拓展实践,以及和社会中的优质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信息安全岗位需求的学生。解决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缺失,研究拓展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培养对象,快速提升高校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基本现状

1.1教材未与时俱进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当今时代信息更新迅速,传统的信息安全教材未能囊括前沿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所发生的相关网络安全问题。例如在数字出版方面,利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中的身份验证和公式机制与知识产权的确权、授权和维权等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管理数字出版和知识产权,从而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2授课方式重理论

信息安全课程理论上包含了编码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等,但是学生只是对相关算法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并未很好结合这些算法的实践操作,尤其如防火墙的基本配置、以及利用Internet密钥交换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密解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操作,所以学生普遍课堂积极性有所欠缺、课后思考有限。

1.3学习方式被动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院校授课的主流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站上讲台教、学生坐在台下学”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被动地汲取相关知识,自主性、积极性和接受度都有限。而且教学任务固定,每节课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有效互动。而且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共享化的优势,存在学生疑虑解决滞后的缺陷。

1.4考核方式单一化

该课程多采用课堂考勤和期末考相结合的这种单一化的考勤方式,但是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计算机、数学、管理等学科,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高要求。且当前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不足,未能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比如引入实践考核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

1.5培养人才供不应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网络安全成了人们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正如《2019网络安全人才现状白皮书》指出,2016至2018这三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网络安全及相关专业开设院校新增数量达到98所,如图1所示,其中华东地区院校新增相关专业的数量最多,达到21所。与此同时,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这一方面的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即使目前很多人可以自学成才,“网络空间安全”也成为一级学科,但目前该领域人才缺口重大。正如智联招聘的《2018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如图2所示,安全大数据分析师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且每年需求仍在不断大幅上升,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接近10%。

2、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建设方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课程不能拘泥于旧的课程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培养新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如图3,在MOOC背景下,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教学基础建设”、“核心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三大层次。“教学基础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结构的基础和保证,“核心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后的延伸。

2.1教学基础建设2.1.1理论教材建设

由上一节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相对落后,读者在阅读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了解到过时的知识,而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对“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六年的总结和发展,以及对最新时代信息安全课程的要求,结合最新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及案例和相關试验知识,设计如下的教材建设方案。

第一点,结合最新技术发展的章节实验。在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章节,设立大数据、区块链体系等最前沿的安全应用相关的章节实验,读者可以通过完成章节实验,检验学习成果,并牢固掌握章节知识点。第二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原理理论部分的章节中,添加多种多样的真实案例,范围可以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民生等等方面的社会应用问题。读者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从而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第三点,强调书籍内容的新颖性。教材既要保留经典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点,也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三五期间的新观点、新理念,如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勒索蠕虫病毒的防范、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新型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数字水印等。读者不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到信息安全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能从教材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信息安全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信息安全建设的方向。

2.1.2MOOC网站建设

在课程前期,搭建信息安全原理这一课程的一个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对于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可由学校老师提前进行相关视频的录制,然后再提交至该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于内容相关的实践操作知识、该知识在社会工作中的相关应用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技能考查侧重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由企业的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提前录制,后再上传至MOOC平台。对于提高学生MOOC完成率,可以通过课程个性化定制、提高远程实现技术的应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弥补社会在信息安全领域这一方面的人才空缺。

2.2核心教学方法

2.2.1MOOC教学

利用MOOC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反复思考,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同时,利用MOOC平台中的强大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视频观看完毕后进行自测,教师从后台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掌握。

如图4,教师和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基于理论知识和实现项目的MOOC平台,形成校企强强联手的知名MOOC资源。学生通过MOOC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与课后练习。

例如对于密码学、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制作MOOC课程,视频以轻松有趣的动画或者是案例来阐述复杂难懂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课程之后,学生可以在MOOC网页上进行简单的加密解密题目的解答,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专业知识的能力。

2.2.2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检测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训中基于硬件实体和老旧的密码技术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应该着眼于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新的教学实验平台,对区块链、数字版权、用户隐私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与时展最紧密的知识和实践,提升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MOOC平台不仅仅能作为一个视频学习平台,更能成为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实验平台。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不仅没有传统实验平台搭建难、维护贵、易损耗的缺点,还有便捷、快速、高效等优点。

例如在网络攻击与防御的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在MOOC平台上搭建一个信息攻防实验平台,让学生分为两组对于OSI七层协议或人工智能病毒互相攻防,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信息安全的攻防原理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心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3拓展教学内容

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服务,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方法。学生在完成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才,还缺乏许多实战项目经验。同时,在企业中也缺乏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篇8

1. 相关系统介绍

风险相关系统建设总体思路为搭建统一的风险管控平台,以风险数据集市为基础,集成信用风险等计量,提供统一入口、统一系统架构、统一管理和统一风险视图的风控平台。风险管理类系统一般包含:风险数据集市、内评系统(含评分卡及评级模型等)、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资产风险减值系统、模型实验室等。具体介绍如下:

Ø 风险数据集市

作为整个风险相关系统的数据基础,集合所有风险管控所需数据,以企业级数据仓库为基础,建立风险应用领域数据模型,支撑上层各个风险应用。

风险集市模型:

应用架构:

Ø 内评系统

通过自身数据,应用相关模型估算PD、LGD、EAD等风险参数,通过自身数据构建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和催收评分卡,分别对贷前准入、贷中监控以及贷后调整进行定量风险估算。内评建模模型需要一定时间的违约数据积累,同时需要依靠内部客户相关数据和引入一定外部征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对客户评级建模。

Ø 风险监测预警

基于风险管理平台及数据集市,实现风险指标的监测和动态预警,对指标进行分类管理和预警及处置流程,从预警信号发生、识别、排查认定、处置、信号解除以及评价反馈等,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及处理流程。

监控信号从最初的简单业务指标信号逐步优化扩充为由预警模型经过数据分析筛选的预警因子,从识别单一客户预警信号到关联客户预警等。

Ø 资产分类减值

负责资产的五级分类,并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计算。目前的IFRS9下的减值模型优化。

Ø 模型实验室

进行大数据分析建模的平台,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可进行评分卡模型的建模优化以及返回检验等。实现数据处理,准备,变量筛选,变量分析,建模,检验,模型指标分析以及模型监控等得统一平台,实现大数据风控的基础平台工具。

3. 风控与业务系统的关系

目前风险相关系统应用主要为被动接收外部业务系统数据,分析计量风险,将风险结果和指标等进行展示和提示。

部分应用以及嵌入到业务流程各个环节中,甚至对业务流程有强制影响。如:

Ø 申请评分在客户准入环节的应用,当客户评分低于某个值时,自动拒绝客户;

Ø 客户评分的值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影响;

Ø 客户的行为评分对客户授信额度的自动调整;

Ø 业务人员在做单笔业务时可以进行违约率单笔测算,来考虑是否要进行该笔业务;

风险系统应当不仅进行事后的反应统计,应该逐步嵌入业务流程,更多进行事前、事中的预警和管控,体现风险管理的价值。

二、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应用介绍

Ø 大数据

大数据能够通过分析蕴含在大量历史数据中不容易被直观发现的规律及关系来预测未来一定概率下某些情况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建立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以及基于仓库的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数据集市。通过制定企业级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检查规则、数据治理架构,以及数据责任部门等形成一套数据管理体系。

银行基于企业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主要包括客户细分及营销、差异化产品及服务、风险管理、智能投顾、反欺诈、反洗钱等;保险行业的差异化费率。

Ø 云计算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

主要体现硬件及软件的集中维护、共享以及服务化。

分为外部公有云和企业自建私有云,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一般金融机构自建私有云。

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好处包括通过共享降低成本,可靠性和扩展性好,服务集中管理维护,快速交付,快速部署使用云服务等。

Ø 区块链

来源于比特币,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一种通过去中心、去信任方式来共同维护并进行记账。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

特点:

1) 去中心化,去信任,不需要统一的信用中介,互不相识的各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

2) 记录按时间序列记录且不可被篡改,并可以被追溯。

3) 每个节点拥有完整的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4) 安全性强,节点多,不存在唯一的中间节点,不易被攻击。

5) 智能合约,自动按规则执行约定好的合约规则。

金融行业应用领域包括支付、清算、供应链金融等。目前已进行区块链技术的业务如招行的跨境清算、邮储的资金托管系统等。

Ø 人工智能

Ø 物联网

三 、系统建设的思路

Ø 系统建设的驱动因素包括外部监管要求和内容精细化管理提升需求,目前中央企业投资的金融企业监管正在逐步加强。

Ø 系统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迭代,分阶段建设,体现阶段性成果,再不断优化完善。系统实施时先搭建整体统一框架,再不断进行功能完善和数据完善。

Ø 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的过程,需要考虑关联业务系统的同步改造,同时需要结合公司目前系统、数据以及业务制度管理等的具体情况逐步推进。

四、系统规划建议

Ø 内部管理需求

随着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系统建设的驱动因素也逐渐从应对监管要求转化为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为公司正真规避风险、创造价值提供支持。同时不断将风险系统嵌入业务流程中,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互动,从事后的风险分析逐步提前至事前的准入和风险判断,事中的风险监控和及时应对处置。包括客户评级管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计算,客户行为评分,以及限额管理等。

Ø 系统短期规划建议

短期来看,主要搭建系统基础功能架构及数据架构,充分考虑未来系统的扩展性。初步形成风险管理数据基础,完成系统与财务、业务等系统的自动对接。

同时考虑到风险数据集市是整个风险应用的基础,下一步考虑进一步完善风险数据集市,完善数据模型,规范数据标准、进行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同时制定与相关系统的数据对接标准,数据补录机制等,并基于数据集市完善风险指标监测及预警,风险报告报表,风险视图等,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

篇9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篇10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试图用“转型和颠覆”来预测2016年数字营销趋势。我们预测了品牌和营销的两大转型:从内容公司到数据公司的转型,从静态内容到流体内容(实时化和视觉化)的转型;我们也预测了消费者互动和体验的颠覆:个性体验和原创内容颠覆借势和跪舔,破坏性创新和营销自动化颠覆慢公司和懒服务。

今年,转型和颠覆将更加猛烈和深刻。我们还没有好好准备10X的时代,10%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所有的品牌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转型或者被转型。

无论是高大上的Alpha Go、区块链、Amazon Alexa等底层“设计”, 还是拽酷炫的裸眼3D、无人驾驶和Google Home等表层应用,这些“黄金一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将推动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

你好,智能I销

被称为技术趋势风向标的Gartner年度报告,用智能化(Intelligent)、数字化(Digital)和网格化(Mesh)清晰地描述新一年的十大技术发展趋势。

这十大技术包括应用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智能软件和应用、智能硬件(Intelligent Things)、VR和AR、数字模拟(Digital Twins)、对话式互动生态、网格化应用和服务架构(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cture, MSSA)、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以及自适应安全架构。

与Gartner对标的Forrester则在报告中使用了“新技术革命”这个词来形容这一年的精彩。在《2017预测:消费者为王时代,重塑未来的变革》(2017 Predictions:? Dynamic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In The Age Of The Customer)报告中,Forrester指出三种革命性的技术将改变商业世界游戏玩法和消费者体验:以虚拟和现实、数字以及语音交互推动的互动技术(Engagement Technology)、以个性化和预测性分析推动的消费者“微洞察”技术(Insights Technology)、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推动的支持技术(Supporting Technology)。

这些技术和消费者趋势逐渐勾勒了未来应有的模样。我们看做未来的“数字化”,只是“智能化”前奏。

再见了,数字营销。数字营销赖以生存的社交媒体红利已经耗尽,免费的时代和社交时代结束了。靠一个80后运营和一个90后文案撑起一个官微的好日子到头了。同样受迫于人口红利锐减的Facebook和WeChat等老一代和新一代媒体正在限制官微的影响力并鼓吹广告的威力。但广告不是营销的未来。

宝洁全球首席品牌官Marc Pritchard三年前关于“数字营销已死”的神论,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日产汽车全球营销和品牌副总裁Roel de Vries建议把数字营销的“数字”两个字拿掉,因为在“无数字不营销”的情境下,我们不再需要强调“数字”的重要性了。

而正在发生的“去乙方化”,与其说是甲方的思路转换和创新之举,不如说是一次营销圈的“腾笼换鸟”。一个“数字营销官”头衔,并不能让广告和公关公司改变依赖内容创意(文案和设计)而缺乏解决方案(洞察、技术和执行)的窘境。一旦甲方用更严格的考核方式来衡量结果,数字营销的最后一丝光环也将黯淡消散。

颠覆者并不能对颠覆免疫,相反颠覆者更容易被颠覆。当数字营销用“数字”颠覆了传统营销,未来的营销也将用“智能”颠覆数字营销。

你好,智能营销。Gartner和Forrester总结的这些技术趋势和消费变革,将重新定义“个性化”和“实时化”,并把新的沉浸式内容和会话式交互模式带入营销领域。

从流体内容到沉浸式内容

是时候停止Html5的迷信和崇拜了。再牛掰的2D流体内容(图片和视频)也可能比不过入门级360度视频相机Theta带来的新鲜感和沉浸感。?Pokemon Go游戏、支付宝AR红包、以及阿里巴巴的VR购物应用“Buy+”,只是AR和VR小试牛刀的玩法。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17)上,VR和AR主题的站台超过了70个,与去年相比增加了近50%。同时,本次CES和VR/AR相关的活动超过了25个。

AR、VR以及跨界的MR将开创一个无屏时代,我们对内容的创作、观看、转发、和互动将从此改变。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火热甚至有点过热的VR淘金热,也见证了口袋妖怪的奇迹。Niantic 和任天堂在2016年7月用一款AR游戏,普及了增强现实的概念,并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玩手机。

篇11

探索创新 合作共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风起云涌的一年。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d起,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很多新情况新特点:“软件定义”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变革,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领域融合开启产业竞争新图景,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推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深入渗透和软件服务业由大变强,对“十三五”时期打造我国全球竞争新优势尤为重要。

软件园区作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载体,汇聚着近80%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细分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基于这些领域的创新创业的蓬勃兴起,软件园区将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园区的发展,结合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的工作重点,李颖指出,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时期,应从五方面来提升园区发展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软件园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园区应成为践行“互联网+”的重要示范基地;二是进一步推动各软件园区之间在战略、技术、标准、市场合作等各方面的沟通、协作,实现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的有限连接和共享,促进园区乃至整个行业发展;三是要积极打造软件园区双创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四是引导和鼓励园区建立完善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培育信息消费和互联网+的新业态,积极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在制造业研发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提供支持,建设推动两化融合的示范平台;五是希望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作为行业中介组织,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创新,做好产业主管部门、软件园区、软件企业之间的新型信息通道,把这个通道作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园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形成协作、协同的格局,为推进我国软件产业由大变强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会上作了“智慧制造云中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实践与思考” 的演讲,他认为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 “互联网+ 人工智能” 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云制造, 是以用户为中心, 人、机、物、信息融合, 以互联化、服务化、协同化等为特征的智慧制造新模式, 可以随时随地按照需求获取智慧制造的资源与能力, 进而优质完成制造全生命周期的诸多工作。软件园区要着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助力企业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刘克峰在致辞中提到,要以服务组织新模式来培育双创发展的新动能。园区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有产业服务、商业服务、物业服务等,各园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定位、区域条件、政策优势也推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服务。面向“十三五”,特别是创新强国三步走的创新战略,软件园区作为创新重要载体,需要在如何更有效地培育,服务于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上,提高产业的创新水平和能级上作出思考,需要在服务组织的新模式上不断创新。

打造区域转型新引擎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自2012年5月成立以来,在支撑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软件产业载体建设、探索软件园区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重点软件园区在2016年围绕“双创”平台建设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和实践,为表彰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授予中关村软件园、西安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中国(南京)软件谷、深圳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广州天河软件园、江苏软件园、长沙中电软件园、珠海南方软件园、杭州东部软件园、新疆软件园“2016创新创业优秀园区”奖。

中关村软件园副总经理许正文、沈阳国际软件园副总经理李辉、合创新业(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CEO杜婷婷、上海临港软件园总经理陈嘉麟分别做了题为“创建国际一流软件园区 ――中关村软件园新‘四度空间’”、“生态、互动、创新沈阳国际软件园的内生动力”、“双创园区的实践分享”和“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演讲。成都咕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申波、北京凯英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立东和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凡作为在园创新企业代表分享了创新创业的经验。

圆桌对话环节由成都天府软件园总经理何蕾主持。长沙中电软件园总经理夏利锋、珠海南方软件园总经理张革、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华、维塔士电脑软件(西安)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波就“创新与变革激发软件园区发展的动能”主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与会嘉宾认为,软件园区发展正呈现出新态势:园区规模扩展与产业快速发展同频共振、聚集大企业与服务微创业携手同行、重资产建设与轻资产运营双轮驱动、实体园区与智慧园区互补协同、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融合发展。各地软件园区也都各自创新,百花齐放。中关村软件园对接全球创新要素,跟芬兰政府建立了中芬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中心,跟以色列建立了中以国际合作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并设立中以创新基金,创新合作模式,跟北美、印度等全球16个国家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沈阳国际软件园以生态、互动、创新寻求内生动力;扬州软件园寻求特色,精准定位,促进园区快速发展。西安软件园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博览会等方式积极探索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新兴领域发展路径。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业务指导,要广泛联合政府、园区、企业,共同探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软件园区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变革命,提升园区服务企业和支撑产业的能力。加强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载体建设,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软件园区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贡献力量。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核能源和广域量子展厅及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足球场。

软件园区是创新创业

主战场

软件既是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聚焦点,也是全球创业氛围最浓厚的试验场。21世纪以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基础,信息技术正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引导全球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引发全球产业格局不断演进。信息技术的创新c应用,不仅为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升级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也成为催生新兴行业、挖掘蓝海市场的重要依托。

其中,软件作为信息领域涵盖数据生成、传输、挖掘、呈现等多个层面的关键技术领域,其创新发展正成为驱动全球技术进步、构筑新型产业生态的关键点。基于软件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务加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兴动能。近年来,在软件技术的推动下,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行业领域的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可以说,软件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正为整个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力。于此同时,软件领域的创业活动日趋活跃,以软件为基础和依托,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大众创业者创新组织生产方式和融资模式,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催生了新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消费,打造新业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 2015年6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要从创新机制体制、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等方面促进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我国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众创空间不断壮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青岛等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众创平台,包括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专业孵化平台。国家首批确定28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其中区域示范基地17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4个,企业示范基地7个。

软件园区是软件产业的集聚地,也是软件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软件园区创新要素聚集,加快发展创新主体,提升软件园区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主要园区在推动双创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优良的成效,其做法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经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中国软件园区联盟对我国主要软件园区推动双创的主要特色和共性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如下:

聚智力 汇双创“源泉”

人才是软件领域创新创业的基本资源,智力是软件领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没有人才、没有智力,就没有创新创业的“源头”。从要素重要性的角度来看,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第一位资源。我国软件园区在推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一不把人才要素放在首要地位,无一不把智力资源汇集看作最高战略。从软件人才汇集的方式方法中,有以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各个园区根据其自有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出发,均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引进工作。

各园区用最短的时间汇聚智力资源,为开展双创打造核心基础。例如,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已经拥有了国内一流的人才基础,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重点强调海外人才的引进,促进留学归国人才济济投身创业大潮。南京软件谷将重点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推动创业人才的储备,同时以海外机构为依托建立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新渠道。

二是加强与现有人才库的对接。企业和高校是软件人才的主要聚集地,我国部分软件园区将目标瞄准了企业和高校以培养的人才,加速推动其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充实创新创业队伍。一方面,通过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内部有激情、有梦想、有技术、有资源的员工自发创业,探索其在市场中的发展之路。

筑空间 构双创“载体”

软件园区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双创空间则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基本载体。孵化器、创业园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软件园区推动双创的重要抓手。从国家发展双创空间的导向来看,双创空间的打造主要有三种依托,一是重点区域,二是重点企业,三是高等院校。软件园区建设双创空间也可充分利用这三种依托,构建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双创空间格局。

一是加快建设独立运营的双创空间。部分软件园区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孵化器等方式,建设独立运营的双创空间,直接推动创新项目进行孵化,缩短优质项目的成长周期。

二是推动园区企业开辟双创空间。企业员工也是双创的主力军之一,部分园区的领军企业已经具有了发展双创、推动内部创业的综合实力。加快企业双创空间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拥有行业经验的员工投身创业大潮,形成“大创新加小创新”、“大兴业加小创业”的发展格局。

三是与高校合作建设联合创新中心。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部分软件园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已经建立了联合创新创业平台,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生由学至产、创新成果由研至用的顺利过渡。

强服务 优双创“生态”

服务企业是软件园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强化服务是软件园区推动创新创业的根本工作。构建适合双创的服务体系,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我国软件园区均将强化面向双创的服务作为其自身工作的重点,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创生态构建与优化之路。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我国一直以来高度终端软件和集成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各地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建立了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双创的支持力度,软件园区也纷纷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新型政策。可以说,当前软件领域的创新型团队和企业可以享受到四层叠加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保障力度异常坚实。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智力是发展软件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资金则是撬动智力资源的最有效、最根本的环节。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已经形成了市场主导、投资团队为主体的金融支撑体系。每年软件领域的创新创业融资额不断攀升,投融资氛围日益活跃。

三是优化知识服务。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我国软件园区都将知识服务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加快构建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一方面,软件园区通过建立数据中心、测试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共性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另一方面,软件园区也通过建立专家库和辅导机制,加强行业成功经验的推广,助力创业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四是夯实基础服务。创业者的聚焦点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园区作为服务者则主要负责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类服务。我国软件园区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基础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双创的发展,不少软件园区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对传统服务体系进行了优化,发展面向双创的新型服务能力,服务业务方向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技术平台支持、对外宣称、生活服务等等。

技术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演进和应用深化是当前时代的主题,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也为软件园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研判全球科技进步趋势,紧抓产业发展动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将有望推动软件园区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共舞,塑造新的时代标签。

从全球来看,传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艰难期,资金的不足、技术的落后、市场的不确定性都为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诸多隐患。但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兴模式的加速成熟也为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为软件园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养分。

云计算、大数据正逐渐实现务实发展,IaaS、PaaS、SaaS等服务模式逐步成熟,行业企业正加速成长壮大。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仍旧是市场各路资本追逐的重要方向,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

因此,新兴领域的大批企业仍旧需要产业园区为其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此外,伴随融合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制造、能源等各个行业企业亟须加速构建软件能力,与软件企业的合作,加快与软件园区的交流⑹侵饕途径,这也为软件园区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路径多元化带来新挑战

技术创新路径多元化不仅为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不管是传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转型发展,还是新兴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拓展,都需要把握技术创新的主流和前沿,避免被市场淘汰。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电纸书在iPad等平板电脑的冲击下市场空间被极度压缩。此外,服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产业发展方向为软件园区的发展带来多条路径,软件园区必须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加快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体系,瞄准产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园区发展的模式,从而构建园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互联网的融合渗透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服务模式的加速成熟,或将衍生出基于网络空间的新型园区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园区可为处于不同地区的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人才交流、市场推广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传统基于地域空间的软件园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发展亟须探索新思路

伴随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软件园区也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园区管理者需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瞄准前沿,积极培育新兴业态。软件园区应加大对软件领域创新发展的跟踪,把握前沿动向,积极培育和引进前沿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业前沿领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也值得各软件园区的高度关注。

二是注重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服务依然是软件园区的主要职能,也是促进园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新的竞争形势,软件园区应不断优化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现代化服务。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构建新型双创服务体系,促进小微型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是强化手段,加快新兴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软件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方向,也为园区服务提供新的手段。例如软件园区可以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云服务平台,促进服务的高效化、便捷化;软件园区也可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热点,适时举办相应的技术研讨和产品推广活动。

四是挖掘特色,构建差异发展优势。当前,全国软件园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新的软件园区不断涌现,带来新的竞争态势。软件园区应结合地域特色,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方面推动差异化发展,构筑园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突出发展特点,打造园区发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