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线上支教感悟

线上支教感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1 15:01: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线上支教感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线上支教感悟

篇1

    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照本规定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三、缴费单位应当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不得拒绝、隐瞒和谎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为缴费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四、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追缴其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可加收滞纳金,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缴费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补缴,加收滞纳金,并可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责令限期缴纳的期限内,缴费单位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行为或者超过责令期限仍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缴费单位因经营状况等原因,确实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提供财务报表和其他证明材料,并由缴费单位和对其财产有处置权的机构提出缴费计划,以缴费单位经评估和有关权证管理部门备案的财产权证,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缓缴。有关权证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缴费单位可以缓期缴纳。缓缴期最长为一年。

    缓缴期间,缴费单位不得转移已备案的财产。

    缓缴期满,缴费单位仍未按缴费计划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或者在缓缴期间转移已备案财产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作出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缴费单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在十五日内申请复议。缴费单位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缴费单位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采取具体行政行为不当,或者因泄漏商业秘密造成缴费单位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费用不得在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

篇2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字,署名“EV柚子G”的作者刘斌目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也跟最广大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有关。他目前的身份是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EV)总干事,该中心是一个以支教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益行动力的非营利机构。

“到农村支教”,曾经是在校大学生眼中一件很酷的事情,多以参与支教为荣,“西部阳光行动”是其中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支教组织。但是随着支教行动的开展,很多问题和质疑也开始出现,例如短期支教给乡村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等。2008年之后,“西部阳光”很明确地提出,支教项目更侧重于对年轻志愿者责任感的培养。“这个项目的两个受益群体―乡村孩子和大学生中,我们很清楚受益最大的是大学生,当然前提是更好地服务和应对孩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成长。”刘斌说。

2006年,刘斌和许多参与过“西部阳光”支教的志愿者联合发起了“华夏志愿者服务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和学习成长的平台。2012年,“西部阳光行动”青年公益教育项目与“华夏志愿者服务社”因为使命相同而合并,更名“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创办这样一个组织,来自刘斌的成长经历。1985年他出生于吉林农村,自小成绩优异,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顺利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之后,刘斌却在毕业时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他发现学校很难传递给大学生真实的社会状况和踏入社会后需要的综合能力。这时,大二时因室友推荐而参与的“西部阳光行动”暑期支教活动―他大学生活中充满鲜活色彩的重要经历之一,为他的最终走向定了格。

“因为刻苦读书嘛,所以跟人交际的时间大量地减少,我感觉自己天然缺乏一种能够跟人特别畅快地沟通、聊天、交朋友的能力。但是参加那次支教活动后,突然就感觉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打通了很多,包括跟孩子也是,孩子给的一些反馈,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棒的人。我觉得那种环境中幸福感特别强。”回忆起2006年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刘斌还历历在目。

毕业后踏入“西部阳光”的大家庭,刘斌感觉这才是他的“第二大学”。“大学的精神土壤日渐贫瘠,竟然有那么多的‘常识’从未有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过,这很难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负责、行动的意识和品格。”刘斌经常在博客中反思和探讨“NGO的品格”、“公民社会”、“多元性别”、“流动人口”、“戏剧教育”、“协作艺术”等话题,“这种源源不断的养分,让我成长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勇气、更有力量的‘纯爷们’。”

NGO的工作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刘斌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思考。“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为社会的变化要做什么,社会对于个人本身又影响了哪些?”在价值判断上,他有了新的认知,比如不再以单一的成绩标准来看待过往他那些辍学的同学,“很多人不喜欢学习,但是适合干别的,因为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空间提供给他。”对于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对他的诚信、大气等品格的塑造,他也有了不同角度的感悟并为此感恩不已。

最初,对于在“西部阳光”的这份工作,刘斌只给自己设定了三年时间,但是,当他越往下走,越觉得再难离开。EV成立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刘斌发现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多,而涉及整个青年群体的服务范围过于广泛。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再次把精力聚焦在大学生支教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就是要跟支教死磕。”

面对各方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质疑,刘斌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没有办法给他划定一个特别刻板的方向。我们期待先有这样的(支教)体验,埋下一颗种子,成本非常低,但是可能就开启了他对公益的一个理解。如果以后他想做教育方面的志愿工作,或者有能力了,愿意捐赠,他会首先找到EV。我们把这里作为从大学生到公益角色转换的一个入口和交流平台。”

甘肃大学生王赐洲即是一颗“种子”结出的果实。初中时曾有大学生志愿者到他的家乡支教,本来并没有上大学打算的他,受志愿者的影响,去年如愿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今年,他将作为志愿者队长参与EV的暑期支教活动。

篇3

2012年9月,作为大连甘井子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骨干,笔者来到了位于黄海上的大长山群岛――长海县,开始了支教之旅。当走上讲台,面对31个海岛孩子时,教育激情立即升级到了最高点,因为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大连来的老师给他们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与我工作的快乐、幸福都源于“小红花”。

语文学习应该着力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还得靠学生自主地养成读读、记记、写写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上,首先将语文学习习惯分解为“听、说、读、写、想”这五类,其次在课堂上按照“给力、给法、给时空”的思路进行培养和训练。

1给足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给力,我给学生传递星星,以示奖励,学生得到五颗星星就可以摸一个宝物。传递星星的标准是结合“听、说、读、写、想”的习惯培养训练点进行设定:读书时,读得字正腔圆、有力气,读得有情有义,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读”星。 倾听时,能小声跟着读准,能听出读中出现的问题;对话交流时,听得准,能说明白听出的感受,重点内容跟着说记,能基本重复发言者讲述的大意,就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听”星。读书思考时,能跟文本对话,找出关键词和句,思考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我先重点和学生探究阅读的方法,并自编成儿歌、顺口溜、口诀等让学生记忆、运用。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巡视学生“阅”的情况,我随即就在孩子的手心里画一颗“会想”星。对话交流时,按照学习的方法,说清楚自己的感悟或想法,并能及时进行质疑和补充,主动跟同学对话,我就会在学生的手心里画一颗“会说”星。 在训练学生读写运用语言时,引导学生常写生活,常交流生活,让学生常常听听、评评他人的习作。我以A+++……不断修改提升的水平给“+”号,有4个“+”号,我就在孩子手心里画一颗“会写”星。

2给尽简单的语文学习法力

给法,利用语文课文文本载体,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自编成儿歌、顺口溜、口诀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运用。如:扩句――不改不少只加词;缩句――不改不多只减词……

给时空,课堂上,我一定会给学生听、说、读、写、想的时间。孩子们在语文课上会因为老师奖励在手心里的一颗“××星”,时而洋溢着火热的激情;时而表现出不竭的动力;而更加让我开心的是他们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品质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3给持久的语文学习活力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极具活力,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的事情会特别感兴趣。

在给孩子手心里传递星星的那一刻,足以让教师感受到学生的兴奋,他们那喜滋滋的表情早已洋溢在脸上了。如果再设计一个特别的激励方式,让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这对坚持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会大有帮助。

用小奖品奖励孩子是很多老师惯用的奖励方法,时间久了,学生兴趣就不大了。老师要善于抓住小孩子的心理,充分利用心理效应。利用小孩子的心理效应就是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在语文课上,当孩子们获得小成功的时,巧妙地跟孩子们交流:“你们学习的劲头可真足啊!学习这么努力,一定会有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降临到你的手里。”学生似懂非懂,顺势启发他们:“老师这两天一直在你们的手心里传递‘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会想’小星星对么,你们想让星星变成宝物吗?”学生开始有些诧异了,就在这时,我大声说:“你们中间,有谁得到5颗星了?”哗啦,举起了几只小手。“你们将会得到神奇的宝物!”我找来了一个牛奶箱,用漂亮的彩色包装纸把牛奶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62-03

笔者近两年一直承担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基础”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考证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务操作。“会计基础”教学中有一部分实训课程,特别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精练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会计技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教师示范讲解并带领学生实训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座位所处的位置不同,不能保证每位学生能全方位地看清教师的示范操作,有时候教师还要重复讲解或示范好多次。利用微课等教学视频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会计基本技能,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网络教学空间建设概况

网络教学空间是在学校配置的“超星泛雅”教学资源平台上建设的,以本人的真实姓名注册。空间内设置了“个人展示”“我的课程”“课程拓展资源”“个性化栏目”等四个基本栏目。“个人展示”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及获奖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我的课程”目前只建设了“会计基础”课程,有教学内容、教案、讲稿、PPT课件、微课视频、作业题库等教学内容;“课程拓展资源”植入与会计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营改增”、税收知识及国家一些经济制度与政策等,也可加入第三方链接,直接链接到相关知识的页面或网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充分的资源平台;“个性化栏目”则有本人旅行、交友、作为志愿者支教、参加并组织公益活动的相关资料、图片,还有与学生教学互动、提供在线答疑等平台。

“超星泛雅”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建设的基本平台,在栏目建设、功能及使用上有许多共性,如何区别于其他课程,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笔者的建设思路是:外观设计清新、吸引学生;学习资料充实丰富,体现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个性化特征展示教育的正能量。鉴于笔者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限,因此请求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在建设中融入自己的构想。同时,考虑到使用者是学生,且学生的喜好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在班级成立了教学空间建设小组,在栏目定位、作业格式、交流互动平台的设计等方面,与建设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反复讨论,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建议,最后将空间装扮得既活泼清新又丰富实用。

二、网络教学空间基本个性

(一)空间装扮清新靓丽――让学生喜爱它

如何让学生喜爱这个教学空间是笔者在教学空间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在网络空间形象设计上尽可能贴近学生思维和接受度,在调研及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在外观设计与栏目装饰方面下功夫,将立体化、情景化、动漫化、愉悦化作为空间外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打开教学空间,是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和同学们学习讨论的照片;教师个人的展示,有各种获奖证书照片,还有运用微信功能下载制作的音乐相册;拓展空间中,有脑洞大开的图片;作业空间中,是挠头提问表情的动漫小人;空间装饰中有可爱小精灵、微信符号、QQ图像等,空间装扮体现了青春气息,加入了时尚元素,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

(二)学习资源丰富多彩――让学习活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有教师掌控教学进度、监控教学效果、师生直接互动等网络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不及时,会造成学习资料滞后,课堂教学“翻转”不及时。为满足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按学习内容及理解难易程度,分不同情况选择学习资料上传。对“会计记账方法、会计分录、试算平衡”等基本理论,选择直观易懂的视频上传;对“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将几年来教学总结的PPT课件加入教学视频链接后上传至空间,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效果;一些会计实务操作的微课及视频,如“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会计账簿格式、种类,会计账簿登记方法、结账方法、财产清查方法”等,笔者选用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微课比赛获奖的部分作品,这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建立教学空间后,对学生提出课前学习要求,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三)互动交流功能突显――让时空多起来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求达到理论基础扎实、会计操作准确,对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每周4~6课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部分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教师也不能做到每天进行课后辅导。教学空间建设中,笔者设计并建立了一个博客式的师生互动平台,内容包括教学感受、学习讨论、问题提出及解答。有的学生提出了学习时的问题,有的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有的咨询会计考证报名的相关事项,有的提出个人的学习目标及职业规划,请教师帮忙指导等。@些交流互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而且加深了师生互动,解决了学习方法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更加宽泛的教学及教育指导。

三、教学空间的运用实践

(一)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网络空间融合运用

“会计基础”教学中,笔者多次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布置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学教学视频中的知识点。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分配学习项目由小组配合完成,要求学习小组统一学习时间,方便研究讨论,但是集体观看视频的时间可能受到限制。笔者有时会综合两种方法的特点,观看视频时间由个人自定,小组讨论时间要统一,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对看不明白或有疑惑的问题,可以争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就可以有效实施“翻转课堂”。以“会计基础”中银行存款清查为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笔者将其分解成若干个人任务和小组项目。个人任务如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清查?什么是未达账项?为什么会产生未达账项?小组项目如未达账款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各种未达账项对企业和银行的存款账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的余额表示什么,能否作为调整账簿记录的依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包含在10分钟不到的微课视频中,且问题是逐步提出的,学习任务层层递进。课堂组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重播、暂停等和学生共同学习,讲解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肯定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并针对不同小组情况提出学习的建议。与传统的单一信息化手段不同,网络空间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随意运用,收放自如。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翻转课堂”落到实处,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资料充实,作业形式多样

将零散的教学资源分类归档在网络空间,这对师生都很重要。平时教师可能有非常多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在收藏时只能用一个个文件夹保存,在查找时很不方便。现在把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并分类、分章节或分项目保存,方便自己或学生查找使用。作业、练习和考试均可网上完成,“会计基础”考证课堂有大量的作业,将作业设置在网络空间,作业一次做不完的可以保存下次再做,网上交了作业的,也可以申请重做,测试和考试也可在网络上进行。

(三)在线学习与交流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空间的资源,但是更多的要求是学生课余时间在学习,通过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等任务,要求学生进入网络空间学习并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到学校机房,也可以用手机下载“超星学习通”,个人实名认证进入学习空间。课余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十分钟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做几道练习题,还可以查看一下拓展知识有没有更新。所以,线上学习方便快捷,可以用整段时间,也可以见缝插针。有问题提出,教师可以线上解答,也可以线下交流、辅导。

篇5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盛情的各位来宾

C:敬爱的老师们

D: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A:我是主持人 刘佳秀;

B:我是主持人

C:我是主持人

D:我是主持人 ,欢迎您的到来!

A:又是一年寒来暑往时,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B:今朝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11级的新同学。

C:今朝我们又迎来了百年华诞。

D: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共迎11级新同学的到来

A:今晚我们载歌载舞,共庆百年辛亥!

B:;让我们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美丽的校园,

C:让我们纵情起舞,舞出我们共同的大学岁月。

D:让我们释放出心底的豪情,一起畅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A:军训的号角还在耳边回响,希望的种子已开始破土发芽,求学的钟声早经敲响,大学生活已拉开帷幕。

B: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全体11级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C:现在我宣布: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多媒体学院20xx级迎新晚会

合:现在开始!!!

A:首先很荣幸的为大家介绍今晚到场的各位领导及嘉宾,他们是:

A:学校党委委员 刘颖副 校长

B:学校学生处 陈正学 处长

C:数字媒体学院 杨欣斌 院长

D:党总支书记 龚海宏 书记

A:数字媒体学院 刘远东 副院长

B:数字媒体学院 徐守祥 副院长

C:今晚到场的还有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学生办辅导员、数字媒体学院355名新生以及兄弟学院的相关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老师们的到来!

A:青春是那么的火热,那么充满激情,犹如夏日的天空,总是高远而明丽。

B:我们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朝气蓬勃,欢乐是今晚的主题,我们将用欢乐来尽情演绎。

C: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千锤百练。让我们的心跟随中华武术之精髓一起跃动

D:下面请欣赏由校双节棍社为我们带来的表演,掌声有请!

A:刚才看过我们学校的校双节棍社带来的精彩演出之后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呢?

B:对~刚才是帅气十足的双节棍表演,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听一首甜蜜的歌曲吧!

A:下面请欣赏由多媒体3-1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爱的华尔兹》。

B:掌声有请!

C:感谢多媒体3-1的同学们!

D:哎~你说,穿越~有那么让人着迷吗?

C:当然啦!你看,孟姜女哭长城成了千古绝唱,七月七鹊桥相会令人荡气回肠。下面的这个《千年之恋》更是不得了啊!

D:那就赶紧请出来自 游戏班的孟庆媛 为我们带来歌曲《千年之恋》 !

A:这场晚会啊,有一个有趣的特定互动节目。

B:没错,我们会通过两次抽奖,总共送出24份奖品。

C:大家看到自己座位上带有数字编号的纸条了吗?没错,这就是属于你的号码,请大家拿好了哦!

D:每一次抽奖,主持人将会从抽奖箱中抽取十二张号码。若喊中的就是你的号码,那请上台来领奖吧!

A:如果念到的号码在确认三次后还是没有人上台,那么很遗憾我们只能重新再抽取一次号码了。

B:每次抽取五份三等奖,五份二等奖,还有备受瞩目的一等奖,两份。

C:奖品有温温暖暖鼠标垫,冬日贴心良品热脚宝,还有就是 魔 音 耳机!

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 规定座位上每个都有数字纸条,抽奖箱中有相对应的数字纸条。现场抽奖,抽中的数字将会得到奖品。若有抽中的数字无人认领,则本次无效,再抽一次。

此时《爱,因为在心中》大合唱可以趁此空挡抓紧时间准备

C:恭喜获奖的同学!没能参与的同学,是不是觉得稍有遗憾?不要着急,机会还是有的!

D:不过,我们更应该学着抓住机遇,学着去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所有爱你的,你爱的人。

C:让我们在爱的共鸣中,默契而行,让我们在爱的慷慨中,团结相拥!让爱的旋律永远在你我心中流淌!

D:下面请欣赏由 多媒体3-2 为我们带来的大合唱《爱,因为在心中》

C:掌声有请!

A:你最珍贵,珍贵的是父母给我们的哺育,给我们的恩泽

B:你最珍贵,珍贵的是师长给我们的教导,给我们的慈爱

A:信息学院是你是我最最温暖的家,数字媒体学院是你是我最最珍贵的珍宝

B:下面有请来自 动漫3-2的 共同带来歌曲《你最珍贵》!

A:掌声有请!

C:感谢动漫3-2的同学们!要说呀,我们数字媒体学院就是人才多啊!

D:那可不!有会唱的,会跳的,这不,还有会B-BOX的!

C:那还不赶紧请上台来?

D:下面有请来自 动漫3-1的 为我们带来 B-BOX!20xx高校迎新年晚会主持稿

C:掌声有请!

游戏环节

由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然后调动同学们的热情

D:奖品全都送出去了,我那心可是在滴血啊……

C:可不是吗,尤其是那暖脚宝,冬天天冷时,窝在宿舍里,踩着它,玩着电脑,说多悠闲有多悠闲!

A:诶~我要问问你们几个啊~知道学生中最流行什么娱乐吗?

B:唱K?看电影?打dota?

C:打dota的男人都是寂寞的!

D:我看哪,都不靠谱!我猜~最多人的娱乐方式就是流行的!估计是,看动漫吧!

A:恩~有点靠谱了! 这个流行的啊,就是动漫!

B:可是吗!你看看什么《火影》啊《海贼王》啊《家教》啊……

C:等会儿等会儿……打住! 你不然先问问大家最想看什么吧!

D:同学们,你们最想看什么?

(此处等待观众起哄。)

A:这不,我们 游戏3-2的同学已经为大家带了一场盛宴!有请 为我们带来cosplay!

CD组走秀上台

A:你看他们两个走的还有模有样哈!

B:是呀!看把观众吓的忘了鼓掌!

C:什么呀!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我俩是业余走秀的在这里小卖弄一下而已!

D:红花当然要绿叶配!我们两个只是绿叶而已红花就在后面!大家还想不想看?(想)!想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数媒文艺部 的成员们为我们带来真正的 走秀!

A:掌声有请!

A:诶,峰臆~我又要问你知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了……

B:不是吧又来问啊坑爹啊!

A:别这么说嘛~给你点提示!豆瓣上,微博上,都特别流行的!

B:豆瓣微博……微博……哦哦哦哦!!该不是那个~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什么什么青年吧!

A:矮油,不错嘛!答对了!下面这个节目啊,那可是相当具有文艺范儿了!

B:马上请出来自 的 为我们带来萨克斯《新不了情》

A:掌声有请!

C:走过风雨,走过烈日,越过山岭、跨过江河。无论你在哪里,,爱心的种子定会播散到你面前!

D: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有爱的地方,就有我们微笑的面庞!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C:请欣赏由来自游戏3-1的全体同学带来的大合唱《在你身边》

D:掌声有请!

A:今夜星光灿烂;今夜月色柔美;

B:欢乐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

C:欢声笑语留在你我的心中;

D:青春的自由,青春的向往,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

A:愿我们的新同学在三年后收获累累的硕果

B:愿我们信息学院桃李满园,愿我们的祖国伟大富强,繁荣昌盛;

C:再次感谢今晚到场的各位领导及嘉宾

D:现在我宣布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多媒体学院 迎新晚会

合:到此结束!

A:感谢您的参与!再见!

BCD:再见!

20xx高校迎新年晚会主持稿2

郭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郑: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陈:大家好,我是来自自动化学院的陈XX

张:我是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张XX

郭: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理学院的郭XX

郑:我是来自机电学院的郑XX,这里是“勤音逐梦,信韵研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xx年研究生新年晚会的现场,欢迎大家的光临

陈: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地介绍莅临本次晚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校党委副书记杨XX,副校长韩XX,学生处处长郭XX,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久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李祥贵,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韩俊彦,校团委书记贾XX,研究生院副院长崔XX,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杨XX,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于XX。

张:同时让我们欢迎来自北京各兄弟院校研究生会的主要学生干部代表。

郭: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

陈:下面,有请校党委杨XX副书为晚会致词。

郭:感谢杨XX副书记的新年贺词。回首20xx我们热情洋溢。

郑:展望20xx我们迎风翱翔。

陈:求学的路上,是同学、好友的加油鼓励,使我们斗志昂扬。

张:成长的路上,是领导、老师的指点迷津,是我们不再迷茫。

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20xx年新年,如约而至。

郑:是啊,满程收获的20xx即将过去,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xx年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陈:没错,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相聚一起,一同辞旧迎新,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驱除寒意。

张:今晚,我们就齐聚一堂,回首20xx,享受那段美好的时光,追忆缘分带给我们的快乐。

郑:今晚我们就用欢歌笑语展望20xx,伴着跳动的音符,伴着四射的灯光,让我们一同闪亮。

张:下面,我宣布:“勤音逐梦,信韵研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xx年研究生新年晚会

(合):现在开始!

1 歌曲对唱 风吹麦浪

郭:下面请欣赏由邓XX、陈XX带来的歌曲对唱《风吹麦浪》。

2 三句半 奔跑吧,信息科大

郑:刚才舞台的画面真美,听着他们的歌声,放佛真的有一片麦浪在一涌一涌,

陈:咱的晚会可不仅画面美,歌声美,还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奖品呢。只要你参与新浪微博互动,在微博墙上分享你的信韵研华,就有机会参加现场抽奖,收获幸运。20xx高校迎新年晚会主持稿

郑:今晚我们将会有两轮抽奖,第一轮微博抽奖,参与方式为:手机短信(移动、联通、电信)用户直接发送互动内容到10690090091XXX;手机彩信用户请发送#勤音逐梦·信韵研华#+互动内容到10668XXXX;网页和微博客户端直接登录微博账号发送#勤音逐梦·信韵研华#+互动内容。 参与我们的互动,将有机会获得我们今晚的幸运奖。

陈:第二轮现场抽奖,相信您进场时已经把副券放到了晚会现场的抽奖箱里,待会我们将凭副券信息进行现场抽奖,三等奖为台式空气加湿器,二等奖为小米移动电源,一等奖为ipod shuffle一部,期待您的参与!

郑:好的,继续我们精彩的节目。接下来下面这个节目啊,是用三句半的形式展现了不一样的信息科大,让我们跟随计算机学院张艳华等四兄弟一起《奔跑吧,信息科大》,掌声有请!

3 萨克斯独奏 暗香

张:爱无处不在,犹如花儿般飘香;暗香浮动,唯美的萦绕唇尖;

陈:柔情的音符竞相跳跃,迸发出爱的火花;在唯美的时代,爱悄然降临,暗香幽荡;

张:让我们放慢节奏,在醉人的萨克斯声中体会这绵绵的情意,请欣赏由机电工程学院杨瑞XX带来的萨克斯独奏《暗香》

4 魔术

郑:都说音乐是我们的第二种语言,因为它有一种魔力,让人不用开口说话就能交流。

郭:我知道一个人他也有魔力,可以从无变到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郑: 你说的是魔术师吧?

郭:没错,今天我们邀请到来自兄弟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的魔术师邵XX,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魔术世界,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小苹果舞蹈表演) 抽奖

陈:感谢信息管理学院杜XX等同学精彩的表演。

张:现场的气氛也是非常的火爆,大家都在线上线下积极参与互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微博墙上关于你的“信韵研华”。

陈:来看一下微博墙……微博名为“**”的写到……(尽可能对微博内容简单点评)

张: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就要开始了,我们本轮将会产生10名幸运观众,有请抽奖嘉宾韩秋实副校长,究竟幸运会光顾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陈:我们的抽奖结果已经出来了,看一下大屏幕,他们是……,幸运观众可以在晚会结束后到后台找工作人员领取我们今晚的吉祥羊一只。恭喜你们!

张:再次恭喜你们!没有获得奖品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我们还有第二轮的抽奖。接下来灯光回到舞台,精彩继续!

5 独唱 爱不爱我

郭:爱情是世界上永恒的谜,当爱情出现时,或羞涩,或无助,或勇敢,或直接。面对心爱的人,你到底如何选择,是默默关注,还是勇敢表达?与其无缘错过,倒不如直接问一句,你到底爱不爱我!下面请欣赏由我校十佳歌手冠军金XX同学带来的歌曲 爱不爱我

6 古典舞 六月茉莉

陈:漫步在时光的隧道里,我品出了经典的内涵;

郑:在这优雅的瞬间,我喜欢上了古典的风范;

陈:美是多样性的结合,最美莫过于双眸的一刹那感动;

郑: 接下来,请一起欣赏由校XX民舞团带来的古典舞《六月茉莉》

7 小合唱 爱因为在心中

张:晚会的节目越来越精彩,我们主持人却没能坐下来好好看节目,真是觉得有些遗憾。

郑:就是

郭: 你可以关注“信息科大研究生会”的微信平台,晚会结束后,会有相关的报道能够让你领略各个节目的风采。

郑: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微信平台,里面有一期关于“知青,行研途路”20xx年暑期凉山“布拖支教纪行”的12篇微文连载,你们有关注吗?

张: 当然有,上面记录了这次布拖支教活动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志愿者与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初识到分离的故事。

郭:接下来一曲合唱《爱因为在心中》,让我们跟随这些志愿者的歌声,通过视频画面,一起走进凉山,去感悟他们的故事。

(采访)

张:志愿者们请留步,(走到杨身旁)杨XX,你好,我知道你是咱第研究生会的主席,也是这次支教活动的队长,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

杨:当然。

张:咱们这次支教的地点是在哪里?

杨:XX省XX州布拖县亚河村。

张:我知道你说的XX州,是咱们少数民族彝族的聚集地之一,能跟我们简单描述一下那的生活吗?

杨:balabala~~~

主持人:是啊,能想象到当地条件的艰苦和咱们志愿者团队的不容易。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此行的收获是什么吗?

杨:balabala~~~

主持人:你们的故事真让人向往,相信当地的孩子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特别的暑假。 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我们的队长。

(张走到黄斌旁)

张: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同学,通过着装大家也能猜到这是彝族同胞,他叫黄XX,现在是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也是我们此次支教地的联络人,对于促成我们此次支教活动功不可没。黄斌,请问有没有什么话想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的?

黄:balabala~~~

8 独唱 带我到山顶

张:我们知道,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其实黄XX呢,还是咱兄弟院校清华大学20xx年的十佳校园歌手,黄XX,既然来到了我们晚会的现场,是不是也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才艺?

黄:给大家带来一首彝族歌曲《带我到山顶》,希望大家喜欢。

张:《带我到山顶》,掌声有请。

9 小品 试戏

郭: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郑:哎呦,你这感悟可是够痛彻的!

郭:我刚在后台碰见了一个号称是张艺谋徒弟的大神,在那边试戏呢,场面相当大。

郑:那咱也赶紧一起去凑个热闹吧!

郭:下面请欣赏小品试戏,表演者姜XX、卢XX、殷X。

(小苹果音乐)抽奖

郑:又听到熟悉的音乐了,大家知道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了吧?随着晚会节目的进行,我们的线上工作也是非常活跃。我们再来分享一下微博墙上关于你的“信韵研华”。来看一下微博墙……微博名为“**”的写到……(尽可能对微博内容简单点评)

郭: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抽奖了,本轮将会产生6名幸运观众,有请抽奖嘉宾校党委杨XX副书记,抽出我们今晚的大奖,这次幸运会光顾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的抽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三等奖….每人获得台式空气加湿器一台,二等奖….每人获得小米移动电源一个,一等奖…获得ipod shuffle一台,幸运观众可以在晚会结束后到后台找工作人员领取奖品。恭喜你们!我们精彩继续!

10. 歌曲串烧 漫步时光

张:懵懵懂懂,我们不断长大,快乐的无忧无虑;

陈:匆匆忙忙,我们拼搏奋斗,闯下自己的蓝天;

张:漫步在时光的隧道里,我们是精彩生活的导演,疯狂却又羞涩。

陈:那些年,我们走过,回眸一笑,路途何等精彩。

张:精彩的漫步,精彩的时刻,精彩的歌曲串烧。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胡XX、王XX等的脚步一起《漫步时光》

11 印度舞 印度新娘

郑:动感的音乐,婀娜的舞姿,美丽的天竺少女款款而来,让我们领略一下热情火辣,带有异域风情的印度舞蹈。下面请欣赏由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研1403班全体女生一起舞出的印度新娘

12 相声 口吐莲花

郑:看完了刚才这段印度舞,下面咱们…诶,怎么你上来了?郭一呢?

陈:对啊,我来给郭XX替个班。他啊,跟后台运功呢,说今天要给大家表演一手绝活。

郑:表演绝活?什么绝活说来听听。

陈:这绝活啊,叫口吐莲花!下面请欣赏相声口吐莲花,有请郭一,范荫鹏。

郑: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13 歌伴舞 欢天喜地

陈:今夜声乐飘香, 我们喜笑颜开,欢乐常驻在我们的心窝;

张:今夜花好月圆, 我们欢天喜地,快乐徜徉在每一处温馨的角落;

陈:新春的歌,新春的舞, 新春的祝福;

张:祝福神州万象更新,祝福信息科大前程似锦;

陈:请欣赏由贾旭、王雪、吕晓茜等带来的歌伴舞《欢天喜地》。

闭幕词(4人):

郭:好一首《欢天喜地》,好一派繁花似锦,

陈:这一片艳丽的花,犹如我们的追求与梦想;

张:这曲腾飞的歌,好似我们现在正奋斗与拼搏,主持词大全

郑:花如海,歌如潮,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我们的XX信息科技大学

合: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郭:朋友们,今晚夜空湛蓝,今夜礼花灿烂!在又一村的苍穹下,我们辞别20xx,迎来充满希望20xx。

郑:愿这欢声笑语,愿这温情浪漫,永驻我们彼此心中。

陈:愿美好的歌声和祝福,伴随朋友们新的一年,新的每一天!

篇6

随着“学程导航”范式的进一步推进,“导学单”“交流单”的使用,更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学单”:

1.比较大小,说说你比较的方法: 。

253306 258253 25398

2.自学数学书24页的内容,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电视机和空调、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大小的。

3.你的收获是: 。

4.你的问题是: 。

这样的设计层层推进,从学生已有的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比较的方法迁移到新知中来,让学生通过自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写下自己的收获和问题,尊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上课前我出示了小学学习交流单:

1.比较25303680、25302350,说说你是如何比较四位数的大小的?

2.任选两个商品进行比较。

3.小组交流并总结:如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4.重点和你的组员交流“课堂导学单”问题3和4。

事实证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能接受同伴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从最初的多样化的比较方法中总结出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最简便的方法。

二、因题施教――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怎样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的主张就是:应该教会学生“会一则会百”的解题思路,会解一道题目就要会解这一个类型的题目。比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在90、72、85、51、76、55这几个数中:

除以2没有 除以3没有 除以5没有

余数的有 余数的有 余数的有

( ) ( ) ( )

这道题目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它是四年级《2、3、5倍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逆向运用。一开始,我让学生机械地去算,很多孩子看到题就一直埋头苦算。

师:孩子们,这道题难吗?

生纷纷抱怨:不难,但是太烦了,要算好多啊!

师:老师给你们来个友情提醒!想想看,要使一个数除以2没有余数,这个 数有什么特点呢?再和你的同桌背背5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很快学生发现了捷径,还没等我发言,就纷纷投入到研究“除以3没有余数的数”中。

谁又能说他们不爱探索呢?解题方法的获得比会解这一题更重要。这种教法,让新的数学学习内容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内容产生了同化、顺应,学生头脑中从此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探索实践――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

数学学习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数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世界的无限魅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身边的问题,拓展数学学习的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认数》时,播放了我国五岳的风景图片,同时我以导游的角色给学生介绍了五座山的高度、特色。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师:“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说明这些山很美,别的山都没法和它们比。”

师:“是呀,谁来读一读它们的高度。”

师:“这五座山中泰山坐落于山东省,以雄著称;华山坐落于陕西省,以险闻名;衡山位于湖南省,以秀为美;嵩山位于河南省,以峻引人;恒山坐落于山西省,它的特点是幽……”

篇7

毕业典礼观后个人感想一

毕业在即,我的大学生活即将逝去。此时站在漫漫求学道路终点站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跃然而起,历历在目。此时面对着我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面对着美丽的校园,我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可是当提笔之时,却发现过往的一幕幕不停闪现。

四年前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无比的兴奋,心想自己终于考上大学了。我深知自己既不是那种天赋极高的学生,也不是那种十分刻苦的学生,因而对于我来说,能考上大学实属不易。开学后,我所见到的听到的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听到的同学们的抱怨,抱怨这所学校的规模小,设备差。老师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学校刚升本不久,很年轻,各方面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告诫同学们不要抱怨,应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来面对,停止抱怨,埋头学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光抱怨是没有用的。听了老师的话,我爬上了图书馆六楼的自习室,那里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四年来,那里一直是我的学习阵地,在那里我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夯实了基础,拓宽了知识面。

大三时,我去一所乡村学校支教了半年。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但记忆仍然清晰。这半年的支教经历已在我的人生中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使我在思想上和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那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淳朴与勤奋,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看到了一些家长的鼠目寸光,他们让本来爱学习,而且学习很好的孩子辍学出外打工,还有一些家长,一天只知道忙自己的事对孩子不管不问,考试下来成绩不理想就对孩子棍棒相加……这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靠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份责任理所应当由我们当代大学生来挑起。支教的经历是宝贵的,支教的意义是重大的,支教的影响是深远的。

走过大一的青涩,大二的迷茫,大三的“成熟”,我走到了路的分岔口——考研还是工作。这应该算是从小到大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选择,也是最自主的一次选择。未来的路是未知的,选哪一条路,哪种选择最适合自己,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我被这种彷徨困扰很有一段时间。最终我决定了要考研,因此去年暑假我只在家待了十天,然后整个暑假直到考研结束我都没回过一次家,像其他考研人一样每天待在自习室,看书、做题一遍遍的重复着。这个过程中有过斗志昂扬,有过心灰意冷,也有过迷茫……总算,我坚持住了,挺了过来,最终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现在考研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但是备战的这段经历总是让人回味,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这种感觉很美妙,只有用心经历才会体会。

最后说说我的学校,虽然我的学校不是什么,但她所给予我的是其他任何人都给不了的。她使我明白了幸福的真谛——知足。古人云,知足者常乐。不要过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收获踏踏实实的那份快乐。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常和同学感叹,我们学校好空啊,现在却第一次发现我们学校原来还有那么多建筑,长大了,学校长大了。不用说那一幢幢教学楼,就拿我们东校区的自习室来说吧,我上大一时图书馆的自习室只开设了一个,大二时增至两个,大三时又增至四个,而且为了使我们有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还给每个自习室装上了吊扇,窗台上摆上了美丽的花卉。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越变越好,看着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我的心里特别感动。

回望走过的路,它不是十分曲折,也不漫长,却令人难忘,也许是因它平淡,才使人留恋,那种静溢的氛围、那片淡蓝的天空、那段纯洁的感情、那散落在风中的书香……这一切与校外的喧嚣相比都显得那样难能可贵,那么令人向往。一直还沉浸在四年的生活中,回味四年的点点滴滴,直到老师、同学、朋友间的每一个瞬间尘封为我们记忆里最珍贵的流痕。毕业在即,我深深地感谢我的母校、我的恩师、我的同学和我的朋友,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

毕业典礼观后个人感想二

时光匆匆流如水,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曾经的在一起欢声笑语的亲密同学也将各奔东西,告别安逸的校园,为生活而游走于大江南北。大学校园曾经是无数学子的梦,春的温馨,夏的炽热,秋的丰实,冬的烂漫,那里有着被岁月洗刷过的建筑,被历史沉淀的书籍,被时间验证过的真理,那里的林荫小道,那里的鸟语花香,那里的精彩激昂,无不充满着诱惑力。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平台,是成就梦想的摇篮,大学里处处洋溢着青春与张扬。有人把大学比作是年轻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每个学子都是战士,都应该为取得胜利而奋勇前进。青春理应奋斗拼搏,因为这是对未来生活的投资,大学知识与经历的积累可能直接影响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

如今,就让我在回忆中感悟大学四年的生活。

大一,青涩与彷徨。暮然回首,四年前刚刚迈进工业大学校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学长帮忙带着我们来到宿舍,那是第一次看见班里的同学,个个看着都那么精神同时也很青涩。记得入学报到前,爸爸几个“混得”相对不错的老同学千叮万嘱说:“大学生活是很轻松的,你只要把在高中学习劲头的一半用在大学学习上就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可进入大学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一半的劲头真的不够,很难搞定大一那繁杂的课程,每天晚上自习几乎都在做高等数学的练习题。鉴于此,很多人开始郁闷大学其实并不像之前所听闻的那么轻松自在,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巨大反差,很多人开始彷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有的甚至放开学习的担子,游走在学校的社团和学生会中,着手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大二,觉醒与呐喊。经历了大一一整年大学生活的积累,在开学之初的班会上,大伙都把目光投入到班级大一的成绩报表上。有的同学学得不错,获得了奖学金和各种荣誉证书,而有的同学仍是寂寂无声。至此,班里同学的成绩开始出现了差距,再也不是大一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有些不甘心的同学开始慢慢觉醒,改变了大一时的学习态度,出门自习的频率明显增加,成绩不错的同学更是终日游走在学校图书馆和教室中自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二结束时英语四级考试的那段复习时光,每天都抱着一本单词书去晨读,个个劲头十足,有很多同学都一次性通过四级考试,这算得上是四年来大家最同心协力办成的一件事了。

大三,奋进与拼搏。大三可谓是四年中学习任务最重的一年,各种专业课如此而至,有时候上课很难跟得上老师的进度。就我个人而言,上课总是三分钟热度,每次连续的两节课我只能在前一节课中认真听讲,后一节课难保积极性,终于被这些枯燥无味的专业课给打败,然后就开始玩手机等待下课铃声。久而久之,即使上课认真听讲也很难再听得懂,因为之前已经落下很多,想要继续学好专业科的话就得自学。现在想想大学四年几乎都在自学,老师只起引领的作用,他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东西自己领悟往往更重要。进入大三下学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很多人开始着手考研或考公务员。我本身就是个考研的人,对这段时光记忆最为深刻。我从大一开始就已经决定要考研,所以没有经历过是否考研的迟疑阶段。之前总是听别人说考研是一件需要很有毅力的活。现在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我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复习的,起初每天复习一点数学和英语,到中后期每天都早出晚归,日子虽然过得很辛苦很枯燥,但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的是四年中最充实的时光,能算得上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在在这段日子里,最难挺过去的莫过于大三的'两个月暑假。20xx年的某一地方有个格外炎热的夏天,温度达到42℃,白天顶着酷暑去参加辅导班的复习课程,晚上自习到十点多,夜里在宿舍几乎是热得睡不着,但坚定的信念驱使着我们每个考研人都在坚持着,因为我们想借着考研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圆了自己大一就开始的梦想。经过考研,我觉得世上的事,只要认真做,加以坚定的信念,总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事不畏难,知难不难。

大四,伤势与惜别。步入大四,毕业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很多同学都在外实习或找工作,找到工作的固然可喜,但就业困难的同学也很头疼。那段日子里,我记得班里有个就业困难的同学终日茶饭不思,有时候一个人在宿舍发半天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早知道今天这么难混,我真应该大一开始就好好学习专业课”。是啊,如今他的悔意已经表露无疑,但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未来是什么样的道路,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大四,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时期。拍毕业照的那天,每个人都试着掏出手机彼此合影,仿佛想将四年的情谊都定格在一张张的笑脸上。

转眼间,毕业了,在拖着行李箱缓缓离校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离别时的伤感,有的人眼含泪水,有的人彼此拥抱,有的人约定他日重聚的时间??回首四年,奖学金、入党、考研,总算是不虚此行,无悔四年!

毕业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名词,以前最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也非常想尝试着去做。毕业了才发现以前埋怨的太多,做的太少;失去的太多,珍惜的太少。毕业是一个形容词,记录着我们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它就像一本日记,记录往事,勾勒过去,心中充满无限感慨。说真的,我到现在还没搞清毕业是喜悦还是苦涩。回首望去,往日的酸甜苦辣都留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路,一直在走,带着感动和感激,我将满载自信而行!毕业了,也许我们即将远行,可我会深深铭记大学四年难忘岁月带给我的一切。感谢工业大学,感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感谢在成长道路上教导我和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朋友,诚挚的感谢你们,愿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切安好!

在这里送给后来者一句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不应该毫无声息的来再无所作为的走,我们要努力证明自己,让自己不要再留下遗憾!

毕业典礼观后个人感想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校园里热烈的凤凰花一次次开了又落,终于,到了我们要说再见的时刻。建南的钟声、白城的海浪、嘉庚像的肃穆庄严、芙蓉湖的清秀旖旎……一切都还在眼前,却即将落入回忆;当离别越接近,我们才越发现这段岁月弥足珍惜。是的,正是在这所依山傍海、独具魅力的南方之强里,我们一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回首检阅这段不悔的岁月,无不充满了对母校的深切依恋、对老师的由衷感激、以及对同窗的`真心祝福。

翻开这本青春纪念册,四年前的那个九月,海的另一边,我们拖着大大的行李箱,以好奇、兴奋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所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那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广播里那句铿锵有力的“自强自强”,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让梦想起航。漳州校区的两年里,绿茵场我们身着军装英姿飒爽,舞台上我们载歌载舞各显特长;图书馆里勤于求知,运动会场敢于拼搏……大一大二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尽显厦大学子的才情与热血。

随着浩浩荡荡的跨海搬迁,成长便成为了那抹浅浅的海湾,曾经的我们在那头,如今的我们在这头。我们不再空想不再轻狂,本部的校园更是一个教人思考梦想是什么,如何圆梦的地方。这里一如既往的美不胜收,我们依旧踏着“自强自强”的歌声穿梭在落英缤纷的小路上。然而,面对毕业后即将到来的未知,心中的那份责任让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理性精神和求知欲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洞察社会,思忖人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例,我们学着以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的方方面面。浩瀚学海里,我们尽情徜徉;社会实践中,我们勇于担当。我们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希望在大学最后的阶段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乘风破浪,远航;以正义、博爱的胸襟和勤于思考、善于批判的精神,勇挑经世济邦的大梁。还记得么,晴空中的五老峰巍峨俊秀,我们沐朝阳而苦读,枕书香而深思;还记得么,月光下的上弦场温柔动人,我们听海浪而抒怀,望星空而畅想。我们胸怀凌云壮志,笑看芙蓉花开;以囊萤、映雪的精神,博学之,笃行之,勤业之。一路走来,纵然学术的道路经历过坎坷,纵然生活中总是好事多磨,但每一个坚定的脚印终究让我们从稚气青涩迈向了从容成熟,从遥望梦想迈向了收获硕果。

漫漫大学路,回首时,可曾想过,谁欤操钥发其藏,谁欤普渡驾慈航?我想,在座的各位毕业生都一样,有太多感谢的话,要送给一路陪伴我们的人。感谢母校,是您用包容的精神、坚毅的品格和浓郁的人文底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大学情怀的熏陶下一步步成长。感谢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师长,谢谢你们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教授我们知识,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山仰止的品德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是你们将世间最无私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支持我们、关爱我们,在追梦疲倦的时刻,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让心灵休憩。感谢四年的同窗,我们曾一起挑灯夜读奋发图强,也曾一起做尽傻事贻笑大方;何其有幸,这段经历有你分享。

篇8

而是给予

改变生活?旅行、游学、挖掘自身兴趣所长……玩转公益?捐款、捐物、兴办各类慈善活动……然而有一天,当旅行遇上公益,一个理念由此应运而生——“平民公益新生活”:不为公益而公益,不为旅行而旅行,将公益融入旅行,用

旅行丰富人生。

安猪,39岁,本名余志海,出生于广东,现居北京,上述理念的倡导者。他做过IT,跑过市场,做过项目管理。然而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从一个业余的旅行背包客转型为一场爱心公益行动——“多背一公斤”的缔造者。

2004年4月,安猪的一个朋友从云南背包旅行回到北京。这位朋友在云南雪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遇到了两位支教女老师。

朋友离开村里转道下一个村落的那天,两位女老师找到了他。原来。朋友将要前往的村庄里也有一位支教老师,由于当地环境艰苦,那位老师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两位老师嘱托安猪的朋友:“如果你遇到了她,请一定告诉她‘你并不孤独!’‘坚持就是胜利!’”当这位朋友将嘱托带给那位支教老师时。那位老师闪着泪光告诉朋友说:

“谢谢你!这两句话让我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朋友的故事给了安猪很大的震撼:一句嘱托能重燃一份希望,让山村的孩子受惠、受益,那自己是不是也能为乡村学校的孩子做些事情呢?

一时间,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开来:自己是背包旅行的忠实粉丝,很多背包客都喜欢走偏远的小道,能否将他们动员起来,在旅行中多背一公斤东西,给那些偏远学校送去一份帮助?将旅行和公益结合起来,让旅行不再纯玩,让公益变得更可行?很快,安猪就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并为这个活动创办了一个名为“多背一公斤”的网站。

2004年10月,安猪踏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多背一公斤”的旅行,目的地是安徽歙县的一所乡村小学。从县城坐了40多分钟的小巴,再走七八里山路,安猪提着自己和朋友拼凑的一箱书和文具,走进了另晰小学。

在去那之前,安猪对乡村孩子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等待救助的弱势群体”。但实际上,呈现在安猪眼前的并非如此,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的精神面貌却是开心、快乐,充满了童真的,他们毫不怕生地和安猪说笑。十分热情地拉着安猪打野战。

旅行的第二天,安猪和7个孩子相约在村旁的小溪边野炊。孩子们各自从家中搬来了锅碗瓢盆,还带了自家种的玉米和南瓜。其间路过小卖部,安猪打算买几根香肠给孩子们开点小荤。1块钱3根的香肠,安猪买了21根,总共7块钱。

待安猪付完钱,令他意外的是,大一些的几个孩子纷纷将1块钱递到他的手里。孩子们的自尊、自足和懂事,让安猪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不是施舍,而是给予。

通过网站的传播,一些热爱背包旅行的朋友纷纷加入到“多背一公斤”的活动中。对于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来说,这既是旅行,同时也是一场特殊的公益。他们有的是单身白领。有的是年轻夫妻,也有带着孩子前来参加的家庭组合,而对于这些家庭组合来说,除了在旅行中锻炼孩子,也能让他们走近农村孩子的生活。

1kg的行动:公益是携带物资

与信息的旅行

在安猪的理念里,“多背一公斤”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倡导新公益生活的发起者。他提倡参与者自行组团,多则40人,少则四五人,可同城,可跨区,只要志同道合,便可一起旅行。

每次出发前,每个小分队的组织者都会事先与学校沟通,孩子们需要什么便背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的公益活动,单纯以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孩子们的需求——拿一箱文体用品应对所有学校。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这些。像安猪就应邀背过10斤猪肉。有的朋友背过鸡蛋,有的朋友背过饭盒。还有的朋友甚至背过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去学校。

2005年年初,几位背包旅行爱好者通过“多背一公斤”的网站加入到安猪组织的活动中,结伴踏上前往河北一所偏远小学的旅行。当淳朴的校长得知安猪一行来自北京时。特意邀请安猪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面对二十几个二年级的孩子,没有上课经验的安猪决定来一回老生常谈:“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结果好多孩子并不知道理想是什么意思,于是他换了个问法:“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令安猪惊讶的是,大部分孩子说长大要当农民。有个小女孩还骄傲地说:“我长大要当工人,每月寄400元钱回家。”其实,孩子们对农民和工人的认识源于他们的父辈,或留守耕种,或进城务工,成为某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这让安猪意识到:单一的物质支持并不能开阔孩子们局限的视野,无法给孩子们一个可以对未来展开长远想象的空间。视野的局限远比物质匮乏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除了物资,孩子们更需要信息。

于是,安猪开始为“多背一公斤”设计更多的信息支持。他在“多背一公斤”的网站倡导参与者能背一些富有信息的物资去学校,能多跟孩子交流,甚至能给孩子们主动上一堂课,尽可能地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2006年8月,安猪辞去了IT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多背一公斤”网站的建设中。他往返在城市间,做调研、找资源,并将更多的、遍布全国的偏远学校的信息公布到网站上,方便全国的背包旅行爱好者能就近了解信息。同时。他还在网站上设置了互动环节,方便志愿者交流心得,分享感悟。

1kg的盒子:旅行中的平民公益

在安猪印象里,曾有一堂课让他记忆犹新,临时的主讲教师是一名念过心理学的女白领。课堂上,她问孩子们:“你们认为北京有什么呢?”几个父辈进城务工的孩子纷纷站起来骄傲地说:“我爸爸说北京有高楼大厦。”“我妈妈说北京有大学。”

作为城市人的价值观,自然认为城市比农村好,定会以此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靠知识走进城市。然而那位女白领却没有这样想,她问:“小朋友,你们的家乡有什么呢?”孩子们愣了一会儿,几处小声地响起“有山”、“有水”的回答,女白领笑着说:“对了,这些可是城里没有的呢。老师很羡慕!”她引导孩子们发现家乡的美,给他们呈现出一个平等的形象,以此树立他们的自信。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轻松地完成一堂教学课。

于是,2011年8月,安猪又为“多背一公斤”活动开创了一个新的项目“1kg盒子”。所谓“1kg盒子”,涉及手工盒子、美术盒子、阅读盒子、戏剧盒子四大种类,适合3岁以上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

每个戏剧盒子里,都配备了彩色蜡笔、白色卡纸、头箍、双面胶、剪刀。“临时讲师”可以根据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喜欢的角色头套,然后戴上头套,根据头套的角色表演故事,锻炼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表现力。

阅读盒子包含《一园青菜成了精》(编自北方童谣)、《小黑鱼》([美]李欧?李奥尼)等10本世界知名的童话故事,以阅读和延伸活动为主。

安猪将“1kg盒子”的申请链接放在了网页上,每个活动的组织者都可以通过“多背一公斤”的网站向安猪提出申请,并由组织者统一免费领取相应的盒子。

直到2012年3月底,通过网站申请的“10kg盒子”已经达到1885个。据“多背一公斤”网站反馈。参与“多背一公斤”活动的人数也已达到6000人次(不包括各地的“多背一公斤”分组)。

“多背一公斤”让公益旅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更广泛的人群,让旅行不再是简单的旅行,也让公益摆脱了单纯捐款与捐物的狹隘定义,在真正的助人者与受助人的互动中,走进人们的生活。有的朋友甚至组织一场暴走十几公里的“多背一公斤”活动。只为给孩子们带去lkg的物资,带去1kg的信息,带去一份满满的爱。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6-02

一、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加强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否拥有感恩的心态是评价一名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准。开展感恩教育,号召大学生见贤思齐,是历史传承的要求。高校重视感恩教育,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加强感恩教育,是培育贫困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工作保障机制,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贷(生源地贷款)、勤(勤工俭学)范围不断扩大,为贫困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受资助的大学生应知足感恩,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国家、社会、学校的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有的贫困生过度依赖资助政策,把无偿获得资助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认为学校和社会为自己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思感恩。有的贫困生斤斤计较于获助金额的多少,全无关爱他人之心;有的贫困生对资助者不闻不问,冷漠相待;有的贫困生对集体组织的感恩活动缺乏热情,消极参与;有的贫困生毕业后借贷不还,躲避还贷等。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不利于我国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所以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3.加强感恩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其道德修养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但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良竞争造成了人心涣散、道德沦丧等负面效应。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合作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个体与社会所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进而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将自己所接受的恩情转化为学习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感恩、宽容、谦和的品质和互助友爱的奉献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极端行为时有发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逐年增加,这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上大学之前,学生在传统家庭管理方式下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遇事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依赖父母和老师。但上大学后,大学所要求的自主性开始显现,部分学生一遇到挫折便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学生在恋爱时受挫,造成心理郁闷,难以承受打击;觉得生活灰暗,产生厌世心理,甚至选择放弃生命。如果这些学生是懂得感恩的人,知道自己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会因为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而积极坚定地走下去。

2.浪费行为严重,缺乏勤俭品质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奢侈浪费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穿金戴银。在当今的社会奢靡风气影响下,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变成了了“寒碜”的行为;奢华浪费作为一种陋习,而今竟成了“光荣与时尚”。不少学生甚至直言“我花的是自己的钱,饭菜想倒就倒”等。有的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浪费尤为严重,聚餐酗酒,乱丢东西,不但不对母校的培养心存感激,还将其浪费行为进行宣扬,这都是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3.盲目攀比,过度消费

有一项调查表明,吃喝、娱乐和消费品(服装、化妆品、饰品)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项目。其中,吃喝占47.65%。此外,有29.25%的大学生把钱用于娱乐,有27.9%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占多数,尤其是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把钱用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品上。不少大学生平时不怎么和父母联系,只要联系就是伸手要钱,从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反倒是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此外,不少学生节约意识淡薄、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电脑、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有不少学生追求时尚,频频更换手机,理由是原来的手机“过时了”;而购买电脑后用于学习的学生还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用于上网打游戏、追电视剧,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

4.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过程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精神压力很大,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

5.对老师缺乏感恩之情

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当下的大学生上课迟到、逃课、无视课堂、不尊重老师的现象颇多,而且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良行橛惺偏颇,不能积极反省自己的错误,习惯于我行我素,遇事时偏激者甚至会丧失理智,盲目对抗,做出不理性的事情,造成恶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强化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感恩报恩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所以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 ,使其人性向善,胸襟开阔,多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 ,少些攀比 ,努力向他人学习;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使其积极投身感恩实践,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加强家校沟通,从家庭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高校辅导员应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辅导员要引导父母对孩子不要溺爱,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应激励起孩子的自强之心和奋斗之心,同时教育孩子在接受他人椭的同时学会自立;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情怀的培养,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时及时引导,对孩子关爱他人的言行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

3.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的氛围,创设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班会、团会、党团日活动、毕业生教育等契机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还可以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配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感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把空洞的说教变为生动的体验,增强实践感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采用一帮一、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普及感恩的理论与意义,营造感恩的氛围。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时,开展“爱要让你看到”的主题短信评比大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和父母沟通交流,表达感恩之情。在5月25日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中,举办“让爱与你同行”人际交往系列活动,包括“书信漂流”“光阴的故事”“爱的抱抱”广场活动等,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感恩同窗之谊。

4.积极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宣扬正能量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关注。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要积极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引导贫困生对社会心存感激,将“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作为行为准则,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乐于去帮助他人。学校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如参与社区服务、义务支教、暑期三下乡、争当青年志愿者等,在活动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获得被接纳的归属感,增强自身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善于引导、把握时机,将感恩教育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比如积极树立典型,开展学习活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邀请身边的榜样作主题演讲,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宣扬感恩回馈的正能量。

5.充分利用课堂,加强网络宣传,开设网络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比如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知恩识恩。同时,学校可以搭建感恩主题教育网站,建立网络感恩教育资源库,提供感恩题材的影视作品、励志歌曲、新闻图片、公益广告等,宣传以感恩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讲述凡人善事,抨击社会上存在的丑陋现象,开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感恩教育的合力。

6.开拓感恩行动的渠道

学校在进行感恩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开拓感恩行动渠道。比如,组织进行感恩道德模范的评比与宣传,掀起学习道德榜样的热潮,对于他们的优秀事迹,学生亲眼所见,会深有感触,这些道德模范为学生树立了生动、形象的学习典范。例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聘请道德模范董明来校作报告,并于2016年5月27日在学院举办了德育导师聘任仪式,成立董明工作室,让董明的精神深深感染学院的学子!

参考文献:

[1]李红海,李雯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特性与实践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周元明.感恩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7(7):46-47.

[3]金妍妍,李建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0(4):91-95.

篇10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在中学工作已经40多年,做过多年老师,当副校长和校长20多年。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最深切的感悟是: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内核,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没有这个内核和基础,教育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沙聚之塔。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我们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的进步,更要关注情感品质的提升,走进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所有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有了这样的爱与尊重,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顶住压力,持久创新,执著追求。

人大附中2008届有一个毕业生,他身体比较弱,还病休过一年,学习基础一直比较差。他父母只有高中学历,非常希望他能考上好大学,所以,他在心理、学习上压力很大。他非常喜欢音乐,高二时想参加社会上流行的“超男”比赛,但父母担心他考不上大学,不让参加,他就和家里发生了矛盾。他父母没办法,就找到了我。我对他父母说:这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天赋,让他参加比赛试试吧。到了高三,他父母坚持让他学中文,而他自己想做音乐编导,又与父母发生了争执,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他的父母很着急,又向我求助,我对他们说: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厢情愿地给孩子设计,他喜欢学什么就应该支持他。我还找了一个搞音乐的家长帮他辅导专业课。这样,这学生就有了动力,非常刻苦地学习文化课,最终以很高的专业分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一年后,这个学生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和20多首歌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每次听到他创作的校歌,我心里都很激动。如果我们不尊重他的兴趣和选择,非逼着他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可能他连大学都考不上,但现在他成了一个有感恩之心、有专业追求的人,这就是尊重与爱的结果。

几年前,我校高三还有一个学生突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参加高考。分析原因后发现,他的理想是学文科,但父母坚持让他选择理科,这成了他的心病。了解情况后,我想只有再重读一年文科,才能解开这个心结。一年后,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现在美国留学,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患病之前,他已经通过会考,可以算是从人大附中毕业了,学校完全可以听之任之,但出于对学生负责、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我们作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挽救了这个陷入危机的生命和家庭。

人大附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艺术、体育或其他方面有天分,有特长,但学业不一定出众,有的甚至分数很低;也有些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尊重、培养他们,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有人说人大附中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为什么能出奇迹?我想,是因为爱与尊重,因为我们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发现与培养。其实,好学生很多,只要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个个都会出类拔萃。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人的天赋才能各有不同。基础教育既要在教育的起点对每个学生“求平等”,又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他们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谋自由”,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60年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很少培养出顶级人才,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教育角度讲,我认为首先要从小抓起,创新人才要早期培养;其次要改革创新,要学习先进经验,研究教育规律,要允许实践者创新。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有8处提到了“拔尖创新人才”,明确提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这样的契机与挑战面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紧迫感、责任感,以忧国忧民忧教育的情怀携起手来,认认真真地为教育做实事。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必然会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遭遇与之不适的阻力,只有通过综合创新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回顾人大附中创新发展的历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要创新就要有突破。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压力能创新,激励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说到突破,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突破,首先应该体现在课程改革上。传统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拔尖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持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校本课,改革必修课,开发选修课,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依托“创造发明”课、“研究性学习”、“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提高”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虚拟科学实验室、平面技术设计等科技制作教室,150多门选修课中有几十门课程都与科技创新教育相关。

201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瓦·米勒一行访问人大附中时,在远程教室,看到美籍外教的英语数学校本选修课与贵州、河南、新疆、四川、宁夏等地的学校进行同步教学;在“中美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研究课上,看到人大附中学生与美国托马斯·杰弗逊中学及伊利诺伊理科高中的学生进行提高风能发电效率的合作研究。参观结束,米勒先生说:“人大附中让我们有幸在今天就看到了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发现与培养。2011年,人大附中有七八个孩子获得了世界冠军。其实,好学生很多,只要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个个都会出类拔萃。

美国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被称为“中学生的小诺贝尔奖”。人大附中学生施轶萌于2011年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和4个专项一等奖。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她入学时并没有显得特别出色。当时她父母带着她找到学校,说孩子从小特别喜欢观察昆虫,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希望能在人大附中发展这方面的特长。我看这孩子很有灵气和潜质,就同意了。高三时,她入选参加英特尔大赛,但她不想去参赛,因为她没有获得保送资格,5月份参赛肯定会影响高考。主管老师找我说明情况后,我想,我们国家缺的就是这样的好苗子,一定要想办法免除她的后顾之忧。最终,我向一位重点大学校长推荐了她,她才全身心地投入实验,最终获得了大奖。可以说,施轶萌是人大附中众多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代表。

要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必须创设丰富的、个性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目前,人大附中已开设了几十门校本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体育与艺术4个领域的选修课150多门,法、德、西班牙、阿拉伯、日、韩、俄等10门第二外语选修课,以及英语物理、英语戏剧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这些课程有很多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但只要学生愿意学,学校就开设。

比如,为了满足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我们将JA课程纳入了校本选修课,后来又与“JA-CHINA国家青年成就”合作,陆续引进了“学生公司”、“JA经济学”、“国际市场”等系列商业性课程。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到今天也没有真正的老师,而是由老师组织在学习中有心得的学生来讲,毕业的校友利用课余时间回来讲,师生都讲不了的就一起在网上学。2011年,冯路、郭弘烨两名学生在“JA全球商业挑战赛”中从全世界38个国家的53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中国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总冠军。这两个很普通的中学生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喜欢,愿意学,愿意研究。

如何激发每位教职员工创新的激情和潜能?我认为关键是尊重,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发展诉求,才能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学校教职员工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和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校长的创新理念再先进,学校发展目标再宏伟,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学校工作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在老师,我们不仅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还要创造适合每一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如何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创新的激情和潜能?这需要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我认为关键是尊重,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尊重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和发展诉求,才能发现他的亮点,才能千方百计地为他搭建平台,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我校物理老师胡继超十分喜爱桥牌,知道人大附中开设了桥牌选修课,就想成立一个桥牌队,但没有几个学生报名,他就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安排胡继超在升旗仪式上发言,对全校师生讲学桥牌到底有什么好处,并在此后的课程、比赛等一系列问题上给他开绿灯。这种尊重与支持极大地激发出胡老师的创造能量,桥牌活动在人大附中开展得风生水起,桥牌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之一。目前我校开设了4个层次9个班级的课程,每学期有近400人次选修,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也因桥牌有了改变。学校桥牌队成立以来,多次在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中摘得冠军,6名学生入选国家队,出国参赛。2011年12月,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一行访问人大附中,对学校桥牌活动及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

胡继超是人大附中众多老师的一个代表,使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其实,尊重与创新之间有一个传导环节,那就是“需求驱动”。学校尊重了学生和老师的内在需求,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需求,他们就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这种具有生发力的个体行为,就汇聚成了学校整体的创新源泉,学校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可以说,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创新成果,都是尊重和满足学生及教职员工发展诉求的结果。

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有一个关键词——“每位”。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好老师,但这并不能决定这所学校的办学品质,有时候,一个不合格老师“毁人”的作用往往更大,所以必须提升团队的整体素养。把平凡的人激励起来,形成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教育,这是人大附中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的核心内涵。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以创新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形成一种机制、一种氛围,也就是人大附中人常说的一个词——“气场”。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改变、提升每一个人。多年来,我们下大力气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收到了效果。

在人大附中,像胡继超这样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教职员工还有很多。化学实验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音乐老师把自家的录音设备搬到学校,建成了人大附中“录音棚”;食堂员工组建农民工舞蹈队,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我常说: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人大附中是个大舞台,校长就是搭台子、拉大幕的人。如果说人大附中真有什么魔力,就是她能点燃每个员工心中的梦想,让他们活得有追求,有尊严,有价值。

我们尝试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长期的“帮扶”实践证明,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批优秀校长和优秀老师。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我国基础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同时强调这种公平建立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之上。因此,优质学校肩负着帮扶薄弱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优质学校校长应该变“独善其身”为“兼济天下”。

虽然人大附中的力量有限,但我们还是尽一切努力,尝试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们先后与中西部7个省市12个地区的中学“手拉手”联合办学。为了使北京山里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我们与延庆永宁中学结为手拉手学校。2007年选派了11名骨干老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老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老师就达1800多人次。2010年,这届70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超过了本科线。

近年来,我们陆续接纳了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北京周边薄弱校的数百名学生到人大附中短期“留学”。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少年凯萨尔,是新疆“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的小演员。2008年9月,我们破例招收他和另外两位少数民族孩子到初一年级就读。现在,凯萨尔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不仅适应了人大附中的生活,还参加了学校男子舞蹈团,他的艺术天赋得到了舞蹈教练及同学们的夸奖。

如何利用网络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建与共享,也是我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2005年,我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机制,支援教育欠发达地区。迄今,“联盟”已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惠及60多万师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位老师感慨道:“联盟使课堂跨越了时空,让山里娃和城里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长期的“帮扶”实践证明,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批优秀校长和优秀老师。近年来,我们向北京周边学校输送了几十名优秀干部,把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传播开来。在市、区教委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合并了海淀区西颐实验学校,深度共建北航附中,托管蓝靛厂中学,与农大附中、翠微中学“手拉手”,创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朝阳学校,开创了了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

2009年4月,“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和“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在人大附中成立。“双卓基地”成立以来,举办了“国际名校长论坛”,学员们与50多位国外名校校长、500多位国内校长共同研讨教育创新专题;在哈佛大学举办“中美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为培养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搭建了高层次平台。人大附中还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中学,两次承办“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高中数学班”。

篇11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提到首位,为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在客观规律性与实践主体性的统一中展开的对主体性的研究,对研究教师怎样进行有效教艺迁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教艺迁移释义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往往把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模仿教学技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学者即良师”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知识至上的专业发展观,忽视教师个体内在的教艺迁移对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影响,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艺迁移的科学指导,缺乏教艺迁移的理论研究,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艺是教师以内化的方式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艺术,体现了教师实际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教艺具有个体性、动态性和策略性等特点。对于教艺的不同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工具主义教育理论思维的模式是“教与学之间的对应性”,即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设计教师教的行为,这种研究既不是科学的,也不是价值思辨的,而是技艺的研究。教学是技艺性的表述更为恰当,应把教学过程(课堂生活)理解为一种技术过程。[2](60)皮亚杰曾有一个理想,即把教育学最终构建成一种类似于医疗学的学科,能够准确地诊断病症,开出处方,医治疾病。[3]然而,这是把教学活动作一种技艺的简单化处理。杜威对教学过程的思考,除了从心理学角度作技艺性研究之外,还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因而具有社会学意义,扩大了教师教学技艺研究的内涵。夸美纽斯把教学理解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4]是泛智主义,其实也是泛“艺”主义。甚至哈里·道(Dow,H.)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的选择、训练、职业指导、工作条件以及人员补充的方式等都应参照其他表演艺术的特点。他把教师的工作手段更加绝对艺术化了。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当代,知识的外储化趋向日益强盛,教艺迁移的策略也就真正从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附属”角色,转变为主要角色了。

教艺迁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特指,即不等同于以学科专业为职业的人,具体说就是数学教师的数学智慧不同于陈景润的数学智慧,李吉林的语文智慧不同于文学家的语文智慧。[5]教艺迁移是另一种智慧──实践智慧。教艺迁移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种习得的教学技艺对其他教学技艺的影响,也就是教师把教学技艺拓展到最初形成时的狭窄情境以外,是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技艺结构进行平移、延伸、改组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技艺的过程。教艺迁移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是教师教育观,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的深刻折射,是教师内在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可以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迁移来掌握和提高。由于教学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阶段,教学能力和在其基础上形成和升华的教学艺术的提高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艺迁移也伴随着教师发展的始终。教师所有新的教艺的形成都包含了先前已经发展起来的教艺,包括教师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上课、如何评价、如何管理课堂、如何组织课外活动等等。

二、五种教艺迁移与教师专业发展

从“技术合乎理性”的观点出发,教艺作为一种实践的技能必须合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已经成为理解教师是如何形成其能力的关键。教艺迁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教艺的“消费”价值和直接使用价值;其二是教艺的“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前者是指教艺可供教师消费和直接使用的价值,比如,数学教师把讲平面几何的教学方法迁移到立体几何教学中,像这些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教艺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直接迁移并使用它们,并可能避免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和错误。教艺的“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是指教艺在迁移中实现了对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完善作用,比如,对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妥善解决。这种价值显然与前一种价值不同,它不追求教艺迁移对教师的即时效用,而是着眼于对教师教艺的改造、发展和创新。

(一)认知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无论是对教学环境的把握,还是对教学活动目的方向的选择、活动工具手段的利用、活动程序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在借鉴、利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创造,避免盲目探索,并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此,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教师个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方面。

由于教艺是无限复杂的且作为认识主体的教师具有巨大的能动性,所以教艺迁移凝聚着教师个体的心血和智慧。而智慧的获得必须通过智慧才能被认知,否则智慧也成为未知。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指教艺是由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基础上,以包括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技艺在内而形成的一个操作性体系。认知性教艺迁移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教师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教艺迁移的实现一部分是可体会、可描述、可观察的,因而也是可操作的,而另一部分是模糊的,教师主体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由于教艺迁移直接影响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的解决,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此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实践智慧,是教师实际使用和个体建构的对教育教学的主体认识。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教艺必关联着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做事的知识,开发课程资源的知识,行为和方法的知识。例如,对教材结构的认识、一堂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能吸引学生,等等。教育实践性知识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迁移运用,就属于认知性教艺迁移。

(二)效能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主体性是人对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实践改造性,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特性,是高扬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体地位对世界改造意义的特性。[1]教艺的迁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是教师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感体现。当教师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遭遇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时,教艺迁移才能够产生。教学作为一项专业,需要教师作出独立明智的判断、决策、革新和创造,维持一种能力感、效能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是由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组成的,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无意识活动的潜能,使教师顺利实现教艺迁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以注重过程、追求自我效能感为特征的教艺迁移使教师意识到了自己理智的力量,找到了自己教学技艺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比如,以往的作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语文老师布置题目,提几点要求,而学生是在编作文、造作文。在一次开放的作文教学中,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六(1)班一堂语文校本课上,谭老师在教学生“折纸桥”。她发给每个学生一张A4大小的白纸,教大家折成一个折扇形的纸桥,纸桥可以载重,能放上5本以上约1公斤重的书。在做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让他们边做边思考分析力学原理,然后再让学生就此写作文。通过亲自动手、动笔,学生有了切身体会,作文就写得生动具体了。[6]任何教学都应做到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来写作,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来研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通过写作学会写作,在做中学,在做中接受指导,使教室变成教师工作室。这样的教艺迁移是对传统“灌输式”作文的颠覆,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归还给学生,走下了令行禁止的神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别需要,“布道者”的教师教艺变成了“脚手架”,教师在学生的乐学中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并成为教艺创新的动力。

(三)情境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再是仅仅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展开的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是一个活的、流动的情境性的过程。所以教艺迁移有时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教育机智的临时发挥。如果教师心目中只有教案,坚决贯彻和执行教案,而不能在临时情境中“节外生枝”地迁移教艺,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命和活力。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教学基础上,还要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节奏、语言、机智,以高度自觉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协调能力,成功应付课堂教学的多元情境,“像是脑袋后面长了眼睛”。情境性的教艺迁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即不是从相互排斥的理论观点而是从自身局部的“存在方式”来考察。需要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无限地受情境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7](231)的方式来处理。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的迁移应是有区别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千人一法”的教艺迁移是不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为此,必须加强团队建设,把学校创建成支持性的学习情境,优化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共同学习体,并建立一种信息快速反馈系统。为了使教师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经常性的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和迁移,主动评估迁移的效果和是否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将一般教育教学理论同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相结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育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即兴发挥,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在教艺迁移的过程中,就实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融合。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情境,教师实现了:(1)验证自身的判断;(2)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3)征求他人的建议以及改善自身的实践;(4)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资深教师的多元教学情境也更有利于灵活的教艺迁移,而新手教师相对单一的教学情境的范例,便会使教艺迁移受制于情境。所以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更能汲取教艺的相关特征,也更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提高业务水平。从教艺迁移的情境因素来看,一种是理想化的,不需要任何提示,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能自发地迁移合适的教学技艺;另一种是在他人的提示下也能极大地促进迁移,迁移量取决于学习或迁移时的注意指向。例如,在听课、评课、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在同行、专家对课的点评中迁移便能发生,在除弊立新过程中教师发展了自己的专业素质。

转贴于 (四)经验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杜威指出,书本上的知识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受与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教师高质量的经验泛化和概括水平,可以扩大教艺迁移的范围,是教艺获得的捷径,而经验的匮乏必限定教艺的迁移。例如,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的教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一直从事美声唱法的教师,容易实现通俗唱法的教艺迁移。

教艺迁移的实现必须达到足以支撑迁移的一个最低限度,必须考虑新手教师对最初的教艺的理解和所占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复杂技能的教艺迁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即便资深教师将很多时间用于教艺的积累,也不足以保证迁移的有效性。教艺的迁移不是简单的教学情境的顺应,因为教学情境是复杂而多变的,所以理解性的教学细节更能促进资深教师的教艺迁移,理解教艺的应用地点、方式和恰当的时间,才能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新手教师由于还无暇关注教学细节,便影响和限定了其教艺迁移能力的形成。

不仅如此,教师在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的经验也对迁移发生影响,有些教师常常会把现在的学生与自己的学生时代情况相比较,以自己做学生的角色把对教师期望的教学技艺迁移到现在的“我”──教师的身上;聆听母亲讲故事和观察一个成人如何解释一个问题的答案,同样能带给他有关的显性或隐性记忆,包括如何讲故事、如何与听者进行沟通以及其他一些对于教育教学有用的知识、技能,无论这些技能、知识多么浅显,也都会影响教师教艺的迁移。

(五)反思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升华

教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这里所说的“规范性”更多的是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道德取向和教学技艺等方面。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第二天性”的个人品质,所以说教艺迁移能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体一脉相传的、稳定的教学风格的演进。反思性教艺迁移的核心目的是改进实践,在反思中教师产生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境作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包括教育的对象、条件、措施、效果等方面)作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经常自觉地进行反思性教艺迁移,可以使片段的、零散的教艺得到梳理,并从薄到厚,从分散到集中。所以,累积教艺的过程就是教师亲历教育策略系统化的过程,并促使教师个体成为“育己”专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与一学生发生了冲突,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从教育学生的角度上说并没有什么太过分的,但从学生的角度上说就是过分。当学生说出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回敬老师时,老师震惊之下是打他、骂他、把他赶出课堂吗?课后这位老师反思后认为,批评是要讲策略的,更要看火候。如果当众和学生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无论解决得多么好,都不如不发生这个冲突。所以,贵在预防,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千万不要和某一个人发生激烈冲突,在以后的教学岁月中,该教师再也没有和学生发生类似的事件。[8]

如果说场依存型的教师对环境反映敏感,力图使自己与教学环境相协调,容易实现情境性教艺迁移,那么场独立型的教师由于有很强的个人定向,善于独立地对教学状态作出判断,更可能实现反思性教艺迁移。反思性教艺迁移实现了教师对职业的感悟,这种感悟有三类。一是知识的感悟。在不断扩展、加深知识的过程中,能融会贯通运用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二是方法的感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问题意识,并感触和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意境的升华。教师在不断地感悟教育智慧的真谛的过程中,获得了教师职业生涯的人生体验,建立了高尚的教师人格境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因此,应把反思性教艺迁移建成一种教学研究制度,实现从教育常识向教育理论的升华。

三、教艺迁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定

如果教师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和摸索是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提高的。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据一项来自上海市教师的调查显示,多达44.12%的教师多年来追求原有教学技术的成熟,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作重大调整。对部分骨干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缺乏综合的教学能力,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索性活动的能力。局限的、缺乏创造性的教艺迁移限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艺迁移只能完成部分的教师发展目标,而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教艺迁移主要发展了教师的实践素质和实践应对策略,而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关联的教师个人素质是多方面的,教艺迁移并不能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目标。教艺迁移虽然生成和发展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却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影响非常有限;教艺迁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但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魂,难以实现教师人格技能的提高;教艺迁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疲劳心理的职业倦怠,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却难以完全提高教师职业的身心素质。此外,教艺迁移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变革教育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教艺的迁移不同于教艺的学习,当教师通过了一系列的努力掌握了某种教艺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能应用这些教艺。因此,教师教艺迁移能力的形成比训练单纯教艺更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有些情况下旧有的教学情境中的教艺会阻碍后继的教艺的发展,因为它会把教师的思维引向错误的方向。教师如果把自己原有的错误教艺作为进一步理解的基础,就会产生错位迁移;或者是仅靠记忆事实、墨守成规,不把新习得的教艺与当前的理解联系起来;有些教师也具备了与新的情境相关的教学技艺,但这些教艺没有被激活,不能应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在考试制度下社会、家长对学生升学的期待与学校、教师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发生冲突,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缺乏迁移教艺的自信心,于是限定了个体的职业智慧发展,致使有些人不太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如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艺,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又以“活动填鸭型”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多的低水平课堂教学)、“机器填鸭型”教学(多媒体刻板化的运用)的面貌出现,教师虽然运用了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但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艺,是一种错误的迁移。

(二)教艺迁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的全部

教艺迁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教艺迁移作为教师的一种直接体验、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的实践行动,还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将教育科学知识内化为个体的教育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学习,在动态持续的积累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以靠近求真的教育。所以,教师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要注意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使自己的缺点更加突出,在错误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进行错误的教艺迁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应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而错误的教艺迁移将引导教师个体走入歧途。布鲁纳说:“教的理论是以学的理论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2](48)由于教艺在“折旧”,所以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也需要教师以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职业情感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在教艺顺畅迁移的基础上实现创造迁移。例如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使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教师还是全部照抄照搬传统的教艺,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

教师的教艺没有唯一的和终极的目标。“每一完成的行为都可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新的和开放的‘目标’的跳板”。[7](168)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个人实践”的构建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逐步发展完善,呈现出动态化的、滚动的态势。教师的教艺从简化、低水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开始,持续进行愈来愈多的、厚重的、多维的、立体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智能和情商的发展。教师教艺的迁移以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迁移的结果是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向。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三)教艺迁移是实践的主体性与客体制约性的矛盾统一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某种教育不是以一种个别的文化实体与其他的教育碰撞的,它是作为整个国家、地区、民族这个大文化实体一起而与其他文化实行交流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深深内化在教师的教艺之中。所以,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是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不能要求他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理想代表,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受到现代流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又构成了他的整体行为模式与态度,影响其教育理想的实现,这势必会造成教师教艺迁移的困惑,从而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错位。在特定约束下的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教师教学生活方式的改造,它不仅包括观念、思维、话语、价值的改造,还包括礼仪、规则、实践行为的改造。

有潜能的教师的作用可能会受到缺乏想象力和不适宜的课程以及那种令人沮丧的环境条件的限制。正如古德兰德所说,“‘一切事情都取决于教师’的观点过于单纯和夸张了”,[9]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学校的使命感、负责人、政策和中心工作方针,家长的关注与合作、传统做法和教职员工与学生人数的稳定性”。[9]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甚至决定了是否鼓励教师形成、使用和发展新的教艺。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不变的,因为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而是依据具体的教育目的而有所变化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起到什么作用,也必然对教师的教艺迁移形成种种制约。校园文化、校风、校训也同样制约教师教艺的迁移。特色鲜明的学校教学风格,可能会使某些教师失去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同时,课堂里教师的实践,不仅有认知性的实践,还有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伦理性实践,所以应从多维角度加以审视,比如从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语言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制度性地位的影响,任意使用话语霸权,表现在:(1)强制、压迫。一言堂式的、命令式的、专制的、不容置疑的、没有商量的话语特征。(2)惩戒、绝对,用言语挖苦、讽刺,即“心罚”。[10]这种一贯的教学语言表述方式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改变这种语言使用的教艺迁移恐怕不仅仅是教师个体所能做到的,它受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一种情境下有效的教学技艺,在另一种情境下未必适合。教育情境由教师、学生及其数量(班级规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同一教学技艺在大班效果好,但在小班就不实用,难以实现教艺迁移。我国基础教育的物质设备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从传统教艺向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动手做”或发现式学习等方式的迁移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最近几年,一些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良好的愿望却难以实现理想的结果。据当地人反映,这些高才生不仅知识、观念与山区实际的距离太大,就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让当地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城乡文化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差异也难以进行理想的教艺迁移。

一种教育,只有它能够帮助个人获得自由,才是真正的教育;相反,如果教育仅仅是帮助个人去适应社会、适应他人,这就不是好的教育。应该反对教育过程中的教艺对教师的奴役,使教师物化、奴化、异化,教师应从技术、制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教师应作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而生活。

参考文献:

[1]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

[2]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3.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5]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6]语文课教学生“折纸桥”[N].信息时报,2002-12-11(4).

[7]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