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4:40: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促进农村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我国迎来了很多的经济政策,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更是如此。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各级政府已经开始加大了对农村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进而使农用技术得到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了整体调整,农民收入也不断地在提高,一个崭新的农村面貌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对农业资金的审计进行深入研究,这是审计领域进行拓宽的一个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加强对农业资金的审计监督,提高农业资金的利用率。
一、细化审计环节
细化审计环节主要包括农业项目的立项,农业资金的分配、管理、拨付、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等环节。农业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对这一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其监控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对各级政府确定的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已经有专项资金给予支持这项工作进行检查。为了进一步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拨付环节,要对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进行重点查处,尤其是对一些危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要注意检查,进而使农业资金能够合理有效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农业资金的项目、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农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农业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农业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审计机关上下结合
审计机关在农业资金审计工作中起到了统领作用,因此其必须发挥好整体作用。上级审计机关在搞好本级农业资金审计的同时应对下级农业投入资金进行审计,上下配合协同作战,以增强审计的威慑作用。这样,一来可以引起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促进资金及早到位;二来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和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干涉,如实反映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下级审计机关应及时将发现的回流资金情况反馈给上级审计机关,使上级审计机关能够利用每年一次的预算执行审计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及时发现下级回流到上级的农业投入资金是否存在以拨代支、资金空转等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注重农业资金项目效益
农业资金审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在审计农业资金过程中,需要对效益审计方法进行探索,进而使可行的农业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得以建立。农业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和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农业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够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才能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财政支农项目效益。有些效益是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体现出来,主要通过对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改善,还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有的体现出来则需要较长时间。
四、与长效机制紧密结合
农业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与国民的生计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加强对农业资金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和处理,但是审计处理并不是最终目的,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才是根本,审计机关应立足“审、帮、促”,将审计处理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应分析原因、找准根源,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农业资金正常有序地使用和管理,使国家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另在审计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违规的物资、设备、工程等招标投标行为,使农业审计问题的处理与农业资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坚持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将阶段性的审计转变为全程审计,并且前移和深化审计关口。农业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所有农业资金都是通过层层拨付来实现运作,一般的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是对已经完工的或者投入使用的项目进行审计,很难收回或归位被挤占挪用或挥霍浪费的资金,对于那些豆腐渣工程进行改变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跟踪审计的确能够改变这一问题,它以农业专项资金的走向为线索,能够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查处和及时纠正,进而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农业资金审计向事前决策、事中监督和事后效果延深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同时也能够使专项资金对地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在立项之初就必须确保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检查是否存在重复投资现象,并且检查农业建设投资项目是否都经过了科学验证,有无虚假标在招标过程中存在;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审计,检查那些挤占挪用、贪污和损失浪费情况是否存在;项目资金追踪审计制度也需要进一步不断完善,为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必须对农业项目进行后续审计,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一、我国农村物流现状
(一)发展农村物流的可行性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最大最严重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从当前来讲,农村迫切需要三种服务,一是货真价实的产品服务(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二是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三是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村物流从农资配送入手,开拓农村市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二)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第一,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农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同时,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农民收入增幅与农村物价增幅反差较大。
第二,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二是为保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三是要满足一些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而我国现在都不具备这种条件,发展农村物流空间还很大,还需要大力发展进行完善。
第三,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渠道。
二、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物流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物流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在农村物流中,由于各环节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设备浪费,导致产品成本增加;物流设备落后,在运送产品过程中,大多使用敞蓬卡车,缺少冷藏、冷冻设备和技术,产品保鲜大打折扣;懂管理又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物流“二元经济结构”十分严重
城市现代化的物流与农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城市与农村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许多物流资源集中于城市,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相互分割,形成典型的“物流二元结构”。外资投资城市原有的城市物流基础较好,并且工业与商业物流相对农村物流较发达,而农村物流落后,对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曾经出现过“东北粮食走廊”走不起来的怪现象:一方面,是世界银行的“现代化投资”;另一方面,是县级以下粮库落后的物流基础。
(三)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2.5亿多农户)、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物流的供给水平。
三、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还相当落后。其中,主要表现在乡村公路、运输工具、通讯网络、商品储存及保管技术等方面。因此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以物流产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流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从而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和带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然较为粗放,农业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农村缺乏高效的服务体系,而且服务体系不健全。通过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和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三)提高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失业及隐性失业现象严重。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如配送、维修、市场调研等,者日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局面。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环境的改善、物流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品流入本地区,而且按照物流活动的规律和管理形式,流入的商品会以较低的价格、快捷的速度、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四、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物流加快发展的趋势
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效用的扩大,无疑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的发展,这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抢先进入这一领域的就有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二)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趋势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产品的商品率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工厂化作业”会出现,农村物流量会成倍增加。
(三)农产品生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以“工厂化作业”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出现,需要农村物流体系与之想适应,使之形成价值链,产业增值性将会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办学资金不足,虽然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前绝大部分地区已建成了小规模的教学楼,可是,教师住房、教学仪器、图书和各种相关配套设施却达不到办学应该具备的条件。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里只有几本破旧而且内容很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仪器室几乎没有可用的仪器,更不用说实验药品,只在门上贴了块仪器室的牌子作摆设;厕所都是简易建成很难打扫,就难以保证卫生的整洁,这样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育教学很难步入正轨。
2、师资浪费。就笔者调查的24个乡镇来看,10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81所,10人以下的班级就有25个班,10—20人的班就有48个班,这些班级基本上都是一个班1--2个老师。据统计,如果把100人以下的81所学校集中起来办学,可以誊出30位老师做其它辅助教学工作。这样的师资浪费多么可惜。
3、学科结构失衡。英、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英、音、体、美、计算机教师,只有语文、数学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只能由语文、数学教师代教,不专业的教师教下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科结构的失衡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4、学校管理跟不上。除乡镇中心小学之外,其余教学点的学校管理者基本上都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学校管理培训,他们大部分都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管理理念死板、不活跃,管理思路不清晰,只凭自己的经验管理。要知道学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套完整、系统和行之有效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措施,要把学校工作引向正规化,是不可能的。加上如今掀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这些管理者更是感觉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
5、生源不足。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一所六个班级的小学少说也应该具备200个学生吧?然而笔者调查的89所小学中,就有43所没有200名学生,有25所竟连100名学生都没有,未达50人的就有12所。在这种现状下,要把他们办成规定的学校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办成减小城乡差距的优质学校了。
二、改善的方法
笔者认为,在今天农村流动人口大、资金有限、管理能力和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办学思路,以促进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在这里,笔者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供管理者参考。
转变办学思路,打破现行的办学模式,改“就近入学”为“集中合理办学”,实行部分学生借宿制,让现有办学能力与实际需要充分结合,达到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目的,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改“就近入学”为“集中合理办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集中合理办学可以使教育资金投入减少。由于办学点的减少,相应的学校仪器、教师住房等一系列的资金开支将明显减少。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减少的资金来改善集中办学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集中合理办学可以使师资浪费得到控制。教学点合理分布后,班级数额减少,教师需求也随之减少了,通过拆并整合后,现有教师得到有效利用,学科结构失衡得到改善,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
一、全面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构建规范有序的资金运行机制
所谓农村财务“双代管”,即由乡镇经管站对农村集体账目及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坚持农村财务“双代管”四不变原则,即坚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管理审批权不变,基本核算单位不变。一是严格收入收缴管理。将村集体的各项收入除按规定留足日常零星开支用款外,其余结余资金要由乡镇经管站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合法、规范、统一的票据,规范资金收入的收缴程序,保证资金及时足额缴入统一的专户,实行专户储存管理。二是强化支出的监督管理,逐步实现由分散管理向归口管理、资金拨付制向报账制转变。除严格控制日常支出外,对村级大额非生产性开支实行重大事项审批制度,村里的大额开支,先由村里提出支出预算方案,并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方案表决通过后,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批备案。再由乡镇经管站按用款计划及时拨付,并监督使用,有效地强化了监管措施。三是逐步推行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理财记账水平,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二、不断强化农村财务审计、民主理财等监督措施,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各乡镇经管站认真履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职责,严格执行《山东省集体经济审计条例》,切实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普遍采取专职审计人员包村包片,落实审计责任制。除日常财务审计外,重点开展了村干部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农村“一事一议”、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二是坚持民主理财,强化民主监督。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民主管理的要求,对农村财务全面实行民主管理,各村都普遍建立健全了3~7人的民主理财小组,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培训。对理财小组审核未通过的收支单据,属于手续不全的补齐手续,并及时交理财小组审核。对违背财经纪律和各级有关政策规定的收支单据,谁办理的谁承担责任,情节严重的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由有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切实规范了农村经济秩序。
三、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公开,构建民主公开的管理机制
财务公开是民主监督农村财务的有效方法。为加强农村财务公开,县里统一规定每月的10日为全县统一财务公开日。村集体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在按程序审计后,各村会计、出纳必须按照审计认定的单据逐笔填写公布榜,审计人员再次审核后在公布榜上加盖审计专用章,然后再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民主理财组长审核签字、盖章,无误后进行定点财务公开。把公开的主要内容再抄到固定公开栏内,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公开栏旁设有意见箱,财务公开后,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及问题按规定进行处理。暂不能解决的向群众做出解释,直到群众满意。在每月财务公开日后,各乡镇党委、政府都组织专门人员逐村进行检查,在各乡镇对各村公开情况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县里由组织部牵头,从民政、监察、财政、农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每月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全县通报,使莒南县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农村财务管理目标责任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后,个体民在自愿互利条件下重新联合的经济组织
它与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服务有一定渊源,多数这类组织是在农民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基础上,既进行自我服务(以科技服务为核心)又集资人股兴办经济实体,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以科技为支柱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农村处于开始发展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化服务落后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生产是社会化生产,需要商品市场来导向;商品生产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为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应有适度的经营规模;生产过程和产前产后需要各种服务。因此在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发育健全的国家发展商品经济也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和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刚起步,商品、技术及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更迫切需要社会化全程服务。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劳动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素质低;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农村人口素质低,农村信息闭塞;农村生产小规模分散进行,对采用先进技术既无力又无很高的积极性,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展社会化服务则是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需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终还是要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也必须以科技为支柱
农村需要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适川先进技术,需要良种、饲料、化肥、农林水利机具、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等物化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但在小规模分散经营条件选农民无力无积极性采用先进技术,难于接受技术服务。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接力,这种传递便可以较顺利地得到实现。社会化服务中科学技术的服务贯穿于个过程和全方位,除上述产中服务外,市场信息分析提供,生产的筹划,产品品种产量的预测;加工后产品的贮、运、销,甚至资金使用,物资供应无一不需科学技术的指导和论证全程服务体系的形成也是科技长人农村的过程。科技的支柱作用使服务体系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服务体系的发展;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科技长人农村,农村采用先进技术与技术服务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许许多多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仟制,家庭仍是农村生产独立细胞的情况下,通过服务组织的粘结和联合将分散的经营和生产变为联合群体;社会化服务做为农民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自主性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的结合部,使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生产群体的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农户与服务组织联结或农民自身组成合作经济组织,叮使资金、技术、劳动下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技术、物资配套和技术系列化;实现适度规模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生产率及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质量,提高整体效益。
2.通过组织技术引进、开发、交流、培训示范和推广,使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通过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接受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技术和技能。
4.技术服务充分地发挥科技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提高技术和技术人员的价值,既可稳定农村的科技队伍,又可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为科技人员流动到农村创造条件。
5.克服因部门分离而造成的产供销层次、环节多,节奏、效率低,流通不畅、摩擦损失等问题,提高流通环节效率减少损失。
6.各种有效的服务(也包括信息、保险等),使农民改变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状况,无后顾之忧地进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有助于生产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7.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外还可维护其成员单位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内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对生产者采取保护价等办法保护农民的利益。
8.通过组织商品化生产,技术培训,传递信息,开发技术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意识,以及科学致富意识,改变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与封建意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现阶段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和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不宜过旱的用行政手段推行和限制某些形式模式的发展
应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检验,逐步求得“统”到几种形式下来。现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大体上有下面几种类型。
1.龙头企业服务型。以产业的关键企业为龙头,联合相关企业组成公司或集团,联合专业户,组成生产技术联合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技术部门参加联合体作为技术后盾。联合体或集团对专业户农民提供技术、资金和物资服务,收购农民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还有的龙头企业组成集团,为集团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服务;对原料产地的农民通过合同进行资金、物资、良种以及某些初加工等技术服务,再由企业加工销售产品。这样做使企业有原料基地;农业生产有稳定销路,对支柱或骨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星火计划实施过程中,在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科技服务型。属于这种形式的有原农村科技机构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政技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兴办实体,扩大服务范围,实行有偿技术服务。民办科技机构,以农村乡土能人,退休科技人员为主体组成,通过有偿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科技机构为主的联合体,利用其成果和科技手段为农村服务。这类的服务组织以有偿科技服务为主也进行物化技术和一些与技术相联系的配套物资服务。他们需要加强与农民的结合。
3.自我服务型。种养业的专业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护。通过交流经验、引进技术、一沟通信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有的还通过人股集资办起实体,这实际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应寻找可靠的技术依托单位,吸引招聘技术人才和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强化技术服务功能。
4.技术经济承包集团服务型由科技主管部门和供销部门牵头,联合其他行政部门科研单位组成的技物结合全程服务的承包集团对种养业进行大面积,大规模技术承包。通过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收取承包费用。为稳定承包的集团,有些地方成立了稳定的承包公司。新晨
六、建立健全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离不开各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4、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一化、专一化的经济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特征是资源高消耗,废弃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所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业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合为一体,实现农业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产的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种养植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的革新,改变了原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大多数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甚至是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资源匮乏。就拿农村污染来讲,有农业生产造成的以面积污染为主的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和规模化畜禽鱼养殖污染;有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常后产生的生活污染;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的工业污染等等,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对不少地方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农村循环经济是通过修复农业生产链,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循环利用率,从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达到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途径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用内容之一。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各级政府都花了大力气,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相当严重,活劳动量的支付与受益,有不少是不成正比例发展的。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产品和畜牧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村中的大量“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比如,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养鸡——鸡肉加工、出售——鸡毛加工——加工的下脚料用于养鱼——鸡的排泄物加工——有机肥料水稻种植业,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也一样,只要认真进行循环经济的运作,农民就能在多个生产环节中得到收益,并且还能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为中小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就地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条件。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形式。
当前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农村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知识,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开展生态公益活动,把节肥、节药、节水、节柴、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逐步使广大农民形成循环型农业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传统而落后的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2.建立循环节约型农业
对此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以大田作物为主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种,并与养殖业结合,达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护,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四是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乡村的青山绿水永存;五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于腐烂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取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确保尽可能少的废弃物排放。
3.建立节约生态农村
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xx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市农村移动电话、电脑、网络等普及率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农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人口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偏低,这些因素成为了限制xx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受条件制约,懂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的人员普遍缺乏,愿意到农村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地域限制使得**物流成本远高于内陆城市,虽然特色农产品质量优势明显,但超长的运输距离和高昂的运输成本制约了优质产品的销售。另外,本地仓储、配送等成本较高,运距长、运费高、速度慢等已成为制约xx网商的重要因素;虽然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智能忆覆盖到县级地区,但偏远乡村由于交通不便而被排除在物流流公司业务范围之外,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四是 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适合电子商务的商品主要是标准化产品和可鉴别性产品,这就要求开展电子商务的产品实现标准化和可鉴别性的规范,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目前xx大部分农产品均为非标准化的经验性产品,消费者必须在使用之后才能对该商品做出客观评价,农产品的这种非标准化特征给农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加快发展xx农村电子商务,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移动网络等信息手段,建立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提升信息建设水平。要加强网站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的进程,扩大经营范围,引导农民多层次、多渠道的参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
由于长期以来推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城市建设占了大部分比重,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鼓励退耕还林,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但是,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多问题。
1、农村的公路建设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实现了村村通车的目标,但是,已经建好的农村的公路缺乏后期的养护资金,加之本身道路的质量差,建造技术低等等因素,导致农村公路遇到灾害天气难以通行。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的电力、燃气和环保事业都急需发展。农村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尤其夏季用电高峰,一半都是靠牺牲农村电力来接触供应的瓶颈问题。燃气对于农村普及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运输线路,没有专用的运输设备,现在农村大多数还是依靠摩托车或者说是人力车来运输燃气储蓄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亟待加强。由于农村居住地分散,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由于学校较远,很多孩子上学远,有些孩子甚至只能住在亲戚家,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农村的卫生调教难以达到相关要求,卫生室的设置也科学,部分贫困农村甚至没有设立卫生室,加之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就医。
3、农村的水利设施也是非常贫困的。水利是农业生产生活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水利事业虽然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但是排水灌溉的设施以及农村饮水安全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的梗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为城市不断地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随着国家的政策倾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重,逐渐忽视了农村的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投放到农村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农村人口多、面积广,人均投资量和地均投入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反差,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环节差距更明显。而且,单项工程建设投入量小足。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