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4:38: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保管理方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新《环保法》整体重在明晰政府顶层设计、主导职责及监督职能;其次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新增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两个概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使得区域进行选择性开发变得有法可依,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可以改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和人才投入得不到法律支持的不良局面。然后从预防污染方面鼓励企业及各单位从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监视测量及应急处置等多方面采取可行措施杜绝环境污染。我国在由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落实下推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方式,让环境保护工作在透明的状态下良性发展。这样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环境污染制造者的隐蔽,增强了政府的监督力度,以及群众参与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新环保法出台、下发给地方政府当地环境标准的制定权,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检测标准;并且支持对于当地环境保护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这些举措,明显地刺激当地环保市场的不断壮大及环保现状的改善。新环保法对于环保责任主体重新规定,将污染排放单位、技术部门以及监督部门全部划入环保责任主体,并增加了对于排污单位的惩罚力度。
2、开展企业环保管理工作的作用
在新环保法及四个配套管理办法下,各产污企业如同上了轨道的火车一样规范、秩序前行。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按照政府的环保政策轨道执行,企业将偏离轨道出现停止运营的风险。这样一来,产污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或杜绝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升企业形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战略和目标,明确企业各部门权限和职责、将政府环保政策有效执行做到了企业合规守法的承诺,避免企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更好地对可能形成的污染进行预防,从源头上对污染进行把控,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政府环保工作引导及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的基础上,环保工作逐步实现企业走上自主预防、技术创新的新道路。企业不仅从污染治理方面取得巩固业绩,更是从环保技术创新尝到发挥优势内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增强环保应急措施,外部寻求、开创新的企业经济增长点,为企业无形中增加隐形效益。这样也促进我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及环保经济市场拓宽发展。
3、摸索企?I环保管理工作的方法
3.1完善企业的环保机构
虽然企业内部也设置了环保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这一个部门完成,其他关联责任部门却主动不参与。甚至有的企业在精简机构时为了节省资金,将环保部门撤掉,而有的企业根本就未单独设立环保这一职责。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只靠企业内部的环保部门很难完成企业所需的环保任务。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对环保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想过或是没有时间对优化环境保护系统进行研究,只注重提高业务水平;环保部门的人才储备不够,具备这一专业知识的人才偏少,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很多企业的环保部门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不能一心扑在环保工作上。企业设立环保部门尚且如此,更遑论根本就没有这一部门。所以,要想减轻环境受到的破坏就必须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聘请专门人才予以相关工作的指导,提高领导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3.2明确企业环保和相关环保部门的责任承担方式
要治理污染首先应该从污染的源头开始,企业内部应该将污染治理的责任划分细致,施行谁污染谁负责的责任制。将污染源细分,从每个小源头进行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当然,企业内部各部门处理污染的能力不尽相同,对于处理污染能力较弱的部门企业应该加以扶持,并设立奖励制度,激励对于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部门或者个人,让整个企业协同努力治理污染,而不会出现你推我推的现象。企业环保管理工作除了依赖企业自身的自律外,还应该由上级环保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环保机构也要根据发展的需求改革以适应监督工作。
3.3提高管理者环保文化素养,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一、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与指标
(一)杜绝重伤以上事故发生;
(二)轻伤事故率小于5‰以内,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三)控制职业病新增为零;
(四)杜绝因员工操作失误造成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五)特种设备检验合格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六)安全教育合格率达100%;
(七)安全设施合格率达100%;
(八)职业健康及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率100%;
(九)环境污染事故为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政府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罚款事件为零;
(十)环保设施合格率达100%
二、2013年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方针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职业健康方针:“预防改进降风险、遵章守法保安全”;
环境保护方针:“依法管理、全员环保、污染预防、持续改进、绿色企业”;
三、效果评估与改进
由安全环保办公室对公司安全环保工作目标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改进,每月进行总结,至少每半年组织各部室对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安全管理目标、指标及安全工作计划。
公司各单位安全环保管理措施与实施计划。
(一)、每月下发一份安全环保工作计划,每月召开一次部门级安全生产例会;
(二)、每季度进行一次季节性安全检查活动;
(三)、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活动;
(四)、每季度汇报一次本部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情况;
(五)、每季度汇报一次消防设施、设备自查及维护保养情况;
(六)、每年6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生产月”活动;
(五)、每年11月开展一次“11.9”消防日活动;
(六)、每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演练、评审、修订;
四、安全生产管理
公司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增强公司全体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及法律观念。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认真抓紧、抓好、抓实,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采取一切可行、可靠的防范措施,有效地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实现公司安全、稳定、持续、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各部门认真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化、标准化组织生产,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大力抓好员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各部门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落实集团公司有关安全生产会议及文件精神。通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培训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倡导和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营造全体从业人员“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2013年各班组对岗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生产例会每周不得少于1次,受教育面要求达到100%。
(三)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一个难以遏制的附加条件,因此,保护环境和污染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做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国家及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和制定措施。但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形态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适应当下环保高标准、严要求略显能量不足和滞后,特别是环保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和漏洞,明显突出。
1企业环保文化的含义
企业环保文化意义广泛,其不仅包含生产建设过程中原辅材料的高效利用,生产环节污染物的严格管控,产品的绿色安全推行等,也包含了企业注重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和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保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把员工教育培训、制度制定、设备配置、岗位设置、环保观点与人本思想相整合,构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体系。通过整体的作用,多渠道整合,规范化操作和协作化管理,从而达到环境安全的目的。企业环保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负责的系统性工程。它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使企业领导及员工的环保意识观念从被动要求逐渐转变为自觉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其成果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2企业环保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加大竞争力
落实环保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环保文化不仅强调企业污染管控力度和员工环保意识提升,更强调环保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即强调节能降耗、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经网上调查,有关资料表明,当今许多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都具备副产品制造的能力和设备,并且副产品的盈利水平占企业全年总盈利中的10%~15%。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遵循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废料进行回收再加工成产副产品,达到减排增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赢得额外利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2.2提高市场需求
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追求产品质量逐渐发展到如今的“绿色环保”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环境需求,许多企业争相引入环保文化的概念。生产制造绿色纯天然食品;无污染、无辐射生活日用品;低消耗、低排放的交通工具等等,其归根结底均属于环保文化理念的范畴。由此可见,企业提倡推行环保文化建设,并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生活工作中积极运用,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
2.3决定企业生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倡导环保理念,环保实践基本是自觉行为,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国家及地方市政府要出台一系列强制性的政策、制度和标准,限定限制企业对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以及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产企业。例如石化,火电,化肥加工,食品生产等,如果企业无法达到环保方面相关规定和硬性指标,必将面临限期停产整顿、高额经济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的环保风险,甚至于倒闭。因此企业是否重视环保文化建设,以及环保文化建设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4增强凝聚力
企业是社会单元的一个组织,企业员工属于组织中的一份子。企业通过引领环保文化建设,设计环保文化概念,使广大员工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自我行为,促进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将会得到不断提升。企业在承担这份责任的同时,同样能受益于环保文化的积极作用。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环境保护的对象终归是“人”,最直接受益者即是员工自己,员工感受到企业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会自觉产生建设企业、奉献企业的巨大凝聚力。因此企业环保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双赢创举,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3企业环保文化建设的措施的合理化分析
企业环保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是企业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设计规范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以达到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力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环保文化的“好与坏、强与弱”,其决定因素在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环保文化建设管理的实质就是企业对环保文化执行力度的管理。企业环保文化的管理主要由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三部分组成的。企业决策者在企业环保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决定着企业环保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决策者是否具备一定水平的环保文化素养,是企业环保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管理者是企业环保行为规范和准则贯彻实施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他们的环保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环保行为和准则的正确上传下达。执行者要自觉遵守企业环保行为规范和准则,不断提高环保文化素养,是企业环保文化水平稳步提升的基础。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企业环保文化建设当中,责任和作用不同,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3.1保证决策者具备一定的环保文化素养
打造良好的企业环保文化环境,创建良好的企业环保文化氛围,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企业决策者的环保文化素养,他是企业环保文化形象的塑造者。只有具备优秀的环保思想素养和高尚的环保道德素养的企业决策者,才能真正重视环境保护的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才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地关心企业环境保护和员工身心健康,才能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
3.2提高管理者环保文化素养,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1)认真学习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环保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并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环保制度办法,以保证国家环保相关规章政策的正确贯彻和落实。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环保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实质工作懂得“管什么,怎么管”。因此,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自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当前环保新形势、新动向,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技能,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正确发展。3)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环保管理者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本着“摸清底数、依法合规、不弄虚作假”的原则,搞好企业环境保护常态化管理工作。4)建立健全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其约束力规范企业环保行为,落实环保责任。随着企业发展的调整和转型,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新增,企业现有制度内容容易出现漏洞,需要环保管理者对各项制度查漏补缺,及时补充完善,保证各项制度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3.3加强执行者环保文化素养的宣教
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其环保文化素养是企业环保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文化素养,才能整体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1)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工作常抓不懈,使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加,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观念。2)强化环保制度约束力,以达到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文化素养的目的。通过采取对环保制度的培训考核方式,保证企业员工将自身行为放在制度的笼子里,自觉遵守,自我约束,践行环保。3)开展宣传教育,营造环保文化。经常性地对企业员工开展“环保主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环保与健康、环保与生产、环保与效益的辩证关系,从思想上提高环保觉悟,牢固树立环保责任,形成自觉环保行为。
4结语
环保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在企业生产经营全部过程中,环保文化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环保文化能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观念、思想道德、情感品行等等。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环保文化素养,对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辛忻 单位:神华准能集团公司环境保护部
参考文献
第二条项目部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以管促治,讲求实效”的方针,保证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防治“三废”污染、噪音污染,为广大职工创造清洁适宜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
第三条防止“三废”污染,要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尽力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
第四条凡需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装置,必须选用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如有“三废”生产,首先搞好综合利用,而后采取治理措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和检举。
第二章基础管理
第六条项目部成立环境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成员:项目部有关部室负责人)。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学习有关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正确指挥、协调、监督、检查有关环保工作。
第七条各施工队必须设置必要的环保机构,成立安环科(科),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对各施工队的环保管理工作,有权监督,应不定期地对各施工队环保工作进行抽查。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检查。
第九条具体要求
1、以上管理制度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文件发放按照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执行。
2、相关部门要有相应的制度,要组织学习并熟知。
3、制度要科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4、制度在运行中如存在问题,应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第三章关于“三废”治理的要求
第十条治理“三废”污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十一条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杜绝或尽量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制止乱排乱放。搞好技术革新,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把“三废”消除或减少在规定要求以内。
第十二条生产装置排放的废水,要搞好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尽可能循环使用或回收。各种污油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不得随便倒入明沟,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凡生产装置所排放的废渣,不得随便倾倒,应统一放置在指定场所,定期清理或处理。
第十四条切实用好管好现有的环保装置。要做到环保装置与生产装置同时运行。任何人不得任意决定停用,拆迁或损坏环保装置。
第十五条建立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施工队应立即向项目部汇报,同时积极组织处理。大型、重大污染事故,项目部必须立即上报项目办及集团公司。项目部要积极参与调查处理。对事故要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颁布的“三废”排放标准,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制定“三废”控制指标,作为技术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第四章环境保护工作奖惩
第二十八条对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精神鼓励,并按规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予以警告、批评、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
(一)建设项目不执行“三同时”规定者;
(二)放松管理,造成公害事故者;
(三)挪用治理污染费用、设备和物资者;
(四)对污染项目治理不能近期完成者;
(五)对监督检查及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者;
(六)有污染防治设施无故停用或任意拆除造成污染者;
(七)、、的环境管理人员;
(八)对污染事故迟报或隐瞒不报者。
第六章附则
第二条 项目部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以管促治,讲求实效”的方针,保证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防治“三废”污染、噪音污染,为广大职工创造清洁适宜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
第三条 防止“三废”污染,要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尽力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
第四条 凡需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装置,必须选用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如有“三废”生产,首先搞好综合利用,而后采取治理措施。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和检举。
第二章 基础管理
第六条 项目部成立环境管理领导小组(组长:蔡建军;副组长:朱见、王凤忠;成员:项目部有关部室负责人)。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学习有关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标准,正确指挥、协调、监督、检查有关环保工作。
第七条 各施工队必须设置必要的环保机构,成立安环科(科),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 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对各施工队的环保管理工作,有权监督,应不定期地对各施工队环保工作进行抽查。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检查。
第九条 具体要求
1、以上管理制度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文件发放按照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执行。
2、相关部门要有相应的制度,要组织学习并熟知。
3、制度要科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4、制度在运行中如存在问题,应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第三章 关于“三废”治理的要求
第十条 治理“三废”污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十一条 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杜绝或尽量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制止乱排乱放。搞好技术革新,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把“三废”消除或减少在规定要求以内。
第十二条 生产装置排放的废水,要搞好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尽可能循环使用或回收。各种污油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不得随便倒入明沟,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 凡生产装置所排放的废渣,不得随便倾倒,应统一放置在指定场所,定期清理或处理。
第十四条 切实用好管好现有的环保装置。要做到环保装置与生产装置同时运行。任何人不得任意决定停用,拆迁或损坏环保装置。
第十五条 建立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施工队应立即向项目部汇报,同时积极组织处理。大型、重大污染事故,项目部必须立即上报项目办及集团公司。项目部要积极参与调查处理。对事故要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根据国家颁布的“三废”排放标准,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制定“三废”控制指标,作为技术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第四章 环境保护工作奖惩
第二十八条 对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精神鼓励,并按规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予以警告、批评、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
(一)建设项目不执行“三同时”规定者;
(二)放松管理,玩忽职守造成公害事故者;
(三)挪用治理污染费用、设备和物资者;
(四)对污染项目治理不能近期完成者;
(五)对监督检查及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者;
(六)有污染防治设施无故停用或任意拆除造成污染者;
(七)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环境管理人员;
(八)对污染事故迟报或隐瞒不报者。
第六章 附则
前言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也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对更大的环保压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正面的应对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一、现代企业安全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安全环境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环境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环境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环境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环境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安全环境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环境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乃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知识造成的。面对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别说很好地驾驭它、使用它,完好的装备也可能遭到破坏。每一名职工如果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装置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运用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科学管理对做好安全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二、环境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1、提高企业环境科学管理的措施
1.1健全企业环保管理体系,细化环保管理制度
企业要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压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及相关环保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管理应建立由厂长(总经理)总负责,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职能机构为环保部,环保部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统计。要设置监测机构,负责生产装置的排放监测和厂区的环境监测。企业分厂的厂长兼管环保,车间设有专职或兼职环保员。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环保管理制度的建设,如企业排污的管理、企业污染物防治设施的管理、企业危险废物的管理,企业职工的环保职责以及企业环保责任追究考核等等。
企业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环保机构和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企业近期或长期环保管理目标与计划,由企业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监管。通过企业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职工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增强职工的环保素质,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达到最大限度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实现“本质安全”是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通俗地讲,“本质安全”就是指设备或装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其运行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手段消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操作者发生操作或使用错误,由于设备或装置本身存在的安全性能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本质安全”是科学的体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是安全环境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1.3环境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以人为本。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环境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果,但效果不佳。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根据各级安全责任制,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数额必须大或较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体现“全方位”管理。
2、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近几年,环境事件频发,紫金矿业污水渗漏、大连海洋石油污染、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南京栖霞区化工厂爆炸等等,其不同于一般的污染事故,它总是突然发生,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在这些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不仅给地区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利益与信誉的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
2.1要做到对企业的突发环境事故正确处理。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标准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并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中要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报告方式、联系组织方式等。
2.2企业应急物资要储备充足,有专人负责。对于应急物资的使用、应急处置、人员疏散要做好培训,并定期组织演练。对突发环境应急事故要科学处置,在污染区域要设置警示标志,对在事故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控制,并要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控,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3、持续推进清洁生产管理
现在企业管理者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由于我国环境管理的落后,大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仍然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随着国家污染减排与防治工作形式的日益严峻,末端治理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展进清洁生产工作,实现从源头减少消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通过清洁生产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诊断,了解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的水平和状况,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本行业的各种技术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搜索和论证,为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指明方向,同时进行相应的技术方案的储备,依靠改进工艺技术、实施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杜绝各种浪费等措施,使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从而未达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双赢”模式。
4、加强同当地环保部门的联系
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是环保法规、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它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支持职能。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加强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地省、市、地区的环保法规的最新动态,有利于企业较好的开展环保工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例行监测数据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有针对性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另外,加强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联系,在其指导下进行政策扶持的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可申请环保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三、结束语
2强化环境管理职能,提高农民环保生产意识
环境管理职能不能形同虚设,应该要落实到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去。政府要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促使农村地区的各项生产在科学合理地控制下实现,要带动农业、水利以及环保局之间的沟通,并建立相关的责任机制,将环境问题的出现归咎到每一个部门身上,以此来引起每个部门对环境管理的重视,进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开拓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政府要对农村的模式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对农村的畜牧业发展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调配,以此来减少土地环境的压力,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对环境的有效管理。政府还要加强农民的环保生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降低环境管理的难度。
3实行清洁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业发展的方针进行转变,促使农业生产朝着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树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要标准实行清洁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提高农民的施肥技术,建议农民尽量使用复合肥,避免肥料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手段,使用绿色化肥以及绿色农药、农民来进行生产。在进行农业生产使,要有节约资源的意识,通过最少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机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农业进行清洁生产时可以使用绿色的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地肥力,延长土地的肥期,进而使农作物增产,提高其质量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级以上各级环保部门应当把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保障档案业务经费。
第四条
环境保护档案库(室)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所需仪器、设备及装具的购置经费,按有关规定从相应的资金渠道解决,不足部分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的百分之二十部分中列支。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不同门类和不同载体的环境保护档案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保证环境保护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章档案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在业务上受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七条
省辖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综合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环保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二)对所在部门内各职能机构的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并集中管理所在部门的全部档案;
(三)对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组织环境保护档案的业务培训;
(四)组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做好档案利用的服务工作;
(五)参加重要科研成果验收,工程竣工和设备仪器开箱的文件材料验收工作。
第三章档案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第九条
档案工作人员(包括以做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和各项法规、制度。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档案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
第十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或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业务能力的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并享有专业人员的同等待遇。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一条档案工作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有关制度;
(二)监督、指导和协助文书立卷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三)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者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
(四)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
(五)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
(六)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损毁、丢失、泄密;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环境保护档案的机密与安全。
第四章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由文件材料的经办
部门和经办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下达环境保护任务与提出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要求同步;检查环境保护工作进度与检查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同步;鉴定、验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鉴定、验收环境保护科技文件材料的立卷和归档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档案管理机构出具证明材料同步。
第十四条
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必须定期由文书部门或者经办部门整理、立卷,并移交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十五条
承担环保部门的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单位,在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验收时,必须由本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对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并出具合格证明。
承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重要工程任务的单位,在申请工程验收前,必须通知下达工程任务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验收。
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档案未经验收或者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对该项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不能进行鉴定、验收。
第十六条文件材料的归档应在以下时间内完成:
(一)文书档案应由经办单位或者经办人员在次年6月底以前移交档案管理机构;
(二)环境保护科研或者工程建设档案,应由下达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环保部门督促承担单位在成果鉴定或者工程验收后两个月内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周期过长的可以按形成阶段分期归档;
(三)重要的工作会议、专业性技术会议和学术会议的文件材料,应由会议组织单位在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整理、立卷,并移交档案管理机构;
(四)带有密级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应由经办单位随时形成随时归档。
第五章档案的管理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档案的著录分类标引,依照《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
》、《环境保护档案著录细则》进行。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应长期(16年至50年)保存;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15年以内)保存。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定期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经过专门的鉴定小组鉴定,并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
环境保护档案鉴定小组由本部门档案、保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销毁由档案管理机构执行,并报本部门的保密和保卫部门备案。销毁档案时,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档案销毁后及时调整档案柜架,并在目录及检索工具中做出相应的注明。
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严禁销毁。
第二十一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并按时将统计结果汇总报上
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单位撤销或变动时,应当妥善保管环境保护档案,向接收单位移交,并向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工作人员调动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擅自带走或毁弃。
第二十三条环保部门必须提供保管环境保护档案的专用库房,并指定专人管理。
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
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装具,应当配备防磁化设施。
第二十四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检查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状态,对破损或变质的
档案应及时修复。
第六章档案的利用
第二十五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当编制各种检索工具,积极开发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
源。
第二十六条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并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已有档案加工成文摘、汇编或专题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参考资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服务。
第二十七条环保部门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部门利用。
其他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档案时,需持本单位介绍信,说明利用目的和范围,并经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第二十八条
查阅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环境保护档案必须经过分管档案工作的行政领导及保密部门批准;查阅未公开的档案,必须经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摘录和复制档案,必须经过环保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九条
借用环境保护档案者应负责所借档案的安全和保密,不得擅自转借,不得折叠、剪贴或抽取、拆散档案,严禁在环境保护档案上勾画、涂抹、填注、加字、改字或以其他方式损害档案的原有状态。
借阅的档案一般不得带出档案室。
第三十条对本部门以外的工作人员利用环境保护档案,可以实行有偿服务,收费的范
围和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整理或者开发利用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对环境保护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将个人所有的重要或者珍贵的环境保护档案捐赠给国家的;
(四)执行档案法律、法规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和数量,按有关规定责令赔偿损失:
(-)损毁、丢失或擅自销毁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环境保护档案;
(二)将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资料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向档案管理机构移交的;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已实施近两年时间,其范围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制造企业质量意识提高和管理深入推行,逐步将经营管理理念及方法整合至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企业环保工作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也欲显重要,同时暴露出环保工作思路与管理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质量体系与环保体系整合优化不融洽;2.环保工作流程梳理不清晰;3.环保控制过程资源配备困惑。本文详细介绍质量管理在环保工作的影响与关系,探讨环保质量管理整合思路与方法。
1、 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关系
1.随着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面环境治理的深度开展,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已上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与此同时,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将企业环保管理工作带入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通道。恰逢时节,2015版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转版、实施为企业环保管理工作思路及控制方法带来新的转机。两者密不可分,又独具特色。
2.环保管理工作更注重家、地方及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重心在于围绕满足法律法规及行业要求而开展,并由当地环保行政部门主导的各项工作活动。质量管理则更注重满足顾客要求,重心在于持续改进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及证明企业自身声誉,由企业组织内部自发主导的各项工作活动,两者虽工作重心及主导主体不同,但从企业长久稳定发展而言,具有相同的发展愿景及使命,那就是环境和质量管理都是为企业持续稳定经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 环保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新视角
2.1纵向引领企业精细化前行的质量管理
中国制造逐步演变为中国智造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在制造实体企业发挥举足轻重的时段。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内推行的十几年历程中,逐渐由国际标准特点摸索出适合中国企业使用的中国特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式,并且近几年国家标准组织成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
国内制造企业需要过硬的产品才能达到顾客满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还需要有更好产品和服务体验才能使顾客满意,以此确保自身的市场份额地位。这就促使企业不断的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引领面对当前内外部环境形势,找到合适的定位。其次,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组织运营采用风险思维与过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质量管理导入企业内部经营各环节。具体如从高层企业管理层制定符合战略的质量方针,制定适宜的质量目标,全员参与一致达成。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企业生产过程流程、分工明确的职责权限,策划体系及产品实现的各种风险措施及变更应变措施。配备相应的软硬件支持,保证设备设施满足生产所需,人员具备胜任岗位条件,相应的文件化信息满足并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持续改进。最后,万事俱备,企业就可以进行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及交付付款沟通阶段。在生产出满意产品同时,企业定期严谨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监视测量、绩效评价,以此获取更好的改进。综上所述,质量管理如一条主线纵向贯穿于企业顶层策划、运行风险决策、生产质量控制及企业稳定运行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
2.2横向渗透企业规范守法的环保管理
大中企业的环保管理工作不论从环保资金投入,还是环保专业技术人员配置,都较从前有明显的改善,这得益于国家推行的环保倒逼式环保管控。没有符合环保生产设施及运行条件的现场,企业寸步难行,等待的只能是停产或者就地关闭。正因如此,在当地环保行政部门主导开展的各项“净水”“大气治理”“净土”行动中效果显著,其工作开展势如劈竹,在新环保法及配套管理办法实施后的短短近两年内将全国环境治理工作推到全企业、全民参与的心中。
规范、守法的环保管理需要坚实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能投入相当的人力、物资、设备设施等软硬件支持就不能保证企业自身废水废气及危废等污染物的合理治理及监测保障,就不能支撑企业环保治理规范守法。这也正是小企业、小作坊式制造企业痛楚之所在,本次讨论姑且先不探讨此方面议题。
制造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如一张细密的网分布在企业生产现场每个细节。首先,企业新建同时要开展环评,随后进行三同时的环保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在试生产阶段随即投产使用,并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验收事项。其次,企业生产运营过程,更是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以此渗透企业生产运行控制,及现场污染物治理准则进行不断的技术改进、设备/材料更新及产品创新。最后,在当地环保行政部门开展线上污染物信息网上申报、危险废物信息平台、废水废气在线实时检测及各种网络化环保工作导入与督查;线下开展中央、地方级现场检查,当地环保行政部门的片区双网格化管理,污染物定期监测、环境治理设施运维及处置等现场工作活动。所以企业内部不论是正常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设备及人员保障,还是生产变更引起的环保措施策划与落实,都已渗透进制造企业每一个细胞。
3、质量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几点影响
3.1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定位坐标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新增条款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要求企业考虑包括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因素,内部组织构架、管理模式等方面因素。制造企业通过分析、决策自身内外部环境有助于确定自身市场定位。环保工作正确决策及风险应对同样离不开外部社会、政治及经济分析以确定遵循的法律法规及当地环保形势,通过组织内部环保组织构架、产品/规模、管理模式的特点量身裁定适宜的环保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可见,质量管理内外部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企业在目前形势下及当地环保行政部门的指引下找到自身的环保工作定位坐标,为企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2质量管理工具为环保运行控制厘清思路
质量管理中的2个重要工具包括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这两个核心工具不仅适用于整理管理体系,在环保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并能为企业带来高效工作效率。过程方法的输入输出将要求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做了严密的策划、实施及控制,确保在环保管理目标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实现企业环保工作连续、有效、稳定开展。而PDCA循环的模式,不仅为环保行政部门积极采纳使用,而且制造企业内部通过PDCA循环模式不断谋求创新,制定具体策划方案、付诸于行动、检测各项活动进展及效果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改进措施。从而使得环保管理工作不断螺旋上升,达到环保行政部门及企业自身期望的环保管理状态。
3.3质量支持和资源过程同样适用于环保工作开展
企业应根据经营范围和自身能力确定运行所需的支持和Y源。资源无外乎包括目前已有的包括机械设备、人力资源、材料、基础设施及信息等软硬件资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为满足环保需求无限制的提供资源。质量管理中的资源提供需要根据自身能力评审资源现有制约就为环保资源配备提供方向。首先应该对需要什么资源和确保资源提供作出综合决策以确定该资源是否获得,比如专项环保设施、监事和测量设备等。其次,企业自身经济能力和资源稀缺约束等情况确定能否得到,比如,先进的环保技术、污染物合作供方及特定的信息技术等。然后,寻找外部相关方确定能否获得资源以满足环保要求,比如环保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质量管理支持和资源的规范和提供为环保工作的稳定运行提供同样资源保障与支持。
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形成文件信息的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完整、连续体现出现,不仅企业自身的符合体系要求,并且对顾客及社会也得到了有效声明。文件化信息也为企业环保工作稳定运行及向相关方证明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提供了强力支持。企业的各类文件、运行记录、影像资料不仅是组织内部环保运行的足迹,也是环保督察人员必须获取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
4、 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工作相辅相成
通过以上分析与探讨,可见,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为环保管理提供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基于风险意识思维、过程方法、PDCA循环)将环保管理工作梳理的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稳定的质量管理为企业创造明显的价值,良好的环保管理为企业创造隐形的价值。因为没有良好的环保管理,企业经营及质量管理无从谈起,但是缺少卓越的质量管理,制造企业环保管理资源将得不到保证,显得寡淡无味。因此,环保质量管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综述,质量管理为企业环保工作开辟出有效的工作思路,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横向的、看似网状无序的环保管理事项引用质量管理纵向管理主线模式,将环保管理工作编织成立体、井然有序的管理体系。总之,环保质量管理工作在今后制造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将质量管理与环保管理工作进行更深入的融合、措施落地,达到环保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科学。
二、HSE、ISO14001管理体系建设体会
HSE工作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提高、理念的变化、制度的逐步完善、管理层次的逐步提高。公司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比照国际石化公司的运行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实践和改进完善,逐步建立了安全制度、HSE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使其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系的成功建立和实践,使公司HSE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同时增进了公众对石化行业的信任感,对公司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一岗一责制”
HSE管理是一种线性管理,它要求企业高层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岗位操作服务人员,都应该有本岗位的HSE职责,并认真遵守。应按照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的内容和实质,作出书面的、满足标准要求而又切合实际的承诺,并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一步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完善职能部门HSE职责,在推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落实各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2.完善监督机制,强化队伍管理
HSE管理体系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实行的是逐级负责的甲乙方合同制,即在管理上逐级对上负责,在监督上由甲方聘请第三方对乙方进行监督。在项目建设与施工过程中,正确处理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明确甲乙方责任,共同协作,优质完成项目各项指标。按国际惯例,要求承包商建立和实施与甲方一致的HSE管理体系,以实现安全、环境与健康目标,保持公司良好的HSE业绩。
3.加强应急管理,控制事故发生
HSE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领导承诺为前提,通过开展风险评价,实行全员、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达到不发生事故、不破坏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的目的。要重视事故的应急管理,以控制事故的范围、降低事故的影响、减少事故的损失。通过完善组织、配备设施、制订程序、加强演练,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为安全、平稳生产提供有力保证。
三、ISO14001、HSE管理体系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融合
以前,大部分企业在实施GB/T19001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开展GB/T24001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现在,一些企业为提高效率将QHSE管理体系同步推进。由于公司层面率先建立HSE与GB/T24001管理体系,再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我们研究HSE、GB/T24001管理体系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如何有效融合问题。ISO9001管理体系与ISO14001管理体系均是国际标准,其管理体系的原理及框架结构、标准内容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标准的实施范围都在同一公司,所不同的是质量体系只覆盖到产品链上的各个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单位,而环境管理体系将覆盖到企业内所有的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HSE管理体系是集团公司的管理规范,其管理原理与ISO14001体系相似,但标准与要求比ISO14001标准更具体、更明确。以下探讨融合工作的方法:
1.HSE、GB/T24001管理体系方针、目标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融合在建立HSE、GB/T24001管理体系过程中已经制定了HSE、GB/T24001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建议在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时可参考原有的方针目标,并补充完善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使之成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
一、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人和管理人,部门负责人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工作议事日程,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引导本部门人员在生产生活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员工遵章、遵纪、守法,纠正违法、违章违纪和各类不安全行为,加强防范措施的落实,适时开展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技能的培训学习,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做到工作细化,责任明确,警钟长鸣。
二、加强本部门人员在机器设备操作、用火、用电中的安全规范化操作管理;严禁在所管辖区内燃烧垃圾,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使用、储备、运输、销毁要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三、加强本部门区域内环保设施、安全设施及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和清洁,确保其完好有效,并熟知其位置、功能和使用方法;严禁酒后驾车、超速行驶,避免疲劳驾车;加强本部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杜绝人为事故,定期对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进行检查,确保畅通。
四、应指定一人为安全生产联络员,配合专职安全员搞好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建立火灾隐患登记整改记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明确部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关键控制点和重要部位,并着重加以控制。积极配合和支持公司安全检查、督促、指导、整改等工作。
五、发生安全案件、事故时,应立即实施应急预案和应急疏散,务必做到及时报案,在积极组织抢救人员、财产、灭火、防止损失扩大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现场,并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及事故责任。
六、认真执行保密规定,确保本部门不发生失密、泄密事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杜绝危害公司经济利益和有损公司信誉行为的发生。
七、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与本部门员工签订安全承诺书,明确每个岗位在安全方面的职责。专职安全员依据签订的承诺书,对此项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存在安全隐患和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部门应及时整改。
八、各部门每月3日前向综合办上报上月安全事故月报表,每年7月1日前上报半年安全工作总结,次年1月3日前上报上年度全年安全工作总结。
九、本承诺书一式两份,一份由综合办保管,一份由承诺人自行保管。此责任书将持续到下一次签订责任书之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