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我国外贸经营主体变化的回顾
1.1第一阶段(1949-1978年):高度垄断时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属于封闭内向型经济。外贸经营主体是国营(国有)对外贸易企业——专业外贸总公司,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均处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外贸经营主体一元化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所有对外贸易企业均为单一国家所有制企业,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统治的彻底性。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各个专业外贸总公司负责统一对外谈判、签约、落实货源、组织运输以及交货等所有环节。出口采用收购制(买断制),进口采用调拨制。
1.2第二阶段(1979-1991年):适应改革时期
以后,我国在初步放开经营,打破原有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试点,组织了一些以生产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试点。随后在一些工业部门成立外贸公司,试图解决外贸同生产的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外贸公司隶属关系的改变,并没有使外贸公司同生产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此后,又探索外贸企业向生产企业投资参股,或实行其他形式的工贸联营,批准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这样,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在局部范围内解决了工贸(技贸、农贸)之间结合的问题,外贸出口企业的队伍也因此得到壮大。
1.3第三阶段(1992年-2001年):深化改革时期
从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在1992年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允许国有生产性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第一次打破外贸专营这一传统的经营体制。1994年12月31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家综合商社试点。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正式授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开始登上外贸舞台。在1999年1月4日,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己基本形成。
1.4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完全开放时期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一章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个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后可以成为对外贸易经营者,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这表明个人可以开办个人独资企业或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针对新外贸法各个领域的配套措施将新贸易法构建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人和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工作当中融资小额贷款、公共关系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都提供了服务和帮助。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形成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2个人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新《对外贸易法》取消对个人从事外贸的限制,意味着外贸已经从一个“特殊行业”变为“普通行业”。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使个人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2.1财产风险
在我国2000年1月1日颁布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一章第二条和1987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十九条中都有关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如果合同条款选择不当、责任承担过大,一旦经营失败,不但个人的经营财产有损失,而且家庭财产也会负连带责任。面对如此规定很多人宁愿注册一家公司,以外贸公司的形式从事外贸经营活动,承担有限责任,或挂靠在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公司。
2.2政策风险
新的《外贸法》确定的只是大的方向和原则,相关的问题尚在计划之中。例如,第八条规定如果以个人身份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首先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怎样注册、需要哪些手续等一些具体问题,尚未明确规定。2004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处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必须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或者“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也就是说,如达不到上述条件,就无法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大外贸公司,这不仅凭空增加了一道环节,也增加了他的成本(1%的手续费)。而且,外贸还要在出口退税上“分掉一杯羹”。
2.3信用风险
个人信誉是自然人从事外贸活动的一个门槛。国际贸易中,很容易产生商业欺诈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甚至使经营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人做外贸不需要设备,也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一旦发生了变故,很可能连人也找不到,外商对个人的信用问题存在质疑,因此仅凭个人信誉和专业外贸公司进行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具备自营进出口资格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其对产品和技术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个人不能比的。
3个人外贸公司发展的对策
新《对外贸易法》的出台及其配套《办法》的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之路上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为之欢呼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是否选择个人外贸之路,个人外贸路平不平坦以及个人外贸能否赢利,最终还得取决于个人的理性投资选择,以及国内相关配套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到位。
3.1寻找合适的个人外贸项目,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2004年7月1号开始实施《对外贸易法》中允许个人从事外贸,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所以大家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外贸公司还应结合公司的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针对公司的核心能力做出恰当的定位。
3.2积极参与网络贸易,加强对外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由于个人外贸公司资源短缺、人员有限、资金贫乏等原因,在推出新产品、创立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受到制约,网络贸易就可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发达国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迅猛。因此,应加快实现国内和国外、政府和企业的联网,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外经贸政策法规信息、商情信息和投资环境信息,做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积极运用国际电子商务开展外经贸活动,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3.3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个人外贸公司应以服务来赢取市场,通过娴熟的业务技巧以及熟悉国家对外贸易各项程序等优势,为客户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大额银行贷款资源集聚,标杆房企优势凸显
2013年,银行贷款仍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11月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为17667亿元,占总筹资金额的16.14%,同比增长33.8%。(见表1)
标杆房企大额银行贷款融资优势突出。华润置地、恒大地产等具备良好增长动力的房企成为银行信贷青睐重点客户,如华润置地于2013年2月再获40亿港元贷款,除了良好的业绩支撑外,年内拟推9个新入市项目、全年达800亿元的可售资源也增加了银行机构的信心。实力雄厚、经营稳健的在港上市房企凭借良好的信誉或优质项目也获得海外银团大额资金支持,远洋地产于4月份为旗下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获得22.5亿元银团贷款,项目发展的良好前景为融资成功奠定了基础;随后世茂、龙湖等优质房企陆续获得大额银团贷款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融资结构,为更快、更稳的业务扩张提供了保障。
2.依托海外平台发债融资,龙头房企获取大规模、低成本资金
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仍面临较好的窗口期,房企海外发债持续升温,万科、保利、绿地、万达等龙头企业首次通过境外子公司发债,成本优势显著。随着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以及延迟退出,境外资本市场低利率环境得以持续,内地房地产企业掀起新一轮海外发债热潮。2013年,共有35家海外上市房企发行海外债券,共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278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了113%。“万保金招”四大龙头房企通过海外融资平台,顺利实现海外发债融资,并且凭借企业品牌影响力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实现低成本融资。
3.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企业资本市场价值持续彰显
2013年以来,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共有7家房企登陆海外上市平台。这些顺利登陆境外资本市场的企业,除了拥有良好的基本面之外,还在于其业务或运营模式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如金轮天地控股、五洲国际等企业凭借特色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获得投资者认可;当代置业、时代地产等企业通过细分产品领域,挖掘高潜力业务,形成特色品牌形象竞争优势。
二、标杆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拿地,重点关注一二线热点城市
2013年标杆房企业绩普遍向好,积极融资也进一步保障了资金充裕,为企业扩张提供重要支撑,加上土地市场较为活跃,标杆企业在热点城市积极拿地,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1.标杆房企积极拿地,土地投资金额大幅增长
2013年以来,房企对于未来市场预期持续看好,积极拿地扩充土地储备,拿地面积、金额同比大幅增长,万科、绿地、恒大、保利等龙头企业在土地市场最为积极,中海、华润等企业也较为突出。2013年1月-11月,十家代表标杆企业拿地总面积达11178.7万平方米,拿地总额超过37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36%、101.71%,较上年全年超出18.68%、47.21%。其中,万科新增土地储备规模持续领跑全行业,前11个月共拿地2773.28万平方米,拿地总金额达850.42亿元;绿地1-11月拿地面积达2188.01万平方米,土地投资总额超过594亿元,分别同比大增71.04%、102.28%。(见图1)
2.拿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看好重庆、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城市
从新增土地储备城市等级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企业新增土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更看好热点城市的发展潜力。一、二线城市消费需求强劲,并且去化率较快,企业回归一、二线热点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新增土地储备面积一二线城市占比69.9%,万科、保利、中海、绿地等标杆房企继续深化一二线城市布局,而恒大地产年内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倾斜,拿地面积占比为47.76%,较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支出占36%,较去年提高近27个百分点,显示出恒大在充足资金保障下回归一线城市的决心。(见图2)
从新增土地储备在五大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标杆房企持续关注中西部区域热点城市发展潜力,在其他区域的布局略有减少。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在中西部区域拿地总量达4348.78万平方米,占比38.8%,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拿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域的重庆、长沙、昆明等热点城市。同时,标杆房企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布局较上年有所减少,2013年1-11月十家代表企业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拿地面积占总拿地规模比例分别为21%、16.3%、15.8%,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3.强化联合拿地、优势互补,提升拓展质量
在拿地模式上,年内万科、保利、首开、中海等标杆房企强化合作拿地,在重点城市获取了多个优质项目,同时有效分散了资金风险。2013年,房地产企业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回归,热点城市地价大幅上升,高总价高溢价地块频现,为保障增加优质项目、降低开发成本,更多房企加入到合作拿地的队伍,2013年融创、绿城、首开、万科、保利等标杆企业在一、二线热点城市都有联合拿地案例,其中首开股份2013年先后联合万科、保利、住总集团在一线城市四次拿地,不但能够借助标杆企业专业优势提升自身实力,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拿地成本和开发风险。
三、适时布局海外市场,有效锁定客户海外置业需求
2013年,部分标杆房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期通过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来获取新的业绩增长点。截至2013年底,已有万达、万科、绿地、碧桂园、富力等10余家内地大中型房企,在海外拥有房地产项目或明确的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上百亿美元,且预计投资规模还将持续增长。当前标杆房企“出海”参与境外房地产的开发,无论从目标区域选择、潜在客户的培养,还是产品类型的确定等都颇具特色。总结其关键要素有如下几点。
1.选择投资区域目标明确,注重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标杆企业的布局国家及投资区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大环境稳定且开放,二是多集中在海外华人定居聚集的国家及区域,主要包括北美、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具体城市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及墨尔本,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新山市,韩国的济州岛,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等。
2.聚焦海外华裔及移民族群,满足海外置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外投资者、移民群体、境外游群体的涌现,中国高收入阶层在海外投资置业成倍数增长。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置业要求,标杆房企选择通过投资海外项目锁定此类目标客户群,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完成中国市场的海外延伸。这种企业拓展方向与目标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既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又能够发挥标杆企业现有优势,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的不确定性,保证风险可控。
3.加快国内成熟产品线的复制,保障海外拓展的可控性
为了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发展电子商务,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一些弱点,中小企业不能立刻抛弃传统的商务模式,而是应该在继续保持传统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应用电子商务来改造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吸收了传统商务模式的精华,并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企业自身与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多赢。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但是还是停留在萌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电子商务认识上的不足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认为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构建网站,建立网上店面,企业信息及产品,让客户通过它来购买东西。因此网络利用率差,营销方式单一,大部分上网企业的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和促销上,而且也只是将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开展其他网络营销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网络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
2.资源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欠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许多中小企业仍把精力全部放在业务上,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网站,但过于关注于传统业务,加之“重硬件而轻软件”的倾向严重,网站利用率极低,甚至成为一个空壳,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极低,导致电子商务名存实亡。
3.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国内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电子商务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特别是目前中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用、支付和物流等阻滞电子商务发展,导致进行网上交易的企业要冒很大风险。
二、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中小企业利用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企业业务重组(BPR)等信息化建设从事电子商务,网络就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施场所,从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制造到产品的宣传、营销、辅助销售和运输,各个环节实现网络一体化,各个环节连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2.能有效降低企业库存
中小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通过构筑和前端客户以及后端供应商的互动系统,能对企业的销售量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进而真正实现企业的JIT(JUSTINTIME)生产方式来实现产品供应的通畅、合理、高效,既满足供应,又不保留大量库存,最终实现企业的零库存。
3.减少了交易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加了商业机会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无疑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一方面,网络广告对传统广告的取代将为企业节省巨额的广告费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渠道商,实现了直销,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特点,使企业的交易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的进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4.能使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使得信息从离散化走向集约化,信息的传递方式由阶梯型变为水平型,从而缩短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协调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的业务往来,快速处理企业的采购、调配和送货等活动。同时加强对各个部门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更加有效地运行,从而搞活企业经济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1.政府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0年1月22日,信息产业部审议并通过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它将成为我国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国家三部委将有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从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2.网络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为电子商务提供了硬件支持
多年来,国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大容量,高速率光缆传输网络。公用数据通信网、卫星与微波通信网;图像通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已有部分投入使用。这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硬件支持。
3.大量的电子商务提供商提供了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保障
电子商务提供商专门为企业提供虚拟主机空间租用,承担电子商务平台制作与维护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这样就免去了企业自己购买专用设备和分流专业人员维护的高额费用,大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运营成本。
4.信息化教育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人才保障
电子商务的实现的关键之一是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正采取多种手段和不同的形式,积极地开展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工作。教育部门,正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在许多大专院校经济、贸易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为电子商务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对策
1.拟定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和总体规划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将企业业务简单地搬到因特网上,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现有运营模式的变革,它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业务流程
的调整、内部资源的重组、基础设施的架构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企业外部网络环境的建设,宏观市场环境的营造等。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市场环境与市场地位并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电子商务实施的最佳切入点,有计划分阶段(如酝酿阶段、交易阶段、整合阶段和转型阶段)的进行。
2.结合自身条件增加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
中小企业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须增加信息化的软硬件投入如系统构建成本、技术支持成本、运营管理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和其他成本。因此中小企业要以商务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企业价值链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3.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网络时代,及时有效的信息决定市场和效益。中小企业要成功地实行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MIS信息收集系统。通过网站的设计。建立一个良好动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等。同时能与ERP、BPR、SCM和CRM系统进行整合,进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最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选择最佳的配送及支付结算方式降低风险成本
社会化配送及支付结算方一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两个瓶颈,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来解决。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方式,由物流公司承接仓储、运输后,为减少运行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就必然在整体上尽可能的加以统筹管理,使物流合理化。同是,支付结算方式可以采用由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来承担,进而降低交易风险。
设计策略是指产品通过设计获取竞争性优势的计划属于设计管理的范畴。“设计策略”主要概念是指分析企业自身在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威胁,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战略,通过广泛调研获取并分析潜在竞争对手相比自身的优劣,并制定的应对策略,综合所制定的能在市场竞争当中获取胜利的企业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大局上来看,设计策略的制定是企业为提升自我形象,超越竞争对手、获取消费者和占领市场份额为核心而展开的全面而又长远的谋略。
从具体的产品设计研发层面来看,是企业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经营特征和有关情况在设计方面做出设计策略的调整或对即将开发的新产品所应用的明确指导战略。
2.三星的企业设计策略
近年来,韩国三星集团凭借良好的设计策略屹然挺立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广泛良好的评价,中国现阶段也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通过对三星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范本。
企业层面的设计策略是企业管理层为企业的发展所设计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宏观规划。宏观层面上的设计策略可以大致分为维持型、发展型、衰退型以及退出型这四种设计策略。这四种设计策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体现,其中在三星发展历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发展型和维持型的设计策略,以下就这两条策略展开研究。
3.发展型设计策略
在“三星的新变革”时期,具体时间点指的是从1993年至1996年,“新变革”指的是不单单是三星对业务的整体结构和框架的再设计,更是向世界发出三星变革的决心,旨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制造世界级水准的产品。“新变革”时期是三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是以质量为王的品质提升阶段。“新变革”给三星带来的不仅是优质产品和美誉度,同时让三星吸纳了无数的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三星的后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策略之一:变更企业名称,打造全新视觉识别系统,塑造新的品牌形象。1993年,三星在颁布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计划,目的为了拉近三星与自己员工和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具体的作为体现在设计全新的三星标识上,企业名称采用英文Samsung,从而扩展自己作为跨国集团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椭圆形的标志主体形状象征着穿过空间移动的世界,Samsung的首尾字母部分故意突出椭圆的主体形象,暗示三星积极融入世界,期许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具体策略之二:迎合消费者进行专门的服务流程设计。三星在所有已开发的市场会定期开展专门为接洽消费者提供客户服务的讲座活动。其次设计独特的服务流程,颁布三星员工服务手册对门店服务员进行礼仪培训。以让消费者获得优质而统一的服务体验。
4.维持型的设计策略
维持型策略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企业总体战略的相对平稳。该策略主要体现在三星发展的蓬勃发展时期,时间点上从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三星一直牢牢抓住了这一变革的机遇,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结构、丰富经营理念以及提升企业文化,尤其是在2010年后的最近一段时期内,三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走在全球前沿,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第一。
具体策略之一:在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中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的高投入,三星电子的高速发展与掌握先导尖端技术趋势密不可分,在手机芯片和屏幕两大最重要的手机零部件的研究开发上,三星一直拥有尖端的核心科技。同时三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加强自身企业设计的发展,在韩国的三星设计部门逾有千名设计师,同时三星还在在欧洲,北美等都设有三星设计的分支机构。在三星电子的设计周期中,还能看出二战后美国的“有计划废止”制度,具体是指“销售一代 ,储存一代,研制一代”。重视设计的结果当然是赢得市场同时赢得赞誉和奖项。
具体策略之二:产品设计系列化增值策略。三星电子集团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要属GALAXY银河系列移动互联网产品。银河系列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是三星电子系列中的精品。产品系列化是标准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三星通过系列化的设计,明确各产品的设计风格和市场定位,利用丰富的产品线占据市场份额,非常契合这一时期处于平稳维持型设计策略的三星。系列化使GALAXY银河产品系列达到了结构优化最佳、功能最佳的标准化形式。
总结
综上所述,设计策略在企业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企业发展层面来讲,领导层制定的设计策略将直接关乎着企业的存亡发展, 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应对竞争者时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从微观的具体的项目实施层面上来讲, 合适的设计策略对具体项目的顺利进行作用颇大,以求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终合二为一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设计策略的提出与应用,都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规划意识,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百年企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更是要求企业设计出准确并合时宜的周期性的企业发展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对设计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灵活合理的设计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参考文献:
江苏省的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度较高。江苏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集聚效应明显。即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主要为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等)、机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塑料制品等)、冶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和部分接包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其中,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形式存在,如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苏州的丝绸、亚麻生产集群,常州灯心绒、牛仔布生产集群等;医药、化工等行业则是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值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如医药行业主要为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和扬子江药业集团,石化行业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为主。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机械制造业有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如南通是纺织基地,主要提供初级加工品,常州为牛仔布的生产基地,提供中间产品,而无锡是服装加工基地,生产出最终产品,且这些传统行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域集中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石化、冶金等传统重工业则主要为大型企业,地理分布较分散,但是集中度相对较高;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主要为外商投资企业,负责零部件加工,属于接包型企业,处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价值链低端,没有完整的价值链。
二、江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的产业集群较发达,即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较集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纺织业过度竞争。江苏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年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1.4%、21%,且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苏南、苏中城市,地理集中度较高。但是,江苏省的纺织业也存在着中国纺织业的通病。首先,纺织行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大的部分小,普通加工等低附加值部分大,如江苏省知名服装企业只有红豆、波司登两家。其次,中小企业协作能力不强,且过度竞争现象严重。第三,纺织机械生产水平低,大型生产机械需要从国外进口。
(二)钢铁等传统重工业集中度较低。由于钢铁行业进入壁垒高,规模经济比较明显,所以钢铁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应该处于较高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江苏省内就有江苏沙钢、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钢铁公司,且规模大小相当,所以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
(三)电子信息等制造行业的同构性、附加值低。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为23%,且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地域集中度较高,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集群2010年总产值占江苏省GDP总量的3.92%、4.14%、3.48%。苏南地区成为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但是苏南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苏南地区制造业以FDI为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控股44家,私营企业969家,外商投资企业1660家,可见外商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以出口为主,如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量前100家企业中,电子信息制造行业72家(其中苏州57家),外商投资行业或外商并购本地企业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其次,苏州等电子制造业集群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较低,如2008年利润率仅为6.65%,在江苏省制造行业中排倒数第三(家具制造业利润率为6.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28%)。第三,苏南电子产业集群内部同构程度较高,即生产相同产品的行业聚集,而不是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大多集群内部的企业多是国外企业下包网络中的加工厂,如2009年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68.8%用于出口,这些加工企业之间的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如昆山工业园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仁宝、富士康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产品多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就连规模最小的产品也用来直接出口。所以苏南的产业集群内部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只是相同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已,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苏南地区的传统优势将丧失殆尽,如不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三、商业银行支持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2.投资缺乏科学性。企业为了获得流动资金而争取外资加入,但很多企业对外资过于乐观,未考虑其存在的风险,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内部资产投资决策同样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其可行性分析不周全,无法获得全面的正确的信息,出现错误投资,从而带来经济风险。
3.不合理的资金回收策略。不合理的资金回收主要体现为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量而采取的错误的营销战略,此时企业往往盲目的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允许客户赊销产品。但最终导致企业呆账、坏账过多,不但没有提高企业利润,反而使企业投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急于获取利润而忽视了对经销商的信用度和发展前景的衡量,很多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倒闭导致企业无法收回成本。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模式。
二、符合市场发展的企业营销策略
1.快速降价式营销策略。价格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其又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企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策略防止产品积压。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要难免处于产品滞销的危机之中。此时,只有及时降价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才能短期内为企业收回成本,防止损失过大。符合市场规律的薄利多销模式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策略之一,通过降低产品的毛利率,可促进资金回收率,增加产品销售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动,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其发展。但对于这种营销模式,企业要注意拿捏,以免过度降价导致的不良发展。快速降价营销模式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并且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销售模式。企业应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2.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策略。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利润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这要求企业决策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并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营销战略和基本经营理念。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不仅仅是依靠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更应该通过谋求产品结构的某种最佳组合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比,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基于此,企业发展应以提高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率和获取率为核心,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但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化的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就经营能力而言,通常不如大型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能力;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缺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力量。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小企业往往较大企业更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而会较多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大型企业甚至还可能借助自己雄厚的资本力量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而对中小企业来讲,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唯有适应环境方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市场竞争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特征
从财务角度看,中小企业往往会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初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较弱
企业创立时的初始资本投入,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规划的事业规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适合于从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那些对规模要求不高的行业的生产经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多由个人独资创办或几个人合伙创立,即使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其主要发起人也多为中小企业或个人。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多为地方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开放过程中,又大量涌现出中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地方财力的分散性,乡镇财力的有限性,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以及早期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结构特征,都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创办之初的资本投入是不够足的。在企业创立之后,由于中小企业总体来说利润水平较大型企业低,加之初始资本规模较小,故资本增值无论就速度还是绝对额都受到限制。
(二)经营周转过程中的经常性资金不足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资产周转效率较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在库存管理与交易结算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强;加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能力;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型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加剧,中小型企业忽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期中小企业一方面会受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膨胀之困扰,另一方面又会面临筹措短期周转资金的更大困难,经济越不景气,银行越要选择财务“安全”的客户。
(三)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严重短缺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会面临两难选择:不求进取会走向没落,急于成长则极易夭折。中小企业的破产概率往往高于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企业因过分依赖单一产品不求发展而破产;有的因过于急于求成,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而破产等等。过于保守经营与理财会增加中小企业失去市场走向失败的风险,具有这种危机感的中小企业就会积极寻求发展以摆脱不利的竞争地位。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稳定性差,筹措长期资金十分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主担心企业控制权旁落,故对吸收投资兴趣不大。所以,中小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所动用的资金往往取自于营运资金。这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又缩减了营运资金,因而会增加资金紧张的矛盾。
(四)中小企业的管理组织成本较低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较小的组织规模对企业财务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企业规模小,决策更多地偏于集中,故决策效率较高;其二是因企业规模小,管理组织简单,内部控制制度方便,故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通常低于大企业。
(五)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弱
中小企业的资本规模小,使企业承担债务、承担亏损的能力弱。一旦企业资金管理不善使资金周转不灵,或者经营不善使产品销售不畅,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往往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中小企业资本规模有限,很难通过资产的多元化组合来降低风险。
(六)财务管理方法灵活多样,但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运用
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而财务管理方法也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比较难吸引人才,尤其缺乏财务管理人才;同时,企业决策权利过于集中,程序简单,无规律可循,管理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充足时间学习和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难以得到应用,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会计信息在中小企业经营决策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财务的制约
中小企业总是需要资金从事经营活动,而资金的取得,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较之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之所以经常显得更为困难,除了因生产方面不能实现规模经济之外,还在于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金融因素。金融机构往往偏爱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偏爱大公司的理由在于大公司通过多角化经营可分散风险,而正是由于大型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进入那些已被大企业及其子公司所控制的制造业的许多领域。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之所以偏爱大型企业,从而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也在于中小企业的破产概率大,财务信誉不稳定,而财务信誉不稳定是金融机构最为敏感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通常主要依靠内部资金实现自身发展。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负债能力较弱,负债筹资成本较高。中小企业由于人才匮乏,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经营风险较高,信用等级较低等原因,很难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条件。再加之银行贷款政策倾斜,手续繁杂,抵押担保条件高,并且我国资产评估、信用评估、信用融资担保体系、资产拍卖等机制的建立不是很完善,使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大笔贷款,且贷款的成本也较高。
金融机构之所以不太愿意向中小企业投资,还在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和理财上的某种考虑。金融机构较集中地购买大公司的股份,比之较分散地购买多家子公司的股份,不仅可减少投资过程中的管理费用,更便于做到在出售大宗股票时不影响该股票的价格。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不但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比较困难,而且还不能利用通常只有大公司才能利用的长期金融市场,特别是在一国经济不景气时,中小企业与大公司外部筹资能力上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因而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依赖于银行借款,从这一意义上讲,银行是否愿意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货款,这对中小企业比之于大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较缺乏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我国的金融政策乃至整个经济政策更多地是依照不同的所有制特征而非规模特征制定的。目前来讲,中小企业多为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及联营企业等,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资本投入,而较多地利用负债。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尤显困难。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而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条件。从股票市场上看,中小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市场前景、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和现行的股票发行办法及发行限额等的制约,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发行上市、借“壳”上市及在境外上市的机会,很难在股票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从债券市场上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本规模、资本结构和获利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那些规模大、资本多、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争取到债券融资的机会,而中小企业则很难涉足。
三、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选择的现实思考
设立一个企业不是一个困难的事,但要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并进而成为大企业则会遇到诸多障碍。资本的不足是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资本的枯竭最终将导致企业失败。这往往是缘于经营过程中收益能力的长期、极度下降,如果企业有充足的资本,就能忍受一定时期经营收益的下降。事实上资本力量与收益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适当的财务安排,是企业保持和增强长期收益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特征及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财务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的特殊性,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一)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
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又包含相当大比例的负债筹资,中小企业尤其如此。中小企业在日常就应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会缺乏能力。为此必须在创立企业时就应根据规模筹集够必要的资本,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就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积累,以充实资本。因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通常低于大企业,加之选择外部筹资渠道也显著少于大企业,如果利润分配过程中积累比例不高于大企业,内部积累增长速度就会显著低于大企业,外部筹资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内涵的扩大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的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在内容上与大型企业无实质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原则上应有所不同。中小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销售量也相应较小,因此应尽量就近采购,减少库存,产成品也尽量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生产安排应充分发挥其“船小好调头”的特长,严格以销定产。此外,因中小企业内部分工不可能过细,因此在收账政策上一是要通过提高折扣标准缩短收账期,二是收账责任主要落实到销售和销售人员身上。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内涵的扩大。
(三)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
中小企业的强烈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要比大型企业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将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因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积累能力,营运资金一般较紧张。若经济形势较为景气,又掌握了有市场的产品,中小企业也会获利较丰,此时往往对营运资金不甚关注,而急于扩大投资,结果容易导致营运资金周转上出现紧张。二是分散投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避免产品单一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角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然而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原有经营项目出现利润下降乃至亏损时,新的投资项目能产生必要的利润,弥补原有经营项目利润下降的损失。然而中小企业常因总体规模较小,分散投资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不能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会因新的投资而受影响。
1.民间金融支持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产条件、生产规模、技术支持、信息透明度等等,而在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能力差,因此往往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流动快,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具有资金来源灵活、交易成本低、交易快速简便、金融支持类型多等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也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要想使得资金来源得以保证,就必须要处理好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民间金融似乎就是为中小企业所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非常紧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最为及时、快速、便捷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支持手段,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可能会有别的金融支持形式出现,但是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2.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有着很强的可行性
由于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再加上民间金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决定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也有着很强的可行性:第一,在民间金融发展中,中小型企业是最为合适的投资对象。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同时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业务活动范围小,所以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型企业得以更好地为国名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有限的投资对象,而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相同的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产权结构等也就决定了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有着很好的投资基础,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民间金融最好的投资对象;第二,民间金融有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快速平稳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都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更多家庭愿意把经济收入都存起来,以便为日后的养老做准备,而不愿意过多消费。这样也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三,不断规范化的经济市场政策保证了民间金融的良好发展。尽管民间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以往的发展模式一直都不太规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产生否面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民间金融也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而且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不断加以完善与成熟。
二、民间金融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同样民间金融也是如此。民间金融在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会使得中小型企业由于所要承担着高利率的借贷利息而面临着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这对于经济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的来说,目前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经济市场制度现已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民间金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监管不力的地方。这就使得很多地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民间借贷、非法融资、洗黑钱现象,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发展。
2.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营业负担
由于多数的民间金融借贷利息都很高,这样就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到期无法偿还而违背贷款协议时,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甚至会使得资金链发生断裂,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3.民间金融容易导致混乱无序的融资局面出现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缺少必要的监管,而民间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当地居民个人经济财产,这样就会使得银行存款数量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到银行实际的放贷业务以及收益活动,导致一直以来都依靠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型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要对于民间金融进行规范,使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潜在作用,对于发展策略进行优化。
1.政府需要对于民间金融发展加以规范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此外还要对于其发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使其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所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民间金融机构
由于中小型企业种类繁多,因此就需要民间金融朝着多元化复合型方向转变,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在民间金融机构基础之上建立起民间小额贷款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资金数额非常小的项目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因借贷数额较大而为企业小型项目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3.逐渐实现民间金融市场化定价
政府要逐渐放开对于民间金融的定价管辖,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自身情况而实现自主定价,从而将民间金融利率实现市场化与自由化发展。同时还要鼓励民间金融不断进行创新,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4.建立起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的中介机构
1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小
中小型企业从生产规模,人员、资产拥有量,影响力都小于大企业。这样一来就不能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并且,一般来说,人才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大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稳定性要比大企业差,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很多。
1.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
从手工作坊到高科技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到处都有中小企业的身影,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才。中小型企业的活动范围小,员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对引进的人才容易产生排斥,不利于人才的引进。还有,部分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地方偏远,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因为员工数量少,故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员工,对企业平稳的生产经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企业是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保持正常的运作,而中小型企业往往过分依赖员工的力量。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实际依靠的是没一个员工的能动性,没有完整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这也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引进。
1.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要不没有企业文化,要不就是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一来员工就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相悖,这也是中小型企业吸引与留住人才的又一个障碍。
2中小型企业发展策略
2.1建立正确的观念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技术人才的缺乏。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得中小型企业过分依赖技术人才,很难发现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重视人才体系的建设,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的经营固然很重要,一个技术上的革新,使得企业旧貌换新颜,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并且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发生,多数的企业还是在正常的经营运行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这样一来中小型企业就要建立更为全面的人才观,这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前提,这样的人才观是:人才是多样性的:一个企业要想运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技术人才是一方面,还需要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可以这么说,一切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都是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高层的管理者,一线的工人;项目开发专家,技术过硬的工人;全面的人才观才能解决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建立全面完整的人才体系才能为招揽人才创造条件。
2.2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型企业要抓住自己的优点,利用企业改革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各种方式创造条件,以期吸引人才。
灵活运用薪资、福利。要想吸引人才就要提高薪金,但是受自身的实力限制,企业应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薪酬福利制度,比如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底薪可以与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但是提成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案,这种方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这种方式满足了人才生活的基本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又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又引进了人才,又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其次,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要想发张,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顾及老员工的感受,底薪和原来的不变,既没有打消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为企业留住了人才。
2.3科技创新
中小型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其发展的重点,因为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型企业的需求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
2.4加强区域联系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虽然分布很广,但是彼此之间是孤立的,缺乏联系和协调性,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才能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更加的稳健,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盛世豪,郑燕伟.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珑瑛,蒋樟生.产业集聚的分形研究[J].管理世界2007.
[3]方慧姝,吴永林.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
[4]吕靖烨.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 2007.
[5]刘爱雄.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J].山西科技, 2008.
【关键词】内河港口 发展 策略
一、四川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现状
(1)宜宾港。四川省宜宾港四川省委2007年作出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建成的又一重大港口项目,标志着四川省以“四江六港”为重点的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的重要水运节点,新建成的宜宾港涵盖了翠柏港区、南溪港区、江安港区和新市港区4 个港区。
(2)泸州港。泸州港自古就是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及连接长江中下游水上运输的重要口岸。目前,泸州港现已拥有码头68座,是四川唯一能通行千吨级船泊的港口,也是四川唯一拥有集装箱码头的港口。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泸州港拥有川江段2/3的航道。
(3)乐山港。2011年开工建设的乐山港是四川省枢纽港之一,位于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协作区的结合部,是四川省大件运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朔岷江而上可达成都港,顺岷江向下可达宜宾港进入长江,沟通长三角港口群,是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重要组成部分。乐山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唯一港口,是成都中心枢纽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国家重型装备和战略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4)广安港。是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东北经济区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也是川东北经济区规划中最大的一个港口。 2013年1月15日开港试运行。规划有1000吨级泊位6个,全部建成后,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40万标箱。
(5)南充港。2013年12月25日,首艘货轮缓缓驶离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码头,标志着嘉陵江上大型现代化枢纽港――南充港正式开港,开启南充“通江达海”水运时代。南充港作为川东北立体综合交通重要环节,包括都京作业区码头(货运)和旅游码头(客运)。目前都京作业区码头一期投入使用,最大可停泊500吨级货船。
(6)广元港。是川北最大港口之一,作为千里嘉陵江第一港,是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首艘“广元造”千吨级集散两用轮船“腾胜贰号”离开新建的四川广元港,标志着广元港开港试运行。港口共规划1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260万吨、35万标箱,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产业发展服务等多种功能。
二、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策略
(1)重庆港发展策略研究:大力发展信息化:重庆港集装箱试用电子标签;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升保税港区功能;实现服务业务平台化
(2)芜湖港发展策略研究:强化合作提升港口枢纽地位;辐射腹地实现“皖货皖出”。
三、四川省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策略
(一)宜宾港发展策略研究
(1)宜宾港“升级”开启集团化发展之路:联盟重庆港九、上海港成立合资公司,并针对性的将一些重资产剥离,放入集团内部的码头公司;联合南京港成立了宜宾港西南物流公司,公司业务板块包括江海联运、公水联运以及铁水联运。
(2)拓宽港口经营业务,延伸港口上下游产业链
(3)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及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域港口布局规划,继续强化主港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合理开发新港区,大力发展公用码头;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有序推进矿石、粮食等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宜宾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和散货码头集疏运通道建设,大力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积极争取长江航道重庆至宜宾段三升二改造工程尽快动工建设;充分发挥港口枢纽衔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以港口集装箱为重点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积极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甩挂运输;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港口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融合;加快建设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港口物流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港口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化流程控制、管控一体化等的应用,提高港口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四川省内河港口企业的发展策略
(1)提高社会各界对内河水运发展的认知程度。水运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运输方式,加快港口发展,发挥水运优势,对推进四川省乃至西部区域经济崛起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群策群力,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内河港口又好又快发展。
(2)拓宽内河港口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港口建设
当商品经济进入网络时代后,企业商品从稳定的供应垄断经济转换为临时的供应主宰经济,大批量定制开始取代传统的大批量销售和大批量制造。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从企业的科技、规模和资本转变为消费者的终端需求,企业需顺应消费者需求,并在科技、规模和资本的基础上实现商品服务方可取得市场主导权。换句话说,在网络经济的引导下,消费者的需求是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指标。
1.2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打破了以往的市场局限和交易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相关服务部门和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要求较高,网络交易系统会对相关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消费者及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兼容和整合,将网络市场转化为消费者、服务者和供应者的利益平台,打破以往的经营方式,为社会经济寻求新的突破口。网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使商品供应链和经济规则发生质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两者的整合又决定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趋向。
2网络经济时代下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
2.1网络设施建设的加强
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数量较为可观,但我国网络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均未能完善,常造成网络滞后等技术性问题,而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范围也相对较小,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重视我国网络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缩小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网络差异。国家可通过制定和贯彻网络经济发展策略的方式,最大化的提高国内网络信息的使用率,为国内网络经济快速、稳定、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
2.2资源共享制度的完善
我国网络经济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更新和共享,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管理效率,减少企业资源的重复筛查工作,对国内网络经济市场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平台。我国需建立起良好的资源共享制度,以便更好的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而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也是实现企业间互利互惠的重要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国内网络经济水平。
2.3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而国内网络经济技术也受到研发能力的制约。因此,国家需加强对网络自主研发技术的关注,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出新的营销模式和培养出新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此外,企业也需调整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鼓励公司内部的网络研发工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提高国内网络经济的自主研发技术,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
2.4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
网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处的是虚拟网络平台,这也对网络经济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现阶段国内网络技术尚未完善,还未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规范网络经济的经营行为,对网络犯罪采取严厉的打击工作,以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