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7:4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智慧养老金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镇江市人口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1.34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26万人,占比为10.36%。据2015年最新的人口抽样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5万人,占12.75%,较人口普查上升2.39个百分点,据国际标准镇江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镇江市地处苏南地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502.48亿元,占苏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4%,在苏南五市中处于落后位置,而镇江市人口老龄化却是苏南五市中最为严重的。从图1可看出,2015年末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7.65万,65岁以上人口为40.15万人,占比12.6%,而老年人人口抚养比2达16.4%。老年人口比重、人口抚养比在苏南五市中均居首位,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势必会成为镇江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镇江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机构建设有待加强。截至2015年底,镇江市老年人福利院有171个,具有职工人数1129人,床位数20265张,在院人数6362人,其中老人5789人。从横向比较数据看,镇江市养老院职工人数、床位数及入住率在苏南五市中均处于落后地位。从纵向分析看,镇江市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5195张,增长25.7%,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张,位居全省第五名。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镇江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购买养老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方式,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基本上??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
3、民办养老机构成为主流。目前,镇江市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即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目标客户高端化。镇江市养老机构中,事业单位52家,床位数为8274张,其余均为民办非企业,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这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在民政登记注册,而非在工商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已成为镇江市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4、加速养老相关行业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镇江市共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涉及医疗器械、轮椅等老年康复辅具的加工、生产。近年来,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海阳智慧养老、慧明智能科技等一批智能理疗、软件开发、电子平台企业依托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快养老产业的布局,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2016年1-9月份,镇江市养老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1%。
二、养老金融发展特点与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个人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支柱养老保险余额为3.9万亿,占GDP的比重为5.82%,较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养老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镇江市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部分保险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调查,发现镇江市养老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个人业务方面,目前有2家开展老年人储蓄业务,5家有针对老年人的借记卡,4家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业务。如华夏银行“智能储蓄”,智能储蓄按照存款基准利率靠档上浮执行,低风险、高收益;江苏银行“幸福晚年版”保本型理财产品,期限42-365天,近期年化收益率为3.6-4%。
2、信贷业务方面,镇江市养老服务业企业融资主要用于装修、购置床位及相关医疗卫生设备。据统计,镇江市银行金融机构为养老院、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约为5760万,其中担保类贷款2600万、抵押贷款3160万,贷款期限最长接近5年,最短仅为1年。
3、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对缓解人口老龄化起到一定作用。如,丹阳泰康人寿推出的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幸福有约”养老计划,确定“幸福有约”的市民通过购买养老保险,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理财服务,年老时可入住泰康养老社区,通过保险金自由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
(二)养老金融困境分析
1、养老企业资质不一,资产抵押认定困难。目前镇江市多数养老机构无品牌、规模小、条件差、盈利能力有限,只能吸引老无所依的老年人,对部分老年生活要求较高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加之,无合格抵押品,不利于银行的信贷审查。镇江市当前“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居多,养老场所非自有财产,多为租赁场所,因此银行在资格审查时需要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在当前担保圈(链)风险还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略显困难。
2、养老产业尚未成型,银行授信较为谨慎。银行机构贷款审批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养老产业尚未成型,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均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给审批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风险较大。养老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大、收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不少养老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致使项目难以持续推进,还款付息压力大,贷款审批的风险难以把握。
3、养老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略显不足。一是信贷方面,镇江市金融机构为养老服务业提供融资需求,多以养老机构的资产作为抵押,或由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利率也相对较高,未体现扶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特点。二是储蓄及理财产品方面,部分银行为老年人办理专属借记卡,以降低银行卡交易的手续费,未提供其他增值服务;理财产品也多以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主,与不断推陈出新普通理财产品相比,养老理财产品还很少。
三、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英等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鼓励养老金融发展,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养老金融发展
1、养老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78年《国内税收法》及2006年《养老金新保护法》等法规是推动美国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著名的401(K)计划所采取的税收递延EET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雇主与员工缴费的积极性。
2、养老金资产规模不断增加。美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金退休计划,个人退休账户(IRA)及雇主支持性退休计划(分为确定收益型(DB)和确定缴费型(DC)两种)。美国ICI的《2016年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2015年美国养老金总资产达24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45%。
3、养老金融产品灵活多样。美国完善的养老金市场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多种投资渠道,有效地实现了养老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据统计,2014年,有近50%的养老资金投向共同基金等投资理财组合工具。而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渐完善;二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日臻成熟;三是推出生命周期基金。以上三种养老金融产品,相互补充,自成体系,极大地促进、完善了美国金融产品市场发展。
(二)英国养老金融发展
1、英国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上世纪70年代,英国迫于人口老龄化压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传统福利型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1975年《社会保障法案》,1986年《养老金法案》,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4年、2008年又相继出台《养老金法案》,进一步补充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2、养老金广覆盖。英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有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和契约型的个人养老金构成。为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英国设计了低成本存托养老金计划和国家职业储蓄信托计划,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规定符合条件的雇员必须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使得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四、推动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据媒体报道,11月2日,由浪潮发起,联合思科、IBM、迪堡多富、爱立信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整合成员企业全球一流的IT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3家国家级金融机构一起,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中心+云服务”、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金融资金支持,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浪潮信息(000977)是国内服务器龙头,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软件(600756)是国内领先的行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社部:养老金投资稳步开展,1800亿元已到账并开始投资。11月1日,人社部就2017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举行会。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稳步开展,北京、安徽等9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4300亿元,其中1800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点评:养老金入市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养老金入市”这一重大利好早就被充分消化了!但这一次是“已开始投资”!
固废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危险废物由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大部分游离于监管之外。报告建议完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点评:东江环保(00267)此前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危废行业实际处理量不足行业总规模的一半,随着环保监管趋严,危废处理需求逐渐爆发,大量危废处置设施亟待兴建,预计未来3年产能将保持30%至40%的较高增速。万邦达、上海环境等也在危废处理领域进行着积极拓展。
这一改革在实施中并非一帆风顺。职业年金制度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党从1983年到1996年的连续执政。1991年,澳大利亚工业法庭根据澳大利亚工业关系委员会的要求,拒绝了工会联合会实行下一阶段生产率贡献计划的要求。工党政府不得不通过立法(Superannuation Guarantee)程序,保证了该计划的继续实施。1996年,雇主以雇员名义存入职业年金个人帐户的资金比例增加到个人工资的6%,2002年将达到“职业年金生产率贡献计划”的目标值9%。
改革后的澳大利亚养老保障体制由三个“层次”组成,很接近世界银行推荐的“三支柱”模式。第一层次即由财政出钱,“低水平、广覆盖”的政府养老金;第二层次是1986年以后逐渐完善起来的、以个人帐户为基础的强制储蓄型职业年金;第三层次是自愿性质的企业补充职业年金和其他私人储蓄及财产(投资)。
第一层次(政府养老金)的替代率大约是20—25%.第二层次(职业年金)在贡献率达到目标值9%的时候,替代率大约是40%.这样,即使没有任何私人储蓄或其他收入(第三层次),澳大利亚人退休后也能得到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60—65%的养老金,加上老年人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可以维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986年,澳大利亚是7个在职人员养活一个退休人员,目前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6∶1,2020年将下降到3∶1.如果不建立其他的资金渠道,政府将面临困难的选择:或者大幅度提高税率,或者降低养老金发放标准。职业年金制度的确立,大大缓和了这方面的矛盾。
当然,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降低,澳大利亚目前这种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分担责任的养老保障体制还需进一步改进。考虑到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澳大利亚政府已采取措施,将女性退休年龄逐步延长到65岁(2014年)。目前这种三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还处于改进、完善的过程之中。
(一)澳大利亚养老保障体制的第一个特点是第一层次的“济贫”性质
首先,虽然任何年满65岁的澳大利亚男性公民(女性60岁)都有领取政府养老金的权利,但是任何养老金领取者都需要接受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收入和财产之间可以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换算)。只有收入和财产低于一定标准的老人(这些标准根据工资和物价指数每年进行调整。2000年2月份的收入标准是:单身每周51澳元,夫妇每周90澳元。财产标准是:单身有住宅者127,750澳元,单身无住宅者219,250澳元;夫妇有住宅者181,500澳元,夫妇无住宅者273,000澳元),才能享受全额养老金。(养老金支付标准同样根据工资和物价指数每年调整。2000年2月的支付标准是:单身每年9529澳元;夫妇每年各7953.40澳元)高于规定收入和财产标准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减少养老金的支付金额。具体说来:高于上述收入标准的每一澳元收入,相应减少50澳分的养老金;高于财产标准的每1000澳元财产,每周相应减少1.5澳元的养老金。显然,退休人员超过上述标准的收入和财产达到某种程度后,政府就不再提供养老金了。
其次,根据政府已经通过的法律,政府有责任维持单身养老金的支付标准不低于男性平均工资的25%,夫妇养老金每个人的支付标准不低于男性平均工资的20%.这样的养老金标准确实不高。不过根据澳大利亚的有关规定,自有住宅(1处)不计入接受调查的个人财产,单靠养老金生活的退休者不交纳个人所得税,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交通、地租、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因此,政府养老金的标准虽低,还可以勉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退休生活。可是如果退休后还想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出国旅游,这样的养老金水平就远远不够了。然而,和其他西方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的养老保障最低支付标准比较起来(Whiteford 1995),澳大利亚的政府养老金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仅低于加拿大。
第三,退休人员享受政府养老金(第一层次)要接受调查的收入或财产,包括职业年金(第二层次)、其他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或投资(第三层次)。因此,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一层次和二、三层次之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职业年金制度的逐步成熟,领取政府养老金的人员比重和金额呈下降趋势。目前约有2/3的老人领取全额养老金。估计到2050年,领取全额养老金的老人比重将因职业年金的因素下降到1/3左右。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轻人口老龄化对政府财政的压力,而且可以把政府养老金发给最需要的穷人,对居民收入起到再分配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二)澳大利亚养老保障体制的第二个特点是第二层次交费完全由雇主承担
在我们考察过的其他西方国家中,养老保险不管是统收统支还是个人帐户,一般采取的都是雇主雇员双方交费的办法。世界银行在东欧转轨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推介的三支柱模式中,第二支柱(个人帐户)也是采取雇主雇员双方交费的办法。澳大利亚的职业年金之所以完全由雇主交费,是由澳大利亚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决定
的。究竟什么是“生产率贡献”?在理论上很难说清楚。“职业年金生产率贡献计划”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首先是因为澳大利亚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否则雇主不会承诺按一定比例增加工资;其次是因为有一个务实而有远见的政党——澳大利亚工党,才能够制订出这样一个目光远大、阶段目标明确的详细计划,并说服工人将已经争得,但还未到手的利益进行强制性储蓄,而不是将其分光吃尽。
一般认为,双方按相同比例交费的好处是借助于雇主雇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高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率。从澳大利亚的经验看来,在法制和工会组织比较完善的条件下,职业年金采取个人帐户、雇主单方交费(事实上,由于雇员降低了提高工资的要求,个人仍是潜在的交费者)的办法也可以同样起到加强监督、提高征缴率的作用。个人帐户终究是属于雇员自己的利益,最关心雇主交费不交费的是雇员。但雇员和雇主的谈判地位不平等,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强大的工会组织做后盾,雇员的监督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在讨论中我们得悉,今后如果要进一步扩大第二层次的作用,就势必要提高职业年金的贡献率,雇员个人可能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那样可能就要向雇主雇员双方交费的模式过渡了。改革前的职业年金制度主要在白领工人和政府雇员中实行,而且年金帐户中所存的钱往往在退休前辞职时一次性支付给个人。由于澳大利亚人没有储蓄的习惯,不少人的钱在退休前就已经花光,退休时还得申请领取政府养老金。白领工人和政府雇员尚且如此,一般工人就更难说了。因此,在将职业年金制度推广到所有工薪阶层(外来移民没有取得正式身份,处于打零工状态时,职业年金制度还难以覆盖他们)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国际经验进行周密、合理的设计。例如新的职业年金制度中明确规定不许提前支取,同时在税务安排上(原来的税务安排有利于一次性支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一些国家已经就日益沉重的养老问题采取措施。2006年6月,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建议,将美国人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9岁。2007年4月1日,日本《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开始施行,它将保证有工作意愿与能力的人员被雇佣到65岁。日本当时的厚生劳动相川崎二说:“要让80%的70岁的老年人参加工作。”
事实上,提高公民退休年龄,对于政府来说实属无奈之举。不断提高的退休年龄客观上可以减轻国家负担的养老金的体量,但另一方面,却给拉动消费和创造新的就业带来新的困难。如果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有尊严的、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才是解决之道。
遇见未知的自己
请想象一下,超越时空后,看到的也许是拖着日渐衰老的身躯仍旧拼命工作的境况,何谈心灵的平和?其实,陷入这种窘境,多数是因为没有早早做好自己的退休养老规划。在《富爸爸投资指南》中的富爸爸为了退休时年轻且富有,不得不拟定一个计划。而最重要的,也是迈向富有的第一步,就是在思想上决定自己成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与自己的未来相遇,你愿他是贫穷,还是富有?答案不问自知。所以,我们也该及早拟定属于自己的计划。
实现退休后的财务自由不是梦想,需要的是你的理财智慧,你行动的魄力,与你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未来,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不过数据是会说话的,让首创安泰的专家来为我们分析现状和梦想的差距吧。
Tips 中青年一代肩上沉重
我们可以从父辈这一代的年龄感受到这一点――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大约会在2005年进入拐点,并且老龄人口将持续增长,中国年轻一代肩负的责任将日渐沉重。
1 我们需要更多的养老费用。大多数年轻家庭需要
同时支持四个老人。
2 给子女教育的费用。
3 如今正值中青年的人群将在2040年左右到达老龄化。在面对了上面两项巨大的压力后,我们还有
多少资金给自己养老?
中国人养老最倚重政府养老金,政府养老金占个人总养老金的平均比例为39%。
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全国的退休金平均水平在2010年将会超过人均每月1200元,显然,这个标准并不高;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1年到2075年期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规划,并把所有对晚年生活的期待都放在“社保”这一个篮子里面,您的生活可能将从退休的那天开始与拮据相伴。
中国人对于退休后的生活年限预计最为乐观,长达25年。
长寿,是美梦,也是一种风险。赵本山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没了。”中国从人均GDP来看还属于低收入的国家。我们将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困境。长寿的生活应当以“独立、有品质、有尊严”为前提,我们可以不奢望在年老的时候环游世界,尝遍美食,但是最起码在您可以预见的时候,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是幸福的先决条件。
首创安泰人寿让你的退休更轻松
早在1998年,ING就已经开始关注中国政府的养老金运作钵系,作为2004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的主要赞助商,ING在会上向中国政府谏言应当进一步放开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通过首创安泰人寿与太平洋安泰人寿两家合资保险公司的成功运作,ING对于中国客户的养老金需求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将这些经验用于商业保险领域开发更好的养老年金产品。
据首创安泰人寿产品开发部门的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养老年金产品通常缴费期比较长,而开始领取年金的时间却较晚;导致所谓“养老年金”的功能单一、灵活性差,并没有真正解决养老保障的核心问题――即“缴费”与“领取”、“投入”与“回报”的完美搭配。为了更好的满足本土客户需求,首创安泰人寿推出了集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本地市场洞察的养老金解决方案――“遇见未来”。
“遇见未来”养老年金保险(英文简称DAD)是首创安泰人寿继热销年金产品“璀璨人生”之后,于2009年明推出的一款升级换代养老年金。“遇贝未来”是我们为更精彩的未来生活所做的规划,“遇见”代表着轻松和现实性,退休不会是“老无所依”,而是更加自由和惬意的人生。
《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中说到:“对于那些正考虑追求工作安全变为追求财务安全的人来说,我所做的事情就是鼓励你们。”没错,达成养老目标关键还在于持续计划的决心和勇气。今天的你可能正需要督促的机制、奋斗的热情让自己迈入更高标准、更上层次的生活水平。而在养老规划这个独特领域,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您就可以选择轻松遇见多年后财务自由、生活满足的自己。
近期,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有研究认为,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层缺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支持,地方政府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自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纳已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养老保险缴纳与受益差异显著,不利于社会公平;应该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法律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管理层次,发挥政府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确保改革落到实处。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实行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改革原退休费计发办法,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同时,要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两个险种之间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完善工资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养老服务研究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有五大要点,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使大量资本真正投向养老服务产业;二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三是推动上下游良性互动,实施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四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五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重点突破居家养老服务。
要破解我国“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老龄化难题,当务之急就是从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入手,深入剖析误区产生根源,全面把握由此导致的实践误区,在此基础上,纠正社会养老相关认识误区,进而探寻消除误区的优化方略与关键环节。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转变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为了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从政策与服务的供给侧进行变革,从老人实际需求着手,充分发挥多方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三网联通、“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整体性效果。
针对现行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完善有效治理的可行路径和制度供给,应立足于养老服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多元服务供给主体,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有效需求。通过建立医养融合一体化供给制度,形成市场细分的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强化财政税收杠杆引导聚合作用,构建以专业化居家智慧养老为基础、一体化医养融合社区服务为依托、多元化机构养老为新主体、普惠化政府托底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服务业体系。
养老机构建设研究
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养老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床位和护理人员供需失衡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统筹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和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满足老年人的日趋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优化机构养老服务的策略,即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质量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依托医疗机构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二是养老机构成立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合作内容包括养老机构设立、老人护理评级管理、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监测、绿色就医通道、医务室管理、老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护理培训等。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方针,以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医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统筹力度,强化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条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合作,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民营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人力资源较少、护理人员不专业、经济实力薄弱、内部管理运营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落后等困境。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就业观念和政府政策、非营利性的角色定位、社会期望与经营动机的博弈、政府职能缺位、行业法制规范的效力不高、没能妥善处理好养老产业与其关联企业群的关系等。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寻求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合力支撑外,还需要对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和私利性进行合理定位。
养老金融研究
当下我国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挑战,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却总体滞后。基于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消费信托”理念,通过“互联网+”模式创建互联网平台,推出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产品,具备养老需求的消费者线上购买金融产品,线下以配套的养老服务替代一部分利息作为产品收益,而“消费信托”的低门槛也在促进金融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政策养老到机构产业养老的转变。
同时,全方位重视养老金融发展,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金融准备。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尽快出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同时扩大第二支柱的企(职)业年金覆盖面,推动我国养老金体系均衡发展,加快培育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养老金积累壮大和保值增值;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金融,通过财税政策优惠,监管政策差异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第三,通过政策性手段扶持涉老产业金融发展,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于市场机构对涉老产业的投融资活动,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激励。
[中图分类号] 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87-04
养老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建立在100多年的福利经济学和养老保障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自20世纪初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全世界有165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绝大多数(158个国家)都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三支柱”模式的建立
美国是世界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其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8月14日,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以此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养老保障。随着财政困难、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养老金制度出现危机,从而使美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美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保持制度偿付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基于精算原则的、与就业、工作业绩、缴费等相关联型的企业保险(主要是401K计划)应该受到推崇,私人性质的、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的个人养老保险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1974年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1978年通过了《美国国内税收法案》、1986年通过了《税法改革修正案》、2001年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2002年通过了《企业改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为雇主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响应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模式。经过不断调整与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私营退休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形象地称为“三条腿的板凳”。[1]
(一)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Old-age,Survivors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为OASDI方案,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由国会立法强制实施,是美国最重要的收入保障项目。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包括私人企业中所有获得报酬的员工,其次还包括联邦公务员、非营利性宗教、慈善和教育组织的雇员、州和地方政府雇员、自我经营者、农场经营主、农场工人、家庭工人、收取小费的雇员、牧师、1957年以后服役的军人、铁路员工、国外就业员工等。对于一些临时雇佣的农场劳动者、家庭内部劳动者和年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个体经营者,则设立了一种补充收入保障(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SSI)制度。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账户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并依据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运作,实行现收现付制。
(二)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Employer pension)
雇主养老金计划,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私人养老金计划,通常指大公司、企业的雇主发起和建立起的单一雇主养老金计划,也有工会组织为小企业的职员发起和建立的多雇主养老金计划,包括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计划。其建立基本上是企业自愿的,不具有强制性,覆盖了美国近一半的劳动人口。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职工退休后每月可按其账户的积累额或企业事先规定的支付额领取养老金。
(三)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储蓄计划(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个人需要而建立的养老金储蓄计划,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包括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和个体劳动者退休计划,以及没有税收优惠的个人储蓄性养老,如银行存款、购买保险公司年金产品和证券投资等。由于美国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服务业雇主一般不提供私人养老金计划;另外,美国的职工调换工作日益频繁,雇主也不愿意与职工建立长久的雇佣关系,所以个人储蓄养老金适时地发展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个人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不仅是为个人提供养老储蓄,还容许调换工作的职工将其在私人养老金计划的积蓄中取出,暂时存入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由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来管理,投资方式多样化。
二、美国“三支柱”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三支柱”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随着老龄化加剧、社保资金匮乏等问题的加剧,美国开始不断对“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积极探求除“三支柱”以外的支柱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补充和创新作用。进入21世纪,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以下改革趋势:
第一,养老保障私营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一直把社会养老保险私营化、市场化作为减轻国家财政包袱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刺激私营保险计划发展,政府通过立法,实施各项免税优惠政策,加强对私营社会保障业的管理,促进私营社会保障市场的发展。2001年,布什政府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协调法案》,规定对401K计划进行改革,使401K计划的私营性质得到加强,规模也得到扩大,养老保险体系的私营化程度明显加深。[2]
第二,年金保险储蓄化。在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影响下,美国继资源性的雇主责任年金计划改革之后,进一步设计出强制性储蓄和自愿性储蓄相结合的职业年金保险,并将它成为未来美国养老保险的主要保障模式。
第三,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不断发展。美国的雇主责任私人养老金计划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占重要地位,逐渐步入正轨并带动起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创新。据统计,全美私有企业的员工中,48%的雇员参加了至少一种私人养老保障计划。[3]
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总有一个限量,如果第一支柱保障机制的税率定得过高,人们也许就不会有条件参加第二、第三支柱的保障机制,那么,多重保障机制也就不复存在。反之,如果第二、第三支柱的保障机制所占的保险税份额过大,就会影响第一支柱的保障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无法对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条件进行保障,甚至还会因此导致社会保障利益分配上的不合理,使本来就存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4]就美国而言,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已经基本发展起来,第三支柱随着私人自愿性保险计划的发展也逐步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美国在吸取“五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优越性,在“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建立“五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三、我国“三支柱”模式及其不足
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就多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由其带来的对老年人口保障的新挑战。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金制度多支柱模式是广为接受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三支柱”模式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格局,近年来,中央政府启动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提出建立多支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思路,并构建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障,它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了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89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753万人。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通过商业机构运营,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截止到2008年,全国大约有3.3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1,038万人。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劳动者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障产品等方式实现。随着我国“三支柱”模式的逐渐形成,我国逐步实现了由传统保障制度向社会化的责任分担制度转变,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年贫穷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我国“三支柱”模式的不足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相比,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基本养老保障积累少,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标过高,包揽过多,责任过大,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机。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子是:三支柱中,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一般都是低标准的,现收先付的,而二、三支柱的水平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水平而定。而我国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过高,包揽过多,责任过大,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机。
第二,养老保险总缴费率及企业缴费率过高。我国养老金资产占GDP比例仅为3%,远低于全球33%的平均水平。同时,用人单位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薪金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在有些地区,实际缴费率甚至更高。这一缴费水平甚至高于瑞典(24%)和美国(14%)等发达国家,使企业和个人实在难有余力再投保职业退休金和个人养老储蓄。
第三,“三支柱”内部各支柱之间,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严重不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的缴费负担已经很重,政府又没有为补充养老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没有动力建立雇主养老金,只有极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障,仍处于零星发展的状态,到2008年低,年金规模大约为1,911亿元,缴费职工人数仅为1,038万人,不足劳动力的1%,覆盖面仅为0.47%;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属于自愿行为,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水平很低,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5%,人寿保险只占全球总额的1.6%。在发达国家,人均保费缴纳额高达3,000美元甚至更多,而中国仅为27美元。同时,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缺乏立法保障,加上各地具体实施办法的差异,无法规范操作。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并未能真正形成养老保险制度的两极,“三支柱”模式极不完善,运行效率低下,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革迫在眉睫。
四、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美国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可以了解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的方向;同时,可以广泛借鉴美国多支柱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运作体制、投资运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1.立法先行、严格执法。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社会立法基础上,以法律的力量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其重要的特点。从美国养老体系的构建来看,社会养老由《社会保障法案》支撑,雇主责任退休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有《雇员退休收入法案》为依据,政府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圈定受益群体的范围、保证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规定企业的养老保险责任。通过各种立法对养老金制度所涉及的各方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养老金制度的各种激励约束政策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范。建设健全养老保障法律制度是工业化国家建立并实施其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经验。[5]法制同样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转通畅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远未跟上现实需要,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社会养老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外,还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法来具体规定和保证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立法基础脆弱、养老保障体系的结构建设和整体运作缺乏法律的强力支撑。法律制度的缺位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严格执法是当务之急。
2.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美国的社会保障做到了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的兼顾。老年人、残疾人遗嘱保险和健康保险由联邦政府负责举办,工伤事故等项目由州政府负责举办,而失业保险等项目则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举办。美国的这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制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和我国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等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因此,美国的这种把某些社会保障项目的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的办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养老金制度设计应当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便携性。美国的OASDI计划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计划,它的统筹层次高,并直接由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凡能获取工资收入者,均必须参加OASDI计划,并依法缴纳工薪税。目前,美国50 个州的约2,187 个非城市或农村县都能参加OASDI 计划,参保人员在获得第一份工作时就必须申请一个社会保障卡(SSN),联邦政府通过它跟踪工人的收入,以决定社会保障税的金额,并将积分记录在其个人账户中,以便雇员退休之后,凭借其SSN 直接领取相应的退休金,这样,美国的养老金管理和发放具有了很强的便携性,解决了养老金区域转移的问题,有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阶段,我国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较大,还没有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从美国的实践看,通过实行便利有效SSN途径,使养老金实现了全国统筹,这充分体现了基本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和公平性,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对中国而言,国务院已提出2009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2012年实行全国统筹的目标,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制定得力的实施细则和相关的配套措施,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
4.社会互动、协商一致。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养老金改革经验表明,成功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出台,不仅仅是政府在推行一项新的措施,而且是经过社会激烈讨论、长时间酝酿之后的结果,改革的过程体现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改革也会损害先前享受特权的群体的利益,改革过程也体现了政党和社会主要利益集团的协商一致。因此,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能力凝聚某种最低限度的协商意见。里根政府的改革是在公众的期待下强化了个人责任、转向了私营化方向。克林顿总统发起了长达一年的全国讨论,使个人投资账户和养老保险风险投资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使养老保险改革变成众势所趋。乔治・布什总统上台后回应了私营化的改革呼声,对401K计划进行了私营化的改制,建立了呼声已久的个人投资账户。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的良好互动,政党和社会主要利益集团协商一致,可以使得改革的阻力较小,新的措施得到有效贯彻,达到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和获得民间支持的双赢效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行过程,民众的参与热情没有被激发起来,政府与社会互动不够、协商不足,民众对于政策的理解度往往较差,改革措施推行困难。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周密设计并谋求主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行推出改革措施企图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1]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4.
[2] 刘云香,丁建定.美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及其经验[J].南都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4):28-31.
[3] 林 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世界银行报告.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
际比较[M].郑秉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 张佳楠,王海岭.美国养老金计划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启示[J].财经
科学,2002(7):168-170.
Pension System Reform in the U.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LiLianfen , Liu Dewei
以党的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规划与具体措施
(一)统筹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一是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开展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推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与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相结合,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二是完善市场化就业机制。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达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和规模,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活动,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劳动者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五是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紧紧围绕我县“一主四辅”发展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引领,结合特色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开发编制创业项目,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点,打造特色创业园区,落实并出台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重点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伍军人和大学生这三大群体,加强创业服务引导,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
文/焦鹏
富足怡然的退休生活不仅需要尽早规划,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工具。
投资养老:最理性
鲁先生现年35岁,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他在投资上时刻走在时代前沿。虽然经历前两年股市大跌,由于进入股市较早,他的账户金额仍然有不少的盈利。“不敢说获取了暴利,至少有不少的收益。这表明,通过投资,准备养老金完全可行。”
鲁先生的理财一路走下来,也深深体会到理财风险无处不在。因此,他现在正一步步建立投资组合,在他看来,保证资产长期稳定增值,才是最为理性的养老方式。“在投资中,不动产具有长期抵抗通货膨胀和实现一定增值的可能性,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变现性和实现高收益的可能,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并对抗经济周期的轮换,可以说各有所长,实现了均衡配置,资产就会越安全。”
专家点评:鲁先生现今所强调的投资组合,值得投资人士借鉴,尤其是对那些积累养老金的人,长期稳定的收益预期,能一步步实现养老金的储备。当然,投资组合法也存在弱点,第一,要用大量的资金去建立投资组合,收入较低的人士并不适合;第二,由于市场的变化很快,确保组合的有效性同样需要精力和专业性,理财知识较为欠缺的人士也不太适合。
实施条件:了解各种投资产品的性质,根据自身需要制定收益目标和投资策略,稳定持有并实施质量监控。
可实现性:50%。广泛的投资组合理论包含了所有养老方式,但狭义的投资组合一般只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简单配比,使其收益确保退休后几十年生活所需同样具有一定难度。
储蓄养老:最稳妥
尽管离60岁退休还有近10年的时间,但工作于某市某设计单位的卢骏着手准备养老金已有5年时间。卢骏夫妇二人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父母为离休干部,社保齐全、收入也不错,基本不用他们操心二老的养老费用;女儿已结婚成家,同样不用费心。按说卢骏暂时已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但他却仍心存忧虑。
为了更加保险,卢骏选择了储蓄作为筹集养老金的主要方式。“每年存4万元,算上利息收益,到60岁退休时大概有60万元,再加上一些公积金积蓄,应该能达到120万元,养老应该不成问题了。”卢骏对自己的储蓄养老还算满意,他的目的便是退休后既不给子女增添负担,又能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
专家点评:养老专家表示,储蓄养老可以说是人们最基础最可靠的养老方式了。在金融投资存在巨大风险和资产泡沫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储蓄确实是必要之举,这对于一些低风险爱好的人士更是不二之选。
实施条件:开一个或多个银行账户,长期坚持,积少成多。
可实现性:70%。虽然有购买力下降的风险,但更为稳妥,而且储蓄是一切投资实现的基础。如果市民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储蓄不足,而未来可能存在需要增加的情况,靠加大储蓄量来弥补不失为稳妥方式。
保险养老:最全面
储蓄养老虽然可行,但现年53岁的王女士则更倾向于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来规划晚年资金筹集。王女士在1997年40多岁时便购买了一款递增型终身寿险,每年需缴纳6000多元的保险费用,连续缴纳10年,在2017年王女士60岁的时候,开始年领1.2万元,且每年递增5%。
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看来,物价又上涨了不少,缺口又扩大了。因此,她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去保险公司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险种。近年来她又陆续买了一些分红险,收益虽然不是很高,但好在稳定,还有一定健康意外保障,性价比不错。
专家点评:王女士所买保险是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一种,一般是从年轻时开始定期缴纳保险费,到合同约定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养老金。优势是保障性高,缺点是开始得越早、受到通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影响就越大。而分红险收益的多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直接关系,同样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点需提前有充分的认识。
实施条件:按照投保类型,按期缴纳足够保费。
可实现性:60%。大多数商业保险抗通胀功能有限,而且中国的保险市场尚不完善,监管和保单设计均存在一定漏洞,把保险产品视作养老保障的唯一方式有失稳妥,不如当做是锦上添花。
以房养老:最前卫
以房养老,一些人已将其作为未来养老的方式之一,但在只拥有一套房的市民刘先生看来,他更看好现今依然在争论的利用房产“倒按揭”养老方式。
所谓倒按揭,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放贷对象是有住房的老年人,房产所有者以房屋的产权作为抵押,按月从金融机构领取现金直到身故,房主辞世后住房由金融或保险机构收回还贷。其最早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的是美国。
刘先生现已50岁,收入不高的他没有能力购置第二套、第三套房来养老。自从听说“倒按揭”养老方式后,刘先生极为关注,他表示,如果未来这一模式在我国得以大范围顺利推行,他准备尝试。
专家点评:拿房产“倒按揭”养老,这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已广泛推广。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拥有房产但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利用“倒按揭”贷款,生前继续居住,银行支付生活费用,保证了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只不过在过世后其家人失去房屋继承权,它提供了一种养老的方式。
实施条件:拥有一套具有产权的房屋,且子女皆赞同父母对房屋的处置行为。
可实现性:40%。“倒按揭”的理念势必带来一场观念碰撞。老人将自己的房产抵押出去而无法留给子女,国人恐怕一下子难以接受,这成为阻碍业务推行的一道社会伦理观念“栅栏”。从近年来个别地区推行这一措施,响应者寥寥无几便可见一斑。
(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工具
文/陈君
总体上来看,可用来养老的工具大致可分为6类:社保、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金融投资、以房养老、艺术品投资。每一种养老工具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养老工具。
社保养老
社保养老是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通常的做法是,人们工作的时候,每月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保养老金,等到退休后,就可以领取一定的退休金。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社保低保障、广覆盖的特点,通常依靠社保金养老只能糊口,而不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老年生活。据测算,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约为40%,也就是说,退休后能领到的养老金约占退休前工资的40%。所以,即使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最好还要通过其他方式自行积累一部分养老金,以弥补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指的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我国于2004年5月1日才开始试行。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企业自身认知程度不够、国家对个人缴费部分税收政策的不明确等原因,真正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
最重要的是,实行企业年金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个人是无法掌控的。如果你很想参与到企业的年金计划中去,那么前提条件就是你所在企业已经开始运转了这样一个机制,你的公司愿意为你缴纳和规划企业年金。因此,这一项养老保障的选择难以掌控。
商业保险
目前,具备养老功能的商业保险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种:传统型养老保险、分红型养老保险、万能型保险、投连险。
传统型养老险的预定利率是确定的,因此日后在什么时间领多少钱是投保时就可以确知的,但从收益上看是不高的。这一类型适合于理财风格保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分红型养老险一般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往往低于传统险,不过分红险在预定利率之外还有不确定的分红利益;万能险大多有保证收益,一般在1.75%~2.5%,但是这个回报率只是针对扣除初始费用后的投资账户;投连险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收益随资本市场变动而动,收益可能较高,但波动性也比较大,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亏损,收益和风险由投保人100%享受或承担。
总的来说,由于退休养老的特殊性,在选择商业保险时应坚持以稳健为主、降低风险、实现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
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养老方式,可供选择的工具很多,一部分属于有固定收益的品种,如银行各类存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国债等,这类产品的优势是至少可以保本,但平均收益不会太高。
另外一部分属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品种,如股票、基金、期货、权证等。对于以养老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一些稳健型的投资品种应该是首选,如基金。而基金也随风险收益的不同分为货币型、偏债型、平衡型、偏股型、ETF、LOF等,每个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由于养老金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家建议投资者最好采用定期定投的方式来实现,因为可以均摊成本,从而降低风险,符合养老金稳健的特点。
最近有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生命周期基金,这类基金中股票投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调,对于倾向于依靠基金养老的人群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房养老
在经济条件良好的青壮年时期,购置一套或几套住宅、商铺或写字楼,等到年老退休的时候,既可以出售房屋获取房价增长的利润来养老,也可以利用租金回报来补充自己的养老组合,这种以房养老的方式正在成为很多富裕人群的选择。
同时,一些只有一套房的老年人也有相应的方式,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该方式通过将老人名下的房产抵押来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用于养老,而金融机构通过出售住房收回贷款。
以房养老需要丰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较其他投资方式来看,房产的变现能力也稍弱。在目前房价存在下跌趋势的情况下,选择以房养老的方式更需注意入场时机,防止高位接盘,影响养老金的储备。
艺术品投资
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艺术品投资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逐渐成为一些人养老的选择。资金丰厚的人选择字画、古玩、红木家具等投资,普通民众则青睐邮票、纪念币、纸币甚至茶叶这些资金占用量不大,升值空间却很大的小项目。
但一般来说,艺术品投资是有行业和知识挡板的,因此,在进入某一行业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否则就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专家建议,艺术品投资要“黄豆子选熟的捡”,因人而异。
(三)五种以房养老方式详解
文/李季
以房养老主要有以下5种典型形式:
租售换养
以房养老最简单的形式,是把手中的房产出租或变现,以租售所得收入来作为养老金。在当前的高房价下,仅依靠此种方式即可轻松支付两位老人的养老支出。但前提是必须拥有1套以上的住房,而且该住房不存在儿女继承的问题。另有一些人对住房有着较高的升值预期而且手头比较宽裕,他们利用房产投资的方式来优化养老规划。
这两种方式都属于自助养老的范畴。随着市场培育程度的提高,机构养老开始步入人们的视线。典型的是某老年公寓于2005年推出的“以租换养”模式。老人将房产交给养老院出租,而自己入住相应的养老院,由养老院工作人员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身故后房产归养老院所有。这开了我国新型养老模式的先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售后返租
售后返租又称“以房自助养老”,然而实际并不是自助养老方式,而是由机构主导,最早由上海公积金中心于2007年5月推出。具体模式是,凡65岁以上的老人,通过将名下的房产出售给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一次性收取房款,然后用手中的资金向公积金管理中心重新租住这套住房,租期由双方约定,租金与市场价等同并一次性付清。租期届满,如果老人还健在,续租的租金全免;如果老人在租期内去世,剩余的租金归老人的遗产继承人。
换房差价
换房差价,即将原来较大的房子或者地段较好的房子卖掉,换成两套较小的或者相对偏远的房子。一套自住,将来可以留给子女;一套出租,用于补充养老金。
一般来说,父母退休时,子女往往都已经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这时,家中的人口变少了,原来要供三人甚至四五人居住的房子,现在只剩下老夫妻两个人居住,加上老年人活动半径变小,原来的房子可能就稍嫌空旷了。而且老人住在过大的房子里,从心理学上来说容易滋生寂寞感,对身心不利。“以大换小”用差价补贴养老就非常有现实意义。
又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在市中心都有不大的老式住房,这些房子虽然面积较小,但经过了多年的房价上涨,如今都已价格不菲。将这套老房子卖掉,在市郊或者和子女房子相近的地段买一套同样的小户型房子,能够获得一笔不小的差价。虽然这样做会让老人离开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圈子,感觉到有些孤寂,但换个角度想想,退休后不需要每天上班,自然也就没必要蜗居在嘈杂的市区。对老年人来说,市中心空气污浊,噪音大,对身体健康也是一大隐患。
而购买用于出租的房屋,一般有两个原则,一是要离自己居住的新房近些,这样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二是从近年来二手房租赁市场的走势可以看出,小户型仍然是供不应求,增长速度不减,因此老年人应该尽可能购买一些小户型(30~60平方米)、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住宅,这种房子往往容易出租,租金也相对较高。
倒按揭
倒按揭又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主流模式。在中国,倒按揭这一概念于2003年首次提出,近年来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几年来大力推动的倒按揭,是专为以房养老设计的险种。该险种的投保人要求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投保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月向投保人支付给付金,直至投保人亡故,保险公司收回该房屋销售、出租或拍卖。给付金的计算是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平均寿命计算,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年限中。
遗憾的是,虽然呼声很高,但由于观念差异、制度障碍、市场成熟度低和存在技术难题等原因,倒按揭在我国迟迟未能推出。
子女埋单
阻碍老年人选择倒按揭养老的关键原因在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即无法向子女交代。因此,一个变通的办法是,按照“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思路,在子女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人与子女签订协议,将自己的房子“反向抵押”给子女,即老人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老人过世后,子女继承房产。
这种父母与子女间的“反向抵押”省去了很多与金融机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麻烦和费用,特别是评估费、保险费等一系列昂贵的中介费一概免单,这对平时比较节省的老年人很重要。
当然,并不是所有子女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如果子女无力为父母养老埋单的话,可以再进一步变通,退休父母可以和某个对其房产有意向的亲朋好友达成“反向抵押”协议。但是这种私下协议方法的风险明显要高了许多,双方一定要请律师出面处理并签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合同,就房子的估值、贷款支付的金额和方式、违约的惩罚、以后房产增值或跌价后的处置、老人超过或短于预估的存活年数等作一个详细的约定,以避免今后不必要的麻烦。
(四)如何借基金养老
文/叶波
金融投资中,通过绩优基金投资股市,长期收益最高,不失为筹划养老金的一种有效途径。
定投让你拿得住
为什么强调定投,而不是凑足一笔钱后整笔投入呢?定投均摊成本、降低风险的作用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让你拿得住。普通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储备养老金时最难的问题是难以坚守,他们往往缺乏选时的能力,更难忍受单笔投入在熊市中的巨额亏损,导致要么赎回,要么陷入选时怪圈,疲于奔命而无法坚持。定投每次投入小,均摊成本使其在大熊市中也不会有大的亏损,投资者对其损失不会太敏感,因而能够拿得住。对养老金储备而言,拿住是最重要的。
灵活配置基金是首选
那该投资啥基金呢?如果你具有选时和选择绩优基金的能力,可以选择绩优基金公司在股票仓位设计上灵活度比较大(标准是股票仓位上限在90%以下,下限在30%以下)的基金,这种基金才有可能真正在熊市中通过大幅度减仓(比如到30%以下),来规避资产损失。记得在退休前几年,一定要选择一个股市的相对高点,将该基金全部抛出或转入中低风险基金。
ETF有助控制不确定性
中国基金业的历史太短,很多考验未经受,还远远没有产生经受过长期考验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或者基金,基金的业绩可能因公司、经理、市场、规模等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巨变。这意味着选择符合以上标准的基金即使能够做到,也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为了控制这种不确定性,指数基金特别是ETF基金可能是长期投资的不错选择。该类基金尤其是ETF完全复制指数,其业绩几乎完全不受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变化的影响,完全跟随指数和市场的趋势运行,收益几乎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懒人选生命周期基金
如果没有选时和选择绩优基金的能力,怎么办?生命周期基金可能就是不错的选择。它几乎是专为缺乏基金投资知识的人设计的,其股票投资比例随年龄日益逼近退休而不断下调,非常符合越临近用钱风险越低的投资保本原理。这种基金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你进入的日期得当,该类基金会在你退休时成为一只纯债型基金,退休后仍然可以当做组合基金持有。
定赎取用养老金
那退休后要用钱,基金如何处置呢?退休后原则上并不建议你持有股票型基金,最好全部转为债券型基金。取做生活费的方式,也最好是像支取年金一样定期定额赎回,或转换到T+0的货币市场基金中。
据《大众理财顾问》
(五)收藏为养老锦上添花
艺术品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它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和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约束。因此,艺术品投资在养老计划中,不应归属于基础性养老的范畴,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投资品种选熟悉的
艺术品投资是一种金钱的博弈与智慧、学识的较量。因此,艺术品投资应“黄豆子选熟的捡”,因人而异。
字画流动性差
对字画爱好者而言,如果独具慧眼,具有较高的字画鉴赏水平,将处于成长期的优秀中青年书画家及其优秀作品作为投资主打,就具有一本万利的功效。
投资书画作品有投资失败风险。比如用高价买了伪品、赝品;投资的作者是扶不起的阿斗,几十年过去了,怎么也长不大。还有流动性风险。字画投资是长期投资,并且它的变现性较差,需用钱时难以救急,或好东西卖了个贱价钱。因此,通过字画投资以积累养老金,应注意两点:一是做自己熟悉的事;二是必须保留一部分养老金的流动性。
古玩要有眼光
它的成败取决于艺术鉴赏力。眼光独到者,往往能够以极低的价格淘到真金,而外行则往往用天价买回了并不值钱的赝品。这种投资的风险,也主要是投资失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当然,对于这个领域的行家来说,只要个人和家庭保持了一定的现金流量,筹措一份丰厚的养老金只是小菜一碟。
邮票要控制比例
投资邮票门槛较低,比较适宜于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与此同时,邮票的价格弹性极大。当市场由衰退、萧条步入复苏,再走向繁荣以至时,投资者有可能获取数倍的投资收益。而当市场由繁荣、滑入衰退、萧条的轨道时,其投入资本也将面临大幅缩水。目前,这个市场正处于极度低迷之中,物美价廉的精品遍地都是。但是,市场何时起局,还取决于国家邮政的政策指引。作为养老性投资,这部分资本投入应控制在10%以内。
普通纪念币不宜多
投入资本可大可小,价格弹性极大。目前市场上10元以下的普通纪念币遍地都是。普通纪念币的市场运行周期与邮票同步,并与邮票市场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目前这个市场尚处底部,投资者若选择一些发行量在1000万枚左右的人物币、生肖币,获取高额投资收益的几率较高。但必须有“打三年”的物质和思想准备。作为养老投资,这部分资产也不宜过多。
金银纪念币可随时变现
中国人民银行从1979年10月1日发行第一套金银纪念币始,到目前已发行1500多个品种。金银纪念币市场信息、价格透明、对称,中国私人理财网等专业报纸和网站的每日报价,与市场成交价格一致。同时,金银纪念币流动性较强,随时可以变现,以应养老急时之需。
金晶(1991.06-),回族,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多的来源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协调、不适应造成的矛盾。本文通过阐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厘清我国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旨在更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政策选择
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不单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处理好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因此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以及在经过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难后,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从1962年到1970年,净增长了1.6亿人,达到8.3亿。而“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开始进入老年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有所贡献,但是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老龄化增速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老龄化地区差异大等特点。并且根据数据研究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老龄化趋势在大体上是难以逆转的,人口老龄化将常态化。
中国的老龄化过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相比,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下,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更加可行的,适合本国发展的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一段时期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改变生育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作用,即使现在改变生育政策,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逆转。同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不全是其本身带来的,更多是因为现有制度与人口结构不适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公共政策方面进行改革,调节公共政策来协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将是常态,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应对,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及商业人寿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阶段,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在现实实行过程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混账管理”,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因此形成大量“空账”运行,出现挪用个人账户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据社会保障国际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
2.养老保险金缺乏保值增值性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并且,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银行利率,存放银行只会造成养老保险金的贬值,是社会财富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效率。
3.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加上保费欠缴的情况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退休政策及其弊端
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规定:一般来说,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退休必须是男年满55周岁,女满45 周岁。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社会的养老负担,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2000年老年抚养比为10%,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60.3%。
劳动年龄的上下限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提高改变。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的上下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条件确定的,已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全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1.2岁,比起世界平均年龄低了将近10岁。如果继续按原定的上下限执行,以后将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比、总供养比和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上升的不利局面。
(三)、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弊端
1.“现收现付”为主的筹资模式使医疗保障面临未来支付压力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个人账户积累能力有限,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积累。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统筹基金的现收现付制,而对其他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也主要是现收现付制。根据医疗保险理论,现收现付制需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在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医疗保险基金主要依靠现收现付制筹集,每个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负担将不堪重负,最终将带来保险基金紧缺的危机。
2.服务提供上的问题
我国虽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医疗机构、人员、床位数最大幅度增加。但仍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出现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住院难”问题已证明这一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主要为:(1)重治轻防;(2)病人不合理流向;(3)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特别是高新技术手段、药物的超标、过量使用。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国医疗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且增长迅速。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加剧我国医疗资源和卫生费用的压力,甚至导致医疗保障体系的崩溃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人口红利的政策选择
35年前年轻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人口转变带来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支撑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崛起。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加上健康老年人口参与对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让健康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掘老年人消费潜力,从内部发掘社会发展潜力。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宣传,树立健康理念,延长老龄人健康期,适当拉长就业和准就业年限。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寻找能充分发挥老年人特殊技能,丰富经验的工作机会。例如,退休老年人对年轻人进行特殊技术岗位的培训。不仅能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的机会,还能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提高自我养老和消费能力。
人口红利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就业参与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两次人口红利的对接。如果利用好人才资源,“第二次人口红利”将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变。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基金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家公债,这虽然是一条营运途径,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要想使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可以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放宽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限制。政府应制定适当政策以引导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投资,如住房贷款、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其次要积极推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从而提高基金投资效益。第三要坚持专业化运作,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世界银行的一份全面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
养老金入市也是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广东省率先开始了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尝试。
(三)、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以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也可以通过征收烟草税、发型彩票等方式增加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渠道。
(四)、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必须承认,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延长退休年龄会带来两个积极效应:一个是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一个是领取养老金总量的减少。这一多入少出,从整体上减轻了社会负担,有利于高度老龄化国家挺过老龄化危机。
虽然目前遭到多方反对和质疑,但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在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上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弹性退休年龄结构。有的特殊行业,例如矿井工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业,由于挑战身体极限,若和一般职业一视同仁采取相通的退休政策,则显得有失公平和平等。有的行业例如律师,教授等技能、经验、智慧和阅历型的职业,没有受到年龄的限制,甚至年龄越大对社会越有价值,贡献越大,不能因为僵化的退休政策而使社会失去宝贵的社会价值。
(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WHO曾经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提出,联合国也于1992年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种体格,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要构建这种状态,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是人妻、人母、人女,
推心置腹,双泪长流……
这是真实的记录,
这是心灵的交流;
我们特别制作,想给您和您的亲人――
送上这盒特制的清凉油。
我是会计,我能一口报出自己的犯罪成本。
我犯罪的直接成本50万
她很文静,戴一副眼镜,一身不合体的囚服,没有遮住经年积累的知识分子的气质。
在座谈会上,她坦陈:我是会计,我能一口报出自己的犯罪成本。
会下,她极诚恳地向记者道出了内心的愧疚。
我今年48岁,进来的时候45岁。
说起我的犯罪,我现在真是悔青了肠子。我在单位里工作了近20年,一直从事财务工作。我为人低调,嘴紧,深得领导信任。单位有个小金库,一直由我一人保管。十几年了,也没人查小金库的账,单位领导最多也就让我把报表给他看看。时间长了,我动起了念头:把本金转出去存,再转回,利息不入账,存在了另外的存折上。几年下来,利息达到了22万多元。这事,我一个人悄悄做了,没有告诉丈夫,存折也没有拿回家,放在单位,就和小金库的账本放在一起。
三年前的一天,检察院的人突然来到我面前,要我立即打开保险柜。我一听,头嗡地一下炸开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我完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让我当场打开保险柜,而我那存折和账本都放在保险柜里。这是天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监狱里,我常常想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被捉之前,我曾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只要有一点风声,我就先把存折从保险柜里取出来,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而在平时,保险柜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你问我为什么要伸手?主要是没有人监督,十几年了,都是这样,不捞白不捞;还有就是,眼看着有钱人家把小孩送出国深造,心里很羡慕,想弄点钱,准备给孩子出国留学用,或为孩子买房用。结果,偷鸡不成,蚀了米。为此,我退出全部赃款,被判8年刑。
我是会计,入狱后,我经常为自己的出事计算成本。我是45岁出事的,如果不出事,我应该到55岁退休,工资至少有25万元;如果不出事,我退休后的养老金至少有25万元。如此算来,我犯罪的直接成本是50万元。如果早算这笔账,我想我是不会出事的。唉,迟了,一切都迟了……
她神情黯淡地低下了头。
我安慰她:你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听说你儿子和老伴经常来看你。
这是一个理智的女囚。她擦了擦眼泪,露出一丝笑容,说:我感到欣慰的是,家庭没有抛弃我。老伴表示,他要拿出养老金的一半给我养老。儿子也没有嫌弃我,经常来这里看我。
情绪低落――犯了金融诈骗罪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38岁的女囚,罪名为金融诈骗,刑期为9年。
她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犯罪原因――
我和丈夫是大学同学,我家在城市,他家在农村,毕业后他随我来到了我家所在的城市工作,我在银行,他则在一家事业单位。刚来到这座城市,他人生地不熟,有些不适应,我尽量照顾他的情绪,多陪他,多帮他;孩子出生后,我的精力就全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我忽视了,他根本就没有走出异地不适应的情绪低谷。这是我在这里待了三年经过痛苦的反思才明白的道理。当时,我不理解,觉得自己挺委屈,甚至委屈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那时,他整天闷闷不乐,对我竖挑鼻子,横挑眼的。我这人生性活泼,在单位挺受重视,参加省里的歌手比赛,不到三年就被提拔当上了信贷科主任。由于自己挺顺,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的不顺心境,他愈是郁闷,我愈是感到他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以为是我被提拔他没能提拔而使他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主任职务,心甘情愿地退回到职员的位置。我想,只要留住了他的感情,保住了家,我什么都愿意付出。可是,就在我做完这一切之后,发现他还是那样,我绝望了。于是,我不愿再呆在压抑的家中,经常跟客户们一起吃饭唱歌,借酒消愁。就在这时,我出事了。
一个个体老板,经常到我们营业部存款,混熟了,他就经常请我们出去吃饭、唱歌。有一次,他找到我,说是一个朋友愿意把自己存在我们营业部的35万元借给他做生意,让我帮忙提出来,平一下账,他给我好处费。我是学财务的,知道这是金融诈骗行为。但由于心情不好,对生活失去信心,就想找点事毁毁自己;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个老板借钱周转,过一段时间肯定就能还上,不会有什么事。
谁知那个老板生意做砸了,钱一分也没有还上,眼看事情很快就要暴露,无奈之下,我把这事告诉了丈夫,丈夫一听先是傻了,听我说完事情原委,他竟伤心地哭了。他拼命地找人借钱,想还上这笔款子,不让我出事。可我们还了二十多万,还有十多万元实在是无力偿还。事发后,我被判了9年。
现在,我已进来四年了,丈夫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我。看来他是真心爱我的。我已减刑一年,还可减刑,我想争取早日回去和丈夫团聚。
记者和这位女囚讨论:
从你这段人生经历中,你总结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女人,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走上犯罪道路的。在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就是因为情绪低落,才不管不顾干下了这等傻事,犯下了罪行。
你认为丈夫不爱你是怎么回事?
那是一种误会。其实他是很爱我的。我把他的情绪低落误认为是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认为他不爱我了。我虽然具有大学文凭,但在这方面我不懂,我不知道体贴他,我不知道关心他,我没有走进他的心灵。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人生代价。
是啊,你的经历告诉人们――爱一个人需要智慧,搞好一个家更需要智慧。文凭代替不了智慧,智慧需要不断学习。
纤弱的盗窃女囚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囚服没能遮住她的美丽,压抑没能遮住她的聪慧。
她在监狱自学法律,现已通过四门自考课目。
她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材料员,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一家很好的单位工作(怕给丈夫抹黑,她不愿说出丈夫的具体单位),孩子5岁,聪明可爱。她是团伙犯罪的成员,同案四人,盗卖钢材。她得赃款11 万,获刑4年。
谈及自己的犯罪经历,她泪流满面,后悔不已。
――真后悔呀,自己竟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深刻反省,是侥幸和随大流心理害了自己。想想自己真蠢:我和丈夫收入都不低,两边老人都有养老金,我们有房,什么都不缺。我要那钱干什么呀?真是鬼迷心窍,贪便宜,别人一拉就跟着跑。世上没有后悔药啊,要有,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哭泣)我孩子还小,不知道妈妈犯罪是什么概念,家里人哄她,说妈妈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她长大了,同学知道了,她小小年纪就因妈妈低人一等,这会成为我永远的心痛!我这个做母亲的不能给孩子带来荣耀,却让她小小年纪蒙受耻辱!一想到这些,我就不能饶恕自己!我对不起孩子,对不起丈夫,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公婆!(失声痛哭)
我进来两年了,开始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在管教干部的开导下,我想通了,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报名参加大学自学考试,现已通过了四门。
所幸丈夫对我很好,至今没有离婚的意思;公婆也没有嫌弃我,他们帮着我们带孩子,让我们渡过难关。我在监狱里抓紧时间学习,提高素质,避免与丈夫拉开距离,出去好找份工作!
贪污挪用公款判刑15年
她,37岁,因贪污挪用公款判刑15年,已服刑8年。她曾经是一个出版单位下属分支机构的会计,在面对我时,外表活泼开朗的她显得有些局促。她红着脸小声地说:“以前都是出版系统的,看到你们来,我很不好意思。”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放下包袱,和我说起了自己的犯罪经历。
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丈夫就是我的初恋,我们的婚姻生活轻松而浪漫,在爱的小巢里,我过得无忧无虑。单位里,由于公婆是出版系统的老职工,因此我深得领导和同事的照顾,人际关系也处得相当融洽。
在这样一帆风顺的环境中我一路走来,可能太没有压力,也太没有戒备了,所以当领导让我做一些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账目的时候,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照做了,在我看来,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一次,领导拿了大量的票据来充账,办公室的老会计担心地说:“咱们这么做是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万一……”我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什么原则不原则,反正是领导让做的,咱们就照做呗。有什么好怕的?”当时在我看来,老会计的谨慎只是多余。
直到1997年,一个周末的下午,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把我请去协助调查。潜意识里,我感觉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黑龙江省2005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比全国晚了五年时间。但黑龙江省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6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例在2014年前低于全国水平,2015年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2016年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人口大量流出又导致养老金等社会支出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压力。从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和需求来看,供给侧是提供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政府以及社区和家庭内的亲属;需求方是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目前显然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显著存在。政府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制度设置以及这些制度组织的经济支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部分社会服务;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主要提供养老服务。
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2019年黑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黑龙江全省2018年年末共有常住人口3773.1万人,比2017年末减少1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9%(2018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是11.9%)。可见,黑龙江省在1990年到2005年大约15年的时间从成年型社会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比全国其他省份都要快,用时都少。由于整个黑龙江省近些年受人口流失和低生育率的影响,老龄化水平还会持续走高。
(一)老龄化与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相伴南下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变化除了受到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影响。建国初期,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原油的开采和粮食、森林资源的大力开发,在我国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大量劳动力流入,据统计在建国至1979年间,黑龙江省累计净迁入人口达700余万人。同期,中国人口的两次生育高峰叠加影响,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再加上东北高寒的气候特点,人口大量外流成为导致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重要原因。1990年以后,随着南方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前劳动力离开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纷纷南下到沿海城市。截止到2000年,人口净迁出达23万人。进入到21世纪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的不断重视,采矿业和林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出又进入一个阶段,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黑龙江省净流出人口达126万人。2011年以后,人口流出又趋于平稳,平均净流出量为10万人每年。无论是改革开放初的人口回迁还是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流出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即使是老年人,随着经济水平提升,物流交通发达、通讯快捷方便等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的老年人选择到气候环境更加适宜的南方温暖的沿海地区居住,这无疑直接加剧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这些特殊变迁更加导致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二)国内第一个养老金出现亏空的省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发展趋势越来越不乐观,虽然导致养老金出现收支缺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还是人口数和养老金领取时间。即提前退休问题导致的提前支取养老金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相对减少。相比全国,东北提前退休的人数更多,这跟近年来东北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不景气密切相关。从全国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以2016年为例,结余约3200亿元,累计结余3.86万亿元。从全国总体看,养老保险基金仍保持收大于支,而且累计结余保持增加态势,有力的保障了全国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地区差异巨大,2015年广东结余最多,黑龙江等6省份收不抵支,2016年黑龙江养老保险支出比收入多了320亿,不但花光2015年结余的88亿,还欠账232亿元,黑龙江成为了全国首个养老金结余被花光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迫在眉睫。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提升养老质量的实施意见》等十余分政策性文件,以及《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候鸟式养老服务规范》等地方性行业标准。在全国首推服务清单制度,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2017)。
(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几年,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在政府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黑政办发〔2016〕121号)(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高龄老人补贴覆盖率达到10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养结合”型服务床位数达到17张以上;2020年底,全省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达9.8万张,占全省机构养老床位的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等一系列量化指标。要求省内规模在2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配备内设医疗机构;规定二级以上医院要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合作关系;社区卫生机构要把社区居家老人最为服务对象;“养老+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在积极开展中,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养老服务的供需信息链接起来;实施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引导以社区为基础,委托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和专业化入户服务等项目的推广工作。
(二)持续完善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服务体系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迅猛发展。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上,推动全省建成公办养老机构18个,新开工建设14个县级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基本消灭了县级公办养老机构“空白点”。在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建设上,180多个民办机构动工建设,目前,全省已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65万张,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了30张,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细化服务体系的供需对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目前,全省30%以上养老机构配备了医疗内设机构,50%以上养老机构与就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通老人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已经覆盖到90%以上的社区老年。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机构,催生出多种“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并依托示范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开发了“医养、康养”系列产品,在推进养老服务业与健康产业结合发展上走出了路子。
(三)积极培育市场、扶持社会化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引导市场开发养老市场形成旅居养老、医养结合、“互联网+”等多种新养老服务产业模式,许多高品质养老服务项目脱颖而出,例如:哈尔滨福寿阁“智慧养老社区”、大庆“幸福为老服务大联盟”、中医大二院“爱心养护康复中心”等一大批优质养老服务产业项目。另外,依托黑龙江地域特点,打造龙江文化游、中医康复疗养等一系列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旅居养老路线,利用电商推广、参加全国展会等形式线上线下推广,吸引了国内外老年朋友来黑龙江旅居养老,体验黑土文化和享受自然资源。为充分发挥我省夏季气候、整体生态、特色旅游等优势,围绕“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三个环节,推动养老服务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
三、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境
(一)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抚养压力大低生育率和严重的人口流失和高城市化率导致黑龙江省面临更严峻的抚养压力。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各地的差异性也非常大。高的省份人口抚养比10:1,即10人养1人;低的省份人口抚养比是1.2:1,负担是不一样的。人口流动更加加剧了黑龙江省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现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大量人口流出,人口抚养比还会持续变化。养老服务的需求给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服务的供给急需补充。
(二)政府财政压力大,养老金亏空严重养老压力和负担持续加重。一方面是未富先老。2010年,全省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为10.4%,2016年上升至15.0%,需要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黑龙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靠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用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一直在改革完善中,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且城乡差异巨大。未来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运行将面临更大的财力支撑风险。
(三)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总体水平依然滞后中国老龄化进程的第二个特点是未备先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老人增多,农村留守老人现象比较普遍,传统式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社会养老负担随之加重。虽然黑龙江省养老机构的数量不少,近年来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其养老服务产业仍然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养老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入、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积极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养老产业创新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定位上必须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行业发展。当前,有很多企业家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商机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产业。黑龙江省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适合发展候鸟养老服务、旅居养老长夜、生态养生农业,黑龙江省夏季凉爽宜人的天气也适合老年人的避暑、休养。发展旅游、康养、生态相结合的养老产业不但能够带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发挥溢出效应带动银色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