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9 15:34: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型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篇1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实施复合经济体制政策,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日本经济逐渐崛起。1950年,日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希望建设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新形象。在这种情势下,景观设计界人才辈出,艺术语言日渐丰富,设计流派百花齐放,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使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社会思潮与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以重森三玲、佐佐木叶二、户田芳树等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界的景观元素,注重表现“再现自然”“贴近自然”的同时,还注重“描述自然”。[1]

1 户田芳树简介

户田芳树1947年出生于广岛县尾道市,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建,推行“和平宪法”主张,尊重基本人权成为当时的最根本原则,解放人类的思潮与活动正在弥漫。户田芳树1970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造园系,曾在日本东京京都庭师做学徒,从那时起,开始了其景观设计职业生涯。1980年,户田芳树着手创办户田芳树风景计画研究所。1989年,其作品《诹访湖畔公园》获得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大奖。1995年,户田芳树创作的修善寺“虹之乡”项目荣获造园协会奖。

户田芳树是日本当代三大景观设计师之一,非常注重设计教育,并不遗余力支持艺术院校设计的相关培训工作。1996年,在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担任客座讲师,2000年又担任千叶大学绿地环境学科客座讲师,为现代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户田芳树的设计特色

2.1 贴近自然、再现自然

室外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自然环境中,人们身心可以得到舒展。[2]户田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多成功的案例,说明他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感悟,即相信室外环境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把贴近自然、再现自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鹤川台新城真光寺公园》,考虑到住宅庭园别致细腻的特点,在公园中设置“修景池”“记忆之丘”“眺望之家”等活动空间,并通过小溪流水和树林巧妙地将这些部分连在一起。将河流、田野、草坪等作为设计场所的自然背景,通过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展现与自然融合的无限魅力,并将城市的特性展现出来,创造出一幅完美的风景画,[3]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对人之精神的意义,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憧憬。

2.2 合理尺度与空间关系

位于宫城县仙台市运动公园“划艇俱凡俊保2000年),作为以运动为主导的活动空间,公园整体采用高亮度的暖色调,构建物的色彩与树林的颜色相得益彰。公园与周围环境的相关协调关系处理得很完美。利用现有的地形,减少庞大建筑物运动馆的空间尺度。为此设置小型人工建筑物,形成回游式的空间。此外,还设置能够远处眺望的运动馆的小亭,营造使用面和方便观察的景观面协调的舒适空间。

空间关系主要指个体的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直接的关系。[4]建筑容易形成硬性的空间边界,可以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的方向限制人的活动范围。以修善寺“虹之乡”为例,就没有把重点放在形式的设计上,而是按时间和空间把“创造”和“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构建各国风貌的自然村――英国村里面到处悬挂英国国旗,黑白相间的木条搭建的传统房舍,欧式街道,处处洋溢着古典气息。该作品反映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使体验环境的个体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当场所只剩下空间界限和光线时,具体的环境信息需要个体亲身参与、体验、感知才可以获得的。

2.3 水的应用

如果石头是景观设计的骨骼,那么水就是景观设计的中心、血液,它象征生命。[5]水能给景观带来生机和灵秀,也可暗喻时间的推移。户田事务所与水有着不解的深渊,在绿地津南中央庭院,充分利用亲近自然的“水”,做成“动”与“静”两种不同的水景,成为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景观。围绕水这条主线,利用“七之釜”溪流的典故,设置溪流与水池,把七条河流连成完整的景观。大面积的缓坡草坪,利用倒影表现周围景观,水、天空没有明显的界线,如同一幅油画般。人行走在水路一体、舒缓的空间之中,随着观赏者角度的不同,不断产生无限的变化,整个画面被赋予一种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绿地津南中央庭院突出开放、简洁的环境氛围,体现了设计师深厚的功力。

2.4 多元化的作品类型

户田芳树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多元化倾向,总是细心感受设计作品所在场地的特性,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园林空间。天童道之车站,是综合的休闲设施,除了考虑休息、鉴赏的因素,还需要提供各种庆典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人满为患,但是其他时间却是空旷无人。通过地面铺装的图案的变化,搭配广场周围可兼做长椅的垒石以及植物,力图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从户田芳树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线条勾勒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带来丰富的色彩和质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在设计中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以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等为主题的表现作品,其主导富有生命感的空间,把人的视线引入这个空间,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元素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我们用身心去感受。

3 结语

户田先生是日本当代三大景观设计师之一,他以创造性的“描述自然”的设计,诠释了对自然的偏爱,并得到了景观设计界的认可。他以非凡的表现力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在空间处理上,挣脱框架的束缚,与自然相融合,与人工景观相融合,敢于创新,设计风格简约但具有独特的韵味。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让人接受、理解、欣赏。户田先生不断地以其独特视觉世界的表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设计语言。总之,户田先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担负起社会职责,尊重民族的历史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其设计理念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不愧为日本“心匠”景观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 吉泽力(日).户田芳树风景计画手绘作品实录[M].刘佳,邓舸,译. 2014.

[2] 郑希彬.生态乐园都市的起点――珠海凤凰山公园规划设计[J].景观设计,2014(5):126-131.

篇2

    景观设计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解决环保与生态化问题。二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要解决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以满足人们旅游的需要。四要解决不可在生与可再生资源问题。在“南湖”案例中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景观设计理论所发挥的作用。

    景观设计理论在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唐山南湖生态城”(包括南湖)是中国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的典范,景观设计在这一案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项目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原有煤矿沉陷区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景观设计的理念正与这一目标相吻合。

    1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

    “南湖”沉陷区的水体面积广大,通过实施水体还清工程,大小沉陷坑的整合,使“南湖”水体景观优势逐步显现。通过对水体的整体景观规划,以岛、滩、湾、泊、淀、池等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以此来丰富水体景观的观赏性。整体格局上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节奏感,一步一景也让人流连忘返。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地形变化,实施以植物造景为主的措施,引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达到了20余科40余种,累计植树138万株,栽植草坪20×104m2,各类植物60多种,动物50余种。形成以林地、灌木丛、草地、湿地为主的生境结构,并使得每个区域都保持其特定的自然风貌,以对应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同时,在景区培育优势种群,强调本地物种。注重保留场地上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生植物改造城市环境的作用。自2009年5月开园以来,唐山市的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4℃,极端最高温度降低3℃~4℃;森林覆盖率由41.57%上升到44%,野生鸟类已多达100种,而且有30多种是以前自西伯利亚经唐山飞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候鸟,现在这些候鸟开始在公园过冬。其生态价值逐步显现。

    在南湖建设过程中,针对场地内存在的垃圾山、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扰、低成本、低能耗的技术措施。采用废物再利用的思路,用粉煤灰生产出粉煤灰砖、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并将它们用作公园内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堆叠公园内的地形(覆种植土)。“凤凰台”和“市民广场”正式这一思路的成功体现。受“南湖”地质条件影响,公园内的建筑则以抗震的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有利于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减少建设污染排放、实现建筑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把资源消耗降到了最低。在南湖公园的湖泊岸边,人们可以看到一种国内罕见的生态护岸。制造这种生态护岸的材料,不是传统的水泥和砖石,而是干枯废弃的树枝、树杈和树干。“整个南湖的护岸上面,没有一点水泥、没有一块砖。对整个水面的污染很小,甚至几乎没有,且因其是多孔构造,还可以为小型水生生物创造栖息环境。这项专利技术可谓绿色技术,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尊重历史,发展特色———提升经济价值

    唐山曾经是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件卫生瓷”、“第一袋水泥”……均诞生在这里,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唐山又是一个震后崛起的新城,地震文化是一大优势。在“南湖”的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了工业文化、矿业文化、地震文化、凤凰图腾所承载的价值,将历史、文化、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保护和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又是景观设计的责任。由开滦投资建设复原的“老唐山风情小镇”正是挖掘工业文化的案例之一。位于南湖公园核心地带,以清末民初老唐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是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巧妙融合的特色小镇,也是中国北方工业文化休闲游的绝佳选择。其中“洋房子和员司俱乐部”与开滦煤矿有着深厚的渊源,是唐山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特有的历史痕迹,记录和反映了老唐山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历史变革。“广东街和广东会馆”与唐山的外来文化有关。唐山近代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大量涌入的广东技师密切相关,出现了第一条城市街道———广东街。由广东人经营一大批老字号商铺,是老唐山南北文化融合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后于1909年建成广东会馆,成为广东人聚居唐山的历史标记。“小山大世界和永盛茶楼”是1934年,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在小山最高点兴建的联营商场,名曰“大世界”。它标志着小山成为当时唐山的商业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小山商业繁荣,久负盛名。和当时天津的劝业场、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大世界并称四大繁华街,盛极一时。“永盛茶园”是唐山风土人情的历史财富,也是中国评剧溯源地之一。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1912年,唐山开明绅士王永富修建了“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此后,以此为源头,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的经典剧目。“欧洲风情街和婚庆广场”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汇、南北文化的相融、本土文化浓郁的唐山,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欧洲风情街和婚庆广场,正是以西风东入的包容诠释着多边文化底蕴,用混搭的手法展示唐山新的城市文化品味。

    为更好地保护地震遗址,传播地震文化,为唐山市民提供一个祭奠地震罹难者的场所,在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处,辟建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该方案利用固有的铁轨和新引入的纪念大道,将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划分成遗址区、水区、碎石广场、树林区四个区,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这一设计宗旨。凤凰图腾的代表,“南湖之门”和“丹凤朝阳”尤为突出。以凤凰展翅腾飞为主题,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设计的“南湖之门”开启了生态南湖的大门。景区的主题雕塑“丹凤朝阳”也是凤凰图腾的又一体现。是唐山标志性建筑之一。雕塑总高度70m,分为基座和铜雕两部分,基座净高9.23m,铜雕净高60.77m,重447t。中间为球形,寓意“太阳”,上下两部分为两组“凤凰”。在八尊狮子的拱卫下,铜雕高耸入云,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它是吉祥和谐的象征,预示着新时代的唐山如同五彩锦绣的凤凰翱翔于盛世中华的天空。在南湖景区景观的命名中也是融入了凤凰文化因素,把南湖最高的观景台称为凤凰台,把水中的五座洲渚,以凤凰台为核心,皆以鸟类命名,取“百鸟朝凤”之意。从历史中挖掘特色,以文化带动经济,这是景观设计理念的一个深层内涵。

    3整体设计,长期完善———提升社会价值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是一个多种元素的复合体,要考虑到景观设计带来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南湖”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自然精神的展现,生活品质的提高,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四大理念是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的始终。1996年开始,对市区南部采沉区(南湖)实施综合整治,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口号。

篇3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06-02

1 口袋公园的概念与发展

口袋公园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国家[1]。尤其在美国大城市中建造了密集的摩天大楼,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中心区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市民的室外活动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们开始希望生活在适合他们行为和心理的城市环境中。于是大量颇受市民喜爱的小型公园在各个社区内悄然出现,人与环境的矛盾关系也逐步得到了缓解,口袋公园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改善城市中心城区和老城区的生活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迅速发展起来[2],公园的类型也趋向多样化。但我国各大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一味地追求公园规模和容纳量,而对这种小型的公园却很少重视,这一趋势不符合人们日渐增强的对室外怡人小空间的需求。在用地紧张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合理又有效地建造尺度宜人的小公园,并且使这些占地规模较小的绿色空间,均衡而有效地分布于城市的建筑实体之间,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2 南京林业大学东门口袋公园案例介绍

2.1 场地现状

口袋公园方案设计地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东门附近(图1),占地面积仅约350 m2。南京林业大学东门的空间形态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附近不仅有学生公寓,居住区,教学研究中心,未来还讲由较单纯的居住功能区,升级成为较复杂的多种功能交汇地带,包含教学商业等。

目前场地内有一小池塘,且植物配置哟味嘌,环境宜人,生态良好。场地中确实有供人休闲短暂停留的空间,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设施破旧,已经不能满足周围市民的更多需求。在我国目前很多这种混杂性居住用地,因为这一类居住用地大多为安置小区开发商为节省资金拒绝为居民提供这样的休闲场地,普遍存在居民缺少休闲小游园或者小公园的现象,也导致周围居民的业余生活的场地缺失。

2.2 设计定位:互动性强的生态亲水空间

笔者计划对这块场地进行改造升级,升级目标是如下。

(1)修缮、更新现有场地内的建筑、道路、休闲等服务设施。

(2)增加亲子娱乐设施,形成寓教于乐的环境,孩童玩耍和老人休闲在这个环境里共存是该口袋公园设计的一大目标。

(3)利用原有场地的自然水体,结合多种人工水景形式,增强小池塘的亲水性,填补周围亲水空间缺少的空白,以增强场地的趣味性。笔者将水体设计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动态水体主要分为有小型瀑布和涌泉等,增添空间的听觉体验和活泼气氛。静态水体以不同深浅的水池形成平静的水面,增添空间的宁静气氛[3]。

(4)在不破坏和积极利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增加草本层植物的配置,增强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富有生命的植物应是构成设计的主体。场地里原有的干直伟岸的银杏、体态袅娜的柳树、苍劲古朴的松树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植物生动活泼的空间形象,可以打破园内排列整齐、线条呆板的构图。植物的选择,一是选择适宜本地生长、价值较高的树种;二是要乔、灌、草搭配合理,具有层次感;三是要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姿态创造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4]。

2.3 关于该口袋公园设计的几点解读

2.3.1 因地制宜的设计

将该场地设计定位为生态交往的亲水空间,是根据场地现状和周围环境综合考虑的结果。周围环境居民较多,学生的活动基本远离这一区域,即使经过也不在此久留,与其将其改成适合学生使用的学习空间,不如将其迎合周围居民的需要。所以,笔者最终决定将小池塘改造成利于居民交往互动娱乐的空间。

2.3.2 可开可合的空间

小池塘原来自有对其可取之处的设计,原有的空间有廊架有树池有座椅,是比较完整的休闲空间设计,对居民或游人来说,能保持小游园半私密性状态。由亭、廊、花架及桌凳形成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通过地形改造构成下沉式场地,形成了亲切宜人的活动空间。

2.3.3 和谐生态的驳岸

笔者从场地的现有条件出发,保留原有的硬质驳岸铺装。目前小池塘的生态环境良好,主要因为池中生长了很多水生植物,而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而且可以为水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如果大兴土木拆除硬质铺装,很可能影响这一类水生植物的生长,所以笔者依据现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池塘的原有特征。

2.3.4 亲水性与亲子互动的结合

笔者在考虑的时候,设想亲水性能与亲子互动相结合。滴水喷泉这一形式相比较大型的广场喷泉,这种小水景更适宜于小空间,且更能得到孩子们的青睐。

3 口袋公园的思考与总结

基于本次的设计实践,总结归纳了几点口袋公园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3.1 突出特色与周边环境相融治的原则

口袋公园的功能单一,在设计时力求使公园与当地的文脉和周围的环境特性相结合,应当充分体现每个口袋公园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利用口袋公园,形成不同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节点。

3.2 面向大众、贴近生活的原则

口袋公园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应该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这一空间时,需要充分满足市民对公园的使用需要。在设计前,因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进行大量的调研和意见收集,并根据周边的环境和使用人群来规划公园的活动内容和空间类型。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力图设计的每个口袋公园对应不同的使用人群。

3.3 小巧精致的原则

口袋公园的面积较小,但在设计时应力求做到坚持适度精巧的原则,合理设计布局出一系列精致宜人的微型空间。

3.4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中一项关键的设计原则,口袋公园的小尺度决定了这一原则显得更为突出。口袋公园的出现,其实等于是在市民对原有环境不满足的情况下,一种新的补充和提高。这种公园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设计师必须以“人的行为”为出发点,缔造一个满足人,取悦人的空间。

4 结语

口袋公园的兴起,是对小空间合理利用的新发展,口袋公园的普及是必然的。口袋公园未来作为市民日常休憩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名片,其规划设计不能只拘泥于形式,更要兼顾满足周围受众的功能需求。了解口袋公园的周围人群和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需求,使口袋公园能够贴近自然,贴近人们的生活。未来的口袋公园必将如星星之火,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将以最少的资源去践行景观为人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谦.寓动于山,健体于林――谈徐州市凤凰山、泰山山景公园规划[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4):23~28.

篇5

1 前言

人类最初所建造的桥梁谈不上设计,更谈不上美观,只是为了沟通河两岸的贸易而建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随着锻造铁艺的发展,桥梁也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历史标记,而钢筋混凝土桥的大量建造将桥梁工程推入了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历史漩涡。

长久以来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建筑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装饰,是附加在桥梁结构上的累赘之物,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建筑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景观设计从本质上是对桥梁的建筑造型的设计,不同规模的桥梁建筑景观设计在整个工程上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无论何种规模的桥梁,建筑师都应较早介入到工程设计当中,并对单体桥梁工程的概况、所处环境、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线型等早作分析。而群组桥梁的设计,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规划、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建筑规划的高度提出桥梁形式的整体设想,同时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梁结构方案进行建筑景观的详细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形式的依据。

无论建筑师对桥梁造型怎样的追逐,桥梁本身的结构稳定性,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桥梁整体的安全性都是建筑师的造型设计首先要保证的重要因素,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可・维特鲁威・波利奥在他的著作《建筑学》一书中所说的一样:“结构需要兼具安全、功能和美观”。这三大要素任何时候都是缺一不可的。以下就是用建筑师的目光来着眼景观桥梁的造型方案的形成过程,用工程实例描述建筑师在景观桥梁的诞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2 单体桥梁的建筑造型设计

单体桥梁按照规模划分为特大型桥梁、大型桥梁、中型桥梁、小型桥梁:

特大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5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m。

大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100m,小于5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40m,小于100m;

中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30m,小于100m;或者单孔跨径大于等于20m,小于40m;

小型桥梁:多孔跨径总长大于等于8m,小于等于30m;或者单孔跨径大干等于5m,小于20m;

2.1特大型景观桥梁的造型设计

特大型景观桥梁和大型景观桥梁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物.赋予城市标志性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海长江大桥(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本身对于上海的发展而言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桥梁的整体设计更加要求完美。

上海――一个包容、开放、发达的城市环境,人们需要的是气势宏伟、和谐向上的氛围。因此此项工程的结构工程师团队与建筑师团队在工程投标期间展开了思维火花的碰撞。

首先在道路工程及隧道工程的整体选线基础上,桥梁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最有利,最经济的基本结构形式,建筑师则从桥梁的立意、可变形态、横纵线形等方面进行构思并最终与结构工程师共同创造出最为理想的桥梁方案。该方案主通航区域的主塔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塔身如一笔写下的“人”字,取意“天人合一”,完全符合上海包容,大气的城市面貌及城市精神:引桥部分梁体降低,纵向线形变化顺畅,行车视角丰富.降低疲劳感,节约了造价:平面线形略呈“S”弯使整个桥梁无论任何角度观赏都更加丰富。人字型的桥塔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较强的东方中国人的理念。塔的造型与汉字的“人”字有着神似的效果,视觉形象鲜明.个性强,具有很强的视觉的;中击力,给人强烈的印象(图1、图2)。

特大型景观桥梁的建筑造型主要依托于基础结构形式而创造.以结构受力的最优和最合理为前提,建筑师以简练的造型抽象手法打造有新意、美观且融于环境的桥梁形态,并通过对整体线形的优化和掌握呈现完整的特大型景观桥梁。

2.2大型景观桥梁的造型设计

大型景观桥梁是城市景观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建造了一座又一座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大型景观桥梁。最有代表特色要数天津海河上的一系列景观桥梁。海河上的景观桥争奇斗艳,一桥一景,记述了海河的发展历史,也承载了天津的多元文化氛围,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海河跨越城市的中心区域,过分夸张的桥梁造型给拥挤的城市增添了负担,一味追求的一桥一景的变化而忽略了和谐的统一性,比起塞纳河的桥梁略显杂乱,与城市的整体风格并无联系。

无论怎样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海河确实见证了城市景观桥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海河上景观桥的竣工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中国桥梁工程技术的腾飞。

以海河上的富民桥为例:富民桥北起兰清道,经富民路,跨民安路、海河、台儿庄南路,从大沽南路地铁和快速路高架桥下通过,止于洞庭路,桥梁长340.3m。按照规划,富民桥为机非混行桥,桥宽40m,桥梁设计为单塔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上层行车,下层行人及非机动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车分离。

区别于特大型景观桥梁以结构选型为先导的处理方式,大型景观桥梁给建筑师发挥的空间更加广阔。

海河是历代漕运的纽带。追溯历史,定格于古代繁华的天津卫,海河上千帆竞发,万船涌动,“船只”是海河上最活跃的音符。富民桥的设计采用了“船形”的结构造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方案――“沽水船影”。引人回想昔日天津的繁华.憧憬未来天津的美好。高耸的桥塔象征着帆船的桅杆,挺拔向上,富有希望,均匀布置的缆索由线连成面象征迎风胀起的船帆,鱼肋骨形态的非机动车及人行系统,好像帆船的船身,整体上构成了简约而抽象的帆船形象(图3、图4)。

大型景观桥梁有别于特大型景观桥梁的以结构的基础造型为依托进行造型创意,更多的情况是建筑师可以发挥对造型的直观理解,描绘勾勒出一个基本桥梁形态,抽象简练的提取自然物的形态特征,或利用仿生学的基本原理提炼造型元素,在此基础上与结构工程师沟通协调共同创造一个大型的景观桥梁。

2.3中小型景观桥梁的造型设计

中小型景观桥梁在城市中扮演着承接和点缀的作用,它的造型追求融合的特性,与特大型景观桥梁和大型景观桥梁对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影响所不同的是中小型景观桥梁要融于城市环境,融于道路景观,融于周边建筑风格.融于河道景观中,它们的形式之美美在大隐隐于市。

中小型景观桥梁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单体景观桥梁,这种景观桥梁多出现于已建老城区的桥梁改造或新道路跨河、跨线的建设

当中:另一种则是以群组出现。单体景观桥以上海竹林路张家浜桥为例,张家浜是一条景观河道,连续的滨水空间被桥所分隔,通过沿线的景观桥的建设和改造,使两端的步行道路连通,让人不用穿越跨越张家浜的交通干道,在浦东的市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自由的步行、自行车行系统,行成一条绿色的廊道和开敞空间系统,因此竹林路张家浜桥作为此系统中的新增成员景观造型的效果必然重要。

对于市中心的建筑群中穿越的景观桥梁而言,上部构筑的形式应谨慎使用,尽量不增加城市建筑群的视觉拥挤感,以简练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指导景观桥的造型设计。应尽量将视觉的焦点引导至桥梁的侧立面上,竹林路张家浜桥就是利用梁体的变截面造型及墩柱的形态来表达景观造型效果的。

为了融合张家浜河道景观的柔美的效果,桥梁的梁体侧面采用多次截面变化的处理方式,梁体变换的波浪线形如微波荡漾,层次分明,细节丰富;墩柱的造型如钟乳石悬挂的水滴滴入河中,与梁体的波浪成为一体,力求营造“小桥大美”的景观氛围(图5、图6)。

单体景观桥梁的造型总是彰显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现力,是用个体的突出带动周边环境品质的提升。

3 群组景观桥梁的建筑造型设计

群组景观桥梁的设计,建筑师是以规划的高度提出桥梁分布特点、空间组织、造型趋向、色彩控制及道路交通的整体设想。最终完成提升整体形象、倡导空间完整性与关联性、打造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促进周边土地开发建设高品质的良性环境的形成、营造公共空间景观渠道及平台的总体目标。

群组景观桥梁根据区域环境性质也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3.1度假区及公园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杭州湾新城度假服务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度假区及公园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景观环境空间,根据区域内的分区特征及景观形式的不同景观桥梁造型的设计也应随之变化,杭州湾新域度假服务区景观桥梁规划以“一湖四河”为主要轴线,从中心景观湖开始向四周扩展研究。桥梁景观设计指导性依据:河域主次的定位、区域功能的定位、建筑风格的定位。

3.1.1中心湖区域

从面积来看,带状中心湖的水域面积占整个水系面积的三分之一。较大水域是环境景观的中心,在区域规划中是规划的重点,景观中心区域人流量较大,支系河道也相对较多。所以桥梁无论是从桥宽还是跨度都应该着重考虑,造型上符合中心景观要求,磅礴大气,并且有一定的标志性造型来呼应周边的景观环境。其次,配合周边运动公园、传统艺术中心、游乐园、湿地高尔夫、高尚住宅区的不同风格,在桥梁造型、装饰等方面应侧重生态自然的整体效果,个别跨度较大的重点桥梁造型宜选择简洁并带有一定上部结构的造型,面对大面积水域上部结构可掩映水中,增添景观的活力和观赏性。其余支系河流上的小桥应该以简单的结构为主,配合生态感偏强的造型装饰(如栏杆、侧立面装饰等)。

3.1.2十一塘横江区域

十一塘横江是本段主要交通河道之一,南临景观中心区域,处在景观轴线的一端,西接湿地公园东临城市板块。河域较宽规划150m河道,除解决车行系统功能外,都有绝佳的观景视点,可考虑人行部分的观景功能局部放大的处理方式。本区域周边涉及到湿地生态科学馆、五星酒店、传统艺术中心、游乐园场地。地块功能、形态,建筑风格都相距甚远。桥梁也可以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各具风格。

3.1.3十塘横江区域

十塘横江是本段主要交通河道之一,是本段重要的景观横轴。是由湿地公园贯穿服务板块、城市板块到达工业板块的重要通道。河域较宽,规划河道150m,河流以北是重要的景观中心,以南则是休闲娱乐用地。十塘横江两侧都以营造生态自然环境为主,生态居住村、主力公园,为市民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休闲、娱乐环境。桥梁也应遵循生态城市的主题,在造型上趋向于简洁、轻薄:在色彩上更倾向于自然、素雅:可在桥梁上安装绿化种植箱,用来点缀出生态、自然的绿色桥梁。

3.1.3八塘横江区域

八塘横江是本段次要交通河道,位于全段景观轴末,相对十一塘横江和十塘横江水面较为狭窄,规划河道宽度为80m。八塘横江以北是高科技园、办公园。桥梁以实用功能为主,桥梁风格应与周边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现代,简洁,时尚,给公司白领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

沿着湖面路线,可以看到主湖区人口桥。根据它们的位置、功能、周边景观等得出,两座主湖区大跨度桥应是视线中心,桥上构筑物无论在高度还是在体态上要达到醒目这样的标准,以起到标识、景观中心的作用。其余入口桥在纵向视线上避免较大高差。

整块地块功能区域复杂多样,但都以生态城市为核心主题定位。小河桥梁规划也是如此,虽然桥型、大小各不相同,但风格应在区域内达到有机的统一(图7)。

3.2新城中心商服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杭州湾新城中心湖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南部新城城市板块:杭州湾新城基本城市发展区域,多种类生产生活混合,交杂布置,其重点区域为中心湖区。集时尚、商业、休闲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该区块内集中景观湖面积较大,建筑风格明显,沿湖有高低错落的天际线,桥梁景观设计上应多方面考虑。桥梁景观设计指导性依据:河域主次的定位、区域功能的定位、建筑风格的定位(图8、图9)。

3.2.1观塘文化中心区域

观塘文化中心区域以观塘文化中心为主要建筑实体,观塘广场和露天剧场为开敞公共空间构成了一组圆形人工岛。临近水岸,滨水为4组高层建筑群,连接岛上与陆地的主要通道为三座人行桥。这三座桥景观要求极高,桥梁一侧为开敞的空间因此桥梁应考虑一些上部结构或装饰性较强的处理方法。观塘文化中心区域是平湖上的重要视觉焦点,中心湖区周边高层建筑都有较好的观景视角,因此湖面上的人行桥与车行桥都将是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人行桥造型较车行桥更为轻巧,可操作性强,行人驻足时间久,更加容易形成标志性景观节点(图10)。

3.2.2观塘中央商务行政区块

观塘中央商务行政区块由行政区块和商务区块两部分构成,商务办公区块内部建筑较高于行政办公区块内建筑。环绕该区块的桥梁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选择桥型方案。连接行政办公区和商务办公区的桥梁应考虑平和简洁的现代桥型。桥型创作时应考虑具有相同的元素符号的方案类型,从风格上一条河基本统一。该区域内三条纵向主要交通通道贯穿的桥梁建议造型上统一考虑,道路较宽可考虑上部结构设置于道路中间,桥梁分幅处理。与其他纵向桥梁无上部结构的处理方式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穿插于三条主要通道中间的这四条道路路幅较窄,景观性较弱,在满通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做景观造型的处理,建议采用三跨过河的形式从路灯和桥梁侧立面的造型上取得新意。连接商

务办公区和居住组团的桥梁应重点考虑使用功能,造型上简洁大方,可在人行道较宽的桥梁上设置廊道遮蔽风雨,普通造型的桥梁上可在栏杆及路灯等附属设施上考虑一定得景观造型,同一条河流上的桥梁造型应有一定的呼应。连接商务区和居住组团的桥梁景观性较弱,商务办公高层具有良好的两侧观桥视角,桥梁造型的景观效果丰富,将会提升商务办公区域的视觉品质(图11)。

3.2.3间水集商业核心区

间水集商业核心区是该地块内大型服务性商业集中区域,通往大型商业区的交通主干道可考虑地标性较强的桥型方案,夜景照明也应突出考虑。问水集商业核心建筑竖向高度并不高,因此该区域内没有直接俯视的观桥角度,相对的几个较高的商务楼对该区域桥梁有一定的俯视效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考虑有一定高度的上部结构的桥梁造型。非主要千道上的桥梁造型可汲取主景桥梁的造型元素,进行设计。连接间水集核心商务区和办公区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根据道路宽幅去顶选择桥型桥塔的位置。中间这座桥道路宽可将桥塔至于道路中央,独特的桥塔造型更加突出明快的商业氛围(图12)。

3.2.4塘渊源城市规划馆区块

塘渊源城市规划馆区块只有一座机动车通行桥梁连接栖湖度假酒店区域,该桥位文化氛围浓厚,桥型选择可倾向于规划馆建筑形态相似元素的造型风格(图13)。

3.2.5栖湖度假酒店及迎湖生态景观区

栖湖度假酒店及迎湖生态景观区面向湖面一侧由木栈桥连接起一条狭长的滨水景观步道.分别由陆地向步道放射状布置伸向水面的亲水平台。这类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木栈桥应追求材料的质朴感觉。还造型于自然,取材料与自然。度假酒店及迎湖生态景观区面向湖面一侧视野开阔,环境雅致,栈桥的应隐于环境之中。此处桥梁的属性变成单纯的通过空间和观景平台(图14)。

3.2.6湾里头巷及新堤中央公园区块

湾里头巷及新堤中央公园区块配合民俗景观村,和中央公园的主题性风格,配以朴素带有乡村风格的人行桥即可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安逸,又能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系统的完整。整个区域视线上略显复杂,从多个角度可以观桥,桥梁的所处位置也是观赏周围景观的绝好视角,跨越湖中岛屿连接两侧陆地的车型桥也是湖景的视觉中心,因此桥梁的选型也应尤为慎重,面对开阔湖面的水域,有一定上部构造的桥型也可尝试,并能形成标志性的重要景点。民俗景观村中央的人行桥梁,可选用具有趣味性的九曲桥,配以带有乡村风格的元素,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系统的完整(图15)。

3.3大型居住社区环境中的桥梁景观设计(以鲁汇港浦江镇大型居住社区景观桥梁规划为例)

大型社区,由于水系以及道路交通组织的繁多,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桥梁,这些桥通常跨进组合不大,以小三跨梁桥结构为主,桥梁的纵曲线坡度不大,桥面平缓。

从规划角度人手对桥梁景观进行由整体到局部的设计。现将这种设计思路总结为“以体到点、以面到点、以线到点”,简称为“三点式”设计思路。这三点设计思路来源于影响社区桥梁景观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建筑风格、功能区域以及河道水系。

“以体到点”――建筑风格决定桥梁风格

大型社区在规划中都会有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古典欧式风、现代简约风、中国分、地中海风、东南亚海滨风等等。桥梁是社区公共建筑之一.因此,桥梁设计也要体现出该社区的建筑风格,这样桥梁景观才能与社区建筑融于一体。

“以面到点”――功能区域突显桥梁特征

大型社区内配套齐全,学校、商业、休闲、运动版块应有尽有。分布在不同功能版块内的桥梁应该体现出所处版块的特征。桥梁可以在细节上(如桥栏杆,桥灯,桥铺装,桥头堡等)体现出该区域的特征。例如,商业版块的桥梁可以从增加栏杆的灯柱照明,桥梁铺装图案现代等手段来体现;学校版块的桥梁可以在栏杆或桥名牌处体现出书本等书卷气质;休闲版块的桥梁可以在桥面设计出挑平台供行人休憩。

“以线到点”――水系主次体现桥梁规模

篇6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街头绿地指城市道路用地除外,沿街布置,面积不大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转盘,花园,广场均为街头绿地,其主要功能是装饰街景,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为游人及附近居民提供游憩、娱乐场所。

1 我国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的发展现状

在1985―2001年我国公园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组成分子,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期的城市街头绿地是由新区开发而形成,或者旧城更新而形成“装饰性绿地”和供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街头绿地,这些绿地虽然数目众多,但却分布不均;并且这些绿地的景观设计大多数都以绿化为主,结合布置城市雕塑或其他环境小品,景观效果较差。尽管当时有学者提出景观设计应该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绿地系统平面构图,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观,以达到美化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街头绿地的研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直到2002年,建设部下发的分类标准明确了街旁绿地的属性,街头绿地的建设工作进入了新的。一方面,在设计手法的应用上,首先运用良好的视觉设计,外部空间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其次利用良好的视野。另一方面,延续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设计观点,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2 街头绿地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

(1)城市美化。街头绿地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具有自然和艺术的双重生命力,与亭台楼阁、山石水体等相映衬,更富有生机活力,给人们以静谧之感,令人心旷神怡。一个好的绿地景观设计是装饰城市开放空间的有力工具,它用绿树、鲜花等避开了城市的车流喧嚣,给城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形象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在钢筋混泥土的丛林中营造出人性的空间。

(2)文化名片。由于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景观面临重大威胁:城市个性与特色逐渐消失,城市风貌日趋雷同。所以城市在设计街头绿地景观时可以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人物等元素融入其中,从而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

(3)娱乐休闲。城市街头绿地大多小而分散,成为人们散步、运动、交流的主要地方,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休闲空间和良好的环境设施,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的最佳场所。而这些活动不仅使得城市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城市本身更加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4)生态保护。城市绿地有“城市的绿肺”之称,它具有释放氧气、杀菌减噪、减轻风沙污染、净化城市空气、蒸腾吸热、缓解“绿岛效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 经济的高度增长,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 利用绿化景观设计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5)防灾避难。当城市遭遇到如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街头绿地能够成为市民紧急疏散和救灾的通道,其中的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还能作为居民的临时居住点。且大量的街头绿地还能有效的降低建筑密度,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并能对火灾等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

3 街头绿地景观的规划原则

(1)人性原则。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设计的关键。由于街头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群体,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街头绿地从功能、风格、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样化设计,以适应人们不同的需求。

(2)生态原则。重视自然与环境,规范资源开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

(3)美学原则。街头绿地景观空间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景观体,包括地形、植物、水体、景观小品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复杂的组合,运用 “点、线、面”的手法来实现景观空间的营造,并通过材质、色彩、造型、质感之间的交错运用,使景观的布局效果更加美化。

(4)个性原则。街头绿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周围环境、附近建筑物的风格及使用性质、绿地的功能要求等确定布局的形式和设施内容,同时也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建设文化城市,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 使城市的绿地景观更具特色。

(5)经济原则。很多地方政府在绿地景观设计师盲目追求“档次”, 提出“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庭化”、 “绿地观赏化” 等设计手法,给城市的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绿地景观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经济水平,为市民带来真正的福利。

4绿地景观元素的具体应用

本文以南通市小游园的设计案例来说明景观元素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具体应用。

南通市规划城市综合体共10处,主要布局在片区级以上商业中心,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相衔接。将城市综合体建设作为打造各新区形象、聚集人气、带动新区发展的重点工程。而且南通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创造更便捷更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街头游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在若干个重要节点处,布置因地适宜的小游园,下面将例举其中一个游园的建设,阐述景观元素在游园中的运用。

(1)小游园的总体规划

本文中的小游园位于崇川区五一路西、钟秀东路南侧,总面积为7564m2。经过现场勘察及对上位规划的理解,本游园北面为工厂地,西侧为商业办公用地,东南面为商业用地(主要经营“五金器材等)。为了化解略带严肃的用地特性,本次设计采用了曲线为丰要元素,以柔美的曲线贯穿整个园内。加上廊架、坐凳等景观元素的合理放置及乔花植物的运用,使周围使用者在园内得到身心的放松,解除一天上作的疲惫。

图2:小游园的总平面设计图(1.景观矮墙2.樱花径3.景观廊架4.阳光草坪5.台地雕塑6.镂空景墙7.入口广场)

(2)小游园的绿化设计

小游园的绿化设计如图3所示,把小游园分了三大绿化区,并配种不同的植物,增强了小游园的绿化效果。

图3:小游园的绿化设计

生态隔离带――朴树、栾树、青冈栎、香樟、银杏、重阳木、国槐

疏林草坪带――百慕大、合欢、马褂木、樱花晚樱、乐昌含笑

台地景观带――果岭草、白三叶、福禄考

(3)给水系统设计:

小游园的水源来自由市政府管网水,设计范围内有公园内小建筑给水、绿地灌溉及喷泉给水,主管管径为DN100。主管选用木工程给水管材及管件选用HDPE管,热熔连接。绿地灌溉用水采用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选用固定水栓进行灌溉,接上软管后进行手动灌溉溉,即插即用,即拔即止。

针对雨水,本工程采用雨污水流制排水系统,雨水通过雨水管就近排入公园附近的水体中。规划区内道路的雨水管沿道路中线布置,雨水管选用高密度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规格为DN300,管网始端埋深不越过0.7米。

(4)专题设计

铺装设计

图4:小游园的铺装设计

广场铺地主要采用颜色:米黄、灰浅、深灰、褐色;

原路铺地主要采用颜色:深灰、砖红、浅灰;

木质铺地主要采用颜色:深咖啡、浅咖啡、本色;

透水转铺地主要采用颜色:砖红、米色、深灰。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景观小品与设施在景观环境中表现种类较多,具体包括雕塑、壁画、艺术装置、座椅、电话亭、指示牌、灯具、垃圾箱、健身、游戏设施、建筑门窗装饰灯等。

图5:小游园的景观小品意象设计

灯具设计

夜景照明在用灯光的手段突出小游园设计的主旨、充分展现各种元素在夜间魅力的同时,环保和节能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为此,在灯具选择上我们全部选用节能光源和高效灯具。

图6:小游园的灯具意象设计

景观构筑物设计

小游园的廊架依弧形园路而建,为市民提供遮阴休息的场所。廊架顶面造型灵感来源驰的车轮,抽象简洁,与游园周边汽修汽配相契合。

图7:小游园的景观构筑物设计

5结语

景观元素包括了构筑物、绿化、小品及配套设施等等,如何将这些元素合理的创新的在项目中运用,我们通过上述案例阐述景观元素是个有机的联合体,不是个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衬托,并形成宜人宜景的空间环境。街头游园虽然小,但是承载的功能作用非常重要,从以民为本出发,利民便民,并为城市创造生态园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硬件条件,我国街头景观的发展比较晚,城市的街头绿地景观布局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的景观布局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永进,霍宇红,马燕琼,张伟.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

[2]杨媛媛.谈园林城市绿化作用与效益[J].民营科技,2011(9).

篇7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声景观”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R. 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提倡人们用耳朵捕捉周围的景观,其初衷是提倡人们“尝试着像倾听一部永无休止的音乐作品一样感受我们周围的声环境”。声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运用声音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对局部或整体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加强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渲染景观[JP2]中活跃的氛围。声景观设计中,对声音元素的认知与把握,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是单个的声音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的听觉环境。一方面,声音会因为传播介质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几重声音的叠加,犹如绘画、摄影艺术中前景、中景、远景的关系,都是听觉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所处的景观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对于景观存在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根据人的情感、经历等个体差异,听觉环境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历史音”、“社会音”、“文化音”。因此,对声景观的把握,不应该是简单地对声音的物理特性的定量分析,而应该是根据听者、声音、环境三方面的多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JP]

为了更好的理解“声景观”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体验,认为将声景观分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和研究,有助于更加贴切和完整的解释“声景观”的概念。以传统视觉景观研究中对景观小品和景观环境的定义,类比得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的定义。首先,声景观小品。声景观的研究重点不是某个单体声音的三要素,而是这个声音对它周边空间的影响。声景观小品是声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声音纯粹,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如人工声景观小品——个人乐器表演、喷泉小品等;自然声景观小品——鸟鸣、流水等,既有视听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

其次,声景观环境。声景观环境是指某一个区域的所有声音组成的声音空间,这一区域可以是某个室内空间、某个建筑、广场、公园甚至城市,因此声景观环境也没有严格的范围大小的限定。声景观环境强调的是声音的综合体,与每一种具体的声音相关,却又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声音要素,而是各种声音要素空间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单体的声音、任何一个声景观小品都是声景观环境审美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或减少任何一个非主要的声景观要素,原有的声景观环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

二、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公园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将它定义为市民或游客提供具有休闲、娱乐、休息功能的城市公共公园。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内容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整个景观设计多以视觉为中心展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提出了“声景观”的概念,人们才开始注重听觉审美的意识,各种声音的记录和保护工作才得以展开。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研究迫在眉睫。国外的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处于理论研究充裕,实践得到初步成就的阶段。例如奥匈帝国的现代艺术展览馆陈列的城市声音雕塑,就是结合科技与自然之声打造的一个惟妙惟肖的声景观小品。在彰显城市现代化气息的同时,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听通感体验。2011年1月对外开放的美国南佛罗里达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就是典型打造声景观的城市公园。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位于迈阿密华盛顿大道和第17大街交汇处,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借用规划区域内交响乐厅大楼,将其外墙设计成投影墙,另外设置投影塔和半封闭装置来容纳公园内大量的音效媒体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尽视听享受的城市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坐在草坪上,悠闲地欣赏着影视音乐作品。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打造了高品质的声景观,打破了传统城市公园多注重功能分区和视觉布置的局限,大胆地将声景观作为公园的设计焦点,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

放眼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现状,理论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康健、杨威等人在2002年发表了关于公共空间声景观意义的论述,葛坚等学者在2003-2004年间先后发表了数篇关于公园景观中声景观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二者都是从理论研究、概念分析的层面对公共空间、公园景观中的声景观予以关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已陆续出现声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但是发展仍未成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算是国内当代城市公园声景观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整体规划时,设计师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对声景观环境的营造予以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局部声景观小品进行了认真雕琢,在隐蔽的地方安置电子音效设备将自然的水声、风声、虫鸣鸟叫等声音收集并夸张扩大,使人们处于真假声音互渗的趣味声环境之中,感受全新的声景观乐趣。但就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整体现状而言,真正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城市公园还只是局部甚至孤立地对声音进行润饰或者遮掩,结合具体城市空间形态及使用者需求进行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有待长足发展。声景观将是城市公园意境营造、品质提升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强公园体验价值的一个新兴切入口。

三、城市公园声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公园的声景观主要构成要素分为四大类:人工声、自然声、生活声、历史文化声,四者相互独立又彼此包含。人工声主要指公园内人们通过娱乐器械、运动等发出的声音;自然声则是指公园内如动植物、风水雨发出的声音;生活声则主要指人们说话、哭啼、嬉笑的声音;历史文化声指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相关的声音,如戏曲声、叫卖声等。

四、城市公园声景观实例:江阴中山公园声景观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要素比较丰富,自然声、人工声、生活声都比较多。考虑到尽可能多的研究城市公园声景观要素,笔者确定了以位于市中心的江阴中山公园为代表,对整个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予以分析和建议(图1)。

(一)基地概况地理概况:江阴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人民路商业步行街的中西段北侧,西临虹桥北路,东临“澄江福地”商业街区,北临寿山路,总占地面积108亩(7.2公顷)。

人文历史:江阴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初年,名“万春园”,之后改朝换代,公园也频频改名,直到民国十九年才更名为“中山公园”。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山公园内也留下了许多印迹,中山纪念塔、忠邦亭、桐梓堂各种文化碑刻以及部分清代遗留的古民居群等古迹。2003年,新扩建的中山公园将公园旧址与江苏学政衙署遗址结合,重新设计布局,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公园。主要景点及分区:新扩建的中山公园以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分为三个功能区“学政历史文化区”“生态休憩区”“娱乐活动区”,主要打造的景点有“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荷花厅”“雪浪湖”“二侯祠书场”等。(二)现有声景观资源梳理自然声资源:中山公园内的植物品种繁多、绿化覆盖率高,优厚的自然条件为自然声景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园内的自然声主要有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风雨声等等。园内有多处静态水景和两处动态水景,玉带河、万寿山,与风雨结合都奏出了美妙的自然之音。另外园内在扩建时保留了百年紫薇树和梧桐树等珍贵植物,园内的草坪和其他植物也种植、维护得相当到位,为动物的栖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人工声、生活声资源:作为市中心的城市休闲公园,良好的环境、便利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公园聚拢了人气。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因此公园内的人工声和生活声资源也就异常丰富。位于公园内东部的娱乐活动区可谓是人工声资源的集聚区域了。该区域内的游乐设施多且集中,有大摇摆锤、碰碰车、豪华木马、自控飞机、摇船、蹦蹦床、5D科技体验馆等,既有吸引儿童的项目,也有让青年流连的场所。(图2)多样性的娱乐设施和较高的人气使该区域充满了娱乐器械的机器声、电动音乐声等,当然也不乏人们的欢笑和交流声音。娱乐活动区内的“二侯祠书场”也是一个人工声资源的聚集地。仿明式的建筑依湖而建,湖边长廊满满的都是下棋爱好者的身影,一壶茶一盘棋,往往就能度过半天的时间。棋艺爱好者们聊天、谈笑、论棋的声音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娱乐活动区内的“乡试放榜墙”及前雕塑群也是人流攒动的地方,有的小孩好奇地模仿着雕塑的动作,有的争着和雕塑合影,人来人往,丰富的嘻哈声和讨论声在此集聚(图3)。

历史文化声资源:一方面中山公园内保留了不少经典的历史遗迹,另一方面公园的一部分游客是中老年人,他们是历史文化声的普及和传播者,因此公园内的历史文化声资源相当丰富。在娱乐活动区内的

“二侯祠书场”定期会上演评弹表演,每每开演,能容纳200多人的书场都座无虚席。顿挫迟疾、温婉如水的弹唱声总让听众陶醉不已。而政历史文化区内的中山纪念塔广场则是戏曲迷的乐园。塔四周甚至设立了“公园戏曲票友点”都被戏曲爱好者此起彼伏的唱戏声围绕了,可谓余音绕梁,刚走近就情不自禁地深深沉醉在那莺声燕语之中了。另一处浓郁的历史文化声在“忠邦亭”附近集聚,也是人们自发组织进行的二胡演奏,萧瑟缠绵、飞扬跳脱的声音久久萦绕,似乎勾起了人们对“忠邦亭”由来的深沉回忆。

(三)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

就中山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而言,形式多样,分工明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得也恰当好处。但是就公园内的声景观而言,应该说是声景观资源丰富,但管理规划欠缺。首先,从声学的角度将公园分为动静两大区域展开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的讨论(图4)。以横穿公园中间的水系为界,水之北以静态区为主,包括“忠邦亭”“紫藤廊”“万寿山”“玉带河”等主要景点,中山纪念塔四周围的戏曲表演场所除外;水之南以动态为主,包括“儿童游乐场”“旱喷广场”“发榜墙”“学政雕塑广场”“二侯祠书场”等主要景点,“头门遗址”“仪门”“龙门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史刻地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除外。动态区域人流量较大、机械设施也比较集中,主要以人工声、生活声和历史文化声为主,静态区域则有水系景观贯穿其中,并且有相对大体量的山林,因此以自然声为主。总的来说,公园内的声景观分区较为明显,动静各有特色。其次,局部空间的声景观环境营造管理得不到位,甚至有声音混淆的情况出现。一是位于娱乐活动区的儿童游乐场,在颇具人气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不少困扰。在规划之初,特地将该游乐场建于原有的山丘之上,目的就是用高度差来进行听觉和视觉上的阻隔。但是,近年来,由于商家利益的驱使,不少游乐设施已扩建到山丘下,分布零乱。即使仍在山丘上的游戏设施也布置密度过高,导致整个游乐场及周边的分贝过高且声音混淆。节假日里几乎所有游戏设施都开放,欢呼声、尖叫声、电动音乐声、娱乐设施机械声音互相掺和,秩序混乱,声音嘈杂。二是位于纪念塔周围的戏曲表演区域,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同时,也让人苦不堪言。穿过紫藤廊,字正腔圆的戏曲声就通

过扩音器传入耳中,一下子把游客带入氛围浓郁的戏曲世界。仔细转悠,才发现纪念塔周围的广场,在绿荫掩映下,有四到五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表演点。有的装备专业的扩音设施、表演器材,有的仅有一个麦克风和简单的表演道具,有的聚集在一起看屏幕中的戏曲表演,可谓各自为阵,让人应接不暇。但是由于都是露天的表演场地,相互之间间隔有限,各个点的声音分贝不一、争奇斗艳,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隔音处理,导致长时间置身其中会觉得视听混淆,甚至会给耳朵造成很大的负担。三是与此毗邻的“列秞亭”。在此热情的市民自发提供了电脑、音响等设备,为市民提供自由唱歌的机会,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但是分贝之高,以致于在公园南门入口处都能清楚听闻,实在也让人堪忧。

第三,声景观小品营造和维护有待斟酌。仔细游览整个公园,会发现令人驻足的声景观小品可谓凤毛麟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科举考试博物馆内的一处自然声景观小品(图5)。宁静的庭院里,假山滴水的设计、竹林掩映的配合,让人尽享跌水之清脆悦耳、清风拂过竹林的瑟瑟之声。假山前的小桥流水的潺潺之声与假山中跌落的叮当水声,动静有致。时而还有鸟鸣鱼跃助兴,还原了中国古典园林幽深之美。同样是叠水景观,万寿山脚下的一处水景观早已因维护欠妥不再流动、“奏乐”了(图6)。动态水景之美在于水体的流量、流速、落差和空间尺度都能对水体演奏出的音乐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可以活跃周围环境的声景观。纵观园区,静水景观较为丰富,动水景观寥寥无几,加上维护的欠缺,水景观的声音魅力大大削弱。另有一些历史遗迹景点则缺少声景观的点缀。如“大堂遗址”虽然以钢结构玻璃影壁的形式打造,造型新颖美观,夜晚的灯光映射更是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面陈列了大堂遗址简介及清初学政衙署平面格局,另一面印刻了124位学科史料,周围也有考生雕塑做补充,以供人回味。但是缺少了声景观的渲染,缺少了纪念、历史性的氛围。

总的说来,中山公园声景观在整体布局上动静分明,声景观资源丰富,但是局部的声景观营造还有所欠缺,维护、管理还没有成体系,声景观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四)声景观品质提升建议 对中山公园的声景观发展建议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就公园的整体声景观环境而言,要注重公园整体声景观布置节奏,明确各区的声景观功能,有侧重点的展开,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轻重缓急。局部而言,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公园声景观的建议,另一方面是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提出的建议。就优化公局部景点的园声景观方面,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创新性的韵律分区。借用对诗歌格律颇有研究的徐晋如对韵律的划分方法,结合音乐中对韵律的描述,笔者将在公园现有动静分区的基础上,对其声景观进行韵律分区,即“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在音乐中,那些声调和节奏相同,并反复出现的几小节乐章被称为严格韵律,而在音乐中存在变化的同时却可以找到有一定相似规律部分的乐章则被称为自由韵律。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与景观设计的相通性在视觉景观设计中早已被发掘并运用。如在道路两侧或者环形地带重复种植色彩相同、品种一样的植物则是严格韵律的体现,而局部区域间在高低、前后不同位置种植同一品种却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植物,在大体感觉异样的同时透露着呼应与相似,则是自由韵律的体现。但是音乐、诗歌中的这种韵律节奏与声景观设计相结合,应该算是笔者的一次大胆尝试了。目的是有效优化声景观资源,同视觉景观一样,做到有张有弛。结合前文对中山公园声景观应用现状的一些分析,笔者建议对现有零散重复的声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对公园西侧历史文化声和生活声集聚的区域划分“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图7)。选择这个区域进行声景观优化分区是鉴于这个区域较为散乱的现状以及景点分布情况。笔者建议将公园南门主入口开始的主要景点,包括“天开文运牌坊”“门头遗址”“仪门”“龙门遗址”“大堂遗址”“钟亭遗址”“鼓亭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时刻地碑”的区域设计为稳定严格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遗迹景点的对称布置格局,可以采用两侧定点均匀设置扬声器的方法,播放悠扬的戏曲或者轻音乐,同时有秩序地撤离零散的小众歌唱群体,为公园留设一片声音“净土”。自“学政雕塑群”开始向北,到万寿山以南的区域,包括“学政雕塑”“忠邦亭”“桐梓堂”“荷花厅”“中山纪念塔广场”这几个主要景点,设为宽泛自由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多处集聚的戏曲、乐器演奏现状,建议将某些局部过于嘈杂的音响撤除,有规范地进行管理,使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民俗文化气息能够在完好保留的同时,营造优美的声景观环境。

二是优化公园内水景观。鉴于园区内静水居多、动水无几的现状,建议增加动水景观。动水景观包括瀑布、叠水、溪流、喷泉等。可以在公园内现有的山石落差的地方增加水景,营造流水的声音;针对公园内大部分静水面用作游船娱乐的现象,笔者建议保留万寿山北的玉带河河段的游船,儿童游乐场内的水上项目,将“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上游船项目和雪浪湖上的“碰碰船”项目去除。在“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塘中央设计喷泉景观,代替之前的游船项目,让紧邻水塘东面长廊的人们在愉悦的水声中尽情思考和享受棋艺的乐趣。而雪浪湖所处的位置是在公园的西边缘,也是公园的入口之一,环境相对安静,而且设计之初就有烟雾设计,打造的是一种烟雾缭绕的情境,因此要将该湖面的“碰碰船”项目移除,适当增加一些点声源,如在湖面零星散布一些小型的喷泉。聆听着哗哗的水声,看着烟雾在巨石间盘旋,这样的“仙境”让人难分真假。另外,由于这两处水上游船项目在节假日颇受孩子们的欢迎,所以有必要向人们解释这样改变的初衷,让人们培养欣赏和维护声景观的意识。同时完善玉带河及儿童游乐场的水上项目的设施,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优化局部景点的声景观。三是丰富公园的动物声资源。由于公园大部分区域人流量较大,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导致公园内动物声景观相对不足。公园北边的万寿山虽然鸟类相对聚集,但是与人不亲,也只能在寂静的清晨和深夜才能聆听到寥寥几声的鸟鸣虫叫。另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上午在公园内提着鸟笼遛鸟逗鸟的老年人较为频繁,鉴于此现状,笔者建议在紫藤环廊下开辟集中逗鸟区,再现人鸟共语的情景。在优雅的紫藤掩映下,感受鸟鸣的欢悦与活力。而在万寿山上可以人为搭建鸟类或昆虫的巢穴,吸引动物在此聚集。在公园内桥廊、溪水边可以隐蔽放置电子鸟鸣虫叫声,营造流水鸟鸣的动听声音。四是打造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中山公园内有多处历史遗迹,这是无可代替的瑰宝。但如何改变碑刻等遗迹冷清、甚至鲜有人驻足细看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就“大堂遗址”为例。对称式的布局、玻璃影壁的造型、夜晚璀璨的灯光,极尽视觉盛宴,但声环境的空洞必然是美中不足之处。依据对称均匀的声景观设计原则,基于对称的布局,可以考虑在两边播放分贝、音调都相似的背景音乐,营造庄严的气氛或者可以定时播放诗词朗诵或讲解。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纪念塔周围戏曲表演区的声景观改善。纪念塔四周有三到四处戏曲演奏,声音分贝不一,总体感觉较为杂乱。笔者建议保留部分表演,但在音响分贝上要有所控制。各组表演可以分时段、分天开展,尽量错开,避免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保留历史文化声的前提下,让各表演声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减少表演的群体,开辟一块场地供和平鸽的放养,这样自然之声能很好地和历史文化声融合,增加动物声景观的同时减缓该区域表演声过分拥挤的局面。二是对儿童游乐场的声景观环境进行控制。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多的娱乐器械进驻致使儿童游乐场的人工声、娱乐器械、电动音乐的声音过盛,产生杂乱的声环境。首先要将山丘下的几个零散的电动娱乐设施撤除,保留一些器械声音简单的健身、秋千设施。其次对于山丘上的娱乐设施也要控制数量、合理布局,动静交叉布置。三是对公园内扬声器的管理。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公园内的扬声器数量并不多,而是游人们自带的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较多,这就引发一个难以综合管控的问题,灵活性过大。笔者建议公园管理处与常出入公园唱戏、跳舞或演奏的游客协商,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公园扬声器播放一些曲目,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便于公园综合管理。另外,对于扬声器的造型和摆放位置的隐蔽也可以有所考虑,可以将部分扬声器“乔装”于环境中,让体验人们闻其声而不知起源的乐趣。当然扬声器的品质参数和指向性也要纳入考虑范围。建议公园成立一个独立的声音器材管理组,负责定制公园的声音管理体制和声音设备的维护。

五、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对景观品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城市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主要载体,提升其品质势在必行,而研究声景观是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相对于开辟更多的新空间造景观项目,对已有景观的声景观进行深入设计和改良是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高要求的有效突破口。对于已有的景观项目对声景观的考虑不充分的情况,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在功能分区上就没有明确的声景观分区;其次即使有部分声景观考虑的项目,在后期实施运行上维护的意识,没有责任到人,没有设立专门的声景观维护资金和管理团队;有的声景观元素过于单一,导致园区内气氛冷清,有的则过于混乱,给人视听混淆的困扰。当今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丰富声景观层次,融入更多形式的声景观元素。将传统曲艺形式纳入考虑之中,深入挖掘声景观的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在项目之初进行声景观功能分区,局部打造重要声景观小品,设立独立的声景观营运资金和专业管理维护团队。

篇8

(二)LID优点

1.LID定义

LID是一种生态化的土地开发(或再开发)技术,它将雨水管理尽可能地模拟成自然状态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同属综合利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项技术手段来减少径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

2.LID与传统的对比

相比于传统的雨水管理技术,LID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表2)。

二、低冲击开发( LID)技术的应用

(一)LID技术体系

LID技术体系(表2)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其中,所谓结构性措施就是通过小型落地辅助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渗漏、过滤、存储、收集、处理、存储等手段。

1.雨水滞留系统

当径流较大时,LID雨水滞留系统主要通过降低流速、延长汇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术措施来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的形式存在。

2.雨水渗透系统

透水性路面(图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径流能够很快地渗入下一层的土壤中,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问题。

渗透管渠:作为雨水渗透设施,对于材料和管径坡度的进行十分严格的设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渗透管内的流速,避免沉积物在管道内聚集,通过水体的自重来缓解其他设计和造价的供应。

渗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渗透井和渗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汇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渗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贮存系统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统的两种存在形式:单体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统和小区的集中系统,流程包括集水区一输水系统一过滤系统一储存系统一配水系统,需要时还可与储水池相连。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工程技术处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现有地块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砾石材料,使雨水暂时储存在砾石间,在减少降雨径流的同时,还能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减少水体流失。

(二)LID技术应用与创新

1.LID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LID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全新理念,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生态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树盒、过滤带、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术措施,结合相应的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从每个环节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系,结合植物的自身的净化特点与多样性特征,使园林绿地在美观的同时还具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功能。

2.LID建筑单体运用

单体建筑作为构成整个城市运作的实体单元,在对城市雨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顶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尤为重要,它是降雨过程中与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过屋顶花园以及相关的储存材料来达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屋顶形成径流的过程当中,溶解出屋顶中沉淀的许多污染物,使屋顶雨水成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可将单栋建筑作为一个循环单元,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区运用

通过对居住区进行场地的功能划分、确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居住区作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量单栋建筑的聚集地,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组图3)。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区雨水生成的源头以及住区径流排放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居住区内部宜人的绿地景观(包括建筑周边绿化、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综合绿地等),将雨洪管理景观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

三、LID技术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区示范区

(一)光明新区LID技术的具体运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被确立为低影响开发( LID)技术示范区,对于低冲击技术的运用及绿色城市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规划先导

总体规划层面基于“LID技术”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立三方面的实践项目:公共绿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园绿地项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2.完善新区生态环境基础_严格控制新区河道蓝线以及水生系统修护

深圳市光明新区(约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态保护线的调整优化基础上(约83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河道蓝线(组图5),全面保护区内山一水环境、湿地、低洼地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技术示范项目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实施落地,照新区管委会所编制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要求,规定了年径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控制不低于40%的强制指标,同时,细化具体的控制指标: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必须配套雨水综合设施;对新建项目,在两年一遇24小时降雨条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总量。对改建项目,不替换现有雨水管网基础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项目类型细化落实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二)光明新区LID技术运用的思考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技术上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主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技术操作,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但是,低冲击开发基于宏观层面的量化分析较弱,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实施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持,后期应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让低冲击技术被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四、结语

低冲击开发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化、景观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在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该理念应广泛运用到如今的建设当中,如景观设计、市政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结合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绿色居住、单体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成功地将雨水作为城市的生态之“源”、景观之“源”,尽不是城市的废水之“源”、污水之“源”。

参考文献:

[1]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周轩浅谈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在绿色建造中的探索与应用

[J]技术与应用,2 014:7

[3]张善峰.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4]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

篇9

基金项目:基于渭河流域整体生境安全约束下的关中地区跨河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模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东至零河与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地;南以北秦岭主脊为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等相邻。自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遂成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还将建设西咸新区以扩大西安城市范围,到那时渭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关中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尤其是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关乎着渭河流域整体生态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河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经城市包括: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都属于关中地区,并处在渭河中下游;渭河从整个流域来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质浑浊并产生大量淤积;城市化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区域环境迅速恶化,应该属于城市滨水区域的优美景观被两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在渭河关中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设对滨河区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顶路、将河道改弯为直等措施对河流的岸线进行人工硬化,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河流的自身的净化与修复能力。

(2)水质恶化。由于河岸周围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许多化工产业沿河修建导致了水质恶化,与上游修建水坝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都成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岸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排进渭河也导致相同的问题。

(3)沿岸景观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周围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体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态景观无序化,破坏了原本的景观连续性,丧失河流特色及风貌。

(4)水体系统生境受损。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滨河区域的生境恶化,河流水质污染,河道萎缩,河滩,湿地骤减,动植物物种减少、多样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涝灾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态系统,更波及到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针对性的滨水区景观规划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结合河流的生态化景观规划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属于我国北方内陆型滨河城市2,在水资源缺乏、生态格局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对于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都需要在以生态为优先的基础上进行,渭河水系既保证着两岸居民的衣食,同时更重要是维护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连渭河整体,总之渭河滨水区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开发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3

西安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更应以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格局为出发点,在借鉴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同时,针对渭河西安段的特点做出应对措施。

3.1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对比

纵观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宝鸡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滨河景观建设现今已相对成熟,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滨河路—缓坡—公园(绿地)—步行小道—绿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许多滨河公园串联起各个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观形成完整的系统;咸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进行渭河两岸的城市建设,滨河区域的景观设计属于大开大合模式以刚性堤岸为主,“滨河路—陡坡—公园(绿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阳湖及其周围的广场、公园为主体周围有相应的绿地环绕(图1);渭南市与杨凌由于城市发展缓慢,不急于扩张至滨河区域暂时没有相应的景观规划。

宝鸡与咸阳的滨河景观设计是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亲水性来带动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综合性的堤外景观和多样性的堤内景观设计。

3.2 西安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借鉴宝鸡与咸阳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西安(西咸新区规划后)城市本身现有的景观生态格局、渭河现有的自然景观要素,对现有的渭河西安段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两岸:

(1)根据渭河两岸不同的景观基质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将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态湿地(涝河湿地)+城市游憩(咸阳段)+历史文化、生态田园(草滩及秦宫遗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态湿地(浐灞湿地及泾河湿地)。

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型湿地公园对不同的城市片区进行链接,再由小型湿地对较大的片区进行链接,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片区一个共有的特点,同时各个片区仍具有自己相应的景观特色。

(2)根据各片区不同功能,打造具有亲水性的公园群落。河流的城市化应充分融入城市的主体—居民,使其具有亲水性并带动区域发展。

河堤内:

(1)对河道主槽湿地的改造。主槽湿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恢复作用,并且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在此进行栖息,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

(2)堤岸防护绿带+生质农场。根据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针对河道周边生态绿道的完整性修建防护绿带,并对周围的水体污染加入生质农场部分,作用是过滤两岸注入的污染水体,将进行处理的水通过生质农场的再次过滤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坝的净化系统。

(3)添加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统同时也丰富了河堤内的景观,例如运用风车发电,以及一些太阳能装置,其装置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4)结合相应的活动。河堤两岸要加入亲水性的设计,河堤内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动带动河堤内部的可参与性,除了观赏性景观还可以添加的活动比如沙滩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娱乐场所、堤内露营等。

4 结语

对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首先要保持生境稳定,其次在滨水景观的打造上还要修复已经被损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就会得到多样化的景观;西安城市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大都市,但不应造成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景观结合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层面,增加景观的人文价值。我们还在通过对滨河区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的研究,不断对该区的设计进行摸索,期待着为大西安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0

1研究的必要性

在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产业遗产的重要性,并逐渐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缺乏恰当的方式和方法,产业遗产的保护很难形成规模。因此,中国当今的产业遗产保护仅仅停留在建筑单体的保护上,而并没能从整个环境上去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少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要么全部重新更换,要么就置之不理,这使得改造后的区域仍然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污染环境的情况。本文从国外产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实践总结经验,以期可以对我国的产业遗产保护有所启发。

2国外工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实例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对产业遗产地段的保护,出现了以鲁尔工业区和英国伯明翰再生等一系列产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产业建筑历史地段保护、改造和再生事业也逐渐引起世界建筑同行的关注。

2.1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有无数大型工业企业,生态环境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许多夕阳产业停产,从而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对这个见证了德国工业发展历史的工业区进行了生态恢复及再生改造。

2.1.1重建艾美绿色景观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土地、水域、各种各样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与其他相邻的土地、水域及各种生物割裂。艾美溪河流域的绿色景观结构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遭破坏而显得支离破碎。在改造中,重新构建了这一地区的绿色景观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2.1.2生态治理艾美溪河水系。该地区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原有的自然河道水系,影响了周围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水系进行了生态治理。

2.1.3兴建花园式的工厂。发展绿色产业,使“绿色经济”在新世纪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积的景观绿地建设,使绿地覆盖率都在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工厂。

通过对德国工业用地生态恢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遗产地的生态恢复要重视现有生态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充分依靠现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强行施加人工措施,一厢情愿地去建设一个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系统。

2.2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

伯明翰是英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英国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该市中心滨水区大部分用地曾经被产业类建筑设施所占据,二战中的轰炸、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河水污染都曾给该地段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周边房地产业一蹶不振。为使伯明翰中心区重新焕发活力,1984年,伯明翰市政厅宣布将对中心滨水区进行整治改造和再开发。该计划首先是从滨水河岸边的拖船纤夫路径、船闸和水质清污整治开始实施的,连续3a的清污,清除了河里已经持续200多年的污染物,并将水质等级从3提高到1b(仅比最高水质低一级)。其后政府又出资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建设。伯明翰案例的经验表明,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和改造,一定要落实到在城市大环境和背景(如河流疏浚清污、道路改造乃至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层面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3其他

瑞士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和苏黎世工业区改造、美国纽约SOHO区、Gentry公园、日本横滨MM'21地区、加拿大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改造实例,它们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成为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3来自案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方法总结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产业遗产地段保护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保护已不仅仅只停留在建筑的狭小天地,而开始关注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等思想和措施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在后工业时代产业遗产保护所谓生态恢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前面讨论的案例中,有一些新颖的生态恢复方法和思想值得借鉴,如材料的循环利用、污染的就地处理、生态处理手段和植物景观设计等。具体来说,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有以下新的途径。

3.1材料的循环利用

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都应当得到尽可能

地循环利用,那些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工业遗产地上材料循环利用的方式:一种是就地取材,使工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另一种是对废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利用后看不到原来废料的原形。例如,将钢板熔化后铸造其他设施,砖或石头磨碎后当作混凝土骨料,建筑拆后的瓦砾当作场地的填充材料等。

3.2就地处理产业遗产地段的污染

对产业遗产地段污染的处理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植物改善土壤和周围的环境。例如,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设计师哈格(Richard Haag)并没有把污染的土壤全部铲去,而是在土壤中掺进了一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污染的土壤。在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设计师拉茨也尝试利用工业废渣和污染的土壤,培植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即演示花园,并专门挑选了那些能适应这种特殊生长环境的植物材料。

3.3生态技术的运用

在产业遗产地段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大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的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4总结

近几年,在中国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实践经验。例如,中山歧江公园建造借鉴了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中江南造船厂地段等产业建筑和地段保护再利用研究;常青等完成的数项涉及工业遗产的保护试验个案;鲍家声等完成的原南京工艺铝制品厂多层厂房改造;张永和等完成的北京远洋艺术中心,以及“798”工厂改造等案例。但在中国已经将产业遗产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今天,能将生态理念在保护中贯彻应用的人仍很缺乏,对于产业遗产的生态恢复往往缺乏重视。因此,针对产业遗产地段特有的生态恢复还缺乏大量的研究和利用。专家和学者中研究如何解决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的很多,但是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这个课题却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不过,必须承认,在产业遗产地段的生态恢复中,仅仅凭借城市历史保护专业、生态环境学专业的努力是不够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运作的实施可行性等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9(12):36-39.

[3] 钱静.工业弃置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J].江苏建筑,2003(1):29-32.

篇11

一、CBD简介

中央商务区(英语: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我国现有三种译法:中央商务区、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业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一般均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金融、文化、商贸、服务以及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环境。因此,CBD中汇集了众多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大量的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设施。

二、国内外CBD的基本情况

CBD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四周为高端现字楼。区域突出特点是高楼林立,大面积的商业区设计感考究,人流交流密集。注入城市现代元素,城市中活跃区域,突显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中心事务区,中心商务区两大块。一般在整体区域中布置均等,穿插布局,具体城市规划不同。中心事务区,在大城市拥挤的大空间中是相对是一块静区、布置各类办公写字楼、管理部门、大中小型企业,主要承担办公职能。中心商务区,以提供中高级服务职能为主,人流稠密喧闹,各大型店集中并临街布置,主要承担商业服务职能。据以上所分析CBD对城市的重要性可想而之,2009年为止,北京、南京、唐山、秦皇岛、郑州、南宁、上海、重庆、深圳、广州、哈尔滨、青岛、沈阳等中心大城市都已明确提出了自己CBD的建设规划,并加快实施。

三、影响城市CBD形成区位的因素

CBD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型商业区一般商业区CBD。由最初的小型购物区发展成含有服务和办公的行业集聚,随着城市经济的提升,在这里最终形成CBD。1.交通便捷:城市中心内部是交通网集聚中心,提供了CBD快捷的传达通道;2.人口分布:市中心多为高收入者居住区,这为CBD中高级服务和销售行业的壮大提供了可能;3.土地价格:只有商品零售,服务,办公行业具有支付城市中心高费地租的能力,构成CBD该功能的积聚。

四、北京朝阳CBD的发展建设

北京朝阳CBD应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香港中环商务区一样,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CBD的明星。北京朝阳CBD硬件与软件建设,都要符合当今各国CBD的标准与未来趋势。 北京朝阳CBD不仅要扮演中国招商引资、金融投资、跨国公司运作、国际商展、国际会议与旅游等中心的角色,还应成为国际项目管理中心,从实施能力上提高国家创新素质,为中国入关后,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人才与资源的保障。现在朝阳区以作为新经济的运作中心。

五、北京朝阳CBD中心花园设计

北京(CBD)中心花园是我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时参与学习的一个项目。在此想作为我本次课后论文的调研案例。一调研地点: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公园;二调研时间:2008年8月;三调研目的:体会中央商务区(CBD)发展文化与景观设计和细部设计;四调研项目:北京中央商务区景观规划;五调研对象:CBD中心公园。

中央商务区(CBD)景观设计:CBD公园邻近于北京东三环路和建国门外大街,分布在建外SOHO高级办公楼群中,由中心大花园和零散小花园组成,周边有很多北京CBD区标志性建筑,如:北部有国贸中心,建国饭店,贵友大厦,京伦饭店。在过东三环的第二条街边上有嘉里中心,汉威大厦。在光华路的南部有和乔大厦,中服大厦。在建国路的南部有招商局大厦,摩托罗拉大厦,惠普大厦。在CBD的最西端有华杉国际大厦。CBD中心花园强调生态观念,设计在通惠河沿岸,通惠河东三环节点是古运河与都市的交会点,位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南北轴线的最南端。

CBD中心花园的整体方案设计与施工是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的佰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整个方案设计在造型上多采用直线块面围合,突显出了商务办公区的简洁明朗。以弧线圆点破直线块生动活泼,在材料的运用上采用了木版,石板,金属网的结合,软硬穿插。木板更是给人以自然亲近之感,在广场上的块状绿地区种植了部分植物(如:狼尾草,红瑞木,醉鱼草等)供人观赏。构成了整个广场的风景主线,为紧张忙碌的中央商务区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笔直的观赏通道穿插连接着椭圆型的广场,造型奇特,赋有生动的创意感。四周高中间低,微成盆地状广场,给人以神秘安全感。椭圆型广场面积极小,旋转不规则排列,设计轻巧精致,笔直通道下面设有细丝金属网,拓宽通道面积,是安全设施的一种设计形式。保护了人通行时的安全。在花园的一侧设计了景观雕塑水景壁墙,用石板拼接而成,高低不平,凹凸不一,简洁大方,厚重结实,视觉冲击感极强。曲线地形,从高至低,走在上面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旋转地抬,空间进深感极强,趣味十足。

另一区域的CBD花园在初审的方案设计图稿中景观设计上,东三环与通惠河将被分割为四个部分,并分别赋予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包括主题广场区与休闲广场区两个部分。其中,丹凤朝阳主题广场中心设计了以朝阳区区徽为主要图案的花坛,背景墙运用了浮雕、石刻;休闲区则以弧形的挡墙、座椅及圆形的组合花坛形成充满趣味的空间。迎风主题广场中心为抽象的风帆雕塑,采用新型的轻制材料,体现CBD在通惠河沿岸开始逐步迎风破浪、奔向未来;休闲区内石柱、石球的随意布置丰富了流线型的阶梯座椅的景观效果。CBD主题广场以CBD的规划建设缩影为特色,借助地势的差异设计叠水池,CBD的规划模型就置于池中及广场上;休闲区的设计展现了坡地的自然景观效果。自然回归主题广场则以自然要素水、石、草、木为载体,表达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陈一新 著.《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杰 著.《中央商务区(CBD)战略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