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4: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一地理教学重难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大量生动的声形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更富有真实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运动过程和组成结构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对重点进行闪动等技术操作,使地理运动过程和组成结构重复出现,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教和学都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注入式转为启发式,强化了形声的教学效果,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使一个教师可以教无数的学生,使一个学生可向无数的教师学习,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数量,为开拓地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可能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真可谓是地理教学中的“催化剂”。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调控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地理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乏味。特别是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尤其是动画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学生非常兴奋,集中注意力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学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探求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一地理上册“人口问题”一节时,只需要播放一段视频,世界及中国人口问题的种种情景就会一览无余,无需教师多作解释,学生就已经全明白了,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兴趣是指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在充满兴趣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初二地理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对于中国铁路建设成就的知识,学生知道的很少.为了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了解,我开始就放了一段关于解放后铁路建设成就的视频,在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修铁路凿山洞的情景,看到了隆隆的火车穿过隧道快速的行驶在铁路上,看到了铁路有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片中的形、声、色吸引了学生,当让同学们说一说我国铁路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时,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对于铁路成就的取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分别出示了铁路营业里程增长投影片、1949年到目前我国铁路分布的复合片、各种机车时速投影片,一步一步地、一方面一方面地启发学生说出铁路建设在营业里程、干线分布、机车时速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样把学生从广泛的兴趣中引向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积极的求知欲。于是学生很快的把铁路建设成就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不仅没有因新知识抽象难以接受的感觉,而且从接受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运用这些知识的全过程都是在主动自发中进行,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及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智力发展机会,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典型鲜明、动画造型逼真,使地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易懂、极富表现力。它既可提供大量文字材料所无法达到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地理事实的科学信息,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观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掌握地理知识,发展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观察更细,更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有多少条?是怎样分布的?同学们有的答15条,有的答10条……,争执不休。于是让学生细心观察我演示的我国主要铁路分布复合投影片。我先出示南北铁路干线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出干线的起止点、名称,并观察所经过的省区,再复合上着色与南北不同的东西铁路干线片子。让学生继续说出它们的起止点、名称、所经省区。学生由观察复合片人手经过头脑的归纳总结过程,对铁路干线5纵3横的分布格局形成了科学的空间概念,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集中到研究问题的关键上,指出思维的线索和方向。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将某一地理问题的“文字信息”变成直观的“形象信息”,可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音频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锻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能力的目的,其优势是传统的利用黑板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被大量使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但也存在误用、滥用的情况。
1.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中的运用。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录像、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中学地理课本文字内容不多,但是蕴含的信息量较大。老师应该多角度地搜集资源,充实课堂内容。多媒体技术网络搜索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生动图形、视频资料,更能及时更新和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学习都有好处。如在讲到气带与风带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图文并茂地给大家播放资料,比口头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料,无论是声音、录像,还是图片,不仅能帮助师生挣脱教科书的有限资料的束缚,使原本照本宣科的课堂变得别开生面、富有情趣,而且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亦颇有成效”。①
2.突破时空限制,使地理知识形象化。中学地理有个显著的特点:知识内容生活化,知识形态抽象化。地理课本中的内容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如风土人情、气候变化,但是这些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脱节。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概念、现象直观形象地表述出来。如在介绍“海啸、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模型,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动态示意图,配合新闻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及晨昏线的移动”一直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笔者意识到使用传统的地球仪和电筒不能产生明显的明暗交界线,于是使用软件制作了gif动图。②
3.打破纸质材料的束缚,更广泛地搜集资料。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各种材料都是纸质的,包括地理图表、习题集、备课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和丢失,给教学带来麻烦。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改善对地理教学课件、资料、试题等进行编辑、管理、保管的状况,查找方便,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对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但是,中学地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固定不变或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最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方式,避免教学模式僵化带来的种种不利。
4.课件要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课件的优美,过分强调课件的外在效果,形式花哨,内容庞杂。诚然,地理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强烈的外部刺激,但过多的课件形式、视频、图片会弱化教学内容,造成重难点不清楚,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没有有效强调,对学生的深入学习不利。制作了一套高中阶段的课件后发现,每堂课使用的课件页数不应超过十页,过多有些就会一眼看过,没这页并不影响知识的传授。有的老师几乎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粉笔成了多余的摆设。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的。课件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如果盲目地把所有内容都制作成课件,就和以前的“满堂灌”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课件制作前,应充分分析教材,根据教材需要搜集合适的媒体素材。注意时间安排,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注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③
5.网上查阅资料,管控要到位。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资料的链接、搜寻、整理都是在网络中进行的,但是,在网上阅读、查找资源容易造成难以管控的局面,甚至造成部分同学由此沉溺网络。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变成部分学生上网的理由,不仅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更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
6.看、练分离,学而不用。这是中学地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一大误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动画等由教师演示、讲解,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讲练结合,老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敏感信息,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对重难点的分析更深刻。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发现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讨论少了,课堂练习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他们依赖性明显增强。
7.课件单一,追求形式。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所以,多媒体使用的落脚点是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时尚,不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使用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功能,造成多媒体的滥用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课件仅仅是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投影幻灯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它们和传统教学手段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也要防止多媒体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客观实际,因材施教,寻找最佳切入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功效,为教学服务。
注释:
①钟兆锋.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J].新课程,2013(8).
②同上
③刘薇娜.浅析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3).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中国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地理教学计划详情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C、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板书、板图、板画”到现代的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发挥它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效益。
D、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E、注重实践教学,组织模拟旅游比赛,选择旅游路线,并介绍沿途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二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五、 教学措施与计划
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让90%以上的同学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二阶段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阶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
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强化训练,冲刺中考。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 [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四
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
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
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
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人数较多,所以更要加强听课效率,适当完成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本节基础知识和在图上读懂必要的内容,就是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还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中国地理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根据我们国情、乡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保观的教育。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五、继续渗透
1、通过本学期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进一步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3、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的人口、民族特点及分布。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的概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六、自我提高
本学期继续加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及时圈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听取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从中吸取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有关的教学书刊《地理教学参考》、《地理辞点》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活跃、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师德
1、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为人师表。
2、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在个人修养方面,衣着简单,得体,言谈举止文明,对学生不用侮辱性语言以防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八、教学亮点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品行端正,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基础。其次是针对本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图用图习惯,这也是我参加教研探讨并用相关地图来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还有,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新地理信息的习惯等等。
总之,开学初制定了教学教学工作计划,那么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按照它去做。在应用的过程中适合的留下来,不适合的进行调整,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
八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会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如下:
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
(一)、基本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八个班341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一)八年级地理下册:
1.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二)天津地理:
1.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3.海河水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
4.天津的农业生产和物产;
5.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布局和滨海新区建设;
6.天津的历史、文化与民俗
(三)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地球形状、大小、半球的划分和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划分;
2.经纬度划分和经纬度定位;
3.地图三要素的运用。能在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理事物;
4.牢牢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会识别山谷、山脊、山顶、陡崖、鞍部、盆地,等高线稀密与坡度的关系,绘制地形剖面图;
5.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范围轮廓;
6.板块学说对山系、裂谷、火山、地震的解释;
7.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常用天气符号;
8.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9.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阅读气候直方图;
10.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地区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三大人种、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13.国际合作――联合国。
注: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册是复习中重点的重点。
(四)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重点:
1.在图中描述大洲、地区、国家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四邻位置、半球位置等)并进行评价;
2.结合非洲说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文化等)的影响;
3.结合热点地区――伊朗、利比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复习西亚北非;
4.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科考价值。
注: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复习目标: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我国的位置、面积范围,牢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的人口基本特征和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3.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
4.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5.长江、黄河的概况
6.自然资源的类型,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7.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8.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9.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以四大工业基地为重),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认识高新技术产业;
注: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内容与下册内容联系紧密,上册的很多内容可以渗透、延展到下册,上册内容学生掌握得巩固,下册加快进度就顺利得多。
三、指导思想与措施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会考导向为抓手,注重地理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决不能为应付会考把地理课上成灌输填鸭,变得苍白和僵化。
1.注重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地理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加大课堂密度。
3.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
4.坚持每周的地理教研活动,多分析,多交流,相互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5.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增进感情,广泛争取支持。
6.地理复习课不能上成对所学过教材的重复课。复习形式要多样,如以做习题的形式,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以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比较的形式,以地理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利用板报、墙报、办地理报宣传地理知识)。
强调:地理会考命题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地理课程标准展开。要深入学习、研读蓝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黄皮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只有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越深入越巩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考出满意的会考成绩。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五章第一节刚开学,进度适当放慢些
2完成第五章教学
3第六章第一节
4第六章第二节
5第六章第三节
6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
7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
8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9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
10复习期中考试暂定
11地方课程《天津地理》
12地方课程《天津地理》、会考前复习
地理学科一向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要提高地理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
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酒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如“地球的运动”、“海陆的变迁”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其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学习兴趣大增。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他们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语言艺术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经常处于“乐学”状态。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美,要用精练、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让情绪亢奋起来,使学生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地理学科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多彩,这要求教师用对大自然满腔热爱、对科学真理执着追求,借助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感染学生。例如,讲到黄河这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内心应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并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时,教师的情感应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并能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在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感性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有一定的理性知识的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例如,我在初一地理地球一节的知识教学中,对重难点知识“经纬网”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看书了解经、纬线的基础知识,然后画出一些经纬网地图让学生判断哪此是经线、纬线。
第二步:1.让学生看书了解经、纬度的基础知识,从中明白赤道、本初子午线、北纬、南纬,东经、西经。2.在第一部画出的经纬网地图中教师确定赤道、本初子午线。3.让学生再在这些经纬网地图中找出南纬、北纬,东经、西经。4.学生根据书上南纬、北纬,东经、西经的符号在图上写出这些代表的符号。
第三步: 学生游戏中学习在经纬网地图中确定地理坐标。(给出地理坐标找对应的点;给出点找地理坐标)
游戏设计:学生纵排为经线,横排为纬线,以某一纵排为本初子午线,某一横排为赤道,相邻两纵排经度差为30度、相邻两横排纬度差为30度,以讲台方向为北方。
1.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地理坐标,并依次报出自己的地理坐标。2.写出几个地理坐标,让全班同学找出这几个地理坐标所对应的同学。此时教师对个别有错误的学生加以辅导。3.重新确定某一纵排为本初子午线,某一横排为赤道,改变相邻两横、纵排的经纬度差(如相差25度),以讲台方向为正南方向。再次重复上面1、2步的游戏训练。
第四步:在黑板上重新画几幅经纬图地理,从中标出几个点,让学生写出这几个点的地理坐标。给出几个地理坐标,让学生在图上找出这几个给定地理坐标对应的点。
第五步: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地图经纬网重复第四部操作。
四、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9-01
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文理相通,人地结合。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理科思维推理,又要有不错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初中长期以来的教学现状:初中地理主要放在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教学,并且未列入中考范围。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未能重视,地理作为一门副课存在,加之初三未接触地理,遗忘较多、导致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初中地理兼任教师多,这部分教师往往还是学校教学能力较差的一部分,导致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未能很好培养,学生普遍对地理学习能力不高。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一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一)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结合老师的阅读思考题和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找出重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顺利突破难点。这样既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把每节和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深化。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二、认真听、善于记(笔记)、勤发言,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如何协调听讲、思考、笔记、发言的关系,学会听课,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关键。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听课要根据预习中的难易程度,科学用脑,合理分配精力,对重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难点则要启迪思维,透彻理解。同时要学会记笔记,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直接勾划以节省时间,自己的疑问和老师分析的精华之处要简明扼要的记下来。如老师讲概念和规律时,主要记重要的结论,实例,容易出现的错误,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记审题方法,思路分析,思维过程,体会表述技巧等。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其次要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上难免有些地方听不懂或不全懂,因此必须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切不可爱面子或偷懒,而使问题“积少成多”。只有这样教会学生心到、口到、手到、眼到地听课,才能提高听课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三、多用图、巧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中,读图绘图能力做了很高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题题有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用图,教给学生各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判读技巧,并学会用图,绘图解释地理现象,归纳地理知识。
四、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地理学科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牢固铭刻,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在头脑中建立起“智慧的仓库”,在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回,从而保证新知识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一)语言简练,记得快。如将世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方向概括为“冬逆夏顺”(延伸生活经验:夏天热,穿衣少,做事“顺手”)
(二)幽默、风趣,记得牢。教师可将一些生活经念或谐音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如记忆气旋、反气旋对应气压中心及四周气流运动方向即可这样记忆:父亲管教采取“高压”政策,学生反(逆反)(反气旋);父亲改变顺应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高压是反气旋,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气旋与之相反;我国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钼、锑、钨、锡、稀土、钛、钒,用谐音编成:“新木梯污,洗洗太烦”
(三)理解透彻,反复强化,记得准。引导学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反复强化,及时运用、巩固。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中,第三条明确提实践性:本课程强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
今年九月开学之初,本人上了一堂初一社会的公开课,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在备课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重难点,因此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年上课也不能说这课讲的不细,但就是学生的掌握不理想,从反馈中发现最多四分之一的学生能掌握而已。于是就想着要找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掌握。但教师的讲解、图演实在没有可太多更新的地方,以前就是不管老师讲的再多,都效果不显著。那好,这次就想教师少讲,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为主。根据这个想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归纳,小组讨论,解决难点,老师从旁辅助。
在课堂上学习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二个概念,这次没有直接学概念,而是用一张海边有小山的图,出示了A山顶300米,B山顶200米的二个海拔,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对海拔的理解,学生很快就说对了,接着的相对高度也迎刃而解,从紧跟的反馈来看,掌握的比以前直接告诉他们概念一点也不差,看来学生能力是有的,就看老师放不放心放手了。有了这个垫底,接着引出等高线也轻松了很多,然后播放了等高线地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在看后分小组进行了讨论,相互交流。很多以前需要老实反复讲解的知识点,都在学生讨论后的回答中一一自己解答了,在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山顶、鞍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准备的拆解的等高线图与立体图的对照,能说出个大概,但具体的表述需要老师更正。在最后的练习提高中,用了中考中的等高线题,反馈掌握程度,结合课后作业,发现学生有一半不到点的掌握不错,比原先的四分之一有了不小的进步。
在课后的组内交流中,老师们对这一方法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讨论中还是有一部分没有参与,表现为说不上话或说笑,投影播放的等高线绘制过程不够清楚,老师的组织有待加强等等。在后面的其他班上同一内容时进行了改进,确实效果有所提升。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尝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多放手,让学生发挥。其实这就是说了很久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只是以前一直认为在初一地理教学中使用意义不大,很少用,或者用了,但不敢放手。
通过这次公开课及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到了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在初一社会课教学中是可行的。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致归纳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利因素有以下这些: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动力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通常被排除在所谓的主课之外,中考有分数,但单门还比不上体育的分数。导致有的学生对它不重视,学习它的目的不明确,往往敷衍了事,再加上上课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死气沉沉,学生在学习动力上更加缺失,自主性学习成为空谈。要想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就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的,激发动力。
二、自己有学习的要求,但缺乏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课堂上总有这么一批学生,上课是很认真专心的,但回答问题总不能答到点上,作业、考试反映也不理想。他们有学习的想法,只是不能适得其法,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这门课,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他们缺少适当的启发指导,往往知识的学习中总有一层捅不破的膜,特别是像初一这样的社会地理课,想不通、不会就是迈不过去,当然里面也有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看他学的累,但自己不放弃,老师就更加不能放弃他们。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学习需要同伴的激发和帮助。
三、矛盾的学生群体,曾经学习努力过,但多次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
这种学生群体中是少数,但也存在,曾经的多次尝试没有结果,他们学会了掩饰自己,学习上表现为漫不经心,不在乎,但却很在意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想要表现,但又怕出错(出丑),矛盾的存在是他们的特征,老师的要求他们会去做,但做错了或没完成又会找各种理由。其实会找理由给你说明他们还是在乎的,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对他们来说成功的体验更为重要。
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因素还有很多,有自身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加以引导。当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生理的变化,独立意识在增强,但由于小学六年来的被动学习方式影响,缺乏主动学习的尝试。面对这届学生,由于生源关系,普遍表现为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但孩子的主动性发展是自然规律,只是表现在用的不是地方,老师需要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一、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手段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他的老师、喜欢他的老师,他们才能喜欢上他的课,才能对他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本人深有体会,班上的偏科生有些就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曾经遇到过几位其他课都不要学,但偏偏社会课却学的很好的学生。
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会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创造问题情境,改进以往旧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上等高线地形图,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沙堆、透明塑料片等物品,自己动手进行绘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较强,比死上课更能培养自主性学习;又如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指责为主,或者变换成玩笑的方式指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你这老师的风趣幽默,在笑中纠正学生的知识错误。从而乐于参与课堂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中影响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 “好学”、“乐学” 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力产生的基础。初一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原本是比较枯燥的,有的学生在课上不能紧跟老师的教学。在这次公开课之后,本人让学生看图时同桌二人共用一本书一张图,相互帮助,相互比赛,看谁找的快,慢的也可以靠同学的帮助及时的找到,跟上。第一次考试采用同桌二人共考一份试卷的方法,讨论着完成(期间要注意不允许有第二位以上的加入,讨论只要同桌能听到就行,不然反而影响效果),掌握不够的课后再做一份同样的空白卷进行巩固。通过这样的办法,调动了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原来单独完成有困难的,这为他们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添加了尝试的动力,合作与独立自主相互协调。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环境等不同的差异,应该施加适当的压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何况如前所述,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应施以适当的压力,激起奋发学习的动力。如,在上等高线地形图的山谷、鞍部、山脊等概念时就告诉学生说,接下来的是难点,以往很多同学都掌握的不好,真的很有难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尝试欲,带着“我要与众不同,别人学的难得我能学好”的心态去学,更加专注,学习自主性更强。
四、给予不断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目标,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如: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中,学习完知识点后,通过比赛,谁能最先掌握住七大洲在图中的位置,记住的举手,从中抽查,掌握的予以表扬,没掌握的适时给予再次机会,然后是变换的世界地图(东西半球图),看你还能分清吗?(少数学生能跟上)通过他们的成功激励其他的学生 ,再接着四大洋、分界点等等,分目标分阶段让学生掌握,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
五、自信是成才的决窍
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先导。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自信心能确信自己所追求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社会课的自信心培养需要从小处着手,只要是自主学习的成果就要给予肯定,一次作业的讲评表扬+一次课堂回答的肯定+一次考试的微小进步+~~~,不断的重复它们,直到成功。
六、正确评价,及时反馈
正确评价、及时反馈、适时表扬与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肯定或否定,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进步与倒退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弥补差距的决心,迎头赶上去。这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动。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及时批改好作业,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要给予关注和讨论的时间,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很好的一个展示窗口,如果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于课后让学生解决,下堂课汇报,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记得有一次在上定向法的时候,讨论了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就有学生提出这两种定向法哪种常用呢?一般用在哪里?然后学生就七嘴八舌争论了起来,不过最后也没定论,于是就留到课外查阅资料,到了下节课明显反馈了很多内容,大大超出了预期。
当然,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好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影响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和激发,务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早就有专家呼吁过: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思品课非常有趣,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激发学生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