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简述水循环

简述水循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0 14:44: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简述水循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简述水循环

篇1

1.1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1700,日本岛津;

(2)电子天平:AE240,最小分度0.1mg,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3)单标线吸量管:10.00mL;

(4)单标线容量瓶:250mL;

(5)磷酸二氢钾。

1.2测定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用过硫酸钾作分解剂,将聚磷酸盐和有机膦转化为正磷酸盐,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钼杂多酸,再用抗坏血酸还原成磷钼蓝,于710nm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光光度法测定。

1.3实验步骤

1.3.1磷标准储备溶液的制备

准确称量0.1791克预先在100~105℃干燥已恒重的磷酸二氢钾,溶于水中,定量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浓度为1mL含有0.5mg。

1.3.2磷标准工作溶液的制备

吸取10.00mL磷标准储备溶液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浓度为1mL含有0.02mg。

1.3.3标准曲线绘制

用10.00mL分度吸量管分别移取0.00,1.00,2.00,3.00,5.00,7.00,9.00mL于50mL容量瓶中,依次向各瓶中加入约25mL水,2.0mL钼酸铵溶液(26g/L),3.0mL抗坏血酸溶液(20g/L),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cm吸收池,以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1.3.4样品测定

吸取水样10.00mL,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硫酸溶液(1+35)1.0mL,5.0mL过硫酸钾溶液(40g/L),调整水样体积约25mL,缓缓煮沸15min至快蒸干为止,取下冷却至室温,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2.0mL钼酸铵溶液(26g/L),3.0mL抗坏血酸溶液(20g/L),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cm吸收池,以空白作参比,测量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得到样品的含量,同样方法做空白试验[2]。

2影响测定结果的原因

在测定过程中发现,工作标准曲线相关性、样品的消解过程、水样浊度过高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大。目前的钼酸铵分析方法对这些实验条件叙述的不够详细,使得在实际检测时测定结果不稳定,重复性测定效果差。笔者通过实际工作,分析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了测定中的干扰因素,减少了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2.1工作标准曲线相关性的影响

磷酸盐与酸性钼酸铵作用,经还原生成蓝色化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710nm处测定其吸光值,确定其吸光值与浓度成正比的线形范围,并选取适宜的线形范围绘制标准曲线。经实验发现在分别取0.00、1.00、2.00、3.00、5.00、6.00、7.00、8.00、9.00mL磷酸根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至约25mL,摇匀,加2.0mL钼酸铵溶液(26g/L),3.0mL抗坏血酸溶液(20g/L),在此标准系列下做工作曲线,如表1所示,从加6.00mL磷酸根标准溶液开始,曲线相关性差,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表1只列举平时实验的两组数据,从多组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浓度越高,相关性越不好,反应后的溶液浑浊不清亮,高浓度的点飘移不稳。标准曲线制作的好坏,将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2水样中浊度的影响

(1)现场取一化循环水样,如表2所示,先测定浊度为5.86NTU,样品过滤和不过滤进行检测。(2)现场取炼油三循-2循环水样,如表3所示,先测定浊度为15.8NTU,样品过滤和不过滤进行检测。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水样浊度的高低,对总磷结果的的测定有影响。水样浊度低于10NTU时,对总磷的检测影响不十分明显。水样浊度大于10NTU时,对总磷的检测影响十分明显。

2.3样品的消解过程

(1)配置磷酸根标准溶液浓度为10mg/L,加热消解,至刚冒烟为止,没有沉淀产生,稍冷,加水转移至容量瓶中,然后进行检测。(2)配置磷酸根标准溶液浓度为10mg/L,加热消解,至干,有沉淀产生,稍冷加入少量水溶解,然后进行检测。从图1可以看出,样品的消解方法不同,检测结果相差特别大。第一种消解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比较好,标样的转化率在99.5%~100%之间,能满足方法的要求。第二种消解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偏低,检测数据离散,标样的转化率在82%~89%之间偏低,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不理想。

3总磷检测过程中影响因素控制

在检测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检定规程进行操作外,还要对检测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采取以下措施,使影响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能更好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3.1提高工作曲线的相关性

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总磷曲线从6.00mL开始因浓度高、样品易浑浊,与做曲线时间、温度、溶解有关。分别取0.00、1.00、2.00、3.00、、5.00、6.00、7.00、8.0、9.00mL磷酸根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约25mL,先从高浓度加起,边加边用力摇匀,加钼酸铵溶液和抗坏血酸溶液也是先从高浓度加起,边加边用力摇匀,一定要溶解完全。再就是做曲线时要避免阳光直晒,显色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反应的溶液清亮不浑浊,如表4所示,高浓度的点不飘移,相关系数γ最少能达到0.9995以上。选取两组工作曲线数据进行比较。

3.2水样的检测

(1)水样先检测浊度,根据浊度大小,再决定水样过滤与否。(2)选电厂循环水-1,如图2所示,先测定浊度为5.65NTU,不过滤,进行检测。(3)选炼油三循-1,如图3所示,先测定水样浊度为11.8NTU,将水样过滤后,进行检测。

3.3选择正确的样品消解方式

篇2

在国内,循环水系统多有近零排放的报道,大多是将高浓缩倍率的循环水系统排污水经过膜法处理后,排掉浓水或浓水作为它用,处理水再返回循环水系统。在国外,已有循环水零排放的报道,是把循环水的排污水经过浓缩器和结晶器,把盐类分离出来,把浓缩和结晶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经冷却后,把冷凝水返回循环水系统。这一过程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昂贵,很难在全世界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推广和普及。

循环水零排放技术的萌芽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对阻垢剂品种中具有改变晶格能力的单体药剂非常感兴趣,之后,反反复复进行了上千次的筛选试验和配伍性试验,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一种配方的试验效果很好,我们起名叫多功能阻垢缓蚀剂。此后,我们请权威机构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在其处理过的高浓缩倍率的循环水中,超饱和的碳酸钙及其它盐类都改变了品格,如图所示(图一)。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在近几年的循环水处理工作中,我们偶然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使我们蒙生了循环水零排放的想法。比如:有一家钢格板制造厂,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为河水,我们根据其水质、系统水量等情况,确定了浓缩倍率2.5~3.0,日加药量12.5kg,并拟定了水处理方案。在具体的循环水处理工作中,该厂工作人员并未按水处理方案的要求进行控制,直到半年后,循环水系统冷却效果差,才通知我们到现场处理。经检测循环水水质,Cl-倍率为15.6倍。当我们问起为什么没有控制循环水浓缩倍率时,用户回答说:循环水系统没有排污门,半年没有排污,也照样过来了。经我们对循环水系统的设施进行检查,没有结垢迹象,只是有大量的可流动性的水渣形成了淤积和沉淀。随后,我们使用了黏泥剥离剂,进行了系统处理,并让用户安装潜水泵进行了排污和换水,提高了循环水的冷却效果。此后,钢格板厂每年有停机机会时进行系统清淤、换水,正常情况下只是补水加药,而且无排污。又比如:有一家余热发电厂,全厂三台深井泵中突然坏了两台,仅有的一台深井泵供给锅炉用水。那么,循环水的补充水怎么办呢?厂家找来了两台公路撒水车,日夜拉水补进循环水系统,刚好维持循环水池满水位。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循环水排污门在连续一个半月没有排放一滴水,循环水的浊度很高,冷却塔填料和水泥柱上均已有大量水渣淤积,而发电量没有降低。待两台深井泵恢复运转后,进行了正常的补水和排污,一个月后,冷却塔填料和水泥柱上的沉积物没有了。后有机会停机时检查换热器,竟然没有结垢和腐蚀问题。再比如:有一家发电厂由于欠自来水公司的水费,自来水公司就实施了每日限量供水,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发电厂每日补给循环水的水量仅能满足蒸发需要,连续半个月没有排污,循环水的浓缩倍率达到了12倍,也未发生系统结垢或腐蚀问题。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多期。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只要水处理剂配方得当,加药量合适,循环水流速有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循环水零排放是可行的。

循环水零排放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环保政策的强制实施,使得许多企业的水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实现了企业废水零排放。可是,有的企业没有废水综合利用的项目,只好把循环冷却水的排污水排出厂外来维持生产。但在有的地区,环保部门安排人员昼夜值班坚守,绝对不准许企业外排一滴水,否则就勒令限产或停产。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不少的企业提出了循环水系统零排放的强烈要求,苦苦地在寻找零排放的技术。

2012年的国发[20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了三条“红线管理”控制,即: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未来的企业在取水、用水、排水方面将受到三条红线的严格制约,特别是对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零排放技术会产生强烈的需求。

循环水零排放技术的初探

2011年的9月份,河南省安阳市的一家化工企业,由于循环水浓缩倍率高达5倍,补水又是深井水,所加阻垢剂又不适应,致使循环水系统多台换热器结垢严重,不得不停产清洗,有的管道结垢严重,不得不更换管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提出了循环冷却水系统不停车清洗和零排放的诉求。

循环水零排放的方案,主要的技术要点为:循环水系统安装旁滤器;旁滤器安装在冷却塔的出水管上;旁滤器滤料为石英砂和无烟煤;旁滤器过滤量为循环水量的10%;旁滤器过滤水的质量为浊度

循环水系统运行中除垢方案和零排放方案被用户单位批准后,九月的中下旬实施了循环水系统运行中除垢,维持了正常的生产,不再停产清洗。自十月二日旁滤器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循环水系统零排放运行。

循环水零排放技术的实践

零排放技术运行一个月后,个别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下降,随后进行解列检查,发现水走壳程的换热器有阻塞现象,其原因是水的流速缓慢,管间距离狭窄,循环水中的水渣发生了沉积,造成了阻塞,引起换热效果降低。随后,对阻塞的换热器进行了化学清洗,清洗后,将换热器的冷却水出入口和物料出入口进行了更换,全部换热器是水走管程,随后系统运行正常。

零排放技术运行六个月后,对个别的换热器进行解列检查,发现换热器的封头、管板及管道表面光滑、无垢、无锈瘤和锈斑,仅有薄薄一层软泥,用高压水冲洗了一遍就彻底干净了。这时的补充水和循环水的水质情况是:

根据以上数据和换热器的外观情况,作出以下判断:①已经检测到的循环水浓缩倍率是9.58倍,与循环水的浊度倍率相比,相差甚远,说明循环水中的氯化物超饱和后也会发生结晶析出现象。②循环水中的碱度在受热后,有一部分变成了CO2和H2O,有一部分和硬度结合形成了水渣,增长了循环水的浊度。③循环水中的浊度虽然很高,但是水渣没有附着能力,因而没有影响换热效果。④多功能阻垢缓蚀剂不仅有阻垢除垢能力,而且具有缓蚀预膜能力。

零排放技术运行八个月后,再次对个别换热器进行检查,管板、管道、封头依然光滑无垢,无锈瘤、锈斑,这时的补充水质和循环水水质与第六个月时的情况区别不大。

篇3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treatment agent, improv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creas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system of multiple concentrated data in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io detection and practical,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control index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cope.

Keywords: circulating water, concentration ratio, cooling, detecting methods,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V448.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在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由于蒸发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盐类不断累积浓缩,水的含盐量大大高于补充水的含盐量,两者的比值称为浓缩倍数,也可以说浓缩倍数是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度。浓缩倍数是反映和控制循环水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

我单位生产给水取自嫩江岸边的自建给水泵站,取水能力为12008000T/H,用二根DN800的混凝土管送至厂区,每根管线长度约为一公里,供水能力为8000T/H。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厂需要的新鲜生产用水量为9800T/H,从而使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曾出现供水困难,压力不足的现象。我集团公司焦化分厂原有一套循环水系统,98年中氮肥改造项目建成后又投入了二套循环水系统,其中一循六座冷却塔,循环水量为18900T/H,是我集团公司规模最大的循环水系统。要想解决生产用水的供需矛盾只能从循环冷却水入手,其大有潜力可挖。浓缩倍数是判定循环冷却水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浓缩倍数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该数越高,说明循环水被利用的次数越多.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不仅可以降低补充水量、节约水资源、降低排污水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处理量,还可减少水处理剂和杀生剂的消耗量,从而降低水处理成本。提高浓缩倍数运行是目前公认的有效节水方法。但随着浓缩倍数的提高,循环水系统结垢和腐蚀因子也随着成倍上升。这就需要把浓缩倍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测方法也至关重要。

1、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

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很多,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

即:K=C循/C补

式中 C循―循环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C补―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对于用来检测浓缩倍数的某一组分,要求不受运行中其他条件如加热、投加水处理剂、沉积、结垢等情况的干扰。因此,一般选用的组分有CI-、Ca2+、SiO2、K+等。

1.1 CI-、Ca2+等

虽然CI-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既不挥发也不沉淀,但我厂因常用CI2或NaCIO、洁尔灭等药剂来控制水中的微生物及粘泥,这样会引入额外的CI-,用该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高;同时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结垢,尤其在高浓缩倍数时更为明显,故用Ca2+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也会偏低。

1.2 SiO2法

此法我公司10年前曾利用SiO2法,用该法检测时循环水浓缩倍数数据有时会出现异常波动且严重失真的现象:用室内新鲜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位数普遍偏高,一循曾高达7.2,二循曾高达8.3,焦化循环水曾高达8.5;后来改成装置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位数又普遍偏低,有时甚至出现小于1的情况。目前此检测方法已不再使用。

1.3 电导率法

电导率的测定比较简单、快速、准确。从理论上来说,在循环水系统中常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和通入CI2,这会使水的电导率增加,另外当系统设备有泄漏时也会使电导率明显增高,故用该法测出的电导率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我单位曾于2000年4―8月用电导率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循环水的电导率较高,补充水的电导率也较高时,得出的K值还是不高;当补充水电导率不高而循环水电导率又较低时,K值也会高。故此法误差也较大。

1.4 K+法

理论上来说,以K+作为浓缩倍数的标准物最佳。因为钾盐的溶解度较大,在循环冷却水运行中不会析出,一般药剂中均不含 K+,故用此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时,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循环水系统中K+来源较少,一般在某个阶段内K+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也会受土壤、地面水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

我们还进行了不同实验室(中心化验室和动力分厂化验室)的不同化验人员用不同仪器对一循和装置补充水的同一水样的进行了化验分析,测得的K值偏差也较小,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与平均值之比小于8.6%,由此可见,用该法测得的K值误差较小,可作为循环水系统的实际值。

循环水浓缩位数的控制指标

一般情况下浓缩倍数低,耗水量就大,排污量也大;浓缩倍数高也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但是浓缩倍数过高可以使循环冷却水中的硬度、碱度和浊度升提得太高,水的结垢倾向出会增大很多,从而使防结垢、防腐蚀控制的难度变大,进而使水处理药剂在冷却水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增长而水解,因此,循环冷却水的K值并不是愈高愈好,必须把浓缩倍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结论

⑴我单位采用CI-、Ca2+、SiO2及电导率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误差较大。而根据数理统计结果和现场应用情况表明用K+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⑵我单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控制在2―4最为理想。

篇4

1.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图中河流:

A.流域的降水主要源自东南季风

B.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C.使流域地形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D.促进海陆间水分和热量平衡

2.十年来河流补给变化正确的是:

A.冰川融水补给减少 B.湖泊水补给增多

C.雨水补给增多 D.地下水补给减少

3.引起地下水位发生如图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大规模发展农牧业 B.流域气候趋于暖湿

C.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D.植被覆盖率增加

图2为1957―2008年长江作用(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与鄱阳湖作用(鄱阳湖向长江汇流)的频率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A、B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在A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B.在B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C.在A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减少

D.在B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增多

5.7月底至8月中旬A作用频率减弱的原因是:

A.三峡蓄水,长江来水减少

B.气温高,冰雪融水增多

C.台风影响,鄱阳湖水位上升

D.伏旱天气,降水减少

读鄂毕河流域水系图(图3),回答6~7题。

6.关于鄂毕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冰期上游较下游长

B.越往下游航运价值越大

C.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向北冰洋输送热量

7.从水循环角度看,鄂毕河流域的水汽来源于:

A.北冰洋和大西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北冰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图4为南半球2月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11题。

8.经过甲、乙、丙三地的洋流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9.影响上述洋流强弱的因素有:

①海水温度 ②盛行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陆地形状及分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

A.丙地渔业减产 B.丁地洋流增强

C.A地暴雨增多 D.B地山洪减少

11.2015年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图中C处)首次发现2014年3月8日失联的MH370飞机残骸,据图分析推动飞机残骸漂流的洋流可能是:

A.索马里寒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D.赤道逆流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8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图5)和水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循环示意图(图6)。

材料三:为保护汉江流域山区生态,对坡耕地采用了“石坎梯地”(如图7)的整治模式。

(1)图6所示环节中能正确表示南水北调的是

(填序号),该工程对受水地区的社会水循环影响较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2)简述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意义。

(3)说明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4)运用水循环相关知识,分析“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

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美局部图(图8)。

材料二:海水冰点与盐度关系图(图9)。

(1)简述哈得孙湾流域水系的主要特点。

(2)描述蒙特利尔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

(3)根据材料,分析哈得孙湾的冰封期比同纬度其它沿海地区更长的原因。

(4)分析图中N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

篇5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简述

某国宾馆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中央空调系统冷冻出水温度设计为7℃,

冷却进水温度设计为37℃,系统配置如下:一用一备冷冻机组系统、两用一备冷冻水循环系统、两用一备冷却水循环系统、两用两备冷却风机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设备。中央调控工艺流程如下:

图1:中央空调控制工艺流程图

2 控制系统设计

本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锅炉控制系统、冷冻机组控制系统、冷却水控制系统、冷却水控制系统和末端设备控制控系统。为了对以上几个系统远程控制,本控制系统采用S7300(PLC)进行数据采集和系统控制,采用Wincc作为上位机控制软件。空调机组、冷冻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冷却风机通过标准的MODBUS协议经MODBUS-DP转换设备和PLC进行数据交换,PLC和上位机通过DP通讯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整个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控制系统结构图

整个中央空调系统控制策略如下:当外界环境温度上升时,机组排气压力相应上升,系统的PID调节流程图如图3。

图3 PID调节流程图

反之,则控制流程相反。

3 结论

从功能实现和实际运行情况看,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变频节能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后,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通过对变频器进行调速实现对系统进行调节,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特别是空调系统和自控系统结合的应用,整个空调系统实现了闭环全自动控制,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运行安全可靠、实现了无人值守,在保证了某国宾馆舒适度的同事并节约了能源。

4 参考文献

篇6

本人曾组织常州铁本钢铁有限公司800万吨/年高炉基础和大唐多伦46万吨煤基烯烃工程空分冷箱基础施工。常州铁本高炉基础两台,每台砼2800m3。大唐多伦空分冷箱基础三台,每台砼1900 m3。大体积砼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养护期间内外温差的控制。本人在组织上述工程施工时,采取内循环水降温法控制砼内外温差,从而达到防止裂缝产生,效果良好,从而保证大体积砼施工质量。下面简要谈谈内循环水降温实施的过程和效果。

内循环水降温方法就是事先预埋盘管,砼浇筑完成后通水,带走砼内部热量,加快内部散热,降低内部温度,从而达到控制内外温差的目的。根据规范规定,大体积砼内外温差控制在25℃,砼就不会出现裂缝,质量有保证。

在常州铁本1、2#高炉基础施工中,基础尺寸为34.0×28.0×3.0,砼2800m3,

砼一次浇筑完毕。对于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需要从原材料、砼施工过程、后续砼养护等多方面控制,这里重点叙述内循环水降温实施过程。

1、内循环水管布置安装

参考相关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本着节约实用原则,循环水管采用Φ50的普通钢管。考虑钢管散热影响半径,钢管纵横间距均按1.0米布设。由于基础高3.0米,从基底上500mm开始布设第一层,依次1.5、2.5米布设第二次和第三层。采用∠100角钢做为循环水钢管支撑架,钢管接口焊接要牢固。在每根钢管焊接之前,一定要先将管内异物清理干净。在焊接过程中,还应采取措施,防止杂物进入管内。

2、通水试验

循环水管全部安装完成以后,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焊口外观质量良好,支撑体系安全可靠。为了保证内循环水降温效果,通水试验方向与正式水循环方向一致,即从最低端进水,最高端出水,使管内始终充满水流。试水过程有渗漏等问题必须整改,确保整个循环管无渗漏和通水顺畅。通水试验完成后,管口两端封闭。

3、循环管保护

在砼浇筑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对管道冲击破坏。应安排专人值班,时刻监视,一旦发现有损坏情况,立即报告,组织人员抢修,保证砼浇筑完成后循环管完好无损。

4、通水监测

一般砼浇筑完终凝后,即可进行通水。在2#高炉基础砼浇筑过程中,因砼量为2800多立方,需分层连续浇筑。因此在砼连续浇筑过程中,先期砼已经终凝,这时,循环水管就开始通水,先带走部分热量。在后续测温过程中,出水口最高温度为75度,从测温孔测得内部最高温度76度。理论计算最高温升为73度。因此,出水口温度基本反应出内部温度。实测温度记录如表1:

表1 实测温度值℃

说明: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砼测温次数:

升温期间1~4天1次/2小时;

降温期间5~7天1次/4小时;

降温期间8~14天 1次/8小时;

砼浇筑12小时后正式开始测温。大气温度白天37~39℃,夜晚25~28℃。

5、数据分析

从测温数据来看,前两天砼升温加快,第四天达到最高值。第五天开始持续下降,到第14天,表面温度基本与大气温度接近,内外温差在控制范围之内,保温措施可以解除,测温工作结束。在砼养护期间,内部最高温度为75℃,表面温度为52℃,内外温差为23℃,在允许温差范围之内。养护结束后,仔细检查砼表面,没有发现温度裂缝。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54-01

一、新课标中关于“联系”的要求

在地理学科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联系”,如:“联系本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联系实际案例,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联系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产业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以上要求都给我们提供了复习备考与命题设计的很多启示。

二、高考试题中的“联系”体验

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中,多次出现了知识联系比较的题目。例如:全国卷3-5题关于巴西、美国、中国大豆生产的比较;山东卷5-6题关于光照图与洋流、气候的联系;浙江卷37题关于我国黄河中游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类型、沙地治理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天津卷地理部分13题关于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均适宜棉花生长的共同原因;四川卷第4题关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同纬度东西两岸的比较,36题关于新疆北部与云贵高原南部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从这些高考题中不难看出,有些地理知识联系是显性的,有些知识联系是隐形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多注意不同区域、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性。

三、教学中主干知识的“联系”呈现

(一)大气运动专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日常实例风形成的受力分析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受海陆分布影响被分割成不同的气压中心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分布。

(二)气候专题:九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自然带全球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三)天气专题: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特点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的形成与气旋有关;干旱和洪涝与副高的进退有关;寒潮与锋面有关。

(四)水循环专题:结合水循环的四个环节,1.蒸发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2.水汽输送全球的风带分布气候类型;3.降水全球的降水类型;4.径流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的补给类型、水能开发、跨流域调水。

(五)运动专题:大气运动水运动(水循环和洋流)岩石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土壤、自然带分异规律。

(六)农业专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社会经济)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分布及特点中国农业的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七)工业专题: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区(发展条件、工业中心)中国三大工业区(发展条件、工业中心)世界和中国工业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条件、影响)。

(八)交通专题: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铁路、海峡、港口、运河的分布、位置中国铁路网。

(九)世界区域地理专题:1.中国江南、日本、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2.田纳西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的工业、环境问题的比较;3.北海沿岸与南海沿岸气候、资源等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性;4.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的农业、工业条件的比较;5.印度德干高原与巴西高原气候、农业、矿产的比较。

(十)主干知识与热点知识的联系:地理高考时刻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以热点为载体,考查课本的主干知识。所以教师在复习地理主干知识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关注热点、渗透热点、联系热点。例如:“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宇宙环境知识的联系;高铁建设与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联系等。

篇8

对于碎煤气化工艺来说,所产生的粗煤气中成分复杂,粉尘、焦油和有机硫等含量较大,给后续工段的杂质分离和产品合成带来较大困难,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法。

1 工艺流程简述

由碎煤加压气化来的粗煤气,其中部分粗煤气经过主、预变换炉催化剂进行催化变换。CO变换成H2,在混合器中与另一部分未变换的粗煤气进行混合。从混合器出来的粗煤气。经各冷却器时进行喷淋洗涤,除尘、油杂质。送入后续系统。

2 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洗煊妹浩水循环量大,含尘、焦油、中油等煤气水杂质较多,实际水量超出设计值。(2)未变换的粗煤气中含粉尘、焦油、中油等杂质较多;经常堵塞预洗段甲醇过滤器及精甲醇过滤器。现场切换备用过滤器、清理过滤器操作频繁。(3)甲醇吸收H2S、CO2效率随生产的进行逐渐降低,腐蚀后续低温甲醇洗、合成设备受到腐蚀。能耗增加。(4)甲烷化反应器温度控制不稳定。

3 原因分析及影响

(1)褐煤的灰熔点较低,要求煤气化所需气化剂中水蒸气的比例大,可以达到1:7的气汽比(O2/H2O),又由于蒸汽分解率低,且褐煤含水量高,导致大量煤气水产生。另一个原因是粗煤气在后续的净化冷却上,设计一直采用大量煤气水洗涤进行湿法洗去粉尘、焦油等杂质。这样导致一定量煤气水的产生。(2)O2的存在造成设备的堵塞和腐蚀。在常温下,硫化氢和铁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FeO、Fe2O3、 Fe3O4、FeS+S。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这些腐蚀物附着在换热器管壁,逐渐堵塞换热器,出现贫/富甲醇换热器挂壁堵塞、甲醇液的颜色逐渐呈暗褐色,同时会伴有不明颗粒物存在的现象。工艺气中硫化氢与氧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H2O和单质S,被反应析出的单质硫进一步与铁反应,生成FeS,使整个低温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氧气随工艺气进入甲烷化反应器中,还原性的甲烷化催化剂将会被反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逐渐失去活性,影响甲烷化装置催化剂使用寿命。(3)低温甲醇洗系统的甲醇溶液受污染,焦油、粉尘等杂质形成的固体颗粒随工艺气进入H2S、CO2吸收系统,并吸附在塔内件上,导致塔盘或填料堵塞,最终体现在系统阻力升高或吸收效率降低。特别像噻吩这样有机硫的组分在高水气比条件下的水解转化难度大,有机硫含量高,煤气中的硫脱除困难,并且容易引起催化剂中毒,如处理不好还易造成污染环境。

4 技术改造措施

(1)增加煤气加热器、脱毒槽和有机硫水解槽(如图1所示)。两个脱毒槽装填吸附剂和脱氧剂,两个脱毒槽可切换使用;一个有机硫水解槽装填脱硫水解剂。未经变换的粗煤气先经过粗煤气加热器,与蒸汽换热到粗煤气露点温度20℃以上,以满足后部脱氧剂、有机硫水解剂和吸附剂对露点温度的要求。然后依次进入脱毒槽与有机硫水解槽,进行净化处理。然后进入余热回收器回收热量,再进入混合器与变换气混合。粗煤气经过改造装置后,较为洁净的粗煤气进入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喷淋煤气水除去尘和油。依据各换热器的温度情况合理调整喷淋煤气水的加入量。(2)通过脱氧剂对粗煤气中O2等毒物的吸收,消除O2对低温甲醇洗系统及后续合成反应催化剂的影响;减少腐蚀物的形成;减少设备腐蚀;降低能耗。(3)有机硫水解剂在高水气比、高压的条件下将难脱除的有机硫如COS、CS2等转化成易脱除的无机硫,防止合成反应催化剂中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通过延长煤气水在分离装置的沉降停留时间,提高除去煤气水中的焦油粉尘等杂质的效率,稳定和改善送到酚氨回收装置酚水和洗涤用煤气水的水质,减少煤气水循环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冷却器的水量调节,防止形成的碳铵结晶。

5 结语

利用脱氧剂、有机硫水解剂和吸附剂对粗煤气中粉尘、焦油、油、O2和有机硫的吸收和转化,除去粗煤气中的杂质,初步净化粗煤气,可以使下游低温甲醇洗系统和合成反应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系统故障发生的频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煤气水增加沉降时间来提高酚水和煤气水的水质,达到减少煤气水循环量的目的,节约了能耗。对变换冷却系统进行净化改造是一种改进煤化工工艺的有益探索。

篇9

[基本概念扫描]

1.陆地自然带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规律性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或者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鲜明,这类现象统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大气循环等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知识梳理]

1.陆地自然带

(1)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型及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2)运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了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的分布。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带向高纬延伸)。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沿岸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4.B 5.D 6.C

解析:本题组以区域遥感影像图为载体考查气候、自然带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强调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推理及对自然环境各要素间联系的理解与认识。第4题,由该地区位于“45°N附近”可推断该区域受西风控制。图示东、西两地区相距不远,但地表植被差异显著,结合图中山脉等信息可作出合理解释: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密;东侧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荒漠广布。第5题,根据前面的推理,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第6题,根据“45°N、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可判断山脉西坡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2.地域分异规律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3.A 4.D

解析:本题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图示信息的解读及原理规律的迁移是其考核的目标所在。第3题,图2中③一②一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落叶阔叶林”的信息和大兴安岭、贺兰山在气候上的分界意义可以判断②、①分别为草原、荒漠。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东部森林带越往北宽度越窄。调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我国东部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因此森林植被分布变窄。

3.地理环境整体性

[方法技巧归纳]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体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3)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副热带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雪线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全球变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从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人手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

(2)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属于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40.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4,回答第(2)题。(节选)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地区,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或②地:地处山区,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随之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本题依托达尔文南美考察路线考查非地带性现象和垂直地域分异的成因,对阐释成因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要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图中①地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景观,需要从纬度位置、地形、盛行风、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其成因。回答②地现象的成因(安第斯山植被垂直变化的成因)时要注意把握因果链:海拔升高一水、热变化一气候带变化一植被变化。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问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不仅是基本的地理原理、规律,更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方法。下面以河流为例说明整体性原理在分析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1)河流特征。从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判断、推理河流特征,如:水文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河流的落差、流速: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流域内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状况影响含沙量的大小。水系特征:地形、地势决定流向、水系结构;支流发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是地形、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河流与地形、地貌。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地势特征: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向心状水系指示盆地地形,两流域的界线为山脊,河流流向指示地势高低起伏。河流塑造地貌:上游地形坡度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形成沟谷、峡谷地貌;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冲积扇地貌:中下游地区河流流速减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貌。

(3)植被与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河流水文特征及中下游地区环境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

(4)河流与灾害。上游地区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易发洪涝灾害。

(5)河流开发利用。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可开发水电;自然景观多样,可发展旅游;地形坡度大,应加强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流量大,可发展航运。干旱区流域开发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严格控制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经典研习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4)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本题以“引种速生桉”为素材综合考查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对考生过程描述、原因阐释的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先要锁定地下水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给,进而按图索骥,以“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为主线从“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进行描述和阐释。第(2)题,对照两图,找出种植桉树前后天然次生林、灌丛、沼泽的变化,根据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解释其原因。第(4)题,比较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与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条件的差异,可从降水多少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的原因。………。

[创新习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联系框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⑧分别表示(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C.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D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2.该图主要反映出(

A.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序号①所代表的植被

A.在非洲分布面积最广

B.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

C.能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D.破坏之后能快速恢复

4.序号②―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苔原、阔叶林、针叶林

B.苔原、针叶林、草原、阔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苔原、草原

D.阔叶林、草原、针叶林、苔原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气候区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I区冬季多雨是由于受冬季风影响

B.Ⅱ区极端干旱是由于深居内陆

C.Ⅲ区夏季多雨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D.Ⅳ区多雾是由于受暖流影响

6.阴影部分示意世界著名的“绿色坝”工程,该绿化工程中最常见的树种是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反映出

A.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B.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C.降水量较多的山区,最大降水量高度相对低些

D.山顶降水量―般比山麓少

8.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A.曲线1代表的山地

B.曲线2代表的山地

C.曲线3代表的山地

D.曲线4代表的山地下图为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下图中a为某地海陆水循环示意图,b为该地甲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区域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冰川侵蚀作用强

③夏季降水多④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若甲山森林急剧减少,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②水汽输送量减少③蒸腾、蒸发量加大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流经山地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米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15.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6.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科隆群岛是厄瓜多尔在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却凉爽宜人,降水稀少。

(1)科隆群岛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岩石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凉爽、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说明基多气温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指出利马附近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17.读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________(填序号)。简述该环节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绿色植物被破坏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D 2.A 3.C 4.D 5.C 6.B 7.C 8.B 9.A 10.A 11.C12.D

13.D

14.C

15.(1)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丙地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丙地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物稀少。

16.(1)不大玄武岩(岩浆岩)寒流降温减湿

(2)特征: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成因: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

(3)热带荒漠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原因: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荒漠。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今随着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建设的不断完善,暖通工程做为基础工程,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所以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好事前图纸的的熟悉掌握,然后按照施工流程施工标准严格执行,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暖通工程工作。

一、暖通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问题

1、施工设计不科学

新世纪以来,任何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都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科学进行。在进行施工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施工的合理科学,通常都应当对空调房间或者空调区域进行逐次进行冷负荷算计,并且在未施工之前就需要对图纸中所标注的施工重点进行良好的融会,使得工程项目中各方面施工重点和施工要点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优化。但是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多数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对于这一现象忽略较为严重,使得工程项目中并未曾建立良好的施工组织图纸、施工设计要求和对于施工设计图纸的理解不够彻底,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和规范。

2、散热器支管和供暖干管的坡度不合适

散热器支管坡度问题一般是由于在管道下料时测量不准确或计算不正确造成若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施工时随量下料安装.先安装散热器.后安装立、袁管。而供暖干管问题由链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施工中管予没调直、堵管道空墙洞时坡度没调好:二是没有控制好管道支架的位置和标高,偏差过大.造成管道局都下凹或起拱.形成局部反坡或坡度变小.致使管内积气或存水.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3、支架的混用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暖通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固定支架与活动支架混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整个暖通系统的质量构建,往往会导致管道不能够向既定的方向和位置进行伸缩,从而造成支架和管道受损。用料偏小时,较容易造成支架损坏或者下弯,当管道下弯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再者,就是利用立管的卡子来代替横管的支架,这在工程当中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种替代容易造成管道下坠,同样会对整个暖通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教育,认清固定支架和活动支架之间的区别和功能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并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来进行施工。

4、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在当前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要结合室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应用与分析。目前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基本上采用CAD绘制,在安装的过程中,其安装设计措施和安装技术手段不断的进行更新与应用是当前暖通空调发展的关键手段。其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是保证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安装专业设计虽然在绘制施工图前就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但在施工图出图前往往没有进行详细的校对,经常造成各专业施工图中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给工程质量管理、协调造成很大困难。对于综合性的建筑物,吊顶空间内有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专业管线。在图纸标注不足的情况下按图进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只能装在不该安装的位置或标高上,影响工程质量甚至不能使用,造成返工。

空调水循环系统

楼宇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核心环节就是水循环系统。如果水循环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甚至无法工作。在暖通空调水循环系统中,冷冻水循环系统管道线路不通畅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而直接原因就是管道线路的交叉,施工过程调整不及时,使管道网络中出现很多气囊堵塞,造成水循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另外的原因是管道清理工作没有做好,从而导致暖通空调水系统不能循环流动。

6、干、立管甩口位置不准

通常引起干、立管甩口位置不准的原因有2种:一种是由于测量中产生的误差所导致,另一种则是因为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轴线发生偏差所导致。在建筑工程暖通施工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暖通施工时采用精度更高的测量工具、选用工作细心的工作人员,并在现场进行测量。散热器坐标的不准确往往表现在距离的忽大忽小上,散热器标高的不准确则往往表现在同一场所标高的差异太大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事先约定好同一的标高线,以此来保证整个标高的一致性。

7、油漆工程不合格

在建筑工程暖通施工中,油漆工程一般都是最后一道工序。在这道工序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管道和散热器距离墙的位置比较近,因此在操作上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最终导致管道靠近墙的一侧以及散热器背面的油漆分布不均匀。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刷漆的工序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在管道和散热器进行安装之前,就先刷好防锈漆和第一道面漆,然后在安装工作完成后,再刷另一道面漆。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得选错漆和施工工艺。

二、暖通工程施工中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统一规范图纸要求,做好协调中工作

设备基础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核对土建和设备图纸,设备安装前做好设备基础的交接验收工作;同时要检查暖通工程的预留位置是否准确、到位,规格是否符合暖通工艺要求和项目要求。对于预留、预埋这个工作的过程一定要与土建施工人员配合沟通好,在暖通管道穿过建筑物的墙壁、楼板时一定要做好套管预埋,如果暖通管道要通过剪力墙,一定要做好预留洞的设计,否则工程开工后是不容许私自在剪力墙上挖凿的,如果暖通机房在地下室,一定要和土建施工方做好施工设计方案沟通。在搞清楚预留孔洞的位置情况下,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被其他工种的施工人员占用和封堵孔洞。

2、对功能不明确的空间暂缓施工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空间的作用并不明确。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监理单位来说服业主,建议暂时延缓对暖通设备的安装,在所有空间的功能都确定以后,再对其进行相配套的设计和装修,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业主的投资,而且可以相应地减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负担,并可以避免在后续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严格执行设计标准

要把干、支管坡度不适的问题解决,在安装前首先应认真做好管子调直工作,其次应按管道坡度和标高,计算出每个支架的标高、支架间距,这些工作在安装支架前必须做好,并严格按规范、设计要求执行;强塞硬垫的施工现象不要在堵墙洞时出现,这样会改变管道原有的坡度,做好上述工作,便可解决干、支管坡度不合适的问题。由于在管道下料时计算不正确或测量不准确,造成的散热器支管坡度不合适问题解决办法;施工过程中应后安装立管,先安装散热器,边量边下料安装,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

4、优化暖通空调水循环系统

优化暖通空调水循环系统的方法首先就是加强施工前期的设计管理问题,合理安排水循环系统的管道线路高度和坡度,减少由设计的原因造成的气囊问题。为可能出现气囊的管道位置设计专门的排气系统。而水循环系统清理的问题应,当在安装施工前对管道做清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未封闭管道口的污染防护。为水循环系统管道网络设置排污阀,做好设备连接前的分段清洗工作。

5、严格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

除了在工程验收阶段对暖通工程的外观检查外,水系统水压试验、风管严密性测试、风量测定和调试、单机试运转、系统联合测试等一系列的工作都要按规范要求进行,以保证安装工程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时,施工单位的各类施工资料必须要求整理好,并交由监理工程师审核,这些资料包括:

5.1施工图、竣工图及有关变更文件;

5.2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3设备和材料的合格证或试验记录;

5.量测试记录;

5.5管道冲洗试验记录;

5.6水压试验记录;

5.7漏光试验记录;

5.8设备试运转记录;

5.9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5.10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材料的选购和人员培训

暖通材料的采购要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的要求,同时对于采购回来的材料做严格的检查,包括对材料的规格、型号、合格证的检验,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施工现场,更不能使用。另外还应从施工人员的素质上着手,与劳务市场保持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经常输入人才。同时要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管理团队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法则,保证团队的旺盛战斗力,按时完成保质保量完成工期。

三、暖通施工中的关键点分析

我们探讨的是与暖通相关的所有设备都是工程质量管控的范围,比如包括空调器,散热片,通风管道,以及水暖的管道、锅炉、散热片、中控设备等一系列设备。

1、暖通管道安装要点

管道安装要讲求“短且平直”,就是说安装时能避免转弯的就避免掉,转弯过多会造成管道挤压变形,会导致空气的滞留,也许为日后联通不畅、或者是阻力过大而埋下隐患。而强调短是设计出最短的连接路线。所以,在安装暖通水管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平直,如遇到拐弯,那尽量要保持四十五度的转弯爬坡角;水管的阀门也应该与水流的方向一致。需要强调的是风机盘管阀门和过滤器应尽量把安装位置定在积水盘以内,这样的设计是从方便检查方面考虑的,另外,冷凝水排水管不应与其它排水管共用,要做单独设计和使用。

2、固定和支撑管道的支架安装要点

在很多施工人员眼中,这其实没有一点难度,很容易被敷衍或者忽视,这也导致管道变形的一个原因。支架安装一定要对所选用的吊杆、型钢规格的标准做检验,因为暖通产品一经投入使用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检查支架是否做过防腐处理,是否达到承载管道或者设备的标准等。对于大型的设备及管道在布置安装时要穿楼板做紧锁固定,对于竖向管道要设置防滑支架。

3、做好孔洞封堵工作的要点

在暖通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穿墙打眼、打钉的工作,首先要提醒施工人员,一定要看好图纸切莫摸着石头过河,那之后会留下许多孔洞;其次,就是对多余的孔洞进行封堵工作,这样可以防止漏风、新风量不够、废气无法排空和换气无法进行等暖通空调效果问题。

4、暖通施工的保温工艺关键点

保温环节是暖通工程最主要的环节之一,而水系统的施工又是暖通保温工程的难点所在。保温施工的要求就是严格要求设备、管道的严密性,严禁出现漏缝或漏点现象而导致漏气或者漏水状况的发生。同时,要求工程监理人员要严格监管,在无渗试验合格后和管道试压合格、顶棚龙骨安装前完成保温施工。

5、隐蔽暖通管线复查

暖通工程的大部分管线、设备都被吊顶隐蔽,后序工序中还有别的施工,如吊顶施工一般就由装修单位承担,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碰触、损坏已布置好的暖通设备管线。在所有建筑其他工种施工结束后,监理人员要做好最后的验收检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工程开工前的设计开始至工程骏工验收,结合实际情况,按施工规范标准严把每一道工序质量关。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更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不断涌现,使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能不断完善,为暖通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1 前言

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而火力发电厂占我国发电站的很大一部分,是实施我国节能环保政策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利于缓解我国煤炭资源的短缺、提升发电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以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为目标,火电厂发电机组的工作压力不断升高,大容量、高参数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未来火电机组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徐州发电有限公司2×1000MW机组(上大压小)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该工程的锅炉采用SG3091/27.56-M54X,由上海锅炉厂(技术支持方ALSTOM-EVT)制造,采用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带循环泵及扩容式启动系统,平衡通风,露天布置,固态排渣煤粉炉,过热器蒸汽流量为2943t/h,出口压力27.34MPa(g),出口温度605℃。

2 现代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制

造技术逐步成熟。我国的超超临界机组从无到有,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相对比亚临界发电机组,超超临界机组在蒸汽压力、工作温度上更进一步,发电效率提升了10%左右。这对于我国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压力、调整传统的电力企业结构至关重要。从2006年第一台超超临界机组投入实际运行到如今,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其中,火电仍然占绝大一部分比例[1]。

3 机组的启动及运行方面

机组启动和试运行中涉及很多技术,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也复杂多样。徐州发电有限公司2×1000MW机组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见表1。

3.1 锅炉的吹管问题

实际中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蒸汽、流量指标高,故设备蒸汽吹管的高效进行对设备的可靠启动试运至关重要。具体的吹管工序应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要根据设备及具体的运行条件,编写高效合理的吹管操作计划。鉴于不同的机组设备的主汽门进行吹管的堵汽模式、堵阀结构的差异,其对不同的温度、压力、蒸汽吹管流量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进行科学的操作前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出于操作安全高效的考虑,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更适宜采用不带主汽门、以稳压方式进行吹管操作;其次,为预防吹管过程中发生爆管、膨胀异常、吹管系数不高等问题,应当在操作时对临时吹管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如相关的阀门、管道支架、限位器、靶板等进行仔细核查,及时发现并解除隐患;最后,在具体的吹管方案执行过程中,应当对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出现的设备故障严格监控,做好整体协调工作,采用相关的传感探测设备代替人员进行相关的危险操作,做好整个吹管过程的管控。

3.2 机组微油点火启动技术

当前我国发电企业采用较多的有等离子点火[2]、微油点火、热空气直接点燃煤粉3种点火方式。徐州发电有限公司2×1000MW机组系统采用微油点火方式,该方式通过压缩空气打碎燃料油,再经过雾化后用于燃烧,并将此过程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燃料及扩容等操作,待油滴气化后,用于油枪的燃烧,该方式具有燃料燃烧效率、火焰温度高等特点。其中,微油点火系统包括微油点火煤粉燃烧器、微油点火油枪及管路、油配风系统、雾化压缩空气系统、高能点火系统、一次风测风系统、火检系统、燃烧器壁温检测系统、一次风加热系统等。

鉴于微油系统的加入会影响磨煤机的点火能量和跳闸等,在实际的应用中,出于锅炉安全考虑,应当把微油系统控制、“微油模式”投切逻辑用于微油点火系统。

3.3 一次调频技术

该技术是针对电网频率的稳定而提出的,在实际的电网运行过程中,电网的频率会受参与并网的发电机组的事故切除以及大负荷的事故解裂的影响,此时就需要使用一次调频技术。目前应用的分散控制系统,能够对达到该条件的系统中的锅炉侧及汽机侧设备完成协调控制,促进了一次调频技术的发展。

3.3.1 一次调频的原理

对于正常运行中的电网,其频率随发电功率及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当电网系统的功率供不应求时,其频率会出现降低,而当系统功率供大于求时,频率相应的增加。一次调频技术就是指通过自动的增加或者减少机组发出的有功功率量,从而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实现电网频率的相对稳定。

3.3.2 相关条件

为了一次调频自动频率控制功能的正常实现,需要满足以下技术条件:(1)合理的设置一次调频的死区时间,由于发电侧和电网侧对死区时间的追求的相互矛盾,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2)在一次调频实施过程中,调频速度不等率的大小不同会导致调节效果不明显或降低机组运行的稳定,推荐设定为4%-5%;(3)从发电机组可靠运行的角度,应当为一次调频中的最大负荷变化值设定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

3.3.3 一次调频控制方法的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具体运行情况,对一次调频控制进行适当的完善和改进。包括降低频率调控的不确定因素、有效增强负荷调节能力等方面。在实际中,一方面,若调频控制不充分考虑实际机组工况的改变、阀门流量曲线的差异,会降低系统调频的性能,此时,可以把一次调频中转速调节的比例前馈系数进行修正,而修正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温度、阀门的特性等因素;另一方面,针对机组调频过程中出现的负荷调整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凝结水进行节流,实现机组低压缸抽汽的急剧减小,从而达到负荷快速变化的目的。

3.4 炉水泵电机腔室温升监控技术

3.4.1 炉水泵及其故障简述

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中的炉水循环泵具有扬程小、流量小的特点,其作用在于设备运行初期促进锅炉水冷壁的水循环过程、提升运行效率。在实际的1000MW机组锅炉运行中,启动系统的炉水循环泵会因电机腔室内的温度异常引发断电,直接危害了机组安全高效运行。

3.4.2 温升异常故障分析

对于此故障,主要原因一般是由于泵的电机腔室内的滤网被杂物堵塞,致使设备内部的冷却水循环受阻,热量散发效率降低,最终引发温度升高。腔室中杂物的存在不仅使得电机的绕组不断的承受机械摩擦,更可能降低电机的绝缘和效果。通过对实际情况的总结,大致的原因包括设备电机腔内水质不达标、冷却水发生泄漏、外部杂物进入电机腔室、设备腔室内部产生的杂物等。针对这个问题,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善,例如加大水质监测的力度、加强设备金属部件的防腐工作、附加专业的隔离过滤措施等。

3.5 机组运行中汽轮机异常振动故障排除技术

3.5.1 常见振动故障简述

在实际的汽轮机组运行过程中,发生机组的振动不足为奇,但是,这种振动也是有一个合理的范围,超出该范围就是发生了故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应用中常见的振动包括强迫和自激式两种。机组汽轮机常见振动故障的原因及消除措施见表2。

3.5.2 故障排查技术

在实际现场的机组维护工作中,对于该类故障的确认及排除方法一般是借助于先进的探测设备及精密的感应仪器,对汽轮机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和专业的分析,提取出反映设备故障的信号,帮助操作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原因,查找故障点。同时,要求相关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4 机组可靠性和效率方面

4.1 机组锅炉基本信息的准备

通过对机组锅炉的运行情况不断进行跟踪监测、分析预警,掌握锅炉中的高温设备、材料的运行状态等方面的参数特性,能够便于管理人员采取一定的优化及补偿措施来延长机组锅炉的使用寿命。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当对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中的关键部分和关键材料,如末级过热器集箱、主蒸汽管道等,以及机组中广泛采用的高等级耐热钢材等的物理、化学、机械等方面的参数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为机组锅炉寿命的管控提供基本的数据基础;其次,掌握机组锅炉内的温度分布。机组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会随着机组燃烧模式的不同而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准确、可靠的传感器设置,掌握锅炉内部、外部受热面管的真实壁温之间的关系[3]。

4.2 基于机组锅炉基本信息的管控系统的建立

在对机组锅炉的关键高温金属部件进行恒温恒压条件下的机械形变实验、交变载荷条件下的疲劳损伤实验、部件材料的抗氧化实验等实际验证后,掌握相关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特性参数,建立锅炉的在线寿命评估模型、锅炉实时内壁温度检测模型等。通过以上评估模型的建立,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状态管控系统,实现在线状态监控、氧化皮脱落风险预测、机组使用寿命评估、机组数据管控等功能,便于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有效降低炉管泄漏风险,提升设备运行的效率。

5 节能技术方面

尽管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具备一定的节能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可以从节能设备的选择、高效科学的工艺系统、合理用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机组整体的节能效果。

5.1 节能设备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设备的选购或日常维护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尽可能的采用先进节能的主辅机及配套设备。例如:(1)通过把动叶、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分别用于送风机及一次风机、引风机,能够实现电网调峰,相比于传统的离心风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电能的消耗;(2)对于辅机的选择,推荐使用节能低损的机型,此外,应对发电量、备用机组数量、容量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使用管式冷油器,而选择更高效的,如汽机冷油器。

5.2 高效科学的工艺系统

除了选用先进节能的设备,采用高效科学的工艺也是必不可少。例如:(1)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而放弃传统的油枪,不仅利于降低燃油的消耗,更因此节省了助燃系统的容量、体积,节约了材料和空间;(2)进行除灰工序时,对灰进行筛选,便于灰渣的重新利用;(3)安装工业用电监控系统,通过对用电量、用电状态、负荷变化等情况的掌握,合理的分配电能,减少不必要的电力设施建设。

5.3 合理用水

合理用水可以从生产工艺、用水管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实施。例如,(1)依照生产各个环节对水质要求的不同,依次安排用水,如将生产废水处理后用于清洗等过程,做好水的循环利用工作;(2)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采用海水作为冷却的工具;(3)在厂区各用水处安装水表,对用水情况进行监督;(4)设立专门的用水管理机构,制定奖惩机制。

6 结语

超超临界机组以其高效的节能降耗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的火力发电将围绕设计和制造参数更高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提升热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除了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更高性能的耐热钢铁材料的生产工艺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